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感为导向构建大学生教育的“心理场”

以情感为导向构建大学生教育的“心理场”

一、以情感为先导,构建大学生教育中的"心理场"(论文文献综述)

吕明阳[1](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项重大判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工作都起到了全局性、战略性、历史性的影响。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具体工作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与前进方向,也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为各方面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由此,聚焦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式下,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在继续夯实其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其亲和力与针对性。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精神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也不断提升,并且这种作为有着现实性基础的人情感的本质需求和能力,也能动地反映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人的社会实践中。基于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艺术进行跨界融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可以说是一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新思路。即通过审美和艺术的角度进行切入,把握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满足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与审美期待,激发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充分发挥好美育工作,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集气聚力、凝神铸魂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本研究是基于习近平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空背景下,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新角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满足人情感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直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新挑战的创新之举。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辨析和内涵探究切入,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何以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什么”→“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得怎么样”→“怎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逻辑结构展开,把研究主题与相关内容总共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研究依据与研究现状出发,明确选题的问题意识与创新价值,其次对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与相关范畴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奠定了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第三是充分挖掘了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梳理了古今中外思想史中与本研究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想资源,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铺垫和思想资源。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一章、第二章中。第二部分,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界定;其次,从探究其审美价值的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性结构要素进行了层层展开,探讨了各要素的审美意蕴;再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和运行机制的进行了阐释和解读;最后,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向着实践维度进行了转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目的与原则,为更进一步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奠定基础。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第三部分,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现状的问题展开。首先,回顾了建党与建国以来思政审美力实践探索的发展历程;其次,深入总结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最后,重点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一方面的具体呈现和影响,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教育内容、载体与过程等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集中梳理和聚焦,进一步从观念美、内容美和形式美等角度探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关键要素,回应思政审美力“何以可为、何以能为”的问题。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六章中。第四部分(第七章),围绕着应当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具体创新举措这一问题展开,是论文的落脚点。此部分从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出发,里面对当前的现实困境和难题,首先明确要树立“审美心理协同”“以学生思政审美需求为中心”、“思政审美力大格局”的实践理念,然后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载体、管理与环境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对策创新,坚持以满足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人才需要为导向,最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从立意伊始就直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时代性挑战与前沿性问题,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现实问题,拓展学科研究范围、提升育人实效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孙孝红[2](2019)在《小议积极心理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并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袁友红[3](2017)在《情感教育与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语文的工具性受到极大重视,而人文性被忽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的人文性和情感教育受到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足。高中处于非义务教育的起点,健康的思想观念、健全发展的人格对高中生尤为重要,这离不开语文情感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语文情感教育成为人才全面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有效促进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点。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现状,以教育心理学等研究为切入口,调查分析当下高中语文情感教育和学习兴趣发展状况,同时,借鉴已有研究,探索语文情感教育提升学习兴趣的策略。第一章通过对贵州部分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进行问卷调查,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发现造成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的主要原因是高考选拔机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传统文化情感教育功能弱化、高中生自身的动态情感变化等。第二章主要论述情感教育与高中语文教与学的联系。结合相关问卷数据,归纳出高中语文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之法。语文教师要明白情感教育与语文学习兴趣的紧密联系,通过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章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现行的国家教育体制,分析情感教育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情感教育缺失、学校教学管理功利化、教学选择不当、现有的教育体制弊端等原因。第四章在前几部分分析基础上,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可行策略,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提升教师的情感教育水平、确立学生主体,革新教学方式、推动情感教育理论完善,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

章岐男[4](2013)在《积极心理场在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高中由于学生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为了暂时性的取得文化成绩的进步,不得不埋头苦读,但是对于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如何既能提升学生数学成绩,又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数学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积极心理场与数学教育的结合,通过积极心理场的引领,使学生摆脱厌学的情绪,充满积极向上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且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索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合作协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克服困难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场进行概念阐述,并将积极心理场引入到高中数学教育中,选取高一两个班问卷调查和高一年级进行实践、研究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判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提高、能否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能否切实提学生的文化成绩,由此得出积极心理场在数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高智红[5](2012)在《谁的选择? ——重要他人对学生课外阅读选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要他人与学生的阅读选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小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存在强有力的影响者,分析潜隐在学生阅读选择活动背后的影响主体,探寻的是哪些人是导引者、分享者、激发者,哪些则是限制者、规训者、负影响者?他们的取向、情感、态度、文化偏好如何影响了学生的选择方向?这些影响通过何种方式介入学生阅读过程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他者的影响又有怎样的差异或冲突?主要包括对重要他人的类型、互动关系分析、主体性分析和情境性分析。首先依据重要他人不同的角色、位置以及互动关系进行了归类分析。控制型重要他人是单向控制式,对学生阅读的支配、干涉显着,其强制性容易导致学生的阅读抵制行为;亲和型重要他人因为亲切、友善的态度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对学生的阅读活动影响度强;偶像—引领型重要他人因为个体的感召力、吸引力而成为有魅力的导引者,学生的阅读认同和仿效度高,偶像—制造型的重要他人则因为炒作易形成学生的盲目崇拜,产生流行阅读等负影响。他者的介入方式主要体现为单向、双向和多元互动等。另外,重要他人的主体性因素如取向、情感、态度、文化偏好等对学生的阅读选择也有着显着影响,工具取向和人文取向、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个人文化偏好和阶层文化偏好对学生的影响效果不同,在阅读选择方向上和阅读深度、广度上有差异。其次,从代际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当代史(1949—1999)上重要他人对学生阅读选择的影响状况,阐述了不同时段重要他人群体的差异及影响力度。包括政治化阅读辖制下的阅读单向、地下小群体阅读现象以及私人化启蒙过程等。1978年后偶像型重要他人对时代精神气质的引领,90年代后学生同龄偶像(少年作家等)的影响力增强及多个重要影响者群体的出现,对流行阅读的开启等。第三,区分了现实情境中(学校、家庭、媒介)中多个重要他人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和差异。如校长的取向对阅读文化构建的影响、教师群体的推荐差异、学生群体阅读互动的从众、易变及多元性,阅读上的隐在抵制与显在冲突状况、“核心人物”引领下的阅读同化现象等。媒介情境中隐在他者的畅销运作,网络论坛及博客中的阅读共享、同伴互助等;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作为重要他人,其阅读导引的现状和存在的误区,他们的教育期望与阅读启蒙之间的关联状况等。本研究的结论是:1.重要他人对学生阅读活动具有强影响力,他者的语言、情感、态度对学生阅读的有显着的导引作用。他者的积极情感是学生阅读好奇、阅读兴趣唤醒的重要关节点之一,而消极情感、情感淡漠会导致学生的兴趣封闭甚至导致阅读兴趣转移。2.各类重要他人对学生阅读活动的影响有显着差异,在一定情境下表现为阅读导引冲突,控制型的重要他人容易导致学生的阅读抵制和兴趣转移,偶像型重要他人具有强影响力和影响广度,但媒体制造的偶像则容易产生负向导引。3.重要他人与重要他人之间、重要他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学生阅读影响显着,彼此间情感密切、交往频繁、互动程度高的情况下,对学生的阅读同化和阅读提升有直接作用。4.学生群体自身也是重要的导引者,需要重视学生的小群体阅读现象、隐在抵制和阅读反抗的存在,关注同龄重要他人对学生的阅读风潮、时尚化阅读走向的重要影响力量。除在场重要他人的影响外,隐在、不在场重要他人也有显着作用,媒介人(出版商、作家、编辑、官员、网友等)同样对学生的阅读选择有着强影响力。5.重要他人的文化偏好以隐在的的方式影响学生的阅读选择,长辈型重要他人的文化偏好具有较强的传递性,学生同辈群体的偏好传递则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不同阶层的文化偏好传递中,中间阶层的代际传递性最强。6.由于存在影响学生阅读的多个重要他人群体,聚合校内校外、在场与隐在影响者的合力,使重要他人发挥正向积极的导引作用,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激发者、唤起者、催化者、陪伴者和共读者非常重要。

舒耘华[6](2011)在《以古典诗歌优化学生心理场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文中认为心理场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课堂教学中存在心理场,利用古典诗歌可以影响学生心理场。古典诗歌具有丰富的内容,其情感内涵、道德内涵,艺术美质等方面可以优化当前大学生的心理,使其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才。

李秀芝[7](2009)在《教师心理场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勒温的心理场理论为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积极的教师心理场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非常重要,因此,采用适当策略,构建积极的教师心理场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姚德明[8](2005)在《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和组织发展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知识和系统科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有关理论,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和调研的基础上,对终身学习、职业发展、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学习链与知识链、学习联盟、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了它们和组织发展的相互关系。从我国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发展”这一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出发,研究了终身学习目的和意义;分析了我国和国际终身学习研究和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了知识、智力、能力内涵的改变与学习的变革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在进一步阐述自主学习是显性知识传播的主体、行动学习是隐性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的基础上,构建了终身学习促进知识、智力、能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模型(KIAL协调发展模型)和终身学习动力模型。探讨了终身学习的内涵、特征和动力。提出“学习链”这一概念,用于对知识的学习、传播、交流、创新及其学习者-传播者-生产者-创新者-使用者链接过程的分析。并构建了由知识链流程与学习链流程交互作用的联盟式学习模式。进而深入探讨了基于知识链与学习链的知识管理对提高组织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的作用,阐述了各种知识链和学习链形成相互联系交错的知识网-学习网-知识联盟-学习联盟对促进知识的有效管理的重要效能本文认为,终身学习对于职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终身学习、学会学习是组织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知识和学习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和持续进步的核心。在分析国内外组织学习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组织学习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方式、类型、系统、特征以及与终身学习的关系。建立了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和组织知识流动、转化过程模型。研究了终身学习和组织文化创新与能力创新的内涵、途径、方式、机制和模型。组织创新主要是学习机制、文化以及能力创新。提出了创新组织学习能力和学习体制和学习文化的设想。探讨了组织知识传播、共享、流动与转化的途径、机制、过程;知识管理中的知识链、学习链和学习联盟。知识链、学习链的长度与终身学习紧密相联,是形成学习联盟的重要基础。本文认为,终身学习、学会学习是21世纪发展的关键。建立相互“衔接、沟通,灵活、多样、开放、系统”的终身学习体系以及法律保障体系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

欧阳兴[9](2005)在《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对话要素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随着这种多重交互对话的深入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挥着立体把握、活化创新、人格成长、互惠发展功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由学生、教师、教学文本以及教学媒体四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对话供体、对话受体和对话媒体。 对话供体中的第一要素是文本,是隐含着作者及编者心灵世界和情感精神的一个文字载体,它是对话的基础和物质条件。同时,教师和学生阅读、“倾听”文本将会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认识与体验,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独特的个性化的认识与体验基础上进行对话,以达到在对话中沟通、共享与升华的目的。在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对话追求的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灵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三者共同构成了阅读教学对话的供体。 在对话者的视野中,自我与世界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即承认对话双方的主体意义和价值并保持平等状态,在互相关联而又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的基础上,个体不断展示自我并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从而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正是这样一个开放平等、具有生成性的对话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和教师共享着对话的果实,共同构成阅读教学对话的受体。 从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整体结构而言,学生、教师、文本以及教学媒体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对话空间。在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以媒传知,因媒生情,教学媒体服务于对话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并适时激发对话者的情感。当下多媒体教学手段风生水起,这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提供了更多的方式选择,但其自身必然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缺陷,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较好地弥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部分缺陷,它具有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为更好地发挥阅读教学对话的效能,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不失为一种合理且必要的补充手段,二者融合方能更好地服务于阅读教学对话。

谢钢,董洁,沈雪妹[10](2004)在《以情感为先导,构建大学生教育中的"心理场"》文中认为本文试图根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提出"心理场"的概念,在运用情感,充分发挥情感的先导作用,营构学生教育中的"心理场",以取得思想教育的最佳效能方面作理论上的探拓。

二、以情感为先导,构建大学生教育中的"心理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情感为先导,构建大学生教育中的"心理场"(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基本概念释义
        1.4.1 美的本质
        1.4.2 审美教育
        1.4.3 审美力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1.2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本文研究的理论生长点
        2.1.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落脚点
    2.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的思想资源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审美与道德教育结合的思想演化
        2.2.2 西方思想历史中关于审美与道德教育结合的理论积淀
        2.2.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对其他相关学科理论资源的借鉴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基本内涵与本质属性
    3.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涵义解析
        3.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界定
        3.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探析
        3.1.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概念的深度解析
        3.1.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概念的“三维”解析
    3.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本质属性
        3.2.1 教育内容具有渗透性
        3.2.2 表现形式具有审美性
        3.2.3 运用过程具有艺术性
        3.2.4 功能价值具有超越性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4.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主体要素
        4.1.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审美力的价值之维
        4.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力内外构成
    4.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客体要素
        4.2.1 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的一种普遍而现实的需要
        4.2.2 审美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审美力的集中体现
        4.2.3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审美力的重要意义
    4.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载体要素
        4.3.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载体的关联
        4.3.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载体的构成
    4.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环境要素
        4.4.1 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作用
        4.4.2 硬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影响
        4.4.3 软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影响
    4.5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5.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间的审美关系
        4.5.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审美关系的特点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与运行机理
    5.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系统分析
        5.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基本矛盾
        5.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具体矛盾
    5.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运行机理诠释
        5.2.1 “以美促知”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2 “以美动情”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3 “以美强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4 “以美导行”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分析
    6.1 中国共产党创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方法实践
        6.1.1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美学方法实践
        6.1.2 新中国成立后思政审美力实践的历史发展
    6.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现有经验
        6.2.1 探索机制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体系
        6.2.2 加强平台搭建,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阵地
        6.2.3 加强产品供给,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内容
    6.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6.3.1 教育者:审美素养和艺术运用能力有待提升
        6.3.2 教育载体:其审美价值与艺术化使用效率有待挖掘与提高
        6.3.3 教育内容:能满足学生审美需求的审美力实践内容有待丰富
        6.3.4 教育过程:审美力实践互动不足与层次有待进步
    6.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现状的归因分析
        6.4.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已有经验的总结
        6.4.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现存问题的归因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创新发展的新思考
    7.1 创新思政审美力理念,推进协同育人
        7.1.1 树立“审美心理协同”理念
        7.1.2 树立“以学生思政审美需求为中心”理念
        7.1.3 树立“思政审美力大格局”理念
    7.2 明确思政审美力三阶段目标
        7.2.1 首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7.2.2 中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7.2.3 长远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个性丰富完善、素质全面发展
    7.3 强化思政审美力实践原则,规范教育实践导向
        7.3.1 坚持方向性原则
        7.3.2 遵循“美的规律”原则
        7.3.3 体现可操作性原则
        7.3.4 依据创新性原则
    7.4 丰富思政审美力载体,搭建多样化平台
        7.4.1 完善课程载体建设
        7.4.2 提升活动载体建设
        7.4.3 探索网络载体建设
        7.4.4 改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7.5 优化思政审美力管理,提升组织保障水平
        7.5.1 强化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的管理
        7.5.2 加强高校各部门的协同管理
        7.5.3 增进考核评估管理
        7.5.4 推动高校智库管理
    7.6 美化思政审美力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7.6.1 优化社会环境建设,画好先进审美文化发展建设同心圆
        7.6.2 改善学校环境建设,搭建好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主舞台
        7.6.3 强化家庭环境建设,扣紧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第一颗纽扣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小议积极心理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协同解决问题能力
三、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情感教育与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限定
    四、研究构想
第一章 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与情感教学现状
    第一节 高中语文学习兴趣及教学情况调查
    第二节 高考选拔制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情感教育功能弱化
    第四节 高中生情感动态变化与学习兴趣的激发
第二章 情感教育与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联性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与学中情感需求
    第二节 情感教育与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辩证关系
    第三节 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原则
第三章 情感教育缺失对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影响
    第一节 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
    第二节 学校教学管理的功利化
    第三节 教师教学选择的影响
    第四节 现行教育体制的制约
第四章 情感教育视野下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一节 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树立系统教学观
    第二节 提升教师情感教育水平
    第三节 革新传统语文教学
    第四节 完善情感教育理论,构建合理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4)积极心理场在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学生现状
        1.1.2 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1.1.3 积极心理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积极心理场研究概述
    2.1 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场的关系
        2.1.1 积极心理学
        2.1.2 积极心理场
    2.2 积极心理场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第三章 在数学教学中构建积极心理场的策略研究
    3.1 构建积极心理场的五个原则:
        3.1.1 整体性原则
        3.1.2 主体性原则
        3.1.3 分层性原则
        3.1.4 激励性原则
        3.1.5 评价性原则
    3.2 构建积极心理场的四个着力点
        3.2.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3.2.2 组织积极课堂模式
        3.2.3 自主预习积极巩固
        3.2.4 构建积极教学评价
第四章 构建积极心理场的实践研究
    4.1 实验设计
        4.1.1 目的
        4.1.2 方案
    4.2 策略实施
        4.2.1 新型师生关系中构建积极心理场
        4.2.2 自主预习巩固中构建积极心理场
        4.2.3 “我的课堂”中构建积极心理场
        4.2.4 积极教学评价中构建积极心理场
        4.2.5 数学校本课程研发中构建积极心理场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论
    5.1 在策略实施前后对认知影响的分析
    5.2 教师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
    5.3 构建积极心理场策略实施后对学生兴趣、情感等影响的分析
    5.4 实验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高一上学期和下学期的期末分数表
附录二:教师满意度测评表
附录三:学生问卷调查
致谢

(5)谁的选择? ——重要他人对学生课外阅读选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主要概念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综述
    四、各章内容与框架结构
第一章 谁的选择? 他者的选择是如何潜入个体的?
    第一节 重要他人介入:分类的考察
        一、重要他人:概念解读
        二、重要他人角色类化分析
        三、特征性类化分析
    第二节 介入方式与影响效果
        一、介入方式:控制与互动
        二、重要他人的影响效果分析
    第三节 影响力度转移:从长辈群体到同辈群体
        一、小学低段:长辈群体的阅读框限
        二、小学高段:同辈引领的增强
        三、初中段:亚文化导引与阅读反抗
第二章 重要他人的本体性分析:取向、情感与文化
    第一节 谁之取向?取向的耦合与冲突
        一、谁之取向?何种取向?
        二、介入中的张力:取向的耦合与冲突
    第二节 他者的情感是如何嵌入阅读选择的?
        一、学生的自主阅读选择:理性与感性
        二、他者的情感导入:阅读兴趣激活与转移
    第三节 他者文化偏好的植入
        一、个体文化偏好:倾向性与传递性
        二、群体文化偏好:区隔与传递差异
第三章 历史情境中的他者:代际差异的视角
    第一节 1949—1966选择性规则的强化
        一、阅读的单向:“红色阅读”
        二、分层阅读:阶层性与实效性
    第二节 1966—1976“文化沙漠”:辖制与抗争
        一、阅读辖制:“合法性知识”的框限
        二、地下阅读:他者的隐在导引
    第三节 1978—1989人文性的回归与文化潮的席卷
        一、解禁的启动:编者的分化
        二、偶像引领:文学潮中的作者
    第四节 1990—1999原创表达及流行阅读制造
        一、原创表达:个人化写作的魅力
        二、共舞者:流行阅读的合力制造
第四章 学校情境:导读观念与阅读文化
    第一节 教师的阅读观与阅读推荐差异
        一、阅读观:课程路径依赖
        二、教师群体的推荐差异
        三、教师阅读状况及影响度
    第二节 校长与校园阅读文化
        一、阅读文化构建:形式化与濡化
        二、阅读测评体系:角度与效果
    第三节 学生群体:亚文化中的阅读互动
        一、亚文化阅读互动:从众、易变及多元
        二、颠覆性阅读:隐在抵制与显在冲突
        三、“核心人物”引领下的阅读同化
第五章 校外情境:媒介与家庭
    第一节 媒介情境:运作与多元推介
        一、隐在的他者:畅销运作与阅读制造
        二、网络中的互动者:分享、互助与潮流
    第二节 家庭情境:导引方式与教育期望
        一、家庭阅读文化:导引现状与误区
        二、重要他人的教育期望与阅读倾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及问卷
    二、各群体重要他人的阅读导引资料
后记

(6)以古典诗歌优化学生心理场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 心理场与中文课堂教学心理场
二、 加强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积累, 优化学生心理场, 提升其人文情怀
三、利用古典诗歌的丰富内涵影响学生心理场,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1.利用古典诗歌的道德内涵感染学生心理场, 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
    2.利用古典诗歌的艺术美感陶冶学生心理场, 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
    3.利用古典诗歌的抒情特征构建大学生心理场,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7)教师心理场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课堂学生心理学问题
三、教师心理场理论
    (一) 教师心理场概念
    (二) 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场效应”或“潮效应”
    (三) 强势“心理场”和弱势“心理场”
四、构建教师“心理场”的途径
    (一) 教师要内练基本功
    (二) 追求教学模式的趣味性
    (三) 教师的形象和精神状态
    (四) 情感促进“心理场”的构建
五、结语

(8)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和组织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与终身学习
    1.4 学习理论
    1.5 主要创新点与论文结构
2 终身学习的动力
    2.1 个体与群体学习动力
    2.2 组织学习动力
    2.3 学习动机模式分析
    2.4 “KIAL”系统分析与协调发展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
    3.1 行动学习与职业发展
    3.2 学习发展的障碍和条件
    3.3 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
    3.4 学会学习与未来发展
    3.5 基于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培训模式
    3.6 本章小结
4 组织学习与组织发展
    4.1 组织学习的衍变
    4.2 组织学习与组织发展
    4.3 组织学习与发展模型
    4.4 组织学习和发展的结构与系统
    4.5 组织学习能力
    4.6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4.7 本章小节
5 组织创新与组织发展
    5.1 组织创新与学习变革
    5.2 组织学习文化创新
    5.3 组织创新能力
    5.4 本章小节
6 知识链、学习链和学习联盟
    6.1 知识管理、知识链与学习链
    6.2 学习联盟与联盟式学习模式
    6.3 知识传播、流动、共享与学习过程
    6.4 知识发展与创新战略
    6.5 本章小结
7 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7.1 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体系
    7.2 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的政策支撑与组织保障
    7.3 本章小结
8 全文回顾与展望
    8.1 全文回顾
    8.2 发展趋势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课题

(9)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对话要素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对话要素分类研究的理论阐述
    第一节 对话式教学理论的溯源与辨析
        一、对话式教学概念溯源
        二、对话式教学理论的辨析与启示
    第二节 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对话要素分类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对话: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要求
        二、阅读教学对话要素及其分类
第二章 对话的供体
    第一节 文本:对话的物质存在
        一、新课程观下的教材观
        二、文本作为对话供体的意义定位
        三、对话供体意义的文本编制
    第二节 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传统阻碍因素辨析
        二、传统阻碍的破解
        三、学生作为对话供体的行为分析
    第三节 教师:转换传统的角色
        一、教师作为对话供体的角色重构
        二、教师作为对话供体的行为解构
第三章 对话的受体
    第一节 学生:认知的不断建构者
        一、学生作为对话受体的行为审视
        二、“对话——认知建构”策略探索
    第二节 教师:平等者中的首席
        一、学会倾听——与文本对话
        二、“对话——生成”策略分析
第四章 对话的媒体
    第一节 现代教学媒体在对话中的贡献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新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贡献
    第二节 传统教学媒体在对话中的价值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二、美丽的融合:对话式阅读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的价值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以情感为先导,构建大学生教育中的"心理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D]. 吕明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2]小议积极心理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孙孝红. 数学大世界(下旬), 2019(01)
  • [3]情感教育与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实证研究[D]. 袁友红.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1)
  • [4]积极心理场在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D]. 章岐男. 苏州大学, 2013(01)
  • [5]谁的选择? ——重要他人对学生课外阅读选择的影响研究[D]. 高智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6]以古典诗歌优化学生心理场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J]. 舒耘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02)
  • [7]教师心理场的构建[J]. 李秀芝. 中国成人教育, 2009(16)
  • [8]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和组织发展的关系研究[D]. 姚德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4)
  • [9]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对话要素分类研究[D]. 欧阳兴. 南京师范大学, 2005(12)
  • [10]以情感为先导,构建大学生教育中的"心理场"[J]. 谢钢,董洁,沈雪妹. 科学管理研究, 2004(S1)

标签:;  ;  ;  ;  ;  

以情感为导向构建大学生教育的“心理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