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统计

2001年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统计

一、2001年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统计(论文文献综述)

滕吉文,王玉辰,司芗,刘少华,王祎然[1](2021)在《煤炭、煤层气多元转型是中国化石能源勘探开发与供需之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石能源的勘探与开发对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面临着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此不同类型新能源广为提出与试验非常重要。中国能源发展与研究现状表明:(1)中国能源结构为少油、缺气、富煤。而煤乃是未来清洁化石能源开发的源地;(2)煤层气在天然气能源开发与供给中的潜力巨大;(3)煤炭多元转化型能(煤转型能)和煤炭高效利用的轨迹研究说明,21世纪煤层气和煤炭多元转型能必是中国能源匹配中开发供给的主力。

徐曼[2](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谢明华[3](2019)在《能源转型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供需及其安全研究》文中指出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是国家资源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能源转型进程的加快,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开始持续上升。从2007年开始净进口天然气,仅经历了十年左右时间,中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就升至37.9%。2018年中国进一步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达到45.3%。迅速上升的进口依存度以及趋于频发的天然气安全事件引起政府、企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天然气安全成为继石油安全之后又一个事关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安全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爆发石油危机以来,能源安全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研究的焦点问题。早期的能源安全观主要是以保障石油供应稳定和价格稳定为核心,而随着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的不断上升,天然气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些年来,关于天然气安全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从能源转型的理论视角来研究天然气安全问题的文献尚不多见。由于不同能源之间具有替代性和互补性,仅仅研究其中一种能源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忽略由于能源供需格局和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系统调整和相互适应。本文以能源转型为切入点,从更加系统的视角分析了经济增长、能源转型与天然气安全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了建国以来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趋势,以及由于供需缺口不断扩大造成的天然气安全问题。相关分析及实证研究,拓宽了天然气供需安全研究的视角,可为能源转型和天然气安全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创新点和特色包括以下几方面:(1)运用隐马尔科夫模型(HMM)模拟能源转型背景下不同能源类型之间的补充和替代关系。从原理上看,隐马尔科夫模型的优点在于引入GDP增速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观测变量,并基于历史数据的运算在GDP增速与能源结构调整之间建立一个相互参照的自我学习机制,使其更加接近经济和能源发展相互作用的实际。为了比较不同模型和情景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设置隐马尔科夫模型、马尔科夫模型规划约束、马尔科夫模型自然演变三种情景进行预测,实证结果显示,2035年中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为16.5%、17.3%和13.6%,折合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6975、7316和5748亿立方米。通过与历史数据的比较,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且与相关文献的预测结果较为接近,表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相对稳定情况下,结构化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能源转型过程中各种能源之间相互替代、相互补充的演进过程。其中,隐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的值介于自然演化情景和规划约束情景之间,且与规划约束情景的预测结果较为接近,验证了两种模型预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因此,隐马尔科夫模型不仅可以用于能源结构预测,也可用于矿产资源、农产品等类似问题的结构化预测研究。(2)基于油气峰值理论对中国天然气的峰值产量和峰值时间进行预测。与已有的研究不同在于:一是对关键变量进行了辨析,最终可采资源量(URR)是影响天然气峰值产量和峰值时间的关键变量,不同的文献对于URR的理解和假设有所差异,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URR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基于估计探明率来估算最终可采资源量的方法更符合实际,并分不同的URR情景对天然气峰值产量和峰值时间进行预测;二是尽可能使用数据可获得的最长的样本区间(1957-2017年);三是进一步从能源投资回报值(EROI)的角度分析资源稀缺性、天然气峰值与能源转型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历史产量的拟合度较高,整体走势符合Hubbert模型的“钟形曲线”规律。在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保持现有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全口径天然气峰值产量为1967亿立方米,峰值年份约为2032年。(3)针对迅速上升的天然气进口依存度问题,构建了天然气供需安全指标体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天然气安全的关键因素进行识别。基于前述供需预测结果,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中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将分别达到53%、60%、65%和72%。应该关注的是,天然气进口依存度仅仅是反映天然气供需安全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还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天然气供需安全水平。本文从供应、需求、进口三个方面选取15项指标衡量天然气供需安全状态,从中美比较的视角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天然气供需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识别并测算综合评价分值。实证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中国天然气供需风险先是缓慢下降,而后到2005年出现逆转开始上升。而美国天然气供需风险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在缓慢上升中出现小幅波动。总体来看,中国的天然气供需风险大于美国。本文提出,天然气供需安全应该有两种内涵,一种是天然气需求与供给体系在天然气价格相对平稳波动的情况下,实现长期发展趋势上的稳定;另一种是天然气需求和供给体系能够对短期内的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迅速和及时地做出反应。本文将年度数据和月度数据相结合,对天然气供需安全的长期风险和短期风险进行衡量,拓展了天然气供需安全研究的方法思路。(4)把不同类型的非常规天然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以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办法,运用TOPSIS方法构建了非常规天然气产业投资评价模型,通过对现状分析和理论研究填补了非常规天然气投资选择综合评价实证研究领域的空白。增加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有助于抑制快速上升的天然气进口依存度,降低天然气供需风险。通过综合比较影响非常规天然气投资前景的各个因素可以发现,在不同的视角下,政府和企业对于非常规天然气投资开发优先次序的评价略有差异,综合考虑政府和企业的不同权重,非常规天然气产业投资的优先顺序依次为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总的来看,在中国经济转型和能源转型同时加快的背景下,面对天然气需求增长快速而产量增长乏力的偏离趋势,天然气进口依存度持续上升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天然气进口量升至第一的国家而言,过度依赖进口天然气来满足国内需求,显然是存在长期“隐患”的。天然气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资本投机追逐的全球性大宗商品,在全球地缘经济政治复杂多变的格局下,中国应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境内外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尽可能延缓天然气依存度迅速上升的趋势,为推进能源转型过程中增强天然气自主保障能力争取时间和空间。

曹峰毓[4](2019)在《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和深刻变化。一方面,通过不懈的政策引导与技术进步,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格局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随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加速发展,国际能源新体系的雏形正在形成,国际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对于中国而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能源革命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此轮能源革命也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新时期下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的“能源革命”,为中国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个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中国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箭在弦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赋予能源政治研究的重大使命。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历次能源革命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对能源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其次,通过对历次能源革命特征的总结,提出能源革命的概念;并根据是否发生体系性变革将能源革命细分为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同时,对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通过对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的研究,判定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内容、现状、发展趋势与未来影响。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能源革命态势进行比较,判断中国能源革命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国能源革命建设的不足与能源体系的发展特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能源革命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能源革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引发,以提升能源服务质量为目的,并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全局性能源变革。第二,能源革命爆发的关键条件在于技术进步。新技术只有在突破原有技术理论极限且拥有合适资源支撑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引发能源革命。目前非常规油气革命与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其中,前者极大地扩展了可采油气资源的范围,后者则打破了化石燃料体系在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限制。第三,与美欧地区相比,中国在能源革命建设中仍较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差距,相对不利的政策环境成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通过对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能源革命建设的总体方向应为以低代价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于非常规油气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油气产业的上游与中游,主题应以公平和开放为主。对于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补贴和电力市场两个领域。

曹峰[5](2018)在《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气候环境变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进入碳约束时代,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在一段时期内将保持持续增长。本文选题研究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即提供一套可以确定我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系统标度体系,并评价了中国天然气可持续发展状态,具有一定理论与实际意义。首先,本文界定了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的概念,构建了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范式,提出了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构建和优化的原则和方法,完成了对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的构建。本文构建的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包括:基于产业保障的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维度、基于产业协调性的天然气产业系统结构维度、基于产业发展潜力的天然气产业系统行为维度、基于产业发展效益的天然气产业系统功能维度等四个维度。其次,本文完成了对以上四个维度系统标度的分别优化。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了2013-2015年间基于产业保障的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为0.44处于良的标度级别。建立区域不同天然气产业协调性标度的参数库,发现了2014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协调性水平的标度值差异与指标的敏感性。最后,通过系统动态模拟对四个维度下的17个指标进行了组合优化。采用动态规划方法,确定整个中国天然气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标度刻度组合。对中国天然气产业从2000年至2030年30年跨度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和趋势进行了系统标度动态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三种不同的情境下都将逐步提升,在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贸易的形式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动态的,认为2000年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状态为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2017年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状态为较弱可持续发展状态;2020年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状态为较弱可持续发展状态;2030年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状态为较弱可持续发展状态。

张映红[6](2017)在《一场即将来临的行业革命——世界油气行业格局变化及对中国油气战略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能源革命将发生在2040年前后,届时天然气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主导性能源,并在世界一次能源体系演替中扮演桥梁作用,最终可能在2090年前后进入无碳能源时代。油气作为世界主导性能源的战略地位还将持续80年以上;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还将分别持续100和200年以上。2014年开始的这轮油价暴跌可能是世界能源革命前主要大国和行业引领者开展新一轮全球战略布局、石油金融属性低位换轨的重要实现途径。美国引领天然气对石油的替代,推动油气化工产品市场全球化;中国成为世界油气市场消费侧的主导力量。世界油气行业进入全产业链博弈时期,上游经营形势寒冬依旧,而科技竞争几近白热化,油气行业的利润中心沿产业链下移可能成为常态,缺乏结构优势和管理优势的石油企业未来将面临严峻挑战。当前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二元结构凸显,能源消费规模高居世界首位,2050年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42亿46亿吨油当量,在未来沿低碳化方向快速多元化的调整中,"稳油兴气"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朱雄关[7](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发展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来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外交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战略布局。当前,随着国际能源局势和地缘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对于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和解决中国能源面临的困难风险地位重要、意义特殊。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加强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困难风险和严峻形势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非洲、东盟、中亚、俄罗斯等主要地区和国家油气资源禀赋状况、供给能力以及与中国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与这些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剖析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大国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能源合作前景形势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对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强能源合作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本文在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在能源合作面临困难和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一是得出了“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未来的油气贸易合作能力前景评估,并根据这些国家的投资开放程度和区位功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上下游领域的合作方向和重点;二是针对西半球和北极地区国家油气资源发展前景,从拓宽当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角,思考并提出了构建能源大丝路的观点,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路线图中增加北线和东线方向,加强中国与美洲国家和北冰洋沿岸国家能源合作力度;三是针对当前国际能源秩序、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能源现状,思考并提出了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建立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观点以及相关的措施建议,使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有力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张乃欣[8](2016)在《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产融结合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俄能源合作一直是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两国在多年的能源合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方面,近年来两国的合作更加紧密。目前中俄能源合作已经形成了“以原油贸易为基础,以资金为纽带,由政府间协议来推动,以国家石油公司为载体,以国家信用为保障”的特点。产业金融化是石油天然气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对产业的推动作用,合理高效地发挥各种金融工具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两国的跨国石油公司在国际合作中保持充裕的资金来源和优质高效的资本运作效率,是两国油气工业企业合作的关键。为此,构建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产融结合模式已成为当前中俄能源企业合作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国际产业分工和产融结合为坐标,以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为对象,对两国能源合作的产融结合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本文用产业分工理论解释了国际石油市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及发展趋势,指出全球化的产业分工浪潮为中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纵深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无论是垂直分工还是水平分工,总之各产业的发展使产业间的关联加深,进一步要求原油及石油产品在完善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同时,需要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做好市场和产品的细分。而现阶段国际石油市场普遍表现出原油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落后,即石化工业发展滞后,跟不上关联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石油金融属性的强化,使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到产业金融领域,运用产业金融理论来分析国际石油市场问题,成为研究的基本视角之一。本文在对产业分工、产融结合、产业金融理论进行综述的同时,认为:产业金融理论和产融结合理论具有同源性,产业金融是在产融结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演进而来的,是对产融结合实践活动的提炼和升华。本文分析了国际油价暴涨暴跌的原因。由于期货市场与实体销售的脱离,使国际油价泡沫化加重,场内交易对场外交易的绝对控制,进一步导致国际油价定价体系的不合理,以国际投行和大型对冲基金为代表的交易参与方及对高频交易系统的滥用,成为国际油价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虽然国际石油市场正在经历着权利体系的转移,以国家石油公司为代表的“新七姐妹”与欧美跨国石油巨头形成了分庭抗礼的格局,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型跨国能源巨头对世界油气资源的控制力依然强劲,并且对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运作规律早已烂熟于心,通过高超的资本运作技能仍然控制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机制,甚至通过一些表面看似平等的对赌协议进行着投机性获利,而这些能力都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所不具备或不擅长的。大量的金融经济事件的发生,充分体现了石油产业与金融资本深度结合后,在金融机制的驱动下,产生了巨大的财富效应。而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国际能源市场上重要的资源进口国和出口国,却被长期排除在这一体系之外,亟需完善、强化各自的产融结合技能。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指出了中国大型能源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表现出的与国际跨国能源巨头的巨大差距。本文揭示了技术的进步、分工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使石油产品间的差异逐步细化,而石油产品的差异是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的基础。不同的产品差异和产品的细分是石油期货合约不同品种的基础。本文认为,表面上看国际油价的涨跌是由“产能过剩”引致的“供给过剩”造成的,但其实质是市场对油气工业从勘探开采到炼化加工等全产业链中发生的技术进步、加工工艺改进等生产力进步的综合性体现。仅就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上提供的石油产品的品质而言,轻质低硫原油占比较低,而以中质和重质占多数,不同的石油产品被金融市场转化为不同品种的投资标的,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的投资对象。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当各路国际投行、对冲基金以及私人“携带”大量资金入场时,国际石油市场便顺其自然的演化为一个石油金融市场,不同的石油产品也被对应于某一期货合约品种,成为投资标的。在论结构方面:首先,本文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国际产业分工理论和产融结合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产融结合理论进行综述的同时,本文认为产融结合理论正在向产业金融理论进行演进,并对能源金融理论及其分支石油金融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本文在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对21世纪以来的世界石油市场的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从能源安全和国际油价大幅波动,以及国际能源巨头的更替和国家能源公司的崛起等视角,对中国和俄罗斯在当下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论述。在本文的第五章,笔者对中国油气工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了分析,并对进入21世纪后中俄油气工业合作的现状和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研究,指出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和广化是两国深入合作的内在机理。本文的第六章结合俄罗斯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总结油气工业企业及油气项目常用的融资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中俄油气工业产融结合模式的构建,并重点针对油气项目融资进行了分析,同时,笔者提出大力发展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充分发挥其对我国大型油气工业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支持作用,是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提出:推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跨国流动体系,以跨国企业为载体,探索形成具体可行的产融结合模式是中俄能源合作的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在论文第七章、第八章中,笔者围绕中俄能源合作中国家信用的保障作用和产融结合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俄能源合作中产融结合的风险应对策略。

Trusova Elena[9](2015)在《中俄天然气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指出天然气现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能源,其在许多国家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能源消费,包括天然气消费,日益上升,并且在巨大的需求刺激下,将来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缺口只能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如今俄罗斯拥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储量,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因此由经济,地缘,政治等因素决定的中俄天然气合作对两国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现实的。首先,本文通过对于中国和俄罗斯在世界能源生产一消费格局中的地位研究以及中俄各国天然气工业情况的分析,证明中俄在天然气领域合作的互补性和互利性。然后,考虑到欧盟可谓是俄罗斯唯一的天然气合作伙伴的事实,本文挑选了影响欧洲国家天然气需求的主要因素,并且利用多元回归oIs模型,对它们相互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以便对今后欧俄天然气方面的合作进行预测。基于上述分析并加以政治因素的考虑,指出欧俄天然气贸易将来会不断减少的必然趋势和俄罗斯天然气市场多元化的迫切需求。再次,对于中国天然气需求进行类似于的分析,并且考虑到中国政府对推行“煤改气”政策的大规模扶持,得出中国天然气需求将大幅增加、天然气进口依赖系数进一步提高的结论。由此可见,出于对国家能源安全的考虑,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气源多元化的政策。然后,归纳了中俄天然气谈判的历史进程;分析了促使两国签署天然气合同的内外因;阐述了中俄天然气合作对未来国际天然气市场、中俄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研究了合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中俄天然气长期谈判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并利用SWOT分析法,概括了第一个大型的中俄天然气项目-“西伯利亚力量”-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遇和威胁,对中俄能源合作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衡量,并为此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应对措施和发展战略。

郑欢[10](2014)在《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是一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相应的重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也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能源开始供不应求,此后能源供应的缺口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能源区域分布不均衡、能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也加剧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着动力不足的压力。我国的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等,而煤炭作为我国长期依赖的第一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尽管近年来,随着天然气、风能等相对绿色清洁能源日趋广泛的使用,煤炭生产和消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截至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依然高达68.5%。能源资源禀赋的限制决定了在短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无法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可耗竭性。随着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的不断消耗,煤炭也将由原先丰富的资源逐渐转变成短缺的资源。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储量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我国的煤炭资源供给还受到一系列相关制约因素的影响,如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生态环境以及运输条件的约束等,正是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我国煤炭产量可能将面临一个所谓的“产量峰值”。若这一问题存在的话,既会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从煤炭产需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对我国煤炭产量峰值以及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在综述当前国内外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煤炭需求预测以及煤炭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基础上,提炼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并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本章分别对增长极限理论、化石能源峰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以及生态足迹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扩展性的分析和概括。第三章,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本章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能源以及煤炭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并深入分析了中国能源和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现状与特征。首先对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特点、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能源供求形势以及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状况;其次,对中国的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量、煤炭供求形势、煤炭进出口状况、煤炭运输状况以及煤炭价格状况。第四章: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并通过Johasen协整检验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全社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接着分析了中国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煤炭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全社会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煤炭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第五章: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本章首先建立了煤炭消费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煤炭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接着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煤炭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均有显着影响,其中煤炭消费强度因素具有最为明显的碳减排作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N型”曲线关系,说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第六章: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本章采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对中国煤炭需求进行了中长期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明显,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第七章: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本章首先对煤炭产量峰值理论进行了阐述,接着同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与Logistic曲线模型对中国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线性回归模型由于存在的固有缺陷,会导致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是不准确的,因此主要采用Logistic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即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中国煤炭产量将在2018年左右达到峰值,峰值产量为49.66亿吨,之后产量将逐渐下降。第八章:中国煤炭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本章认为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建立煤炭供求平衡的长效调控机制。这一调控机制包括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和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包括鼓励进口,充分利用国外煤炭资源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合理开发国外煤炭资源两个方面。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主要是从煤炭消费端和供给端两个方面来实现,从煤炭消费端实现对煤炭需求的总量控制,可以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是根据直接确定合理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控制煤炭需求总量,而间接调控主要就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入手,减少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从煤炭供给端实现对煤炭产量的总量控制,通过加大对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提前布局总量控制的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后国内煤炭的有效供给以及满足经济发展合理的煤炭需求。第九章:结论及展望。对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论文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本文主要创新点:创新点1:关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目前在我国国内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经济学研究体系。而作为本论文研究对象的煤炭资源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本论文肯定了煤炭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本论文又从生态足迹原理研究了我国煤炭资源生态可持续利用问题,结果发现在1988年到2011年间我国煤炭资源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明显小于生态足迹,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创新点2: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引入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关系的研究领域,并参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原理,建立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的非线性面板数据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同时将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两个重要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综合考虑,并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长期煤炭需求进行了预测,得到结论我国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采用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原理来研究煤炭问题,目前在我国国内还很少。创新点3: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的分析国外研究的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通过Logistic曲线增长模型对中国以及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三个地区的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研究。以中国为例,到2018年,如果依然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消耗煤炭的话,随着我国煤炭储量消耗殆尽,我国将面临着完全依赖煤炭进口来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境地,这一方面对我国的自身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将对国际煤炭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大意义。

二、2001年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统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1)煤炭、煤层气多元转型是中国化石能源勘探开发与供需之本(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煤炭的聚集与潜力巨大
    1.1 中国煤炭存储、产能与消耗
    1.2 中国的煤炭产量,产能与需求
        1.2.1 全球视野的产区分布特征
        1.2.2 中国煤炭产地的分布特征
        1.2.3 中国煤炭能源的未来需求
        1)煤炭在中国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不会改变
        2)未来20年的煤炭需求
        3)煤炭能源潜力巨大,向第二深度空间(800~3 000 m)要煤
        4)中国能源中煤炭能源“永葆青春”
        5)煤炭多元转换对煤炭能源的未来设想
2 煤层气及化石能源存储、开发和利用
    2.1 煤层气的存储、产气量与分布
        2.1.1 世界煤层气大国
        2.1.2 中国的煤层气
    2.2 中国煤层气的潜能和反应
        2.2.1 中国华北克拉通西部的大气田——苏里格大气田
        2.2.2 中国80个含天然气沉积盆地的天然气类型
        2.2.3 全球各国煤层气的存储,开采和潜力
3 煤炭绿色、清洁、高效与能型转换
    3.1 发展洁净煤利用技术的重要性
        3.1.1 发展洁净煤技术是煤炭业创新的必然途径
        3.1.2 煤炭多联产技术是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主要发展趋势
        3.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世界煤制油概况
        2)中国煤制油的概况[70-75]
        3)近年发展快速
        4)到2020年煤基替代能源路线
        5)煤炭高效燃烧是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途径
        6)煤热解技术
        7)地面煤炭煤气化
    3.2 煤炭液化与其在能源发展中的路线之一
        3.2.1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
        3.2.2 煤炭间接液化技术
        3.2.3 中国科学院在煤炭清洁高效能源转化研究中的进展
    3.3 煤炭地下气化、发电与其在能源发展中路线之二
        3.3.1 煤炭地下燃烧气化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乃必然选择
        3.3.2 可行性与基础-资源保障
        3.3.3 煤炭气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3.3.4 已有研究成效和工程与工艺的可行性
        3.3.5 中国实施煤炭地下气化的边界条件
        1)资源背景
        2)潜力分析
        3)技术要求
        4)地下煤田区
        5)地下煤炭燃烧气化产出与热能与发电并举
        6)中国地下煤炭燃烧气化与发电
    3.4 煤系资源在发展过程中的思考
        3.4.1 全球煤层气的资源量估计
        3.4.2 中国煤层气分布特征
        1)不同成煤时期的煤层气技术可采储量各异
        2)煤炭资源分布与煤层气资源分布
        3)可采资源量
        4)发展态势
        3.4.3 产能强化研究的几个方面
4 结论
    4.1 煤层气作为未来主体能源,潜力巨大
    4.2 煤炭、煤层气与其转型在中国能源配置的主力地位不会改变
        (1)中国煤业必须“革命”方可崛起。
        (2)创立新型煤炭资源高效利用新“链条”。

(2)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能源转型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供需及其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世界天然气供需及安全形势
        1.1.2 中国天然气供需及安全形势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2.1.1 经济增长的能源要素
        2.1.2 经济转型与能源转型
        2.1.3 能源转型的驱动因素
    2.2 天然气供给和需求
        2.2.1 供需基本理论
        2.2.2 能源转型影响天然气供需的机理
        2.2.3 天然气供给和需求相关研究
    2.3 天然气安全
        2.3.1 安全天然气的内涵
        2.3.2 天然气安全相关研究
3 能源转型视角下中国天然气需求预测研究
    3.1 理论分析和研究思路
    3.2 基于协整模型的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3.2.1 模型设定
        3.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3 协整检验
        3.2.4 预测结果分析
    3.3 基于结构化模型的能源需求结构预测
        3.3.1 模型设定
        3.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3 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结果
        3.3.4 隐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结果
        3.3.5 两种模型预测结果比较
    3.4 中国天然气预测需求量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油气峰值理论的中国天然气产量预测
    4.1 理论分析和研究思路
    4.2 模型和方法
        4.2.1 模型设定
        4.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3 情景假设
    4.3 天然气峰值预测实证结果
        4.3.1 不同情况下的结果比较
        4.3.2 日益扩大的天然气供需缺口
    4.4 从能源投资回报值视角分析天然气峰值
        4.4.1 能源投资回报值:一个微观视角
        4.4.2 能源投资回报值的比较
        4.4.3 能源投资回报值与天然气峰值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天然气供需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分析和研究思路
    5.2 模型和方法
        5.2.1 指标体系构建
        5.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3 主成分分析方法
    5.3 以中国数据实证研究为例
        5.3.1 趋势性指标
        5.3.2 波动性指标
    5.4 进一步研究:中美两国实证比较
        5.4.1 对标国家的选择和分析
        5.4.2 两国天然气供需安全指标比较
        5.4.3 实证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投资选择的综合比较
    6.1 理论分析和研究思路
    6.2 模型和方法
    6.3 指标设定及数据分析
        6.3.1 资源潜力
        6.3.2 技术经济
        6.3.3 产业发展
        6.3.4 生态环境
    6.4 实证结果及分析
        6.4.1 不同视角权重计算与分析
        6.4.2 以企业视角综合评价为例
        6.4.3 三种情景下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和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供给侧措施
        7.2.2 需求侧措施
        7.2.3 体制机制改革
        7.2.4 金融市场措施
附录A 论文相关基础数据
附录B 论文相关程序代码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对于国内外研究态势的整体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一) 写作思路
        (二) 框架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能源革命与人类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主动用火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主动用火技术诞生的背景与主要表现
        二、主动用火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蒸汽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蒸汽机技术诞生的背景
        二、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蒸汽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 电力与内燃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电力和内燃机技术诞生与实用化的背景
        二、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电力与内燃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四节 对能源革命历史地位的再思考
        一、能源革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关键变量
        二、能源革命影响历史进程的一般路径
第二章 能源革命的相关理论及其建构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能源革命的共性特征
        二、能源革命的差异性特征
    第二节 能源革命的概念建构
        一、能源革命的整体概念
        二、能源革命二维概念框架的建立
        三、与“能源转型”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
        一、能源革命爆发的基本条件
        二、能源革命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第一节 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非常规油气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非常规油气技术对常规油气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市场条件对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二节 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化石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政策环境对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四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趋势与可能影响
    第一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
        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现状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现状
    第二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二、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的互动
        三、双重革命下至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
        一、环境问题的改善
        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三、对能源政治的重塑
第五章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现状分析、态势评估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态势评估
        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条件评估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进度评估
        四、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整体评估
    第三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政策思考
        一、中国能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宏观政策建议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微观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系统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中国传统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标度理论
        2.3.1 测量的层次及意涵
        2.3.2 量表的结构
        2.3.3 层次分析法(AHP)中的标度
        2.3.4 心理物理学定律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 中国天然气产业系统现状
        2.5.1 中国天然气产业现状
        2.5.2 中国天然气产业系统构成
    2.6 文献述评
第3章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与系统标度方法
    3.1 中国天然气产业系统分析
        3.1.1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系统形态分析
        3.1.2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系统结构分析
        3.1.3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系统行为分析
        3.1.4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系统功能分析
        3.1.5 中国天然气产业系统环境分析
        3.1.6 中国天然气产业系统分析小结
    3.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
        3.2.1 理论推演
        3.2.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方法
        3.3.1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的界定
        3.3.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构建原则
        3.3.3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划分标准
        3.3.4 天然气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标度的指标体系构建
    3.4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的优化
        3.4.1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优化的原则
        3.4.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优化的目标
        3.4.3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优化的路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产业保障的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标度及优化
    4.1 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的测度指标
        4.1.1 中国天然气来源构成
        4.1.2 基于产业保障的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的测度指标
    4.2 多维天然气供给国家实力的标度
        4.2.1 多维天然气供给国家实力模型
        4.2.2 多维天然气供给国家实力的标度
    4.3 基于天然气供给的全球合作程度的标度
        4.3.1 基于天然气供给的全球合作程度的评价标准
        4.3.2 基于天然气供给的全球合作程度的标度
    4.4 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标度
    4.5 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标度优化
        4.5.1 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标度优化及合理性性检验
        4.5.2 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标度的预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产业协调性的天然气产业系统结构标度及优化
    5.1 天然气产业系统结构的测度指标
    5.2 天然气产业的系统结构测度指标的标度区间
        5.2.1 天然气变异系数标度
        5.2.2 天然气月不均匀系数标度
        5.2.3 城市天然气应急系数标度
        5.2.4 县城天然气应急系数标度
    5.3 天然气产业系统结构标度
    5.4 天然气产业系统结构标度优化
        5.4.1 天然气产业系统结构标度优化及合理性性检验
        5.4.2 天然气产业产业系统结构标度优化的敏感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产业发展潜力的天然气产业系统行为标度及优化
    6.1 天然气产业系统行为标度的测度指标
    6.2 天然气产业的系统行为测度指标的标度区间
        6.2.1 世界天然气产销比标度
        6.2.2 世界探明储量累计可开采时间标度
        6.2.3 中国天然气产销比标度
        6.2.4 中国探明储量累计可开采时间标度
        6.2.5 中国天然气资源的探明率标度
        6.2.6 天然气管道密度标度
        6.2.7 天然气异地利用系数标度
    6.3 天然气产业系统行为标度
    6.4 天然气产业系统行为标度的优化
        6.4.1 天然气产业系统形态标度优化及合理性性检验
        6.4.2 天然气产业产业系统行为标度优化的敏感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产业发展效益的天然气产业系统功能标度及优化
    7.1 天然气产业系统功能标度的测度指标
    7.2 天然气产业的系统功能测度指标的标度区间
        7.2.1 中国城市天然气覆盖率标度
        7.2.2 中国县城天然气覆盖率标度
        7.2.3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标度
        7.2.4 中国天然气消费结构标度
    7.3 天然气产业系统功能标度
    7.4 天然气产业系统功能标度的优化
        7.4.1 天然气产业系统功能标度优化及合理性性检验
        7.4.2 天然气产业系统功能标度优化的敏感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组合分析及优化
    8.1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演化模拟
        8.1.1 系统动力学模型基础条件的确定
        8.1.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数据收集
        8.1.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运行
    8.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测度指标的组合优化
        8.2.1 模拟不同政治、经济、市场环境下17 个指标的变异区间
        8.2.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测度指标变异区间的优化及检验
    8.3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状态和趋势的评价和预测
        8.3.1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状态和趋势的评价
        8.3.2 不同情景下的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状态和趋势的评价
    8.4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的总体优化
        8.4.1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刻度的最优组合
        8.4.2 系统标度刻度的最优组合的验证
    8.5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的验证及补充
        8.5.1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验证及补充
        8.5.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标度的验证及补充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一场即将来临的行业革命——世界油气行业格局变化及对中国油气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能源体系演替趋势与世界油气工业生命周期
2 本轮石油危机的历史本质及其影响
3 世界油气行业形势及格局变化特征
    3.1 天然气工业的崛起与破茧成蝶
    3.2 世界石油工业的蜕变与未来趋势
    3.3 世界石油经济格局及油气价格变化趋势
    3.4 世界油气行业的科技竞争形势
    3.5 世界油气行业的市场竞争形势
4 中国油气行业战略地位与战略选择
5 我国油气战略发展建议
    5.1 国家能源战略目标与总战略
    5.2 油气行业战略布局与总战略

(7)“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研究中国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开辟了重要途径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巨大的能源出口能力将是补充中国能源需求缺口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的支撑理论、研究思路及主要创新点
        一、论文的支撑理论
        二、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三、主要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第一节 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俄罗斯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二节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哈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哈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三节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土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土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四节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乌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乌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二章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中东各国油气资源禀赋
        一、沙特阿拉伯油气资源状况
        二、伊朗油气资源状况
        三、伊拉克油气资源状况
        四、科威特油气资源状况
        五、卡塔尔油气资源状况
        六、阿联酋油气资源状况
        七、阿曼油气资源状况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能源合作进程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进程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进程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进程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进程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进程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进程
    第三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第三章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非洲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一、非洲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二、非洲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三、非洲传统油气国家的油气供需状况
    第二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进程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进程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进程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进程
    第三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东盟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一、东盟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二、东盟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三、东盟国家油气供需现状
    第二节 东盟国家能源供需前景展望
        一、马来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二、印度尼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三、越南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四、文莱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五、泰国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六、缅甸油气产出前景预期
        七、菲律宾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八、新加坡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进程及思考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中国东盟加强能源合作的路径与思考
第五章 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大国博弈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三、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国际地缘政治挑战
        一、“一带一路”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严峻
        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全球层面的战略对冲
        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地区层面的战略竞争
    第三节 大国在“一带一路”上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一、大国的能源状况
        二、大国的能源供需形势
        三、大国在“一带一路”地区面临严峻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思考
    第一节 区分合作重点有的放矢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
        一、针对上游领域开放程度,视情加大能源投资合作程度
        二、针对供需发展前景,努力提升能源贸易合作水平
        三、针对沿线进行优化布局,不断加强能源下游领域合作力度
    第二节 拓宽合作视野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范围划定及其局限性
        二、能源丝路应从“小丝路”走向“大丝路”
        三、能源大丝路北线地区和东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
        四、推进能源大丝路合作的实施重点
    第三节 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以路为桥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
        一、国际能源秩序的现状
        二、丝路能源合作机制构想的提出
        三、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四、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多措并举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力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一、深化“合作共赢”的能源合作理念,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
        二、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保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实施
        三、配套举措跟进到位,对“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形成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产融结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一)两国共同的利益交汇点是合作的现实基础
        (二)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确立为两国能源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产业分工视角下的国际产业合作
        (四)产融结合是企业集团生存发展应具备的能力
        (五)石油金融属性的凸显和强化引致油气工业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
    二、主要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俄能源合作”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二)产业分工理论综述
        1.关于产业分工的传统理论综述
        2.产业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三)产融结合理论向产业金融理论的演进
        1.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与运用
        2.产融结合理论的提出及发展综述
        3.产融结合向产业金融理论的演进
        4.产融结合与企业资本结构分析
        5.国内关于产融结合风险的研究综述
        (四)石油金融理论
        1.石油金融理论研究综述
        2.石油期货市场理论
        3.石油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4.石油美元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关于“石油”的定义
        (二)“产融结合”的定义及本文的研究视角
        (三)本文对“国家信用”的理解及研究视角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框架和创新点
        (一)论文框架
        (二)主要创新点
    六、本章小结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新格局
    一、国际石油市场储量、供给量及消费量统计分析
        (一)石油储量
        (二)消费量
        (三)产量
    二、俄罗斯油气资源产量及贸易概况
        (一)产量情况
        (二)俄罗斯油气贸易情况
    三、国际石油定价体系的新特点
        (一)石油金融属性进一步强化
        1.期货市场与实体销售的脱离,使国际油价泡沫化加重
        2.场内交易对场外交易的绝对控制,进一步导致国际油价定价体系的不合理
        3.交易渠道和方式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二)新兴经济体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和石油美元地位的撼动
        1.全球经济的新特征
        2.美元汇率对油价走势的影响
        3.新兴经济体对国际石油市场供给格局的影响
    四、国际能源巨头的更替和国家石油公司的崛起
        (一)国际能源巨头的更替
        1.国际石油巨头从“七姐妹”向“五巨头”的演变
        2.国家石油公司的崛起:“新七姐妹”的诞生
        (二)国际石油市场权利体系的转移
        1.资源国对自有资源的夺回
        2.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石油供给量的控制
        3.石油的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进一步强化
    五、跨国石油公司主导国际能源体系的因素分析
        (一)国际能源巨头对世界油气资源的控制能力依然强劲
        (二)国际能源巨头拥有超强的资本运作能力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油价大幅波动下的中俄石油贸易格局
    一、低油价背景下国际石油贸易格局重构分析
        (一)中国巨大的进口量成为支撑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
        (三)国际油价的下跌为中国的原油进口提供了更多选择
        (四)国际油价的下跌为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机会
    二、国际油价动荡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三、国际油价动荡对俄罗斯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能源大国地位与国际油价话语权的不相匹配
        (二)中国和俄罗斯的不利地位
        1.油价“受制于人”使俄罗斯金融系统几近崩溃,使国内经济遭受重创
        2.俄罗斯经济增长对国际油价走势过度依赖
    四、能源安全视角下的中俄油气工业合作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市场合作与竞争分析
    一、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与成就
    二、中国石油企业参与海外市场竞争的主要不足
        (一)战略方向的滞后性
        (二)资本运作能力待提升,产融结合能力待培养
        (三)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落后
    三、中国石油企业参与海外油气市场的对策
        (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二)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竞争
        (三)以创新为核心动力参与国际竞争
        (四)优化石油及油品进口结构,合理布局国内和海外油企产业结构
        (五)“一带一路”战略对中俄能源合作的推动作用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21世纪以来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的现状与进展
    一、国际资本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能源的投资及分布
    二、国际石油公司参与俄罗斯油气产业的主要模式
        (一)收购俄罗斯大型油气公司的股份
        (二)成立合资公司是俄罗斯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的主要模式
        (三)以产品分成协议参与项目投资
        (四)收购中小型石油公司
        (五)参与工程承包并签订服务合同
    三、21世纪以来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现状与进展综述
    四、深化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共同的利益交汇点是深入合作的前提
        (二)政府间的互信是深入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对油价波动的理论分析
        1.国际石油市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表现
        2.石油产品的差异是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的基础
        3.产业分工的发展对石油产业提出新的要求
        (四)石油金融属性的强化使两国能源合作变得更加紧迫
        (五)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被动地位决定了合作的必要性
        (六)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地缘政治合作对能源合作的需求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产融结合模式的构建
    一、俄罗斯联邦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俄罗斯联邦银行业体系不够完善,金融市场欠发达
        (二)股票市场发展水平较低
        1.俄罗斯股票市场具有显着的高波动性
        2.股市的投资功能缺失而投机功能强化
        3.投资者参与度低,股市冷清
        4.俄罗斯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单一
    二、俄罗斯石油工业企业海外投资发展情况
        (一)俄罗斯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的背景
        (二)新世纪以来俄罗斯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概况
        (三)中国能源需求市场对于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要性
    三、产融结合模式选择的原则
    四、油气企业及油气项目国际常用融资方式
    五、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产融结合模式的构建
        (一)我国油企融资模式的主要问题
        1.体制僵化、融资模式单一
        2.与跨国石油巨头相比融资能力亟待提高
        (二)中俄能源合作产融结合模式的操作路径
    六、油气项目融资
        (一)油气项目融资的定义
        (二)油气项目分类
        (三)油气项目的特点分析
        (四)中俄油气工业合作中项目融资模式的运用
    七、国际投资银行在海外油气项目中的重要作用
        (一)国际投资银行业的新趋势
        1.国际领先投资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型
        2.国际投行的规模化和集中化趋势加强
        3.业务种类以多样化和专业化并重
        (二)国际领先投行的发展对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启示
    八、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信用体系在中俄能源合作中的支持作用
    一、国家信用体系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政治基础
    二、强大而健全的国家信用体系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可靠的合作路径和指引
    三、基于主权信用分析为基础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作用
        (一)俄罗斯主权信用风险简述
        1.国际评级机构对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结果
        2.国内评级机构对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结果
        (二)银行信用体系对中俄产业合作的支持
        1.两国金融合作的新进展简述
        2.中俄金融合作中的主要问题
        3.中俄金融合作的主要方向
        4.充分利用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发现风险,防范风险
    四、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产融结合模式的主要风险分析及对策
    一、中国油企产融结合发展现状
    二、构建中俄油气工业产融结合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一)受国际制裁引致的风险
        (二)汇率风险
        (三)政策及投资环境恶化风险
    三、中俄油气工业产融结合模式风险防范对策
        (一)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规避与防范风险
        1. 传统避险模式的转变:灵活运用石油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2. 扩大人民币支付结算规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 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实施贷款换石油措施
        (二)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政策效果,有效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三)有效解决金融监管和市场需求相脱节的弊端
        (四)企业应加强规避风险的能力建设
    四、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9)中俄天然气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结构安排
    1.6 本文研究方法
    1.7 本文特色与不足
第2章 世界天然气市场分析
    2.1 世界天然气的储量
    2.2 世界天然气的开采与消费
    2.3 世界天然气的价格
        2.3.1 国际市场天然气贸易的定价方式
        2.3.2 世界主要地区的天然气定价模式
        2.3.3 世界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前景
    2.4 世界天然气贸易与运输
        2.4.1 世界天然气贸易的历史及增加因素
        2.4.2 世界天然气贸易的运输方式
第3章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与贸易基本状况
    3.1 能源生产与出口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
        3.1.1 能源生产和出口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
        3.1.2 天然气出口、汇率波动与俄罗斯政府支出
    3.2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的基本状况
        3.2.1 俄罗斯天然气储量状况
        3.2.2 俄罗斯天然气产量状况
        3.2.3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存在的问题
    3.3 俄罗斯天然气贸易情况
        3.3.1 俄罗斯的主要天然气贸易伙伴及国外主要干线管道
        3.3.1.1 俄罗斯的主要天然气贸易伙伴
        3.3.1.2 俄罗斯天然气贸易的主要干线管道
        3.3.2 俄欧天然气贸易:历史回顾与新的格局
        3.3.3 欧洲天然气消费量OLS模型
        3.3.4 俄罗斯天然气行业东方战略
第4章 中国天然气工业与贸易基本状况
    4.1 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基本状况
        4.1.1 中国能源需求结构
        4.1.2 中国天然气工业的现状
        4.1.3 中国天然气工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4.2 中国天然气需求OLS模型
    4.3 中国天然气贸易情况
        4.3.1 中国天然气贸易基本状况
        4.3.2 中国与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现状
第5章 中俄天然气贸易情况
    5.1 中俄天然气贸易历史回顾
        5.1.1 中俄天然气谈判情况
        5.1.2 促进中俄之间合作的因素
    5.2 中俄天然气贸易现状
        5.2.1 中俄在液化天然气方面的合作
        5.2.2 中俄管道天然气贸易情况---东线管道供气项目
    5.3 中俄东线管道供气项目对中俄两国经济及全球市场所产生的影响
        5.3.1 中俄东线管道供气项目对国际天然气市场的的影响
        5.3.2 中俄东线管道供气项目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
        5.3.3 中俄东线管道供气项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4 中俄天然气贸易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5.4.1 价格风险
        5.4.2 开垦风险
        5.4.3 不确定的现实合同环境
        5.4.4 来自中亚国家的激烈竞争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中俄天然气合作的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关于当今天然气的世界市场
        6.1.2 关于俄罗斯现今天然气贸易状况
        6.1.3 关于中国天然气贸易情况
        6.1.4 关于俄罗斯和中国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6.1.5 对中俄天然气合作东线项目的SWOT分析
    6.2 对增进中俄天然气合作领域的建议
        6.2.1 进一步扩大中俄管道天然气西线合作项目
        6.2.2 加强中俄在金融、货币、设备等方面的合作,缓和西方制裁对俄罗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6.2.3 引入中国劳动力和技术力量,缓解俄罗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6.2.4. 发挥政府的金融支持和监管,减少因能源价格下跌而使中俄能源项目无利可图
        6.2.5. 适应中国基础设施,提高国内天然气价格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
        1.3.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3.3 煤炭需求预测研究
        1.3.4 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增长极限理论
        2.1.1 增长极限理论提出的背景
        2.1.2 增长极限理论的主要内容
        2.1.3 围绕“增长极限论”的争论
    2.2 化石能源峰值理论
        2.2.1 化石能源峰值论概述
        2.2.2 主要化石能源峰值论
    2.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2.4 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1 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5 生态足迹理论
        2.5.1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假设
        2.5.2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计算公式
        2.5.3 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
    3.1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3.1.1 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及特点
        3.1.2 中国能源生产情况
        3.1.3 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3.1.4 中国能源供求形势
        3.1.5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
    3.2 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3.2.1 中国煤炭生产情况
        3.2.2 中国煤炭消费情况
        3.2.3 中国煤炭供求形势
        3.2.4 中国煤炭进出口状况
        3.2.5 中国煤炭运输状况
        3.2.6 中国煤炭价格状况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4.1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1.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4.1.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4.2 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2.1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4.2.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
    5.1 中国煤炭资源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5.1.1 煤炭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5.1.2 中国煤炭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5.2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5.2.1 煤炭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5.2.2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EKC理论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
    6.1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人均煤炭消费的实证分析
        6.1.1 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构建
        6.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煤炭需求预测
    6.2 煤炭需求量增长极限的讨论
        6.2.1 交通运输的制约
        6.2.2 水资源的制约
        6.2.3 大气环境的制约
        6.2.4 地质灾害的制约
    6.3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
    7.1 煤炭产量峰值概念
    7.2 煤炭峰值预测模型
        7.2.1 线性回归模型
        7.2.2 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
    7.3 煤炭峰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煤炭资源储量因素
        7.3.2 相关政策因素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
    8.1 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
        8.1.1 利用国际煤炭资源调节国内煤炭供求的可能性
        8.1.2 加强国际煤炭市场调控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8.2 对国内煤炭产需总量的调控
        8.2.1 从消费端对煤炭需求实行总量控制
        8.2.2 从供给端对煤炭产量实行总量控制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四、2001年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统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炭、煤层气多元转型是中国化石能源勘探开发与供需之本[J]. 滕吉文,王玉辰,司芗,刘少华,王祎然.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22)
  • [2]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3]能源转型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供需及其安全研究[D]. 谢明华.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4]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D]. 曹峰毓. 云南大学, 2019(09)
  • [5]中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标度及优化研究[D]. 曹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一场即将来临的行业革命——世界油气行业格局变化及对中国油气战略的思考[J]. 张映红. 国际石油经济, 2017(01)
  • [7]“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 朱雄关. 云南大学, 2016(12)
  • [8]中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产融结合模式研究[D]. 张乃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12)
  • [9]中俄天然气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D]. Trusova Elena.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10]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 郑欢.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2001年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统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