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磁性电位器及其应用特性的严格证明

实用磁性电位器及其应用特性的严格证明

一、RIGOROUS PROOF FOR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BLE MAGNETIC POTENTIOMET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论文文献综述)

朱赛宇[1](2020)在《微秒脉冲叠加恒定直流的高压复合电源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人们发现等离子体应用在生物、医疗、能源、材料等领域具备某些区别于传统物理化学所独有的优势,因此有关等离子体的产生和应用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深入研究,而脉冲电源作为一种产生等离子体的优质激励电源逐渐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本论文设计了一种以STM32F103单片机芯片作为控制电路的核心器件、主电路为整流滤波、全桥式逆变及升压变压器结合倍压整流电路,自耦变压器、驱动电路构成所设计的脉冲叠加直流高压电源。该电源输入端接上220V/50Hz的市电,经过EMI滤波后分成两路,一路经整流滤波、全桥逆变、高频变压器升压、高压硅堆整流后得到幅值频率皆可调的高压脉冲,另一路经自耦变压器改变电压幅值、PQ型变压器升压,4阶倍压整流电路整流后得到幅值可调的高压直流。最后经串联叠加后将高压脉冲叠加可调高压直流得到叠加后的叠加波形作用于负载。通过这种脉冲叠加直流的脉冲电源设计方案可显着降低电源内部元器件对耐压绝缘的要求和变压器的绕组匝数,从而在相同的幅值下降低设计成本,使脉冲电源输出稳定可靠。最后通过设计方案理论论证、建立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仿真预测、以及实物制作的电源样机实验验证来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所设计的脉冲叠加直流高压电源其电压幅值为10k V,频率在100-10k Hz内可调,占空比在0.1-0.5内可调,实验测试中分别对控制电路、全桥式逆变电路、高频升压变压器、4阶倍压整流电路等进行波形的采集和分析验证,各个电路模块设计及实物符合设计要求。波形稳定,满足放电等离子体对电源的需求。图[48]表[5]参[68]

师贺[2](2017)在《基于交—交直接变换技术的静止同步补偿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作为柔性交流输电系统中的重要装置是当今无功补偿领域的新技术代表,传统STATCOM基于逆变器拓扑,直流侧采用大容量电解电容器组作为储能元件,容易损坏,且价格昂贵。本文研究基于交-交变换技术的无逆变器结构静止同步补偿器(IL-STATCOM),无需使用直流储能元件。首先,本文对虚拟正交源理论进行了介绍,指出了交流斩波器的局限性并推导出偶次谐波调制(EHM)技术,通过saber软件仿真验证了虚拟正交源电压合成策略。研究适用偶次谐波调制技术的Buck型交-交直接変换器拓扑族,详细分析了工频隔离推挽正激拓扑和高频隔离推挽正激拓扑,综合考虑选择高频隔离推挽正激交-交直接变换器为研究对象,将其应用于IL-STATCOM。其次,论文详细研究了单相IL-STATCOM基波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通过三角函数的数学关系推导出单相无功电流大小,并基于此提出一种直接电流控制方案。然后,提出一种可以综合补偿基波无功和高次谐波的三相IL-STATCOM系统结构。分析了基于偶次谐波调制技术的综合补偿原理,对三相IL-STATCOM的补偿电流进行傅里叶级数分解分析其频谱特性,发现EHM耦合问题并提出采用非相邻调制波的解决方案。研究了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特定次数谐波检测方法,实现了高次谐波电流的正序和负序分量的检测,同时设计了适用于三相IL-STATCOM的逐次谐波补偿控制方案。利用仿真软件MATLAB对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了三相IL-STATCOM系统和控制方案的可行性。三相IL-STATCOM实现了补偿电容器和电网侧的电气隔离,具有无功和谐波的综合补偿功能,适用于三相三线平衡系统。最后,在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台单相IL-STATCOM的原理样机。实验系统包括以DSP芯片TMS320F28335为核心的控制电路、主功率电路、电流检测和电压同步电路、驱动电路等。样机实验结果表明,单相IL-STATCOM对电网侧有良好的无功补偿效果。

林皓[3](2008)在《基于步进式电机控制的四维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数据通信网络建设和数据通信业务的蓬勃发展,以及用户故障申告的增多,原始人工配测方式不仅大大的增加了测试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也影响了故障的响应和处理速度,但如果对整个电信系统的所有相关硬件进行全面升级,成本将数以亿计。就目前已知的资料,针对如何实现电信测试工作的全自动化的问题,在国内尚缺少相关研究。本课题从电信领域现有的硬件环境及需求出发,分析目前电信的各类测试方式的不足,从而提出了基于步进式电机控制的四维机器人的方式来进行测试,此方式使得电信测试工作能够全自动化运行,无须人工干预,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及能够大幅度减少故障响应时间。机器人通过步进式电机的控制进行X轴、Y轴、Z轴、旋转等四个方向的运动,同时通过视频定位技术与步进式电机的等步细分技术相结合,使得位于机器人顶端的测试探头能够快速、精确地找到相应的模块。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1.是机器人技术在电信测量领域的首次应用;2.采用了基于彩色摄像头的定位技术及粗精双重定位技术,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3.采用了机构小型化技术,使机器人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配架类型;4.柔顺插塞机构设计和采用。目前机器人首次定位成功率达到了98%以上,二次定位成功率达到了100%。机器人已在上海电信投入运行,并获得了中国电信集团的科技进步三等奖。基于步进式电机控制的四维机器人开发成功,标志着机器人技术已经成功在电信测试领域走向实用阶段。机器人作为一种有效、可靠的抓线设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机器人机电结合的新概念,在技术上具有前瞻性。它改变了固网近百年来的线路测试方式,不但彻底解决了ADSL宽带测试、高频互干的问题,还从根本上永久解决了固网通信测试中所有业务统一抓线的问题。随着无人局、POP点的大量建设,抓线机器人的应用更显现出其提高固网运维水平的优越性。它不仅能为固网通信的全程全网自动测试提供了技术保证,还能提高固网通信运维效率,为固网运维管理提供了新的模式。机器人为固网通信线路测试提供了唯一的测试切入点及统一的测试参数标准,为统一故障判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机器人将大量人力从多种设备操作的繁重、单调的测量室工作中解放出来,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助于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省去了测试总线设备、测试设备、测试设备接口、和其他支持系统接口的投资;减少测试设备的维护成本和人力成本;不仅能缩短故障响应时间,还能使全网所有业务的例行测试成为可能,有助于改变运维观念,达到对故障防患于未然,提高电信的服务质量;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竞争力的目标,帮助电信顺利转型,并由此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陈雷[4](2007)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智能化电液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调速型液力偶合器作为一种成熟的液力调速装置,已在电力、钢铁、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市政行业及军用设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这些系统中,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多为开环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及传动品质不是很好,从而影响了整个系统的调速及节能效果。随着科学技术及现代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转速闭环控制功能开始受到重视,从而使与之有关的伺服机构、控制元件、控制方法的研究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作为一种液力元件,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存在动态特性复杂、数学模型难以建立、系统参数不确定及调节增益严重非线性等问题。本文中,笔者在伺服机构、控制方法及控制器的实现上均作了新的尝试,运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了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转速闭环控制,使控制精度大为提高,进一步增加了调速节能效果,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创新性。本文对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结构原理、动静态特性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以C8051F330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控制器并编写了智能控制程序。

田志浩[5](2006)在《智能化多协议转换器的研究及其在车载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智能化系统的发展,外围设备也极大地丰富起来。因此各种设备与嵌入式终端系统的互联互通就显得非常重要。智能化的协议转换器不仅简化了各种智能系统的设计流程,更使得系统的集成度大大的提高,解决了外围设备与智能终端间协议的不匹配问题。 车载智能系统就是智能化多协议转换器的一个典型应用,其利用智能多协议转换器丰富的外围接口,如RS-232、USB、LCD&TP、以太网等和基于这些接口的软件支持,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本文基本实现了串口(包括GPRS、GPS模块)、LCD&TP接口、USB接口设备的接入,完成了多协议的转换,搭建了一个二次开发的平台,设计结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想。 本文将就智能化多协议转换器的设计和实现,以及在车载系统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地介绍。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课题背景、嵌入式系统和车载系统的特点及应用。第二章介绍了系统的开发环境,包括ArmSys44B0-P开发板构成的硬件环境,uClinux和MiniGUI共同构成的软件环境。第三章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内部模块各自的功能及实现。第四章介绍了系统的硬件构成,主要讲述了各种外围设备的接口设计。第五章是本文最重要的一章,介绍了各种接口设备的驱动程序的编写过程,包括串口,LCD,触摸屏和USB接口的驱动,还实现了基于串口的GPRS和GPS驱动。第六章介绍了MiniGUI的应用程序设计,其中包括了主界面和各个模块的界面设计。第七章进行了总结,概括了文本所作的主要工作和系统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法。

刘红兵[6](2006)在《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智能交通系统中气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提出并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完成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该系统以ATMEL公司推出的AVR单片机为核心,构建了包括压、温、湿等基本气象要素的采集系统,并引入了超声波测距原理进行积雪深度的测量,进一步提高自动气象站的集成度。系统还采用了无线传输、GPRS通信等多种数据通讯与存储方式,增强了网络互连功能,便于与其他装置一起共同构建智能交通系统。同时针对目前用于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气象要素采集卡的某些缺点加以改进,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思想,以通用采集卡的形式提供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接口以及通信接口,方便根据需求进行配置和扩展,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达到分布式测量的效果。 第一章简要陈述了论文研究背景后,综合论述了本文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本文各章节内容作了概述。 第二章扼要介绍了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其应用特性,并简单介绍了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思想。 第三章给出了系统在构思定义阶段所作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详细探讨了采集装置的实现方案分析与选择并给出了其硬件设计原理图与软件设计流程图。 第五章详细探讨了接收终端的实现方案分析与选择,并给出了其硬件设计原理图与软件设计流程图。 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郭帅[7](2006)在《机电张力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实践》文中提出张力控制是线切割机床、IC制造、印刷、纤维缠绕等工业设备中具有共性的基础技术之一。随着现代卷绕设备向高速、高精度方向发展,张力控制技术极其重要。由于大型机电张力设备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在不同工况下系统参数存在着较强的耦合性、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在基础理论、检测技术和控制策略等方面都还有许多问题尚需解决,因此,机电系统张力控制问题是摆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亟需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论文以“机电张力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实践”为题,分析了机电张力系统内各子系统间动态耦合关系;研究了机电张力系统耦合建模方法及基于神经网络解耦控制算法;以典型机电张力系统——多线切割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线切割机系统的耦合模型及神经网络解耦控制策略;研制了张力系统实时控制软硬件和张力实验平台,并通过实验对所研究内容进行验证。论文主要工作如下:研究了机电张力系统全局耦合建模方法。在复杂机电张力系统大范围动态建模中,通常存在纯机理建模模型精度低和辨识模型外推性能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基于机理知识的耦合建模技术框架,耦合建模有效解决了大范围内非线性、多变量、强耦合对象的动态建模问题,所建立的耦合模型能准确地反映了机电张力系统各子系统间网络式、多重交互、非线性内反馈及自组织规律的耦合关系。论文分别建立了张力产生机理力学模型、开卷和收卷机构力学模型、摆辊机构力学模型、弹性体变形力学模型、以及机电系统等力学模型;研究分析了多线切割机的切丝切割力、切丝振动等子系统的模型及其耦合关系;根据子系统间耦合关系,建立多线切割机系统全局耦合模型。为了验证耦合建模方法的正确性,论文采用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对所建立的多线切割机耦合模型进行验证。针对传统最小二乘系统模型参数辨识方法的缺陷,论文提出一种带有权系数因子的最小二乘系统模型参数辨识方法,该辨识方法通过递推解决了传统最小二乘法对计算量和存储量的限制,采用权系数因子降低历史数据所提供的信息量,相对增加新数据的信息量,有效提高了机电系统模型参数辨识的精度。辨识结果也验证了耦合建模的正确性。研究了机电张力系统自适应解耦控制原理和实现。针对机电张力系统非线性强、模型未知、参数时变、多重网络耦合的特点,论文详细研究了张力系统解耦控制的

倪娜[8](2005)在《工业锅炉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锅炉是工业生产的动力,它广泛用于化工、纺织、造纸、电力等行业。我国现有工业锅炉约25 万台,年耗煤约占煤炭总产量的1/3。这些工业锅炉的管理、运行和自动化水平还比较低,具有很严重的浪费能源现象。所以,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改善工业锅炉的控制系统,从而提高效率。这个系统的设计主要目的就是要尽量提高热效率。在此我们选用微计算机来控制。我们所采用的微计算机是MCS-51 系列的单片机,把它扩展成一个微机控制系统,使它具有自动控制功能,并使各部分协调地工作。从而具有比手动调节或仪表调节更大的优越性。在这个系统中,充分运用软件的灵活性,尽可能多地使用软件代替硬件,减少硬件的维护量,减少故障的发生率,使系统具有更好的实用性能。

王莉田[9](2000)在《光纤传输光推动油罐多参数测量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推动光电混合式光纤传感器是当今光纤传感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用这种结构新颖的传感器实现的测量系统,在测量现场可视为“全光学”式,在易燃易爆工况下尤为适用。油罐液位和油水分界面等参数的测量,要求较高精度和良好的本质安全性能。目前常用的液位测量方法大多以电信号进行测量和传输,因而带来了防燃防爆等问题。本文针对特殊工况下的测量现场要求,提出光推动油罐多参数测量系统,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实现了该测量系统的样机模型。该系统具有把传统的差动电容传感器测量液位原理与光纤功率、信号传输相结合的特点。 首次把光推动理论用于油罐多参数测量系统,实现了单光源推动多个传感器的独特方案。该系统采用三只差动电容传感器实现液位、油水界面等参数的测量,三只热敏电阻用于补偿温度变化对电容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影响。 论述光纤、光源和光探测器的特性,对LD—光纤、LED—光纤和PD—光纤的耦合效率进行详尽分析,为信号光纤、功率光纤的合理选择及LD的正确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设计光推动系统的总体方案。建立液位、油水界面等参数测量的数学模型,推导压力—电容的转换关系,阐述差动电容、热敏电阻的工作特性,为系统标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光推动系统中,探头的微功耗设计是关键技术。过大的探头功耗要求LD提供更大的光功率输出,因此在易燃易爆场合会产生不安全因素。探头采用全CMOS数字电路实现电容—脉冲宽度调制(PWM)—脉冲位置调制(PPM)、热敏电阻—PWM—PPM、电复合及光脉冲发射等功能,探头总功耗小于870μW。 光推动通道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下述方法可提供稳定、可靠的探头工作电压:LD—光纤的直接耦合方式,可实现20%左右的光耦合效率;采用多模光纤传输功率;选择升压变压器最佳变比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采取LD驱动电路光反馈以及致冷措施使其发光幅值稳定。实验中,采用20mW的GaAlAs LD,500m信号、功率光纤,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光推动通道具有较大的功率裕度,经计算其最大推动距离可达1.6km。 提出多路脉冲位置信号的单光纤传输方案,在二次仪表端采用精密脉宽甄别电路解调多路信号。采用高速数字电路构成的定时器实现脉冲宽度测量,分辨率可达ns级。单片机系统完成被测信号的识别和比值处理、各参数的计算及显示等功能,保证系统的测量分辨率、测量精度、高稳定性等技术指标。 进行光纤传输光推动油罐多参数测量系统的实验,包括压力—电容关系、温度标定、液位和油水界面标定、探头功耗测量、光功率通道及抗干扰特性等实验。

二、RIGOROUS PROOF FOR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BLE MAGNETIC POTENTIOMET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IGOROUS PROOF FOR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BLE MAGNETIC POTENTIOMET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微秒脉冲叠加恒定直流的高压复合电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电源总体方案及主电路设计
    2.1 电源总体方案设计
        2.1.1 复合电源参数指标
        2.1.2 复合电源总体架构
    2.2 直流部分硬件电路设计
        2.2.1 EMI滤波电路
        2.2.2 自耦变压器电路
        2.2.3 倍压整流电路
    2.3 脉冲部分硬件电路设计
        2.3.1 整流滤波电路
        2.3.2 驱动电路
        2.3.3 全桥逆变电路
        2.3.4 升压变压器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电源控制部分设计
    3.1 控制电路总体方案设计
    3.2 控制电路设计选择
        3.2.1 UC2525外围控制电路设计
        3.2.2 STM32F103接口控制电路设计
    3.3 控制电路功能设计
        3.3.1 控制电路程序设计
        3.3.2 脉宽及频率调节模块
        3.3.3 过流检测模块
        3.3.4 温度检测模块
    3.4 辅助电源设计
    3.5 控制模块实验测试
    3.6 本章小结
4 电源测试及结果分析
    4.1 仿真模型及波形
    4.2 脉冲电源实物测试
    4.3 脉冲电源波形采集
        4.3.1 EMI滤波及整流波形
        4.3.2 驱动电路波形
        4.3.3 逆变电路波形
        4.3.4 T_1变压器副边及高压硅堆整流波形
        4.3.5 倍压整流及叠加波形
        4.3.6 不同频率及占空比下的叠加波形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基于交—交直接变换技术的静止同步补偿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交-交变换技术
        1.2.1 带有中间储能环节的交-交变换器
        1.2.2 矩阵类交-交变换器
        1.2.3 斩波类交-交变换器
    1.3 IL-STATCOM
        1.3.1 传统STATCOM及其缺陷
        1.3.2 IL-STATCOM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虚拟正交源电压合成策略
    2.1 虚拟正交源简述
        2.1.1 交流斩波器的局限
        2.1.2 虚拟正交源电压合成策略
    2.2 虚拟正交源控制理论的适用电路分析
    2.3 虚拟正交源电压合成策略的仿真
    2.4 本章小结
3 单相IL-STATCOM无功补偿分析
    3.1 直接交-交变换器拓扑选择
        3.1.1 工频隔离交-交直接变换器拓扑族
        3.1.2 工频隔离推挽正激拓扑分析
        3.1.3 高频隔离交-交直接变换器拓扑族
        3.1.4 高频隔离推挽正激拓扑分析
    3.2 单相高频隔离型IL-STATCOM无功补偿原理
    3.3 单相IL-STATCOM控制策略研究
        3.3.1 单相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3.3.2 直接电流控制方案设计
        3.3.3 余弦信号发生器设计
    3.4 仿真分析
        3.4.1 高频隔离推挽正激交-交变换器仿真分析
        3.4.2 移相电路仿真分析
        3.4.3 单相IL-STATCOM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三相三线系统无功和谐波综合补偿
    4.1 综合补偿原理
    4.2 注入电流分析
        4.2.1 网侧注入电流傅里叶分析
        4.2.2 偶次调制波的耦合问题
    4.3 三相高频隔离型IL-STATCOM分析
        4.3.1 三相高频隔离型IL-STATCOM系统结构
        4.3.2 三相三线系统无功和谐波综合补偿
        4.3.3 补偿特性
    4.4 三相IL-STATCOM控制策略研究
        4.4.1 三相无功电流及特定次数谐波检测方法
        4.4.2 逐次谐波补偿控制方案设计
    4.5 仿真分析
        4.5.1 特定次数谐波检测仿真
        4.5.2 三相IL-STATCOM系统仿真
    4.6 本章小结
5 实验系统设计与样机研制
    5.1 实验系统
    5.2 单相IL-STATCOM硬件电路设计
        5.2.1 主功率电路参数设计
        5.2.2 电压同步电路设计
        5.2.3 电流采样电路
        5.2.4 驱动电路设计
    5.3 单相IL-STATCOM系统软件设计
        5.3.1 DSP选型
        5.3.2 主程序设计
        5.3.3 外部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5.3.4 定时器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5.3.5 数字滤波器设计
        5.3.6 PI控制软件设计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检测信号调理电路实验分析
        5.4.2 单相IL-STATCOM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论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步进式电机控制的四维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目标
        1.2.3 关键的技术
    1.3 系统的整体设想
    1.4 系统的整体要求
    1.5 本人的工作
2. 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基本工作流程
    2.2 系统的设计
    2.3 系统的基本组成
        2.3.1 机器人控制硬件系统
        2.3.2 机器人控制软件系统
        2.3.3 机器人安全防护系统
    2.4 主要技术参数
    2.5 本章小结
3. 关键技术
    3.1 机构小型化技术
    3.2 高精度视频定位技术
    3.3 粗精双重定位技术
    3.4 柔顺插塞机构设计和采用
    3.5 运动控制技术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的实现
    4.1 功能及流程
        4.1.1 功能要求
    4.2 机构功能的实现
        4.2.1 机器人运动动作次序
        4.2.2 工作环境对机器人约束
        4.2.3 机器人系统结构
        4.2.4 机器人整体结构设计
        4.2.5 X 轴的设计
        4.2.6 Y 轴的设计
        4.2.7 R 转动轴的设计
        4.2.8 Z 轴的设计
        4.2.9 插塞的设计
    4.3 控制原理
        4.3.1 控制系统实现原理
        4.3.2 控制系统配置
        4.3.3 适应工作环境和提高机器人可靠性的措施
        4.3.4 控制系统其它功能
    4.4 步进式电机的结构与原理
        4.4.1 步进式电机的发展历史
        4.4.2 步进式电机的工作原理
        4.4.3 步进电机的一些特点
        4.4.4 步进电机的驱动技术
        4.4.5 步进电机的等步细分
        4.4.6 本项目采用的步进电机
    4.5 视频定位处理
        4.5.1 广义中值滤波理论
        4.5.2 改进的矢量中值滤波方法
        4.5.3 实时中值滤波器的实现
        4.5.4 噪声点进行迭代中值滤波
    4.6 本章小结
5. 测试报告
    1. 测试内容
    2. 测试记录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智能化电液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液力偶合器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1.1.2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1.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1 课题的提出
        1.2.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液力偶合器
    2.1 液力偶合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2 液力偶合器的特性曲线
        2.2.1 液力偶合器的外特性曲线
        2.2.2 液力偶合器的原始特性曲线
        2.2.3 液力偶合器的全特性曲线
        2.2.4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调节特性曲线
    2.3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调速节能
        2.3.1 调速节能原理
        2.3.2 调速节能效果举例
        2.3.3 各种调速方式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控制理论
    3.1 控制理论发展概况
        3.1.1 经典控制理论
        3.1.2 现代控制理论
        3.1.3 智能控制理论
    3.2 智能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3.2.1 模糊逻辑控制
        3.2.2 神经网络控制
        3.2.3 专家控制系统
    3.3 专家控制系统
        3.3.1 专家系统简介
        3.3.2 专家控制的基本原理
        3.3.3 专家控制系统与专家系统的区别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液伺服系统方案设计
    4.1 电液伺服控制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4.2 开关式电液伺服系统的组成
        4.2.1 主控元件
        4.2.2 放大元件
        4.2.3 液压元件
        4.2.4 测试元件
    4.3 开关式电液伺服系统的总体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器软硬件系统设计
    5.1 概述
    5.2 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5.2.1 硬件系统的组成
        5.2.2 电源电路
        5.2.3 位置采集电路
        5.2.4 转速采集电路
        5.2.5 高速开关阀驱动电路
        5.2.6 通信电路
    5.3 驱动系统软件设计
        5.3.1 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
        5.3.2 各功能模块简介
        5.3.3 程序流程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分析
    6.1 位置闭环控制实验
        6.1.1 用到的仪器和设备
        6.1.2 控制方案
        6.1.3 控制效果
    6.2 转速闭环控制初探
        6.2.1 用到的仪器和设备
        6.2.2 控制方案
        6.2.3 阶跃响应曲线
        6.2.4 结论
    6.3 转速闭环智能控制
        6.3.1 控制方案
        6.3.2 实验及结果
        6.3.3 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智能化多协议转换器的研究及其在车载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嵌入式系统特点及应用
    §1.3 车载智能系统介绍
    §1.4 智能化多协议转换器在车载系统中的应用
    §1.5 本文解决的问题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系统开发环境
    §2.1 ARMSYS4480-P开发系统
    §2.2 UC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
    §2.3 MINIGUI用户图形界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其功能实现
    §3.1 系统总体框架
    §3.2 各模块功能描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硬件电路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S3C44BOX核心电路
    §4.3 串口电路
    §4.4 LCD&TP电路
    §4.5 USB接口电路
    §4.6 GPRS、GPS模块接口电路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驱动程序设计
    §5.1 基于串口的驱动程序设计
    §5.2 UCLINUX下FRAMEBUFFER设计
    §5.3 MINIGUI下触摸屏驱动设计
    §5.4 USB驱动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WINIGUI程序设计
    §6.1 MINIGUI在UCLINUX下的移植
    §6.2 主程序界面设计
    §6.3 电子地图
    §6.4 GPRS通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背景
        1.1.1 智能交通系统的定义与必然性
        1.1.2 气象信息与道路交通的关系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概述
    2.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应用与分类
        2.1.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2.1.2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2.1.3 嵌入式系统的分类
    2.2 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
        2.2.1 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一般方法
        2.2.2 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
第三章 项目构思定义阶段
    3.1 构思阶段
    3.2 定义阶段
        3.2.1 电气规范
        3.2.2 操作说明书
        3.2.3 基本框图
        3.2.4 单片机的选型
第四章 采集装置软硬件协同设计
    4.1 实现方案分析与选择
        4.1.1 电源
        4.1.2 温度
        4.1.3 湿度
        4.1.4 气压
        4.1.5 风速
        4.1.6 风向
        4.1.7 降水量
        4.1.8 雪深
        4.1.9 露点
        4.1.10 风寒
        4.1.11 电池状态
        4.1.12 无线传输
        4.1.13 系统功耗
    4.2 采集装置硬件设计
        4.2.1 电源
        4.2.2 温度
        4.2.3 湿度
        4.2.4 气压
        4.2.5 风速
        4.2.6 风向
        4.2.7 雪深
        4.2.8 无线传输
    4.3 采集装置软件设计
        4.3.1 频率的测量
        4.3.2 电压的测量
        4.3.3 雪深的测量
        4.3.4 提高雪深测量精度的软件方案
        4.3.5 电池状态
        4.3.6 无线传输
        4.3.7 格雷码的转换
        4.3.8 露点与风寒
第五章 接收终端软硬件协同设计
    5.1 实现方案分析与选择
        5.1.1 电源
        5.1.2 数据接收
        5.1.3 数据存储
        5.1.4 数据显示
        5.1.5 时钟日历
        5.1.6 GPRS接口
        5.1.7 按键控制
        5.1.8 指示信号
    5.2 接收终端硬件设计
        5.2.1 接收终端电源
        5.2.2 数据接收存储
        5.2.3 数据显示
        5.2.4 时钟日历
        5.2.5 GPRS通信
    5.3 接收终端软件设计
        5.3.1 概述
        5.3.2 数据接收
        5.3.3 液晶显示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7)机电张力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机电张力系统控制的难点分析
    1.3 张力系统的耦合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1.3.1 机电系统耦合分析的研究现状
        1.3.2 PID算法在张力控制中的应用
        1.3.3 模糊逻辑在张力控制中的应用
        1.3.4 鲁棒控制在张力控制中的应用
        1.3.5 解耦控制理论在张力控制系统中的发展及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机电张力系统机理建模研究
    2.1 引言
    2.2 机电张力系统机理建模
        2.2.1 张力产生机理及力学模型
        2.2.2 开卷和收卷机构动力学模型
        2.2.3 摆辊(Dancer arm)机构力学模型
        2.2.4 弹性变形体力学模型
        2.2.5 导向辊力学模型
    2.3 机电伺服系统力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线切割机耦合建模和辨识方法
    3.1 多线切割机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3.2 多线切割机各子系统模型分析
        3.2.1 收供线子系统状态空间模型
        3.2.2 切丝力学模型
        3.2.3 切割过程中振动模型分析
    3.3 多线切割机系统耦合分析及耦合模型
        3.3.1 多线切割机系统耦合分析
        3.3.2 多线切割机系统耦合模型
    3.4 多线切割机模型参数辨识实验
        3.4.1 系统模型参数辨识的概念和提法
        3.4.2 权系数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模型参数辨识法
        3.4.3 多线切割机系统模型参数辨识结构与输入信号
        3.4.4 多线切割机模型参数辨识过程与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电张力系统解耦控制算法研究
    4.1 基于RBF神经网络解耦控制研究
        4.1.1 RBF神经网络拓扑结构
        4.1.2 基于递推K均值聚类算法RBF解耦网络中心的选取
        4.1.3 RBF解耦网络学习算法
        4.1.4 仿真实验
    4.2 多线切割机张力——速度解耦控制实验研究
        4.2.1 解耦控制器设计
        4.2.2 RBF解耦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张力实时控制系统研究
    5.1 张力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1.1 张力采样电路
        5.1.2 转速检测电路
        5.1.3 空间矢量调制的实现
        5.1.4 存储器扩展及液晶显示电路
        5.1.5 串行通信电路及其相关协议
    5.2 系统的软件模块结构
        5.2.1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
        5.2.2 实时控制中的任务调度技术
    5.3 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5.3.1 系统的电磁干扰分析
        5.3.2 硬件设计中的电磁兼容考虑
        5.3.3 软件设计中的抗干扰考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平台研制及控制策略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平台的研制
        6.1.1 实验平台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6.1.2 控制与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6.1.3 张力控制策略及实验
    6.2 基干RBF神经网络解耦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6.2.1 RBF神经网络解耦控制动态响应实验
        6.2.2 RBF神经网络解耦控制与PID控制比较实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研究工作创新
    7.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发表意见书

(8)工业锅炉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工业锅炉概述及控制方案
    1-1 工业锅炉概述
    1-2 控制方案及控制要求
第二章 被控过程动态特性分析、辩识及仿真
    2-1 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分析
    2-2 相关辩识
第三章 PID 控制算法
    3-1 PID控制算法简介
    3-2 PID控制算法的改进
    3-3 被控对象逻辑图
    3-4 PID 参数的整定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4-1 系统具有的功能
    4-2 工业控制机的硬件设计
    4-3 电源设计
    4-4 系统抗干扰性
第五章系统软件设计
    5-1 主程序设计
    5-2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5-3 其它子程序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摘要
致谢

(9)光纤传输光推动油罐多参数测量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插图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推动光电混合式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纤传输光推动传感系统的基本组成器件理论与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光纤的传输特性
        2.2.1 光纤的数值孔径
        2.2.2 光纤的损耗特性
        2.2.3 光纤的色散及带宽特性
    2.3 半导体光源
        2.3.1 半导体电注入发光机理
        2.3.2 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特性
        2.3.3 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特性
        2.3.4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特性
        2.3.5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特性
    2.4 光电探测器(PD)
        2.4.1 PN和PIN光电探测器工作原理
        2.4.2 雪崩光电探测器
        2.4.3 光电探测器的特性
    2.5 光源、光探测器和光纤的耦合
        2.5.1 LD与光纤耦合效率的理论分析
        2.5.2 LED与光纤耦合效率的理论分析
        2.5.3 PD—光纤耦合效率的理论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其建模
    3.1 引言
    3.2 测量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其实施方案
    3.3 油罐主要测量参数的数学模型
    3.4 电容式差压敏感元件特性
    3.5 半导体热敏电阻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推动系统的功率与信号通道设计及其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光推动通道
        4.2.1 光电转换效率的优化设计
        4.2.2 LD驱动电路设计及其光稳定措施
    4.3 微功耗测量探头设计、功耗与推动距离计算
        4.3.1 差动电容传感器PPM电路
        4.3.2 温度传感器PPM电路
        4.3.3 电复合及脉冲光发射电路
        4.3.4 探头功耗计算
        4.3.5 光推动距离计算
    4.4 信号解调电路与单片机数据处理
        4.4.1 信号解调电路
        4.4.2 单片机数据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推动油罐多参数测量系统的总体实验
    5.1 引言
    5.2 电容测压实验和热敏电阻测温实验
        5.2.1 压力—电容特性
        5.2.2 热敏电阻测温的标定
    5.3 探头功耗测试及光推动通道特性实验
        5.3.1 探头功耗测试
        5.3.2 LD驱动电流与出纤功率的关系测试
        5.3.3 LD光反馈特性
    5.4 油罐液位、油水界面标定实验
    5.5 系统的其它性能实验
        5.5.1 光推动测量系统的时间漂移
        5.5.2 光推动测量系统的温度漂移
        5.5.3 电容式敏感元件的温度特性
        5.5.4 探头的抗电磁干扰特性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四、RIGOROUS PROOF FOR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BLE MAGNETIC POTENTIOMET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秒脉冲叠加恒定直流的高压复合电源设计[D]. 朱赛宇.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基于交—交直接变换技术的静止同步补偿器研究[D]. 师贺.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3]基于步进式电机控制的四维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D]. 林皓. 上海交通大学, 2008(10)
  • [4]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智能化电液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D]. 陈雷.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5]智能化多协议转换器的研究及其在车载系统中的应用[D]. 田志浩. 浙江大学, 2006(09)
  • [6]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D]. 刘红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6(08)
  • [7]机电张力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实践[D]. 郭帅. 上海大学, 2006(01)
  • [8]工业锅炉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倪娜. 吉林大学, 2005(06)
  • [9]光纤传输光推动油罐多参数测量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D]. 王莉田. 燕山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实用磁性电位器及其应用特性的严格证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