不同覆盖水平的塑料大棚温度和光照变化

不同覆盖水平的塑料大棚温度和光照变化

一、不同覆盖层次塑料大棚内温度和光照度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潜[1](2021)在《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光温室是满足冬季作物生产的重要农业设施,不仅能够解决我国北方冬季新鲜蔬菜水果供应少而难的问题,同时能够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温室生产的能量来源,降低能耗甚至是零能耗,为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带来了巨大效益。内蒙古地处我国北疆,光照充足,是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理想区域之一。但是,往往也要面临冬季高寒风冽的气候问题。传统日光温室常采用保温被外覆盖方式进行温室保温,但是外保温被很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保温被老化破损都会导致温室保温性下降,甚至受潮吸水而增大自重,对温室结构安全产生威胁。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不仅是温室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也是生产实践的重要保障。基于内蒙古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日光温室设计理论,内蒙古农业大学设施农业课题组在传统日光温室的基础上,优化了温室结构,针对性地设计出保温被内置式的内保日光温室,为日光温室结构创新提供了依据,也驱使日光温室向着更加保温蓄热的方向发展优化,同时也能够缓解了内蒙古高寒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所面临的燃眉之急。但是,基于传统日光温室基础上优化改进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在实践中也存在大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与内保温日光温室相配套的一些理论及技术的研究相对滞后,为此,本研究首先对比分析了普通日光温室(NG)和内保温日光温室(IG)室内光照的时空变化规律,明确了内保温日光温室的采光特性。其次在前人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影响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对比四种不同覆盖类型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即单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1)、双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2)、双膜双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3)、双膜双保温被覆盖薄型墙体温室(G4),明确了不同内保温日光温室的热环境特性,以期为内蒙古高寒地区温室结构设计优化、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于普通日光温室,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在不同天气条件及时空分布均有提高。晴天时(2015年1月10日),内保温日光温室平均太阳辐射较普通日光温室可提高9.7%~16.8%,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1.11%~16.89%,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9.82%~17.06%;而阴天时(2015年1月6日),平均太阳辐射可提高14.4%~17.7%,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5.22%~19.64%,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17.28%~17.51%。2)建立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模型R2在0.89~0.96之间,模拟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的精准度较高。通过模型计算可知,冬至日时,上午偏东方位温室透光率高于偏西方位,而下午则相反;不同方位温室内地面太阳辐射差异较小,主要是温室墙体获得最大太阳辐射的时间节点,正南方位出现于中午,偏西方位中午延后,偏东方位中午提前。全天地面和墙体太阳辐射累积总量正南方向最多,随方位角增大而减少,且相同方位温室之间的差异较小。3)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保温被位置对室内光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增加时,保温被越来越多地阻止了进入温室的太阳辐射,尤其是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与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为0时(L=0m)相比,不同水平投影长度降低了墙体和地面太阳辐射日累积量11%~78.53%,不利于温室采光以及墙体蓄热。4)相比于其他三座温室,G3对于温室热环境的营造要更突出。连续一个月(2016年12月15日~2017年1月15日)测试结果表明:夜间温度G1下降最快,G3下降最慢;连续晴好天气时(2017年1月11日9:00~1月14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10.5℃、12.4℃、13.1℃、11.9℃。连续不良天气时(2016年12月22日9:00~12月26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8.5℃、10.4℃、11.1℃、9.3℃。G1表现最差,G4表现次之,G2表现较好,G3表现最佳。5)连续一周(2017年1月1日~1月7日)的温室运行中,4座温室夜间相对湿度均可达90%以上。土壤20 cm处平均温度G1、G2、G3、G4分别为13.7℃、16.8℃、17.5℃、14.2℃。6)4座温室墙体20 cm处温度变化最剧烈,晴天时(2017年1月2日9:00~1月3日9:00),G1、G2、G3、G4平均温度分别为13.4℃、16.3℃、17.4℃、11.9℃;阴天时,(2017年1月6日9:00~1月7日9:00),分别为10.9℃、12.9℃、14.2℃、10.8℃。晴天时G1、G2、G3墙体40 cm、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阴天时G1、G2、G3墙体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40 cm处仍然释放热量。7)G1、G2、G3、G4每平方米建造成本分别为284.7元、293.4元、317.7元、236.9元。G3热环境营造最好,但成本也最高;G4成本最低,热环境略好于G1,但墙体蓄热效果较差。

白广宇[2](2021)在《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热环境模拟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日光温室作为黑龙江地区冬季农业生产主要建筑设施,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与潜力。大庆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农业种植依赖日光温室,为给作物营造更好的生长环境,对设施农业研究与发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设计建造了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相较于传统日光温室,其成本低且建造方便,可用于种植多种作物。但目前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覆盖膜结构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内部小气候环境仍需加以完善。本文致力于研究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覆盖膜结构和保温性能,探究覆盖膜层数与内覆盖膜结构对其内部空气温度影响规律,为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内覆盖膜结构优化设计、建造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大庆地区林甸镇试验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设计连接多通道温湿度监测系统,测量试验日光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和太阳辐射强度数值,以此作为依据建立三维几何模型和数值模型,结合CFD计算流体力学知识,应用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软件对温室内部空气温度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验证已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利用已验证的数值模型模拟不同覆盖膜层数日光温室内温度环境,确定保温效果较好的温室覆盖膜层数结构。分析此种工况日光温室环境特征,对内覆盖膜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多次模拟确定优化设计方案。结果显示,建立的温室模型典型位置温度的实测值与模拟值吻合程度良好,模型可为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覆盖膜结构优化设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比几种不同覆盖膜层数工况下模拟结果,冬季相同室外环境条件下三层覆盖膜结构工况日光温室保温效果更好,较一、二层覆盖膜工况温度平均提升3℃,与四层膜工况差距不大。通过分析不同时间三层覆盖结构模拟结果,发现因为温室维护结构蓄热能力差,温度随着太阳辐射的减小迅速降低,二、三层膜间蓄积大量热量无法传递到作物层。优化设计第三层内覆盖膜,方案为调整三层覆盖膜高度至1.2m高度处,南北跨度为7.5m,优化后结果为,三层覆盖膜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保温能力得到提升,夜间三层覆盖膜内空气温度平均提高1.5℃~2℃。综合分析表明,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冬季三层覆盖膜结构可为作物种植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优化后结构可提高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保温能力。

贾聪[3](2021)在《不同结构连栋塑料大棚光温性能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塑料大棚是我国保护栽培常见的设施类型。由于单栋塑料大棚空间小、环境变化剧烈、土地利用率低、不利于机械化作业,近年来逐渐向大型化和连栋化发展。但是,普通连栋大棚存在抗风能力较弱、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性能较差等问题。为此,本论文对实验室前期研发的两种连栋塑料大棚—M型双连栋塑料大棚和耳肩式多层覆盖三连栋塑料大棚的光温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连栋大棚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与普通双连栋塑料大棚相比,M型双连栋塑料大棚夏季7月份日平均光强增加6.2%~7.0%,冬季2~3月份日平均光强增加7.3%~7.4%,且东西跨度方向光照分布更均匀。夏季7月份,M型双连栋塑料大棚昼最高气温和昼平均气温分别降低0.7℃~1.1℃和0.5℃~0.9℃;冬季2~3月份,夜间顶部和四周同时保温覆盖的M型双连栋塑料大棚比仅采用顶部保温的普通双连栋塑料大棚夜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分别提高1.3℃~1.5℃和1.2℃~1.3℃,比顶部和四周同时保温覆盖的普通双连栋塑料大棚夜最低和平均气温分别提高0.8℃~1.0℃和0.7℃~0.8℃;M型双连栋塑料大棚在东西跨度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分布更均匀。2.与普通三连栋塑料大棚相比,耳肩式三连栋塑料大棚夏季7月份日平均光强降低9.3%~14.8%,冬季2~3月份日平均光强降低6.0%~11.6%,东西跨度方向的光强分布均匀性变差。夏季7月份,耳肩式三连栋塑料大棚的昼最高气温和昼平均气温分别提高1.3℃~2.7℃和0.7℃~2.1℃;冬季2~3月份,夜间顶部和四周同时保温覆盖的耳肩式三连栋塑料大棚比仅采用顶部保温覆盖的普通三连栋塑料大棚夜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分别提高0.9℃~1.2℃和0.8℃~1.0℃,比采用顶部和四周同时保温覆盖的普通三连栋塑料大棚夜最低和平均气温分别提高0.6℃~0.7℃和0.5℃~0.6℃;耳肩式三连栋塑料大棚在东西跨度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分布更均匀。

董晓星,黄松,余路明,李胜利[4](2020)在《大跨度外保温型塑料大棚小气候环境测试》文中指出为探明大跨度外保温型塑料大棚内部的小气候环境,有效利用该大棚进行生产,周年监测了大棚内外的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环境,并对其环境调控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跨度外保温型塑料大棚冬季保温性能良好,地温高且稳定,在河南驻马店地区1月平均室内气温为10.9℃,平均室内地温12.7℃。室内最低气温6.8℃,室内最低地温12.3℃,分别较露地高8.9℃和9.5℃。夏季棚内气温和地温均高于露地,但气温高出幅度较小。棚内晴天、透光率为51.8%~67.5%,受位于棚顶保温被卷的影响,白天棚内存在一条2.0~3.5m宽的移动阴影带。棚内相对湿度大,11月-翌年2月期间,白天和夜间棚内相对湿度均接近饱和。在驻马店地区,大跨度外保温型塑料大棚能基本满足喜温类果菜所需的环境条件,可用于喜温类果菜的周年生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王业宁[5](2020)在《基于PLC的智能光伏生态大棚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作为一个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对于我国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我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基本国情,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我国农业国情,农业生产方式必须转型,由过去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式、集约式发展,其中农业装备自动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途经之一,而温室大棚是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农业装备自动化监控作为温室大棚作物管理的有效措施,可以对这些环境参数进行有效调控,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产出。本文从农业装备化和控制技术出发,以小型温室大棚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依靠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对智能温室大棚环境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为了实现对温室环境参数的有效监控,采用PLC S7-200SMART控制器作为该系统的核心,应用模糊PID控制算法提升调控系统的性能,同时设计了上位机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温室大棚环境的有效调控。基于PLC的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分为自动和手动两种控制模式。在自动控制模式下,高精度485型传感器对温室大棚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通过RS485总线将采集到的模拟电流信号经过运算得到实时数据反馈给下位机PLC控制器,同时与设定值比较并做出相应的控制决策,从而实现温室大棚环境参数的有效调控。切换到手动模式,可以直接在上位机监控系统进行操作,实时对环境参数进行修正,向执行设备发出指令,对温室大棚环境进行有效调控。下位机组态王软件与下位机PLC通过以太网通信实现人机交互。人机交互监控界面可以实时检测温室大棚环境参数与执行设备的状态反馈,可实时提供查询实时数据、历史曲线等功能。现场人员可根据需要,可直接在监控系统画面实时进行手动/自动模式切换功能。

刘旸洋[6](2019)在《基于PLC的温室大棚测控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四川深化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举措下,相关的单位加强了对温室大棚的研究和投资。温室大棚逐渐成为了智能化农业的代表。本文基于三菱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控制中心的温室大棚的测控系统进行设计和研究,分别利用多个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光照度传感器作为测量设备,测量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由A/D模块将采集到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数据发送给PLC,PLC接收到数据后,根据设定范围对其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对各调控设备进行启动或停止操作,以实现对温室大棚内各项环境因素的智能控制,当然,除了系统自动控制以外,温室大棚里安装了手动调节开关,也可以通过人工调节实现对大棚内各环境因素的控制。对大棚内目标温度值能采用PID算法,实现温度区间范围内目标温度的PID控制。同时本系统利用MCGS组态软件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具有良好的组态监控界面,操作简单、工作稳定可靠、实用性强,极大方便用户对大棚环境因子实时观测、控制及数据分析;提高了人工检测及控制效率,节省了劳动成本。

武莹[7](2019)在《新型大跨度非对称塑料大棚温光环境性能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塑料拱棚结构简易、造价低廉、透光性能好,广泛应用于我国南北各地区,但也存在保温性能差、跨度和操作空间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等问题。为此,本课题组团队前期根据设施采光和保温原理设计了大跨度非对称塑料大棚。为研究该类型塑料大棚的温光环境特点,并筛选出适合设施作物周年生产的大跨度塑料大棚类型,本研究选取5种大跨度非对称塑料大棚:17 m跨度单层(FG-17-1)、双层(FG-17-2),18 m跨度单层(FG-18-1)、双层(FG-18-2),20 m跨度单层(FG-20-1)非对称塑料大棚,并以传统塑料拱棚(G-8-1)和日光温室(CSG)为对照,对典型季节的棚内温度和光照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气温方面,秋、冬季不同类型棚体内最低气温由高到低依次为CSG>FG-18-2>FG-18-1>FG-17-2>FG-20-1>FG-17-1>G-8-1;春季,CSG和FG-18-2最低气温较高,且两者夜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没有差异,FG-17-1、FG-17-2、FG-18-1和FG-20-1棚内夜间气温较低,彼此差异较小,且高于G-8-1。可见,大跨度非对称塑料大棚可以显着提高棚内夜间平均气温和最低温度,但并非跨度越大越好;FG-17-2大棚的保温效果优于FG-20-1和FG-17-1,说明多层覆盖对温室大棚保温性能的影响大于跨度对其保温性能的影响。5种大跨度非对称塑料大棚中,FG-18-2棚内最低气温值最高,秋、冬和春季晴、阴天天气下,最低气温分别在9.0、5.4、14.0℃以上,较G-8-1分别高4.7、11.7、3.3℃以上,冬季雪天棚内日均温为6.0℃,较G-8-1高6.2℃;冬季典型天气下南北跨度方向气温分布差异在0.6℃,水平方向气温分布相对均匀。因此,FG-18-2大棚保温性能较好,气温变化相对平稳,能为设施作物提供相对较好的温度环境。2.在土壤温度方面,秋、冬季5种大跨度非对称塑料大棚内的土壤日平均温度由高到低依次为FG-18-2>FG-18-1>FG-17-2>FG-17-1>FG-20-1>G-8-1,春季则表现为FG-18-2和FG-17-2高于G-8-1,FG-17-1、FG-18-1、FG-20-1低于G-8-1。FG-18-2秋、冬和春季土壤日平均温度分别为14.919.1、10.912.7、18.522.8℃,较G-8-1分别4.88.3、5.56.3、0.11.2℃。可见,白天FG-18-2棚内土壤可以蓄积更多的太阳辐射热量,为设施作物提供较好的根际温度。3.在光照方面,FG-18-1棚内光照强度最大,南北光照分布更均匀,采光性能较好;秋、冬和春季棚内南、中和北部最大光照强度值分别为34 400、32 520、29 100 lx,34 400、32 520、29 100 lx和43 848、42 984、39 655 lx;FG-18-2略低,秋、冬和春季棚内南、中和北部最大光照强度值分别为32 150、31 203、27 442 lx,33 620、31 190、26 970 lx和41 184、39 120、35 352 lx;FG-20-1和FG-17-1光照强度较低,FG-17-2最低。这说明增加跨度和采用非对称结构可以显着提高棚内的光照强度,大幅度提高北部光照,使得南北方向光照分布更均匀,但跨度的增加应保持在适宜区间内,并不是越大越好。4.在周年气温日变化方面,5种大跨度非对称塑料大棚中,FG-18-2全年的最低温度均较高,春、秋季比CSG低0.5℃左右,较G-8-1高4.0℃左右;冬季为4.2℃,较G-8-1高16.3℃,较CSG低2.1℃,无极端低温,保温性能较好;同时FG-18-2棚内最高气温值相对较低,没有极端高温情况,气温日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综合以上温光环境结果表明,18 m跨度双层非对称塑料大棚能够显着提高气温和土壤温度,保温性能较好,且光照强度较高,南北分布相对均匀,采光性能较好,能为设施作物提供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环境,更适合在设施周年生产中推广和应用。

鲍恩财[8](2018)在《装配式日光温室主动蓄热循环系统传热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原有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墙体具有较好的蓄热效果,对改善室内夜间热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蓄热土壤蓄热量较小、传热风道传热效率较低、气流运动方式不合理之处,同时施工工艺复杂,制约了该类日光温室的推广应用。为此,本文根据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墙体结构特点,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分别从蓄热体、传热体、气流运动方式3个方面分别进行传热特性的研究,进一步对不同结构主动蓄热日光温室进行性能测试,对其后墙总体传热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将相变固化剂(PCC)掺入素土后,其抗压强度明显提高,且与PCC掺量呈正相关关系,以不同压实密度的素土为对照,测试得到8%及以上相变固化剂掺量的固化土(PCC+S)及密度为2.0 g/cm3的压实素土(S2.0)的平均抗压强度均超过了2.0 MPa,可用于建造日光温室墙体;由扫描电镜观测得到,PCC的加入使原有土壤颗粒间弱联结变成薄膜片状及针状胶结联结,也可以明显看到相变材料的结晶性状,从微观方面解释了相变固化土强度提高的内在因素和储能机理;经热物理参数测定和计算发现,8%PCC+S和S2.0均具有良好热工性能,适宜作为日光温室墙体的蓄热材料;墙体微缩模型测试结果表明,8%PCC+S后墙的蓄、放热量分别为3 499.8、3 285.7 kJ,较S2.0后墙分别提高了13.6%和15.0%。(2)利用专制试验台测试了管道壁面密闭型和透气型两种类型共3种材质风道传热性能,结果表明,钢筋网外缠绕土工布管道(SFG)的传热效果最好,其换热量约是镀锌铁皮管道(GI)的3.9倍、聚氯乙烯管道(PVC)的2.1倍,说明透气型风道的传热效果明显优于密闭型风道;通过CFD建立的3个传热风道计算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4.4%,进一步模拟发现聚氯乙烯半管(h-PVC)的传热效果较PVC好,素土风道(PS)中强夯实素土风道(SPS)的传热效果较弱夯实素土风道(WPS)好。(3)建立顶进顶出(W1)、侧进侧出(W2)、侧进顶出(W3)3种气流运动方式的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墙体的CFD模型,W1的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3.4%,说明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有较好的吻合度;模拟分析发现,W1、W2、W3在主动蓄热循环系统运行阶段的有效蓄热范围分别为700800、500600、600700 mm;距离进风口8 m处的截面平均风速分别为2.11、3.04、2.90 m/s,W1气流运动的阻力大,有利于风道内热空气与风道壁面间的对流传热;努赛尔特数分析结果也表明3座温室后墙的蓄热性能表现为W1的蓄热量最大,W3其次,W2最小。(4)对原有主动蓄热墙体日光温室(G1)和相变固化土主动蓄热墙体日光温室(G2)、模块装配式主动蓄热墙体日光温室(G3)进行冬季室内环境测试,连续31 d(2017-12-222018-01-21)的测试结果表明,3座温室的气温总体表现为G3略优于G2,均优于G1;G1、G2、G3在典型晴天(2017-12-31 9:00次日9:00)蓄热体厚度分别为700800、800900、700800 mm,在典型阴天(2018-01-14 9:00次日9:00)蓄热体厚度分别为300400、500600、500600 mm;番茄生长表现为G3最优、G2次之、G1最差;G1、G2、G3的每平方米造价分别为461.1、389.9、299.0元,G3的建筑成本下降显着。(5)对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墙体的主、被动传热特性分别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典型晴天,G1、G2、G3主动循环蓄热系统的蓄热量分别为120.36、215.27、73.94 MJ,能效比K分别为15.48、49.83、20.77,故G2主动蓄热循环系统的蓄热量最大、节能效果最佳;典型晴天与典型阴天放热阶段,3座温室的主动蓄热循环系统的放热量均表现为G2最多。典型晴天,G1、G2、G3后墙被动蓄热量分别为280.58、412.06、415.56 MJ,整日的蓄热量比放热量分别多142.01、281.55、299.88 MJ,故G3墙体内部蓄热体温度最高;典型阴天,3座温室的放热量分别为63.57、46.91、40.27 MJ,放热量比蓄热量分别多51.36、29.05、3.44 MJ,故G3白天蓄热量最多、夜间放热量最少。典型晴天,3座温室主动蓄热循环系统蓄热贡献率分别为30.02%、34.32%、15.11%。本研究结果表明装配式主动蓄热日光温室较原有主动蓄热日光温室的蓄热性能好、且造价降低,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推广应用价值。

穆大伟[9](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邵毛妮[10](2017)在《设施油桃专用纳米转光膜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农业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特定化的方向发展,农用薄膜的专用化发展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研发适用于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油桃、冬枣、葡萄等)的专用农膜对于满足人民日常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农用薄膜在油桃种植过程中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油桃属于喜光果树,但促成栽培中经常遭受光照不足、光质差等问题,影响了设施油桃的作色、果实产量和品质。②夏季过强的直射光会引起植物灼热或褐变,而冬季的阳光不足会导致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延缓作物生长。③功能性农膜不但存在流滴、消雾期短的问题,而且流滴、消雾剂极易发生迁移和表面流失,并且发生“喷霜”现象。④油桃生长对温度和光照强度要求高,现有功能性农膜无法实现对光温的智能调控。因此研究开发具有多功能的棚膜,使农膜集长寿耐老化、防流滴、防雾、高保温、转光、漫散射、棚膜寿命与功能同步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多功能农膜已经成为油桃产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分别选用保温性能较好的乙烯-醋酸乙烯(简称EVA)、以及具有长效流滴消雾功能的聚烯烃(简称PO)作为基体材料。首先将纳米漫散射转光助剂(NANO-MSS-ZG)制备成母粒;再通过三层共挤吹塑生产工艺,通过熔融插层法制备了不同基体的纳米转光农膜(EVA/NANO-MSS-ZG、PO/NANO-MSS-ZG),最后在我国最大的油桃产地-安徽砀山油桃产业园进行大田实验,以评价EVA/NANO-MSS-ZG、PO/NANO-MSS-ZG的实际应用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油桃专用EVA基纳米转光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熔融插层法将纳米漫散射转光助剂(NANO-MSS-ZG)与其他加工助剂共混制备得纳米漫散射转光母料;再通过三层共挤吹塑生产工艺制备出EVA基纳米转光膜,并利用XRD、FT-IR、TG、FA、力学性能测试、光电雾度测试对油桃专用纳米转光膜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表征。(2)油桃专用EVA基纳米转光膜的田间实验。利用设施大棚环境因子实时监测系统对EVA/NANO-MSS-ZG与对照膜大棚设施内的环境因子进行监测。通过对环境因子(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的跟踪分析,探讨EVA基纳米转光膜对温室大棚内微气候的影响。通过研究EVA/NANO-MSS-ZG对油桃的各个生长期的情况(发芽期、盛花期、长叶期、成熟期)以及油桃果实的外观(形状、色泽、均一性、有无病害)及品质(单果重、纵径比、横径比、糖度)等的影响,对EVA/NANO-MSS-ZG影响作物生长的机理进行了探讨。(3)油桃专用PO基纳米转光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温室大棚的光照强度和流滴消雾功能,我们选用了PO作为农膜基体材料,同样通过熔融插层法将纳米漫散射转光助剂(NANO-MSS-ZG)与其他加工助剂共混制备出纳米漫散射转光母料;再通过三层共挤吹塑生产工艺制备出PO基纳米转光膜(PO/NANO-MSS-ZG),并在生产工艺中通过电晕和涂覆工艺将流滴消雾剂固定在PO膜的内层以达到长效流滴消雾功能,利用XRD、FT-IR、TG、FA、力学性能测试、光电雾度测试等对PO/NANO-MSS-ZG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表征。(4)油桃专用PO基纳米转光膜的田间实验。通过对PO/NANO-MSS-ZG二月份环境因子跟踪分析得出,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均高于对照棚,在冬季起到很好的保温功能,而且PO/NANO-MSS-ZG转光膜的光照强度高于对照棚,同时由于PO/NANO-MSS-ZG中的NANO-MSS-ZG助剂和其他助剂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进一步增大了光的透过率,这也是PO/NANO-MSS-ZG的透光率高于PO/DZ的原因。从油桃开花期和时间节点上可以看出,PO/NANO-MSS-ZG比对照棚提前7~8天开花且由于PO基纳米转光膜具有漫散射功能,所以整棚开花均匀且花枝茂盛;后续的跟踪实验正在进行中。综上可以看出两种油桃专用转光膜均可以使油桃提前上市,满足设计初衷。

二、不同覆盖层次塑料大棚内温度和光照度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覆盖层次塑料大棚内温度和光照度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状况
        1.1.2 日光温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新要求
    1.2 研究状况
        1.2.1 日光温室结构合理性及优化研究
        1.2.2 日光温室环境调控及理论研究
    1.3 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方法
2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2.1.2 试验项目
    2.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
        2.2.1 模型概述与简化
        2.2.2 模型建立
    2.3 评价指标与数据处理
        2.3.1 评价指标
        2.3.2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内保温日光温室室内太阳辐射照度分布规律分析
        2.4.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验证
        2.4.3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3 内保温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3.1.2 试验方法及项目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温室太阳辐射对比
        3.2.2 不同温室气温对比
        3.2.3 不同温室空气相对湿度对比
        3.2.4 不同温室土壤温度对比
        3.2.5 不同温室墙体温度对比
        3.2.6 不同温室建造成本对比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4.2 建议
    4.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热环境模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FD技术在日光温室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2.2 多层覆盖膜温室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环境数据采集试验
    2.1 试验温室概述
    2.2 试验材料
        2.2.1 温湿度采集仪器
        2.2.2 光照度采集仪器
        2.2.3 数据采集系统其他设备
        2.2.4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2.3 试验内容与测点位置
        2.3.1 试验温室内环境参数测量
        2.3.2 试验温室外环境参数测量
        2.3.3 测点位置
        2.3.4 现场数据采集
    2.4 试验温室环境实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2.4.1 试验温室环境整体变化
        2.4.2 试验温室内温度变化
        2.4.3 试验温室内湿度变化
    2.5 本章小结
3 试验温室CFD数值模型建立
    3.1 CFD计算流程概述
    3.2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物理模型
        3.2.1 温室物理模型的传热过程分析
        3.2.2 模型简化分析
        3.2.3 温室物理模型构建
        3.2.4 模型网格划分
    3.3 CFD基本控制方程
    3.4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数学模型
        3.4.1 湍流模型
        3.4.2 传热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日光温室热环境CFD模拟与验证
    4.1 物性参数与边界条件
        4.1.1 物性参数
        4.1.2 边界条件
    4.2 求解设置
    4.3 试验日光温室模拟结果与验证
        4.3.1 温室内温度场分布
        4.3.2 模拟结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覆盖膜结构对温室热环境影响模拟与优化
    5.1 覆盖膜层数对日光温室热环境影响研究
        5.1.1 四种工况覆盖膜结构
        5.1.2 四种工况下日光温室热环境模拟结果
        5.1.3 模拟结果分析
    5.2 不同时刻三层覆盖膜温度场模拟
        5.2.1 温度场模拟结果
        5.2.2 模拟结果分析
    5.3 内覆盖膜结构优化与模拟
        5.3.1 三层内覆盖膜结构优化设计
        5.3.2 优化后温度场模拟结果
        5.3.3 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同结构连栋塑料大棚光温性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1.1.1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1.1.2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1.2 设施环境性能研究进展
        1.2.1 光照环境
        1.2.2 温度环境
        1.2.3 湿度环境
    1.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不同结构双连栋塑料大棚
        2.1.2 不同结构三连栋塑料大棚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结构双连栋塑料大棚光温环境比较
        3.1.1 光照环境特点
        3.1.2 温度环境特点
    3.2 不同结构三连栋塑料大棚光温环境比较
        3.2.1 光照环境特点
        3.2.2 温度环境特点
4 讨论
    4.1 不同结构双连栋塑料大棚的光温环境特点
    4.2 不同结构三连栋塑料大棚的光温环境特点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大跨度外保温型塑料大棚小气候环境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大棚概况
    1.2性能测试方法
    1.3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WSTP大棚内温度特征
        2.1.1棚内气温和地温年变化
        2.1.2棚内气候学季节划分
    2.2 WSTP棚内湿度特征
        2.2.1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年变化
        2.2.2棚内高湿时期叶片沾湿时长
    2.3 WSTP棚内光照特征
        2.3.1典型节气典型天气棚内光照度日变化
        2.3.2棚内保温被卷阴影位置和宽度
3结论与讨论
    3.1讨论
    3.2结论

(5)基于PLC的智能光伏生态大棚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智能温室大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智能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结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系统研究路线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本章小结
2 整体方案设计与分析
    2.1 温室大棚整体概况
        2.1.1 温室大棚环境特点
        2.1.2 温室大棚控制对象
        2.1.3 温室大棚整体结构
    2.2 温室大棚控制系统的选择
    2.3 温室大棚控制技术
        2.3.1 PID控制算法
        2.3.2 模糊控制算法
        2.3.3 模糊自整定PID算法
    2.4 整体方案设计
        2.4.1 控制系统方案
        2.4.2 控制系统技术应用
    2.5 以太网通信技术
    2.6 PLC与组态软件
        2.6.1 PLC简介
        2.6.2 组态王简介
    2.7 本章小结
3 温室大棚模糊PID控制策略设计
    3.1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2 温室大棚模糊PID控制器策略
    3.3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硬件系统的搭建
        4.1.1 温度控制系统的搭建
        4.1.2 湿度控制系统的搭建
        4.1.3 光照度控制系统的搭建
        4.1.4 二氧化碳浓度控制系统的搭建
    4.2 PLC设备选型与配置
        4.2.1 PLC的选型
        4.2.2 模拟量输入模块
        4.2.3 I/O点的分配
    4.3 传感器和执行设备的选型
        4.3.1 传感器的选择
        4.3.2 传感器的选定
        4.3.3 执行设备的选型
        4.3.4 采集系统设计
    4.4 硬件组态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编程环境
        5.1.1 编程软件简介
        5.1.2 编程软件安装
    5.2 PLC硬件组态和编程方式的选择
        5.2.1 编程线缆
        5.2.2 通信设置
    5.3 程序设计
        5.3.1 采集程序
        5.3.2 控制程序
        5.3.3 故障报警程序
    5.4 本章小结
6 监控系统设计
    6.1 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6.2 组态王与下位机PLC通信
        6.2.1 PLC通信设置
        6.2.2 组态王通信设置
    6.3 监控界面设计
        6.3.1 定义变量
        6.3.2 监控画面设计
        6.3.3 其他窗口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8 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1 致谢
附录

(6)基于PLC的温室大棚测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设计的预期目标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系统总设计方案
    2.1 系统控制对象分析
    2.2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2.3 系统的总体设计概要结构
    2.4 本章小结
3 温室大棚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3.1 PID控制算法分析
    3.2 大棚温度建模
    3.3 PID温度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3.4 湿度、光照强度控制策略和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硬件设计
    4.1 主控制器设计
        4.1.1 主控制器的选用
        4.1.2 FX2N—48MR外部构成及技术指标
        4.1.3 主控制器软元件地址分配
    4.2 模拟量输入模块
        4.2.1 FX2n-4AD性能特点
        4.2.2 FX2n-4AD的电路接线
        4.2.3 FX2n-4AD的性能指标
    4.3 FX2N-4AD-PT温度A/D输入模块
        4.3.1 温度输入模块特点
        4.3.2 FX2N-4AD-PT的技术指标
        4.3.3 BFM分配表
        4.3.4 温度转换特性曲线
    4.4 HMI触摸屏
        4.4.1 TPC7062K产品特性
        4.4.2 TPC7062K与 PLC接线方式
    4.5 温度传感器
        4.5.1 温度传感器特征
        4.5.2 与FX2N-4AD-PT接线方法
    4.6 湿度传感器
        4.6.1 主要特点
        4.6.2 主要技术指标
    4.7 光照度传感器
    4.8 执行机构控制模块
        4.8.1 补光遮光设备
        4.8.2 温度升温设备
        4.8.3 温度降温设备--湿帘系统
        4.8.4 湿度加湿设备和除湿设备
        4.8.5 PLC输出回路
    4.9 双路开关电源
        4.9.1 性能参数
        4.9.2 主要特性
    4.10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接线图
    4.11 本章小结
5 温室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GX Works2 软件简介
    5.2 PLC主程序流程图设计
    5.3 外部总开关设置程序
    5.4 手动模式下外部设备驱动程序
    5.5 温度采集与温度补偿程序
        5.5.1 FROM指令使用说明
        5.5.2 误差补偿说明
        5.5.3 MEAN平均值计算指令说明
    5.6 湿度数据采集程序
        5.6.1 确定A/D模块的模式
        5.6.2 湿度采集及转换程序
    5.7 光照度数据采集程序
        5.7.1 确定光照A/D模块的模式
        5.7.2 光照度采集及转换程序
    5.8 自动工作模式控制程序
    5.9 超限报警
    5.10 本章小结
6 控制系统组态设计
    6.1 组态的概念
    6.2 MCGS组态软件
    6.3 控制系统MCGS组态过程
        6.3.1 工程的建立
        6.3.2 建立实时数据库
        6.3.3 组态用户窗口
        6.3.4 首页界面设计与说明
        6.3.5 主界面设计与说明
        6.3.6 手动操作界面设计与说明
        6.3.7 温室室内温湿度参数设定界面设计
        6.3.8 组态设备窗口
    6.4 本章小结
7 控制系统测试与数据分析
    7.1 数据采集检测
        7.1.1 温湿度数据采集测试
        7.1.2 光照度数据采集检测
    7.2 系统功能检测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系统电路原理图
    附录2 控制系统主程序
作者简历

(7)新型大跨度非对称塑料大棚温光环境性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温室发展概况
        1.1.1 国外温室发展概况
        1.1.2 国内温室发展概况
    1.2 温室结构研究进展
        1.2.1 跨度研究
        1.2.2 覆盖层次结构研究
        1.2.3 屋面形状和跨型结构研究
    1.3 温室环境因子研究及环境调控进展
        1.3.1 温度环境研究及调控进展
        1.3.2 光照环境研究及调控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大棚
        2.1.2 测量指标及布点
        2.1.3 试验期间保温被覆盖情况
        2.1.4 试验仪器
        2.1.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秋季大跨度非对称塑料大棚内温光性能分析
        3.1.1 典型天气下室内外气温日变化
        3.1.2 典型天气室内土壤温度日变化
        3.1.3 晴天光照强度日变化及分布情况
        3.1.4 小结
    3.2 冬季大跨度非对称塑料大棚内温光性能分析
        3.2.1 典型天气下室内外气温日变化
        3.2.2 典型天气下室内气温分布情况
        3.2.3 典型天气下室内土壤温度日变化
        3.2.4 晴天光照强度日变化及分布情况
        3.2.5 小结
    3.3 春季大跨度非对称塑料大棚温光性能分析
        3.3.1 典型天气室内外气温日变化
        3.3.2 典型天气下室内土壤温度日变化
        3.3.3 晴天光照强度日变化及分布情况
        3.3.4 小结
    3.4 新型大跨度非对称塑料大棚周年气温变化分析
        3.4.1 周年室内外最低气温变化分析
        3.4.2 周年室内外最高气温变化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大跨度非对称大棚的保温性能分析
    4.2 大跨度非对称塑料大棚的土壤温度分析
    4.3 大跨度非对称大棚的采光性能分析
    4.4 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8)装配式日光温室主动蓄热循环系统传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1.1.2 日光温室发展概况
    1.1.3 论文研究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 日光温室墙体结构
    1.3.1 结构形式
    1.3.2 建造材料
    1.3.3 创新性结构与材料
1.4 日光温室蓄热技术
    1.4.1 主动采光蓄热
    1.4.2 空气循环蓄热
    1.4.3 水循环蓄热
    1.4.4 相变材料蓄热
    1.4.5 卵石蓄热
    1.4.6 热泵蓄热
    1.4.7 联合方式蓄热
1.5 主动蓄热墙体装配式设计原则
    1.5.1 保温设计原则
    1.5.2 蓄热设计原则
    1.5.3 现代化设计原则
    1.5.4 低成本设计原则
1.6 日光温室热环境研究方法
    1.6.1 理论分析
    1.6.2 软件模拟
    1.6.3 试验分析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8.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8.2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蓄热素土性能测试及蓄热量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抗压强度分析
    2.2.2 热物理参数分析
    2.2.3 相变固化土固化机理分析
    2.2.4 微缩模型测试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传热风道性能试验及蓄热土壤温度场CFD模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风道传热试验台设计
    3.1.2 传热风道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试验台测试结果
    3.2.1 风道传热量计算
    3.2.2 风道传热范围分析
3.3 蓄热土壤温度场CFD模拟
    3.3.1 模型假设
    3.3.2 控制方程
    3.3.3 几何模型
    3.3.4 边界条件
    3.3.5 模拟结果验证
    3.3.6 数值模拟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不同气流运动方式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后墙传热CFD模拟
4.1 不同气流运动方式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后墙传热模型
    4.1.1 物理模型
    4.1.2 模型假设
    4.1.3 控制方程
    4.1.4 几何模型
4.2 边界条件与计算参数
    4.2.1 供试温室
    4.2.2 试验方法
    4.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2.4 边界条件
    4.2.5 计算参数
4.3 模型验证及分析
    4.3.1 模型验证
    4.3.2 后墙温度场模拟
    4.3.3 后墙气流场模拟
    4.3.4 对流换热强度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装配式主动蓄热墙体日光温室性能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温室结构
    5.1.2 主动蓄热循环系统
    5.1.3 施工工艺
    5.1.4 测试仪器
    5.1.5 试验方法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温室内外光照强度对比分析
    5.2.2 温室内外气温对比分析
    5.2.3 温室后墙温度对比分析
    5.2.4 番茄生理指标对比分析
    5.2.5 经济性分析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装配式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墙体传热特性研究
6.1 主动蓄热循环系统传热原理
    6.1.1 传热原理
    6.1.2 气流运动过程
    6.1.3 气流运动轨迹
6.2 主动蓄热循环系统传热特性
    6.2.1 气流场分析
    6.2.2 进出口温度分析
    6.2.3 传热效率分析
6.3 墙体被动传热特性分析
    6.3.1 热流密度分析
    6.3.2 传热效率分析
6.4 传热贡献率分析
    6.4.1 传热贡献率
    6.4.2 总蓄放热效率
6.5 讨论
6.6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9)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设施油桃专用纳米转光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农用棚膜
        1.2.1 我国农膜生产应用现状
        1.2.2 我国棚膜产品及特点
    1.3 设施油桃的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设施栽培历史
        1.3.2 油桃设施栽培的环境因子
    1.4 设施油桃栽培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EVA基纳米转光农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及设备
        2.2.2 纳米漫散射转光母料的制备
        2.2.3 三层共挤制备设施油桃专用的纳米转光农膜
        2.2.4 分析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RD分析
        2.3.2 FT-IR分析
        2.3.3 TG分析
        2.3.4 FA分析
        2.3.5 力学性能分析
        2.3.6 透光率和雾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EVA基纳米转光农膜在设施油桃上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基地和油桃生长简介
    3.3 试验部分
        3.3.1 试验点基本情况
        3.3.2 实验材料
        3.3.3 大田实验前期准备
        3.3.4 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EVA/NANO-MSS-ZG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4.2 EVA/NANO-MSS-ZG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3.4.3 EVA/NANO-MSS-ZG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4.4 EVA/NANO-MSS-ZG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3.4.5 EVA/NANO-MSS-ZG对油桃生长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PO基纳米转光农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及设备
        4.2.2 纳米漫散射转光母料的制备
        4.2.3 三层共挤制备设施油桃专用的纳米转光农膜
        4.2.4 分析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RD分析
        4.3.2 FT-IR分析
        4.3.3 TG分析
        4.3.4 FA分析
        4.3.5 力学性能分析
        4.3.6 透光率和雾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PO基纳米转光农膜在设施油桃上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5.2.2 实验材料
        5.2.3 大田实验前期准备
        5.2.4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O/NANO-MSS-ZG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5.3.2 PO/NANO-MSS-ZG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5.3.3 PO/NANO-MSS-ZG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5.3.4 PO/NANO-MSS-ZG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5.3.5 PO/NANO-MSS-ZG对油桃生长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不同覆盖层次塑料大棚内温度和光照度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D]. 孙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热环境模拟与优化[D]. 白广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3]不同结构连栋塑料大棚光温性能比较[D]. 贾聪.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大跨度外保温型塑料大棚小气候环境测试[J]. 董晓星,黄松,余路明,李胜利. 中国农业气象, 2020(07)
  • [5]基于PLC的智能光伏生态大棚控制系统的设计[D]. 王业宁.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基于PLC的温室大棚测控系统的研究[D]. 刘旸洋.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7]新型大跨度非对称塑料大棚温光环境性能评价研究[D]. 武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8]装配式日光温室主动蓄热循环系统传热特性研究[D]. 鲍恩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9]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10]设施油桃专用纳米转光膜的研究[D]. 邵毛妮.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不同覆盖水平的塑料大棚温度和光照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