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油气战争”与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

中亚“油气战争”与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

一、中亚地区的“油气之争”及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论文文献综述)

彭昕[1](2021)在《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际制度的发展有深化合作和扩大规模两个方向。相对于深化合作直接实现内部提质、进一步促进制度的发展,制度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制度成员的增多,如若不基于强有力的约束协调,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制度功能的发挥、威胁制度的未来发展。诸如欧盟等强制度,因扩员而引起的内部协调困难、一体化进程延缓等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约束力较弱的国际制度扩员就更易引起功能涣散、治理低效等问题。因此,弱约束性制度理应倾向于深化合作,谨慎扩员。然而,针对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实践的经验观察发现,即便在组织面临迫切提质需求的情况下,弱约束性制度仍然实现了扩员。这一选择逻辑上的反常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所在:弱约束性制度为何选择扩员?弱约束性制度如何应对扩员后的功能低效?针对这一问题,就学理基础而言,制度变迁研究构成了研究的宏观理论背景;就经验积累而言,上海合作组织的相关数据与文献为本文提供案例检验基础。但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不难发现,当前以功能主义和理性选择为导向,大量聚焦强制度扩员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对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问题提供有效解释。针对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一系列弱制度扩员的经验研究,缺乏更进一步的学理提炼与整合,存在理论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分析折中主义方法,在制度具备包容性特征且处于协调性制度互动背景的前提下,围绕国际制度功能的多重性内涵,提出了影响弱约束性制度扩员实现的权力制衡、规范扩散以及功能补偿三项基本假设。将其分别带入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从搁置(2001年至2007年)到进行法律准备(2008年至2014年)再到最终落实(2015年至2017年)的三个具体阶段予以验证。就上海合作组织案例而言,针对其弱约束性特征的判定既有其结构性的客观原因,也依据其一系列主观的规则设定。作为一项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主导的区域间合作制度,上海合作组织具有基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同一空间内众多的相似性制度供给,也在大国利益和小国需求的彼此兼容中维持了基本协调的互动关系。以此为前提,通过历时性比较上合组织扩员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发现:第一,在俄罗斯视角下,由于对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威胁感知不断提升,受到中国实力提升对中亚经济影响力增强的压力,其权力制衡需求呈现了持续增强,因此俄始终致力于积极推动扩员,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作为软制衡工具的作用;第二,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背景下,上合组织的制度成熟、成员国的实力增长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提升“上海精神”这一核心规范出现了日益增强的扩散需求,推升了各成员国寄希望于通过扩员提升制度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倾向;第三,2015年“一带一盟”对接的实现、上海合作组织“对接平台”定位的确立,通过制度间功能协调上合组织突破原有功能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扩员引起的功能弱化问题,解决了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引起低效问题的后顾之忧。基于系统的理论假设和经验论证,最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制度成员国权力制衡和规范扩散需求的提升增强了制度扩员的可能,但不足以促成扩员的最终实现;功能补偿的出现,是在前两项需求不断增长、扩员可能不断累积的情况下促使上合扩员决策得以最终达成的决定性因素。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对当前国际制度普遍趋弱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分析总结出可资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一系列弱约束性国际制度借鉴的发展经验和政策建议:在逆全球化时代、国际制度普遍趋弱的大背景下,不论是既有弱约束性制度的未来发展,还是后发力量类似的制度供给,都应在关注内部功能建设的同时,重视制度间关系的维护,避免碎片化引起的制度消耗,追求在协调型互动中形成制度间功能的补偿甚至借用。2021年适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本文对于上合扩员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已完成的扩员实践,还在明晰扩员依据的基础上对上合新阶段从制度协调中获取的新兴发展动力做出了积极评估与展望。

相壮[2](2020)在《美国的中亚政策“3.0”探析(2014-)》文中研究表明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内陆中部,油气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美国在中亚国家独立之后便将中亚地区视作是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地区。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美国的中亚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本文将这三个阶段的美国中亚政策分别定义为美国中亚政策“1.0”、“2.0”、“3.0”。美国中亚政策的第一阶段,美国在中亚主要聚焦于维护中亚国家独立地位、推动本地区实现无核化以及获取本地区能源。在美国中亚政策的第二阶段中,反恐和推进民主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随着美国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美国对中亚的政策也正式进入第三阶段,即美国中亚政策“3.0”时代。在这一阶段,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都注重与中亚国家在经济、政治以及安全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美国中亚政策“3.0”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了适应阿富汗的新形势、新形势下牵制俄罗斯的战略需要、遏制中国在中亚不断上涨的影响力以及打击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与前两个阶段的中亚政策相比,这一阶段的中亚政策的特点是在战略目标方面与之前两个阶段的中亚政策表现出了一定的连续性,但是在政策实施手段上更加务实,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淡化。美国这一阶段的中亚政策对中亚国家、俄罗斯以及中国都产生了影响。首先,提升了美国在中亚的影响力;其次,激化了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亚的斗争;第三,对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消除美国新政策对中国中亚政策的影响,中国应该首先要加强与中亚国家在经济、安全、政治以及人文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其次要密切同俄罗斯的合作,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最后探索与美国在中亚可能的合作空间。

陈亚州[3](2020)在《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首次扩员后提出的旨在推动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理念,对于上海合作组织行稳致远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引意义。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多重使命,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平稳构建对于上海合作组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全球治理体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概念纳入国际共同体的视阈中,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可视为在组织成员国间主要由价值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复合型地区共同体。据此,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共同体就是要推动成员国在共同价值、共同安全、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的基础上,将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为团结互信的典范、安危共担的典范、互利共赢的典范和包容互鉴的典范。通过对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现有基础、主要挑战和基本路径方面等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资源,该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思想、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其吸收了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基本实践历程的有益经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成员国在共同价值、共同安全、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方面,已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不过,在以上四个维度,构建上海合作组织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鉴于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期任务,各成员国需要在分别拟定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路径、安全路径、利益路径和情感路径的基础上,形成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整合性路径。

邱欣[4](2020)在《“一带一路”国家石油贸易网络结构及中国石油进口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石油资源是现代工业的命脉,也是大国争夺的重点,石油贸易活动对全球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及地缘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进行国事访问时提出的,其沿线国家众多,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中国进口石油的重要来源地之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为中国开辟新的石油通道提供了可能,而且更加有利于促进全球石油贸易的发展。因此探讨“一带一路”国家石油生产与消费的时空格局,分析沿线国家石油贸易网络特征演化及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能源合作。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在进口贸易网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带一路”国家是中国最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因此分析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石油资源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各国石油生产及消费数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各国石油贸易数据,本文首先分析“一带一路”国家石油资源分布及生产和消费状况,理清供求关系。其次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油贸易网络的基本特征,并重点关注中国在贸易网络中的角色和地位变化,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QAP)回归分析方法,利用经济发展水平、地缘政治环境稳定性、石油产量、人口规模、语言及国家边界相邻六个指标来解释影响“一带一路”国家石油贸易网络形成的因素。最后基于进口稳定性方法,讨论目标中断和随机中断两种情景下,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石油资源稳定性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石油贸易网络中来,其中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等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国,而中国、印度、新加坡、泰国等是重要的石油消费和进口国。(2)2001年“一带一路”国家石油进出口总量分别为236×106t、234×106t,2018年达到703×106t、598×106t,分别增加了1.98和1.56倍。2018年底进口石油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71.49×106t。(3)“一带一路”石油进出口贸易网络呈现出典型的无标度特征,度和度强度的分布都满足幂律分布。同时网络密度和聚类系数不断提高,贸易网络的连通性不断增强。(4)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石油量日益攀升,且进口来源地逐渐转移并集中到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等国家。(5)国家边界相邻对石油贸易对象的选择及贸易量产生显着性正向影响。石油生产量差异产生显着性负向影响。也就是说,边界相邻,运输成本低,资源禀赋互补的国家更容易形成对双方的贸易偏好,进而有利于增大双边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6)与随机中断相比,目标中断对中国石油进口安全的威胁更大。得益于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中国石油进口稳定性有所提升。为提高石油进口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促进进口来源国的多元化,增加陆路进口的份额,加强石油贸易的国际合作,改善地缘政治环境,稳步推进清洁能源对石油的替代。

向洁[5](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中俄两国领导人先后于2013年9月和2015年1月提出/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组织,并于2015年5月8日签署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对接合作共识由此达成,其亦开创了欧亚区域多边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双方对接合作正处在稳步推进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模式选择、机制构建与平台运用等制度性深层对接方面仍缺乏实质性安排,阻力因素依然较多。此时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问题,探寻各国发展新思路,谋求多方合作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可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双方对接合作规划的制定以及具体务实行动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价值。本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区域一体化、区域合作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阐释对接必然性与现实基础——总结对接成效与问题——识别对接机遇与挑战——剖析对接基本架构——优选对接模式——构建对接机制——探寻对接路径”为基本逻辑框架,结合文献分析与归纳演绎、历史与逻辑、统计与比较、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等分析方法,旨在探寻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机制及路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从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两方面阐释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必要性主要源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欧亚经济联盟发展、区域一体化潮流以及区域各国国内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客观需要,可行性则是基于双方地缘毗邻、政治互信、贸易互补、发展理念相近、民意支持等优势基础的存在。2.从“五通”视角梳理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早期收获,并指出了相关问题。目前双方对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机制特性差异、深度对接能力和意愿有限、合作依赖关系非对称、技术服务标准迥异、务实合作经验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深度化发展。同时,双方还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外部环境。3.从发展战略对接与务实领域合作的宏、中微两个层面剖析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指出:发展战略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要重点推进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项目、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这两大跨国跨区域性战略对接。务实领域方面,要以设施对接为优先,贸易对接为首要,能源对接为基本,产能对接为重点,金融对接为突破,农业对接为补充。在贸易对接问题研究上引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了中国同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的贸易效率,揭示出双边贸易效率水平中等,贸易潜力较大,有必要创新合作模式(如建立自贸区)进一步拓展,同时指出上合组织在其中发挥正向作用,可作为双方对接平台。4.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方视角分别探寻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模式方面:从主体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整体的“CN+1”(N≥5)、与联盟各国的“C1+1”、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以及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4种模式优难点,并指出具体推进中应综合使用,同步开展;从功能角度提出了自由贸易区、跨国经济走廊、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人文交流基地5种具体推进模式。其中,自贸区,尤以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模式为关键。对此,文章利用WITS-SMART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关税减让对双方贸易、福利效应及关税收入等方面的影响,论证出该FTA建设在经济效应上可行的结论。机制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了以多边领导人高位协商为主的“CN+1”(N≥5),以双边政府首脑、总理+部长、地方政府、高级别工作组等为主的“C1+1”以及以企业对接、银行对接与融资对接为主的“E+F”3种对接机制;从功能角度提出了智库对话、政府磋商、跨国管理、监督反馈、法律协调、信息交流等6种具体推进机制。5.从主体推力、实体抓手、制度保障和推进原则四方面确立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具体路径。即以政、企、智、媒、民五方主体为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贸易便利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等为抓手,以规则构建、自贸区建设、人文互动为关键,以次区域、多边单项对接为先行,多措并举,同步推进。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给予了分别设计。二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系统性分析论证了上合组织作为双方对接合作平台的可行性及其具体功能作用。三是在WITS-SMART模型框架下,基于HS6分位贸易数据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性(短期和长期)关税减让对双方经济效应的影响。

李朝飞[6](2018)在《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文中指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在中国东南沿海一直构筑所谓第一和第二岛链,奉行“遏制而不孤立”政策,在东北亚、东海、南海和南亚四大区域构筑反华“C型”包围圈,阻止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是“东亚国家”,但中国更是一个“亚洲国家”,通过陆海联动、东西联通凸显陆海两栖型大国的优势与地位。中亚是中国突破西方封锁和战略围堵的重要突破口,是中国巩固西北边境地区稳定、预防极端组织和思想渗透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和拓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点地区之一。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软实力外交是新时代中国对中亚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塑造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亲和力构建意义重大,也与美国、俄罗斯、欧盟和地区大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软实力外交包括宣介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念、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吸引力、宣传中国模式和建立孔子学院等方式,未来还可以通过发展中国旅游、建立文化代表处、促进中国经典作品外译和促进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中亚各民族民心相通。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是中国特色的大外交,它是实力与影响力、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内宣与外宣相互统筹的结果,也是外交部、文化部、宣传部与商务部等各部委既相互分工又彼此配合的重要实践。主体、客体、路径和话语是新时代中国软实力外交的四大要素。未来,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应在主体整合、客体选择、路径创新和话语构建等方面,充分利用好“组合拳”,以民心相通为目标,以“一带一路”为抓手,以政策沟通为保障,以上海合作组织为载体,讲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民生优先”的故事,增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中国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和中国政治的影响力。

张静[7](2017)在《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5月26日,莫迪宣誓就任印度联邦政府总理。在任内三年多的时间里,莫迪在外交方面投入了巨大热情,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印度的外交理念与传统,莫迪政府基本采取了被印度战略界喻为“同心圆”的外交战略思想,将印度外交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同心圆:第一层是印度的直接邻国即南亚地区国家,第二层是“扩展的邻居”,即印度直接邻国的外围国家,主要指穿越亚洲与印度洋的国家,第三层是指全球舞台,主要关注对大国与国际组织的外交。其中,本文将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同心圆定义为印度的大周边外交,也是莫迪上任后积极扩展印度影响力的地域。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大周边外交政策符合印度崛起的逻辑。印度目前虽尚未成为全球性大国,但已成为最重要的地区大国,这也是新兴大国固有的发展道路。因此,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可视为印度实现“大国雄心”所必然采取的手段与途径。印度大周边外交具体政策虽然可能因国际环境和周边事态变化而发生相应调整,但外交思想和理念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探寻大周边外交政策的根源,需追溯印度特定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对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理念按其产生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古代印度的遗产,其中广为流传并常被引用的是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二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包括印度沿用至今的印度中心论与寇松的“斜坡理论”和“缓冲国理论”;三是印度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其中“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主要关注于印度洋,而南亚版“门罗主义”和“古杰拉尔主义”的关注重点则在南亚。这些理念对于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是印度外交思想的源头。除了印度的周边外交思想传统之外,具体到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其现实推动因素是不得不考量的重点之一。莫迪政府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莫迪政府对印度终须实现大国雄心的战略定位以及莫迪个人层面希望将印度崛起打上个人印记的愿望。二是安全上的双重考量,即对于陆、海双向大周边的地缘政治考量这一传统安全领域,和主要关注恐怖主义、海盗威胁、全球气候问题、能源安全等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三是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这方面的考量与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密切相关。四是大周边的软实力拓展,体现了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中地位的提升,得益于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拥有的良好基础。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实践层面可分为五个方向:一是致力于追求地区霸权的南亚地区政策;二是重点在经济的“东向行动政策”;三是考虑到能源与印侨问题的“西联”政策;四是关注安全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中亚”政策;五是拓展印度在更广阔空间经济与安全利益的南向政策。印度大周边外交的每一个方向都存在其独特的实施背景、核心利益关切、路径选择和具体效用评估,但不同方向在印度整体周边外交中的地位有所不同。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与效果,也有消极方面的风险与挑战。政策积极的一面为: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增加了印度的地区影响力、提升了印度的大国地位、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而消极方面则体现为三个层面,即国际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地区层面的潜在风险与国家层面面临的挑战。无疑,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发展将继续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并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政策对中印关系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在大周边视野下,印度对中国存在三重定位:地缘上的防范对象、经济上的合作伙伴和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对此,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是在双边问题上立场强硬,二是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三是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四是在周边地区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五是与日本强化合作以应对“一带一路”。鉴于印度在大周边视野下对中国的定位,中国对中印关系更应采取全局性视角,立足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个伙伴”,即国家层面“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区域层面“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体系层面“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采用符合现实并致力于中印关系长远发展的政策举措。

ZHAKISHEVA LAZZAT[8](2017)在《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研究》文中认为能源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能源可以说是人类血液的第二层。最近十多年来,世界变化速度快、范围大、层次多、影响深,世界秩序和格局日益复杂与多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当今世界,能源是各国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世界能源发展面临着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三大挑战。能源对世界各国的格局和政治文化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影响仍在继续。中亚的油气、煤、水能、风能、太阳能非常丰富,已成为世界关注的能源基地。中亚一直是世界大国博弈的焦点,而该地区丰富的能源储备,更是吸引了各个大国追逐,由此成为世界的能源政治的中心。同时,中亚各国将能源视为经济发展的支柱、独立和安全的基础,发展大国关系的保证。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但中亚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开采利用价值低、在能源开发方面的急功近利致使地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国家之间常因能源供求产生矛盾,能源发展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等。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石油世界消费国,已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的国内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消费的需求,能源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中国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严重障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世界能源合作,扩大国际能源贸易,促进对外投资和跨国能源公司发展,积极参与世界能源战略对话,取得了显着的效果。积极向外发展,到外国投资开发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血液支持”,使得中国的能源安全得到了保障。当中国鼓励能源公司发展海外能源市场时,中亚国家现实地选择与中国开展互补的能源合作。进入本世纪,中亚和中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提出了合作共赢,建立区域合作共同体,始终坚持深化友好合作机制。坚持与中亚五国建立利益共同体,化解矛盾,增进互信,实现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自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三年多来,五十多个国家积极响应,亚欧大陆共同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中亚-中国的合作保持“先行一步、一马当先”的势头。中亚各国期望与中国共同发展,为发展地区经济和改善民生谋求外部援助。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先后与中国签署双边合作协议。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塔吉克斯坦的“能源交通粮食”以及土库曼斯坦的“强盛幸福时代”等发展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高度吻合,这为中亚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会。本研究先对世界、中亚以及中国的能源形势作简单分析,然后叙述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的现状和机制,阐述双方未来能源合作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介绍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指出能源博弈与合作并存,然后概述中亚能源和中国能源状况,再介绍能源是沟通中亚和中国的桥梁,双方之间近二十年的能源合作历程。第二章先从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管道建设、油气加工、油气贸易、油气相关工程服务、技术合作、能源金融合作阐述了中亚与中国的能源合作领域,然后分别介绍了中亚五国的能源状况以及各国与中国的合作情况。第三章探讨了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的法律机制、安全机制、争端机制以及协调机制。第四章论述了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需面对诸多挑战,如各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民族宗教斗争、“三股势力”、生态环境恶化、里海划分等。第五章则是在分析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的机遇基础上,对双方合作提供中肯的建议。

刘方平[9](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文中认为对外援助包含着深刻的价值意义,援助国提供的对外援助只是该国本身所秉持的价值理念的一种外化形式,由此产生出了不同的援助类型、方式和目标追求。中国的对外援助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基本原则、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其理论来源,反映出中国援外深刻的价值内涵。改革开放以来,在“两个大局”、“两种挑战”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援外开启了现代化的转型之路。在经历了数次援外改革以后,中国对外援助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援助理念上,中国援外实现了由重视政治利益到重视经济利益转变;在援助原则上,平等互利四项原则成为中国援外的指导原则;在援助政策上,中国援外实现了由不附加任何条件到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转变;在援助治理体系上,中国援外建立了以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为主要归口机构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在援助的方式上,优惠贷款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中国援外新发展的引领下,中国对外援助实践逐渐进入到全方位发展阶段。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对象以亚洲、非洲、加勒比和拉丁美洲的欠发达国家和贫困国家为主,中国对外援助的领域大多集中在发展领域,在政治、安全等领域对受援国的援助相对较少,这也符合外交服务于经济的改革理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对外援助促进了受援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南南合作的深化。通过Eviews7.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知,中国对受援国的援助与受援国GDP增长、双边贸易额以及中国对受援国的投资都乘正相关。中国对受援国的援助也为维护自身利益带来帮助。例如,受援国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以及挫败国际反华提案等问题上给予中国宝贵的支持,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当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援外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援外宣传工作不到位、援外项目生态问题政治化、援助手段较为单一以及援助理念有待进一步升级等。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援助实践表明,中国应当继续坚持“援助+合作”的特色援外模式,它既符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又有助于促进双边经济发展,推动南南合作进程。中国还应当加强援外企业的社会责任建构,进一步促进援外领域的平衡,提高援外宣传工作,提升中国在援外领域中的话语权,为增进中国整体国家利益服务。但是,中国需要理性看待援助作用的边界,它并不是万能的,不应当在主观层面将其功能予以夸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援外体系,与美国、日本、英国等OECD组织成员国以及苏联相比,中国援外表现出了互利共赢、治理规范、经济优先、卓有成效等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应当在中国援外的实践中继续发扬光大。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倡导“一带一路”的对外发展战略,这对中国援外来说,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一带一路”战略既可以提升中国援外战略地位,又可以提升中国援外治理水平,还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援外理论,提升中国在国际援助领域中的话语权。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强化援外的战略功能,使其承担起更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援外的有效性,为“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起稳定的地缘安全环境?这是“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援外带来的现实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援外需要做出战略调整。在微观层面,中国可以考虑设立中国国际开发合作署来统筹援外工作,将援助的重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并适当增加军事、安全援助,丰富援外手段,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在中观层面,中国援外应当以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为主要战略目标,实现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分工;在宏观层面,中国应当升级援外理念,引领人类全面发展需求,带动沿线国家参与国际治理,促使国际秩序更加公平。

王强[10](2017)在《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选择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0%左右,为保证国内生产与生活的需要,油气企业跨国投资已经成为必然之举。我国油气企业在海外已经构建五大战略区,其中中亚俄罗斯是最重要的战略区之一,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其战略位置更加凸显。中亚俄罗斯等国家传统上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由于这些国家存在经济结构单一,国家经济运行对能源产业依赖性很强,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投资中面临当地政府对油气等能源投资管控严格、相关投资政策复杂多变、同时设置各种附加的投资条件、以及牵涉其中的利益相关者众多等问题。在这样复杂多变的投资环境下,我国油气企业要想在该地区投资获取油气资源和预期收益,必须建立系统的投资决策机制,其主要包括如下四个环节:识别可供利用的可能的投资机会(机会识别分析);厘清各种政策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油气投资产生的各种可能的影响(影响因素分析);将可供识别的各种机会,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多种可供选择的投资战略(投资战略选择分析);最终通过正确选择相应的投资战略,实现提升企业绩效等预期目标(企业绩效表现分析)。投资战略选择在整个投资决策系统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位置,是整个投资决策系统的核心和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绩效的最终表现。为此,本文选择以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选择为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投资战略选择进行研究,向前开始于机会识别和影响因素分析,向后延伸出企业绩效表现评价,最终形成对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投资的系统性分析,进而为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投资提供系统性参考。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在对跨国投资战略以及能源合作相关理论梳理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在投资战略选择理论模型的构建和实证研究方面较薄弱的问题,主要围绕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选择模型的构建及其实施效果等内容,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展开研究。理论方面:基于动态竞争优势理论,在系统分析影响我国油气企业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的涉及投资机会识别的投资战略选择模型,并提出四种投资战略选择类型: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实证方面:主要以我国在中亚俄罗斯地区从事投资业务的油气企业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各种影响因素对不同的投资战略选择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投资战略选择对于油气企业的市场绩效表现的具体作用,进而为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的实施效果的判断,提供经验支持。最后,针对现有研究中,典型案例较欠缺的事实,利用本文作者实地参与中国石油集团在俄罗斯的亚马尔LNG项目的有利条件,用该具体案例系统演绎了投资战略模型各个模块具体运作的思路和步骤。主要内容如下:一是从保障我国能源供给、推动我国油气企业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实施现实背景出发,通过分析我国油气企业中亚俄罗斯投资现状、投资环境,找出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投资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中亚俄罗斯是我国油气企业投资的传统战略区,政治环境较好,经济互补性强,但由于中亚俄罗斯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对石油等能源依赖强,油气企业竞争激烈,外资投资收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而确定以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选择为研究主题。二是介绍了本文借鉴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及钻石模型,并通过文献分析找出现有研究在投资战略选择理论模型的构建和实证研究方面较欠缺的不足点。三是基于动态竞争优势理论,展开对投资机会识别的分析,对我国油气企业中亚俄罗斯投资机会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与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选择模型(包括以上四环节),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结合实施各种战略类型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构建了完整的研究框架,从投资机会识别和影响投资战略的关键因素开始,到具体的投资战略实施类型,再到如何影响最终的企业绩效。通过上述传递路径形成了我国油气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形成机制。四是是运用微观问卷调查数据,对我国油气企业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投资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进行具体验证。通过结构方程,分别验证影响投资战略选择的六种要素对投资战略选择的作用方向和大小。研究发现:1.高管竞争优势预期能力通过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来间接影响企业绩效,高管竞争优势预期能力与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和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关系不显着。从路径系数上看,高管竞争优势预期能力对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影响要大于对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2.共同愿景能力通过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和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来间接影响企业绩效,共同愿景能力与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关系不显着。从路径系数上看,共同愿景能力对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影响最大,其次是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最小的是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3.管理利益相关者能力与获得利益相关者激励能力通过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来间接的影响企业绩效,管理利益相关者能力与获得利益相关者激励能力分别与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和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关系不显着。通过路径系统比较,管理层制定投资战略时对管理利益相关者能力的关注程度要高于获得利益相关者激励能力,表明企业管理层在选择投资战略时较多的是从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程度考虑,而对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激励程度考虑较弱。4.资源国产业资源可获取性通过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和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来间接的影响企业绩效,资源国产业资源可获取性与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关系不显着。路径系数显示,我国油气企业所在资源国产业资源可获取性差时企业选择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获竞争优势,资源国产业资源可获取高时企业选择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获取竞争优势。5.利益相关者压力通过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以及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来间接影响企业绩效。从路径系数显示,利益相关者压力对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的影响程度最大,对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的影响程度最小,表明我国油气企业在受到利益相关者压力时,最先考虑的是从企业内部入手,采取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发挥企业竞争优势,尽快解决利益相关者压力,而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企业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缓解压力。6.我国油气企业可选择实施的上述四种不同类型的投资战略对企业绩效都有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油气企业进行不同的投资战略选择,对我国油气企业提升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通过路径系数可看出,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对企业绩效影响程度最大,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投资战略对企业绩效正向影响程度最小。从路径系数上充分反映了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选择实施各种类型投资战略的优先顺序,其中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最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绩效的提升,说明战略伙伴是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获取绩效的主要来源。五是运用典型案例,俄罗斯北极地区亚马尔LNG项目从启动到实施的7年投资案例回顾,进一步印证了本文设计的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地区投资战略选择理论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文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以及以往成功案例的验证,我国油气企业在进行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选择时,可直接运用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如果我国油气企业高管认为投资战略可带来竞争优势预期时,可选择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和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而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以及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可不予以考虑,并且针对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与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之间做出选择时,更应侧重后者。第二,如果我国油气企业具备构建共同愿景的能力,可以选择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以及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这些战略都可有力地提升企业竞争力,但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不是选择项。选择投资战略时,优先选择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其次是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最后是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第三,如果我国油气企业具备管理利益相关者能力时,优先选择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对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和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不予以考虑。第四,如果我国油气企业在实施投资战略时能够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激励,优先选择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对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和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不予以考虑。第五,如果资源国产业资源可获取性差时,我国油气企业应优先选择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而对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以及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可不予以考虑;当资源国产业资源可获取性高时,优先选择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而放弃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以及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第六,如果我国油气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受到较大的压力时,可选择实施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以及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四种投资战略,并且,优先选择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其次是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最终是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第七,我国油气企业可以选择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以及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四种战略来提升企业绩效。选择顺序依次是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综合以上研究内容,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如下:第一,构建了完整的投资战略选择模型理论体系,该体系包含投资机会识别分析、影响因素分析、投资战略选择的具体类型、企业绩效表现四个环节的完整架构,并提出四种具体可行的投资战略选择类型,即:上下游一体化型投资战略、竞争优势差异化型投资战略、战略伙伴协同型投资战略和资源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战略,从而构成了投资战略选择的系统性研究,有效弥补了现有理论研究中缺少对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地区投资战略选择的系统性研究不足的问题。第二,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等较新颖的方法,对投资战略选择模型进行了系统性检验。结果显示,构建的投资战略选择模型较好地验证了各影响因素对投资战略选择的影响程度,为投资战略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结果也显示,各投资战略的选择都对企业绩效有着积极的作用效果,是对现有实证研究缺少系统性检验的有效补充。第三,针对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地区高管设计了投资战略影响因素量表、投资战略选择类型量表和企业经营绩效量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地区投资战略选择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并验证了投资战略选择是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进行战略投资的重要决定因素。第四,本文案例研究,是对现有研究的丰富和拓展。作者以7年的时间亲身参与并实施俄罗斯北极地区亚马尔LNG项目,从该项目的启动到具体实施,作者以决策参与者身份主导该项目的实施,系统地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在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各阶段所应采取的工作,全面系统地检验了本文提出的投资战略选择类型的合理性及实用性。同时,该案例做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的成功典范,可做为我国政府处理中亚俄罗斯地区政治经济问题的决策参考,对后续战略投资具有示范效应,也为今后投资战略理论提供实证参考。

二、中亚地区的“油气之争”及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亚地区的“油气之争”及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1)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问题与选题意义
    二、既有研究回顾与评析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第一节 研究问题:弱约束性制度为何扩员
    第二节 国际制度趋弱的现实背景
    第三节 既有学理逻辑的解释与不足
第二章 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可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弱约束性制度
    第二节 两个假定:包容性制度、协调型互动
    第三节 三个假设:权力制衡、规范扩散、功能补偿
第三章 案例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扩员问题概述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弱约束性界定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包容性特征和制度互动背景
第四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权力制衡需求
    第一节 上合组织的相关权力要素:俄罗斯、美欧、中国
    第二节 权力制衡需求:俄罗斯视角下的制衡需求与制衡可能
    第三节 权力制衡需求对扩员进程的推动:历时比较
    本章小结 权力制衡需求影响但不决定弱约束性制度扩员
第五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规范扩散需求
    第一节 上合组织的价值规范要素:“上海精神”
    第二节 规范扩散需求:“上海精神”的扩散需求与扩散路径
    第三节 规范扩散需求对扩员进程的推动:历时比较
    本章小结 规范扩散需求影响但不决定弱约束性制度扩员
第六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功能补偿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对接平台”定位的出现
    第二节 在对接协调中获取功能补偿的可行性论证
    第三节 功能补偿对扩员决策的决定性影响
    本章小结 功能补偿是弱约束性制度扩员的必要条件
总结
    一、总结与结论
    二、基于结论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2)美国的中亚政策“3.0”探析(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的中亚政策的发展历程(1991—2013)
    第一节 美国的中亚政策“1.0”(1991-2000)
        一、等待与观望阶段(1991-1996)
        二、对中亚事务的全面介入(1997-2000)
    第二节 美国的中亚政策“2.0”(2001-2013)
        一、大举进入与迅速扩张(2001-2005)
        二、挫折与调整(2006-2013)
第二章 美国的中亚政策“3.0”发展历程(2014—)
    第一节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中亚的利益诉求
        一、阿富汗战争利益
        二、一般性地区利益
        三、地缘政治利益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的中亚政策(2014—2016)
        一、政治上启动多边对话机制
        二、安全上增强与地区国家安全合作
        三、经济上加强与中亚国家内部以及周边国家的合作
    第三节 特朗普政府的中亚政策(2017—)
        一、安全上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
        二、经济上缩减对中亚国家的援助规模
        三、政治上注重双边及多边框架下的合作
第三章 美国的中亚政策“3.0”形成原因及特点
    第一节 美国的中亚政策“3.0”形成的原因
        一、为了适应阿富汗新形势
        二、新形势下牵制俄罗斯的战略需要
        三、抵消中国在中亚不断上涨的影响力
        四、打击恐怖主义
    第二节 美国的中亚政策“3.0”的特点
        一、战略目标的连续性
        二、手段的务实性
        三、去意识形态化
第四章 美国的中亚政策“3.0”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第一节 美国的中亚政策“3.0”的影响
        一、提升了美国在中亚的影响力
        二、激化了美俄在中亚的斗争
        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的应对
        一、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二、密切同俄罗斯的合作
        三、寻求中美在中亚的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现状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第一节 不同学科视阈中的共同体概念
        (一)政治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二)社会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三)国际关系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四)共同体概念研究的特征和不足
    第二节 共同体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共同体
        (二)国际共同体
        (三)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界定
        (一)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二)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第四节 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和其它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二)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三)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第二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经验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的基本历程
        (二)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的主要目标
        (三)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一)“天下”观念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二)“和合”文化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三)“义利统一”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第三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现有基础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的基础
        (一)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生成过程
        (二)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主要内容
        (三)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认同程度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础
        (一)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演变过程
        (二)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
        (三)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础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一)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发展演变过程
        (二)成员国共同利益存在的主要领域
        (三)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的基础
        (一)成员国的承认需求及其基础
        (二)成员国的信任需求及其基础
第四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挑战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共同价值话语体系缺失
        (二)共同价值认同程度偏低
        (三)共同价值外部挑战增多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成员国安全威胁认知存在差异
        (二)成员国安全利益诉求更趋多元
        (三)成员国安全合作成效有待深化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成效不彰
        (二)成员国双边与多边合作有待协调
        (三)成员国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成员国之间民心相通有待加强
        (二)成员国之间不信任感仍未缓解
第五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打造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话语体系
        (二)提高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内部认同
        (三)抵御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外部冲击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塑造成员国共同威胁认知
        (二)汇聚成员国共同安全利益
        (三)提高成员国安全合作成效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提高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成效
        (二)促使合作方式从双边向多边转换
        (三)扩大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领域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一)多元化措施培育成员国共同情感
        (二)满足成员国主要的共同情感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一带一路”国家石油贸易网络结构及中国石油进口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领域之一
        1.1.2 中国石油资源供不应求,高度依赖进口
        1.1.3 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地集中,石油运输依赖海运,进口安全风险大
        1.1.4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解决石油进口安全拓宽了渠道
        1.1.5 “一带一路”倡议与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的构建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的数据来源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复杂网络理论
        2.1.1 概念
        2.1.2 研究简史
        2.1.3 理论应用
    2.2 “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
    2.3 中国石油进口研究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一带一路”的空间范围及基本情况
        3.1.1 空间范围与国家数量
        3.1.2 国情概要
    3.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油生产与消费状况
第四章 “一带一路”国家间石油贸易网络的结构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网络模型的构建与指标体系的选取
        4.2.1 石油贸易网络的构建
        4.2.2 网络节点度与度分布
        4.2.3 节点进出口强度与强度分布
        4.2.4 网络密度、聚类系数、平均路径长度
    4.3 结果分析
        4.3.1 参与“一带一路”石油贸易网络的国家数量增多
        4.3.2 节点度增加,节点强度快速增大
        4.3.3 网络中贸易连线增多,主要国家之间贸易量增大
        4.3.4 度分布与强度分布符合幂律分布
        4.3.5 网络密度与聚类系数提高,平均路径长度增大
    4.4 “一带一路”国家石油贸易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4.1 方法介绍
        4.4.2 指标选取与解释
        4.4.3 数据来源
        4.4.4 相关分析
        4.4.5 回归分析
第五章 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石油稳定性分析
    5.1 中国石油资源蕴藏、生产与消费现状
    5.2 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石油的时空格局演变
    5.3 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石油稳定性分析
        5.3.1 模型构建与指标体系的选取
        5.3.2 数据选取与解释
    5.4 数据处理
    5.5 目标中断和随机中断情景的设置
    5.6 中断结果计算及进口稳定性分析
第六章 主要结论、政策启示与工作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启示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阐述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基础阐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区域一体化理论
        三、区域合作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特点
        二、欧亚经济联盟的内涵、特点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一、“一带”共建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一盟”摆脱内部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三、区域一体化潮流推动的客观使然
        四、中俄等国实现自我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实基础
        一、对接合作前提:覆盖区域重叠交叉,地缘基础明显
        二、对接合作保障:双/多边机制丰富,政治互信良好
        三、对接合作关键:贸易联系紧密,互补优势显着
        四、对接合作动能:发展理念相近,战略规划高度契合
        五、对接合作基石:人文基础坚实,主流社会亦普遍支持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现状、问题、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状
        一、政策沟通已达初步共识
        二、设施联通成效显着
        三、贸易畅通稳步发展
        四、资金融通进展明显
        五、民心相通日益深化
        六、其他领域务实合作势头强劲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问题
        一、机制特性差异问题
        二、深度对接能力与意愿问题
        三、经济对接前景问题
        四、技术服务标准迥异问题
        五、务实合作经验不足问题
    第三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机遇
        一、中国加快“一带”沿线地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
        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定期举办的平台机遇
        三、受西方经济集团挑战下俄罗斯“向东看”的发展机遇
        四、俄罗斯“大欧亚伙伴关系”推进下的区域合作机遇
    第四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挑战
        一、“一盟”内部发展挑战
        二、“一盟”成员国对“一带”认知挑战
        三、“一带一盟”区域内部安全挑战
        四、来自西方世界外部挑战
        五、多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一、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及远东开发战略相对接
        二、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相对接
        三、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相对接
        四、与白俄罗斯2030年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国家战略相对接
        五、与亚美尼亚2014~2025发展战略相对接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务实合作领域对接
        一、以设施对接为优先工程,构筑交通物流网
        二、以贸易对接为首要标志,扩大经贸联系
        三、以能源对接为基本内容,稳定供求关系
        四、以产能对接为重点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
        五、以金融对接为关键突破,搭建跨国服务体系
        六、以农业对接为重要补充,强化物质基础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模式探讨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对接模式
        二、与“一盟”各国的“C1+1”对接模式
        三、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对接模式
        四、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对接模式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模式选择
        一、自由贸易区模式,深化贸易联系
        二、跨国经济走廊建模式,完善交通体系
        三、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丰富投资方式
        四、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创新企业合作
        五、人文交流基地模式,构筑人文平台
    第三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机制探讨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的对接机制
        二、与“一盟”各国政府的“C1+1”对接机制
        三、各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E+F”对接机制
    第四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机制构建
        一、多元化智库对话机制,凝聚各方智慧
        二、常态化政府磋商机制,引导高位决策
        三、长效化跨国管理机制,协调各国利益
        四、动态化监督反馈机制,防范各类风险
        五、多边化法律协调机制,强化制度优势
        六、通畅化信息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以多方主体为推力,增进各方对接共识
        一、坚持政府高位引导,对接规划编制先行
        二、强化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市场联动与融合发展
        三、联合各方智库学界研究探讨,适时启动数据库建设
        四、加强媒体互动交流,推进各方认知与理解
        五、深化民间人文合作,培育国家价值共识
    第二节 以实体项目为抓手,深化务实领域合作
        一、着力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二、有效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发展
        三、继续深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
        四、积极打造多元融资平台
        五、进一步优化项目参与方式
    第三节 以规则对接与自贸区建设为关键,强化制度保障功能
        一、加快标准体系的互认与构建,力促规则对接
        二、坚持自贸区建设长期目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
        三、适时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制度发展
    第四节 以次区域合作为突破口,逐层拓展,逐步推广
        一、率先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二、以毗邻周边对接为着力点,逐层拓展
        三、以多边单项合作为示范蓝本,逐步推广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
第一章 软实力的概念界定与中国特色软实力内涵
    第一节:软实力的由来
    第二节:软实力的内容
    第三节:软实力的学理研究
    第四节:中国特色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
    第五节:新时代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
第二章 中亚的地域范围及其中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
    第一节:中亚的界定
    第二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战略地位
    第三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经济利益
    第四节: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地缘文化地位
第三章 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历史演进与现实挑战
    第一节:中国古代与中亚的文化交往
    第二节:中国古代对中亚软实力外交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21世纪中亚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上升
    第四节:“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在中亚的文化软实力
第四章 中国在中亚软实力外交的类型分析
    第一节: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念与文化软实力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
    第三节:中国模式与中国在中亚的政治文化吸引力
    第四节:孔子学院与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五章 中国与域外大国在中亚软实力外交对比研究
    第一节:美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二节:俄罗斯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三节:欧盟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
    第四节:周边国家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以伊朗为例
    第五节:其他大国软实力外交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 中国对中亚软实力外交的前景思考
    第一节:周边外交战略是中亚软实力外交的政策保证
    第二节:发挥中亚跨境民族的正面效应有助于增加中国软实力
    第三节:充分发掘经济和贸易政策所蕴涵软实力优势
    第四节:妥善应对中国威胁论,努力改善在中亚的国家形象
    第五节:面向中亚民间、拓展公共外交渠道,增强国家软实力
    第六节: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推动软实力外交
结论
参考文献

(7)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历史遗产:印度周边外交思想传统
    1.1 古代印度的遗产: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
        1.1.1 “曼荼罗”理论
        1.1.2 “曼荼罗”理论在现代印度的运用
    1.2 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寇松主义”
        1.2.1 印度中心论
        1.2.2 “斜坡理论”与“缓冲国理论”
        1.2.3 “寇松主义”在当代——“新寇松主义”
    1.3 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
        1.3.1 独立后的“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
        1.3.2 南亚版“门罗主义”
        1.3.3 “古杰拉尔主义”
第二章 现实动力:印度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
    2.1 莫迪政府对印度的战略定位:大国的雄心
        2.1.1 “有声有色的大国”战略定位的继承
        2.1.2 大周边为印度大国追求提供战略支撑
        2.1.3 为印度大国的崛起打上莫迪的印记
    2.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安全追求:双重的保障
        2.2.1 大周边的传统安全
        2.2.2 大周边的非传统安全
    2.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经济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
        2.3.1 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
        2.3.2 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
        2.3.3 大周边地区对于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4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软实力拓展
        2.4.1 印度软实力的内涵
        2.4.2 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政策中地位的演变
        2.4.3 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地区的运用
第三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
    3.1 南亚——追求地区霸权
        3.1.1 实施背景——“印度中心论”
        3.1.2 核心利益关切
        3.1.3 路径选择
        3.1.4 效用评估
    3.2 东向——“东向行动政策”
        3.2.1 实施背景——“东向政策”的深化
        3.2.2 核心利益关切
        3.2.3 路径选择
        3.2.4 效用评估
    3.3 西向——“西联”政策
        3.3.1 实施背景——中东地区形势及印度政策传统
        3.3.2 核心利益关切
        3.3.3 路径选择
        3.3.4 效用评估
    3.4 北向——莫迪政府“大中亚”政策
        3.4.1 实施背景——“大中亚”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3.4.2 核心利益关切
        3.4.3 路径选择
        3.4.4 效用评估
    3.5 南向——莫迪政府东南非洲与西南印度洋地区政策
        3.5.1 实施背景——南向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3.5.2 核心利益关切
        3.5.3 路径选择
        3.5.4 效用评估
第四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评估
    4.1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影响与效果
        4.1.1 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
        4.1.2 提升了印度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4.1.3 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
    4.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4.2.1 体系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
        4.2.2 地区层面潜在风险
        4.2.3 印度国家层面面临挑战
    4.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4.3.1 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
        4.3.2 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
        4.3.3 大周边外交政策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
第五章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及中国对策思考
    5.1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
        5.1.1 地缘上的防范对象
        5.1.2 经济上的合作伙伴
        5.1.3 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
    5.2 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应对中国的举措
        5.2.1 在双边历史问题上立场强硬
        5.2.2 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
        5.2.3 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
        5.2.4 在周边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5.2.5 与日本强化合作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5.3 中国对印度战略评估与对策思考
        5.3.1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
        5.3.2 关于中国对中印关系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价值
    二 研究现状
    三 论文构架
    四 主要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第1章 中亚与中国能源概述
    第一节 能源与国际关系
        1.1 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1.1.1 世界人口和GDP总量
        1.1.2 世界能源需求总量
        1.1.3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1.1.4 世界石油发展趋势
        1.1.5 世界天然气发展趋势
        1.1.6 世界煤炭发展趋势
        1.1.7 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
        1.2 世界能源格局走势
        1.2.1 能源贸易重心将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
        1.2.2 能源供应趋向多极化和多元化
        1.2.3 能源价格将逐步回升
        1.3 能源竞争与合作
    第二节 中亚能源概述
    第三节 中国能源概述
        3.1 中国能源生产情况
        3.2 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3.3 中国能耗强度
        3.4 中国能源安全
        3.4.1 能源禀赋不足
        3.4.2 能源储备不足
        3.4.3 能源供给风险
        3.4.4 能源价格风险
        3.4.5 能源通道风险
        3.4.6 新能源在总能源中所占比例偏低
        3.5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
        3.5.1 能源供给侧改革
        3.5.2 电力需求改革
        3.5.3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5.4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3.5.5 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第四节 能源与中亚和中国的关系
    第五节 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历程
第2章 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现状
    第一节 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领域
        1.1 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1.2 油气管道建设
        1.3 油气加工
        1.4 油气贸易
        1.5 油气相关工程服务、技术合作
        1.6 能源金融合作
    第二节 中亚五国与中国能源合作概述
        2.1 哈萨克斯坦
        2.2 乌兹别克斯坦
        2.3 塔吉克斯坦
        2.4 土库曼斯坦
        2.5 吉尔吉斯斯坦
第3章 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机制
    第一节 法律机制
        1.1 法律基础
        1.2 法律缺陷
    第二节 安全机制
        2.1 参与国际能源署联盟
        2.2 建立能源安全应急制度
        2.3 保障跨国油气管道安全
        2.4 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
    第三节 争端机制
        3.1 争端类型
        3.1.1 技术性争端
        3.1.2 商务类争端
        3.1.3 生态保护类争端
        3.1.4 合同类争端
        3.2 争端解决机制
        3.2.1 国内法争端解决机制
        3.2.2 双边条约争端解决机制
        3.2.3 多边条约争端解决机制
        3.2.4 WTO争端解决机制
    第四节 协调机制
第4章 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的挑战
    第一节 地缘政治博弈
    第二节 民族宗教冲突
        2.1 中亚民族问题
        2.2 中亚宗教问题
        2.3 中亚民族和宗教问题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 非传统安全因素
    第四节 政局因素
    第五节 里海的划分问题
    第六节 中亚的投资环境
    第七节 生态环境保护
        7.1 世界倡导低碳发展
        7.2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之要求
        7.3 哈萨克斯坦环境保护制度
第5章 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的机遇
    第一节 长期稳定、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
    第二节 能源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
    第四节 中国加入《能源宪章条约》
    第五节 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
    第六节 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的建议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局限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及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比较分析法
        (三) 数理统计分析法
第一章 对外援助的基本概念与价值意义
    第一节 对外援助的基本概念
        一、价值理念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二、工具理念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三、主客关系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第二节 对外援助的类型与划分标准
        一、以援助的目的作为划分标准
        二、以援助的方式作为划分标准
        三、以援助的资金类型作为划分标准
        四、以援助的主体作为划分标准
    第三节 对外援助的目标
        一、政治目标
        二、安全目标
        三、发展目标
        四、人道主义目标
    第四节 对外援助的价值意义
        一、对外援助与文化传播
        二、对外援助与价值观输出
        三、对外援助与理念追求
第二章 中国对外援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一、国际主义的概念内涵
        二、国际主义的渊源
        三、国际主义在中国援外中的新表现
    第二节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
        一、八项原则的内涵与渊源
        二、八项原则的理论形成
        三、八项原则的具体践行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
        一、统一战线理论
        二、“中间地带”理论
        三、“三个世界”理论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
        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求
        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追求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新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起点
        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
        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中国对外援助理论的新进展
        一、援助理念的改变:由重政治利益到重经济利益
        二、援助原则变迁:平等互利四项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三、援助政策的调整: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政策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对外援助治理体系的新发展
        一、治理机构的整合
        二、治理体制的调整
        三、治理制度的完善
    第四节 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方式与新类型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方式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新类型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及评价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阶段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调整阶段(1978年至1993年)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阶段(1994年至2004年)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增长阶段(2005年至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区域
        一、非洲地区
        二、亚洲地区
        三、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
    第三节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评价与总结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绩效评估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问题评估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经验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第一节 援助理念:互利共赢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互利性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共赢性
    第二节 援助体系:治理规范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机构规范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模式规范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制度规范
    第三节 援助实践:经济优先
        一、中国援外重点集中在经济基础设施领域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项目以生产性项目为主
        三、中国对外援助以促进双边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
    第四节 援助结果:卓有成效
        一、中国援助效率高效
        二、中国援助兑现率高
        三、中国援助促进了双边共同发展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拓展
    第一节 “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对外援助带来的新机遇
        一、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战略地位
        二、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治理水平
        三、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的话语权
        四、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对外援助带来的新挑战
        一、经济援助作用的边界需要明确
        二、对外援助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三、周边安全环境亟需构建
    第三节 中国对外援助需要战略转变
        一、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
        二、提升中国援外价值内涵
        三、以配合“一带一路”作为主要战略目标
        四、丰富援外实践
结语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一 中国历年援外支出数据及相关比重(1978-2015)
附录二 访谈记录
致谢

(10)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2 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国外研究综述
    2.3 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国内研究综述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我国油气企业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3.1 战略性投资机会识别
    3.2 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的提出与分析
    3.3 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选择影响因素及理论假设的提出
    3.4 投资战略选择理论模型构建
    3.5 理论假设汇总
第4章 我国油气企业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选择实证研究
    4.1 问卷设计
    4.2 量表开发
    4.3 问卷发放与数据分析
    4.4 实证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
    4.5 实证结果汇总和讨论
第5章 我国油气企业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选择案例分析
    5.1 影响投资战略选择的因素分析
    5.2 投资战略选择过程的实施过程分析
    5.3 CNPC投资战略选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5.4 影响因素对投资战略选择的作用总结
第6章 结论与管理启示
    6.1 结论与讨论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附录: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选择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中亚地区的“油气之争”及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D]. 彭昕. 外交学院, 2021(10)
  • [2]美国的中亚政策“3.0”探析(2014-)[D]. 相壮. 外交学院, 2020(08)
  • [3]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D]. 陈亚州. 兰州大学, 2020(01)
  • [4]“一带一路”国家石油贸易网络结构及中国石油进口稳定性分析[D]. 邱欣. 兰州大学, 2020(01)
  • [5]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D]. 向洁. 新疆大学, 2018(12)
  • [6]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外交研究[D]. 李朝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7]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D]. 张静.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研究[D]. ZHAKISHEVA LAZZAT.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D]. 刘方平. 武汉大学, 2017(06)
  • [10]我国油气企业在中亚俄罗斯投资战略选择研究[D]. 王强.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中亚“油气战争”与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