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船舶的发展与展望

运输船舶的发展与展望

一、运输船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余玮玮[1](2020)在《跨海桥梁中大节段钢箱梁整体运输安装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跨越海湾、海峡等海域的跨海大桥,因其总体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代表了尖端的桥梁技术。港珠澳大桥是国内首次在全桥应用大节段钢箱梁整体运输安装施工技术的超大型工程,具有梁段长度超长、重量超大和数量多等特点。海上作业易受天气海况影响,安装风险大,对海上运输、安装施工工艺、安装施工监控及现场施工组织均提出了较高要求。笔者作为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CB04标非通航孔桥大节段钢箱梁整体运输安装项目的施工负责人,针对大节段钢箱梁整体运输安装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通过系统分析、有效计算合理配置钢箱梁运输船舶以及配合船舶的船型选择,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指导运输船舶改造加固、抛锚定位系泊设备配置,拟定了大节段钢箱梁滚装上船工艺,并对钢箱梁装船后支撑与绑扎、海上运输等各主要施工环节进行了研究。2、通过调研国内大型起重船,创建起重船选型系统,对于满足吊重和吊高要求的起重船,提出了有效的组合方案;开展大型吊索具系统研究,提出结构可靠、受力合理的自平衡吊索具系统;针对安装参与船舶多、锚缆系统复杂的特点,提出了合理的船舶布置方案。3、根据墩顶结构形式及墩顶空间,开展了墩顶处调位系统研究,提出结合永久支座的三维调位系统,实现了钢箱梁在墩顶处的三维精确调位;展开了钢箱梁接缝间调位系统研究,提出集结构连接和调位系统于一体的牛腿构造方案;探索了跨海桥梁中大节段钢箱梁架设测量新方法。4、在安装阶段考虑制造误差、体系转换及环境温度等因素,控制钢箱梁的梁长,合理地设置支座预偏量,选择在温度平稳的时段内进行大节段钢箱梁的匹配;通过对大节段钢箱梁施工的全过程控制,为桥梁线形控制取得良好的效果。

石化银[2](2020)在《Mark-Ⅲ型模拟舱及其安装平台的试验与仿真研究》文中指出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船(以下简称LNG船)是专门用于运输液化天然气的船舶,LNG船在运营过程中,液货围护系统是保障其安全、高效、经济的重要结构。由于货物的特殊性,液货舱内外的巨大温差将导致环境的热量不断流入到液舱,造成液货蒸发损失的同时也增加液货舱压力并威胁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另外,围护系统专用安装平台是保证LNG船顺利建造的关键结构,而对于Mark-III型LNG船安装平台及其围护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基本为空白。因此,研究此类LNG船安装平台结构强度以及低温下围护系统的绝热性能和蒸发率对于实船的设计与建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容积为130m3的Mark-III型LNG船模拟舱围护系统(以下简称模拟舱)以及安装平台为研究对象,对模拟舱在低温下的绝热性能和其专用安装平台的结构强度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主要内容可概述为:(1)设计模拟舱的低温试验测试方案,对试验中采用的设备仪器进行选型,介绍了数据采集系统和试验测试流程。参考试验流程合理设计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以及试验管路系统。并根据模拟舱与实船的差异得到了蒸发率理论修正公式,为蒸发率的修正提供基础;(2)对模拟舱进行低温性能测试,得到模拟舱围护系统在预冷过程中绝热层的温度分布和额定充注率下的液货蒸发量数据。并利用蒸发率修正公式将试验蒸发量转化为蒸发率后加以修正,得到实船的蒸发率。通过预冷情况的温度分布情况和蒸发率修正数据验证模拟舱液货围护系统的绝热性能;(3)以有限元软件Ansys Fluent为工具,分别建立计算模型,对模拟舱在低温试验预冷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蒸发率进行模拟仿真计算,得到了预冷过程中绝热层的温度分布以及模拟舱蒸发率的数值解,并对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有限元方法对于此类问题研究的适用性;(4)根据模拟舱围护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安装要求设计出一套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安装平台结构形式。以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为工具,建立三维模型,对各个典型工况进行屈曲强度分析,并对安装平台构件在不同工况下的强度进行了校核。对安装平台的典型伸缩梁系统进行了强度试验,测量其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形变和应力值,并与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李晓媛[3](2020)在《面向港口的LNG罐式集装箱车辆调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各行各业逐渐开始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进行生产生活活动,但我国现已开发的天然气资源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仍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具有宜运宜储、宜海宜陆等优点的LNG罐式集装箱运输模式应运而生。但LNG罐式集装箱数量少且造价高,而且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的集卡租金较高、数量较少,因此,如何使用尽量少的集卡完成尽量多的运输任务,是LNG贸易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车辆调度问题的理论基础,分析了 LNG罐式集装箱运输模式,进而提出一种新的运输模式,在集装箱运输船停靠港口作业期间使用集卡将重箱运至客户处,并将客户处的空箱运回港口装船,创建对应的成本函数,包括LNG罐式集装箱的购箱成本、LNG罐式集装箱的管理成本、集卡的使用和租赁成本以及延误返港的惩罚成本。本文站在运输企业的角度,考虑时间窗约束,构建LNG罐式集装箱车辆调度优化模型,以运输企业总成本最小为模型的优化目标,并设计粒子群遗传混合算法(PSOGA)对该模型进行计算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实验对本文提出的运输模式的经济性进行验证。本文目标是运输企业总成本最小化,在为运输企业制定LNG罐式集装箱车辆调度方案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袁程[4](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我国进口LNG海上运输供需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站在这一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国家积极推进能源消费结构改革,逐渐向低碳化、环保化转型。对我国能源市场来说,既面临这极大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在国际LNG市场中,天然气价格随着原油价格的持续降低而走低,天然气供给相对宽松,全球LNG海运市场也存在供略大于求的现象;对于我国天然气市场而言,在宏观经济平稳发展和“国油国运”、“煤改气”等环保政策的驱动下,我国天然气消费需求高速增长,进而促进我国进口LNG海运需求不断攀升;我国进口 LNG海运供给也在随之不断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LNG自有船队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LNG自有船队运力快速发展,运输船舶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仍然不能满足“国气国运”的需要。适度增加我国自有船队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我国LNG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更能保障我国的能源运输安全。本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进口 LNG海运需求和自有船队供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希望对合理配置我国自有LNG船队运力供给、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可靠性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首先对我国进口 LNG海运市场中的运输需求和自有船队运力供给分别进行分析,在运输需求方面,分析了我国进口 LNG海运需求的现状、影响运输需求的主要因素;分析我国自有船队运力供给时,分别介绍了 LNG自有船队规模、进口 LNG航线、LNG接收站的概况以及LNG运输企业的发展历程,进一步阐述了运价等四个影响运输供给的主要因素。其次通过二次指数平滑法和GM(1,1)灰色预测模型分别对运输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为后文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进一步分析未来供需关系趋势做铺垫。基于以上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确定本文研究的我国进口LNG海运供需系统边界,确定系统变量间基本因果关系,从而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型检验与仿真,对供给与需求端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调整政策并进行单一和组合仿真模拟,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我国进口 LNG海运需求不断扩大,自有船队运力供给在增加但增速不足,交付存在滞后性,未来几年内供需缺口拉大,但缺口增速减缓。结合分析我国进口 LNG海运供需关系结果,为我国进口 LNG海运市场的发展提出建议,在满足能源安全可靠性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我国自有船队供给。

刘洪亮[5](2020)在《船舶电力推进中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船舶动力技术的发展,船舶电力推进技术成为船舶领域的研究热点。相较于传统的主机推进方式,电力推进系统应用于作业工况复杂的船舶上,具有综合能效水平高、机动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高以及振动噪声低等优势。但是过大的电站容量与变频器的大量应用使得船舶电力系统面临着短路电流过大、开关选型困难、谐波污染严重等问题。本文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为例,研究分析中压电力推进船舶电力系统各项目核心技术,研究成果为今后类似船舶电力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首先,研究了船舶中压电力推进系统中谐波对船舶电网的影响,分析了各谐波源的影响程度,在计算分析船舶电力系统谐波时候,主要考虑中最大的谐波源-电力推进系统驱动设备-变频器。对比不同的谐波治理思路,确定多脉冲整流方案最适合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并利用ETAP软件对船舶中压电力推进系统进行谐波计算。其次,研究了船舶中压电力系统接地方式,具体分析了电力系统常用的几种接地方式,确定电力推进船舶中压电力系统适合采用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方式。并根据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实船参数确定了发电机中性点接地电阻箱的各项参数的整定值。最后,分析船舶中压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和保护协调性设计方法。利用ETAP软件对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进行了短路电流计算,并确定了发电机组、汇流排、变压器以及负载开关的选型并分析了船舶电力系统上下级开关的之间的保护协调性。本文结合实船项目研究了中压电力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郑浩[6](2020)在《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运输路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10.7亿吨,同比增长0.5%,进口金额达1014.6亿美元,同比增加266.4亿美元,增幅33.6%,铁矿石进口价格的大幅上涨对下游钢铁制造业的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宝武钢铁集团作为我国钢铁产业巨头,每年生产所需的铁矿石中有90%来自进口,铁矿石进口价格的大幅上涨增加了宝武钢铁集团的生产成本,威胁了企业的生存。铁矿石运输成本是钢铁生产总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铁矿石运输路径、降低铁矿石运输成本可减轻铁矿石进口价格上涨给宝武钢铁集团带来的生产压力。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模型优化法和定性分析法对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运输路径进行了优化研究。因宝武钢铁集团长江流域四大钢铁生产基地的钢铁产能占据了集团钢铁产能的70%,优化四大钢铁生产基地的铁矿石运输路径能降低整个集团的铁矿石运输成本,为此笔者着重对四大钢铁生产基地的铁矿石运输路径进行优化研究。考虑到宝武钢铁集团主要通过水路运输铁矿石,笔者分析了宝武钢铁集团的水路运输条件,并指出了当前水路运输存在的问题。在此之后,笔者分析选取了船舶燃油费、环境成本、船舶折旧费和港口装卸费作为组成铁矿石综合运输成本的各项费用,并构建了综合运输成本最小的铁矿石运输优化模型。在用Lingo软件对优化模型求解后,得到了四大钢铁生产基地最佳的铁矿石运输路径:四大钢铁生产基地一程运输都采用20万吨级货船,宝山钢铁生产基地的一程运输货船在舟山港域减载8万吨后直接运往宝山基地,减载在舟山港域的铁矿石采用5万吨级货船运至宝山基地;梅山钢铁生产基地的一程运输货船运输至舟山港域后将所载的铁矿石全部卸载,随后在舟山港域采用1万吨级江海直达船运输至梅山基地;马鞍山钢铁生产基地和青山钢铁生产基地的一程运输货船在舟山港域减载8万吨后继续运往太仓港(区)并在太仓港(区)卸载余下的12万吨铁矿石,减载在舟山港域的铁矿石采用5万吨级货船运至南京港,随后在太仓港(区)和南京港用0.5万吨级的内河驳船运往各基地。

张爽[7](2020)在《国际海运船舶营运能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18年通过了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提出了在本世纪内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的愿景,并在船舶设计能效、营运能效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三个方面提出了阶段性量化目标。作为落实举措,IMO计划制定一套强制性船舶营运能效(碳排放强度)国际机制,与现有强制性船舶设计能效机制互为补充。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船舶营运能效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同时,海运船舶营运模式多样,运输活动特征各异,这些都为相关国际机制的构建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在船舶营运能效表现的指标、波动性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都缺乏成熟的解决方案,成为影响国际机制构建的最大技术障碍。本论文以支撑海运船舶营运能效国际机制构建为目标导向,对国际海运船舶营运能效的指标、波动性特征和评价方法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系统评述了国际海运船舶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与趋势,IMO相关审议进程与主要成果,以及欧盟单边机制和行业举措在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船舶能效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规制发展趋势,提出了影响船舶营运能效国际机制构建的主要技术问题。此外,通过对比船舶设计能效与营运能效的内涵、指标与影响因素,分析了船舶设计能效水平与营运能效表现的关联性,并借助随机森林分析等手段,对船舶营运能效的影响因素和特征进行了探索。上述工作为后续章节的深入量化研究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和理论与实证基础。2)从能源效率的一般概念和指标入手,提出了船舶营运能效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据此,基于不可观测因素影响效应模型,创建了一个新的船舶营运能效性能指标(Energy Efficiency Performance Indicator,EEPI),并验证了 EEPI相对于现有指标的优越性。该指标克服了现有船舶营运能效指标的商业数据敏感性和评价结果偏倚性这两个主要缺陷,在透明度与准确性之间取得了平衡,能够作为支撑国际海运船舶营运能效机制构建的关键技术要素。3)通过对船舶营运能效指标的解构和对船舶设计能效传导效应的分析,识别出船舶营运能效表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以关键影响因素为输入变量,建立动态回归模型,实现了对船舶营运能效影响因素贡献度的量化。此外,利用核密度分析法,提取了船舶营运能效全尺度波动率和解耦波动率的分布特征。进而,提出了基于“可接受波动率”的船舶营运能效表现评价方法,为科学评价国际海运船舶的营运能效表现提供了解决路径。4)通过构建带有年份虚拟变量的碳强度分位数回归模型,实现了对不同时期海运船队碳排放强度分布的中间水平、尺度及偏态的静态描述和动态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国际海运船队碳排放强度目标为导向的船舶营运能效评级机制。实证分析表明,该评级机制对船舶个体营运能效表现的波动具有鲁棒性,能够约束国际海运业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实现碳强度目标,为科学评价船舶营运能效水平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本论文研究提出的船舶营运能效性能指标(EEPI)、船舶营运能效波动性评估方法、船舶营运能效评级机制及构建方法等均已作为中国提案正式向IMO提交。其中,EEPI被IMO列为船舶营运能效国际机制构建中的关键技术要素备选方案;国际海运船舶营运能效评级机制和构建方法已形成《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国际公约》(MARPOL)附则Ⅵ的修正草案和配套导则草案,进入IMO审议程序。为进一步完善该评级机制,本论文提出了需要继续开展研究的技术问题和潜在解决方案。

唐乐[8](2020)在《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小水线面双体船EEDI片体尺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效设计指数(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EEDI)是国际海事组织于2011年确立,衡量船舶二氧化碳排放的标准。对于小水线面双体船,尚未有相关机构和组织对其EEDI规范有明确规定,但是小水线面双体船凭借优异的性能,日益广泛地应用在海洋运输领域,而且国际海事组织对EEDI的要求愈加严格。因此,有必要就小水线面双体船的EEDI进行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了EEDI产生的背景,对Attained EEDI和Required EEDI计算应该考虑的因素、适用船型和EEDI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2)基于现阶段常规运输船舶的能效设计指数验证和小水线面双体船的特点,提出了小水线面双体船EEDI验证准则的建议,对能效不达标的小水线面双体船提出了降低其EEDI值的措施,并对提出的EEDI公式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敏感度分析;(3)为寻求节能高效的小水线面双体船片体尺度要素,以一艘典型小水线面双体高速车客跨海渡船为研究对象,从多目标优化的角度出发,做出合理假设根据海军部系数法和国际吨位丈量公约分别将子目标设计航速和总吨参数化,进而使主目标能效设计指数成为片体尺度要素函数。基于MATLAB优化工具箱应用多目标遗传算法(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MOGA),以阻力、强度、结构和能效要求等因素为依据定义约束条件,设置优化参数并考虑混合函数的影响,得到优化船型Pareto解集。并讨论多目标优化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多目标优化优化船型方案中片体尺度要素的分布情况;(4)通过加权组合法、目标规划法等5种优化方法将子目标航速和总吨构成一个新的总目标函数,把原本的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具有统一目标函数的单目标问题。分析不同方法计算结果,论证了多目标遗传算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获得较丰富的备选优化方案,有利于决策者选择。本文提出了小水线面双体船能效设计指数验证规范,基于敏感度分析得到了航速是对其EEDI影响最大参数,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母型船能效,随后论证了多目标遗传算法的适用性及优越性,为将来小水线面双体船EEDI的强制实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王颖凯[9](2020)在《极地航行船冰阻力及局部结构冰激振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北极地区的冰层融化,覆盖冰层厚度急剧减小,许多普通船只可以在没有破冰船帮助的条件下自行破冰前行,省去大量时间和金钱成本。这些未来将担当远洋运输重任的船舶,我们称之为极地运输船。但运输船的结构强度不像破冰船一样强,所以极地运输船在破冰航行过程中产生的冰激响应也会更剧烈一些,这不仅会影响船舶的航行,破冰过程中产生的冰激振动还会对船员的生活质量、工作环境以及身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对船用设备也会产生一定的损害。所以,本文针对运输船在冰区航行时的冰阻力、冰激船体结构振动以及抗冰激振动结构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分析讨论船体冰阻力、冰激振动响应在不同工况下下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然后针对冰激船体结构振动问题,提出多种抗振方案并进行比较,对极地运输船的航线选择以及抗振结构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拉格朗日多相流体及船体振动基本理论。阐述了构建离散元的基础理论—拉格朗日多相流理论在CFD软件STAR-CCM+中的应用,介绍了离散元颗粒的建立过程并简述颗粒间相互作用的机理。随后介绍了船体振动的相关理论及有限元方法在船体振动计算中的应用。(2)研究基于离散元方法的船体冰阻力。应用CFD软件STAR-CCM+,建立离散元碎冰模型,模拟船体穿越碎冰区的情形,计算出船体所受冰阻力,并分析其特性。同时考虑了不同航速、冰厚、冰体直径以及海冰密集度等条件下船体冰阻力的变化规律,分析讨论了影响冰阻力的主要因素。随后,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船体冰阻力,并将结果与离散元方法计算的数值相比较,验证了离散元海冰模型的可行性以及有限元方法施加冰体激振力的合理性,为后文冰激船体结构振动的研究奠定基础。(3)研究极地运输船局部结构的冰激振动响应。使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有限元冰体及船体模型,采用附加质量法,模拟极地运输船在碎冰及平整冰区破冰航行的过程,得出船体局部结构冰激振动响应。然后探讨了不同航速及海冰条件下船体局部结构振动加速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中原因,为极地运输船的冰激振动响应预报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4)研究极地运输船抗冰激振动结构形式。针对极地运输船产生的冰激振动问题,给出了多种减振抗振方案,首先对改变了外板板厚和骨材尺寸,之后采用了I型、V型、X型和四边蜂窝型四种新型夹层结构对船体进行加强。计算得出经过加强后结构的振动响应,分别与未作处理之前的数据做对比,随后分析讨论了这六种减振措施的效果与优缺点,为极地航行的运输船提供相应的抗冰激振动加强方案。

曲文杰[10](2020)在《安海湾特大桥主桥钢箱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桥梁是需要长期服役的土木工程建筑,桥梁工程是整个公路网中的咽喉工程,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营效率,甚至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海湾特大桥由于地处特殊施工环境,且桥梁结构较为复杂,施工难度很高。因此,必须对桥梁整个施工过程中的运输、装配及桥梁结构安全稳定性进行科学设计分析,确保桥梁修建以及服役过程中的安全可靠,从而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安海湾特大桥为工程背景,从梁体结构运输、吊装和安装进行全面分析,针对关键环节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如下:(1)分析了运输船装载单幅103m钢箱梁关键过程中的船体稳定性,结果表明梁体绑扎强度和横向作用力大小均符合船体稳定性的要求。(2)建立MIDAS仿真模型,分析钢混关键结合段产生的轴力、弯矩、扭矩和剪力作用特征,研究表明结合段可以顺畅可靠传递各种荷载,且过渡段耐久性和抗疲劳性能满足要求。(3)在桥梁钢格室内填充微膨胀纤维混凝土,通过两端分别锚固于钢箱梁刚度过渡区和混凝土梁横隔梁上的预应力短束达到了钢箱梁与混凝土箱梁紧密结合的目的。(4)对钢箱梁单元包括顶板、底板、腹板、隔板、挑臂单元等关键流程制作了 3D可视化效果图,同时可视化再现了大节段钢箱梁节段制作过程。(5)钢混结合段吊装采用先起吊钢混结合段钢梁,精确调位后采用劲性骨架锁定,安装吊模、绑扎钢筋及预应力管道定位。(6)大节段运输至桥位、利用千斤顶将大节段提升至距结合段底板0.5m处,根据数据配切大节段端头余量、大节段吊装就位和环缝焊接,形成了大节段顺利吊装与钢混结合段两端接口顺利对接的精度控制关键技术。该论文有图49幅,表20个,参考文献32篇。

二、运输船的发展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输船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跨海桥梁中大节段钢箱梁整体运输安装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大节段箱梁运输安装技术的发展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2.3 小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港珠澳大桥CB04标工程概况
    2.1 工程项目概况
    2.2 施工区域气象、水文及航运条件
    2.3 大节段钢箱梁运输安装的主要技术问题
第三章 大节段钢箱梁整体运输技术研究
    3.1 运输船配置研究
        3.1.1 船型选择
        3.1.2 船舶配置依据
    3.2 运输船舶改造研究
        3.2.1 船体结构改造及甲板上支墩设置
        3.2.2 运输船的抛锚定位系泊设备配置
    3.3 钢箱梁装船配合方案研究
        3.3.1 大节段滚装上船工艺方案概述
        3.3.2 大节段滚装上船工艺方案
    3.4 钢箱梁装船后支撑与绑扎方案研究
        3.4.1 钢箱梁装船后支撑方案
        3.4.2 钢箱梁装船后绑扎方案
    3.5 海上运输
        3.5.1 航行概述
        3.5.2 运输船队队形
        3.5.3 运输路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节段钢箱梁整体安装技术研究
    4.1 概述
    4.2 吊装设备研究
        4.2.1 起重船选型及布置研究
        4.2.2 吊索具系统设计研究
        4.2.3 三维调节系统设计及布置
    4.3 架设施工工艺流程
    4.4 钢箱梁架设施工测量研究
        4.4.1 施工加密网布设
        4.4.2 钢箱梁架设施工测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节段钢箱梁安装施工监控研究
    5.1 监控目标
    5.2 安装阶段监控工作
    5.3 现场安装阶段接缝调整措施
    5.4 温度对线形的影响
    5.5 施工监控安装阶段测试内容
        5.5.1 桥墩变形测试
        5.5.2 主梁挠度变形测试
        5.5.3 主梁应力测试
        5.5.4 温度场测试
        5.5.5 参数收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Mark-Ⅲ型模拟舱及其安装平台的试验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LNG船液货围护系统研究现状
        1.2.1 LNG船液货围护系统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LNG船围护系统安装平台研究现状
        1.3.1 LNG围护系统安装平台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热传导的基本原理
        2.1.1 温度场和温度梯度
        2.1.2 傅里叶定律
        2.1.3 牛顿冷却公式
        2.1.4 四次方定律
    2.2 钢结构设计要求与方法
        2.2.1 钢结构设计要求
        2.2.2 钢结构设计方法
    2.3 应变电测法测试理论
        2.3.1 电阻应变计的原理
        2.3.2 应变-应力换算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ark-Ⅲ型模拟舱温度与蒸发率试验研究
    3.1 概述
        3.1.1 模拟舱主尺度
        3.1.2 模拟舱结构形式
    3.2 测试方法及原理
        3.2.1 温度测试方法与原理
        3.2.2 蒸发率测试方法与原理
    3.3 实船蒸发率转换
        3.3.1 液货物性修正
        3.3.2 几何尺寸校正
        3.3.3 传热边界修正
        3.3.4 模拟舱标况蒸发率修正
        3.3.5 实船蒸发率转换
    3.4 模拟舱低温试验方案设计
        3.4.1 测试设备的选取
        3.4.2 温度传感器的布置
        3.4.3 管路系统设计
        3.4.4 数据采集系统
    3.5 测量流程
    3.6 模拟舱温度测试结果
        3.6.1 预冷过程温度分布
        3.6.2 蒸发率测试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拟舱预冷温度场与蒸发率计算
    4.1 引言
    4.2 模拟舱液货舱结构
        4.2.1 模拟舱保温层结构
        4.2.2 绝热层材料热物理参数
    4.3 模拟舱预冷温度场计算
        4.3.1 模拟舱传热方式
        4.3.2 物理模型
        4.3.3 边界与初始条件
        4.3.4 模拟舱预冷数值仿真结果
    4.4 模拟舱蒸发率计算
        4.4.1 模拟舱传热方式
        4.4.2 网格模型和边界条件
        4.4.3 蒸发率工况选取
        4.4.4 模拟舱蒸发率计算结果
    4.5 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5.1 预冷温度分布比较
        4.5.2 蒸发率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拟舱安装平台试验仿真研究
    5.1 引言
    5.2 安装平台设计
        5.2.1 确定安装平台作业方式
        5.2.2 总体设计
        5.2.3 各部件结构详细设计
    5.3 安装平台静力分析
        5.3.1 有限元模型
        5.3.2 安装平台载荷的施加
        5.3.3 边界条件与计算工况
        5.3.4 安装平台屈服强度分析
        5.3.5 结果分析
    5.4 典型构件的强度试验
        5.4.1 加载和测点布置方案
        5.4.2 测试工具和原理
        5.4.3 试验结果
    5.5 试验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面向港口的LNG罐式集装箱车辆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罐式集装箱运输研究现状
        1.2.2 港外集卡调度研究现状
        1.2.3 带时间窗的车辆调度算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2 车辆调度问题理论概述
    2.1 车辆调度问题描述
        2.1.1 车辆调度问题的基本要素
        2.1.2 车辆调度问题的分类
        2.1.3 车辆调度问题的基本模型
    2.2 车辆调度问题求解算法
        2.2.1 精确算法
        2.2.2 启发式算法
3 LNG罐式集装箱运输概述
    3.1 LNG的概念及运输方式
        3.1.1 LNG的性质、特点及用途
        3.1.2 我国LNG发展现状
        3.1.3 LNG的运输方式
    3.2 LNG罐式集装箱的概念
        3.2.1 LNG罐式集装箱的定义及结构
        3.2.2 LNG罐式集装箱运输模式的优点
        3.2.3 LNG罐式集装箱运输模式
4 面向港口的LNG罐式集装箱车辆调度建模
    4.1 问题描述
        4.1.1 问题提出
        4.1.2 原则
        4.1.3 目标
        4.1.4 影响因素
        4.1.5 集卡的运行模式
    4.2 模型说明
        4.2.1 模型假设
        4.2.2 符号说明
    4.3 成本分析
        4.3.1 LNG罐式集装箱车辆调度总成本的确定
        4.3.2 LNG罐式集装箱车辆调度总成本的构成
    4.4 模型建立
        4.4.1 目标函数
        4.4.2 约束条件
5 粒子群遗传混合算法设计与算例论证
    5.1 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的比较
        5.1.1 粒子群算法分析
        5.1.2 遗传算法分析
        5.1.3 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的混合思想
        5.1.4 粒子群遗传混合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5.2 算例论证
        5.2.1 算例数据设定
        5.2.2 算例结果
        5.2.3 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我国进口LNG海上运输供需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LNG海上运输研究综述
        1.2.2 运输供需理论研究综述
        1.2.3 系统动力学在航运业的应用综述
        1.2.4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我国进口LNG海运现状及理论方法概述
    2.1 LNG海上运输概述
        2.1.1 LNG特性及运输安全
        2.1.2 我国LNG海上运输特点
        2.1.3 LNG运输供需理论
    2.2 常用预测方法
        2.2.1 二次指数平滑法
        2.2.2 灰色预测法
    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2.3.1 系统动力学简介
        2.3.2 系统动力学研究步骤
        2.3.3 系统动力学适用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进口LNG海运需求分析
    3.1 我国进口LNG海运需求现状
        3.1.1 我国进口LNG海运需求特征
        3.1.2 我国进口LNG航运需求现状
    3.2 影响我国进口LNG海运需求的因素
    3.3 我国进口LNG海运需求量预测
        3.3.1 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
        3.3.2 GM(1,1)灰色预测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进口LNG海运供给分析
    4.1 进口LNG运力供给现状
        4.1.1 LNG船舶及运输特征
        4.1.2 我国LNG船队规模分析
        4.1.3 我国进口LNG运输航线分析
        4.1.4 LNG接收站发展
        4.1.5 我国LNG船舶运输企业情况
    4.2 影响我国进口LNG运力供给的因素
    4.3 我国进口LNG运力供给量预测
        4.3.1 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
        4.3.2 GM(1,1)灰色预测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进口LNG海运供需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5.1 我国LNG进口运输供需系统分析
        5.1.1 系统目标分析
        5.1.2 系统边界
        5.1.3 模型假设
        5.1.4 因果关系分析
    5.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5.2.1 系统动力学流图
        5.2.2 相关参数说明
        5.2.3 系统动力学方程
    5.3 模型检验
        5.3.1 模型结构性检验
        5.3.2 模型一致性检验
        5.3.3 模型预测准确性检验
    5.4 仿真模拟与分析
        5.4.1 进口LNG运输供需情况分析
        5.4.2 政策模拟分析
    5.5 我国进口LNG海运市场发展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船舶电力推进中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船舶电力推进综述
        1.2.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中压电力推进系统谐波计算及抑制方法研究
    2.1 概述
    2.2 船舶中压电力系统谐波研究
        2.2.1 电力推进系统谐波产生的原因
        2.2.2 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危害
        2.2.3 谐波的计算方法
    2.3 船舶中压电力系统谐波抑制方法研究
        2.3.1 谐波的抑制方法
        2.3.2 电力系统谐波仿真
    2.4 本章小结
3 船舶电力推进中压电力系统接地电流分析
    3.1 概述
    3.2 电力系统接地方式
        3.2.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3.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3.2.3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
    3.3 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接地方式设计
        3.3.1 接地电流的计算
        3.3.2 电网结构
        3.3.3 接地故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船舶中压电力系统短路电流分析
    4.1 概述
    4.2 短路电流计算方法选择
    4.3 短路电流分析及选择性保护分析
        4.3.1 ETAP短路电流计算介绍
        4.3.2 短路电流计算仿真
        4.3.3 保护电器选择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运输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相关概念
        1.5.2 理论基础
第二章 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供求分析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2.1 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供求分析
        2.1.1 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需求分析
        2.1.2 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供给分析
    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宝武钢铁集团主要铁矿石运输路径分析
    3.1 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运输条件分析
        3.1.1 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运输主要启运港
        3.1.2 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运输主要中转港
        3.1.3 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运输主要目的港
        3.1.4 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运输的海上航线
        3.1.5 宝武钢铁集团在长江航道的铁矿石运输条件分析
        3.1.6 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运输的主要船型
    3.2 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运输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综合运输成本的构成与计算方法
    4.1 各项运输费用的选取依据
    4.2 船舶燃油费的计算方法与分析
        4.2.1 船舶燃油费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4.2.2 影响船舶燃油费的因素分析
    4.3 环境成本的计算方法与分析
        4.3.1 环境成本的定义
        4.3.2 环境成本的计算方法
        4.3.3 影响环境成本的因素分析
    4.4 船舶折旧费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4.5 港口装卸费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第五章 综合运输成本最小的铁矿石运输优化模型
    5.1 问题描述与条件假设
        5.1.1 问题描述
        5.1.2 基本假设
    5.2 模型构建的影响因素
    5.3 运输方式和运输船型的选取
        5.3.1 运输方式的选取
        5.3.2 运输船型的选取
    5.4 铁矿石运输优化模型的建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运输优化模型的求解
    6.1 对虚拟港的处理
    6.2 求解模型所需的相关数据
        6.2.1 各钢铁生产基地的铁矿石运输数量
        6.2.2 各港口间的航线距离
        6.2.3 港口相关数据
        6.2.4 各类运输船的相关数据
    6.3 模型求解结果与分析
        6.3.1 铁矿石运输优化模型的求解结果
        6.3.2 求解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国际海运船舶营运能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船舶营运能效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
        1.2.2 船舶营运能效的特征与评价方法
        1.2.3 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结构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船舶能效与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规制体系
    2.1 海运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与趋势
    2.2 国际海事组织框架下的审议进程
        2.2.1 船舶设计能效
        2.2.2 船舶营运能效
        2.2.3 市场机制
        2.2.4 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
    2.3 单边机制与行业自发行动对多边审议进程的影响
        2.3.1 欧盟单边机制
        2.3.2 行业自发行动
    2.4 趋势展望
        2.4.1 国际规制走向
        2.4.2 主要技术障碍
3 船舶能效的内涵与特征
    3.1 船舶设计能效
        3.1.1 设计能效指数(EEDI)
        3.1.2 其他设计能效指数
    3.2 船舶营运能效
        3.2.1 营运能效指标
        3.2.2 设计能效的传导效应
    3.3 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3.3.1 数据与方法
        3.3.2 影响因素
        3.3.3 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船舶营运能效替代指标构建
    4.1 能源效率的定义与指标
        4.1.1 能源效率的一般概念与指标
        4.1.2 交通运输行业的能效指标
        4.1.3 我国相关研究与实践
        4.1.4 船舶营运能效指标构建原则
    4.2 数据与方法
        4.2.1 样本数据及预处理
        4.2.2 理论框架
        4.2.3 不可观测因素影响效应模型
    4.3 EEPI指标构建方案
    4.4 EEPI指标的性能
        4.4.1 验证方法
        4.4.2 验证结果
    4.5 EEPI的意义与局限性
        4.5.1 实际意义和比较优势
        4.5.2 局限性及改进方法
5 船舶营运能效波动性评估
    5.1 船舶营运能效波动性的来源
    5.2 船舶营运能效波动性评估方法
        5.2.1 样本数据及预处理
        5.2.2 关键因素影响效应评估方法
        5.2.3 船舶营运能效波动率分布特征量化方法
    5.3 船舶营运能效波动性评估结果
        5.3.1 关键影响因素的贡献度
        5.3.2 船舶营运能效波动率的分布特征
        5.3.3 意义与应用
    5.4 代表性船舶种类的营运能效波动率分布
    5.5 本章小结
6 国际海运船舶营运能效评级机制构建
    6.1 现有评价方法及局限性
        6.1.1 国际海运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的碳强度水平
        6.1.2 国际海运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
        6.1.3 同类船舶碳排放强度的分布特征
    6.2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海运船队碳排放强度评价模型
        6.2.1 基于总量的碳排放强度均值
        6.2.2 基于对数线性回归模型的分位数估计量
        6.2.3 海运船队碳排放强度分布特征量化方法
    6.3 国际海运船舶营运能效评级机制构建方法
        6.3.1 基本框架与标准情景
        6.3.2 评级体系的位置与边界
    6.4 海运船队碳排放强度评价方法与评级机制演示
        6.4.1 数据样本
        6.4.2 碳排放强度评价
        6.4.3 评级机制构建
        6.4.4 评级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小水线面双体船EEDI片体尺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能效设计指数发展概述
    1.3 小水线面双体船发展概述
    1.4 多目标优化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目标
    1.6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能效设计指数研究
    2.1 概述
    2.2 EEDI公式提出
    2.3 EEDI公式解读
        2.3.1 Attained EEDI计算细则
        (一)碳转换系数CF
        (二)Capacity
        (三)航速V_(ref)
        (四)功率参数P
        (五)燃油消耗量参数SFC
        (六)各修正系数f
        2.3.2 Required EEDI计算细则
        (一)EEDI参考线的确定
        (二)折减系数的确定
        2.3.3 EEDI适用船型
    2.4 EEDI规则发展
        2.4.1 MEPC第72次会议
        (一)PhaseⅡ之后EEDI技术审查
        (二)参考线修正
        (三)冰级船舶EEDI要求
        (五)最小装机功率修订
        2.4.2 MEPC第73次会议
        (一)EEDI第Ⅲ阶段要求
        (二)冰级船舶
        2.4.3 MEPC第74次会议
        (一)EEDI第Ⅲ阶段要求
        (二)EEDI参考线
        (三)引入第Ⅳ阶段
        (四)强制报告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水线面双体船能效设计指数研究
    3.1 概述
    3.2 小水线面双体船的特点
        3.2.1 主要优点
        3.2.2 主要缺点
        3.2.3 应用
    3.3 小水线面双体船EEDI准则的提出
        3.3.1 Attained EEDI建议公式的准则考虑
        3.3.2 参考线制定依据考虑
        3.3.3 参考线回归拟合
    3.4 实船EEDI验证和节能措施
        3.4.1 实船EEDI验证
        3.4.2 节能措施
        (一)节能装置
        (二)降低船身重量
        (三)片体优化
    3.5 小水线面双体船EEDI敏感度分析
        3.5.1 单变量敏感度分析
        (一)MCR对 EEDI影响
        (二)GT对 Attained EEDI影响
        (三)v对Attained EEDI影响
        3.5.2 多变量敏感度分析
        (一)GT对 EEDI影响
        (二)MCR对 EEDI影响
        (三)v对EEDI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片体尺度EEDI优化研究
    4.1 概述
    4.2 母型船参数
        4.2.1 片体尺度要素
        4.2.2 能效参数
    4.3 优化目标参数化
        4.3.1 子目标航速的参数化
        4.3.2 子目标总吨的参数化
    4.4 多目标优化
        4.4.1 多目标优化理论
        4.4.2 多目标优化方法
        4.4.3 MATLAB优化工具箱多目标遗传算法简介
        (一)工具箱的操作
        (二)实例计算
    4.5 优化模型
        4.5.1 决策变量
        4.5.2 约束条件
        4.5.3 目标函数
    4.6 优化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目标遗传算法论证
    5.1 概述
    5.2 基本理论
        5.2.1 加权组合法
        5.2.2 目标规划法
        5.2.3 功效系数法
        5.2.4 主要目标法
        5.2.5 乘除法
    5.3 计算结果分析
        5.3.1 加权组合法
        5.3.2 目标规划法
        5.3.3 功效系数法
        5.3.4 主要目标法
        5.3.5 乘除法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优化计算Pareto解集精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9)极地航行船冰阻力及局部结构冰激振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船体及其他海上结构的冰载荷研究现状
        1.2.2 海洋结构与海冰相互作用的冰激振动研究现状
        1.2.3 船体与海冰的冰激振动研究现状
        1.2.4 船体振动与抗振研究现状
        1.2.5 离散元模型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离散元及船体振动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STAR-CCM+的拉格朗日多相流离散元理论
        2.2.1 STAR-CCM+简介
        2.2.2 颗粒运动方程
        2.2.3 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2.2.4 离散元方法颗粒时间尺度
        2.2.5 接触力
        2.2.6 滚动阻力
    2.3 船体振动的数值模拟仿真理论分析
        2.3.1 船舶局部振动
        2.3.2 船体板材的强迫振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离散元的船体冰阻力研究分析
    3.1 引言
    3.2 极地运输船冰区航行模型的建立
        3.2.1 船体模型
        3.2.2 离散元海冰的构建
        3.2.3 计算域的建立
    3.3 极地船在碎冰区域航行离散元仿真分析
        3.3.1 运输船冰区航行过程
        3.3.2 航速对于冰阻力的影响
        3.3.3 海冰参数对于冰阻力的影响
    3.4 离散元与有限元计算船-冰阻力的结果对比分析
        3.4.1 破冰场景的建立
        3.4.2 极地运输船破冰航行过程
        3.4.3 冰阻力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地航行船局部结构冰激振动响应分析
    4.1 引言
    4.2 极地运输船碎冰区域航行过程分析
        4.2.1 固有频率
        4.2.2 船肩结构振动加速度响应
        4.2.3 航速对于振动加速的影响
        4.2.4 海冰参数对振动加速的影响
    4.3 船体在平整冰区自破冰模型的分析
        4.3.1 自破冰航行模型建立
        4.3.2 极地航行船自破冰过程
        4.3.3 航速对于振动加速的影响
        4.3.4 海冰厚度对振动加速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极地航行船抗冰激振动新型结构形式研究
    5.1 引言
    5.2 加强船体结构对船体冰激振动的影响
        5.2.1 桁材加厚对冰激振动的影响
        5.2.2 外板加厚对冰激振动的影响
    5.3 新型夹层板对船体冰激振动的影响
        5.3.1 夹层板介绍
        5.3.2 夹层板对冰激振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安海湾特大桥主桥钢箱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背景
    2.2 自然条件
    2.3 施工关键点分析
3 施工关键环节理论分析
    3.1 箱梁钢-混结合段传力机理
    3.2 钢箱梁运输绑扎强度分析
    3.3 钢混结合段装载稳定性分析
    3.4 钢混结合段临时支架稳定性分析
    3.5 临时锁定结构受力分析
    3.6 横梁双拼HN500型钢受力分析
    3.7 劲性骨架受力分析
4 钢混结合段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4.1 施工总平面布置
    4.2 钢混结合段总体施工工艺
    4.3 原材进场管理
    4.4 板单元制造方案
    4.5 梁段制作方案
    4.6 大节段拼装方案
    4.7 钢混结合段吊装的工艺
5 钢箱梁段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5.1 运输设备选择
    5.2 运输船稳定控制
    5.3 临时固定措施及航行
    5.4 运输航线、锚地选择及航行
    5.5 钢梁安装设备的设计
    5.6 钢箱梁的吊装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运输船的发展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跨海桥梁中大节段钢箱梁整体运输安装关键技术研究[D]. 余玮玮.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2)
  • [2]Mark-Ⅲ型模拟舱及其安装平台的试验与仿真研究[D]. 石化银.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3]面向港口的LNG罐式集装箱车辆调度研究[D]. 李晓媛.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我国进口LNG海上运输供需关系研究[D]. 袁程.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船舶电力推进中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刘洪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宝武钢铁集团铁矿石运输路径优化研究[D]. 郑浩.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7]国际海运船舶营运能效评价方法研究[D]. 张爽.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小水线面双体船EEDI片体尺度优化研究[D]. 唐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极地航行船冰阻力及局部结构冰激振动研究[D]. 王颖凯.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10]安海湾特大桥主桥钢箱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曲文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运输船舶的发展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