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基因和细胞凋亡与唾液腺肿瘤的相关性

癌基因和细胞凋亡与唾液腺肿瘤的相关性

一、癌基因及细胞凋亡与涎腺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范建林[1](2019)在《LAPTM4B-35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和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是最常见的头颈部涎腺恶性肿瘤。分化程度不同,这两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差异很大,中低分化型者对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不敏感,预后较差。因此,亟需探索更多的肿瘤标志物,以预测治疗的有效性,或作为个体化治疗的靶标。溶酶体相关四次跨膜蛋白B(LAPTM4B)是一个新发现的癌基因(NM_018407,基因ID:55353),它位于8q22.1号染色体上,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跨越至少50 kb。LAPTM4B的全长c DNA包含两个起始密码子(ATG),编码两个蛋白异构体,LAPTM4B-35和LAPTM4B-24。研究显示LAPTM4B-35蛋白在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中上调,与肝细胞肝癌的组织学分级相关,亦与多种肿瘤患者的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率成负相关。迄今为止,尚未有LAPTM4B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的相关研究报道,特别是目前国内外尚没有LAPTM4B-35蛋白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研究。本研究中,我们将探索LAPMT4B-35蛋白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和和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观察抑制LAPMT4B-35表达后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H292生长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LAPTM4B-35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情况: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第一医院等单位病理科存档的106例腺样囊性癌、85例黏液表皮样癌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APTM4B-35蛋白在正常涎腺组织、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的表达,分析LAPTM4B-35蛋白表达水平与这两种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2.选用黏液表皮样癌H292细胞株进行体外实验。人工合成并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将干扰RNA(Si RNA)转染黏液表皮样癌细胞株,应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基因转染后的LAPTM4B-35m RNA和蛋白的表达,评价干扰效果,筛选出沉默效率高的序列。3.LAPTM4B-35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转染沉默效率高的Si RNA序列,分别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Transwell小室方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改变,探讨LAPTM4B-35在黏液表皮样癌的可能作用。结果:1.LAPTM4B-35蛋白在正常涎腺组织的不同细胞呈差异性表达:在腺泡细胞中为阴性,在导管和闰管细胞中较弱,在分泌管/纹状管细胞表达中等。2.LAPTM4B-35蛋白与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联。LAPTM4B-35过表达在高级别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中比例显着升高。3.Si RNA转染:通过转染试剂分别将Si RNA和阴性对照转染入黏液表皮样癌H292细胞株,筛选出抑制LAPTM4B-35蛋白表达效率较高的的Si RNA。成功转染干扰序列后,LAPTM4B-35蛋白及其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4.抑制LAPTM4B-35蛋白表达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黏液表皮样癌细胞H292被干扰后,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明显下降,细胞的凋亡或死亡比例升高,细胞周期的分布发生改变。结论:1.LAPTM4B-35蛋白在正常涎腺细胞呈差异性表达,与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研究LAPTM4B-35蛋白在这两种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很有价值。2.LAPTM4B-35基因可以增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抑制癌细胞的凋亡,改变癌细胞周期的分布,在黏液表皮样癌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个体化治疗的标靶。

杨云锋[2](2019)在《KPNA2基因表达的分析检测及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简介了基因及基因产物核酸和蛋白质的一些检测方法、原理等,阐述了基因及其产物检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意义,对核转运蛋白(Karyopherinα2,KPNA2)的家族、结构、功能及研究进展做了综述。第二章核转运蛋白KPNA2调节一些大分子物质进行核质转运,细胞转运系统失调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经常被观察到,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方法对100例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和20例癌旁组织进行研究,发现肝癌组织中KPNA2较癌旁正常组织明显高表达。进一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对4种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Hep3B和Huh-7)中KPNA2基因进行mRNA量检测,结果显示KPNA2在4株肝癌株中均是高表达,提示KPNA2可能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第三章利用基因沉默技术可以对生物体内某个基因的功能进行靶向目的研究,RNA干扰对基因表达的抑制较化学合成方法具有高效性、特异性及稳定性,因此我们选用RNAi干扰技术。应用RNAi慢病毒载体靶向沉默两株肝癌细胞中KPNA2基因,随后采用RT-PCR技术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KPNA2基因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实验组沉默KPNA2后细胞内表达受到明显抑制。MTT法检测两组细胞增殖情况,沉默KPNA2后细胞的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肝癌细胞周期、凋亡情况,沉默细胞KPNA2基因后肝癌细胞阻滞在细胞周期的G2/M期和S期,细胞有丝分裂无法正常进行。沉默肝癌细胞中KPNA2基因的表达后,细胞凋亡率相对于对照组显着升高,提示KPNA2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和凋亡在肝癌细胞中发挥作用。第四章为进一步确认KPNA2的生物学功能,以HepG2细胞为成瘤细胞,分别将沉默KPNA2基因的肝癌细胞实验组和正常肝癌细胞对照组接种裸鼠皮下,建立移植型肝癌裸鼠模型,此方法周期短、成瘤率较高。每天观察成瘤情况,测量瘤体大小,最后处死裸鼠后称瘤体重。结果实验组裸鼠瘤体较对照组明显小,表明靶向沉默KPNA2基因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裸鼠成瘤能力,体内实验也证明KPNA2与肝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第五章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KPNA2生物功能机制分析,把肝癌细胞中KPNA2基因导入Affymetrix人类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分析差异基因,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上调的基因647个,下调的基因938个。采用IPA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表达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提示G2/M期和S期细胞周期信号通路和周期相的基因富集,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关键基因表达检测验证,验证结果提示与IPA差异基因经典通路分析结果相符合。最后推测KPNA2基因可能是通过影响G2/M期、S期的细胞周期信号通路以及P53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吴倩文[3](2019)在《SOX-10、WT-1、SATB-2在口腔涎腺及牙源性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涎腺肿瘤和牙源性肿瘤是较为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两类肿瘤诊断、鉴别困难。据相关统计,涎腺肿瘤及牙源性肿瘤分别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33.1%、7.9%,多以良性为主。在涎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在牙源性肿瘤中应用并不广泛。SOX-10作为肌上皮标记物在涎腺肿瘤中逐步展开应用。国外已有WT-1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的相关研究。SATB-2作为成骨细胞分化的重要因素,目前尚无在牙源性肿瘤中表达情况的相关研究。本课题通过免疫组化检测SOX-10、WT-1、SATB-2在涎腺及牙源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判断它们是否可能成为特异性的诊断指标。目的:通过检测SOX-10、WT-1、SATB-2在所选取病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这三个指标在口腔涎腺及牙源性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筛选出2011-2016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存档的涎腺肿瘤150例和牙源性肿瘤84例。所选取病例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共同诊断。其中包括多形性腺瘤30例,基底细胞腺瘤30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30例,腺样囊性癌30例,腺泡细胞癌30例,成釉细胞瘤30例,牙源性腺样瘤13例,牙源性角化囊肿30例,成釉细胞癌11例。2.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所有病例中SOX-10、WT-1、SATB-2的表达。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及数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OX-10在涎腺肿瘤包括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中阳性率为100.00%(30/30)、93.33%(28/30)、90.00%(27/30)、90.00%(27/30)、83.33%(25/30)。在牙源性肿瘤包括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牙源性腺样瘤、成釉细胞癌中阳性率为3.33%(1/30)、0.00%(0/30)、0.00%(0/13)、9.09%(1/11)。进行统计学分析,SOX-10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优于在牙源性肿瘤中的表达。2.WT-1在涎腺肿瘤包括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2.86%(26/28)、75.86%(22/29)、69.23%(18/26)、53.33%(16/30)、46.43%(13/28)。在牙源性肿瘤包括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牙源性腺样瘤、成釉细胞癌中阳性率分别为13.33%(4/30)、0.00%(0/30)、7.69%(1/13)、0.00%(0/11)。进行统计学分析,WT-1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优于在牙源性肿瘤中的表达。3.SATB-2在所选取涎腺肿瘤中的阳性率均为0.00%(0/30)。在牙源性肿瘤包括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牙源性腺样瘤、成釉细胞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6.67%(29/30)、33.33%(10/30)、76.92%(10/13)、36.36%(4/11)。进行统计学分析,SATB-2在牙源性肿瘤中的表达优于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SATB-2在牙源性肿瘤的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中可见表达,以间质细胞表达为主。在SATB-2阳性的牙源性肿瘤中,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牙源性腺样瘤、成釉细胞癌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52%(19/29),0.00%(0/10),60.00%(6/10),25.00%(1/4)。结论:1.SOX-10、WT-1在腺泡和闰管来源的涎腺肿瘤中具有特异性的表达,它们的表达情况对涎腺肿瘤的起源、类型以及鉴别诊断具有显着的价值。2.SATB-2在大多数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腺样瘤、成釉细胞癌的上皮、间质细胞中呈阳性表达,以间质细胞表达为主,在牙源性角化囊肿中间质细胞呈弱阳性表达,未见上皮细胞表达。SATB-2的强阳性表达可以作为诊断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腺样瘤等牙源性肿瘤的重要指标,并在非牙源性肿瘤的鉴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胜男[4](2018)在《SEMA3A、SEMA3B、p53和Ki-67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EMA3A、SEMA3B、p53和Ki-67的蛋白表达,探讨各蛋白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石蜡标本71例、癌旁正常涎腺组织石蜡标本35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SEMA3A、SEMA3B、p53和Ki-67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及癌旁正常涎腺组织的表达情况。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各蛋白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Kaplan-Meier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SEMA3A、SEMA3B、p53和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80%(24/71)、28.17%(20/71)、57.75%(41/71)、43.66%(31/71)vs癌旁正常涎腺组织中91.43%(32/35)、85.71%(30/35)、5.71%(2/35)、2.86%(1/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SEMA3A表达与年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SEMA3B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p53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关(P<0.05);Ki-67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3)运用相关性分析表明SEMA3A与p53呈中等负相关(r=-0.474,P<0.01),SEMA3A与Ki-67呈中等负相关(r=-0.329,P=0.005),p53与Ki-67呈弱正相关(r=0.293,P=0.013),其它蛋白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4)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p53的高表达可能是影响患者OS的危险因素;SEMA3A和SEMA3B低表达、p53和Ki-67高表达、男性、淋巴转移、肿瘤大小(肿瘤长径)>4cm、临床分期增高是影响患者PFS的危险因素(P均<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53的表达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OS无独立相关性(P>0.05);Ki-67的表达可作为预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PFS的独立因素(P<0.05),SEMA3A、SEMA3B、p53表达与患者PFS无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1)SEMA3A、SEMA3B、p53、Ki-67蛋白表达对鉴别涎腺组织的良恶性有价值,即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SEMA3A、SEMA3B蛋白表达下降,p53、Ki-67蛋白表达增高;(2)SEMA3A、SEMA3B蛋白表达下降,p53、Ki-67蛋白表达增高可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资料;(3)Ki-67蛋白表达可以作为判断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PFS的独立因素,Ki-67蛋白表达增高为其危险因素。

徐燕[5](2016)在《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基因45β在人沃辛瘤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分子学水平检测腮腺沃辛瘤相对于瘤旁腮腺组织中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修复基因45β(GADD45β)m RNA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沃辛瘤的形成及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搜集30例腮腺沃辛瘤组织及瘤旁正常腮腺组织。提取总RNA,然后进行逆转录得到CDNA,再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测出CT值,通过2-△△CT的相对定量的方法对荧光定量PCR检测的CT值进行标准化,从而比较腮腺沃辛瘤组织及瘤旁正常腮腺组织中GADD45βm RNA表达情况。结果GADD45β在正常腮腺组织及沃辛瘤组织中均有表达,正常腮腺组织中表达值1.5162±0.1036,沃辛瘤中表达值1.1768±0.0893,相对于瘤旁组织GADD45β在沃辛瘤中表达下调,表达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GADD45β表达下调可作为沃辛瘤发病机理一部分。

李伟[6](2016)在《SBP1在口腔肿瘤中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硒结合蛋白1(Selenium binding protein 1,SBP1)位于染色体lq21-22上,是一种特殊的含硒蛋白质,主要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以抑制肿瘤的发生。本课题检测SBP1在涎腺肿瘤(salivary gland tumor)中的表达水平,并明确其与口腔肿瘤细胞—SCC3细胞的发生发展、侵袭以及转移的关系,探讨SBP1作为口腔肿瘤的肿瘤生物标志物,评估临床预后的潜能。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经病理证实的15例良性涎腺肿瘤及瘤旁组织(多形性腺瘤),分别提取组织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中SBP1的表达水平。分别构建慢病毒载体介导的SBP1的沉默和过表达的SCC3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慢病毒转染效率。应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SBP1沉默和过表达后,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采用MTT检测SBP1沉默和过表达后,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1.慢病毒能够有效改变目的基因表达,具有很高的转染效率。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BP1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3.划痕实验检测沉默SBP1能使SCC3细胞的迁移能力加快,SBP1过表达时SCC3细胞的迁移能力减慢。4.MTT实验显示沉默SBP1促进SCC3细胞的增殖,过表达SBP1抑制SCC3细胞的增殖。结论1.SBP1在涎腺肿瘤组织和瘤旁组织的表达存在差异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2.SBP1具有抑制SCC3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3.SBP1可能是口腔肿瘤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刘屿[7](2014)在《重组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HBX)细胞中HBX、Bcl-2和p53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HBX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M)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同时探讨HBX> Bcl-2和p53在转基因ACC-M/HBX细胞的表达水平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HBX. Bcl-2及p53在ACC-M及转基因ACC-M/HBX内的表达,同时分别观测表皮生长因子EGF及MEK/ERK1/2抑制剂PD98059处理ACC-M/HBX细胞后Bcl-2及p53的表达情况。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及EGF、PD98059分别处理ACC-M、ACC-M/HBX细胞后的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ACC-M/HBX中有GFP-HBX-HA复合蛋白的表达,同时伴有GFP蛋白的表达。Bcl-2在ACC-M、ACC-M/HBX、ACC-M/HBX+EGF及ACC-M/HBX+PD98059内均有大量表达,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53在各组内均有表达,在ACC-M细胞内的表达量较其余三组高,存在显着差异(P=0.0012)。转染前后及EGF、PD98059分别处理ACC-M、ACC-M/HBX后的凋亡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1.HBX、表皮生长因子EGF及PD98059对ACC-M细胞内Bcl-2的表达无显着影响。2.HBX及表皮生长因子EGF可下调ACC-M/HBX内p53表达,而PD98059则可使p53表达部分恢复。

温鹏涛,赵丽娜[8](2013)在《p-AKT、IGF-1蛋白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涎腺肿瘤中p-AKT、IGF-1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p-AKT蛋白、IGF-1蛋白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125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瘤患者病理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活检切除的标本进行p-AKT蛋白和IGF-1蛋白的检测。结果:①p-AKT蛋白和IGF-1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中都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和71.4%;p-AKT蛋白和IGF-1蛋白在良性涎腺肿瘤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17.5%,16.4%明显低于恶性涎腺肿瘤组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涎腺恶性肿瘤有、无转移的发生与p-AKT、IGF-1蛋白阳性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临床分期中:Ⅰ-Ⅱ期恶性肿瘤p-AKT阳性表达72.2%,IGF-1蛋白阳性表达66.7%;Ⅲ-Ⅳ期恶性肿瘤p-AKT阳性表达100%,IGF-1蛋白阳性表达80%;临床的Ⅰ-Ⅱ期与Ⅲ-Ⅳ期比较,p-AKT、IGF-1蛋白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p-AKT蛋白和IGF-1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阳性表达与涎腺恶性肿瘤的恶性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呈正相关。

乔柱,李金源[9](2013)在《Survivin、COX-2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新成员,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组织。COX-2是诱导型环氧合酶,近年来因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望成为肿瘤防治的新靶点。研究Survivin、COX-2与涎腺肿瘤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张新华[10](2013)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核转录因子NF-KB在腮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Bcl-2、Bax和NF-KB在腮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三者与腮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腮腺腺样囊性癌蜡块包埋组织中Bcl-2、Bax及NF-KB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以20例正常腮腺组织作为对照。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差异的显着性定义为p<0.05。结果:1、Bcl-2在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的阳性总表达率67.35%(33/49),明显高于正常腮腺组的表达率35.00%(7/20)(p<0.05);Bcl-2在腮腺腺样囊性癌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统计学有差异(p<0.05);在腮腺腺样囊性癌不同病理类型的表达无差异(p>0.05)。2、Bax在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的阳性总表达率32.65%(16/49),高于正常腮腺组的表达率20.00%(4/20),但统计学比较无差异(p>0.05);Bax在腮腺腺样囊性癌病理类型、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表达无差异(p>0.05)。3、NF-KB在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的阳性总表达率69.39%(34/49),明显高于正常腮腺组35.0%(7/20)的表达率,统计学分析有差异(p<0.05);NF-KB在腮腺腺样囊性癌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统计学比较有差异(p<0.05);在腮腺腺样囊性癌病理类型的表达无差异(p>0.05)。4、Bcl-2、Bax两者在腮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过程中呈现负相关趋势(Kappa=-0.057),但统计学分析无差别(p>0.05)。5、Bcl-2和NF-KB两者存在相关性(p<0.01),且存在正相关关系(kappa=0.387)。结论:1、Bcl-2、NF-KB与腮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可以作为判断腮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预后的重要指标。2、NF-KB通过调控并增加下游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在腮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3、Bax虽阳性表达增强,但与腮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及预后无关。

二、癌基因及细胞凋亡与涎腺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癌基因及细胞凋亡与涎腺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LAPTM4B-35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LAPTM4B-35 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主要的实验设备及仪器
        三、主要试剂
        四、实验过程及操作方法
        五、LAPTM4B-35 蛋白染色的半定量分析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研究对象
        二、LAPTM4B-35 蛋白在正常涎腺中的表达
        三、LAPTM4B-35 蛋白在腺样囊性癌、癌旁正常涎腺组织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相关性
        四、LAPTM4B-35 蛋白在黏液表皮样癌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相关性
    讨论
第二部分 干扰LAPTM4B-35 基因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结果
        1.细胞质粒转染后荧光表达结果
        2.干扰LAPTM4B-35 基因后转录水平变化
        3.干扰LAPTM4B-35 基因后LAPTM4B-35 蛋白水平变化
        5.细胞侵袭能力
    讨论
全文总结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LAPTM4B基因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2)KPNA2基因表达的分析检测及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因及其产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1.3 肿瘤基因及其产物的检测方法
        1.3.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
        1.3.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
        1.3.3 原位杂交法
        1.3.4 Northern印迹法
        1.3.5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
        1.3.6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1.3.7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
        1.3.8 基于基因芯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4 核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1.4.1 核转运蛋白KPNA2 功能
        1.4.2 核转运蛋白KPNA2 的研究进展
    1.5 立题背景、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KPNA2 基因在肝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肝癌组织中KPNA2 表达
        2.3.2 肝癌细胞株中KPNA2 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KPNA2 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的效率
        3.3.2 慢病毒有效抑制KPNA2 基因的表达
        3.3.3 KPNA2 基因敲减后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3.3.4 KPNA2 基因敲减后抑制肝癌细胞活力
        3.3.5 KPNA2 基因敲减后抑制肝癌细胞克隆形成
        3.3.6 KPNA2 基因敲减后影响肝癌细胞周期
        3.3.7 KPNA2 基因敲减后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KPNA2 基因的裸鼠体内成瘤研究实验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3.1 慢病毒感染SMMC-7721 细胞的效率
        4.3.2 RNAi沉默KPNA2 基因抑制裸鼠成瘤(瘤体测量)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KPNA2 基因在肝癌中的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RNA纯化的质检结果
        5.3.2 基因芯片数据的质控结果
        5.3.3 基因芯片数据的分析结果
        5.3.4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结果
        5.3.5 qRT-PCR和 Western blot检测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附件
    5.4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SOX-10、WT-1、SATB-2在口腔涎腺及牙源性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涎腺及牙源性常见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及SOX-10、WT-1、SATB-2 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SEMA3A、SEMA3B、p53和Ki-67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2.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基本资料
    2.SEMA3A、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
    3.SEMA3A、SEMA3B、p53及Ki-67蛋白表达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SEMA3A、SEMA3B、p53及Ki-67蛋白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5.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预后可疑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涎腺黏液表皮样癌
    2.SEMA3A、SEMA3B、p53、Ki-67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3.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预后可疑影响因素分析
    4.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基因45β在人沃辛瘤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操作步骤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图像分析
    2.2 GADD45βm RNA 在腮腺沃辛瘤中及瘤旁正常腮腺组织中的表达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SBP1在口腔肿瘤中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重组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HBX)细胞中HBX、Bcl-2和p53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一 材料
    二 技术路线
    三 方法
    四 数据分析
结果
    1 重组ACC-M/HBX细胞的构建及筛选
    2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后细胞中HBX蛋白的表达
    3 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及细胞凋亡
    4 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细胞中HBX、Bcl-2、p53蛋白的表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p-AKT、IGF-1蛋白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材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主要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组织切片制备:
        1.2.2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IGF-1、p-AKT蛋白的表达。
    1.3 结果判断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p-AKT、IGF-1蛋白在涎腺肿瘤中的阳性表达
    2.2 涎腺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级与p-AKT、IGF-1蛋白阳性表达关系
3 讨论

(9)Survivin、COX-2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urvivin与COX-2蛋白的结构及分布
    1.1 Survivin与COX-2的基因结构
    1.2 Survivin与COX-2的组织学分布
2 Survivin与COX-2致肿瘤的机制
    2.1 抑制细胞凋亡
    2.2 参与血管生成
    2.3 参与细胞周期调控
3 Survivin和COX-2在涎腺肿瘤组织中表达及治疗
    3.1 Survivin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3.2 COX-2在涎腺肿瘤中表达
    3.3 Survivin与涎腺肿瘤治疗
        3.3.1 基因治疗
        3.3.2 药物治疗
        3.3.3 免疫治疗
    3.4 COX-2与涎腺肿瘤的治疗
        3.4.1 基因治疗
        3.4.2 COX-2抑制剂
4 Survivin与COX-2在涎腺肿瘤中的关系
5 展望

(10)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核转录因子NF-KB在腮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癌基因及细胞凋亡与涎腺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LAPTM4B-35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中的研究[D]. 范建林. 苏州大学, 2019(06)
  • [2]KPNA2基因表达的分析检测及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D]. 杨云锋. 山西大学, 2019(01)
  • [3]SOX-10、WT-1、SATB-2在口腔涎腺及牙源性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中的价值[D]. 吴倩文. 郑州大学, 2019(08)
  • [4]SEMA3A、SEMA3B、p53和Ki-67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李胜男. 石河子大学, 2018(12)
  • [5]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基因45β在人沃辛瘤中的表达[D]. 徐燕. 青岛大学, 2016(02)
  • [6]SBP1在口腔肿瘤中表达的研究[D]. 李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7]重组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HBX)细胞中HBX、Bcl-2和p53表达的实验研究[D]. 刘屿. 昆明医科大学, 2014(12)
  • [8]p-AKT、IGF-1蛋白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J]. 温鹏涛,赵丽娜.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05)
  • [9]Survivin、COX-2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研究进展[J]. 乔柱,李金源.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3(02)
  • [10]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核转录因子NF-KB在腮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张新华. 山西医科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癌基因和细胞凋亡与唾液腺肿瘤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