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世博会“世界名园”景观设计

昆明世博会“世界名园”景观设计

一、昆明世博园中“世界名花园”景观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解丽丽[1](2018)在《广州春节园博会与小园圃的造园艺术分析研究》文中提出自1994年起广州举办了第一届园林博览会,其后数年内,展览的方式、规模、地点历经革新、起伏、蜕变,迄今(2018年)已成功举办了24届。作为广州市每年春节期间的重要庆典活动,其依托广州本地独特历史文化和造园艺术为基础,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发展到现今的稇载而归。但纵观搜索发现,目前对广州园博会的研究多为个案的散篇分析,总体研究基础尚较薄弱。因此对历届广州园博会建设成果进行较系统全面的回顾梳理,将对广州园博会提升到一个系统独立的高度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之后广州园博会的建设发展带来一定参考建议。本文以24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及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园圃造园艺术为研究对象,依托历届不同情况、不同尺度范围、不同统计数据等为蓝本,务求总结得出定性的广州园博会选址变迁规律、园博会规划布局模式以及小园圃造园风格特点,构建了一种理性分析背景下造园艺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式。本文以“三级递进式”思维方式为牵引展开,通过对广州园博会背景及历届选址变迁与城市空间规划战略关系的探究,分析得出选址变更与城市空间动态变化的关联规律,继而总结出历届园博会的选址模式。在此分析基础上研究历届广州园博园的整体空间布局形式、展览内容分布规律,明确了园内规划布局的集成特征,并进一步针对性提出优化建议。最后选取历届小园圃造园艺术进行定量重点探究,从小园圃不同造园风格特点、空间布局、造景手法、造园要素、后续利用等层面对其进行深度剖析与案例实证。笔者期望通过提炼出的各运用规律,以期为今后广州园博会更优化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丁晨旸[2](2015)在《城市视角下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整合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建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风景园林行业关注与研究的主要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作为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与活跃的阵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集中体现在以世界园艺博览会、世博会、奥运会这类的“重大城市事件”的建设过程中。早期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以修复战后城市为主要目的,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其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不再是单纯的展会,通过风景园林方式,在处理城市发展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世界园艺博览会兼备城市属性与自然属性,这使得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建设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缓解和协调城市与自然矛盾,促进两者融合的平台。文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将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置于城市与自然背景下,梳理和总结世界园艺博览会发展建设的历史与问题,结合中国当前城市发展的建设情况,指导当前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建设,形成针对解决城市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建设结构与体系。本文以文献综述、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多学科交叉法、实例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五个大部分: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发展研究、城市视角下世界园艺博览会整合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理念与方法、城市视角下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整合规划分析及整合规划策略。首先:本文通过对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性质、分类、组织与管理、建设经验等层面总结世界园艺博览会建设与城市、自然的联系,提出世界园艺博览会具有典型的城市属性及自然属性的特征,明确世界园艺博览会是在当前快速城市化建设中协调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积极途径。其次:对城市视角下世界园艺博览会整合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规划整合理念的设计价值观,并对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规划的整合对象、世界园艺博览会作为整合的优势及相关理论借鉴进行阐释。最后:本文提出建立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规划的整合体系,以规划建设的程序划分为与城市发展协调的整合性选址、与自然资源整合的弹性分区、与城市功能整合的交通规划、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景观整合及与城市需求整合的后续利用及管理,通过对专项整合的意义、范畴及具体方法和设计实践进行分析与归纳,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规划整合方法体系。

贺江华[3](2014)在《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文中指出空气负离子具有杀菌、降尘、清洁空气、防治疾病等功效,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和生长素”,是空气清洁度的重要评价指标。空气负离子已成为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森林高浓度的空气负离子含量迎合了人们追求“健康长寿、舒适快乐、优雅安全,,的旅游需求。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长沙市区,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市民日常观光休闲、开展森林旅游的重要场所。目前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旅游资源的研究相对较少,了解其空气负离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可为其利用空气负离子资源开发特色森林旅游产品以及指导人们开展森林旅游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了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内5个不同环境类型的测点进行了一年实地监测,记录其空气正、负离子浓度及空气温湿度、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o)四个影响因子的数据,并选定代表居住小区绿地、商业广场、城市主干道的三个市区测点进行同步对比监测,此外还在实验室内对空气负离子与PM2.5、PM10的相关关系进行验证实验。监测数据利用SPSS17.0、Excel2010软件进行统计,采用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在逐月变化中,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在季节变化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规律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在日变化中,最高值出现在清晨,最低值出现在中午,下午会形成一个小峰值;(2)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空间分布规律为:混交林>水边>草地>林缘>硬化地;(3)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与空气温度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PM2.5、PM1o浓度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空气负离子逐月变化与空气温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不相关;(4)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明显高于长沙市区的3个对比监测点;(5)在空气温、湿度相对稳定的室内,空气负离子浓度与PM2.5、PM10浓度均呈极显着负相关;(6)利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产生高浓度空气负离子,可快速、大幅降低室内PM2.5、PM10浓度以及燃烧香烟后产生的高浓度PM2.5、PM10起到清洁空气的作用,降低PM2.5、PM10对人体的危害。

苏晓毅[4](2004)在《昆明世博园中“世界名花园”景观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环境、建筑与技术的协调统一,功能与空间的协调统一,文化、技术与艺术的协调统一三方面入手,对世博园中世界名花园的景观进行了综合的艺术构思与分析,使这一设计很好地适应了世博园的景观环境,实现了建筑、技术、艺术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龚映梅[5](2004)在《主题公园原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题公园的不断兴起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我国,尤其是80年代后期主题公园的发展速度及规模都非常可观。但发展至今,除深圳华侨城等少量的主题公园仍然保持盈利外,大多数主题园在经历过开业时短暂的兴旺后,如今都在惨淡经营。面对此现状,本文的观点是只有建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通过重点挖掘主题园内部所蕴涵六大原理,本文探讨了几种主题园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将其运用于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之中。 本文从历史上主题园的演进着手,首先对主题园做了基础性研究。随后介绍了主题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其中有喜人的成绩,也有认识上、开发决策上、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上的误区。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从行业和企业两方面来着手解决。 深挖主题园本身所蕴涵的原理是本文所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结合中外名园对主题园主题性原理、生命周期原理、品牌化经营原理、系统化管理原理、外部效应原理和效益原理的探讨是后来主题园可持续发展模式产生的理论基础,它们揭示了主题园的本质以及目前主题园经营不善的症结问题。 基于以上原理,通过对中外名园具体发展模式的分析比较,本文针对主题园发展的焦点问题——如何改变我国大多数主题园目前经营惨淡的现状,增强生命力,使之得以持续发展提出了解决思路,探讨了针对我国主题园具体可行的几种发展模式,“创造市场”模式是一种基于园区内资源的整合来进行主题园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究其本质就是主题园本身必须具有不断创造市场的能力。 仅仅利用园区内的资源来拓展市场还远远不够,本文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另一种横向延伸模式和功能拓展模式。前者是指主题园为突破客源市场在空间分布上呈区域性特征的限制,避免造成其生命周期的衰竭和市场空间萎缩,不断向外围或其他地区以主题园的方式进行的拓展;后者为联动互补开发拓展模式,它向园区外围进行产业拓展和产业联合,使得许多旅游产业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聚集,产生聚集效应和范围经济,形成主题公园深层次发展的经济格局。 在以上拓展模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主题园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化发展模式,它是开创主题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主瓜公园原理与可持续发展棋式研究J,气.护主题园的发展超越传统仅局限于园区内发展的思路,它强调走范围经济和产业集群相结合的道路,形成主题园特有的特色趋动,产业互动,区域连动的范围经济棋式,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集约化发展,产生综合的高投资回报和低成本效益机制,以此建立规模化的主题园经济发展格局。 最后,通过对影响主题园可持续发展的几大因素的分析,结合世博园的具体情况,整合世博园的现有资源,分析其所占的市场优劣势,本文将以上理论模式有选择性地运用于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之中,通过大t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分析研究,最终得出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可行模式。奋

二、昆明世博园中“世界名花园”景观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世博园中“世界名花园”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春节园博会与小园圃的造园艺术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发展及现状
        1.4.2 国内发展及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
        1.5.2 实地调研
        1.5.3 总结归纳
    1.6 研究难点
        1.6.1 文献资料较为缺乏
        1.6.2 现存景观存在差异
    1.7 论文创新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广州城市拓展背景下园博园的选址变迁
    2.1 广州园博园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
        2.1.1 政策导向
        2.1.2 城市总体及分区规划
        2.1.3 选址地现状条件
    2.2 广州园博园的选址模式
        2.2.1 选择旧城中心区圈层公园作为选址地
        2.2.2 选择新城区圈层公园作为选址地
        2.2.3 选择边缘区圈层公园作为选址地
        2.2.4 选择拓展区圈层公园作为选址地
    2.3 广州园博园选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3.1 促进城市公园后续发展
        2.3.2 助推城市规划发展战略
        2.3.3 优化城市总体景观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园博园园内规划布局
    3.1 规划原则
        3.1.1 突显地域主题立意
        3.1.2 权衡现状场地优劣
        3.1.3 兼顾临时永久迥异
    3.2 整体空间布局
        3.2.1 环线式
        3.2.2 混合式
    3.3 展览内容分区
        3.3.1 公共景点
        3.3.2 室内外花卉展
        3.3.3 艺术园圃
    3.4 交通与道路体系
        3.4.1 园博园场外交通联系
        3.4.2 园博园场内道路规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园圃的造园艺术分析
    4.1 小园圃的发展
    4.2 小园圃的分类
        4.2.1 岭南风格
        4.2.2 混搭中式风格
        4.2.3 乡村风格
        4.2.4 欧美风格
        4.2.5 日式庭院风格
        4.2.6 艺术小品风格
        4.2.7 其他风格
    4.3 小园圃的空间布局及造景手法分析
        4.3.1 空间布局
        4.3.2 造景手法
    4.4 小园圃的园林要素分析
        4.4.1 筑山置石
        4.4.2 建筑小品
        4.4.3 园林理水
        4.4.4 花木配植
    4.5 小园圃的材料及工匠技艺
    4.6 小园圃的现状及后续保护利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园博园小园圃项目实践
    5.1 小园圃“白云园”景观设计
        5.1.1 项目解读与构思
        5.1.2 方案布局
        5.1.3 设计分析
        5.1.4 材料及工艺
    5.2 小园圃“黄埔园”景观设计
        5.2.1 项目解读与构思
        5.2.2 方案布局
        5.2.3 设计分析
        5.2.4 材料及工艺
    5.3 小园圃“瑞雪迎新”景观设计
        5.3.1 项目解读与构思
        5.3.2 方案布局
        5.3.3 设计分析
        5.3.4 材料及工艺
    5.4 设计后续利用及反思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1.1 园址选取与城市空间关联历时性
        6.1.2 园内规划布局归纳提升合理性
        6.1.3 园圃造园风格设计层次解析增强识别性
        6.1.4 项目实证研究促进设计优化性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2)城市视角下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整合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世界园艺博览会
        1.3.2 境景观
        1.3.3 整合性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外世园会景观规划的发展研究
        1.4.2 国内世园会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研究
        1.4.3 整合性设计方法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2 世界园艺博览会发展研究
    2.1 世园会概述
        2.1.1 世园会的管理机构
        2.1.2 世园会的级别
        2.1.3 世园会的申办及组织运作
    2.2 世园会与其他展会的关系
        2.2.1 世园会与园林展
        2.2.2 世园会与世博会
    2.3 世园会发展分期及特征
        2.3.1 萌芽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2.3.2 形成期与发展期:1950年-1990年
        2.3.3 更新期:1990年至今
    2.4 世园会对城市的影响和效应
        2.4.1 世园会对城市的影响作用
        2.4.2 世园会效应的特征
    2.5 世园会的城市属性
        2.5.1 世园会的重大城市事件特征
        2.5.2 世园会举办城市的分布特征
        2.5.3 世园会的城市属性表现
    2.6 世园会的自然属性
        2.6.1 世园会主题的自然特征
        2.6.2 世园会展览对象的自然特征
        2.6.3 世园会园区的自然特征
    2.7 小结
3 世园会环境景观整合性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整体论下的生态学理论
        3.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2 恢复生态学理论
    3.2 风景园林学相关理论
        3.2.1 工业革命引发的现代风景园林
        3.2.2 生态视角下的风景园林发展
    3.3 景观都市主义
        3.3.1 风景园林主导地位的确立
        3.3.2 景观都市主义对整合的重视
        3.3.3 景观作为基础设施
    3.4 新城市主义
        3.4.1 新城主义下的混合功能
        3.4.2 TND与TOD模式对世园会展会利用的影响
    3.5 小结
4 城市视角下世园会的整合规划理念与方法
    4.1 整合价值观的确立
        4.1.1 关联特征
        4.1.2 多样性
        4.1.3 过程性
        4.1.4 经济性
    4.2 世园会环境景观整合规划对象确立
        4.2.1 自然要素分析
        4.2.2 城市要素分析
        4.2.3 整合的具体对象
    4.3 世园会环境景观整合规划的效应
        4.3.1 促进园区及周边的空间资源整合和优化
        4.3.2 控制以世园会带动的城市化建设对自然边界的侵蚀
        4.3.3 大力提升园区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4.3.4 增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
        4.3.5 提升城市活力及竞争力
    4.4 世园会环境景观整合规划的优势
        4.4.1 世园会环境景观尺度类型的多样性
        4.4.2 园区的开放性
        4.4.3 园区的平面性
        4.4.4 园区的生长性
        4.4.5 园区的基础设施性
    4.5 小结
5 城市视角下世园会环境景观整合规划分析
    5.1 世园会选址整合规划分析
        5.1.1 世园会选址的发展分析
        5.1.2 世园会选址面临的问题
    5.2 世园会分区整合规划分析
        5.2.1 世园会分区的发展分析
        5.2.2 世园会分区的发展问题
    5.3 世园会交通整合规划分析
        5.3.1 世园会到达交通整合规划分析
        5.3.2 世园会园区交通整合规划分析
        5.3.3 世园会交通规划的发展问题
    5.4 世园会景观整合规划分析
        5.4.1 世园会景观发展分析
        5.4.2 世园会景观规划的发展问题
    5.5 世园会环境景观后续利用整合规划分析
        5.5.1 世园会后续利用发展情况
        5.5.2 后续利用的发展问题
6 城市视角下世园会环境景观整合规划策略
    6.1 与城市发展协调的整合性选址
        6.1.1 与城市发展协调的整合性选址的意义
        6.1.2 与城市发展协调的整合性选址方法
        6.1.3 “重大城市事件”主导的政府选址决策
        6.1.4 适宜性评价策略
    6.2 与自然资源整合的弹性分区
        6.2.1 与自然资源整合的弹性分区意义
        6.2.2 规划分区依据与原则
        6.2.3 分区规划的一般模式
        6.2.4 与自然资源整合的弹性分区策略
    6.3 与城市交通整合的交通规划
        6.3.1 与城市功能整合的交通规划意义
        6.3.2 世园会到达交通整合策略
        6.3.3 园区内部交通整合策略
        6.3.4 分离式园区交通整合策略
    6.4 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景观设计策略
        6.4.1 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景观设计内涵及意义
        6.4.2 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景观化整合策略
        6.4.3 园区绿地控制引导策略
    6.5 与城市需求整合的后续利用及管理策略
        6.5.1 与城市需求整合的后续利用及管理的意义
        6.5.2 与城市需求整合的后续利用的原则
        6.5.3 与城市需求整合的后续利用及管理策略
        6.5.4 会后管理运营
        6.5.5 2014青岛世园会后续利用规划
    6.6 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创新点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一 战后德国历届国际(IGA)和联邦(BUGA)园林展列表
附表二 A1级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列表
附表三 A2、B1、B2级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3)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空气负离子国内外研究进程
        2.1.1 国外空气负离子的研究进程
        2.1.2 国内空气负离子的研究进程
    2.2 空气负离子的产生机理研究
        2.2.1 自然环境下空气负离子的产生
        2.2.2 人工条件下空气负离子的产生
    2.3 空气负离子的测量技术
    2.4 空气负离子的评价标准
    2.5 空气负离子时空分布水平的研究
        2.5.1 不同区域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水平
        2.5.2 不同植被条件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水平
        2.5.3 不同时间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水平
        2.5.4 不同水体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的研究
        2.5.5 海拔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的研究
    2.6 空气负离子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
        2.6.1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温度的关系研究
        2.6.2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湿度的关系研究
        2.6.3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风速的关系研究
        2.6.4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污染物的关系研究
        2.6.5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植物生态电势的关系研究
        2.6.6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研究
    2.7 空气负离子的功效及其应用研究
        2.7.1 空气负离子的环境卫生功效及应用研究
        2.7.2 空气负离子的保健功效及应用研究
        2.7.3 空气负离子的医疗功效及应用研究
        2.7.4 空气负离子的生物学效应及应用研究
    2.8 空气负离子在森林旅游区的研究与应用
3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案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测点选择
    3.3 测量仪器与方法
        3.3.1 测量仪器
        3.3.2 测量方法
    3.4 室内实验方案设计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空气负离子时间分布规律
        4.1.1 空气负离子日变化规律
        4.1.2 空气负离子逐月变化规律
        4.1.3 空气负离子季节变化规律
    4.2 空气负离子空间分布规律
        4.2.1 森林公园内空气负离子空间分布规律
        4.2.2 森林公园与周边市区空气负离子空间分布规律
    4.3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因素
        4.3.1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温湿度的关系
        4.3.2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PM_(2.5)、PM_(10)的关系
        4.3.3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温、湿度、PM_(10)的共同关系
    4.4 人工空气负离子影响室内PM_(2.5)、PM_(10)浓度的定量研究
5 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资源的开发利用
    5.1 空气负离子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策略
    5.2 空气负离子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策略
    5.3 空气负离子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策略
6 研究总结
    6.1 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空气负离子及影响因子测定记录表
附录B 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5个测点分布图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主题公园原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主题园基础性研究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 主题公园的演进
    1.3 主题公园释义、特点与类型划分
    1.4 主题园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我国主题园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主题园的产生与发展
    2.2 我国主题园市场空间分析
    2.3 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4 我国主题园经营现状分析
    2.5 我国主题园存在的误区
    2.6 针对以上误区采取的对策
    2.7 对我国主题园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第三章 主题公园原理探讨
    3.1 主题园六大原理
    3.2 主题园可持续发展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3.3 建立良性互动机制
第四章 主题园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4.1 “创造市场”的园区内部发展模式
    4.2 主题园横向延伸模式
    4.3 主题公园功能拓展模式分析
    4.4 主题园产业化发展模式
第五章 世博园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5.1 案例背景介绍
    5.2 发展机遇和环境分析
    5.3 五大优势分析
    5.4 “创造市场”发展模式
    5.5 联动互补开发拓展模式
    5.6 世博产业化发展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四、昆明世博园中“世界名花园”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春节园博会与小园圃的造园艺术分析研究[D]. 解丽丽.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7)
  • [2]城市视角下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整合规划策略研究[D]. 丁晨旸.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1)
  • [3]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 贺江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4]昆明世博园中“世界名花园”景观设计[J]. 苏晓毅.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4(S1)
  • [5]主题公园原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龚映梅. 昆明理工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昆明世博会“世界名园”景观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