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挥发油和β-细辛醚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舒缩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菖蒲挥发油和β-细辛醚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舒缩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一、石菖蒲挥发油、β-细辛醚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舒缩与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石坚宏,姬丽婷,骆启晗,余红霞,黄硕,李昌煜[1](2021)在《石菖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预测中药石菖蒲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开展对石菖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文献研究并分析,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从植物亲缘学、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功效、传统药性、不同配伍环境、入脑成分、化学成分可测性7个方面对石菖蒲Q-marker成分进行分析预测。预测石菖蒲Q-marker的成分为挥发油类成分α-细辛醚、β-细辛醚、异丁香酚。挥发油类成分可以作为石菖蒲的Q-marker,以期为中药石菖蒲的质量研究提供基础。

唐梅玲,卢健棋,庞延,林浩,余梅平[2](2020)在《石菖蒲及其化学成分防治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石菖蒲在我国具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古籍中详细记载了其防治心血管病的功效。石菖蒲及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丰富,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和心肌细胞、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抗心律失常、降血压等作用。文章将石菖蒲及其化学成分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为该植物在心血管领域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郭莹莹[3](2020)在《扎冲十三味丸防治慢性脑缺血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脑缺血是导致痴呆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见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扎冲十三味丸作为蒙医经典方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效果显着。然而成分复杂,药效物质不明及作用机制不清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应用。本文以扎冲十三味丸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评价其对慢性脑缺血的治疗效果,利用谱效筛选的方法,确定其作用于慢性脑缺血的活性物质基础,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规范扎冲十三味丸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建立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慢性脑缺血大鼠动物模型。给予扎冲十三味丸治疗28天后,利用脑血流仪及激光多普勒成像系统对各组实验大鼠进行脑血流检测,采用试剂盒检测实验大鼠血清中TNF-α、MPO、MCP-1的含量及SOD的活性。2.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文献报道解析鉴定扎冲十三味丸化学成分,以五原则、TPSA和旋转键数为标准预测其中的可被吸收成分,利用Pharmmapper、Uniprot、KEGG等数据库及String11.0网站对扎冲十三味丸中可被吸收成分作用靶点及通路进行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3.利用UPLC/Q-TOF-MS结合NF-κB双荧光报告基因系统及NO含量检测对扎冲十三味丸中具有NF-κB拮抗、NO释放抑制作用的成分进行筛选,明确其抗炎活性成分,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抗炎活性成分主要作用靶点和抗炎通路,并以抗炎活性成分木香烃内酯为研究对象对抗炎通路PI3K-AKT-NF-κB进行验证。结果:1.对各组实验大鼠脑血流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扎冲十三味丸给药组大鼠的脑血流量,血清中TNF-α、MCP-1及MPO的表达水平降低,SOD的活性增加。2.通过UPLC/Q-TOF-MS鉴定出扎冲十三味丸中的38种化学成分,其中没食子酸、6-羟基-(2-苯乙基)色酮、甘草素、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肉豆蔻醚等可吸收成分23种,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成分可能通过调控CDK6、GSTA3、PDPK1、MMP3、INSR、KDR、GSK3β、EGFR、MMP9等27个靶点,进而调控PI3K-AKT、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IL-17、MAPK和T细胞受体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3.从扎冲十三味丸中筛选到拮抗NF-κB活性成分4种:没食子酸、鞣花酸、芹糖甘草苷、甘草酸;抑制NO释放活性成分4种:没食子酸、甘草素、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预测上述成分主要通过调控PDPK1、MAPK14、GSK3β等靶点,进而调控PI3K-AKT、MAPK、m TOR等相关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其中木香烃内酯可通过抑制AKT磷酸化及NF-κB核转移发挥抗炎作用。结论:扎冲十三味丸对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与没食子酸、鞣花酸、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木香烃内酯及去氢木香内酯等成分调控PI3K-AKT、MAPK、m TOR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相关。

谷慧萱[4](2020)在《补肾降脂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来探讨补肾降脂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该病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0例满足纳入标准的肾病综合征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2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降脂方,共治疗8周。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血脂(TC、TG、LDL-C、HDL-C)、24小时尿蛋白、血浆白蛋白、中医证候积分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补肾降脂方治疗肾病综合征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总疗效比较:试验组降脂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3.33%,试验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脂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试验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两组患者的HDL-C较治疗前上升,试验组上升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4)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血浆白蛋白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血浆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改善,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项中医症状比较:试验组在改善患者面浮身肿、畏寒肢冷、便溏、倦怠乏力、腰酸身重、食少纳呆、脘腹胀满的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肾功能(SCr、BUN)、肝功能(ALT、AS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血、粪常规及心电图等未出现明显异常,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补肾降脂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能减少尿蛋白、提升血浆白蛋白。2.补肾降脂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表现,且对肝、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良好。

罗晶,田鑫,刘波,王朝平,李林,杨明[5](2020)在《芳香中药精油成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芳香中药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其中广泛存在着精油成分。精油成分可以通过清除氧自由基、舒张血管、改善脂质代谢、降低心率、抗血小板聚集等方式显着改善心血管疾病。总结目前已知的芳香中药精油成分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对芳香中药精油成分的研究有可能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为开发治疗诸如动脉高血压、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新功能性产品提供思路。

李冀,李想,高彦宇,董婉茹,厐宇航,曹明明[6](2019)在《中药石菖蒲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石菖蒲性味辛、苦,温。归心、胃经,具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和胃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菖蒲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类和非挥发性类物质,因其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具有调节及治疗作用,并且具有抗肿瘤、抗炎杀菌、平喘、益智、增强记忆力等多种显着的药理作用而成为研究热点。在临床应用上,石菖蒲也常配伍其他药治疗痰迷心窍、神志不清、失眠、耳鸣耳聋、湿阻中焦等。因此,该文回顾文献,对石菖蒲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期望能对石菖蒲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刘家欣,王丹,刘森,万进东,王沛坚[7](2019)在《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在心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细辛醚和β-细辛醚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研究发现,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除具有抗肿瘤、杀虫抑菌、止咳平喘、保护神经元、抗癫痫、抗抑郁等作用外,其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保护心肌和血管细胞(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抗血栓形成,降血脂,改善血管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入挖掘上述成分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探索相关的机制提供参考。

张晓莹,郭宏伟[8](2019)在《石菖蒲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awii Schott的干燥根茎[1],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份,现今的主要产区以四川、浙江、江苏为主[2]。早称昌本、菖蒲,菖蒲即为蒲类昌盛者,又名昌阳、尧韭、尧时韭、水剑草[3]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十九卷·草部》中将其分为5种,其中两种谓石菖蒲,言其服食入药效用最优[4]。古时亦有将石菖蒲写作九节菖蒲,但现代研究表明石菖蒲与九

陈振振[9](2014)在《醒脑静中芳香开窍药促进栀子有效成分经鼻入脑转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药物经常规途径如口服给药后在脑内的浓度较低,限制了对脑部疾病的治疗。鼻腔在生理解剖上与脑具有天然的联系,使鼻腔给药成为有效治疗脑部疾病的一种潜在新途径。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作为注射给药的替代途径,非常适用于急救、自救。目前,常用的鼻腔制剂评价模型多采用牛、羊、猪等大型动物的鼻腔黏膜,均存在一定的种属差异性,且所需给药剂量较大,因而不适用于药物的早期筛选。细胞模型可以从细胞、分子水平评估药物的黏膜渗透特点,适用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特别是中药复方制剂的吸收机制研究。因此,本论文建立了原代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和血脑屏障细胞模型,对醒脑静处方中芳香开窍药促进水溶性成分栀子苷经鼻入脑的转运方式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方法:选用醒脑静处方中的水溶性有效成分栀子苷为指标,以原代人鼻黏膜上皮细胞模型研究栀子苷及其复方配伍在鼻-脑通路的转运;以MDCK、MDCK-MDR1细胞系研究栀子苷及其复方配伍经鼻入血,跨血脑屏障入脑的转运过程。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分布、细胞膜流动性、Na+/K+-ATP酶活性、细胞膜电位和细胞内钙离子等,研究方中开窍药艾片、麝香促进栀子提取物经鼻入脑转运的作用机制。鼻黏膜吸收促进剂被认为普遍存在黏膜毒性,芳香开窍药具有较强的脂溶性,多具辛香走窜之性,因此在研究其促进药物吸收的同时,选用黏蛋白基因(MUC5AC、5B和8 mRNAs)和炎症细胞因子IL-8 mRNA为指标,对其可能引起的毒性反应进行研究。结果:(1)鼻黏膜上皮细胞和血脑屏障细胞模型的建立。我们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得到鼻黏膜上皮细胞,使用改良的消化法,得到大量的鼻黏膜单细胞和许多鼻黏膜组织小碎片,先将其进行常规传代培养,在得到一定数量细胞后,再以特异性免疫磁珠法,对目的细胞(鼻黏膜上皮细胞)进行纯化,最终可以得到99%以上纯度细胞。经过筛选得到含有细胞添加因子培养基,BEGM和BEGM:DMEM/F12(1:1)培养基有对HNEC细胞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扫描电镜观察所获得的鼻黏膜上皮细胞纤毛分化良好,形态和功能与体内类似,且操作简便、高效、重复性好。实验建立了较为稳定的MDCK、MDCK-MDR1细胞培养和传代方法,细胞间连接紧密,彼此相嵌排列,透明度较高,折光性强,细胞生长状态良好。(2)醒脑静所含药物的细胞毒性实验。栀子苷在0-400 μg·mL-1、艾片在0-200 μg·mL-1、麝香酮在0-40 μg·mL-1、艾片与栀子苷配伍组(栀子苷:艾片=0.9:1)以艾片量计在0-150 μg·mL-1、麝香酮与栀子苷配伍组(栀子苷:麝香酮=6:1)以麝香酮量计在0-30μg·mL-1、艾片麝香酮栀子苷配伍组(栀子苷:艾片:麝香酮=0.9:1:0.15)以艾片量计在0-150 μg·mL-1浓度范围内对HNEC、MDCK、及MDCK-MDR1细胞均没有毒性。在相同药物浓度条件下,栀子苷的细胞毒性明显小于艾片和麝香酮,三者中麝香酮的毒性最大。(3)栀子苷单独及其与开窍药配伍后的单层细胞跨膜转运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栀子苷(25、50、100 μg·mL-1)在HNEC、MDCK、MDCK-MDR1单层细胞模型上吸收和外排速率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栀子苷的吸收速率不受药物浓度的影响,同时外排率Re均小于2,提示栀子苷的跨膜转运方式为被动扩散,无主动转运过程。栀子苷在HNEC吸收和外排方向的表观渗透系数在1 ×106cm·s-1至10×10-6 cm·s-1范围内,具有中等透过吸收速率;在MDCK、MDCK-MDR1单层细胞模型上吸收和外排方向的表观渗透系数均小于1×10-6 cm·s-1,较难透过细胞膜,与栀子苷水溶性性质相符,在三种单层细胞模型上吸收和外排的途径,主要通过细胞间隙孔道进行转运。按照醒脑静处方组成,与开窍药艾片、麝香酮配伍后,栀子苷的转运速率较单独给药有所增大,高剂量配伍具有显着性差异。(4)栀子苷配伍开窍药在单层细胞模型跨膜转运的作用机理研究。艾片、麝香酮可以使给药部位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暂时疏松,加速药物通过。它们主要可以引起骨架蛋白actin结构的改变,细胞膜及胞核周边肌动蛋白丝带模糊、部分断裂,细胞间连接松散,出现细胞间裂隙,促进栀子苷经细胞旁路吸收;还可以作用于细胞膜的脂质,增加细胞膜脂质的流动性,降低膜的黏度,从而增加栀子苷穿细胞途径的转运吸收。艾片、麝香酮可以使细胞膜电位去极化程度增加,进而可以降低细胞膜的黏滞性,提高细胞膜流动性,增强物质通透性;此外,还可以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促进细胞收缩并相互分离,促进栀子苷经细胞旁路转运吸收。栀子苷的跨膜转运不消耗ATP能量,艾片、麝香酮能够提高Na+,K+-ATP ase、Ca2+-ATP ase活性,提示其可能对于一些主动载体转运的药物具有促进吸收作用。(5)栀子苷配伍艾片、麝香酮作用HNEC细胞24h后,可以引起细胞中MUC5AC、MUC5B和MUC8 mRNA表达量的增加,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表现出作用增强的趋势,配伍高剂量组的表达量是对照组的2-4倍;艾片、麝香酮对炎症细胞因子IL-8 mRNA表达量也具有增加作用,配伍高剂量组是对照组的2-2.5倍。我们采用Elisa法测定了栀子苷配伍艾片、麝香酮作用HNEC细胞24 h后上清液中黏蛋白和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与PCR一致。可以得出,艾片、麝香酮可能引起正常鼻腔黏蛋白的分泌增加,并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引起一定的炎症反应,提示其对鼻黏膜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且麝香酮的刺激作用较艾片强。结论:艾片麝香酮具有芳香开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打开细胞紧密连接、增强细胞膜的流动性和Na+,K+-ATP酶,Ca2+-ATP酶活性、降低细胞膜电位以及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等有关。艾片、麝香酮对鼻黏膜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要注意控制给药浓度和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李晶[10](2014)在《GC-MS法对石菖蒲挥发油的质量分析及β-细辛醚、α-细辛醚的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菖蒲(Acori tatarinowii rhizoma)为芳香开窍药,为天南星(Araceae)菖蒲属(Acorus L.)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干燥根茎。近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菖蒲的挥发油组分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保护神经细胞、益智等。本论文以石菖蒲挥发油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石菖蒲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GC-MS分析,对主要成分β-细辛醚、α-细辛醚和甲基丁香酚三种苯丙素类化合物同时测定其含量,研究p-细辛醚和a-细辛醚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本试验首先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石菖蒲挥发油,选取药材的浸泡时间、料液比、提取时间三个因素,运用单因素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挥发油的得率为标准,最终确定提取条件为:以料液比1:9(w/v)的蒸馏水浸泡药材2h,提取5h,为最佳提取工艺。采用GC-MS法分析了浙江、四川、江西、江苏四个产地的石菖蒲挥发油成分,共定性61个化学成分,四个产地共有成分为21个,不同产地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个检出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分析,四川产地药材中挥发油的含量、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的相对含量最高,江西产地最低。运用GC-MS建立石菖蒲挥发油中β-细辛醚、α-细辛醚和甲基丁香酚的含量测定方法。试验结果表明,β-细辛醚、α-细辛醚和甲基丁香酚在考察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方法灵敏度高。三个化合物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的RSD值均≤2.0%,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7%、102.7%、99.40%。采用GC-MS联用技术测定大鼠灌胃给予挥发油后,p-细辛醚和α-细辛醚在大鼠血浆及脑组织中的含量,并研究其在体内的药动学行为。选用α-萘酚为内标化合物,乙腈-甲醇(9:1,V/V)溶剂沉淀蛋白法处理样品,利用梯形面积法等计算药动学参数。大鼠血浆中主要药物学参数为:p-细辛醚Tmax、Cmax、t1/2.AUC(0-t)分别为1.58±0.34h、2605.7±536.6μg·L-1、2.04±0.14h、12499.2±1314.4gg.h.L-1:α-细辛醚Tmax、Cmax、t1/2、AUC(o-t)分别为1.58±0.61h、264.8±29.1μg·L-1、2.92±0.66h、1399.5±191.1μg·h·L-1。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的达峰时间相近,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行为相似,这与二者是同分异构体,结构相近有关。脑组织中主要药物学参数为:β-细辛醚Tmax、Cmax、tl/2、AUC(o-t)分别为0.7±0.27h、3160.8±577.1ng·g-1、1.39±0.11h、6702.2±860.1ng·h·g-1;α-细辛醚Tmax、Cmax、t1/2.AUC(0-t)分别为0.7±0.27h、639.9±109.8ng·g-1、0.94±0.38h.979.3±165.6ng·h·g-1。给药后5min即可在脑中检到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说明二者易通过血脑屏障,二者作为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表明石菖蒲作为典型的芳香开窍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石菖蒲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简单、可行;GC-MS法建立的挥发油成分分析,及p-细辛醚、α-细辛醚和甲基丁香酚三个主要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为石菖蒲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为全面、科学的评价方法;β-细辛醚、α-细辛醚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为石菖蒲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石菖蒲挥发油、β-细辛醚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舒缩与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菖蒲挥发油、β-细辛醚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舒缩与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石菖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挥发油
    1.2 有机酸
    1.3 萜类
    1.4 黄酮类
    1.5 其他
2 药理作用
    2.1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1.1 抗阿尔茨海默病
        2.1.2 抗帕金森氏综合征
        2.1.3 抗抑郁
        2.1.4 抗癫痫
    2.2 抗炎
    2.3 抗菌
    2.4 抗肿瘤
    2.5 调节血脂
    2.6 其他
3 石菖蒲Q-marker预测分析
    3.1 基于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的Q-marker预测
    3.2 基于传统功效的Q-marker预测
    3.3 基于传统药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3.4 基于不同配伍中表达组分的Q-marker预测分析
    3.5 基于入脑化学成分的Q-marker预测分析
    3.6 基于化学成分可测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4 结论

(2)石菖蒲及其化学成分防治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石菖蒲的本草考证
2 石菖蒲防治心血管病的古文献记载
3 石菖蒲的主要化学成分
4 石菖蒲防治心血管病的基础研究
    4.1 保护血管内皮
    4.2 保护心肌细胞
    4.3 抗血小板聚集
    4.4 降低血液粘度
    4.5 调节血脂
    4.6 抗心律失常
    4.7 其他
5 总结与展望

(3)扎冲十三味丸防治慢性脑缺血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扎冲十三味丸治疗慢性脑缺血大鼠作用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扎冲十三味丸抗炎作用预测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三 扎冲十三味丸抗炎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扎冲十三味丸及其各组分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补肾降脂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含量估计与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情况
        3.2 基本情况比较
        3.3 临床结果
        3.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血脂异常与NS
    2 中医学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3.导师对NS血脂异常的认识
    4.补肾降脂方方论
        4.1 药物组成
        4.2 方义分析
        4.3 单味药物分析
    5.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1 现代医学对肾病综合征血脂异常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 祖国医学对NS血脂异常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 小结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1 发表论文
    2 获得奖项

(5)芳香中药精油成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 精油成分与心血管
    2.1 β-细辛醚(β-asarone)
    2.2 藁本内酯(ligustilide,LIG)
    2.3 人参炔醇(panaxynol,PNN)
    2.4 丹皮酚(paeonol,PAE)
    2.5 丁香酚(eugenol,EUG)
    2.6 莪术二酮(curdione,CUR)
    2.7 肉桂醛(cinnamaldehyde,CNMA)
    2.8 香芹酚(carvonol,CAR)
    2.9 柠檬醛(citral,CIT)
    2.1 0 柏木醇(cedrol,CED)
    2.1 1 6-姜酚(6-gingerol,6-gin)/6-姜烯酚(6-shogaol,6-sho)
    2.1 2 右旋龙脑(d-borneol,D-B)
3 结语

(6)中药石菖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2.1 对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
        2.1.1 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2.1.2 阿尔兹海默病(AD)的治疗研究
        2.1.3 抑郁症(MDD)治疗研究
        2.1.4 抗癫痫的治疗研究
    2.2 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2.2.1 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2.2.2 降血压
        2.2.3 抗心肌肥厚
        2.2.4 抗血栓
    2.3 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
    2.4 对生殖系统调节作用
    2.5 其他
        2.5.1 抗肿瘤
        2.5.2 抗炎杀菌
        2.5.3 平喘
        2.5.4 益智,增强记忆力
3 临床配伍应用
    3.1 痰迷心窍,神志不清
    3.2 失眠
    3.3 耳鸣,耳聋
    3.4 湿阻中焦证
4 小结及展望

(7)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在心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的基本特点
2 心脑血管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2.1 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2.2 对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2.3 对血管张力的影响
    2.4 抗血栓形成
    2.5 降血脂
    2.6 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3 总结与展望

(8)石菖蒲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1 镇静作用
    1.2 兴奋作用
2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3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4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5 其他

(9)醒脑静中芳香开窍药促进栀子有效成分经鼻入脑转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鼻腔给药治疗脑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常用芳香开窍药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鼻腔制剂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前言
    第一章 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第一节 原代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第二节 血脑屏障MDCK、MDCK-MDR1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讨论
    第二章 醒脑静主要有效成分的细胞毒性实验
        第一节 醒脑静主要有效成分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毒性实验
        第二节 醒脑静主要有效成分的MDCK、MDCK-MDR1细胞毒性实验
        讨论
    第三章 栀子苷单独及其与艾片、麝香酮配伍后的细胞跨膜转运实验研究
        第一节 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及完整性评价
        第二节 栀子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第三节 栀子苷、艾片和麝香酮的P-gp活性测定
        第四节 栀子苷与艾片、麝香酮配伍后在HNEC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研究
        第五节 栀子苷与艾片、麝香酮配伍后在血脑屏障MDCK、MDCK-MDR1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研究
        讨论
    第四章 艾片、麝香酮促进栀子苷跨细胞单层模型转运作用机理研究
        第一节 艾片、麝香酮对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第二节 艾片、麝香酮对细胞膜流动性和钠、钾、钙ATP酶活性的影响
        第三节 艾片、麝香酮对细胞膜电位和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
    第五章 艾片、麝香酮对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刺激性研究
        讨论
全文总结
    (一) 课题已完成的工作
    (二) 创新点
    (三)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GC-MS法对石菖蒲挥发油的质量分析及β-细辛醚、α-细辛醚的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石菖蒲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2 石菖蒲挥发油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1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1.2.2 心血管系统作用
        1.2.3 呼吸系统作用
        1.2.4 消化系统作用
        1.2.5 其他作用
第二章 石菖蒲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实验内容
        2.2.1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2.2.2 浸泡时间考察
        2.2.3 料液比考察
        2.2.4 提取时间考察
    2.3 实验结果
        2.3.1 浸泡时间考察
        2.3.2 料液比考察
        2.3.3 提取时间考察
        2.3.4 验证实验考察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四个产地石菖蒲挥发油的GC-MS分析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材料
    3.2 挥发油样品的制备
    3.3 四个产地石菖蒲挥发油的GC-MS分析
        3.3.1 气质条件
        3.3.2 质谱图谱分析
        3.3.3 GC-MS分析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GC-MS法测定β-细辛醚、α-细辛醚、甲基丁香酚的含量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2 石菖蒲挥发油中苯丙素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4.2.1 对照品的基本特征
        4.2.2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4.2.3 溶液的制备
        4.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5 精密度试验
        4.2.6 稳定性试验
        4.2.7 重现性试验
        4.2.8 回收率试验
        4.2.9 样品含量测定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5.1 建立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在大鼠血浆中的含量分析方法及药动学研究
        5.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5.1.2 实验材料的配制
        5.1.3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5.1.4 血浆样品的处理
        5.1.5 方法学考察
        5.1.6 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研究
    5.2 建立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含量分析方法及药动学研究
        5.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2 溶液的配制
        5.2.3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5.2.4 脑组织样品的处理
        5.2.5 方法学考察
        5.2.6 β-细辛醚、α-细辛醚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石菖蒲挥发油、β-细辛醚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舒缩与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石菖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研究进展[J]. 石坚宏,姬丽婷,骆启晗,余红霞,黄硕,李昌煜. 中成药, 2021(05)
  • [2]石菖蒲及其化学成分防治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J]. 唐梅玲,卢健棋,庞延,林浩,余梅平.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4)
  • [3]扎冲十三味丸防治慢性脑缺血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莹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补肾降脂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D]. 谷慧萱.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芳香中药精油成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 罗晶,田鑫,刘波,王朝平,李林,杨明. 中草药, 2020(01)
  • [6]中药石菖蒲研究进展[J]. 李冀,李想,高彦宇,董婉茹,厐宇航,曹明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0)
  • [7]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在心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刘家欣,王丹,刘森,万进东,王沛坚.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9(09)
  • [8]石菖蒲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张晓莹,郭宏伟.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9(02)
  • [9]醒脑静中芳香开窍药促进栀子有效成分经鼻入脑转运机制研究[D]. 陈振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10]GC-MS法对石菖蒲挥发油的质量分析及β-细辛醚、α-细辛醚的药动学研究[D]. 李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菖蒲挥发油和β-细辛醚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舒缩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