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生命到人工社会:复杂社会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

从人工生命到人工社会:复杂社会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从人工生命到人工社会——复杂社会系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姜同[1](2021)在《合成生命 ——融合数字媒介的机器人装置艺术研究》文中提出在机器人装置艺术的语境下,“机器人工合成生命”话题的艺术研究不应该脱离数字媒介以及现代智能科技的真空语境进行研究,机器人艺术的发展不应该只局限在物理的机器结构研究和静态机器人造型展现。现代科技用各种方式挑战二元论,人和机器的关系中制造和被制造的关系已经变得难以辨析,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也逐渐分不清什么是心智,什么是身体。从文艺复兴之后至今,从机器到机器人都被赋予了“生命”,他们能说会动,受崇拜,并受统治,赛博格的身体追求并不是单纯的,所以会不断的产生二元对立论。人与机器的关系发展逐渐从简单使用到发生交互以及现在正在发展的身体与机器的融合的状态,更多的数字媒介技术发展使得生物与机器的边界逐渐模糊,建构了一个囊括了诞生、成长和死亡三个阶段的“人工合成生命”分解时图。从产消者的角度来看机器生命的身体依靠硅土和自然资源运作,通过无形的商业、科学、政治和权力将人类与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链接起来。唐娜·哈拉维所描述的赛博格是由20世纪后期的特殊机器和特殊生物体混合而成的,这映射着现代科技与生物之间的混合关系。通过对“技术的重塑”、“打破二元关系的机器人艺术”、“建构超越自动化的身体”、“融合数字媒介”、“激活机器人艺术的多重感官体验”、“叙事方式与流动场域的改变”以及“实现‘构更具生命力的机器人装置艺术的美学框架’的目的”等问题与话题的分析研究。最终提出“在当代技术语境下数字技术介入后让更趋向于人类熟悉的生物形态的机器人展现生命的权力”的本质思考。

郭延龙[2](2020)在《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技术人工物是通过技术实践活动而生成的存在物。1993年兰德尔·迪珀特(Randall Dipert)最早关注该主题,1998年前后荷兰技术哲学家克洛斯(Peter Kroes)和梅耶斯(Anthonie Meijers)将其发展为成熟的研究范式。现阶段,技术人工物的功能与伦理价值的失衡、价值与责任的复杂关系、多元化的伦理治理等问题涌现,迫切需要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问题进行系统地探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技术现象学还原法、归纳与演绎法等方法,探析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背后的哲学基础、“物律”设计方式以及技术治理路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技术人工物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论述,并针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提出了研究设计思路、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第二,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相关概念进行词源、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以唐·伊德(Don Ihde)“人-技术”关系理论、拉图尔(Latour)“人工物社会”思想和维贝克(P.Verbeek)“道德物化”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下一步的深入探究。第三,基于拉图尔“人工物社会”的思想,从技术人工物中历史唯物论的“人本”孕育、“非人”的新唯物论产生、“非人”的扩展三个阶段进行考察,系统地论证了“去中心化”情景下技术人工物,如何从“人本”至“非人”的拓展历程。同时,结合共享单车“去中心化”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第四,在维贝克“道德物化”的思想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技术人工物的道德意向性、道德自由和道德中介的作用,认为技术人工物的技术程度决定了道德物化程度。同时,结合智能穿戴服装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第五,基于以上研究基础,通过设计者的道德敏感性捕捉与识别、情感投射与移情、创造性想象与超越,运用仿生设计的情景模拟、虚拟与现实的情景模拟、设计价值的情感模拟,结合强制式调节设计、引诱式调节设计和劝导式调节设计的方式,探索技术人工物设计的“物律”方式。同时,以保姆机器人为例,诠释具体实践语境中的“物律”设计。第六,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责任与价值进行细分,对技术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和元层面行动者,进行“问责”与建构性技术评估。结合公众参与、共享式、社会契约的公平合作进行调节反馈,最终通过技术内在关系路径、混合式系统路径和价值敏感设计路径,进行不同程度的技术设计与治理。同时,以基因编辑婴儿案例进行反思,针对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诠释。最后,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研究,是从技术内在关系的路径切入,以“物准则”的视角探讨技术设计伦理的全过程。本研究提出了“设计即治理”的技术治理方式,用技术道德化的“前置式”设计方式,将“善”技术功能和物理结构“写入”至技术人工物中,以期待通过技术人工物的“物律”设计方式,为构建人类美好生活世界贡献力量。

马林[3](2020)在《基于ACP方法的复杂网络谣言传播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目前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1%,互联网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同时,随着社会媒体、社交网站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肆意传播问题日趋严重,加之网民数量大、信息冗杂且传播速度快等因素,使谣言传播更加复杂难以控制,成为复杂网络中的重点研究领域。本文采用复杂系统研究中具有良好适用性的ACP方法,为复杂网络谣言传播控制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包括人工系统、计算实验和平行执行。结合网络谣言信息特点,通过分析网民社会属性、心理属性及行为决策,谣言影响力、媒体信度对谣言的影响等因素,基于网络谣言传播模型与Agent行为建模,构建网络谣言传播的人工系统;根据官方数据信息和实际调研数据,确定研究方案;在Python平台中设计计算实验过程,通过调节实验参数,对谣言传播的各类现状进行模拟仿真;将现实社会网络中的数据应用于人工社会,实现人工系统与实际系统的平行执行和动态连接,对控制网络谣言传播的策略有效性进行检验和改进。基于ACP方法的谣言传播控制系统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网民谣言传播行为演化趋势,分析网民的认知及行为偏好,确定仿真过程中各数据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人工系统中网民节点度的大小、政府媒体、娱乐媒体信度等对谣言不同传播阶段的影响效果较为明显。因此,现实社会网络中,通过合理规范粉丝数或好友数较多的网民发布的线上话题内容,可以有效控制前期谣言传播和扩散,将谣言止于源头,大大降低社会影响;在谣言传播的爆发期和消退期,网民对政府官方网站或微博信度较高,对娱乐媒体内容认知较为模糊。社会娱乐媒体会影响网民的正确判断,加速谣言的传播。此时,通过在政府官方媒体发布辟谣信息能够有效控制谣言传播,尤其在爆发期,作用较为明显。基于已有的网络谣言传播案例的研究演化趋势,通过平行执行过程对本文建立的人工社会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已有的实际数据和研究结果,成功预测谣言传播的演化趋势,合理验证控制谣言传播的解决方案的效果及可行性。ACP方法在谣言传播控制领域的应用为其系统性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葛渊峥,宋智超,孟荣清[4](2019)在《人工社会大规模人工人口生成方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大规模人工人口生成是以个体为核心的高分辨率人工社会演化的数据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典型人工人口构成要素、构建方法、演化规则等内容,对大规模人工人口构建的发展历程、人口数据库生成、时空关系建立、行为演化规则以及社会关系重建的理论与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数据驱动、开放式人工人口架构的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

宋智超[5](2016)在《面向应急管理的大规模高分辨率人工社会平行度增强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人工社会计算实验是一种进行应急管理研究的新方法,其基础是进行人工社会系统的构建。然而,人们对人工社会的认识目前还不够深入和系统,针对人工社会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面向应急管理的人工社会系统包含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系统的解答。同时,作为进行社会科学实验研究的虚拟实验室,人工社会系统与真实社会的一致性该如何量化与表示,以及如何实现人工社会系统与真实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利用人工社会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为背景,在目前对人工社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面向应急管理的人工社会理论,提出了人工社会平行度的概念。然后在人工社会平行度概念的框架下,以“KD-ACP”平台中的人工社会原型系统为对象,研究了人工社会平行度的增强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人工社会平行度的概念。本文将“情景”的概念应用在人工社会理论中,提出了描述人工社会情景与真实情景一致性或等价程度的人工社会平行度的概念。该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人工社会概念体系,给出了一种描述人工社会可信性的指标。论文通过形式化的符号设定,给出了人工社会平行度的量化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可以通过提高各组成部分模型平行度的方法来实现提高人工社会平行度水平的结论。(2)提出了基于GIS数据的高平行度居民建筑虚拟环境生成方法。基于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综合对城市居民建筑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基于GIS数据增强居民建筑虚拟环境平行度的方法。该方法能够为人工社会系统中的居民建筑虚拟环境实体构建提供合理的建筑面积和楼层数特征,能够保证人工社会中社区与非社区居民建筑虚拟环境的位置特征,相对于真实社会,分别具有社区级别和村庄级别的一致性。(3)提出了基于局部疫情感知的人工人口自适应行为建模方法。首先以流行病疫情的三个状态特征量为基础设计了局部空间范围内的疫情描述方法,然后设计了人工人口对疫情的感知模型,最后通过不同感知疫情条件下的自适应行为设置,实现了基于局部疫情感知的人工人口自适应行为建模方法。该方法实现了人工人口对周围疫情的感知,使人工人口能够根据周围疫情威胁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自我保护措施,使人工人口在流行病传播具有自适应的自我保护能力。(4)基于时空迁移的人工人口行为模型框架,提出了人工人口交通出行行为建模方法。本文将人工人口的交通出行行为抽象为人工人口在交通出行网络中的时空转移,通过综合使用交通出行网络建模、路径规划以及事件链生成技术,实现了基于时空迁移的人工人口行为模型框架的人工人口交通行为建模。该方法较大程度地降低了进行人工人口交通出行行为建模对人工社会原型系统已有运行机制的影响,同时实现了人工人口在人工社会系统中按照实际交通路线进行出行的行为。(5)提出了一种有效控制流行病传播的“层次化目标免疫”策略。本文创新地指出了社交网络层次化结构在控制流行病传播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提出了“层次化目标免疫”的新控制策略。该策略具有比传统的全局“目标免疫”策略更好的流行病传播控制效果,对具有SIR型和SIS型传播动力学特征的流行病普遍适用,并且具有很好的控制稳定性。本文从理论和实现技术两个方面出发,进行了人工社会平行度及平行度增强的相关研究。从理论方面来讲,提出了一个描述人工社会系统与真实社会等价程度的指标和相应的计算方法。在基于人工社会系统进行仿真实验中,该方法可以被用来对仿真实验质量的评价进行支持。同时,该方法进一步充实了已有的人工社会理论体系。对于实现技术来说,本文在大规模虚拟环境建模、人口自适应行为建模和人口出行行为建模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研究,研究成果增强了面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人工社会系统的平行度水平,对流行病传播与控制研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周陶[6](2016)在《四川丘陵山区农户内生型农地流转研究 ——基于人工社会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家庭承包制的成功实践,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解放农村生产力问题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三农‖面貌的同时,也莠弊渐显:亦即农户原子化、土地细碎化和家庭的超小规模经营等问题与当前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矛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加剧了农村土地撂荒弃耕问题,而农地流转是减少土地撂荒实现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当前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以家庭为单位在配置土地资源时主要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自发发生在村庄内部农户之间的人情互惠式的内生型农地流转。由于体制及工业发展路径的影响,地方政府更青睐农业企业化,推行农地大规模流转。然而,我国农村区域差异显着,大规模流转并不具备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势起伏、地块零散的西部丘陵地区不适合机械化和大规模经营,加之制度和监督不健全,探寻因地制宜且能保障农民权益的农地流转模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和实践发展需要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层面也对此问题引起了重视,2014年和2015年中央相继提出在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不搞大跃进,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特别要防止一些工商资本介入到农村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等问题。所以,当前政策背景和客观实践下,从农户权益角度,结合社会公平稳定等系统化要素,分析农户内生型流转的不可逾越性亦即存在的现实、区域合理性和正面效益价值,对于西部欠发达丘陵地区稳健推行农村土地改革,实现―四化同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农户内生型流转的概念,并以四川典型丘陵山区宜宾市为研究对象,抽取了宜宾市全部10个县区30个行政村,共计2400户家庭,同时从2011-2015年连续对宜宾县上坝村金黄组进行了5年的个案长期跟踪调查,并对研究区11个农业企业进行了典型案例调查,应用社会化小农理论框架、强弱关系理论,采用logistic模型和人工社会模型对研究区农户内生型流转进行了分析和模拟,得到以下结论:(1)农户内生型流转在研究区占主体地位,其演化轨迹为―农村人口流动—农户阶层分化—土地依赖性异化—自发形成流转‖,具有保障农户生计和维持农村社会结构稳定的社会功能。研究区统计口径中转包面积比例从2009年的56.10%上升到2014年的60.02%,平均比例为59.80%,抽样调查中代耕形式2015年为56.91%,内生型流转主体地位明显。由于农村各生产要素的流动,导致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形成了离土农户阶层、兼业农户阶层和纯农户阶层,各阶层对土地和农业收益的认识也出现分化,对农业生计需求和土地依赖程度表现为:纯农户>兼业户>离土农户,从而导致了农村各阶层对土地态度的异化。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动呈明显的生命周期变化,因而农户对土地的需求情况也随家庭生命周期变化而变化,形成了兼业化的家庭代际分工,两方面共同作用形成了农户内生型流转。农户内生型流转表现出流转不依赖中介、租金实物化、协议非正式化等特征,形塑了新中农。在社会化小农的理论框架下,发现内生型流转依靠血缘和群体内亲疏关系以及村庄伦理维持了内生型流转的秩序,有利于农户家庭劳动力再生产,既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退路问题,又解决了因自身因素只能依赖农业收入群体的生计及有限发展问题,形成了互惠互助机制。中农阶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都在农村,是农村各阶层的缓冲剂也是农村社会阶层的中坚力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2)研究区农户内生型流转的外缘影响因素来自于地方政府行为越位和村委会角色错位及过度介入,对农户内生型流转造成了挤压,重塑了农村社会结构,对绝大多数兼业户和纯农户的利益带来了侵害。利用博弈分析整合了地方政府和村委会的流转动机,发现在财政逻辑和目标责任制的双重驱动下,地方政府出现了行为越位。同时,村委会在经济利益和目标考核的驱使下在农地流转中也表现出角色错位,一方面嬗变成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经纪人,另一方面,自利性追求促成村委会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介入农地流转。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过度介入农地流转甚至依靠行政手段助力推进大规模农地流转,挤压了内生型流转,导致留守农户被动流转,迫使劳动力商品化。但由于这部分劳动力质量的局限性,导致不少老人和妇女失业待家,根据宜宾县高场镇新永村个案调查显示流转后66.67%的纯农户全部失业待家,而女性失业率为48.27%,直接导致了农户与土地收益脱钩,自动瓦解了中农阶层,造成了农民的半无产化。然而,通过对比内生型流转和地方政府行政化推行的大规模流转所形成的农业经营主体的全员生产率,结果发现:小农(3.44)>中农(2.59)>家庭农场(1.51)>小规模农业企业(1.12)>大规模农业企业(0.94)表现为规模越大全员生产效率越低。主要原因是因为大规模流转形成的经营主体需要依靠雇工代管的生产方式难以绕过农业生产生物性特点的各种天然屏障,监督和―道德风险‖困境也造成了农业企业巨大的管理成本,造成这类经营主体的全员生产效率随着规模增加而下降,导致农业企业转型种植经济作物形成―去粮化‖行为。(3)农户内生型流转的内缘发生因素主要是农户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农户间的强弱关系。利用logistic模型和强弱关系理论对影响研究区农户流转意愿行为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文化程度与转出意愿呈显着正相关;职业与转出意愿呈显着正相关与转入意愿呈显着负相关;家庭人口总数影响转出意愿但是对转入意愿无显着关系;劳动力结构方面家庭农业劳动力跟转出意愿呈显着负相关,与转入意愿呈正相关;家庭非经济收入越高人均收入越高则越愿意转出土地,反之转入土地;人均耕地面积与转出意愿呈显着正相关;区位条件跟转出意愿呈显着正相关,与转入意愿显着负相关。这反映了农户家庭结构等内缘性因素是农户流转意愿形成的主要驱动力。(2)由于农地流转市场不健全,农户在做流转决策时社会关系是重要的决策依据,依此来选择流转对象和流转形式,强关系的力量促使农户之间形成内生型流转,符合农村劳动力社会资源少、社会地位低、社会联系广度低的同质化特点,内生型流转是转出农户不能同时实现经济和社会保障两种工具性目的时的次优选择;下乡资本利用弱关系桥梁的作用形成了强弱关系链降低了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形成规模流转。但是绝大多数的农户还是属于社会资源缺乏的群体,内生型流转是对不完善流转市场配置的有力补充,而占据优势社会资源的政府和下乡资本则有可能会在流转中产生损失农户利益的行为。(4)农地流转人工社会模型通过自下而上的涌现行为模拟农户内生型流转,模拟结果与经验数据吻合,说明该模型能有效地模拟和反映内生型流转的演变规律,印证了内生型流转的基本特征和存在合理性。根据上坝村金黄组230人、62户家庭的基础数据,基于maia元模型抽象了农户分化形成流转的行为规则,包括家庭人口和劳动力再生产行为,家庭劳动力配置行为,家庭货币收支行为和流转行为规则,模拟了2011-2030年农户内生型流转行为,结果表明:农村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农业劳动力表现出生命周期变化;务工人员平均年龄维持在35.44岁,受教育年限为8.07年,而务农农民平均年龄维持在56.8岁,受教育年限为5.24年,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呈现代际更替;流转面积比例随农业劳动力周期变化而变化,2011年流转面积比例为41.22%,2020年为52.34%,随着劳动力返乡在2030年下降到了30.71%;而转入农户户均土地面积为0.7337公顷,而户均最大面积模拟期间一直保持在1.4575公顷,符合中农的条件,结果支持了内生型流转有利于中农阶层形成的假设。提高市民化率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农村人口,在3%和56%两个假设市民化率水平下,土地撂荒比例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3%水平下,土地撂荒率从2011年的30.17%下降到2030年的9.75%,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与农业劳动力周期变化相符;56%水平下撂荒比例从2011年的16.43%上升到2030年的64.31%,呈上升趋势,反映农村人口绝对减少和周期性减少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假设在3%市民化率水平下,地方政府强力推进农地流转的结果是20年流转期限内金黄组45-70岁的边缘劳动力人群数量从33人增加至113人,这部分人群将会有很大一部分难以再次进城务工而存在失地失业的风险,并且会挤压内生型流转,侵害农户利益,破坏农村社会的稳定。结合对已有研究的回顾与分析,在对论文结论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认为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方法拓展方面的创新。农地流转人工社会模型为农地流转研究提供一个虚拟计算实验平台,能够在一定假设条件下自下而上地模拟演化农地流转社会系统,通过人为变更研究对象和环境的属性,从而验证和探论农户内生型流转中的社会现象及关系,具有高效、低成本的特点。运用这种方式能够模拟出可靠的结果,为研究农地流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二是研究视角方面的创新。对于西部欠发达丘陵山区而言,农户内生型流转仍然是主要流转形式和发展常态。内生型流转具有区域性、阶段性合理价值和正面效益。当前对农户内生型流转的研究更多偏重经济和效率方面,而通过内生型流转社会功能的研究对正确认识农地流转中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重要性以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为农地流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丰富了农地流转理论。

陈彬,邱晓刚,张烙兵[7](2014)在《面向人工社会的多范式建模理论与方法》文中提出在利用ACP(Artificial Society,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Parallel Execution)方法解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研究工作中,人工社会的建立成为一个新问题。针对人工社会的多Agent和多领域性特征,提出一种面向人工社会的多范式建模方法,从构造基本人工社会元模型、特定领域人工社会建模和领域模型到仿真模型变换3个方面解决人工社会建模问题。利用通用建模环境(Generic Modeling Environment,GME)实现了公共卫生事件的人工社会建模流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同时,方法也是"非常规突发事件模拟仿真与计算实验集成升华平台"的重要支撑。

张烙兵[8](2014)在《面向疾病传播的人工社会元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地区性、全球性传染病爆发情况呈越发严重的趋势,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传播逐渐向复杂化、网络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公共卫生部门在进行疾病防控干预措施决策时面临很大困难,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可定制、可计算、可扩展的―情景—应对‖型动态仿真系统。而作为一种自底向上研究复杂系统的方法,人工社会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复杂性和复杂现象的重要方法,在传染病传播研究中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人工社会涉及多个领域,对其建模要考虑到多领域性的特征。因此,需要研究支持人工社会多个领域建模和模型互操作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基于元建模技术及模型变换技术的领域特定建模可为这一问题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本文在―非常规突发事件模拟仿真与计算实验集成升华平台‖研究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种面向疾病传播的人工社会元建模方法,并将通用建模环境(GME)作为领域特定建模(DSM)工具构造了公共卫生事件用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元建模方法,构造了面向疾病传播研究的人工社会领域建模语言。本文深入研究了模型驱动架构(MDA)、元建模、领域建模语言(DML)、模型变换等基本概念,辨析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分析了面向疾病传播的人工社会建模特点及困难,针对性地设计了基于元建模方法的人工社会领域建模语言,该语言采用元模型、扩展对象约束语言(OCL)对抽象语法进行建模,采用图形化的方式对具体语法进行建模。2)基于模型变换方法实现了人工社会领域建模语言的语义建模,提出了两类共三种模型变换方法。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人工社会领域模型到典型建模范式有限状态机的模型变换,以及有限状态机到代码的变换。此外,还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领域模型直接向代码变换的方法。这两类共三种模型变换有效的完成了领域建模语言的语义建模,保证了系统开发的高效性、模型的易维护性和代码的一致性。3)构建了常见的疾病干预防控措施模型并进行了计算实验。构建面向疾病传播研究的人工社会的目的是为疾病防控提供决策支持,本文通过对常见的几种疾病防控措施建模并仿真,评估了投放疫苗、隔离患者、定向隔离密切接触者、关闭公共场所等措施的实际效果。相对于传统方法给出的定性结果,计算实验方法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定量结果,解决了以往疾病防控措施效果无法量化评估,参数凭经验制定等问题。论文的研究一方面成功地将元建模方法应用于面向疾病传播研究的人工社会建模过程,为定量地检验传染病防控措施的效果及参数的灵敏性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丰富了仿真学科的基本建模理论方法。另一方面构造了基于元建模方法的人工社会领域建模语言,极大提升了人工社会系统的拓展性、可重用性、互操作性以及集成能力。

葛渊峥[9](2014)在《基于agent的人工社会框架设计与生成方法》文中提出当前,基于个体的人工社会建模和仿真成为研究复杂系统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重构复杂系统、重演复杂社会事件方面,人工社会的成功应用促使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对其展开研究,人工社会的构建和演化也成为了建模与仿真领域以及其他多个应用领域的前沿和研究热点。人工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综合集成的过程,需要解决统一的仿真框架设计以及人工社会各子模型的生成这两个问题。目前关于大规模人工社会的建模与生成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在多领域知识集成融合以及模型框架设计生成方面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和努力。本文以面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人工社会构建和应用的需求为背景,以生成合理、可用的人工社会计算模型为最终目标,在分析了人工社会构建的主要方法以及技术难点后,对大规模人工社会的框架设计、人工社会各子模型的构建、模型逻辑关联建立这几个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大规模人工社会的架构模型和形式化方法。该架构模型对人工社会的基本构成模型以及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定义,从人工人口、人工地理环境、时空地理行为和多重社会关系网络四个方面对个体的状态、迁移和交互进行了建模,实现了多领域知识和模型的综合集成。该架构通过建立人口与地理匹配关系、行为与地理匹配关系,解决了人口和行为的地理空间相关性特征建模问题;通过设计时空相关的行为日志模型,解决了个体行为的多样性和空间的迁移规律性建模的问题;通过建立社会关系驱动的交互行为机制,实现了个体交互的多样性和倾向性建模。(2)提出了基于家庭户的大规模虚拟人口生成方法。该方法以有限的、宏观的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设计人口生成的规则和算法,赋予每个个体相应的人口特征值。本文提出的以家庭户结构生成为核心的人口生成算法,建立起了家庭成员社会属性约束规则,在赋予家庭户中的每个个体家庭角色的基础上,根据其角色的不同生成个体的其他人口特征值。通过这种方法所生成的人工人口,不仅在统计上与输入的人口统计学数据等价,更为重要的是对人口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建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工人口模型的分辨率,更好地实现了人口的异构化。(3)设计了地理环境的重构方法和人口地理匹配模型。在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根据行政区域划分将地理环境抽象成不同层次的环境实体,赋予了环境实体对内部人群信息的获取能力,从而实现个体对局部环境的感知;在地理环境统计数据缺失的情况下,结合人口的地理分布数据,设计了高分辨率环境实体生成方法,生成了环境实体数据库,明确地定义个体执行各类行为的活动场所,建立起了与个体执行各类行为所对应的环境实体列表;在人口与环境实体匹配的过程中,对连续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空间离散化,降低了空间搜索的计算复杂度。(4)提出了多层级社会关系网络生成算法和社会关系驱动的交互机制。本文在个体人口和地理环境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时空聚类特征的多层级社会关系网络模型框架,将个体的多种类型社会关系集成在了一个统一的模型内;设计了从局部的具有高聚类特征的低层级网络逐渐生长为大空间范围的稀疏的高层级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模块和层级生长的网络生成算法;提出了基于社会关系网络驱动的个体交互机制,进一步量化了个体在社会交互过程中的非随机特征,提高了个体在人群中交互的针对性和分辨率。(5)研究了甲型H1N1流感在人工社会中的传播和控制。本文在提出的人工社会架构和生成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并生成了在三个规模不同的人工社会:人工教室、人工校园和人工北京市;设计并执行了甲型H1N1流感在人群中的传播实验,分析了个体的空间迁移特征、交互特征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拓扑特征和动态特征,并对疾病传播的控制策略进行了评估。通过疾病传播实验,进一步证实生成的人工社会计算环境能够重演复杂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表明了本文所提出的人工社会框架和生成算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属于建模与仿真理论及方法的基础性研究,在基于个体的大规模人工社会建模方法学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所提出的人工人口、城市地理环境、时空关联行为和多层级社会关系网络模型及生成方法,对于重构复杂系统、重演突发事件以及分析评估控制策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刘文礼[10](2014)在《面向网络媒体的开源情报解析方法与诱导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开源情报的分析与利用逐渐成为战争与非战争行动中的重要工作。网络媒体中海量的数据为开源情报的获取、分析与解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网络空间本质上存在UDC(Uncertainty,Diversity,Complexity)特征,这些特征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情报分析理论和技术进行重新思考。本文着力于探索建立一种基于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执行(Artificial Societies,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Parallel Execution,ACP)的领域开源情报激活框架模型。该框架以波普尔的“三世界”理论为基础,以布鲁克斯情报学知识方程为依据,以ACP理论方法为核心,形成一个描述、预测与诱导的开源情报解析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描述解析方面,本文从信息源、信息传播特性、信息产生群体的角度分析了情报产生环境的特性。提出基于网络“大V”的社会传感网构建方法,以快速获取领域数据;提出基于SI2R传染病信息模型的特定主题信息传播模型,用以描述领域信息传播方式;提出基于观点向量的潜在网络群体挖掘模型,用以理解信息产生群体的特性。2.预测解析方面,本文构建了网络媒体平台中的特定领域信息交互的人工社会模型。针对开源情报需求提出了基于场景预案的计算实验方法。以场景预案驱动预测情报信息发展趋势,对每种方案进行模拟计算。预测解析了突发状况下话题的发展趋势,敏感信息控制下的话题发展趋势等。3.诱导解析方面,本文实现了人工社会与现实系统的情报激活过程的平行互动分析与研究。一方面,通过面向情报需求的计算实验生成情报激活的可行方案,并对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优;另一方面,应用计算实验的结果将其策略在实际系统中贯彻执行,实时采集和计算情报激活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计算实验的策略在现实系统中贯彻执行,可以有效的诱导话题向情报需求的方向发展,并且为进一步激活情报提供有力的线索依据。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开源情报解析问题进行建模和计算研究,提出了开源情报解析与诱导的相关概念、体系和方法,探索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从人工生命到人工社会——复杂社会系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人工生命到人工社会——复杂社会系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合成生命 ——融合数字媒介的机器人装置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以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不足
    1.3 研究方法与目的
        1.3.1 研究路径与内容框架
        1.3.2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2 复制自然形态的模拟生命机器人装置艺术
    2.1 趋向自然的机器人
    2.2 给予自由的机器人
    2.3 生命化的机器人
3 跨越物理边界的混合生命机器人装置艺术
    3.1 合成生命的三种媒介特征
    3.2 机器生命的三种呈现方式
    3.3 混合生命的叙事交流方式
4 构建多元复杂的合成生命机器人装置艺术
    4.1 边缘效应
        4.1.1 从物质到非物质的混合
        4.1.2 从人造物到非人造物边界的模糊
    4.2 复合系统
        4.2.1 流动的生命系统
        4.2.2 对合成生命的批判
    4.3 多元智能
        4.3.1 超级混合智能体
        4.3.2 合成生命的伦理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学术论文发表成果统计

(2)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人工物的功用与伦理价值失衡
        1.1.2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价值和责任复杂性
        1.1.3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伦理治理问题多元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技术人工物研究综述
        1.3.2 技术哲学伦理转向研究综述
        1.3.3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相关概念
        2.1.1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界定
        2.1.2 设计伦理的概念界定
    2.2 技术人工物的属性和类型
        2.2.1 技术人工物的属性
        2.2.2 技术人工物的类型
    2.3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理论依据
        2.3.1 唐·伊德“人-技术”关系理论
        2.3.2 拉图尔“人工物社会”思想
        2.3.3 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去中心化”
    3.1 技术人工物设计中的“人本”孕育
        3.1.1 “人-机器”的身体解放
        3.1.2 从“视觉”扩展到“知觉”的身体经验
        3.1.3 “人本”技术情景的成熟
    3.2 技术人工物中“非人”的产生
        3.2.1 “人”与“非人”的认知
        3.2.2 “去中心化”的行为
        3.2.3 “非人本”的存在
    3.3 技术人工物设计中“非人”的扩展
        3.3.1 “非人”行动者的扩充
        3.3.2 “时间”与“空间”的鸿沟
        3.3.3 多元“他者”的共生
    3.4 “去中心化”案例诠释:共享单车
        3.4.1 “去中心化”的技术设计模式
        3.4.2 共享式的“非人”行动者
        3.4.3 复杂的“去中心化”连带责任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技德”
    4.1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意向性
        4.1.1 “能力”层级的意向性
        4.1.2 “指向性”层级的意向性
        4.1.3 “多元稳定”的意向性
    4.2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自由
        4.2.1 道德主体的自由
        4.2.2 技术权力的自由
        4.2.3 物准则的自由
    4.3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中介
        4.3.1 道德中介的“放大”与“缩小”作用
        4.3.2 道德中介的“居间调节”作用
        4.3.3 道德中介的“异化”作用
    4.4 “技德”案例诠释:智能穿戴服装
        4.4.1 走向设计伦理驱动的“第三阶段”
        4.4.2 “道德化”的技术设计过程
        4.4.3 弥合生命器官的“不在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物律”
    5.1 设计者的道德想象
        5.1.1 道德敏感性捕捉与识别
        5.1.2 情感投射与移情
        5.1.3 创造性想象与超越
    5.2 设计与使用的情景模拟
        5.2.1 仿生设计的情景模拟
        5.2.2 虚拟与现实的情景模拟
        5.2.3 设计价值的情景模拟
    5.3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调节设计
        5.3.1 强制式调节设计
        5.3.2 引诱式调节设计
        5.3.3 劝导式调节设计
    5.4 “物律”案例诠释:保姆机器人
        5.4.1 创造性的道德想象
        5.4.2 情感化的交互设计
        5.4.3 “物律”式的生活调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技术治理”
    6.1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责任与价值
        6.1.1 技术人工物的责任与价值范围
        6.1.2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责任分配
        6.1.3 技术人工物塑造的“美好生活”
    6.2 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1 技术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2 社会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3 元层面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3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调节反馈
        6.3.1 公众参与式的责任消解
        6.3.2 多元行动者的共享
        6.3.3 社会契约的公平合作
    6.4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技术治理路径
        6.4.1 技术内在关系的治理路径
        6.4.2 混合式系统的治理路径
        6.4.3 价值敏感设计的治理路径
    6.5 “技术治理”案例诠释:基因编辑婴儿
        6.5.1 科学价值与公共责任的失衡
        6.5.2 多元行动者技术监督的缺失
        6.5.3 技术治理路径的不完善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基于ACP方法的复杂网络谣言传播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理论综述
    2.1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
    2.2 网络谣言的概念界定
    2.3 SIR传播动力学模型
    2.4 ACP方法概述
        2.4.1 人工系统
        2.4.2 计算实验
        2.4.3 平行执行
    2.5 基于ACP方法的系统框架构建
3 基于人工社会的网络谣言传播控制系统建模
    3.1 基于人工社会的系统建模基本框架
    3.2 谣言的传播机理——SCIR谣言传播模型
    3.3 网民Agent行为建模规则设定
4 复杂网络谣言传播控制的计算实验过程
    4.1 参数及实验组的设定
    4.2 网络谣言传播控制的计算实验
        4.2.1 实验组一
        4.2.2 实验组二
        4.2.3 实验组三
        4.2.4 实验组四
5 基于平行执行的理论依据和优化
    5.1 本文平行执行研究框架
    5.2 平行执行过程研究案例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2:调查问卷

(4)人工社会大规模人工人口生成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人工人口构建的发展历程
    1.1 简单行为规则的人工人口
    1.2 基于人口统计学数据的人工人口
    1.3 融合社会交互关系的人工人口
    1.4 在线数据驱动的人工人口
2 人工人口构建
    2.1 人工人口模型
    2.2 人口数据库合成方法
3 人工人口时空关联
4 人工人口培育
    4.1 人口演化模型构建
    4.2 人口培育方法
5 人工人口社会关系
    5.1 基于复杂网络的社会关系
    5.2 基于数据驱动的社会关系
6 结论

(5)面向应急管理的大规模高分辨率人工社会平行度增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复杂社会系统的管理与控制
        1.1.3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情景应对”
        1.1.4 基于人工社会方法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1.1.5 研究目的与要解决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规模人工社会系统中的虚拟环境建模
        1.2.2 流行病传播中的人群自适应行为建模
        1.2.3 流行病传播研究中的人口出行行为建模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人工社会与人工社会平行度理论
    2.1 人工社会基本概念
        2.1.1 人工社会的含义
        2.1.2 面向应急管理的人工社会系统
    2.2 人工社会平行度相关定义与概念
        2.2.1 人工社会情景
        2.2.2 基于人工社会情景的平行度概念与定义
    2.3 人工社会系统的分类
        2.3.1 基于人工社会系统开放性的分类
        2.3.2 基于人工社会系统构成要素特点的分类
        2.3.3 基于人工社会系统平行度的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环境平行度增强方法
    3.1 环境特征对流行病传播的影响
        3.1.1 网格型简单人工社会系统的基本设置
        3.1.2 环境地理空间位置分布特征对流行病传播的影响
        3.1.3 人口密度分布对流行病传播的影响
        3.1.4 人口活动范围对流行病传播的影响
    3.2 基于GIS数据的虚拟环境生成方法
        3.2.1 虚拟环境构建中的数据驱动
        3.2.2 虚拟环境属性设置
        3.2.3 高平行度的居民建筑虚拟环境生成方法
    3.3 人工北京居民建筑虚拟环境生成
        3.3.1 北京市居民建筑特征统计
        3.3.2 城区范围内居民建筑虚拟环境生成与分析
        3.3.3 城区以外范围社区居民建筑虚拟环境生成与分析
        3.3.4 城区以外范围非社区居民建筑虚拟环境生成与分析
        3.3.5 平行度对比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人口自适应行为建模方法
    4.1 流行病传播中的人口自我保护行为分析
    4.2 基于局部地理空间疫情感知的人工人口自适应行为建模
        4.2.1 人工社会系统框架中的人工人口行为相关模型设计
        4.2.2 基于局部地理空间疫情感知的人工人口自适应行为模型
    4.3 人工北京中的人工人口自适应行为建模实现
        4.3.1 模型参数设置
        4.3.2 是否考虑自适应行为因素对流行病传播的影响
        4.3.3 考虑人口自适应行为时流行病传染概率对流行病传播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工人口交通出行行为建模方法
    5.1 人口交通出行行为对流行病传播的影响
    5.2 面向流行病传播研究的人工人口交通出行行为建模
        5.2.1 复杂网络基本概念与路径规划算法
        5.2.2 人工人口交通出行行为模型设计与实现方法
    5.3 人工北京中的人工人口交通出行行为建模实现
        5.3.1 北京市公共交通相关数据介绍及处理
        5.3.2 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网络建模实现
        5.3.3 北京市建筑物虚拟环境与公共交通站点的匹配
        5.3.4 考虑道路交通因素对人工社会中流行病传播研究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人工社会的应急管理实验
    6.1 流行病传播控制策略研究
        6.1.1 模型与方法
        6.1.2 传统免疫控制策略的失效现象
        6.1.3 层次化目标免疫策略
        6.1.4 层次化目标免疫策略控制SIR型流行病传播实验
        6.1.5 层次化目标免疫策略控制SIS型流行病传播实验
    6.2 人工北京中的流行病传播控制实验
        6.2.1 流行病研究对象的选择
        6.2.2 流行病传播仿真模型与参数设计
        6.2.3 人工社会中的流行病传播控制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 B 北京市居民建筑楼层特征统计
附录 C 北京市村庄位置点与Voronoi图
附录 D 人工北京家庭户密度空间分布对比

(6)四川丘陵山区农户内生型农地流转研究 ——基于人工社会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农地流转研究
        1.1.1 农地流转的内涵
        1.1.2 农地流转的动因
        1.1.3 农地流转的现状
        1.1.4 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
        1.1.5 农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措施
    1.2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研究
        1.2.1 农户流转行为目的
        1.2.2 农户流转方式抉择
        1.2.3 农户流转行为影响因素
        1.2.4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研究方法
    1.3 人工社会研究
        1.3.1 人工社会的溯源
        1.3.2 人工社会模型在土地科学领域的应用
    1.4 展望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
        2.3.2 研究方法
    2.4 研究区概况
        2.4.1 自然地理条件
        2.4.2 社会经济情况
        2.4.3 人口与耕地变化
第3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的演化轨迹及特征价值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农户农地流转现状
        3.2.2 内生型流转的演化轨迹
        3.2.3 内生型流转的特征
        3.2.4 内生型流转的社会功能
    3.3 小结
第4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外缘影响因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思路
        4.1.2 数据来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地方政府的行为越位
        4.2.2 村集体组织的角色错位
        4.2.3 地方政府和村委会流转动机整合
        4.2.4 农业经营主体辨析
    4.3 小结
第5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内缘发生因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农村劳动力分化特征
        5.2.2 农户流转意愿因素分析
        5.2.3 农户农地流转策略中强弱关系的作用
    5.3 小结
第6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的人工社会模型模拟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MAIA元模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利用MAIA构建农地流转人工社会模型
        6.2.2 模型的验证
        6.2.3 农地流转人工社会模型的应用
    6.3 小结
第7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的有效性完善
    7.1 创建流转外部条件,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7.2 创建流转内部条件,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7.3 创建流转政策环境,积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
    7.4 创建流转行政环境,促进基层政府职能转型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之处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7)面向人工社会的多范式建模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人工社会的主要特征
    1.1 基于Agent的复杂系统
    1.2 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措施的多领域性
    1.3 人工社会研究遇到的困难
2 多范式建模
    2.1 多范式建模理论
    2.2 模型变换
    2.3 元建模
3 面向人工社会的多范式建模方法
    3.1 构造基本人工社会元模型
    3.2 特定领域人工社会建模
    3.3 从领域模型到仿真模型的模型变换
4 基于GME的人工社会建模流程:以公共卫生事件建模为例
    4.1 人工社会元模型
    4.2 公共卫生事件领域建模
    4.3 模型变换及代码生成
5 结论

(8)面向疾病传播的人工社会元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及现状
        1.2.1 人工社会疾病传播模型研究
        1.2.2 基于元建模的人工社会建模语言
        1.2.3 面向疾病传播的应急干预措施建模和计算实验
    1.3 研究内容、组织结构与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1.3.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面向疾病传播的人工社会领域建模语言设计
    2.1 建模仿真基本概念
        2.1.1 建模与仿真
        2.1.2 概念模型
        2.1.3 数据模型
        2.1.4 仿真程序
    2.2 基于模型驱动的领域建模环境
        2.2.1 模型驱动架构(MDA)
        2.2.2 领域建模语言与领域建模环境
    2.3 面向疾病传播的人工社会领域元建模
        2.3.1 承灾体人工社会元建模
        2.3.2 突发事件传染性疾病元建模
        2.3.3 应急管理公共卫生事件管控元建模
        2.3.4 基于对象约束语言(OCL)的模型约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型变换方法
    3.1 模型变换方法概述
    3.2 领域概念模型到典型建模范式的模型变换
    3.3 建模范式到代码模型的变换(代码自动生成)
        3.3.1 典型建模范式到代码模型的变换
        3.3.2 领域建模范式到代码模型的变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校园H1N1传播与控制计算实验
    4.1 案例描述
    4.2 系统设计
        4.2.1 承灾体模型设计
        4.2.2 突发事件模型设计
        4.2.3 应急管理模型设计
        4.2.4 模型变换
    4.3 计算实验
        4.3.1 疾病自由扩散
        4.3.2 初始化加载免疫措施
        4.3.3 隔离措施
        4.3.4 隔离加关闭公共场所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将来的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基于agent的人工社会框架设计与生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复杂系统建模
        1.1.2 人工社会建模
    1.2 相关研究及其不足
        1.2.1 人工社会架构
        1.2.2 人工人口生成
        1.2.3 时空相关行为规则
        1.2.4 多重社会关系网络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组织结构
        1.3.1 本文的主要贡献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人工社会架构设计及形式化方法
    2.1 人工社会的构成
        2.1.1 人工社会的基本构成模型
        2.1.2 人工社会仿真系统架构
        2.1.3 构成模型的逻辑关联关系
    2.2 人工社会的形式化方法
        2.2.1 人工人口模型定义
        2.2.2 行为模型定义
        2.2.3 社会关系网络定义
        2.2.4 地理环境定义
    2.3 人工社会模型的逻辑定义
        2.3.1 模型内部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
        2.3.2 个体agent内部的逻辑定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工人口生成方法
    3.1 综合人口生成算法
        3.1.1 人口数据特征
        3.1.2 家庭结构生成算法
        3.1.3 人口属性的匹配算法
    3.2 北京市人口生成过程
        3.2.1 人口统计学数据
    3.3 生成结果分析
        3.3.1 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3.3.2 家庭结构分析
        3.3.3 个体角色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地理环境生成方法
    4.1 地理环境构建方法
        4.1.1 层级化地理环境模型
        4.1.2 地理空间离散化方法
        4.1.3 地理环境实体生成算法
    4.2 人口地理匹配算法
        4.2.1 分配家庭住址
        4.2.2 分配学校
        4.2.3 分配工作地点
        4.2.4 分配其他类型环境实体
    4.3 生成结果分析
        4.3.1 各类环境实体的空间分布
        4.3.2 人口与环境实体匹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时空迁移的个体行为建模
    5.1 时空地理行为模型
        5.1.1 时空迁移调度机制
        5.1.2 行为切换机制
    5.2 个体交互模型
        5.2.1 空间随机交互模型
        5.2.2 社会关系网络驱动机制
    5.3 人工校园个体行为模型生成
        5.3.1 校园中学生的行为模型
        5.3.2 空间迁移特征
        5.3.3 个体交互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层次社会关系网络生成方法
    6.1 模块与层次化社会关系网络生成方法
        6.1.1 多层社会关系网络模型
        6.1.2 基本模块模型
        6.1.3 层次生长算法
    6.2 社会关系网络的时空关联模型
        6.2.1 层级网络模型与交互行为的关系
        6.2.2 环境实体对层级网络的约束关系
    6.3 校园接触关系网络的生成
        6.3.1 数据准备及初始化
        6.3.2 生成过程
        6.3.3 网络拓扑特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甲型H1N1流感在人工社会中的传播实验
    7.1 教室流感传播实验
        7.1.1 基本模型构建
        7.1.2 流感传播实验
    7.2 校园流感传播实验
        7.2.1 基本模型
        7.2.2 甲型H1N1流感传播实验
    7.3 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传播实验
        7.3.1 基本模型
        7.3.2 疾病传播实验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10)面向网络媒体的开源情报解析方法与诱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现状
    1.2 本文拟解决的相关问题
        1.2.1 描述解析问题
        1.2.2 预测解析问题
        1.2.3 诱导解析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开源情报解析的理论基础
    2.1 从波普尔“三世界”思想到ACP理论框架
        2.1.1 波普尔的“三世界”思想
        2.1.2 钱学森的情报激活理论
        2.1.3 ACP理论框架与开源情报解析
    2.2 开源情报解析相关理论
        2.2.1 数据驱动的情报分析
        2.2.2 计算实验与情报预测
        2.2.3 平行系统与情报诱导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网络媒体的领域情报描述分析
    3.1 开源情报传感网络与数据采集
        3.1.1 领域开源信息产生与交互的一般过程
        3.1.2 面向新浪微博的社会传感网
        3.1.3 特定领域数据集及初步分析
    3.2 面向特定领域信息微博“大V”的社会网络分析
        3.2.1 社会网络分析法
        3.2.2 特定领域“大V”社会网络构建
        3.2.3 特定领域“大V”社会网络中的核心成员分析
    3.3 特定领域信息在微博话题中的传播特征实证研究
        3.3.1 微博信息传播网络构建和特征分析
        3.3.2 某特定领域信息传播网络模式
    3.4 基于SI2R模型的特定领域信息传播动力学规律
        3.4.1 传统的传播动力学模型
        3.4.2 微博互动中的SI2R传播动力学模型
        3.4.3 特定领域信息在微博平台中传播实证分析
    3.5 基于观点向量的潜在群体挖掘
        3.5.1 观点向量挖掘方法
        3.5.2 网络潜在群体挖掘方法
        3.5.3 微博潜在网络群体挖掘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人工社会与计算驱动的情报预测研究
    4.1 Agent建模的特点与Multi-Agent系统
        4.1.1 Agent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4.1.2 Multi-Agent建模与控制的基本理论
    4.2 基于Multi-Agent的开源信息互动人工社会
        4.2.1 开源信息互动环境及微博话题交互的特征
        4.2.2 面向特定领域的微博信息交互Multi-Agent人工社会模型
    4.3 人工社会中的信息交互环境模型
        4.3.1 微博话题产生模型
        4.3.2 微博信息交互网络模型
        4.3.3 微博用户的在线活跃模式
    4.4 人工社会中的个体Agent建模
        4.4.1 微博用户Agent模型
        4.4.2 Agent的知识库系统及学习系统
        4.4.3 Agent的状态属性单元
        4.4.4 Agent的感知与决策执行单元
    4.5 基于人工社会的计算预测实验
        4.5.1 特定领域公开话题交互演化计算实验
        4.5.2 特定领域话题交互过程中敏感信息控制计算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行互动的情报诱导研究
    5.1 开源情报的描述性目标模型
        5.1.1 情报周期与情报目标模型
        5.1.2 面向特定领域情报需求的描述矩阵
        5.1.3 开源情报诱导评估
    5.2 开源情报平行系统与诱导模型
        5.2.1 开源情报激活平行系统
        5.2.2 情报思维导图的激活需求
        5.2.3 面向需求的开源情报诱导模型
    5.3 特定领域开源情报诱导与平行执行
        5.3.1 情报激活平行执行方式
        5.3.2 面向特定领域的开源情报诱导目标
        5.3.3 策略计算实验与情报诱导平行执行
        5.3.4 开源情报的信息源分布解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四、从人工生命到人工社会——复杂社会系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合成生命 ——融合数字媒介的机器人装置艺术研究[D]. 姜同.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2]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D]. 郭延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基于ACP方法的复杂网络谣言传播控制系统研究[D]. 马林.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4]人工社会大规模人工人口生成方法综述[J]. 葛渊峥,宋智超,孟荣清. 系统仿真学报, 2019(10)
  • [5]面向应急管理的大规模高分辨率人工社会平行度增强方法[D]. 宋智超.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6]四川丘陵山区农户内生型农地流转研究 ——基于人工社会模型[D]. 周陶. 西南大学, 2016(12)
  • [7]面向人工社会的多范式建模理论与方法[J]. 陈彬,邱晓刚,张烙兵. 系统仿真学报, 2014(10)
  • [8]面向疾病传播的人工社会元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D]. 张烙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 [9]基于agent的人工社会框架设计与生成方法[D]. 葛渊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1)
  • [10]面向网络媒体的开源情报解析方法与诱导策略研究[D]. 刘文礼.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从人工生命到人工社会:复杂社会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