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震》2004年第24卷总目录

《华南地震》2004年第24卷总目录

一、《华南地震》2004年第24卷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王阮[1](2021)在《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数字人文在中国学界方兴未艾。数字人文对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好比在学术圈这个相对平静的湖水中投进一颗石子,泛起的涟漪会波及整个学术领域[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需加快文物藏品数字化保藏,推进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丝绸之路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数字博物馆建设[2]。在数字化浪潮中,人文活动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跨界融合,借助数字技术耕读人文知识,变革传统的人文研究范式,并赋予人文研究以新的活力。数字人文正在引领中国社会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身处数字环境的人们对历史档案文化的知识需求也愈加强烈。《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有效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鼓励开展口述历史档案、国家记忆和城市(乡村)记忆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等工作。口述历史档案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纽带,以记录时代变革、填补记录空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价值和功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世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洗淘,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濒临灭亡。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应用数字技术抢救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有关口述历史档案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虽然从启动时间看,我国研究起点较美国晚了近30年,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实践进展都缺少资源深度开发和知识挖掘,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但作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我国拥有相当丰富且数量庞大的人文资源亟待挖掘。在数字人文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人文技术方法检索、利用浩瀚繁杂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将其蕴含的丰富内部事实、数据和知识展现出来,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如何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进行深度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聚合与知识发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也将成为当下及未来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本文以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口述历史档案、知识发现的追本溯源,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实证研究等方法,结合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特征与属性,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探究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核心内容,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与知识图谱并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深入揭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元,将其蕴含的人、地、时、事等复杂内容关系予以揭示,辅助和支撑人文学者进行研究,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应用提供可操作性指导,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具体来说,核心内容包含4个部分。第3章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本章首先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进行分析,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进行概述,梳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然后,解析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功能要素、构成要素及功能要素关系,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最后,对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进行解构,包含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第4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纷繁浩杂,如何将零散杂乱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组织起来,就需要借助本体来实现。鉴于目前本领域尚未发现可复用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故而需要自建本体,这也是本领域的创新之处所在。本章作为第五章的铺垫,通过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呈现口述历史档案领域知识认可的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从知识组织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表示,并利用Protégé工具辅以实例可视化展示,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为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提供组织结构基础。第5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本体只是从组织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描述与揭示,而知识图谱是基于关联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聚合。本章首先提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构想,包含模式层和数据层,模式层既可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解析、本体与图数据库的映射规则以及关系界定入手;也可以直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源抽取所需要素。数据层包含信息抽取和知识融合两部分。然后介绍知识图谱存储和绘制工具。最后,基于第四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结构,引入实验数据源,采用目前主流的Neo4j图数据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从知识关联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聚合,构筑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网系,实现知识关联,为第六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奠定关系主线。第6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本章在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展示的基础上,基于知识图谱洞悉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关系,从多维视角深入挖掘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潜藏的丰富内部事实。具体包含:基于项目整体概况的知识发现、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以及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既可以细致展现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间人、地、时、事之间的知识关联,又可以探求涉及同一主题或具有相关关系的多个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之间的隐性关系,方便领域学者进行后续研究,以佐证本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数字人文大背景下,将以本体和知识图谱为代表的数字人文技术方法“引介”口述历史档案研究,实现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领域本体和知识图谱构建新突破,同时借助实例可视化展示,将人、地、时、事等内容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予以细粒度描述,从事件、时空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等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挖掘与多维知识发现,不仅丰富了多元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而且还推进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创新。在“技术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下,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提供了借鉴与可行指导,同时也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及可视化具体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框架参考,切实推动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

王域铖[2](2020)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最大的藏书机构之一,在其浩瀚的藏品当中,包括了大量中国古代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国古代文献中最着名的当属敦煌文献,含汉文文献、藏文文献以及龟兹、西夏文文献等。除敦煌文献外,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收藏了丰富的汉文古籍(以下简称汉籍)。古恒(1865-1935)是法国外交家、东方学家。20世纪前期,古恒为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编定过《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该目录将Chinois 1-9080分为21个一级分类,其中18个分类有若干二级分类,着录各书的典藏号、题名、作者及生卒年、序跋作者及年份、版本、卷数、图书开本大小、精装合订本册数、之前的典藏号等。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所着录汉籍的研究非常欠缺。本论文是学界首次对古恒目录及相关汉籍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有助于推动学界对该目录及相关汉籍的了解与进一步研究。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意义,回顾我国域外汉籍研究的整体情况,认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相关整理和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并简单论述法国汉学及汉籍的基本状况。上编为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初探,总论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的基本情况,包括介绍、分析该目录的着录内容、分类特点,论述该目录所着录汉籍的价值、来源等。古恒根据这批汉籍的具体情况,在充分吸收和借鉴我国古代目录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使用西方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在分类设置方面,古恒更多地考虑分类的合理性,而对各类之间的平衡性并不在意。这批汉籍中,佛教类着作最多,其次是天主教相关着作,其中有不少比较罕见、珍贵的资料。这批汉籍的来源比较广泛,主要通过传教士、学者、商人及士兵流传到法国。中编为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着录汉籍善本书志,选取部分出版时间较早或者比较稀见的汉籍,逐一考论,详细着录各书的文献学信息,对相关版本信息尤加注意,加以考辩,并论述版本着录的依据,试图清晰地反映各书的文献学特点。在此部分论文中,广泛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见,订正了一些前人的错误,如在关于韩霖《铎书》的考证中,纠正了陈垣对书中墨钉的论述,并对刻书年做出了自己的推断。论文还大量订正了《中国古籍总目》等目录着作的错误,如根据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见《五经类编》,订正了相关目录着作中此书有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二十九年刻本的着录。此外,论文中的部分研究补充、完善了学界此前的相关结论。下编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说文长笺》刘凝批注进行了研究,考证批注的时间及流传经历,将批注概括为总体评价、六书研究、体例说明、补充材料、补充释义、注释、订正等七个方面,凸显刘凝文字学尤其是六书研究的成就。

张祎琛[3](2010)在《清代善书的刊刻与传播》文中研究表明中文摘要:从20世纪20年代起,善书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从思想史、宗教史、社会史等不同的角度对善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现了一系列深具影响的论着。然时至今日,关于清代善书的出版史尚无系统的论着。本文在梳理七百多种善书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文献学和文化传播学的方法,对清代善书刊刻与流通做出初步的考察。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清代善书进行系统的清理,根据编撰形式及内容将其分为十一类,并对不同类型善书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清代刊刻的善书有多样化发展的特点。其次,对中国传统四大刻书系统以及清代善堂善会刻印善书的情况分别进行了考察,提出坊刻系统对于清代善书刊刻做出了最为重要的贡献。同时,从区域空间分布的角度出发,对北京、苏州、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书坊善书刊刻,分别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再次,从清代交通网络的拓展,以及邮驿系统发达的背景下,指出在善书编纂、刻印及销售善书的过程中,编着者和书商非常注重多种方式劝人多读、多刻、多施善书。各种类型的善书也不再局限于一地,而通过善书流通处、善堂善会、寺庙、科场等多种途径,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广泛流通。笔者尝试对多种不同的“善书流通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最后,本文在对清代善书的阅读实况进行初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除传统士人外,清代还构成了儿童和女性两个特殊的阅读群体。儿童早年阅读善书的经历往往影响到后日善书的创作,而女性更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善书的创作与刊刻,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清代善书的传播。善书中所宣扬的积善累德、因果报应思想,以及对善堂善会规章、制度的总结,推动了社会救济活动的开展以及传统慈善事业的建设。清代善书的传播,在社会教化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成丽[4](2010)在《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文中指出宋《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自九十年前,即1919年初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并付印后,数代学者持续不辍地开展有关《营造法式》的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文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已有研究和成果,全面考察相关研究主体、学术流派,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研究几个层面,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学术发展理路尝试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尽可能在总结研究目的、方法、成就和影响的基础上,彰显各个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审视因果,探寻得失,明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以深入的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路,以促进《营造法式》研究的继续深入以至新的突破,为完善中国建筑史学框架乃至重振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黄小菊[5](2021)在《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说在中国古代历来被视为“小道”,由小说走向经典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明中后期随着思想文化的重大变革,反程朱理学的泰州学派、王阳明心学以及李贽童心说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改革的风潮,小说和戏曲在此风潮的影响下得到蓬勃的发展。文人对小说戏曲开始改观,不再视为“史之余”而是作为独立的文类。《三国志演义》借《三国志》之名进入文人的视野,罗贯中的文人化改编使其天然的具有精英阶层的烙印,而文人以通俗历史看待《三国志演义》,将其视为普及历史教化民众的通俗读物,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等“演义”系统诸本增加其历史性,而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朱鼎臣刊本在射利的目的下降低阅读的难度,降低发行的成本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局限于精英文人而是对文化水平低下的普通识字民众也敞开了阅读大门,极大了推动了《三国志演义》的传播。直到李贽打破文人对小说的成见,叶昼模仿李贽批评《水浒传》评点《三国志演义》,真正的跳出历史,将其当作一部文学作品进行评点,刊刻者也改变传统按卷编排的形式,将二百四十段的《三国志演义》合并为一百二十回,虽然此时的回目还不对偶,不甚精美,两段也只是简单的合并,并没有完全融合,但是按回编目的形制标志着对《三国志演义》文体定位的改变,对《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地位的确立有重要的作用。其后毛宗岗父子学习金圣叹评改《水浒传》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大范围的删改,使得《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得到统一、人物形象更加典型和思想主旨得到升华,成为了真正的经典文本,取代了之前流传的所有刊本,成为主流文本。本文主要探讨《三国志演义》版本演义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版本体系所呈现了不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和特色。认为《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化经历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和学术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对《三国志演义》经典化文本的确立共同起着推动作用。以书坊主为主要发行者和整理者的《三国志演义》天然的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不同的书坊因为面向读者不同侧重也不同,江南刊本在兼顾商品属性时注重其文学性与历史性,因此呈现出文人化、历史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三国志演义》成为通俗历史读物,提高了它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建阳刊本以低廉的价格与江南刊本形成竞争优势,又通过增加图像的形式降低阅读门槛,插入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英雄故事吸引普通民众的兴趣,对《三国志演义》的广泛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阅读,而是取代《三国志平话》等民间戏曲成为普通大众了解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的主要渠道。随着明末清初小说评点的兴起,文人对《三国志演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由早期视为通俗历史读本到注意演义与历史的区别,不再将《三国志演义》当作“史之余”和教化民众的工具,而是开始重视历史演义本身的文学价值。对历史演义文体全新认识是《三国志演义》摆脱历史的束缚,回归小说评论语境的关键,为《三国志演义》经典化作了理论准备。毛评本《三国志演义》总结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学术化的经验,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文体风格,同时对“拥刘反曹”主题思想和强化,使得《三国志演义》与传统儒家观念和统治阶层的利益相符合,被上下阶层共同接受。《三国志演义》版本在经济和思想文化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经典文本毛评本,经典文本的确立为进一步扩大《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奠定了条件,是《三国志演义》经典地位确立的基础。

侯丽[6](2016)在《大内隆雄与伪满洲国文坛》文中认为大内隆雄1907年出生于日本南部的福冈柳川,14岁以日本移民的身份来到中国东北,39岁时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回到本土,在中国整整生活了 25年。作为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翻译家,他把生命中最为美好的年华留在了"满洲"的土地上,为东北现代文学的译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为人低调,工作勤奋刻苦,文学翻译成果长期不为文坛和批评界所瞩目;然而委实又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杰出的存在。大内隆雄来华初期,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派遣,在中国的上海读完了大学,那是1925年至1929年的事情。读书期间,他的文学才华和人生追求,受到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思潮的影响。他先后接触了创造社的成员田汉、郁达夫、和郭沫若等人,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代便有了与众不同的经历。他的左翼激进的面貌,同时也引起了日本关东军宪兵队的注意,并且成为他的整个满洲生涯中不幸的根源。回到东北以后,他依旧以一个文人的面目面对动乱的时代。先后做过《满洲评论》的编辑,发表过不少才华横溢的文章,和橘朴一起编撰过《最新满洲辞典》。如果不是时代的过失,他很可能成为伪满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作家。1932年他在以"满铁"为中心的"左翼调查事件"中被捕,旋即退出了"满铁";1933年从东京返回奉天蛰居,1935年才重新入职新京日日新闻社;那以后还曾混迹于当时满洲最大的电影制片厂"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复出以后,他基本上不再以一个文人的面貌出现,而是潜心于中日两种文字的置换,在战争结束前的大约十年的时间里,成为着名的东北现代文学的翻译家。半个世纪以后,大内隆雄的东北文学翻译业绩,才被一个叫冈田英树的日本教授找到并发掘出来。这位在日本有"伪满洲国文学研究第一人"之称的教授,对大内隆雄的整体评价是"大内隆雄的汉语能力是极为出色的,他的日语表现能力姑且不论,其翻译几乎是准确的。而且选择作品也很有眼力,如但娣《售血者》、古丁《原野》、关沫南《两船家》、爵青《废墟之书》、山丁《绿色的谷》、王秋萤《矿坑》、小松《人造绢丝》、疑迟《北荒》、袁犀《邻三人》等,都是各作家的代表作"。"我曾编过伪满洲国日译满洲中国作家作品目录,即使据那不完全的资料也可判明翻译者名字的作品有142篇,其中就有大内所译110篇。这个目录当然需要大幅补充,但仍可查明大内’一手承担’的实际情况"。冈田英树给大内隆雄的定位是"中国文学翻译家"。本论文作为后学,既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又力图有所突破,哪怕是一点点也好。因此将大内隆雄定位为东北现代文学翻译家。这个定位的意图有两点:一是用摄影的术语来表述的话,冈田先生的光圈对得不是太准,大内隆雄的实际情况,显然叫东北文学翻译家更准确些;而且作者本人也缺乏从中国的视角谈及文学翻译的魄力。二是在冈田先生的着作中,大内隆雄的研究是在《伪满洲国文学》第3编中的第3章出现的;虽然立了单独的章节来讨论这位翻译家的业绩,但毕竟是十几年前的想法了;笔者斗胆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扩展和开拓的努力。

本刊编辑部[7](2015)在《《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第58卷总目次》文中提出

张真[8](2015)在《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文中提出中国俗文学研究是日本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研究传统。中国俗文学作为汉文学的重要内容,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形成一股热潮。不仅成为日本人学习汉语的教材,还对江户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近代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随着近代以来西学的不断传入,日本现代学术制度逐步形成,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俗文学学科早于中国本土在日本得以确立,中国俗文学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追溯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俗文学学科史时,是不能忘记早稻田大学的初创之功的。早稻田大学前身东京专门学校在坪内逍遥的主持下创设了第一个以中国俗文学为特色的纯文学科系,而开设中国俗文学相关课程的第一任讲师就是森槐南。森槐南在东京专门学校首开中国俗文学课程的影响无疑是很深远的,其在中国俗文学学科史上的意义需要重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仅就早稻田大学一校而言,由他所开创的传统也一直被保留并发扬光大。在早稻田大学的中国俗文学学科初创之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也相继开设中国俗文学课程,建立中国俗文学学科体系,并由此成为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和日本汉学史上的“东西两鼎”。由于两校的中国俗文学研究者各有其师承关系,其治学方法形成了颇具各自特色的流派,故往往冠以“学派”之称。本文第三章、第四章主要通过东京、京都两大学派的学术源流、师承谱系、学术竞争等方面,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展现两大学派的整体面貌,尤其是对狩野直喜、盐谷温、幸田露伴、铃木虎雄、青木正儿等人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作了较为详细地探讨。在上述三所着名大学以外,近代日本尚有不少以高等学府为中心的中国俗文学研究阵地。随着对外扩张的逐渐推进,日本在以东亚为主的殖民地设立了两所帝国大学:京城帝国大学、台北帝国大学。京城帝大在儿岛献吉郎、辛岛骁的主持下,台北帝大在久保天随、神田喜一郎、原田季清等人的主持下,都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俗文学研究。除此以外,尚有不少私立大学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以宫原民平为代表的拓殖大学和以奥野信太郎为代表的庆应义塾大学。近代学术转型时期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中,有不少问题并非由某一位学者在某一篇论文或某一部论着得以解决,而是数十年间众多学者共同研究的结果,成为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问题。戏曲、小说、说唱文学等各个文体中都有这样的重要问题,第六章选取南戏、《水浒传》、敦煌俗文学等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史加以探讨。近代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不仅是日本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学术的重要一环,即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术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始终与国际学术相联系。第七章通过盐谷温与欧洲汉学家的交往、王国维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与日本学界的关系及以《红楼梦》研究为视角的近代东亚三国学术交流为典型个案,试图勾勒出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西方、日本、中国及中、日、韩等东亚三国间的学术联系与互动关系。

本刊编辑部[9](2013)在《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第56卷总目次》文中研究指明

张绪[10](2010)在《民国时期湖南手工业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区域经济史的角度,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在系统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1912~1945年间湖南手工业的发展与变迁情况,分析了该时期湖南手工业经济变迁所产生的多元效应,并总结了该时期湖南手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一章主要对清代湖南手工业的发展概况作了简单回顾。在清代,湖南地区的纺织业、矿冶业、制茶业、造纸业、酿酒业、陶瓷业、制烟业等手工行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甚至在有些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步形态。清代湖南手工业经济商品化的发展取向,不仅促进了湖南城镇经济的繁荣,也为民国时期湖南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变迁提供了初始条件。第二章主要对该时期湖南手工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考察,并对湖南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做了细致地分析。在这一时期,湖南手工业的发展与变迁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12-1937年,第二阶段为1937-1945年。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湖南手工业也与沿海地区的手工业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取向,有些手工行业在外国工业品的冲击下趋于衰落;有些手工行业则因国际市场的需求而走向兴盛;还有一些手工行业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仍然沿着传统的发展道路我行我素。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中,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湖南的许多手工业如土布业、土纱业、土靛业、制糖业等,在战时环境的推动下有了短暂的复兴,这时期湖南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即政府参与色彩浓厚、注重生产技术改进、合作形式增多、不稳定环境因素增强,这些手工业的发展成为抗战期间大后方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手工业在经营形式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业主制下的自主经营形式,也存在着包买主制下的依附经营形式。第三章重点分析了民国时期湖南手工业经济发展与变迁所带来的多元效应。在这一时期,湖南手工业的发展与变迁对湖南农村经济产生了积极性影响,如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发育和专业性市场的成长。该时期湖南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还推动了湖南商业的兴盛,活跃了湖南城市经济,拉动了湖南海关出口贸易的增长,并带动了特殊商业的兴起。此外,湖南手工业的发展还对湖南近代工业化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手工业不仅在湖南的工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还表现出向现代工业过渡的发展趋势,这为湖南的近代工业化发展道路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第四章系统总结了民国时期湖南手工业发展中所存在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表现在不同方面,如生产技术的落后、资金的薄弱、行业中欺诈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频发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以及农村经济的贫困化等等。在这些制约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国时期湖南手工业的发展困难重重,它们在向现代工业的转化过程中也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二、《华南地震》2004年第24卷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南地震》2004年第24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口述历史档案研究现状
        1.3.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口述历史档案
        2.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理论
        2.2.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含义
        2.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意义
        2.2.3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原则
    2.3 本体理论
        2.3.1 本体概念
        2.3.2 本体分类
        2.3.3 本体构建流程
        2.3.4 本体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2.4 知识发现理论
        2.4.1 知识发现定义
        2.4.2 知识发现过程
        2.4.3 知识发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
    3.1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分析
        3.1.1 数字人文时代的必然要求
        3.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需求
    3.2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与体系架构
        3.2.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
        3.2.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
    3.3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
        3.3.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
        3.3.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功能要素解析
        3.3.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要素及功能关系
        3.3.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构建
    3.4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解构
        3.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
        3.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
        3.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
    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原则
    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选择
    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抽取
    4.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模型设计
        4.4.1 术语词表构建
        4.4.2 确认类的等级体系,定义类和属性
        4.4.3 充实、修正本体
        4.4.4 本体模型转换
    4.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实例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
    5.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
    5.2 模式层组织
        5.2.1 本体解析
        5.2.2 本体与图数据库规则映射
        5.2.3 关系界定
    5.3 数据层组织
        5.3.1 信息抽取
        5.3.2 知识融合
    5.4 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化
        5.5.1 数据准备
        5.5.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模式层组织
        5.5.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数据层组织
        5.5.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5.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可视化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
    6.1 基于项目概况的知识发现
        6.1.1 整体—局部分布
        6.1.2 项目—时间分布
        6.1.3 项目—地点分布
    6.2 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
        6.2.1 事件—项目关系的知识发现
        6.2.2 事件—时间关系的知识发现
        6.2.3 事件—地点关系的知识发现
    6.3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6.3.1 基于口述项目本身的社会关系
        6.3.2 基于口述项目内容的社会关系
    6.4 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6.4.1 基于社会关系的人物空间分布分析
        6.4.2 基于任职经历的人物时空迁移轨迹分析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2)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初探
    一、《古恒目录》着录内容及分类
    二、《古恒目录》着录汉籍概况及价值
    三、《古恒目录》着录汉籍来源
中编: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着录汉籍善本书志(部分)
    凡例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下编: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说文长笺》刘凝批注研究
    1 刘凝批注《说文长笺》及流传考
    2 刘凝批注内容
    3 刘凝批注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清代善书的刊刻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善书概说
    二. 清代善书的研究史
    三. 研究设计
第一章:清代善书的多样化发展
    第一节. "三圣经"及其注本
        一. 《太上感应篇》的注本
        二. 《文昌帝君阴骘文》与《丹桂籍》
        三.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的注本
        四. 圣神结集
    第二节. 功过格
        一. 功过格的源流
        二. 清代功过格的发展
        三. 功过格之实践
    第三节. 图说劝善书
        一. 三圣经的绘图本
        二. 蒙养读物的图注本
        三. 绘图本赈灾类善书
        四. 图绘因果报应故事
    第四节. 宣讲类善书
        一. 以宣讲圣谕为主要内容的乡约体制
        二. 清代刻印的宣讲类善书
        三. 圣谕宣讲类善书的特点
        四. 圣谕宣讲类善书的流通
    第五节. 鸾书类善书
        一. 鸾书与鸾堂、鸾坛
        二. 鸾书类善书的基本内容
        三. 鸾书类善书的特点
    第六节. 规谏类善书
        一. 规谏类善书简介
        二. 规谏类善书的特点
        三. 《愿体集》的编刊
    第七节. 其他类善书
        一. 以因果报应故事为内容的故事类善书
        二. 劝善歌
        三. 有关善堂善会建置(规条)类善书
        四. 书帖类善书
        五. 综合类善书
第二章:清代善书的刊刻
    第一节. 清代坊刻本善书的兴盛
        一. 北京书坊与善书刊刻
        二. 上海的书局与善书刊刻
        三. 苏州书坊与善书刊刻
        四. 广州书坊与善书刊刻
        五. 杭州书坊与善书刊刻
        六. 南京书坊与善书刊刻
        七. 以周鼎臣《敬信录》为例看书坊在善书传播中作用
    第二节. 官刻、私刻、院刻及善书刻印
        一.官刻本善书
        二. 私刻与善书刻印
        三. 院刻与善书刻印
        四. 善堂善会与善书刻印
第三章:清代善书的流通与影响
    第一节. 善书编纂过程中对流通的重视
        一. 劝读善书
        二. 劝刻(施)善书
        三. 刻施善书的灵验记
    第二节. 清代善书编刊中的促销因素
        一. 封面
        二. 牌记
        三. 序跋
        四. 凡例
        五. 书目
    第三节. 清代善书的流通渠道
        一. 清代善书的跨区域传播
        二. 善书流通法
        三. 善书的流通途径
    第四节. 不同群体的善书阅读者
        一. 士人的阅读体验
        二. 童蒙与善书阅读
        三. 清代女性、女教与善书
    第五节. 清代的善书、善人与善事:善书对清代慈善事业的推进
        一. 赈灾类善书的编撰与刊刻
        二. 善堂、善会规条类善书的编撰与刊刻
        三. 善书中所宣扬的劝善积德观念、报应思想
结语
附录一. 明清善书知见录
    凡例
    A. 三圣经及其注本
    B. 功过格
    C. 图说劝善书
    D. 宣讲类善书
    E. 鸾书类善书
    F. 规谏类善书
    G. 因果报应故事类善书
    H. 劝善歌
    I. 有关善堂善会建置(规条)类善书
    J. 书帖类善书
    K. 综合类善书
附录二. 善书信息统计表
附录三. 清代善书刊刻信息统计表
引用文献
后记

(4)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收获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法式》版本研究
    第一节 “丁本”与“陶本”
        一、丁氏钞本的发现与石印刊行
        二、学术团队型的版本研究及“陶本”的刊行
    第二节 学社期间的版本研究
        一、阚铎再次校订《法式》
        二、以“故宫本”校对《法式》
    第三节 宋本《法式》的发现与辨识
    第四节 《法式》版本后续研究举略
        一、梁思成
        二、刘敦桢
        三、陈明达
        四、陈仲篪
        五、傅熹年
        六、其他
    第五节 《法式》版本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对《法式》是否完本的探讨
        二、关于“万有文库本”
        三、展望
第二章 《法式》与实物测绘的互证研究
    第一节 实物测绘研究的前奏
        一、研究平台的构建
        二、梁思成、刘敦桢入社主持工作
        三、“前理解”性的清代官式建筑研究
    第二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的初期实践
        一、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研究方法的初步确立
        二、广济寺三大士殿——对辽代建筑形制认识的强化
        三、正定调查——初涉北宋木构
        四、大同古建筑测绘调查——对宋、辽、金建筑认识的系统化
        五、密集高效的大规模实物调查
        六、佛光寺东大殿——“中国最古的木构”
        七、昆明、李庄时期的工作
    第三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念
        三、以《法式》为标尺架构中国建筑史框架
    第四节、实物与《法式》互证研究的后续发展
        一、建国后的实物调查及测绘研究
        二、继续完善中国建筑史框架
        三、对早期建筑地域差异的审视
        四、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三章 《法式》术语及文本解读
    第一节 学社前期的相关研究
        一、纂辑营造词汇
        二、改编《法式》为读本
        三、《〈营造法式〉新释》
    第二节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一、李庄时期的整理和研究
        二、建国后的研究及《〈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出版
        三、《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四、徐伯安、郭黛姮《宋〈营造法式〉术语汇释》
    第三节 相关研究后续
        一、陈明达《〈营造法式〉辞解》、《〈营造法式〉研究札记》
        二、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
        三、其他相关研究
第四章 《法式》与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探索
    第一节 梁思成、刘敦桢的相关研究思路
    第二节 陈明达的开创性探索与研究
        一、《应县木塔》——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有设计规律可循
        二、《〈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北宋“以材为祖”的模数制设计方法
        三、《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回归传统建筑语言体系
    第三节 从单体推及组群和城市规划设计——傅熹年的研究
    第四节 从推断引向实证——王其亨对古代设计实物资料的研究
    第五节 围绕《法式》“以材为祖”设计规律的细致研究
        一、材分制(模数制)研究
        二、尺度规律研究
第五章《法式》多元化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通史中的相关研究
        一、《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四、《中国建筑艺术史》
        五、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
        六、《中国建筑史》教材
        七、《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第二节 专项研究
        一、《法式》大木构件和做法研究的继续深入
        二、《法式》其他各作研究的扩展
        三、《法式》“功限”、“料例”研究
    第三节 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
        一、文献学方法的应用
        二、考古学方法的应用
        三、力学方法的应用
        四、文化比较和多元化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的研究
第六章 《法式》若干问题探讨
    第一节 《法式》卷、篇、条目考辨
        一、传世宋《营造法式》是否完本
        二、《法式》卷数考辨
        三、《法式》篇数考辨
        四、《法式》条数考辨
        五、结语
    第二节 《法式·看详》的意义
        一、“看详”的诠释与歧义
        二、“看详”的丰富历史蕴涵
        三、《法式·看详》的意义
    第三节 李诫《法式·序》的语境解析
        一、《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二、《法式·序》所涉经典及相关史料
        三、结语
    第四节 附识
        一、“崇宁本”《法式》海行时间
        二、《法式》作者之名
        三、《法式》与南方建筑的关系
        四、《法式》的实际影响
附录 1 《法式》相关记载及评述
附录 2 《法式》研究论着目录
附录3 全国早期木构建筑概况及相关研究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化
    二 《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
第一章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演义》的文人化
    第一节 “证文辞、通好尚”:嘉靖壬午本的文人化
    第二节 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第三节 “羽翼信史”:《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人化的特点及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演义》的历史化
    第一节 版本形制上的历史化
    第二节 “按鉴音释”: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小结
第三章 志传本:《三国志演义》的通俗化
    第一节 “志传”诸本形制特征及通俗化表现
    第二节 “志传”诸本正文内容的通俗化表现
    小结
第四章 李卓吾评本:《三国志演义》的学术化
    第一节 李卓吾评本前的《三国志演义》批评
    第二节 李卓吾评本及其对《三国志演义》的批评
    第三节 “人各一是非”:《三国志演义》学术化特色及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毛评本:《三国志演义》经典文本的确立
    第一节 “雅俗共赏”:毛评本对《三国志演义》文体风格的修订
    第二节 情节的修订
    第三节 毛评本的评点思想及意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6)大内隆雄与伪满洲国文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先行研究概况
        (一) 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二) 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左翼文艺思潮的最初影响
    第一节 大内隆雄满洲人生的一个重要背景
        一、从东亚同文书院说起
        一、左翼思想与大内隆雄的满洲人生
    第二节 与中国左翼文人的交往
        一、剧作家田汉的学养
        二、小说家郁达夫的才华
        三、学者郭沫若的内涵
第二章 伪满洲国文坛上的大内隆雄
    第一节 伪满洲国的文坛面貌
        一、一个畸形的文学产儿
        二、日本学界的整体定位
    第二节 大内隆雄的文学宿命
        一、异乡漂泊的动荡与不安
        一、文人生涯的声响与色彩
第三章 东北现代文学的翻译活动
    第一节 在时代的机遇面前
        一、两种文字置换的动因
        二、潜心工作的执着与乐趣
    第二节 翻译活动的最大亮点
        一、《原野》与《蒲公英》的译介价值
        二、单行本的传世意义
    第三节 大内隆雄的翻译风格
        一、殖民统治下的人文追求
        二、时代印记里的误读和缺憾
第四章 大内隆雄的其他文学活动
    第一节 卖文为生的诸多苦衷
        一、《满洲文学二十年》的问世
        二、关于"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第二节 文人面目的整体显现
        一、《满洲评论》的编辑生涯
        二、在伪满的中日期刊之间
第五章 满洲人生的低谷
    第一节 大内隆雄人生的困顿岁月
        一、无可规避的灾难
        二、被捕全过程鸟瞰
    第二节 日本战败与大内隆雄
        一、东北现代文学翻译的终结
        二、大内隆雄的历史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内隆雄年谱
附录二: 大内隆雄译作系年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第58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No.1 No.2 No.3 No.4 No.5 No.6 No.7 No.8 No.9 No.10 No.11 No.12

(8)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学科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汉学传统与中国俗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节 西学的传入与文学观念的变革
    第三节 汉学的复兴与近代学术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 早稻田大学与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初创
    第一节 以中国俗文学为特色的文学科
    第二节 森槐南: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之鼻祖
    第三节 森槐南的追步者
第三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东京学派
    第一节 赤门文士:东京学派之先声
    第二节 盐谷温:东京学派之主帅
    第三节 节门弟子:东京学派之干将
第四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京都学派
    第一节 京都大学与京都学派
    第二节 狩野直喜:京都学派中国俗文学研究之先驱
    第三节 京都学派的“三尊”
第五章 东西两鼎以外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第一节 久保天随及台北帝国大学东洋文学讲座
    第二节 宫原民平:拓殖大学“支那学”开山之祖
    第三节 奥野信太郎与庆应义塾大学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第六章 近代日本关于中国俗文学重要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日本小说中的中国故事研究:以《太平记》为例
    第二节 南戏研究
    第三节 《水浒传》研究
    第四节 敦煌俗文学
第七章 国际视野下的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日本汉学与国际汉学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盐谷温与欧洲汉学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第二节 王国维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与日本汉学界之互动
    第三节 从“贾氏系图”看近代东亚三国的《红楼梦》研究之关系
结语
附录
    附录一: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大事编年
    附录二: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着述目录
    附录三:《太平记》所引诸葛孔明故事来源考
参考文献
后记

(10)民国时期湖南手工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次
图目次
导言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基础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清代湖南手工业发展概况
    一、纺织业
    二、矿冶业
    三、制茶业
    四、造纸业
    五、其他手工业
第二章 民国时期湖南手工业的发展与变迁
    一、1912-1937年湖南手工业命运的多向性变化
    二、抗战期间湖南手工业的短暂复兴
    三、民国时期湖南手工业经营形式的多元化
第三章 民国时期湖南手工业经济的多元效应
    一、手工业与湖南乡村经济的变迁
    二、手工业与民国时期湖南商业的关系
    三、手工业对湖南近代工业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民国时期湖南手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和经营资本的薄弱
    二、欺诈行为与民国时期湖南手工业经济的衰变
    三、灾害与贫困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华南地震》2004年第24卷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D]. 王阮. 吉林大学, 2021
  • [2]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D]. 王域铖. 山东大学, 2020(09)
  • [3]清代善书的刊刻与传播[D]. 张祎琛. 复旦大学, 2010(11)
  • [4]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D]. 成丽. 天津大学, 2010(11)
  • [5]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D]. 黄小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6]大内隆雄与伪满洲国文坛[D]. 侯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7]《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第58卷总目次[J]. 本刊编辑部.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2)
  • [8]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D]. 张真. 南京大学, 2015(01)
  • [9]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第56卷总目次[J]. 本刊编辑部.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 [10]民国时期湖南手工业研究[D]. 张绪. 武汉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华南地震》2004年第24卷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