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患者补液及体会

失血性休克患者补液及体会

一、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补液与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1](2021)在《西宁地区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与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动态检测西宁地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探讨其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西宁地区2017年12月-2020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ICU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动态检测患者入院乳酸、入院后6h、12h、24h动脉血乳酸及碱剩余值,并计算入院6h、12h、24h乳酸清除率。同时监测各项实验室指标,根据患者入院24小时内各项指标的最差值,计算APACHEII评分。根据入院28d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性。然后分析APACHEII评分与不同时间节点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的关系,并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计算公式:乳酸清除率=(入院乳酸浓度-复苏后乳酸浓度)/入院乳酸浓度×100%。结果:1.收治的103例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为(42.07±14.807)岁,其中车祸伤46人,高空坠落伤21人,刀刺伤24人,其它伤12人。2.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APACHEⅡ评分、入院PH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3.对生存组及死亡组患者的各时间节点乳酸值及乳酸清除率、碱剩余值进行分析,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不同时间节点乳酸、乳酸清除率、碱剩余值与APACHEI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动脉血乳酸与APACHEII呈正相关,各时间节点乳酸清除率、碱剩余值与APACHEII负相关;5.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中入院乳酸值、6h乳酸清除率、24h碱剩余值为影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在西宁高海拔地区早期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可以作为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指标。2.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而碱剩余值及乳酸清除率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其中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整体的相关性更强。3.入院乳酸值、6h乳酸清除率、24h碱剩余值为影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淑彦,蔡海荣,周建仪,曾奕云,刘秀珍,鲁锦胜,罗欣茹[2](2021)在《创伤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的术前急救护理体会》文中研究指明报告1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经验。患者经过全面评估病情、包扎止血、输血、补液扩容、完善相关检查、多科会诊、完善术前准备等,最终稳定生命体征,纠正休克,送手术室进一步救治。

王明炀[3](2020)在《骨髓腔补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骨髓与肾脏免疫细胞数量以及骨髓和肾脏中调节性树突细胞(CD11c-CD45RBhighDCs)数量的变化,来探讨骨髓腔补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初将C57BL/6小鼠分为脓毒症模型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致脓毒症模型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脓毒症模型+25μL/g生理盐水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脓毒症模型+50μL/g生理盐水组。分别对上述分组进行死亡率的观察。上述实验组小鼠分别于实验的第0、3、7、14天处死,并取骨髓和肾脏组织,再经过研磨、离心、重悬和细胞计数对小鼠的免疫状态进行分析。流式细胞仪用于确定树突细胞表型的变化并确定CD11c-CD45RBhigh DCs的数量变化。分别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0min和骨髓腔补液后这三个时间点,通过摘眼球取血和离心获取血浆,然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测定血浆中TNF-α和IL-10浓度变化。应用小鼠树突细胞富集试剂盒和免疫磁珠细胞分选仪进行骨髓和肾脏中CD11c-CD45RBhighDCs的纯化与提取。取第0、7天获得的骨髓和肾脏中的免疫细胞以及CD11c-CD45RBhighDCs,分别以骨髓细胞(106和107)、肾脏细胞(106和107)、骨髓中CD11c-CD45RBhighDC(105和5×105)和肾脏中CD11c-CD45RBhighDC(105和2×105)剂量以腹腔注射的方式回输到脓毒症小鼠体内,观察死亡率变化。结果1骨髓腔补液能够明显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P<0.05)。创伤失血性休克能稍微降低受到致死菌攻击的小鼠的死亡率,但是较进行骨髓腔补液组不明显(P<0.05)。2骨髓腔补液通过提高TNF-α的量促进骨髓的增殖与分化,并加速骨髓免疫细胞向外周器官迁移。3给予骨髓腔补液治疗后,小鼠得骨髓和肾脏的免疫细胞以及骨髓和肾脏中的CD11c-CD45RBhighDCs都有显着的增高,升高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补液量增大而增大(P<0.05)。4 CD11c-CD45RBhighDCs的回输比骨髓和肾脏中的免疫细胞的回输更能降低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P<0.05)。结论骨髓腔补液能够迅速补充机体的血容量,促进骨髓增殖分化为CD11c-CD45RBhighDCs,进而增强由创伤失血性休克激活的先天免疫的保护作用,也正是因为CD11c-CD45RBhighDCs数量的激增和向灌注不足的肾脏中迁移聚集,有效地预防了脓毒症和AKI等并发症的发生且降低了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的死亡率。图8幅;表1个;参231篇。

戴跃龙,白慧颖,黄自冲,胡森[4](2020)在《重特大事故现场批量休克伤员救治药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特大事故现场常出现大量创伤、骨折患者,若救治不及时,极易出现批量休克患者,进而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在医学救援到达前,采用简便有效的自救互救措施遏制休克进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口服补液、生命维持与器官保护药物、骨内补液以及抗休克裤等治疗措施能够补充循环血量、维持心脑等重要器官功能,可为伤员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与科研价值。

阿里厅·江阿里,古扎拉依[5](2019)在《失血性休克40例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急诊护理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在失血性休克病人中选出40例进行研究调查,将其任意平均分为两组,这其中比较组中病人男性为22名、女性为18名。观察组中病人男性患者为14名、女性患者为16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并比较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常规护理略显不足,而急诊护理更适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应进行全面应用普及。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急诊护理的作用下明显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减短,减少并发症发生,应大力推广。

王如意[6](2019)在《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液体(乳酸钠林格氏液、醋酸钠林格氏液)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对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以期为筛选相对理想的复苏液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4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入院顺序应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复苏液体采用醋酸钠林格氏液(acetated Ringer’s solution,AR),对照组复苏液体采用乳酸钠林格氏液(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LR),复苏方法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分别于开始复苏前、复苏30min及复苏1 h后抽取外周静脉、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液样本,测定血清中IL-4、IL-6、TNF-α、γ-IFN的水平及血清乳酸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静脉氧分压,通过比较两组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及动静脉血气,观察两种液体的复苏效果。结果:复苏30min及1h后,两组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均升高,除复苏后30min至复苏后1h之间IL-4和γ-IFN的升高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升高幅度的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发现,与LR相比,AR复苏失血性休克病人能减少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IL-4和γ-IFN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AR与LR相比可以减轻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水平。动静脉血气分析方面,观察组复苏1小时后血乳酸下降,而对照组血乳酸轻度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静脉氧分压均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AR与LR相比可以纠正患者酸中毒现象。结论:1.在炎症反应方面,应用醋酸钠林格液和乳酸钠林格液均可以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并维持一定的血压水平,而且均能减轻失血性休克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水平。但是醋酸钠林格液可以更进一步的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体内TNF-α及IL-6的表达,进而减轻细胞及组织的损伤。2.在动静脉血气分析方面,两种液体均可以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以及静脉氧分压。但是应用醋酸钠林格液复苏患者后动脉血乳酸值下降,可以更好的纠正患者体内的酸中毒现象。

江丹丹,陈红宇[7](2018)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创伤失血性休克导致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虽然对其治疗方法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存在争议。目前其治疗主要以液体复苏、改善微循环为主,改善血管低反应性、抗细胞因子治疗、输血治疗、中医治疗等方法也在临床中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其液体复苏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希望能为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以帮助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王阿凤[8](2018)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探讨适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以促进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规范化救治,为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提供依据.查阅有关资料,应用计算机网络,以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为关键词,检索美国国立卫生图书馆(PubMed)、科学引文数据库(ISI)、Cochrane图书馆、谷歌学术搜索(Google schola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及维普数据库(VIP)发表的关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同时介绍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概念、诊断、液体复苏方法、复苏液的种类,以及笔者亲身的探索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需兼顾休克病理演变过程与外科围手术期的体液变化,掌握正确的液体复苏治疗是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成功的关键.

李柱伟[9](2018)在《低压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低压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出血控制前急诊救治中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强有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急救创伤中心救治的9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资料,将两组患者根据复苏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即常规液体复苏组与限制组即低压液体复苏组,其中常规组为56例,限制组为42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出血控制前输液总量、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碱剩余(BE)、血浆乳酸含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及死亡的发生率。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乳酸含量较低压液体复苏组增加,其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BE值较低压复苏组显着下降。且低压液体复苏组的ARDS和MODS的发病率及患者死亡率均较常规复苏组显着下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如果早期给予低压液体复苏在一定程度上较充分液体复苏可改善病人凝血功能,减轻患者酸中毒,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如ARDS、MODS的发生率及降低患者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刘莹[10](2017)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早期干预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对产后出血预警评分表率先进行系统评价,推荐预测准确度高的评分工具用于产时的高危筛查;同时通过前瞻性纵向研究方法,在产妇分娩后24小时内多次测量并记录全面评估指标,分析产后出血人群中各个指标的变化特点,得到产后评估的主要及次要评估指标、重要评估时点及其截断值;综合产时及产后评估内容,初步形成产后出血的预警评估策略。结合以上研究基础,采用循证研究方法,回顾国内外产后出血的相关指南,总结高质量的推荐意见,整合预警评估策略的内容,综合拟定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早期干预方案草案;并经过专家咨询方法对草案进行论证,确定最终方案。本研究旨在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针对护理人员的、科学系统的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早期干预方案,为提升产科专业护理人员的病情评估和早期干预能力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1、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预警评估策略的形成:首先对产后出血高危评分工具进行文献研究,系统回顾现有的评分工具,对使用了相同评分表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不同评分表对产后出血预测的准确性,推荐预测性较好的产后出血高危评分表,帮助医护人员在产前识别出高危人群。采用前瞻性的纵向观察研究方法,多时点采集150名产妇全面的临床指标(体温、血压、平均动脉压、脉搏、休克指数、呼吸频率、末梢动脉血氧饱和度、尿量、子宫收缩程度、宫底高度、失血性休克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使用新型集血袋于分娩后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使用重复测量分析比较产后出血组与非产后出血组的评估指标差异,确定主要及次要评估指标;绘制主要指标的ROC曲线,将AUC>0.7作为具有重要预测性的评分时点,并进一步使用MedCalc软件分析得到相应截断值,依据客观结果确定产后评估指标和时点。基于以上的产时高危筛查和产后评估内容,初步拟定预警评估策略。2、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早期干预方案的构建:首先进行证据汇总,以ADAPTE方法的改编阶段作为指导,对产后出血相关指南进行系统的检索、筛选,使用AGREE体系对指南进行评价;按照统一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级别对各项推荐意见进行归纳总结,汇总评价级别较高的证据内容,形成产后出血预防、评估、干预策略的框架;整合第一部分研究中初步形成的评估策略内容,拟定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早期干预方案的草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对方案中各条目重要性进行分析,指标筛选的标准为同意率>70%、重要性均分>3.50、变异系数<0.25,保留一致率较高条目,最终确定产后出血早期干预方案。结果:1、(1)对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回顾,筛选保留了9项研究共计6个评分表,将其中三项采用了全国产后出血防治协作组评分表的文献纳入Meta分析,发现合并灵敏度为40%,合并特异性为94%,合并诊断比值比为13.39。相比之下,“改良式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分系统”的预测性较好,推荐使用。(2)纵向研究中共纳入150例研究对象,其中产后出血组71人,非产后出血组79人;严重产后出血为9例,发生率为6%。(1)两组的脉搏在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有显着变化(P<0.05),同时组间比较亦具有差异(P<0.01);两组的休克指数及体温均无组内差异(P>0.05),但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实验室检查指标中分娩前后RBC、Hb及HCT具有组间差异(P<0.05),以上项目应作为产后出血的主要评估指标。而血压、氧饱和度等其他评估指标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2)脉搏在第15分钟的AUC>0.7,截断值分别为89;休克指数和体温在第30分钟和1小时的AUC>0.7,截断值分别为0.72和0.68、36.5和36.6。2、(1)证据综合:通过对19个指南网站和相关专业网站进行系统检索,纳入13项指南,其中6项评价为“强烈推荐”,5项评价为“推荐”,2项评价为“不推荐”;对推荐意见进行汇总,得到A级共计20项,B级共计17项,C级共计22项,D级共计17项;将推荐意见与初步形成的预警评估策略整合,拟定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早期干预方案的框架和草案文本。(2)在专家咨询的过程中共有14位专家参与到研究中,积极性系数为:第一轮0.933,第二轮1.0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5。通过两轮的咨询过程,对方案进行最终的修订,确定其内容包括:措施和目标两个部分,其中措施部分有3个一级项目、17个方面的共计93条具体措施条目,目标部分共有35个条目。结论:通过系统回顾产后出血预警评分工具,推荐预测准确性较高“改良式预测评分表”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分系统”供临床参考使用;对产后各项指标进行纵向研究,分析得到对产后出血人群中重要的评估指标和时点,并形成了产后出血评估策略。基于循证研究的方法,对产后出血的相关指南进行系统回顾,汇总高质量推荐意见;整合前期评估策略内容,形成了方案的初拟框架和草案文本;对方案草案进行专家论证,得到了趋于一致的专家意见,最终拟定了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早期干预方案文本。形成的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补液与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补液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宁地区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资料收集
        2.2.2 病例资料分组办法
        2.2.3 质量控制
        2.2.4 技术路线图
        2.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结果
    3.2 生存及死亡组患者的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的比较
    3.3 APACHEII评分与乳酸、乳酸清除率、碱剩余值的相关性分析
    3.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创伤失血性休克概述
    4.2 高海拔地区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特点
    4.3 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的动态变化
    4.4 APACHEII评分与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的相关性
    4.5 入院PH值与创伤失血性休克
    4.6 入院MAP与创伤失血性休克
    4.7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评分表
        A-1:APACHEII评分
        A-2:GCS评分表
        A-3 损伤严重度评分(ISS)I 表
        A-4 损伤严重度评分(ISS)II 表
    附录 B 综述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补液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2)创伤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的术前急救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介绍
    1.1病情介绍
    1.2治疗和护理经过
2护理体会
    2.1预检分诊
    2.2一体化流程管理
        2.2.1伤情评估
        2.2.2建立静脉通道
        2.2.3保持呼吸道通畅
        2.2.4管道护理
        2.2.5控制出血
        2.2.6紧急输血、补液扩容
        2.2.7多科会诊
        2.2.8心理护理
        2.2.9完善各项术前准备
        2.2.10转运护理
        2.2.11交接护理b
3小结

(3)骨髓腔补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创伤失血性休克+二次打击模型
        1.2.2 骨髓腔补液
        1.2.3 脓毒症模型制作
        1.2.4 血浆细胞因子检测
        1.2.5 获取骨髓细胞和肾细胞的免疫细胞
        1.2.6 骨髓、肾脏中纯化CD11c~-CD45RB~(high) DCs
    1.3 实验分组
        1.3.1 实验一:骨髓腔补液+二次打击实验
        1.3.2 实验二:细胞回输实验
    1.4 统计学分析
    1.5 结果
        1.5.1 IO可以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
        1.5.2 IO可以使血浆中TNF-α与IL-10升高
        1.5.3 IO可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骨髓和肾脏中的免疫细胞和CD11c~-CD45RB~(high) DC的数量
        1.5.4 免疫细胞回输可以降低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
    1.6 讨论
    1.7 小结
    1.8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骨髓腔补液的免疫调节作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潜力
    2.1 骨髓腔补液的概述
        2.1.1 国内外骨髓腔补液的应用与发展
        2.1.2 骨髓腔补液的特点与优势
        2.1.3 骨髓腔补液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2.2 创伤失血性休克与脓毒症概述
        2.2.1 脓毒症研究进展
        2.2.2 创伤失血性休克导致脓毒症
    2.3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与先天免疫概述
        2.3.1 创伤失血性休克激活先天免疫反应
        2.3.2 先天免疫的研究进展-训练性免疫
    2.4 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2.5 创伤失血性休克继发MODS和AKI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重特大事故现场批量休克伤员救治药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口服补液
2 生命维持与器官保护药物
3 骨内补液
4 抗休克裤
5 小结

(5)失血性休克40例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抢救期
        1.2.2 观察期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6)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附录 C 综述
        参考文献

(7)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创伤失血性休克概述
    1.1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
    1.2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原则
2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
    2.1 液体复苏治疗的指导指标
    2.2 液体复苏的方式
    2.3 复苏液体的种类
    2.4 液体复苏的通道建立
    2.5 液体复苏与其他复苏方法相结合的应用
3 结语

(8)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创伤休克的概念
2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诊断
3 液体复苏的方法
    3.1 足量液体复苏
    3.2 早期不复苏与限制性液体复苏
    3.3 低压复苏
4 复苏液体种类的选择
5 液体输入速度与输入路径
6 液体复苏的终点指标
    6.1 动脉血乳酸 (BL)
    6.2 碱缺失 (BD)
    6.3 胃黏膜内pH (pHi)
7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回顾启示
    7.1 复苏液体
    7.2 年龄
    7.3 基础血压"
8 结语

(9)低压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早期干预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问题及方案
    五、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预警评估策略的形成
    第一节 产时预警评估工具的系统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节 产后评估指标的纵向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早期干预方案的构建
    第一节 产后出血早期干预方法的证据综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步骤
        (三)研究结果
        (五)小结
    第二节 产后出血早期干预方案的专家论证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产后出血预警评分表对产后出血预测效果的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补液与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宁地区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与预后的关系[D]. 王洁. 青海大学, 2021(01)
  • [2]创伤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的术前急救护理体会[J]. 陈淑彦,蔡海荣,周建仪,曾奕云,刘秀珍,鲁锦胜,罗欣茹. 当代临床医刊, 2021(02)
  • [3]骨髓腔补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 王明炀.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重特大事故现场批量休克伤员救治药品研究[J]. 戴跃龙,白慧颖,黄自冲,胡森.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07)
  • [5]失血性休克40例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体会[J]. 阿里厅·江阿里,古扎拉依.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6)
  • [6]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D]. 王如意.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7]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J]. 江丹丹,陈红宇.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20)
  • [8]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J]. 王阿凤.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10)
  • [9]低压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中的应用研究[D]. 李柱伟.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10]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早期干预方案的构建[D]. 刘莹.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1)

标签:;  ;  ;  ;  

失血性休克患者补液及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