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

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

一、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李惠[1](2019)在《科技英语中否定句的汉译方法探究 ——以《联合舰队维修手册》第五卷为例》文中认为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这两种语言不论是在思维方式、使用范围还是文化渊源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中对于否定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增加了学习和翻译否定句的难度。科技文本以其应用型着性,其文体独具严谨、邃密、实用性强等特点,向来受许多翻译和研究工作者所关注。由于英语中否定表达不论是在形式还是意义上,较汉语都更为复杂多样,科技文体否定句翻译一直被视为翻译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我们来说,正确地理解和翻译科技英语中的否定句可以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翻译材料中的否定句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科技文本中的应用以及其汉译方法。作者首先介绍了学者们对于否定句的研究成果及其认可的分类方法,并以黄洋楼先生的分类法为标准,介绍了否定句的分类同时阐述了其研究现状。针对《联合舰队维修手册》中常见的三类否定句:即意义否定、双重否定及含比较级的否定,作者从学习和翻译实践中遭遇的难题入手,结合他人研究成果与作者本人翻译经验,归纳出了翻译不同类型的否定句时可以采取的方法,为科技英语中否定句的翻译提供新的参考方式,也为解决否定句翻译的难点困难提供思路。

文苑[2](2019)在《英语母语者习得“不”和“没(有)”的偏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否定是全人类共有的重要语法和语义范畴,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否定的表达方式。汉语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使用频率可以称得上是最高,并且在语义、结构和表达上相比英语都要复杂得多,由于汉语本身的复杂性,加上学生在否定表达时受到母语负迁移等因素的作用,使很多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使用“不”和“没(有)”进行否定表达时常常出现各种偏误。由于,在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词是“no”和“not”,本文选择将汉语中的“不”和“没(有)”和英语中的“no”和“not”进行比较,总结它们的差异,希望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当然,英语除“no”和“not”以外还存在大量其他否定词和可以表达否定含义的词缀等,在汉语中否定词也不仅仅只有“不”和“没(有)”。但由于我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希望能将“不、没(有)”和“no、not”作为一个切入点了解汉语和英语间的否定特点和差异。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分别从汉语和英语的本体出发,从语义、结构和表达的角度对“不、没(有)”和“no、not”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它们的特征进行对比,总结出差异。最后将汉语否定词“不”和“没(有)”和英语的否定词“no”和“not”进行比较。最终通过对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归纳学生习得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偏误,并且分析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最后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对外汉语教师如果在教学之前就预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偏误有所了解,会帮助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少走很多弯路,大大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

侯倩[3](2019)在《现代汉语“否定语素+X”词语研究》文中提出在人类的认知世界里,否定范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现实世界中否定无处不在,在语言里也同样如此,否定存在人类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语素到篇章,语言都有自己表达否定的系统,与肯定范畴相比,否定范畴的表达在形式上更为复杂。本文立足于词汇学的研究范式,以具有形式标记的“否定语素+X”词汇为研究对象,探讨否定语素构词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形式和意义的对应性、否定语素作为词内成分对词义表达的影响、否定语素构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不同否定语素构词的特点及其对比等问题。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和第六章是绪论和结语,绪论部分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梳理了否定语素构词的研究现状,包括否定语素构词个类研究与综合研究,汉语中的否定语素构词研究和英语中的否定语素构词研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研究空间,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结语部分总结文章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文章的创新之处及其有待于继续研究讨论的问题。第二章考察现代汉语中的“不+X”构词,本章以否定语素构词中数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类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不”本身的语法语义特点,探讨“不”在构词中的性质和语义表现,“不”在“不+X”中的意义表现相比较其他否定语素来说,呈现出更为多义性的特点,这与“不”的普遍性、常用性以及主观性都有关系。“不+X”的结构类型主要是偏正式,“不”与不同词性成分构词表现出倾向性,“不”作为副词性成分与动词性和形容词性成分的结合最为常规和典型,其中与形容词性成分的结合数量最多,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更透明,而与名词性成分的结合,要求进入此结构的名词性成分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在意义上也是提取这部分语义特征,从而出现形容词化的倾向,以构式的视角阐释,是受到构式压制作用而出现的语义调整。“不+X”与“X”的语义关系,从实词和虚词、双音节和三音节、单义和多义等不同维度展开讨论,试图探究形式和意义对应性以及不对应性的规律及内在因素。“不+X”在褒贬色彩义上表现出“不+褒义或中性成分”构成带贬义色彩的词占优势的现象,并且具有语言学上的普遍性,这可以从功能语言学中的委婉机制和礼貌原则上寻求解释。“不+X”的词汇化类型主要是“粘合”类,在词汇化语法化的过程中,“不”的语义和功能发生变化,表现在功能由独立变为黏着,表达否定的语义弱化。第三章考察现代汉语中的“无+X”和“没+X”构词。“没”是汉语否定系统中与“不”对比讨论最多的否定性成分,“不”和“没”的分合对否定系统的面貌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无”和“没”具有历时替换关系,本章通过“无”和“没”本身的语法语义特点,探讨“无”和“没”在构词中的性质和语义表现,单义词“无+X”除了意义有所虚化的副词以及虚词无法分析“无”和“X”的语素义外,其余的大部分实词“无+X”中的“无”都是“没有”的意思,在多义的“无+X”中,有的“无+X”表现出“不”和“没有”两种否定意义,“没”作为词内成分,意义是“没有”,“没”在复合词中没有显示出“不”的意义,这与“没”产生时代较晚,与“不”分工明确有关。“没”产生于白话文兴起的语境下,且与“无”具有替换关系,在语体色彩上,“没+X”表现得较为口语,而“无+X”则一般比较文雅,属于书面语。“无+X”和“不+X”的主要不同表现在“无+X”中的“X”主要是名词性成分,“不+X”中的“X”主要为谓词性成分。由于“不”和“没”作为否定语素构词,否定的概念域完全不同,所以“不+X”和“没+X”没有同素构词,即不存在“X”为同一形式的“不+X”和“没+X”。“没|无+X”与肯定系统里的“有”所构成的“有+X”之间一般存着语义对应性,但是有些“有+中性名词”会出现语义偏移,偏向“正面、积极”义,这种情况下,“没、无+X”与“有+X”不能形成语义对应。第四章考察现代汉语中的“非+X”和“未+X”构词。“非”是否定词系统里一个比较有特点的词,“非”作为构词语素参与构词,语义是“不、不合于、不属于某种范围”,“非”的典型功能是否定属性词,“非+X”一般表示的是不具备X属性特征的。如果X是属性词,那么这个“非+X”结构是符合常规的结构,如果“X”不是属性词,那么在“非+X”的构式压制下,“非”会激活“X”的某些属性,表现出对属性的否定。“非”在现代汉语中作为类前缀结合范围很广,可以与不同的词结合构成一个表示否定意义的结构,组合能力非常强大,出现了一些“非+X”形式短语。“不+X”与“非+X”对应对较少,但少数的对应对的意义相似性高。“未+X”与其他否定语素构词相比,更具有委婉性。这与“未”本身语义的时制信息有关,“未”不关涉将来的特点使得表达更有委婉表现的空间,“未”是文言词,表达更为典雅,这也是“未+X”委婉性的因素。第五章考察含有否定语素的成语,成语也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关注具有形式特性的汉语否定语素类成语,以否定语素作为切入角度探讨成语的构造机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否定语素在成语中的意义表现及其对成语化的贡献。

CHI DEREK ASABA[4](2019)在《现代汉语双重否定句及其在英语及法语中的对应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双重否定句及其在英语和法语中的对应表达进行研究。本文接受现代汉语语法学界通常使用的双重否定句定义即“双重否定是对同一事物或者同一意思的连续否定,内容上相当于一个肯定判断”。根据上面的定义,本文认为一个双重否定句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语法特征(有两个否定词)、二是修辞特征(相当于一个肯定判断)、三是逻辑特征(负负得正)。本文以对比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观察,认为:虽然汉语、英语以及法语中都有双重否定句,但是在结构上各有特点。部分汉语的双重否定句无法直接对译为英语和法语的双重否定句。这主要是因为这三种语言表达否定概念的方式不尽相同造成的。英语和法语可以通过否定词缀、否定介词、否定动词、否定副词及某些固定结构来表达否定意义;而汉语表达否定概念的方式却相对单一,一般是通过“不/没有/无”等否定副词或否定动词来表示。本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缘起、研究主旨、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在对前人的研究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确定了现代汉语双重否定句的范围。本章还从结构形式、语义表达和语用目的等方面对现代汉语双重否定句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第三章主要讨论不同结构类型的现代汉语双重否定句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我们发现:有些汉语的双重否定句无法直接对译成英语的双重否定句。第四章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的现代汉语双重否定句在法语中的对应表达。第五章“结语”主要讨论汉语、英语、法语双重否定句在结构特征、语义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陈秀清[5](2018)在《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梳理和归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等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国外语言学研究的相关成果,首先对羡余否定的性质和范围进行讨论,区分了广义的羡余否定(正反同义结构)和狭义的羡余否定,把研究的范围确定在狭义羡余否定上。然后探究了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和动因,认为羡余否定原本是不存在的,它是由对应的肯定式转化而来的,隐性否定词是羡余否定存在的基础,并在论述的过程中对隐性否定词进行了严格的界定,指出羡余否定是隐性否定意义上浮到句法层面的结果,而上浮的动力是凸显隐性否定意义的表达需求。在详细地论述完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和动因之后,又对羡余否定形成的制约因素进行探究,认为羡余否定的形成有着严格的制约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制约因素和外部制约因素。内部制约因素主要有隐性否定词的意义类型、隐性否定词的句法特征、隐性否定词的词汇化历程等,其中隐性否定词的意义类型是最重要的内部制约因素。外部制约因素主要有隐性否定词音节的数量、否定赘词被干扰、双重否定占据和句法复杂程度等,其中双重否定占据是最重要的外部制约因素。除了以上方面,关于羡余否定还有很多相关问题也值得研究,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性地探索,比如羡余否定的跨语言比较。此外,隐性否定词和否定标记的关系也很引人入胜。本文共分为八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狭义的羡余否定,并对狭义的羡余否定和广义的羡余否定进行了区分。确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论述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指出了研究中现存的问题。第二章:羡余否定的共时特征。首先对羡余否定的格式进行分类,并对其句法功能进行描写。此外,从肯定和否定的不对称、否定赘词的准入性和VP的准入性入手指出羡余否定在共时层面存在的特点。第三章: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与动因。这一章首先对隐性否定词进行严格的界定,指出了隐性否定词是羡余否定形成的必要条件,羡余否定是隐性否定意义上浮到句法层面的结果,并论述了否定赘词的性质。接着论述了羡余否定产生的动因——使否定意义更显豁的交际需要。最后从六个方面入手探讨了羡余否定形成机制的评价标准:“概念的叠合”有异于“结构的叠合”、是否能解释否定词“不”的赘余、适用范围是否广泛、推论性意义处理是否合理、羡余否定的形成是否有规律以及“控制”与“合并”的本质分歧。第三章论述了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及动因,而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和动因是整个羡余否定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羡余否定的本质和定位的问题。但是揭示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和动因还是不够的,寻求羡余否定形成的制约因素,其重要性不亚于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接下来的两章就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来具体探讨制约羡余否定形成的各种因素。第四章:羡余否定形成的内部制约因素。羡余否定是在隐性否定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隐性否定词具体能不能构成羡余否定还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有内部的。内部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隐性否定词本身。首先来说,隐性否定词有不同的意义类型,有断言性的、衍推性的和会话含义性的三种,这会造成隐性否定意义的强度不同,衍推性隐性否定词的否定意义强度适中,形成羡余否定的能力最强,会话含义性的其次,断言性的形成羡余否定的能力最弱。除此之外,隐性否定词的句法特征也会影响到构成羡余否定的能力,这些句法特征主要有隐性否定词的频率、词性等。最后指出词汇化也会影响到隐性否定意义,从而对构成羡余否定造成影响。第五章:羡余否定形成的外部制约因素。除了内部制约因素之外,羡余否定的形成还受其他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果所在结构的其他成分阻断隐性否定意义上浮的路径的话,隐性否定词则无法构成羡余否定。一是“隐性否定词+Neg”的音节数量,如果“隐性否定词+Neg”为双音节,那么构成羡余否定的能力就较强。二是否定词赘词被干扰,隐性否定意义上浮到句法层面需要一个否定赘词,而句中的其他成分会对否定赘词造成干扰。三是双重否定的占据,双重否定会对羡余否定结构产生占据作用,根据每类隐性否定词的情况不同,所产生的双重否定的占据情况也不一致。另外,整个结构的句法复杂程度也会影响到羡余否定的形成,比较复杂的句法结构一般情况下会避免使用羡余否定结构。第六章:羡余否定的语用价值。这一章指出羡余否定在表达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适用语体。最后在对羡余否定性质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羡余否定的产生有其机制和动因,我们应该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判为语病。第七章:羡余否定的类型学思考。首先进行了羡余否定的跨语言比较,羡余否定在世界语言范围内是广泛存在的,比如法语、英语中不仅存在着羡余否定的现象,而且和汉语羡余否定有很多共同之处。此外,世界上其他一些语言也存在羡余否定现象,如依地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等等。在描写以上所述语言羡余否定的基础上,尝试对羡余否定的形成规律进行总结。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羡余否定都以隐性否定意义为基础,有些语言的隐性否定意义与非真实情态有关,如法语等,有些语言的隐性否定意义与未然体有关,如汉语,有的与二者皆有关系。其次讨论了某些隐性否定词是否定标记的来源之一,羡余否定现象可能是这个过程的中间阶段。最后认为羡余否定和否定一致都是产生否定标记的途径之一。第八章:结语。归纳了研究的主要观点、创新、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文卫平[6](2017)在《英汉双重否定的语义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考察自然语言中由双重否定引起的多重可能解读的语义机制。英汉双重否定分解成"否定抵消"、"否定弱化"、"否定呼应"和"否定强化"4种形式,构成一个连续统,用双否律统一描写与解释。其中,"否定抵消"与"否定弱化"处于连续统的左端,是英汉双重否定的默认形式,遵守双否律,表肯定意义,但肯定意义依次减弱。"否定呼应"与"否定强化"处于连续统的右端,是英汉双重否定的有标记形式,违反双否律,表否定意义,但否定意义依次加强。本文认为,双重否定揭示了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反映了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季小民[7](2017)在《关联理论视阈下“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重否定话语在言语交际中高频使用,且具有跨语言属性。该语言现象受到研究者源自不同视角的关注,尤其是双重否定句型的句法分析,但语用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屈指可数的语用研究也仅限于讨论该句式的语用功能,未见对其认知语用属性及解读机制的研究,无法解释相关话语理解中存在的歧义问题及表达效果差异问题,也无法揭示两个“不”在理解“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过程中的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前人研究主要基于孤立的语句进行分析,缺乏语境信息的综合考量。鉴于这些不足,本研究聚焦汉语中“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主要探讨以下研究问题:研究问题1:“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在使用中有何认知语用属性?研究问题2:该认知语用属性会使此类话语传递什么样的认知语用效果?研究问题3:“不X不”在听话人获取上述认知语用效果过程中有何作用?本文基于认知语用学的代表性理论——关联理论,采用理论思辨法和心理学实验法,对上述问题予以一一解答。主要研究发现如下:首先,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看,“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本质上属于解释性用法,体现的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回声关系。具体来说,“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传达了对他人或说话人自己话语或思想抑或大众智慧的回声,同时也表征了说话人对这些话语或思想的态度。只有隶属回声用法的“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才表达“负负得正”的说话人意义。其次,正是因为拥有回声的认知语用属性,“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属于解释性用法,其认知语用效果表现为对说话人意义的强化或缓和态度。具体而言,听话人在对“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进行解码和充实,获取话语的明说和隐含结论时,由于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会因此得到额外的补偿(即弱暗含),或者是强化说话人意义,或者是缓和说话人意义。再者,“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中的“不X不”具有语用标记语的性质,并不参与形成话语的命题内容,而主要是促发听话人做出额外的话语加工,获得额外认知语用效果,实现对双重否定话语传达的说话人意义的充分解读,感知说话人传达的态度或情感。“不X不”的具体类型往往决定了是强化还是缓和说话人的态度或情感。通过分析40名被试对“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理解过程,研究发现,被试大多能解读出该型双重否定话语中所包含的回声用法,也能够注意到“不X不”的存在及其对该型双重否定话语解读的作用。可见,实证研究基本验证了第四、五和六章节的理论阐释。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将认知语用学理论引入“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理解的阐释中,考察相关话语方式的理解机制,扩展了句法-语用界面研究的范围和视角。另外,本研究摈弃前人研究中对双重否定句式的界定视角,针对包含该句式的双重否定话语确定了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条件,可以深化对该句式的认识。此外,与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词汇层面的语用标记语不同,本研究所论及的“不X不”是具有构式特征的标记语,扩大了语用标记语的研究范畴。在方法层面,与前人研究主要基于孤立的语句不同,本研究充分考虑语境信息对理解“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影响。在语料库使用方面,本研究设法寻找目标语料的原始出处并确定其上下文,创新运用了语料库研究方法。最后,在实践层面,本研究可帮助交际者理解“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

林刘巍[8](2016)在《汉语情态和否定的互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功能主义的语言观为指导,采取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相结合,句法、语义和语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汉语情态和否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比较全面的讨论了情态语义强度问题,给出了"中等强度"的认识情态和道义情态的明确定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系统的判定情态动词语义强度的方法。二、考察了情态否定的表达方式,归纳出四种类型:(一)由否定词和情态词的组合形式表达的情态否定,(二)由[否定+情态]词表达的情态否定,(三)由否定词单独表达的情态否定,(四)由情态词单独表达的情态否定。我们的考察范围主要是汉语普通话,但也涉及了部分汉语方言和一些其他语言,因此具有一定的类型学意义。三、考察了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极性特征,发现情态动词的极性特征和语义强度有很强的相关性。语义强度高的情态动词多数具有肯定极性,语义强度低的情态动词多数具有否定极性。这可以用"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公理"来解释。但上述规律也存在一些例外现象,我们对这些例外现象的成因做了解释。四、情态可分为动力、道义、认识三个"情态次范畴"。情态次范畴内部存在一形多义现象,其中不少与否定有关。[不必]和[禁止]都属于道义情态,在汉语和其他一些语言中存在同一种形式兼有上述两种语义的情况,这是从[不必]到[禁止]的语义演变在共时层面的表现。发生上述演变的动因是"礼貌原则驱动下对不过量准则的运用"。五、在认识情态范畴中,[未必]和[可能]这两种语义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相通性,这种相通性的成因是:上述两种语义通过足量准则推导出的隐涵义相同,都是"可能且并非必然"。六、在不少语言(方言)中,[勇气]义词兼有道义情态语义。这是动力、道义两个情态次范畴之间的一形多义现象。从历时角度看,[勇气]义词表示道义情态的用法总是首先出现在否定形式中,然后类推到疑问和肯定形式;从共时角度看,[勇气]义词表示道义情态的句法分布范围表现出否定>疑问>肯定的蕴含共性。可见,否定对于跨情态次范畴的一形多义现象和语义演变现象有重要影响。通过上述研究,我们不仅对情态和否定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深化了对这两个范畴本身的认识。

张万君[9](2013)在《汉英双重否定句对比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双重否定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两个否定成分连用(一个否定成分受到另一个否定成分的管辖),但是内容上却是肯定的,体现负负得正的逻辑特征,在语境需求下,双重否定可以表达出普通的肯定句无法表达的涵义,从而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双重否定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长期以来,这一语言现象备受学界的关注。但大部分研究只局限于某一语言内部双重否定句的定义、基本类型、功能等。本文以对比语言学、认识语言学、语义学及语用学为理论基础,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双重否定句进行分析对比,旨在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分析其语义及特殊语用出现的原因,并将对比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分析大量的语料,我们认为汉英双重否定句之间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汉语中的否定表达相对单一,而英语中表达否定概念的方式多样,否定词无论是在构词方面还是在词性方面都比汉语中的要复杂得多。语义上,汉英双重否定句都可以强化或弱化肯定。在非标准英语中,双重否定句还可以表达否定,加强否定的语气,这是汉英双重否定句在语义和语用上的不同之处。关于汉英双重否定句为什么能表达肯定的语义并有加强语气或使语气变得更加委婉这个问题,本文从语言形式与意义、语言形式与人类认知、语言形式与交际策略三个角度做了分析,从而将对双重否定句的研究上升到人类认知与语言使用的高度上在理清汉英双重否定句在结构、语义及语用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上,结合留学生学习和使用双重否定句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双重否定句的一些教学策略。

石萌萌[10](2012)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汉英含蓄否定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否定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汉语和英语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否定中的含蓄否定同样也普遍存在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否定的重要性意味着含蓄否定在语言中也是很重要的,而在当今世界交流如此丰富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含蓄否定的对比是非常有价值的。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方法之一。所谓对比研究,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描述他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很适合汉英语含蓄否定的研究,所以作者将这个方法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本文以现在研究比较热的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对汉英语中的含蓄否定进行描写和分析。然后再这个理论基础上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含蓄否定分别进行举例描写,然后进行对比,总结出汉英两种语言在含蓄否定的结构上、内容上、交际主体和功能上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分别从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全人类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二、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英语中否定句的汉译方法探究 ——以《联合舰队维修手册》第五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翻译任务阐述
    2.1 翻译任务背景
    2.2 翻译文本分析
    2.3 翻译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3. 科技英语及否定句介绍及其分类
    3.1 否定句的定义
    3.2 否定句的类型
    3.3 前人研究情况
    3.4 科技英语特点及其否定句翻译难点
        3.4.1 科技英语特点
        3.4.2 否定句翻译难点
4. 科技英语中否定句翻译实例分析
    4.1 意义否定句的翻译
        4.1.1 含有否定意义的动词
        4.1.2 含有否定意义的介词
        4.1.3 含有否定意义的词缀
    4.2 双重否定句的翻译
    4.3 含比较级的否定的翻译
5.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2)英语母语者习得“不”和“没(有)”的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不”和“没(有)”的本体研究综述
        二、“不”和“没(有)”的教学及偏误研究综述
        三、以教学为目的英汉否定词对比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对比分析假说
        二、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
        三、偏误分析理论
    第五节 语料来源
第二章 “不”和“没(有)”的语义、结构和表达的对比与分析
    第一节 “不”和“没(有)”的语义对比
        一、“不”和“没(有)”语义上的相同点
        二、“不”和“没(有)”语义上的不同点
    第二节 “不”和“没(有)”的否定结构对比
        一、“不”和“没(有)”否定动词结构的对比
        二、“不”和“没(有)”否定形容词结构的对比
        三、“不”和“没(有)”否定名词结构的对比
        四、“不”和“没(有)”否定副词结构的对比
        五、“不”和“没(有)”否定介词结构的对比
        六、“不”和“没(有)”否定代词结构的对比
        七、“不”和“没(有)”用于其他结构中的对比
        八、“了”“着”“过”用于“不”和“没(有)”否定结构的对比
    第三节 “不”和“没(有)”的表达对比
        一、“不”和“没(有)”从主客观角度的对比
        二、“不”和“没(有)”从时间角度的对比
        三、“不”和“没(有)”从动态过程方面的对比
第三章 “不”和“没(有)”与英语否定词“no”和“not”的对比与分析
    第一节 “不”和“没(有)”与“no”和“not”的语义对比与分析
        一、“不”和“没(有)”与“no”和“not”语义上的相同点
        二、“不”和“没(有)”与“no”和“not”语义上的不同点
    第二节 “不”和“没(有)”与“no”和“not”的结构对比与分析
        一、“不”和“没(有)”与“no”和“not”结构上的相同点
        二、“不”和“没(有)”与“no”和“not”结构上的不同点
    第三节 “不”和“没(有)”与“no”和“not”的表达对比与分析
        一、“不”和“没(有)”与“no”和“not”表达上的相同点
        二、“不”和“没(有)”与“no”和“not”表达上的不同点
第四章 “不”和“没(有)”的偏误调查及偏误分析
    第一节 调查目的及调查对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第二节 调查问卷设计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三、位置选择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四、简答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五、翻译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 “不”和“没(有)”的偏误类型及偏误原因
    第一节 偏误率统计
    第二节 偏误类型分析
        一、否定副词及句子其他成分的误用偏误
        二、否定副词、助词及句子其他成分的遗漏偏误
        三、否定句中助词“了”的误加偏误
        四、否定副词的错序偏误
    第三节 偏误原因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知识泛化
        三、交际策略的影响
第六章 “不”和“没(有)”的教学对策
    第一节 针对偏误问题的课堂教学对策
        一、针对母语负迁移的教学对策
        二、针对目的语知识泛化的教学对策
        三、改进教学方法减少偏误
        四、利用随堂测验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节 关注学生的交际策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
        一、正确对待学生的交际策略
        二、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加强针对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理论联系实践
        二、注重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现代汉语“否定语素+X”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否定语素和否定词的研究
        1.3.2 关于“否定语素+X”复合词的研究
        1.3.3 现有的研究局限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现代汉语“不+X”复合词研究
    2.1 “不”的语义功能
        2.1.1 “不”在不同文献中的解释
        2.1.2 “不+X”构词中“不”的性质问题
        2.1.3 “不+X”构词中“不”的多义性
    2.2 “不”与不同词性成分构词情况
        2.2.1“不+X”的结构类型
        2.2.2 “不”与名词性成分的结合
        2.2.3 “不+X”的形容词化
    2.3 “不+X”与“X”的语义关系
        2.3.1 双音实词“不+X”与“X”的关系
        2.3.2 双音虚词“不+X”与“X”的关系
        2.3.3 三音节“不+X”与“X”的关系
    2.4 “不+X”的色彩意义
        2.4.1 “不+X”与“X”的书面语色彩
        2.4.2 “不+X”的感情色彩
        2.4.3 “不X不Y”与“不A而B”构式的感情色彩
    2.5 “不+X”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2.5.1 关于词汇化和语法化
        2.5.2 “不+X”的成词途径
        2.5.3 “不+X”的语法化——-以“不但”类词为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代汉语“无|没+X”复合词研究
    3.1 “无”和“没”及其关系
        3.1.1 “无”的语义功能
        3.1.2 “没”的语义功能
        3.1.3 “无、没”的历时替换过程及“没”的演化
    3.2 “无、没+X”的语义
        3.2.1 “无+X”的语义
        3.2.2 “没+X”的语义
    3.3 “无+X”与“没+X”的对比及二者与“不+X”的对比
        3.3.1 “无+X”与“没+X”的对比
        3.3.2 “无+X”与“不+X”的对比
        3.3.3 “没+X”与“不+X”的对比
    3.4 “无|没+X”与“有+X”的关系
        3.4.1 “无有”和“没有”的产生
        3.4.2 “无+X”和“有+X”的关系
        3.4.3 “没+X”和“有+X”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汉语“非|未+X”复合词研究
    4.1 “非”的语义功能
    4.2 “非+X”的语义
        4.2.1 “非+X”中“非”的语义表现
        4.2.2 “非+X”的流行性
    4.3 “非+X”与“不+X”的对比分析
    4.4 “未”的语义功能
    4.5 “未+X”的语义
        4.5.1 “未+X”中“未”的语义表现
        4.5.2 “未+X”表委婉的语义特点
        4.5.3 “未+X”与“不+X”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代汉语含否定成分的成语研究
    5.1 含否定成分的成语的并列形式及构造机制
        5.1.1 并列式的两种基本结构
        5.1.2 并列结构成语的特征与功能
        5.1.3 作为成语孳生形式标记的否定成分
        5.1.4 以丰富性为追求原则的成语微变
    5.2 四字否定成语的几种特殊形式
        5.2.1 冗余否定
        5.2.2 作为“否定小句”的成语
        5.2.3 委婉态四字否定成语
        5.2.4 相近功能成语的同构性
    5.3 “不X”作为构词成分对成语化的贡献
        5.3.1 “自强不息”型
        5.3.2 “不胫而走”型
        5.3.3 从双音节词到四音节成语孳生过程中对否定成分的筛选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否定语素+X”中否定语素的语义功能
    6.2 本研究的认识与创新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现代汉语双重否定句及其在英语及法语中的对应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以往研究的回顾
        1.2.1 现代汉语双重否定句的研究述评
        1.2.2 关于汉语双重否定语义和语用特点的研究述评
        1.2.3 英语双重否定句的研究述评
        1.2.4 法语双重否定句的研究述评
    1.3 研究主旨、研究方法及理论背景
        1.3.1 研究主旨
        1.3.2 研究方法
        1.3.3 理论背景
第二章 现代汉语中的双重否定句
    2.1 现代汉语中的双重否定句结构形式
        2.1.1 双重否定结构形式
        2.1.2 双重的不同结构类型
    2.2 现代汉语双重否定句的语义语用特征
        2.2.1 强烈型双重否定
        2.2.2 委婉型双重否定
第三章 汉语双重否定句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
    3.1 在英语中可以用双重否定句对译的汉语双重否定句
        3.1.1 由两个否定副词构成的双重否定句
        3.1.2 双重否定句包括一个否定副词和一个否定动词
    3.2 在英语中不能用双重否定句对译的汉语双重否定句
第四章 汉语双重否定在法语中的对应表达
    4.1 由两否定副词“不”构成的双重否定句在法语中的对应表达
    4.2 由一个否定副词与否定动词连用构成的双重否定句在法语中的对应表达
第五章 结语
    5.1 汉英双重否定的异同
    5.2 汉法双重否定结构的异同
    5.3 英法双重否定句的异同
    5.4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羡余
        1.1.2 羡余否定
    1.2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2.1 理论基础
        1.2.2 研究方法
        1.2.3 语料来源
    1.3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3.1 选题缘由
        1.3.2 研究意义
    1.4 羡余否定研究综述
        1.4.1 羡余否定生成机制研究状况
        1.4.2 羡余否定制约因素研究状况
        1.4.3 羡余否定交际价值研究状况
        1.4.4 国外羡余否定研究状况
        1.4.5 羡余否定研究现存问题
2 羡余否定格式的共时特征
    2.1 羡余否定格式的分类
        2.1.1 分类标准
        2.1.2 本文的分类
    2.2 羡余否定格式的句法功能
        2.2.1 充任谓语
        2.2.2 单独成句
        2.2.3 充任其他句子成分
    2.3 肯定和否定的不对称
        2.3.1 羡余否定的不对称
        2.3.2 双重否定的不对称
    2.4 否定赘词的准入性
        2.4.1 只能用“没(有)、未”
        2.4.2 只能用“不”
        2.4.3 可以用“没(有)”和“不”
        2.4.4 只能用“别、不要”
    2.5 VP的准入性
        2.5.1 VP的消极性
        2.5.2 VP的终结性
3 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与动因
    3.1 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
        3.1.1 隐性否定词
        3.1.2 隐性否定意义上浮
        3.1.3 否定赘词的性质
    3.2 羡余否定的形成动因
        3.2.1 羡余否定产生的动因
        3.2.2 凸显否定的原因
    3.3 羡余否定形成机制评价标准
        3.3.1 “概念的叠合”有异于“结构的叠合”
        3.3.2 是否能解释否定词“不”的赘余
        3.3.3 适用范围是否广泛
        3.3.4 推论性意义处理是否合理
        3.3.5 羡余否定的形成是否有规律、是否符合历时情况
        3.3.6 “控制”与“合并”的本质分歧
    3.4 小结
4 羡余否定形成的内部制约因素
    4.1 隐性否定词的意义类型对羡余否定的影响
        4.1.1 不同类型隐性否定词否定强度不同
        4.1.2 隐性否定词构成羡余否定能力不同
    4.2 隐性否定词的句法特征对羡余否定的影响
        4.2.1 隐性否定词的频率
        4.2.2 隐性否定词的词性
    4.3 隐性否定词的词汇化对羡余否定的影响
        4.3.1 “差点儿”类隐性否定词的词汇化历程
        4.3.2 “差点儿”类隐性否定词的词汇化模式
        4.3.3 “差点儿”类隐性否定词的词汇化对羡余否定的影响
    4.4 小结
5 羡余否定形成的外部制约因素
    5.1 音节数量
        5.1.1 “拒不”的词汇化倾向
        5.1.2 “拒不”的词汇化倾向对构成羡余否定的影响
    5.2 否定赘词被干扰
        5.2.1 否定词位置许可
        5.2.2 补语和动词否定词干扰
    5.3 双重否定占据
        5.3.1 三点注意事项
        5.3.2 “差”小类羡余否定
        5.3.3 “差点儿”小类羡余否定
        5.3.4 “避免”类羡余否定
        5.3.5 羡余否定的总体释解策略
    5.4 句法的复杂程度
    5.5 小结
6 羡余否定的语用价值
    6.1 羡余否定的语用价值
        6.1.1 否定色彩更强烈
        6.1.2 主观性更强烈
    6.2 羡余否定的语体适用性
    6.3 羡余否定的规范问题
7 羡余否定的类型学思考
    7.1 羡余否定跨语言的比较
        7.1.1 法语中的羡余否定
        7.1.2 英语中的羡余否定
        7.1.3 其他语言中的羡余否定
        7.1.4 羡余否定与情态、语气和体
    7.2 隐性否定词是否定标记的来源之一
        7.2.1 语言中的的隐性否定动词
        7.2.2 隐性否定动词发展为否定标记
        7.2.3 否定在句法结构中的“上浮”
    7.3 羡余否定和否定一致都是否定词产生的途径
        7.3.1 羡余否定产生的否定标记
        7.3.2 否定一致产生的否定标记
8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6)英汉双重否定的语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英汉双重否定的主要形式与相关解释
    2.1 英汉双重否定的主要形式
    2.2 相关解释
3. 英汉双重否定的语义机制
4. 结语

(7)关联理论视阈下“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标记的说明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双重否定句的定义
        2.1.1 否定与否定句
        2.1.2 双重否定的界定
        2.1.2.1 文献中双重否定句的界定
        2.1.2.2 双重否定的工作定义
    2.2 双重否定话语的句法研究
    2.3 双重否定话语的功能语法研究
    2.4 双重否定话语的语用学研究
    2.5 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2.6 前人研究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关联理论概述
    3.2 关联理论总体原则
        3.2.1 关联性
        3.2.2 最佳关联
        3.2.3 暗含与弱暗含
    3.3 语言使用与回声用法
        3.3.1 描述性使用与解释性语言使用
        3.3.2 回声用法
        3.3.3 反语、隐喻和转喻的回声用法
        3.3.3.1 反语与回声
        3.3.3.2 隐喻与回声
        3.3.3.3 转喻与回声
    3.4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话语理解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属性
    4.1 基于回声用法的双重否定话语识别
        4.1.1 本研究的双重否定话语语料
        4.1.2 双重否定话语的确定
    4.2 双重否定话语与回声性
        4.2.1 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属性
        4.2.2 双重否定话语的回声方式
        4.2.2.1 完全回声与部分回声
        4.2.2.2 即时回声与延时回声
        4.2.2.3 单重回声与多重回声
        4.2.2.4 显性回声与隐性回声
    4.3 双重否定话语中回声内容的来源
        4.3.1 他人话语或观点
        4.3.1.1 他人语句
        4.3.1.2 他人的思想
        4.3.1.3 大众智慧
        4.3.2 自己的话语或思想
        4.3.2.1 自己的话语
        4.3.2.2 自己的想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效果
    5.1 双重否定话语的命题态度
    5.2 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1 话语的弱暗含
        5.2.2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1 “不得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2 “不敢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3 “不会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4 “不可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5 “不能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6 “不是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3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语气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X不”在认知语用效果推导中的作用
    6.1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理解过程
    6.2 “不X不”的语用标记属性
        6.2.1 “不X不”的频次效应
        6.2.2 “不X不”的理解
        6.2.2.1 “不X不”的标记性
        6.2.2.2 “不X不”与命题内容
        6.2.3 “不X不”表达肯定语义
        6.2.4 “不X不”触发额外加工
        6.2.5 “不X不”的其他特征
    6.3 “不X不”对话语解读的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理解机制:实验验证
    7.1 实验研究背景
    7.2 实验研究
        7.2.1 研究问题
        7.2.2 实验对象
        7.2.3 实验工具
        7.2.3.1 实验工具一
        7.2.3.2 实验工具二
        7.2.4 数据收集
        7.2.4.1 数据收集方法
        7.2.4.2 数据收集步骤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被试对回声用法的理解
        7.3.1.1 被试对他人思想的理解
        7.3.1.2 被试对说话人思想的理解
        7.3.1.3 被试对他人思想与说话人思想关系的理解
        7.3.2 双重否定话语的语用效果
        7.3.3 语用标记语“不X不”的作用
        7.3.3.1 被试对“不X不”的注意
        7.3.3.2 “不X不”在双重否定话语解读中的作用
    7.4 本实验研究的不足
        7.4.1 有声思维法的不足
        7.4.2 被试选取方面的不足
        7.4.3 部分细节未得到验证
        7.4.4 实验工具的不足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1.1 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属性
        8.1.2 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效果
        8.1.3 “不X不”的语用标记语属性
    8.2 本研究的主要启示
        8.2.1 理论启示
        8.2.2 实践启示
    8.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语料库简介
    附录2 双重否定句判定任务

(8)汉语情态和否定的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2 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述评
    1.4 语料来源
    1.5 本文框架
第二章 情态的强度和情态否定的表达
    2.1 情态语义强度及其判定方法
        2.1.1 情态语义强度等级
        2.1.2 情态语义强度的判定方法
    2.2 情态否定的表达方式
        2.2.1 由情态词和否定词的组合形式表达的情态否定
        2.2.2 由[否定+情态]词表达的情态否定
        2.2.3 由否定词单独表达的情态否定
        2.2.4 由情态词单独表达的情态否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情态动词与否定词"不"
    3.1 汉语情态动词的极性特征
        3.1.1 动力情态动词
        3.1.2 道义情态动词
        3.1.3 认识情态动词
        3.1.4 极性特征和语义强度的关系
    3.2 否定词"不"与汉语情态语义的表达
        3.2.1 "不"与高、低强度情态语义
        3.2.2 "不"与中等强度情态语义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否定与情态次范畴内部的多义现象
    4.1 [不必]与[禁止]
        4.1.1 从"不用"到"甭"
        4.1.2 "不要"的[禁止]义和从[不必]向[禁止]的语义演变
        4.1.3 情态范畴中与从[不必]到[禁止]平行的语义演变
    4.2 [未必]与[可能]
        4.2.1 [未必]和[可能]的相通性
        4.2.2 [未必]≈[可能]的条件
        4.2.3 [未必]≈[可能]的成因
        4.2.4 [未必]≈[可能]的凝固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否定与跨情态次范畴的多义现象
    5.1 "不敢"的[禁止]义
        5.1.1 "不敢_2"区别于其他[禁止]义结构的特征
        5.1.2 句法环境对"不敢"情态意义的分化
    5.2 汉语中"敢"表示道义情态的历时考察
    5.3 [勇气]义词表示道义情态的蕴含共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文符号、术语
附录二 语言索引
后记
作者简历

(9)汉英双重否定句对比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客观原因
        三、选题的主观原因
    第二节 双重否定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四节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英双重否定的范围界定
    第一节 汉语双重否定的范围界定
        一、汉语否定成分与双重否定
        二、反问句与双重否定
        三、复句与双重否定
    第二节 英语双重否定的范围界定
        一、英语否定成分与双重否定
        二、修辞疑问句与双重否定
第三章 汉英双重否定句结构对比
    第一节 汉语双重否定句的结构类型
        一、一般双重否定句
        二、特殊双重否定句
    第二节 英语双重否定句的结构类型
        一、一般双重否定句
        二、特殊双重否定句
    第三节 汉英双重否定句的结构对比
        一、相似点
        二、不同点
第四章 汉英双重否定句语义及语用对比
    第一节 汉语双重否定句的语义及语用分析
        一、强化肯定
        二、弱化肯定
    第二节 英语双重否定句的语义及语用分析
        一、英语双重否定句表达否定
        二、英语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
    第三节 汉英双重否定句的特殊语义及语用出现的原因
        一、语义学角度
        二、认知语言学角度
        三、语用学角度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双重否定句教学
    第一节 一般形式的汉语双重否定句教学
        一、不+能愿动词+不
        二、不是不
        三、不……不/没(有)
        四、没有/无……不/没有
        五、非……不
    第二节 特殊形式的汉语双重否定句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特殊形式的双重否定句
        二、可能出现的偏误及原因
        三、特殊形式的双重否定句教学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汉英含蓄否定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结构内容
第二章 本篇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关联理论概况
    第二节 关联理论与否定意义研究
第三章 汉英否定研究
    第一节 汉英否定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 汉英否定的功能
第四章 关联理论与汉英含蓄否定
    第一节 汉语的含蓄否定
    第二节 英语的含蓄否定
    第三节 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英含蓄否定分析
    第四节 汉英含蓄否定异同点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四、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英语中否定句的汉译方法探究 ——以《联合舰队维修手册》第五卷为例[D]. 李惠.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2]英语母语者习得“不”和“没(有)”的偏误分析[D]. 文苑.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3]现代汉语“否定语素+X”词语研究[D]. 侯倩. 山东大学, 2019(02)
  • [4]现代汉语双重否定句及其在英语及法语中的对应表达研究[D]. CHI DEREK ASABA.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研究[D]. 陈秀清.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6]英汉双重否定的语义分析[J]. 文卫平. 现代外语, 2017(05)
  • [7]关联理论视阈下“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研究[D]. 季小民. 南京大学, 2017(05)
  • [8]汉语情态和否定的互动研究[D]. 林刘巍. 浙江大学, 2016(07)
  • [9]汉英双重否定句对比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 张万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5)
  • [10]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汉英含蓄否定对比研究[D]. 石萌萌.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