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与古地理

中国石油与古地理

一、中国的石油与古地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文,杨长清,张莉,钟广见,王建强,吴飘,梁杰,张银国,蓝天宇,薛路[1](2022)在《中国海域前新生代地层分布及其油气勘查方向》文中研究表明经过60年的油气调查与勘探,随着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的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油气发现难度逐渐加大,海洋油气勘探新领域的开拓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的调查与勘探发现,中国海域前新生代盆地残留地层具有如下特征:(1)厚度大,一般为4 000~6 000 m,最大厚度超过9 000 m;(2)分布广,有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南海北部和南海南部5大分布区;(3)存在新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下部层系"、中生界"中部层系"和中生界"上部层系"6套地层;(4)可划分东海-南海型和渤海-黄海型两类层型结构,前者仅由"单一"的中生代地层组成,后者由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叠合"构成;(5)发育下寒武统、下志留统、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6套烃源岩,其中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和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侏罗系烃源岩分布最广;(6)具有孔隙型、裂缝改造型和风化壳型3类储层,其中,孔隙型储层包括白云岩、礁滩相碳酸盐岩和砂岩储层,裂缝型储层与大型断裂带和挤压构造带伴生,风化壳储层可分前寒武系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生代火山岩以及花岗岩、中生代碎屑岩4亚类,其物性及分布主要受构造作用、风化淋滤作用和埋藏条件3种因素控制;(7)具备"古生古储"、"古生中储"、"古生新储"、"中生中储"、"中生新储"和"上生下储"6类成藏组合。综合分析认为:中国海域前新生界油气前景广阔,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东海南部-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新生代富生烃凹陷内的潜山是中国海洋油气下一步勘查方向;北黄海盆地坳陷区的中生界和渤海海域的前新生界"自生自储"油气藏值得重视。

李莹,王向东,胡科毅,黄兴,张水昌,张斌,祁玉平,陈吉涛,要乐[2](2021)在《中国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认为《国际年代地层表》中的石炭系包含密西西比亚系和宾夕法尼亚亚系,各分3统,共7个阶,是全球煤炭、油气等重要能源资源的富集层位。为了统一标准、提高对比精度,并服务于资源勘探开发,本文在详细归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石炭纪地层区划、主要剖面的地层划分和对比进行了系统梳理;将中国的石炭系划分为4个地层大区,分别为准噶尔—兴安大区、塔里木—华北大区、羌塘—华南大区和西藏—滇西大区,又进一步将各地层大区划分为11个地层区,并列举了81条地层剖面。基于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的时间约束,详细厘定了中国石炭系不同地层分区之间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框架。准噶尔—兴安大区石炭系以浊积岩和火山岩为主,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塔里木大区除塔里木北缘和华北台地西南部保存有深水沉积外,均为稳定的滨浅海沉积,其中华北分区缺乏密西西比亚系,宾夕法尼亚亚系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发育明显的海侵-海退序列;西藏—滇西大区为冈瓦纳大陆东北缘沉积区,密西西比亚系以陆棚碳酸盐岩或碎屑岩为主,宾夕法尼亚亚系则常常缺失;羌塘—华南大区石炭系序列最为完整,尤其华南地区,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主,化石丰富多样,是国际石炭系对比的重要标准。

王根贤,陈必河,郑正福,周超[3](2021)在《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表明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8±1.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高志勇,石雨昕,冯佳睿,周川闽,罗忠[4](2022)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下白垩统岩相古地理恢复与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钻井少、地震成像复杂、勘探程度低而导致的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研究困难、沉积砂体展布范围可信度低的问题,基于源-汇思想,使用新方法开展岩相古地理恢复与砂砾岩体分布预测研究,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确定宏观物源区范围与隆升时间;依据砾石径与搬运距离定量关系、构造缩短量等地质参数,恢复物源区范围、湖岸线迁移过程;开展钻井岩心与野外露头沉积构造等分析,编制岩相古地理演化与砂砾岩体分布范围系列图件。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准噶尔盆地南缘物源区范围由南向北逐步扩大,湖盆经历扩张—萎缩—扩张、古气候经历潮湿—干旱—潮湿的演化过程。西段一直发育来自南部古天山物源的近源扇三角洲沉积,中段与东段物源区具有由远源到近源的演化特征,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等沉积;西段与中段物源区的分界线推测为红车断裂带。恢复出的古湖岸线与现今盆地边缘线呈向西北敞开的夹角,控制了其两侧三角洲平原相带与前缘相带储集体的非均质性,湖岸线与现今地层剥蚀线、盆地边缘线限定了有利储集体的类型与范围。该认识可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下组合油气勘探提供地质参数依据。

杨梦颖,谭秀成,杨鸣一,许玉青,晏巍,苏文杰,钟寿康,熊鹰,郭木石[5](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微生物岩盆地尺度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岩心、薄片和测录井资料分析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下部发育1套盆地尺度稳定分布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组合,其特征为:(1)岩石类型主要由泥质灰(云)岩、泥晶灰(云)岩、凝块灰(云)岩、叠层灰(云)岩、粘结砂屑灰(云)岩及岩溶角砾灰(云)岩等构成,凝块石主要呈层状、瘤状和格架状,叠层石可识别出层纹状、波状和柱状3种类型;(2)垂向上可识别出4种与微生物岩密切相关的、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典型沉积序列;(3)高频旋回小层划分与对比分析发现,微生物岩在横向上稳定连片分布,具有盆地尺度的可对比性和等时性;(4)基于岩心刻度测井方法建立测井相模板,依据该模板对全盆地404口井进行逐一识别和解释,发现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累计厚度一般在3~7 m之间,整体呈向东减薄的变化趋势,连续分布面积超过2.5×105km2,揭示了较短时间内盆地尺度微生物岩规模发育的独特沉积现象。沉积序列分析表明,马五5亚段沉积初期存在单旋回缓慢变深复变浅、多旋回组合振荡式持续缓慢海侵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且相对平静的古构造环境与早期蒸发岩填平补齐作用的耦合提供了相对平坦的古地貌条件,因此在马五5亚段沉积时期总体持续缓慢海侵背景下,环境同质化的底形条件是规模性浅水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的根本原因。系统报道马五5亚段盆地尺度微生物岩的发育与分布特征,既丰富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微生物岩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完善对碳酸盐岩台地微生物岩规模性繁育机制的认识。

全子婷,谭秀成,张本健,唐浩,罗冰,杨迅,张亚,肖笛,汤艳玲[6](2021)在《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微生物丘的发现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野外露头与钻井剖面的室内外分析,确认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中发育有微生物丘,它们主要由凝块灰(云)岩、叠层灰(云)岩和微生物粘结颗粒灰(云)岩等组成。这些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较为典型的凝块、叠层、窗格、粘结等组构。微生物丘大小不一,实测高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几米,宽度通常变化于几米至几十米之间,具有底平顶凸的典型丘形外貌,以发育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一般由丘基、丘核、丘盖3个微相组成,也可与颗粒滩共同构成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基于区域古地理背景和微生物丘特征的剖析,认为川西北地区栖霞期沉积环境总体受限,推测为半局限—局限台地环境,水深较浅,能量普遍不高;海平面频繁的相对升降变化和微生物丘的侧向迁移叠置,导致发育于缓坡背景下的碳酸盐岩台地极易受限,引起早期沉积物发生与丘滩发育密切相关的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因此,微生物丘滩复合体是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台缘坡折带、台内缓坡折带和高地是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区带,这对寻找规模性层位不稳定的带状白云岩储集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将大大拓展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的勘探领域。

黄程,沈宇葳,文馨[7](2021)在《四川广元清风峡剖面上泥盆统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文中指出泥盆纪吉维特期—弗拉期(G-F)之交的环境突变拉开了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的序幕。然而,不同学者对于该时期环境变化的认识仍存在争议。为了解泥盆纪G-F之交的环境变化特征,通过对四川广元清风峡剖面泥盆系观雾山组中6套风暴岩的详细沉积学研究,识别出了典型的风暴沉积标志,如底面侵蚀构造、粗粒滞留沉积、粒序层理、丘状交错层理等。根据风暴沉积构造的组合特征,建立了3种近源风暴沉积序列:序列Ⅰ,底部为具侵蚀构造的砾屑灰岩,顶部为块状泥晶灰岩;序列Ⅱ,底部为具侵蚀构造的砾屑灰岩,顶部为具粒序层理的砂屑灰岩;序列Ⅲ,底部为具侵蚀构造的砾屑灰岩,中部为具粒序层理的介壳灰岩,上部为具丘状交错层理的颗粒泥晶灰岩,顶部为具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的泥晶灰岩。牙形石生物组合分析显示,风暴岩形成于晚泥盆世弗拉期初期。基于现代风暴成因分析,认为弗拉期初期全球低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风暴岩与气候变暖和快速海侵密切相关。研究区风暴岩的发现对认识上扬子地区晚泥盆世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均具有重要意义。

吴东旭,喻建,周进高,吴兴宁,于洲,丁振纯,王少依,李维岭,蔡君[8](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沉积特征及其控储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简称"马四段")是下古生界天然气风险勘探的重点层位。文中基于岩心、薄片观察,结合地层对比、沉积结构描述等,并运用岩石结构组分测井解释和井震结合古地貌恢复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四段沉积时期古地貌、沉积特征和储集层展布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受控于沉积期隆坳相间的古地貌格局,马四段发育大量台地内丘滩微相,其易于发生准同生溶蚀和白云石化作用,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2)马四段储集层以(藻)砂屑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等;(3)纵向上,储集层主要分布于马四2亚段和马四1亚段;平面上,马四段储集层主要分布于台地内低凸起带和台缘带;(4)储集层的发育受控于3个因素,其中古隆起部位发育的有效丘滩体是储集层形成的物质基础,高频层序控制的准同生溶蚀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白云石化是储集层后期保存的重要因素。马四段沉积时期碳酸盐岩台地内隆坳相间的古地貌控制了丘滩相带和白云岩储集层的展布,这一新认识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储集层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李文杰[9](2021)在《川东南奥陶系桐梓组储集空间的形成与差异化保存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盆地是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之一。盆地内油气资源丰富,已在震旦系-中三叠统海相层系中发现了一系列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近年来,寒武系龙王庙组、沧浪铺组与洗象池群碳酸盐岩不断取得新发现与新突破,有力揭示了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领域的广阔勘探前景。目前,四川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前期研究发现,奥陶系桐梓组碳酸盐岩油气显示良好,尤其是川东南地区桐梓组白云岩厚度较大,存在滩相发育区,具备形成优质储集层的基础条件。然而,针对川东南地区桐梓组的总体研究程度低,油气地质条件有待明确,寻找优质储层是实现其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针对川东南地区桐梓组碳酸盐岩,以“储集空间的形成与差异化保存”为主线,综合运用碳酸盐岩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充分利用野外露头资料,以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与常微量元素测试等手段为主要方法,从沉积特征、储集空间与成岩作用特征分析着手,在沉积-成岩体系下重点剖析了旋回性沉积作用、溶蚀作用与白云石化作用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详细讨论了孔洞缝胶结(充填)物流体性质与成因,建立了储集空间演化模式,明确了储集空间的形成与差异化保存机理,查明了相关控制因素,并提出了桐梓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1)桐梓组岩性复杂,通过岩石微相分析,将桐梓组划分为29种岩石微相;以微相组合作为指相标志,对沉积环境进行了解释,认为桐梓组发育泻湖、潮坪、混积潮坪、浅滩、滩间海与台内洼地等6种沉积环境,具有泻湖-潮坪、泻湖-浅滩-潮坪、台内洼地-泻湖-潮坪(浅滩)、台内洼地-滩间海-浅滩、滩间海-浅滩-潮坪、浅滩-泻湖与浅滩-滩间海-台内洼地等7种典型的沉积序列组合。(2)桐梓组发育2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和1个三级层序上升半旋回,三级层序格架内沉积环境经历了开阔台地(SQ1TST)→局限台地(SQ1HST~SQ2HST)→开阔台地(SQ3TST)的旋回性演化。明确了桐梓组相带分布规律,建立了“洼湖相承、滩坪交互、浅滩成带”的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指出围绕台内洼地和泻湖,以潮坪环境为主,浅滩与潮坪交互叠置发育,台内浅滩主要分布在利川-石柱-武隆-南川-习水-古蔺一带。(3)桐梓组发育晶间孔/晶间溶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窗格孔/膏模孔、溶孔、溶洞、成岩缝、构造缝和溶蚀缝等多种类型储集空间。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构造破裂作用、烃类充注对储集空间的形成与演化起到建设性作用;压实和压溶作用、埋藏胶结作用、过度白云石化作用与重结晶作用造成储集空间遭到破坏。晶间孔、晶间溶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溶孔与溶洞是桐梓组主要的有效储集空间,裂缝发育频率相对较低,且多数被充填,储集性能相对偏差。(4)桐梓组发育同生期、早成岩期、埋藏期和表生期溶蚀作用。同生期-早成岩期溶蚀作用分别受高频层序、三-四级层序相关的相对海平面下降所驱动,主要对局限台地浅滩和潮坪沉积物进行溶蚀改造,形成的多类型溶蚀孔洞是桐梓组储集空间的主要来源。埋藏期溶蚀作用与有机质生烃、TSR反应形成的酸性流体以及深部热液相关,主要表现为对先存储集空间的继承和调整,不造成储集空间的显着净增加。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发生时间晚、规模小,形成的储集空间不具备油气储集意义。(5)桐梓组白云岩/石类型多样,发育泥晶白云岩(Dol-1)、粉晶白云岩(Dol-2)、粉细晶白云岩(Dol-3)、(残余)颗粒白云岩(Dol-4)和灰岩基质中的粉-细晶白云石(Dol-5)等5种类型基质白云岩/石,以及粉-细晶白云石(Cd-1)和异形白云石(Cd-2)等2种类型白云石胶结(充填)物。依据白云岩/石结构特征、晶体类型与地球化学参数,认为基质白云岩/石流体性质相似,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于同期海水,其中Dol-1~Dol-4形成于蒸发浓缩-渗透回流白云石化过程,Dol-5是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结合流体包裹体数据,认为Cd-1与Cd-2成岩流体为桐梓组地层内部封存的海源流体,形成于正常的地层埋藏增温过程,未受到异常热事件的影响。(6)桐梓组储集空间的形成取决于旋回性沉积作用、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与构造作用。旋回性沉积作用是储集空间发育的基础,决定岩石组分和结构与有利沉积相带,控制早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的范围与强度;溶蚀作用是储集空间形成的重要机理,同生期-早成岩期溶蚀作用是储集空间发育的关键因素;白云石化作用对于改善晶粒碳酸盐岩储集性能具有积极意义;构造作用形成的多期次裂缝,是储集空间发生改造或优化的重要条件。储集空间的差异化保存取决于埋藏胶结作用强度、白云石化作用程度与烃类充注程度。埋藏胶结作用形成的胶结(充填)物,是导致储集空间受到破坏的重要原因;白云石化有效抑制了后期胶结作用,增强了岩石抗压实压溶能力,是早期储集空间保存的关键因素;烃类充注有利于先存储集空间的保存,决定了储集空间的最终有效发育程度。(7)桐梓组碳酸盐岩孔渗条件总体较差,但受建设性成岩作用改造可发育相对高孔、高渗的储集层段,勘探前景总体可观。川东南地区桐梓组勘探目标应立足于局限台地浅滩和潮坪沉积,I类有利区位于古蔺-赤水-綦江-习水一带,II类有利区位于涪陵-石柱-南川一带。

许露露,文剑航,温雅茹,王亿,张焱林,谢通,任志军,罗凡,胡江龙[10](2021)在《中扬子鄂西地区海相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找矿成果综述》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鄂西地区海相页岩主要含气层系地质特征及找矿成果阐述不充分的现状,利用钻井及野外地层剖面资料,对该区4套主要含气页岩层系的地层及沉积相、有机地球化学及含气性特征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并对页岩气富集规律进行总结。研究表明,陡山沱组二段(简称"陡二段")和大隆组为台盆相沉积,发育黑色页岩—碳酸盐岩组合;牛蹄塘组一段(简称"牛一段")和五峰组—龙马溪组为深水陆棚相沉积,主要发育黑色含硅炭质页岩。大隆组埋深相对偏浅;陡二段和牛一段富有机质页岩相对较厚;大隆组TOC相对最高,陡二段最低。含气性特征表明,纵向上牛一段和大隆组具有更高的含气量,陡二段相对最低。平面上五峰组—龙马溪组和大隆组页岩含气层分布面积较广,陡二段和牛一段仅局限分布在黄陵背斜南翼。4套地层页岩气富集均受到沉积相带的控制,且构造样式为页岩气保存的关键,单斜型和宽缓向斜型构造样式有利于页岩富集保存。与陡二段和牛一段相比,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陆棚相和大隆组台盆相分布面积广阔,TOC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适中,顶底板封闭性更好,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潜力。大隆组页岩将成为未来几年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继续研究大隆组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探寻台地和台盆相的地理边界、进行有利区优选和资源量计算是未来几年的研究重点。

二、中国的石油与古地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的石油与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石炭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2 中国石炭纪生物带
3 中国石炭纪地层区划、代表剖面和划分对比
    3.1 准噶尔—兴安大区(I)
        3.1.1 准噶尔区(I1)
        3.1.2 内蒙古—吉林区(I2)
        3.1.3 兴安区(I3)
    3.2 塔里木—华北大区(II)
        3.2.1 塔里木区(II1)
        3.2.2 祁连—贺兰山区(II2)
        3.2.3 华北区(II3)
    3.3 羌塘—华南大区(III)
        3.3.1 羌塘—横断山区(III1)
        3.3.2 华南区(III2)
    3.4 西藏—滇西大区(IV)
        3.4.1 冈底斯区(IV1)
        3.4.2 藏南区(IV2)
        3.4.3 滇西区(IV3)
4 讨论和结论

(3)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扬子陆壳板块与华夏洋壳板块上奥陶统—志留系兰多弗里统多重地层对比
2 晚奥陶世古地理和古构造概况
3 湖南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
    3.1 湘中南褶皱山地(Ⅰ)
    3.2 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沉积洋盆(Ⅱ)
    3.3 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沉积洋盆即华夏洋壳板块前陆盆地(Ⅲ)
4 湖南志留纪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
    4.1 华夏褶皱山地(湘中南部分)(Ⅰ)
    4.2 北东、北北东向弧形桃江—白马山—苗儿山板块碰撞带(Ⅱ)
    4.3 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Ⅲ)
    4.4 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世埃隆期沉积洋盆即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Ⅳ)
5 华南洋
6 对张家界地区小溪峪组时代及特列奇阶地层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的商榷
7 几点认识

(4)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下白垩统岩相古地理恢复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沉积物源
2 物源区范围与湖岸线变化
    2.1 物源区范围恢复
    2.2 沉积湖岸线恢复
3 钻井与野外露头沉积特征
    3.1 准南西段钻井沉积特征
    3.2 准南中东段野外露头沉积特征
4 岩相古地理特征
5 砂砾岩储集体分布
6 结论

(5)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微生物岩盆地尺度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
    2.1 叠层灰(云)岩
    2.2 凝块灰(云)岩
    2.3 与微生物相关的颗粒岩
3 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序列与分布特征
    3.1 沉积序列类型与特征
    3.2 横向对比
    3.3 盆地尺度分布特征
4 盆地尺度微生物碳酸盐岩分布主控因素
    4.1 振荡式持续缓慢海侵控制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垂向分布
    4.2 古地貌和古构造控制微生物岩的平面展布
5 结论

(6)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微生物丘的发现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区域地质背景
3 微生物丘的主要岩石类型
    3.1 叠层灰(云)岩
    3.2 凝块灰(云)岩
    3.3 微生物粘结颗粒灰(云)岩
4 微生物丘宏观特征
    4.1 大木垭微生物丘
    4.2 何家梁微生物丘
5 微生物丘的微相类型与特征
    5.1 何家梁微生物丘的微相特征
    5.2 ST9井微生物丘的微相特征
6 地质意义
    6.1 川西北地区栖霞期沉积环境
    6.2 微生物丘滩复合体的储集意义
7 结论

(7)四川广元清风峡剖面上泥盆统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区域地质概况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4 岩性地层与生物地层特征
5 风暴沉积特征
    5.1 风暴沉积构造
        5.1.1 丘状、洼状交错层理
        5.1.2 底面侵蚀构造
        5.1.3 粗粒滞留沉积
        5.1.4 粒序层理
        5.1.5 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5.2 风暴沉积序列
        5.2.1 潮坪风暴潮沉积序列(序列Ⅰ)
        5.2.2 潮下风暴流沉积序列(序列Ⅱ)
        5.2.3 浅水陆棚风暴流沉积序列(序列Ⅲ)
6 讨论
    6.1 沉积环境意义
    6.2 古地理意义
    6.3 古气候意义
7 结论

(8)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沉积特征及其控储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古地貌与沉积特征
    2.1 沉积前古地貌恢复
    2.2 沉积相类型划分
        2.2.1 局限台地相
        2.2.2 台地边缘相
    2.3 沉积相的平面展布
3 储集层特征及沉积控储效应
    3.1 储集空间特征
    3.2 沉积控储效应
        3.2.1 丘滩体是储集层发育的物质基础
        3.2.2 溶蚀作用是储集层发育的关键因素
        3.2.3 白云石化作用是储集空间有效保存的重要因素
    3.3 储集层分布预测
4 油气勘探意义
5 结论

(9)川东南奥陶系桐梓组储集空间的形成与差异化保存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四川盆地奥陶系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概况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奥陶系地层划分对比
        2.2.2 奥陶系地层发育特征
    2.3 研究区构造演化
第3章 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化
    3.1 微相类型及组合特征
        3.1.1 微相类型
        3.1.2 微相组合与沉积环境
    3.2 层序地层特征
        3.2.1 层序界面特征
        3.2.2 层序构成特征
    3.3 层序格架内的沉积演化
    3.4 相带分布规律与沉积模式
        3.4.1 岩相古地理与相带分布特征
        3.4.2 沉积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集空间与成岩作用发育特征
    4.1 样品与实验方法
    4.2 储集空间类型
        4.2.1 组构选择性储集空间
        4.2.2 非组构选择性储集空间
    4.3 成岩作用类型
        4.3.1 建设性成岩作用
        4.3.2 破坏性成岩作用
        4.3.3 保持性成岩作用
    4.4 成岩阶段与演化序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储集空间的形成机理
    5.1 溶蚀作用发育特征
        5.1.1 同生期溶蚀作用
        5.1.2 早成岩期溶蚀作用
        5.1.3 埋藏期溶蚀作用
        5.1.4 表生期溶蚀作用
    5.2 溶蚀作用机制与储集空间的形成
    5.3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白云石化机理
        5.3.1 白云岩/石分类
        5.3.2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5.3.3 白云石化机理
    5.4 白云石化作用与储集空间的形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储集空间的差异化保存机理
    6.1 胶结(充填)物成因机理
        6.1.1 胶结(充填)物成岩流体性质
        6.1.2 胶结(充填)物成岩环境与成因机理
    6.2 储集空间的演化模式
    6.3 储集空间形成与差异化保存的控制因素
        6.3.1 旋回性沉积作用是储集空间发育的基础
        6.3.2 同生期-早成岩期溶蚀作用是储集空间发育的关键因素
        6.3.3 白云石化作用是早期储集空间保存的关键因素
        6.3.4 埋藏胶结作用是储集空间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6.3.5 烃类充注控制着储集空间的最终有效发育程度
        6.3.6 构造作用是储集空间发生改造或优化的重要条件
    6.4 油气勘探启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10)中扬子鄂西地区海相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找矿成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地层及沉积相特征
    2.1 陡山沱组
    2.2 牛蹄塘组
    2.3 五峰组—龙马溪组
    2.4 大隆组
3 含气性特征
    3.1 陡二段
    3.2 牛一段
    3.3 五峰组—龙马溪组
    3.4 大隆组
4 富有机质页岩综合对比
    4.1 沉积环境
    4.2 埋深
    4.3 厚度
    4.4 有机质丰度及热演化程度
    4.5 脆性矿物含量
    4.6 孔渗性
    4.7 含气性
5 页岩气富集规律探讨
    5.1 沉积相
    5.2 保存条件
        5.2.1 顶底板封闭性
        5.2.2 热演化程度
        5.2.3 构造样式
6 结论

四、中国的石油与古地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域前新生代地层分布及其油气勘查方向[J]. 陈建文,杨长清,张莉,钟广见,王建强,吴飘,梁杰,张银国,蓝天宇,薛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 [2]中国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李莹,王向东,胡科毅,黄兴,张水昌,张斌,祁玉平,陈吉涛,要乐. 地层学杂志, 2021
  • [3]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J]. 王根贤,陈必河,郑正福,周超. 地质论评, 2021(06)
  • [4]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下白垩统岩相古地理恢复与意义[J]. 高志勇,石雨昕,冯佳睿,周川闽,罗忠.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 [5]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微生物岩盆地尺度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J]. 杨梦颖,谭秀成,杨鸣一,许玉青,晏巍,苏文杰,钟寿康,熊鹰,郭木石. 古地理学报, 2021(06)
  • [6]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微生物丘的发现及地质意义[J]. 全子婷,谭秀成,张本健,唐浩,罗冰,杨迅,张亚,肖笛,汤艳玲. 古地理学报, 2021(06)
  • [7]四川广元清风峡剖面上泥盆统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 黄程,沈宇葳,文馨. 古地理学报, 2021(06)
  • [8]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沉积特征及其控储效应[J]. 吴东旭,喻建,周进高,吴兴宁,于洲,丁振纯,王少依,李维岭,蔡君. 古地理学报, 2021(06)
  • [9]川东南奥陶系桐梓组储集空间的形成与差异化保存机理[D]. 李文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10]中扬子鄂西地区海相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找矿成果综述[J]. 许露露,文剑航,温雅茹,王亿,张焱林,谢通,任志军,罗凡,胡江龙.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1(05)

标签:;  ;  ;  ;  ;  

中国石油与古地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