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连续性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连续性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接续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边云涛[1](2021)在《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缓慢、遭遇“资源诅咒”制约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而产业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资源型区域资源产业依赖导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缓慢,产业演进中形成了低端锁定现象。而加快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实践已经经历较长时间,但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资源型区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术界对资源型区域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关注较多,但较少聚焦到资源型区域脆弱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生态视角对资源型区域的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产业关联等理论,促进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机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计量检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产业生态视角,以工业部门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两类数据,研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首先,在梳理产业演进、产品空间、资源产业依赖与转型升级等文献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阐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机理;其次,利用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中国资源型省域产业空间网络图,检验资源依赖与产业演进的逆向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接着,对典型资源型城市长治市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为:(1)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概念与模型,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利用生态系统构成与演替模型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等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产业发展通过正向关联带动其他产业是促进模型,产业发展不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呈中性是随机模型,产业发展排挤其他产业是抑制模型。在工业部门,资源依赖形成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要素、优质服务、基础设施的挤出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产业生态恶化带来产业结构逆向演进,形成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抑制模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开展资源产业管制避免资源依赖,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新产业成长的随机模型,接着政府引导资源收益转化,加速培育制造业新主导产业进入促进模型第一阶段,最后通过制造业新主导产业内生关联驱动,实现产业生态与产业演进良性互动的促进模型第二阶段。在工业部门假定下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产业关联程度是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拓展产品空间理论解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低端锁定。使用2003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四位代码行业数据,重点在邻近度计算中将赋值范围从传统[0,1]拓展为[-1,1],构建中国正、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正产业空间网络呈“核心致密—边缘稀疏”结构,核心区域为纺织、电气机械与器材、电子通信设备等高邻近度制造业,边缘区域为采矿业、炼焦、金属冶炼等低邻近度资源型产业。负产业空间网络呈许多小范围一个产业与多个产业之间构成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与“外围”产业为互斥、抑制关系。“中心”多是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与之相连的是受资源型产业“抑制”的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高资源依赖的山西、青海等资源型省份优势产业数量少、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和产业密度均较低。计量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提升会导致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显着下降,也就是资源依赖导致产业逆向演进。(3)以工业部门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研究发现被解释变量滞后期、产业密度滞后期对产业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具有路径依赖特征,高资源依赖省份最显着。“省份—年份”二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但高资源依赖组呈“U型”关系,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区域工业升级的动力。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发现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产业服务、产业设施对产业演进产生显着影响,产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升级。机制检验表明,资源依赖会通过挤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降低人口密度等产业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资源依赖也通过挤出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产业密度、路网密度影响经济发展活力,阻碍区域产业演进。最后以产业多样化指数、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替代原被解释变量进行了拓展检验。(4)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长治“二三一”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中资源依赖、重工业化明显,但呈下降趋势;产业空间网络图中长治优势产业处于正产业空间网络边缘、负产业空间网络“中心”位置。长治产业演进呈现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路径中断等特点。长治通过煤炭产业管制导致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以改善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为主的产业生态改良为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助力长治产业演进由抑制模型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5)提出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资源型区域可以通过产业再造、产业延伸、产业退出等实现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也可以通过产业植入、产业培育、产业融合等实现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最后从以产业关联促进产业群落化发展、改善生产要素禀赋、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尝试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进而基于产业生态视角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资源依赖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与产业结构逆向演进的抑制模型,提出资源管制、政府引导、内生关联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随机模型、促进模型。二是将传统产品空间理论邻近度范围[0,1]拓展至[-1,1]来显示产业生态演进抑制模型,提出正、负产业空间概念揭示资源型区域存在的典型产业负向关联,资源产业依赖会排挤制造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衡量产业演进变量,以及对长治的案例研究是论文特色之处。

张慧峰[2](2021)在《“美丽中国”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孝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时代的印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并发展壮大,为城市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多数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同时伴随着各种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出现,资源优势反而成为了阻碍其经济发展的因素。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不仅是我国的资源大省,同时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孝义市作为山西省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进行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也面临着资源枯竭带来的种种问题,2009年孝义市出现在国务院确立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中。孝义市因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造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缓慢。为解决资源枯竭带来的问题,孝义市逐渐调整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发展。近些年,孝义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现代服务业不断升级,同时在探索转型发展路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越来越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凸显,在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孝义市如何继续推进其转型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发展理念的形成、“一带一路”的提出以及山西省转型发展被赋予厚望等社会背景都为孝义市的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转型发展过程中仍然要面对各种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更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形势发展严峻、科技创新不断加快、环境与经济之间矛盾依然存在等这些问题都是孝义市转型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难题。孝义市的转型发展是实现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快践行“两山”理论的强力举措;也是实现“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实践举措。针对孝义市自身的实际发展现状以及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提出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多元产业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增强企业内生动力等措施来促进孝义市进一步转型发展。推进孝义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进孝义市的转型发展既丰富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理论,同时也能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可借鉴经验。

杨喜[3](2020)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Urban Land Green Use Efficiency,ULGUE)是城市上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生产要素投入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产出系统在城市空间上的综合映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不断凸显,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土地要素投入利用过程中急需摆脱传统高粗放、高污染、低效率的方式转向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适度集约、低污染、高效率的方式。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赋予了城市土地利用绿色效率新的时代内涵,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成为缓解城市土地供需矛盾、释放经济增长空间压力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必要途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正是当今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土地要素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核心要求和关键实现路径,也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理念的重要实践活动。同时,伴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协同发展进程的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新旧动能要素流动过程中将不同的城市串联在一起,城市之间空间互动关系日益紧密,城市土地绿色开发利用并非“各自为政”或“孤军奋战”,而是存在空间溢出的外部性,本地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会与其他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空间关联。因此,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加强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研究,对于提高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降低城市上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风险、促进城市之间合作联动发展、推动城市社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在借鉴和吸收现有文献研究基础上,首先,在明晰基于新旧动能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概念内涵基础上,构建基于新旧动能的城市上地绿色利用效率测度理论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并借助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2003—2017年283座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其次,综合应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从时空二维视角来刻画和识别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序动态演进规律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再次,通过构建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全国尺度以及分区尺度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估计和检验,并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中的偏微分分解方法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进行分解分析。最后,根据全文理论分析与量化实证研究结果,提炼出基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城市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路径选择。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新动能要素的投入有利于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新动能要素的投入自身可以带来较高质量的土地产出效率,传统动能要素也可以通过嫁接新动能要素进行现代化升级发展,重新换发新生机,提升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新动能要素的投入在提高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将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引向绿色化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路径。(2)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也存在着区域差异性。提升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水平的关键在于加强对低值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治理,补齐低值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短板。在地理空间上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中心—外围”的空间二元结构性特征。高值区城市多分布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地区的城市以及生态旅游资源禀赋较好地区的城市,低值区城市多分布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以及省际交界地区。(3)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在地理空间上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并非“彼此孤立”随机分布,而是“彼此相依”空间关联,本地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不仅会影响周围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也会受周围邻近城市的影响。在局域空间格局上,呈现出高值集聚型(HH)、低值塌陷型(LH)、低值集聚型(LL)、高值凸起型(HL)四种空间集聚类型,数量上特征上以HH和LL为主,以HL和LH为辅,在京津冀地区,形成了“环京津低值带”,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了集群化高值集聚区,在地理空间上的冷热点区也呈现出“集群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地理空间呈现为“城以群聚群分”的空间格局,并存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空间邻近同伴效应。(4)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全国尺度和分区尺度下均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与周围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空间上相互关联影响,本地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高,将会对周围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带动周围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共同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溢出效应在区域上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梯度差异性。(5)全国尺度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空间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城市交通、生态资源禀赋、产业结构高级化、市场化程度、环境规制强度对本地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人口集聚、城市空间扩张、外商投资、政府干预对本地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着负向抑制作用。人口集聚、城市交通、生态资源禀赋、产业结构高级化、市场化程度对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着负向抑制作用。(6)分区尺度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空间效应分解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城市交通、生态资源禀赋、环境规制强度仅对本地城市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市场化城市对本地和邻近城市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本地和邻近城市均具有负向抑制作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仅对本地城市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口集聚对本地城市具有负向抑制作用,但对邻近城市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生态资源禀赋、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本地和邻近城市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外商投资和政府干预对本地和邻近城市均具有负向抑制作用;环境规制强度对本地城市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城市具有负向抑制作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态资源禀赋、市场化程度、外商投资、环境规制强度仅对本地城市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口集聚仅对本地城市具有负向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本地和邻近城市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本地和邻近城市均具有负向抑制作用。(7)根据全文理论与量化实证分析结果,提炼出基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路径选择:一是重塑理念认知,强化绿色发展逻辑;二是发挥空间溢出,构建联动发展机制;三是尊重区域差异,推进实施因区施策;四是遵循城际差异,推进实施因城施策;五是更新要素投入,优化用地结构配置;六是激发市场活力,发挥政府监管作用。

赵殿鑫[4](2019)在《黑龙江省鸡西市接续产业选择的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省鸡西市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经历煤炭工业的繁荣之后,已经进入到煤炭工业发展的后期,煤炭资源产能的过剩、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大量的外流等一系列问题,使鸡西市亟需寻找新的接续产业来支撑城市的发展。发展接续产业是鸡西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煤炭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研究现状,明确了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转型动力不足、生态破坏严重、接续产业选择困难的问题。结合鸡西市的实际情况,对当前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鸡西市煤炭工业占比分析和煤炭工业的产业链延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分析发现鸡西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对煤炭资源依赖度仍然很高。通过对鸡西市现在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鸡西市降低第二产业比例的产业结构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通过对鸡西市的人口结构分析发现鸡西市第三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存在需求不足、结构优化缓慢、主导产业尚未形成等隐患。通过对石墨产业的全方位研究,发现石墨产业在防腐蚀涂料、超硬材料等高端材料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但仍存在石墨烯市场趋于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隐患。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生态旅游等接续产业可行性较大,但仍然存在精深加工不足、产能不足、市场化开发不充分等难题需要克服。最后,得出了结论并提出了延长煤炭产业链、提升石墨高端材料生产技术,抢占石墨产业价值链顶端、培育打造龙头产业、推进标准化绿色食品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创立地方品牌、培育绿色食品产业化强势主体、构建多元化融智融资旅游开发平台、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深度合作、统筹资源整合、延伸时空布局、推进景区管理、强化标准建设等一系列建议。

支航[5](2017)在《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方式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下半叶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担忧,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再实体化”开始积极调整其过度负债消费的增长模式,新兴市场国家为了避免出现生态环境制约与能源资源市场冲击问题,一直在不断尝试将粗放的增长模式做出调整和改变。因此,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成为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共识与国家战略,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进入到中速区间运行、结构优化调整深化、资源环境约束突出、增长动力结构转换、要素成本优势下降等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时期。资源型城市正不断促进产业更加生态化、多元化、合理化以重新培育主导产业,使其进入绿色转型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开发和区域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问题的研究,这是世界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当发生城市资源问题时,重新规划、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更加生态化、多元化、合理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对资源型产业、生态、科技进行系统性转型和创新,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从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经历绿色转型的资源型城市案例中,仍然缺少一种系统并普适的方式方法,以及与之配套的绿色转型制度。探寻解决资源型城市生态建设、绿色转型和创新发展问题的方式方法,依然是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研究的重大议题。由于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众多,类型多样化,资源型产业衰退较为严重,资源型城市区域特征明显,具有一定区域典型性,基于此,论文选取了吉林省这一省际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基本理论、绿色转型方式与机制研究,论文采用文献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和统计与计量分析等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对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阶段判断、转型效率评价、转型方式探讨、转型机制构建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一是“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二是可持续发展、周期理论和增长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相关理论;三是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相关理论。说明了资源型城市概念与属性特征;阐述了绿色转型基本理论,包括其概念、内涵、转型与绿色经济概念理论的比较;概述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特征特点、存在瓶颈与问题以及形成原因与机制;阐释了绿色转型标志与标准、绿色转型模式与路径选择,理论提出了产业转型、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是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重要方式和途径。第三章,分析了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现状。历史地分析了吉林省资源型的产生与形成,概述了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资源能源开发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吉林省资源型城市数量、类型与分布;从产业层面、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层面和科技创新层面分析了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形成原因;梳理了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政策推进进程及绿色转型发展效果;对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存在的矛盾与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章,对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阶段与效率做出了分析和评价。论文构建了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阶段性特征以及评价方法分析框架,对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阶段进行了理论认知;借鉴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进行了特征分析与阐述,进一步构建理论模型,运用面板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探讨了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方式。论文基于产业视角,从调控方式、主导模式层面提出了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思路,从产业绿色升级、产业体系重构和产业链条构建等层面提出了具体发展路径;基于生态视角,提出从资源科学合理勘察开采、资源产业高效利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实施资源生态环境补偿与修复等层面优化提升资源型城市生态功能,从而构建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人地和谐支撑空间;基于科技创新视角,提出了绿色科技创新是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内在动力与要求,并从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等层面提出了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科技创新支撑方式与途径。第六章,构建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机制。论文从矿山生态修复机制建立和完善、绿色开采制度与机制实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构建等层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生态环境体制机制;从资源型企业绿色改造引导机制构建、资源型产业绿色发展机制建立、绿色产业经济体系构建与调整等层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体制机制;从绿色科技创新导向机制构建、绿色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绿色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等层面,提出了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的构建;结合吉林省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阶段,以及自身绿色转型结构性特点,提出了建立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差异化引导机制;从绿色核算与考核制度建立、绿色财政制度完善、绿色金融制度实施等提出了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政府体制机制建设。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概述了研究的基本结论,指出了研究中的主要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赵建吉[6](2014)在《基于生态文明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以河南濮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区域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的指导思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上实现耦合,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创新性、融合性、社会性、集聚性、开放性等特征。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河南濮阳为例,在分析其城市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转型思路,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缓解民生和就业问题、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完善支撑与保障体系、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并提出相应的转型路径。

徐嘉南[7](2014)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创新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社会不断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全球范围内因资源而生的城市不断兴起,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资源型城市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历程中,依托不可再生资源的禀赋和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形成了以资源采掘、初级加工业等主导产业。从本质上来看,这些城市都面临步入资源期后陷入衰退的风险,实现顺利的转型是其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央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形成了对资源型城市的国家定位,长期以来一直把提高资源开发量、完成资源调拨配置作为重大目标,导致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单一,而且资源加工能力薄弱,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各行业比重失衡。从长期趋势来看,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严重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变动趋势,传统工业化的特征仍然非常明显。很多资源型城市一旦支柱产业或支柱企业出现衰退,则整个城市经济陷入困境,从而影响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无论是传统工业城市,还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转型问题。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方向的重大转折和发展模式的大变革。世界上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如美国的休斯敦、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洛林、日本北九州和夕张等,其在发展中都曾面临过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建设等全面调整与转型的问题,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能给我国诸多城市转型发展带来一些借鉴和启示。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模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标准创新形式,就是要摆脱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不断完善城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发挥城市内在功能进一步优化的优势,寻找城市转型所需要的内在功能支撑力量,并从外部区域寻求强大的动力支持,以助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基于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模式,依托于其内在功能与外部区域的耦合。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创新模式的目标是:一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社会生产各环节达到基本平衡。二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物”生产与“人”生活之间平衡。三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平衡。四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平衡。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创新模式有其内在的机制:一是资源型城市内在功能与外部区域耦合的人口流动机制。二是资源型城市内在功能与外部区域耦合的产业聚集与扩散机制。三是资源型城市内在功能与外部区域耦合的土地利用机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创新模式的动力主要包括外生动力和内生动力。外生动力主要来自外部援助机制,内生动力则主要包括顶层设计创新、能源利用创新、经济系统创新、空间布局创新四个方面。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模式的产业支撑主要有:一是发展产业接续模式;二是发展产业替代模式;三是发展产业承载模式。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模式的政策保障在于:一是包容性转型政策保障;二是差异化转型政策保障。在政策实施中,应明确政策手段,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更新政策,政府应该尽快选择不依赖与原有资源且又能体现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为替代产业,可借助外力直接将新型产业植入资源型城市,并通过内部的政策制度逐步建立新的城市产业体系和功能内涵,以尊重现实的差异化政策导向再造城市的新竞争力。

刘春燕,谢萍,毛端谦[8](2014)在《资源衰退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研究——以江西萍乡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不断衰竭以及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如何选择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是当前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萍乡是一个以煤立市、典型的以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工矿城市,目前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主体资源(煤炭)不断衰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煤炭工人就业、再就业困难等问题。利用PCDL模型对萍乡市产业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萍乡的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但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明显特征;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枯竭,采掘业特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优势地位在下降,产业发展动力有所不足,产业发展已逐步由煤炭资源开始采转向其它资源及相关的加工制造业。因此,萍乡应着力于把中间品制造业和深加工制造业作为当前的接续产业。

董琦,刘辉,刘创刚[9](2013)在《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考——以陕西铜川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中资金问题非常重要。金融特有的动员和引导资源配置功能对城市转型和接续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以铜川为例,分析了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云光中[10](2012)在《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来源地,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采取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如何让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资源型城市走出一条产业科学发展的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为此,无论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还是对新兴资源型城市来说,产业发展模式创新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型模式——“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通过对该模式的内涵、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实施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鄂尔多斯市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科学发展之路,为资源型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界定资源型城市的定义、类型和特征,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并指出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境。(2)阐明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创新的目标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总体框架。(3)对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发展进行分析。从产业集约发展的必要性、内容、实现路径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和解决对策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4)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发展进行分析。阐明产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过程与实现方法,并对产业绿色发展的效益进行评价。(5)对资源型城市产业链网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产业链网发展的目标和内容,分析产业链网发展的实现路径,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链网发展的实施策略。(6)从资源城市的发展观念转变、体制机制支撑、政策和法律支撑和技术支撑四个方面,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7)结合鄂尔多斯市的情况,对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展开实证研究。

二、发展接续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接续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产业生态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文献综述
    2.1 产业演进研究
        2.1.1 产业演进的内涵
        2.1.2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
        2.1.3 产业演进的路径选择
    2.2 产业生态与产品空间研究
        2.2.1 产业生态的研究进展
        2.2.2 产品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转型升级研究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及其成因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产业生态视角下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理论框架
    3.1 从生态系统到产业生态系统
        3.1.1 生态系统的构成
        3.1.2 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演替模型
        3.1.3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3.1.4 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进模型
        3.1.5 本文后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与模型
    3.2 产业生态恶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抑制模型
        3.2.1 基本假定
        3.2.2 资源丰裕、资源繁荣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恶化
        3.2.3 产业生态恶化、低端锁定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逆向演进
    3.3 产业生态改良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随机、促进模型
        3.3.1 资源管制、资源依赖弱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中性演进:随机模型
        3.3.2 政策引导、资源收益转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改良:促进模型 1
        3.3.3 产业生态改良、内生驱动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模型 2
    3.4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数理解析
        3.4.1 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分析
        3.4.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3.5 三次产业演进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拓展分析
        3.5.1 三次产业演进、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部门产业演进关系
        3.5.2 资源依赖与三次产业演进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分析
    4.1 省级层面中国资源型区域的划分依据
    4.2 中国资源型省份产业演进的测度与特征: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4.2.1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测度概念与方法
        4.2.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构建方法
        4.2.3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的总体特征
    4.3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升级能力评价
        4.3.1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与产业空间网络特征
        4.3.2 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特征
        4.3.3 生产能力禀赋与产业密度特征
    4.4 资源依赖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4.4.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4.4.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计量检验
    5.1 产业基础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三维数据
        5.1.1 三维数据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1.2 三维数据模型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1.3 三维数据模型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2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研究
        5.2.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5.2.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2.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3 资源依赖抑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中介机制检验
        5.3.1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5.3.2 资源依赖“诅咒”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5.3.3 资源依赖影响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3.4 资源依赖影响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4 拓展检验:替代原有被解释变量
        5.4.1 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检验
        5.4.2 产业生态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5.4.3 资源依赖对产业生态的影响:机制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西长治为例
    6.1 长治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与产业空间网络格局
        6.1.1 长治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
        6.1.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中的长治格局
    6.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探索与转型方向
        6.2.1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6.2.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创造
        6.2.3 长治产业退出导致路径中断
        6.2.4 长治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
    6.3 长治产业生态改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阐释
        6.3.1 煤炭产业管制促进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
        6.3.2 产业生态改良为长治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6.3.3 制造业、新兴产业助力长治产业演进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建议
    7.1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7.1.1 资源型区域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
        7.1.2 资源型区域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
    7.2 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优化的政策建议
        7.2.1 以产业关联推动资源型区域产业群落化发展
        7.2.2 促进资源型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升级
        7.2.3 提升资源型区域产业服务能力
        7.2.4 完善资源型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附表 1“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Probit回归结果
附表 2 1999-2019 年长治市主要工业品产量
附图 1 2013 年中国正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附图 2 2013 年中国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2)“美丽中国”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孝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丽中国”建设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相关理论
    一、建设“美丽中国”相关理论阐释
        (一)“两山”理论
        (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三)新发展理念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相关论述
        (一)资源型城市概述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
        (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三、美丽中国建设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在联系
        (一)美丽中国建设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孝义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孝义市基本概况
        (一)孝义市资源禀赋
        (二)孝义市经济社会状况
    二、孝义市转型发展历程
        (一)孝义市转型初期
        (二)孝义市转型机遇期
        (三)孝义市转型加速发展期
    三、孝义市转型发展取得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一)孝义市转型发展的成就
        (二)孝义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孝义市加快转型发展的总体氛围
    一、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新发展格局为转型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转型发展带来了合作机遇
        (三)省政府出台相关转型政策为转型发展带来了实践机遇
    二、转型发展面对的挑战
        (一)推进转型升级难度加大
        (二)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任重道远
        (三)提高创新驱动能力困难突出
        (四)深化改革开放需持续发力
    三、孝义市加快转型发展的可行性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二)国内外成功转型经验可资借鉴
        (三)中央高度重视山西省转型发展工作
第四章 孝义市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的思路与对策
    一、孝义市加快转型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快践行“两山”理论的强力举措
        (三)实现“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实践探索
    二、转型发展的实践取向
        (一)坚持生态引领,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
        (二)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新兴优势产业
        (三)坚持开放共享,促进转型发展经验交流与合作
        (四)坚持结构优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协调发展
    三、促进孝义市转型发展的措施
        (一)完善顶层设计
        (二)构建多元产业体系
        (三)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四)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与述评
        1.2.1 关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文献回顾
        1.2.2 关于新旧动能转换文献回顾
        1.2.3 关于新旧动能转换在土地利用领域文献回顾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新旧动能转换
        2.1.2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2.1.3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2.1.4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测度
        2.1.5 基于新旧动能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2.2.2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2.3 土地供给理论
        2.2.4 空间区位理论
        2.2.5 “两山”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新旧动能的ULGUE测度理论分析框架与指标构建
    3.1 基于新旧动能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测度理论分析框架
    3.2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3.2.1 科学性与客观性原则
        3.2.2 可操作与可量化原则
        3.2.3 系统性与精简性原则
    3.3 基于新旧动能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3.3.1 投入指标体系构建
        3.3.2 产出指标体系构建
    3.4 测度方法选择与模型构建
        3.4.1 测度方法选择
        3.4.2 测度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4.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4.1.1 研究样本与说明
        4.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4.1.3 研究区土地投入
    4.2 研究方法选择与说明
        4.2.1 非参数核密度估计
        4.2.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4.3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测度结果比较分析
    4.4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序演变特征分析
        4.4.1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序走势特征分析
        4.4.2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序演进特征分析
    4.5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4.5.1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现实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4.5.2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关联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4.5.3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热点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及驱动因素空间效应分解分析
    5.1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以及驱动因素理论分析
        5.1.1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溢出理论分析
        5.1.2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理论分析
    5.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与说明
        5.2.1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设定
        5.2.2 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5.2.3 空间杜宾偏微分分解
        5.2.4 模型检验与选择路径
    5.3 数据来源与说明
    5.4 全国尺度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溢出及驱动因素分析
        5.4.1 全国尺度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溢出分析
        5.4.2 全国尺度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空间效应分解分析
    5.5 区域尺度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溢出及驱动因素分析
        5.5.1 区域尺度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自相关检验
        5.5.2 区域尺度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溢出分析
        5.5.3 区域尺度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空间效应分解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新旧动能转换的ULGUE提升路径选择
    6.1 重塑理念认知,强化绿色发展逻辑
    6.2 发挥空间溢出,构建联动发展机制
    6.3 尊重区域差异,推进实施因区施策
        6.3.1 东部地区
        6.3.2 中部地区
        6.3.3 西部地区
    6.4 遵循城际差异,推进实施因城施策
    6.5 更新要素投入,优化用地结构配置
    6.6 激发市场活力,发挥政府监管作用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黑龙江省鸡西市接续产业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相关概念
        2.1.1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概念
        2.1.2 接续产业的概念
    2.2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方式
        2.2.1 产业升级
        2.2.2 产业替代
        2.2.3 升级和转型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2.3 理论基础
        2.3.1 主导产业理论
        2.3.2 接续产业理论
        2.3.3 循环经济理论
第3章 鸡西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鸡西市概况
    3.2 鸡西市产业结构现状
        3.2.1 鸡西市第一产业现状分析
        3.2.2 鸡西市第二产业现状分析
        3.2.3 鸡西市第三产业现状分析
    3.3 鸡西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3.1 鸡西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仍以煤炭为主
        3.3.2 鸡西市产业的调整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3.3.3 第三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存在隐患
第4章 鸡西市接续产业的确定
    4.1 接续产业选择的原则
        4.1.1 接续产业的选择要把握市场导向
        4.1.2 接续产业的选择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4.1.3 接续产业的选择要结合区位优势
        4.1.4 接续产业的选择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4.2 鸡西市接续产业的筛选
        4.2.1 鸡西市第一产业中主要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4.2.2 鸡西市第二产业中主要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4.2.3 鸡西市第三产业中主要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4.3 鸡西市接续产业的确定
第5章 鸡西市接续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5.1 石墨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5.1.1 石墨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饱和度分析
        5.1.2 鸡西市石墨资源出口的可行性分析
        5.1.3 石墨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引进研究
        5.1.4 石墨开采和加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1.5 石墨产业发展建议
    5.2 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5.2.1 绿色食品产业现状分析
        5.2.2 鸡西市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3 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5.3.1 鸡西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分析
        5.3.2 鸡西市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4 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5.4.1 鸡西市生态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5.4.2 生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方式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一、“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相关理论概述
        三、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
        一、城市概念界定
        二、城市基本类型与职能
        三、资源型城市概念与属性特征
        四、中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与分布特征
    第二节 绿色转型基本理论探析
        一、绿色转型的概念认知
        二、绿色转型的价值内涵
        三、绿色转型的方式途径
        四、绿色转型机制与功能方向
        五、绿色经济与绿色转型比较
    第三节 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特征特点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存在的瓶颈与问题分析
        三、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与机制分析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标志与模式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标志与标准
        二、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模式及模式比较
        三、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方式与路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现状分析
    第一节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产生与形成
        一、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二、服务于资源开发的地方政府的形成
        三、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与资源型城市问题
    第二节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资源能源开发历史贡献
    第三节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数量、类型与地理分布
    第四节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层面问题及成因分析
        二、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层面问题及成因分析
        三、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政策推进过程分析
    第六节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逐步取得成效
    第七节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存在矛盾与障碍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阶段分析与效率评价
    第一节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阶段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阶段性特征
        二、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阶段性特征评价方法
        三、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阶段分析
    第二节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分析
        一、研究的理论与模型说明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选取
        三、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特征
        四、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方式探讨
    第一节 产业优化与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
        一、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调控方式
        二、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主导模式
        三、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发展路径
    第二节 生态功能提升与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
        一、建立绿色合理勘查与开采资源模式
        二、实行资源产业化高效利用模式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路径
        四、实施资源生态环境补偿与环境修复
    第三节 科技创新与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
        一、绿色技术创新是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内在动力
        二、绿色技术创新融合体系建设是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重要价值方向
        三、开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科技创新路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机制构建
    第一节 建立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机制
        一、建立资源型企业绿色改造引导机制
        二、建立资源型产业绿色发展新机制
        三、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经济产业体系
    第二节 建立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机制
        二、全面实施绿色开采制度与机制
        三、构建资源集约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第三节 建立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一、优化绿色科技创新环境
        二、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能力
        三、建立绿色科技创新导向机制
    第四节 建立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差异化引导机制
        一、资源枯竭煤炭及金属类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引导机制
        二、森工林业类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引导机制
        三、油气类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引导机制
        四、综合类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引导机制
    第五节 建立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政府体制机制
        一、建立绿色核算与考核制度
        二、完善绿色财政制度
        三、实施绿色金融制度
        四、加强绿色指导和调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基于生态文明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以河南濮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耦合
    2.1 生态文明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2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生态文明建设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内在要求
3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4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实证———以河南濮阳为例
    4.1 研究区概况
    4.2 濮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2.1 油气资源枯竭趋势明显
        4.2.2 石油采掘及相关产业占比过重
        4.2.3 就业形势严峻
        4.2.4 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4.3 濮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面临的机遇
        4.3.1 新一轮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4.3.2 国家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4.3.3 河南省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
    4.4 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转型思路
    4.5 生态文明建设与濮阳城市转型路径选择
        4.5.1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4.5.2 缓解民生与就业问题
        4.5.3 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
        4.5.4 完善支撑与保障体系
        4.5.5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5 结论与讨论

(7)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基础
    2.1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分析
        2.1.1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分类与特征
        2.1.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质与规律
        2.1.3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决定因素
    2.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构建
        2.2.1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
        2.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2.3 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及范式创新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的国内外借鉴
    3.1 发达国家的经验
        3.1.1 美国的经验
        3.1.2 欧盟的经验
        3.1.3 日本的经验
        3.1.4 前苏联的教训
    3.2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
        3.2.1 新疆克拉玛依经验
        3.2.2 辽宁阜新经验
        3.2.3 陕西铜川经验
第四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问题与模式缺陷
    4.1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
        4.1.1 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后劲不足
        4.1.2 环境污染突出导致生态破坏
        4.1.3 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民生难题
    4.2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传统模式
        4.2.1 以资源接续为主的城市转型模式
        4.2.2 以资源替代为主的城市转型模式
        4.2.3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的城市转型模式
    4.3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效果与模式缺陷
        4.3.1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效果
        4.3.2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缺陷及未来展望
第五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模式的机理
    5.1 模式的内涵——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标准创新形式
        5.1.1 转型创新模式的目标
        5.1.2 转型创新模式的结构
        5.1.3 转型创新模式的机制
    5.2 模式的动力——外生与内生结合的综合系统
        5.2.1 转型创新模式的外生动力
        5.2.2 转型创新模式的内生动力
        5.2.3 动力系统的理论模型阐释
第六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6.1 转型创新模式的产业支撑
        6.1.1 发展产业接续模式
        6.1.2 发展产业替代模式
        6.1.3 发展产业承载模式
    6.2 转型创新模式的政策保障
        6.2.1 包容性转型政策保障
        6.2.2 差异化转型政策保障
第七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模式的案例分析——以大庆为例
    7.1 大庆市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回顾
        7.1.1 建国至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7.1.2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次创业成就
    7.2 大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状与经验
        7.2.1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7.2.2 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
        7.2.3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7.2.4 转型创新模式的经验
    7.3 大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综合实证研究
        7.3.1 大庆市转型优势的SWOT分析及结论
        7.3.2 大庆市转型能力的SPSS分析及结论
        7.3.3 大庆市转型效果的PROFIT分析及结论
综合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资源衰退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研究——以江西萍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萍乡市产业发展情况
    2.1产业结构单一
    2.2主体资源(煤炭)不断衰竭
    2.3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2.4煤炭工人就业、再就业困难
3 PCDL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工业化阶段分析(P)
    3.2产业竞争力分析(C)
    3.3产业发展动力分析(D)
    3.4区位分析(L)
4结论与讨论

(9)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考——以陕西铜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铜川接续产业发展现状
    (一) 铜川产业发展现状
    (二) 铜川接续产业发展现状
    (三) 铜川接续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数量少、规模小。
        2、生产方式粗放, 效率低。
        3、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偏低。
        4、节能减排压力大。
二、对金融支持铜川接续产业发展的分析
    (一) 金融支持接续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 金融支持铜川接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金融支持政策欠缺。
        2、金融资源稀缺, 支持接续产业发展力度有限。
        3、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制约接续产业发展需求。
        4、金融对传统产业锁定效应突出, 对接续产业的资源配置效应难以发挥。
        5、直接融资发展缓慢, 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未能充分利用。
        6、金融创新不足, 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中接续产业的金融新需求。
三、金融支持接续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制定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
    (二) 健全适应接续产业发展的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
    (三) 加强对金融支持的统筹协调
    (四)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五) 加快金融创新

(10)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2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与问题分析
    2.1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2.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资源型产业发展与资源型城市演进特征
    2.4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3.1 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2 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的目标和原则
    3.3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集约发展
    4.1 产业集约发展的必要性与意义
    4.2 产业集约发展的内容
    4.3 产业集约发展的实现路径
    4.4 产业集约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和解决对策
    本章小结
第5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关键——绿色发展
    5.1 产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5.2 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过程
    5.3 产业绿色发展的实现方法
    5.4 产业绿色发展的效益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链网发展
    6.1 产业链网发展的内涵和内容
    6.2 产业链网发展的实现路径
    6.3 产业链网发展的实施策略
    本章小结
第7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7.1 观念转变
    7.2 体制机制支撑
    7.3 政策和法律支撑
    7.4 技术支撑
    本章小结
第8章 鄂尔多斯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实证研究
    8.1 鄂尔多斯市发展概况
    8.2 鄂尔多斯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实施
    8.3 鄂尔多斯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成就和未来发展策略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与主要创新点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四、发展接续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D]. 边云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美丽中国”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孝义市为例[D]. 张慧峰.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3]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及溢出效应研究[D]. 杨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12)
  • [4]黑龙江省鸡西市接续产业选择的研究[D]. 赵殿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方式与机制研究[D]. 支航.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6]基于生态文明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以河南濮阳为例[J]. 赵建吉. 中国城市研究, 2014(00)
  • [7]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创新模式研究[D]. 徐嘉南. 东北石油大学, 2014
  • [8]资源衰退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研究——以江西萍乡市为例[J]. 刘春燕,谢萍,毛端谦. 地理科学, 2014(02)
  • [9]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考——以陕西铜川为例[J]. 董琦,刘辉,刘创刚. 西部金融, 2013(07)
  • [10]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D]. 云光中.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发展连续性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