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产业结构特点及调整思路

福建省产业结构特点及调整思路

一、福建省工业结构特征及其调整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张淼[1](2019)在《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研究》文中认为自新中国成立起,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工业构建和国民经济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随着资源型城市的自然资源逐年衰减,经济结构失调、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失业和贫困人数增加、生态环境破坏、维持社会稳定的压力与日俱增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本文分析了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特征、产业结构动态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等,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偏离份额法刻画了淮海经济区各城市的产业集聚和竞争力水平,并针对成熟期、衰退期和再生期等不同资源型城市提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仍以二产为主导,产值就业耦合协调度有待优化。目前,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除了徐州市和宿州市外,其他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仍以二产占主导。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值,劳动力大量剩余;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需要吸纳劳动力;淮北市、枣庄市和济宁市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接近于0,产值就业协调度较高,其他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2)产业结构熵值变动较小,产业转型速度有待加快。从总体上来看,2005—2016年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熵值变化较小。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方面表现不同,成熟型资源型城市中宿州市产业结构趋于分散和多样化,产业转型速度减慢,而济宁市产业转型速度停滞不前;衰退型城市中淮北市产业转型效果较好,枣庄市产业结构日趋分散和多样化,产业转型速度迟缓;再生型资源型城市徐州市和宿迁市产业结构日趋均衡,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较快。3)产业合理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合理性有待提高。2005—2016年淮海经济区成熟型资源型城市中济宁市和宿州市合理化水平均比较低,衰退型资源型城市中淮北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较枣庄市高,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较高。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除了徐州市和宿州市外,其它资源型城市均是第二产业大于第三产业,产业升级水平较低,亟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4)产业集聚水平不高,区域发展差异有待平衡。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及其细分行业集聚水平不高。从变化趋势来看,2005—2016年淮海经济区成熟型资源型城市济宁市第二、三产业空间分布呈扩散的趋势,宿州市第二产业集聚水平呈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略有下滑,衰退型城市枣庄市三次产业集聚水平均处于上升的趋势。淮北市第二产业空间分布呈先集聚后扩散的趋势,第三产业集聚水平在下降,再生型资源型城市徐州市和宿迁市第二、三产业集聚水平均处于上升的趋势。5)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区域差异有待协调。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区域竞争系数值在1左右,存在竞争优势但不明显。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淮海经济区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竞争力水平均比较高,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竞争力水平均在下降,成熟型城市第一产业竞争力水平均较弱,宿州市第二产业竞争力较强,第三产业竞争力在增强,济宁市第二产业竞争力是先减弱后增强,第三产业与之相反。

任烁[2](2017)在《福建省工业低碳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气候变暖正逐渐威胁着人类生存,工业生产碳排放是中国社会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之一。目前,中国工业粗放式增长模式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问题。福建省工业正处于“重型化”向“低碳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工业的低碳发展就是要在保证工业增长的前提下对影响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优化调整,从而降低碳排放。本文对福建省工业的低碳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有利于推进福建省工业更快更好地实现低碳发展。首先,本文从工业基本情况、能源消耗、碳排放现状三个方面对福建省工业的低碳发展进行了现状分析,从工业增长与工业结构两个方面对工业基本现状进行数据分析,从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结构以及能源消耗的行业差异三个方面对工业能源消耗现状进行数据分析,从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两个方面对工业.碳排放现状进行数据分析;然后,进行工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分析,借助于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探究福建省工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接着,通过建立面板数据STIRPAT模型,对福建省工业的低碳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根据上述分析,本文研究发现:(1)现状分析得出:在福建省工业实现了较为快速的经济增长的发展背景下,工业的碳排放总量呈现较为快速的上升趋势,工业碳排放由能源消耗产生,工业能源消耗以化石能源为主,并且主要集中于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一些重工业高能耗行业,福建省工业的低碳发展仍然有较大的空间;(2)关系分析得出:福建省工业整体经济与碳排放呈·现同步增长,但碳排放的增长速度慢于工业的经济增长速度,即存在弱脱钩的情况,其中轻工业行业的脱钩状态优于重工业高能耗行业与重工业低能耗行业,重工业高能耗行业、重工业低能耗行业和轻工业行业的工业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别呈现“N型”、“反N型”和“倒U型”;(3)实证分析得出:工业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变动对工业的低碳发展会产生较为显着的影响,但作用效果针对不同能源依赖度的行业类型存在差异。工业增长对工业低碳发展的作用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结果,轻重产业结构变动对重工业低能耗行业产生积极的作用,能源结构变动对重工业行业作用强于对轻工业行业的作用。能源技术水平优化有助于所有工业行业的低碳发展,但低碳技术水平优化对重工业高能耗行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并不显着。

陈世峰[3](2013)在《基于博弈论的区域规划研究 ——以贵州习水县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为例》文中指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由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自然资源、历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因此区域经济差异本身具有客观性。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的直接动力。本文以作者参与编制的项目——贵州省习水县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为例,引入博弈论(Game Theory)作为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研究,探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可行性。博弈分为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和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决策最优,但是个人理性行为的结果可能是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collective rationality),追求整体最优。习水位于渝西、黔北、川南交汇地带的重要交通枢纽,“川黔渝”(四川、贵州、重庆)白酒产业文化和旅游金三角的交汇带,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酒文化旅游的链接点。县域内拥有红(红军文化)、绿(生态旅游)、白(白酒)、黑(煤炭)“四色”资源,但是每种资源在区域内都不具有优势,如果区域内形成非合作性的竞争时,习水就存在明显的劣势,如何应对区域内“同质”城市间的竞争和自身的发展,成为本次城市空间战略规划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博弈分析和模型建构,提出建立“四色联盟”的战略构想。“四色联盟”对内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弱化行政区域划分,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和市场的高度一体化;对外强调集团竞争,发挥区域整合的优势,以达到整体最优。通过协调区域内“同质”城市间的竞争,来解决区域规划中“城市个体发展”与“区域一体化”的矛盾。本文首先通过对区域的全面分析从而提取出博弈分析的关键要素,通过区域各影响因子的竞争合作关系分析,探求区域联盟的存在性、可行性和必要性;接着通过博弈结构和模型的建构,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协调的切入点,分析得出多主体多议题的大联盟很难形成,但是单议题的两个主体的联盟最容易结成,而三个单议题的联盟最为稳固的结论;然后提出了建立“四色联盟”的总体发展战略,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在“四色联盟”战略指导下相应产业空间布局。最后用shapley值分析法得出“四色联盟”区域合作利益分配的原则,以及合作协调、利益补偿和信用机制。本文用博弈论的理论和模型对区域规划研究,没有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结合国外区域规划指标和因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构建了基于博弈论的区域规划框架。提出全方位的长期合作机制、政府间的利益协商和补偿机制、合作机制。针对目前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同质发展和无序建设,用博弈论的相关原理和模型对区域发展的策略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为区域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

曾瑜[4](2012)在《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享受着渠中清水的人们如何回报源头活水的维护者?这就涉及到流域生态补偿的问题。流域生态补偿指的是一种通过经济手段来协调流域内各方利益主体关系的制度安排。在我国,流域往往一衣带水,联系着多个地方行政区域。这意味着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将不仅关系到个别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而且还影响着流域的整体发展。然而,由于处于行政区划利益分割格局之下,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便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各种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为了确保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一套能够协调利益主体关系的具有激励性补偿机理的制度将是十分必要的。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便己在部分流域开展了生态补偿试点,并从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如何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体系却依然是目前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有待探索的问题。本文运用于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的简要回顾是本文分析的起点,而以外部性内在化方式的不同,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划分为政府主导补偿模式和市场补偿模式,并期望通过对政府和市场两种补偿模式在驱动力与驱动方式、权利和义务划分以及补偿效率方面的比较分析,掌握不同补偿模式的补偿机理及其各自的优缺点,从而找到构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模式体系的有效途径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了研究的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可能创新与不足等内容。其中,文献综述是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从流域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补偿标准和模式等方面对该领域已有研究成果与进展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提炼。第二部分是基础理论部分,分别以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治理理论为基础,对流域生态服务的属性、政府主导和市场补偿两种模式各自的外部性内化机理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是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的简介部分。其中,既包括了中央政府层面的实践,也包括了地方政府自主探索和企业自愿协商交易的实践。第四部分是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的整理和归纳,使实践上升到了理论层面的探讨。在第四部分,根据外部性治理方式的不同,我国流域生态补偿被分为了政府主导型补偿模式和市场补偿模式。在此基础上,经过从驱动力和驱动方式、权利和义务划分、补偿效率三方面对上述两种补偿模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流域生态补偿中,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是无法独当一面的,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充分发挥流域生态补偿协调利益关系作用的有力保障。第五部分则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并对将来我国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提出对策和建议。

吴丽丽[5](2009)在《吉林省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振兴和发展制造业,调整和优化制造业结构,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充分理解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及研究方法、制造业内部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吉林省制造业部门的优劣排序,制造业结构水平评价,系统的分析了吉林省制造业结构现状的不足,揭示出了吉林省制造业发展中的结构问题。结合灰色预测模型和线性规划,本文重点研究了吉林省制造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模式,并对未来3年的结构升级指出了方向,最后详细论述了吉林省制造业升级调整的措施。

王晓辉[6](2007)在《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目前世界性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历史背景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取胜法宝,因而许多国家纷纷把注意力从促进总量增长转向优化产业结构上来,从结构转换中求速度、要效益。产业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研究产业结构的调整,就需要对产业投资结构作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事实上,今天的产业结构现状是由过去的产业投资结构形成的;未来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投资结构。可以说,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变化直接是由投资结构决定的。在对产业投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中,本文首先在分别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产业结构与产业投资结构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产业投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定性研究;接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最后研究了经济发展对产业投资的制约作用。论文从我国产业投资总体规模、产业投资主体结构、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结构三个方面对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且在对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对产业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关系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产业投资的绩效进行了分析。从三次产业投资的角度对我国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本文根据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现状提出了产业投资结构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在文章的最后一章系统地提出了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五个对策。本论文的研究对于推进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产业投资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陈传明[7](2002)在《福建省工业结构特征及其调整思路》文中提出福建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其工业结构的特征有别于全国,文章在分析福建省工业结构特征和工业结构形成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福建省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二、福建省工业结构特征及其调整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工业结构特征及其调整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1.3.1 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研究
        1.3.2 产业结构演变研究方法
        1.3.3 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1.3.5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辨析
        2.1.1 资源型城市
        2.1.2 产业结构
        2.1.3 产业结构合理化
    2.2 基本理论
        2.2.1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2.2.2 产业集聚理论
        2.2.3 产业结构发展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数据来源
    3.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3.2.1 产业结构的分析
        3.2.2 就业结构的分析
        3.2.3 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3.3 产业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3.3.1 研究方法
        3.3.2 实证分析
    3.4 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3.4.1 研究方法
        3.4.2 实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三次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4.3 第一产业内部集聚水平分析
    4.4 工业内部集聚水平分析
    4.5 第三产业内部集聚水平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产业竞争力变化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三次产业SSM分析
    5.3 第一产业内部SSM分析
    5.4 工业内部SSM分析
    5.5 第三产业内部SSM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提升资源型产业,推动成熟型城市跨越式发展
        6.2.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衰退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6.2.3 发展新兴产业,引导再生型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
        6.2.4 综合施策,破除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
    6.3 创新之处
    6.4 讨论与展望
附录
    附录1:三次产业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2:第一产业内部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3:工业的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4:第三产业内部的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5: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6:资源密集型产业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7: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8:公共服务事业型产业空间基尼系数
    附录9:工业内部SSM分析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福建省工业低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2.1.2 基于方法角度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2.1.3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低碳经济理论
        2.2.2 碳排放脱钩理论
        2.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建省工业低碳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工业发展现状
        3.1.1 工业增速放缓
        3.1.2 工业结构重型化
    3.2 工业能源消耗现状
        3.2.1 能源消耗强度下降
        3.2.2 能源消耗依赖传统化石能源
        3.2.3 工业能源消耗行业集中度较高
    3.3 工业碳排放现状
        3.3.1 工业碳排放总量不断上升
        3.3.2 工业碳排放强度逐渐下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工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分析
    4.1 工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模型构建与分析
        4.1.1 模型构建
        4.1.2 脱钩模型的经验分析
    4.2 工业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构建与分析
        4.2.1 模型构建
        4.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省工业低碳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理论假设
    5.2 研究方法
        5.2.1 STIRPAT模型
        5.2.2 模型扩展及变量说明
    5.3 数据来源
    5.4 平稳性检验
    5.5 内生性检验
    5.6 实证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发展清洁能源
    6.2 优化工业内部结构
    6.3 创新生产技术
    6.4 健全碳交易市场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学术成果

(3)基于博弈论的区域规划研究 ——以贵州习水县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选题源起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2.1 博弈论的研究现状
    2.2 区域经济的研究现状
        2.2.1 区域经济发展
        2.2.2 区域经济合作
    2.3 区域经济的博弈论研究现状
    2.4 城市空间战略规划编制现状
    2.5 小结
3 博弈论的引入
    3.1 相关概念
        3.1.1 博弈
        3.1.2 博弈论
        3.1.3 利益
        3.1.4 均衡
    3.2 博弈的形成依据
    3.3 博弈构成的四要素
        3.3.1 参与者(博弈主体)
        3.3.2 博弈规则
        3.3.3 结果
        3.3.4 收益
    3.4 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理论
    3.5 纳什均衡合作博弈理论
        3.5.1 数学定义
        3.5.2 经济学定义
    3.6 博弈论中合作动机分析
    3.7 区域经济的博弈结构和类型
4 项目简介和区域分析——以习水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为例
    4.1 项目及背景简介
    4.2 对区域经济进行全面分析
        4.2.1 宏观背景分析
        4.2.2 发展基础分析
        4.2.3 区域关系分析
        4.2.4 发展机遇分析
        4.2.5 发展现状分析
        4.2.6 黔北区域内部对比分析
5 博弈分析和模型建构——以习水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为例
    5.1 提取博弈分析的关键要素
        5.1.1 提取核心指标
        5.1.2 提取关键因素,对区域经济对比分析
    5.2 区域规划各因子博弈中的竞争合作关系分析
        5.2.1 各方利益分析
        5.2.2 竞争因素分析
        5.2.3 合作动力分析
        5.2.4 矛盾冲突分析
        5.2.5 资源因素分析
    5.3 区域规划中各因子的博弈结构和模型的建立
        5.3.1 区域利益的追逐与“囚徒困境”
        5.3.2 区域间合作的博弈模型
        5.3.3 区域间博弈的动态均衡
        5.3.4 习水与现存区域联盟之间博弈的纳什均衡
        5.3.5 区域联盟成员个数博弈分析
6 战略选择和空间布局——以习水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为例
    6.1 “四色联盟”总体发展战略
        6.1.1 总体战略思路
        6.1.2 “四色经济”跨区域合作发展联盟
        6.1.3 “四色经济”县域内协作发展联盟
    6.2 确定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产业布局
        6.2.1 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
        6.2.2 产业发展模式——核磁共赢,承渝启黔
        6.2.3 四色经济发展定位
        6.2.4 产业空间分区规划——一心两翼三线三流域多园区
        6.2.5 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6.2.6 生态结构规划
        6.2.7 交通体系规划
        6.2.8 空间管制规划
    6.3 区域合作利益分配 SHAP1EY 值分析
        6.3.1 shap1ey 值的介绍
        6.3.2 利益分配应用
    6.4 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及信用机制
        6.4.1 合作协调机制
        6.4.2 利益补偿机制
        6.4.3 信用机制
        6.4.4 其它机制
        6.4.5 小结
    6.5 区域间合作的对策建议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内容
    (五) 可能创新与不足
二、基础理论
    (一) 公共物晶理论
    (二) 外部性治理理论
三、现阶段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简介
    (一) 国家层面实践
    (二) 地方自主性探索
    (三) 企业和民间自愿协商交易
四、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的分类与比较
    (一) 政府为主导的补偿模式
    (二) 市场补偿模式
    (三) 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模式的比较
五、主要结论与对策
    (一) 主要结论
    (二) 构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5)吉林省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的方法与内容
    1.3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综述
    2.2 制造业结构与升级研究综述
第3章 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
    3.1 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深刻内涵
    3.2 制造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制造业结构演变规律
第4章 制造业结构分析与升级优化模型
    4.1 偏离份额分析法数学模型
    4.2 灰色动态规划模型
    4.3 制造业结构升级模型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的建立
第5章 吉林省制造业结构分析
    5.1 吉林省制造业部门的偏离份额分析
    5.2 吉林省制造业结构水平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吉林省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证分析
    6.1 吉林省制造业发展规模和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6.2 吉林省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分析
    6.3 吉林省制造业结构优化策略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6)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
    2.1 产业投资基本理论
        2.1.1 产业投资
        2.1.2 产业投资结构
    2.2 投入产出分析的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投资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3.1 产业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1.1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2 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3.2 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与各部门总产出的关联效应
    3.3 我国各产业部门投资的波及效应分析
    3.4 经济发展对产业投资的制约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4.1 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现状分析
        4.1.1 产业投资总体规模分析
        4.1.2 产业投资主体结构分析
        4.1.3 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结构分析
    4.2 我国目前产业投资的绩效分析
        4.2.1 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4.2.2 我国产业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的协整分析
    4.3 我国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下降过快
        4.3.2 第二产业中基础部门和加工部门的投资结构失衡
        4.3.3 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重偏低
        4.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目标与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标准
    5.2 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目标
        5.2.1 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短期目标
        5.2.2 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长期目标
    5.3 我国产业投资结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5.3.1 建立产业投资结构效益评价体系的原则
        5.3.2 效益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5.3.3 我国产业投资结构效益评价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优化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的对策
    6.1 促进产业投资来源多元化
        6.1.1 拓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
        6.1.2 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
    6.2 促进投资主体结构多元化
    6.3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6.3.1 加大第一产业投资,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
        6.3.2 有选择地增加第二产业投资,促进工业结构高度化
        6.3.3 加大第三产业投资的空间和力度,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6.4 建立科学的产业投资管理机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福建省工业结构特征及其调整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结构特征
    1.1 偏轻型的工业结构
    1.2 工业门类齐全,支柱产业不明显
    1.3 非国有工业快速发展,国有工业比重低,仍起主导作用
    1.4 小型企业多,工业企业规模效益不高
    1.5 工业结构的水平较低
2 工业结构形成的条件分析
    2.1 资源条件
    2.2 政策因素
3 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3.1 以资源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传统加工业
    3.2 加强原材料、能源工业的发展
    3.3 培育和加强支柱产业
    3.4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5 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经济增长形式,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福建省工业结构特征及其调整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研究[D]. 张淼. 江苏师范大学, 2019(12)
  • [2]福建省工业低碳发展研究[D]. 任烁. 福州大学, 2017(04)
  • [3]基于博弈论的区域规划研究 ——以贵州习水县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为例[D]. 陈世峰. 重庆大学, 2013(03)
  • [4]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研究[D]. 曾瑜. 南京大学, 2012(10)
  • [5]吉林省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研究[D]. 吴丽丽. 吉林大学, 2009(09)
  • [6]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D]. 王晓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5)
  • [7]福建省工业结构特征及其调整思路[J]. 陈传明. 经济地理, 2002(S1)

标签:;  ;  ;  ;  ;  

福建省产业结构特点及调整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