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内生菌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植物内生菌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一、植物内生真菌抑制细菌活性菌株的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戚菊峰[1](2021)在《铁皮石斛茎腐病病原菌鉴定及Bacillus velezensis D-12的防病促生研究》文中指出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是我国久享盛誉的传统道地药材,近年来其病害日益严重。本课题组在浙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发现一种茎基部腐烂病,本文分离了该病的病原菌、并研究了铁皮石斛内生拮抗菌的抑菌效果、拮抗机制以及促生机理,具体结果如下:1、对铁皮石斛茎腐病感病植株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得到4株真菌,发现菌株A-612具有致病性。根据菌落、菌丝特征及rDNA-ITS序列同源性分析,最终确定铁皮石斛茎腐病病原菌为罗氏阿太菌(Athelia rolfsii)。温度对其生长速度影响最大,在30℃条件下培养3 d即长满90 mm平皿。2、从铁皮石斛健康叶片中分离获得14组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了一株抑菌谱广、抑菌能力强的内生菌D-12,其对包括A.rolfsii在内的6种植物病原菌均有显着抑制效果,与A.rolfsii的抑菌带宽可达(4.235±0.060)mm。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相关基因序列分析,鉴定D-12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序列已在NCBI上注册(登录号MW673741)。3、菌丝生长速率和平板对扣实验结果显示,D-12无菌发酵液能有效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当培养基中D-12发酵液比例为10%时,对四种病原菌(A.rolfsii、A.tenuissima、B.dothidea、F.oxysporum)的抑制率依次为61.22%、68.72%、48.88%、41.41%。且D-12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能使A.rolfsii菌丝活力下降。显微观察发现经与B.velezensis D-12对峙培养的A.rolfsii菌丝畸形膨大、菌丝体破裂扭曲,F.oxysporum菌丝变得干瘪皱缩且产孢结构畸形。随着对峙培养时间的增加,A.rolfsii菌丝逐渐出现质壁分离、细胞壁增厚、细胞器降解等现象,对峙培养72 h后基本看不到形态完整的细胞器,84 h后菌丝细胞内的多半空间被胞壁占据,细胞器破坏十分严重。4、平板测定结果表明,D-12菌株有产纤维素酶、β-1,3-葡聚糖酶、嗜铁素和蛋白酶能力,不具有产几丁质酶活性。根据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序列(itu A、fen A、fen B、sfp、bmy A)对目标菌株进行PCR扩增,产物经测序比对后发现,D-12可能代谢产生表面活性素(Surfactins)、伊枯草菌素(Iturins)、芬芥素(Fengycin)和杆菌霉素(Bacillomyicin)四类脂肽类抗生素。5、盆栽实验测定D-12的生防效果,发现经D-12发酵液处理的植株发病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增强了铁皮石斛对茎腐病的防病能力。6、促生实验中,D-12发酵液在一定浓度下对水稻和油菜种子生长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在用OD600=1.0的发酵液处理后第8天,水稻的胚芽高度增加6.95%,胚根长度增加43.28%;油菜的下胚轴长高出18.51%,胚根长比对照组高出138.01%。通过基于MRM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D-12发酵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12发酵液中含有GA4、cis-OPDA、SA、t Z、i PR与i P、IAA等激素。OD600=0.5、1.0时发酵液中所含激素种类完全相同,OD600=1.0时i PR含量有所上升。

赵云花[2](2021)在《芽孢杆菌CL2在枸杞采后病害防控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枸杞(Lycium barbarum L.)作为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枸杞鲜果富含营养物质,被认为是“超级水果”。枸杞鲜果采摘后在运输、加工和贮藏期间易被病原性真菌侵染而发生腐烂,因此市面上主要供给晒干的枸杞子,而枸杞鲜果则很少见。利用拮抗菌来防治病原菌的污染己成为国内外学者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芽孢杆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同时具有分子量低、易通过空气扩散且能避免表面残留等特点,在果蔬采后储藏保鲜方面存在应用价值。本研究对导致枸杞鲜果采后腐烂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以分离得到的病原真菌为指示菌从重楼块茎中筛选出一株产抗菌VOCs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L2),并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GC-IMS)对菌株CL2产生的VOCs进行成分分析鉴定,最后探究了菌株CL2产生VOCs对病原真菌LB1的体内防控效果,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采后腐烂的枸杞果实中分离鉴定到4株病原真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4株病原真菌分别为毛霉菌LB1(Mucor circinelloides LB1)、镰刀菌LB5(Fusarium arcuatisporum LB5)、链格孢菌LB7(Alternaria iridiaustralis LB7)和炭疽菌LB8(Colletotrichum fioriniae LB8)。2.以分离鉴定到的4株枸杞采后病原真菌为指示菌,通过平板对扣法从重楼块茎中筛选得到一株产抗菌VOCs的内生菌菌株CL2。通过对菌株CL2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以及16S r DNA分子生物学分析,最终确定菌株CL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L2)。3.通过研究菌株CL2产生的VOCs对4株枸杞采后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及菌丝形态结构的影响,初步探究了VOCs的抗菌作用和抗菌机理。结果表明:在与菌株CL2对扣共培养时,菌株CL2产生的VOCs对4株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菌株LB8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3%。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VOCs能造成4株枸杞采后病原真菌菌丝形态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菌丝失去线性、表面凹陷、菌丝扭曲并收缩、菌丝末端膨大和菌丝破裂并折叠等。4.采用GC-IMS技术对菌株CL2产生的VOCs进行成分分析,鉴定出7种不同VOCs组分,分别是2,3-丁二酮、乙酸丁酯、2-庚酮、2-戊酮、正丁醇、异戊酸和乙偶姻。通过平板对扣法对这7种VOCs组分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主要的抑菌VOCs组分是2,3-丁二酮和异戊酸。5.将接种了病原真菌LB1的枸杞鲜果分别与菌株CL2、2,3-丁二酮和异戊酸共培养在培养皿中,研究其对病原真菌LB1的体内防控效果。分别对培养0 d、3 d、5 d、7 d的枸杞果实的腐烂率、硬度、总酚、类黄酮等生理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菌株CL2产生的VOCs及其组分2,3-丁二酮和异戊酸都能显着降低枸杞果实的腐烂率,说明该菌株CL2产生的VOCs及2,3-丁二酮和异戊酸这两种组分均能抑制病原真菌LB1的体内致病活性,具有进一步被开发为枸杞采后保鲜防腐熏蒸剂的潜在研究价值。

陈振江[3](2021)在《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新品系耐低氮胁迫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内生真菌进行禾草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在我国尚属空白。本论文以携带Epichlo?festucae var.lolii内生真菌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基础材料,通过多年的温室和大田试验,筛选获得了内生真菌带菌率高和农艺性状优良的新材料(E+),并对内生真菌提高黑麦草新材料耐低氮、通过枯落物添加等方式增加土壤养分的生理与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高内生真菌带菌率单株的筛选流程和获得了一个高内生真菌带菌率和优良农艺性状的新材料(E+)。经连续3年的田间筛选和室内检测,E+群体的茎髓和种子内生真菌平均带菌率分别是93.6%和96.5%。群体平均分蘖数,冠幅和穗数分别为206个,48.3 cm和186.6穗。相对于对照材料(E-),新材料(E+)枯黄期晚、返青期早、越冬率高。2.明确了内生真菌侵染在短时间(45 d-90 d)内提高新材料(E+)在低肥力条件下生长和存活的机制。内生真菌侵染显着提高了低肥力条件下新材料的存活率、根系代谢活性、叶片和根系干重、及叶片和根系碳、氮和磷含量(P<0.05),进而提高了宿主存活率。此外,E+植株钾、钙、镁、铁、锰、锌和铜的含量显着高于E-植株(P>0.05)。3.明确了高内生真菌带菌率对新材料在低肥力条件下氨基酸代谢和内源激素分泌的影响。低肥力胁迫45 d,E+植物体内的天门冬氨酸、脯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E-植物(P<0.05),而内生真菌侵染对苏氨酸、谷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络氨酸和组氨酸的影响不显着(P>0.05)。低肥力胁迫45d和90 d,E+植株细胞分裂素和吲哚乙酸含量比E-植物分别提高了33.46%、34.26%和16.71%、23.06%。内生真菌的侵染显着降低了低氮胁迫条件下宿主黑麦草体内脱落酸的含量(P<0.05),但显着增加了赤霉素的含量(P<0.05)。4.明确了低氮胁迫条件下内生真菌通过调控宿主及其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中参与硝化、反硝化和固氮作用的基因丰度和多样性提高了新材料(E+)的生长和生物量。内生真菌侵染降低了新材料在低氮胁迫条件下叶片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和根系全磷含量。内生真菌侵染显着增加了对根际土壤氢离子、硫离子、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和全磷含量的积累(P<0.05),而显着降低了低氮胁迫条件下其生境p H、碳氮比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P<0.05),进而改变了宿主植物生物量的分配。在0.05 mol/L氮处理下,内生真菌侵染显着增加了宿主根际土壤中nif H和nos Z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P<0.05),增加了AOB-amo A、nif H、nir K和nos Z功能基因群落的多样性(P<0.05),但显着降低了nir K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P<0.05)。5.明确了内生真菌侵染通过改变枯落物质量,进而增加了土壤养分和土壤氮循环基因的丰度和多样性,进而提高了土壤养分(有机碳含量)。内生真菌的侵染改变了黑麦草植物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与不含内生真菌的黑麦草枯落物返田相比,含有内生真菌的多年生黑麦草枯落物返田显着增加了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全磷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土壤p H(P<0.05)。含有内生真菌的多年生黑麦草枯落物返田显着增加了参与土壤硝化作用的AOB-amo A功能基因群落在S1和S3返田次数下的绝对丰度(P<0.05),显着降低了S1和S3返田次数下的nir K功能基因的绝对丰度和S3返田次数下的nir K功能基因的多样性(P<0.05),及S1、S2和S3次数下的nos Z功能基因的绝对丰度和S1返田次数下的nos Z功能基因的多样性(P<0.05)。本研究获得了我国第一个高内生真菌带菌率、优良农艺性状和耐低氮的坪用型多年生黑麦草新品系,初步明确了内生真菌提高黑麦草新品系在低氮胁迫下生长和存活及增加土壤养分的机制,今后需进一步探讨内生真菌自身和宿主之间的营养分配机制,进一步为新品系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孙玉[4](2021)在《西藏不同地区油菜种子可培养内生菌的分离及促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菜在中国的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油菜不仅播种面积广而且油菜的种子、花、茎等都有很好的利用价值。本文采用具有特殊生长气候、高海拔、强紫外线照射特点的西藏油菜进行研究,通过分离筛选得到可培养内生菌,对内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溶无机磷能力、固氮能力、溶钾能力、产IAA能力以及拮抗能力等促生特性研究,获得具有多种促生特性的菌株。再通过平皿试验验证促生特性和盆栽试验验证促生效果。主要试验结论如下:1.对不同地区油菜种子可培养内生菌分离得到134株可培养内生细菌,53株可培养内生真菌。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与内生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可知: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透明颤菌属(Vitreoscilla)等,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在分离细菌菌株中的占66.67%。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有曲霉菌属(Aspergillus)、青霉菌属(Penicillium)、枝孢属(Cladosporium)、平革菌属(Phanerochaete)、支顶孢菌属(Acremonium)、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孢(Alternaria)等,且镰刀菌属(Fusarium)是分离内生真菌的优势菌群,占分离内生真菌总数的57.89%。不同地理区域分离得到的菌群存在着差异,例如芽孢杆菌与产碱杆菌等在每个地区均有获得,但透明颤菌属和苍白杆菌属分别为拉萨市日和喀则市的独特菌群等,而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中山南市得到的真菌类别最多,分别为镰刀菌属、曲霉菌属、枝孢属等,而其他地区的真菌主要是镰刀菌。2.分离菌株中有130株具有固氮能力、7株具有溶无机磷能力、14株具有溶钾能力、12株有产IAA能力、7株有产NH3能力。而这些菌株中有12株菌株具有三种以上的促生特性,分别为BL-T-15、DJ-T-6、DJ-R-3、DJ-L-4、LZ-L-11、NM-8-10、BL-8-9、BL-R-10、BL-P-14、BL-8-21、BL-P-13及DJ-8-16。3.12株具有多种促生特性的菌株中,菌株DJ-L-4对青稞穗腐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3种病原菌都具有很好的拮抗效果,抑制率分别为49.83%、53.16%和50.38%;菌株BL-T-15对青稞穗腐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3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7.11%、53.72%和49.61%;菌株DJ-T-6可以很好的抑制小麦赤霉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3.05%和66.83%;菌株NM-8-10可以很好的抑制青稞穗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2.16%和49.50%。将上述4株菌株的16S r D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菌株BL-T-15是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DJ-L-4是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DJ-T-6是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NM-8-10是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4.对12株菌株进行产细胞壁降解酶能力测定,发现12株菌株均无产几丁质酶能力,其中10株有产蛋白酶能力,产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各有4株,只有3株菌株BL-R-10、DJ-T-6、NM-8-10有产葡聚糖酶能力、蛋白酶能力和纤维素酶能力。5.通过平皿试验与盆栽试验验证12株菌株的促生效果,直接观察平皿试验效果图和盆栽试验效果图可以明显看出处理组植株生长状况优于对照组植株生长状况。根据植株的芽长、根长、植株直径、鲜重指标可以更加准确的发现在平皿试验中菌株NM-8-10、DJ-L-4、BL-P-13菌液处理过的植株鲜重增加最显着;菌株DJ-8-16与LZ-L-11菌液处理后植株的芽长存在显着的促生长效果;菌株BL-T-15与BL-R-21菌液处理后对植株的根长存在显着促生长作用。在盆栽试验中菌株LZ-L-11菌液处理过的种子的鲜重增长最高,菌株BL-T-15菌液处理过的种子的芽长与植株直径的增长最高。

王红[5](2021)在《砂生槐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潜力研究》文中提出砂生槐是西藏特有的藏药植物,极少被外界病原菌侵染,可能与其体内含有的内生菌所产生的活性物质有关。植物内生菌分布广,种类多,已在生物防治植物病害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研究从砂生槐组织中分离筛选出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并对菌株进行准确鉴定,为砂生槐内生细菌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农作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从西藏林芝地区采集砂生槐叶片和果荚(花朵),用组织分离法和平板涂布法分离获得135株内生细菌。开花期从叶片中分离出16株内生细菌,从花朵中分离出26株内生细菌;结荚期从叶片中分离出11株内生细菌,从果荚中分离出5株内生细菌;果熟期从叶片中分离出了36株内生细菌,在果荚中分离出了41株内生细菌。呈现果熟期内生细菌数﹥开花期内生细菌数﹥结荚期内生细菌数,果荚(花朵)内生细菌数﹥叶片内生细菌数的趋势。2.采用平板对峙法从分离出的135株砂生槐内生细菌中筛选出对对小麦根腐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藜麦菌核病菌、葡萄溃疡病菌、苹果褐腐病菌、苹果腐烂病菌、梨褐腐病菌、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李子褐腐病菌11种靶标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15株,其中菌株Y1-5和Y2-11抑菌谱最广,且抑菌活性较强。3.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具有明显抑菌活性的15株砂生槐内生细菌进行鉴定。结果发现,13株为芽孢杆菌属,其中菌株为Y1-4、Y2-1、Y2-7、Y2-6、Y2-11和Y4-15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Y2-2、Y2-3和Y2-10为萎缩芽孢杆菌;菌株Y1-5为沙福芽孢杆菌;菌株Y4-19为南海芽孢杆菌;菌株G1-4为特基拉芽孢杆菌;Y4-36为地衣芽孢杆菌;2株为假单胞菌属,分别是G4-29和Y4-3。通过计算多样性指数分析砂生槐开花期、结荚期、果熟期不同组织上具有生防特性的内生细菌的多样性,结果显示,砂生槐果熟期叶片中内生细菌多样性最高,开花期与结荚期叶片中内生细菌多样性相差不大;而开花期与果熟期果荚(花朵)中均只分离到一种内生细菌,结荚期果荚(花朵)中则未分离到有生防特性的内生细菌,说明果熟期叶片中拮抗内生细菌多样性相对最为丰富。4.采用离体试验,探究了菌株Y1-5和Y2-11对苹果褐腐病菌的防病和治病效果。结果显示,Y1-5对苹果褐腐病的预防效果达到39.33%,对苹果褐腐病的治疗效果达到58.87%;Y2-11对苹果褐腐病的预防效果达到40.88%,对苹果褐腐病的治病效果达到59.04%,经过显着性分析,发现2株菌在预防苹果褐腐病的实验中,防病效果均不如药剂对照,而在治疗苹果褐腐病的实验中,2株菌的治病效果虽不如药剂对照三唑酮的治疗效果,但与多菌灵治疗效果相当。

莫平[6](2021)在《锰矿、锑矿区构树根际土壤和不同部位放线菌多样性》文中指出微生物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构树-微生物协同是构树适应不良环境的重要机制。当前关于构树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根际土壤及内生细菌,较少关注放线菌。放线菌作为重要的微生物类群,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随环境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是否与细菌一致或者具有独特的规律?在重金属胁迫条件下,构树不同部位放线菌生物多样性是否会发生改变?为解决上述科学问题,明晰构树根际土壤和不同部位放线菌多样性,解释构树适应环境的机制以及放线菌在构树抵抗重金属胁迫中可能作用,本研究以湖南湘潭锰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和湖南长沙采集的构树根际土壤、根、叶和果实为材料,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和高通量测序对放线菌的多样性及其环境因子对其影响进行研究,并以湖南长沙为对照。结果如下:(1)不同生境构树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①采用高通量测序,从湖南湘潭锰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和湖南长沙构树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放线菌有6个纲、28个目、58个科、134个属和229个种。湖南长沙根际土壤放线菌Shannon指数、Sobs指数和Chao指数最高,湖南湘潭锰矿次之,湖南冷水江锡矿山最低。湖南长沙构树根际土壤放线菌群落与矿区(湖南湘潭锰矿和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存在显着差异(P<0.05);然而湖南湘潭锰矿和湖南冷水江锡矿山,两者间的根际土壤放线菌群落组成相似。根际土壤理化因子对放线菌群落的影响是速效钾>有效磷>钾>缓效钾>镍;根际土壤重金属含量对放线菌群落的影响是含水率>有效铜>汞>有效锰>铁>镍>镉。②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从构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85株不同的放线菌,15个属。其中从湖南湘潭锰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和湖南长沙的构树根际土壤中,分别得到27株(6个属)、34株(6个属)和24株放线菌(13个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群。有抑菌效果的菌株和含有抗生素合成酶基因的数量是湖南冷水江锡矿山>湖南长沙>湖南湘潭锰矿。其中菌株T44T分离于湖南长沙构树根际土壤,采用多相分类确定其为新物种。(2)不同生境构树根内生放线菌多样性①采用高通量测序,从不同生境构树根中,检测到放线菌属于7个纲、32个目、59个科、115个属和197个种。湖南长沙根内生放线菌Shannon指数、Chao指数和Sobs指数>湖南冷水江锡矿山>湖南湘潭锰矿。湖南长沙的构树根内生放线菌群落与矿区(湖南湘潭锰矿和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存在显着差异(P<0.05);然而湖南湘潭锰矿和湖南冷水江锡矿山,两者间的根内生放线菌群落组成相似。重金属含量对放线菌群落的影响是有效铜>镉>锌>汞>铜>有效铅。②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从构树根中分离得到34株不同的放线菌,属于9个属。其中从湖南湘潭锰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和湖南长沙的构树根中,分别得到10株(4个属)、19株(5个属)和5株(4个属)。湖南湘潭锰矿和湖南冷水江锡矿山根中优势菌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而湖南长沙的优势菌为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有抑菌效果的菌株和含有抗生素合成酶基因的数量是湖南冷水江锡矿山>湖南湘潭锰矿>湖南长沙。菌株Gen01T分离于湖南冷水江锡矿山构树根中,采用多相分类确定其为新物种。(3)不同生境构树叶内生放线菌多样性①从不同生境构树叶中,检测到放线菌属于6个纲、30个目、55个科、96个属和150个种。湖南长沙叶内生放线菌alpha指数(Sobs、Shannon、Chao和Ace指数)最高,其次是湖南湘潭锰矿,最后是湖南冷水江锡矿山。三个不同生境的构树叶内生放线菌群落组成相似。重金属对放线菌群落影响是有效锰>有效铜>铅>铜>有效锌>镉>镍>有效铅。②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从构树叶中分离得到33株不同的放线菌,属于8个属。其中从湖南湘潭锰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和湖南长沙的构树叶中,分别得到13株(3个属)、8株(3个属)和12株(4个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群。有抑菌效果的菌株和含有抗生素合成酶基因的数量是湖南湘潭锰矿>湖南长沙>湖南冷水江锡矿山。菌株GY16T分离于湖南长沙构树叶中,采用多相分类确定其为新物种。(4)不同生境构树果实内生放线菌多样性①从不同生境的构树果实中,检测到放线菌属于6个纲、24个目、53个科、97个属和147个种。湖南长沙构树果实内生放线菌的Sobs指数和Chao指数>湖南湘潭锰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三个不同生境的构树果实内生放线菌群落组成相似。重金属对放线菌群落影响是镉>有效铜>有效铅>铜>有效锰>铅>镍>有效锌。②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从构树果实中分离得到26株不同的放线菌,属于6个属。其中从湖南湘潭锰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和湖南长沙的构树果实中,分别得到14株(3个属)、5株(2个属)和7株(3个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群。有抑菌效果的菌株是湖南湘潭锰矿(12株),其次是湖南冷水江锡矿山(5株),最后是湖南长沙(4株)。含有抗生素合成酶基因(PKS Ⅰ、PKS Ⅱ和NRPS)的菌株是:湖南湘潭锰矿(8株)>湖南长沙和湖南冷水江锡矿山(3株)。综上,本研究系统的研究了3个不同生境的构树根际土壤、根、叶和果实之间的放线菌的分布情况,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为构树的种植、推广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为植物根际和内生放线菌的研究乃至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丰富的材料。

陈文倩[7](2021)在《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尔茨海默症(AD)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恶化的慢性综合症,占全球痴呆症病例的60-70%。患者以老年人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受损,执行功能障碍,人格及行为方式改变等,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胆碱能假说、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等。目前,乙酰胆碱酯酶(ACh E)抑制剂是治疗AD最常用的药物。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抗氧化剂亦可在某种程度上改善AD的症状。但目前,这两类药物种类非常少,以化学药物为主,存在副作用较大、有效期短等缺点。因此,研发有效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抗氧化剂,对于AD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天然产物来源的活性物质种类繁多、结构新颖、功能丰富,可作为新药或先导化合物,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已从植物中分离到某些成分对AD症状具有改善作用,如石杉碱甲、盐酸小檗碱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以及熊果酸、银杏内酯等抗氧化剂。但植物生长周期长,野生资源相对匮乏。而植物内生真菌可产生与宿主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代谢产物,有着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相比植物,其生长周期短、发酵条件易于控制、环境依赖性低、更适于生产,是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资源库。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本研究从采集的50份植物标本中分离纯化出193株植物内生真菌,共分属于13个属,包括曲霉属(20.7%)、链格孢霉属(16.1%)、青霉属(14.0%)、镰刀菌属(12%)、毛霉属(11.4%)等。2.对上述193株真菌进行发酵,将发酵产物分别利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分别利用Ellman法和DPPH清除实验对萃取物进行抑制ACh E及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显示,菌株Alt01、CL008、JTSQ-2及HT-1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好的抑制ACh E和清除DPPH的活性。其中菌株Alt01乙酸乙酯萃取物ACh E抑制率和DPPH清除率分别为82.13%和79.39%,在以上四株菌株中抑制ACh E和抗氧化活性相对较高。因此,选择菌株Alt01进行后续研究。3.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Alt01为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4.经酶抑制动力学分析,初步判断菌株Alt01的代谢产物为可逆型ACh E抑制剂,且在人体p H(7.35-7.45)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活性。菌株Alt01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其半数致死(LC50)浓度为11.76 mg/m L,对ACh E和DPPH的半数抑制浓度仅为0.61和0.87,远低于致死浓度,表明在该浓度下对线虫无毒性,具有成为临床药物的前提条件。5.为增加活性物质的表达量,对该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发酵条件为碳源马铃薯浸粉、氮源酵母提取物、接种孢子量8 m L×(1×107)CFU/m L、p H6.0、温度28℃、装样量为100 m L/250 m L锥形瓶。条件优化后,代谢产物干重比基础培养基提高了25%。6.为了确定菌株Alt01代谢产物中抑制ACh E的有效成分,利用硅胶柱层析法对所获萃取产物进行分离,共获得19种组分,其中组分9和组分17具有较高的ACh E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达到91.08%和93.15%。经LC-MS测得其分子量分别为569.1和191.1。利用GC-MS图谱对组分9和组分17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组分9总离子流图中可见单一主峰,保留时间为11.47min,为单一物质,根据GC-MS库中匹配度≥80%的结果,初步推测组分9为甾体生物碱;组分17为多组分混合物,有待进一步纯化。7.为了确定菌株Alt01代谢产物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有效成分,采用生物自显影法和TLC法对所获萃取产物的DPPH抑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分离得到的10个组分中,采用MTT法检测了组分g对H2O2诱导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组分g预处理能有效对抗H2O2诱导的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当其浓度为100μg/m L时,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最佳。8.为了进一步提高活性产物的表达量,对其表达的调控机制进行探讨。选择菌株Alt01、Alt02(本课题组前期筛选获得ACh E抑制率79.2%的互隔交链孢霉)、Alt03(无抗ACh E活性的互隔交链孢霉),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菌株Alt01、Alt02与对照菌株Alt03相比分别存在1854和247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共同差异基因789个。KEGG通路分析表明,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丙酮酸代谢等信号通路。其中,丙酮酸代谢信号通路与甾体生物碱的合成密切相关,可能是调控菌株Alt01抑制ACh E活性物质产生的关键通路。本研究筛选出一株互隔交链孢霉,其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抑制ACh E和抗氧化活性。对其代谢产物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代谢产物的活性组分进行了分离,得到组分9和组分17对ACh E的抑制率较高,组分9推测为单一物质,可能为甾体生物碱,并探讨了甾体生物碱合成的调控机制可能与丙酮酸代谢通路有关。分离得到的抗氧化活性组分g对H2O2诱导氧化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本研究拟筛选可作为治疗AD的新药和先导化合物,解决现在疾病治疗的困境。

罗茜[8](2021)在《耐锰内生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对小麦响应锰胁迫的影响》文中指出植物内生菌与宿主长期共生,能够增强植物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能力。锰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微量元素,但高浓度的锰会对植物产生严重毒害,筛选耐锰内生菌并接种于植物中,是提高植物耐锰的有效手段。本文从龙葵等植物中分离、鉴定出具有耐锰性的内生菌,并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开发了快速鉴定的分子标记,随后对其最高耐受浓度、锰离子去除率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最后探究耐锰内生菌对小麦锰胁迫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对实验室保藏的365株细菌进行初步筛选,其中165株内生细菌对锰具有耐受能力,经过鉴定,可知165株菌分别属于4个属:沙雷氏菌属(Serratia liquefaciens,MTEB-1)、芽孢杆菌属(Bacillus aerius,MTEB-2)、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 faecalis,MTEB-3)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gallinarum,MTEB-4)。在高达2000 mg/L锰离子浓度胁迫下,4株高耐锰内生菌仍对锰有良好的耐受性,耐受能力最强的菌株MTEB-1能在锰离子浓度为5000mg/L环境下生长。进一步设置了实验测定4株高耐受菌株的在2000 mg/L锰离子浓度胁迫下的锰离子去除能力,结果表明4株细菌的锰离子去除率在72h时处于10.64%-11.46%之间,其中MTEB-1锰离子去除率最高且其48 h至72 h之间锰去除能力提升幅度最大达到5.85%。并开发了LAMP标记进行快速检测,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引物能够快速并特异地鉴定MTEB-1。(2)定殖实验表明EGFP标记的菌株MTEB-1经蓝光激发后能发出亮绿色的荧光,并在小麦体内能清晰地观察到荧光产生,表明菌株MTEB-1可以在小麦内部存活和定殖。统计小麦在不同锰浓度梯度下MTEB-1菌液浸种对其发芽率、根长、芽长、生物量、形态的影响,结果发现MTEB-1菌液浸种对小麦种子的发(3)芽率、根长、芽长、生物量、形态的影响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锰胁迫浓度为0、700 mg/L锰胁迫浓度下菌液浸种以后,发芽率从95%提升至98%,且经过浸种处理以后,小麦在锰胁迫下的黄化现象得到缓解。(4)采用水培实验探究小麦在不同锰浓度梯度下对其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H2O2含量、叶绿素含量、锰吸收含量等的影响,结果发现MTEB-1菌液浸种对小麦种子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H2O2含量、叶绿素含量、锰吸收含量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处理时间、不同浓度锰胁迫下的内生细菌MTEB-1对小麦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均有一定影响,浸种处理组比对照组SOD、POD、CAT活性显着提高;在各浸种处理与对照小麦叶片中MDA和脯氨酸的含量随着锰离子浓度增加而增加,MTEB-1浸种以后,小麦MDA和脯氨酸的含量均有一定的降低,但是随着处理时间和浓度的增加,小麦受损伤程度加剧,M DA和脯氨酸的含量均达到最高含量;在不同浓度锰胁迫处理后,MTEB-1能促进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DAB染色观察小麦体内H2O2含量变化,在锰胁迫条件下,处理组与对照组小麦体内的H2O2含量都随锰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锰浓度越大H2O2含量越高;在不同浓度锰胁迫处理下小麦地上部、地下部锰含量随着锰胁迫浓度增加而增加,经过浸种处理以后,小麦地上部、地下部锰含量均上升,说明MTEB-1可以促进小麦吸收锰。本研究中耐锰内生细菌能够显着提升小麦的锰吸收能力,为提高小麦的锰含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内生微生物促进小麦在锰污染土壤中的生长,使其能够正常生长的同时富集重金属,实现边生产边修复,为重金属修复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绿色修复替代方法。

寇一鸣[9](2021)在《内生菌代谢对香樟精油的抗菌抗氧化性能的促进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香樟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特种经济树种,因其木质中含有特殊的抗性成分而广泛应用到家具、食品、日用化妆品、农业及医药等行业。香樟精油是从香樟组织中提取的一种多组分芳香性物质,其中的主要成分有芳樟醇、樟脑、1,8-桉叶油素、龙脑、松油醇、石竹烯和柠檬烯等化合物,是香樟抗菌、抗氧化、消炎和杀虫驱蚊等生物抗性作用形成的主要原因。香樟内生菌是香樟活立木中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参与香樟组织的次生代谢过程,能通过协同代谢作用对香樟代谢产物进行辅助合成或修饰,从而改变香樟组织中代谢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本研究意在探究香樟内生菌代谢产物对香樟精油组分的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解析其中的改性方式和作用机制,建立可人为调控的香樟精油组分活性改良的研究策略,以期获得性能更好的天然抗性物质的生产过程,为香樟及香樟精油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构建了一种能从多年生难消毒的活体木本组织中高效率分离出植物内生菌的复合消毒实验操作方法。实验从香樟的根须、木韧部和叶片等组织中分别分离纯化出11株香樟内生真菌。建立了适用于根须、叶片组织和木质部消毒的活体消毒方法。2.量化分析了香樟精油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性能,建立了香樟精油抗性活性指数。实验显示:香樟精油对敏感真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6.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12.5%和6.25%;6.25%的香樟精油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50%以上,而12.5%浓度的精油能有效清除?OH自由基。3.探究了内生真菌促进香樟精油组分抗性转化的作用方式和机制,为精油组分的抗性改良提供了操作依据。实验从分离的香樟内生真菌中筛选确认了其中的Endophyte X4菌株对香樟精油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增强作用是通过其代谢产物?-葡萄糖苷酶对香樟抗性物质结构的转化或修饰实现的。该内生菌株被鉴定为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4.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等实验设计优化了内生真菌Endophyte X4产?-葡萄糖苷酶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提高了内生菌代谢物质对精油组分作用的效能。结果表明:产酶培养基优化组分为:牛肉膏22.5 g/L、磷酸氢二钾0.998 g/L、酵母粉1.231 g/L、葡萄糖30 g/L、硫酸锌0.03 g/L、硫酸铵3 g/L、硫酸亚铁0.06 g/L;产酶发酵优化条件为:培养温度25℃、接种量60 mm2菌苔/250 m L、种龄3天、装液量50 m L。优化后可使产酶活力提升了33.2%。5.验证了来源于香樟内生真菌Endophyte X4的?-葡萄糖苷酶与普通商品葡萄糖苷酶对香樟精油组分的抗性改良的差异;优化了内生真菌产酶对香樟精油抗性改变的转化反应条件。结果表明:(1)粗酶液在45℃下转化10%的精油15 min后其抗DPPH自由基的活性提升42%;(2)粗酶液在50℃下转化7.5%的精油30 min后其抗?OH自由基的活性提升29%;(3)粗酶液在50℃下处理12.5%的精油30 min后其抗敏感真菌的抑菌率提高了76%;(4)粗酶液在50℃下处理12.5%的精油30min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增加了7.3 mm,MIC降低了62.6%;(5)粗酶液45℃下处理10%的精油45 min后其对大肠杆菌抑菌圈增加了13.9 mm,MIC降低了61.9%。实验还探究了内生菌产酶对香樟精油主要成分作用的初步机理。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筛选特定的香樟内生真菌对香樟精油组分进行生化修饰转化,能显着提高精油的抗菌和抗氧化作用。依据优化的实验条件利用内生菌与香樟代谢产物的协同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香樟组分的生物抗性,提高精油的抗性效果,为开发更为优良的天然抗性产品提供了技术路线。

冯美茹[10](2021)在《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多样性及抗菌与促生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白花曼陀罗(Datura metel L.)属茄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洋金花”,其作为一类重要的药源植物,药理活性广泛,市场需求量大,目前已成为全球生产和流通量最大的八种药用植物之一。但目前由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白花曼陀罗被过度开采利用,导致其野生资源严重紧缺。因此构建白花曼陀罗的快速人工栽培系统,同时寻找其替代资源,对于解决白花曼陀罗资源紧缺以及全面挖掘和利用其药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药用植物内生菌蕴含着多种与其宿主植物在结构或活性上相同或相似的次生代谢产物,同时还发现内生真菌还能通过产生铁载体、分泌植物激素、促进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等多种机制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因此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一方面是筛选药用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库,另一方面其作为植物促生剂,在构建植物的快速、绿色的人工栽培系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关于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生物多样性、活性物质及其促生特性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拟系统分析白花曼陀罗根、茎、叶3个部位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并对其抗细菌与皮肤致病真菌活性进行研究,以期筛选到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菌株,从而为全面挖掘和利用白花曼陀罗的药用资源提供替代资源;同时从中筛选出具促生特性的菌株,为“内生真菌-白花曼陀罗”人工快速栽培系统的构建奠定前期基础。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的不同生长期各部位的内生真菌类群结构,结果表明:在三个生长周期(幼苗期、开花期、成熟期)中,叶部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显着高于根部和茎部,根部、茎部和叶部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均在成熟期最高。幼苗期根部、茎部、叶部的优势类群分别为【Fusarium(镰刀菌属,占1.47%)和Cyathus(黑蛋巢菌属,占0.03%)】、【Diaporthe(间座壳属,占0.70%)和Colletotrichum(炭疽菌属,占0.35%)】、【Phyllosticta(叶点霉属,占0.09%)和Colletotrichum(炭疽菌属,占0.02%)】;开花期根部、茎部、叶部的优势类群分别为Subulicystidium(占0.03%)、【Asteromella(小星壳孢属,占0.05%)和Ophiosphaerella(占0.03%)】、Malassezia(马拉色菌属,占0.01%);成熟期根部、茎部、叶部的优势类群分别为【Malassezia(马拉色菌属,占0.04%)和Aspergillus(曲霉属,占0.02%)】、【Aspergillus(曲霉属,占0.04%)和Malassezia(马拉色菌属,占0.04%)】、【Malassezia(马拉色菌属,占0.05%)和Aspergillus(曲霉属,占0.02%)】。(2)用组织块分离法从成熟期白花曼陀罗中共分离到292株内生真菌,隶属于34个属,其中根部内生真菌的优势类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占72.97%),茎部以镰刀菌属(37.25%)和Plectosphaerella(28.43%)为主要类群,而炭疽属(Colletotrichum)在叶部的比例最高,达39.66%;叶部内生真菌的分离率(89.23%)、定殖率(84.62%)和多样性指数(1.82)明显高于根(70.48%、70.48%、1.23)和茎(69.39%、68.03%、1.64)。(3)35株代表性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发酵液对5种测试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有94%的菌株至少对其中一种测试菌表现出抑制活性,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枯草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分别占总数的14.30%,20%,22.90%,22.90%,88.60%;其中菌株Periconia sp.S23对5种测试病原细菌均表现出抑制活性。对犬小孢子菌、黏性毛孢子菌、红毛癣菌、白色念珠菌等皮肤致病真菌的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分别占总数的97.14%,71.43%,45.71%,25.71%;其中有6株(17.14%)对4种皮肤致病真菌均具有抑制活性,它们分别是Fusarium sp.R1、Penicillium sp.R5、Aspergillus sp.R7、Metarhizium sp.S18、Diaporthe sp.S19和Glomerella sp.L57。(4)35代表性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的促生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具有固氮、产蛋白酶、产铁载体、产吲哚乙酸(IAA)、溶磷、解磷、解钾的菌株分别占测试总数的100%,71.43%,14.29%,88.57%,8.57%,14.29%,17.14%;其中菌株R5同时具备以上7种促生特性,其产蛋白酶、解钾、溶磷、解磷能力的透明圈与菌株直径的比值(D/d)分别为1.68、2.84、1.60、1.22,溶磷和解磷能力经复筛后可溶性磷的含量分别为2.51μg/m L和0.01μg/m L,IAA的产量为179.32μg/m L,最终经分子鉴定为Penicillium citrinum。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其分布具有一定的组织器官特异性,其中存在较高比例的具抗细菌活性、抗皮肤真菌活性和具促生特性的菌株,它们为寻找新的抗菌药物和构建“内生真菌-白花曼陀罗”绿色快速栽培系统提供菌株资源。

二、植物内生真菌抑制细菌活性菌株的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内生真菌抑制细菌活性菌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铁皮石斛茎腐病病原菌鉴定及Bacillus velezensis D-12的防病促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铁皮石斛资源与生产现状
    2 铁皮石斛病害
    3 铁皮石斛内生菌研究进展
        3.1 铁皮石斛内生真菌
        3.1.1 不同栽培环境下的内生真菌
        3.1.2 不同组织中的内生真菌
        3.2 铁皮石斛内生细菌
        3.2.1 不同栽培环境下的内生细菌
        3.2.2 不同组织中的内生细菌
    4 铁皮石斛内生菌资源的作用
        4.1 促生促萌发作用
        4.2 增强宿主植物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
        4.2.1 增强宿主植物抗逆性
        4.2.2 增强宿主植物抗病性
        4.3 诱导宿主植物代谢成分合成及产物积累
        4.4 产生药理活性成分
        4.5 对宿主植物的毒性或抑制作用
    5 芽孢杆菌的生物防治研究
        5.1 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5.2 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
        5.2.1 竞争作用
        5.2.2 产生抑菌拮抗物质
        5.2.2.1 细菌素
        5.2.2.2 脂肽类抗生素
        5.2.2.3 水解酶类
        5.2.3 诱导植物抗性
        5.3 贝莱丝芽孢杆菌生防研究现状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铁皮石斛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
        1.2.2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
        1.2.3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2.3.1 真菌基因组DNA提取及PCR扩增
        1.2.3.2 扩增产物的纯化回收和测序
        1.2.4 不同处理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铁皮石斛病害症状观察
        2.2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2.3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2.4 致病菌的形态学特征
        2.4.1 菌落特征
        2.4.2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2.5 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6 不同处理对A-612菌丝生长的影响
        2.6.1 温度对A-612菌丝生长的影响
        2.6.2 pH对A-612菌丝生长的影响
        2.6.3 碳源对A-612菌丝生长的影响
        2.6.4 光照因素对A-612菌丝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铁皮石斛内生细菌的分离与生防菌的筛选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铁皮石斛内生细菌的分离与保存
        1.2.2 植物病原真菌活化
        1.2.3 内生菌株的拮抗作用测定
        1.2.4 内生拮抗菌的鉴定
        1.2.4.1 形态学观察
        1.2.4.2 拮抗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1.2.4.3 拮抗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2.5 拮抗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2.6 数据分析及图片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铁皮石斛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
        2.2 拮抗菌的筛选
        2.3 拮抗细菌D-12的鉴定
        2.3.1 形态学观察
        2.3.2 生理生化鉴定
        2.3.3 菌株D-12的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
        2.3.4 菌株D-12的gyrB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
        2.4 菌株D-12生物学测定
        2.4.1 温度对生防细菌生长的影响
        2.4.2 pH对生防细菌生长的影响
        2.4.3 盐浓度对生防细菌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内生菌B.velezensis D-12的生防效果及机理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培养基中添加B.velezensis D-12发酵液的比例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1.2.2 B.velezensis D-12对A.rolfsii A-612菌核萌发的影响
        1.2.3 B.velezensis D-12挥发性代谢产物对A.rolfsii A-612菌丝的影响
        1.2.3.1 挥发性代谢产物抑菌活性测定
        1.2.3.2 挥发性代谢产物对菌丝活力的影响
        1.2.4 B.velezensis D-12对铁皮石斛茎腐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1.2.5 B.velezensis D-12对致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1.2.5.1 扫描电镜观察
        1.2.5.2 透射电镜观察
        1.2.6 B.velezensis D-12抗菌物质的测定
        1.2.7 生防菌脂肽类抗生素基因检测
        1.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D-12发酵滤液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2.2 B.velezensis D-12对A.rolfsii A-612菌核萌发的影响
        2.3 挥发性代谢产物对致病菌菌丝的影响
        2.3.1 挥发性代谢产物抑菌活性测定
        2.3.2 挥发性代谢产物对致病菌菌丝活力的影响
        2.4 生防菌对铁皮石斛茎腐病的防病效果测定
        2.5 生防菌对病原菌菌丝的影响
        2.5.1 扫描电镜观察
        2.5.2 生防菌对致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5.3 透射电镜观察
        2.6 B.velezensis D-12产生的非挥发性抗菌物质分析
        2.7 B.velezensis D-12抗菌脂肽类基因检测
    3 讨论
第五章 B.velezensis D-12促生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B.velezensis D-12发酵液促生效应研究
        1.2.2 发酵液中植物激素种类和含量的测定
        1.2.2.1 标准曲线
        1.2.2.2 代谢物提取
        1.2.2.3 色谱-质谱分析
        1.2.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B.velezensis D-12发酵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B.velezensis D-12发酵液对油菜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
        2.3 发酵液中植物激素种类和含量的测定
    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小结与展望
    1 全文小结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本论文用到的培养基与试剂
    附录二 本论文用到的仪器
    附录三 菌株A-612ITS序列(683 bp)
    附录四 菌株D-1216S rDNA序列(1455 bp)
    附录五 菌株D-12的gyrB基因序列(1183 bp)
    附录六 B.velezensis D-12抗菌脂肽类基因检测序列
    附录七 B.velezensis D-12发酵液激素测定XIC图

(2)芽孢杆菌CL2在枸杞采后病害防控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枸杞鲜果采后病害防控研究进展
        1.1.1 枸杞采后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
        1.1.2 枸杞采后贮藏保鲜方法研究进展
        1.1.3 枸杞鲜果采后生理变化
    1.2 芽孢杆菌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1 芽孢杆菌概述
        1.2.2 芽孢杆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3 芽孢杆菌的抗菌物质
    1.3 微生物VOCs研究进展
        1.3.1 VOCs的抑菌功能
        1.3.2 VOCs的分析鉴定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研究路线
2 枸杞采后病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2.1 方法与材料
        2.1.1 枸杞材料
        2.1.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1.3 致病性检验
        2.1.4 病原菌鉴定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真菌回接后枸杞果实的发病症状
        2.2.2 枸杞果实采后主要病原真菌菌落形态
        2.2.3 枸杞采后病原真菌鉴定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3 产抗菌活性VOCS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植物材料
        3.2.2 病原菌材料
        3.2.3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重楼内生拮抗菌分离与纯化
        3.3.2 菌株制备
        3.3.3 菌株的筛选
        3.3.4 形态鉴定
        3.3.5 生理生化鉴定
        3.3.6 分子生物学鉴定
        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菌株的筛选
        3.4.2 形态学鉴定
        3.4.3 生理生化鉴定
        3.4.4 分子生物学鉴定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4 VOCS的抑菌机制研究及成分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供试菌株
        4.2.2 实验主要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VOCs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3.2 VOCs对病原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4.3.3 VOCs成分的分析与鉴定
        4.3.4 VOCs抗菌组分的筛选
        4.3.5 VOCs抗菌组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4.3.6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菌株CL2 产生的VOCs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4.4.2 菌株CL2 产生的VOCs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4.4.3 菌株CL2 产生的VOCs成分组成
        4.4.4 菌株CL2 产生的VOCs抗菌组分的筛选
        4.4.5 不同VOCs组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5 VOCS对枸杞采后保鲜效果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果实预处理
        5.3.2 枸杞果实腐烂率和失重率的测定
        5.3.3 硬度的测定
        5.3.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5.3.5 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5.3.6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5.3.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5.3.8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5.3.9 过氧化物酶(PPO)活性的测定
        5.3.10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对腐烂率的影响
        5.4.2 对失重率的影响
        5.4.3 对硬度的影响
        5.4.4 对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5.4.5 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5.4.6 对总酚和类黄酮的影响
        5.4.7 对SOD酶活性的影响
        5.4.8 对POD酶活性的影响
        5.4.9 对PPO酶活性的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5.5.1 讨论
        5.5.2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枸杞采后病原真菌
        6.1.2 重楼内生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
        6.1.3 VOCs成分分析鉴定及抑菌机理
        6.1.4 VOCs的体内防控效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新品系耐低氮胁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贫瘠化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表现特征
        1.1.1 土壤贫瘠化的现状
        1.1.2 土壤贫瘠化的影响因素
        1.1.3 土壤贫瘠化的表现特征
    1.2 贫瘠土壤对植物的影响
        1.2.1 缺氮对植物生长、光合作用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1.2.2 缺磷对植物生理生化和根系的影响
    1.3 贫瘠土壤的改良
        1.3.1 物理改良
        1.3.2 化学改良
        1.3.3 生物改良
    1.4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研究
        1.4.1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简介
        1.4.2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的传播及在宿主体内的定殖
        1.4.3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的检测方法
        1.4.4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共生体多样性
        1.4.5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对宿主生物抗性的影响
        1.4.6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对宿主非生物抗性的影响
        1.4.7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对宿主营养代谢的影响
        1.4.8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对宿主生境的影响
        1.4.9 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5 利用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抗逆育种的研究进展
        1.5.1 利用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育种的优势和潜力
        1.5.2 利用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进行牧草育种
        1.5.3 利用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进行草坪草育种
    1.6 多年生黑麦草研究进展
        1.6.1 多年生黑麦草
        1.6.2 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研究
        1.6.3 多年生黑麦草抗逆性品种选育
    1.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高内生真菌侵染率和优良农艺性状的多年生黑麦草优良单株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植物材料
        2.2.3 试验设计
        2.2.4 方法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内生真菌带菌率和农艺性状的筛选
        2.3.2 播期对新材料耐寒性的影响
        2.3.3 新材料对低温胁迫的耐受性
    2.4 讨论
        2.4.1 内生真菌带菌率的提高改善了宿主的农艺性状
        2.4.2 高内生菌侵染率的新材料具有发达的根系及强越冬率
        2.4.3 高内生真菌感染率使新材料具有更高的酶活性
    2.5 小结
第三章 内生真菌在低氮条件下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试验结果
        3.3.1 植物成活率与根系代谢活性
        3.3.2 叶片和根系干重
        3.3.3 叶片和根系中的碳、氮、磷含量
        3.3.4 叶片和根系中的碳、氮和磷比
        3.3.5 叶片和根系中的钠、钾、钙、镁含量
        3.3.6 叶片和根系中的铁、锰、锌、铜含量
        3.3.7 结构方程模型
    3.4 讨论
        3.4.1 内生真菌侵染对根系代谢活性的影响
        3.4.2 内生真菌侵染对叶片和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3.4.3 内生真菌的侵染对植物营养含量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内生真菌在低肥力条件下对多年生黑麦草氨基酸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方法
    4.3 试验结果
        4.3.1 内生真菌对低肥力条件下宿主体内氨基酸的影响
        4.3.2 内生真菌对低肥力条件下宿主体内内源激素的影响
        4.3.3 内生真菌对低肥力条件下宿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内生真菌对低氮条件下根际土壤养分及氮循环基因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统计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氮梯度下,内生真菌对黑麦草营养和生物量的影响
        5.3.2 氮梯度下,内生真菌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3.3 氮梯度下,内生真菌对氮循环基因丰度的影响
        5.3.4 氮梯度处理下,内生真菌对氮循环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5.3.5 氮梯度下,氮循环基因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的关系
    5.4 讨论
        5.4.1 内生真菌侵染降低了宿主的营养
        5.4.2 内生真菌增加了宿主根际土壤中的养分
        5.4.3 内生真菌改变了宿主根际土壤中氮循环基因的丰度和多样性
        5.4.4 根根际土壤中氮循环基因丰度和多样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枯落物返田对氮循环基因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试验方法
        6.2.4 数据统计分析
    6.3 试验结果
        6.3.1 内生真菌对植物OC、TN和TP含量的影响
        6.3.2 土壤化学性质
        6.3.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6.3.4 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
        6.3.5 土壤AOB-amoA,nirK and nosZ功能基因群落的多样性
        6.3.6 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6.3.7 结构方程模型
    6.4 讨论
        6.4.1 含内生真菌的枯落物返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6.4.2 含内生真菌的枯落物返田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6.4.3 含内生真菌的枯落物返田对氮循环功能基因的丰度和多样性
        6.4.4 氮循环功能基因的丰度和多样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总结性讨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的获奖情况
致谢

(4)西藏不同地区油菜种子可培养内生菌的分离及促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简介
    1.2 内生菌的研究现状
        1.2.1 植物内生菌概念与来源
        1.2.2 植物内生菌多样性
        1.2.3 植物内生菌普遍性
    1.3 植物内生菌促生特性
        1.3.1 改善宿主植物生长环境
        1.3.2 改善植物养分吸收利用
        1.3.3 改善植物酶活性
        1.3.4 产次级代谢产物
        1.3.5 增强对病害的抗性
    1.4 内生菌的应用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菜种子可培养内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供试油菜种子可培养内生菌分离信息
        2.2.2 内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培养内生菌的促生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溶无机磷菌株筛选
        3.2.2 溶钾菌株筛选
        3.2.3 固氮菌株筛选
        3.2.4 产IAA菌株筛选
        3.2.5 产NH_3菌株筛选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多种促生特性菌株的生防效果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拮抗菌株的抑菌情况
        4.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4.2.3 产细胞壁降解酶能力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有多种促生特性菌株的促生效果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平皿试验结果
        5.2.2 盆栽试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砂生槐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砂生槐的研究概况
        1.1.1 砂生槐介绍
        1.1.2 砂生槐研究现状
    1.2 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内生细菌的概念
        1.2.2 植物内生细菌的来源
        1.2.3 植物内生细菌的分离方法
        1.2.4 植物内生细菌的鉴定方法研究
        1.2.5 植物内生细菌的多样性
        1.2.6 植物内生细菌的作用
        1.2.7 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作用
        1.2.8 植物内生细菌的防病机制
    1.3 生物防治
        1.3.1 生物防治概述
        1.3.2 植物内生细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砂生槐内生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药品及仪器
        2.1.3 培养基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砂生槐内生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2.2.2 砂生槐内生细菌的保藏
    2.3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防内生细菌的筛选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内生细菌
        3.1.2 供试植物病原菌
        3.1.3 实验药品及仪器
        3.1.4 培养基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拮抗活性初筛
        3.2.2 拮抗活性复筛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初筛结果
        3.3.2 复筛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生拮抗细菌的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培养基
        4.1.3 供试药品
    4.2 实验方法
        4.2.1 内生细菌的鉴定
        4.2.2 拮抗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形态鉴定
        4.3.2 生理生化鉴定
        4.3.3 分子学鉴定
        4.3.4 多样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生细菌Y1-5、Y2-11 对苹果褐腐病的生防效果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供试果实
        5.1.3 供试杀菌剂
        5.1.4 供试培养基
    5.2 试验方法
        5.2.1 病原菌孢子悬浮液与生防细菌菌悬液的制备
        5.2.2 生防菌对苹果褐腐病的预防作用测定
        5.2.3 生防菌对苹果褐腐病的治疗作用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生防菌对苹果褐腐病的预防效果
        5.3.2 生防菌对苹果褐腐病的治疗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锰矿、锑矿区构树根际土壤和不同部位放线菌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态系统中的放线菌多样性
    1.2 放线菌对植物的作用
        1.2.1 放线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2.2 促进植物生长
        1.2.3 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1.3 构树在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样品预处理
        2.3.1 根际土壤预处理
        2.3.2 构树各组织部位的预处理
    2.4 理化因子和重金属检测
        2.4.1 根际土壤理化因子和重金属的检测
        2.4.2 构树各组织部位重金属的检测
    2.5 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微生物多样性
        2.5.1 DNA提取、扩增及文库的构建
        2.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6 可培养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及潜在新物种的多相分类
        2.6.1 可培养放线菌的分离
        2.6.2 可培养放线菌的鉴定
        2.6.3 潜在新物种的多相分类
    2.7 可培养放线菌功能检测
        2.7.1 抑菌实验
        2.7.2 抗生素合成基因(PKSⅠ、PKSⅡ和NRPS)扩增和检测
3 不同生境构树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
    3.1 结果分析
        3.1.1 不同生境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含量
        3.1.2 不同生境根际土壤细菌测序数据概况
        3.1.3 不同生境根际土壤免培养细菌多样性
        3.1.4 不同生境根际土壤免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3.1.5 不同生境根际土壤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3.1.6 根际土壤放线菌新种描述
    3.2 讨论
        3.2.1 根际土壤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3.2.2 环境因子对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的影响
        3.2.3 可培养放线菌的功能比较
    3.3 小结
4 不同生境构树根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4.1 结果分析
        4.1.1 不同生境构树根重金属含量
        4.1.2 不同生境根内生细菌测序数据概况
        4.1.3 不同生境根内生细菌免培养多样性
        4.1.4 不同生境根免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4.1.5 不同生境根可培养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4.1.6 根中放线菌新种描述
    4.2 讨论
        4.2.1 根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分析
        4.2.2 重金属对根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分析
    4.3 小结
5 不同生境构树叶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5.1 结果分析
        5.1.1 不同生境构树叶重金属含量
        5.1.2 不同生境构树叶内生细菌测序数据概况
        5.1.3 不同生境构树叶内生细菌免培养多样性
        5.1.4 不同生境叶内生免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5.1.5 不同生境构树叶可培养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5.1.6 叶中新物种的描述
    5.2 讨论
        5.2.1 叶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5.2.2 重金属对叶内生放线菌多样性的影响
    5.3 小结
6 不同生境构树果实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6.1 结果分析
        6.1.1 不同生境构树果实重金属含量
        6.1.2 不同生境构树果实内生细菌测序数据概况
        6.1.3 不同生境构树果实内生细菌免培养多样性
        6.1.4 不同生境构树果实内生放线菌免培养多样性
        6.1.5 不同生境构树果实可培养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6.2 讨论
        6.2.1 不同生境植物果实可培养内生放线菌多样性
        6.2.2 重金属对果实内生放线菌多样性的影响
    6.3 小结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概况
        1.1.2 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2 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1.2.1 阿尔茨海默症的定义
        1.2.2 阿尔茨海默症的国内外现状
        1.2.3 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学特症
        1.2.4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
        1.2.5 治疗AD的药物
    1.3 天然来源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
        1.3.1 天然来源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1.3.2 天然来源的抗氧化活性物质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内容
第2章 具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抗氧化活性的代谢产物筛选
    2.1 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植物样品来源
        2.1.3 实验试剂
        2.1.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2.2 方法
        2.2.1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2.2.2 植物内生真菌的发酵及代谢产物的提取
        2.2.3 代谢产物对乙酰胆碱酯酶及DPPH抑制活性的检测
        2.2.4 具有AChE和 DPPH抑制活性的代谢产物的IC_(50)
        2.2.5 菌株Alt01 代谢产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急性毒性实验
    2.3 实验结果
        2.3.1 植物内生真菌鉴定结果
        2.3.2 活性菌株筛选结果
        2.3.3 具有AChE和 DPPH抑制活性的代谢产物的IC_(50)
        2.3.4 菌株代谢产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菌株Alt01 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代谢产物的理化性质
    3.1 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实验试剂
    3.2 方法
        3.2.1 活性菌株的鉴定
        3.2.2 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3.2.3 菌株Alt01 代谢产物理化性质
    3.3 实验结果
        3.3.1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3.3.2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3.3 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3.3.4 代谢产物的AChE抑制类型鉴别结果
        3.3.5 菌株胞外液、胞内液及胞内胞外混合的活性
        3.3.6 不同pH对代谢产物的活性影响
        3.3.7 不同温度对代谢产物的活性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菌株Alt01 所产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初步分析
    4.1 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方法
        4.2.1 硅胶柱层析分离
        4.2.2 活性组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检测
        4.2.3 活性组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检测
        4.2.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硅胶柱层析分离结果
        4.3.2 活性组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检测结果
        4.3.3 活性组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检测结果
        4.3.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菌株Alt01 代谢产物抗氧化活性组分的分离
    5.1 材料
        5.1.1 细胞株
        5.1.2 实验试剂
    5.2 方法
        5.2.1 TLC生物自显影分析法筛选活性组分
        5.2.2 代谢产物抑制DPPH活性组分的TLC分离
        5.2.3 活性组分对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5.3 实验结果
        5.3.1 TLC生物自显影分析法筛选活性组分结果
        5.3.2 代谢产物抑制DPPH活性组分的TLC分离结果
        5.3.3 SH-SY5Y细胞的生长情况
        5.3.4 H_2O_2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结果
        5.3.5 活性组分抗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活性检测结果
        5.3.6 活性组分g对 SH-SY5Y细胞的毒性作用
    5.4 讨论
第6章 菌株Alt01 RNA-Seq分析
    6.1 材料
        6.1.1 菌株
    6.2 方法
        6.2.1 总RNA提取
        6.2.2 测序
    6.3 实验结果
        6.3.1 差异基因的筛选
        6.3.2 共同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
    6.4 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耐锰内生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对小麦响应锰胁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重金属锰研究现状
        1.1.1 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1.1.2 重金属锰研究现状
    1.2 锰耐受菌研究进展
    1.3 内生菌研究进展
    1.4 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影响研究进展
    1.5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可培养锰耐受内生细菌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筛菌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常用溶液
        2.1.4 试剂盒
        2.1.5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内生细菌的活化、纯化
        2.2.2 耐锰内生细菌的筛选
        2.2.3 耐锰内生细菌的鉴定
        2.2.4 耐锰内生细菌的耐受浓度检测
        2.2.5 重金属胁迫下耐锰内生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2.2.6 耐锰内生细菌的锰去除能力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耐锰内生细菌筛选
        2.3.2 耐锰内生细菌的耐受性
        2.3.3 4 株内生细菌的最高耐受浓度(MTC)
        2.3.4 耐锰内生细菌鉴定
        2.3.5 耐锰内生细菌的LAMP检测
        2.3.6 耐锰内生细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2.3.7 耐锰内生细菌的锰去除能力测定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锰内生细菌S.liquefaciens在小麦体内定殖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菌株与载体
        3.1.2 植物材料
        3.1.3 培养基
        3.1.4 常用溶液
        3.1.5 试剂盒
        3.1.6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耐锰内生菌株S.liquefaciens定殖检测
        3.2.2 小麦生长指标测定
        3.2.3 小麦幼苗生理指标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转化株EGFP基因的PCR检测
        3.3.2 耐锰内生菌株S.liquefaciens小麦体内定殖
        3.3.3 耐锰内生菌株S.liquefaciens对小麦发芽率的影响
        3.3.4 耐锰内生细菌S.liquefaciens对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3.3.5 耐锰内生菌株S.liquefaciens对小麦形态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锰胁迫下内生细菌S.liquefaciens对小麦幼苗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菌株与载体
        4.1.2 植物材料
        4.1.3 培养基
        4.1.4 常用溶液
        4.1.5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小麦叶片生化指标测定
        4.2.2 过氧化氢染色观察
        4.2.3 耐锰内生菌株S.liquefaciens对小麦锰含量的影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耐锰内生细菌S.liquefaciens对小麦幼苗生化指标的影响
        4.3.2 耐锰内生菌株S.liquefaciens对小麦过氧化氢含量(H_2O_2)的影响
        4.3.3 耐锰内生细菌S.liquefaciens对小麦幼苗锰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9)内生菌代谢对香樟精油的抗菌抗氧化性能的促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香樟及香樟资源
        1.1.2 香樟精油的组成成分及生物学活性
        1.1.3 香樟精油的生物合成及转化
        1.1.4 香樟内生菌及其对香樟精油合成代谢的协同作用
        1.1.5 香樟代谢产物及抗性物质的测定
        1.1.6 香樟精油抗性作用机理分析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 章 香樟内生菌的分离纯化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分离材料
        2.1.2 培养基制备
        2.1.3 试剂与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香樟样品表面消毒实验
        2.2.2 香樟内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香樟表面消毒检测结果
        2.3.2 香樟内生真菌分离与纯化效果
        2.3.3 香樟内生真菌形态学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 章 香樟精油抗性性能及内生菌代谢对抗性作用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种及试剂
        3.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浓度香樟精油稀释液的制备
        3.2.2 不同浓度的香樟精油抗真菌活性测定
        3.2.3 不同浓度的香樟精油抗细菌活性测定
        3.2.4 不同浓度香樟精油抗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3.2.5 不同浓度的香樟精油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3.2.6 香樟内生真菌代谢产物对香樟精油活性的影响
        3.2.7 香樟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活性与抗性关联度分析
        3.2.8 香樟内生真菌菌种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浓度香樟精油抗菌活性测试结果
        3.3.2 不同浓度香樟精油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
        3.3.3 不同株香樟内生真菌代谢物对香樟精油活性的增强效果对比
        3.3.4 香樟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活性与抗性关联性
        3.3.5 Endophyte X4 菌种鉴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Endophyte X4 产β-葡萄糖苷酶的发酵条件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和设备
        4.1.2 基础培养基配置
        4.1.3 Endophyte X4 产β-葡萄糖苷酶活力测定
        4.1.4 Endophyte X4 发酵培养基组分的优化
        4.1.5 Endophyte X4 发酵条件的优化
    4.2 结果与分析
        4.2.1 Endophyte X4 发酵培养基组分的优化实验结果
        4.2.2 Endophyte X4 发酵条件的优化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 章 香樟内生真菌代谢产物对精油活性组分的修饰条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精油
        5.1.2 菌种、培养基及试剂
        5.1.3 主要器皿及仪器设备
    5.2 修饰条件多因素组合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Endophyte X4 代谢产物对精油抗氧化活性分成修饰条件
        5.3.2 Endophyte X4 代谢产物对精油抗细菌活性分成修饰条件
        5.3.3 Endophyte X4 代谢产物对精油抗真菌活性分成修饰条件
    5.4 本章小结
第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多样性及抗菌与促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白花曼陀罗研究概况
        1.1.1 白花曼陀罗的生物学特征
        1.1.2 白花曼陀罗的药理作用
    1.2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概况
        1.2.1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1.2.2 植物内生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3 植物内生菌的促生作用研究
        1.2.4 植物内生菌的抗病虫害作用研究
        1.2.5 内生菌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1.3 曼陀罗内生菌研究概况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的类群结构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植物材料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2.3.2 高通量测序
        2.3.3 数据处理及多样性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测序数据处理
        2.4.2 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菌群丰度
        2.4.3 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分析
        2.4.4 白花曼陀罗内生菌多样性分析
    2.5 讨论
第三章 基于传统分离培养法分析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植物材料
        3.2.2 培养基
        3.2.3 仪器
        3.2.4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3.3.2 内生真菌鉴定
        3.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
        3.4.1 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的定殖率与分离率
        3.4.2 白花曼陀罗根、茎、叶内生真菌类群组成
        3.4.3 白花曼陀罗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
        4.2.2 病原菌
        4.2.3 培养基
        4.2.4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菌株活化
        4.3.2 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液体发酵
        4.3.3 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筛选
    4.4 结果
        4.4.1 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对皮肤致病真菌的抑菌活性
        4.4.2 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对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
    4.5 讨论
第五章 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的促生特性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供试菌株
        5.2.2 培养基
        5.2.3 仪器
        5.2.4 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菌株活化
        5.3.2 产IAA活性的检测
        5.3.3 固氮能力的检测
        5.3.4 产蛋白酶活性的检测
        5.3.5 产铁载体能力的检测
        5.3.6 解钾能力的检测
        5.3.7 溶磷、解磷能力的检测
    5.4 结果
        5.4.1 产IAA能力的检测结果
        5.4.2 固氮能力的检测结果
        5.4.3 产蛋白酶能力的检测结果
        5.4.4 产铁载体能力的检测结果
        5.4.5 解钾能力的检测结果
        5.4.6 溶磷能力的检测结果
        5.4.7 解磷能力的检测结果
    5.5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内生真菌测序结果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植物内生真菌抑制细菌活性菌株的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铁皮石斛茎腐病病原菌鉴定及Bacillus velezensis D-12的防病促生研究[D]. 戚菊峰. 浙江大学, 2021(01)
  • [2]芽孢杆菌CL2在枸杞采后病害防控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D]. 赵云花.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新品系耐低氮胁迫的研究[D]. 陈振江. 兰州大学, 2021
  • [4]西藏不同地区油菜种子可培养内生菌的分离及促生特性研究[D]. 孙玉.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5]砂生槐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潜力研究[D]. 王红.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6]锰矿、锑矿区构树根际土壤和不同部位放线菌多样性[D]. 莫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7]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陈文倩. 吉林大学, 2021(01)
  • [8]耐锰内生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对小麦响应锰胁迫的影响[D]. 罗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9]内生菌代谢对香樟精油的抗菌抗氧化性能的促进作用研究[D]. 寇一鸣.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白花曼陀罗内生真菌多样性及抗菌与促生特性研究[D]. 冯美茹.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植物内生菌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