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阳工学院成绩

沉阳工学院成绩

一、沈阳工业学院成果集锦(论文文献综述)

高硕[1](2021)在《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频道专题节目是体育媒体人观点发声的阵地,通过“采写编评播”展现媒体职责使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是体育原创作品与报道实力综合体现的载体。体育频道专题节目依托统一固定的播出风格,形成了独创一格的节目形态,符合创作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的内核。就目前而言,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存在不合理现象,在频道间表现为:专题节目时长缩短,播出时间不具稳定性,专题节目出现频道间摇摆,且依托政策地缘性和赛事版权等诸多元素,体育频道专题节目播出体量不足,地方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发展不均衡,体育赛事的感召力无法全面体现。鉴于体育频道的整体发展以及我国体育文化传播需要专题节目深入的报道与播出工作,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的合理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根据符合体育专题节目定义的原则,选取国内外共22档体育频道专题节目。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梳理我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发展历程并总结编排特征,分析影响定位的因素,横向以节目播出内容对比;纵向以不同时段的专题节目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在不同地区的体育频道中定位各不相同,各频道呈现动态编排的趋势;我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受思想内容定位、目标受众定位、节目时间编排定位、节目制作风格定位四种因素影响;通过创新扩散理论探究专题节目的传播路径:在创新方式上依托新媒体平台,在创新渠道上分切短视频播出;在传播时间上“S”型曲线缓慢,专题节目平稳发展;在传播环境上,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呈现“定位不清-定位演绎-定位明晰-定位动摇-定位再探索”的五个阶段。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存在几点问题:我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内容编排元素被忽略;依托体育频道播出专题节目较为单一;体育频道专题节目粗放型观看成为常态,专题节目的播出时长与受众期待存在矛盾;频道间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受其它类型节目挤压,忽略其他体育项目的制作;专题节目播放类型固定化等问题。针对我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存在的问题,研究建议:把握专题节目制作特征与基本元素;贯彻四全媒体传播矩阵与传播路径,单向传播转化为多向互动、同频共振,实现全员传播;关注传受主体与用户思维精准定位,形成经过周密的受众调查后,创作出符合受众偏好的专题节目;明确体育频道专题节目独立性编排地位,保证专题节目在频道间的播出体量;延伸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在单项赛事的广度,均衡关注其它单项赛事;突破线性传播局限延伸产品化建构,加大制作精品节目投放各大移动播放平台。

田宇[2](2020)在《应用传统建筑元素的铁路客站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针对铁路客站应用传统建筑元素表现城市历史文化的现象,作者开始从建筑学角度思考推动两者结合的深层原因。虽然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是建筑设计领域重要创作主题之一,伴随现代建筑发展至今,但在铁路客站造型设计中充分实践还得等到本世纪初高速铁路网建设。设计者运用传统建筑元素设计出许多优秀案例,并且这种创作方向呈现明显,但作者也注意到其中趋同化、具象化等弊端。在传统建筑元素现代应用经验基础上,作者通过梳理铁路客站形态演变历程,分析相关案例,归纳总结传统建筑元素在铁路客站中转译与重构具象嫁接、构件抽象、夸张变形、意象概括等六种方法。最后自拟题目开展试设计,检验设计方法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全文共六章,首章绪论阐明研究对象,介绍相关背景、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提出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阐述相关理论,进行基础研究,短暂地拓展研究范围,从更宏大的视角研究传统建筑元素应用现代建筑方法经验,论述其结合铁路客站客观原因,简要概括现阶段实践成果;第三章梳理铁路客站演变历程,指出演变原因,从决策者、设计方立场分析铁路客站应用传统建筑元素机制,总结评价具体转译与重构方法;第四章逐条阐述设计方法,举例说明方法特征,归纳应用要点,每个方法进行针对性小设计验证方法合理性;第五章作者自拟题目,在第四章试设计基础上,为贴近现实情况,综合运用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方法,模拟进行辽阳西站方案设计,再次检验方法可行性;第六章对全文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绘制系谱图,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将原本地理层面由铁轨串联各地的铁路客站通过应用传统建筑元素,将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地域性、建筑民族性等研究热点联系起来;第二,没有局限讨论铁路客站建筑形态,而是站在设计者角度思考现象背后的文化需求、运营模式改进、材料进步等深刻原因;第三,分析大量案例得出更普遍实用的设计方法,对今后在类似地区设计铁路客站提供专业指导;第四,着眼设计方法,结合自拟题目现实背景用设计践行理论方法。

邓宇轩[3](2020)在《“电竞”影像的生产与传播研究 ——以“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为研究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影像生产已经成为电子竞技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论文以电竞影像文本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播学、符号学、青年亚文化等理论视角,以我国当下电竞产业的网络传播为背景,选取“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的影像作品作为研究范本,通过内容分析法、在线参与式观察、个案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电竞影像文本及其全产业链,对其内容生产机制和传播机制进行解码分析。论文首先分析电子竞技影像的生成及其形态,介绍其影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社交媒体、门户视频网站、短视频App的多媒介平台的跨屏互动,探讨“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相关影像文本的网络流动。论文的研究重心在于探讨电子竞技影像的符号体系及文本特征,以符号学的理论视角分析赛事影像中的仪式化符号和个性化符号,得出影像中神话符号、“祭祀”符号、仪式化听觉符号和个性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分析这些符号来探索电竞影像中仪式化符号的影像呈现特点及其构建过程。论文进一步研究了电竞影像的“部落化”生产,以产业化发展的角度,重点分析“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相关俱乐部的门户式运营策略、电竞粉丝身份的自我塑造以及俱乐部生产与粉丝生产的“合作”。论文由此指出“部落化”生产的模式加大的满足了粉丝的需求,也更加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推广。论文最后着重分析“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的粉丝群体所构建的“饭圈”文化,并指出电竞影像所建构的电竞“异托邦”可以帮助电竞粉丝实现情感地聚集,完成“电竞”符号的文化认同。此外,论文还阐述了电竞影像消费与象征仪式,指出电竞比赛的影像直播不仅仅是仪式现场的还原,它已经逐渐演化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事件,具备“媒介仪式”的色彩。

邱铁鑫[4](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李晓博[5](2019)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本土化研究》文中提出自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西方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事物大举进入中国,中国社会文化与艺术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剧变。而二十世纪初,是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摄影艺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下,迎来了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期。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文人学者开始加入到摄影队伍中来,并自主探索摄影艺术。他们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把摄影从匠艺拓展到艺术创造的舞台,同时为中国现代摄影创作方向打下了基础和范例。源自于西方的摄影在中国从萌芽到独立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视觉经验影响的文化人二次改造,形成了“本土化”独立观看的自我主体建构。本文以二十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本土化为研究对象,从摄影美学理论、摄影艺术创作风格与表现主题的演变、创作主体的发展角度入手,解答摄影在中国是如何萌芽、发展、壮大并开始形成早期中国摄影文化的基本面貌这个问题。并进而探讨摄影给中国人的传统视觉经验带来了哪些冲击和反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摄影创作主体在改造传统文化视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中国摄影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历程。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记载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现代主义的巨变,参与到现代文化的建构中来;成为当时中国文化寻求民族认同的一种方式。同时还映射出当时摄影队伍中大多数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强烈的民族精神诉求及矛盾焦虑的艺术创作状态。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摄影艺术的传播体制也相应地发生了现代转型,出现了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如摄影期刊的创办、摄影社团的出现以及摄影展览会的传播。摄影期刊和摄影社团创办促进了摄影的发展和普及,摄影展览的出现把摄影的视觉审美逐渐渗透到大众之中。这些传播方途径相互支撑,进一步促进了摄影艺术的繁荣发展。一方面提高了摄影视觉审美的现实意义,从不同程度上起到了视觉启蒙的作用,改造了人们固有的传统文化视觉经验。另一方面,经过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从而使摄影的视觉语言焕发生机。总之,研究二十世纪初的摄影,意义并不是“怀旧”,而是需要探索的重点——对于摄影艺术家来说,怎样扩展新的审美空间才能建构有风格的本土摄影话语,这将是一个长期延续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图像泛滥、泥沙俱下的当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西方审美差异性,在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辩证地吸收世界思想文化之所长。它不仅能对中国摄影艺术的创新发展有所助益,更重要的是能对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摄影创作提供更多的图像话语资源和思想资源,挖掘摄影艺术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多种可能性。

信光杰[6](2016)在《CBA联赛电视转播宏观体制与信号制作过程研究》文中认为电视与体育的联姻有力推动了职业联赛的发展,电视转播权价格的翻倍剧增成为职业体育收入的主要来源,但CBA联赛的电视转播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考察法从CBA联赛电视转播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CBA联赛电视转播的宏观体制问题与微观上的理念、内容、形式等问题,找出影响CBA电视转播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控制论和信息论是上层研究理论基础;符号学理论、“把关人”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是运用理论基础,贯穿在CBA联赛电视转播的始终。在CBA联赛职业化进程中,电视转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反映出当前CBA联赛电视转播水平较低,职业化进程相对迟缓。2、宏观层面,现行中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倾向与高度垄断性质,是制约CBA联赛电视转播权出售和电视转播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制播分离作为未来的趋势,在CBA联赛的电视转播中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专门的法律保护,严重地影响了 CBA联赛电视转播权的营销和篮球电视节目的制作。3、“公平、平等、无偏见”和“运动、激情与美感”是当前篮球转播的两大公认理念,“内容的故事性、戏剧性与创造性”是创新理念。“明星球员的热点追踪”、“用实时数据和慢动作回放与集锦形式来叙述、解读比赛”作为两种创新手段,抓住了篮球电视信号制作的精髓。岗位缺失、专业知识匮乏、对篮球运动缺少热爱是CBA联赛电视转播各岗位人员的现状。4、图像方面,与NBA相比,CBA各景别使用频数整体上较少,出现景别时长过长或过短的现象,球员近景和特写的景别次数较少且时长控制不合理,缺少对明星球员的重点关注。从议程设置角度看,篮球比赛中,第一议题是比赛的比分、球员尤其明星球员的情绪及场上出现的突发事件;第二议题是双方教练员和裁判员的临场指挥情况;第三议题是对球迷和其他场外事件的关注。5、声音方面,CBA形成了述评结合,述中有评,评中有述,述评比例相当的解说方式;NBA形成了解说和评论分工明确,解说员采用“球员+事件过程+事件结果”的模式,评论员解读、分析比赛的解说方式。但在介绍背景知识、专业知识及语言丰富方面,CBA的解说水平不如NBA强。字幕方面,CBA主要存在电视字幕数量偏少、字画不对位及无关字幕较多、字幕在电视荧屏上的停留时间或短或长等问题。

刘琳琳[7](2015)在《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文中研究指明石刻文献领域的研究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和深入,尤其近十年来更是呈出现丰富多彩的可观面貌。随着相关论着的大量涌现,石刻文献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批论着代表着石刻文献研究的现有水平,同时也是奠定其继续发展壮大的理论基础。本书就对这批丰富却零散分布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对各种性质的碑刻文献的研究论着作具体的介绍和梳理,并尽量归纳其优缺点,使整个石刻文献的研究现状在学术上给读者呈现一个宏观认识。以便探析石刻文献研究的大体状况和基本脉络。这种从理论入手的写作角度也正是在石刻文献研究领域所缺乏的。高桥继男是日本石刻研究方面的专家,发表过很多相关论文和着作,其中《中国石刻关系图书目录(1949—2007)》和《中国石刻关系图书目录(2008—2012前半)稿》是目前所见最完整收集中国石刻研究相关的图书目录的工具书。本文就是以此为参考,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这部分借鉴日本学者高桥继男先生的分类原理,将近十年的石刻文献研究资料分为五大类,分别是资料性图书、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书·新出土文物图录、概说·研究图书、字体(字形)相关图书和目录(索引)·地图。其中,每一类下面又分为若干小类。本文根据每一类的书目多少进行详略不等的介绍,其中,资料性图书和概说·研究类图书详写,其他选择简略介绍。从而尽量将见过读过的论着展现于文中,达到文献综述的效果。第二部分是近十年石刻相关图书目录(2004—2014)。同样这部分也是按照高桥继男先生的分类原则分类、分地域详细列出。其中一部分参阅高桥继男先生的《中国石刻关图书目录》。目录的设置可以让读者对近十年的石刻文献研究论着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不仅可以作为查阅资料的依据,更能对近十年的碑刻文献研究现状理清一个具体的脉络。目录后设勘误表,是通过查阅对《中国石刻关系图书目录》中存在的错误或疑问进行改正和解疑,并添加一些没有收录的图书。

张媛[8](2021)在《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研究》文中认为明清时期,由于世俗文化的兴起,仕女形象从仕女画中脱离出来,成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并被广泛应用于工艺品当中。其中,瓷器是仕女纹样的重要载体。工艺精美、形式多样的瓷器仕女纹样不仅盛行于国内,还风靡于国外。除了审美价值,它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受封建制度的影响,仕女纹样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性别的不平等现象。从表面上看,明清仕女纹样描绘的是古代女子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它也是社会思想、风俗礼仪、国家制度的真实反映。然而,中西方之间的遥远距离阻隔了信息的传递,致使西方对中国文化十分陌生。因此,西方人在欣赏外销瓷的过程中,忽视了仕女纹样本身的文化意义,从而产生了不同于东方的审美标准,并影响了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的创作。也正是因为如此,通过外销瓷,我们能够窥探到仕女纹样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情况。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可分为传统纹样和异域纹样两大类。传统纹样是指未受外来影响的中国本土纹样,包括仕女游园、仕女婴戏、戏曲故事等题材。异域纹样是指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融入西方元素,比如西洋人物、道具摆件、绘画技法等。从视觉效果上,两类纹样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都出自中国瓷匠之手,所以异域化的仕女纹样仍然符合中国艺术的创作规律。在中国艺术中,存在大量的模件化现象。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艺术的创作者常采用“打散重组”一些经典装饰母题的方法将一些常见的装饰元素分解拆散,并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然而,中国瓷匠用惯性的设计思维将西方元素移植到传统纹样中,使外销瓷仕女纹样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以仕女纹样作为切入点,运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明清外销瓷的形成原因、艺术特征以及外销瓷装饰纹样中所反映的中外装饰艺术交流。

樊航利[9](2021)在《光社及其代表人物摄影观研究》文中指出摄影是不是艺术?这一命题在西方摄影术发明不久就已经提出,但若在中国摄影发展历程中寻找回应,需要定位到20世纪初叶的特殊历史语境中。当时新旧思想激烈碰撞,在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中,关于摄影艺术的理论发问,只是时代强音中的微弱回响。“光社”是研究中国摄影艺术早期发展的研究范本。它成立于1923年,以与北大相关的知识分子为主体,以团体的形式和面貌出现并展开实践,是中国第一个摄影艺术团体。本文从对光社的本源研究为切入点,把以刘半农、陈万里为代表的光社人物摄影观考察与其身份相结合,挖掘二者在文化、思想上的一致性或不同之处,同时,通过对二人摄影作品的分析,总结他们对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贡献。此外,从不同个体、不同团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多维视域对光社人物摄影观进行考察,进而提炼出光社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影响。刘半农、陈万里的摄影实践分别从艺术、科学两个维度出发,探索了中国摄影艺术的基本方向,这也正好是摄影作为媒介的的两个发展方向。在传承与创新、进步与局限并存中,光社完成了它从孕育到淡出的发展历程,是对早期中国摄影艺术发展路径的探索,也是对早期中国摄影艺术的启蒙与本体建构。与纷繁复杂的现实相比,历史注定是减法,但历史研究中主体地位的漂移则需要引起警惕。在21世纪的摄影实践中,这样的漂移来自我们以西方标准为参照的自我否定,也来自对中国自身摄影发展的间或搁浅。对光社人物摄影观的考察是对中国摄影艺术启蒙阶段的关注与研究,是对中国摄影艺术发展脉络的溯源与梳理,是对中国摄影文化品性的深度认知与考察,是在摄影这一独立艺术门类中寻找文化自信,这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摄影理论体系的基础工作与必要一环。

张博文[10](2020)在《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已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们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多方面性的特点,在这些丰富的需求中,自然包括精神文化需求,而体育项目,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CBA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篮球联赛,首先满足了球迷们可以在家门口观赏高水平篮球比赛的需求,其次推广了篮球运动,鼓励篮球爱好者参与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让篮球运动员通过CBA联赛的形式,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为CBA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CBA也与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的政策相符合,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了体育强国的建设,推动了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将体育强国梦融入中国梦之中。作为体育产业品牌中的突出代表,本文以CBA为切入口,将品牌传播和融媒体传播相结合,通过探寻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的过程并提出建议,也为其他体育品牌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发。文章主要利用传播学与品牌学的相关理论展开研究,对CBA进行细致的剖析。本文根据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的5W模式为框架,对CBA品牌融媒体传播过程进行研究,主要从CBA品牌融媒体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媒介(渠道)、传播内容这几个基本环节展开。通过对CBA品牌融媒体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研究分析,总结当前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的情况,并提炼出CBA品牌的四个组成要素:CBA品牌标识、CBA品牌精神、CBA品牌形象,以及CBA品牌的主要产品内容——CBA联赛;以及与CBA品牌本身不可分割的五种品牌主体特性:无形性、观赏性、集体性、大众性乃至国际性。在此基础上,对传播受众、媒介以及内容展开论述,补充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的相关实例,发现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可以改进的空间。最后根据上文提出相关建议,旨在扩大CBA品牌的影响力,提升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营造良好的品牌传播氛围。同时也让其他品牌也能从中获取一些经验和灵感,产生启发,为它们的品牌融媒体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促使它们能够更好更优地进行品牌融媒体传播,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大品牌影响力,增强品牌竞争力,扩大品牌价值,形成良性循环。最后的结论,阐述了文章研究得出的结果,并指出文章存在的一些缺点与不足,以期对未来融媒体传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二、沈阳工业学院成果集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工业学院成果集锦(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研究现状
        1.2.2 关于国外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3.4 研究思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介绍
        2.1.2 相关概念界定
        2.1.3 研究理论的使用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案例分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扎根理论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发展背景沿革
        3.1.1 初创阶段:节目定位类型化(1980-1994 年)
        3.1.2 拓展阶段:节目定位动态化(1995 年-2007 年)
        3.1.3 强化重组阶段:节目定位概念化(2008 年-2015 年)
        3.1.4 品牌发展阶段:节目定位产品化(2016 年-至今)
    3.2 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的五大环境
        3.2.1 社会赛事环境
        3.2.2 制度政策环境
        3.2.3 文化播出环境
        3.2.4 市场竞争环境
        3.2.5 媒介技术环境
    3.3 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发展现状
        3.3.1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多元叙事,动态编排
        3.3.2 地方电视台体育频道:整合赛事,滚动播出
    3.4 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编码分析
        3.4.1 思想内容定位对体育频道专题节目的影响
        3.4.2 目标受众定位对专题节目的影响
        3.4.3 节目时间编排定位对专题节目的影响
        3.4.4 节目制作风格定位对专题节目的影响
4 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创新扩散下面临的差异与挑战
    4.1 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创新扩散面临的差异
        4.1.1 创新方式:入驻社交媒体,开启分流的思想内容定位
        4.1.2 创新渠道:分切视频传播,联动多屏的目标受众定位
        4.1.3 传播时间:播出数量递增,曲线缓慢的时间编排定位
        4.1.4 传播环境:媒介环境变化,定位再探的节目风格定位
    4.2 我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面临的挑战
        4.2.1 内容编排元素被忽略
        4.2.2 单一传播渠道难支撑
        4.2.3 受众粗放观看成常态
        4.2.4 频道间专题节目缩短
        4.2.5 节目播出类型固定化
        4.2.6 节目制作呈供需错配
5 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发展策略
    5.1 把握节目的制作特征与编排元素
    5.2 拓展全媒体播出矩阵与传播路径
    5.3 实现传受主体与用户思维精准定位
    5.4 明确体育频道专题节目独立性编排地位
    5.5 突破线性传播局限延伸专题节目产品化
    5.6 调整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在频道内的配置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1 专家访谈
附录2 问卷调查
附录3 扎根理论编码过程

(2)应用传统建筑元素的铁路客站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铁路快速发展
        1.1.2 铁路客站文化内涵与时代需要
        1.1.3 铁路客站设计成果与不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总结经验,服务未来
        1.2.2 提升城市形象,彰显文化历史
        1.2.3 记录时代变迁与建筑风格演变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理论基础与设计方法
    2.1 我国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基础条件及发展历程
        2.1.1 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基础条件
        2.1.2 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发展历程
    2.2 国外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应用方法研究
        2.2.1 日本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发展脉络
        2.2.2 欧美传统建筑转译与重构应用
    2.3 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设计方法综述
        2.3.1 建筑布局
        2.3.2 建筑构架
        2.3.3 建筑材料
        2.3.4 建筑构件
        2.3.5 建筑形态
        2.3.6 建筑色彩
    2.4 传统建筑元素在铁路客站中应用
        2.4.1 铁路客站概念
        2.4.2 铁路客站应用传统建筑元素
        2.4.3 传统建筑元素在铁路客站中应用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客站应用传统建筑元素设计方法解析
    3.1 铁路客站形态演变历程
        3.1.1 铁路客站起步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3.1.2 铁路客站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末
        3.1.3 铁路客站丰富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3.1.4 铁路客站迸发阶段——21世纪初至今
    3.2 客站形态演变原因分析
        3.2.1 建筑材料与结构进步
        3.2.2 运营模式改进
        3.2.3 时代因素影响
    3.3 铁路客站应用传统建筑元素机制分析
        3.3.1 城市背景考量
        3.3.2 设计方主题选择
    3.4 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设计方法成果反馈
        3.4.1 传统建筑元素创作主题占比大
        3.4.2 转译与重构抽象趋势
        3.4.3 转译与重构方法逐渐形成
    3.5 本章小结
4 传统建筑元素在铁路客站应用样本群中设计方法
    4.1 具象嫁接
        4.1.1 具象嫁接解释
        4.1.2 具象嫁接方法分类
        4.1.3 具象嫁接应用策略
        4.1.4 具象嫁接试设计
    4.2 构件抽象
        4.2.1 构件抽象定义
        4.2.2 构件抽象方法分析
        4.2.3 构件抽象设计特征
        4.2.4 构件抽象试设计
    4.3 夸张变形
        4.3.1 夸张变形说明
        4.3.2 夸张变形要素分析
        4.3.3 夸张变形试设计
    4.4 意象概括
        4.4.1 意象概括阐明
        4.4.2 意象概括方法特性
        4.4.3 意象概括方法分析
        4.4.4 意象概括试设计
    4.5 隐喻象征
        4.5.1 隐喻象征解说
        4.5.2 隐喻象征方法分类
        4.5.3 隐喻象征应用要点
        4.5.4 隐喻象征试设计
    4.6 解构重组
        4.6.1 解构重组说明
        4.6.2 解构重组案例分析
        4.6.3 解构重组应用技巧
        4.6.4 解构重组补充说明
    4.7 本章小结
5 结合传统建筑元素设计方法检验——辽阳西站试设计
    5.1 题目背景与城市区位
        5.1.1 题目背景
        5.1.2 城市区位
    5.2 辽阳西站试设计简介
    5.3 辽阳西站试设计分析
        5.3.1 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方法分析
        5.3.2 辽阳西站试设计立面分析
    5.4 辽阳西站试设计成果展示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总结
    6.2 关于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A “中国固有式建筑”分类
附录B “民族形式”建筑分类
附录C 台湾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
附录D 80年代至今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
附录E 日本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
附录F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铁路客站建筑风格
附录G 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末铁路客站建筑风格
附录H 20世纪80、90年代铁路客站形态发展
附录I 21世纪铁路客站创作主题分类
致谢

(3)“电竞”影像的生产与传播研究 ——以“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为研究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电竞”影像的生成及其形态
    第一节 什么是“电竞”影像
        一、“依附”的创作
        二、竞赛的映射
        三、产业的延伸
    第二节 “电竞”影像的网络流动
        一、社交媒体的散播
        二、门户视频网站的发布
        三、短视频App的“狂欢”
    第三节 影像文本的构建类型
        一、偏新闻的赛事报道
        二、偏宣传的形象建构
        三、偏情感的自我表达
        四、偏游戏的无厘头拼贴
第二章 “电竞”影像的符号体系与文本特征
    第一节 电竞影像的仪式化符号
        一、神话符号
        二、“祭祀”符号
        (一)色彩祭祀符号
        (二)祭祀场景符号
        (三)祭祀服装符号
        三、听觉符号
    第二节 电竞影像的个性化符号
        一、选手的自我符号
        二、参赛选手符号
        三、赛场符号
    第三节 从互文性到超文本影像
        一、游戏与赛事的融合
        二、线上与线下的交织
        三、衍生、流动与裂变
第三章 “电竞”影像的“部落化”生产
    第一节 关于在线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实施说明
    第二节 俱乐部的门户式运营
        一、影像生产满足粉丝心理需求
        二、品牌推广与形象营销
    第三节 “电竞”粉丝身份的自我塑型
        一、影像的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变
        二、强交互的参与式文化
    第四节 俱乐部生产与粉丝生产的“合作”
        一、“合作”模式之融合
        二、“合作”模式之互动
第四章 饭圈化:影像构建的电竞“异托邦”
    第一节 影像集聚情感动力
        一、兴趣爱好
        二、群体认同
        三、娱乐想象
        四、互惠共享
    第二节 电竞符号的文化认同
        一、电竞符号的文化价值
        二、电竞文化的认同价值
        三、电子竞技的饭圈化发展
    第三节 电竞影像消费与象征仪式
        一、电竞影像消费的方式
        二、电子竞技的象征仪式
    第四节 泛电竞用户的出现
        一、泛电竞用户的群体分析
        二、泛电竞用户的特征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5)二十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初入中国的影像读解
    第一节 早期摄影的主体建构
    第二节 “摄影艺术”的中国式解读
第二章 摄影美学的内涵与边界
    第一节 求美和赏鉴: 摄影是艺术吗?
    第二节 平行和交互: 摄影与绘画的类比
    第三节 民族意识和个体精神:摄影与现实的关系
第三章 摄影创作及主体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创作风格取向: 传统认知与探索的实验性
    第二节 创作题材特征: 本土化内涵的传达
    第三节 创作主体研究: 现实创作与艺术理想间的挣扎
第四章 摄影艺术本土化的传播途径
    第一节 摄影期刊的创办与推广
    第二节 摄影社团的出现与作用
    第三节 摄影展览的传播与价值
结语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CBA联赛电视转播宏观体制与信号制作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体育比赛与电视媒体关系的研究
    2.2 关于NBA与CBA电视转播发展历程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中国体育电视转播体制与格局的研究
    2.4 关于篮球电视公用信号的制作理念与形式的研究
    2.5 关于电视转播的内容研究
    2.6 关于电视转播电视制作方面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内容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思路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4.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4.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4.2 NBA与CBA电视转播的历史沿革
        4.2.1 NBA电视转播的发展历程
        4.2.2 CBA电视转播的发展历程
    4.3 CBA联赛电视转播的宏观因素分析
        4.3.1 广播电视的三种传播体制
        4.3.2 CBA联赛电视转播的模式研究
    4.4 CBA联赛电视转播公用信号制作的理念、流程与标准
        4.4.1 CBA联赛电视转播公用信号制作的理念与手段
        4.4.2 CBA联赛电视转播公用信号的制作流程与制作标准
    4.5 CBA联赛电视转播的符号学分析
        4.5.1 CBA联赛电视转播的画面分析
        4.5.2 CBA联赛电视转播的解说评论分析
        4.5.3 CBA联赛电视转播字幕的应用现状分析
    4.6 影响CBA联赛电视转播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
        4.6.1 影响CBA电视转播的硬软件因素
        4.6.2 提高CBA电视转播质量的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编 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
    一、资料性图书
        (一)综合性大型图书
        (二)南北朝以前材料为主的图书
        (三)隋唐五代资料为主的图书
        (四)宋以后资料为主的图书
    二、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书·新出土文物图录
    三、概说·研究图书
        (一)总述·通论
        (二)以南北朝以前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三)以唐五代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四)以宋以后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五)题跋(叙录)·碑帖·碑学相关图书
    四、字体·字形相关图书
    五、目录(索引)·地图相关图书
下编 近十年石刻相关图书目录(2004—2014)
    一、资料性图书
        A 综合性大型图书
        附录1 碑帖书法相关图书
        附录2 石窟造像(雕塑)相关图书
        附录3 佛寺志道观志祠墓志关系丛书
        B 南北朝以前材料为主的图书
        附录1 陶砖铭文瓦当相关图书
        附录2 画像石砖相关图书
        1、广域
        2、山西省
        3、江苏省·浙江省
        4、山东省
        5、河南省
        6、四川省·甘肃省
        7、辽宁
        附录3 岩画相关图书
        附录4 高句丽广开土王(好太王)碑
        附录5 王羲之王献之全集
        C 隋唐五代资料为主的图书
        附录 唐代书名家个人全集
        D 宋以后资料为主的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天津市
        3、河北省
        4、山西省
        5、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
        6、吉林省·黑龙江省
        7、上海市·江苏省
        8、浙江省
        9、安徽省
        10、福建省
        11、江西省
        12、山东省
        13、河南省
        14、湖北省·湖南省
        15、广东省·海南省
        16、广西壮族自治区
        17、重庆市·四川省
        18、贵州省
        19、云南省
        20、陕西省
        21、甘肃省
        22、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23、台湾
        (B~D)附录 1 碑帖·书道(书法)相关图书
        (B~D)附录 2 石窟造像雕刻相关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
        3、河北省·河南省
        4、山西省
        5、辽宁省·黑龙江省
        6、江苏省
        7、浙江省
        8、安徽省
        9、山东省
        10、河南省
        11、湖北省·湖南省
        12、重庆市·四川省
        13、云南省·广东省
        14、陕西省
        15、甘肃省
        16、西藏自治区
        17、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8、台湾
        (B~D)附录 3 石窟志石窟内容总录
        (B~D) 附录 4 寺庙祠志
        1、北京市
        2、山西省
        3、上海市·江苏省
        4、浙江省
        5、福建省
        6、山东省·河南省
        7、湖南省·四川省
        8、广东省·云南省
        9、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
        10、香港
        11、台湾
    二、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书·新出土文物图录
        1、北京市
        2、山西省·河北省
        3、辽宁省
        4、吉林省
        5、黑龙江省
        6、上海市·江苏省
        7、浙江省·安徽省
        8、福建省·江西省
        9、山东省
        10、河南省
        11、湖北省
        12、广东省
        13、重庆市·四川省
        14、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15、陕西省
        16、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17、其他
        附录1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图书(2007 年 4 月~2011 年 12 月)
        1、全国
        2、北京市·河北省
        3、山西省
        4、黑龙江
        5、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
        6、上海市·江苏省
        7、浙江省
        8、安徽省
        9、福建省·江西省
        10、山东省
        11、河南省
        12、湖南省·湖北省
        13、广东省·海南省
        14、重庆市·四川省
        15、贵州省
        16、云南省
        17、陕西省
        18、甘肃省·青海省
        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附录 2 展览会图录目录
    三、概说·研究图书
        A 总述·通论
        B 以南北朝以前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
        附录1 陶砖铭文瓦当相关图书
        附录2 画像石砖相关图书
        附录3 岩画有关图书
        附录4 高句丽广开土王(好太王)碑有关图书
        C 隋唐五代资料为主的图书
        D 宋以后资料为主的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天津市
        3、河北省
        4、山西省
        5、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6、黑龙江省
        7、上海市·江苏省
        8、浙江省·安徽省
        9、福建省·江西省
        10、山东省
        11、河南省
        12、湖北省·湖南省
        13、广东省·海南省
        14、广西壮族自治区
        15、重庆市·四川省
        16、贵州省·云南省
        17、陕西省
        18、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19、香港·澳门
        20、台湾
        (A~D)附录石窟造像雕刻相关图书
        1、广域
        2、北京市·河北省
        3、山西省
        4、辽宁省·湖北省
        5、江苏省
        6、浙江省·安徽省
        7、山东省
        8、河南省
        9、海南省
        10、重庆市·四川省
        11、云南省
        12、陕西省
        13、甘肃省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5、其他
        E 题跋(叙录)碑帖碑学有关图书
        附录1 碑学相关图书
        附录2 书道(书法)有关图书
        附录3 金石家(清后期以降)有关图书
        F 校点校注校补图书
        G 石刻碑帖书道(书法)有关邦译图书
        H 传拓有关图书其他
    四、字体(字形)有关图书
        A 石刻文字·异体字(俗字·别字)相关图书
        B 其他字典字书
    五、目录(索引)·地图
        A 石刻·刻工目录
        附录 石刻(墓志)相关索引
        B 机关(个人)所藏石刻拓本目录(图录)
        1、中国
        2、台湾
        C 石刻文献目录地图
        附录 考古学有关文献目录年鉴地图
勘误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8)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 研究文献综述
2 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的形成
    2.1 纹之源:西方受众对仕女纹样的接受
        2.1.1 华韵仕女
        2.1.2 神州生活
        2.1.3 戏中故事
    2.2 纹之变:西方审美对仕女纹样的影响
        2.2.1 来样定制
        2.2.2 互相模仿
    本章小结
3 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的艺术特征
    3.1 瓷中乐:仕女纹样的内在变化
        3.1.1 异域仕女
        3.1.2 持伞仕女
        3.1.3 题材创新
    3.2 瓷中局:仕女纹样的位置布局
        3.2.1 主体与附属
        3.2.2 内部与外部
    本章小结
4 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反映的中外装饰艺术交流
    4.1 西洋纹:受中国元素影响的西洋纹样
        4.1.1 改造仕女形象
        4.1.2 运用传统道具
        4.1.3 模仿背景环境
    4.2 西洋物:受中国风格影响的西洋产品
        4.2.1 漆器
        4.2.2 纺织品
        4.2.3 折扇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文献综述
附录 B 仕女纹样收录表格
附录 C 论文图片引用出处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

(9)光社及其代表人物摄影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与材料选择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论文的突破与创新
第一章 光社探源:中国第一个摄影艺术团体
    第一节 混茫中的摄影艺术启蒙
        一、时代孕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下的启蒙
        二、技术支撑:摄影成为一种新的观看方式
    第二节 光社的运行模式
        一、研究风尚:从时代的科学号召到北大风气改革
        二、团体属性:非职业的摄影艺术团体
        三、主要人物:知识分子的全面介入
        四、运行方式:中国沙龙摄影的滥觞
    第三节 光社的成果梳理
        一、摄影创作
        二、理论着述
        三、技术创新
        四、摄影展览会
    小结
第二章 殊途同归:刘半农、陈万里对早期中国摄影艺术的探索
    第一节 刘半农:新文化运动“战士”的摄影理论书写与主张
        一、求美求真:摄影的生活化与革命性
        二、本体探析:摄影分类及本源辨析
        三、视觉思维:摄影创作中二元对立概念的厘清及科学原理的深度解析
        四、意境显现:摄影独立艺术媒介个性与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结合
    第二节 陈万里:以科学立场发挥摄影媒介特性的马前卒
        一、一卵共生:摄影艺术性与纪实性的调和
        二、知行互鉴:切磋共勉与门类互通的协同
        三、觉醒时代:人之个性与国之本色的并进
    小结
第三章 光社及其代表人物摄影观的多维视域考察
    第一节 不同个体视域:陈万里与刘半农
        一、出发点:“消遣”和“兴趣”的微妙差别
        二、着力点:精神性与物质性的同步探索
        三、兴趣点:面向自然的自在与实在之分
    第二节 不同团体视域:光社与华社
        一、摄影实践的承继与互补
        二、摄影主张的内在一致
    第三节 不同地域视域:同时期的中美摄影
        一、光社与摄影分离派
        二、光社的“初竟之路”
    第四节 不同文化视域:美术摄影与画意摄影
        一、趋同:向着艺术的摄影
        二、存异:立足本土之方位
        三、匡谬:美术摄影的独立性
    小结
第四章 光社的历史维度考察及其影响
    第一节 “为艺术”与“为人生”
        一、光社与黑白影社
        二、光社与四月影会
    第二节 光社摄影观与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美学联结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
    1.5 研究创新、难点
第2章 CBA品牌及融媒体传播概述
    2.1 CBA品牌简介
    2.2 CBA品牌的构成
        2.2.1 品牌定义
        2.2.2 CBA品牌的构成要素
    2.3 融媒体与融媒体传播
        2.3.1 融媒体定义
        2.3.2 融媒体传播
        2.3.3 融媒体的特性
        2.3.4 CBA品牌与融媒体传播
第3章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的主体与受众
    3.1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的主体
        3.1.1 主体提出“敢梦敢当”的品牌精神
        3.1.2 主体提出“篮球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理念
    3.2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主体的独特性
    3.3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的受众
        3.3.1 CBA新浪微博的受众分析
        3.3.2 根据问卷调查进行的CBA受众分析
第4章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的媒介运用
    4.1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的媒介运用现状
        4.1.1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的网络媒介运用现状
        4.1.2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的媒介机构运用现状
        4.1.3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的传统媒介运用现状
    4.2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的媒介分析
第5章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的内容
    5.1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中的品牌要素内容
        5.1.1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中的CBA2.0 内容
        5.1.2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中的联赛内容
    5.2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的其他内容
第6章 CBA品牌融媒体传播对体育品牌的启示
    6.1 善用媒体优势,营造全方位的品牌传播氛围
    6.2 坚持技术主导,不断培养人才,保证内容质量
    6.3 根据品牌组成和特性,探寻适宜的融媒体传播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CBA品牌传播情况的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沈阳工业学院成果集锦(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研究[D]. 高硕. 沈阳体育学院, 2021(02)
  • [2]应用传统建筑元素的铁路客站设计方法研究[D]. 田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电竞”影像的生产与传播研究 ——以“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为研究中心[D]. 邓宇轩.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5]二十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本土化研究[D]. 李晓博.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6]CBA联赛电视转播宏观体制与信号制作过程研究[D]. 信光杰.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5)
  • [7]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D]. 刘琳琳. 吉林大学, 2015(08)
  • [8]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研究[D]. 张媛.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9]光社及其代表人物摄影观研究[D]. 樊航利.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10]CBA品牌融媒体传播研究[D]. 张博文. 新疆大学, 2020(07)

标签:;  ;  

沉阳工学院成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