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手术指征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手术指征

一、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与手术指征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1](2021)在《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分析及良恶性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对胆囊息肉进行良恶性预测。方法通过回顾研究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时间内在我院肝胆胰脾外科行胆囊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息肉或胆囊癌的582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将病人分为两组:良性胆囊息肉组和恶性胆囊息肉组。对可能影响胆囊息肉恶变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胆囊结石、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白蛋白、胆碱酯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息肉直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区分良恶性胆囊息肉直径的临界值。分类变量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把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建立回归方程。绘制回归方程结果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区分良恶性胆囊息肉的临界值。结果1.ROC曲线显示胆囊息肉直径12mm是区分胆囊息肉良恶性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978(P<0.05)。2.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糖尿病、胆囊结石、肝硬化、CHE、TC、LDL-C、HDL-C、APTT、FIB、AFP对诊断恶性胆囊息肉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CEA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是胆囊息肉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6.893+1.318X1+5.008X2-1.563X3+4.639X4-2.850X5-1.789X6。其中X1、X2、X3、X4、X5、X6分别为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4.回归方程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985,95%可信区间为(0.973,0.997),P<0.05,Logit(P)等于-1.007是区分良恶性胆囊息肉的临界值。结论1.息肉直径等于12mm是区分胆囊息肉良恶性的最佳临界值。息肉直径越大胆囊息肉恶变的可能性更大,反之,胆囊息肉恶变的可能性小。2.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CEA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3.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是胆囊息肉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4.胆囊息肉良恶性预测公式:Logit(P)=-6.893+1.318X1+5.008X2-1.563X3+4.639X4-2.850X5-1.789X6。以-1.007作为临界值时,Logit(P)大于-1.007时,胆囊息肉恶性的可能性大;Logit(P)小于-1.007时,胆囊息肉良性的可能性大。

刘凯,卢逸,木斯他巴·买买提热依木,窦宁馨,许明星,林楠,许瑞云[2](2021)在《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再思考——388例胆囊切除术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胆囊切除术的388例PLG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12例,女176例;年龄18~80岁,中位年龄41岁。采用ROC曲线确定良恶性病变的最佳预测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LG恶变的危险因素,绘制Nomogram图预测良性病变发生概率。结果 ROC曲线显示,术前彩超提示直径12.0 mm为良性PLG诊断的最佳界值,14.5 mm为恶性PLG诊断的最佳界值。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彩超提示直径<12 mm、数目多发、无血流、不合并胆囊结石是良性PLG的独立影响因素(OR=2.341,2.179,2.159,2.195;P<0.05);术前彩超提示直径≥12 mm和血胆固醇异常是恶性PLG的独立影响因素(OR=9.642,2.601;P<0.05)。绘制诊断良性PLG的临床因素Nomogram图,结果显示PLG直径权重最大,直径<12 mm良性病变可能性大。结论胆囊息肉直径≥12 mm 可能是胆囊息肉患者胆囊切除的最佳指征,其可以在保证恶变漏诊率较低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胆囊切除,为患者和社会节约医疗资源。

文明[3](2020)在《VEGF和FGF-2在胆囊胆固醇息肉中的表达和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胆固醇息肉和其周围正常胆囊壁粘膜下固有层组织中VEGF、FGF-2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各自表达特点。进而探讨VEGF、FGF-2的表达及其差异性与胆固醇息肉的发生和生长是否有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因胆囊息肉就诊于赤峰市第二医院实施胆囊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固醇息肉患者的病理蜡块组织标本,共计40例,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各例胆固醇息肉组织细胞结构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别对各例胆固醇息肉和其周围正常胆囊壁组织切片做VEGF、FGF-2染色,镜下观察两组中VEGF、FGF-2的表达情况及其特点,应用IPP(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各组各例切片中VEGF、FGF-2表达的光密度值,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两组两因子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HE染色观察:各例胆固醇息肉在镜下切片中均为凸向胆囊腔的半圆形隆起或指状突起,有完整黏膜上皮细胞覆盖,息肉内含有大量吞噬了胆固醇的泡沫样巨噬细胞聚集,其间有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其蒂部毛细血管较丰富。与其周围正常胆囊壁粘膜下层组织对比观察发现其毛细血管密度相对要高,部分胆囊壁黏膜下层可见少量胆固醇沉积。2.VEGF在正常胆囊壁组织和胆固醇息肉内表达情况:VEGF在正常胆囊壁组织的粘膜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粘膜上皮细胞表达略为明显。VEGF在胆固醇息肉组织中黏膜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泡沫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均有表达,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粘膜上皮细胞、泡沫细胞表达更为强烈。结果显示:镜下肉眼观,VEGF在胆固醇息肉组表达强度要高于正常胆囊壁组,以IPP(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显示正常胆囊壁组VEGF表达为0.04±0.02(IOD/Area);胆固醇息肉组VEGF表达为0.1±0.03(IOD/Area);与正常胆囊壁组相比VEGF在胆固醇息肉组中表达明显上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FGF-2在正常胆囊壁组织和胆固醇息肉内表达情况:FGF-2在正常胆囊壁组织的粘膜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以成纤维细胞、粘膜上皮细胞表达略为明显。FGF-2在胆固醇息肉组织中黏膜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泡沫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均有表达,以成纤维细胞、粘膜上皮细胞、泡沫细胞表达更为强烈。结果显示:镜下肉眼观,FGF-2在胆固醇息肉组表达强度要高于正常胆囊壁组,以IPP(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显示正常胆囊壁组FGF-2表达为0.04±0.01(IOD/Area);胆固醇息肉组VEGF表达为0.1±0.02(IOD/Area);与正常胆囊壁组相比FGF-2在胆固醇息肉组中表达明显上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结论:1、胆固醇息肉和正常胆囊壁粘膜下固有层组织中VEGF、FGF-2的表达存在差异,并且在胆固醇息肉组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胆囊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VEGF、FGF-2在胆固醇息肉的发生和生长过程中存在相关性,可能有促进作用。

袁帅强[4](2018)在《十五味肝胆舒丸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肝胆湿热夹血瘀证)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彩超检查下胆囊息肉长径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的观察,并评价十五味肝胆舒丸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肝胆湿热夹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同时评估十五味肝胆舒丸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提供一种新思路,并为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新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把符合标准的72例患者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按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编号后的7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72例患者均来自2017年4月至2017年10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科门诊。两组都进行一般治疗,治疗期间生活起居规律,合理饮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在一般治疗的同时,治疗组36例患者给予十五味肝胆舒丸治疗,对照组36例患者给予胆石通利片治疗。12周为1疗程,两组均接受12周的治疗。在治疗前和第12周结束后分别观察影像数据资料、中医证候积分、胆囊炎症情况、安全性指标、复发情况,评定其疗效。结果:1综合疗效比较: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患者痊愈6例,显效患者12例,有效患者11例,无效患者7例,总有效率为80.6%;对照组患者痊愈2例,显效患者10例,有效患者7例,无效患者17例,总有效率为52.8%,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单发息肉疗效比较: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患者痊愈6例,显效患者6例,有效患者7例,无效患者1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痊愈2例,显效患者6例,有效患者3例,无效患者8例,总有效率为57.9%,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单发息肉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多发息肉疗效比较: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患者显效患者6例,有效患者4例,无效患者6例,总有效率为62.5%;对照组患者显效患者4例,有效患者4例,无效患者9例,总有效率为47.1%,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多发息肉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当。4证候疗效比较: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治愈7例,显效患者9例,有效患者14例,无效患者6例,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患者临床治愈2例,显效患者8例,有效患者10例,无效患者16例,总有效率为55.6%,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1疗程后,分别对两组进行组内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治疗前均有所降低;治疗后分别对两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下降更明显。6单发胆囊息肉直径比较:治疗1疗程后,分别对两组进行组内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单发胆囊息肉直径比治疗前均有所减小;治疗后分别对两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治疗组对单发胆囊息肉疗效高于对照组。7多发胆囊息肉直径比较:治疗1疗程后,分别对两组进行组内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多发胆囊息肉直径比治疗前均有所减小;治疗后分别对两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多发息肉疗效上与对照组相当。8胆囊炎症改善情况比较:治疗1疗程后,对两组胆囊炎症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减轻胆囊炎症上优于对照组。9安全性评价:72例入组患者治疗前后一般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液、尿液、大便常规及隐血试验、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结果均正常。10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结束3个月后,分别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0.3%,对照组复发率为4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在复发率控制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十五味肝胆舒丸可明显缩小胆囊息肉直径,并可使部分胆囊息肉完全消失;可明显改善肝胆湿热夹血瘀证胆囊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明显减轻胆囊炎症程度;控制胆囊息肉的复发率;十五味肝胆舒丸治疗肝胆湿热夹血瘀证胆囊息肉样病变安全有效,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张培松,曹葆强,龚仁华[5](2017)在《胆囊息肉临床诊治的新进展》文中认为近几年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已成为胆道外科的常见疾病;B超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PLG的检出率很高。临床上针对PLG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在手术前明确PLG的类型,确切分清有无恶变倾向的PLG,可以避免实施不必要的预防性胆囊切除术。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药治疗PLG逐渐地得到了重视,发现中药的治疗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尤其是不超过10mm的PLG,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将对PLG的确诊方法及PLG与恶变关系及中药治疗PLG进行综述,以便确定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及临床意义。

胡海,徐安安[6](2017)在《如何应对当前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困境》文中指出胆囊息肉样病变(gallbladder polypoid-lesions,GPs),是由胆囊黏膜向腔内呈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总称。鉴于胆囊癌预后不良、部分GPs为恶性或恶变倾向,多数学者主张对超过10 mm的GPs施行预防性胆囊切除,亦有更小的GPs接受了手术治疗。然而大部分GPs无癌变风险、胆囊功能良好且患者无明显临

李雷[7](2016)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中医体质探析及与胆囊癌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不同直径大小的体质分布及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性质与体质之间的关系,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中医预防与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选取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体检中心或住院部符合各组纳入条件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体检中心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直径<8mm的胆囊息肉样变患者作为胆囊息肉(非危险)组;直径≥8mm的胆囊息肉样变患者作为胆囊息肉(危险)组。分析比较三组之间的体质分布特点及差异,研究两组胆囊息肉中息肉多发体质与临床检查结果间是否具有特异性,探析胆囊息肉(危险)组患者的病理性质与体质之间的关系,并初步研究胆囊癌患者的体质分布情况及相关性。结果:(1)(1)三组CHOL均值进行两两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胆囊息肉(危险)组中的LDL-C均值与胆囊息肉(非危险)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胆囊息肉(非危险)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对照组与胆囊息肉(非危险)组之间,对照组中平和质的分布显着多(P<0.0167);胆囊息肉(非危险)组中气虚质的分布显着多于对照组(P<0.0167);胆囊息肉(非危险)组中痰湿质的分布显着多于对照组(P<0.0167);两组间其余体质分布情况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67)。(2)对照组与胆囊息肉(危险)组之间,对照组中平和质的分布显着多于胆囊息肉(危险)组(P<0.0167);胆囊息肉(危险)组中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分布显着多于对照组(P<0.0167);两组间其余体质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67)。(3)胆囊息肉(非危险)组与胆囊息肉(危险)组之间,胆囊息肉(危险)组中阳虚质的分布显着多于胆囊息肉(非危险)组(P<0.0167)。两组间其余体质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67)。(3)两组胆囊息肉样变间的合并病对比,胆囊息肉(危险)组中高血脂症患者明显多于胆囊息肉(非危险)组(P<0.05)。(4)胆囊息肉(非危险)组与胆囊息肉(危险)组之间,在生长部位(胆囊体和胆囊底)、胆囊壁厚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1)胆囊息肉(非危险)组中,气虚质患者的合并病发病率分别为:高血脂症(13.04%)=高血压病(13.04%)=脂肪肝(13.04%)>糖尿病(8.7%)=肝囊肿(8.7%)>胆结石(4.35%);痰湿质患者的合并病发病率分别为:脂肪肝(43.48%)>高血压病(39.13%)>高血脂症(26.09%)>糖尿病(17.39%)>肝囊肿(13.04%)>胆结石(4.35%);(2)胆囊息肉(危险)组中,痰湿质患者的合并病发病率分别为:高血脂症(45.45%)>高血压病(31.82%)>糖尿病(18.18%)>脂肪肝(13.64%)=乙肝(13.64%)>肝囊肿(9.09%)>胆结石(4.55%);湿热质患者的合并病发病率分别为:高血脂症(40%)>脂肪肝(25%)>肝囊肿(20%)=胆结石(20%)>高血压病(10%)=糖尿病(10%)=乙肝(10%);阳虚质患者的合并病发病率分别为:高血脂症(15.79%)>肝囊肿(10.53%)>高血压病(5.26%)=胆结石(5.26%)。(6)胆囊息肉(危险)组中,胆固醇性息肉患者体质分布情况为:痰湿质(22.09%)>阳虚质(18.6%)>湿热质(13.95%)>气虚质(11.63%);胆囊腺肌增生体质分布情况为:气虚质、痰湿质和气郁质各有1例;腺瘤性息肉患者体质分布情况为:阳虚质(36.36%)=湿热质(36.36%)>痰湿质(18.18%)>血淤质(9.09%)(7)胆囊癌患者中,性别女性7位,占77.78%;年龄为5384岁,平均年龄为69.22岁;急性发作者6例,占66.7%;合并胆结石者占88.89%(8/9);B超或CT获取胆囊癌病情3例,占33.3%;肿瘤标志物CA199升高者5例,占55.56%;意外胆囊癌5例,占55.56%;病理类型以腺癌(7例)为主,占77.78%;癌变部位多位于体部(6例),占66.7%;体质类型分为湿热质、血瘀质、阳虚质。结论:(1)(1)对照组中,以平和质患者分布为主;(2)胆囊息肉(非危险)组中,以气虚质、痰湿质患者分布为主;(3)胆囊息肉(危险)组中,以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患者分布为主,且阳虚质患者显着多于胆囊息肉(非危险)组;(4)痰湿质多见于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2)(1)在胆囊息肉(非危险)组中,脂肪肝、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和糖尿病在痰湿质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2)胆囊息肉(危险)组中,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病在痰湿质患者中发病率较高;高血脂症和脂肪肝在湿热质患者中发病率较高。(3)胆囊癌患者多见于老年女性、合并胆结石、湿热质和血瘀质等特点的人群。

付文广,邓家琦,梁天成,王舰梅,杨中秋,雷正明[8](2015)在《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手术指征探讨:1018例患者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的手术指征。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1018例接受胆囊切除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18例患者中,非肿瘤性息肉组977例(95.97%),腺瘤组22例(2.16%),胆囊癌组19例(1.87%),上述三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46.58±10.49)岁,(48.36±7.52)岁,(57.95±6.89)岁,其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胆囊癌组中,78.94%(15/19)患者的息肉直径≥10毫米。在非肿瘤性息肉组,腺瘤组和胆囊癌组中,单发息肉的比例分别34.39%,72.73%和94.7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组患者的年龄,息肉大小和个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患者年龄≥50岁,单发且息肉直径≥10毫米,首选手术治疗。息肉直径510毫米之间和不适宜手术的患者应密切随访。

王彦超,张小昭,连文波,张示杰[9](2015)在《胆囊息肉样变的M值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根据胆囊息肉样变的超声影像学特征计算得到的M值对胆囊息肉样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1-01/2013-12收治的114例胆囊息肉样变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术前超声的影像学特点:大小、部位、单发或多发、蒂是否宽大、回声强度、胆囊壁是否增厚、息肉样病变边缘是否光滑等,按照M值公式(M=0.02×年龄+0.31×X1+0.9×X2+0.15×X3-5.5)计算得出M值,并结合术后病理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经病理诊断为不同类型胆囊息肉或胆囊癌114例,其中胆固醇性息肉79例(69.30%),炎症息肉14例(12.28%),胆囊腺肌增生症3例(2.63%),腺瘤性息肉4例(3.51%),腺瘤恶变4例(3.51%),胆囊癌10例(8.77%);M<0者93例(81.58%);均为良性病变;0≤M<2.5者7例(6.14%),4例良性病变,2例癌前病变,1例恶性病变;M≥2.5者14例(12.28%),13例恶性病变,1例癌前病变.M值与病理分型具有正相关关系(r=0.881,P<0.001),即M值越大,胆囊息肉样变可能为恶性的程度越高.,结论:通过M值可初步预测胆囊息肉样变的良恶性,对其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秦瑞峰,张振翼,袁增江,孙广新,侯钰,霍浩然[10](2014)在《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M值测定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测定超声下胆囊息肉样变的M值协助临床诊断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胆囊息肉样病患者280例,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观察并记录超声下息肉样病变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及胆囊壁厚度等指标,运用胆囊息肉M值进行测定并对所得数据及术后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非肿瘤性息肉250例,肿瘤性息肉30例,M值<0者212例均为良性病变,0<M值<2.5者43例,恶性病变11例,良性病变32例;M值>2.5者25例,恶性病变19例,良性病变6例,PLG病理类型发现其发病率与M值评分呈正相关关系,M值越高其发病率越高(r=1.224,P<0.01)。结论:超声下M值测定对PLG的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尽早识别胆囊癌及恶变可能性的息肉,具有广阔临床应用价值。

二、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与手术指征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与手术指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分析及良恶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癌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再思考——388例胆囊切除术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2.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PLG病理分组
    二、诊断良恶性PLG的单因素分析
    三、诊断良恶性PLG直径最佳界值
    四、良恶性PLG危险因素分析
    五、良性PLG诊断模型
讨 论

(3)VEGF和FGF-2在胆囊胆固醇息肉中的表达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标本来源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设备
        2.1.4 其他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观察指标及实验步骤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附图
6 讨论
    6.1 胆固醇息肉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6.2 胆固醇息肉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6.3 VEGF在胆固醇息肉内表达及其作用
    6.4 FGF-2在胆固醇息肉内表达及其作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息肉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致谢
作者简介

(4)十五味肝胆舒丸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肝胆湿热夹血瘀证)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7 观察、记录、总结的有关要求
结果
    1 基线资料分析
    2 临床疗效分析
    3 安全性评价
    4 随访
    5 脱落病例分析
    6 不良反应观察
理论探讨
    1 现代医学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认识
    2 传统祖国医学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认识
    3 导师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学术思想
    4 十五味肝胆舒丸的组成、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 结果分析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十五味肝胆舒丸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症状评分表
    附录3 十五味肝胆舒丸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安全指标观察表
    附录4 胆囊息肉彩超检查记录表
    附录5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5)胆囊息肉临床诊治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LG的流行病学及自然病程
    1.1 PLG的流行病学
    1.2 PLG自然病程
2 PLG的分类
3 PLG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4 中医对胆囊息肉病因病机的认识
5 PLG癌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
6 PLG的治疗
7 小结

(6)如何应对当前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胆囊息肉样病变现状
     (一) 发病率和危险因素
     (二) 病理分类与常见类型
     (三) 临床表现
     (四) 辅助诊断
        1. 影像学诊断:
        2. 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学诊断:
     (五) 恶变因素
        1. 患者一般情况:
        2. GPs特征:
        3. 合并疾病:
     (六) 治疗方式
二、胆囊息肉样病变存在的争议与应对策略
     (一) 关于命名与分类
     (二) 关于发病率、危险因素
     (三) 关于术前诊断方法
     (四) 关于癌变因素
     (五) 关于治疗方式
        1. 哪些患者需要手术干预:
        2. 手术干预应选择什么术式:
        3. 如果不需手术干预应如何进行随访:
三、展望

(7)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中医体质探析及与胆囊癌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药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研究
    2.现代医学医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认识
    3.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体质分类标准
        1.4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分组
        2.2 观察指标
    3.统计学方法
    4.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三组资料中临床血液检测指标的对比分析
        4.3 两组胆囊息肉样变之间合并病的对比分析
        4.4 三组资料的体质分布特点及多发体质间的对比分析
        4.5 胆囊息肉(非危险)组与胆囊息肉(危险)组之间超声检查特点(息肉数量、大小、生长部位、胆囊壁厚度)的比较
        4.6 胆囊息肉样病变中息肉多发体质与合并病之间的关系
        4.7 胆囊息肉(危险)组中病理类型与体质分布之间的情况分析
        4.8 胆囊癌的体质分布特点及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胆囊息肉样病变形成的因素
    2.胆囊息肉样病变多发体质特点及干预措施
    3.胆囊息肉与胆囊癌在体质方面的关系
    4.进行体质干预的意义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浅析胆囊息肉样病变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表 1
附表 2
个人简介
致谢

(8)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手术指征探讨:1018例患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PLG诊断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PLG患者的情况
    2.2 胆囊腺瘤患者情况
    2.3胆囊癌的危险因素
3讨论

(9)胆囊息肉样变的M值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背景资料
同行评议者
研发前沿
相关报道
创新盘点
应用要点
名词解释
同行评价

(10)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M值测定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测定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PLG超声特点
    2.2 PLGM值及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2.3 PLG病变性质与M值测定关系
3 讨论

四、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与手术指征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分析及良恶性预测[D]. 王文.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再思考——388例胆囊切除术回顾性研究[J]. 刘凯,卢逸,木斯他巴·买买提热依木,窦宁馨,许明星,林楠,许瑞云.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1(02)
  • [3]VEGF和FGF-2在胆囊胆固醇息肉中的表达和意义[D]. 文明.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十五味肝胆舒丸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肝胆湿热夹血瘀证)临床疗效研究[D]. 袁帅强.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胆囊息肉临床诊治的新进展[J]. 张培松,曹葆强,龚仁华. 中医临床研究, 2017(24)
  • [6]如何应对当前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困境[J]. 胡海,徐安安.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02)
  • [7]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中医体质探析及与胆囊癌的相关性分析[D]. 李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手术指征探讨:1018例患者分析[J]. 付文广,邓家琦,梁天成,王舰梅,杨中秋,雷正明.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5(03)
  • [9]胆囊息肉样变的M值临床意义[J]. 王彦超,张小昭,连文波,张示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11)
  • [10]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M值测定的临床价值[J]. 秦瑞峰,张振翼,袁增江,孙广新,侯钰,霍浩然. 中国医药导刊, 2014(02)

标签:;  ;  ;  ;  ;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手术指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