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杂志编辑出版的影响

互联网对杂志编辑出版的影响

一、因特网对杂志编辑与出版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申亦安[1](2021)在《图像叙事视野下的科普杂志插画设计研究 ——以《Scientific American》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张昀[2](2020)在《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媒体背景下,人们开始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以及其他客户端来阅读。和以往打印及发行不一样,新媒体是互联网与数字编辑的衔接,比如信息编辑、过程管理、通讯信道等新媒体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编辑工作的视野与领域,但是,对原来的编辑出版也带来了严重影响,原来的编辑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为了迎合客户的要求,需要充分使用媒体、互联网、数

杜倩[3](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官方女性杂志《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在时代的变迁中也相应发生变化。《中国妇女》是一本历史悠久,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女性杂志,经历了中国社会转型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重要变迁。作为全国妇联的机关刊物,《中国妇女》在时代进程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妇女》封面以鲜活的视觉形象呈现中国女性的榜样魅力,封面女性形象随时代推进也经历了重要的历史流变,记录和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对于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妇女观念和地位,以及中国社会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妇女》杂志自1978年改革开放复刊以来至2018年的封面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抽取了1978年7月—2018年7月符合研究目标的有效样本446期封面,分别从封面女性的生理形象、身体形象、民族形象、职业形象、社会形象五个维度进行编码和解码,结合社会性别、女性主义等相关理论,深入探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封面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变迁,以此窥探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等内容;第一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的总体描述,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人物封面概况,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各时期(1978年—1984年、1985年—1995年、1996年—2004年、2005年—2018年)封面女性的生理形象、身体形象、民族形象、职业形象、社会形象五个方面的变化;第二章探讨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的变迁,探讨各时期封面塑造的典型女性形象,以及变迁的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经历了1978年—1984年:四化建设中的劳动女性形象、1985年—1995年:改革大潮中的美丽女性形象、1996年—2004年:市场经济时代的职业女性形象、2005年—2018年:全球化时代的明星女性形象的历史演变,呈现出女性气质的显现与转变、女性职业从多元到单一的突出的变迁特点;第三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审视了封面女性形象,分析了意识形态下的视觉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各个时期《中国妇女》塑造的封面女性形象的共性是呈现代言国家民族的时代女性,并在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进行性别整合。在宏大的叙事下,对家庭妇女、底层女性群体、少数民族女性的关注相对较少,因而在反映中国女性真实境遇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封面女性形象塑造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始终在多种力量的张力中把握平衡;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总体来看,《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的嬗变与社会的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封面女性形象的变迁,实际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女性观念、地位的变迁以及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

范琳[4](2016)在《“大数据”时代美术编辑思维方式初探》文中提出将对"大数据"下美术编辑如何改变思维方式进行探讨。

张立伟[5](2015)在《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版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进化都与出版技术密不可分,出版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的真实缩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电子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崛起,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从科技史角度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站在多学科视角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梳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科学发展、深化中国出版史研究、完善出版史学科体系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IPV6核心网及3G移动网络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等重大技术突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背景,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过程划分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奠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繁荣,也带来了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在这一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我国出版领域得到应用,我国实现了一系列出版技术的突破。第一,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汉字实现了数字化;第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国印刷业进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崭新时期;第三,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电子出版技术开始出现,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我国在对国外各类磁带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引进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高等院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A)和《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光盘版);出现了以软盘形式出版的电子期刊;方正书版、科印微机排版系统、华光普及型(BD)排版系统、4S高级科技文献书刊编排系统、"WP"软件等计算机排版软件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出现了期刊的数字化萌芽。1994年4月20日,一条带宽只有64K的国际专线接入中国,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崛起、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逐步兴起。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赋于了传统期刊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期刊采编技术、制版及印刷技术、发行及阅读技术的数字化变革,期刊出版逐步向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IPV6核心网的建立及移动3G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一批期刊群采编平台得到了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一些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得以建立,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3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开始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向移动媒体终端,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技术进一步深入,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阅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采用P2P技术并集合了Flash动画、tvc视频、音频、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互动杂志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VIVA无线新媒体手机杂志等一书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同时,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的变迁。我国一些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先后采用了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专业期刊平台呈现出市场分工逐步细化的态势;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出版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史,其变迁过程呈现出迅速性、渐进性及集成性的特征;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等因素推动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并对传统期刊出版业产生了双重影响。未来,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其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为迫切;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在人才储备与培养、产业链条及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及监管机制、集群创新及赢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要彻底扫除上述发展的障碍,实现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不断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在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形成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群创新机制及有效的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刘苗[6](2014)在《数字出版背景下电子杂志版式设计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数字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网络媒体技术新一轮的冲击和挑战,也使电子杂志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发展平台,电子杂志版式设计也显得愈发重要。探究电子杂志的版式设计,对于体现科技化、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为读者带来的阅读便利性和快捷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对如何提高读者的阅读品质,满足更多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子杂志借助数字出版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版式设计变换更新,版面功能越来越人性化,呈现出的阅读体验越来越多样化。本文以第三代电子杂志——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为研究对象进行版式分析,结合当下电子杂志的发展现状,首先,分析和研究了电子杂志的种类和特点;其次,对其版式的特点及构成元素进行探讨;再次,从版式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和配色原理及制作上入手,对电子杂志进行了版式风格的整体把握;最后,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探究后,进行了思考,并得出了一些启示,电子杂志版式设计中交互元素的“人性化”特点,正是电子杂志“人文关怀”的体现。电子杂志版式拥有的典型交互环境、视听等元素,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服务,残疾人(这里主要指聋哑人、盲人、肢体残疾等人士)因为身体上的缺陷,在阅读传统杂志时本身就比正常人困难,如果能享用电子杂志版式上的交互功能和视觉、听觉上的感官优势,在版式设计上多为弱势群体考虑,以努力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也许“人文关怀”将成为电子杂志版式设计中新的突破口。电子杂志版式设计顺应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版式上布局独特的阅读优势,将是充满活力的媒体艺术表现形式。

秦洁雯[7](2014)在《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9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关于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教育、非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健的产业化”,这是文化产业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的政策,也是作为文化产业子系统的出版业产业化的开端。出版产业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内容同质化、图书价格虚高、恶意价格战、库存高、传统出版企业与数字出版企业协作性不强等。直到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将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作为“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行政部门对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重视,众多学者也逐渐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为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献计献策。出版物市场体系是出版产业的载体,建立出版物市场体系有利于推进我国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展开研究(仅限于我国大陆地区)。本文以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复杂科学管理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并构建了基于出版要素市场推动的出版物市场体系运作模式,同时提出了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思路,初步形成了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理论体系。总的来说,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研究的。第一章,首先,对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论文选题的必要性。其次,在对已有出版物市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理清了研究思路。第二章,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本章以市场体系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为基础,结合出版业发展现状,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概念内涵、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类型、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特征及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意义进行尝试性的探究,为本文的研究开展打下了理论基础。出版物市场体系是由出版物市场交易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出版商品市场和出版要素市场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按照交换对象属性可分为出版商品市场和出版要素市场两类,而按照市场的基本功能可分为教育出版市场、专业出版市场和大众出版市场三类。出版物市场体系除了具有一般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商品经济领域的特征,如出版物生产目的的非赢利性、出版物产品使用价值的精神性、出版物市场交换价格的背离性、出版物市场消费的非消耗性。第三章,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本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出版商品市场的基本情况。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从出版商品市场发展规模、出版商品市场发展结构、出版商品市场运行效率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出版要素市场的基本情况。依据出版要素市场的类型,分别论述了出版生产资料市场、出版资本市场、出版技术市场、出版人才市场这四类出版要素市场的基本情况;三是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出版商品市场运行效率低下、出版要素市场建设进度滞后、出版物市场体系中非市场行为普遍、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不规范。第四章,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与运作模式的构建。首先,构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评价体系。即以图书出版市场为例,设计指标体系,运用SPSS18.0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需是有效竞争、融合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生产的市场体系;其次,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出版物市场体系发展现状及国外出版物市场发展经验,构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以及适合我国的,基于出版要素市场推动的出版物市场体系运作模式;最后,提出实现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目标的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要协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文化性与经济性;二是要明确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三是要适应出版行业发展趋势。第五章,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本章以复杂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采用逆向思维方式,针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结合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大力加强现代出版要素市场建设。从积极培育现代出版要素市场主体;科学降低出版要素市场交易成本;创造出版要素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三个方面进行建设。二是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资源配置。包括开发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创新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方式;加大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力度。三是改善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环境。调控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宏观环境;规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行业环境;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企业环境。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是对本论文的总结,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打破垄断的过程;二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完善实质上是一个出版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过程;三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成熟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市场体系的动态完善。同时,还对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今后将不断深化研究。

李新祥[8](2013)在《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全面梳理了国内外数字时代读者阅读行为研究文献,描述了研究现状,讨论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整合分析了我国历年全国国民阅读及相关调查的数据,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进行可操作化描述,提炼出一个包括阅读主体、阅读媒介、阅读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根据这一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基于调查所得4256个样本数据,展开量化研究,描述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具体表现。调查发现:(1)数字化时代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在数量上是不断扩大的,总体阅读率上升。但阅读主体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结构异常复杂。数字时代我国国民对阅读重要性进一步认可,对纸质阅读的前景不如网络出现前那么乐观,但依然有相当比重的读者对“数字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的观点不太认可。读者的阅读需求进一步多元化,知识需求依然是第一需求,但资讯需求提升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思想需求和审美需求没有随着数字化进程减弱,反而有提升的趋向。读者的阅读耐心减弱是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阅读能力、阅读目的、阅读积极性、阅读范围、阅读量等指标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个人阅读总体满意度提升不明显,尤其是女性读者的阅读满意度比会上网前还有所降低。读者阅读习惯发生改变的比例较高,但认为“改变程度有限”的比“改变很大”的还是要多,而且读者比较认可自己的阅读习惯。(2)从阅读媒介维度看,数字阅读媒介兴起,书报刊等传统纸质媒介的阅读率提升乏力。但远未到唱衰纸本阅读的时刻,纸本阅读依旧有其魅力,将在很长时期内与数字阅读并存。数字阅读的付费意愿有所增强,但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3)阅读内容方面,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浅阅读”、泛阅读的取向明显。流行阅读超越经典阅读,信息获取超越知识习得,新闻关注超越文学感受,娱乐追求超越理论探讨,但这并不表明经典、知识、文学、理论阅读的缺失。(4)阅读方式上,由过去单纯的读,变为现在的读、听、看三种方式并存。随着多种媒体的兴起,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快速浏览和扫读超越慢速凝视和审读,选择性阅读超越接受性阅读,跳跃性阅读超越连续性阅读,“F”式阅读超越“Z”式阅读。在传统纸质文献上深度阅读的频率和时长均有下降的趋向,但研究性阅读并没有受到轻视。(5)阅读环境方面,第一,在途阅读兴起,传统的图书馆、书店作为阅读场所其吸引力有所降低,去咖啡馆阅读的兴起说明读者对阅读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进一步提高;第二,读者对个人阅读环境改善的认可度高于对社会总体阅读环境改善的认可度,说明社会阅读环境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第三,读者认可社会各界为改善和促进国民阅读做出积极努力,大多数读者个人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结合个人访谈和专家访谈,质化方法与量化方法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探寻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原因和影响。作者认为数字化技术引发的阅读媒介发生变化,是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直接原因;现代市场化、产业化体制下发展的中国媒介的重合性和叠加性,是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特殊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的变化,是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环境因素;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在信息素养、生活形态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导致阅读需求的变化是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基础原因。从个体读者而言,阅读行为嬗变的积极影响是阅读更自由便捷,相应的,读者的精神生活也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消极影响可以概括为数字阅读硬件设备存在的缺陷形成不良影响、阅读耐心的减弱、思想深度的缺失等。从社会性影响而言,积极的方面表现为阅读行为的嬗变会推动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进程,消极的方面则表现为对政治权威的怀疑、对经济发展的迷茫、对文化发展的失望和对社会共同理想的消解。应对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主要包括:(1)就国民个体而言,首先要树立能够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大阅读观”,要有“阅读是一种权利”、“阅读并非万能”的意识;其次要提升阅读素养;第三要建构自己的意识框架。家庭组织可以在优化家庭阅读硬环境、塑造家庭阅读软环境两方面努力,特别注意要避免数字媒介成为孩子的“保姆”。(2)政府组织的对策包括:将促进国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是促进阅读的根本之策,加强阅读的权利意识,政府在主导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释放全社会的积极性,努力消除“阅读障碍”和“阅读歧视”,加强基层阅读服务组织建设,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协同性和长效性,提升社会组织参与阅读推广的积极性等。(3)教育组织应该承担特殊重要的角色并发挥重要的功能。就基础教育组织而言,理念层面要明确“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是阅读教育的落脚点”,阅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思想自由和敢于表达的公民。操作层面主要是建设专业的阅读指导教师队伍、推进分级阅读、迎接数字化等。高等教育组织应成为国民阅读的示范中心,要改善大学生的阅读结构,要发挥高校教师意见领袖的作用,大学生可成为推广国民阅读的志愿者,高校的阅读资源向社会开放,高校应为社会培养专业的阅读指导人才等。(4)媒介组织的对策:遵循扩大信息流量、追求阅读价值、追求易读指数、追求美学品格的原则,优化传播渠道,顺应媒介融合,生产与传播能满足和引导读者需求的阅读产品。(5)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公共阅读资源,提高阅读服务水平;顺应阅读媒介形态的变动潮流,开展新型阅读服务。其他社会组织也应该为促进国民阅读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各界应该通力合作,构建更个性化、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的交流信息、知识、情感、思想的阅读生态。

熊晓英[9](2013)在《中国大众期刊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阅读是当前阅读领域最大的变革。期刊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阅读领域的进步,更推动了与阅读相关的其他方面的发展。本文在绪言部分对期刊数字化阅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期刊、期刊数字化以及期刊数字化阅读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在梳理我国期刊数字化阅读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期刊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五大特征——阅读的随意性、阅读的多元化、阅读的个性化、阅读的碎片化以及阅读的互动性。期刊数字化阅读的特征具有与传统阅读方式不同的新特征,也就对数字化阅读相关的领域产生影响。本文第二章总结了期刊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五大影响:(一)改变了阅读主体的阅读取向、阅读思维、阅读观念以及阅读心理;(二)影响了整个期刊编辑,包括促使编辑理念从“编者中心”到“读者中心”的转变,编辑活动对数字化技术的依赖以及编辑身份的变化;(三)转变了期刊运营格局,促使期刊管理模式创新,催生了数字化阅读平台以及新型数字期刊:(四)影响了期刊阅读文化,期刊数字化阅读促使参与式文化的出现、导致文化融合与分散的统一、推动社会文化对感官文化和消费文化的追求等;(五)提高了版权保护的难度。数字技术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传统的版权保护系统,同时增加了版权保护的难度。在关注期刊数字化带来阅读领域重大飞越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对数字化技术过度倚重,导致内容为技术服务;阅读的浅层化、碎片化以及对消费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过度关注从而削弱了严肃文化的地位;原有的期刊运营模式落伍,急需形成新的期刊运营模式;数字化版权保护比传统期刊阅读时代更为复杂。针对期刊数字化阅读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本文第三章探讨了期刊数字化阅读的发展策略:第一,加强技术与内容合作,构建期刊数字化解决方案;第二,创新期刊盈利模式,建立完善的期刊产业链;第三,内容与互动并举,引导期刊文化健康发展;第四,破解版权保护瓶颈,优化期刊发展环境。

黄琳[10](2012)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新闻周刊内容生产研究》文中认为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革命已成事实。那么,新媒体生态下我国新闻周刊的内容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新媒体生态下,我国新闻周刊是怎样的一种生存态势,是全面溃败还是直面挑战?新闻周刊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本论文围绕这些问题,通过实证调研及访谈,全面梳理了当下我国新闻周刊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生产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视角。本文的思路具体如下,首先对核心概念——新媒体生态做理论上的论述,围绕新媒体生态的内涵、特征,以及新媒体生态对新闻周刊的影响展开分析。第三章对我国新闻周刊内容生产现状进行总体描述,归纳出我国新闻周刊几大媒介特征。第四章围绕“新媒体生态下我国新闻周刊内容生产创新”为主旨,具体考察了我国新闻周刊内容生产实践。实证研究和深度调研的结果显示,我国新闻周刊尽管不同程度地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使用新媒体技术,但总体上并不乐观,差异较大。基于第四章的具体调研考察,第五章从体制瓶颈与技术革命的宏观层面、媒介组织本身的中观视角,以及新闻生产传统的专业化和新媒体导致的生产社会化趋势之间冲突的微观考察,对我国新闻周刊生产创新的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回答了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新闻周刊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的命题。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值得一提的研究方式是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笔者通过个人关系网络,对中国大陆目前最主要的11家新闻周刊进行了便利抽样。抽样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到三个因素:周刊定位差异(政经、财经、文化类为主)、地域差异(北京、上海、广州为主)以及体制差异(中央媒体、地方党报系统以及体制外媒体)。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有72份。用实证分析的数据全面考察了新媒体生态下我国新闻周刊新闻生产现状,对于我国新闻业务,尤其是新闻周刊的内容生产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于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的新媒体实践也有现实意义。

二、因特网对杂志编辑与出版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因特网对杂志编辑与出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杂志封面的独特地位
        (二)《中国妇女》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代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杂志封面女性形象研究现状
        (二)《中国妇女》杂志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创新之处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抽样设计
        (三)类目建构
        (四)时期划分及依据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的总体描述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人物封面概况
        (一)人物封面的数量情况
        (二)人物封面的性别情况
    二、《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深描
        (一)封面女性的生理形象
        (二)封面女性的身体形象
        (三)封面女性的民族形象
        (四)封面女性的职业形象
        (五)封面女性的社会形象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的历史演变
        (一)1978 年—1984 年:四化建设中的劳动女性形象
        (二)1985 年—1995 年:改革大潮中的美丽女性形象
        (三)1996 年—2004 年:市场经济时代的职业女性形象
        (四)2005 年—2018 年:全球化时代的明星女性形象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变迁的特点
        (一)女性气质的显现与转变
        (二)女性职业从多元到单一
第三章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
    一、意识形态的视觉呈现
        (一)对理想性别的塑造
        (二)代言国家民族的时代女性
    二、女性形象的社会失真
        (一)家庭空间中女性形象的缺失
        (二)底层女性群体的隐匿
        (三)少数民族女性的低呈现度
    三、女性形象塑造的社会动因
        (一)政治观念的变迁
        (二)市场竞争中的突围
        (三)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1978年7 月—2018年7 月各期杂志封面概况

(4)“大数据”时代美术编辑思维方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时代下美术设计的新思维
    1.1 多维空间构建。
    1.2 多种元素整合。
    1.3 多样数据研究。
2 技术更新意识
    2.1 应用数字出版软件。
    2.2 应用社交网络平台。
3 用户体验理念

(5)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
    四、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概念界定、产业发展概况与历史分期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期刊与杂志
        二、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
        三、期刊数字出版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一、传统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迅猛
        二、多媒体网络杂志数字出版初具规模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值波动中增长
        四、期刊数字出版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第三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三、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第一节 背景:改革开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二、落后的出版技术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四、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型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节 汉字数字化与电子照排技术的突破
        一、"748工程"与汉字数字化
        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
        三、汉字照排技术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第四节 信息存储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一、磁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光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五节 中国期刊的数字化萌芽
        一、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的研制
        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制
        三、软盘电子期刊的发行
        四、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初步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第一节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一、文化产业崛起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兴起
        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革新
        三、网络及信息存储技术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变革
        一、期刊稿件采编流程的改变
        二、期刊编辑模式的转变
        三、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制版及印刷技术的进步
        一、CTP技术实现期刊的计算机直接制版
        二、数字他直接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四节 期刊发行技术、阅读方式变迁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一、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发行技术变迁
        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阅读方式变迁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轨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第一节 背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变革
        二、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使用
        二、期刊群采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三、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发行技术的进步
        一、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的建立
        二、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行技术的应用
        三、期刊手机出版发行技术的兴起
        四、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大量涌现
    第四节 期刊阅读技术的革新
        一、移动网络技术与期刊移动终端阅读
        二、多媒体互动技术与期刊多媒体阅读
        三、"开放存取"技术与期刊开放阅读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与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变迁
        一、期刊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的采用
        二、专业期刊平台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
        三、"网络发行量"概念的首次提出
        四、"云计算"技术实现期剥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迅速性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渐进性
        三、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集成性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技术基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社会动因: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
        四、文化动因:从文化产业崛起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五、学科支撑: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方兴未艾
    第三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影响
        一、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
        二、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
        三、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
        五、对传统期刊出版业的双重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三、教育与科研是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四、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五、要加强借鉴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
        二、期刊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三、"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四、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五、期刊数字出版技木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
    第三节 当前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状况凸显
        二、产业链条尚不健全,行业标准严重滞后
        三、版权困局亟需破解,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集群创新水平不高,有效的赢利模式还未真正形成
    第四节 提升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
        二、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
        三、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
        四、促进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创新,逐步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数字出版背景下电子杂志版式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趋势
        1.1.2 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的需要
        1.1.3 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位精神生活的体现
    1.2 研究现状
        1.2.1 电子杂志发展现状
        1.2.2 电子杂志版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数字出版背景下电子杂志概述
    2.1 数字出版的概念及特点
    2.2 电子杂志概述
        2.2.1 电子杂志的概念及种类
        2.2.2 电子杂志的特征
    2.3 数字出版背景下电子杂志的生存特点
        2.3.1 电子杂志的生存现状
        2.3.2 电子杂志的社会影响性
第三章 电子杂志版式设计特点及构成元素
    3.1 电子杂志版式设计的特点
        3.1.1 受显示屏幕制约的开本
        3.1.2 版式设计的交互性
        3.1.3 版式设计的动态性
    3.2 电子杂志版式设计的构成元素
        3.2.1 电子杂志版式中的交互要素
        3.2.2 电子杂志版式中的视觉、听觉元素
第四章 电子杂志版式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及配色原理
    4.1 电子杂志版式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4.1.1 变化与统一在电子杂志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4.1.2 比例与尺度在电子杂志版式设计中的运用
        4.1.3 节奏与韵律在电子杂志版式设计中的影响
        4.1.4 空间与留白在电子杂志版式设计中的作用
    4.2 电子杂志版式设计的配色原理
        4.2.1 色彩搭配与电子杂志版式设计的特殊关系
        4.2.2 不同类型的电子杂志版式设计的整体配色方案
第五章 电子杂志版式设计制作
    5.1 电子杂志版式制作软件概述
    5.2 电子杂志版式制作流程
        5.2.1 电子杂志阅读群体分析及风格定位
        5.2.2 电子杂志版式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
        5.2.3 电子杂志版式的框架、方案设计
        5.2.4 电子杂志版式的交互设计
        5.2.5 电子杂志版式的调整、发布
第六章 电子杂志版式设计的思考与启示
    6.1 电子杂志版式设计观念的革新
    6.2 电子杂志版式设计的优势与未来遐想
        6.2.1 电子杂志版式设计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6.2.2 电子杂志版式设计的未来遐想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综述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出版物市场体系基础理论
2.1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内涵
    2.1.1 市场体系的概念及其演变
    2.1.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概念
2.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分类
    2.2.1 对出版物市场体系构成的认知前提
    2.2.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类型
2.3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特征
    2.3.1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一般特征
    2.3.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独有特征
2.4 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意义
    2.4.1 合理配置出版资源
    2.4.2 科学调节出版生产流通
    2.4.3 提高出版产业竞争力 3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3.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3.1.1 出版商品市场基本情况
    3.1.2 出版要素市场基本情况
3.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出版商品市场运营效率低下
    3.2.2 出版要素市场建设进展缓慢
    3.2.3 出版物市场体系中非市场行为普遍
    3.2.4 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不规范 4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
4.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评价体系
    4.1.1 指标体系设计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3 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4.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构建
    4.2.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
    4.2.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运作模式构建
4.3 实现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的原则
    4.3.1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协调好文化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4.3.2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出版资源配置中的角色
    4.3.3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符合出版行业发展的趋势要求 5 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
5.1 大力加强现代出版要素市场建设
    5.1.1 积极培育现代出版要素市场主体
    5.1.2 科学降低出版要素市场交易成本
    5.1.3 创造出版要素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
5.2 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资源配置
    5.2.1 挖掘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
    5.2.2 创新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方式
    5.2.3 加大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力度
5.3 改善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环境
    5.3.1 调控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宏观环境
    5.3.2 规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行业环境
    5.3.3 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企业环境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8)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我国国民阅读行为研究的文献统计与方法选择
        1.2.2 我国国民阅读行为研究成果述评
        1.2.3 评析:我国国民阅读研究存在的问题
        1.2.4 国外对数字时代阅读行为问题的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3.2 范畴界定
        1.3.3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可操作化描述
        1.3.4 研究的基本框架
        1.3.5 研究的理论工具与方法
2 已有相关调查结果的整合分析
    2.1 与本课题有关的调查
    2.2 我国阅读媒介发展状况
        2.2.1 纸质阅读媒介发展情况
        2.2.2 数字阅读媒介发展情况
    2.3 我国成年人阅读媒介接触情况
        2.3.1 我国成年人媒介接触状况
        2.3.2 我国成年人媒介使用目的
        2.3.4 我国成年人使用各种阅读载体的场所
    2.4 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
        2.4.1 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及变化
        2.4.2 我国成年人读书目的及不读书的原因
        2.4.3 我国成年人的图书获取途径与家庭藏书量
        2.4.4 我国成年人最喜爱的图书与作者
    2.5 我国国民报刊阅读状况
        2.5.1 我国成年人报纸阅读率与阅读量
        2.5.2 我国成年人的期刊阅读状况
    2.6 我国成年人音像电子出版物阅读状况
    2.7 我国成年人数字出版物阅读状况
        2.7.1 我国成年人数字出版物阅读总体情况
        2.7.2 我国成年人电子书刊阅读状况
        2.7.3 我国成年人上网情况及网络阅读状况
        2.7.4 我国成年人手机及移动阅读状况
    2.8 小结:与本课题有关的调查给予本研究的启示
3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3.1 研究流程
    3.2 问卷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采样过程
        3.2.3 调查实施
        3.2.4 数据分析
    3.3 个人访谈
        3.3.1 开展个人访谈的目的
        3.3.2 个人访谈问卷
        3.3.3 挑选被采访者的原则
        3.3.4 采访人
        3.3.5 采访情况
    3.4 专家访谈
        3.4.1 专家访谈的目的
        3.4.2 专家访谈问卷
        3.4.3 挑选被采访者的原则
        3.4.4 采访人
        3.4.5 采访情况
        3.4.6 采访内容的记录与分析
4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表现
    4.1 基于阅读主体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1.1 我国国民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及嬗变
        4.1.2 我国国民对阅读前景的认知及嬗变
        4.1.3 我国国民阅读需求的嬗变
        4.1.4 我国国民的阅读素养认知及嬗变
        4.1.5 我国国民的阅读效果认知及嬗变
        4.1.6 我国国民对阅读习惯变化的认知及嬗变
        4.1.7 小结
    4.2 基于阅读媒介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2.1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率变化
        4.2.2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频率嬗变
        4.2.3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时长嬗变
        4.2.4 我国国民的数字阅读付费行为及嬗变
        4.2.5 小结
    4.3 基于阅读内容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3.1 我国国民的阅读主题偏好及嬗变
        4.3.2 我国国民的作品符号类型偏好及嬗变
        4.3.3 我国国民的作品长度类型偏好及嬗变
        4.3.4 我国国民对广告的接受度及嬗变
        4.3.5 小结
    4.4 基于阅读方式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4.1 泛读与研读并存
        4.4.2 职业/专业阅读
        4.4.3 通过网络分享阅读心得
        4.4.4 小结
    4.5 基于阅读环境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5.1 我国国民的阅读场所偏好及嬗变
        4.5.2 我国国民对阅读环境的评价及嬗变
        4.5.3 我国国民对阅读对策的认知
        4.5.4 小结
5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原因
    5.1 影响国民阅读行为的因素
    5.2 阅读媒介的变化
        5.2.1 数字化技术引发的阅读媒介变革
        5.2.2 中国媒介发展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5.3 阅读的社会环境因素
        5.3.1 政治环境
        5.3.2 经济环境
        5.3.3 文化环境
    5.4 阅读主体因素
        5.4.1 人口发展
        5.4.2 阅读需求
        5.4.3 生活形态
6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影响
    6.1 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影响分析的角度设置
    6.2 阅读行为嬗变在国民个体层面的影响
        6.2.1 阅读行为嬗变对国民个体产生的积极影响
        6.2.2 阅读行为嬗变对国民个体产生的消极影响
    6.3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影响
        6.3.1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积极影响
        6.3.2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消极影响
7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
    7.1 国民个体与家庭组织的对策
        7.1.1 国民个体的对策
        7.1.2 家庭组织的对策
    7.2 政府组织的对策
        7.2.1 国际社会与国外政府在促进国民阅读方面的部分举措
        7.2.2 我国政府组织应对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建议
    7.3 教育组织的对策
        7.3.1 教育组织应对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特殊作用
        7.3.2 基础教育组织的对策
        7.3.3 高等教育组织的对策
    7.4 媒介组织的对策
        7.4.1 媒介组织向读者传播阅读产品的基本策略
        7.4.2 媒介组织向读者提供怎样的阅读产品
        7.4.3 媒介组织通过什么渠道向读者提供阅读产品
    7.5 公共图书馆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对策
        7.5.1 公共图书馆的对策
        7.5.2 其他社会组织的对策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8.3 后续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表录与图录
附录2: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中国大众期刊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言
    一、期刊数字化阅读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主要概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期刊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与特征
    一、期刊数字化阅读的发展及主要形式
    二、期刊数字化阅读方式的特征分析
第二章 我国期刊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影响
    一、对阅读主体的影响
    二、对期刊编辑的影响
    三、对期刊运营的影响
    四、对阅读文化的影响
    五、对版权护的影响
第三章 数字化阅读背景下的期刊发展策略
    一、技术与内容合作,构建期刊数字化解决方案
    二、创新期刊盈利模式,建立完善的期刊产业链
    三、内容与互动并举,引导期刊文化健康发展
    四、破解版权保护瓶颈,优化期刊数字化发展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新闻周刊内容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实践价值 二 从传媒的视角看新媒体生态的界定及影响
(一)新媒体生态的内涵
    1. 生态与媒介生态
(二)新媒介生态观
    1. 媒介生态系统的本质
    2. 媒介生态系统的演化
    3. 新媒介生态的主要特征
(三)进退维谷的新闻周刊
    1.内容与载体的分离
    2. 传统价值链的模糊
    3. 媒介过剩的危机
    4. 受众中心的传播模式 三 我国新闻周刊内容生产现状
(一)我国新闻周刊的媒介特征
    1. 令人尴尬的“时效性”
    2. 安身立命的深度追求
    3. 强调思想的观点纸
    4. 精致化的小众媒介
(二) 新闻周刊新闻生产的现有特点
    1. 采编分离的“编辑中心制”
    2. 内容生产的专精化
    3. 松散的科层式结构
(三) 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新闻周刊优劣势分析
    1. SWOT 分析工具
    2. 新媒体和新闻周刊传播差异比较
    3. 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新闻周刊 SWOT 分析 四 我国新闻周刊新媒体生态下内容生产创新的现实图景
(一)新闻生产流程创新
    1. 新媒体全面渗透新闻生产
    2. 新闻信息采集阶段的新媒体使用
    3. 新闻信息加工与处理环节的新媒体使用
    4. 新闻信息发布与反馈环节的新媒体使用
    5. 新媒体使用的利弊分析
(二)新闻类周刊组织变革
    1. 新闻周刊组织数字化的总体状况
    2. 我国新闻类周刊组织数字化变革的基本路径
(三)新闻周刊的数字化困境
    1. 数字化中的失衡
    2. 数字化现实路径中的彷徨 五 制约与突破:我国新闻周刊生产创新的趋势分析
(一)体制与技术
    1. 内容生产中的政治控制
    2. 到处弥漫的商业诉求
    3. 内容生产中的技术悖论
(二)媒介组织的适应性
    1. 环境变化与组织变革
    2. 媒介融合与变革原则
    3. 新闻周刊组织变革趋势
(三)专业化生产危机
    1. 真正开放多元的网络——Web 2.0
    2. 用户驱动式生产(UGC)
    3. 专业驱动式生产(PGC)的未来
(四)寻找新闻周刊的核心竞争力
    1. 强化新闻类周刊的本质特征
    2. 新闻周刊核心竞争力的营造 结语:旧价值与新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因特网对杂志编辑与出版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图像叙事视野下的科普杂志插画设计研究 ——以《Scientific American》为例[D]. 申亦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J]. 张昀. 甘肃教育, 2020(06)
  • [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研究[D]. 杜倩. 西南大学, 2019(12)
  • [4]“大数据”时代美术编辑思维方式初探[J]. 范琳. 民营科技, 2016(07)
  • [5]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张立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数字出版背景下电子杂志版式设计探究[D]. 刘苗.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 [7]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D]. 秦洁雯. 武汉大学, 2014(06)
  • [8]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 李新祥. 武汉大学, 2013(05)
  • [9]中国大众期刊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D]. 熊晓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10]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新闻周刊内容生产研究[D]. 黄琳. 上海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互联网对杂志编辑出版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