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估计法”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论“估计法”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一、谈“估计法”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进平,韦崇裕[1](2021)在《不定方程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不定方程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学科解题中起着重要作用.所谓不定方程(或不定方程组)是指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的个数,而求解仅仅是在整数范围内进行的.数学家丢番图在其着作《算术》中系统地研究了大量特殊的不定方程,使不定方程得到了发展,不定方程对后来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不定方程不仅在数学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论和方法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逄萌[2](2020)在《高中数学竞赛中的数列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数学竞赛是介于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之间,又不同于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存在,其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研究价值。数列作为竞赛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中数列联系都十分紧密,对其进行研究,将极大地丰富竞赛数学的内容,有助于推动竞赛数学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相关数列问题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数列的性质及其特点,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丰富其教学内容,将研究成果用来指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对于命题者来说,也可以给他们命题提供帮助。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搜集了2010—2019最近十年间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COM)、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CGMO)、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CSMO)、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CWMO)、中国北方数学奥林匹克邀请赛(NMO)的数列问题,将收集到的所有数列问题进行分类归纳。系统研究了数列在数学竞赛中出现的题目类型特点,针对每一类型的数列问题分别从解题方法、难度分析、出现频率、考察方式、典型例题五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得出结论。最后,试图发现竞赛数学中的数列问题能带给高考数学数列问题以及未来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对本研究存在的优势与局限做出分析并给出思考小结和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够得到实践上的应用。

张萧晓[3](2020)在《基于数据分析核心素养下概率与统计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统计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学科;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21世纪的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而概率与统计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即有非常严密的数学基础,又大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中,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依据数据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并且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将“数据分析”作为高中课程目标中培养学生所必备的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本研究主要从数据分析素养培养下的概率与统计的教学研究。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1)高中阶段三个年级的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水平现状如何?(2)在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首先通过对文献研究综述的分析,将数据分析素养分为三个维度,具体说,维度1:收集和整理数据,包括“数据的收集、收据的可视化整理和数据的预处理”;维度2:建模和推断数据,包括“概率模型的建立、统计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的推断”;维度3:对不确定知识的认识,包括“对概率统计知识的思维与表达”。根据文献的分析,利用SOLO分类法将每个维度进行划分为四个水平,依据此评价框架,对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各维度下所有要素都按照学生作答水平的高低划分为四个水平。水平的划分依据SOLO分类法的前结构水平(P)、单一结构水平(U)、多元结构水平(M)和关联结构水平(R)这四个水平制定评分标准。对被测学生的作答进行分析。根据每个维度下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基于数据分析素养下的概率统计教学的实施,通过课堂观察,来分析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水平的变化过程。通过以上调查得出研究结论:高中三个年级的数据水平现状:(1)在不同维度下,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水平有明显差距;(2)高年级的学生数据分析素养水平不一定就高;(3)高中三个年级的数据分析素养水平较低。根据调查结果和教学案例研究提出以下教学策略建议:(1)依据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概率与统计教学内容;(2)利用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3)把握初高中概率与统计的衔接教学;(4)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与概率统计教学的融合。

程星[4](2019)在《多载波系统峰均比抑制及信道估计与均衡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多载波调制(Multi-Carrier Modulation,MCM)技术因抗多径衰落能力强而被现代无线通信系统广泛接受,特别是其中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已经成为许多当代通信系统的标准波形。但OFDM无法满足所有未来通信应用场景的需求,而滤波器组多载波(Filter Bank Multicarrier,FBMC)系统具有诸如低频谱旁瓣,高频谱效率,灵活的参数配置和对时间同步的低敏感性等特点,能很好的弥补OFDM系统存在的缺陷,FBMC被认为是未来无线通信中对OFDM的一种重要补充波形。发射信号的峰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过高,以及双选择性信道的估计与均衡是OFDM和FBMC系统面临的主要难题。针对这两个问题,在深入分析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提高PAPR抑制性能和降低计算复杂度的角度入手,研究提出了有效的OFDM和FBMC信号PAPR抑制方法。将多载波系统中信道估计与均衡问题构建为一个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任务,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NN)模型的信道估计与均衡方法。全文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针对OFDM系统存在高PAPR的问题,研究了基于人工蜂群算法(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ABC)的选择映射(Selective Mapping,SLM)法和部分传输序列(Partial Transmit Sequence,PTS)法。传统ABC-SLM和ABC-PTS方案存在相位因子搜索效率低的缺点,在深入分析ABC算法与SLM和PTS方法之间不匹配原因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基于离散人工蜂群算法的SLM(DABC-SLM)方案和PTS(DABC-PTS)方案,它们直接在离散空间中工作,具有很高的搜索效率。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计算复杂度下,提出的DABC-SLM和DABC-PTS方案比其它基于群智能优化算法的SLM和PTS方案具有更好的PAPR抑制性能。2.针对FBMC/OQAM系统存在高PAPR的问题,研究了基于转换向量的低复杂度SLM方案。传统SLM方案因需要多次IFFT运算而具有很高的计算复杂度,在机器类通信(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TC)等低功耗应用场景中不切实际。提出一种基于转换向量的低复杂度分散选择映射(C-DSLM)方案,通过将转换向量与原始信号循环移位相乘的方式生成候选信号,取代了大量高复杂度的IFFT运算。复杂度评估和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C-DSLM方案在计算复杂度远低于DSLM方案时,可以获得与其相近的PAPR抑制性能。3.针对多载波系统中双选择性信道的估计与均衡问题,研究了基于DL技术的解决方案。传统的信道估计和均衡方法高度依赖于易处理的数学信道模型,通常假定它们线性平稳且遵循高斯统计分布。然而,实际无线通信系统会存在许多无法用精确数学模型捕捉到的缺陷或受到未知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双选择性信道下,传统方法往往会出现性能下降。为跳出传统解析方法的局限性,从学习的角度将多载波系统中信道估计与均衡问题构建为一个DL任务。针对OFDM系统,提出一种基于Res DNN模型的信道估计与均衡(Res DNN-CE)方案。在Res DNN-CE方案中,传统的信道估计与均衡模块及解映射模块被Res DNN模型所取代。仿真结果表明,在导频数目偏少、无CP、剪切噪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Res DNN-CE方案的信道估计与均衡性能明显优于传统解析方法和DL-CE方案。针对FBMC系统,提出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 DNN)的信道估计与均衡(DNN-CE)方案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DNN-CE方案的时变信道估计与均衡性能,在深入研究FBMC信号与双向长短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LSTM)网络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深度BLSTM网络的信道估计与均衡方案。

李凯文[5](2018)在《基于计算智能的时间序列区间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对于预测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提高点预测方法的准确率,然而由于变量和环境的不确定性,预测误差是始终存在并且很难消除的,在某些对于安全性要求十分高的领域,如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预测误差的产生很可能对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威胁。因此,鉴于点预测只能预测得到一个确定的值,区间预测,即对变量未来一段时间波动的区间进行预测,已经成为近年来学者的研究热点。区间预测可以对目标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从而得到目标未来波动的范围、概率分布等信息,相对于点预测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实现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论文研究了基于计算智能的时间序列区间预测理论与方法,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区间预测方法,即基于Knee point的多目标上下边界估计方法。该方法利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区间预测的神经网络进行参数优化,从而获得该问题的帕累托前沿,并根据Knee point思想,选择Knee point区域的点作为最终的神经网络参数,从而进行区间预测以获得决策者最满意的结果。针对该方法,本文首次从数学上证明了对于区间预测问题,其帕累托前沿一定存在Knee point,从而为该类算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参数迁移策略以明显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以及数据采样训练策略以提高算法运行速度和降低过拟合风险;并且提出了一种专门针对区间预测问题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即基于预测区间偏好的NSGA-II算法,可以有效得到区间覆盖率大于决策者偏好阈值的均匀分布的帕累托前沿。其次,针对复杂的、存在多模式特征的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包络线聚类的Bootstrap概率预测方法。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包络线的聚类算法,依据由二阶包络线表征的波动性特征对数据进行聚类,从而得到具有不同统计特征的几类数据;基于提出的聚类技术,利用Bootstrap方法构建区间预测模型,有效降低了模型偏差,使预测得到的预测区间更加准确。最后,通过大量实验以及多个数据集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实现预测区间的构建,相对于已有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彭丹丹[6](2018)在《高中圆锥曲线的解题研究》文中指出圆锥曲线部分是高考考查内容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更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2018年高考考纲依旧是从课本出发,注重考查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及创新性.并且近几年增加了对数学文化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将知识的本质教授给学生,要让学生真正去理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所以把握高考的考查方向,归纳掌握圆锥曲线部分的题型和解法很有必要.本文以新旧课标下的圆锥曲线的考查要求为出发点,以全国各地2015-2017年高考中圆锥曲线的试题为基础,分析了圆锥曲线的试题特点、知识点考查等,总结出了圆锥曲线的命题规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及方法.文章首先讲述了圆锥曲线的地位及要求.主要给出了圆锥曲线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及高考中的地位,并对近三年高考中的圆锥曲线考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给出了实验版与新版课标对圆锥曲线的要求.得出圆锥曲线在高考中的地位近些年的变化情况及新旧课标中的“变与不变”.接着基础知识概要.主要从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离心率、焦点、弦长、焦点三角形等)等方面归纳了圆锥曲线的基础知识,并给出了常用的解题结论及相应例题.然后高考试题研究.主要针对对2015-2017三年全国各地数学高考题,从设问类型上研究了圆锥曲线标准方程问题,性质问题,动点轨迹问题,定值、定点问题及最值、存在性问题.最后,文章对本文的研究做了总结,并给出了以后要做的工作.

夏雨霏[7](2018)在《我国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领域有机融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这一特殊的金融业态。在互联网金融的众多业态中,P2P网络借贷凭借其方便快捷等特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金融排斥和金融抑制,在缓解个人和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前P2P网络借贷的个人信用风险问题十分严峻,制约着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关注了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的管理问题,旨在借鉴传统金融领域的先进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结合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和特征,构建适应我国P2P网络借贷环境的个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本文从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的识别、度量和控制角度总结并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辨析,从机构特征和个人信用风险管理两个维度比较了P2P网络借贷与商业银行的异同,认为应参考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流程、工具和手段,结合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特征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P2P网络借贷的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并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从相关理论与现实出发,提取了P2P网络借贷的高风险性、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等我国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形成的内生机理,以及征信系统不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匮乏、影响借款人还款意愿的外生因素等我国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形成的外生机理;构建了“基础—诱因—路径”的我国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形成的理论路径分框架,梳理了理论分析框架中各层级元素作用于个人信用风险的传导路径和机制,本着“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风险”的原则,抓住“外生影响因素→借款人还款意愿与能力→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个人信用风险”这一传导路径展开本文后续研究。在个人信用风险识别方面,基于我国主流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数据,使用二元贝叶斯分位数回归模型用于识别P2P网络借贷个人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与传统的logistic和probit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实证结果显示人口统计学特征、贷款特征和借款人信用水平是影响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二元贝叶斯分位数回归模型因其能够迎合经济数据中常存在的异质性、异常点和异方差等特点,其交叉检验准确率优于对比模型,进一步论证了该方法在识别重要影响因素中的优越性。在个人信用风险度量方面,针对当前集成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在基模型和融合策略上的不足,构建基于bstacking方法的选择性异质集成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用于准确度量网络借贷中借款标的的违约概率。在多个数据集和多个指标下对该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验证,并与多个主流模型进行对比。实证结果充分证明了bstacking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优越性。结果显示bstacking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在40至60的迭代次数时的性能最优;ROC曲线分析显示bstacking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在决策阈值较低时判别潜在违约者的能力更强。本文还从成本收益和金融监管层面对bstacking这种复杂且准确的信用评分模型能否泛化至实际应用中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实践中引入复杂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边际成本在逐步降低,因此管理层应在恰当的时候尝试引入这类模型;而在引入过程中需要监管层对加强隐私保护和立法工作。在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控制方面,针对P2P网络借贷中投资者决策的特殊性,基于代价敏感学习思想构建了P2P网络借贷投资者决策辅助模型,旨在通过“分散+规避”模式指导非专业投资者构建“有利可图”的投资组合以实现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的事前维度控制。该模型在代价敏感XGBoost贷款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整数线性规划的投资组合分配模型。多数据集中的实证结果论证了该模型在年化收益率指标上显着优于大部分对比模型。年化收益率曲线比较结果显示该投资者决策辅助模型相比于现有模型和投资组合分配策略,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在相近贷款拒绝率下提供更高的年化收益率,为事前个人信用风险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办法。此外,对事中与事后维度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控制的讨论,认为应从加强平台内部控制、加大规范化催收力度和加强违约惩戒等方面实现全流程的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控制。

任悦[8](2018)在《数学竞赛中组合最值问题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内外的数学竞赛中,最值问题一直是最常见的一类题型.随着各类数学竞赛的蓬勃发展,数学竞赛的内容基本稳定在代数、几何、组合和数论四个方面.而最值问题与这四个方面均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组合最值问题.历年来出题频率一直偏高.组合最值问题的题型相当广泛,涉及的知识非常全面.解法也十分灵活多变.本文通过分析近十年国内外的数学竞赛题.总结了本文涉及到的常见组合最值问题的竞赛知识,整理并归纳了数学竞赛中组合最值问题的八种常见类型,并用相关的典型例题以及推广命题进行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为第四章给出的命题,主要涉及到了组合最值问题的七种类型:集合、平面点线集、方格表染色或填数、数阵、操作、剖分和比赛.通过对原命题加以深化变形,进而得到了 16个新的结论.本文通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数学竞赛中常见的组合最值问题类型并得到了七种类型的新命题.由于最值问题将竞赛数学的各个领域连成一体,因此研究最值问题对于研究数学竞赛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数学竞赛的进一步发展.

熊泽宇[9](2017)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竞赛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中学数学竞赛一直以来是许多中学生和教师关注的重要内容。通过数学竞赛,学生能领会更多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数学素养,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然而在数学竞赛的开展过程中却存在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关注如何将数学竞赛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时,老师们往往对在教学过程中怎么融入数学竞赛感到困惑。为了更好的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使数学教学在与数学课程标准紧密结合的背景下,对如何把竞赛的理念、目标、方法与内容等融入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对提升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层次,进而改进数学教学质量等都具有重要义。中学数学竞赛的实质为一种独立于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比赛性质的数学活动,而它分别具有基础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的特点。通过梳理数学竞赛和中学数学教学相关文献,发现关于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竞赛的教学实践研究并不多见,事实上中学数学教是数学竞赛的基础,而数学竞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拓展,两者相辅相成。结合中学数学竞赛大纲,运用文本分析法对近年数学竞赛试题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数学竞赛试题,以不同维度展示了数学竞赛知识诸如组合数学、初等数论、函数方程等在数学解题领域的应用,进而探讨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增添哪些教学内容。根据数学学习论、数学教学观等有关理论与方法,提出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竞赛教学的诸多建议:教学策略上应注重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的联系;教学目标上应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注重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以及要求凸显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法上应注重一题多解和变式教学的体现;教学内容上应在对中学数学相关内容教学时结合数学竞赛的内容进行拓展,以及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境导入、学生交流和课余作业设计等。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竞赛进行的教学实践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以期望能够使更多的专家学者的目光聚焦到数学教学和竞赛中,以不同的角度对数学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从而进一步提升师生数学素养,促进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

张妮婕[10](2017)在《初中生数学能力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编制研究》文中指出多维项目反应理论、认知诊断、计算机自适应测验被视为现代测量理论发展的三大方向。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以项目反应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媒介,为每个被试"量身定制"测验,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和精度。但至今国内自主编制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还如凤毛麟角,因而笔者将目光投向基础教育中的数学能力测评,致力于形成可以应用于实践、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与教学具有参考和指导作用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本研究分为如下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研究背景概述。首先对本研究所涉及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和数学能力两个重要概念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出明确的界定;其后简要阐述本次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对研究思路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理论基础研究。对测验编制所基于的两大理论一一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的发展脉络与特点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本研究在项目编制阶段主要利用经典测量理论的优势和经验;在题目入库阶段使用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参数估计与项目分析方法。第三部分、建立计算机自适应数学测验题库。建立题库包括如下几个步骤:首先,以初中数学大纲为基础,编制由中低难度的基础题和较高难度的提高题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数学测验,共计500题;然后,采用锚题设计将总测验拆分为20个分测验在初中生中施测来完成预测,被试共计4443人;最后,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项目反应理论的假设进行模型拟合检验,依据检验结果选择恰当的项目反应模型进行参数估计、项目分析与测验等值,从中挑选拟合度优良、编制质量较高的448道题目组成题库。第四部分、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测验系统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在设计上针对管理员和被试分别设置管理和测试两个模块。管理模块用于对管理员权限、试题信息与被试信息进行维护;测试模块用于被试从登录到完成测试获得反馈的完整过程,其中包括在测试的各重要环节比较并选择所需的策略与方法:1)能力估计,本次研究选择极大似然估计法;2)选题策略:采用a分层b分块法与内容平衡法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项目使用效率,提高选题的均衡性;3)终止规则:选用两条标准——一是学生作答题目的信息总量达16,二是总时长不超过40分钟;4)结果报告:将取值在[-3,3]之间被试能力θ值转换为取值范围为[0,1]、更加易于理解的ππ值作为向被试报告的结果。第五部分、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系统的试用分析。将调试好的测试系统用于正式施测,对系统功能、测验信效度及题库安全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开发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系统可以实现对测验的管理并完成测试过程,且对数学能力水平有差异的个体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同时题目的曝光率相对较为均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题库的安全性。

二、谈“估计法”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估计法”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数学竞赛中的数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工具
        1.4.4 研究流程
2 理论概述
    2.1 数学竞赛概述
        2.1.1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2.1.2 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2.1.3 中国区域类数学竞赛
    2.2 高中数学竞赛的内容
    2.3 竞赛大纲对数列的学习要求
    2.4 数学竞赛中数列题型及分值分析
        2.4.1 各竞赛数列问题分值占比分析
        2.4.2 竞赛中出现的数列问题题型占比分析
3 数学竞赛中的基本数列
    3.1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3.1.1 等差数列
        3.1.2 等比数列
    3.2 高阶等差数列
    3.3 递推数列
    3.4 周期数列
4 数学竞赛中的数列问题题型分析
    4.1 数列求通项公式问题
        4.1.1 解题方法
        4.1.2 难度分析
        4.1.3 出现频率
        4.1.4 考察方式
        4.1.5 例题分析
    4.2 数列求和问题
        4.2.1 解题方法
        4.2.2 难度分析
        4.2.3 出现频率
        4.2.4 考察方式
        4.2.5 例题分析
    4.3 数列与函数方程结合问题
        4.3.1 解题方法
        4.3.2 难度分析
        4.3.3 出现频率
        4.3.4 考察方式
        4.3.5 例题分析
    4.4 数列与不等式结合问题
        4.4.1 解题方法
        4.4.2 难度分析
        4.4.3 出现频率
        4.4.4 考察方式
        4.4.5 例题分析
    4.5 数列与初等数论结合问题
        4.5.1 解题方法
        4.5.2 难度分析
        4.5.3 出现频率
        4.5.4 考察方式
        4.5.5 例题分析
    4.6 数列与组合数学结合问题
        4.6.1 解题方法
        4.6.2 难度分析
        4.6.3 出现频率
        4.6.4 考察方式
        4.6.5 例题分析
    4.7 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
        4.7.1 解题方法
        4.7.2 难度分析
        4.7.3 出现频率
        4.7.4 考察方式
        4.7.5 例题分析
5 竞赛数学数列问题与高考数学数列问题关联分析
    5.1 《新课标》对数列的学习要求
    5.2 竞赛数学数列问题与高考数学数列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5.2.1 客观区别
        5.2.2 内在联系
    5.3 竞赛数学数列问题与高考数学数列问题的关联性
        5.3.1 以竞赛数学相关定理为背景命题
        5.3.2 以竞赛数学解题技巧为背景命题
        5.3.3 以竞赛数学知识点交融为背景命题
6 总结与反思
    6.1 优势与局限
    6.2 建议与展望
        6.2.1 给高中生在数学竞赛数列问题学习中的建议
        6.2.2 给高中教师在数学竞赛数列问题教学中的建议
        6.2.3 给命题人在数学竞赛数列问题命题中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数据分析核心素养下概率与统计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数据分析素养相关研究
        2.1.1 国外数据分析素养相关研究
        2.1.2 国内数据分析素养相关研究
    2.2 概念界定
        2.2.1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概述
        2.2.2 数据分析素养的相关概述
    2.3 理论基础
        2.3.1 数据分析素养的三水平分析
        2.3.2 SOLO分类法水平研究
        2.3.3 中学概率统计教材内容及其课程标准
第3章 数据分析素养的内涵分析
    3.1 数据分析素养的内涵分析
        3.1.1 数据分析素养中的“数据”的概念
        3.1.2 数据分析素养中的“分析”的含义
    3.2 数据分析素养的三维度四水平分析
第4章 基于数据分析素养下的概率统计调查与教学研究
    4.1 中学概率与统计教学现状调查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方法
        4.1.3 调查对象
        4.1.4 调查工具的编制
        4.1.5 数据编码
        4.1.6 测试卷调查结果质量分析
    4.2 收集和整理数据
        4.2.1 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4.2.2 课堂实施案例
        4.2.3 案例分析
    4.3 建模和推断数据
        4.3.1 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4.3.2 课堂实施案例
        4.3.3 案例分析
    4.4 对不确定性知识的认识
        4.4.1 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4.4.2 课堂实施案例
        4.4.3 案例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高中生数据分析素养水平现状
    5.2 基于数据分析素养下概率与统计教学建议
        5.2.1 依据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概率与统计教学内容
        5.2.2 利用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
        5.2.3 把握初高中概率与统计的衔接教学
        5.2.4 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与概率统计教学的融合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初高中概率与统计知识测试调查问卷

(4)多载波系统峰均比抑制及信道估计与均衡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OFDM与FBMC/OQAM系统中PAPR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1.2.1 OFDM系统中PAPR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1.2.2 FBMC/OQAM系统中PAPR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OFDM与FBMC/OQAM系统中信道估计与均衡方法研究现状
        1.3.1 OFDM系统中信道估计与均衡方法研究现状
        1.3.2 FBMC/OQAM系统中信道估计与均衡方法研究现状
    1.4 论文结构及内容
第2章 多载波系统中PAPR和信道估计与均衡问题分析
    2.1 引言
    2.2 OFDM与FBMC/OQAM系统原理
        2.2.1 OFDM系统原理
        2.2.2 FBMC/OQAM系统原理
    2.3 OFDM与 FBMC/OQAM系统中PAPR问题分析
        2.3.1 OFDM系统中的PAPR问题
        2.3.2 FBMC/OQAM系统中的PAPR问题
    2.4 OFDM与 FBMC/OQAM系统中信道估计与均衡问题分析
        2.4.1 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与均衡问题
        2.4.2 FBMC/OQA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与均衡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OFDM系统中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PAPR抑制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SLM和PTS方案及ABC算法的基本原理
        3.2.1 选择映射(SLM)法基本原理
        3.2.2 部分传输序列(PTS)法基本原理
        3.2.3 人工蜂群算法(ABC)基本原理
    3.3 提出基于离散人工蜂群算法的SLM(DABC-SLM)方案
        3.3.1 基于迭代翻转算法的SLM(ISLM)方案
        3.3.2 基于梯度下降搜索策略的SLM(GDSLM)方案
        3.3.3 DABC-SLM方案原理
        3.3.4 DABC-SLM方案性能与复杂度分析
    3.4 提出基于离散人工蜂群算法的PTS(DABC-PTS)方案
        3.4.1 DABC-PTS方案的基本原理
        3.4.2 DABC-PTS方案性能及复杂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FBMC/OQAM系统中抑制PAPR的 C-DSLM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FBMC/OQAM信号的重叠结构和PAPR定义
        4.2.1 FBMC/OQAM信号的重叠结构
        4.2.2 FBMC/OQAM信号PAPR的定义
    4.3 CSLM方案和DSLM方案的基本原理
        4.3.1 CSLM方案原理
        4.3.2 DSLM方案原理
    4.4 提出基于转换向量的DSLM(C-DSLM)方案
        4.4.1 转换向量的设计与构造
        4.4.2 提出的C-DSLM方案原理
        4.4.3 计算复杂度评估
        4.4.4 模拟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载波系统中基于深度学习的信道估计与均衡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多载波系统中信道估计与均衡问题
        5.2.1 OFDM系统中信道估计与均衡问题分析
        5.2.2 FBMC/OQAM系统中信道估计与均衡问题分析
        5.2.3 信道估计与均衡问题的DL模型
    5.3 OFDM系统中基于Res DNN的信道估计与均衡方法
        5.3.1 残差网络Res Net
        5.3.2 Res DNN-CE方案原理
        5.3.3 Res DNN-CE方案的训练与测试
        5.3.4 仿真结果
        5.3.5 复杂度分析
    5.4 FBMC/OQAM系统中基于DNN的信道估计与均衡方法
        5.4.1 深度神经网络(DNN)的结构
        5.4.2 DNN-CE方案原理
        5.4.3 DNN-CE方案的训练与测试
        5.4.4 仿真结果
    5.5 FBMC/OQAM系统中基于深度BLSTM的信道估计与均衡方法
        5.5.1 RNN和 BRNN结构原理
        5.5.2 LSTM网络和BLSTM网络
        5.5.3 BLSTM-CE方案的原理
        5.5.4 BLSTM-CE方案的训练与测试
        5.5.5 仿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计算智能的时间序列区间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概率预测方法:参数法
        1.2.2 概率预测方法:非参数法
        1.2.3 上下边界估计法
    1.3 本文研究工作
第二章 区间预测相关理论
    2.1 引言
    2.2 区间估计统计学原理
    2.3 Bootstrap概率预测方法
    2.4 预测区间评价指标
    2.5 基于评价指标的区间边界估计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Knee point的多目标区间边界估计法
    3.1 引言
    3.2 Knee point思想
        3.2.1 传统边界估计方法缺陷分析
        3.2.2 Knee point存在性证明
    3.3 基于Knee point的多目标边界估计法
        3.3.1 基于Knee point的多目标边界估计算法框架
        3.3.2 多目标优化算法选择
        3.3.3 基于预测区间偏好的NSGA-II算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数据
        3.4.2 改进策略性能分析
        3.4.3 区间预测效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包络线聚类的Bootstrap概率预测方法
    4.1 引言
    4.2 传统Bootstrap方法缺陷分析
    4.3 基于二阶包络线的聚类技术
    4.4 基于包络线聚类的改进Bootstrap方法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数据
        4.5.2 包络聚类参数设置
        4.5.3 实验结果分析与验证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高中圆锥曲线的解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2 圆锥曲线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及要求
    2.1 圆锥曲线的地位
        2.1.1 圆锥曲线在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地位
        2.1.2 圆锥曲线在高考中的地位
    2.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圆锥曲线的要求
3 高中圆锥曲线基础知识概要
    3.1 曲线与方程
    3.2 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性质
        3.2.1 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性质
        3.2.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性质
        3.2.3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性质
4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的解题研究
    4.1 圆锥曲线标准方程求解问题
        4.1.1 椭圆的标准方程求解问题
        4.1.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求解问题
        4.1.3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求解问题
    4.2 有关圆锥曲线基本性质的问题
        4.2.1 椭圆的基本性质问题
        4.2.2 双曲线的基本性质问题
        4.2.3 抛物线的基本性质问题
    4.3 圆锥曲线中动点轨迹问题
        4.3.1 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4.3.2 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
        4.3.3 参数法求轨迹方程
        4.3.4 小结
    4.4 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
    4.5 圆锥曲线中的定值、定点、最值及存在性问题
        4.5.1 有关圆锥曲线定值、定点问题的常规解法
        4.5.2 齐次化处理双斜率定点定值问题
        4.5.3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的求解方法
        4.5.4 圆锥曲线中存在性问题的求解方法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之处
2 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重要概念界定及辨析
    2.2 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3.1 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形成的内生机理
    3.2 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形成的外生机理
    3.3 我国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形成机理的路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1 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
    4.2 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bstacking信用评分模型的我国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度量
    5.1 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简介
    5.2 Bstacking个人信用评分模型
    5.3 Bstacking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应用研究
    5.4 基于成本收益和监管视角的bstacking模型实用性分析
    5.5 本章结论
6 基于投资者决策辅助模型的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控制
    6.1 P2P网络借贷投资者决策的特殊性
    6.2 基于CS-XGBoost方法的投资者决策辅助模型
    6.3 P2P网络借贷投资者决策辅助模型的实证研究
    6.4 事中与事后维度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控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我国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数学竞赛中组合最值问题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数学竞赛的发展
    1.2 组合最值问题的研究背景
第2章 预备知识
    2.1 同余
    2.2 图论
    2.3 抽屉原理
    2.4 着名不等式
    2.5 欧拉公式
第3章 常见的组合最值问题
    3.1 与集合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3.2 与图论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3.3 与数论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3.4 与平面点线集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3.5 与空间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3.6 与方格表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3.7 与比赛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3.8 与操作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第4章 与组合最值问题相关的命题
    4.1 与集合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4.2 与平面点线集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4.3 与方格表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4.4 与数阵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4.5 与操作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4.6 与平面多边形剖分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4.7 与比赛相关的组合最值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竞赛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中学数学竞赛研究概述
    2.2 中学数学竞赛教学研究概述
    2.3 对中学数学竞赛文献已有研究的评析
3 中学数学教学与数学竞赛的辨析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1.1 中学数学竞赛的内涵
        3.1.2 中学数学竞赛的表现
    3.2 中学数学竞赛的特点
        3.2.1 基础性
        3.2.2 创造性
        3.2.3 发展性
    3.3 中学数学教学与数学竞赛的关系
        3.3.1 中学数学教学是数学竞赛的基础
        3.3.2 数学竞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拓展
4 中学数学竞赛知识在中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4.1 组合数学
        4.1.1 概述
        4.1.2 组合计数
        4.1.3 组合存在
        4.1.4 组合极值
    4.2 初等数论
        4.2.1 概述
        4.2.2 分数的不可约
        4.2.3 整除问题
        4.2.4 不定方程问题
    4.3 函数方程
        4.3.1 概述
        4.3.2 换元函数方程
        4.3.3 递推函数方程
        4.3.4 构造函数方程
5 中学数学教学融入数学竞赛的教学建议
    5.1 对教学策略的建议
        5.1.1 与数学建模相结合
        5.1.2 与数学文化相联系
    5.2 对教学目标的建议
        5.2.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2.2 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5.2.3 丰富学生数学思想和技能
        5.2.4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5.3 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5.3.1 采取一题多解教学
        5.3.2 采取变式教学
    5.4 对教学内容的建议
        5.4.1 组合恒等式
        5.4.2 数论定理
        5.4.3 函数方程与数列
    5.5 对教学过程的建议
        5.5.1 仔细通读数学竞赛的大纲
        5.5.2 认真准备教学教案
        5.5.3 设立数学问题情景进行教学引入
        5.5.4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5.5.5 布置恰当的数学竞赛课余作业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初中生数学能力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
        1.1.2 数学能力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问题提出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思路
        1.2.4 研究工具
二、理论基础
    2.1 经典测量理论
        2.1.1 经典测量理论的概念
        2.1.2 经典测量理论的局限
    2.2 项目反应理论
        2.2.1 项目反应理论的概念与起源
        2.2.2 项目反应理论的假设
    2.3 项目反应模型
        2.3.1 项目反应模型的概念
        2.3.2 项目反应模型的分类
        2.3.3 常用项目反应模型
        2.3.4 项目反应模型的项目分析
三、初中生数学能力测验题库编制
    3.1 项目编制
        3.1.1 基础题的编制
        3.1.2 提高题的编制
    3.2 测验建构
        3.2.1 测验结构
        3.2.2 测验时长
        3.2.3 被试
    3.3 模型选择
        3.3.1 模型假设检验
        3.3.2 模型拟合检验结果分析
    3.4 参数估计
        3.4.1 参数估计方法
        3.4.2 项目拟合检验
    3.5 项目等值
        3.5.1 等值类型
        3.5.2 等值方法
    3.6 小结
四、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系统设计
    4.1 测验管理模块
        4.1.1 系统管理
        4.1.2 试题管理
        4.1.3 成绩管理
    4.2 测试模块
        4.2.1 登录
        4.2.2 初始估计阶段
        4.2.3 正式测试阶段
    4.3 关键技术
        4.3.1 能力估计
        4.3.2 选题策略
        4.3.3 终止策略
        4.3.4 结果报告
五、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系统试用分析
    5.1 系统试用
        5.1.1 施测
        5.1.2 试用结果分析
    5.2 信效度分析
        5.2.1 理论信度
        5.2.2 内容效度
    5.3 题库曝光率检验
六、讨论
    6.1 结果分析与讨论
        6.1.1 对数学能力测验题库建设的讨论
        6.1.2 对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系统的讨论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谈“估计法”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定方程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 陈进平,韦崇裕. 高中数理化, 2021(06)
  • [2]高中数学竞赛中的数列问题研究[D]. 逄萌. 河南大学, 2020(02)
  • [3]基于数据分析核心素养下概率与统计的教学研究[D]. 张萧晓.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多载波系统峰均比抑制及信道估计与均衡新方法研究[D]. 程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5]基于计算智能的时间序列区间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D]. 李凯文.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高中圆锥曲线的解题研究[D]. 彭丹丹. 河南大学, 2018(01)
  • [7]我国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夏雨霏. 中国矿业大学, 2018(12)
  • [8]数学竞赛中组合最值问题的探究[D]. 任悦. 天津师范大学, 2018(01)
  • [9]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竞赛的教学实践研究[D]. 熊泽宇.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10]初中生数学能力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编制研究[D]. 张妮婕.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论“估计法”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