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继续教育新领域,服务企业创新增效

拓展继续教育新领域,服务企业创新增效

一、拓展继续教育的新领域为企业创新创效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孟瑜[1](2021)在《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SM建设集团为例》文中认为煤炭行业和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变化受到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作为专业化的施工企业,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在当前煤炭建设新增项目减少、市场竞争激烈、资金问题制约、高端人才匮乏等多重背景下,如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对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煤炭建筑施工企业特点和梳理建筑施工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以SM建设集团为例,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内外部环境,制定发展战略,提出保障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阐明了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解析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的特征、作用和影响因素,梳理了企业战略管理相关方法,为研究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支撑。(2)分析了SM建设集团经营现状及发展环境。从组织管理、业务经营、市场开发、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分析了 SM建设集团的经营现状;运用PEST方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集团面临的外部环境及自身竞争力状况;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建设集团的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势,为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奠定基础。(3)制定了SM建设集团发展战略。构建了基于AHP和模糊评价法SM建设集团发展战略选择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集团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制定了以SO战略为核心,同时结合ST、WO和WT战略的集团发展战略,包括公司治理、业务发展、市场拓展、公司上市和智能化发展五个方面,并从思路、目标和措施三个维度阐述了集团的发展战略。(4)制定战略实施保障措施。从企业治理能力、品牌文化建设、对外交流合作、企业人力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驱动策略等六个方面制定保障措施,为建设集团实施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本文提出的SM建设集团发展战略可以为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同时为煤炭建设行业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郑小凤[2](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尤传露[3](2021)在《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工人教育日益成为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产业劳动力。产业工人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为真正实现新时期产业工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助力。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2月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及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起的“求学圆梦行动”,广州市总工会在原来支持职工技能提升和学历提升工作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相关政策,加大对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的支持力度,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作为全国首个以地方工会牵头的产业工人教育新模式的表率,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建设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访谈调查法,明晰了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基本内涵,呈现了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产生背景,梳理并划分了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发展阶段。再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教育学的角度剖析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构成要素并分析其实施成效,在此基础上分析模式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存在教育受众单一,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结合不密切,产业工人对其缺乏了解,以及产业工人自我非职业技能素养认同感不高,各教育主体的合作效果不佳以及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教育目标定位与产业工人需求不匹配,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品牌效应尚未发挥作用,合作主体之间合作未达预期以及对合作教育经费监管不到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反思建议。研究认为,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应更加注重产业工人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产业工人职业能力培养上要从职业技能转向技能与创新并举,这也将是产业工人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紧跟这一目标趋势,要针对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各构成要素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不断加大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资源整合力度,筛选高水准的教育合作伙伴,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与国际产业工人教育接轨。

郭家田[4](2021)在《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以及智能制造工厂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追赶甚至超越世界老牌汽车制造业强国,亟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是应对汽车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解决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确定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厘清什么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及其能力结构是什么。第二,培养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路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有哪些?第三,如何更好的进行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上述问题,对国内外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分析国外的国家资格框架以及国内的职业资格框架高技能人才能力要求,并调研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构建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根据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培养和竞赛培养三条培养路径为研究对象,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定量分析法分别对不同路径下影响因素作用进行分析。企业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成长速度相对较慢,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人才培养资源开发不足;竞赛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的成长速度较快,但技能人才培养的受益面相对较窄,对资源的需求度却相对较高;校企合作培养路径能够满足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培养要求,但存在培养主体相对独立,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缺乏连续性,缺乏职业素质培养等情况。根据校企合作培养路径现状,结合培养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机制类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共建终身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水平,并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加强高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竞赛培养路径的现状,结合师资队伍和专业兴趣等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开展多层次技能竞赛,提高竞赛资源的转化及受众面,提升以赛促学的效果。根据企业培养路径现状,结合激励机制、培养机制等影响程度较高的机制类因素,通过完善企业培养机制和培训资源,提升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于加琛[5](2021)在《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全球经济发展,数字化、云服务、网络融合等第五代信息技术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胞”,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俨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正走向腾飞,随着信息技术与产业化的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2016—2020年全国组织系统信息化工作规划》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党建信息化作为“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时代的历史意义。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2015年成立,注册资金3000万元,是国内一家专注党建信息化系统平台研发服务的企业。公司一直致力于运用大数据技术,服务基层党建工作。近年来,受产品、技术、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公司正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单一等问题的困扰,笔者作为公司发展的决策层,如何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思考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阅读了大量文献,运用PEST分析模型和五力分析模型,立足国内党建信息化领域宏观发展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角度构建SWOT分析矩阵,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规划调整。现阶段,公司总体上应选择SO增长型战略,在业务层面,聚焦党建信息化领域,积极推动扩张型市场开发战略,通过目标集中与特色优势战略相结合的方式,夯实主业,创新业务服务,加强内部管理,打造以党建信息化平台为核心的“党建生态圈”,形成涵盖基层网格化治理、便民服务、智慧养老、智慧政务服务等领域的产品体系,实现多元化发展。其次,在公司职能部门层面,注重品牌建设和客户关系管理,确保公司的资金链运转通畅,同时,规划储备战略型人才,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全面战略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认为,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发展战略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实施保障措施。一是优化公司人才结构,创新考核机制,以提升企业的战略执行能力;二是重视风险防控,强化制度建设,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塑造企业文化,增强团队向心力;四是完善财务体系,提升运转效率,为企业战略实施提供财务保障。

瞿连贵[6](2021)在《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发展教育以摆脱贫困是各国反贫困的普遍做法。然而,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何种教育更适合于贫困者的需要也更有利于他们摆脱贫困则与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等因素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直面贫困群体发展能力不足这一根本原因,专注于开发贫困群体的职业能力、促进贫困群体就业、依托就业摆脱贫困。由于这一特性,职业教育已成为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状态的教育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渠道、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的长远之计。为此,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作为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旨在从学理上阐明职业教育为何能反贫困?职业教育反贫困又是如何实现的?可以从国内外的历史实践中汲取什么经验?职业教育如何在乡村振兴和相对贫困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功能又如何发挥?可以提供何种行动方案?为探究以上问题,研究围绕以下思路和方法展开。第一,借助文献和理论分析,确定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第二,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揭示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历史演进脉络及蕴藏的对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的理解和认识的演进;第三,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展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现实图景及其实现路径;第四,采用比较分析法,梳理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做法及其背后对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的理解和认识;第五,运用归纳法,提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步骤如下:首先,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梳理建国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阶段、演进动因及政策治理的基本逻辑。接下来,以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成效、运行特征和现实困境,呈现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然境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的组织使命与反贫困理念、职业教育反贫困主要实践、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最后,综合历史、现实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的优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七个结论:第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经历了六个阶段:面向工农兵普及劳动生产知识、改变普遍贫穷落后的面貌(1949-1977);面向贫困地区培养实用人才、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和促进农民增收(1978-1993);面向成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就业(1994-2000);面向贫困地区群众提升素质、加快解决温饱步伐(2001-2010);面向贫困人口提供多层次支持、助力脱贫攻坚(2011-2020);面向城乡低收入劳动者开展终身职业培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2021-)。背后的演进动因为:政治上把职业教育视为增强贫困群体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经济上把职业教育视为将贫困人口转化为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重要手段;政策上把职业教育视为贫困者实现自力更生和自主发展的教育保障;文化上把职业教育视为面向贫困者有效整合扶智与扶志的优先选项。透过政策演变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政策逻辑为:与国家反贫困战略目标内在统一,融入国家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之中,始终注重贫困者面向就业的能力开发,以及适时优化反贫困的实施方式。第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面向多维贫困和脱贫难度较大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和优质的资源支撑,实施长周期和系统化培养,最终实现综合赋能的目标。表现出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国家贫困标准为识别依据、以能力开发与就业服务衔接为途径、以就业创业促脱贫促发展为目标、以学校和企业共同赋予贫困家庭学生发展权能为保障的运行特征。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在激活贫困家庭学生内源动力的意识、能力和方法,在开发贫困家庭学生人力资本的质量和针对性、在促进贫困家庭学生向工作过渡的制度建设,在支持贫困家庭学生生涯发展等方面,尚有较大空间。第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精准聚焦于农村成人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训,从多维度激活成人贫困劳动力的内源发展动力,成人贫困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满意度较高,增进了成人贫困劳动力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些成效与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呈现出的以下运行特征密切相关,即政府统筹配置培训资源与引入市场竞争相结合以优化培训供给、技能培训与劳动生产有效衔接以扩充成人贫困劳动力发展权能、共同目标引领下政府与市场组织和贫困劳动力多向互动。面对国家治理的新形势和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新诉求,职业技能培训面临供给主体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能力不足、学员来源多样和需求多元与培训成本约束之间的内在张力、面对培训机构间合作难以实现、外在激励与内源动力不足的双重制约等现实挑战。第四,国际劳工组织面向非正规经济开展促进就业的综合项目,借助培训促进特殊群体人力资本开发,促进体面就业和创业以改变不利处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核心任务,将促进教育公平和性别平等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重要领域,将培养绿色技能促进绿色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发展方向,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以提升服务特殊群体的能力;世界银行从促进可持续发展出发、发展面向未来的全民教育,从可持续发展和减贫出发、实施人力资本项目。以上实践的启示在于,以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不同群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培训支持,以促进处境不利群体就业和体面工作为根本目标,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以创设能力建设与能力发展衔接的政策环境。第五,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可以概括为,专注于贫困家庭学生面向职业的能力开发、学校培养和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促进就业创业以阻断贫困传递。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职业教育能否赋予贫困者内源发展动力、贫困者能否有效参与职业教育、参与主体之间能否有效配合、反贫困政策内部是否协调一致、能力开发能否与市场需求匹配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表现为:以面向成人贫困劳动力、开发劳动生产能力为起点,以提供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训并促进转化为途径,以促进成人贫困劳动力与劳动产生和就业岗位匹配为目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技能供给的质量是否有保障,技能需求的个性化与培训供给的同质化的矛盾能否消解,培训资源能否支撑受训者多样化的诉求,技能培训变革能否顺应低收入群体的新需求。第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可以概括为,以贫困对象的识别为起点,包括能力开发和精准赋能、促进就业和摆脱贫困、能力发展和增收致富,最终摆脱贫困和实现发展。现实中表现为三个向度:一是个体层面的教育培训、岗位就业、稳定收入和脱贫致富互相关联;二是区域层面的本土人才培养、区域发展的人才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脱贫与个体脱贫同步推进;三是社会层面的岗位创造、能力开发、促进就业、群体增收、社会稳定前后贯通。第七,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和低收入群体增收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需要从以促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主体转向以服务低收入群体增收为重点,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终身职业培训的整合以提供终身发展的支持,从促进贫困群体就业转向服务低收入群体生涯发展,以为优化社会结构和社会融合贡献职业教育的力量。

田琳[7](2020)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一流大学(World-Class Universities,WCU)也被称为全球研究型大学(Global Research Univeristies),这些大学有公认的、区别于其他(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包括:(1)人才汇聚;(2)资源丰富;(3)全球参与;(4)国际声誉;(5)良好治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在提升一国国家软实力、增强一国国际竞争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界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关注只增不减,但是,没有研究从对比分析和国际比较视角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探索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鉴于大学功能既是大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大学实践的出发点,且世界一流大学有着不同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及特征,那么,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探索能在加深人们对世界一流大学认识的同时,有助于充实学术理论,为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开辟新的视角。以结构功能主义为指导,采用混合研究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系统探索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具体而言,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比分析了43所世界一流大学和40所一般研究型大学四类官方文件的文本(校长寄语、使命宣言、愿景描述、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深入访谈了74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访者。然后,研究者向世界一流大学校领导和国际(学术)专家发放了网络问卷(N=118)以对上述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验证。本研究围绕四大研究问题展开:(1)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有何差异?(2)除三大基本功能外,世界一流大学有哪些特有功能?(3)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美、欧),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其功能上有何不同?(4)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在未来会有哪些变化?有哪些因素将会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存在差异。在科学研究功能上,两类大学的差异最为明显,两类大学在科学研究的类型、内容、层次和规模上不同;在人才培养功能上,两类大学在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方法和途径上差异较大;在社会服务功能上,两类大学最大的差异在于社会服务的范围不同。以上差异受到了大学的可用资源、理念、定位、视野等的影响,也与大学对不同外部需求的回应有关。(2)世界一流大学有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主要表现在服务全球共同利益和作为全球(研究型大学)榜样两个方面,其本质特征包括全球定位、全球贡献、全球影响和全球合作。以上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全球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本质特征及其全球性也被不断强化。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与其三大基本功能密切相关但又存在差异,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全局性和深远性、其实践途径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已超越了三大基本功能的范畴;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是世界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特有的作用和特殊的使命。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之所以为世界一流大学所特有与其独特优势密切相关,包括全球责任、全球能力和全球声誉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定义为全球化使命(GLOBALIZING),即面对日趋复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增加的全球性挑战以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世界一流大学凭借其全球责任、全球能力、全球声誉等独特优势,服务全球共同利益、作为全球(研究型大学)榜样,并持续强化其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本质特征,包括全球定位、全球贡献、全球影响、全球合作等。(3)中国、美国和欧洲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受到了历史文化、经费来源、国家/政治因素、国家发展水平和大学管理架构等的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并非“千校一面”,不同大学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也因此在发挥各项功能上各有所长、有所差异。在发挥功能上的差异性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和多样性的体现,这些大学共同构成了全球学术网络中的顶尖大学并利用自己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引领着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其所在国家以及全球社会做出贡献。(4)世界一流大学三大基本功能的未来变化将呈现为:基本功能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在功能的发挥上会呈现多元化趋势并在某些方面进一步体现其国家和地区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未来变化将呈现为: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将随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而被不断强化。但是,很难预测世界一流大学在未来是否会产生新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因素包括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全球化和国际化、全球性议题、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渐增的全球合作等。其中,前三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各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下,还包含了一系列具体的影响因素,如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包含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1)首次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全球化使命;(2)系统揭示了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3)首次探索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美、欧)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差异,阐释了历史文化、经费来源、国家/政治因素、国家发展水平、大学管理架构等所带来的影响;(4)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并揭示了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全球化和国际化、全球性议题、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渐增的全球合作等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虽然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但本研究仍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因素,是较为系统、全面的有关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研究。

冯琳[8](2020)在《“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高校开展的成人教育活动始于19世纪初期,走在世界的前列。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等将高等教育推向成人教育的前沿。“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许多高校相继将成人教育置于重要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使命之一。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所彰显的主要功能不同,均对当时社会及成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探析“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探求其功能的演进规律和特征,剖析影响功能发挥的因素,对于明确当下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推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在追溯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历史的基础上,本论文围绕“功能演进”这一主线,将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针对主要功能是什么、演进动因、主要表现和价值意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9世纪初期至“二战”之前,除高校教师偶尔为民众开设的讲座、课程以外,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以及初级学院运动是美国高校开展成人教育活动的早期实践,具有“社会福利”性质,表现并发挥促进工农业、社区和个人发展的功能。在理论研究方面,桑代克通过科学实验证明成人能够学习,林德曼对成人教育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实践和理论使得成人教育成为可能,并为“二战”后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战”爆发至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受战争、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以及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影响,美国高校成人教育主要表现并发挥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功能。高校在战时积极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为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以及开展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对于满足战时国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维护战后国家社会稳定和提高国际地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在社会环境、《成人教育法》等相关法案及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得到发展,彰显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这一时期,社区学院获得快速发展并促进了成人职业发展,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以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同时对各类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为解决距离问题,方便在职成人学习,高校采用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并创新教育模式,开展针对性教育。促进成人职业发展的功能对促进不同水平成人职业发展、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以及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必要的人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在社会环境变化、《终身学习法》等相关法案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以及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彰显促进成人终身学习的功能。这一时期,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高校融合多元教育领域以及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使成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扩大、满足了成人多元学习需求以及推进了美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对“功能演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尝试探讨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启示。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从服务国家与社会至强调个体价值,具有阶段边界的模糊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功能作用的实用性等特征。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要想发挥自身功能,需要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成人教育功能观;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性与特色;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张小梨[9](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周耘锋[10](2019)在《D教育培训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在波谲云诡的世界变化中,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大踏步地提升,科技已经开始引领时代,所以人们更加信仰“知识就是力量”,对储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支持继续教育等培训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培训机构应时而生。本文致力于D教育培训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公司为初创公司,主营业务形式单一,培训项目条线及研究方向有限,高端培训项目师资缺乏,市场定位不清晰等诸多问题,没有形成一个长效战略管理机制。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外部环境机遇,运用企业战略管理基础理论及培训公司发展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D教育培训公司制定一个可行性发展战略,从而助推D教育培训公司可持续发展。本文以D教育培训公司为研究案例,用G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分析模型通过对其内外部环境分析,确定公司的战略制定方式与发展策略。同时,运用SWOT战略分析矩阵深度剖析,结合D教育培训公司目前资源优势及发展潜力,提出以企业密集型发展战略为核心,相关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为辅助支撑的混合战略模式。从整体战略选择到实施的全过程,最终目的促使D教育培训公司能够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继续教育的领航者,助力推动继续教育工作的转型升级。协同创新,凝心聚力,使公司大力发展朝阳产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公司借助平台优势,发挥校友力量,聚焦优势资源,深耕金融、财经类专题培训领域,为银行、政府培养大量中层管理干部,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对未来企业的转型、变革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拓展继续教育的新领域为企业创新创效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展继续教育的新领域为企业创新创效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SM建设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发展战略
        2.1.2 煤炭建筑施工企业
        2.1.3 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
    2.2 煤炭建筑施工发展战略特征及必要性分析
        2.2.1 发展战略的特点
        2.2.2 发展战略的作用
        2.2.3 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
        2.2.4 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2.3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方法
        2.3.1 PEST分析法
        2.3.2 波特五力模型
        2.3.3 SWOT分析法
        2.3.4 战略联盟
3 SM建设集团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3.1 SM建设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3.1.1 集团概况
        3.1.2 组织管理
        3.1.3 业务经营
        3.1.4 市场开发
        3.1.5 科技创新
        3.1.6 人才队伍
    3.2 SM建设集团PEST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技术环境
        3.2.4 社会环境
    3.3 SM建设集团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3.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3.4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3.3.5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能力
    3.4 SM建设集团SWOT分析
        3.4.1 主要优势分析
        3.4.2 主要劣势分析
        3.4.3 主要机遇分析
        3.4.4 主要威胁分析
4 SM建设集团战略选择及发展战略制定
    4.1 建设集团发展战略选择模型
        4.1.1 影响因素构建
        4.1.2 影响因素评价
        4.1.3 战略选择模型
    4.2 建设集团发展战略选择
        4.2.1 影响因素评价
        4.2.2 发展战略选择
    4.3 建设集团总体发展战略
        4.3.1 战略制定原则
        4.3.2 总体战略思路
        4.3.3 总体战略目标
        4.3.4 主要发展战略
    4.4 建设集团主要发展战略内容
        4.4.1 集团治理战略
        4.4.2 业务发展战略
        4.4.3 市场拓展战略
        4.4.4 公司上市战略
        4.4.5 智能化发展战略
5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企业治理能力保障
    5.2 品牌文化建设保障
    5.3 对外交流合作保障
    5.4 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5.5 拓宽融资渠道保障
    5.6 创新驱动策略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SM建设集团中高层访谈提纲
附录二:SM建设集团发展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调研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评价与反思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核心概念界定
        1.产业工人
        2.产业工人教育
        3.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
二、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产生背景
        1.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动
        2.广州传统产业工人教育模式问题重重
        3.用工主体和产业工人急需更为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发展进程
        1.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开端
        2.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拓展
        3.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深化
        4.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完善
三、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目标
        1.学会认知
        2.学会做事
        3.学会共同生活
        4.学会生存
    (二)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课程设置
        1.各教育主体联合开发课程
        2.多教育载体组织实施课程
    (三)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教学方式
        1.基于互联网学习平台的线上远程教学
        2.基于学习中心和企业学院的线下教学
    (四)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师资组成
        1.遴选企业优秀教师
        2.聘请高校、行业专家教师
        3.设立网络班主任及辅导教师
    (五)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运行保障
        1.多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保障
        2.多方协同的运行管理保障
        3.工会三级联动的财政保障
        4.多渠道的舆论宣传保障
四、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成效调研
    (一)调研结果
        1.调研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2.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3.产业工人学员的学习体验
        4.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运行反馈
    (二)调研结论
        1.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实施成效
        2.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存在的问题
        3.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问题的原因分析
五、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反思与优化
    (一)调整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发展定位
        1.产业工人教育要更加注重产业工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2.产业工人职业能力培养应从技能转向技能与创新并重
    (二)优化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构成要素
        1.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
        2.加大非职业技能教育的课程比重
        3.深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丰富师资来源并强化师资质量
        5.完善产业工人教育的运行保障
    (三)加大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资源整合力度
        1.筛选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合作伙伴
        2.广泛吸纳国内国际优质产业工人教育资源
结语
附件1 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2 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制造业及高技能人才
    2.1 国际汽车制造业发展趋势
    2.2 我国汽车制造业现状及高技能人才需求
    2.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3.1 资格框架下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
    3.2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3.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1 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4.2 校企合作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3 竞赛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4 岗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
    5.1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5.2 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5.3 提高大赛人才培养引领作用
    5.4 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源建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文章研究的核心目的及意义
        1.2.2 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3 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内容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及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2.1.1 战略的概念
        2.1.2 战略管理的概念
        2.1.3 战略管理体系构成
    2.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2 多元化战略理论
        2.2.3 价值链理论
    2.3 战略管理主要分析模型
        2.3.1 PEST分析模型
        2.3.2 五力分析模型
        2.3.3 SWOT分析矩阵
    2.4 软件行业研究现状及评述
        2.4.1 国外软件行业研究现状
        2.4.2 国内软件行业研究现状
        2.4.3 研究评述
3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概况
        3.1.1 公司发展历程
        3.1.2 公司组织架构
    3.2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一般环境分析
        3.2.1 国家政策环境分析
        3.2.2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2.4 前沿技术环境分析
    3.3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3.3.1 同业竞争者分析
        3.3.2 潜在进入者分析
        3.3.3 采购方谈判能力分析
        3.3.4 行业替代品威胁分析
        3.3.5 供应商谈判能力分析
    3.4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4.1 公司财务资源分析
        3.4.2 公司硬件资源分析
        3.4.3 公司人力资源分析
        3.4.4 公司技术能力分析
        3.4.5 公司营销能力分析
        3.4.6 公司服务能力分析
    3.5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SWOT分析
        3.5.1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的优势
        3.5.2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的劣势
        3.5.3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面临的机会
        3.5.4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遇到的威胁
        3.5.5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SWOT分析结论
4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战略制定与实施
    4.1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战略定位
    4.2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战略愿景及目标
        4.2.1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战略愿景
        4.2.2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战略目标
    4.3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战略制定
        4.3.1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市场战略
        4.3.2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基本竞争战略
        4.3.3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职能支持战略
    4.4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战略实施
        4.4.1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战略实施流程
        4.4.2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战略实施重点
        4.4.3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战略实施措施
5 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优化人才结构,创新考核机制
    5.2 重视风险防控,强化制度建设
    5.3 塑造企业文化,增强团队向心力
    5.4 完善财务体系,提升运转效率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反贫困
        二、职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反贫困历史中职业教育作用机理的考察
        二、反贫困行动中职业教育功用与定位分析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制的已有理解和认识
        四、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支持环境探析
        五、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策略探讨
        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步骤
第二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内源发展理论:职业教育激活贫困者内在发展动力
        一、内源发展理论及其发展
        二、内源性反贫困及其实现
        三、内源发展理论与贫困者内生动力生成
        四、内源发展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二节 赋权理论:职业教育赋予贫困者能力的内在机理
        一、赋权理论及其发展
        二、赋权理论的构成要素
        三、赋权理论的支撑环境与基本条件
        四、赋权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三节 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职业教育对贫困者人力资本的开发
        一、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的内涵
        二、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对教育的反贫困功能和价值拓展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与人力资本开发
        四、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的局限
        五、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四节 现代治理理论:构建职业教育参与贫困治理的路径
        一、现代治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现代治理理论与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内在关联
        三、现代治理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五节 理论框架与分析思路
        一、理论框架
        二、分析思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历史演进与治理逻辑
    第一节 分析视角
        一、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及分析方法
        二、历史制度主义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建国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阶段
        一、面向工农兵普及劳动生产知识(1949-1977):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早期探索
        二、面向贫困地区培养实用人才(1978-1993):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民增收
        三、面向成人的职业技能培训(1994-2000):促进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面向贫困群众转移就业提升素质(2001—2010):加快解决温饱步伐
        五、面向贫困人口提供多层次支持(2011—2020):打赢脱贫攻坚战
        六、面向城乡低收入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2021—):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三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动因
        一、政治动因:职业教育是增强贫困群体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二、经济动因:职业教育是贫困人口转化为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关键
        三、社会动因:职业教育是贫困者实现自力更生和自主发展的教育保障
        四、文化动因:职业教育是面向贫困者有效整合扶智与扶志的优先选项
    第四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治理逻辑
        一、与国家反贫困总体战略目标内在统一
        二、嵌入国家经济全面持续高速发展之中
        三、始终注重贫困者面向就业的能力开发
        四、适时优化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进展调查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实施过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四、实施步骤
        五、数据来源
    第二节 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成效
        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运行特征
        三、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困境
    第三节 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实施成效
        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运行特征
        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实施困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与基本经验
    第一节 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国际劳工组织使命与反贫困
        二、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五、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性与反贫困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三节 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世界银行组织使命与反贫困
        二、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世界银行的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
        五、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四节 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经验
        一、注重能力建设:以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实施路径多元:依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培训支持
        三、面向就业创业:促进弱势群体体面工作以提升生活质量
        四、多元主体共治:创设能力建设与岗位转化衔接的社会政策环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及优化改进
    第一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构成与模式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构成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实践向度
        一、搭建面向贫困者个体的促进就业进而摆脱贫困的阶梯
        二、面向贫困地区培养经济发展所需实用人才促进区域脱贫
        三、畅通低收入者技术技能发展通道以向中等收入群体跨越
    第三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优化改进
        一、对象拓展:从以贫困人口为主体到以低收入人口为重点
        二、方式优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和终身职业教育衔接
        三、目标升级:从促进就业摆脱贫困到促进生涯发展和职业成功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反思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共识:能力贫困、教育反贫和职教赋能一脉相承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治理逻辑:开发能力、服务经济和促进增收紧密衔接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运行模式:分类瞄准、多向发力与赋权增能互为支撑
        四、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国际经验:以人为本、服务需求与体面就业高位衔接
        五、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精准识别、综合赋能与能力发展层层递进
        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路径转向:对象拓展、方式优化与目标升级同频共振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可持续性的探讨和分析较为有限
        二、对职业教育反贫困功能限度的考察不够深入
        三、职业教育与贫困内在关系的辩证分析不透彻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多维度审视职业教育在弱势群体治理中的功能与价值
        二、立体化审视职业教育促进弱势群体发展的实现路径
        三、发展性审视职业教育助力弱势群体发展的路径优化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7)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清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研究型大学
        (二)世界一流大学
        (三)大学功能
        (四)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
    三、理论基础
        (一)结构功能主义概述
        (二)结构功能主义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三)基于AGIL模型的大学功能分析框架
    四、研究问题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分析框架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大学功能的历史演变
        (一)三大基本功能的演变过程
        (二)多视角的大学功能划分及演变过程
    二、现代大学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一)人才培养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二)科学研究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三)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四)现代大学的新功能或其他功能的内涵与表现
    三、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与使命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
    四、大学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科学技术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二)全球化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三)知识经济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五、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一)文献资料法的数据来源
        (二)文献资料法的数据分析
    二、访谈法
        (一)访谈法的数据来源
        (二)访谈法的数据分析
    三、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调查法的数据来源
        (二)问卷调查法的数据分析
第四章 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
    一、两类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二、两类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三、两类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四、两类大学三大基本功能差异的讨论
        (一)两类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差异的讨论
        (二)两类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差异的讨论
        (三)两类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差异的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研究结果
        (一)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二)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二、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特征分析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本质特征
        (二)全球化进程与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本质特征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内涵界定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与基本功能的关系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源于其独特优势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定义
        (四)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案例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国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二)发挥科学研究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三)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四)发挥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国家/地区差异
    二、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
        (二)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
    三、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的讨论
        (一)历史文化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二)经费来源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三)国家/政治因素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四)国家发展水平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五)大学管理架构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预测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的未来变化预测
        (二)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未来变化预测
    二、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
        (二)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程度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
    三、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的讨论
        (一)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二)全球化和国际化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三)全球性议题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四)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五)渐增的全球合作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一)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
        (三)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国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四)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及影响因素
    二、论文的创新性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资料法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2 受访者详细情况及代号(N=74)
附录3 中、英文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4 中、英文访谈提纲
附录5 问卷发放院校名单(N=112)
附录6 中、英文问卷
附录7 有关人才培养功能的编码情况
附录8 有关科学研究功能的编码情况
附录9 有关社会服务功能的编码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实践的积累
        一、教育对象向成人拓展:赠地学院运动
        二、形式制度化探索:大学推广运动
        三、新生力量的出现:初级学院运动
    第二节 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的探索
        一、桑代克——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科学基础的奠基者
        二、林德曼——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先驱
    本章结语
第二章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二战”爆发到20世纪50年代末)
    第一节 主要功能突显的动因
        一、“二战”期间国家对各方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战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三、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与促进作用
    第二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一、战时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
        二、为战后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
        三、开展公民教育、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三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一、满足战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
        二、维护和推动战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
    本章结语
第三章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初)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一、社会环境对成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与影响
    第二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一、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成人职业发展的促进
        二、培养企业员工与各类专业人员
        三、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的运用及教育方式创新
    第三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一、促进不同水平成人的职业发展
        二、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
        三、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必要的人力资源
    本章结语
第四章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至今)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一、后工业社会的影响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三、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具体表现
        一、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
        二、融合多元教育领域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第三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价值意蕴
        一、推进成人教育机会的扩大化
        二、满足成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三、推进美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本章结语
第五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省思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
        一、从服务国家与社会到强调个体价值
        二、阶段边界的模糊性
        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四、功能作用的实用性
        五、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与高校成人教育发展之间的平衡性
    第二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一、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
        二、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高校成人教育功能观
        三、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与特色
        四、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增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三、深圳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一、产业发展情况
        二、“宝安模式”内容
        三、“宝安模式”成效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一、“职教集团”背景
        二、“职教集团”特点
        三、“职教集团”成效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内容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四、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D教育培训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D教育培训公司发展情况概述
    1.3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综述
    2.2 GPEST分析法
    2.3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4 SWOT分析模型
3 外部环境分析
    3.1 地理环境分析
    3.2 政治环境分析
    3.3 经济环境分析
    3.4 社会与文化环境分析
    3.5 技术环境分析
    3.6 竞争环境分析
4 内部环境分析
    4.1 人力资源环境分析
    4.2 物资资源环境分析
    4.3 财务资源环境分析
    4.4 内部文化环境分析
    4.5 企业内部能力分析
5 D教育培训公司战略制定与实施策略
    5.1 SWOT分析
    5.2 D教育培训公司战略选择
    5.3 D教育培训公司战略目标
    5.4 D教育培训公司战略实施
        5.4.1 企业密集型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
        5.4.2 相关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
6 关于D教育培训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6.2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保障措施
    6.3 健全财务预决算管理保障体系
    6.4 加强品牌建设保障措施
    6.5 建设组织文化保障体系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拓展继续教育的新领域为企业创新创效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SM建设集团为例[D]. 孟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研究[D]. 尤传露.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 郭家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5]江西LM软件研发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于加琛.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D]. 瞿连贵.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1)
  • [7]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D]. 田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D]. 冯琳. 河北大学, 2020(08)
  • [9]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10]D教育培训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周耘锋.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拓展继续教育新领域,服务企业创新增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