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布补贴技术在冬季坑道修复中的应用

粗布补贴技术在冬季坑道修复中的应用

一、粗布贴补技术在冬季补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宗建[1](2020)在《鲁西南地方戏曲影响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研究》文中认为戏曲和民俗版画是中国传统民众生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诸多的文化交融与碰撞,多地的民俗版画生产中便出现了大量表现戏曲故事的画面,这种作品则多被称为“戏曲民俗版画”。作为一种将戏曲文化与木刻版印相结合的民间艺术,自明代出现萌芽以来,经过清代的发展,逐渐成为极受民众欢迎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鲁西南地区自宋元以来便是戏曲文化的繁盛之地,当地戏曲剧种、剧目众多,戏曲表演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由此,地方戏曲自然地进入民间木刻版画艺人的视野,进而创造出大量表现戏曲内容的民俗图像。不过,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鲁西南地区所生产的此类戏曲图像,并非为年节期间装点家居使用,而是具有明确的实用性与生活性特征。无论生产还是使用,都跨越了“年”的阈限性质,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也使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了文化功能上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使用“民俗版画”的概念视野,将其定义为“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并通过对鲁西南地区地域文化生态与地方历史的梳理,还原鲁西南民俗版画的生存语境,进而对其中戏曲题材的出现与兴盛加以诠释。同时,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在前人的学术研究中关注较少,仅有的研究也多围绕该地最具代表性的书本子民俗版画展开,很难完整的呈现这一民间艺术的完整面貌,这也使本研究具有了学术意义的稀缺性。笔者通过对近50个民俗版画作坊的田野考察及相关艺人、知情者的口述访谈,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图像与口述资料。基于这些资料的充分利用,本文将尽可能的复原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在历史上的空间分布与时间跨度,并重述它在中国民俗版画史中的重要位置,进而对这一被学界忽视的民俗版画产地进行学术补白。另外,本研究主要从“文化融合”“文化区”“文化时空交流”等研究视野着手,探析地方戏曲文化与文化融合现象对民俗版画生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指出鲁西南地区作为诸多民俗版画产区的地理交界处,所生产的一般类别民俗版画都具有明显的多地文化融合样态,而地方戏曲则为鲁西南民俗版画的生产带来了关键的文化元素,在此显示出一种特殊的风貌。即其不光接受了邻近区域民俗版画的制作技艺,同时融汇整合了鲁西南地域内的重要民间文化事项——地方戏曲,从而产生出风格独具的艺术特色。两者共同构筑了民俗版画的共性与个性特征,成为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得以存续的重要前提。可以说,鲁西南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区域内特定的民俗生活样态,使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产生与存续既是必然,亦显偶然。邻近地区众多民俗版画产地的存在使该地出现木刻印刷技艺成为必然,这种必然凸显了民间文化的交流与扩散行为。而将戏曲故事作为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并将其融入民众日常的生活用品中,更是区域内不同文化事项间互为融合的偶然。那么,从空间与时间的双重角度考量,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这一研究对象的产生与发展,便充分反映出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特性,成为解释民间文化自发交融整合现象的重要案例。这也正是本文选取该文化事项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通过文化的时空交流与融合所构建的“生活空间”与“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概念,进一步解释鲁西南地方戏曲、戏曲民俗版画以及鲁西南民众生活间的关联与互通,并呈现出其在当地文化生态链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将“文化区”“文化融合”等概念引入该研究不仅能够对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独特性与区域性加以阐释,同时也使本研究具有了更为深远的研究意义,进而对当下各类民间美术乃至民间文化事项文化类型划分、产地区域分类的科学性提供学术借鉴。最终以此重释文化融合、文化交流、文化秩序、文化生态链等元素对民间文化事项发展兴衰的重要影响。

廖江波[2](2018)在《夏布源流及其工艺与布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夏布有古代纺织品“活化石”之誉,其由半脱胶苎麻纤维手工纺纱织造而成,因其夏季穿着透气排汗、凉爽宜人,故称“夏布”。夏布源头的“布衣”曾是平民的主要服饰,夏布织造技艺是中国古代纺织文明的见证之一。明清时期麻纺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棉纺所取代,夏布适宜消夏,故被作为一种地方特产而存在。随着纺织科技的进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夏布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纺织品,已开始淡出大众的视野。2008年江西万载、重庆荣昌的夏布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学术上以夏布为主体的研究概括成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经济史、社会史的视角,研究夏布经济与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出发,田野考察夏布织造技艺,以艺术设计的方式开发夏布衍生品。但是,从麻类作物出发,追溯夏布源头的麻纺及其服饰文化;从古代纺织科技出发,挖掘古老的麻纺织技艺;从对夏布文脉的定位和其织造技艺的还原出发,促进夏布的延伸设计,保护与开发并重。这些研究并没有完成展开。另外,对夏布织造技艺的田野考察,不可忽略江西省分宜县内民间私营的作坊与个体的织户,其保留有原生态夏布织造技艺;对夏布的设计开发,不可无视江西新余夏布绣的创新案例。基于此,本文对夏布源流及其工艺与布艺作一个系统的梳理。追溯夏布悠久的历史文脉,还原夏布织造的核心技艺,促进夏布的古典美学与传统技艺,以布艺延伸设计的方式在当代生活物件中再现。以此达到,发扬传统的麻纺服饰文化,挖掘核心的夏布织造技艺,并致力于两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即夏布追溯、技艺挖掘及布艺延伸三个部分:上编,夏布追溯。查阅古文传记、报刊、县志等文献资料,结合博物馆中陈列的纺织品与服饰,以“二重证法”追溯夏布的源流。从“夏布”词义出发,结合其语境和出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夏布”一词的由来。认为“夏布”一词明确指代手工苎麻布应该在清代,其与麻纺的地位下降,及麻纺面料适宜消夏的特征有主要关联;探究中国古代麻类作物的品种与分布,追溯麻纺及其服饰文化,梳理夏布的历史与文脉。夏布以苎麻为主要原料,跟其纤维的纺织性能有直接关系。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麻纺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绩麻织布是一件极为繁琐的事情,其“成”与“败”对个人与整个农业社会都具有的重要意义。古代麻纺的布衣,按布的精细分等级,粗糙的布衣为庶民的主要服饰,而精细的麻布则为贵族所服用。布衣指代平民,由麻纺面料的服用性能、价值及礼仪下的服制决定;概括近代夏布主产地的情况,分析近代夏布产业兴衰的原因。近代夏布主产地以江西的万载、四川的荣隆两昌以及湖南的浏阳最为盛名,这些地方有共同的特点,深厚的麻纺历史,优越的地理以及稳定的外部环境。近代夏布产业兴衰的直接推动力是朝鲜市场的得失,其背后的博弈力量与日本侵略有直接关系。中编,技艺挖掘。通过文献、图片、实物的方式,挖掘古代麻纺技艺及其演变。对夏布中苎麻纤维的脱胶技术与现象考察,认为在先秦时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麻纤维的脱胶,在宋代形成完整的脱胶程序,这一程序与近代夏布织造环节中的脱胶并无多大差异。基于纺轮上的漩涡纹考察,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开始懂得利用漩涡纹来控制纺轮加捻时,麻纱的捻向与均匀度。麻纺纱与织造,没有对最先进纺织工具的吸收,同麻纺的地位下降以及麻织以平纹布为主有最大关联。麻纺车经历了从手摇到脚踏,从单锭到多锭的发展过程。近代夏布的麻纱以手工绩麻的“扁纱”为主,只有给麻纱通体加捻时才用麻纺车,故麻纺车开始慢慢消退。近代夏布织造的主要织机为夏布腰机,为在明代腰机的基础上加以撞手打纬的改进,虽其织造效率不及土布机,且织工容易落下腰疾,但因其更适合于织造精细的夏布,而成为夏布的专门织机。架式织机的应用,为麻纺织辅助工具梭、筘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梭与筘的应用提高了夏布织造的效率和质量;深入夏布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开展田野调查,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当地群众,以口述科技史与文化人类学的方式,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夏布织造技艺。深入湖南浏阳的麻产地、走访江西夏布织造的私营厂房与民间艺人以及荣昌的夏布织造技艺展区,综合多处田野考察收集系统的资料,记录完整的夏布织造技艺;追溯与归纳夏布的印染工艺。石染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矿物颜料的利用,以涂染与浸染为主,因石染织物色牢度低,后期被草木染所取代。苎麻纤维染色困难,且夏布主要为平民服饰,故夏布多为麻纤维本色服饰,如染色以植物染料染蓝色与黑色系为主。夏布印花为蓝印花工艺,以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为主。下编,布艺延伸。在考察与实验的基础上,以技艺的视角,揭示夏布绣、夏布画及其衍生品的制作流程和要点。重点阐述夏布绣,认为其别具魅力在于充分发挥绣地夏布的肌理与色泽,及适宜绣地的独特针法。以实验的方式,介绍铜版转印夏布版画的步骤和注意的问题;收集与整理夏布在织品设计方面的案例,拓展夏布时尚化的再利用。分析夏布材质的特征,在材质利用上做到扬长避短,以达到产品设计上有的放矢的目的;最后,从手工艺价值的视角,探讨夏布及其衍生品生产保护的策略。生产性保护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鱼目混杂,保护与开发拿捏不当则会产生生产性的破坏。将夏布的文脉与手工精神转化为夏布布艺延伸设计的文化内蕴,在物化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兼顾精神的诉求,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总体研究框架。将古代麻纺历史文化与工艺,以及近代夏布的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夏布织造技艺串联起来。还原完整的夏布历史与工艺,并从夏布历史文化与生态工艺出发探究夏布布艺的延伸设计。这样形成夏布历史、织造、文创的生态链,历史文化是夏布文化创意产品溢价的空间,手工织造技艺是夏布朴拙魅力的前提,文创是夏布生产性保护的终端。综合上述研究,可以作一些总结。夏布源头至少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麻类作物的利用,麻纺及其服饰曾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夏布的演变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广,其中纺织技术的进展与新纺织原料的冲击是其作为服饰面料地位变更的主导力。夏布在近代的勃兴与韩国市场的开拓有莫大的关系,这一点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夏布以出口韩日为主惊人的一致,韩日市场的需求与散落在民间夏布织户的生存休戚相关。现保存的重庆荣昌、湖南浏阳及江西万载夏布织造技艺,只是麻织造技艺的一个部分。现代纺织科技的渗透也在异化传统的夏布织造技艺,挖掘夏布织造技艺应将其置于古代纺织科技这个大背景中。在夏布布艺延伸设计开发中,以夏布为载体嫁接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共融性文创产品有不少亮点,例如新余夏布绣、宜春夏布版画及荣昌夏布折扇。夏布服饰品的开发方兴未艾,夏布在家庭软装饰中应用的空间很大,夏布工艺品设计的成绩值得肯定。夏布在当代生活中的回归,其产品开发,应坚守传统手工的核心技艺,变通其外在形式,真正意义上开发具有传统工艺美学的物件。古代麻纺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誉,但其相关的科技与历史记载却寥若晨星,另出土麻纺织物的偏少,给研究也带来一些困难。历史文献与实物资料收集的不够,以及个别借以举证的材料缺乏进行深入的考辨,导致在阐述观点论证时力度不够,期望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袁晓莉[3](2013)在《生存与创物 ——黎族造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南长期孤悬海外,深入山地的黎族在晚近依然保持和遗留着原初的生存状态,吃、穿、住、行、用等的造物生产中,都集中凸显了人类为了生存求索与行为动机的原型特质。黎族人在自然与生命、生存与创物之间以动态的平衡来协调生命本质与精神诉求,主动的、本能的与外在条件相互适应而又不自觉的形成了人类早期共有的造物设计特征,这是本文研究的焦点。以此,从黎族的个案来揭示人类造物设计的源溯、装饰的本质、造物与人类生存及其文化的关系,以及人类早期的物质文化活动与运行机制。此外,本文在分析黎族群体意识下形而上的造物思维与原始宗教投射后,进而对生产、生活工具的创生与技术实现作以专门研究,并对具有特质的物质设计探寻以艺术与精神的创造真谛,以及阐释了黎族造物的原始性文化相遇外来冲击所作出的转折等。从中总结出黎族造物在人类生存与创物的本能需求下,具有自发性造物与性别分工,功能至上与一器多用,“元造型”及其优化适用,实用、宗教与审美的交织,约定俗成而未成规范,造物择材的因地制宜,以及工具的初创与智慧的发挥等众多造物特征,这实则也是人类早期造物活动所经历的普遍规律。

赵九洲[4](2012)在《古代华北燃料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华北地区的地貌大致可分为山地、平原与沼泽湿地三个部分,地貌的差异决定了植被分布的差异,进而导致了燃料利用形式的差异。独特气候状况使得华北民众的燃料消耗量极为巨大,而近世气候的变化使得燃料需求进一步增大。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燃料蕴藏量较大,反者反是。城市中燃料蕴藏量较少,而燃料需求却极大;乡村中的情况与城市相反。这样的差异对经济、社会与生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远古以迄明清,华北地区人口起伏波动极大,但总体的趋势是不断增多,至明清时期出现了严重的人口问题。与人口发展脉络相一致,华北区域内人们的燃料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大。于是,燃料的供应日趋紧张,至唐宋而出现了燃料危机,至明清时期越发严重。政府的燃料消耗量极为巨大,宫廷的饮食起居、祭祀礼仪中的举行、官员的薪俸发放以及军队的生活作战等等都需要大量的燃料。为了确保燃料供应,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职官与机构,此外明代还设置了宦官组织惜薪司掌管内廷燃料采供。在明代,政府还设置易州山厂来直接进行燃料的生产与转运,山厂的兴起与衰落则与燃料格局的变化息息相关。在燃料危机深重的情形下,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确保燃料供应。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消耗大量燃料,随着燃料匮乏局面的形成,华北地区民众民众生活日趋困苦化。围绕燃料,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有关的民间纠纷与刑事案件层出不穷。为了应对燃料危机,人们不断改造炊具、炉灶并调整饮食习惯,也极力改造取暖器具并改变取暖方式,极力提高燃料利用效率,以求开源节流,使生活用燃料得到最低限度的保障。中古及其以前,华北地区的手工业生产颇为发达,而步入近世却呈现萧条景象,丝织业、陶瓷业、冶铁业、制盐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这一变局的出现与燃料危机的出现与加深密不可分,燃料供应紧张的情势下,若干高能耗手工业生产规模自然会受到挤压。近世冶铁业、制盐业等仍能有一定的发展,凭依的则是煤的使用及生产技术的革新。近世的燃料危机对华北地区的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过度的樵采,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作物秸秆大量用作燃料,又对役畜饲养造成了巨大冲击,饲养规模不断缩减,役畜结构也发生了剧烈变动。燃料危机还影响了作物结构和土壤肥力,高杆作物比重逐渐提高,而土壤肥力则呈下降趋势。华北地区用煤历史悠久,自宋代开始大规模应用,至明清而用量更为巨大。煤的开采与使用对政治与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煤炭在近世社会演变进程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随着煤炭的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植被的压力,役畜饲养也得以维持,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反思当代的利用模式,展望未来人类前景,化石能源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吴灵姝[5](2013)在《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与持续性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蓝印花布在我国的传统民间印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自宋代江南起源后,便流传至全国各个地区,曾作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制品“衣被天下”。南通独特的地理环境、南北交融的民俗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蓝印花布在八百余年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传承方式,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传承模式值得我们探究。本论文从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沿革、工艺传承入手,探究了南通蓝印花布保护、传承与持续性发展之路,形成了对南通蓝印花布传承和发展的整体认知,论文一是全面挖掘了南通传统蓝印花布印染工艺,论述了纺织业的发展,蓝靛行业的兴衰,阐述了南通蓝印花布所使用的工具与制作材料的发展过程和应用状况,以及技艺的优劣带来纹样上的变化,总结出蓝印花布的工艺特色及核心技艺。同时从民俗学和文化生态学角度对南通传统蓝印花布所处的民间生存环境、民间习俗、精神内涵等进行分析。二是考察南通蓝印花布的保护传承现状,对南通现有的传承人进行调研走访,探究当下南通蓝印花布传承、发展的模式,以及传承人所遇到的问题和发展的瓶颈。从保护的角度对传承体系做整体的研究,以南通蓝印花布传承发展的模式为例,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式做一个探索。

王红芳[6](2003)在《粗布贴补技术在冬季补坑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坑槽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而冬季补坑是路面养护的一个难题,结合养护实践,主要介绍粗布贴补法修补坑槽的方法、步骤及效益分析。

二、粗布贴补技术在冬季补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粗布贴补技术在冬季补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鲁西南地方戏曲影响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鲁西南地区概念的界定
        1.2.2 民俗版画概念的界定
        1.2.3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概念的界定
        1.2.4 相关地方民俗词汇的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创新之处
    1.6 基本思路与方法
    1.7 论文主要框架图
第2章 鲁西南地区的文化生态与民俗版画呈现
    2.1 鲁西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生态
        2.1.1 鲁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
        2.1.2 鲁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
        2.1.3 民俗版画与鲁西南民众日常生活
    2.2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发展历程与地理分布
        2.2.1 萌生期:鲁西南民俗版画的产生推论
        2.2.2 兴盛期:清末民国的重要地域文化事项
        2.2.3 转型期:冀鲁豫边区的新年画改造运动
        2.2.4 衰落期:20 世纪中期以来的发展式微
        2.2.5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主要地理分布
    2.3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内容与形式
        2.3.1 生活类民俗版画
        2.3.2 仪式类民俗版画
        2.3.3 神只类民俗版画
    2.4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制作技艺及对图像的影响
        2.4.1 主要材料及工具
        2.4.2 基本制作技艺及场所
        2.4.3 材料工具及制作技艺对图像呈现的影响
第3章 地方戏曲与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图像的生成
    3.1 鲁西南地方戏曲与民间生活
        3.1.1 鲁西南地方戏曲概述
        3.1.2 相关剧种及其文化特征
        3.1.3 鲁西南地方戏曲展演的空间与场所
        3.1.4 地方戏曲对鲁西南民间生活的影响
    3.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对地方戏曲的接受与呈现
        3.2.1 戏曲文化传播与戏曲民俗版画
        3.2.2 戏曲民俗版画呈现的载体
        3.2.3 鲁西南民俗版画对地方戏曲的接受及影响
    3.3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阐释
        3.3.1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表现题材
        3.3.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造型
        3.3.3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构图
        3.3.4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色彩呈现
        3.3.5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文本重构
    3.4 鲁西南及邻近地域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3.4.1 区域内不同画店的图像比较及其融合影响考论
        3.4.2 与豫北地区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3.4.3 与河南朱仙镇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3.4.4 与山东杨家埠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3.4.5 与临汾地区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3.4.6 多地图像元素的比较与分析
第4章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流传的生活空间与文化融合
    4.1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流传的生活空间
        4.1.1 私人空间:功能语境下的书本子民俗版画
        4.1.2 特定空间:仪式语境下的罩方画
        4.1.3 营作空间:戏曲民俗版画的制作与销售空间
    4.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文化融合
        4.2.1 民间文化融合的效度及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反应
        4.2.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形成
        4.2.3 鲁西南地方戏曲文化区与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重合及错位
    4.3 当代生活交流方式的改变与戏曲民俗版画的式微
        4.3.1 社会转型对民间文化秩序与生活交流方式的影响
        4.3.2 文化媒介的转变: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弱化
        4.3.3 文化生态链的断裂: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当代式微
第5章 民间文化的时空交流与戏曲民俗版画
    5.1 戏曲民俗版画生发的文化基础
        5.1.1 共性:民间文化语境下的戏曲民俗版画形塑
        5.1.2 个性:文化区视野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独特呈现
    5.2 戏曲民俗版画生发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与整合
        5.2.1 民间文化的交流与扩散
        5.2.2 戏曲民俗版画的时空交流与扩散
        5.2.3 戏曲民俗版画与地域文化的整合
    5.3 戏曲与戏曲民俗版画的时空交流及其作用
        5.3.1 戏曲文化与民间视觉艺术的文化融合
        5.3.2 文化区视野下戏曲与戏曲民俗版画的时空交流
        5.3.3 作为标志性文化的地方戏曲在区域文化中的统领作用
    5.4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戏曲民俗版画
        5.4.1 当代文化语境下戏曲民俗版画的特殊性
        5.4.2 戏曲民俗版画传承在“非遗”时代出现的相关问题
        5.4.3 “非遗”视野下的戏曲民俗版画传承与保护路径探析
结语
附录A: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部分图录辑选
附录B:鲁西南民俗版画艺人录
附录C:鲁西南地区相关方言称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夏布源流及其工艺与布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相关概念的界定
    0.3 研究现状述评
    0.4 研究方法与目标
    0.5 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上编 夏布追溯
    第1章 夏布源头的追溯
        1.1 夏布名称的辨析
        1.1.1 夏布词义解读的两种主流观点
        1.1.2 夏布名称的出处
        1.1.3 古代麻织物相关名称
        1.2 从传统苎麻布到夏布
        1.2.1 麻作物种植与生产的概述
        1.2.2 棉纺对麻纺冲击的概述
        1.3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2章 麻类作物及其纺织服饰文化
        2.1 麻类作物的品种及苎麻的性能与栽培
        2.1.1 麻类作物的品种
        2.1.2 苎麻纤维与其它麻作纤维的对比优势
        2.1.3 苎麻的栽培
        2.2 麻纺织历史文化的追溯
        2.2.1 从有关麻的成语说起—麻纺的生活文化
        2.2.2 从“败绩”说起—绩麻的纺织考
        2.2.3 从“布帛之征”说起—麻纺的经济文化
        2.3 麻纺织服饰文化的追溯
        2.3.1 麻纺服饰文化的肇始
        2.3.2 基于布与帛文献记载对比的视角
        2.3.3 基于布与帛出土实物对比的视角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近代夏布的主产地与产业兴衰
        3.1 近代夏布主产地的概况
        3.1.1 江西万载夏布的概况
        3.1.2 湖南浏阳夏布的概况
        3.1.3 四川隆昌夏布的概况
        3.1.4 重庆荣昌夏布概况
        3.2 近代夏布产业的三个历史阶段
        3.2.1 夏布手工业的商业化转型
        3.2.2 夏布产业的繁荣
        3.2.3 夏布产业的衰落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中编 技艺挖掘
    第4章 历史背景下夏布织造技艺的挖掘
        4.1 古代麻纤维脱胶工艺
        4.1.1 古代麻纺织品脱胶的考证
        4.1.2 古代麻纤维脱胶工艺的挖掘
        4.1.3 古代麻纤维脱胶工艺的原理
        4.2 古代麻纺的纺纱工艺
        4.2.1 从搓绳到手工绩麻
        4.2.2 从纺轮上的漩涡纹看纺专纺纱
        4.2.3 麻纺纺车的功能与分类
        4.3 历史背景下麻织造技艺的挖掘
        4.3.1 平纹布织造的主要机型及演变
        4.3.2 近代夏布腰机的源流
        4.3.3 麻织具与织机的发展历程
        4.4 麻纺织辅助工具的演变
        4.4.1 整经工具与工艺
        4.4.2 上浆工具与工艺
        4.4.3 整形工具与工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非遗背景下夏布织造技艺的考察
        5.1 绩纱
        5.2 浆纱
        5.3 编织
        5.4 后整理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夏布的传统印染工艺
        6.1 夏布的传统颜色蓝(青)、黑、白三色考
        6.2 石染矿物颜料及其染色考
        6.2.1 矿物颜料与石染染料
        6.2.2 石染染色的工艺
        6.2.3 石染染色的特征
        6.3 蓝(青)、黑二色植物染料及其染色
        6.3.1 蓝色植物染料及其在夏布上染色
        6.3.2 黑色植物染料及其在夏布上染色
        6.4 夏布的型版印花工艺
        6.4.1 夏布型版印花的源流
        6.4.2 非遗中的夏布印花工艺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下编 布艺延伸
    第7章 以夏布为载体的艺术创作
        7.1 以夏布为绣地的夏布绣
        7.1.1 江西传统夏布绣
        7.1.2 新余艺术夏布绣
        7.2 以夏布为载体的夏布画
        7.2.1 夏布国画与制作
        7.2.2 夏布版画与制作
        7.3 以夏布为扇面的夏布折扇
        7.3.1 夏布折扇的源流
        7.3.2 夏布折扇的工艺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夏布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开发
        8.1 夏布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8.1.1 自然与人文的夏布面料
        8.1.2 服装设计师运用夏布的实践
        8.2 夏布在软装饰中的应用
        8.2.1 夏布软装饰的价值取向
        8.2.2 夏布软装饰的应用策略
        8.3 夏布工艺品的多元化态势
        8.3.1 夏布工艺品的定位与设计
        8.3.2 夏布工艺品的多元化与推广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夏布及其衍生品在生产中的保护
        9.1 夏布织造的民间生存状态
        9.1.1 夏布产业的格局
        9.1.2 民间夏布织造技艺的艺人生存状态
        9.2 市场态下夏布延伸布艺设计的辨析
        9.2.1 市场态下夏布布艺延伸设计的多样化
        9.2.2 市场态下传统夏布织造技艺的异化
        9.3 手工夏布及其衍生品生产中的固守与变通
        9.3.1 对“手”和“艺”的认识
        9.3.2 技艺的固守
        9.3.3 形式的变通
        9.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1 出口本色手工夏布检验规程
附录2 单综单蹑夏布织机图及其各部位名称
附录3 文中图片的名称与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生存与创物 ——黎族造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第一章 黎族造物的野性思维
    第一节 黎族造物的自发性及集体表象
        一、 原始生存意识下的造物发生
        二、 黎族造物的群体行为
        三、 集体表象与黎族造物的精神属性
    第二节 黎族造物的“神秘性”思维
        一、 黎族的认知方式与“神秘性”思维
        二、 神秘性思维与黎族造物的内容选择
        三、 神秘性思维在黎族造物形式上的反映
    第三节 黎族造物的“互渗律”
        一、 “互渗律”决定造物中人与图腾的转换观念
        二、 神灵物象的人格化
        三、 原型与象征物的互渗
第二章 黎族原始宗教的造物投射
    第一节 自然神灵的物化
        一、 雕刻出来的祈祷
        二、 芒果树上的大皮鼓
        三、 三块石头垒出的敬畏
    第二节 造物的图腾与禁忌
        一、 蚺蛇:密林中的庇护与“蛇郎”
        二、 甘工:狩猎族群的鸟羽与神话时代的禾魂
        三、 色顺:竹子的孩子与氏族
    第三节 祖先与创物的观念
        一、 石祖:祖先鬼与生殖的复合体
        二、 黥刺:上世宗祖的认亲标志
        三、 大力神纹:祖先英雄的象征
第三章 黎族生活与造物:设计发生学
    第一节 质朴生活与衣着的早期形态
        一、 从设计发生看黎民的“贯首服”
        二、 “绩木皮为衣”:纺织前的美服
        三、 遮羞与护体:“腰布”的形制
        四、 “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原始棉种与用棉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原始器具
        一、 匏:采集时代的渡河方式设计
        二、 独木器:设计的木器时代
        三、 编织器:竹、草、藤编就的日常生活
        四、 陶器:黎家生活价值的创造
    第三节 聚落生活的居住方式
        一、 船形屋:地理及生产生活环境的适应
        二、 “谷仓”:原始社会共享关系的表征
        三、 “隆闺”:两性生活的隐喻
第四章 黎族生产方式的工具创生
    第一节 山栏稻:刀耕火种的祭献
        一、 前期准备:率性而为
        二、 钻木取火:点燃丰收的希望
        三、 播种—守护:戳穴棒与叮咚的变奏
        四、 盛装的礼仪:开镰收割
        五、 晒谷场上的喜悦:舞者与道具
    第二节 狩猎与捕鱼:猎手的智慧
        一、 山林间的猎器与诱惑的陷阱
        二、 投矛刺鱼与溪流中的利器
    第三节 收获之路:原始运输的方式
        一、 竹筏输物:简易随行的水上工具
        二、 独木成舟:神话时代的创造
        三、 板轮牛车:功能与形式
第五章 黎族造物的技术实现
    第一节 早期制衣技术的显现
        一、 剥树捶衣:见血封喉树的见证
        二、 踞织腰机:织造技术的原始印记
        三、 缬花黎布:纺、染、绣的技艺升华
    第二节 原始凿刻技术的遗存
        一、 刳木成器:从熏烧到剡斫
        二、 雕饰刻纹:刮削兽骨的技艺
    第三节 原初制陶技术的活化石
        一、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方法
        二、 露天烧造:柴堆上的烧成技术
    第四节 编织与营造技术
        一、 竹、藤、草编织技术的分类
        二、 船形屋:营造技术与演变
        三、 辁:制轮技术的原始遗存
第六章 黎族造物的生命与精神创造
    第一节 初创的造物形式美感
        一、 对自然提炼式的模仿:具象形式的处理
        二、 几何造型中的美感:抽象形式的运用
        三、 似与不似之间的把握:意象形式的表现
    第二节 锦上花:黎族服饰图案的生命意象与风格比较
        一、 从“孕育”到“庇护”:“崇拜”的图案
        二、 渔猎采集走向农耕定居:“生产”之纹饰
        三、 宗教的神圣迈入世俗的欢快:“生活”的描绘
        四、 由庄重肃穆到明丽生动:黎族服饰图案的风格划分
    第三节 涅面文身:黥刺的精神象征与形式比较
        一、 神秘的“打登”:痛苦的悲怆与有意味的庇护
        二、 近观其形:“庇护之神”烙印下的深沉形式
第七章 黎族造物的原始性文化与转折
    第一节 物化的文字
        一、 刻木为契:古老的记事方式
        二、 “插星”与“禁星”:物的语义标记
    第二节 造物的女性角色
        一、 造物主体:生活、生产的支配者
        二、 母系氏族:女性丰沛的创造力
        三、 制度遗俗:女性在氏族中的地位
    第三节 造物的交流与转折
        一、 火耕迈入稻作:铁器与土砻
        二、 原始崇拜相遇道教神只:灵符与道化题材
        三、 汉化的近世理想:黎族图案中的吉祥符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海南黎族树皮布制作技术之调查内容
    二、 黎族筒裙上的汉字“千言锦书”全文
    三、 撰写本文的主要田野考察概要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清单

(4)古代华北燃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预期目标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难点与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第五节 史料分析
第一章 华北地区的环境状况与燃料格局
    第一节 燃料概述
        一、 燃料的定义与分类
        二、 与燃料有关之俗语、成语、诗词
        三、 燃料与社会的演进
    第二节 华北的地貌与植被特点
        一、 地貌
        二、 植被的空间分布类型与变化
        三、 植被状况对燃料利用方式的影响
        四、 是非功过——燃料利用对森林的影响
        五、 变与不变——植被状况与燃料利用的准静态视角
    第三节 华北的气候及其对燃料的影响
        一、 气候概况
        二、 气候与燃料问题的南北差异分析
        三、 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四节 燃料资源的区域差异
        一、 燃料蕴藏量与人口分布的倒置结构
        二、 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
第二章 华北地区燃料危机的出现与加深
    第一节 华北地区人口的演进与燃料消耗状况
        一、 战国以降华北人口的发展概况
        二、 生活用薪柴量的变化及相关分析
    第二节 明代以前华北的燃料状况
        一、 宋以前逐步紧张的燃料资源状况
        二、 宋元时期燃料危机的爆发及其原因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燃料危机
        一、 明代燃料危机的深化
        二、 清代的燃料状况
第三章 燃料与华北的政治
    第一节 政府的燃料消耗分析
        一、 宫廷的燃料消耗
        二、 祭祀礼仪方面的燃料消耗
        三、 燃料与官员的薪俸
        四、 军队燃料供应
    第二节 与燃料有关的职官设置
        一、 普通职官
        二、 宦官组织——惜薪司
        三、 内廷女官
    第三节 政府对柴炭产区的严格控制——易州山厂
        一、 易州山厂设立的背景
        二、 易州山厂的沿革与建置
        三、 山厂的柴炭生产
        四、 易州山厂的衰落
    第四节 政府对燃料危机的其他应对措施
        一、 与燃料有关的赋税与力役
        二、 培育薪炭用树木的尝试
        三、 燃料征取范围的扩大与节省
第四章 燃料与华北的民众生活
    第一节 民众燃料消耗情况与燃料匮乏局面的形成
        一、 家庭与个人的燃料利用情形
        二、 燃料的日趋匮乏
        三、 燃料匮乏与民众生活的困苦化
    第二节 燃料危机与资源争夺
        一、 拾薪
        二、 与燃料有关的民间纠纷
        三、 与燃料有关的刑罚与案件
    第三节 烹饪与民生变化
        一、 炊具及其演变
        二、 炉灶及其演变
        三、 燃料与饮食
    第四节 取暖器具及其演变
        一、 兼具烹饪功能的取暖用具
        二、 专用的取暖用具
        三、 关于火炕诸问题的探讨
第五章 燃料与华北手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燃料与丝织业的发展
        一、 上古至中古华北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二、 蚕桑丝织业中的燃料消耗
        三、 燃料危机与近世蚕桑丝织业的没落
    第二节 燃料与陶瓷砖瓦业的发展
        一、 上古至中古华北地区的陶瓷砖瓦发展状况
        二、 陶瓷与砖瓦烧造行业中的燃料消耗分析
        三、 燃料危机与近世华北陶瓷砖瓦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燃料与冶铁业的发展
        一、 上古至中古华北冶铁业发展状况
        二、 冶铁业中的燃料消耗
        三、 燃料危机与近世冶铁业的发展
    第四节 燃料与华北其他手工业的发展
        一、 燃料与华北盐业的发展
        二、 燃料与冶铜业的发展
        三、 燃料与烧灰业的发展
        四、 燃料问题与近世华北的经济状况
第六章 燃料与华北生态的演变
    第一节 燃料与植被状况
        一、 远古至明代华北地区植被的变化概况
        二、 薪柴采集对植被的影响
        三、 特定燃料的环境效应——以木炭为例
    第二节 燃料与役畜饲养
        一、 燃料与华北地区马的饲养
        二、 燃料与华北地区牛的饲养
        三、 燃料危机与近世华北役畜饲养状况的变化
    第三节 燃料危机对作物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一、 燃料需求与高秆作物比重的提高
        二、 燃料危机与土壤肥力的变化
第七章 燃料的更新换代
    第一节 华北地区用煤历史
        一、 早期用煤历史
        二、 宋代华北地区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应用
        三、 元代煤炭的开发利用
        四、 明代煤炭的开发利用
        五、 清前期煤炭的开发利用概况
    第二节 煤炭的社会效应
        一、 用煤与社会变迁
        二、 煤炭与政治
        三、 煤炭推广之阻力
    第三节 煤炭的生态效应
        一、 用煤与生态之改良
        二、 煤与生态之恶化
    第四节 化石能源忧思
        一、 化石能源与薪柴燃烧效率之比较
        二、 近现代化石能源利用模式之反思
        三、 后化石能源时代的能源忧思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个人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与持续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蓝印花布的历史与南通蓝印花布行业的变迁
    第一节 蓝印花布的起源与流布
    第二节 南通蓝印花布行业的发展与兴盛
        一 南通棉纺织业的发展
        二 南通蓝草的种植及染料业
        三 南通蓝印花布行业的兴盛
    第三节 南通蓝印花布行业的变迁与衰落
第二章 南通蓝印花布制作工艺
    第一节 蓝印花布的材料与工具
        一 蓝印花布的制作材料
        二 蓝印花布的制作工具
    第二节 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与核心技艺
        一 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
        二 蓝印花布的工艺特色与核心技艺
第三章 南通蓝印花布的地域文化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南通蓝印花布与地域文化
    第二节 南通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 南通蓝印花布的保护、传承与持续性发展
    第一节 南通蓝印花布的传承现状
    第二节 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之路的成功案例分析
    第三节 “二代传承人”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第四节 南通蓝印花布的保护与发展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附录

四、粗布贴补技术在冬季补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鲁西南地方戏曲影响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研究[D]. 张宗建. 天津大学, 2020(02)
  • [2]夏布源流及其工艺与布艺研究[D]. 廖江波. 东华大学, 2018(12)
  • [3]生存与创物 ——黎族造物研究[D]. 袁晓莉. 南京艺术学院, 2013(04)
  • [4]古代华北燃料问题研究[D]. 赵九洲. 南开大学, 2012(06)
  • [5]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与持续性发展研究[D]. 吴灵姝.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07)
  • [6]粗布贴补技术在冬季补坑中的应用[J]. 王红芳. 山西交通科技, 2003(S2)

标签:;  ;  ;  ;  

粗布补贴技术在冬季坑道修复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