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跨越式发展

天津:跨越式发展

一、天津:跨越式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冯岩岩[1](2021)在《天津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规模不断扩大,这给天津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在推动天津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天津产业特征和地理位置优势,对天津会展业发展的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文章在系列分析基础上为促进天津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张小梨[2](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认为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陈冰鑫[3](2020)在《工业化理念下的欧洲集合住宅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住宅的需求量持续上涨,住宅建设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粗放式住宅建设方式,效率低、资源消耗高、质量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正在积极研究新型建筑工业化,改变传统的粗放式住宅建设方式,这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与我国相比,欧洲作为工业化建筑的发源地,始终保持着发展上的先进性,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欧洲各国在设计水平、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管理模式转型等方面的发展都很成熟。因此研究欧洲各国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对于我国新型住宅工业化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时代发展的视角出发,采用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对工业化理念下的欧洲集合住宅发展的研究。本文首先对研究内容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进行了明确的讲解,并对工业化理念下欧洲集合住宅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合理的阶段划分,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工业化时代(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后工业化时代(20世纪70-20世纪80年代)和信息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这些基础上,本文分别对这三个时代进行深入的研究,每个时代的研究路径如下:首先,对各时代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然后,结合实际案例对各时代的欧洲集合住宅设计、生产、施工三个层面的工业化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各层面工业化方法的特点;其次,针对工业化时代标准化、后工业化时代多样化、信息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重点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了工业化时代实现标准化的路径、后工业化时代实现多样化的路径以及信息化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最后,在欧洲集合住宅工业化发展三个阶段的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欧洲集合住宅的工业化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然后结合我国的工业化住宅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工业化集合住宅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我国应实现住宅建设转型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工业化、后工业化、信息化”三化融合发展,并提出了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若干建议,从而对我国未来工业化集合住宅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邱铁鑫[4](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张王勇[5](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朱力,荀春兵[6](2012)在《双城互动:天津迈向北方经济中心的空间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0年代开始,新区建设逐步成为各城市提升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天津是通过滨海新区建设带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典型。文章主要分析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天津重新调整空间发展思路,通过实施"双城"空间发展战略,实现新旧区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杨雪滢,傅利平[7](2010)在《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路径机理分析》文中提出从技术和市场有效结合的破坏性创新视角,探求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的路径。进一步从技术跨越和市场跨越两个层面对我国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破坏性创新较维持性创新更有利于自主品牌企业实现技术跨越,蓝海战略较红海战略更有利于自主品牌企业实现市场跨越。因此,得出基于破坏性技术和蓝海市场战略有效整合的破坏性创新是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杨雪滢[8](2010)在《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品牌的输出和竞争是当前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中国家,选取何种创新方式,提高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实现自主品牌企业跨越式发展,是赢取国际竞争地位的关键。目前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相对较弱,“引进消化再吸收”维持性创新模式作为我国自主品牌长期发展的主要手段,容易陷入“引进陷阱”和“后发壁垒”效应,难以转化为自主品牌竞争优势,难以实现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破坏性创新理论作为一种非连续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低端破坏和新兴市场等独特价值进入非主流市场,建立起新的客户价值结构,改变了行业既有的竞争规则,破坏了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基础。这为实现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论文首先对破坏性创新理论、自主品牌及企业竞争优势有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从技术和商业层面分析了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结合了自主品牌生态系统竞争特性分析了自主品牌竞争优势的来源机理;从技术和市场两个层面探索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路径。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破坏性创新较维持性创新更有利于自主品牌企业实现技术跨越,蓝海战略新较红海战略更有利于自主品牌企业实现市场跨越。基于破坏性技术和蓝海市场战略有效整合的破坏性创新是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将自主品牌的发展过程与破坏性创新的过程思路相融合,建立了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竞争优势的演化路径。并提炼出不同阶段自主品牌竞争优势的表现内涵,分析不同阶段的企业内部有效支撑破坏性创新能力的因素。并提出了“因素—能力—竞争优势”理论模型框架,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提出研究假设。进行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两条路径的对比分析。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首先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运用SPSS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确立结构方程建模并进行检验解释。结论显示,企业家能力等支撑因素对自主品牌竞争优势的直接效应较小,而企业家能力等支撑因素在以破坏性创新能力的中介调节效应下对自主品牌竞争优势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即破坏性创新能力有利于自主品牌竞争优势的提升,验证了模型合理性,分析形成机理的关键因素。进一步通过一汽自主品牌奔腾的破坏性创新演化路径的实际案例验证结论,分析自主品牌发展的产业环境,探求自主品牌由企业向产业竞争优势的跃迁。

薛寒冰[9](2010)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秦汉以来,中国就一直是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变迁中,随着民族间的相互交融,众多民族融入历史的长河。现在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汉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55个民族人口熟练相对汉族而言很少,因此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环绕中国的北方到西北及西南地区地区,呈现带状分布的特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这些地区。由于历史、自然以及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其他地区。新中国建立以后,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多次大规模推动民族地区建设,积极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央政府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一五”建设时期,二是“三线”建设时期,三是西部大开发时期。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与中国其他地区发展的差距却日益扩大。回顾中央政府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依托中央政府的投资推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于中央政府的依赖。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之一。在中国,旅游业地位日益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日益增大,尤其是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或者支柱性产业。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的产业定位,为旅游业发展营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通过对民族地区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得出结论: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的发展制造业的新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旅游业不仅是民族地区普遍优势产业,而且其拉动性强的特点对于推进民族地区全方位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赶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不仅是民族地区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赶超意味着跨越,跨越意味着超常规的发展。但是超常规发展既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是海市蜃楼的遥不可及。跨越式发展不仅有严谨的理论研究基础,也有广泛的实践。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就是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赶超发展战略。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内生式发展,以旅游业的跨越式为突破口,通过旅游业的综合拉动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发展的主体。民族地区的各族劳动者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主体,不仅是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重要的利益主体。这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历史机遇、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而政府、企业、产业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围绕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与要素,提出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陈广文[10](2009)在《我国医药企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药行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技术、国际化产业。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医药产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更是为其发展扫清了前进的障碍。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医药产业一直保持17%-18%增速的发展态势,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但我国的医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由于受国家限制价格、竞争激烈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医药企业既面临着未来增长态势良好的国民健康需求,又面临着产业分散、竞争激烈、政府限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尽管从整体上仍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长率,但增长速度已有所放缓。同时部分医药企业也已陷入困境。以“国之瑰宝”着称的中药也逐渐失去绝对的竞争优势,在国内中成药销售额仅占医药制造业的21%左右,国际中成药销售市场90%被日本占有。日、韩、西欧等国家和地区从我国进口中药材加工的“洋中药”以每年30%的增速涌入我国,我国的中药现代化任重而道远。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医药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产能过剩、利润低、创新能力弱以及管理水平低等突出问题,仍然属于传统产业。所以,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如何立足中药,加速西药技术创新,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从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每个医药企业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论文首先从“跨越”及“跨越式发展”的概念入手,对跨越式发展的理论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技术跨越式发展对的理论形成及重大意义。并选取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医药企业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面临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分析了我国医药企业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有针对性的指出我国医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选用中新药业集团进行实例分析,以此范例来指导其他医药企业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实现我国医药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天津:跨越式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跨越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津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
    1.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2 专业会展普遍不健全
    1.3 组织发展滞后
    1.4 人才培养滞后
2 借鉴优秀的会展经济措施
    2.1 政府部门支持为导向
    2.2 建设先进的会展场所
    2.3 人才储备体系
    2.4 提高营销网络
3 推动天津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策略建议
    3.1 调整政府定位并培植会展产业群
    3.2 与政府规划相联系
    3.3 构建政府服务平台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3.4 强化政府管理及行业市场经济秩序
    3.5 完善政府政策并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4 结语

(2)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三、深圳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一、产业发展情况
        二、“宝安模式”内容
        三、“宝安模式”成效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一、“职教集团”背景
        二、“职教集团”特点
        三、“职教集团”成效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内容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四、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工业化理念下的欧洲集合住宅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欧洲工业化集合住宅的发展阶段划分
    2.1 相关概念辩析
        2.1.1 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工业化
        2.1.2 新型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现代化
    2.2 研究范围界定
        2.2.1 工业化住宅的分类
        2.2.2 本文的研究范围确定
        2.2.3 几种典型的建筑结构体系
    2.3 欧洲工业化集合住宅的发展阶段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化时代-标准化(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
    3.1 工业化时代欧洲集合住宅发展概述
        3.1.1 发展背景
        3.1.2 发展概述
    3.2 集合住宅的工业化方法分析
        3.2.1 设计层面:设计标准样本
        3.2.2 生产层面:构件预制化生产
        3.2.3 建造层面:工业化的建造方式
    3.3 工业化集合住宅的标准化路径
        3.3.1 采用标准化定型设计
        3.3.2 实现构件标准化
        3.3.3 标准化基础:模数协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工业化时代-多样化(20世纪70-80年代)
    4.1 后工业化时代欧洲集合住宅发展概述
        4.1.1 发展背景
        4.1.2 发展概述
    4.2 集合住宅的工业化方法分析
        4.2.1 设计层面:从构件到房屋的设计思路
        4.2.2 生产层面:构件集成为部品
        4.2.3 建造层面:多元化的建造方式
    4.3 工业化集合住宅的多样化路径
        4.3.1 缩小定型单位
        4.3.2 开放住宅设计
        4.3.3 立面多样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化时代-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
    5.1 信息化时代欧洲工业化集合住宅发展概述
        5.1.1 发展背景
        5.1.2 发展概述
    5.2 集合住宅的工业化方法分析
        5.2.1 设计层面:模块化设计
        5.2.2 生产层面:协同生产
        5.2.3 建造层面:智能化建造
    5.3 工业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5.3.1 先进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整合
        5.3.2 考虑住宅更新的开放设计
        5.3.3 预制技术用于住宅再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化理念下欧洲集合住宅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6.1 工业化理念下欧洲集合住宅发展总结
        6.1.1 从数量到质量,再到可持续的三步发展
        6.1.2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设计方法
        6.1.3 由专用体系向通用体系发展
        6.1.4 先进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整合的发展趋势
    6.2 从欧洲的工业化集合住宅发展看我国未来的发展
        6.2.1 我国工业化集合住宅发展现状分析
        6.2.2 应实现住宅建设转型期的跨越式发展
        6.2.3 跨越式发展的结果:模块化住宅
    6.3 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问题
        6.3.1 开放建筑发展缓慢
        6.3.2 部品体系不成熟
        6.3.3 可持续发展不全面
    6.4 对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6.4.1 发展开放建筑CSI住宅体系
        6.4.2 优化部品体系
        6.4.3 全面发展可持续的工业化集合住宅
        6.4.4 大力发展BIM技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一:欧洲工业化集合住宅案例年表
致谢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5)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一) 史料来源
        (二) 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研究阶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一) 外部动力因素
        (二) 内部动力因素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6)双城互动:天津迈向北方经济中心的空间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新区建设与城市结构性调整
1 背景: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天津发展
    1.1 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1.2 天津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
2 空间战略:双城、双港
    2.1 天津空间发展模式的检讨
    2.2 天津空间战略的调整
3 新旧区关系:以比较的视角
    3.1 发展动力:滨海新区的植入性动力
    3.2 功能关系: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分工、互惠
    3.3 空间格局:大尺度、分离式双城空间
4 结论:双城互动发展, 迈向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7)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路径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模式的主要问题
    (一) “市场换技术”政策的落空。
    (二) 技术引进陷阱。
    (三) 跨国公司对国内部分行业的垄断。
    (四)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缺失。
三、破坏性创新为我国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的形成机理及路径选择
    (一) 自主品牌技术跨越的路径分析
        1. 自主品牌企业实现技术跨越的路径轨迹
        2. 自主品牌企业的技术跨越路径研究
        3. 自主品牌企业发展面临维持性创新的壁垒效应
        4. 破坏性创新是自主品牌技术跨越的路径选择
    (二) 自主品牌市场跨越的路径分析
        1. 蓝海战略与红海战略
        2. 蓝海创新与传统创新模式的比较
        (1) 传统品牌创新
        (2) 基于蓝海战略的品牌破坏性创新
        3. 基于蓝海市场的自主品牌企业市场跨越
五、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路径整合
    (一) 自主品牌企业的技术机会跨越窗口
    (二) 自主品牌企业的市场机会跨越窗口

(8)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主品牌是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体现
        1.1.2 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 破坏性创新是形成我国自主品牌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1.1.4 基于蓝海的破坏性创新能实现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现状
        1.2.2 自主品牌发展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的创新点
    1.5 研究主要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理论研究综述
    2.1 破坏性创新理论
        2.1.1 破坏性创新概念探讨
        2.1.2 破坏性创新模式及特征
        2.1.3 破坏性创新实施障碍
        2.1.4 破坏性创新研究述评
    2.2 自主品牌相关理论
        2.2.1 品牌理论
        2.2.2 品牌竞争理论
        2.2.3 自主品牌理论
    2.3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2.3.1 竞争优势外生论
        2.3.2 竞争优势内生论
        2.3.3 品牌竞争优势
第三章 破坏性创新与自主品牌竞争优势关联机理分析
    3.1 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
        3.1.1 破坏性创新的创新动力
        3.1.2 技术层面的破坏性创新形成机理
        3.1.3 商业模式层面的破坏性创新形成机理
    3.2 自主品牌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
        3.2.1 自主品牌生态系统
        3.2.2 自主品牌竞争特性
        3.2.3 自主品牌竞争优势的来源机理
    3.3 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的形成机理及路径选择
        3.3.1 自主品牌技术跨越的路径分析
        3.3.2 自主品牌市场跨越的路径分析
        3.3.3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路径整合
    3.4 破坏性创新与自主品牌竞争优势的关联机理
        3.4.1 破坏性创新的一般过程分析
        3.4.2 自主品牌发展的过程分析
        3.4.3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竞争优势演化过程机理
第四章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竞争优势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基于破坏性创新过程的自主品牌竞争优势模型构建
        4.1.1 破坏性创新与自主品牌竞争力的关系
        4.1.2 基于破坏性创新能力的自主品牌竞争优势的路径关系
        4.1.3 “因素—能力—竞争优势”概念模型构建
    4.2 “因素—能力—竞争优势”模型的理论依据
        4.2.1 破坏性创新能力分析
        4.2.2 破坏性创新能力支撑因素分析
        4.2.3 自主品牌竞争优势分析
    4.3 “因素—能力—竞争优势”模型的理论假设
        4.3.1 破坏性创新能力对自主品牌竞争优势影响的假设关系
        4.3.2 破坏性创新支撑性因素对自主品牌竞争优势的直接假设关系和间接假设关系
第五章 实证研究方法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过程
        5.1.2 变量测量
    5.2 数据整理与样本描述
        5.2.1 样本与变量的描述统计
        5.2.2 数据合并分析的齐次性检验与方差分析
    5.3 结构方程分析方法介绍
        5.3.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流程
        5.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工具
第六章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6.1 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6.1.1 信度检验
        6.1.2 效度检验
    6.2 结构方程模型的确立与检验
        6.2.1 研究假设检验
        6.2.2 检验结果解释
    6.3 实证结果总结
第七章 一汽自主品牌奔腾破坏性创新路径演化典型案例分析
    7.1 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破坏性发展历程
    7.2 一汽自主品牌奔腾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分析
        7.2.1 一汽自主品牌奔腾破坏性创新战略
        7.2.2 一汽自主品牌奔腾破坏性创新发展路径
        7.2.3 一汽自主品牌奔腾跨越式发展经验总结
    7.3 企业自主品牌发展的产业环境分析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内容总结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三、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四、概念辨析与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提出
    第一节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发展大局
        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边疆安全
        三、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保障
        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我国的生态安全
    第二节 "二元经济结构"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距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三、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
    第三节 旅游业发展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旅游业是民族地区普遍的优势产业
        二、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的优化产业
        三、旅游业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动力产业
        四、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的综合产业
        五、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的生态产业
第二章 跨越式发展理论研究
    第一节 跨越式发展理论述评
        一、跨越式发展理论理论渊源
        二、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三、跨越式发展其他相关理论述评
        四、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第二节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理论研究
        一、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二、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三、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主体与目标
    第三节 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影响因素
        一、资源因素
        二、政府因素
        三、企业因素
        四、制度因素
        五、其他因素
第三章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分析
    第一节 民族地区旅游业历史与现状
        一、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回顾
        二、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第二节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为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
        二、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旅游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五、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重大的战略机遇
    第三节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源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二、政府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三、企业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四、制度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五、其他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第四章 民族地区旅游跨越式发展路径
    第一节 积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一、完善老产品
        二、开发新产品
        三、实施精品战略
        四、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突出旅游产品特色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第二节 实行政府主导,进行管理创新
        一、观念创新
        二、政策主导
        三、整合资源
        四、环境建设
        五、全面拉动
        六、完善体制
    第三节 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机制
        一、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促进跨越式发展
        二、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培育旅游企业
        三、打造旅游企业集团,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
    第四节 实行制度创新,建立内生发展机制
        一、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二、稳步推进旅游市场创新
        三、努力优化制度创新环境
        四、提高有效制度供给能力
        五、引入制度援助建立制度优势
    第五节 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加强政府引导,搭建产业集群平台
        二、优化市场结构,提升竞争力
    第六节 实行产业创新,提升产业发展
        一、理念创新
        二、模式创新
        三、产品创新
        四、突出特色
    第七节 实行业态创新,开拓产业空间
        一、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方式
        二、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方向
        三、民族地区旅游新业态发展措施
    第八节 产业深度发展,挖掘产业潜力
        一、旅游产业深度发展的要求
        二、旅游产业深度发展的路径
    第五章 凉山旅游业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实践
        一、四川凉山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二、凉山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10)我国医药企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历史回顾
    2.1 跨越的概念与分类
        一、跨越的含义与概念界定
        二、跨越的分类
    2.2 跨越式发展
        一、跨越式发展的含义
        二、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我国医药企业跨越式发展理论分析
    3.1 我国医药行业总体发展状况
    3.2 我国医药企业存在的问题
    3.3 我国医药企业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3.4 我国医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四章 中新药业集团跨越式发展战略分析
    4.1 中新药业集团简介
    4.2 中新药业集团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4.3 中新药业集团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4.4 中新药业集团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实施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天津:跨越式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策略探究[J]. 冯岩岩. 商展经济, 2021(22)
  • [2]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3]工业化理念下的欧洲集合住宅发展研究[D]. 陈冰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5]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6]双城互动:天津迈向北方经济中心的空间重构[J]. 朱力,荀春兵. 城市发展研究, 2012(02)
  • [7]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路径机理分析[J]. 杨雪滢,傅利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8]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问题研究[D]. 杨雪滢. 天津大学, 2010(07)
  • [9]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研究[D]. 薛寒冰.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 [10]我国医药企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D]. 陈广文. 天津大学, 2009(S2)

标签:;  ;  ;  

天津:跨越式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