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致全国读者朋友的新年贺词

冬日暖阳——致全国读者朋友的新年贺词

一、冬日暖阳——新年寄语全国读者朋友(论文文献综述)

印心悦[1](2019)在《“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媒介化视域中的“讲故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人类传播实践,“讲故事”在人们口耳相传、来回往复的谈话中展开,其对世界的关照和解释,包含着讲述者与倾听者之间的共享、沟通、互动以及对周边资源的动员,承载着特有的媒介逻辑和媒介语法。可以说,在文字还未出现时,人们就已经通过“讲故事”的实践编织起人类社会的意义之网。然而,当人类传播被文字和印刷技术中介之后,“故事”的重要性逐渐被“信息”所取代,“讲故事”至多被视为一种写作技巧,其影响虽不曾消失,但已归于沉潜。当前,在建基于互联网的、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中,“讲故事”的实践被再度唤醒、强力激活,以一种富有穿透力的媒介逻辑进入了不同的社会领域。于是,我们发现:一方面,无论是专业媒体、机构媒体还是个人自媒体都将“讲故事”视为创新传播理念、增强传播能力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从国家政治领域,到专业群体、行业精英,亦或是普通个体都开始了自身的“讲故事”实践。基于此,本研究从媒介逻辑与社会各个领域的互动出发,试图以“美好生活”——这一关涉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迁、以及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政治话语和社会议题为抓手,使用个案研究、文本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探究在媒介化环境中,各个领域的“讲故事”实践如何开展,又如何共同形塑了关于“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首先,本文论证了作为一种媒介逻辑的“讲故事”,从“显见”到“沉潜”到被再度“激活”的流动过程。同时,在媒介化理论的社会建构路径之上,本文指出:应将关注的焦点从“作为文本的故事”转向“作为实践的讲故事”之上;并强调“讲故事”实践包含着多元主体的行动与创新,而非媒介逻辑对其他社会建制的单向影响。其次,本文着眼于国家政治领域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规划,认为这一政治传播理念的生成倚赖于政治领域和媒介领域的互动与互塑。在媒介化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涵:在国际传播中,“中国故事”成为打破中外沟通壁垒,呈现“美好中国”的高效“转译机”;在国内舆论引导上,讲好“人民故事”则成为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强力“助推器”。同时,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和相关报道的分析,本文认为以“习近平讲故事”为代表的媒介化实践,叙事轻灵、回归口语、重视情感、长于互动,实现了宏大与微末、理性与情感、主体与客体的互融。在“习近平讲故事”的话语实践和创新之中,政治领域实现了其“美好生活观”的社会抵达,并为其他行动主体参与“美好生活”的话语言说提供了框架。进而,在国家政治理念的引领下,伴随着媒介化与其他社会进程的深度互动,各个领域的行动者开始了自身的故事讲述,引发了围绕“讲故事”实践的多维共振。首先,作为“讲故事”实践的“排头兵”,主流媒体搭建起新时代主流舆论引导的媒体矩阵。同时,各个行业领域火热地开展起“讲好本行业故事”的动员,其中行业精英们通过“讲故事”,将其通往“美好生活”的成功学分享给行业共同体及社会公众。此外,以“新移民”为代表的普通社会个体也越来越多地经由媒介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新移民”们获得的存在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成为其在大都市追求“美好生活”时的心理支撑和精神寄托。媒介化的进程中,政治领域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理念,国家领导人率先将“讲故事”的实践运用于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阐释之中,并引发社会共振,一种关于“美好生活”的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逐渐嵌入日常生活实践的常规和琐碎之中。于是,“美好生活”搭载着“讲故事”的列车,逐渐成为了一个能够融通中外、勾连上下的新范畴:在多元主体的“讲故事”实践中,政治领域、主流媒体、行业机构和普通个体共同形塑出“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而由此引发的,关于“故事”与“信息”、“媒介”与“人”以及媒介研究的“实践”路径的思考,为我们在媒介化背景下重思人类沟通和社会整合提供了可能。因而,笔者亦希望以“讲故事”为切口,为人类铺建“巴别塔之路”的进程贡献一块小小的砖瓦。

余巧英[2](2018)在《语言转换、文化重建与两岸文学汇流 ——光复初期台湾文学研究(1945-1949)》文中研究表明光复初期的台湾文学,是台湾文学史发展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光复初期的文学既继承台湾日据时期文学的流脉,同时随着外省籍作家的涌入,输入大量祖国文学思潮,两岸作家在这一时期首次实现汇流。对台籍作家而言,他们需要在日据时期文学的废墟上再出发,摆脱“皇民化”文学的束缚,从日文转换成中文写作,同时也要重新寻求“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对外省籍作家而言,需要努力融入台湾社会,将祖国大陆文学的流脉注入台湾文坛,创作更契合台湾本土社会的作品,同时,帮扶台籍作家更快地实现跨语写作也是他们在此一时期的使命。为“建设台湾新文学”,省内外作家抛却省籍观念,跨越语言障碍,合作创办杂志,希冀加强两岸民众的文化交流,填补因为政治隔断导致的“澎湖沟”;在报纸文学副刊发起文学论争,在论争中的诘问和抗辩,双方得以沟通文学观念,了解各自的文学发展历史后,互相尊重,进而消弭误会。来自大陆的学者、知识分子在参与长官公署提出的“去日本化”和再“中国化”的政策过程中,通过国语运动和编辑国语教材、读物等方式推进台湾的文化建设,但学者们也注意到台湾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倡从“方言学习国语”和建立“台湾学术”模范省的目标。此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呈现不同的风貌,省内作家克服“跨语”的困难,在光复初期的台湾文坛发出台籍作家的声音,银铃会诗人们的跨语写作,对台湾新诗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跨域到台湾工作生活的省外作家,努力融入台湾的社会环境,创作契合台湾当地的文学作品。对省内外作家而言,他们都对台湾新文学和文化建设怀着巨大的热情,投注了心力,在论争和文学创作方面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本论文拟从语言、文化、思潮和文学创作角度对光复初期的台湾文学实况展开研究,具体而言,研究的面向包括“中国化”政策的具体推行;“从方言学习国语”的倡导和《台北酒家》在方言文学方面的倡导;围绕《桥》副刊产生的文学论争和“衍生”的文学活动;以及省内外作家的创作特色和异同点等角度考察光复初期的文学发展。

崔雪萍[3](2017)在《《申报》刊载赋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辞赋文学在两千余年的发展脉络中,历经了形成、演进、嬗变、衰落的命运之途,晚清民国汹涌的现代思潮以及20世纪早期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下,古老的辞赋艺术走向衰落,已是大势所趋。而任何一种文体的兴变,固有其规律,不会随着历史事件的结束遽然停止。近代社会旧式教育制度被摒弃,新式教育方兴未艾之时,几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相始终的赋体文学创作,在文学传播媒介由手工印刷媒介向机器印刷媒介转变和文体改革的背景下,面临着时代的选择与自我的扬弃,以及《申报》刊载赋自身文体和语体的近代化转型。本文将分五章来论述:第一章《申报》刊载赋创作的影响因素,包括读者、作家、稿酬制度、稿酬观念以及报刊本身所具备的特徵等因素对《申报》刊载赋创作产生的影响。第二章《申报》刊载赋的创作分期,文章将分初期、兴盛期和衰落期三个时期加以讨论,重点分析不同时期《申报》刊载赋的创作风貌。第三章为《申报》刊载赋的女性书写,从女性之美,女性生存困境和女性时代价值的突显等角度来论述。第四章为《申报》刊载“游戏赋”创作,本章将界定《申报》刊载“游戏赋”的范围和“游戏”的内涵,探讨《申报》刊载“游戏赋”的历史继承性以及《申报》刊载“游戏赋”的时代特徵。第五章为《申报》刊载赋与近代“拟旧”之风,具体阐述了近代“拟旧”之风对《申报》刊载赋创作的影响,以及“拟旧”形式,并且将拟杜牧《阿房宫赋》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分析拟《阿房宫赋》的创作心理、时代价值及其意义。

于新会[4](2016)在《初中语文“创智课堂”学习环境的创设》文中提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一直以来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理念也层出不穷。在追求创新发展理念的当下,提出“创智课堂”新的教学理念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智课堂”即创生智慧的课堂,旨在超越把学生当作纯粹客体、单纯灌输知识的课堂实践,激发师生的创造天性,启迪智慧。而语文课堂中智慧的创生、精彩观念的诞生则较大程度上有赖于学习环境的创设。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教育生态学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多重视角,围绕“初中语文创智课堂学习环境的创设”这一论题进行探究。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案例具体分析,提出整合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优效的学习支撑和创建相适的人际环境三大举措。本论文总体框架大致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并对“创智课堂”、学习环境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介绍本研究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第一章阐述了初中语文“创智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教育生态学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并逐一论述了其对创设初中语文“创智课堂”学习环境的启示。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整合多样化的学习环境的创设策略。在课堂物理环境方面,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上海市四所初中学校的课堂物理环境现状,从课堂座位型式、多媒体信息技术和教室布置三个方面提出课堂物理环境再设计的建议。在非正式学习环境方面,以场馆学习为例,选取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叁Ⅲ老场坊”,设计详细具体的教学方案,以期为初中语文“创智课堂”正式学习环境与非正式学习环境相整合与创设提供范例。第三章主要阐述了通过提供优效的学习支撑来优化学习环境。本部分从学习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支架、学习社群四个方面思考,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可通过“小老师”、“双师制”等教学方法以及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在学习情境方面,通过设置认知情境,激活“转智成识”;设置情感情境,实现情智交融;设置审美情境,诞生精彩观念,使课堂成为充满智慧和情感、富有美感的课堂。在学习支架方面,笔者根据汉纳芬等人的分类框架,分别从概念支架、元认知支架、过程支架和策略支架四种类型进行阐述,并结合案例具体分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具体借鉴。在学习社群方面,初中语文创智课堂要组建同侪互助、小老师指导、教师引导的师生共建、三位一体的学习社群,实现智慧共赢。第四章主要从创建相适的人际环境来论述。笔者分别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三方面来具体阐述。本部分结合案例,重点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提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和谐互助的生生关系的建构策略。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从教师的言语、默语言以及师生个人经验体验的分享三个方面结合案例逐一分析。本研究致力于从多重理论的视角,探索出对初中语文“创智课堂”学习环境具有实践性和普适性的建构策略,为创设利于激发师生创造天性、利于启迪师生智慧生成的学习环境研究提供借鉴。

马银华[5](2010)在《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文中认为齐鲁区域有自先秦以来不断积累的丰厚的文化和文学积淀,这里不仅成为本土诗人成长的土壤,而且也给客游齐鲁的诗人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情思。当齐鲁的青年才俊们为了自己的理想,离开了家园,走向京城,走向全国各地时,外地诗人也因求学、仕宦、漫游而来到齐鲁古国。北宋时期可谓是齐鲁历史上游宦诗人较多的时期,欧阳修、苏轼、曾巩、苏辙等北宋诗坛上的重要诗人皆曾来此为官。这些重要诗人的到来,不仅把京城诗坛的交游圈带到齐鲁,而且还以齐鲁为中心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诗文唱和活动,为齐鲁诗坛补充了新鲜血液,既活跃了齐鲁诗坛,也改善并优化了齐鲁的文化生态环境,为齐鲁诗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这些重要诗人在齐鲁这片土地上访求经典文化,流连山水风光,感受风俗民情,其精神风貌与诗歌创作也都不同程度浸染了齐鲁文化的色彩,他们的创作同样也构成了齐鲁诗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就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北宋时期齐鲁区域的诗人交游创作进行综合探讨。鉴于地域与文学的复杂关系,在进行本课题研究时我们试着将“齐鲁诗坛”看作一个动态的、时空交融的“诗歌场”,然后以“场”为核心,分别对齐鲁本土诗人与游宦诗人在齐鲁区域的交游创作进行考察研究。本文主要分绪论、上、中、下三编,共十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以及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了介绍,特别是对近年来兴起的以诗文创作地点为研究对象的地域文学理论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这种研究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吸取文化地理的因素,引入“空间”概念,以诗人的行踪与创作地点为主,从探索诗人诗作空间组合规律出发,由注重诗人的出生地探究转换到注重诗作创作地考察,以“场景还原”理论为基础,尽可能复活诗人在某一区域创作的具体时空场景。上编三章为总论,主要对地域文化与齐鲁诗坛的整体特点进行了论述。第一章“北宋诗人笔下的齐鲁文化与地理意象”主要从整体上考察了齐鲁区域的地理形胜、风俗民情与山川风物。北宋时期,齐鲁区域因经济富庶、临近京城而成为政权统治的腹心地带,并因交通便利、山水形胜、文化深厚而成为诗人称颂的东方美地。第二章“北宋齐鲁士风与诗风”主要从士风与诗风方面论述了齐鲁诗坛创作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熏陶下,具有“圣地”意识的齐鲁诗人多自觉承继儒家思想文化与诗教传统,表现出行道救时的文化人格,诗风质朴刚健;第三章“北宋齐鲁诗人与游宦诗人区域分布”主要论述了齐鲁诗人各州县区域的分布情况。位于京东路政治文化中心的青州、交通便利的齐州以及靠近京城的济州、郓州等在当时属于文化发达区域,诗人与诗作较多,其他区域则相对较少。中编三章为分论,以点带面,主要选取了两个地域色彩浓郁的齐鲁诗人群体与一个着名诗人为代表,对齐鲁诗人在本土区域的交流创作情况进行了论述。第四章主要对“东州逸党”诗人群交游创作进行了考论。“东州逸党”诗人群是北宋第一个以地域命名并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诗人群体,主要活动于真宗、仁宗之际的山东齐州、淄州一代,以奔放纵逸、不拘礼法闻名于世。其诗作或质朴无华或慷慨悲壮,无不显现出东州特有的精神风貌,开北宋诗文革新的先河。第五章主要对泰山学派诗人群交游创作与诗文风气进行了论述。泰山派诗人是北宋仁宗天圣、庆历年间以泰山为中心,以石介、孙复、杜默等泰山学派师徒为代表的一个诗人群体,这个诗人群体自觉承继儒家诗教传统,对西昆体发起了猛烈攻击,并以其独特的诗文创作实践助成了宋诗格调的形成。第六章主要是对宋初名臣诗人王禹偁的人格精神及其对北宋诗风、文风的影响进行了论述。齐鲁诗人王禹偁以其“古雅简淡”之作,力矫五代之弊,使宋诗某种程度上恢复儒家诗学的“言志”传统,为北宋诗文革新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其守道不屈的人格精神影响了北宋一代士人品格的塑造。下编四章为分论,主要选取齐州、青州、密州、郓州四个州府为代表,重点考察了北宋诗人在游宦齐鲁期间的交游唱和活动。第七章“北宋诗人与齐州诗坛”主要论述了曾巩、苏辙、苏轼、晁补之、祖无择在齐州的交游唱和。“泉城自古是诗城”,齐州这片景观奇特的土壤,不仅培育了众多的本地诗人,而且也给游宦此地的诗人提供了创作源泉。北宋时期,济南地区不仅先后产生了张掞、李冠、徐遁、范讽、李芝、李格非、李清照等一批本土诗人,而且还迎来了欧阳修、曾巩、苏轼、苏辙等北宋诗坛大家以及祖无择、孔平仲、孔武仲、范纯仁、晁补之等知名诗人,这些诗人以齐州为中心进行了广泛的交游唱和,他们的到来活跃了齐鲁诗坛,影响并改善了济南的文化生态环境,而他们题咏济南湖泉山色、古迹风物的诗文作品,也为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底蕴。第八章“北宋诗人与青州诗坛”主要论述欧阳修、赵拚、黄庶等人在青州的交游唱和。“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青州作为朝廷镇抚东方的大邦,京东东路路府所在地,在北宋时期也迎来她发展的好时机,一跃成为当时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此地任职者不仅有担任过两府或两制的德高望重的名臣,像夏竦、王曾、范仲淹、富弼、文彦博等,也有欧阳修这样的诗坛领袖与赵拚、黄庶这样的重要诗人。这些诗人在青州的赋咏,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拓展了自己的诗作空间,同时也促进了青州诗坛的发展,而他们对青州山水民俗的歌咏也成了青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九章“北宋诗人与郓州诗坛”主要论述了刘敞、鲜于侁在郓州的交游唱和。郓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吸引不少文人来此任职,文章政事,诗酒风流,其流风余韵常为后人所追踪景仰。而刘敞以郓州乐郊亭为中心与欧阳修、梅尧臣等诗人的唱和以及鲜于侁以郓州夜月为中心与苏轼、苏辙兄弟的唱和,则体现了北宋文人士大夫山水自然审美情趣与超然物外的人生理想,而唱和诗文对郓州自然人文景观的生动展现,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郓州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第十章“北宋诗人与密州诗坛”主要论述了苏轼在密州以超然台为中心的交游唱和。密州位于京东路东部,“带山负海,号为持节之邦”,有“山东第二州”之称,其北台、常山、雩泉、卢山等山水自然景观皆曾留下苏轼的足迹并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思,特别是超然台更是他任职期间时常光顾吟咏之地。“超然台”对于苏轼,犹如杭州西湖、黄州东坡与赤壁之与苏轼,在苏轼的思想孕育、生命历程与文学创作中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影响苏轼一生的“超然”之思即产生于此。与此同时,这次由苏轼首倡的超然台唱和也极具有地域文化意义,不仅大大提高了密州在全国的知名度,也引领并激发着密州当地诗人与齐鲁诗人的情志与诗思,而超然台也因次成为密州乃至齐鲁区域一个极具文化意蕴的景观。结语部分对北宋齐鲁诗坛的地位与作用、游宦诗人在齐鲁区域交游创作的意义进行了提炼概括。在北宋诗文革新演进中,齐鲁诗坛一直是诗歌创作的热土,一方面这里曾产生了开宋诗风气的名臣诗人王禹偁、影响全国的东州逸党与泰山诗人群体,他们质朴刚健的诗歌创作助成了宋诗格调的形成;另一方这里也是游宦诗人的家园,他们的到来,促进了齐鲁士风、诗风与南方文人文采风流的融合,他们观察、体验齐鲁文化的独特视角,为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契机,他们的诗作在齐鲁文化与齐鲁诗坛发展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栾盛元[6](2004)在《冬日暖阳——新年寄语全国读者朋友》文中指出 三年前的冬天,《财政监督》杂志正式创刊。那一刻,我们和多少人一样,经历了至今难忘的激动:那一刻,我们曾这样激励自己:新征程、新起点、新挑战,要努力寻求一种开拓与创新的形式,寻求一种务实和热情的态度,铸就一种深沉而孜求不息的精神。今天,《财政监督》已经出版了整整31期,细心的你不难发现,这本凝合着我们共同智慧的杂志,已经多了几份深沉,几份稳重,就如同深冬厚厚的皑皑白雪,每一场新雪的到来都会增加一份深度,把上一场雪深深地包容,再把新雪的洁白和美丽展现在我们面前。创新是发展之本。《财政监督》杂志以中国财政改革和财政监督理论探讨为最基本的阅读平台,并向新经济和新财富领域辐射,我们始终不懈地在寻找产品传播信息与大众读者最关注信息之间的交点、共同点。基于这一创新理念,2004年《财政监督》力求在继承财政监督功能板块的同时,主创一些新闻动感强、大众读者关注程度高、可读性强的栏目。高度决定一切。我们认为,职业新闻工作者的客观冷静和深思熟虑,能够使其面对新闻事件、经济现象和经济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时,发现得更深入一些,站得更高一些,想得更远一

二、冬日暖阳——新年寄语全国读者朋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日暖阳——新年寄语全国读者朋友(论文提纲范文)

(1)“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媒介化视域中的“讲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对象、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对象说明
        二、研究目的、问题与思路
        三、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媒介化理论梳理及相关研究
        二、“讲故事”的相关研究
        三、“美好生活”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个案分析法
        三、深度访谈法
    第五节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复归:作为一种媒介逻辑的“讲故事”
    第一节 溯源:人类传播“讲故事”的传统
    第二节 角逐:新闻业中的“故事”与“信息”之争
    第三节 唤醒:新媒介生态对“讲故事”的激活
    第四节 互动:多元共塑的“讲故事”实践
第二章 “讲好中国故事”:互动生成的政治传播理念
    第一节 “美好生活”:从领导人开始的故事表达
    第二节 “中国故事”:国际传播中的“转译机”
    第三节 “人民故事”:国内舆论引导的“助推器”
第三章 “习近平讲故事”:“美好生活观”的社会抵达
    第一节 轻灵叙事:“小故事”背后的“大时代”
    第二节 回归口语:从“告知”到“对话”
    第三节 诉诸情感:人性化的力量
    第四节 展开互动:协同化传播
第四章 “讲故事”的多维共振:从政治理念到社会实践
    第一节 “排头兵”:主流媒体的“讲故事”矩阵
    第二节 “新偶像”:行业精英的“故事生产”
    第三节 “新移民”:奋斗职人的“个体言说”
结语:作为国家和社会沟通方式的“讲故事”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新移民”章节访谈提纲
附录二:“新移民”章节访谈对象编码及信息概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语言转换、文化重建与两岸文学汇流 ——光复初期台湾文学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第一章 光复初期的中华文化重建
    第一节 “去日本化”与“再中国化”的讨论
    第二节 “从方言学国语”和方言文学的倡导
    第三节 许寿裳:在台湾重建中华文化的“领航者”
    小结
第二章 “台湾文学”的性质、定位和方向的论议和实践
    第一节 “重建台湾新文学”:《桥》副刊的文学论辩
    第二节 文学的“现实性”和“人民性”:谢冰莹引发的论争
    第三节 《桥》副刊“衍生”的文学活动——以林曙光为中心
    小结
第三章 银铃会作家转换语言的书写
    第一节 《缘草》时期:耽美和感伤的诗风
    第二节 《潮流》时期:”现实的”和“艺术的”创作观
    第三节 银铃会主要诗人作品专论
    小结
第四章 闽浙粤赴台文学青年的写作
    第一节 杨梦周:揭露官僚腐败和贫富对立
    第二节 王思翔和周梦江:创建两岸作家的共同园地
    第三节 黄藻如和张大翼:“白色恐怖”受害者
    第四节 雷石榆与台湾的文缘和亲缘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3)《申报》刊载赋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近代文学传播媒介与《申报》刊载赋作
        二、文体变革背景下的辞赋创作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晚清民国辞赋研究
        二、《申报》刊载文学作品的研究
        三、《申报》刊载赋作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范围
第一章 《申报》刊载赋创作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申报》刊载赋的读者定位
        一、本土化的读者定位
        二、大衆化的读者定位
    第二节 《申报》刊载赋与稿酬制度
        一、免费刊载制度
        二、《申报》刊载赋与稿酬制度的兴起
        三、稿酬观念与作家的创作动机的转变
    第三节《申报》刊载赋与作家构成
        一、晚清时期的《申报》刊载赋作者
        二、《申报·自由谈》时期的作者
第二章 《申报》刊载赋的创作分期与社会风貌
    第一节 初期的《申报》刊载赋创作
        一、趋新性与社会生活之转型
        二、劝戒性与社会风尚之引导
    第二节 兴盛期的《申报》刊载赋创作
        一、新闻性与社会生活之再现
        二、社会性与法制观念之兴起
        三、时代性与爱国精神之奋发
    第三节 衰落期的《申报》刊载赋创作
第三章 《申报》刊载赋与女性书写
    第一节 美丽人生:游走於传统与时尚间的女性书写
        一、传统之美的延续
        二、时尚之美的追逐
    第二节 尚实黜虚:神女色彩消褪下的现实书写
        一、神女色彩消退後的欲望书写
        二、女性的现实生存困境
    第三节 道德与物化:金钱异化下的女性书写
    第四节 价值与权力:道德突围下女性魅力的时代绽放
第四章 《申报》刊载游戏赋
    第一节《申报》刊载游戏赋之界定
    第二节《申报》刊载游戏赋的历史继承
    第三节 游戏趣味与世俗化表达
    第四节 娱人笔墨下的讽世之旨
        一、游戏其文字,救世其精神
        二、漫画手法下的讽世之篇
        三、讽刺小赋
第五章 《申报》报载赋与近代“拟旧”之风
    第一节 近代“拟旧”风气的盛行
    第二节 《申报》刊载赋与“拟旧”之风
    第三节 拟杜牧《阿房宫赋》
        一、“惶惑”与“艳羡”的矛盾心理
        二、借古鉴今的时代使命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後记

(4)初中语文“创智课堂”学习环境的创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意涵阐释
        一、“创智课堂”
        二、关于“学习环境”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初中语文创智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理论基础和启示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
        一、基本理念
        二、启示
    第二节 教育生态学理论
        一、相关理念
        二、启示
    第三节 情境认知理论
        一、主要理念
        二、启示
    第四节 人本主义理论
        一、相关理念
        二、启示
第二章 初中语文创智课堂学习环境创设之一整合多样的学习环境
    第一节 重构课堂物理环境,激活创造天性
        一、课堂物理环境之实地考察
        二、课堂物理环境再设计的建议
    第二节 关注非正式学习环境,开展多维体验
        一、非正式学习环境的创设
        二、案例举隅
第三章 初中语文创智课堂学习环境创设之二提供优效的学习支撑
    第一节 开发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一、人力资源
        二、物质资源
    第二节 设置促进智慧生成的学习情境
        一、认知情境:激活“转智成识”
        二、情感情境:实现情智交融
        三、审美情境:诞生“精彩观念”
    第三节 提供创造思维的学习支架
        一、概念支架及案例解析
        二、元认知支架及案例解析
        三、过程支架及案例解析
        四、策略支架及案例解析
    第四节 创建智慧共赢的学习社群
        一、学习社群的组建
        二、“思维广场”个案的启示
第四章 初中语文创智课堂学习环境创设之三创建相适的人际环境
    第一节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初中语文创智课堂的师生关系
        二、策略与案例解析
    第二节 培养和谐互助的生生关系
        一、初中语文创智课堂的生生关系
        二、策略与案例解析
    第三节 营造愉悦自由的课堂氛围
        一、教师的言语和默语言
        二、师生个人经验体验的分享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二、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地域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上编
    第一章 北宋诗人笔下的齐鲁文化及地理意象
        第一节 北宋诗人笔下的齐鲁地理意象
        第二节 北宋诗人笔下的齐鲁文化与风土民情
        第三节 北宋诗人笔下的齐鲁山川风物
    第二章 北宋齐鲁士风与诗风
        第一节 北宋齐鲁士风
        一、行道救时的齐鲁人格精神
        二、承继儒学的“圣地”意识
        第二节 北宋齐鲁诗风
        一、切于世用的儒家诗教传统
        二、 崇尚自然、注重气骨的诗文风气
    第三章 北宋齐鲁本土诗人与游宦诗人区域分布
        第一节 北宋齐鲁本土诗人区域分布
        第二节 北宋游宦诗人区域分布
中编
    第四章 “东州逸党”诗人群考论
        第一节 “东州逸党”与东州士风
        第二节 逸党诗人与东州诗风
        一、不尚雕饰质朴无华
        二、英雄本色豪放诗风
    第五章 泰山派诗人考论
        第一节 泰山诗人与儒家诗学传统
        第二节 石介与北宋诗坛
        一、石介与欧阳修
        二、石介与石曼卿
        三、石介与杜默
    第六章 王禹偁与北宋士风、诗风、文风
        第一节 王禹偁与北宋士风
        一、王禹偁守道不屈的精神人格
        二、王禹偁与宋初正直立朝的士风
        三、王禹偁对北宋士人品格的影响
        第二节 王禹偁与北宋诗文新变
        一、王禹偁学白宗杜的创作实践
        二、王禹偁赋诗自乐的宋诗精神
        三、王禹偁清雅简淡的诗文风格
下编
    第七章 北宋诗人与齐州诗坛
        第一节 总是济南为郡乐 更将诗兴属何人 ----曾巩以齐州为中心的交游唱和
        一、曾巩对齐州水景观的歌咏
        二、曾巩与州府同僚的交游唱和
        三、曾巩与州外友人的交游唱和
        第二节 为学慕齐鲁 结绶济南府 ----苏辙以齐州为中心的交游唱和
        一、苏辙对齐州泉水名胜的歌咏
        二、苏辙与齐州州府同僚的交游唱和
        三、苏辙与齐州当地人士的交游唱和
        四、苏辙与州外友人的交游唱和
        第三节 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苏轼等齐州赋咏活动
        一、晁补之齐州赋咏活动
        二、苏轼齐州赋咏活动
        三、黄庭坚的济南山水情缘
        四、祖无择齐州赋咏活动
    第八章 北宋诗人与青州诗坛
        第一节 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欧阳修青州赋咏活动
        第二节 聊因表海今宵醉却起钱塘去岁思---- 赵拚以青州为中心的交游唱和
        一、与州府僚友的交游唱和
        二、与州外友人的交游唱和
        第三节 诗疑窥杜子文欲造盘庚---- 黄庶以青州为中心的交游唱和
        一、与益都令向宗道的唱和
        二、与同事李子仪的唱和
    第九章 北宋诗人与郓州诗坛
        第一节 良无山水趣安得契知音----刘敞以郓州乐郊亭为中心的唱和
        一、刘敞郓州乐郊亭赋咏
        二、欧阳修、梅尧臣乐郊亭的酬唱
        三、刘攽、韩维乐郊亭的酬和
        第二节 振衣步庭下 颢气入襟袖 ---鲜于侁以郓州新堂为中心的唱和
        一、鲜于侁郓州新堂月夜赋咏
        二、苏轼、苏辙的酬和
    第十章 北宋诗人与密州诗坛
        第一节 吟成超然诗洗我蓬之心----苏轼以密州超然台为中心的唱和
        一、苏轼密州超然台唱和的意义
        二、与州外友朋的唱和
         三、与政坛老臣的唱和
        第二节 满襟高兴属轩槛野阔风长真快哉----苏轼在密州的其他赋咏唱和
        一、“食杞菊”唱和
        二、“快哉亭”唱和
        三、“薄薄酒”唱和
结语
附论
    一、赵拚蓬莱阁诗文考辨
    二、北宋诗人与灵岩寺
附表
    一、北宋齐鲁诗人统计表
    二、北宋齐鲁本土诗人诗作区域分布一览表
    三、北宋齐鲁宦游诗人区域分布一览表
    四、北宋诗人灵岩寺诗作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冬日暖阳——新年寄语全国读者朋友(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媒介化视域中的“讲故事”[D]. 印心悦. 安徽大学, 2019(07)
  • [2]语言转换、文化重建与两岸文学汇流 ——光复初期台湾文学研究(1945-1949)[D]. 余巧英. 厦门大学, 2018(07)
  • [3]《申报》刊载赋作研究[D]. 崔雪萍.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4]初中语文“创智课堂”学习环境的创设[D]. 于新会.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9)
  • [5]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 马银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1)
  • [6]冬日暖阳——新年寄语全国读者朋友[J]. 栾盛元. 财政监督, 2004(01)

标签:;  ;  ;  ;  ;  

冬日暖阳——致全国读者朋友的新年贺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