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处理和等离子注入后棉和涤纶织物的表面电阻

等离子处理和等离子注入后棉和涤纶织物的表面电阻

一、棉和涤纶织物经等离子体处理和等离子体移植后的表面电阻(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雪[1](2021)在《磁控溅射纳米膜与不同纤维基材的结合牢度研究》文中提出磁控溅射镀膜技术是物理气相沉积的一种,具有沉积速率高、对膜层损伤小、制备的薄膜纯度高且致密均匀、可实现大面积镀膜且厚度均匀等突出优点。在纺织领域,磁控溅射镀膜技术既可在织物表面“干法”镀膜,赋予纺织品各种特殊功能,也可通过薄膜干涉结构生色原理,对纺织品“干法”着色,减少纺织染整领域的耗水和废水排放污染,促进纺织染整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不同纤维基纺织品与磁控溅射膜的结合牢度不同,在棉和蚕丝等天然纤维基纺织品上磁控溅射膜的耐皂洗牢度差,存在整层膜脱落问题,极大地限制了磁控溅射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广泛应用。针对磁控溅射纳米膜与天然纤维基材结合牢度差这一瓶颈问题,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二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不同纤维的纺织基材与磁控溅射膜结合牢度不同的原因及其结合机理研究。以三种典型的纤维材料(涤纶、棉和蚕丝)作为基底材料,通过直流磁控溅射镀膜技术在织物上沉积金属纳米铜膜,研究织物的初始含水率和低温氧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对磁控溅射镀膜纺织品耐摩擦和耐皂洗牢度的影响,并应用SEM和EDS分析技术结合纤维材料的理化性能和磁控溅射镀膜理论分析研究不同纤维基纺织品与磁控溅射纳米膜结合牢度不同的内在原因及其结合机理;(2)提高天然纤维纺织品与磁控溅射纳米膜结合稳定性的初步探讨。通过对织物表面的“加法”改性,提高棉和蚕丝等天然纤维纺织品与磁控溅射纳米膜的结合稳定性,研究棉和蚕丝织物表面改性的工艺条件以及不同改性剂对镀膜织物牢度的影响,综合比较不同改性剂对磁控溅射镀膜织物性能的影响,优化改性条件和改性剂品种及用量。研究结果表明:(1)纤维的初始含水率不是造成不同纤维基磁控溅射纺织品牢度不同的主要原因;(2)低温氧等离子体表面预处理不仅有利于提高磁控溅射镀膜效率,还有利于提高涤纶织物与磁控溅射纳米薄膜的结合牢度,但不能提高蚕丝和棉织物与磁控溅射纳米薄膜的结合牢度,且随着低温氧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功率的增加,蚕丝和棉织物与磁控溅射纳米薄膜的结合力进一步削弱;(3)纤维本身性质差异是造成不同纤维基磁控溅射纺织品牢度不同的根本原因:热塑性的涤纶纤维存在软化点,磁控溅射高能粒子沉积到纤维表面时动能转化为热能,使涤纶纤维局部达到软化点,粘结溅射粒子。棉和蚕丝无软化点,纤维对磁控溅射粒子无熔融粘结作用,且棉和蚕丝具有高吸湿溶胀性,皂洗过程中水分子的侵入削弱纤维和纳米粒子间的作用力,致使磁控溅射膜易脱落。(4)通过对织物表面的“加法”改性,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蚕丝和棉等天然纤维纺织基材与磁控溅射纳米薄膜的结合稳定性,且对织物手感和白度影响不大。优化的改性方法为:采用浸轧法改性处理,一浸一轧,轧液率为80~90%,烘干温度100℃,焙烘温度140℃,焙烘时间1 min,改性剂用量随改性剂品种而异。由于不同改性剂对磁控溅射纳米粒子的结合能力和接收活性不同,改性剂的改性效果亦有所不同,在优化的改性条件下,改性剂的改性效果依次为:改性剂-LT>改性剂-LE>改性剂-LW>改性剂-LC>未改性织物。对于改性效果最为显着的改性剂-LT,对棉和蚕丝织物进行改性的优化浓度分别为60 g/L和(60 g/L+5 g/L加固剂),改性后棉和蚕丝纤维基材上磁控溅射膜的耐皂洗牢度均从0级提高到5级,且对织物手感和白度影响小。

王昱[2](2021)在《基于聚吡咯涂层织物的柔性压阻传感器和电加热元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发展,柔性压力传感器和电加热元件作为柔性电子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研究者们的关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传感器和电加热元件性能方面。聚吡咯涂层织物凭借其出色的柔韧性和导电性,以及低成本、可再生、环境友好的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制备柔性压阻传感器和电加热元件的重要导电材料。本文基于纺织材料和聚吡咯材料制备了高性能的柔性压阻传感器和电加热元件,并进行性能的测试与分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吡咯涂层织物,探讨了基底种类、聚合时间和吡咯浓度对其表面形貌、导电性、传感性能和电加热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参数。测试表明,基底种类为粗纱棉织物,聚合时间为90 min,吡咯浓度为0.5 mol/L时,为最佳制备条件,聚吡咯涂层棉织物电阻为7.544?,表面电阻率为11.6?/sq,拥有0~16 k Pa的工作范围和最高为60.23 k Pa-1的灵敏度,具有优秀的电加热性能,包括100 s的快速升温响应、115.5℃的最大平衡温度和7200 s的热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性能,用多巴胺对织物进行改性,再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聚吡咯多巴胺涂层织物。为了探讨多巴胺涂层对于性能的影响,设置了不同吡咯浓度。研究了其在不同吡咯浓度下的形貌、导电性、传感性能和电加热性能,得到0.3 mol/L的吡咯浓度下制备的聚吡咯多巴胺涂层织物性能最好。测试可知,聚吡咯多巴胺涂层织物的电阻低至6.93?,表面电阻率低至10.8?/sq,拥有0~16k Pa的工作范围、84.46 k Pa-1的灵敏度以及3000 s的重复性,同样具有优秀的电加热性能,包括100 s的快速升温响应、120.6℃的最大平衡温度。将聚吡咯多巴胺涂层织物制备的柔性压阻传感器安装于手腕桡动脉、手指、手腕及膝盖处来检测脉搏信号、微小信号和人体运动情况,证明了柔性压阻传感器在检测微弱信号和运动的能力,将聚吡咯多巴胺涂层织物制备的加热元件放置于膝盖处,进行稳定可控加热,证明织物电加热元件可以进行实时稳定加热,说明聚吡咯多巴胺涂层棉织物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发展前景。

曹红梅[3](2020)在《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与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文中认为喷墨印花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印花工艺,分散染料墨水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市场,虽然基于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和分散染料墨水的研究很多,但仍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本论文围绕涤纶织物喷墨印花的二个关键因素“预处理剂和分散染料墨水”展开研究,一是选择自制的P[St-BA-F6]抗静电剂和生物黄原胶,研究了抗静电剂和黄原胶的预处理对涤纶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二是基于分散染料的研磨和复配,研究了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墨滴成像和喷墨印花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采用核壳乳液法制备了 P[St-BA-F6]抗静电剂,研究了含P[St-BA-F6]预处理剂预处理涤纶,对涤纶的喷墨印花性能以及纤维性能的影响,考察了 5种交联剂或黏合剂(PETA、ITDA、BDDMA、SJ18A和P[St-BA-D4])在P[St-BA-F6]预处理剂中的作用;采用含盐黄原胶为涤纶预处理剂,以墨滴在织物表面扩散和渗透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为原理,建立了快速评价喷墨印花图案清晰度的方法。研究了含盐黄原胶的流变性及对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以及天然黄原胶作为预处理剂的优势;研究了涉及制备分散染料墨水的主要参数,探讨了分散染料研磨难易的理论预测,制备了 7只液体分散染料(黄MC、红MC、蓝MC、紫MC、橙MC、绿MC和黑MC),研究了 3种黏度调节剂(PTF-3、CZ-1、DLY)和4种多元醇对液体分散染料(蓝MC、黑MC)流变性的影响,评价了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环保性、优势和不足;采用喷墨墨滴成像法,研究了压电式喷墨墨滴正常和非正常喷射的特点,分析了喷墨墨滴偏移运行的成因及多元醇的作用,并考察了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印花性能,评价了市售抗静电剂(LS、D30、KD10)预处理对自制分散墨水黑MC的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及聚醚F6制备的P[St-BA-F6]乳液,其平均粒径为84nm,重均分子量Mw为4606.9。P[St-BA-F6]乳液与PETA(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同时使用,不仅能增加喷墨印花的K/S值,也能获得良好的抗静电和提高抗静电的耐水洗性,同步完成喷墨印花和抗静电整理,缩短了工序。优化的预处理工艺条件为:3%P[St-BA-F6]、0.1%PETA(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焙烘温度190℃、焙烘时间45s。其余4种交联剂或黏合剂(ITDA、BDDMA、SJ18A和P[St-BA-D4])的抗静电效果不及交联剂PETA。2)采用P[St-BA-F6]乳液制备的抗静电涤纶织物,因PETA的高反应活性和三维网状的交联特征,提高了抗静电的耐水洗性;SEM和XPS测试结果表明,抗静电性能耐久性的提高主要是丙烯基(PETA)的交联反应的贡献;TG/DSC和XRD测试结果表明,与未处理涤纶纤维相比,P[St-BA-F6]乳液处理的抗静电涤纶织物的热分解温度下降了 13.4℃(5%失重),但对熔融温度和结晶度的影响很小。3)采用含盐黄原胶预处理涤纶织物,测量分散染料墨水的墨滴在织物上滴落后的长轴长度(La)和短轴长度(Lb),结合墨迹椭圆系数(T)和墨迹椭圆面积(S)两个评价指标,建立5级制分散染料墨水打印线条清晰度的评价方法,其中,T值和S值计算公式为:T=Lb/La,S=π/4·La·Lb。墨滴实验法所测清晰度与实际喷墨打印的清晰度存在着对应关系,证明采用喷墨实验法表征清晰度是可行的。4)含盐(NaC1、KCl、CaC12、MgCl2)黄原胶预处理涤纶纤维,能增加D型分散染料墨水的喷墨打印K/S值和降低经向和纬向打印线宽;优化的预处理条件为含0.3%黄原胶和0.1 mol/L氯化钙的水溶液;此时,与仅含0.3%黄原胶相比,杜邦分散大红D2551喷墨印花织物的K/S值增加了 26.99%,干/湿摩擦色牢度不低于4级。在黄原胶中加入4种盐,其黏度与剪切速率的双自然对数呈一元非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1n(η)=C0-C1,×1n(τ);二价金属盐(CaCl2、MgCl2)对K/S值的影响要高于一价金属盐,且能获得更好的喷墨打印的图案清晰度;除盐效应和静电影响外,含二价盐的黄原胶的C0值(起始流动指数)更高,导致黄原胶缓弹性回复时黏度增大,织物表面性能向各向同性转变,提高了喷墨印花的K/S值和图案清晰度。因含盐黄原胶的易水洗性,对织物透气性的影响很小,优于其他高分子物(如海藻酸钠、PTF-3)预处理剂。5)采用CS Chem3D Pro高斯软件计算染料的总位阻能,对了解分散染料的研磨难易是有帮助的;当染料分子的总位阻表现为排斥力时,染料研磨性能良好;反之,染料研磨较困难。自制的7只液体分散染料稳定性良好,加入4种多元醇,液体分散染料流变性呈塑性流体特征,剪切速率(y)与剪切应力(x)关系为:y=-C1+C2·x;并选择C*值(C1/C2)来评价染料流动性的优劣,优化的多元醇为乙二醇和丙二醇。而3种黏度调节剂(PTF-3、CZ-1、DLY)的染料溶液的流变性属于假塑性流体,不适合加入染料墨水中。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墨滴试验表明,自制墨水虽达到了喷墨印花的性能要求,但花型精细度仍不及杜邦公司生产的D型分散染料墨水。6)采用喷墨墨滴成像法,归纳了 7种不能正常喷射的墨滴类型,并分析了不能正常喷射的原因,除分散染料墨水的基本性能(电导率、zeta电位)外,认为分散染料墨水不能正常喷射的原因是墨水体系的C*值引起的,合适的C*值和体系黏度能使墨滴正常的运行,防止出现断喷和墨滴偏离现象。自制的7只分散染料墨水在3种涤纶上具有良好的印花性能。

朱金铭,钱建华,孙丽颖,李正平,彭慧敏[4](2019)在《用高长径比银纳米线制备功能性复合涤纶织物及其性能》文中研究说明为制备一种功能性的复合涤纶织物,首先利用氧等离子体技术改性处理增加涤纶纤维的润湿性,然后采用溶液法制备银纳米线(Ag NWs)并分散到无水乙醇中,通过浸渍-烘干工艺整理到涤纶(PET)织物表面,并采用热压工艺处理Ag NWs/PET织物以提高Ag NWs的吸附牢度。探讨不同银纳米线溶液质量浓度对Ag NWs/PET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银纳米线质量浓度由1 mg/m L增加到4 mg/m L,Ag NWs/PET织物的方块电阻由■减小至■,但耐洗性能较差;经等离子体改性处理后,Ag NWs/PET织物的导电性能明显优于未处理织物;先经过氧等离子体处理再采用热压工艺处理,不仅能提高织物的导电性,且经过50次洗涤后,Ag NWs/PET织物的方块电阻由■增加至■,仅增加了24.89%,耐洗性有较大改善。

张治斌[5](2019)在《丝素蛋白/壳聚糖抗菌功能溶液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提出拉舍尔毛毯由于其价格低廉、手感柔软、保暖透气和色彩图案赏心悦目,逐渐被人们所喜爱,经常用于床上用品和装饰用品。拉舍尔毛毯的制备原料主要以腈纶和涤纶为主,由于腈纶制备成本高,综合性能上与涤纶毛毯差异不大,因此逐渐被涤纶取代。但是涤纶纤维的大分子不能电离和传递电子,再加上其分子基团极性小,易产生静电,容易诱发心脏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心律失常。产生的静电也会给毛毯的生产和使用带来较大困难,甚至引发纺织品爆炸和火灾事故。此外,涤纶纤维本身抗菌性能差,在纺织染整加工过程中各种助剂、整理剂的使用会导致微生物的生长,给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带来重大威胁。因此,开发新型的抗菌剂和抗菌整理技术对健康卫生涤纶拉舍尔毛毯的研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研制了丝素/壳聚糖微球功能性溶液,结合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涤纶拉舍尔毛毯改性处理,在不影响整理后的毛毯服用性能的同时,赋予毛毯优良的抗菌和抗静电性能。首先,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丝素蛋白/壳聚糖抗菌微球功能性溶液,系统分析了丝素蛋白浓度、丝素蛋白和壳聚糖的比例、孵育温度对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微观形貌、粒径、二级结构、晶体结构、热稳定性和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丝素蛋白质量分数为6%,壳聚糖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孵育温度为40℃,壳聚糖溶液与丝素蛋白溶液的体积配比为1:2时,所制备的微球形态规整圆滑,粒径为0.78±0.12μm。制得的微球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英文缩写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英文缩写S.aureus)的抑制率分别为82±4.2%和80±2.6%。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涤纶纱线表面进行处理,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分析了不同的处理压强、处理时间和输出功率对涤纶纱线的断裂强力的影响,并对等离子处理后的纱线的微观形貌、表面元素和官能团的变化进行表征,发现输出功率200 W、处理时间2 min和处理压强20 Pa时,得到涤纶纱线的力学性能最佳。等离子体处理未损伤纤维的内部结构,并且为纤维表面引入大量的活性基团,提高了涤纶纱线的亲水性能。采用不同浓度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溶液对纱线进行整理,通过对整理后的涤纶纱线的硬挺度和抗菌性能进行评估,得到最优的处理纱线的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溶液浓度,结果表明处理纱线的微球浓度为30 mg/mL,整理的涤纶纱线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对大肠杆菌抑菌率(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抑菌率为95±1.6%和93±1.3%。采用浸渍法将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溶液对等离子处理前后的毛毯进行功能性整理,对涂层前后的毛毯的透气性、抗静电性、吸湿性、抗菌性和耐水洗性等方面进行测试,并分别与整理前的毛毯坯布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毛毯经过等离子体-微球复合整理后,静电性衰减时间从原来的57.62±2.1 s降为3.24±1.1 s,表明毛毯的抗静电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经等离子-微球复合整理的毛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更强的抗菌效果,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抑菌率分别为95±1.2%和92±2.7%。通过多次反复洗涤后,发现等离子体-微球复合整理的毛毯具有较强的耐水洗性能。综上所述,本课题研制了丝素/壳聚糖微球功能性溶液,并结合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涤纶拉舍尔毛毯改性处理,并对毛毯的性能进行系统地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整理后的涤纶毛毯具有良好的抗静电和抗菌性。本课题所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和制备的丝素蛋白/壳聚糖整理剂,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增加纺织品附加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于杨菁华[6](2017)在《常压等离子体改良涤纶与石墨烯结合牢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石墨烯的快速发展,由于石墨烯材料的优异特性,其被广泛应用于各项应用。其中制备石墨烯纺织材料的研究也不少,但关键是石墨烯和纺织品结合牢度较低,本文研究用接枝的方式改良石墨烯与涤纶织物的结合牢度。本文以涤纶非织造布为基材,利用常压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在涤纶非织造布表面上引入含氮基团,与氧化石墨烯含有的羧基发生反应,使氧化石墨烯接枝到涤纶上,然后还原织物表面的氧化石墨烯,即石墨烯接枝到涤纶上,制备成涤纶-石墨烯复合材料。本文采用XPS和二探针法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涤纶非织造布的时间对织物表面含氮量及其导电性能的影响;并且用耐水洗测量标准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对石墨烯与涤纶结合牢度的影响;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时间、还原时间等条件对织物的导电性和结合牢度的影响,确定实验条件;为了直观和准确的观测织物的结合牢度,实验通过测静态接触角的间接测试方法进行了衡量。通过实验得到以下结论:1.常压等离子接枝的方法制备的石墨烯-涤纶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结合牢度比浸渍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性能高。2.通过实验确定了制备织物的方法和工艺条件,研究发现等离子处理时间和还原时间对电学性能和结合牢度都有较大的影响。采用第一层接枝石墨烯,第二、三两层浸渍的方法制备成三层石墨烯-涤纶复合材料,其中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时间定为1h。3.确定了最佳常压等离子体处理时间为120s。随着常压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由30s逐步增加到300s,其织物表面电阻先减小后增大;耐水洗性能先增大后减小;且结合牢度先增加后减小。4.石墨烯-涤纶复合材料的含氨基量和导电性能测试结果说明接枝的石墨烯-涤纶复合材料有较好的结合牢度。

李永强[7](2013)在《温敏纺织品的等离子体诱导接枝制备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水凝胶可感知外界温度的细微变化并产生体积相变,是生物组织领域一种理想的温敏材料。但PNIPAAm本身机械强度很差,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通过接枝方法,如化学引发接枝、光引发接枝、辐射引发接枝和等离子体诱导接枝等,将其到接枝到力学性能较好的纤维基材上可望克服这一不足。其中,等离子体诱导接枝法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有效率的干式加工技术,备受研究者关注,但与其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明确。本文以棉织物和涤纶织物为基质,利用低压射频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和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活化纤维表面,通过不同的等离子体诱导接枝过程,在织物表面接枝聚合N-异丙基丙烯酰胺,成功制备了温度响应型棉织物和涤纶织物。探明了等离子体处理参数、接枝反应参数对诱导接枝反应的影响;考察了接枝织物的温度响应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明确了接枝率与织物开关效应之间的关系;运用FESEM、SEM、FTIR、EDS、XPS、1HNMR、EPR等各种分析手段表征接枝织物表面形貌及结构,并结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对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活性种的诊断和分析,揭示了棉织物和涤纶织物的等离子诱导接枝机制。通过单因素法分析了等离子体处理参数(包括等离子体放电功率、气体压强、气体流量、处理时间)对织物间接引发接枝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射频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活化纤维,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放电功率、气体压强均与织物间接引发接枝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等离子体对织物表面活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刻蚀作用,而过强的刻蚀作用会削弱对织物的活化效果;控制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可以获得较高的接枝率;采用APGD等离子体活化棉纤维,激励电压在90-120V范围内,通入一定量的氩气,可获得较好的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同时控制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可有效地获得较高的接枝率。对直接引发接枝方式也进行了研究,对涤纶织物,相比氧等离子改性后在单体溶液中进行接枝的方法,氩等离子体共引发接枝需要更长的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及更高的放电功率,方能获得较高的接枝率。探讨了单体浓度、温度、时间等因素对经等离子诱导活化的棉织物和涤纶织物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单体之间接枝反应影响,获得了较佳的接枝反应条件。单体用量的提高会相应的提高接枝率;反应温度以15-20℃为宜,过高的反应温度会使已接枝的温敏聚合物在织物表面发生相变收缩,限制单体的扩散,从而降低棉织物和涤纶织物的接枝率;为保证反应能彻底进行,棉织物接枝反应时间选取16h为宜,涤纶织物接枝反应时间选取8h为宜。棉织物和涤纶织物等离子体诱导接枝后的水通量和差热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和未处理织物相比,接枝织物在不同温度的水通量有明显的差异;氧等离子体和APGD等离子体诱导接枝后的棉织物在34℃附近具有明显的相转变行为;而氧等离子体诱导接枝及氩等离子体共引发接枝涤纶织物在32℃34℃附近具有明显的相转变行为;氧等离子体诱导接枝棉织物及涤纶织物的温度响应系数随着接枝率的提高而愈加明显,但接枝涤纶织物接枝率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再继续增大反而会削弱接枝织物的开关效应。织物表面润湿性实验和接触角实验结果表明,APGD等离子体诱导接枝棉织物在低于相转变温度时织物表面表现为亲水性,在室温时水接触角为0°,高于相转变温度时织物表面表现为疏水性,在40℃时水接触角为128.3°。亚甲基蓝染色实验结果从侧面佐证了接枝涤纶织物的温度响应性能。涤纶织物的氧等离子体诱导接枝反应中,BIS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接枝率和接枝均匀性,但过高的用量会削弱接枝织物的开关效应;过高的反应温度也会降低涤纶接枝物的温度响应系数;在一定范围内,接枝聚合过程中亲水性单体AAm的加入可以使接枝涤纶织物的相变温度增大,并且其随着AAm用量的增加而增高;水环境中盐溶液使LCST向低温方向调节,LCST随着NaCl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小。接枝织物的红外光谱、EDS、XPS分析和电镜结果表明,经等离子体诱导接枝后,棉织物、涤纶织物表面已引入了PNIPAAm。EPR分析结果表明,经等离子体活化后的棉织物、涤纶织物表面均产生了自由基。等离子体诊断结果表明APGD等离子体中包含Ar正离子、O正离子、N正离子。在氧等离子体或APGD等离子体对棉织物活化过程中,自由基主要产生于棉纤维大分子C(2)和C(6)的羟基位置,并以此为中心发生了接枝聚合反应。氧等离子体或氩等离子体对涤纶织物的活化过程中,自由基主要产生于涤纶大分子中乙二醇链段上,并以此为中心发生了接枝聚合反应。

刘婷婷[8](2012)在《D4常压等离子体聚合制备超疏水涤纶织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常压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处理是一种完全干态的加工技术,其设备简单、无需抽真空系统,具有节能减排、较低的宏观温度等突出优点,在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改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规的有机硅整理不能赋予织物超疏水性能,本文在常压条件下,以空气和少量氩气为工作气体,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单体,利用DBD等离子体在涤纶上成功地聚合了含硅高分子薄膜,赋予涤纶织物优良、耐久的超疏水性能,并利用先进的等离子发射光谱监测(OES)系统对单体的聚合过程进行了在线诊断。本文以常压等离子体为重点,开展了以下研究:(1)通过单因素法分析了各反应条件(包括单体用量、等离子体板间距、氩气流量、放电电压、处理时间)对涤纶聚合增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控制放电电压可获得稳定、均匀的辉光等离子体;单体用量的提高可相应增加涤纶的增重率;保持单体用量为80%(owf)的基础上,等离子体板间距2-3mm,氩气流量1.5-2.OL/min,放电电压98-103V,处理时间100-150s可使改性涤纶得到较高的增重率。(2)利用OES在线诊断系统检测了聚合反应过程中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结果表明O、N等离子体对体系中光强影响较显着,O、N光谱强度与处理条件的关系呈规律性变化,进一步佐证了等离子体各个因素对D4聚合反应的影响。(3)考察改性涤纶的增重率对其疏水效果的影响。织物对水的接触角测试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涤纶对水的接触角随增重率的提高呈现明显增大的趋势,当增重率达到某一临界值(约18%)时,改性织物对水的接触角可达150°以上,织物具备超疏水性能,拒水等级达到最高标准;而继续增加涤纶的增重率对其疏水效果影响不大。(4)对改性涤纶织物进行了各项服用性能及热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随涤纶增重率的增大,改性涤纶的柔软性有一定的提高;涤纶织物经D4等离子体聚合改性后,其白度及断裂强度、断裂延伸度变化不大,透气性略有降低,但降低程度仍在可接受范围内;经多次水洗后,改性涤纶仍保持其较好的超疏水性能。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涤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5)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涤纶纤维的形貌,结果显示包覆于涤纶纤维表明的聚合薄膜具有连续、均匀、致密等特点;利用红外吸收光谱仪分析改性前后涤纶的结构,谱图说明含硅聚合物沉积于织物上;运用EDS、XPS对改性前后涤纶表面的各元素及其含量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改性涤纶表面引入较多的Si。等离子体体系中的高能电子轰击D4分子使其开环,主要表现在Si-O键的断裂,使D4分解成带有活性自由基的小分子碎片,这些小碎片之间发生聚合反应并最终沉积于织物上。

耿亮,李爽[9](2011)在《等离子体处理改善织物化学镀铜的研究》文中认为对比分析了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织物化学镀铜的变化,发现经过等离子体处理的涤纶织物化学镀层光洁度好,镀层均匀,耐磨性有所提高,且平均电磁波屏蔽效能优于未经等离子体处理的织物。

王春莹[10](2011)在《聚酯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及喷墨印花应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酯纤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纺织纤维的重要原料,不仅在民用纺织品领域使用广泛,工业方面的应用也日益重要。传统聚酯织物的印花主要使用分散染料色浆进行,印花后要采用高温高压蒸化法、热熔法或常压高温连续蒸化法进行固色,固色后还需水洗去除未固色的染料和印花糊料。不仅耗用大量的染化料、蒸汽和水,环境污染严重,而且加工流程长,对花难度大,易产生搭色、渗化等疵病。采用喷墨印花技术对聚酯织物进行印花,可以减轻废水排放及能源消耗,是一种清洁印花方法,而且对纺织品印花技术的升级换代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前景广阔。目前聚酯织物喷墨印花工艺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分散染料直接喷墨印花,另一种是分散染料转移印花,第三种是颜料墨水喷墨印花。分散染料直接喷墨印花生产工艺复杂,织物需要预处理,印花后需要汽蒸、水洗等后处理,存在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分散染料转移印花是将印花图案直接打印在转移纸上,再通过加热使染料从纸上转移到织物上。不需要预处理,也不需要汽蒸、水洗等后处理,没有污水排放,工艺简单。但是染料利用率不高,印制深浓色图案困难。大量使用的转移印花纸同样会对环境产生污染。颜料墨水喷墨印花原则上不需要预处理,但是聚酯分子结构紧密,对称性高,结晶度高,吸湿性低,在进行喷墨印花时图案容易模糊,表面颜色深度差,为了提高喷墨印花效果需要进行预处理。聚酯织物颜料墨水喷墨印花的预处理一般采用传统印花糊料(如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等)或阳离子助剂(如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苄基氯化铵、苄基三乙基氯化铵等)进行化学湿加工,存在污染。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用于织物喷墨印花的预处理加工,不使用水和化学品,仅对纤维材料极浅表面产生作用,纤维整体性能不受影响,是环境友好加工方法。采用不同的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对聚酯织物进行表面改性,可以提高颜料墨水喷墨印花效果。射频辉光放电低温O2等离子体处理能改变聚酯织物的表面性能,作用强度和等离子体操作参数有关,较适处理条件是40Pa、80W、7min。改性后织物润湿性能提高,和未处理织物相比,润湿时间下降到52s左右。ATR FT-IR和XPS结果表明,织物表面元素含量发生变化,含C量由75.9%下降到59.3%,含O量由24.1%增加到40.7%,极性含氧官能团增加。SEM和AFM研究揭示纤维表面发生明显刻蚀,光滑表面变得粗糙,有利吸附更多水分子,改善润湿性能。处理后的织物喷墨印花图案边缘线条界面精细度发生变化,经向和纬向喷墨打印直线宽度分别下降35.3%和43.9%;图案表面颜色深度K/S值则增加约54%;实际喷墨印花图案轮廓清晰,表面颜色较深,质量提高。但射频辉光放电是低气压放电,需要真空设备,能耗和成本高,无法连续化加工,实用性受到一定限制。聚酯织物进行常压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通过在空气中进行放电处理可以降低织物表面的疏水性。改变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及功率,研究相关参数的变化对织物颜料墨水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常压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可以对织物产生刻蚀,使之失重,润湿性能提高。在试验范围内较适处理条件是200W、3min,可以使织物失重约0.86%,润湿时间下降到148s左右。SEM和AFM分析显示,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可以使织物表面形貌发生变化,粗糙度增加;ATR FT-IR和XPS研究表明处理后织物表面C元素含量下降11.7%,O元素含量上升7.4%。处理后织物喷墨印花图案边缘线条清晰,经、纬向喷墨打印直线宽度分别下降34.8%和40.7%,表面颜色深度提高39.5%,打印效果明显提高,其改性效果接近射频辉光放电低温O2等离子体,但由于该放电使用自然状态的空气产生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工艺简单方便,成本低。等离子体改性后织物表面性能的变化随放置时间延长会逐渐衰退,即具有经时效应。因而织物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后必须立即喷墨印花,给加工带来很大不便。可以使用等离子体引发亲水性单体表面接枝加以解决。对聚酯织物进行RFGDP表面接枝改性,较适条件为:丙烯酸和丙烯酰胺单体浓度35%,温度30°C,浸渍3h;马来酸酐单体浓度15%,温度70°C,浸渍3h。接枝后的织物表面引入极性羧基或酰胺基,润湿性能提高。经不同单体丙烯酸、丙烯酰胺和马来酸酐接枝后,润湿时间由未处理的大约20min,分别下降到6.44分钟、4.39分钟和2.81分钟;接触角也明显下降。同时对聚酯织物进行APDBDP引发表面接枝改性,改性条件为:丙烯酸和丙烯酰胺单体浓度35%,温度30°C,浸渍3h;马来酸酐单体浓度15%,温度70°C,浸渍3h。改性后织物的润湿性能提高且不随放置时间延长而衰退,效果持久。等离子体表面接枝改性后织物表面形貌发生变化,光滑的表面变得粗糙,喷墨印花时能快速均匀地吸收墨水,使喷墨打印经、纬向直线的宽度减小,表面颜色深度增加,印花图案轮廓鲜明、清晰,喷墨印花质量改善。更为重要的是没有经时效应,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后续喷墨印花加工,操作更加方便。对聚酯织物等离子体改性的经时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单独的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具有明显的经时效应,主要是由于织物表面引入的极性基团从表面向本体反转,反转的难易程度受织物放置环境影响很大。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效果经时效应的重要因素。放置在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中,经时效应较明显。而等离子体表面接枝改性所获得的效果则较稳定,不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衰减。经等离子体表面及亲水性单体接枝改性后聚酯织物表面性能发生较大变化,光滑的纤维表面由于等离子体的刻蚀作用变得凹凸不平,含氧极性基团的引入使润湿性能提高,从而有利于改善喷墨印花质量,为颜料墨水喷墨印花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二、棉和涤纶织物经等离子体处理和等离子体移植后的表面电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和涤纶织物经等离子体处理和等离子体移植后的表面电阻(论文提纲范文)

(1)磁控溅射纳米膜与不同纤维基材的结合牢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磁控溅射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1.2.1 磁控溅射的原理及特点
        1.2.2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在功能纺织品方面的研究进展
        1.2.3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在结构生色纺织品方面的研究进展
    1.3 磁控溅射纳米膜与纺织基材的结合稳定性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创新与特色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控溅射纳米膜与不同纤维基材结合牢度的差异性及其结合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磁控溅射纳米膜与不同纤维基材结合牢度差异性
        2.3.2 磁控溅射纳米膜与纺织纤维基材的结合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提高磁控溅射纳米膜与天然纤维基材结合稳定性的初步探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改性工艺对磁控溅射镀膜织物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改性剂对镀膜织物性能影响的综合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聚吡咯涂层织物的柔性压阻传感器和电加热元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吡咯简介
        1.1.1 聚吡咯的性能和结构
        1.1.2 聚吡咯涂层的制备方法
    1.2 柔性压阻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2.1 传感材料
        1.2.2 聚吡咯涂层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 柔性电加热元件的简介
        1.3.1 电加热材料
        1.3.2 聚吡咯涂层电加热元件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聚吡咯涂层织物的制作及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聚吡咯涂层织物的制备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聚吡咯涂层织物的制备方法
    2.3 聚吡咯的工作机理
    2.4 聚吡咯涂层织物的性能表征
        2.4.1 负载量与导电性测试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4.3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LIR)分析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4.5 传感性能测试
        2.4.6 电加热性能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基底种类对聚吡咯涂层织物性能的影响
        2.5.2 聚合时间对聚吡咯涂层织物的影响
        2.5.3 吡咯浓度对聚吡咯涂层织物性能的影响
        2.5.4 聚吡咯涂层织物的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吡咯多巴胺涂层织物的制作及性能测试
    3.1 引言
    3.2 聚吡咯多巴胺涂层织物的制备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聚吡咯多巴胺涂层织物的制备方法
    3.3 聚多巴胺的工作机理
    3.4 聚吡咯多巴胺涂层织物的表征
        3.4.1 表面形貌
        3.4.2 导电性能
        3.4.3 傅里叶红外光谱(FLIR)分析
        3.4.4 能量色散X光谱仪(EDS)分析
    3.5 聚吡咯多巴胺涂层织物的性能测试
        3.5.1 传感性能分析
        3.5.2 电加热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阻传感器和电加热元件的制作与性能测试
    4.1 前言
    4.2 在人体健康检测方面的应用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2.3 结果与讨论
    4.3 在人体运动监测方面的应用
        4.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3.2 实验步骤
        4.3.3 结果与讨论
    4.4 在电加热方面的应用
        4.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4.2 实验步骤
        4.4.3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3)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与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酯织物印花新技术进展
        1.1.1 聚酯织物印花方法比较
        1.1.2 涂料印花技术研究进展
        1.1.2.1 新型涂料的研发
        1.1.2.2 涂料印花用粘合剂
        1.1.2.3 涂料印花用交联剂
        1.1.3 转移印花技术研究进展
        1.1.4 微量聚合印花技术研究进展
    1.2 喷墨印花设备及原理
        1.2.1 喷墨印花设备的发展历程
        1.2.2 喷头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1.2.2.1 连续喷墨喷头
        1.2.2.2 按需喷墨喷头
    1.3 分散染料墨水的研究进展
        1.3.1 分散染料的性能
        1.3.1.1 分散染料的基本性能
        1.3.1.2 液状分散染料
        1.3.2 分散染料喷墨墨水的组成
        1.3.2.1 分散染料墨水的性能要求
        1.3.2.2 分散剂
        1.3.2.3 有机溶剂
        1.3.3 功能性喷墨墨水
    1.4 纺织品喷墨印花预处理
    1.5 喷墨印花清晰度评价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醚抗静电剂制备及对涤纶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抗静电剂P[St-BA-F6]的合成
        2.2.3.2 涤纶织物预处理液配制
        2.2.3.3 PET织物的预处理及喷墨印花
        2.2.4 测试方法
        2.2.4.1 P[St-BA-F6]乳液性能测试
        2.2.4.2 印花颜色特征测试
        2.2.4.3 抗静电性能测试
        2.2.4.4 织物风格测试
        2.2.4.5 扫描电镜测试(SEM)
        2.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4.7 热分析(TG-DSC)
        2.2.4.8 X-单晶衍射(XRD)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St-BA-F6]乳液的性能特征
        2.3.1.1 乳液稳定性
        2.3.1.2 乳液粒子的结构特性
        2.3.2 P[St-BA-F6]乳液预处理对喷墨印花颜色和静电性能的影响
        2.3.2.1 焙烘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2.3.2.2 P[St-BA-F6]浓度的影响
        2.3.2.3 P[St-BA-F6]预处理织物的CMYK墨水的应用性能
        2.3.3 P[St-BA-F6]预处理涤纶织物抗静电耐久性机理
        2.3.4 P[St-BA-F6]预处理涤纶织物的热性能和结晶性
        2.3.5 P[St-BA-F6]预处理涤纶织物的力学性能和织物风格
        2.3.6 交联剂在聚醚抗静电剂预处理中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喷墨印花清晰度评价方法及黄原胶预处理的印花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含盐黄原胶的制备
        3.2.3.2 对比用高分子预处理剂的制备
        3.2.3.3 涤纶织物的喷墨印花
        3.2.4 测试方法
        3.2.4.1 表观色深K/S值
        3.2.4.2 喷墨印花织物的色牢度
        3.2.4.3 织物透气性
        3.2.4.4 红外光谱测试(FTIR)
        3.2.4.5 扫描电镜测试(SEM)
        3.2.4.6 墨滴扩散和渗化性能
        3.2.4.7 喷墨打印线宽
        3.2.4.8 流变性
        3.2.4.9 废水特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喷墨印花清晰度快速评价方法建立
        3.3.1.1 分散染料墨水在滤纸和织物上的扩散性能差异
        3.3.1.2 印花清晰度快速评价方法的建立
        3.3.2 喷墨印花清晰度评价的依据
        3.3.3 含盐黄原胶对喷墨印花打印线宽和起始流动指数的影响
        3.3.3.1 含盐黄原胶的喷墨印花打印线宽
        3.3.3.2 含盐黄原胶的起始流动指数
        3.3.4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对喷墨印花K/S值和色牢度的影响
        3.3.4.1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对喷墨印花K/S值的影响
        3.3.4.2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对喷墨印花色牢度的影响
        3.3.5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的特点及优势
        3.3.5.1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织物的透气性和易水洗性
        3.3.5.2 含盐黄原胶和其他高分子物预处理剂的比较
        3.3.5.3 含盐黄原胶和其他高分子物印花织物废水特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墨水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染料研磨
        4.2.3.2 涤纶织物预处理及喷墨印花工艺
        4.2.4 测试方法
        4.2.4.1 分散染料及墨水性能测试
        4.2.4.2 墨滴扩散和渗化性能
        4.2.4.3 环保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液体分散染料的研磨效率及理论预测
        4.3.1.1 液体分散染料的研磨效率
        4.3.1.2 分散染料研磨难易的理论预测
        4.3.2 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基本性能
        4.3.3 辅助添加剂对液体分散染料流变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4.3.3.1 聚丙烯酸增黏剂对液体染料流变性的影响
        4.3.3.2 多元醇对墨水流变性的影响
        4.3.4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性能
        4.3.4.1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稀释稳定性
        4.3.4.2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环保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分散染料墨水喷墨墨滴形态及印花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测试方法
        5.2.4.1 流变性
        5.2.4.2 颜色特征
        5.2.4.3 抗静电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压电式喷墨墨滴正常和非正常运行特点
        5.3.1.1 压电式喷墨墨滴正常运行特点
        5.3.1.2 压电式喷墨墨滴非正常运行特点
        5.3.2 压电式喷墨墨滴偏移运行的成因及多元醇的作用
        5.3.2.1 压电式喷墨墨滴偏移运行的成因
        5.3.2.2 墨水体系C~*值对压电式喷墨墨滴运行的影响
        5.3.3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在不同织物上的印花性能
        5.3.4 抗静电剂预处理对分散染料墨水印花性能的影响
        5.3.4.1 预处理剂浓度对印花织物静电性能的影响
        5.3.4.2 预处理剂浓度对颜色特征值的影响
        5.3.5 预处理剂浓度对色牢度和水洗残液色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4)用高长径比银纳米线制备功能性复合涤纶织物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
    1.2 纳米银线的制备
    1.3 AgNWs/涤纶织物的制备
    1.4 性能测试与表征
        1.4.1 表面形貌观察
        1.4.2 直径和长度测试
        1.4.3 结晶结构表征
        1.4.4 化学结构表征
        1.4.5 织物接触角测试
        1.4.6 导电性能测试
        1.4.7 紫外线防护系数测试
        1.4.8 耐洗牢度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银纳米线的形貌与结构
        2.1.1 银纳米线形貌分析
        2.1.2 银纳米线晶体结构分析
    2.2 AgNWs/涤纶织物性能分析
        2.2.1 化学结构与接触角分析
        2.2.2 形貌分析
    2.3 AgNWs的质量浓度对涤纶织物的影响
        2.3.1 对织物导电性能的影响
        2.3.2 对织物耐洗性能的影响
    2.4 热压工艺对复合涤纶耐洗性能的影响
3 结 论

(5)丝素蛋白/壳聚糖抗菌功能溶液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拉舍尔型毛毯概述
    1.2 涤纶织物抗菌整理的研究进展
        1.2.1 无机抗菌剂
        1.2.2 有机抗菌剂
        1.2.3 天然抗菌剂
    1.3 涤纶织物抗菌整理技术
        1.3.1 微胶囊抗菌技术
        1.3.2 混纺抗菌技术
    1.4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1.4.1 低温等离子技术简介
        1.4.2 低温等离子技术在纺织领域的研究
    1.5 丝素蛋白及应用
        1.5.1 丝素蛋白的结构和性质
        1.5.2 丝素蛋白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6 壳聚糖及应用
        1.6.1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1.6.2 壳聚糖在纺织上的应用
    1.7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7.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再生丝素蛋白溶液的制备
        2.2.2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2.2.3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扫描电镜测试
        2.2.4 粒径测试
        2.2.5 红外光谱测试
        2.2.6 X-射线衍射测试
        2.2.7 热重分析
        2.2.8 抗菌测试
    2.3 结果及讨论
        2.3.1 不同丝素蛋白/壳聚糖比例制备的微球的表面形貌和粒径
        2.3.2 不同丝素蛋白浓度制备的微球的表面形貌和粒径
        2.3.3 不同孵育温度制备的微球的表面形貌和粒径
        2.3.4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二级结构
        2.3.5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晶体结构
        2.3.6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热稳定性
        2.3.7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抗菌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等离子体/微球对涤纶纱线的表面处理及工艺优化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 实验过程和方法
        3.2.1 试样准备
        3.2.2 等离子体预处理方法
        3.2.3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功能性溶液整理涤纶纱线
        3.2.4 等离子预处理工艺研究
        3.2.5 表面形貌
        3.2.6 红外光谱测试
        3.2.7 纱线强力测试
        3.2.8 纱线吸湿性能测试
        3.2.9 纱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2.10 纱线硬挺度测试
        3.2.11 纱线增重率测试
        3.2.12 纱线抗菌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等离子处理后纱线的表面形貌
        3.3.2 等离子处理后纱线的红外分析
        3.3.3 等离子处理后纱线的表面元素的变化
        3.3.4 等离子处理后纱线的强力变化
        3.3.5 等离子体对微球功能溶液整理纱线的性能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丝素/壳聚糖功能性溶液对拉舍尔毛毯坯布的改性处理及其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等离子体预处理
        4.2.2 涂层涤纶毛毯的制备
        4.2.3 毛毯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4.2.4 毛毯的红外光谱测试(ATR-FTIR)
        4.2.5 毛毯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同3.2.9)
        4.2.6 毛毯的抗静电性测试
        4.2.7 毛毯的透气性测试
        4.2.8 毛毯的吸湿性能测试(同3.2.8)
        4.2.9 毛毯的耐洗性测试
        4.2.10 毛毯的抗菌性能测试(同3.2.12)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整理前后毛毯的表面形貌变化
        4.3.2 整理前后毛毯的红外光谱
        4.3.3 整理前后毛毯的表面元素成分分析
        4.3.4 整理前后毛毯抗静电及透气性能
        4.3.5 整理前后毛毯的吸湿性能分析
        4.3.6 整理前后毛毯的抗菌性能的比较
        4.3.7 整理前后毛毯的耐洗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常压等离子体改良涤纶与石墨烯结合牢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的概述
    1.2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的结构
        1.2.1 石墨烯的结构
        1.2.2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
    1.3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的性能
        1.3.1 石墨烯的性质
        1.3.2 氧化石墨烯的性质
    1.4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4.1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4.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5 常温常压等离子体概述
        1.5.1 常温常压等离子体原理
        1.5.2 常温常压等离子的应用
    1.6 石墨烯纺织品的发展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案
第二章 常压等离子体仪处理涤纶织物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主要设备
        2.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2.2.2 实验主要设备
    2.3 常温常压等离子体处理涤纶织物
        2.3.1 涤纶织物预处理
        2.3.2 涤纶织物表面处理
    2.4 XPS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与涤纶织物结合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试
        3.2.2 实验仪器
    3.3 氧化石墨烯与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织物制备复合材料
        3.3.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3.3.2 氧化石墨烯与涤纶织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3.4 表征与测试
        3.4.1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3.4.2 XRD衍射仪分析
        3.4.3 XPS电子能谱仪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5.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5.3 XPS电子能谱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墨烯和涤纶复合材料的制备
    4.1 引言
    4.2 石墨烯涤纶织物制备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还原织物表面的氧化石墨烯
    4.3 表征与测试
        4.3.1 涤纶接枝石墨烯材料的导电性能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从形貌上分析石墨烯涤纶织物
        4.4.2 研究还原时间对石墨烯涤纶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影响
        4.4.3 石墨烯涤纶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墨烯涤纶复合材料的结合牢度性能分析
    5.1 表征与测试
        5.1.1 静态接触角
        5.1.2 耐洗性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石墨烯涤纶复合材料的耐水洗性---测导电性能
        5.2.2 石墨烯涤纶复合材料的耐水洗性---测静态接触角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温敏纺织品的等离子体诱导接枝制备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温度响应型聚合物
        1.2.1 几种典型的温度响应聚合物
        1.2.2 聚 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温敏性及其温度响应机理
    1.3 温度响应聚合物接枝改性纤维/织物的制备方法
        1.3.1 化学引发接枝
        1.3.2 光引发接枝
        1.3.3 辐射引发接枝
        1.3.4 等离子体诱导接枝
    1.4 等离子体改性技术
        1.4.1 等离子体的概念
        1.4.2 低温等离子体产生方法及其诊断
        1.4.2.1 等离子体的发生方法
        1.4.2.2 等离子体的诊断
        1.4.3 等离子体改性的特点与方法
        1.4.3.1 等离子体改性的特点
        1.4.3.2 等离子体改性的方法
        1.4.4 等离子体对织物表面改性的作用机理
        1.4.4.1 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的机制
        1.4.4.2 等离子体聚合反应机理与特征
        1.4.4.3 等离子体引发聚合的机理与特征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氧等离子体诱导接枝制备温度响应型棉织物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等离子体诱导接枝聚合改性方法
        2.1.4 分析测试与表征方法
        2.1.4.1 温度响应性能测试
        2.1.4.2 产物形态及结构性能表征
        2.1.4.3 实验中所涉及的计算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等离子体处理参数对接枝率和刻蚀失重率的影响
        2.2.1.1 放电功率对接枝率和刻蚀失重率的影响
        2.2.1.2 气体压强对接枝率和刻蚀失重率的影响
        2.2.1.3 处理时间对接枝率和刻蚀失重率的影响
        2.2.2 接枝聚合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2.2.2.1 单体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2.2.2.2 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2.2.2.3 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2.2.3 温敏型棉织物温度响应性能
        2.2.3.1 织物不同温度的水通量及其“开关效应”
        2.2.3.2 接枝棉织物的温度刺激敏感性
        2.2.3.3 接枝棉织物的相转变温度
        2.2.3.4 接枝棉织物温度响应性能的循环性能
        2.2.4 等离子体处理及其诱导接枝对织物表面形貌的影响
        2.2.5 温敏型棉织物服用性能及热稳定性测试
        2.2.5.1 白度测试
        2.2.5.2 等离子体改性对棉织物结晶度及热性能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氧等离子体诱导接枝制备温度响应型涤纶织物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等离子体诱导接枝聚合改性方法
        3.1.4 分析与表征方法
        3.1.4.1 温度响应性能测试
        3.1.4.2 凝胶溶胀比测试
        3.1.4.3 产物形态及结构、性能表征
        3.1.4.5 实验中所涉及的计算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等离子体处理参数对接枝率和刻蚀失重率的影响
        3.2.1.1 放电功率对接枝率和刻蚀失重率的影响
        3.2.1.2 气体压强对接枝率和刻蚀失重率的影响
        3.2.1.3 处理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3.2.2 接枝聚合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3.2.2.1 单体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3.2.2.2 交联剂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3.2.2.3 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3.2.2.4 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3.2.3 温敏型涤纶织物温度响应性能及其响应温度的调控
        3.2.3.1 织物水通量测试
        3.2.3.2 温敏型涤纶织物相转变响应温度的测试
        3.2.3.3 温敏型涤纶织物相转变响应温度的调控
        3.2.3.4 盐溶液对温敏型涤纶织物相转变响应温度的影响
        3.2.4 温敏型涤纶织物温度响应性能的影响因素
        3.2.4.1 接枝聚合温度对温度响应系数的影响
        3.2.4.2 BIS 用量对温度响应系数的影响
        3.2.4.3 接枝率对温度响应系数的影响
        3.2.5 温敏型涤纶织物表面形貌分析
        3.2.6 温敏型涤纶织物服用性能及热稳定性测试
        3.2.6.1 白度测试
        3.2.6.2 弯曲长度测试
        3.2.6.3 静水压测试
        3.2.6.4 热重分析
        3.2.6.5 耐洗性测试
    3.3 小结
第四章 氩等离子共引发接枝制备温度响应型涤纶织物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等离子体共引发接枝的方法
        4.1.4 亚甲基蓝染色实验
        4.1.5 分析与表征方法
        4.1.5.1 温度响应性能测试
        4.1.5.2 产物形态及结构表征
        4.1.5.3 实验中所涉及的计算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等离子体共引发处理参数对接枝率的影响
        4.2.1.1 等离子体共引发放电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4.2.1.2 等离子体共引发放电功率对接枝率的影响
        4.2.1.3 气体压强对接枝率的影响
        4.2.2 织物温度响应性能
        4.2.2.1 织物水通量测试
        4.2.2.2 接枝织物响应温度的测试
        4.2.2.3 织物亚甲基蓝染色实验
        4.2.3 织物表面形貌分析
        4.2.4 织物红外光谱表征
    4.3 小结
第五章 APGD 等离子体诱导接枝制备温度响应型棉织物的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大气压等离子体诱导接枝聚合改性方法
        5.1.4 放电特性测量
        5.1.5 分析与表征方法
        5.1.5.1 温度响应性能测试
        5.1.5.2 产物形态及结构性能表征
        5.1.5.3 实验中所涉及的计算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常压等离子体放电特性的研究
        5.2.2 等离子体处理参数对接枝率和刻蚀失重率的影响
        5.2.2.1 氩气流量对接枝率和刻蚀失重率的影响
        5.2.2.2 大气压等离子体放电功率对接枝率和刻蚀失重率的影响
        5.2.2.3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接枝率和刻蚀失重率的影响
        5.2.3 织物温度响应性能
        5.2.3.1 织物水通量测试
        5.2.3.2 织物润湿性能测试
        5.2.3.3 接枝织物响应温度的测试
        5.2.4 等离子体诱导接枝对织物表面形貌的影响
        5.2.5 等离子体诱导接枝织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5.3 小结
第六章 棉织物和涤纶织物等离子体诱导接枝机制的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1.3 等离子体诱导接枝的方法
        6.1.4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诊断
        6.1.5 分析测试与表征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织物红外光谱分析
        6.2.2 织物表面元素分析
        6.2.3 织物 XPS 分析
        6.2.4 织物1H-NMR 分析
        6.2.5 织物 EPR 分析
        6.2.6 常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
        6.2.7 织物的等离子体诱导接枝聚合机制探讨
        6.2.7.1 棉织物的等离子体诱导接枝聚合反应历程探讨
        6.2.7.2 涤纶织物的等离子体诱导接枝聚合反应历程探讨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攻博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8)D4常压等离子体聚合制备超疏水涤纶织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常压等离子体概述
        1.1.1 等离子体的概念
        1.1.2 等离子体的分类
        1.1.3 常压非平衡态等离子体的产生
        1.1.4 常压等离子体对高分子材料的改性方法
        1.1.5 等离子体聚合机理
    1.2 等离子体诊断的概述
        1.2.1 等离子体诊断的概念
        1.2.2 等离子体诊断方法的分类
        1.2.3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诊断的研究现状
    1.3 超疏水表面概述
        1.3.1 超疏水织物的概念
        1.3.2 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
        1.3.3 超疏水材料的应用展望
    1.4 本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简介
    2.1 实验用品
        2.1.1 实验材料
        2.1.2 DBD装置及实验仪器
    2.2 D4等离子体聚合实验
        2.2.1 D4的等离子体聚合
        2.2.2 高分子聚合膜的制备方法
    2.3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诊断
        2.3.1 实验装置
        2.3.2 等离子体光谱采谱方式
    2.4 放电特性测量
        2.4.1 实验装置
        2.4.2 常压DBD等离子体电学性能
    2.5 测试与分析
        2.5.1 改性织物拒水性测试
        2.5.2 改性织物结构及表面形貌测试
        2.5.3 织物热稳定性及服用性能测试
        2.5.4 本实验涉及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常压DBD等离子体放电特性
    3.2 各参数对涤纶增重率的影响
        3.2.1 单体用量对涤纶增重率的影响
        3.2.2 等离子体板间距对涤纶增重率的影响
        3.2.3 等离子体氩气流量对涤纶增重率的影响
        3.2.4 等离子体放电电压对涤纶增重率的影响
        3.2.5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涤纶增重率的影响
    3.3 聚合过程OES在线诊断
        3.3.1 D4的常压等离子体聚合过程光谱诊断
        3.3.2 不同处理条件对D4等离子体发射谱线强度的影响
    3.4 改性织物疏水性能测试及分析
        3.4.1 涤纶增重率对其接触角的影响
        3.4.2 织物疏水性能测试
    3.5 织物服用性能及热稳定性测试
        3.5.1 弯曲长度测试
        3.5.2 白度测试
        3.5.3 强力测试
        3.5.4 透气性测试
        3.5.5 耐洗性测试
        3.5.6 热重分析
    3.6 织物表面形貌分析
    3.7 织物的结构表征及涤纶上D4的等离子体聚合机理探讨
        3.7.1 红外光谱分析
        3.7.2 EDS分析
        3.7.3 XPS分析
        3.7.4 D4等离子体聚合机理探讨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聚酯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及喷墨印花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酯纤维的表面改性
        1.1.1 聚酯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1.2 聚酯纤维改性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2 等离子体技术概述
        1.2.1 等离子体的概念和分类
        1.2.2 等离子体的产生方法和性质
        1.2.3 等离子体对高分子材料的作用原理
        1.2.4 等离子体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1.3 喷墨印花技术概述
        1.3.1 喷墨印花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1.3.2 喷墨印花原理
        1.3.3 聚酯织物的喷墨印花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酯织物射频辉光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
        2.2.2 试剂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工作气体的选择
        2.3.2 RFGDP 处理对织物失重率的影响
        2.3.3 RFGDP 处理对织物润湿性能的影响
        2.3.4 表面形貌分析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6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3.7 RFGDP 处理后织物的喷墨印花应用性能
        2.3.8 RFGDP 处理后织物的透湿性能
        2.3.9 RFGDP 表面改性机理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酯织物常压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试剂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PDBDP 处理对织物失重率的影响
        3.3.2 APDBDP 处理对织物润湿性能的影响
        3.3.3 表面形貌分析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5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3.6 APDBDP 处理后织物的喷墨印花应用性能
        3.3.7 APDBDP 处理后织物的透湿性能
        3.3.8 APDBDP 处理后织物的拉伸性能
        3.3.9 APDBDP 表面改性机理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酯织物射频辉光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接枝处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
        4.2.2 试剂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FGDP 引发接枝处理机理
        4.3.2 等离子体引发接枝处理方法选择
        4.3.3 接枝条件的确定
        4.3.4 润湿性能分析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3.6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3.7 喷墨印花应用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聚酯织物常压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接枝处理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
        5.2.2 试剂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PDBDP 引发接枝处理机理
        5.3.2 接枝条件的确定
        5.3.3 润湿性能分析
        5.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5.3.5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3.6 喷墨印花应用性能
        5.3.7 不同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对聚酯织物表面处理效果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聚酯织物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经时效应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材料
        6.2.2 试剂和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放置温度对经时效应的影响
        6.3.2 放置湿度对经时效应的影响
        6.3.3 表面接枝处理对经时效应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3 创新点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棉和涤纶织物经等离子体处理和等离子体移植后的表面电阻(论文参考文献)

  • [1]磁控溅射纳米膜与不同纤维基材的结合牢度研究[D]. 刘明雪.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聚吡咯涂层织物的柔性压阻传感器和电加热元件的研究[D]. 王昱.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与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D]. 曹红梅. 苏州大学, 2020(06)
  • [4]用高长径比银纳米线制备功能性复合涤纶织物及其性能[J]. 朱金铭,钱建华,孙丽颖,李正平,彭慧敏. 纺织学报, 2019(11)
  • [5]丝素蛋白/壳聚糖抗菌功能溶液的制备及其应用[D]. 张治斌. 苏州大学, 2019(04)
  • [6]常压等离子体改良涤纶与石墨烯结合牢度研究[D]. 于杨菁华. 新疆大学, 2017(01)
  • [7]温敏纺织品的等离子体诱导接枝制备及机制研究[D]. 李永强. 浙江理工大学, 2013(07)
  • [8]D4常压等离子体聚合制备超疏水涤纶织物的研究[D]. 刘婷婷. 浙江理工大学, 2012(05)
  • [9]等离子体处理改善织物化学镀铜的研究[J]. 耿亮,李爽. 产业用纺织品, 2011(06)
  • [10]聚酯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及喷墨印花应用性能研究[D]. 王春莹. 江南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等离子处理和等离子注入后棉和涤纶织物的表面电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