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裂纹损伤的海底管道断裂评估及其软件开发

含裂纹损伤的海底管道断裂评估及其软件开发

一、具有裂纹损伤的海底管道断裂评估及其软件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张航[1](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微震信号处理及岩爆智能预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强深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矿物、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及减灾防灾等,而深部资源的探索过程中往往面临各种风险和危害,特别是深部地下工程及隧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引发大量工程地质灾害,如岩爆、大变形等。微震监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岩体微破裂监测技术,已经快速发展并成为地下工程灾害监测预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且具有7×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监测特点,这导致了监测过程中数据的大量采集与积累,给数据的及时、快速和有效处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大部分数据处理工作都是依靠具有较为丰富实践经验和较为扎实地震学功底的工作人员完成,处理时间较长,且效率和准确率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的时效性。同时,结合微震活动发育情况或震源参数演化规律进行灾害预警的人为主观因素较大,其有效的预警方法及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本文以深埋隧道岩爆灾害为研究对象,结合微震监测技术、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学习和物联网技术,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微震信号处理及岩爆智能预警研究。基于充足的微震监测数据,建立围岩微震波形智能分类模型及降噪和拾取模型,优化和改善震源定位方法,结合岩爆灾害形成全过程微震信息演化趋势构建微震预测和岩爆预警模型,最终提出岩爆微震综合预警流程。在此基础上,研发和构建隧道微震自动化监测及岩爆智能预警平台,提高岩爆灾害动态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研究,本文获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构建围岩微震信号智能分类模型。对现场监测信号进行时频分析能够初步区分和识别微破裂信号,其具有强度和频率相对较低、波形成分较为单一、衰减更快等特点。建立微破裂波形与噪音波形(爆破、机械和未知波形)的两类样本数据库,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构建了围岩微震波形智能分类模型,通过训练、验证、测试和方法对比分析,并结合相关指标证明了该方法的良好性能,且对于不同信噪比水平的微破裂信号同样能够较好检测。同时,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对不同背景地质构造区域下的围岩微震波形分类也保持较高的精度,能够更好检测Mw≥0.5的微破裂事件。训练后的模型无需调整参数即可保证准确性,在实时监控、智能检测和分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建立基于深度卷积编解码神经网络的微震波形降噪和拾取双任务模型。该模型集成了具有两个相似结构的卷积编解码网络,能够一次性解决围岩微破裂信号降噪和持续时间拾取问题。基于半合成数据训练好的模型,即使微破裂信号受到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噪声污染(非高斯噪声),甚至于噪声的频带与微破裂信号的频带重叠,信号和噪声成分也能正确的区分与分离。降噪后的微破裂信号泄漏极小,其形状和幅度特性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些特点同样适用于通过含噪信号与降噪信号获得的预估的噪声(非高斯噪声和高斯噪声)。该模型在信号持续时间拾取上也表现出较高的拾取精度,包括了信号到时的拾取。虽然该模型的训练数据来自于半合成数据,但无论是降噪效果、波形恢复,还是持续时间拾取方面,其在实际采集围岩微震信号的应用效果同样保持良好。此外,该方法对于噪声污染而无法人为确定的微破裂信号持续时间也具有良好拾取能力,可以进一步改进和校正人为拾取结果。与高通滤波器降噪性能、STA/LTA方法到时拾取精度相比,该方法显着提高了信噪比,并引入了较少的波形失真,使真实波形得到更好的恢复,较高的命中率和较低的平均偏差证明了其在低信噪比下也具有良好的拾取精度,能够满足工程到时拾取精度要求。(3)优化和评估隧道微震阵列与震源定位算法。引入残差准则和双曲线密度评估和分析轴向扩展、横向扩展和双洞阵列三种隧道“非包围”式微震阵列的震源定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结合人工敲击实验和现场应用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双洞阵列定位效果相对最优。引入加权系数优化基于L1范数准则的微震定位目标函数,并结合隧道开挖爆破方式和初始震源位置判断构建隧道围岩传播速度模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震源定位精度。引入混沌初始化策略、自适应学习因子、权重系数改进和提高种群多样性等措施优化粒子群算法并改善微震震源定位效果,最终通过不同定位方法对比论证了改进后的方法具有可靠性较强、稳定性较高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跳出局部最优,实现收敛精度的提升,找到比其他算法更好的解。(4)构建基于多变量、多目标的岩爆微震参数时间序列的智能预测模型。选取岩爆灾害形成全过程的能量释放、视体积、事件数及其累计值和能量指数等多变量微震参数构建岩爆微震指标库。基于此,建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多目标岩爆微震指标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结合各类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不同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性能,提出了微震指标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实现了未来微震参数的准确预测,为后续岩爆灾害动态预警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5)建立基于灾变前兆信息及其演化趋势推断的岩爆微震综合智能预警模型。基于累计视体积和能量指数变化趋势将岩爆灾害形成全过程划分为岩爆萌生阶段、岩爆灾变阶段和岩爆成灾阶段。结合滑动时窗方法建立不同岩爆阶段所对应的样本数据库,基于高分辨率卷积神经网络构建岩爆预警模型,结合各类评价指标和方法对比研究了模型的性能表现,论证了该模型对不同岩爆阶段预测的准确性和良好性能,并验证了模型对不同环境数据的鲁棒性,最终确定以岩爆灾变阶段作为岩爆预警的阈值之一。同时,探索和研究不同岩爆灾害形成全过程的岩爆危险度及其增长趋势,认为当岩爆危险度增长速率大于0的量值的拟合曲线连续出现了不少于6次数据点的持续性升高为岩爆风险的另一预警阈值。结合微震监测技术,基于岩爆微震预测模型推断多参数灾变前兆信息的演化趋势,最终建立岩爆微震综合预警流程。(6)基于微震监测技术、微震信号处理(围岩微震波形智能分类、降噪和拾取)、震源定位、参数计算、微震预测和岩爆预警等各类智能算法和模型,结合Java和Python编程语言,运用B/S构架体系,建立了隧道微震自动化监测及岩爆智能预警系统平台。该平台实现了整个微震监测工作流程的自动化、高效化和智能化,极大程度上改善了数据质量和处理速率,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岩爆微震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研发平台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良好应用。

何更旺[2](2019)在《桥门式起重机箱形梁结构安全评定与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起重机金属结构是一种大型焊接结构,在生产、装配与使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会出现缺陷(如裂纹)。这些缺陷的存在给服役起重机的安全使用埋下了隐患。在起重机作业期间,一旦裂纹扩展至失效断裂,将导致不可预知的事故。从起重机服役安全的角度,对含有缺陷的起重机进行安全评估具有现实意义。论文通过分析并建立起重机箱形梁结构的安全评定方法和流程,开发安全评定软件,对含缺陷起重机结构的安全评定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分析R6、BS7910、API579和GB/T19624等结构完整性的评估标准,结合服役起重机箱形梁结构的特征,建立安全评定流程。编制适用于起重机结构安全评定的软件架构,分析软件开发中的关键性技术,为开发完善、可靠的起重机结构安全评定软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起重机箱形梁结构的失效形式和缺陷种类,结合R6、BS7910、弹塑性断裂理论、可靠性理论,研究并建立起重机结构的安全评定方法和流程,探索基于J积分的概率安全评定方法。(2)根据起重机箱形梁结构安全评定方法和流程,编制起重机结构安全评定的软件架构。设计软件的功能模块,进行可行性研究,建立数据流图和结构框图。分析模块间的逻辑关系并构建逻辑关系图。(3)结合起重机箱形梁结构的安全评定流程,研究ANSYS二次开发技术,实现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交互,确定调用ANSYS的接口方法。(4)分析软件开发中工程数据的处理技术。分析XML存储工程数据的特点,研究QT开发平台中使用XML存储数据的方法,探索生成APDL命令流文件的方法。(5)结合门式起重机的安全评定流程和软件架构,开发断裂评定软件。将断裂评定流程封装到Hcrane模块中,编写门式起重机整机模型和子模型的命令流文件,使用QCustomPlot模块绘制失效评定(FAD)图,将载荷比和断裂比的值组成坐标点绘制到失效评定图中,判断结构的安全性并输出评估报告。

唐涛[3](2018)在《高温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研究》文中提出金属波纹管膨胀节多用于吸收因压力或温度变化而使设备或管路产生的轴向、横向和角向位移,而且由于其具有的柔性特性,也可用于高频设备和管道的减震和密封。高温高压金属波纹管膨胀节作为普通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的升级产品,其主要特点是其设计压力高、使用温度高,在设计、材料选用、制造、焊接工艺、质量等方面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及现场环境使用。本课题对典型高温膨胀节的设计制造进行了研究。分析膨胀节行业的发展现状,研究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的分类及选型。研究高温膨胀节的设计标准和方法,分析研究高温波纹管膨胀节设计参数的计算、校核。针对攀钢炼铁厂4#高炉热风炉拱顶联络管燃烧室与混风室间的两台高温波纹管膨胀节的参数指标,采用国标GB/T12777并参照美国EJMA标准进行设计计算。采用Pro-E软件进行三维辅助设计,通过设计软件复核验证。对高温波纹管膨胀节的生产工艺、关键质量保证措施、试验项目及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优化完善了有效、可靠的生产工艺。通过产品性能测试及实际应用,对设计计算和控制工艺进行验证。本文通过对冶金企业典型高温波纹管膨胀节的设计和制作进行研究,设计并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高温膨胀节产品,保证攀钢炼铁厂4#高炉检修圆满完工,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为后续设计制造该类高温波纹管膨胀节,建立扎实的理论及应用基础。同时也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李平[4](2019)在《油田集输管线腐蚀机理及防护涂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石油天然气的开发过程中,设备的腐蚀是最常见的一种破坏形式,已对石油工业造成严重损失,尤其是目前很多油田都属于中后期开发,腐蚀环境日益恶劣,不但含有CO2、H2S等腐蚀性气体和腐蚀性细菌,同时原油含水量、地层水及油田污水中矿化度也逐渐增加,腐蚀现象日益严重。因此,需要对油田的腐蚀机理及防腐蚀方法进行详尽研究以减缓腐蚀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油田集输管线腐蚀气体、水质矿化度情况调查研究,结合实验室细菌培养和垢下腐蚀模拟实验,利用失重试验、动电位极化曲线、丝束电极、电化学噪声测试技术结合腐蚀形貌的观察,发现其腐蚀类型为CO2/H2S混合控制类型的沉积物下的腐蚀,该类腐蚀除了受矿化度、腐蚀性气体的影响外,还受到管线高程差的影响;利用统计分析研究了油田单井管线的腐蚀原因,发现盐水扫线工艺是引起单井管线腐蚀的原因,该类腐蚀受到沉积物下腐蚀和溶解氧的双重作用。采用多频管中电流法、馈电试验技术、探坑法对某原油管线的防腐层状况进行评价,发现防腐层存在多处老化和失效现象。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土壤宏观形貌测试及分析发现:管线熔结环氧粉末防腐层在涂层微观缺陷、环境水浸泡、运行温度等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导致部分管段涂层提前失效。针对该管线防腐涂层,建立了熔结环氧粉末防腐涂层老化失效数学模型,并对部分在役管段使用寿命提出预警及修复建议。针对在役集输管线涂层存在的防腐性能下降或趋临失效的问题,设计制备可在线修复的液态修复涂料。通过附着力、接触角、XPS等测试发现添加活性树脂可大幅提升涂层在金属界面的附着力,其主要原因是活性树脂与钢表面的羟基形成了牢固的化学键合。通过对涂层进行拉伸、附着力、吸水率、接触角等综合测试结果表明,填料经过键合改性后在涂层中的分散性得到明显改善,涂层的机械性能、附着力、阻滞能力得到提高,对水的浸润性降低。盐雾、电化学交流阻抗结果表明涂层中的键合填料-树脂的界面亲和性提高,使涂层腐蚀产物扩散行为消失,实现了树脂-填料、涂层-金属界面的化学键合,将结合方式从物理吸附(结合能在240 KJ/mol)变为化学键合(结合能在102103KJ/mol),显着提高了涂层内两类“无机—有机界面”的结合强度,解决了树脂与填料、涂层与金属界面间的关键问题,提升了涂层对金属基体的防腐蚀能力。

徐帅[5](2018)在《储气库注采管柱力学安全评价及软件开发》文中提出目前关于油管柱的力学研究和失效分析主要是基于经典管柱力学理论完成,在储气库营运过程中,由于储气库周期性注气,采气,储气井中高速循环注采的天然气对管柱的冲击作用引起管柱发生振动,使注采管柱长期处于周期性变化的复杂应力状态,将会导致注采管柱强度减小甚至失效,因此注采管柱的力学安全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大量调研国内外管柱静力学基本理论,管柱振动理论的相关文献基础上,进行了从动力学,静力学理论研究、试验研究到建立有限元模型及结果分析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建立了天然气在任意温度、压力下的物性参数数学模型,根据注采管柱生产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建立了封隔器-管柱由活塞效应、鼓胀效应、温度响应、螺旋弯曲效应、摩阻效应引起的管柱变形的力学-数学模型,推导了封隔器对注采管柱轴向力的计算数学模型,经过实例分析,得到了注采管柱底部轴向力随井口油压,产量的变化规律,对注采管柱屈曲行为进行判断。(2)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气体诱发注采管柱振动机理,建立了注采管柱轴向振动的数学模型,用有限元方法对注采管柱的进行模态分析,得到不同时刻注采管柱的振型,频率,速度,加速度及轴向力、Von Mises应力的变化规律。(3)根据本文所建立的不同尺寸下注采管柱动、静力学评价的力学-数学模型,开发了“注采气体诱发管柱振动安全评估软件”。通过该软件可以准确方便的评价注采管柱的力学强度的安全性问题,为储气井注采参数的优化或优选以及注采管柱安全的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4)基于相似理论及模型试验,全面的分析了引发注采管柱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华北油田储气井基本情况及注采管柱受力特征,收集调研相关资料,根据相似定理和管柱振动特性,制定了“储气库注采管柱振动模拟试验”的试验方案。(5)开展了不同管径、管长、管厚、轴向力、注气量等条件下的注采管柱振动模拟试验,采集并处理了试验数据,分析了气量、注气方向等因素对管柱振动的影响,得到了气体诱发注采管柱振动的相关规律,利用试验数据修正了管柱振动特性模型,依据相似定理,得到实际管柱振动频率与注采气量的线性关系式。

魏志辉[6](2018)在《基于超声相控阵的车轮轮辋缺陷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铁发展迅速,目前“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标准时速已经达到350km/h。高速运行的列车,需要非常严格的安全防护及检测措施,尤其是机车与钢轨直接接触的部分——车轮。国内外针对列车车轮在线生产时缺陷的无损检测通常采用超声和磁粉相结合的方法,其内部缺陷的检测采用超声波探伤为主。传统的压电超声波探伤由于其特性,对垂直于声束方向的缺陷比较敏感。但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缺陷的产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故传统超声波探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通过对各阵元的有序激励实现对声束的偏转及聚焦,联合扇形扫查、电子扫查(线性扫查)、动态深度聚焦(DDF)等具有更多的声束入射方向的工作方式,使其相比于传统超声具有更快的检测速度与更高的灵敏度。本文以超声相控阵技术在高铁车轮轮辋检测中应用为目标,基于Multi 2000相控阵板卡,通过研究超声相控阵电子扫描控制、相控阵声场建模与仿真、相控阵自适应聚焦、相控阵图像显示与重建等关键技术,自行搭建了一套完整的适用于高铁车轮轮辋自动检测的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本文首先从超声相控阵的发射和接收、聚焦法则以及扫描模式三个方面介绍了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从超声相控阵换能器阵列、发射声场的仿真分析、系统硬件设计、上位机软件设计四个方面阐述了车轮轮辋缺陷的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的研究过程。其中超声相控阵声场的仿真分析中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1)基于空间脉冲响应的声场模型的建立;(2)阵元空间脉冲响应的计算;(3)在Field II仿真平台中基于MATLAB语言完成了声场仿真程序的实现,并进行了相关仿真实验。在检测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中,借助Multi 2000相控阵板卡的开放特性,完成了辅助机械和电气装置的设计,以及相控阵超声检测的专用上位机软件程序的实现。最后,通过人工模拟缺陷的相控阵检测实验测试了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了本文介绍的基于超声相控阵的车轮轮辋检测设备相比于常规超声具有灵敏度高、声束可控性好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同时,针对目前冶金企业对管材和棒材越来越高的检测要求,在本文的最后还将所研究的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在管棒材上的检测应用作了介绍和实验分析,旨在将本文研究的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推广应用在冶金企业的管棒材在线自动化检测中。

詹世革,张攀峰,孙中奎,王建山[7](2016)在《2016年度力学科学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资助情况介绍》文中认为对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力学科学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资助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给出了资助项目清单.

吕瑞宏[8](2016)在《基于能量密度超声波管道防腐层剥离缺陷内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管道防腐层运行状态的检测是确保管道安全运行非常重要的内容。目前,对于管道防腐层检测方法主要采用外检测技术,这类方法无法满足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理念、对防腐层缺陷的定量化描述较为困难。若采用管道内检测技术对管道外防腐层运行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应用管道内检测器采集管道运行状况的数据,则可以满足管道检测的综合数据分析并实现管道防腐层定量化检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非线性超声导波的管道防腐层剥离缺陷的内检测方法。将管道防腐层介质理想化为弹性-粘弹性双层结构,从理论建模、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方面对超声导波的频散特性和能量传播特性进行分析,提出基于能量密度的防腐层检测方法并对其回波信号进行了定量化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及贡献如下:(1)针对超声导波在管道防腐层双层结构中的传播机理十分复杂,仅分析导波多模态频散特性很难获取检测防腐层缺陷的有效信息的问题,本文从单层板状结构的弹性性能入手,研究了弹性-粘弹性双层结构介质的能量传播特性,从能量密度角度分析了不同双层结构中介质对超声导波传播过程中能量传播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试验平台对弹性-粘弹性双层结构介质的能量传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超声导波各模态在双层结构介质产生剥离等缺陷时,其群速度、相速度及能量密度均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防腐层剥离缺陷尺寸越大,能量衰减变小,节点振动速度变慢,则回波信号幅值越大。(2)针对超声导波传播机理复杂和多模态特性导致其回波信号难识别的问题,本文以兰姆波为研究对象,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钢板微体元中能量密度分布模型,对微体元力密度与振动位移的关系及能量密度分布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提出已知激励频率下钢板中电磁超声兰姆波多模态的能量密度分布特征研究方法,并采用收发分离式电磁超声兰姆波换能器对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过程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微体元振动位移与洛仑兹力、磁致伸缩力的函数关系反映电磁超声兰姆波中能量传递趋势。能量在动能和势能间不断转换;通过对不同模态兰姆波的能量密度分布特征分析,获得各模态的能量强度及能量传播速度,为基于能量密度的超声导波检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不同激励频率下,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电磁超声兰姆波的能量密度分布特征,依据波群信号能量密度分布特征,可简化回波信号的识别。(3)针对管道防腐层存在的孔洞、剥离等缺陷问题,提出SH导波能量密度检测方法。利用粘弹性动力学理论建立能量平衡单元体V的双层结构波动模型,对单元体V的频散特性、能量密度和导波衰减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设计SH-EMAT换能器对轴向防腐层剥离缺陷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在一定频率范围内,防腐层剥离厚度越大,SH导波模态对应相速度、群速度越大,且差异显着。频率趋于无穷时,SH导波相速度与防腐层严重剥离缺陷对应的线性度较好。防腐层剥离程度可引起单元体V中SH0模态的频散曲线变化,通过检测SH0模态群速度可实现钢管防腐层剥离缺陷的内检测。防腐层剥离缺陷轴向长度和位置信息可通过SH导波衰减表示,单元体V中能量密度因子QE的特征参数可为管道防腐层剥离、孔洞缺陷的内检测提供一定量化研究的理论依据。(4)针对防腐层缺陷检测信号进行时频分析获得产生剥离缺陷交界处的非线性特征参数,对管道防腐层剥离缺陷进行量化研究,以此作为防腐层剥离缺陷检测的等级量化标准,为防腐层缺陷程度的评价提供一定的量化研究依据。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管道防腐层的超声导波内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以弹性-粘弹性双层结构介质为研究对象,建立能量密度传播模型进行分析,对其获取导波传播特性和缺陷信息,并采用时频分析手段对缺陷轴向尺寸进行等级量化研究,最终实现对管道防腐层缺陷信息的内检测目标。

李丽玮,郝林,周巍伟,裴晓梅,曹静[9](2016)在《海底管道裂纹损伤评估及软件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底管道是海上油气资源集输、外输的主要手段。对于建成的海底管道,由于投产后输送介质的变化、腐蚀、渔业捕捞、过往船只拖/抛锚等活动,使管道局部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发生裂纹并导致裂纹扩展,从而带来油气停产等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对海底管道裂纹损伤强度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介绍了通用的结构失效评估图(FAD)技术,详细阐述了规范BS7910—1999裂纹损伤强度评估二级评定方法的运用,并依据规范编写了海底管道裂纹损伤强度评估系统。采用该评估系统,可快速评价已发生裂纹是否能够继续满足强度要求。

祖玉建[10](2015)在《复杂工况下空调器配管疲劳可靠性的预测分析及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调器配管疲劳损坏作为引起空调器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疲劳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空调产品的质量。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包含启动、稳定运行和停机三个阶段,目前针对配管疲劳可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定运行阶段。但在启动、停机这种过渡工况中,由于压缩机转子转速越过压缩机的共振频率,导致该阶段配管的振幅和应力通常都会大于在稳定运行工况下的振幅和应力,其对配管造成的损伤不可忽视。在空调器实际使用过程中配管的疲劳可靠性受到装配工艺等多种误差因素的影响,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估预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根据压缩机的结构特征,分析了其在启动工况下的载荷特点,结合压缩机排回气口的位移响应和压缩机激励载荷之间的线性传递关系,确定了压缩机在启动工况下的激励载荷为脉冲激励,提出了先求载荷的峰值时间再求载荷峰值大小的瞬态激励反求算法。通过提取压缩机配管系统的关键信息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建立虚拟样机模型,根据反求得到的激励载荷即可分析在压缩机在启动和稳定运行工况下的配管系统动力学特性。通过ANSYS软件仿真模拟和物理样机测试,分析了在生产安装过程中包括配重偏差、管路变形、插入深度以及消音棉等几种常见的工艺偏差对管路系统模态的影响,为空调器产品的生产工艺标准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变频空调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启动阶段配管疲劳损伤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提高了评估空调器配管疲劳可靠性的准确度。

二、具有裂纹损伤的海底管道断裂评估及其软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具有裂纹损伤的海底管道断裂评估及其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微震信号处理及岩爆智能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研究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震波形识别与分类研究
        1.2.2 微震波形降噪和到时拾取研究
        1.2.3 微震定位方法研究
        1.2.4 岩爆预测及预警研究
        1.2.5 主要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围岩微震波形分类研究
    2.1 引言
    2.2 项目概况及数据来源
        2.2.1 项目概况
        2.2.2 微震监测系统构建
        2.2.3 数据来源及岩爆灾害
    2.3 微震波形的特征识别
    2.4 微震波形信号预处理
    2.5 CNN-MCN微震波形分类模型构建
    2.6 CNN-MCN微震波形分类性能分析
        2.6.1 数据准备与训练
        2.6.2 实验结果和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深度编解码的围岩微震波形降噪和拾取研究
    3.1 引言
    3.2 自编码神经网络模型
        3.2.1 自编码
        3.2.2 卷积自编码
    3.3 微震波形降噪与拾取双任务模型构建
    3.4 微震波形降噪与拾取双任务模型性能分析
        3.4.1 数据准备和训练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3 通用性与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围岩微震阵列优化及震源定位研究
    4.1 引言
    4.2 微震定位原理及目标函数构建
    4.3 隧道微震阵列探讨与评估
        4.3.1 “非包围”微震阵列不足
        4.3.2 “非包围”微震阵列评估和优化
    4.4 隧道震源定位方法优化与构建
        4.4.1 隧道围岩速度模型优化
        4.4.2 微震定位优化算法构建
    4.5 微震优化阵列与改进定位方法的测试与应用
        4.5.1 “非包围”微震阵列测试与应用
        4.5.2 围岩波速模型测试
        4.5.3 不同定位算法对比
        4.5.4 微震定位优化方法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微震预测及岩爆预警研究
    5.1 引言
    5.2 相关理论基础
        5.2.1 时间序列预测原理
        5.2.2 ARIMA经典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5.2.3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5.3 岩爆微震指标库建立
        5.3.1 微震评价指标
        5.3.2 岩爆微震指标选取与构建
        5.3.3 数据预处理
    5.4 微震指标预测研究
        5.4.1 实验环境与数据
        5.4.2 评价指标
        5.4.3 微震指标时间序列模型构建
        5.4.4 实验结果分析
        5.4.5 不同方法对比
    5.5 岩爆微震预警研究
        5.5.1 实验数据
        5.5.2 岩爆微震预警模型
        5.5.3 岩爆微震综合预警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隧道微震自动化监测及岩爆智能预警平台研究
    6.1 引言
    6.2 系统分析与设计
        6.2.1 设计原则
        6.2.2 系统开发及代码管理平台
        6.2.3 系统及框架设计
        6.2.4 数据库设计
    6.3 系统主要模块
        6.3.1 微震听诊模块
        6.3.2 微震预测模块
        6.3.3 岩爆预警模块
        6.3.4 用户与信息模块
        6.3.5 系统运行流程
    6.4 工程应用
        6.4.1 工程概况
        6.4.2 微震自动化监测
        6.4.3 微震预测和岩爆预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桥门式起重机箱形梁结构安全评定与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起重机箱形梁结构安全评定及其软件开发的现状
        1.2.1 起重机安全评定现状
        1.2.2 起重机箱形梁安全评定软件开发的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起重机箱形梁结构安全评定方法研究
    2.1 起重机箱形梁裂纹检测与处理
        2.1.1 箱形梁结构的无损检测
        2.1.2 箱形梁裂纹位置
        2.1.3 箱形梁裂纹的工程处理方法
    2.2 弹塑性断裂理论
        2.2.1 线弹性断裂理论
        2.2.2 弹塑性断裂理论
        2.2.3 J积分计算
    2.3 结构安全评定的方法
        2.3.1 失效评定图技术
        2.3.2 断裂评定方法
        2.3.3 疲劳评定方法
    2.4 基于J积分的概率安全评定方法研究
        2.4.1 箱形梁结构的失效概率模型
        2.4.2 评定参数的计算
        2.4.3 评定曲线的建立
        2.4.4 随机数的产生和编程计算
    2.5 小结
第3章 起重机箱形梁安全评定软件系统架构研究
    3.1 起重机箱形梁结构软件开发的架构思想
    3.2 可行性研究
        3.2.1 项目的规模和目标
        3.2.2 项目的技术可行性
    3.3 需求分析
        3.3.1 需求分类
        3.3.2 安全评定系统开发中的难点分析
        3.3.3 软件的逻辑模型
    3.4 总体设计
        3.4.1 制定规范
        3.4.2 软件结构设计
        3.4.3 系统模块划分与功能分解
    3.5 详细设计
        3.5.1 界面设计
        3.5.2 类的设计方法
        3.5.3 模块间的交互
    3.6 编码与测试
        3.6.1 程序编码
        3.6.2 单元测试
        3.6.3 集成测试
    3.7 小结
第4章 ANSYS二次开发技术
    4.1 有限元分析理论
        4.1.1 有限单元法
        4.1.2 ANSYS的分析步骤
    4.2 ANSYS的二次开发
        4.2.1 ANSYS的二次开发工具
    4.3 基于QT的 ANSYS二次开发
        4.3.1 QT开发技术
        4.3.2 QT封装ANSYS的方法
        4.3.3 数据的存储与传输
    4.4 小结
第5章 工程数据处理技术
    5.1 工程文件设计
        5.1.1 工程数据
        5.1.2 XML中的文件结构
    5.2 工程数据的操纵
        5.2.1 修改数据
        5.2.2 删除数据
    5.3 工程数据处理
        5.3.1 生成APDL文件
        5.3.2 ANSYS结果文件解析
    5.4 小结
第6章 安全评定系统实现方法研究
    6.1 门式起重机模型
        6.1.1 门式起重机整机模型
        6.1.2 子模型APDL的编写
    6.2 安全评定模块
        6.2.1 裂纹尖端附近应力提取
        6.2.2 评定参数选择与计算
        6.2.3 基于QCustomplot图形处理技术
        6.2.4 2 级别断裂评模块的实现
        6.2.5 基于J积分的安全评定模块的实现
        6.2.5.1 J积分的APDL编程
        6.2.5.2 失效评定(FAD)图
    6.3 结果输出
    6.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3)高温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的发展及现状
        1.2.1 国外金属波纹管膨胀节发展现状
        1.2.2 国内金属波纹管膨胀节发展现状
    1.3 金属波纹管膨胀节设计方法的发展现状
        1.3.1 工程近似法
        1.3.2 数值法
    1.4 膨胀节的基本类型及选择
        1.4.1 类型分类
        1.4.2 选型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温波纹管膨胀节的设计
    2.1 引言
    2.2 高温波纹管膨胀节的设计
        2.2.1 设计流程
        2.2.2 波纹管的基本参数计算
        2.2.3 波纹管的基本应力计算
        2.2.4 波纹管的疲劳计算
        2.2.5 波纹管的刚度计算
        2.2.6 波纹管的稳定性计算
        2.2.7 波纹管膨胀节反力计算
    2.3 高温波纹管膨胀节的设计实例
        2.3.1 主要技术参数及要求
        2.3.2 热风炉拱顶联络管用高温膨胀节设计计算
        2.3.3 燃烧室与混风室间高温膨胀节设计计算
        2.3.4 膨胀节设计计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波纹管的优化与设计软件的运用
    3.1 结构优化
    3.2 材料优化
    3.3 波纹管膨胀节设计优化
    3.4 建立高温膨胀节参数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温波纹管膨胀节的生产制造
    4.1 高温膨胀节生产工艺
    4.2 膨胀节结构工艺
        4.2.1 波纹管管体双层设计和制作
        4.2.2 控制波纹管管体工作温度
    4.3 波纹管管体成形
        4.3.1 管体液压成形
        4.3.2 管体成形后固溶处理
        4.3.3 管体纵缝焊接
    4.4 焊接工艺
        4.4.1 316L不锈钢焊接工艺评定
        4.4.2 316L不锈钢与碳钢及碳钢焊接工艺评定
    4.5 制作、组装及焊缝
        4.5.1 制作
        4.5.2 组装
        4.5.3 焊缝
    4.6 高温膨胀节性能测试
        4.6.1 检测规定
        4.6.2 检测项目及要求
    4.7 高温金属膨胀节的量产
        4.7.1 用户使用情况
        4.7.2 高温膨胀节生产情况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油田集输管线腐蚀机理及防护涂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油田集输管线的腐蚀机理
        1.2.1 气体腐蚀
        1.2.2 微生物腐蚀
        1.2.3 离子腐蚀
    1.3 油田集输管线防腐蚀技术
    1.4 油田集输管线防护涂层的修复
        1.4.1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1.4.2 液态修复涂料的发展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论文研究目的
        1.5.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金属基体性能测试
        2.2.1 测试溶液及条件
        2.2.2 电化学测试
        2.2.3 腐蚀失重
        2.2.4 腐蚀形貌观察
    2.3 涂层的制备
    2.4 涂层性能测试及表征
        2.4.1 涂层形貌观察
        2.4.2 涂层成分分析
        2.4.3 接触角测试
        2.4.4 力学性能测试
        2.4.5 附着力测试
        2.4.6 吸水率测试
        2.4.7 耐蚀性能测试
第3章 油田集输管线腐蚀穿孔研究
    3.1 现场调研结果
        3.1.1 腐蚀性气体现场数据
        3.1.2 注水水质的现场测量
    3.2 实验室模拟实验
        3.2.1 实验室垢下腐蚀细菌培养实验
        3.2.2 沉积物下20#钢腐蚀的模拟实验
    3.3 腐蚀穿孔原因分析
        3.3.1 集输管线腐蚀原因分析
        3.3.2 单井管线腐蚀穿孔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输管线涂层防腐蚀性能评价与寿命预测
    4.1 防腐涂层的评价标准与调查方法
        4.1.1 防腐层评价标准分析
        4.1.2 采用的防腐层评价方法
    4.2 采用多频管中电流法获得的管线防腐层状况的评价结果
        4.2.1 多频管中电流法的基本原理
        4.2.2 测试管段的选取
        4.2.3 选取管段PCM测试结果
        4.2.4 PCM配合A字架进行漏点检测结果
    4.3 采用馈电试验技术获得的防腐层状况的评价结果
    4.4 采用探坑法获得的管线防腐层状况的评价结果
        4.4.1 管线防腐涂层的特点
        4.4.2 开挖检测结果与分析
    4.5 管线防腐层失效原因分析
        4.5.1 实验室检测结果
        4.5.2 涂层固化程度的影响
        4.5.3 涂层缺陷的影响
        4.5.4 涂层运行环境的作用
        4.5.5 阴极保护电位对FBE防腐层剥离的影响
        4.5.6 温度对FBE防腐层剥离的影响
        4.5.7 冷弯管段FBE防腐层的影响
    4.6 管线外防腐层状况综合量化评价
    4.7 管线防腐层老化模型及寿命预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输管线防护涂层研究
    5.1 活性树脂对液态修复涂层的影响
        5.1.1 活性树脂对界面结合的研究
        5.1.2 活性树脂在金属表面的分布和结构特点
        5.1.3 活性树脂在金属表面的化学结构分析
        5.1.4 活性树脂与金属基材间的粘接机理分析
    5.2 填料对液态修复涂料的影响
        5.2.2 填料-树脂界面键合对涂层与金属间附着力的影响
        5.2.3 填料-树脂界面键合对涂层阻滞性能的影响
        5.2.4 填料-树脂界面键合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储气库注采管柱力学安全评价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管柱静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管柱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天然气物性参数及管柱力学模型
    2.1 天然气物性参数计算模型
        2.1.1 天然气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
        2.1.2 天然气偏差系数、密度及粘度计算
    2.2 油管强度计算数学模型
        2.2.1 抗挤强度数学模型
        2.2.2 抗内压强度数学模型
        2.2.3 抗拉强度数学模型
        2.2.4 油管三轴应力的数学模型
    2.3 注采管柱屈曲行为研究
        2.3.1 鼓胀效应的力学数学模型
        2.3.2 螺旋屈曲效应力学数学模型
        2.3.3 温度效应的数学模型
        2.3.4 摩阻效应的数学模型
        2.3.5 活塞效应的力学数学模型
        2.3.6 注采管柱底部轴向力计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气库注采管柱振动模型建立
    3.1 注采管柱振动机理分析
    3.2 注采管柱轴向振动数学模型建立
    3.3 注采管柱振动有限元分析
        3.3.1 模态分析理论
        3.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3 注采管柱有限元模态分析
        3.3.4 注采管柱有限元瞬态分析
        3.3.5 注采管柱有限元动力学屈曲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注采气体诱发管柱振动安全评估软件开发
    4.1 概述
    4.2 软件主要模块开发
        4.2.1 数据库模块建立
        4.2.2 静力学评价模块
        4.2.3 动力学评价模块
        4.2.4 查询工具模块开发
    4.3 华北油田G1储气库井应用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储气库注采管柱振动模拟试验
    5.1 试验原理及试验装置
    5.2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5.2.1 气量对管柱振动的影响
        5.2.2 注气方向对管柱振动的影响
        5.2.3 利用试验数据修正管柱振动特性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基于超声相控阵的车轮轮辋缺陷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1.2.1 超声相控阵的历史概述
        1.2.2 超声相控阵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车轮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2.1 超声波检测概述
    2.2 超声相控阵检测原理
        2.2.1 超声相控阵的发射
        2.2.2 超声相控阵的接收
    2.3 聚焦法则
        2.3.1 声束偏转
        2.3.2 声束聚焦
        2.3.3 声束偏转及聚焦
    2.4 扫描模式
        2.4.1 常规扫描模式
        2.4.2 相控阵特有的扫描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相控阵的声场分析与仿真
    3.1 超声相控阵换能器阵列
    3.2 超声相控阵声场模型的建立
        3.2.1 声场数学模型建立的常用方法
        3.2.2 基于空间脉冲响应的声场模型
        3.2.3 阵元空间脉冲响应的计算
    3.3 超声相控阵声场仿真的实现
        3.3.1 仿真平台FieldⅡ
        3.3.2 声场仿真程序的实现
    3.4 超声相控阵声场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相控阵声场的定点聚焦仿真
        3.4.2 相控阵声场的偏转及聚焦仿真
        3.4.3 相控阵声场的动态聚焦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超声相控阵的车轮轮辋检测系统
    4.1 总体思路及设计原则
    4.2 系统的硬件设计
        4.2.1 Multi2000软件接口
        4.2.2 辅助机械和电气装置
    4.3 系统的软件设计
        4.3.1 动态深度聚焦算法
        4.3.2 检测成像算法研究
        4.3.3 相控阵探伤上位机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轮轮辋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车轮轮辋缺陷的形成
    5.2 人工模拟缺陷的制作
        5.2.1 标准试块
        5.2.2 人工缺陷样轮
    5.3 车轮轮辋探伤实验及分析
        5.3.1 仪器指标测试实验
        5.3.2 探头指标测试实验
        5.3.3 人工缺陷样轮探伤实验
        5.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横波检测实验及分析讨论
    5.5 在役车轮探伤实验及分析
        5.5.1 在役车轮人工缺陷分布
        5.5.2 在役车轮检测实验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声相控阵在管材、棒材上的应用
    6.1 超声相控阵在管材上的应用及实验分析
        6.1.1 管材常见缺陷及检测现状
        6.1.2 管材的超声相控阵检测工艺设计
    6.2 超声相控阵在棒材上的应用及实验分析
        6.2.1 棒材常见缺陷及检测现状
        6.2.2 棒材的超声相控阵检测工艺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7.2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及改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布的论文
致谢

(8)基于能量密度超声波管道防腐层剥离缺陷内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来源
        1.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管道防腐层结构及缺陷类型
        1.2.2 管道防腐层缺陷检测方法
    1.3 课题研究现状及动态
        1.3.1 管道内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2 超声导波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1 技术路线及分析
        1.5.2 内容章节安排
第2章 非线性超声导波传播特性
    2.1 固体介质的非线性超声波动特性
        2.1.1 单层板弹性性能分析
        2.1.2 单层板超声导波传播特性分析
        2.1.3 超声导波特征方程数值解分析
        2.1.4 有界双层结构超声导波频散特性分析
    2.2 固体介质的非线性超声能量传播特性
        2.2.1 弹性介质能量传播特性分析
        2.2.2 粘弹性介质能量传播特性分析
        2.2.3 双层结构介质能量传播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声导波多模态能量密度分布特征研究
    3.1 电磁超声兰姆波换能机理
    3.2 电磁超声兰姆波能量理论模型
    3.3 能量密度分布有限元仿真计算
        3.3.1 电磁超声兰姆波频散特性数值计算
        3.3.2 基于力密度的兰姆波能量密度仿真
    3.4 应用实验与结果分析
        3.4.1 电磁超声兰姆波实验环境建立
        3.4.2 电磁超声兰姆波实验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H导波的防腐层能量密度检测机理研究
    4.1 管道防腐层能量衰减模型
    4.2 管道防腐层能量衰减特性分析及仿真
        4.2.1 单元体V的SH导波频散特性分析
        4.2.2 基于SH导波防腐层能量衰减特性仿真
    4.3 基于能量因素的防腐层剥离缺陷检测实验及分析
        4.3.1 基于SH-EMAT防腐层测试系统设计
        4.3.2 防腐层缺陷检测实验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防腐层超声导波检测信号处理及量化研究
    5.1 防腐层检测信号时频分析
        5.1.1 短时傅立叶变换时频分析
        5.1.2 伪Wigner-Ville时频分析
        5.1.3 Affme类时频分析重排方法
        5.1.4 Cohen类时频分析重排方法
        5.1.5 防腐层检测信号非线性特性时频分析
    5.2 防腐层缺陷超声导波信号量化检测方法
        5.2.1 基于超声导波的防腐层缺陷等级量化检测模型
        5.2.2 基于HHT的超声导波信号非线性特征分析
        5.2.3 防腐层缺陷量化数据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工作及创新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海底管道裂纹损伤评估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海底管道裂纹损伤评估方法
    1.1 缺陷类型与尺寸
    1.2 计算断裂比Kr
        1.2.1 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1.2.2 断裂韧性计算
        1.2.3 分项安全系数选取
    1.3 计算载荷比Lr
    1.4 计算FAD
    1.5 小结
2 海底管道裂纹评估方法对比分析
    2.1 未对齐修正对比分析
    2.2 断裂韧性计算对比分析
    2.3 分项安全系数对比分析
    2.4 小结
3 海底管道裂纹损伤评估系统及应用案例
    3.1 系统的功能及模块组织
    3.2 分析对象的信息输入
    3.3 应用案例
    3.4 小结
4 结语

(10)复杂工况下空调器配管疲劳可靠性的预测分析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第二章 复杂工况下压缩机载荷特征识别分析
    2.1 有限元分析概述及软件
        2.1.1 有限元基本原理
        2.1.2 有限元软件
    2.2 空调器压缩机结构特征及工作原理
    2.3 空调器压缩机激励载荷特征分析
    2.4 稳态工况下压缩机激励载荷反求
    2.5 启动工况下压缩机激励载荷反求
        2.5.1 激励载荷峰值时间的确定
        2.5.2 激励载荷值的确定
        2.5.3 单体压缩机算例验证
        2.5.4 激励载荷反求的软件实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工况下空调配管虚拟样机的动力学分析
    3.1 虚拟样机模型的建模
        3.1.1 系统结构的参数化
        3.1.2 建立虚拟样机模型
        3.1.3 材料参数
        3.1.4 网格划分
        3.1.5 边界条件
    3.2 复杂工况下的空调配管系统动力学分析
        3.2.1 模态分析
        3.2.2 稳定运行工况下的谐响应分析
        3.2.3 启动工况下的瞬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装配环节工艺偏差对配管模态的影响研究
    4.1 配重偏差对配管系统模态分布影响分析
        4.1.1 配重位置偏差对配管系统模态分布影响分析
        4.1.2 配重偏心放心误差对配管系统模态分布影响分析
    4.2 管路变形对配管系统模态分布影响分析
    4.3 消音棉对配管系统模态分布影响分析
    4.4 管路插入深度对配管系统模态分布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工况下配管结构疲劳可靠性评价
    5.1 复杂工况下配管许用应力指数
    5.2 常用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5.3 复杂工况下配管疲劳寿命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具有裂纹损伤的海底管道断裂评估及其软件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微震信号处理及岩爆智能预警研究[D]. 张航.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桥门式起重机箱形梁结构安全评定与软件开发[D]. 何更旺.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3]高温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研究[D]. 唐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4]油田集输管线腐蚀机理及防护涂层研究[D]. 李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8)
  • [5]储气库注采管柱力学安全评价及软件开发[D]. 徐帅.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8)
  • [6]基于超声相控阵的车轮轮辋缺陷检测系统研究[D]. 魏志辉. 钢铁研究总院, 2018(12)
  • [7]2016年度力学科学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资助情况介绍[J]. 詹世革,张攀峰,孙中奎,王建山. 力学学报, 2016(05)
  • [8]基于能量密度超声波管道防腐层剥离缺陷内检测方法研究[D]. 吕瑞宏. 沈阳工业大学, 2016(02)
  • [9]海底管道裂纹损伤评估及软件开发[J]. 李丽玮,郝林,周巍伟,裴晓梅,曹静.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16(01)
  • [10]复杂工况下空调器配管疲劳可靠性的预测分析及评估[D]. 祖玉建.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含裂纹损伤的海底管道断裂评估及其软件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