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抗战时期的吴国祯先生

回忆抗战时期的吴国祯先生

一、回忆抗战时期的吴国桢先生(论文文献综述)

章健[1](2018)在《抗战胜利后《民主》周刊舆论引导研究(1945-194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战胜利后,中间派民主人士积极创办进步刊物,利用报刊表达政治诉求。在国共两党党报相互对立的舆论引导下,中间派相对中立的舆论引导成为抗战胜利后的重要舆论力量。其中,《民主》周刊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舆论阵地,抱着对于民主和平的迫切愿望投入到办报的潮流中去。《民主》周刊试图担当国共之间的调停者,要求民主宪政,呼吁停止内战,对重要的社会议题进行舆论引导。论文试图通过对《民主》周刊共五十四期的报纸进行数据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民主》周刊进行文本分析,从而勾勒出《民主》周刊舆论引导的主要方向,同时以“较场口惨案”的报道为例,与《新华日报》《中央日报》进行横向对比,试图展现中间派和中共以及国民党在舆论引导上各自的侧重点和区别。论文的正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国民党、中共和中间派在建国路线上的不同,国民党试图维护其专政统治,中共主张建立多党派参与的联合政府,中间派试图调和国共矛盾,主张民主和平。三者截然不同的建国路线也注定了各自报纸在舆论引导上的差异。其次,本章详细介绍了《民主》周刊的基本概况,包括版面内容、编委团队以及和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民主》周刊的主要创办人包括郑振铎、马叙伦、周建人等都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会员,而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中间派政党,《民主》周刊即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舆论宣传阵地。第二章以《民主》《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关于“较场口惨案”的报道为例,试图展现三者在新闻报道上的差异。首先对三份报纸关于“较场口惨案”的报道进行数据统计,从中可以发现,《新华日报》对于“较场口惨案”的新闻报道比例最多,《中央日报》则尽量避免涉及关于“较场口惨案”的新闻报道,而《民主》周刊的报道比例则在两者之间。其次,本章还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三份报纸进行文本分析,《新华日报》着重于通过展现“较场口惨案”的真相达到抨击国民政府的目的,《中央日报》则采取歪曲事实真相的报道方式,与《新华日报》针锋相对,《民主》周刊则侧重于督促国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第三章则对《民主》周刊的主要内容进行文本分析,首先将《民主》周刊54期报纸共719篇文章进行数据统计,并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将《民主》周刊的舆论引导分为四个部分:反对一党专政要求民主宪政;呼吁国共谈判和停止内战;国民政府镇压爱国运动,制造流血事件;其他社会问题包括国际问题、失业、官员贪冒、收换伪钞、教育以及物价等。通过对《民主》周刊这四个方面的舆论引导进行文本分析,可以看出《民主》周刊舆论引导的方向、侧重点和主要内容。第四章则在前文的基础上,总结《民主》周刊舆论宣传的影响和不足,《民主》周刊的进步性表现在其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发言,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表现了中国民主进步人士有责任有担当的家国情怀,其新闻报道真实反映了其时的社会生活。而《民主》周刊的不足则表现在其新闻报道的深度和舆论引导的广度上的缺陷。《民主》周刊对国民党始终抱有期望,没有认清国民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这导致其新闻报道的深度不够。而《民主》周刊背后没有有实力的财团和组织的支撑,也注定了其自身的脆弱性,使其在舆论引导的广度上有所欠缺。抗战胜利后的一年时间里,《民主》周刊通过自己的舆论引导表达政治诉求,其在调和国共矛盾,呼吁停止内战,和平建国等重要议题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是中间派舆论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谭刚[2](2018)在《重庆城市广场政治空间的形成与抗战精神动员——以都邮街“精神堡垒”广场为中心(1937—1945)》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城市广场的政治功能在全面抗战时期得以强化,尤其以重庆城市广场表现最为明显。战时重庆城市广场以都邮街"精神堡垒"广场最为着名,它不仅重构了重庆城市空间布局,而且演变成为重庆重要的政治空间。这个政治空间大致由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部分构成,物质要素包括"精神堡垒"纪念碑、旗杆、国旗、标语、政要照片等,精神要素包括政治活动期间的政要讲话、群众检阅、升旗仪式等。以"精神堡垒"广场为核心的战时重庆广场政治空间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振奋民众的抗战精神,培养市民的国家观念,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战时重庆乃至中国城市的抗战形象。从空间维度探讨战时重庆广场政治空间的形成,不仅可以反映战时重庆城市空间布局发生的重要变化,而且也可揭示重庆城市空间对抗战精神动员产生的重要影响。

扶紫祎[3](2015)在《抗战时期重庆(陪都)新闻摄影图像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从南京迁至重庆,工商文教业也随之内迁,重庆先后作为战时首都和陪都,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教以及文化中心。这是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存在,不仅在于国家政治上,在文化艺术上也是一段百家争鸣、蓬勃发展的时期。全国的文化艺术精英齐聚重庆,对抗战时期的文化艺术,包括新闻摄影方面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摄影的艺术地位在当时远不如其他艺术学科来得重要,除了基本的记录功能,主要是充当一种发挥政治宣传作用的手段,少有人在意其艺术价值。因此本研究拟从当时抗战的时代背景出发,在陪都新闻摄影图像资料的初步梳理和分析基础上,以筛选出来的典型照片为切入点,分为陪都新闻摄影图像语言的构建成因以及图像隐性和显性语言解析两方面来分别研究。其中图像语言的构建成因以拍摄题材划分为战争类和民生类照片进行分类解读;图像隐性和显性语言解析则主要从中外摄影师图像语言的表达异同、陪都新闻摄影图像的形式语言特征和拍摄器材对摄影语言的限制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摄影师部分主要研究西方摄影师和中国摄影师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心理视角造成的在图像语言运用上的异同,摄影形式语言从造型语言和影像语言两方面进行探析,器材方面则从当时科技的状况,即相机和胶卷的技术局限性进行探究,从而发掘出陪都时期新闻照片图像语言所凸显的反战情绪、时代内涵、艺术震撼力,以及对现代新闻摄影的一些启示。

肖如平[4](2014)在《台湾省主席陈诚与蒋介石的合作与冲突》文中研究说明1949年,陈诚主政台湾近一年。期间,蒋介石背负失败之责,为美国所弃,众叛亲离。临危受命的陈诚,遵照蒋氏"继续革命"之指示,在台湾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为蒋介石的迁台与复出做了准备。与此同时,陈诚的权势日益膨胀,集党、政、军、财大权于一身,不仅遭到了政敌之反对,亦引起了蒋介石的疑忌,蒋陈之间冲突不断。在美国的要求下,蒋介石乘机以美援为借口,迫使陈诚让位于吴国桢,既满足了美方之要求,又削弱了陈诚之实权。

陈兰荪[5](2003)在《回忆抗战时期的吴国桢先生》文中认为 吴国桢先生是个不平凡的人物。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算得上是一个为人民做事的官员;在国民党党员中,他算得上是一个爱国的、有民族正义感的人。 1932年11月至1938年10月,吴国桢在汉口任市长时,我在汉口和武昌念书。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1939年12月,他继贺国光任重庆市长时,我在重庆大学肄业进入社会,在报馆当外勤记者。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他担任外交部次长、中宣部部长时,我在

陈兰荪[6](2003)在《回忆抗战时期的吴国桢先生》文中提出 吴国桢先生是个不平凡的人物。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算得上是一个为人民做事的官员;在国民党党员中,他算得上是一个爱国的、有民族正义感的人。 1932年11月至1938年10月,吴国桢在汉口任市长时,我在汉口和武昌念书。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1939年12月,他继贺国光任重庆市长时,我在重庆大学肄业进入社会,在报馆当外勤记者。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他担任外交部次长、中宣部部长时,我在

二、回忆抗战时期的吴国桢先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忆抗战时期的吴国桢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胜利后《民主》周刊舆论引导研究(1945-194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的《民主》周刊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对于和平建国的主张和态度
        一、国民党的政治企图
        二、中共的应对举措
        三、中间派的政治诉求
    第二节 《民主》周刊的基本概况
        一、《民主》周刊的版面内容
        二、《民主》周刊的编委团队
        三、《民主》周刊与中国民主促进会
第二章 《民主》《新华日报》《中央日报》舆论引导的异同——以“较场口惨案”的报道为例
    第一节 《民主》《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关于“较场口惨案”的报道数据统计
        一、《民主》周刊关于“较场口惨案”的报道数据统计
        二、《新华日报》关于“较场口惨案”的报道数据统计
        三、《中央日报》关于“较场口惨案”的报道数据统计
        四、三家报纸关于“较场口惨案”的报道数据比较
    第二节 《民主》《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关于“较场口惨案”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的关于“较场口惨案”的报道反差
        二、《民主》周刊对“较场口惨案”的报道
        三、《民主》周刊与《新华日报》《中央日报》舆论引导的异同
第三章 《民主》周刊舆论引导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民主》周刊舆论引导的数据统计
    第二节 宣传与引导:《民主》周刊反对专政、追求民主的呼声
        一、《民主》周刊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驳与批评
        二、《民主》周刊对民主宪政的呼吁
    第三节 期望与失望:《民主》周刊对国共和平谈判和停止内战的呼吁
        一、《民主》周刊对国共和平谈判的期望
        二、《民主》周刊对国共停止内战的呼吁
    第四节 同情与批判:《民主》周刊对国民党政治迫害的忿怒
    第五节 揭露与监督:《民主》周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四章 《民主》周刊政治舆论宣传的影响与不足
    第一节 《民主》周刊政治舆论宣传的影响
        一、《民主》周刊站在人民的立场发言
        二、《民主》周刊反映了抗战胜利后的真实社会形态
        三、《民主》周刊的家国情怀
    第二节 《民主》周刊政治舆论宣传的不足
        一、《民主》周刊新闻报道深度的不足
        二、《民主》周刊舆论引导广度的缺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抗战时期重庆(陪都)新闻摄影图像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背景和现状
    1.3 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创新之处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陪都时期新闻摄影概述
    2.1 陪都时期新闻摄影的社会背景
    2.2 陪都时期新闻摄影图像语言概论
3 陪都新闻摄影图像语言解析
    3.1 陪都时期摄影图像资料梳理与分析
        3.1.1 世界摄影史中的陪都时期新闻摄影图像
        3.1.2 陪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3.1.3 陪都时期新闻摄影图像资料的来源
        3.1.4 陪都时期新闻摄影图像资料分析
    3.2 陪都新闻摄影图像语言的构建成因
        3.2.1 图像语言与拍摄内容的相互作用
        3.2.2 图像语言对战争类拍摄题材的构建关系
        3.2.3 图像语言对民生类拍摄题材的构建关系
    3.3 陪都新闻摄影图像的显性和隐性语言呈现
        3.3.1 中外摄影师图像语言的表达异同
        3.3.2 陪都新闻摄影图像的形式语言特征
        3.3.3 器材与技术缺憾难掩摄影师艺术追求
4 陪都新闻摄影图像的语境归纳
    4.1 聚焦惨烈环境凸显反战情绪
    4.2 厚重的现场体验感表现时代内涵
    4.3 真实记录背后不乏艺术震撼力
5 陪都新闻摄影图像的启示
    5.1 历史存证功能
    5.2 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4)台湾省主席陈诚与蒋介石的合作与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危受命
二、蒋介石的疑忌
三、分歧与冲突
四、以美援“削藩”
五、结语

四、回忆抗战时期的吴国桢先生(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胜利后《民主》周刊舆论引导研究(1945-1946)[D]. 章健. 安徽大学, 2018(10)
  • [2]重庆城市广场政治空间的形成与抗战精神动员——以都邮街“精神堡垒”广场为中心(1937—1945)[J]. 谭刚. 抗日战争研究, 2018(01)
  • [3]抗战时期重庆(陪都)新闻摄影图像语言研究[D]. 扶紫祎. 重庆大学, 2015(06)
  • [4]台湾省主席陈诚与蒋介石的合作与冲突[J]. 肖如平. 台湾研究集刊, 2014(01)
  • [5]回忆抗战时期的吴国桢先生[J]. 陈兰荪. 湖北文史, 2003(02)
  • [6]回忆抗战时期的吴国桢先生[J]. 陈兰荪. 湖北文史, 2003(02)

标签:;  ;  ;  ;  ;  

回忆抗战时期的吴国祯先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