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器真空技术进展(一)

中国航天器真空技术进展(一)

一、中国航天器真空技术的进展(一)(论文文献综述)

祖丽颉[1](2021)在《13X沸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VOCs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航天器光学及热控系统精度的不断提高,对空间分子污染物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采用沸石材料对分子污染物进行吸附,实现对航天器各系统敏感面的保护,是控制空间分子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传统沸石材料表面呈现一定的亲水性,限制了其对有机小分子可凝挥发污染物的吸附,其吸附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本论文针对空间分子污染物控制的迫切需求,开展新型13X沸石@TiO2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调控及吸附机理分析一体化研究,为高性能空间分子污染物吸附材料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首先,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TiO2薄膜,研究出源时间、沉积温度、源瓶温度、循环周期等对TiO2薄膜粗糙度及浸润性的影响。基于最优工艺参数将TiO2薄膜沉积到球形沸石分子筛上,从而制备出沸石@TiO2复合材料,并通过XRD、XPS、FTIR、TEM等测试方法对材料的元素和形貌进行表征分析。其次,选择13X沸石@TiO2复合材料为吸附剂,以航天器上的典型污染源703硅橡胶热挥发气体为吸附质,分别在常压和低压下进行吸附实验。在常压下,13X沸石@TiO2的饱和吸附量约为192.86 mg/g,比改性前增加约16 mg/g;1E-6 Pa下,13X沸石@TiO2的饱和吸附量约为11.6 mg/g,比改性前增加约2.6 mg/g。对13X@TiO2在水汽环境下进行吸附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沸石对水汽的吸附量下降。对两种压力下吸附703硅橡胶热挥发气体的饱和吸附量进行动力学分析,结论为常压下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曲线,低压下的吸附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曲线,压力变化是制约低压吸附的主要原因。最后,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的Dmol3模块分别构建了甲烷、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十八醇的球棍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13X沸石对这三种污染物分子的吸附位点及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当吸附压力降低时,三种分子的饱和吸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甲烷分子主要吸附在13X分子筛的β笼内,DMP分子主要吸附在α笼内,而十八醇分子的模拟吸附量为0。在同一压力下,随温度的降低,甲烷和DMP分子的吸附量均有所增大。实验和理论模拟结果表明,13X沸石@TiO2复合材料具有物理化学协同吸附的特点,这为新型高性能空间分子污染物吸附材料的设计和选材提供了新思路。

穆萌,张海燕,王晓,李存惠,张小平,王明智,朱应敏,高立波,赵呈选,陆洋,王卫东[2](2021)在《月尘被动防护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月球的特殊环境使月尘具有导电等特殊的性质,极易黏附在探测仪器上造成设备的失效,给探月工程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国内外众多研究组针对月尘危害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从黏附机理、防护方法和实验测试几方面对月尘的被动防护技术进行综述和展望.首先,阐述了月尘对探测设备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影响因素,进而具体论述月尘黏附的机理,详细介绍造成黏附的两种主要作用力的理论基础.然后,针对不同作用机理系统阐述了降低月尘颗粒黏附力的主要方法,对月尘被动防护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防护方式的不同,总结了测试月尘黏附力的方法,从而为有效实现探测设备表面月尘防护奠定基础.

吴靖雯[3](2020)在《低气压动态平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低气压系统是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实验研究装置”的关键子系统,其中的气压动态平衡控制技术是保证气压稳定和可控的关键,本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科学应用价值。低气压系统通过对进气量和真空泵抽气量的联合控制来达到气压的动态平衡,稳定维持实验所需的气压环境,并在实验过程中提供可以连续调节的气压状态。由于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试验研究装置具有特殊的科学实验目标和实验流程,本文根据实验需求设计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控制系统,在对国内外相关气压控制领域的研究现状的了解和总结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下面几个方面工作:(1)首先,本文所依托的实验流程和装置较为复杂,在对实验装置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后,通过分析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结合真空技术理论和气压传动理论,运用了物理推导的方式分析了低气压系统中气压变化的物理机理,分析了系统的影响因素,确定了被控量与输入量的基本关系。(2)其次,本文通过低气压系统的静态特性试验和动态特性试验,采用过程控制建模方法建立了低气压系统模型,其中静态模型表示在输入量确定的情况下气压最终达到的稳定值,对低气压系统的控制分析具有指导作用;动态模型通过阶跃响应试验数据,确定了被控对象动态响应增益表达式、系统时延等参数,保证模型与实验装置具有一致性。通过对动态模型的分析,发现低气压系统模型具有强烈的非线性与升降压模型差异性,其主要原因是系统进抽气量与气压值具有一定关系且升降压过程主要作用装置的不同。(3)在对低气压系统动态特性的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带有自调整机构的模糊控制算法。为了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本文在模糊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自调整机构,在升降压两种情况和不同工作点阶段下可以自行对控制器参数做出调整,其作用是抵消一部分系统的非线性。为了深入比较自调整模糊控制器与常用传统PI控制器控制效果区别,对两种算法分别进行仿真实验,通过仿真实验的结果可以发现该算法能够使气压的动态响应速度更快、系统超调量更小、响应曲线更加平稳,并且在常用压力段均表现良好。(4)最后,本文设计了一整套适用于实验装置的低气压控制策略,包括实验准备阶段和实验阶段的控制策略设计。完成实验装置控制器的选型,程序设计以及上位机监控程序的设计。通过实验数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自调整模糊控制算法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实验结果达到了低气压控制系统的技术指标以及控制功能要求。本文通过以上工作完成了低气压系统的控制方案设计与实现,从物理机理研究、模型建立、控制算法设计,到最终的控制方案实现,均以达到项目要求、可实施性强、性能优良为原则,实现了低气压系统的稳定控制,为等离子电磁实验提供良好环境。

王鹏理[4](2020)在《高压电源灌封材料交变热循环下性能退化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以环氧树脂为代表的刚性灌封材料和以硅橡胶为代表的弹性灌封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电绝缘性,耐化学药品以及尺寸稳定性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中。通讯卫星中的行波管放大器长期服役在较高温度下,并且为行波管输送几千至万伏的电压,可视为微弱热场和微弱电场共同作用的工作环境。为了保证通讯卫星正常的运行,研究高压电源灌封材料在太空飞行条件下的典型损伤机理,对空间灌封材料的选择、使用和可靠性分析至关重要。本课题以双酚A型环氧树脂和RTV560硅橡胶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环氧树脂、硅橡胶、导线-环氧树脂、陶瓷-硅橡胶在交变热循环和真空析气空间条件下性能的退化规律和损伤机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表征其表面形貌,邵氏硬度计测量硬度变化,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表征其热性能,宽频介电谱和击穿电压表征其电性能,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其分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交变热循环次数的增加,双酚A型环氧树脂表面逐渐出现小孔并最终扩大形成大面积损伤,材料质量损失增加,热稳定性能先增加再降低。RTV560硅橡胶宏观表面变化不明显,但表面粗糙度和质损率增大,材料硬度和热稳定性呈先增大再减小趋势。两种材料的介电性能变化明显,随着交变热循环次数增加,介电常数先减小后增大,绝缘性能先增强后减弱。真空析气试验表明双酚A型环氧树脂主要析出的物质为表面吸附的水分子和极少量的可凝挥发物。RTV560硅橡胶析出产物以有机挥发物损失为主,水蒸气析出为次。通过化学结构的变化推测双酚A型环氧树脂和RTV560硅橡胶在空间环境下的损伤机理,双酚A型环氧树脂损伤机理主要为主链上的醚和酯基断链,可能生成酮、酯或醚,或者主链的仲醇断链后可能生成醛、脂肪烃等物质。RTV560硅橡胶损伤机理主要为侧链上的甲基被取代后形成氧自由基继续与相邻的甲基反应导致链传递反应和形成Si-O-Si网状结构并进一步交联。

张冬[5](2019)在《图像传感器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作为探测仪器核心部件的CMOS图像传感器在成像时受暗电流影响,对探测目标信号产生噪声干扰,特别是对探测太空中暗弱目标的望远镜,暗电流的存在会使探测效果变差,甚至探测不到目标,因此需要对图像传感器进行制冷,减小暗电流,提高图像传感器成像质量。针对图像传感器对制冷的需求,本文设计了针对图像传感器制冷控制系统。该系统以STM32F407为数字控制核心芯片,利用PT100温度传感器采集CMOS图像传感器的温度信号,通过滤波电路滤除温度传感器信号中的高频分量,并利用集成了可编程恒流源、放大电路和A/D转换电路的高精度ADS1247芯片完成对温度信号的调理与转换。驱动电路利用PWM控制原理对通过热电制冷器的电流进行大小和方向的控制,将STM32F407发出的控制信号经过LM5105芯片进行放大,进而对H桥进行控制。根据系统非线性特性设计了基于指数趋近律的滑模控制器,并在实验平台上完成实验,证明设计的滑模控制器有良好的的性能。实验结果显示,使用滑模控制器有良好的性能,系统能在要求的-20℃到-30℃之间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稳态误差达到±0.1℃以内,满足系统设计指标要求。

张林[6](2019)在《大体量真空球罐及管路系统的工程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真空科学与航天技术密切相关的主要环节来自于空间的环境状态的模拟。因为火箭的发动机设备、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宇宙飞机、各类空间站及宇宙探测器等各种空间飞行器,在空间飞行的过程中,都是在宇宙的自然真空中进行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在地面上建立模拟空间环境的宇宙空间模拟试验装置,验证航天设备设计是否合理,发现设计不足,材料和制造工艺存在的潜在缺陷,尽可能的去避免或者减少航天设备失效,从而延长航天设备的使用周期寿命,有利于提高航天设备工作的可靠性。本文的大体量真空球罐及管路系统正是基于模拟试验的需要而进行的研究。首先,本文根据模拟试验需要,提出了真空球罐及管路系统的需求指标;其次,本文重点详细描述了真空球罐及管路系统的施工工艺,包括球罐及管路系统的基础施工工艺、制作工艺及安装工艺,对工艺中的每道工序进行了规范;最后,重点描述了真空系统的调试,包括沉降试验,内压试验和真空试验,从试验准备到试验过程及监控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记录和分析,从而得到了准确客观的试验结果。真空试验成功抽到了10Pa,根据压力与温度的修正关系保压24小时后的压力值为25Pa,试验结果达到了设计要求,证明了设计方案合理可行,施工工艺满足设计要求。为真空系统设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孙玉玮,王洪兴,杜春林,马永来[7](2019)在《航天器热真空试验过程中星内气体压力变化研究》文中指出航天器热真空试验过程中,除了要保证环境模拟器的气体压力,航天器内部的气体压力也是影响试验进程、乃至航天器设备安全的重要参数之一。这是由于试验过程中航天器电子设备的测试必须避开容易引起真空放电的气体压力范围,否则会引起电子设备放电,对航天器造成巨大的损害。本文对四颗航天器试验过程中环境模拟容器与航天器内部气体压力变化的曲线进行初步分析,建立了分子流态下航天器内部气体压力等效性的理论模型,并给出了热真空试验中为了规避航天器真空放电,环境模拟器应达到的压力条件建议。

张虎忠,成永军,王永军,孙健,习振华,李得天[8](2017)在《碳纳米管阴极电离真空计研制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纳米管阴极电离真空计在超高/极高真空测量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基于碳纳米管阴极研制了测量范围10-910-4Pa的电离真空计,真空规管包括了碳纳米管阴极、门极、阳极、反射极和收集极,电路控制系统由高压电源、微弱离子流测量和控制电路组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锈钢衬底上直接生长制备的碳纳米管阴极性能良好,开启场强和阈值场强分别为1.9 V/μm和3.9 V/μm,当阳极电流为42μA时,碳纳米管阴极电离真空计本底干扰可降低到1.81×10-9Pa。

王少飞[9](2016)在《基于数字闭环控制的宽量程复合真空计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合真空计是用于测量真空度的工具之一,其性能指标将直接影响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真空计测量指标与数字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目的是研究与设计一种由电离规和电阻规复合的宽量程真空计。文章主要对直接影响高真空测量指标的稳定发射电流控制、离子流检测电路展开研究。首先明确高真空测量对电离规发射电流稳定的需求指标,结合被控对象特征,进行了常用控制算法在稳发射电流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参数模糊自整定PID算法控制发射电流稳定的原理,对其功能进行仿真分析,并在单片机平台上实现了发射电流的数字闭环稳定控制。其次在对离子流信号的产生机理、检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选取基于T型电阻网络的改进型I-V转换法作为离子流信号检测方案,电路跨阻增益可切换、并对信号进行多级滤波以抑制噪声,使电路能够覆盖检测从皮安到微安的6个量级电流信号。复合真空计测试从稳定发射电流、离子流信号检测功能模块电路和系统整机三个方面进行。结果表明,离子流信号测量范围1pA~6uA,测量分辨率0.2pA,噪声小于1.5mV;电离规发射电流、加速极、阴极对地电位示值误差及时间稳定度均小于±0.8%;电阻规1Pa-103Pa主要测量范围内,示值误差不超过±10%;电离规10-8Pa-10-1Pa测量范围内,等效离子流法测试示值误差不超过±1%。测试结果符合JBT10074-2004、JBT7463-2005等现行国家标准规定,能够满足一般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的真空测量要求。

蒋锴,王先荣,秦晓刚,杨生胜,杨威,史亮,李得天[10](2016)在《大型低轨道载人航天器电位主动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高电压太阳电池阵供电系统的低轨道(LEO)大型航天器会收集周围空间环境电子电流,使其被充电到较高的负电位,从而对航天器交会对接和航天员出舱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对这种航天器表面电位进行主动控制可有效降低航天器运行风险和保障航天员安全。采用地面模拟试验的方法,利用空心阴极等离子体接触器发射电子的手段,模拟太空环境下对带负电航天器表面电位进行有效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最小工质流率大于4.0sccm时空心阴极发射的电子电流可以抵消航天器吸收的电子电流,实现航天器电位的自适应控制,将航天器表面电位钳制在20V之内;且随着氙气流率的增加,钳位电压会更小。这一方法将有效避免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航天器交会对接时的放电危险,对中国航天器带电效应防护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航天器真空技术的进展(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航天器真空技术的进展(一)(论文提纲范文)

(1)13X沸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VOCs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空间分子污染
        1.2.1 分子污染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1.2.2 空间分子污染对航天器的影响
        1.2.3 分子污染吸附技术
    1.3 沸石分子筛用于吸附污染物应用研究进展
        1.3.1 沸石分子筛材料简介
        1.3.2 沸石分子筛在航天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1.3.3 沸石分子筛表面浸润性对吸附VOCs的影响
    1.4 TiO_2改性沸石材料研究进展
        1.4.1 TiO_2材料概述
        1.4.2 原子层沉积法制备TiO_2薄膜疏水改性应用研究进展
        1.4.3 TiO_2改性沸石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分子模拟技术
        1.5.1 分子模拟的概念与意义
        1.5.2 计算机模拟在多孔材料中的应用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实验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内容
        2.2.1 原子层沉积TiO_2薄膜的制备
        2.2.2 13X沸石@TiO_2材料的制备
    2.3 材料测试表征方法
        2.3.1 自动比表面和孔径分析仪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2.3.5 动态/静态接触角仪
    2.4 动力学吸附模型
    2.5 13X沸石对典型分子污染物的吸附模拟
第3章 13X沸石@TiO_2的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
    3.1 原子层沉积法制备TiO_2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3.1.1 原子层沉积工艺对TiO_2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3.1.2 原子层沉积工艺对TiO_2薄膜浸润性的影响
    3.2 13X沸石@TiO_2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3.2.1 13X沸石@TiO_2材料的制备
        3.2.2 13X沸石@TiO_2材料的表征
    3.3 13X沸石@TiO_2材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3.3.1 13X沸石@TiO_2材料吸附703 硅橡胶测试
        3.3.2 13X沸石@TiO_2材料水汽环境下选择吸附实验
    3.4 不同VOCs对13X沸石@TiO_2材料吸附性能影响
        3.4.1 13X沸石@TiO_2复合材料吸附十八醇测试
        3.4.2 13X沸石@TiO_2复合材料吸附704 硅橡胶测试
    3.5 13X沸石@TiO_2材料的动力学模拟及吸附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13X@TiO_2复合材料低压环境下吸附性能研究
    4.1 13X@TiO_2复合材料1E-6 Pa下吸附VOCs
        4.1.1 13X@TiO_2复合材料1E-6 Pa下吸附703 硅橡胶热挥发产物
        4.1.2 13X@TiO_2复合材料1E-6 Pa下吸附十八醇
    4.2 13X@TiO_2复合材料1E-4 Pa下吸附VOCs
        4.2.1 13X@TiO_2复合材料1E-4 Pa下吸附703 硅橡胶热挥发产物
        4.2.2 13X@TiO_2复合材料1E-4 Pa下吸附十八醇
    4.3 低压下13X沸石@TiO_2材料的动力学模拟及吸附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13X吸附空间分子污染物的分子模拟研究
    5.1 吸附模型构建
        5.1.1 吸附质模型构建
        5.1.2 13X分子筛模型构建
        5.1.3 13X沸石结构表征模拟
    5.2 13X沸石吸附性能的模拟结果分析和讨论
        5.2.1 13X沸石吸附甲烷的模拟结果讨论和分析
        5.2.2 13X沸石吸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模拟结果讨论和分析
        5.2.3 13X沸石吸附十八醇的模拟结果讨论和分析
    5.3 TiO_2负载前后对13X沸石化学吸附的影响
        5.3.1 13X沸石复合TiO_2模型构建及稳定性分析
        5.3.2 TiO_2负载13X前后吸附能变化模拟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低气压动态平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低气压系统与控制基础
    2.1 真空抽速计算
    2.2 低气压系统组成
        2.2.1 真空泵系统组成
        2.2.2 供气系统组成
        2.2.3 控制系统组成
    2.3 被控对象建模基础
        2.3.1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
        2.3.2 阶跃响应法系统辨识
        2.3.3 模型结构和参数辨识
        2.3.4 低气压系统建模方法
    2.4 控制方法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气压系统模型
    3.1 低气压模型物理原理
    3.2 低气压静态特性
    3.3 低气压动态响应特性
        3.3.1 升压阶段辨识
        3.3.2 降压阶段辨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气压系统控制器设计
    4.1 低气压系统控制策略
        4.1.1 实验准备阶段控制策略
        4.1.2 实验阶段控制器设计
    4.2 控制器仿真
        4.2.1 PI控制器仿真和系统特性分析
        4.2.2 自调整模糊控制器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气压控制系统实现
    5.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及设备简介
        5.1.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5.1.2 低气压控制系统技术指标及要求
        5.1.3 低气压控制器选型及配置
        5.1.4 上位机监控程序设计
    5.2 PI算法和自调整模糊控制算法实现及效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高压电源灌封材料交变热循环下性能退化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空间环境因素概述
        1.2.1 真空效应
        1.2.2 交变热循环效应
        1.2.3 带电粒子辐射效应
        1.2.4 其他空间环境效应
    1.3 灌封材料
        1.3.1 灌封材料简介
        1.3.2 环氧树脂基灌封材料
        1.3.3 硅橡胶基灌封材料
    1.4 环氧树脂及硅橡胶材料空间效应的研究现状
        1.4.1 空间因素对聚合物材料的影响
        1.4.2 环氧树脂空间效应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硅橡胶空间效应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环氧树脂灌封材料
        2.1.2 硅橡胶灌封材料
    2.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2.2.1 交变热循环试验设备及方法
        2.2.2 真空析气试验设备及方法
    2.3 灌封材料的表征方法
        2.3.1 化学结构测试
        2.3.2 表面结构测试
        2.3.3 材料电学性能测试
        2.3.4 材料热力学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酚A型环氧树脂交变热循环损伤效应
    3.1 交变热循环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表面形貌的影响
        3.1.1 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1.2 原子力扫描探针显微镜分析
    3.2 交变热循环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质量和硬度的影响
        3.2.1 交变热循环质量损失率分析
        3.2.2 邵氏硬度分析
    3.3 交变热循环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 热重分析
        3.3.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3.3 抗弯曲性能分析
    3.4 交变热循环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电学性能的影响
        3.4.1 介电谱分析
        3.4.2 击穿性能分析
        3.4.3 环氧树脂-导线电性能分析
    3.5 交变热循环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化学结构的影响
        3.5.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5.3 环氧树脂交变热循环老化机理
    3.6 真空析气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RTV560硅橡胶交变热循环损伤效应
    4.1 交变热循环对RTV560硅橡胶表面形貌的影响
        4.1.1 扫描电镜分析
        4.1.2 原子力扫描电镜分析
    4.2 交变热循环对 RTV560 硅橡胶的的质量和硬度的影响
        4.2.1 硬度分析
        4.2.2 质量损失分析
    4.3 交变热循环对RTV560硅橡胶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热失重分析
        4.3.2 拉伸强度分析
    4.4 交变热循环对RTV560硅橡胶电学性能的影响
        4.4.1 宽频介电谱分析
        4.4.2 击穿场强分析
        4.4.3 陶瓷-硅橡胶介电性能分析
    4.5 交变热循环对RTV560硅橡胶化学结构的影响
        4.5.1 红外谱图分析
        4.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5.3 交联密度分析
        4.5.4 RTV560硅橡胶交变热循环损伤机理研究
    4.6 真空析气对RTV560硅橡胶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图像传感器温度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MOS图像传感器制冷的作用及采用热电制冷的原因
    1.3 热电制冷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热电制冷成像系统国外发展现状
        1.3.2 热电制冷成像系统国内发展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热电制冷原理概述
    2.1 热电制冷的历史
    2.2 热电制冷原理
        2.2.1 热电效应简介
        2.2.2 热电制冷器原理
        2.2.3 热电制冷器的最佳工作状态
    2.3 热负载的估计及热电制冷器的选择
        2.3.1 热负载估计
        2.3.2 热电制冷器的选择
    2.4 散热器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冷系统控制电路的设计
    3.1 控制器最小系统、通信模块的方案选择及设计
    3.2 温度测量模块的设计
        3.2.1 电测量温度传感器选型
        3.2.2 PT100 温度传感器的接线方式
        3.2.3 滤波电路的设计
        3.2.4 恒流源电路、放大电路与A/D转换电路的设计
    3.3 热电制冷器驱动电路的设计
    3.4 电源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冷系统的模型分析
    4.1 系统建模方法
    4.2 热电制冷系统模型的研究现状
    4.3 系统辨识
        4.3.1 热电制冷系统原理分析
        4.3.2 系统辨识实验设计
        4.3.3 模型参数估计与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控制算法的设计与验证
    5.1 PID控制原理
    5.2 滑模控制
        5.2.1 滑模面
        5.2.2 趋近律
        5.2.3 滑模控制器设计
    5.3 仿真分析
    5.4 实验调试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大体量真空球罐及管路系统的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真空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动态
        1.2.2 国内发展动态
2 真空球罐及管路系统的方案
    2.1 总体方案
        2.1.1 真空球罐方案
        2.1.2 真空管路方案
        2.1.3 总体性能
    2.2 真空球罐
    2.3 真空管道
    2.4 电动插板阀
    2.5 补偿器
    2.6 本章小结
3 球罐及管道基础施工工艺
    3.1 基坑土方开挖
    3.2 钢筋绑扎工艺
    3.3 模板支护工艺
    3.4 砼浇筑工艺
    3.5 本章小结
4 真空球罐制作安装工艺
    4.1 球罐制作技术工艺
        4.1.1 工艺流程
        4.1.2 制造质量控制要求
        4.1.3 分项制造流程
        4.1.4 球壳板压制工艺
        4.1.5 切割及坡口加工工艺
        4.1.6 加工验收工艺
        4.1.7 焊接工艺
        4.1.8 无损检测工艺
    4.2 球罐安装技术工艺
        4.2.1 工艺流程
        4.2.2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4.2.3 下支柱与赤道板的组焊工艺
        4.2.4 球罐组装工艺
        4.2.5 对接质量控制工艺
        4.2.6 球罐焊接工艺
        4.2.7 球罐无损检测工艺
    4.3 本章小结
5 管道制作安装工艺
    5.1 管道制作技术工艺
        5.1.1 工艺流程
        5.1.2 号料和切割
        5.1.3 钢板卷制
        5.1.4 校圆组对工艺
        5.1.5 焊接及无损检测工艺
    5.2 管道安装技术工艺
        5.2.1 工艺流程
        5.2.2 阀门及膨胀节安装工艺
        5.2.3 管道安装工艺
    5.3 本章小结
6 真空系统调试
    6.1 沉降试验
        6.1.1 试验准备
        6.1.2 试验步骤及过程监测
        6.1.3 检查验收
        6.1.4 基础沉降观测记录
    6.2 内压试验
        6.2.1 试验准备
        6.2.2 试验步骤及过程监测
        6.2.3 内压试验记录
    6.3 真空试验
        6.3.1 气冷式罗茨真空泵
        6.3.2 试验前准备
        6.3.3 试验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6.3.4 试验时间计算
        6.3.5 试验检漏程序[49]
        6.3.6 真空试验
        6.3.7 试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航天器热真空试验过程中星内气体压力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流态下星内真空度的试验测定与结果分析
2 分子流态下星内真空度等效性的理论模型
3 分子流态下星内真空度等效性的计算
4 结论

(8)碳纳米管阴极电离真空计研制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碳纳米管阴极制备及真空计研制
    1.1 碳纳米管阴极制备
    1.2 碳纳米管阴极电离真空计
2 结果与讨论
3 结论

(9)基于数字闭环控制的宽量程复合真空计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真空测量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设计指标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真空测量基础
    2.1 真空区域划分
    2.2 真空测量的特点
    2.3 真空测量方案
        2.3.1 中、低真空测量方案
        2.3.2 高真空测量方案
        2.3.3 系统复合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闭环稳发射电路设计及其控制算法研究
    3.1 稳发射电路需求及设计指标
    3.2 数字闭环控制的稳发射电流方案
        3.2.1 电离规稳发射电路研究
        3.2.2 数字闭环控制稳发射电路设计
    3.3 控制算法在稳发射电流中的应用研究
        3.3.1 被控对象特点分析
        3.3.2 PID和模糊控制算法在稳发射电流中的应用分析
    3.4 稳发射电流Fuzzy-PID控制器设计
        3.4.1 控制器结构
        3.4.2 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设计
        3.4.3 稳发射电流Fuzzy-PID控制器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真空离子流信号检测电路研究与设计
    4.1 电离规离子流信号的产生
        4.1.1 热电子发射与气体电离
        4.1.2 电离规离子流信号的量级范围
    4.2 微弱电流测量的影响因素
        4.2.1 电子系统的固有噪声
        4.2.2 环境干扰噪声
    4.3 离子流信号检测方案研究
        4.3.1 I-F转换法
        4.3.2 I-V转换法
    4.4 离子流信号检测电路设计
        4.4.1 微弱电流信号检测方案对比
        4.4.2 高阻式I-V转换法的电路改进
        4.4.3 离子流信号检测电路硬件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真空计系统实现
    5.1 复合真空计硬件设计与实现
        5.1.1 复合真空计硬件设计框图
        5.1.2 热阻规驱动电路设计
        5.1.3 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5.1.4 按键及显示电路设计
        5.1.5 系统电源设计
    5.2 单片机控制程序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稳发射电路测试与分析
        6.1.1 发射电流数值误差
        6.1.2 发射电流时间稳定性测试
    6.2 离子流信号检测电路测试
        6.2.1 测试内容及测试工具
        6.2.2 电路性能测试与分析
    6.3 系统整机测试
        6.3.1 热阻规测量模块测试与分析
        6.3.2 电离规测量模块测试与分析
        6.3.3 规管自动保护功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大型低轨道载人航天器电位主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电位主动控制机理分析
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空闲模式性能测量
    3.2 钳位模式性能测量
4 结论

四、中国航天器真空技术的进展(一)(论文参考文献)

  • [1]13X沸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VOCs吸附性能研究[D]. 祖丽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月尘被动防护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J]. 穆萌,张海燕,王晓,李存惠,张小平,王明智,朱应敏,高立波,赵呈选,陆洋,王卫东. 物理学报, 2021(06)
  • [3]低气压动态平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吴靖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高压电源灌封材料交变热循环下性能退化及机理研究[D]. 王鹏理.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5]图像传感器温度控制系统设计[D]. 张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9(07)
  • [6]大体量真空球罐及管路系统的工程实践[D]. 张林.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1)
  • [7]航天器热真空试验过程中星内气体压力变化研究[J]. 孙玉玮,王洪兴,杜春林,马永来.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9(03)
  • [8]碳纳米管阴极电离真空计研制及其性能研究[J]. 张虎忠,成永军,王永军,孙健,习振华,李得天. 真空与低温, 2017(04)
  • [9]基于数字闭环控制的宽量程复合真空计研究与设计[D]. 王少飞. 东南大学, 2016(03)
  • [10]大型低轨道载人航天器电位主动控制[J]. 蒋锴,王先荣,秦晓刚,杨生胜,杨威,史亮,李得天. 航空学报, 2016(05)

标签:;  ;  ;  ;  

中国航天器真空技术进展(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