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剂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对术后患者循环呼吸的影响

首剂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对术后患者循环呼吸的影响

一、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首剂量对循环呼吸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1](2021)在《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文中认为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径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表明,ERAS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科室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快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张嘉宇[2](2021)在《布托啡诺用于老年患者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下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布托啡诺用于老年患者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下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布托啡诺组和舒芬太尼组,每组各25例,分别于神经阻滞麻醉前静脉给予20μg/kg布托啡诺、0.1μg/kg舒芬太尼。观察两组入室(T0)、静脉给药即刻(T1)、神经阻滞操作即刻(T2)、切皮即刻(T3)、上止血带后60min(T4)、放止血带即刻(T5)、术毕(T6),7个时间点的MAP和HR,于T0和T6两个时刻抽取4ml桡动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记录术中不良反应如恶心、干呕/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嗜睡等发生情况,患者各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及镇静Ramsay评分。结果:MAP、HR的时点间和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布托啡诺组和舒芬太尼组在各时点的MAP、HR变化不同,布托啡诺组变化幅度较小,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水平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两组T0、T6时刻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变化幅度不同,布托啡诺组上升幅度明显小于舒芬太尼组,说明布托啡诺能较强抑制应激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VAS评分的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T2-T6两组VAS评分呈下降趋势,布托啡诺组各时点略低于舒芬太尼组。两组Ramsay评分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T2-T5时刻,两组Ramsay评分呈升高趋势,布托啡诺组各时点均高于舒芬太尼组。结论:布托啡诺用于老年人膝关节置换术中能够减轻止血带反应,有效抑制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镇静镇痛效果良好,患者舒适度较高,可推广使用。

张璟[3](2021)在《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不同背景剂量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试验》文中提出目的:理想的围手术期镇痛不仅能够明显减轻手术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还能够加速患者康复,改善其预后。针对胸外科手术术后疼痛发生率高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将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胸外科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泵,并设置不同背景剂量。与目前临床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应用较为广泛的舒芬太尼进行比较,实现羟考酮术后个体化用药,优化静脉自控镇痛泵参数设置,探求患者用药总体满意度、安全有效性、和临床推广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行择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胸科患者共计60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舒芬太尼组(S组)、实验组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低背景剂量组(OS1组)和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高背景剂量组(OS2组),每组各20例。舒芬太尼组(S)使用枸橼酸舒芬太尼100μg作为术后镇痛泵的阿片类用药,另加右美托咪定200μg,雷莫司琼0.6mg,用0.9%生理盐水配至100ml,镇痛泵参数设置为持续给液剂量2ml/h,自控给液剂量0.5ml/次,锁时时间15min。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组(OS1组、OS2组)均使用盐酸羟考酮50mg和舒芬太尼50μg作为术后镇痛泵的阿片类用药,另加右美托咪定200μg,雷莫司琼0.6mg,用0.9%生理盐水配至100ml,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低背景剂量组(OS1组)镇痛泵参数设置为持续给液剂量1ml/h,自控给液剂量0.5ml/次,锁时时间15min,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高背景剂量组(OS2组)镇痛泵参数设置为持续给液剂量2ml/h,自控给液剂量0.5ml/次,锁时时间15min。分别于术后1h(T1)、8h(T2)、24h(T3)、48h(T4)进行镇静、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评估,于48h(T4)时统计镇痛泵无效按压次数,于出院后统计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天数。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胸科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均于手术后接受镇痛泵镇痛,且依从性良好,配合麻醉医师完成围术期管理,且接受研究人员术后随访及临床观察。随机对照的3组受试者,在基线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等人口基线资料,也包括术前评估ASA分级、手术资料方面的手术切口等级、切口个数和手术时长。(2)OS组术后48h内的Ramsay评分普遍高于S组,在24h时,OS2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三组术后NRS评分中位数均小于4分,OS组术后48h内NRS评分普遍低于S组。静息状态下,48h,OS2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动状态下,8h,三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OS2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OS1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三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OS2组与S组或与OS1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4)术后不良反应方面,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镇痛泵无效按压次数,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OS2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低背景剂量组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蒋然[4](2021)在《程控脉冲与持续输注给药用于胸腔镜手术后胸段椎旁阻滞镇痛的效果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采用程控间歇脉冲给药(programmed intermittent bolus infusion,PIBI)维持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的镇痛效果仍不清楚。本研究拟比较PIBI和持续输注给药(continuous infusion,CI)两种方式维持胸椎旁阻滞用于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后镇痛的效果,以及两种镇痛方法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8月到2021年1月间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BI组和CI组,每组各29例,术后均采用胸段椎旁神经阻滞。PIBI组采用PIBI给药,CI组持续给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痛觉阻滞节段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按压次数、需要使用镇痛药物补救治疗的患者例数、镇痛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CI组相比,PIBI组术后24h痛觉阻滞节段数更多(P<0.001),而术后24h至48h内PCA按压次数较少(P=0.040)。PIBI组术后24h静息状态(P=0.026)及咳嗽状态(P=0.010)下VAS疼痛评分低于CI组。两组间PCA总按压次数,需要使用镇痛药物补救治疗的患者率、镇痛满意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术后气管导管保留时间、进食普食时间、胸引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日及术后30天死亡率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IBI较CI的镇痛效果更佳,镇痛药物需求量更少。脉冲式给药方式能增加皮肤感觉阻滞节段数,扩大体表镇痛范围。

李宁[5](2021)在《腰方肌阻滞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镇痛中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子宫肌瘤为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疼痛为影响该类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以阿片类镇痛药物为主,不良反应较多,患者满意度较低。为提供更加完善的术后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近年来提倡多模式镇痛。腰方肌阻滞作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一种,即将局麻药物注入腰方肌周围,以达到减轻或消除腹部手术后腹壁痛和内脏痛的目的。目的探讨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镇痛中的镇痛效果以及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90例,年龄30-50岁,ASA分级I-II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组(Q组)、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T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P组)。Q组术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T组术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P组术毕连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记录三组患者术后6、12、24小时静息、运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追加镇痛药物的使用率;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1.术后6、12、24小时静息VAS评分:三组相比较无显着差异。2.术后6、12、24小时运动VAS评分:三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两两比较:Q组在各时间点运动VAS评分显着低于T组(P<0.05),Q组和P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术后24小时内追加镇痛药物的使用率:Q组使用率为13.7%,T组使用率为50.0%,P组使用率为14.2%,三组比较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两两比较:Q组患者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的使用率显着低于T组(P<0.05),Q组和P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发生率:Q组发生率为20.6%,T组发生率为23.3%,P组发生率为53.5%,三组比较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两两比较:Q组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着低于P组(P<0.05),Q组和T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腰方肌阻滞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提供了更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罗继文[6](2021)在《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开胸手术是纵隔、肺和食管等胸外科疾病的常见治疗方式,但开胸手术后常常伴发胸部切口疼痛。术后疼痛不仅可以引起应激反应,还可以严重影响胸廓运动、排痰和咳嗽等动作,使得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受到限制,最终可以导致患者发生术后肺炎和肺不张等并发症。因此开胸手术后良好的镇痛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硬膜外腔麻醉是开胸手术后常见的区域镇痛方式,镇痛效果较好,但容易导致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尿潴留和低血压等并发症。肋间神经阻滞镇痛将麻醉药局部注入肋间神经沟以阻断肋间神经,具有操作简便安全且并发症少的特点,但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时效较短,且镇痛效果较差。开胸术后通过胸壁置管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是进一步提高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的重要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持续肋间神经阻滞与单纯肋间神经阻滞和持续硬膜外镇痛在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应用效果,为临床上开胸手术后应用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120例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胸外科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其中男60例、女60例,年龄40~77(58.10±7.00)岁。应用随机数表产生随机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A组为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组,术后分组镇痛方案为通过穿刺装置持续泵入0.075%罗哌卡因(3m L/h)以持续阻滞肋间神经;B组为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组,术后分组镇痛方案为单次注射罗哌卡因(0.25%,3m L)行单纯肋间神经阻滞;C组为持续硬膜外镇痛组,术后分组镇痛方案为通过常规术前置管持续泵入0.2%罗哌卡因(4-8 m L/h)行硬膜外镇痛。三组患者均接受基础镇痛方案+分组镇痛方案,其中基础镇痛方案为帕瑞昔布钠40mg q12 h i.v.+哌替啶1.5 mg/kg q8 h i.m,且当患者主诉疼痛时主诉疼痛时行追加注射哌替啶镇痛的补救镇痛方案。研究者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疼痛量表联合数字评分量表从术后6 h至术后第4d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每组患者每日追加哌替啶用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各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及追加镇痛药物的剂量,对三种镇痛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第0d,三组方案联合基础镇痛均能有效控制疼痛,且三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分别为A组(2.02±0.39)分、B组(2.13±0.75)分、C组(2.03±0.69)分。A组与C组患者疼痛评分在术后第0-2d和术后第3-4d均无显着性差异[(2.08±0.28)分vs.(1.93±0.53)分,(3.20±0.53)分vs.(3.46±0.47)分,P>0.05]。但各组患者术后第3-4d疼痛评分均显着高于术后第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3.20±0.53)分vs.(2.08±0.28)分,B组(3.95±1.07)分vs.(2.42±0.73)分,C组分(3.46±0.47)分vs.(1.93±0.53),P<0.05]。B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剂量显着高于A组和C组,差有统计意义[(343.33±119.56)mg vs.(220.00±64.08)mg,(343.33±119.56)mg vs.(225.38±78.85)mg,P<0.05]。但A组和C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剂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00±64.08)mg vs.(225.38±78.85)mg,P>0.05]。三组患者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A组(12.85±8.57)d、B组(15.00±15.14)d、C组(13.95±13.29)d。结论:多模式镇痛是剖胸术后早期控制疼痛的理想方案。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减少补救镇痛的用药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郭祺[7](2020)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新生儿脐血低氧诱导因子-1α含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新生儿脐动脉血低氧诱导因子-1α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单胎初产妇64例,依据自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原则分为镇痛组30例(E组),对照组34例(C组)。镇痛组: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待宫口开至3cm时,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并连接镇痛泵。对照组:自愿放弃镇痛措施,按正常自然分娩程序处理。记录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采用Mulleetr镇痛强度评分法)、不同产程阶段脐动脉血流S/D值、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采用ELISA法测定脐动脉中HIF-1α的含量。结果:E组Mulleetr评分≤2分所占比例明显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脐动脉血流S/D值不同产程阶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HIF-1α结果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局麻药加小剂量阿片类镇痛药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对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脐血HIF-1α含量无明显影响。

王全亮[8](2020)在《不同时间点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膝关节严重病变,恢复关节活动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TKA手术创伤及对机体生理干扰大,围手术期合理的麻醉管理对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及重建关节功能至关重要。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已广泛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但实施阻滞的时间点仍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旨在观察在不同时间点给予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泗洪县人民医院90例65~75岁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根据实施连续股神经阻滞的不同时间点,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Ⅰ组,n=30)、术前阻滞组(Ⅱ组,n=30)和术后阻滞组(Ⅲ组,n=30)。所有病人均行静脉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不实施任何神经阻滞;术前阻滞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股神经穿刺给药并留置导管;术后阻滞组患者于麻醉、手术后,且患者意识完全恢复后行超声引导股神经穿刺给药并留导管。全身麻醉诱导药物选用依托咪酯0.1~0.2 mg/kg、咪达唑仑0.05-0.1 mg/kg、顺阿曲库铵0.2 mg/kg、舒芬太尼0.2~0.3μg/kg;麻醉维持: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4~8 mg/kg/h、顺阿曲库铵1.5~2μg/kg/min及瑞芬太尼0.1~0.3μg/kg/min,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瑞芬太尼、丙泊酚的输注速度和舒芬太尼的追加根据BIS监测及患者疼痛应激反应进行。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顺阿曲库铵、前10min停用丙泊酚,手术结束时停用瑞芬太尼,根据患者肌力恢复情况应用新斯的明来拮抗肌松残余效应。连续股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并留置无菌导管,与一次性PCA镇痛泵相连,配置20ml 0.7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至100ml的镇痛液,作为后续持续给药。对照组术后行PCIA镇痛:舒芬太尼1.5μg/ml+生理盐水至 100ml。围手术期其它镇痛管理:所有患者入院后,口服200 mg塞来昔布,每日12次;术中由骨科医师行“鸡尾酒疗法”,即75mg/10ml罗哌卡因十倍他米松2mg稀释至30ml行关节腔多点注射;术后给予塞来昔布200 mg口服,每日2次。观察指标:麻醉药用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止血带时间,静息VAS和运动VAS评分,简易智力状况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C-反应蛋白和皮质醇,首次下床时间及对镇痛的满意度,麻醉和手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嗜睡等)发生率。观察时间点:术前1日(T0)及术后1h(T1)、24h(T2)、48h(T3)留取外周血标本检测CRP及Cor;术后以上各时间点随访并记录VAS评分;术前1日及术后第7日行MMSE评分。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心动过缓发生率及低血压发生率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丙泊酚、咪达唑仑、依托咪酯、顺阿曲库铵等药品总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的总量明显低于Ⅰ组和Ⅲ组,P<0.05;疼痛评分:三组患者术后1h、24h、48h各时间点静息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Ⅱ组和Ⅲ组患者术后1h、24h及48h运动VAS评分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两组患者术后同一时间点运动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RP及Cor含量:三组患者术后1h、24h、48h含量均高于手术前,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手术后各时间点CRP及Cor含量低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术后同一时间点CRP和Co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前1日、术后第7日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的镇痛满意度优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短于Ⅰ组,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连续股神经阻滞等多种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有效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比较术前和术后开始的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前应用可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围手术期CRP和Cor数值,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满意度。

邓昌辉[9](2020)在《纳布啡预防性镇痛对老年胃癌手术应激反应及苏醒期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由于老年患者存在各器官系统功能减退,其对麻醉和手术耐受力相对降低,麻醉及手术创伤导致的应激反应不利于老年患者的术后恢复,故而选择合理的镇痛策略对老年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预防性镇痛是使患者取得相对完善、长时间、覆盖整个围术期镇痛的理念。目前为止,预防性镇痛药物有很多,然而,常规的麻醉镇痛药物常常存在苏醒期延长、镇静程度较深、影响苏醒质量等不良反应。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用于预防性镇痛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纳布啡是一种新型的阿片受体的激动-拮抗剂,能与μ和κ相关的受体结合,同时还可以激活脊髓水平的κ受体,从而发挥一定镇痛效果,其已被证实在小儿、妇科、产科等患者中取得一定的镇痛效果,且并发症较少,然而其在行手术的老年患者预防性镇痛中的效果不清楚的,且相关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纳布啡在老年胃癌根治术预防性镇痛的效果进行评价,探讨其对患者苏醒期血液动力学、镇静、镇痛等情况影响,结合应激指标变化趋势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为纳布啡在临床的应用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8月在我院确诊胃癌且需行胃癌根治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四组,即对照组(C组)、纳布啡低剂量组(L组)、纳布啡中剂量组(M组)及纳布啡高剂量组(H组),每组25例。纳布啡L/M/H三组分别于全麻诱导前5min给予纳布啡0.1 mg·kg-1、0.15 mg·kg-1、0.2 mg·kg-1静脉推注;对照组同一时间采用等容量生理盐水静脉推注。四组患者麻醉诱导药物均为:咪达唑仑(0.05-0.10 mg·kg-1)、舒芬太尼(0.3-0.5μg·kg-1)、依托咪酯(0.1-0.2mg·kg-1)、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0.2mg·kg-1);麻醉维持:全凭静脉麻醉,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起始血浆浓度分别为4μg·ml-1和4ng·ml-1(术中根据BIS值调控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浓度),连续性泵入1.5μg·kg-1·min-1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四组患者术中均进行BIS监测,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记录四组患者一般资料及麻醉诱导前(T0)、拔管时(T1)、拔管后5 min(T2)及拔管后30 min(T3)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及T0、T1、T2及T3时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记录四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后5 min及30min镇静评分(Ramsay)、5 min及30min镇痛(VAS)评分、苏醒期躁动评级;记录四组术后24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呼吸抑制、体温变化、寒战、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等。结果:(1)四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及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麻醉诱导前(T0),四组患者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管时(T1)、拔管后5min(T2)及拔管后30 min(T3)纳布啡L/M/H三组患者MAP、HR指标均低于对照组C组(P<0.05),且纳布啡L/M/H三组患者MAP、HR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麻醉诱导前(T0),四组患者的血浆Cor、NE、E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管时(T1)、拔管后5 min(T2)及拔管后30 min(T3)纳布啡L/M/H三组患者血清Cor、NE、E含量均低于对照组C组(P<0.05),且纳布啡L/M/H三组患者血清Cor、NE、E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4)四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纳布啡L/M/H三组患者拔管后5min及30min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C组;5min及30min 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C组(P<0.05),其中纳布啡M组5min及30min VAS评分最低,5min及30min Ramsay镇静评分最高(P<0.05)。(5)纳布啡L/M/H三组0级躁动发生例数均高于对照组C组(P<0.05),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C组(P<0.05);其中纳布啡M组0级躁动最高及躁动发生率最低(P<0.05)。(6)纳布啡L/M/H组患者拔管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C组(P<0.05),且纳布啡M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P<0.05)。结论:术前给予纳布啡预防性镇痛可有效稳定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降低手术应激反应;同时有效改善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静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其中0.15 mg·kg-1纳布啡效果最为明显,并发症最少。

刘伟[10](2020)在《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手术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胸科手术创伤大,涉及皮肤、肌肉、肋骨、胸膜、肺脏等多个器官脏器组织及躯体和内脏感受器,开胸术后疼痛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手术疼痛之一,目前胸科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率达80-96%,其中约有40-50%患者可以发展成慢性疼痛,麻醉疼痛潜在的影响免疫功能,不利于残留肿瘤细胞清除,如何更加有效控制术后急性疼痛,减少副作用发生,并关注免疫功能的保护,是当前胸外科麻醉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临床研究立足一种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脉冲注药镇痛”,通过与“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和常规“持续静脉输注镇痛”方法相比较,系统论证其对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免疫应答的影响,评估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模式,应用于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实施肺叶切除后临床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进行不同术后镇痛方式的系统比较研究。1.研究分组:将90例行VATS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组”,(简称程控组,P组,n=30);“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组”,(简称连续组,S组,n=30)和“静脉持续自控镇痛组”,(简称静脉组,V组,n=30),术后分别应用相应镇痛方式。2.临床观察指标和时间点:观察术前(T0)、切皮后40min(T1)、切皮2h(T2)、术毕(T3)、术后 1h(T4)、术后 4h(T5)、术后 24h(T6)和术后 48h(T7)不同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疼痛强度数字模拟评分(NRS)、Ramsay镇静评分、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镇痛泵的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镇痛局麻药物罗哌卡因的消耗量、麻醉药品(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的消耗量、术后不良反应、QoR-15恢复质量评分。3.免疫应答指标选择和监测方法:(1)流式细胞术延续分析淋巴细胞及亚群中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NK 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比例在术前、切皮 2h 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2)基于吸附细胞因子特异抗体免疫微球的流式细胞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分析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浓度在术前、切皮2h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结果]1.NR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三组镇痛方式下,静息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方面,“程控组”(P组)[0.0(0.0)~3.0(1.0)]与“连续组”(S组)[0.0(0.8)~3.0(1.8)]和“静脉组”(V组)[1.0(2.0)~4.0(1.0)]分别比较,在术后4h、24h和48h(T5-T7)显着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方面,P组[2.0(1.0),2.0(0.0)]和 S 组[3.0(1.0),2.0(0.8)]与 V 组[3.0(1.0),3.0(0.0)]分别比较,在术后1h、4h(T4和T5)分别有显着降低(P<0.05);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三组比较各时间点(T0-T7)无明显差异(P>0.05)。2.镇痛药品和麻醉药品消耗量比较:三种镇痛方式下,自控镇痛追加药物次数方面,P组[0.0(0.0)~2.0(3.0)]与S组[0.0(0.8)~3.0(4.0)]和V组[0.0(1.0)~5.0(5.0)]分别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显着减少(P<0.05);在局麻镇痛药罗哌卡因消耗量方面,P 组[30.0(0.0)~525.0(37.5)]与 S 组[40.0(7.5)~540.0(40.0)]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出现显着减少(P<0.05)。在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消耗量方面,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均出现显着降低(P<0.05)。3.术后不良反应比较:主要包括心动过速和头晕症状,三组镇痛方式下,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发生率显着降低(P<0.05)。4.QoR-15 恢复质量评分变化:P 组(107.0±5.1,114.4±4.2)与 S 组(104.4±5.3,110.5±3.8)和 V 组(103.1±3.5,108.3±4.2)分别比较,在术后 24h 和48h(T6、T7)时分别显着增加(P<0.05)。5.对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影响(1)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对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NK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①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总淋巴细胞(P 组:22.1±6.0~6.3±2.0;S 组:25.4±7.5~6.4±1.4;V 组:25.0±5.5~6.2±1.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总 T 细胞(P 组:72.9±7.4~64.5±9.9;S 组:73.3±8.0~68.4±9.0;V 组:74.0±7.5~68.2±12.9)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辅助性 T 细胞(P 组:41.9±4.6~35.6±4.2;S 组:42.3±7.4~35.8±5.4;V组:41.6±7.6~35.1±10.6)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②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组内分别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B淋巴细胞(P组:10.8±3.5~12.8±3.9;S组:9.9±2.8~11.1±4.0;V组:9.6±4.4~11.7±6.5)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NK 细胞(P 组:16.9±5.8~21.1±8.2;S 组:16.8±8.4~20.3±7.7;V 组:13.9±5.6~17.5±7.8)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2)细胞因子变化:IL-2、IL-4、IL-6、IL-10、TNF-α、IFN-γ 在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IL-6和IL-10分别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①IL-6(P:4.6±2.2~82.4±61.3;S:4.9±1.9~72.9±39.5;V:4.6±1.7~125.4±77.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②IL-10(P:3.8±1.4~5.4±2.0;S:3.3±0.8~5.2±2.4;V:3.4±0.8~6.0±4.3)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结论]1.程控椎旁间歇注药镇痛通过脉冲式给药模式对于VATS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术后镇痛局麻药物的用量少,术后恢复质量好,适用于VATS术后镇痛。2.应用椎旁超前镇痛可以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应用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3.胸科手术及麻醉镇痛可以导致免疫抑制,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对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影响,并不比静脉镇痛具有优势,但是胸科术后免疫抑制现象值得关注和必要干预。

二、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首剂量对循环呼吸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首剂量对循环呼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1.1 ERAS定义
    1.2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
        1.2.1 术前宣教
        1.2.2 术前戒烟、戒酒
        1.2.3 术前访视与评估
        1.2.4 预康复
        1.2.5 术前营养支持
        1.2.6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1.2.7 术前禁食禁饮
        1.2.8 术前肠道准备
        1.2.9 术前麻醉用药
    1.3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中部分
        1.3.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皮肤准备
        1.3.2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与抗应激管理
        1.3.3 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策略
        1.3.4 炎症管理
        1.3.5 气道管理与肺保护策略
        1.3.6 脑保护策略
        1.3.7 术中输液及循环管理
        1.3.8术中体温管理
        1.3.9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1.3.1 0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1.3.1 1 鼻胃管的留置
        1.3.1 2 腹腔引流
        1.3.1 3 导尿管的留置
    1.4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1.5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后部分
        1.5.1 术后疼痛管理
        1.5.2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1.5.3 术后饮食
        1.5.4 术后贫血
        1.5.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1.5.6 出院基本标准
        1.5.7 随访及结果评估
    1.6 建立ERAS评估系统
2 肝胆外科手术部分
    2.1 术前宣教
    2.2 多学科评估
    2.3 专科评估
    2.4 手术规划
    2.5 控制术中出血
        2.5.1 入肝血流阻断法
        2.5.2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
        2.5.3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2.6 损伤与感染控制
    2.7 控制手术时间
    2.8 肝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与术后镇痛策略
    2.9 术中CLCVP、循环及容量管理
        2.9.1 实施CLCVP的方法与路径
        2.9.2 CLCVP并发症及其防治
    2.1 0 肝胆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与抗炎策略
    2.1 1 早期活动与进食
    2.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2.1 3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2.1 4 凝血功能紊乱与预防静脉血栓的管理
    2.1 5 引流管管理
    2.16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2.17出院标准
3 胰腺外科手术部分
    3.1 术前宣教及医患沟通
    3.2 术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应用
    3.3 预康复
    3.4 术前胆管引流
    3.5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3.6 术前肠道准备
    3.7 术前禁食的必要性及碳水化合物治疗的可行性
    3.8 麻醉方法的选择
    3.9 术中液体治疗
    3.1 0 围手术期呼吸管理胰腺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3.1 1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PD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3.1 2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DP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3.1 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3.1 4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3.1 5 PD术后鼻胃管留置的必要性评价
    3.16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的作用评价
    3.17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3.18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排空延迟的防治
    3.19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
    3.20出院标准与指征
4 胃外科手术和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部分
    4.1 术前宣教
    4.2 预康复
        4.2.1 术前营养评估和治疗
        4.2.2 减重手术术前饮食管理
        4.2.3 减重手术术前血糖管理
        4.2.4 术前呼吸系统管理及预康复参见总论部分。
        4.2.5 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术前处理
    4.3 术前禁食禁饮及肠道准备
    4.4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4.5 麻醉方案及管理
        4.5.1 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及区域神经阻滞
        4.5.2 腹腔镜手术肌松管理
        4.5.3 内环境的管理
        4.5.4 目标导向的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4.6 手术方式
        4.6.1 腹腔镜手术
        4.6.2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腹腔镜手术
        4.6.3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
    4.7 行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的术后呼吸管理
    4.8 减重手术病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术后管理
    4.9 术后胃管的留置
    4.1 0 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
    4.1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
    4.1 2 术后镇痛及止吐管理
    4.1 3 术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4.1 4 术后切口及引流管道的管理
    4.1 5 出院标准
5 结直肠外科手术部分
    5.1 术前宣教
    5.2 预康复
        5.2.1 术前风险评估
        5.2.2 预康复
        5.2.3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5.3 术前肠道准备
    5.4 术前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清饮料
    5.5 麻醉前用药
    5.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参见总论部分。
    5.7 麻醉方案及管理
    5.8 PONV的防治
    5.9 手术方式的选择
        5.9.1 腹腔镜技术
        5.9.2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
        5.9.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5.9.4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
        5.9.5 转流性造口
    5.1 0 鼻胃管
    5.1 1 预防术中低体温
    5.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5.1 3 腹腔或盆腔引流管的管理
    5.1 4 导尿管
    5.1 5 预防术后肠麻痹
    5.16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肛门功能保护与评估
    5.17术后镇痛
        5.17.1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EA)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存在术后低血压和尿潴留的风险,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镇痛获益不大,甚至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5.17.2 NSAIDs NSAIDs是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5.17.3外周神经阻滞
        5.17.4镇痛辅助用药
    5.18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的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
    5.19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
    5.20评估及审查制度
    5.21出院标准及随访

(2)布托啡诺用于老年患者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下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围术期采集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分析
    2.3 应激反应指标结果分析
    2.4 不良反应指标结果分析
    2.5 镇静镇痛情况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神经阻滞麻醉
    3.2 血流动力学
    3.3 应激反应
    3.4 VAS评分
    3.5 镇静评分
    3.6 不良反应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布托啡诺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不同背景剂量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疼痛
        2.1.1 疼痛生理
        2.1.2 围术期疼痛管理
    2.2 阿片药物
        2.2.1 阿片概述
        2.2.2 阿片药物药理学
        2.2.3 阿片药物副作用
        2.2.4 阿片药物之羟考酮与舒芬太尼
    2.3 胸外科手术
        2.3.1 胸外科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2.3.2 胸外科围术期疼痛管理
    2.4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1.2 研究对象的分组
    3.2 试验耗材
        3.2.1 试验药物
        3.2.2 试验用术后镇痛泵
    3.3 麻醉方案
        3.3.1 术前准备
        3.3.2 麻醉前监护
        3.3.3 麻醉诱导
        3.3.4 麻醉维持
        3.3.5 术后苏醒
        3.3.6 镇痛泵设置
    3.4 观察指标
        3.4.1 基线资料
        3.4.2 术后评价
    3.5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基线资料
        4.1.1 人口学资料
        4.1.2 ASA分级及手术资料
    4.2 术后镇静评分
    4.3 术后镇痛评分
    4.4 不良反应发生率
    4.5 镇痛泵无效按压次数
    4.6 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第5章 讨论
    5.1 实验设计具体参数来源
    5.2 镇静镇痛评分
    5.3 不良反应及预后
    5.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程控脉冲与持续输注给药用于胸腔镜手术后胸段椎旁阻滞镇痛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食管癌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现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腰方肌阻滞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镇痛中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腹部手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开胸术后疼痛研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新生儿脐血低氧诱导因子-1α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设备及药品
    1.3 硬膜外镇痛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
    1.5 观察指标及标本采集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产妇基本资料比较
    2.2 产妇镇痛效果比较
    2.3 产妇产程不同阶段S/D值的比较
    2.4 新生儿结局比较
3 讨论
    3.1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气血血气分析、脐动脉血HIF-1ɑ含量的比较
    3.2 两组产妇不同产程阶段S/D值的比较
    3.3 两组产妇Mulleetr评分比较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不同时间点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仪器设备及麻醉药物
        2.3 麻醉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麻醉、手术中及术后观察指标
        3.3 疼痛及认知评分
        3.4 应激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 研究流程图
    2 一般资料
    3 三组患者术中观察指标
    4 三组患者的术中用药量情况
    5 三组患者的静息VAS评分和运动VAS评分
    6 三组患者MMSE评分
    7 三组患者C反应蛋白及皮质醇含量
    8 三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及满意度
    9 三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管理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对照缩略词

(9)纳布啡预防性镇痛对老年胃癌手术应激反应及苏醒期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排除标准
    2 仪器与药品
        2.1 仪器
        2.2 药品
        2.3 麻醉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
    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四组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比较
    3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应激指标比较
    4 四组患者苏醒时间、Ramsay镇静评分、VAS评分比较
    5 四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比较
    6 四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1 纳布啡预防性镇痛对全麻苏醒期镇痛的影响
    2 纳布啡预防性镇痛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3 纳布啡预防性镇痛的对苏醒期镇静效果的影响
    4 纳布啡预防性镇痛的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5 安全性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纳入排除标准
        2.4 主要药品和设备
        2.5 胸椎旁神经阻滞穿刺置管方法
        2.6 麻醉及术后镇痛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免疫评估技术方法
        2.9 免疫检测原理、步骤
        2.10 疼痛、镇静、爆发痛和恢复质量评价标准
        2.11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患者纳入流程
        3.2 病人一般资料和分组情况
        3.3 三组镇痛方法在静息/咳嗽时NRS疼痛评分变化
        3.4 三组镇痛方法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3.5 术后Ramsay镇静评分情况
        3.6 三组镇痛方法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比较
        3.7 两椎旁镇痛组不同时点罗哌卡因用量差异
        3.8 术毕麻醉药用量变化
        3.9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10 三组镇痛方法QoR-15恢复质量评分情况
        3.11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
        3.12 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变化
        3.13 辅助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NK细胞变化
        3.14 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分析结果
        3.15 血浆IL-2、IL-4、IL-6、IL-10 浓度变化
        3.16 血浆TNF-α、IFN-γ浓度变化
    4.讨论
        4.1 程控间歇椎旁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4.2 镇痛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手术和麻醉对免疫反应及肿瘤进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首剂量对循环呼吸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9)
  • [2]布托啡诺用于老年患者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下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观察[D]. 张嘉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不同背景剂量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试验[D]. 张璟. 吉林大学, 2021(01)
  • [4]程控脉冲与持续输注给药用于胸腔镜手术后胸段椎旁阻滞镇痛的效果比较[D]. 蒋然.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腰方肌阻滞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镇痛中的效果观察[D]. 李宁.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罗继文.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7]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新生儿脐血低氧诱导因子-1α含量的影响[D]. 郭祺.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8]不同时间点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观察[D]. 王全亮. 苏州大学, 2020(02)
  • [9]纳布啡预防性镇痛对老年胃癌手术应激反应及苏醒期影响[D]. 邓昌辉.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10]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D]. 刘伟.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20(01)

标签:;  ;  ;  ;  ;  

首剂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对术后患者循环呼吸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