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科硕士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工科硕士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游凌峰[1](2021)在《噩梦元素在治愈系陶瓷设计上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心理情绪的负面状况愈加增多,随着人们内心的空虚,对于精神性的需求逐渐扩大增加。当今的陶瓷设计,如果只是从人们对于器皿的使用功能性与艺术审美性出发,那么这个设计在如今的社会中已经略显单薄,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精神需求。面对这一情况,对于人们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皿来说,是否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及外观造型上,达到治愈心灵的效果,从而缓解现代人的心理压力。带着这一系列的想法,笔者试图通过对噩梦这一元素和“晕轮效应”的理论研究,尝试达到治愈负面情绪、缓解噩梦的效果。以“晕轮效应”理论及噩梦元素为创意中心点,“治愈系”日用陶瓷设计为结果,创作出“反转梦境”系列陶瓷作品。

朱金明[2](2020)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职业需求导向的鲜明特征、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产学研协同培养的教育过程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期待,规定了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蓬勃兴起,迫切需要以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随着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适应性不强、解决问题能力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质量内外部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适切中国情景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政策分析、历史研究、调查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治理系统论等,试图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互相协调、互相关联、责权对等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基于质量观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变迁,分析了参与主体、理念内容、机制模式的变化原因。二是基于大数据调查分析,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用人单位的视角,识别了影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数据挖掘发现主要存在专业学位教育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不力与规模发展、政府引导的宏观监管、评价机制不健全与规模发展、社会多方参与薄弱与规模发展等三大主要矛盾。三是系统比较研究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型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四是基于现代治理理论,构建了资格准入和监督评估协同、专业学位评估与培养单位整体审计协同、政府外部宏观指导与培养单位内部自我评估协同、社会监督与行政性评估协同的“四协同”专业学位质量保障机制。五是对优化构建适切中国情境的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廖清云[3](2020)在《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自“钱学森之问”提出以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新需求,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实践都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为全面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开展状况,本研究开展了对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本研究将我国目前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划分为三种模式:置校入企模式,校企共建模式和引企入校模式。首先通过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了各个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实践做法,探讨和分析了各个培养模式的典型特征及优缺点。接着通过对三大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了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五大共性特征:一是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统筹双方职责分工;二是面向行业需要,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要素制定培养目标;三是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分阶段分模块设置前沿的培养内容;四是重视科研实践,实施研究型教学;五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学生主体。并且发现了这些模式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组织形式、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程度、培养内容的侧重点、各阶段的具体培养路径”这些方面存在差异。然后通过分析各个案例反映的实际问题以及对照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发现在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五大问题:联合培养的制度体系不健全、个性化培养计划执行不到位、过度重视科研项目实践培养、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不足、政府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最后,针对上述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构建了一种新的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校企紧密互动型”模式。

鲁金明,刘毅,胡浩权,郭新闻[4](2020)在《新形势下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文中认为当今社会急需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因此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及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以化学工程领域的核心课程高等分离工程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借此推动工程硕士的课程建设,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

鲍晨,丁雪华,申向东,胡文利[5](2019)在《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以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工程硕士在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学位论文选题、校企合作以及与"双导师制"实施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成功的经验,提出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丁亚莉[6](2019)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实践课程作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本文以S大学为个案,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除绪论外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实践课程目标内容多元,目标制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需求;实践课程内容类型多样,但整体认可度不高;实践课程实施能较好地适应学生需求,但校外导师参与不够;实践课程评主体多元,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第二部分根据实践课程建设现状,从高校、教师和研究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的影响因素,认为高校的培养条件和管理制度是实践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能力是实践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投入是实践课程建设的主体因素。第三部分在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的策略,认为要切实建设和改革实践课程,需要高校、导师和研究生自身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对于高校而言,主要是搭建实践平台,完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主要是改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学能力;研究生自身则要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投入。总之,本研究以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力图厘清影响其建设的内外部因素,有助于完善既有的大学课程理论,对深化人们对实践课程的认识和丰富实践课程理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研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存在问题以及优化策略的分析,有助于高校对实践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并最终提升实践课程的实效性。

范全英[7](2018)在《四川高校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监管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自1997年正式设立以来发展速度迅猛,招生规模已从1997年的1525人发展到2005年的36753人,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30%。招生单位已由1996年的9所招生院校、10个工程领域,发展到2015年的202家培养单位、38个工程领域,成为我国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建立适合本身特点的质量监管来保障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四川高校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监管政策。本文共有八个部分。首先,陈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相关研究理论。其次,陈述国内外高校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监管的具体政策和做法,为后序章的调查分析和建议提供对比参考。其次,陈述四川高校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监管政策的调查设计与执行,首先解释了论文的研究假设,并解释了调查研究的三类对象分别为在读学生、教学老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同时对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以确定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再次,分别对四川高校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的教学环境监管、课程教学监管以及学位论文监管三个因素进行独立成章分析。本文展开对四川高校工程硕士质量监管政策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四川高校工程硕士质量监管政策主要目标和构成要素,对提出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效力的政策建议有实践意义,也对其他省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监管政策起到借鉴作用。

张文东[8](2016)在《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自1981年学位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学位与研究教育更是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当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改革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从数量建设到质量建设的转型,是当前教育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的时间为经,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为纬,主要运用宏观阐述与微观考究结合、制度与实态并重及比较、统计和定量分析、高校考察等方法,对三十余年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与演绎规律、经验教训与历史启示,进行系统与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第一,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福建省学位教育经历恢复和起步(1981-1991年)、稳步发展(1992-2000年)、全面快速发展(2001-2011年)三个阶段;从培养单位和授权点看,福建省1981年开始就有培养单位和授权点,但发展较慢,三十年间仅有硕士培养单位13个,博士培养单位8个,且学科分布相对集中于某些培养单位。这反映了福建省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专业型学位教育虽得到大力发展,但教育体系不够成熟,整体教育水平不高。(2)从培养规模和经费保障看,福建省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经历了初创与发展兴起阶段(1981-1991年)、规模扩大和调整改革阶段(1992-2004年)、深化改革和内涵发展阶段(2005-2011年)三个阶段;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也相应经历了由国家财政完全拨款到逐步呈现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担或补偿研究生培养费用的格局。(3)从师资结构看,研究生导师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但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生师比也在增大;研究生导师呈现高职称、年轻化,并且女性研究生导师比例在逐步增加的趋势。第二,通过对福建省13所研究生培养高校实地考察发现:(1)研究生教育规模在扩大,但与全国比仍然偏小;工科类学位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发展相对滞后,与福建的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研究生教育布局不断完善,但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推进,但培养质量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着研究生教育的省级统筹和规划、学科建设水平与特色、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等诸多方面不够完善的问题。第三,在剖析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征、对培养高校做了实地考察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提出了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的五个“转变”:即从规模扩张向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从单一招考制度向招考制度多元化转变;从集中统一管理向依法自主办学转变。第四,PEST分析表明,当前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差异化、协同发展、国际化、质量保障的发展战略思考和建议。总之,本文以时间为主轴,以教育史为视角,基于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两个层面,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学位制度建立30年(1981-2011年)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演绎特征,在史料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特点,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了 PEST分析法,分析了今后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战略前瞻和对策思考。

覃展堂[9](2016)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自2009年以来,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但是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有些学位授权点的校外导师缺乏、课程实践性不强、专业实践基地紧缺等。为了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组织加强了对专业学位授权点的专项评估。基于此,本文拟构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为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提供参考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通过文献查阅,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吸收与借鉴优秀成果并指出不足之处,为本研究提供参考。阐述与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内涵与范围。其次,根据相关政策文件,依据CIPP教育评价模式,综合考察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的特殊性和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求,提出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要素的五个维度:目标与标准、基本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培养成效,并分别对各维度要素的内涵进行分析。再次,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要素和相关政策文件为依据,选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并形成评估指标草案,使用专家咨询法法、焦点团体访谈法对评估指标进行修订,并形成评估指标体系最终方案。最后,在评估指标体系最终方案的基础上,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设计评估指标权重调查问卷,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出评估指标权重值,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提供参考。

程锦[10](2016)在《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聘用制度运行低效的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多所院校开展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试点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建立了校外导师聘用制度。良好的校外导师聘用制度有助于建立稳定、良好、健全的校外导师队伍,是提高校外导师教学指导积极性,提升工程硕士培养效率的关键。然而在目前校外导师聘用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校外导师难聘、校外导师指导效率不高等问题。其中,校外导师指导效率不高又包括教学指导投入不足及教学成果产出低效这两方面,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工程硕士校外导师聘用制度运行低效的表现。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研究法,结合已有研究,依托5所高校的28位校内外导师访谈资料和我国当前9所高校的校外导师聘用制度内容,探索性地结合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分析工程硕士校外导师聘用制度运行低效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完善工程硕士校外导师聘用制度,提高制度运行效率的建议,以期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工程硕士校外导师聘用情况,提升我国工程硕士培养效率。研究发现:第一、校外导师聘用中存在资源控制权差异。在当前我国高校的校外导师聘用中,高校与校外导师之间存在着资源依赖,校企双方资源依赖的程度影响着聘用中资源控制权的归属。当高校的优质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源供给充足时,聘用中资源控制权更偏向高校;当高校的优质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源供给不足时,聘用中资源控制权更偏向校外导师。第二、基于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校外导师聘用制度运行低效的原因在不同的资源控制权情况下也有所不同。当资源控制权更偏向高校时,适用代理理论进行分析,此时聘用制度运行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校外导师聘用制度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而当资源控制权更偏向校外导师时,适用资源依赖理论进行分析,此时聘用制度运行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校外导师聘用制度中资源供给机制不足。第三、结合不同情况下校外导师聘用制度运行低效的原因,高校应主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还是主要完善资源供给机制,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背景和条件而定。高校应制定一个差异化的、适应本校的聘用制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校外导师聘用制度运行效率,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二、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噩梦元素在治愈系陶瓷设计上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来源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理论研究现状
        1.4.2 创作实践现状
    1.5 论文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关于治愈系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1 治愈系的概述
        2.1.1 关于治愈系的含义
        2.1.2 关于治愈系的出现与发展
    2.2 治愈系在陶瓷设计中的探索
    2.3 治愈系在陶瓷设计中的应用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以噩梦反转的元素制作陶瓷设计的原因综述
    3.1 梦境元素在艺术中的研究
    3.2 噩梦元素的治愈系运用
    3.3 噩梦元素用于陶瓷艺术的创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噩梦元素在治愈系陶瓷设计中的设计实践
    4.1 设计流程
    4.2 明确产品意义
    4.3 设计原则
        4.3.1 动态感造型的运用
        4.3.2 颜色的运用
    4.4 创作过程
        4.4.1 《反转梦境——坠落梦》
        4.4.2 《反转梦境——落牙梦》
    4.5 作品设计稿
    4.6 设计效果图
    4.7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专业学位
        二、研究生教育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
        四、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回溯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回溯
        三、高等教育治理机制研究回溯
        四、已有文献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内容框架
        四、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质量保障主体探析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二、主体构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三角关系理论:质量保障主体责权分析
        一、三角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二、主体关系:基于三角关系理论的分析
    第三节 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二、体系构建:基于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探讨
第三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质量管理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背景
    第二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史脉络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孕育期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初步建设期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期
    第三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一、规模现状:着眼从数量提升到质量提升转变
        二、分布现状:呈现从普遍院校到一流高校集聚
        三、质量现状:专业学位定位与特征尚缺乏共识
    第四节 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质量观
        一、阶段论质量观
        二、需要论质量观
        三、适应论质量观
        四、目标论质量观
        五、全面的质量观
    第五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制度变迁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演进分析
第四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研究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分析
        一、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
        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
        三、专业学位质量认证
    第二节 我国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的绩效评价研究
第五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国际比较研究
    第一节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二、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第二节 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二、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第三节 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二、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第四节 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
        一、国外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比分析
        二、国外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启示
第六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研究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
        一、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基本原则
        二、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路径方法
    第二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多主体评价协同机制
        一、专业学位教育评价主体责权关系
        二、基于责权关系的协同评价机制
    第三节 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重构策略
        一、构建使命导向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二、构建与教育认证相协同的专业学位合格评估体系
        三、构建与质量监测相协同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型大学
        (二)校企联合培养
        (三)拔尖创新人才
        (四)人才培养模式
    二、理论基础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
        (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三、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分析框架构建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
    一、置校入企模式
        (一)典型案例分析
        (二)模式特征
        (三)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二、校企共建模式
        (一)典型案例分析
        (二)模式特征
        (三)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三、引企入校模式
        (一)典型案例分析
        (二)模式特征
        (三)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共性特征
        (一)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统筹协调双方职责分工
        (二)面向行业需要,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要素制定培养目标
        (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分阶段分模块设置前沿的培养内容
        (四)重视科研实践,实施研究型教学
        (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学生主体
    二、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差异分析
        (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组织形式不同
        (二)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程度不同
        (三)培养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四)各阶段的具体培养路径不同
    三、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联合培养的制度体系不健全
        (二)个性化培养计划执行不到位
        (三)过度重视科研项目实践培养
        (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不足
        (五)政府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创新
    一、“校企紧密互动型”培养模式构建的策略
        (一)组织建设——校企合作联盟下设各类“校企联合培养创新班”
        (二)培养内容——“一对一”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三)培养方式——本硕博一体化递进式融合创新教育
        (四)培养评价——双环联动真实性综合评价体系
    二、“校企紧密互动型”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以完善运行机制为目标,构建健全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二)以提升培养质量为导向,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以发挥引领作用为核心,提高政府在联合培养中的参与力度
    三、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4)新形势下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对工学硕士与工程硕士的界定模糊
    (二)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
    (三)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四)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理想
二、关于工程硕士学位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二)典型案例库的建设
    (三)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
三、结语

(5)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原则的探讨
二、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方式的探索
三、关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内容质量的研究
四、关于校企合作方式的探索
五、“双导师”制实施的研究
六、结语

(6)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过程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过程
        二、访谈对象与访谈过程
        三、课堂观察与文本分析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实践课程目标内容多元,目标制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需求
        二、实践课程内容类型多样,但整体认可度不高
        三、实践课程实施能较好地适应学生需求,但校外导师参与不够
        四、实践课程评价主体多元,以结果性评价为主
第二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高校的培养条件和管理制度是实践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良好充足的培养条件是实践课程建设的基本前提
        二、完备的实践课程管理制度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
    第二节 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能力是实践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了其投身实践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其提高实践课程质量的可能性
    第三节 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投入是实践课程建设的主体因素
        一、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其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研究生的学习投入影响其参与实践课程的程度
第三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高校要搭建实践平台,完善管理制度
        一、搭建实践平台,保障实践课程“有地可施”
        二、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实践课程“有法可依”
    第二节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学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
        二、提升教学能力,以学生需求满足为目标
        三、改革教学内容,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导
    第三节 研究生要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投入
        一、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习投入,积极参与课程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附录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现状与优化策略访谈提纲

(7)四川高校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监管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依据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相关理论概述
        1.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1.3.2 教育质量监管理论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框架
第二章 高校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监管政策概述
    2.1 国外高校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监管政策概述
    2.2 中国高校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监管政策概述
第三章 四川高校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监管政策的调查设计与执行
    3.1 调查假设
        3.1.1 教学环境是否监管到位
        3.1.2 课程教学是否监管到位
        3.1.3 学位论文是否监管到位
    3.2 调查对象
        3.2.1 工程硕士学生
        3.2.2 工程硕士教学老师
        3.2.3 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人员
    3.3 问卷设计实施及检验
        3.3.1 问卷设计及实施
        3.3.2 效度检验
        3.3.3 信度检验
第四章 四川高校工程硕士的教学环境监管分析
    4.1 教学环境监管的调查结果分析
    4.2 教学环境监管的关键性分析
        4.2.1 招生管理监管
        4.2.2 行政后勤监管
    4.3 教学环境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4.3.1 招生工作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4.3.2 行政后勤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第五章 四川高校工程硕士的课程教学监管分析
    5.1 课程教学监管的调查结果分析
    5.2 课程教学监管的关键性分析
        5.2.1 课程设置
        5.2.2 授课讲师
        5.2.3 教学组织与实施
    5.3 课程教学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5.3.1 课程设置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5.3.2 授课讲师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5.3.3 课程教学组织监管的经验和教训
第六章 四川高校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监管分析
    6.1 学位论文监管的调查结果分析
    6.2 学位论文监管的关键性分析
        6.2.1 学位论文选题环节
        6.2.2 学位论文指导环节
        6.2.3 学位论文工作环节
    6.3 学位论文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6.3.1 缺少校内实习监管
        6.3.2 要求学位论文与培养需求结合
第七章 高校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监管政策的建议
    7.1 完善工程硕士领域的教学资格认证评审
    7.2 制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7.3 帮促教学点重视学位论文质量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表

(8)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三、国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第三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位教育发展的研究
        二、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中国学位建立30年福建省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福建学位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福建学位教育的恢复和起步(1981-1991年)
        二、福建学位教育的稳步发展(1992-2000年)
        三、福建学位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2001-2011年)
    第二节 学位授予单位与授权点的发展历程
        一、学位授予单位发展过程
        二、学位授权点发展历程
    第三节 福建学位授予规模与结构的历史变迁
        一、学位授予规模
        二、学位授予结构
    第四节 福建不同门类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一、不同门类硕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二、不同门类博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第三章 中国学位建立30年福建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研究生教育初创与发展兴起阶段(1981-1991年)
        二、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调整改革阶段(1992-2004年)
        三、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和内涵发展阶段(2005-2011年)
    第二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的发展历程
        一、研究生招生规模和结构
        二、在校研究生规模和结构
    第三节 福建研究生导师规模与结构的发展过程
        一、研究生导师规模
        二、研究生导师的结构
        三、生师比情况
    第四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一、福建省研究生教育保障机制的演化
        二、不同阶段研究生资助保障制度对比
第四章 现阶段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问题与趋势(2012年以来)
    第一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福建省13所研究生培养高校实地考察情况
        二、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特点
    第二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与分析
        一、研究生教育的省级统筹和规划问题
        二、学科建设水平和特色问题
        三、导师队伍建设问题
        四、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问题
        五、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问题
    第三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一、从规模扩张向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
        二、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
        三、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
        四、从单一招考制度向招考制度多元化转变
        五、从集中统一管理向依法自主办学转变
    第四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环境PEST分析
        一、政治、政策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二、经济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三、社会、文化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四、技术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第五章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前瞻与对策
    第一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前瞻
        一、差异化问题
        二、协同发展问题
        三、国际化问题
        四、质量保障问题
    第二节 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和支撑保障,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二、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夯实研究生教育发展基础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
        四、突出对台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五、重构教育治理体系,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第六章 结语
附录1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大事记
附录2 论文相关图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文献述评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专业学位
        (二)学位授权点
        (三)合格评估的内涵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要素
    一、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要素的五个维度
        (一)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主要政策依据
        (二)CIPP教育评价模式与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要素的主要维度
        (三)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要素的质量保障维度
    二、确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维度的现实问题考量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存在的问题
        (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的特殊性
        (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原则与导向
    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五个维度要素的解析
        (一)目标与标准
        (二)基本条件
        (三)人才培养
        (四)质量保障
        (五)培养成效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
        (二)评估指标体系草案
    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的筛选
        (一)专家调查问卷
        (二)专家咨询可靠性分析
        (三)评估指标的筛选
    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的修订
        (一)焦点团体访谈的缘由与设计
        (二)评估指标的修订及修订稿
        (三)评估指标体系的特点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评估指标权重赋予
    一、评估指标权重问卷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专家咨询可靠性分析
    二、评估指标权重的配置
        (一)判断矩阵的构造
        (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三)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四)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适用性调查表
附录二 “焦点团体访谈”提纲
附录三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权重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聘用制度运行低效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的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我国工程硕士校外导师聘用制度的建立及其必要性
    2.2 我国工程硕士校外导师聘用制度运行低效的表现
        2.2.1 校外导师难聘
        2.2.2 校外导师指导效率不高
    2.3 校外导师聘用制度运行低效的原因分析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代理理论
        3.2.2 资源依赖理论
        3.2.3 基于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
    3.3 研究的内容
        3.3.1 高校和校外导师间资源控制权的差异分析
        3.3.2 资源控制权偏向高校时的聘用制度运行低效原因分析
        3.3.3 资源控制权偏向校外导师时的聘用制度运行低效原因分析
    3.4 研究的方法
        3.4.1 访谈研究法
        3.4.2 文献研究法
第4章 高校和校外导师间资源控制权的差异分析
    4.1 资源依赖的程度及条件
    4.2 校内外导师之间资源供给的冲突
    4.3 小结
第5章 资源控制权偏向高校时的聘用制度运行低效原因分析
    5.1 基于访谈资料的分析
    5.2 聘用制度运行低效的原因
        5.2.1 薪酬、声誉激励机制
        5.2.2 约束机制
    5.3 小结
第6章 资源控制权偏向校外导师时的聘用制度运行低效原因分析
    6.1 基于访谈资料的分析
    6.2 聘用制度运行低效的原因
        6.2.1 针对优质人力资源难以获得
        6.2.2 针对校内外导师间的人力资源冲突
        6.2.3 针对技术合作的缺乏
        6.2.4 针对交流沟通机制的缺乏
    6.3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校外导师聘用中存在资源控制权差异
        7.1.2 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不同适用条件
        7.1.3 不同资源控制权下的聘用制度运行低效的原因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受访人员情况表
致谢

四、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噩梦元素在治愈系陶瓷设计上的运用研究[D]. 游凌峰.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2]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朱金明. 天津大学, 2020(01)
  • [3]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研究[D]. 廖清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新形势下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 鲁金明,刘毅,胡浩权,郭新闻. 化工高等教育, 2020(02)
  • [5]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 鲍晨,丁雪华,申向东,胡文利. 现代职业教育, 2019(25)
  • [6]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丁亚莉. 三峡大学, 2019(06)
  • [7]四川高校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监管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D]. 范全英.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4)
  • [8]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张文东.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9]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覃展堂.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10]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聘用制度运行低效的原因分析[D]. 程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标签:;  ;  ;  ;  ;  

关于工科硕士教育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