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LC FirstSearch系统国内专线免费搜索数据库及其使用介绍

OCLC FirstSearch系统国内专线免费搜索数据库及其使用介绍

一、OCLC FirstSearch系统国内专线免费检索数据库及使用方法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秦鸿[1](2013)在《决策支持视角下的数字资源使用统计分析实例研究——以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回顾了数字资源绩效评价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使用量-成本评价法的数据分析流程和基本评价指标,建立了决策与指标匹配模型,包括战略性决策、战术型决策和事务型决策,并从数字资源建设决策支持的视角,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进行数字资源的使用统计分析实例研究,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黎春兰[2](2013)在《图书馆云服务质量的模型及保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云计算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图书馆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范。图书馆云(Library Cloud)是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服务管理平台,它是构建在一个共享数据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将计算资源、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及其他图书馆服务交付给用户的。包括图书馆的基础设施、系统软件以及书目、馆藏数据、供应商数据、用户创建的知识库、评价内容等信息资源,均被虚拟化集中在图书馆云的数据中心里,所有的服务都托管在图书馆云的数据中心,以SaaS的形式可同时在网站界面上呈现给多个用户。所有这些SaaS服务被统称为图书馆云服务。从提供商内部的角度来看,图书馆云是一个网络化的图书馆服务管理平台或管理系统,负责运营所有硬件资源或软件服务的交付使用。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它就是图书馆网站上的一个界面,通过接入该界面就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资源或服务。因此,图书馆云又被称为图书馆云平台、图书馆云系统或图书馆云网站。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图书馆云服务使其具备了云计算的优势,如共享了计算能力、获得了灵活性、节约了技术和资金、数据更有效等,但也使其与云计算一样面临着服务质量方面的巨大挑战,包括服务的可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及数据的灵活性和机密性等方面。同时,图书馆云服务还面临着网络信息提供商的激烈竞争,用户更倾向于使用网络信息提供商的便捷易用的网络信息服务而非图书馆服务。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提出构建评测图书馆云服务质量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寻求保证用户服务质量的相关措施,以保证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图书馆获得的竞争优势。本文综合采用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包括文献调研、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及案例分析等。其内容大体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先简要介绍云计算和图书馆云服务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构建图书馆云的服务质量模型(第二章)并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检验(第三章),第三部分根据所获得的模型讨论保证图书馆云服务质量的相关措施(第四章)。各部分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的描述如下: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云计算的定义、价值、架构及应用实例等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讨论云计算在图书馆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图书馆租用云服务及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云服务,并用图书馆云服务实例包括WMS、Alma等来说明图书馆云的特征、架构和业务过程。第二部分在现有的图书馆服务质量模型及信息交流的SCR模式和服务质量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法来构建并检验图书馆云服务质量的模型。第一阶段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分别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收集数据,探索出图书馆云服务质量的主要维度。定性方法是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发现与图书馆云有关的服务质量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制定调查问卷以定量的地检验定性访谈的结果,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探索采用数据分析与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20.0,进行反复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或采用限定因子数抽取法,直至获得比较理想的因子结构:3个二级维度和6个一级维度。第二阶段采用Smart PLS2.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第一阶段获得的因子结构进行检验。根据第一阶段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假设开发、概念模型构建、再一次问卷设计、调查和收集数据。然后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分别检验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的适配度。最后根据相关的适配度指标检验整体模型的适配度。经过探索和验证两个阶段,本文得出图书馆云的服务质量是一个高阶的分层多维度结构,体现在图书馆云服务交互与传递的过程中,出提供商提供的服务质量、服务交互的过程质量和用户感知的结果质量三个方面共同反映。第三部分根据图书馆云服务质量的三个方面,寻求保证服务质量的措施。图书馆云服务质量的三个方面反映出,制定保证服务质量的措施需同时兼顾提供商和用户这两个角度。紧靠技术手段提高提供商提供的服务质量是无法实现保证服务质量的目的的。还需从管理上对提供商和用户加以约束。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就是这样一种从管理上约束提供商和用户的行为、约束双方评价服务质量的统一标准。它是经过用户和提供商双方谈判的、共同理解的、关于服务质量评价及在服务过程中双方需遵守的职责等的谈判结果,是提供商和用户之间为保证服务质量而签署的关于服务内容、双方职责、服务质量目标及水平的协议,它明确了量化服务质量的相关参数和指标,避免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存在歧义,有利于在图书馆云服务的复杂环境中保证用户的服务质量。本文在服务等级协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了图书馆云的服务等级协议的相关内容,并用相关的实例来佐证服务等级协议所能起到保证服务质量的作用。

关继舜[3](2011)在《OCLC与国内图书馆协作发展现状及启示》文中认为本文旨在对国内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与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的协作发展现状做一综述。阐述了在网络时代,我国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与OCLC协作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以及OCLC的服务发展对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启示。

陶慧卿[4](2010)在《上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及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设施的普及,网络资源的迅速增加,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国家“211工程”的启动建设,使得国内一大批高校图书馆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数字资源建设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上海地区高校同样如此。但在当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建设效率和效益无法衡量、难以共享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全面调查了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分析了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最终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下一阶段上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对策。论文第一章介绍了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尤其是图书馆联盟的进展;分析评价了国外图书馆数字联盟的特点;国内关于数字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包括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数字资源的整合、数字资源的利用以及评估体系构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四个方面。详细列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论文的第二章是本文的调查研究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总结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相关基本概念,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数字资源的类型。全面地调查了目前上海市高校数字资源的建设分布情况和利用情况,尤其是详细研究了高校数字资源的学校类型分布、数字资源类型分布;各高校图书馆的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情况,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库的分布状态、高校图书馆对免费数字资源的获取建设研究。详细地调查了各高校图书馆中文、外文数字资源的引进情况,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具体分析了目前上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绩效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第三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当前上海市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论文的第四章针对上海市高校数字资源建设分布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引入战略管理工具SWOT矩阵,具体分析上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然后将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因素与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因素相匹配,得到四类可能的策略。论文的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卓卓[5](2009)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都将知识创新战略的实施置于国家发展的制高点,加大了对信息资源和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投入。与此同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得到了长足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开始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开展广泛的图书馆业绩评估和数字资源绩效评估基础上,进行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定量研究和实践的尝试。我国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探索刚刚起步,开展既符合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规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和实践,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论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利用绩效评估相关模型尝试构建了围绕战略发展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以CALIS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和发现我国当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提高策略。论文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与绩效评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当前,在资源、服务和用户需求变化的多重驱动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必须适应数字环境的新要求并实现战略转变。只有实现战略转移和绩效评估的有效结合、互相促进,才能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绩效评估和图书馆业绩评估的实践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势在必行。第2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方法研究和理论框架。国内外已有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沿用了“输入—输出”模式的绩效评估方法。这种评估策略只关注系统运行的结果,却难以通过绩效评估制定系统绩效的提高策略。论文围绕系统战略目标的实施,从系统绩效的过程和结果出发,分别应用平衡计分卡、PRM理论和方法以及SCP范式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进行了分析,并构建出分析模型,进而建立了面向结果及面向过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第3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论文在对不同视角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模型的要素分析进行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根据第2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对所涉及到的要素进行合并和重组,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六大要素,即资源、成员、服务和利用、投入和产出、管理和流程、外部效益。以要素分析和专家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出由6项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构成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最后设计了相应的流程实施方案。第4章,实证分析——对CALIS绩效评估的设计。在对CALIS当前发展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当前CALIS绩效评估所需针对的问题。由于CALIS开展的评估活动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也没有形成常规的评估机制,难以满足CALIS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CALIS绩效评估应从CALIS战略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为蓝本,设计全面系统的绩效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第5章,实证分析——对CALIS绩效评估的实施和结果分析。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和模型对CALIS实施绩效评估。通过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发现,CALIS当前绩效有待提高。计算结果表明当前CALIS绩效的优势集中在管理和流程、外部效益以及服务和利用三个方面,而投入和支出、资源是当前CALIS绩效的主要制约因素,重点对各项绩效评估指标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依据调查,指出CALIS绩效评估实施应克服的障碍和需妥善处理的两个关系,设计CALIS绩效评估模板,以实现CALIS绩效评估的规范化和常规化。最后,从绩效评估结果中所反映出的当前CALIS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CALIS应从三个方面,即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强化共同建设、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可组配式共享模式、稳定基础性投入和绩效及扩大融资渠道,解决CALIS现有的问题,全面提升CALIS绩效。第6章,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管理机制创新。首先,从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存在的“共建”和“共享”不对等的问题出发,提出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多模式合作机制;其次针对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战略转移和开放环境中自主发展的经营模式,从外部活动发展战略伙伴、整合战略同盟的预算以及建立危机预警和响应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最后,笔者就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投入”和“产出”的时差、后评估与过程控制等问题,提出了建立绩效评估协作机制的设想,“以评促建”、促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第7章,结语。对全文进行梳理,提炼观点,并提出文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研究”(项目编号:08BTQ030)的主要研究成果。(表27,图37)

唐琼[6](2009)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文中提出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功能发挥与服务效益实现的基础。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状态、用户需求、图书馆运行模式等正在发生转变,传统环境下发展的资源选择标准应用于数字资源的选择具有很大局限性。开展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既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有利于实现图书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同时有利于提升数字资源建设的效果和效益,最终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空问、实现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为国内外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界所重视。然而,如何建立既能反映用户需求,同时又具有代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目前仍处在不断探索中。论文认为,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以面向终端用户需求为价值导向,依据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建立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并明确选择标准应用的操作化方法。论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在于归纳提炼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初始集合,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实现选择标准体系的优化;在此基础上,选取案例进行选择标准体系的应用试验,验证其实用及适用性,并提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应用实施的优化策略。第1章为文献综述。论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系统梳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现状,比较分析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选择标准的选取和确定方法不尽合理:缺少对选择标准定义、数据获取方法、实际适用性的讨论,从而导致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理论探讨多于实际应用;缺乏对用户需求的关注等。指出应从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层面,探讨以终端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用户需求与资源建设脱节的问题,提供符合用户价值的服务。第2章探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的理性视角及现行数字资源选择标准。通过系统梳理图书馆资源选择历史视角的演进,总结提炼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的价值导向——面向终端用户需求;结合相关研究归纳数字环境下终端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提出图书馆应结合用户调查、访谈、使用统计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开展用户研究,获得用户信息需求的真实意思表示;分析满足用户需求与图书馆现实状况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明确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确立和应用的指导思想。论文继而探讨数字资源与传统资源选择在对象、判断重点、程序、人员方面存在的差异,并结合分析国内外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所提出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特点与不足,指出重构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必要性。第3章设计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维度。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馆藏发展政策以及相关研究论文提出的60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加以归纳总结,结合我国图书馆发展实际,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划分为6个维度:资源质量、资源使用、资源服务、资源契合、资源成本、资源风险。其中,资源质量、资源使用、资源服务是从微观角度提出的选择标准体系维度,属于对资源本身特质的考察;资源契合、资源成本、资源风险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提出的选择标准体系维度,即主要考察外部因素影响。在论述各维度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初始集合,完成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初选过程。第4章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确立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测度专家对于数字资源选择标准重要性和适用性感知。以调查对象对选择标准重要性感知为观测值,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精简出关联度最强、能够较好解释原有标准体系所要测度目的的选择标准;在此基础上,以适用性得分高于4分为基准,选取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实践工作中更易操作的标准,最后得到涵盖6个选择维度、31个选择标准的体系,实现选择标准初始集合的优化。该选择标准体系是在综合来自不同类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得出,在不同类型、规模图书馆均有较为普遍的应用价值。由此验证研究假设“尽管不同群体对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认识存在差异,但寻找和确立一套具有代表性和适用性的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是可能的。”第5章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应用试验。选取武汉大学图书馆作为案例,通过调查终端用户和馆员对于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重要程度认知,确立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权重,并将其应用于数据库的测评选择中。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对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重要性认知存在差异。因此,数字资源选择标准权重的确立应广泛听取多方意见,特别是不同类别用户的意见。这样确立的选择标准权重所表征的数字资源选择考察重点才能更充分地反映用户需求。在应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测评选择数据库过程中,也应开展用户调查,了解用户使用感知,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决策提供依据。实证结果亦表明,论文提出的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相关选择标准判据及实施操作方法是可行的。第6章探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应用策略。认为要提高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应用的效果和效率,图书馆应强化“面向终端用户需求”的数字资源选择理念与模式,定期了解用户需求,数字资源选择过程中强调用户的广泛参与;应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馆藏发展政策,在政策层面上为选择合适的数字资源提供指导;应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以数字资源管理系统作为质量管理工具,提高数字资源选择工作效率,降低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应用成本;还应借鉴已有许可协议谈判原则声明及许可协议模型,设置版权图书馆员岗位,妥善处理数字资源许可协议问题。第7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图38,表41,附录9)

杜香莉,梁花侠,鞠建伟[7](2005)在《网络全文电子期刊的类型及其使用》文中认为电子期刊是一种以连续性方式出版并通过电子媒体发行的期刊。近年来电子期刊的发展十分迅速,国内外的电子期刊数量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电子期刊以其使用的方便性和易检索性等特点赢得了广大应用者的青睐,特别是数据库型网络全文电子期刊已成为科研及管理人员获取学术性信息的主要途径。

杜香莉,梁花侠,鞠建伟[8](2005)在《网络全文电子期刊的类型及其使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期刊是一种以连续性方式出版并通过电子媒体发行的期刊。近年来电子期刊的发展十分迅速,国内外的电子期刊数量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电子期刊以其使用的方便性和易检索性等特点赢得了广大应用者的青睐,特别是数据库型网络全文电子期刊已成为科研及管理人员获取学术性信息的主要途径。

胡永生[9](2005)在《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采购研究》文中指出电子信息资源以其功能强大、可供多人同时使用、可供多地点远程检索等优势而为图书馆和读者所青睐,对满足读者的需要、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电子信息资源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电子馆藏的建设。电子信息资源的采购牵涉到多个环节,如何合理地采购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本馆电子馆藏成为图书馆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 本文从电子信息资源采购的实务角度出发,首先介绍了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及特点,然后分析并总结了电子信息资源的定价和采购模式,接下来探讨并阐述了电子信息资源采购的原则、依据与流程。最后,着重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电子馆藏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介绍了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及特点。作者对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认为其经历了由小规模向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由封装型向网络型发展、由索引/文摘型向全文型发展、由印刷型书刊的电子版向原始调研报告数据库发展的趋势。然后总结了电子信息资源的主要优点:数据量大、增长迅速、更新速度快;品种齐全,内容丰富;使用便捷,无时空限制;数据标准、规范、多元;检索功能强;检索输出结果灵活等。 第二章分析了电子信息资源的运作机制、定价模式与认证体系。作者将电子信息资源的运作方式归纳为:出版社、研究所或学会(协会)自己提供网上电子资源,数据库代理商和中间商提供门户服务,数据库制作与销售机构或文摘索引服务机构的期刊数据库和全文期刊的链接。而由于图书馆界、出版界、信息产品本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因素的推动,其定价模式也日趋复杂化与多样化。文中对国际上主要的定价模式逐一进行了剖析,这些定价模式有:基于固定价格模式、基于并发用户数的定价模式、基于用户群规模的定价模式、基于使用的定价模式和单篇付费模式。出版社为了对授权的订购者提供网上电子资源,同时把其他人员排除在检索系统外,采取了多种用户认证方式和上网控制

谭明君[10](2004)在《电子参考源构建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带来了以信息知识为载体的图书馆的巨大变化。参考服务作为图书馆的一项基础和战略性的工作,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发生着一系列的深刻变革。 参考服务的顺利开展必须依赖丰富可靠的参考信息源。网络环境下,传统参考服务向网络参考服务的方向发展,参考信息源也由原来单一的印刷型参考源转变为印刷型参考源和电子参考源并重。电子参考源的概念突破了传统“馆藏”的概念,将资源扩展到整个网络。而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筛选、组织有价值的参考资源,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参考服务部门首要关注的问题。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电子参考源的构建模式为题,从电子参考源的概念入手,论述电子参考源的类型划分、选择原则、组织方式等,并对电子参考源的共建共享进行一些探讨。 文章分为5个章节,共7万余字,各章节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电子参考源概述。定义电子参考源,并简要论述电子参考源的特点及其对参考服务工作的影响。 (2)各类型电子参考源研究。从微观角度将电子参考源分为数据库、传统工具书的电子版、搜索引擎、电子期刊等类型,并对各类型电子参考源作详细论述。 (3)电子参考源的选择。从宏观角度对电子参考源的选择原则、选择标准、发展政策、选择方法等进行一些探讨。 (4)电子参考源导航体系的构建。图书馆为用户提供高效的网络参考服务,不仅依赖于高质量的电子参考资源,还依赖于电子资源的合理组织。在这一章节,笔者对电子参考源导航体系进行了一些介绍和分析,论述了导航体系的组织方式、组织形式及提高导航体系质量的措施。 (5)电子参考源的共建共享。从网络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变革谈起,探讨电子参考源共建共享途径。

二、OCLC FirstSearch系统国内专线免费检索数据库及使用方法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CLC FirstSearch系统国内专线免费检索数据库及使用方法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决策支持视角下的数字资源使用统计分析实例研究——以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数据分析方法
    2.1 数据分析流程
    2.2 主要数据指标
    2.3 决策及指标匹配模型
    2.4 适用决策范围
3 战略型决策
    3.1 淘汰资源
        3.1.1 发现问题资源
        3.1.2 实例研究
    3.2 新增资源
        3.2.1 确定新增资源侯选名单
        3.2.2 实例研究
4 战术性决策
    4.1 调整经费比重
    4.2 选择采购模式
5 事务型决策
    5.1 加强免费资源建设
    5.2 加强资源宣传推广
6 结语

(2)图书馆云服务质量的模型及保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文献回顾
        0.2.2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研究现状
        0.2.3 云计算在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0.2.4 服务等级协议在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思路
        0.4.1 研究方法
        0.4.2 思路
    0.5 创新之处
1 云计算与图书馆云服务
    1.1 云计算的基础
        1.1.1 云计算的特征分析
        1.1.2 云计算的架构分析
        1.1.3 云计算的实例分析
        1.1.4 云计算服务质量的挑战分析
        1.1.5 基于SLA的云计算服务质量的保证措施
    1.2 图书馆云的实现
        1.2.1 云计算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
        1.2.2 图书馆云及图书馆云服务的定义
        1.2.3 图书馆云的构建——以OCLC WMS为例
        1.2.4 图书馆云的服务过程
2 图书馆云服务质量模型的构建
    2.1 图书馆云服务质量模型的理论基础
        2.1.1 SERVQUAL
        2.1.2 LibQUAL+~(TM)
        2.1.3 DigiQUAL+~(TM)
        2.1.4 基于Web的图书馆服务质量模型
        2.1.5 信息交流的SCR模式
        2.1.6 服务质量理论
    2.2 图书馆云服务质量的总体分析
        2.2.1 图书馆云服务质量的特征分析
        2.2.2 图书馆云服务质量的维度分析
        2.2.3 图书馆云服务质量的研究计划
    2.3 图书馆云服务质量因子结构的探索
        2.3.1 图书馆云服务质量特征的确定
        2.3.2 初始量表的编制与数据收集
        2.3.3 项目分析
        2.3.4 探索性因子分析
        2.3.5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论
3 图书馆云服务质量模型的验证
    3.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3.1.1 参数估计方法
        3.1.2 操作软件
    3.2 结构模型的概念化
        3.2.1 假设开发
        3.2.2 操作化定义
    3.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3.1 问卷设计
        3.3.2 数据收集
    3.4 模型适配度检验
        3.4.1 信度检验
        3.4.2 测量模型的检验
        3.4.3 结构模型的检验
        3.4.4 整体模型的检验
    3.5 检验的结论
4 基于SLA的图书馆云服务质量保证措施
    4.1 SLA的服务质量描述
        4.1.1 通用SLA模型与服务质量参数
        4.1.2 SLA服务等级与服务质量水平
        4.1.3 SLA业务关系与服务质量责任
        4.1.4 SLA保证用户服务质量的价值
    4.2 图书馆云SLA的组成要素
        4.2.1 传统图书馆SLA的内容
        4.2.2 图书馆云SLA的内容框架
        4.2.3 图书馆云SLA的质量参数
        4.2.4 图书馆云SLA的服务等级
        4.2.5 图书馆云SLA的业务关系
    4.3 图书馆云SLA的应用实例
        4.3.1 OCLC WMS SLA
        4.3.2 ExLibris Alma SLA
5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附件2 探索性的调查问卷
附件3 验证性的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OCLC与国内图书馆协作发展现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OCLC概述
2 OCLC的会员制组成形式
3 OCLC的服务内容
    3.1 OCLC电子期刊
    3.2 OCLC的电子图书服务
    3.3 OCLC的联机编目数据库World Cat
    3.4 OCLC的馆际互借系统
    3.5 数字馆藏管理软件CONTENT dm
    3.6 OCLC选书系统World Cat Selection
    3.7 OCLC虚拟参考咨询系统Question Point
    3.8 OCLC的两项免费服务
    3.9 读者远程登录服务软件EZ Proxy
4 OCLC与国内图书馆的合作发展与启示
    4.1 OCLC与国内图书馆的合作发展
    4.2 OCLC给我们的启示

(4)上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及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1.2.1 国外数字资源建设研究
        1.2.2 国内数字资源建设研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调查研究
    2.1 数字资源基本概念及界定
    2.2 数字资源类型
        2.2.1 依据数字资源类型分类
        2.2.2 依据数字资源载体类型分类
        2.2.3 依据数字资源学科类型分类
    2.3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调研
        2.3.1 调研对象
        2.3.2 调研内容
        2.3.3 调研方法
    2.4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引进数字资源分布调查研究
        2.4.1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类型分布
        2.4.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学校类型分布
        2.4.3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购买费用分布
        2.4.4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地域分布
    2.5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
        2.5.1 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必要性
        2.5.2 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可行性
        2.5.3 自建特色数据库建设状况调查研究
    2.6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库建设研究
        2.6.1 学科导航的含义
        2.6.2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的分布调查研究
    2.7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免费网络资源获取及利用研究
        2.7.1 免费网络资源的类型
        2.7.2 高校图书馆对免费网络资源的获取步骤
        2.7.3 上海高校图书馆对免费网络资源的获取及利用情况调查研究
    2.8 上海市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研究
        2.8.1 中文数字资源利用情况调查研究
        2.8.2 外文数字资源利用情况调查研究
        2.8.3 上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绩效评估情况调查研究
第三章 上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3.1 数字资源分布的特点分析
        3.1.1 数字资源类型全面
        3.1.2 全文型数据库在数据库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
        3.1.3 外文数据库数量高于中文数据库数量
        3.1.4 数据库引进数量上重点高校多于非重点高校,综合性高校多于高职高专院校.
        3.1.5 在数字资源购买经费的投入上逐渐走向理性化
        3.1.6 重视对免费网络资源的利用
    3.2 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化程度偏低
        3.2.2 数字资源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
        3.2.3 学科导航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2.4 自建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2.5 大部分高校未实现数字资源整合检索
        3.2.6 大部分高校未开展数字资源利用绩效评估
第四章 对策分析与研究
    4.1 利用SWOT 方法对相关策略的分析与研究
        4.1.1 SWOT 方法的涵义
        4.1.2 SWOT 方法的步骤
    4.2 内外部因素分析
        4.2.1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4.2.2 内部能力因素分析
    4.3 构造SWOT 矩阵
    4.4 策略研究
        4.4.1 SO 策略
        4.4.2 WO 策略
        4.4.3 ST 策略
        4.4.4 WT 策略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上海高校图书馆引进的中文、外文数据库数量
附录二 上海高校图书馆全文型、文摘型、索引型数据库引进数量
附录三 上海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情况
附录四 上海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库建设情况
附录五 上海高校图书馆一次文献型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情况
附录六 上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情况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外研究相关统计
        0.2.2 国外研究状况
        0.2.3 国内研究状况
        0.2.4 国内外研究评析
    0.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方案
        0.3.3 研究方法
    0.4 研究难点与创新
        0.4.1 研究难点
        0.4.2 主要创新
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与绩效评估
    1.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演变
        1.1.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历程
        1.1.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转变中的绩效评估
        1.1.3 案例分析——OhioLINK战略调整和绩效评估
    1.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相关基础理论
        1.2.1 系统论及其相关理论
        1.2.2 资源保障理论
        1.2.3 资源配置理论
        1.2.4 拥有存取理论
        1.2.5 文献老化理论
        1.2.6 共享粒度理论
        1.2.7 经济管理相关理论
    1.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必要性
        1.3.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施的可行性
        1.3.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意义
    1.4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相关实践进展
        1.4.1 信息资源利用绩效评估实践
        1.4.2 图书馆业绩评估实践
        1.4.3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践分析
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2.1 绩效评估方法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的应用
        2.1.1 面向结果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
        2.1.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
    2.2 面向过程和结果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和模型
        2.2.1 利用平衡计分卡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
        2.2.2 PRM理论和方法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2.2.3 SCP范式应用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分析
        2.2.4 面向过程和结果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
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
    3.1 不同角度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1 系统观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2 资源观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3 功能观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4 利用统计标准确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5 利用模型确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分析
        3.2.1 资源
        3.2.2 成员
        3.2.3 服务和利用
        3.2.4 投入和支出
        3.2.5 流程和管理
        3.2.6 外部效益
    3.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3.3.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3.3.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标准体系
        3.3.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3.4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流程
        3.4.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步骤
        3.4.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流程管理
4 实证分析——对CALIS绩效评估的设计
    4.1 CALIS发展战略分析
        4.1.1 组织管理
        4.1.2 三级网络结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4.1.3 "十五"期间的建设
        4.1.4 可持续发展
    4.2 当前CALIS开展的绩效评估状况
        4.2.1 CALIS对资源和服务的效益评估实践
        4.2.2 CALIS评估的研究探索
        4.2.3 当前CALIS系统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4.3 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的CALIS绩效评估内容和指标
        4.3.1 评估目标和评估对象
        4.3.2 评估内容和评估设计
5 实证分析——对CALIS绩效评估的实施和结果分析
    5.1 CALIS绩效评估调查实施情况
        5.1.1 CALIS绩效评估实施原则
        5.1.2 CALIS绩效评估实施过程
        5.1.3 CALIS绩效评估调查项目
    5.2 CALIS绩效评估调查总体结果
        5.2.1 资源
        5.2.2 成员
        5.2.3 服务和利用
        5.2.4 投入和支出
        5.2.5 管理和流程
        5.2.6 外部效益
        5.2.7 CALIS绩效评估结果计算
    5.3 CALIS绩效评估模板及实施策略
        5.3.1 CALIS绩效评估实施障碍分析
        5.3.2 CALIS绩效评估模板
        5.3.3 CALIS绩效评估实施策略
    5.4 提高CALIS绩效的策略
        5.4.1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强化共同建设
        5.4.2 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可组配式共享模式
        5.4.3 稳定基础性投入和绩效,扩大融资渠道
6 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管理机制创新
    6.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多模式合作机制
        6.1.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合作的矛盾
        6.1.2 多模式合作机制的动因分析
        6.1.3 多模式合作机制的构建
    6.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
        6.2.1 对共建共享风险的认识
        6.2.2 高风险不一定产生高绩效
        6.2.3 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6.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协作机制
        6.3.1 "投入"和"产出"的时差问题
        6.3.2 后评估和过程控制的问题
        6.3.3 绩效评估协作机制的构建
7 结语
    7.1 总结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调查表
附录Ⅱ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二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附录Ⅲ OCLC的产品和服务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谢辞

(6)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相关术语
        0.2.1 数字资源
        0.2.2 选择
        0.2.3 标准
    0.3 研究设计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假设
        0.3.3 研究过程
        0.3.4 研究方法
    0.4 研究内容
    0.5 创新点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现状
        1.1.1 有关组织的研究报告及项目
        1.1.2 研究着作
        1.1.3 研究论文
    1.2 国内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现状
        1.2.1 研究着作
        1.2.2 研究论文
    1.3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评述
2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视角与现行选择标准
    2.1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的理性视角
        2.1.1 图书馆资源选择视角阐析
        2.1.2 面向终端用户需求——数字资源选择的价值导向
    2.2 数字资源与传统资源选择的区别
        2.2.1 选择对象从个体到整体
        2.2.2 选择判断因素多样化
        2.2.3 选择程序更为复杂
        2.2.4 选择人员更为多元
    2.3 馆藏发展政策中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分析
        2.3.1 馆藏发展政策中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基本内容
        2.3.2 现行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特点与不足
3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维度设计
    3.1 资源契合
        3.1.1 数字资源选择与图书馆发展的契合
        3.1.2 数字资源选择与社区用户的契合
        3.1.3 数字资源选择与本地资源的契合
    3.2 资源质量
        3.2.1 信息资源质量的测评层面
        3.2.2 信息资源质量的测评标准
    3.3 资源使用
        3.3.1 数字资源授权使用的范围与方式
        3.3.2 数字资源检索系统及功能
        3.3.3 数字资源系统平台集成性能
    3.4 资源服务
        3.4.1 对资源试用的支持
        3.4.2 对技术维护的支持
        3.4.3 对售后培训的支持
        3.4.4 对资源长期保存的支持
        3.4.5 对效益评估的支持
    3.5 资源成本
        3.5.1 数字资源的定价模式
        3.5.2 数字资源的成本效益
    3.6 资源风险
        3.6.1 版权风险
        3.6.2 合同风险
        3.6.3 隐私风险
4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确立
    4.1 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确立原则
        4.1.1 系统性原则
        4.1.2 科学性原则
        4.1.3 可比性原则
        4.1.4 实用性原则
    4.2 选择标准体系确立方法——专家问卷调查法
    4.3 图书馆专家调查设计与实施
        4.3.1 调查目的
        4.3.2 调查对象
        4.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4.3.4 调查与统计方法
    4.4 调查结果分析
        4.4.1 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4.2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分析
        4.4.3 调查对象所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业务基本情况
        4.4.4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优化
    4.5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判据
        4.5.1 资源契合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4.5.2 资源质量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4.5.3 资源使用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4.5.4 资源服务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4.5.5 资源成本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4.5.6 资源风险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5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应用试验
    5.1 案例背景
        5.1.1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基本情况
        5.1.2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工作机制
        5.1.3 武汉大学图书馆现行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存在的问题
    5.2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权重的确立
        5.2.1 权重的确立方法
        5.2.2 权重的确立过程
        5.2.3 权重结果分析
    5.3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在数据库选择中的应用
        5.3.1 测评实施过程
        5.3.2 测评结果分析
    5.4 实证研究总结
6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应用的优化策略
    6.1 强化"面向终端用户需求"的数字资源选择理念与模式
        6.1.1 定期了解用户需求
        6.1.2 资源选择过程强调用户参与
    6.2 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馆藏发展政策
    6.3 加强数字资源选择过程的质量管理
        6.3.1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6.3.2 应用数字资源质量管理工具——数字资源管理系统
    6.4 妥善处理数字资源许可协议的问题
        6.4.1 借鉴相关许可协议谈判原则声明及模型
        6.4.2 设置版权图书馆员岗位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图书馆或协会联盟制定的馆藏发展政策及数字资源选择标准
    附录2 组织机构及已有研究提出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
    附录3 软件可用性测评目录(Software Usability Measurement Inventory,SUMI)
    附录4 网站分析与测评目录(Website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Inventory,WAMMI)
    附录5 图书馆订购数字资源选择标准调查
    附录6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权重调查表(用户)
    附录7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权重调查表(馆员)
    附录8 数字资源选择标准评分判据表
    附录9 Elsevier-SD、Wiley、EBSCO-ASP和ProQuest-ARL数据库测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9)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采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0.4 论文的特点与主要创新之处
1 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及特点
    1.1 电子信息资源的兴起与发展
    1.2 电子信息资源生产的特征
    1.3 电子信息资源的特点
2 电子信息资源的运作机制、定价模式与认证体系
    2.1 电子信息资源的运作方式
    2.2 电子信息资源的定价模型
    2.3 电子信息资源的定价模式复杂化的原因
    2.4 国际通行的价格模式及其优缺点
    2.5 电子信息资源的安全性认证体系
3 电子信息资源的采购模式
    3.1 电子信息资源采购模式的分类
    3.2 电子信息资源的层次结构对采购模式的影响
    3.3 集团采购兴起的原因
    3.4 集团采购具有的优势与效益
    3.5 集团采购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
    3.6 集团采购在我国的发展
    3.7 集团采购的保障措施
4 电子信息资源采购的原则与依据
    4.1 电子信息资源采购需遵循的原则
    4.2 电子信息资源的采购依据
5 电子信息资源采购的流程
    5.1 制定电子馆藏发展目标和体系结构
    5.2 电子资源出版信息的搜集与经费预算
    5.3 电子信息资源的预评估
    5.4 申请试用或现场演示
    5.5 电子信息资源的后评估
    5.6 作出订购决策
    5.7 确定购买方式并谈判价格
    5.8 签订许可协议或合同
    5.9 结算并提供正式服务
6 保障采购质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电子馆藏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6.1 理顺关系,构建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采购体系
    6.2 设置采购机构,明确岗位职责
    6.3 确保采购经费的投入
    6.4 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
    6.5 注重信息资源整合与培训
    6.6 注重电子资源使用的反馈,适时调整采购策略
附录: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关于保护电子资源知识产权的声明
参考文献
后记

(10)电子参考源构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电子参考源概述
    1.1 电子参考源概念的界定
        1.1.1 从“参考书”到“电子参考源”
        1.1.2 电子参考源定义
    1.2 电子参考源的特点
    1.3 电子参考源对参考服务工作的影响
2 电子参考源的类型
    2.1 数据库
        2.1.1 数据库的类型划分
        2.1.2 国内外重点数据库举要
    2.2 传统工具书的电子版
        2.2.1 电子版工具书的特点
        2.2.2 电子版工具书举要
    2.3 网络搜索工具——搜索引擎
        2.3.1 搜索引擎的原理与分类
        2.3.2 重要英文搜索引擎
        2.3.3 中文搜索引擎
        2.3.4 其它特色搜索引擎
    2.4 电子期刊
        2.4.1 电子期刊的分类
        2.4.2 国内外电子期刊发展状况
        2.4.3 网上电子期刊的搜集渠道
    2.5 其它电子参考源
        2.5.1 网上专利文献
        2.5.2 网上标准文献
        2.5.3 网上科技报告
3 电子参考源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3.1 电子参考源的选择原则
    3.2 电子参考源的选择标准
    3.3 电子参考源的发展政策
    3.4 电子参考源选择帮助
        3.4.1 评论资料
        3.4.2 参考源指南
4 电子参考源导航体系的构建
    4.1 电子参考源导航体系的组织方式
        4.1.1 主题树方式
        4.1.2 数据库组织方式
        4.1.3 超媒体组织方式
    4.2 电子参考源导航的形式
        4.2.1 网络导航
        4.2.2 虚拟图书馆导航
        4.2.3 体系资源学科导航
    4.3 提高导航体系质量
        4.3.1 导航库建设规范化、标准化
        4.3.2 导航库及时更新与维护
5 电子参考源的共建共享
    5.1 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机制的变革
    5.2 电子参考源共建共享途径
        5.2.1 加强图书馆信息机构之间的合作
        5.2.2 加快数据库建设
        5.2.3 加快资源共享的标准化研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5.3.4 积极开展网上联合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后记

四、OCLC FirstSearch系统国内专线免费检索数据库及使用方法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决策支持视角下的数字资源使用统计分析实例研究——以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J]. 秦鸿.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3(06)
  • [2]图书馆云服务质量的模型及保证研究[D]. 黎春兰. 武汉大学, 2013(01)
  • [3]OCLC与国内图书馆协作发展现状及启示[J]. 关继舜. 晋图学刊, 2011(02)
  • [4]上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及利用研究[D]. 陶慧卿.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1)
  • [5]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D]. 李卓卓. 武汉大学, 2009(01)
  • [6]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D]. 唐琼. 武汉大学, 2009(09)
  • [7]网络全文电子期刊的类型及其使用[J]. 杜香莉,梁花侠,鞠建伟. 中国编辑研究, 2005(00)
  • [8]网络全文电子期刊的类型及其使用[A]. 杜香莉,梁花侠,鞠建伟. 中国编辑研究(2005), 2005
  • [9]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采购研究[D]. 胡永生. 武汉大学, 2005(05)
  • [10]电子参考源构建模式研究[D]. 谭明君. 武汉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OCLC FirstSearch系统国内专线免费搜索数据库及其使用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