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东南汽车销售目标为12万辆

2004年东南汽车销售目标为12万辆

一、2004年东南汽车销售目标为12万辆(论文文献综述)

张南[1](2020)在《自主乘用车强弱分明》文中提出一线稳定,二线努力,三线挣扎,四线虽然活着却已死了2019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840.7万辆——相比2017年已蒸发了240万辆,同比下降15.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9.2%,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2.9%。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这是自主品牌自2015年以来,市场份额首次跌落至40%以下。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的数据,规模在50万辆以上增长的自主品牌企业中,2019年实现整体上涨的仅有奇瑞一家企业。包括捷途和星途品牌在内,奇瑞整个集团自主品牌车型销量63.9万辆,同比增长6.9%。

贾可[2](2017)在《自主品牌乘用车继续上扬》文中认为不仅保住了2015年扬眉吐气的势头,而且出现多家中高端产品强行突破的局面在2015年中国汽车主品牌触底反弹后,2016年,中同汽车自主品牌乘用车继续保持上扬态势,销量首次超过千万辆,共销售1052.86万辆,同比增长20.50%。与2014年的4.1%、2015年的15%相比,增幅连年提高。增幅超过乘用车大盘(14.9%)意味着市占率提高,43.19%的乘用车占比较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

林坚[3](200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刘伟[4](2008)在《汽车制造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汽车制造业在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与欧美、日本等汽车工业强国相比,我国汽车制造业在规模、实力尤其是研发等领域差距甚大,严重制约了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力。营销竞争力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营销竞争力是企业为了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在整个营销管理过程中不断学习、创新、积累而形成的一系列能力的综合。在目前我国汽车自主核心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升营销竞争力也是提升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正是基于这一目标,本文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营销竞争力评价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做了简单的总结与回顾,指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内容和预期创新点。第二章介绍与营销竞争力有关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在综合营销管理理论、企业竞争力理论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基本概念,总结营销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分析营销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总结世界和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营销现状以及对营销水平的评价状况,从而为汽车制造企业营销竞争力的评价打下基础。第四章构建汽车制造企业营销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判法等定性与定量方法研究汽车制造企业营销竞争力的评价,并确定各细化指标的权重。第五章以东南汽车有限公司为例,对其营销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并给出提升营销竞争力水平的建议。最后,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指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郑文义[5](2007)在《东南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战略环境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从介绍东南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概况入手,简要介绍东南汽车成立背景、成长步伐、各方股东的基本情况、管理架构、主要产品情况。通过PEST工具分析了企业目前面临的宏观环境。在对汽车行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行业的目前形势和发展趋势,并做出初步的市场预测,通过预测分析表明中国的汽车行业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接着用波特五力模型对东南汽车面临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而且对东南汽车内部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上述这些分析,总结出东南汽车目前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得出东南汽车处于机会大于威胁的外部环境之中的结论,同时对公司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作了系统的分析,最后应用SWOT矩阵分析方式,得出公司目前应采用扭转型战略。本文根据公司采用的战略特点,制订出公司在未来3~5年内的战略目标。强调实施差异化战略,突出三菱汽车动力、性能等高品质高品位特点;发挥轻型客车10年累积的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消化三菱汽车先进技术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应用了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等有关分析工具对东南汽车发展战略环境进行分析。

杨锋磊[6](2007)在《东南迷途》文中提出被轿车所困的不仅仅是微车企业,曾经在轻客市场风光无限的东南汽车,承受不起上轿车和合资的双重利好,走出了一条反大势而下的难看曲线。

景秀艳[7](2007)在《网络权力及其影响下的企业空间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和地方化并行的时代,生产网络的功能与影响日趋凸现,经济地理学对其关注日渐增多。与国内学者从价值链治理对地方生产网络或产业集群升级影响的视角来研究地方生产网络不同,本文主要研究关键行为者与网络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网络权力对企业空间行为的影响。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分别对企业权力、网络治理与企业的投资空间决策进行了研究。本文拟利用地理学相关理论,通过解析网络内部关系来阐释网络企业空间行为现象。本文构建了网络权力这一概念,认为在特定的企业网络中,一个企业动员获驱使其他企业实现自身意愿、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能力。笔者首次从全球生产网络及权力结构、地方生产网络及权力演化、网络权力的全球与地方契合三个方面对网络权力的形成演化和治理机制加以阐释。并从网络权力空间分布的等级性及网络权力所引发的空间跟随效应等视角出发,分析了企业群体行为对地方产业发展的影响,对基于单体企业投资的区位理论进行补充、更新。通过文献综述、田野调查及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在生产网络中,存在生产型领导公司和购买型领导公司两类基本的权力中心。网络权力治理则可分为领导型、关系型、模块型三种模式,并表现出全球和地方二维空间尺度。在内部企业差别化成长和全球大公司的共同影响下,原生型地方生产网络权力从对称向非对称方向演化;非原生型地方生产网络权力结构保持了原有的非对称特征。购买型领导公司主要采用外包购买方式,通过地方生产网络中的主要供应商,对地方生产网络进行控制。生产型领导公司则通过母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权力互动,来实现与地方生产网络的链接。网络权力己成为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跨界迁移时,需考虑自身与母地生产网络、投资地生产网络的依存关系。全球生产网络的权力结构与企业区位具有耦合性。网络权力地位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网络区位决策影响力。生产网络的空间转移、扩张往往是在全球和地方领导公司驱动和影响下完成的。生产型领导公司具备较强的区位选择能力、区位优势利用能力及区位优势再造能力,能带领网络成员迁移。购买型领导公司能借助其权力影响,驱使地方领导公司(主要供应商)带领网络成员向成本低地或目标市场进行转移,或对现有生产网络进行重组。发育完善的地方网络也可影响领导公司的区位选择。本文以福建东南汽车城及晋江石狮服装产业的QL公司作为实证案例,分析了汽车和服装生产网络的权力关系及其空间行为。笔者认为,汽车产业是典型的生产者驱动型产业,其网络权力呈现金字塔结构,品牌汽车制造公司位居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汽车制造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引发原供货商的空间跟随。随着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出现,部分汽车生产网络出现类似品牌购买商组建的OEM、ODM网络权力治理模式。而服装产业是典型的购买者驱动型产业,掌握研发设计、品牌和营销渠道的品牌营销商、零售商、制造商成为服装生产网络的领导公司。原生型本土领导公司对母地供货商具有较强的依赖,本地网络治理的关系型特征明显。但是,出于提升自身在生产网络中权力地位的考虑,原生型领导公司也通过与区外相关企业合作,获取异质资源,来维持和提升自己的网络权力地位。

刘杨[8](2007)在《谁害了东南汽车》文中提出没有战略眼光,不懂中国汽车市场,股东各怀心思,东南汽车要想跳出目前的困局,困难重重谁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善于预测的企业?答案可能就是东南汽车。2007年3月12日,投产38万辆暨三菱戈蓝第1万辆在东南汽车福州青口生

詹木滨[9](2006)在《台湾汽车暨零组件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认为台湾汽车产业每年最多约在50万台上下,市场规模小业者又高达10余家,车款又多,依台湾工研院经济中心IT IS报告(2001),每一车种每年要有10万辆以上且要有四年以上的产量才能达到经济规模。显而易见的,台湾在国外技术母厂的受制下实难以有一片天,加上加入WTO后市场将更加激烈,业者将面临成长趋缓的困境,而同文同种的大陆地区经济正在起飞,汽车市场也已迈入百家争鸣的时代,在台湾已趋饱和且必须借助外部市场的同时,业者面临外国汽车业者的竞争又无法确切掌握政经环境下,来分析研究现有的机遇和挑战,寻求产业的突破,保持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本研究收集过去产业的发展作为分析依据,以及综合产业专家、先进的共识,以SWOT分析产业的优势及劣势,拟出问题点及解决建议,供业界及政府单位参考。并以未来5年之产业发展值预测作为产业中、短期发展之参考。研究显示,国际AM市场台湾优势来自于中小型企业之灵活性,OEM零组件未来需积极争取以母厂桥梁加入国际分工体系、亦需着重研发争取零配件更科技化的领域。而台湾在量能不足下借由外部市场发展是必要的,在目前世界各大汽车产业存在传统的供应链架构上,大陆长期的发展下也必需走出内部市场,进入外部市场的领域。台湾光电产业的发达、汽车相关衍生的服务性行业亦有相当基础、在经验、资金、人材、管理、品质、技术及通路关系上皆具备有相当的有利条件下,佐以大陆有合乎经济规模的市场,在相关政府机构的支持及共识下,长期的汽车产业发展有望更大突破。

池国营[10](2005)在《SEM公司营销系统再造》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品种越来越多,就汽车行业而言,每年的新车层出不穷,顾客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样,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就越来越激烈,竞争方式已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化为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本文在对SEM公司面临的营销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对SEM公司的现有营销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与再造,以应对新的营销环境和挑战。 首先,本文就SEM公司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对SEM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并运用SWOT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 其次,在介绍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之后,本文对SEM公司的营销业务流程和营销组织进行诊断和分析。 最后,运用再造理论和方法对SEM公司的营销业务流程再造提出思路,并提出营销组织模式再设计的建议。

二、2004年东南汽车销售目标为12万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东南汽车销售目标为12万辆(论文提纲范文)

(3)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分析架构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局限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局限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
    一、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际(区域)竞争力理论
    二、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位理论
    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域分工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与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产业转移理论
第四节 博弈论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博弈视角看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转型
第五节 两岸学者关于台商投资区位和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大陆对台商投资区位的研究
    二、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动机、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研究 第二章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演进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海峡两岸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
    一、国际上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方法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
    一、产业规模——世界前列
    二、重点产业——两兆双星
    三、产业形态——科技制造
    四、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劣势
第三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结构和形态
    一、产业结构
    二、投资形态和关联形态
第四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演进和发展趋势
    一、区域分布
    二、区域演进
    三、发展趋势及对海西区的展望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环境需求和投资风险分析——基于大陆台商的视角
第一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分析
    一、台商对外投资的驱动
    二、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资本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偏好
    一、GDP总量大
    二、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三、市场经济环境好、经济开放程度高
    四、投资成本低
    五、人才储备多
    六、产业集聚度高、信息成本低
    七、政策环境好
    八、区位条件优越
第三节 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对TEEMA历年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一、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二、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三、城市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
    四、海西区历年受调查城市推荐评级排名情况概述
    五、台商大陆布局统计结果分析——依城市、产业别 第四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对接的正和博弈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建设意义与发展进程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和生命周期
    一、产业升级
    二、科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转移
    三、科技产业的动态特征
第三节 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正和博弈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零和博弈”观念误区下的台湾科技产业管制
    三、海西区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正和博弈
第四节 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福建为例
    一、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分工
    二、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合作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基于福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比较
第一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环境比较
    一、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
第二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营环境比较
    一、教育和科技发展概况
    二、科技产业经营环境比较分析
第三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二、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三、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空间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
    一、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海西区各区域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六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定位
    一、基本格局
    二、区域定位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类别定位
    一、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已有亮点——以福建为例
    二、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应把握的原则
    三、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环保节能
    四、对接重点和对接空间
第三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三、产业集群战略
    四、科技人才战略
    五、科技园区战略
    六、科技企业联盟战略
    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模式
    一、产业链转移模式
    二、合作生产模式
    三、良性竞争模式
    四、资源整合模式
    五、委托招商、登岛招商模式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现状——以福建省为代表
    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二、福建省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第二节 海西区区域政策协调和产业机制整合
    一、海西区各市域的合作和联动机制
    二、海西区各次区域产业机制整合和协同发展
    三、政府在科技产业对接中的调控、协调作用
第三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硬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构建区域联动网络,推动海西协调发展
    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三、借鉴两岸发展经验,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四、促进科技人才聚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软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对接的服务环境
    二、采取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海西吸引力
    三、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台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自创品牌
    五、倡导社会商业伦理、妥善解决涉台贸易纠纷,降低台商投资风险
    六、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第五节 提升海西区竞争性环境的政策取向
    一、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
    二、“先行先试”创造政策空间
    三、发挥对台政策的集成效应
    四、完善海西区市场经济环境
    五、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六、科技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对接
    七、“以台引台”扩大合作
    八、强化对台农业科技产业合作优势
    九、着力解决域内台湾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汽车制造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2.3 营销竞争力在国内汽车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基本框架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2 论文的基本框架
    1.4 论文研究方法
    1.5 论文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营销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1 营销竞争力有关的基本概念
        2.1.1 市场营销
        2.1.2 营销管理
        2.1.3 企业竞争力
    2.2 营销竞争力内涵
        2.2.1 营销竞争力的定义
        2.2.2 营销竞争力的特点
        2.2.3 营销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第三章 汽车制造企业的营销现状
    3.1 世界和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动态
        3.1.1 世界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动态
        3.1.2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动态
    3.2 世界和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营销现状
        3.2.1 营销理念
        3.2.2 营销模式
        3.2.3 营销技术
    3.3 世界和我国汽车制造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现状
第四章 汽车制造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4.1 构建汽车制造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4.1.1 构建汽车制造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原则
        4.1.2 构建汽车制造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方法
    4.2 汽车制造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
        4.2.1 营销理念竞争力评价指标
        4.2.2 营销信息竞争力评价指标
        4.2.3 营销战略竞争力评价指标
        4.2.4 营销策略竞争力评价指标
        4.2.5 营销保障竞争力评价指标
        4.2.6 营销业绩竞争力评价指标
    4.3 汽车制造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方法
        4.3.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3.2 对各项细化指标的绝对评价
        4.3.3 运用模糊关系矩阵评价企业营销竞争力水平
第五章 汽车制造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的具体应用
    5.1 东南汽车有限公司简介
    5.2 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准则层一的判断矩阵及计算结果
        5.2.2 准则层二的判断矩阵及计算结果
        5.2.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2.4 计算最终权重结果
    5.3 对东南汽车有限公司营销竞争力的计算
        5.3.1 计算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5.3.2 构造模糊关系矩阵,计算其营销竞争力
        5.3.3 结果分析
    5.4 对东南汽车有限公司提升营销竞争力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1 调查问卷

(5)东南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战略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第二章 公司概况
    第一节 公司成立概况
    第二节 公司成长步伐
    第三节 公司股东基本情况
    第四节 公司管理架构
    第五节 主要产品情况
第三章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第一节 经济发展对汽车行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政策对汽车行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文化对汽车行业的发展
    第四节 技术发展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第四章 汽车行业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近年来汽车市场回顾
    第三节 汽车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第四节 行业发展形势及需求预测
第五章 公司竞争环境分析(五力模型分析)
    第一节 现有竞争者的力量
    第二节 潜在进入者的力量
    第三节 替代者的的力量
    第四节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第五节 客户的议价能力
第六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市场状况
    第二节 生产和技术情况
    第三节 人力资源
    第四节 财务分析
第七章 公司SWOT分析
    第一节 竞争环境中存在的机遇
    第二节 竞争环境中存在的威胁
    第三节 竞争优势
    第四节 竞争劣势
    第五节 SWOT矩阵模式分析与结论
第八章 东南汽车发展战略选择
    第一节 东南汽车战略目标
    第二节 东南汽车的战略措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网络权力及其影响下的企业空间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英文文摘
图录
表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命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及评析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创新与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网络权力的相关理论渊源
    2.3 企业空间行为的相关理论剖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网络权力及网络治理
    3.1 网络权力及其运作机理
    3.2 生产网络的结构与权力治理
    3.3 小结
第四章 网络权力的结构演绎
    4.1 生产网络的成因及空间分布
    4.2 全球生产网络组织结构及权力关系
    4.3 地方生产网络权力关系
    4.4 网络权力的全球与地方二维契合
    4.5 小结
第五章 网络权力影响下的企业空间行为
    5.1 网络权力的空间性
    5.2 网络权力结构与组织结构的空间耦合
    5.3 网络权力对企业空间行为影响机理
    5.4 网络权力影响下的领导公司空间行为及影响
    5.5 网络权力影响下网络成员的空间适应行为
    5.6 小结
第六章 服装生产网络权力及其领导公司空间行为
    6.1 服装生产网络及其权力结构解析
    6.2 石狮服装网络权力及QL公司发展历程
    6.3 QL公司网络权力及其空间行为
    6.4 小结
第七章 汽车生产网络权力及其影响下非原生网络形成
    7.1 汽车生产网络及其网络权力的形成
    7.2 东南汽车城网络权力关系解析
    7.3 东南汽车城生产网络的形成及其空间效应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创新点
    8.2 主要结论
    8.3 新的政策思路
    8.4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图一
    附图二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台湾汽车暨零组件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动机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架构
    1.3.2 研究工具及调查对象
1.4 研究范围与限制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限制 2.文献探讨
2.1 产业分析
    2.1.1 产业的定义
    2.1.2 产业环境分析
    2.1.3 产业分析架构
    2.1.4 产业分析理论
2.2 SWOT分析
    2.2.1 SWOT的定义
    2.2.2 内外环境的分析内容
    2.2.3 SWOT四组策略取向
2.3 德尔菲法
    2.3.1 德尔菲法概述
    2.3.2 德尔菲法的优缺点 3.汽车暨零组件业现况分析
3.1 全球汽车暨零组件业现况
    3.1.1 全球汽车产业综观
    3.1.2 全球零组件产业概况
3.2 中国大陆汽车暨零组件业现况
    3.2.1 中国大陆汽车产业综观
    3.2.2 中国大陆汽车零组件产业概况
3.3 台湾汽车暨零组件业现况
    3.3.1 台湾汽车产业综观
    3.3.2 日趋国际化经营的台湾汽车产业
    3.3.3 台湾汽车零组件产业概况
    3.3.4 台湾汽车产业与零组件发展过程 4.台湾汽车零组件产业竞争力分析
4.1 台湾汽车零组件产业五力分析
    4.1.1 新进入者的威胁
    4.1.2.现行厂商的对抗
    4.1.3.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1.4.供应者的议价能力
    4.1.5.替代品或劳务的威胁
4.2 台湾汽车零组件产业优势与劣势分析
4.3 台湾汽车产业SWOT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会
    4.3.4 威胁
4.4 台湾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4.4.1 经济面卡债问题而言
    4.4.2 就政冶面而言
4.5 台湾汽车零组件产业发展分析
4.6 台湾汽车零组件产业SWOT分析
    4.6.1 车身类
    4.6.2 引擎类
    4.6.3 电装类
    4.6.4 底盘类
    4.6.5 其它类
4.7 预测结果与建议
    4.7.1 整车预估
    4.7.2 零组件预估
    4.7.3 问题与策略分析
    4.7.4 台湾汽车业者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之模式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2.1 对政府政策方面的建议
    5.2.2 对产业经营者方面的建议
    5.2.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10)SEM公司营销系统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SEM公司基本情况
    1.1 SEM公司的发展历程
        1.1.1 闽台汽车合作回顾与展望
        1.1.2 SEM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1.1.3 股东介绍
    1.2 SEM公司的主要产品介绍
        1.2.1 多样化的产品系列
        1.2.2 销售通路
        1.2.3 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1.3 SEM公司的未来规划
        1.3.1 产品规划
        1.3.2 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建设
        1.3.3 推动股票公开发行上市,厚植发展潜力
第二章 SEM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2.1 汽车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1.1 银行贷款升息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将波及汽车业
        2.1.2 暴涨的进口铁矿石价格影响到汽车成本的下降幅度
        2.1.3 汽车业利润持续走低,将接近国际水平
        2.1.4 取消配额后我国进口车实现平稳过渡
        2.1.5 零部件出口潜力巨大
        2.1.6 冲刺15%的政策底线,汽车业大重组
    2.2 SEM公司产品的竞争地位及主要竞争产品的分析
        2.2.1 轻型客车市场和得利卡竞争地位分析
        2.2.2 SUV市场和富利卡竞争地位分析
        2.2.3 轿车市场和菱帅竞争地位分析
        2.2.4 MPV市场和菱绅竞争地位分析
第三章 SEM公司的SWOT分析
    3.1 内部优势分析
        3.1.1 闽台合作的海峡概念经济
        3.1.2 汽车工业被确定为福建省支柱产业
        3.1.3 初步形成产业链并发挥着产业集聚的效应
        3.1.4 管理体系科学完备
        3.1.5 市场营销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较完善
        3.1.6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资讯系统的完善
    3.2 内部劣势分析
        3.2.1 福建汽车工业基础薄弱
        3.2.2 本地市场容量小,消化能力有限
        3.2.3 教育科研资源有限,人才严重缺乏
    3.3 外部竞争机会分析
        3.3.1 全国汽车行业大发展的宏观形势
        3.3.2 国际汽车巨头寻求国内合作伙伴
        3.3.3 进口零部件关税下调,KD件成本降低
    3.4 外部竞争威胁分析
        3.4.1 国内外汽车巨头纷纷抢滩中国
        3.4.2 国家宏观政策趋于紧缩,严格控制汽车行业的投资
        3.4.3 WTO整车进口关税下降的承诺的日子的到来
第四章 营销系统业务流程再造的有关理论问题
    4.1 业务流程再造与管理理论的发展概述
    4.2 营销业务流程再造的系统理论分析
第五章 SEM公司原有营销业务流程的诊断
    5.1 SEM公司原有营销流程诊断
        5.1.1 SEM公司原有营销流程特点
        5.1.2 SEM原有营销流程的分析
        5.1.3 SEM营销流程存在的问题
    5.2 SEM原有营销组织的诊断
        5.2.1 SEM原有营销组织结构
        5.2.2 SEM原有营销组织存在的问题
    5.3 SEM营销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法
第六章 SEM营销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
    6.1 营销业务流程再造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6.1.1 营销业务流程再造的指导思想
        6.1.2 营销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
    6.2 SEM营销业务流程的再造
        6.2.1 营销业务流程再造的总体框架
        6.2.2 SEM现有营销业务流程再造的组织结构设计
        6.2.3 再造后的营销业务流程
    6.3 再造后的营销业务流程设计
        6.3.1 信息技术在 SEM公司营销业务流程再造中的应用
        6.3.2 SEM公司营销渠道供应链的应用设计
        6.3.3 SEM公司再造后营销渠道物流的设计
        6.3.4 CRM在 SEM公司营销流程中的应用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2004年东南汽车销售目标为12万辆(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主乘用车强弱分明[J]. 张南.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20(03)
  • [2]自主品牌乘用车继续上扬[J]. 贾可.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7(01)
  • [3]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 林坚. 厦门大学, 2009(11)
  • [4]汽车制造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研究[D]. 刘伟. 广东工业大学, 2008(09)
  • [5]东南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战略环境分析[D]. 郑文义. 厦门大学, 2007(08)
  • [6]东南迷途[J]. 杨锋磊. 汽车观察, 2007(05)
  • [7]网络权力及其影响下的企业空间行为研究[D]. 景秀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8]谁害了东南汽车[J]. 刘杨. 汽车商业评论, 2007(04)
  • [9]台湾汽车暨零组件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 詹木滨. 暨南大学, 2006(06)
  • [10]SEM公司营销系统再造[D]. 池国营. 电子科技大学, 2005(01)

标签:;  ;  ;  ;  ;  

2004年东南汽车销售目标为12万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