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电厂灰渣场植被状况

芜湖电厂灰渣场植被状况

一、芜湖发电厂灰渣场植被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1](2021)在《燃用后选煤副产品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归趋及其效应》文中研究指明选煤是煤炭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通过选煤,原煤被加工成精煤,同时产生选煤副产品(煤矸石、煤泥和中煤)。选煤副产品是含有少量煤和许多杂质的复杂混合物,因其富集灰分、硫分和微量元素,热值低,被认为是劣质燃料。近年来,为处置日益增多的选煤副产品,同时也为缓解能源短缺问题,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被大力倡导,其中燃用选煤副产品发电是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过程中引发的二次环境污染长期以来被忽视,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十分有限。不同类型选煤副产品(煤矸石、煤泥和中煤)的品质(热值、灰分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存在较大差异,为全面了解、同时也为横向比较分析不同类型选煤副产品燃用企业周边环境污染状况,本文选取六盘水某煤矸石电厂、萍乡某煤矸石电厂、济宁某煤泥电厂和大同某中煤电厂(涵盖不同类型的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这类代表性的选煤副产品燃用企业周边区域作为研究区,采集土壤和农作物样品,基于11种环境敏感微量元素(Be、Cd、Co、Cr、Cu、Mn、Ni、Pb、Sb、V和Zn)在土壤中含量、形态分布特征以及农作物各组织中分布规律,分析土壤样品中各微量元素间的关联特征以及农作物对元素的富集特征,揭示微量元素迁移转化特征,评估研究区周边土壤及农作物污染状况和健康风险,对比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以及不同类型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周边环境污染特征,总结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结论概括如下:(1)结合各研究区土壤样品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描述性统计结果,总量和形态分布特征,以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Ward法)结果,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对周边土壤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微量元素已在研究区土壤中不同程度累积。土壤微量元素Sace(酸可提取态)能反映人类活动尤其是近期污染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研究区土壤大部分元素的Sace随距离变化曲线规律大体符合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的地面浓度分布规律。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尾气排放及其干湿沉积,作为研究区土壤的稳定外源,使得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脱离原有的集群,形成新的集群,这些集群可以用选煤副产品中元素的不同赋存模式来解释。(2)结合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风险评价编码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考量元素总量、形态和毒性)的评价结果可知,研究区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元素污染,污染程度依煤矸石电厂>煤泥电厂>中煤电厂递减。随着电厂用煤品质的提高,电厂微量元素排放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得到有效降低。此外,电厂的运行时间及污染物治理情况亦是影响电厂周边土壤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因素。电厂污染物排放情况虽受其时代背景影响,差别较大,但随着我国政府对电厂排放管理的日趋严格,电厂污染物减排卓有成效。(3)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周边部分农作物样品可食用组织中部分元素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健康风险评估表明长期摄入这些农作物会给居民带来健康风险。农作物玉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中相同元素的生物有效组分,而不是它们的总含量。农作物不同组织对同一元素的积累能力不同,且同一农作物组织对不同元素的积累能力也有差别。(4)相较文献已报道的国内外燃煤电厂周边土壤环境污染状况,本文研究的六盘水和萍乡两个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微量元素污染程度处于相对高位,而大同某中煤电厂和济宁某煤泥电厂周边土壤环境污染程度一般。因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装机容量远小于一般燃煤电厂,其引发的环境污染尤其值得重视。(5)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农作物均呈现出污染态势,农作物自身的生理特性是影响其吸收微量元素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监管电厂这类大气污染型企业周边农业活动时,应有意识地规避那些富集吸收重金属类元素能力强的农作物,如叶菜类。(6)综合考虑元素总量、形态和毒性评价表现,Co、Cd、Mn、Pb和Sb是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环境中存在较大环境风险的几种元素,需要重点关注。(7)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当必然造成二次环境污染。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选煤副产品显然比追求经济利益更重要。针对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包括:建立选煤副产品标准化检验方法和分类指南;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制定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企业的污染物行业排放标准,实施总量控制;优化管理体系;建立全过程跟踪管理系统;制定鼓励选煤厂技术创新的政策。世界各国正积极尝试从选煤副产品这类劣质燃料中收获能源,然而,本论文显示不同类型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均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微量元素污染,其中煤矸石电厂尤为严重,对比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的装机容量,这值得引起重视。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存在诸多问题,其燃用需慎重。不建议不经预处理就直接燃用选煤副产品,需要通过更合适的技术来利用它们。

李岚[2](2020)在《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发生了深刻变革,而且对内陆城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方规划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内陆城市的太原,随着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和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太原特殊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规划建设亦呈现出许多独特性。本文以近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新史学、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研究近代太原复杂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经,以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机构、规划、建设、思想、人物等)为纬,系统挖掘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梳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太原自主建设与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对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特点、实施动因的理论认识。本文分析了太原山水人文环境及其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代太原城市发展的地理、人文及规划建设基础;通过对近代发展历程的基础研究,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并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事件、要素、人物方面阐述其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的近现代化、本土化的特征及多元化的规划思想。本文通过对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的整理,系统梳理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脉络,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揭示了太原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演变的历史特征;发掘了珍贵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献,对中国近代内陆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料价值;进一步提出了太原城市规划建设中“革化因循、人心化育、文化传承与复兴、遗产保护”的现代启示,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

徐飞[3](2020)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农村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目前,能源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当今世界的能源组成中,不可再生能源仍然占主导地位;“能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开始重视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好坏,强调绿色、循环、可持续;此外,在中共十八大上,还明确提出要走集约化、生态化、和谐化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协调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关系,例如经济、环境、资源、生态等,让我们的后代不会因为我们过度的发展而没有好的资源、环境等。这虽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发展观,但是却是顺应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标志着我们与“能源耗竭”、“环境污染”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逐渐发展为中国建设的先行理念。面对全世界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以及资源的有限,我们必须摒弃原来的规划设计模式,进行变革。本文首先是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等;然后主要介绍了一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理念,遇到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完全可以结合到一起,给农村以新的发展活力。其次,本文进行了一些实际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五莲县内的村庄进行具体的问卷调查、实际勘察等调查之后,分析现在农村中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等问题以及我国农村目前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后,笔者通过对西山阳村周围的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基于绿色可持续性乡土性、协调性、人性化等原则对西山阳村进行了具体的规划设计,让农村实现包括太阳能资源、水资源、垃圾资源、沼气资源等能源的合理利用;通过进行规划设计,增加可再生能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逐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在我们生活中的使用,促进农村生态循环的可持续性以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农村发展带入新的阶段。

付雄苇[4](2019)在《金沙江上游昌波水电站开发方案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发方案是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开发方案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效益,甚至关系到工程的成败。本文对金沙江上游昌波水电站项目开发方案中涉及到的枢纽布置、发电效益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第一,结合国家电力市场和社会需求、促进藏区经济发展及节能减排指标等因素分析,提出昌波水电站建设的必要性;第二,结合项目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社会经济、研究河段和流域规划情况初步提出4个开发方案;第三,分别对4个初选方案就地质条件、环境影响、投资匡算、项目经济性4个方面综合论证比较,最终选取采用方案二作为推进方案。

王柔懿,盛军,贾竣棋,李海燕,杨允菲[5](2019)在《通辽火电厂储灰池植被恢复过程中硬拂子茅种群构件的结构特征》文中提出植物种群年龄结构对于分析种群的动态和预测群落演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通辽火电厂储灰池植被恢复过程中硬拂子茅种群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根茎长度和生物量的年龄结构以及分蘖株生产力和根茎贮藏力的比较,分析了不同恢复年限和家畜干扰条件下两个恢复区内(第1次取样,1区和2区恢复12和8年;第2次取样,1区和2区恢复16和12年)硬拂子茅种群构件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恢复年限至12和8年,两个恢复区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均为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长度和生物量分别为增长型和稳定型;恢复至16和12年,两区分蘖株和根茎均为增长型,但龄级构成趋于复杂。两次取样中,两恢复区分蘖株物质生产力随龄级增加不断减少。同一恢复区第2次取样各龄级分蘖株生产力均显着低于第1次;除1龄根茎外,第2次取样各龄级根茎贮藏力均低于第1次。对于尚处于植被恢复演替初期的群落而言,继续围栏禁牧排除家畜啃食等干扰是确保植被恢复进程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余铭铨[6](2016)在《四川大渡河沙坪二级水电站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文中提出我国水土流失危害严重,水土流失问题是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所以水土保持监测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通常来说,水土保持监测是以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措施为主要内容,对生态环境质量所进行的动态监测。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生产建设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我国生产建设项目的数量呈井喷式增加,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且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相比自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具有突发性、强度高、危害大等特点。在20132014这两年,全国审批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达6万多个,生产建设项目的监测成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四川大渡河沙坪二级水电站工程为例,在调查监测法、地面观测法和资料分析法等常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的基础上,辅以利用无人机技术对四川大渡河沙坪二级水电站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防治责任范围、扰动土地面积、弃土弃渣、土壤侵蚀量、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等。得出主要结论:工程实际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288.60hm2;扰动土地面积为90.38hm2,主要发生在工程筹建期至项目正式开工前的时间段和项目蓄水前库区清理的阶段;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工程土壤侵蚀量共计7084.33t,主要集中在枢纽工程区和弃渣场监测区,占历年总土壤侵蚀量83.9%;弃渣场需尽量选择离主体工程区距离较近、交通便利,堆置容量大的场地;水土保持临时措施实施相对滞后;常规监测方法较耗时、效率低,无人机监测效率高,通达性好;无人机监测相比传统监测技术,无人机具有数据获取迅速、宏观全面的特点,对于小尺度监测面积小且监测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传统监测方法仍然具有一定适用性,无人机监测对于小范围的监测结果的误差较大,但随着监测范围的增加,无人机监测的优势则越加明显,监测结果的误差逐渐减小。

刘宝勇[7](2016)在《大柳塔煤矿土壤砷污染特征及修复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煤炭在开采、加工、运输和利用过程中,所含污染物砷进入到土壤、大气和水体环境,并发生迁移和转化,对矿区生态系统构成威胁。研究煤炭开采及利用过程中砷向环境的迁移转化特征及砷污染对矿区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前提,为进一步解决砷污染技术问题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以内蒙古大柳塔煤矿中等含砷煤及受砷污染土壤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取样、实验室研究、现场种植试验、理论分析等手段与方法,对大柳塔煤矿土壤砷污染特征及修复效应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电子显微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煤样的矿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区煤种为长焰煤,平均含砷量9.185μg/g;采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对研究区煤及土壤中砷的含量和赋存形态进行表征,煤中砷的各形态含量依次为残渣态(41.96%)>硫化物结合态(31.01%)>有机结合态(24.19%)>水溶态(2.65%);土壤中砷的各形态含量依次为O-As(60.75%)>Ca-As(14.49%)>Fe-As(9.97%)>A1-As(6.64%)>A-As(1.50%)>H20-As(0.26%);通过源解析研究大柳塔煤矿土壤砷污染特征,大柳塔煤矿土壤砷污染主要来源于煤中有效态砷,通过矸石的堆放、淋溶与风化及燃煤电厂飞灰扩散等途径污染土壤,土壤有效态砷含量占总砷含量的34.61%;利用PCR-DGGE技术,对矿区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丰度和数量研究,在矿区偏碱性土壤生态系统条件下,砷对Caulobacter(柄杆菌属)、Firmicutes(厚壁菌门)等微生物群落抑制明显,Cystobacteraceae(sp.)(孢囊杆菌科菌株)等为特有耐砷微生物群落;通过野外调查、种植试验等,研究了土壤中砷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优势复垦植物对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研究区土壤生态修复的优势植物以狗尾草为主,经狗尾草修复后,土壤中砷含量去除率最高可达81.6%,狗尾草对砷的富集系数最高为0.77,对砷的转移系数最高为1.5。研究成果对煤矿区砷污染源解析、风险评价及土壤生态修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张华明,张晓亮,昝玉亭,林圣玉,龚长春,熊峰[8](2015)在《火电灰渣场自然恢复下灰渣养分及重金属含量研究》文中指出对自然恢复下4类不同年代样地的灰渣养分含量及重金属含量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含量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呈现递增的趋势,全磷含量在各恢复阶段与对照样地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pH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对灰渣综合质量指数进行研究发现,自然恢复长期、中期、短期与自然恢复初期对比均有显着提高(P<0.05),且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灰渣综合质量指数逐渐提高。对灰渣场锌、铅、铜3种重金属研究后发现,在自然恢复下随着时间的增加,灰渣中重金属含量均呈现递减的趋势。

王辉[9](2014)在《安徽省长江沿岸工程地质分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安徽省长江沿岸的工程地质状况,为沿江地区合理规划建设提供一定依据。本文通过对现有地质、构造和水文状况等资料的分析,得到了安徽省长江沿岸地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等信息,同时根据收集到大量的沿江地区工程的资料做出了长江沿岸工程分布图,通过对工程项目中的钻孔进行分析、汇总,进而对安徽省长江沿岸的工程地质进行综合分区。该工程地质分区可提高沿江土地的利用率,指导沿江地区的规划建设,减少了工程所遇问题,推进沿江有序安全的发展。

高华[10](2012)在《绒坝沟水电站建设环境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绒坝沟是大渡河右岸支流,位于四川省丹巴县城南部,水电开发中支流选取两级开发,干流规划中选取两极开发,则绒坝沟实行四开发,开发电站分别为川主庙电站、孙家沟电站、江达电站、格宗电站。由于水电站的开放会导致周围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将是工程可行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绒坝沟水电站工程需要修建临时建筑如、堆渣场、施工场地、道路料场等其他水久建筑。因此,该建设项目影响将是区域性的。一是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其表现形式是主要通过对植被、土壤和土地利用格局带来影响,从而影响区域的自然生态体系生态完整性;而且工程将造成水土流失,同时植被的淹没将使野生动植物多样性及其生境丧失。本次研究详细调查和了解了绒坝沟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环境功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绒坝沟流域水电规划对区域陆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情况、生物多样性等带来的影响和总体变化趋势,从环境影响角度论证绒坝沟水电规划的可行性,为规划方案和下一步工程方案的优化论证、环境管理和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针对规划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制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环境影响减免措施,充分发挥水电规划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该地区经济、环境良性发展;在分析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及环境质量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相关的对策措施,使下一步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减至最低限度,充分发挥水电规划的有利影响。

二、芜湖发电厂灰渣场植被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芜湖发电厂灰渣场植被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燃用后选煤副产品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归趋及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煤副产品
        1.1.1.1 煤矸石
        1.1.1.2 煤泥
        1.1.1.3 中煤
        1.1.2 选煤副产品引发的环境问题
        1.1.3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
        1.1.3.1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背景
        1.1.3.2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政策
        1.1.3.3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模式
        1.1.4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存在问题
        1.1.4.1 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
        1.1.4.2 选煤副产品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
        1.1.4.3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引发的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污染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样品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选取
    2.2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
        2.2.1 六盘水某煤矸石电厂概况及样品采集
        2.2.2 萍乡某煤矸石电厂概况及样品采集
        2.2.3 济宁某煤泥电厂概况及样品采集
        2.2.4 大同某中煤电厂概况及样品采集
    2.3 样品前处理及分析
        2.3.1 样品前处理
        2.3.2 样品痕量元素总量分析
        2.3.3 样品形态分析
        2.3.4 质量保证及控制
    2.4 数据处理
        2.4.1 评价标准
        2.4.2 污染指数(P_I)
        2.4.3 内梅罗综合指数(P_(NSI))
        2.4.4 风险评价编码法(RAC)
        2.4.5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和R_I)
        2.4.6 健康风险(THQ和HI)
        2.4.7 生物富集系数(BAF)
第3章 六盘水某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和农作物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3.1 概述
    3.2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3.2.1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含量
        3.2.2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分布
        3.2.2.1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
        3.2.2.2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元素总量对元素形态影响
        3.2.3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3.2.4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3.2.5 煤矸石电厂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污染评价及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3.2.5.1 污染指数(P_I)和内梅罗综合指数(P_(NSI))评价结果
        3.2.5.2 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评价结果
        3.2.5.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和R_I)评价结果
    3.3 煤矸石电厂周边农作物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及污染特征
        3.3.1 煤矸石电厂周边农作物各组织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含量
        3.3.2 煤矸石电厂周边农作物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污染评价
        3.3.3 煤矸石电厂周边农作物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健康风险评估
    3.4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农作物系统环境敏感微量元素迁移
        3.4.1 煤矸石电厂周边农作物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富集系数
        3.4.2 煤矸石电厂周边农作物与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萍乡某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4.1 概述
    4.2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4.2.1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含量
        4.2.2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分布
        4.2.2.1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
        4.2.2.2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元素总量对元素形态影响
        4.2.3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4.2.4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4.2.5 煤矸石电厂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污染评价及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4.2.5.1 污染指数(P_I)和内梅罗综合指数(P_(NSI))评价结果
        4.2.5.2 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评价结果
        4.2.5.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和R_I)评价结果
    4.3 小结
第5章 济宁某煤泥电厂周边土壤和农作物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5.1 概述
    5.2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5.2.1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含量
        5.2.2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分布
        5.2.2.1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
        5.2.2.2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元素总量对元素形态影响
        5.2.3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5.2.4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5.2.5 煤泥电厂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污染评价及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5.2.5.1 污染指数(P_I)和内梅罗综合指数(P_(NSI))评价结果
        5.2.5.2 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评价结果
        5.2.5.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和R_I)评价结果
    5.3 煤泥电厂周边农作物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及污染特征
        5.3.1 煤泥电厂周边农作物各组织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含量
        5.3.2 煤泥电厂周边农作物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污染评价
        5.3.3 煤泥电厂周边农作物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健康风险评估
    5.4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农作物系统环境敏感微量元素迁移
    5.5 小结
第6章 大同某中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6.1 概述
    6.2 中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6.2.1 中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含量
        6.2.2 中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分布
        6.2.2.1 中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
        6.2.2.2 中煤电厂周边土壤元素总量对元素形态影响
        6.2.3 中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6.2.4 中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6.2.5 中煤电厂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污染评价及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6.2.5.1 污染指数(P_I)和内梅罗综合指数(P_(NSI))评价结果
        6.2.5.2 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评价结果
        6.2.5.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和R_I)评价结果
    6.3 小结
第7章 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环境中微量元素污染特征对比分析
    7.1 概述
    7.2 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环境微量元素污染特征对比分析
        7.2.1 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环境微量元素含量对比
        7.2.2 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环境微量元素形态对比
        7.2.3 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环境微量元素污染指数对比
    7.3 不同类型选煤副产品电厂周边土壤环境微量元素污染特征对比分析
    7.4 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农作物环境微量元素污染特征对比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8.1 概述
    8.2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存在问题
    8.3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改进建议
        8.3.1 建立选煤副产品标准化检验方法和分类指南
        8.3.2 科学规划,合理选址
        8.3.3 制定行业排放标准,实施总量控制
        8.3.4 优化管理体系
        8.3.5 建立全过程跟踪管理系统
        8.3.6 制定鼓励选煤厂技术创新的政策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
        1.3.2 空间范畴和时间断限
    1.4 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外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1.5.2 国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相关的研究
        1.5.3 近代太原城市史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2 太原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和历史分期
    2.1 太原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
        2.1.1 太原概况
        2.1.2 山川形势
        2.1.3 交通条件
        2.1.4 资源环境
    2.2 太原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2.2.1 行政建置沿革
        2.2.2 晋商都会
        2.2.3 地方历史名人
    2.3 近代以前太原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2.3.1 城市起源与城址变迁
        2.3.2 明代军事重镇及城市格局
        2.3.3 清代城市功能的转变与发展
    2.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内容
        2.4.1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依据
        2.4.2 各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
    3.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的萌芽和发展计划的制定
        3.1.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与地方自治
        3.1.2 广泛探索到地方自治
    3.2 实业初创与城市近代化发展
        3.2.1 交通体系的发展
        3.2.2 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变迁
        3.2.3 城市文化教育职能的加强
    3.3 本章小结
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
    4.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和制度建立
        4.1.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与发展变化
        4.1.2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4.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十年建设计划
        4.2.1 西方“市政”思想的引入
        4.2.2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
        4.2.3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的思想评析
    4.3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4.3.1 督军府
        4.3.2 傅公祠
        4.3.3 同蒲铁路
        4.3.4 西北实业公司
        4.3.5 环城公路
        4.3.6 学校及新式文化建筑
        4.3.7 公园整修与开放
        4.3.8 植树造林
        4.3.9 古迹保护
        4.3.10 其它市政建设
    4.4 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活跃阶段的原因
        4.4.1 特殊的政治环境
        4.4.2 太原的基本经济状况
        4.4.3 太原的人口状况
        4.4.4 具有先进思想和地方营建经验的人才推动
    4.5 阎锡山地方自治理念探源
        4.5.1 阎锡山和“山西自治”“太原试验”
        4.5.2 阎锡山的地方自治理念
    4.6 本章小结
5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5.1 日本占领时期制定的《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5.1.1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社会背景
        5.1.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5.1.3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5.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与其它城市规划的比较
        5.2.1 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其它都市计划的比较
        5.2.2 与不同时期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比较
    5.3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建设
        5.3.1 交通运输
        5.3.2 工矿企业
        5.3.3 水道建设
        5.3.4 其它方面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
    6.1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建构
        6.1.1 太原的军事防御布局机制
        6.1.2 太原军事防御工事构筑设施
        6.1.3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的影响
    6.2 新中国成立前太原的城市规划
        6.2.1 建城问题讨论以及对太原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6.2.2 新版城市规划生成
        6.2.3 市政改善工程
    6.3 本章小结
7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影响
    7.1 西方文化输入与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近代化
    7.2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本土化特征
    7.3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嬗变
    7.4 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它城市的比较
    7.5 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7.6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农村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理论背景
    2.1 可持续发展理念概述
        2.1.1 可持续发展规划基本理论与发展过程
        2.1.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3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系统
    2.2 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技术及其应用
        2.2.1 太阳能的利用
        2.2.2 水的循环
        2.2.3 垃圾的处理
        2.2.4 沼气的使用
        2.2.5 建筑的建造
    2.3 农村规划相关理论
        2.3.1 国内外农村规划相关政策
        2.3.2 农村规划类型
        2.3.3 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与规划的必要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资料与对象
        3.1.2 结果与分析
    3.2 实地考察与分析
        3.2.1 调查资料与对象
        3.2.2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与实践
    4.1 选址与场地分析
    4.2 设计思路
    4.3 设计原则
    4.4 设计目标
    4.5 设计定位
    4.6 设计方案
    4.7 设计内容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金沙江上游昌波水电站开发方案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水电发展状况
        1.3.2 国内外水电工程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水电工程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工程概况
    2.1 河流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候
        2.1.3 社会经济
        2.1.4 研究河段概况
    2.2 梯级水电规划情况
3 工程开发方案设计及对比分析
    3.1 开发工程方案设计依据
        3.1.1 工程等级及建筑物级别
        3.1.2 洪水设计标准
        3.1.3 地震设防烈度
        3.1.4 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和相关文件
    3.2 开发方案设计
    3.3 各开发方案地质条件比较
        3.3.1 方案一(一级开发、长引水式)
        3.3.2 方案二(两级开发)
        3.3.3 方案三(两级开发)
        3.3.4 方案四(两级开发)
        3.3.5 各方案比较结论
    3.4 各开发方案环境影响比较
        3.4.1 .环境概况
        3.4.2 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3.4.3 评价范围
        3.4.4 环境影响的分析
        3.4.5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3.4.6 环境保护投资匡算
        3.4.7 结论
    3.5 工程开发的投资匡算
        3.5.1 编制依据
        3.5.2 交通情况
        3.5.3 枢纽建筑物工程
        3.5.4 其它费用
        3.5.5 基本预备费及工程静态总投资
        3.5.6 各方案投资匡算结果
    3.6 方案经济比较
        3.6.1 上网电价测算
        3.6.2 方案经济净现值测算
        3.6.3 结论
4 推荐方案的综合评价
    4.1 比对结果
        4.1.1 工程地质条件比对
        4.1.2 环境影响比对
        4.1.3 投资匡算比对
        4.1.4 经济效益比对
    4.2 推荐方案发电效益评价
    4.3 王大龙等堆积体对推荐方案影响评价
    4.4 推荐方案区域性断裂影响评价
    4.5 推荐方案环境影响评价
    4.6 推荐方案技术可行性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通辽火电厂储灰池植被恢复过程中硬拂子茅种群构件的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区概况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蘖株的年龄结构
    2.2 根茎的年龄结构
    2.3 分蘖株生产力和根茎贮藏力
3 讨论

(6)四川大渡河沙坪二级水电站水土保持监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水土保持监测研究
        1.2.2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研究情况
    1.3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内容与方法综述
        1.3.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内容
        1.3.2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方法
    1.4 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四川省大渡河沙坪二级水电站概况
    2.1 建设项目概况
        2.1.1 工程地理位置
        2.1.2 工程项目组成
        2.1.3 工程等级与规模
        2.1.4 工程布置
    2.2 项目区自然、经济和水土流失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与水文
        2.2.3 地质条件
        2.2.4 土壤及植被情况
        2.2.5 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情况
        2.2.6 水土流失状况
    2.3 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概况
        2.3.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2.3.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措施布局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川大渡河沙坪二级水电站水土保持监测设计
    3.1 监测指导思想和原则
    3.2 监测范围及分区
    3.3 监测重点区域
    3.4 监测点布设情况
        3.4.1 监测布局
        3.4.2 监测点布设
    3.5 监测时段与频次
    3.6 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
        3.6.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监测方法
        3.6.2 扰动土地面积监测方法
        3.6.3 弃渣、堆土堆置情况监测方法
        3.6.4 土壤侵蚀和流失量监测方法
        3.6.5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监测方法
        3.6.6 防治效果监测方法
    3.7 无人机监测技术与方法
        3.7.1 无人机遥感技术简述
        3.7.2 无人机技术监测方法
    3.8 监测成果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测结果与分析
    4.1 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与分析
        4.1.1 实际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4.1.2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变化原因分析
    4.2 扰动土地面积监测结果与分析
    4.3 弃土弃渣场监测结果与分析
    4.4 土壤侵蚀量监测结果与分析
    4.5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与分析
        4.5.1 Ⅰ区枢纽工程监测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
        4.5.2 Ⅱ区施工生产生活监测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
        4.5.3 Ⅲ区弃渣场监测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
        4.5.4 Ⅳ区交通设施监测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
        4.5.5 Ⅴ区移民安置监测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
    4.6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与分析
        4.6.1 林草措施的生长和覆盖情况
        4.6.2 已实施的防护工程的运行情况
        4.6.3 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
    4.7 相关指标无人机监测结果与分析
        4.7.1 相关指标无人机监测结果
        4.7.2 与常规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大柳塔煤矿土壤砷污染特征及修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煤中砷的含量及赋存特征研究进展
        1.2.2 煤中砷燃烧条件下的析出规律研究进展
        1.2.3 砷在燃煤产物中的富集特征研究进展
        1.2.4 矿区土壤砷污染研究进展
        1.2.5 土壤中砷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2.6 土壤砷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大柳塔煤矿土壤砷污染特征研究
    2.1 大柳塔煤矿概况分析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煤层及煤质概况分析
    2.2 煤的矿物结构特征分析
    2.3 煤中砷含量及赋存形态表征
        2.3.1 煤中砷的含量表征
        2.3.2 煤中砷的赋存形态表征
        2.3.3 燃煤产物中砷的赋存形态表征
    2.4 煤中砷与显微组分的结合及其释放特性研究
        2.4.1 煤的显微组分分析
        2.4.2 煤中砷与有机、无机显微组分相关性研究
    2.5 土壤生态系统中砷的赋存特征研究
        2.5.1 样地的选择与采样
        2.5.2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2.5.3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砷含量的测定
        2.5.4 土壤砷的分布特征分析
        2.5.5 土壤砷的赋存形态表征
        2.5.6 土壤砷含量与理化性质相关性研究
    2.6 土壤砷污染源解析
        2.6.1 土壤砷污染淋溶实验研究
        2.6.2 土壤砷污染预测模型解析
    2.7 土壤对砷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研究
    2.8 不同污染负荷土壤对砷的等温吸附特性研究
    2.9 本章小结
3 砷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3.1 土壤微生物群落PCR-DGGE分析
        3.1.1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3.1.2 微生物PCR-DGGE技术与应用研究
        3.1.3 土壤微生物PCR-DGGE实验研究
    3.2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3.3 土壤微生物种类与聚类分析
    3.4 砷对土壤微生物作用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砷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4.1 植物生态分析与砷含量的测定
        4.1.1 植物生态分析样地的选择
        4.1.2 植物样品的预处理
        4.1.3 植物样品砷含量的测定
    4.2 砷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3 植物对砷的富集与运移规律研究
    4.4 砷对植物的毒理分析
    4.5 土壤、微生物、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4.5.1 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分析
        4.5.2 土壤砷含量、微生物、植物量相关性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土壤砷污染修复效应研究
    5.1 种植试验与方法
        5.1.1 试验样地的选取
        5.1.2 优势植物种植试验研究
        5.1.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5.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优势植物对砷污染土壤生态系统修复效应研究
        5.2.1 狗尾草对土壤的改良效应
        5.2.2 狗尾草对土壤微生物菌群的修复效应
        5.2.3 狗尾草对砷的富集效应
        5.2.4 狗尾草对砷的转移效应
        5.2.5 狗尾草对土壤中砷的去除效应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DGGE谱图测序结果
附录B TSP预测浓度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件

(8)火电灰渣场自然恢复下灰渣养分及重金属含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样地设置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渣场自然恢复下不同灰渣养分变化
        2.1.1 自然恢复下pH 的变化
        2.1.2 自然恢复下有机质含量变化
        2.1.3 自然恢复下全氮含量变化
        2.1.4 自然恢复下全磷含量变化
        2.1.5 自然恢复下全钾含量变化
    2.2 灰渣质量综合评定
    2.3 灰渣场自然恢复植被对灰渣重金属影响
        2.3.1 自然恢复下的锌含量变化
        2.3.2 自然恢复下的铅含量变化
        2.3.3 自然恢复下的铜含量变化
3 讨 论
    3.1 灰渣的养分变化
    3.2 自然恢复下灰渣中重金属变化
4 结论和展望

(9)安徽省长江沿岸工程地质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安徽省长江沿岸概况
        1.2.1 地理位置
        1.2.2 区位优势
        1.2.3 区位交通
    1.3 工程地质研究现状
        1.3.1 工程地质研究现状
        1.3.2 地震地质环境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
2 安徽省长江沿岸地层研究
    2.1 地层概况
    2.2 安徽省长江沿岸地层
3 安徽省长江沿岸地质构造和岩石研究
    3.1 地质构造研究
        3.1.1 断裂构造
        3.1.2 新构造运动及其特征
    3.2 岩石研究
        3.2.1 岩浆岩
        3.2.2 沉积岩
        3.2.3 变质岩
4 安徽省长江沿岸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研究
    4.1 地形地貌研究
    4.2 水文地质研究
        4.2.1 气象、气候概述
        4.2.2 水文状况
5 安徽省长江沿岸钻孔资料研究
    5.1 钻孔资料汇总及分布
    5.2 钻孔资料研究
6 安徽省长江沿岸工程地质分区
    6.1 概述及分区依据
    6.2 工程地质分区研究
    6.3 安徽省长江沿岸工程地质分区表及分区图
    6.4 各区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绒坝沟水电站建设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生态环境评价的概念与目的
        2.1.1 生态环境阐述
        2.1.2 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2.1.3 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特点
        2.1.4 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方法
    2.2. 水利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2.1 土地利用上的影响
        2.2.2 生态完整性方面的影响
        2.2.3 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影响
        2.2.4 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2.3 流域梯级开发规划方案简介
        2.3.1 规划河段范围
        2.3.2 流域梯级布置及方案拟定
        2.3.3 水库淹没及占地
        2.3.4 流域开发顺序选取原则
        2.3.5 流域规划方案技术指标筛选
3. 绒坝沟水电站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3.1. 自然与工程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1.1 绒坝沟流域概况
        3.1.1.2 绒坝沟水资源开发现状
        3.1.1.3 支沟补水情况
        3.1.1.4 区域地质
        3.1.1.5 气候、气象
        3.1.1.6 水文径流
        3.1.2 工程概况
    3.2 评价方法
        3.2.1 调查与评价范围
        3.2.2 调查的方法
        3.2.3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3.3 绒坝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3.3.1 陆生植物
        3.3.2 陆生动物
        3.3.3 水生生物
        3.3.4 土地资源调查
        3.3.5 水土流失现状调查
    3.4 流域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4.1 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杏与评价
        3.4.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与评价
        3.4.3 声学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5 评价区域内居民生产、生活用水调查
    3.6 污染源现状调查及环境存在主要问题
    3.7 零规划方案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3.8 规划实施后的主要环境影响及相关制约因素
        3.8.1 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及敏感目标
        3.8.2 制约因素、可能涉及的区域和行业部门
4.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4.1 对水环境的影响
        4.1.1 水文、泥沙情势的影响
        4.1.2 水质的影响
        4.1.3 水温的影响
        4.1.4 下游用水影响
        4.1.5 累积影响分析
    4.2 陆生植物影响分析
        4.2.1 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分析
        4.2.2 植被演变分析
        4.2.3 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
        4.2.4 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2.5 累积影响分析
    4.3 陆生动物影响分析
        4.3.1 陆生动物影响分析
        4.3.2 珍稀动物影响
        4.3.3 累积影响分析
    4.4 对水生生物影响分析
        4.4.1 对藻类植物的影响
        4.4.2 对鱼类的影响
        4.4.3 累积影响分析
    4.5 施工“三废”及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4.6 环境地质影响分析
        4.6.1 工程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6.2 推荐电站区域地质条件
        4.6.3 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可能性预测
        4.6.4 地质环境影响结论
    4.7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4.7.1 有利的社会环境影响
        4.7.2 不利的社会环境影响
    4.8 大气和声学环境影响分析
    4.9 局部气候影响分析
    4.10 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
        4.10.1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4.10.2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4.10.3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5. 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
    5.1 水环境保护措施
    5.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3 水土流失防止措施
    5.4 社会环境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四、芜湖发电厂灰渣场植被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燃用后选煤副产品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归趋及其效应[D]. 李丹. 南昌大学, 2021(02)
  • [2]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 李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农村规划设计研究[D]. 徐飞. 延边大学, 2020(05)
  • [4]金沙江上游昌波水电站开发方案综合评价研究[D]. 付雄苇. 西华大学, 2019(02)
  • [5]通辽火电厂储灰池植被恢复过程中硬拂子茅种群构件的结构特征[J]. 王柔懿,盛军,贾竣棋,李海燕,杨允菲. 草业学报, 2019(01)
  • [6]四川大渡河沙坪二级水电站水土保持监测评价[D]. 余铭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7]大柳塔煤矿土壤砷污染特征及修复效应研究[D]. 刘宝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5)
  • [8]火电灰渣场自然恢复下灰渣养分及重金属含量研究[J]. 张华明,张晓亮,昝玉亭,林圣玉,龚长春,熊峰.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5(07)
  • [9]安徽省长江沿岸工程地质分区研究[D]. 王辉. 合肥工业大学, 2014(10)
  • [10]绒坝沟水电站建设环境影响研究[D]. 高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芜湖电厂灰渣场植被状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