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陈廷敬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一、陈廷敬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唐容[1](2021)在《陈廷敬廉政思想的当代启示》文中认为

杨瑞[2](2021)在《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文中提出王弘撰为明末清初关中地区着名的遗民,被顾炎武誉为“关中声气之领袖”。在他的一生中,有两大事件对其影响颇深:一为明清鼎革的历史巨变,这使他丧失了故国家园,也消解了其用世之心;一为康熙十七年被迫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试,此为清廷利用高压政策强迫其易志出仕。在出处进退之间,王弘撰毅然选择隐居不仕,坚守明遗民气节,得到士林一致赞誉。王弘撰既不肯做清廷臣子,便采取了以游为隐的生活方式,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结交了一大批当时的名士,不仅使自身声名远播,而且也沟通了关中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为南北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本课题属于地域文学研究视野中的个案研究,王弘撰作为“关中声气之领袖”,也是明末清初关中明遗民的典型代表,在时代的变革中,其人生轨迹、隐士心态与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文以“知人论世”为基本原则,采用文献描述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方法,对王弘撰的家世、生平、交游、着述进行全面考察,从而展现易代之际明遗民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为明遗民研究和明末清初关中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个体事例。正文分为上下编,上编(第一、二章)为王弘撰生平、交游考。第一章为生平考述,主要以赵俪生《王山史年谱》为参照,对谱中讹误之处进行考证,缺脱之处加以添补,力图厘清王弘撰的行年事迹,展现其交游和生活状态。第二章为交游考。王弘撰在鼎革后曾四上京师,五下江南,一赴岭南,而在关中地区,也多次往来于西安、延安、三原、富平等地。在长期的漫游生涯中,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友人有明宗室、清廷官员、乡宦士绅、遗民群体、林下隐士等。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或互道对明故国的深情,或进行诗文切磋和学术交流,或赏玩金石书画,或宴饮雅集、共享友朋之乐。王弘撰深厚的家学渊源,仗义疏财、笃于朋友的人格特点,平心静气、不存门户之见的治学观念,坚守明遗民气节、不作两截人的忠贞节操,以及广泛游历以联络南北声气的桥梁作用,不仅使他获得了朋友们的真挚友谊,而且使自身声名远播,成为“关中声气之领袖”,还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下编(第三章至第六章)为着述考。王弘撰一生着述宏富,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故第三章至第五章对其现存各书的成书及版刻情况详加考述,以使读者明了其创作情况。此外,王弘撰工诗,然因其诗集前此未见,故学界关于其诗歌创作的研究甚少,论文第六章以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清抄本《待庵稿》为中心,对王弘撰诗作的内容、创作特色及艺术成就进行分析,以使学界对其诗歌作出恰当的定位。综合本课题研究,我们通过对王弘撰家世、生平、交游、着述的考察,认为他的一生行迹展现了清初关中地区明遗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对关中地域文学研究和明遗民研究不无裨益。

何鸣飞[3](2020)在《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文中认为出土文献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字形、语言材料,对训诂、词义研究意义重大。学者凭藉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问题已做了不少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选取、汇集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对它们进行分类、梳理、评价,以展示学者通过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问题的途径及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推求表意字本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推求表意字本义的研究实例,兼及确定表意字本义後对引申义、同源词、派生词的系联;第二章《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介绍形声字形旁对词义的提示作用,展示凭藉形声字形旁研究词义的实例;第三章《辨析词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辨析词义区别的研究实例;第四章《发明新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揭示新词义、用法的研究实例;第五章《印证、阐明故训》介绍出土文献中的辞例、用法印证、阐明故训的研究实例。本文旨在展示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以及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结语部分对这些问题做了总结。

张晓璇[4](2020)在《陈廷敬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廷敬是清初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长期担任康熙朝的“帝师”与“相国”。作为政治家,陈廷敬一生为官清廉,在康熙朝颇多政绩。作为文学家,他在诗文词创作方面颇有建树。陈廷敬的诗歌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其台阁体诗在其诗集中最为典型,颇能反映这位台阁重臣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境界。同时他还经常与当时许多诗坛巨擘进行雅集唱和,由此跻身于“海内八家”之中。他在散文创作方面主张文以载道和经世致用,创作的散文数量也较多,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许多文章带有鲜明的理学与实学色彩,被称为“燕许大手笔”。关于词,陈廷敬推崇以诗为词,以情为主,将儿女之情升华为家国之情,词作呈现出幽雅温厚,超逸隽永的风格。陈廷敬无论是其诗其文其词,在清初文学史上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与影响。本文通过对《午亭文编》《午亭山人第二集》《尊闻堂集》以及《午亭集》的认真研读,梳理了陈廷敬的家世、生平经历与交游情况,将其诗文词进行系统整理并分析了陈廷敬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文章正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主要概述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并对陈廷敬及其文学创作回顾与反思,说明其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述陈廷敬的家世、生平和着述情况,以此来考察陈廷敬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了解陈廷敬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陈廷敬的交游情况,通过分析他们之间的唱和诗作,以此来展现陈廷敬的性格特点与诗歌创作风格。第三章整体研究陈廷敬的诗歌作品,按照其题材内容分为应制恭纪、山水田园、酬唱赠答、即事抒情和题画述怀五类诗作,从中体会诗歌里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第四章剖析陈廷敬诗歌的艺术特色,总结其诗歌的形式、风格、表现手法与语言特征。第五章总体研究陈廷敬的散文,将其按照内容分为学术文、政论文、游记文、墓表文和杂体文,由此得出在当时所处时代陈廷敬的思想具有进步之处。第六章概述陈廷敬的散文创作艺术成就颇高,并着重对其散文的形式、语言、结构、风格进行赏析,从而总体把握其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七章略述陈廷敬词的题材内容,并简要分析其词的艺术特色以及对当时清初词坛的影响。结语总结了陈廷敬的文学创作在清初文学史上的成就,明确其地位与影响。附录中收集了陈廷敬的交游情况,针对主要交游人物列举了交游一览表,以便进一步了解康熙时期金台文人们的交游活动。

辛敖[5](2020)在《南江爨坛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省南江县境内的爨坛戏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爨坛戏是在民间端公扮神祭祀、驱鬼逐疫的仪式之上发展形成的仪式剧,属于傩戏的一种。其是南江当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但随着民间信仰文化的式微,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承愈发困难。本文以爨坛戏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和原则,通过笔者对爨坛戏的相关资料的收集,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多学科的方法,挖掘爨坛戏的深层次内涵,一窥当地民间信仰的演变,并对爨坛戏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研究。本文先简述了南江爨坛戏的生发环境,然后由其历史起源入手,梳理其历史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对爨坛戏的核心内容进行整理揭示,探讨其与儒释道和民间信仰之间的关联,并分析了其蕴含的多重价值,进而对南江爨坛戏的传承和发展路径进行思考,分析和归纳了目前爨坛戏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对应的建设性意见。本文希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探索出符合爨坛戏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试图为其他地区的傩戏保护和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柴书毓[6](2019)在《山西阳城县乡贤文化与地方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贤”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在乡里社会德行高尚、声望远播的人被称为“乡贤”。明清时期乡贤文化发展较为鼎盛,突出表现在各地“乡贤祠”的设置,地方上品学兼优且得到民众推崇者死后祀于其乡,入乡贤祠。“乡贤祠”是褒奖地方贤达人士在乡里社会所作贡献的一种方式,也是统治者对地方社会民众实行教化的重要途径。研究地方社会的乡贤文化应从传统社会乡贤文化入手,明清时期阳城有着丰富的乡贤文化,乡贤典型代表众多,且多以家族的形式在地方社会发挥作用,乡贤家族中优秀族人如王国光、陈廷敬、张慎言、王重新、田从典等,构成了阳城明清乡贤群体,历史文化望族的身份也是传统乡贤身上的另一标签,贤人名士与文化家族成为明清时期阳城地方社会重要的人文景观,二者也促成阳城崇文重德、耕读传家的地方社会风气。在这背后,是乡贤进行家族建设与地方社会建设的努力,乡贤家族文化中蕴含着修身、齐家、处世、为官的生动内核,由此形成的优良家风浸润在家族成员的血脉中,对地方民众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地方社会的建设上,乡贤群体致力于教化民众,促进地方良风美俗的形成;参与到地方公共建设、地方救济事务和文教事务中;他们还为民请愿,在与官府的互动中构建起规范的地方秩序。乡贤作为地方社会德业、学业较突出者,人们对乡贤的崇尚不仅是用于祭祀的乡贤祠,更多的是对乡贤事迹的书面记录与口头传承,书面记录多以古今乡贤传记、墓志铭、序表以及碑刻等的方式进行,其中包含对乡贤事迹的描述及对乡贤的评价,口头传承主要以乡贤所在的地方社会为传播区域,通常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乡贤的事迹,以此称颂乡里贤达人士,彰显地方社会的乡贤风貌。传统乡贤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在这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得以形成,有为官清廉者、地方守护者,也有乐善好施者、教育传播者等,无论何种形象,均表现出乡贤身上的品质与修养,善行与义举。乡贤文化在阳城是传承着的一种文化现象。传统乡贤文化激励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选择,成为新时期乡贤文化的历史依据。在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等的背景下,阳城县挖掘本地的乡贤文化,依据德行、才能、声望的标准在退休教师、退休干部、普通民众等群体中寻找乡贤,建设“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群体相比,新乡贤的群体具有多元化特征,也突破了性别限制的不足。新乡贤在参与村落事务的方式上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致力于公益事业、调处矛盾、移风易俗方面的新乡贤,也有致力于地域文化传承、带头致富的新乡贤,在每类下还可细分为更小的类别,呈现出多样化的参与方式。本文在论述新乡贤文化与地方社会关系时,以新乡贤个体实践活动为个案进行研究,兼顾新乡贤的口述资料,对于分析新乡贤文化的当代表述具有一定的实证性与客观性,也使新乡贤的村落实践之路更为生动。重新审视由地方政府主持的新乡贤文化建设活动,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民众对于乡贤文化认识度不够、参与度不高,乡贤组织未能很好的发挥其效用等。从政府、民众与乡贤三个层面上进行共建是当下阳城新乡贤文化建设的路径所在。

闫宇[7](2019)在《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 ——皇城相府与乔家大院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最能代表山西全域旅游发展的水平,其中,皇城相府和乔家大院是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的典型,两景区发展能够充分地体现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发展脉络和发展方式。同时,它们的周边环境发生了重大演变,总结它们的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可促进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的优化利用,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动山西产业转型升级。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下,景区周边环境利用问题尤为突出,“处处是景”的发展要求强调景区周边环境的重要性。学者大多是对包括周边环境在内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地的研究,或是对景区的整体性研究,专门针对景区周边环境的研究不多见,且对周边环境利用的模式研究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急需发现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的不足,总结适合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的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本文选取景区周边环境的优化利用的典型——皇城相府和乔家大院为案例,运用文献查阅法和深度访谈法梳理两景区周边环境的利用沿革和触媒元素,采用专家评价法、问卷调查法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法,对两景区周边环境的利用效果进行评价,利用比较法,归纳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的模式,借鉴其他周边环境利用的模式,进而得出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的模式。研究发现:(1)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经历了初步利用、个性利用、高效利用到优质利用四个阶段,物质触媒元素和非物质触媒元素两大类,具体有: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利用变化主要受到皇城村能人、“清代名相陈廷敬学术研讨会”、5A级景区标准、资金、媒介宣传、全域旅游理念、城际交通影响,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利用变化的动因有:祁县民俗博物馆、影视剧效应、5A级景区标准、旅游服务配套、体制改革。(2)景观环境、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和认知情感四个维度可以有效地对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进行评价。两景区的景观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景观环境与产业发展之间、景观环境与认知情感之间、土地利用与认知情感之间、产业发展与认知情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均属于中度相关,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属于高度相关。(3)两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建议:严格控制噪音,引入声景景观;适时开辟森林旅游路线;创新地利用气候不利因素;停车场智能化技术升级;完善北留高速路口到景区入口“最后一公里”交通;增加夜游项目;慎重发展特色民宿。乔家大院景区应该在新规划的指导下,发挥各地块功能,增强旅游演艺、住宿业、旅游美食及其他新业态发展。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增加休憩设施和购物场所,推动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乔家大院·千亩商旅文化精品,创新沉浸式体验产品;多样化的方式展示三雕艺术,手工艺品、文创产品推陈出新;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创建晋中手工工场。(4)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模式为内生式利用模式,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模式为外源性利用模式。内源式利用模式与外源性利用模式不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模式,二者各有优劣。充分利用外源性因素,培养内生式发展能力。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的模式:“全景覆盖、全民参与、全产融合”模式。通过周边环境的优化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卢高媛[8](2019)在《清代诗人集会专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代诗人集会历史悠久,是一种普遍存在且极具特色的文学现象。清代诗人集会活动繁多,覆盖面广,在规模和频率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代,成为各个阶层文人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清代诗人集会为研究对象,以清代政治、历史、地理、文学等文献资源为基础,在充分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将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对清代诗人集会进行综合和专题论述。同时,尝试突破传统的史实叙述和文本解读模式,将诗人集会置于清代历史发展的整体环境和动态过程中,揭示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并纠正之前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在总体考察和专题延展的基础上,本文按照先总后分、以点带面的思路安排篇章结构,以深入探讨清代诗人集会的特征、作用和影响等问题。本文共五章,主要专注于以下几方面的论述:第一,清代诗人集会的基本特色。第一章和第二章从主题形式和思想内涵两方面对诗人集会在清代的新变化和新特质进行了概括和提炼,侧重于考察清代诗人集会在因袭和继承前代基础上的创新和超越。其一,清代诗人集会在主题拓展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节日型集会和季节型集会已经成为清代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贤生日设祀集会、金石鉴赏集会和戏曲观赏集会的盛行则是清代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的体现;其二,清代诗人集会在思想内涵上也呈现出新的特色。从集会的审美品格来说,清代诗人集会以古雅精神为核心审美意旨,同时追求理性与情感的调融和统一。从集会的基本功能来说,清代诗人集会在娱情、群体认同和政治功能方面都有新的应用和扩充。第二,清代诗人集会与唐宋诗之争。清代的唐宋诗之争贯穿始终,全面而深刻地影响到诗人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唐宋诗之争对诗人集会有着难以忽视的重要影响,而诗人集会在唐宋诗之争中也发挥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第三章以时间发展为轴,以若干重要诗论家和诗人集会为点,就诗学宗尚对诗人集会的影响、诗人集会对诗坛风气的推动、诗人集会与诗学论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清代不少诗人集会涉及唐宋诗之争,比如一些颇具声望的诗人会在集会时表述和实践自己的诗学主张,以此扩大影响;一些诗歌流派更会利用集会宣扬门户宗尚,以此寻求志同道合之人,壮大自身势力。这是清代诗人集会和诗学研究的交汇之处,对此进行考察所取得的成果对两者皆有一定的启发。第三,清代诗人集会与遗民心态。以诗人集会为切入点,对明清两大遗民群体进行论述,是对传统文学空间中群体创作的考察,也是对旧式社交模式下群体心态的探究。第四章分为明遗民和清遗民两个部分,对诗人集会与遗民心态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侧重于归纳和总结两者在不同时期呈现的差异性特质。诗人集会作为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一个特殊文学空间,是旧思想的避风港,也是新思想的发育地。诗人集会为遗民群体缓解了现实失落,提供了情感归属,实现了价值诉求,满足了他们多层次的心理需求。遗民群体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让他们在创作上充满热情,同时也催使他们开展集体活动,为彼此建立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战线。第四,清代诗人集会与近代中日外交。第五章以晚清驻日公使何如璋、黎庶昌在日本的诗人集会活动为主要考察对象,以近代中日外交关系为落脚点,对这时期双方的政治意图、文化心态,集会酬唱的创作风格、思想内容等问题进行探究。在他们的主导下,诗人集会作为一种外交手段,对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使外集会”将政治目的融于诗歌唱和之中,用文学交流的方式促进了外交友谊的建立,在汉诗酬唱中搭起情感沟通的桥梁,达成了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使外集会”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手段,利用文化输出以非战的方式实现同化或者征服的战略目的。作为特殊时代环境下全新的集会类型,“使外集会”在清代诗人集会和诗歌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程晓宇[9](2019)在《陈廷敬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陈廷敬(1638—1712),山西泽州人。清顺治与康熙年间的重臣名儒,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经学家,是康熙皇帝颇为重视的帝师,对康乾盛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从小天资聪颖,在优良的家风熏陶下,笃行修身,饱读诗书,积极入仕,虽然身居高位,但却为政清廉,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陈廷敬廉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其人生经历、优良的家风及当时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社会的政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其一,“贪”和“廉”,国家“治理之大关”,其二“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其三“不寻亲党、不阿友朋”。廉政思想主要表现在:注重廉洁教育、管理钱法严谨、阻断贪官生财之路、完善廉洁制度等四个方面,他的廉政思想与清廉作风,在康熙年间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人称许的康乾盛世,其中就包括了清廉的官风、规范的廉政制度、优良的社会风气,这些,都与陈廷敬的廉政治理紧密相关。今天,陈廷敬的廉政思想与清廉作风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和借鉴作用,对新时期社会建设、国家治理等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张潇[10](2019)在《《康熙字典》汉字部首法对中国大陆以外国家地区汉语辞书编纂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间奉敕编纂而成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它历经六年时间,终成其书。在其出版后的百年之间,未曾有一部字典的影响力可以与之媲美。《康熙字典》的汉字部首法一直被我国字典辞书界奉为典范,甚至于现代字典辞书中使用的部首法也是从《康熙字典》中发展演变而来的。近些年来,随着“汉语热”的兴起,我国大陆以外国家地区使用汉语、学习汉字的人越来越多,汉语在这些国家地区更加流行,所以出版的汉语辞书也越来越多,笔者就《康熙字典》部首法对大陆以外国家地区汉语辞书编纂的影响展开研究。本文运用统计、对比的方法,从辞书的立部、归部两方面着手,分别探讨了《康熙字典》与《大学字典》、《中日大辞典》、《现代汉泰词典》、《现代汉越词典》、《中朝大词典》立部和归部的特点及原则,并把后五部辞书的立部及归部分别与《康熙字典》的立部及归部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这五部辞书的立部绝大部分是继承了《康熙字典》的立部,继承立部的数量均占各部辞书立部总数的60%以上,其中《大学字典》除“夂”、“夂”二部合为一部、新增若干附形部首外,其立部完全继承了《康熙字典》,更有《中朝大词典》继承《康熙字典》立部占其部首数量的95%。基于现代汉字的字形特点,这些辞书分别在《康熙字典》立部的基础上,或是合并形体相似的立部,或是新设记号部首、独体字部首、简化部首,或是部首形体以简体繁。另外各部辞书也分别继承了《康熙字典》据形、据义的归部原则,同时五部辞书针对现代汉语简化字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也做出了相应的改进,如新增附形部首、设立属字的多开门归部等,不断完善部首法据形归部的原则,以求更好地为各地爱好汉语的学者服务。综上笔者发现《康熙字典》的汉字部首法对我国大陆以外国家地区字典辞书编纂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分为四章,其中第二、三章是文章的论述主体。通过比较《大学字典》、《中日大辞典》、《现代汉泰词典》、《现代汉越词典》、《中朝大词典》与《康熙字典》的汉字部首法,探讨这些辞书对《康熙字典》部首法的继承与发展,以说明《康熙字典》汉字部首法对这五本辞书部首法的重要影响。附录包括七部分内容,分别是《中日大辞典》多开门归部、《中朝大词典》多开门归部、《大学字典》与《康熙字典》的归部对比表、《中日大辞典》与《康熙字典》的归部对比表、《现代汉泰词典》与《康熙字典》的归部对比表、《现代汉越词典》与《康熙字典》的归部对比表和《中朝大词典》与《康熙字典》的归部对比表。

二、陈廷敬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廷敬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2)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王弘撰相关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
    三、创新之处
上编:王弘撰生平、交游考
    第一章 《王山史年谱》补正
        凡例
        第一节 王弘撰家族世系
        第二节 《王山史年谱》补正
    第二章 王弘撰交游考
        第一节 居乡:与关中名士名宦的交游
        一、关中名士
        二、治陕名宦
        第二节 北行:与京晋冀豫名士的交游与论学
        一、北行途中论学取友
        二、与在京名士交游论学
        第三节 南游:与江南名人雅士的交游
        一、江南遗民士人
        二、其他江南名士
        第四节 与入关文人士大夫的交游
        第五节 “关中声气之领袖”——王弘撰交游的影响
下编:王弘撰着述考
    第三章 王弘撰经部着述考
        第一节 《周易图说述》版本考略
        第二节 《周易筮述》版本考述
        第三节 王弘撰在清代关中易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王弘撰子部着述考
        第一节 《砥斋题跋》版本考述
        第二节 《山志》成书及版本源流考
        第三节 《正学隅见述》版本源流考
        第四节 其他子部着述
    第五章 王弘撰集部着述考
        第一节 《砥斋集》成书过程及版本源流考
        第二节 清抄本《待庵稿》考述
        第三节 三种日札版本考
        第四节 《砥斋文录》述略
        第五节 其他集部着述
余论王弘撰的诗歌创作——以清抄本《待庵稿》为中心
    第一节 《待庵稿》的内容
    第二节 王弘撰诗歌的创作特色及艺术成就
    第三节 王弘撰诗歌创作的诗歌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弘撰诗文辑佚
附录二 友朋赠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3)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推求表意字本义
    第一节 凭藉字形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保
        例2.堕
        例3.虣
    第二节 辞例印证表意字本义、凭藉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自
        例2.隹
        例3.尊
    第三节 凭藉字形、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耤
        例2.函
        例3.(?)
        例4.(?)
        例5.叔
第二章 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
    例1.(?)
    例2.中(?)
    例3.馘
第三章 辨析词义
    例1.追、逐
    例2.骖、騑
    例3.贶、赐
第四章 发明新义
    例1.(?)(敦)
    例2.屯
    例3.伐
    例4.锱、锤
    例5.捉
第五章 印证、阐明故训
    例1.疋(胥)
    例2.虞
    例3.(?)/勴
    例4.毋繜
    例5.于
结语
    一、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
    二、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
    三、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引书简称表
致谢

(4)陈廷敬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
    二、陈廷敬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第一章 陈廷敬的家世、生平与着述
    第一节 陈廷敬的家世
    第二节 陈廷敬的生平
        一、从师修业(1638-1658)
        二、初入仕途(1658-1665)
        三、居官京师(1665-1712)
    第三节 陈廷敬的着述
        一、官方编纂
        二、个人着作
第二章 陈廷敬的交游活动
    第一节 同年进士
        一、李天馥
        二、孙一致
        三、杜臻、张贞生
    第二节 诗坛名家
        一、王士禛
        二、汪琬
        三、宋荦
        四、董文骥、刘体仁、程可则
    第三节 京师同僚
        一、张英
        二、高士奇
        三、徐乾学
        四、冯溥
    第四节 同乡名士
        一、魏象枢
        二、吴琠
第三章 陈廷敬诗歌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应制恭纪诗
    第二节 山水田园诗
    第三节 酬唱赠答诗
    第四节 即事抒情诗
    第五节 题画述怀诗
第四章 陈廷敬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形式:众体兼备,题材广泛
    第二节 风格:诗风多样,醇厚为主
    第三节 手法:比喻新奇,对比鲜明,用典妥帖
    第四节 语言:淡中见雅,平中见奇
第五章 陈廷敬散文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学术文
    第二节 政论文
    第三节 游记文
    第四节 墓表文
    第五节 杂体文
第六章 陈廷敬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题材多样,文以载道
    第二节 结构合理,言辞质实
    第三节 雅正清醇,平和笃诚
    第四节 带有理学和实学色彩
第七章 陈廷敬词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陈廷敬词的题材分类
        一、山水词
        二、咏物词
        三、咏史词
        四、咏怀词
        五、赠答词
    第二节 陈廷敬词的艺术特色
        一、以诗为词,以情为主
        二、幽雅温厚,超逸隽永
结语
附录一 陈廷敬主要交游人物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5)南江爨坛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爨坛戏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过程
    1.1 爨坛戏的历史起源
        1.1.1 爨坛戏的生发环境
        1.1.2 爨坛戏探源
    1.2 爨坛戏的形成与发展
        1.2.1 爨坛戏的形成
        1.2.2 从爨坛到爨坛戏
        1.2.3 爨坛戏的历史发展概况
    1.3 爨坛戏的传承及传承谱系介绍
        1.3.1 爨坛戏的传承
        1.3.2 爨坛戏传承谱系介绍
第二章 爨坛戏的核心内容展示
    2.1 南江爨坛戏的展演主体
    2.2 南江爨坛戏的展演契机
        2.2.1 传统节日
        2.2.2 农事祈求
        2.2.3 人生礼仪
        2.2.4 祈福许愿
        2.2.5 官方表演
    2.3 南江爨坛戏的正坛
        2.3.1 法事科仪及其程序
        2.3.2 正坛戏中的表演
        2.3.3 正坛戏中的剧目
    2.4 南江爨坛戏的耍坛
        2.4.1 表演的内容
        2.4.2 耍坛戏中的剧目
        2.4.3 耍坛的表演形式
    2.5 南江爨坛戏中的“巫术”
        2.5.1 走“火池”
        2.5.2 衔耙齿
        2.5.3 过刀桥
    2.6 南江爨坛戏的道具、服装和陈设
        2.6.1 法事服装、道具及陈设
        2.6.2 表演服装、道具及陈设
    2.7 南江爨坛戏的音乐与行当
        2.7.1 爨坛戏的腔调和乐器
        2.7.2 爨坛戏中的行当
第三章 爨坛戏的民间文化表征
    3.1 爨坛戏与儒释道
        3.1.1 南江爨坛戏与道教
        3.1.2 南江爨坛戏与佛教
        3.1.3 南江爨坛戏与儒教
    3.2 爨坛戏与民间信仰
        3.2.1 坛神信仰
        3.2.2 多神信仰现象
        3.2.3 被神话的端公
第四章 爨坛戏所蕴含的价值分析
    4.1 历史价值
    4.2 文化价值
    4.3 社会价值
第五章 爨坛戏的前景探索
    5.1 当前爨坛戏的保护现状及问题
        5.1.1 爨坛戏的传承队伍势单力薄
        5.1.2 传承人的经济问题
        5.1.3 爨坛戏相关文史资料搜集和保护工作存在缺陷
        5.1.4 爨坛戏的宣传力度不足
        5.1.5 爨坛戏的生存空间问题
    5.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爨坛戏保护思考
        5.2.1 建立爨坛戏档案管理机制与相关文物的保护措施
        5.2.2 加强爨坛戏的宣传普及,构建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5.2.3 提升爨坛戏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健全爨坛戏体系化人才培育体系
        5.2.4 加强爨坛戏的文化空间的存续工作
        5.2.5 构建以爨坛戏为代表的傩文化节及相关管理体系
        5.2.6 足量的资金投入
        5.2.7 爨坛戏同其他“非遗”融合发展,互助互进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山西阳城县乡贤文化与地方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关于乡绅的研究
        1.2.2 关于乡贤的研究
        1.2.3 关于村落精英的研究
        1.2.4 关于晋东南区域社会的研究
    1.3 本文相关概念术语的界定
        1.3.1 乡绅
        1.3.2 乡贤
        1.3.3 村落精英
        1.3.4 乡村能人
    1.4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2 阳城区域环境:乡贤文化产生的基质
    2.1 阳城自然生态环境
    2.2 阳城人文历史环境
        2.2.1 明清商业繁荣
        2.2.2 晋商家族众多
        2.2.3 村社制度完备
        2.2.4 文化环境优越
    2.3 本章小结
3 传统社会阳城地区乡贤群体及乡贤文化
    3.1 阳城明清乡贤典型代表
        3.1.1 科考入仕的士绅家族
        3.1.2 经商立家的商绅家族
        3.1.3 亦商亦宦的商宦家族
    3.2 地方传说故事和历史文献记载中的乡贤形象
        3.2.1 恪尽职守与为官清廉者形象
        3.2.2 灾荒战乱下的地方守护者形象
        3.2.3 日常生活中的乐善好施者形象
        3.2.4 助学兴儒、传播教育者形象
        3.2.5 地方文化的书写者与记录者形象
    3.3 阳城明清乡贤家族文化建设
        3.3.1 家规家训规范成员为人处世
        3.3.2 楹联匾额彰显家族优良传统
        3.3.3 良好家风促进家族文化建设
    3.4 明清时期乡贤影响下的阳城地方社会
        3.4.1 乡贤示范下的地方良风美俗
        3.4.2 对地方公共事务的参与
        3.4.3 与官府互动中构建起合理的地方秩序
        3.4.4 联姻与结社中形成阳城地方社会文人团体
    3.5 本章小结
4 阳城新乡贤群体与乡贤文化的重塑
    4.1 一种文化现象的重现:阳城的新乡贤文化建设
        4.1.1 官方推动下地方乡贤文化的回归
        4.1.2 阳城新乡贤文化内涵分析
        4.1.3 阳城新乡贤群体类型与特征
        4.1.4 阳城新乡贤文化建设体系
    4.2 新乡贤在地方社会的角色定位与实践之路
        4.2.1 文化认同与自觉观念下对村落文化的整合
        4.2.2 自我价值追求下新乡贤弥补村落公共建设缺失
        4.2.3 调和治理中促进乡风文明
        4.2.4 新乡贤个体对优良家风的传承与实践
    4.3 阳城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反思
        4.3.1 成效:新乡贤群体在村落社会功能最大化
        4.3.2 问题:民众对乡贤的认知与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原子化趋势
        4.3.3 路径:从不同群体中完善与提升
    4.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 ——皇城相府与乔家大院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周边环境研究进展
        1.2.2 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案例选择和数据来源
        1.5.1 案例选择
        1.5.2 数据来源
2 理论基础
    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 触媒理论
    2.3 内生式发展理论
    2.4 外源性发展理论
3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沿革及其触媒元素
    3.1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沿革
        3.1.1 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的利用沿革
        3.1.2 乔家大院周边环境的利用沿革
    3.2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的触媒元素
        3.2.1 皇城相府周边环境利用的触媒元素
        3.2.2 乔家大院周边环境利用的触媒元素
        3.2.3 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的触媒催化作用
    3.3 本章小结
4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评价
    4.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4.2 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评价
        4.2.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4.2.2 数据正态性检验
        4.2.3 量表效度与信度检验
        4.2.4 假设验证
    4.3 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评价
        4.3.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4.3.2 数据正态性检验
        4.3.3 量表效度与信度检验
        4.3.4 假设验证
    4.4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评价对比分析
5 景区周边环境的利用模式
    5.1 周边环境的利用模式凝练
        5.1.1 内生式利用模式
        5.1.2 外源性利用模式
    5.2 两景区周边环境的利用模式比较
        5.2.1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模式的相似
        5.2.2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模式的不同
    5.3 景区周边环境的优化利用模式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清代诗人集会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若干技术性说明
绪论
    一 清代诗人集会的定义与范畴
    二 清代诗人集会的研究现状
    三 清代诗人集会的研究意义
    四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清代诗人集会主题形式上的旧习与新变
    第一节 节日集会与清代社会民俗风尚
    第二节 季节型集会的美学意趣
    第三节 先贤生日设祀集会的兴起与盛行
    第四节 金石鉴赏集会与清代学术风气的蔓延
    第五节 诗人集会与戏曲的艺术交融和多元表现
第二章 清代诗人集会思想内涵上的继承与超越
    第一节 清代诗人集会的审美品格
        一 “古意存斯,雅音播矣”:古雅的文化格调
        二 “风动清歌引醉吟”:兼具理性与情感
    第二节 清代诗人集会的基本功能
        一 “极娱游于暇日”:集会的娱情功能
        二 “同人道不孤”:集会的群体认同功能
        三 “扶持正人,维持国是”:集会的政治功能
第三章 清代诗人集会与唐宋诗之争
    第一节 诗人集会与明清之际的宗宋诗风
        一 钱谦益入清后的经历及其“唐宋兼宗”的诗学观
        二 “假我堂文宴”集会的诗学宗尚与理论实践
        三 “假我堂文宴”集会的意义及影响
    第二节 诗人集会与清初庙堂之上的宗唐抑宋风向
        一 康熙初年京师诗坛宋诗风的盛行和流弊
        二 “万柳堂”集会的宗旨:整饬诗坛,宗唐抑宋
        三 康乾时期统治者的尊唐倾向与盛世酬唱
    第三节 诗人集会与清代中后期的宗宋思潮
        一 翁方纲的“肌理说”与崇苏情结
        二 “寿苏”集会的盛行与宗宋思潮的高涨
        三 “寿苏”集会的诗学内涵:理论宗尚的仪式化表达
第四章 清代诗人集会与遗民心态
    第一节 诗人集会与明遗民心态
        一 动荡时局与明遗民群体的生存困境
        二 顺康年间江南明遗民群体的集会酬唱与心态嬗变
        三 明遗民集会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多重审美体验与情感张力的构建
    第二节 诗人集会与清遗民心态
        一 社会转型与清遗民群体的文化焦虑
        二 “癸丑修禊”集会的慕古思想与逐新意识
        三 清遗民集会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时空错置的精神困顿与情感冲动
第五章 清代诗人集会与近代中日外交
    第一节 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与“使外集会”的兴起
        一 何如璋使日期间的国际形势与外交策略
        二 何如璋使日期间与日人的集会往来
    第二节 黎庶昌两度使日与“使外集会”的繁盛
        一 黎庶昌的使外经历和外交思想
        二 黎庶昌两度使日期间中日东洋酬唱的盛况
    第三节 “使外集会”的意义和影响
        一 日人集会诗里的“中国文化”和“中日关系”
        二 “使外集会”的政治意涵和文化影响
        三 跨文化视域下“使外集会”的历史意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陈廷敬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陈廷敬廉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陈廷敬人生经历概述
        一、年少聪慧
        二、仕途之路
        三、康熙帝的赏识
    第二节 优良家风的熏陶
        一、陈氏家训的起源
        二、陈氏家风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第三节 清朝社会的政治环境
        一、民间社会环境
        二、朝廷中的政治环境
        三、受于成龙廉政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陈廷敬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具体体现
    第一节 陈廷敬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贪”和“廉”,国家“治理之大关”
        二、“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
        三、“不寻亲党、不阿友朋”
    第二节 陈廷敬廉政思想的表现形式
        一、注重廉洁教育
        二、管理钱法严谨
        三、阻断贪官生财之路
        四、完善廉洁制度
第三章 陈廷敬廉政思想对清朝社会的贡献
    第一节 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地位
        一、立身朝堂,巩固皇权
        二、以廉为本,关心民生
    第二节 促进了当时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
        一、维护社会安定
        二、推进利民政策实施
第四章 陈廷敬廉政思想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对当代中国社会廉政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廉政建设不动摇
        二、坚持勤俭持家
    第二节 对时下公职人员廉洁自省的启示
        一、培养优良官德
        二、树立正确权力观
        三、建设廉洁家风
    第三节 对时下公职人员勤政为民的启示
        一、注重良好个人形象树立
        二、真心实意服务人民
        三、勤政与廉政并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康熙字典》汉字部首法对中国大陆以外国家地区汉语辞书编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研究意义
    0.3 使用材料
    0.4 研究现状及本文创新
        0.4.1 研究现状
        0.4.2 本文创新
第一章 汉字部首法的相关概念及发展演变研究概述
    1.1 汉字部首法的相关概念
    1.2 汉字部首法的发展演变
第二章 《康熙字典》与大陆以外国家地区辞书立部的对比
    2.1 《康熙字典》的立部
        2.1.1 《康熙字典》的立部情况
        2.1.2 《康熙字典》的立部特点
    2.2 《大学字典》的立部
        2.2.1 《大学字典》的立部情况
        2.2.2 《大学字典》的立部特点
    2.3 《中日大辞典》的立部
        2.3.1 《中日大辞典》的立部情况
        2.3.2 《中日大辞典》的立部特点
    2.4 《现代汉泰词典》的立部
        2.4.1 《现代汉泰词典》的立部情况
        2.4.2 《现代汉泰词典》的立部特点
    2.5 《现代汉越词典》的立部
        2.5.1 《现代汉越词典》的立部情况
        2.5.2 《现代汉越词典》的立部特点
    2.6 《中朝大词典》的立部
        2.6.1 《中朝大词典》的立部情况
        2.6.2 《中朝大词典》的立部特点
    2.7 《康熙字典》立部对大陆以外汉语辞书的影响
第三章 《康熙字典》与大陆以外国家地区辞书归部的对比
    3.1 《康熙字典》的归部
        3.1.1 《康熙字典》的归部原则及特点
    3.2 《大学字典》的归部
        3.2.1 《大学字典》的归部原则
        3.2.2 《大学字典》的归部特点
        3.2.3 《大学字典》与《康熙字典》的归部对比
    3.3 《中日大辞典》的归部
        3.3.1 《中日大辞典》的归部原则
        3.3.2 《中日大辞典》的归部特点
        3.3.3 《中日大辞典》与《康熙字典》的归部对比
    3.4 《现代汉泰词典》的归部
        3.4.1 《现代汉泰词典》的归部原则
        3.4.2 《现代汉泰词典》的归部特点
        3.4.3 《现代汉泰词典》与《康熙字典》的归部对比
    3.5 《现代汉越词典》》的归部
        3.5.1 《现代汉越词典》的归部原则
        3.5.2 《现代汉越词典》的归部特点
        3.5.3 《现代汉越词典》与《康熙字典》的归部对比
    3.6 《中朝大词典》的归部
        3.6.1 《中朝大词典》的归部原则
        3.6.2 《中朝大词典》的归部特点
        3.6.3 《中朝大词典》与《康熙字典》的归部对比
    3.7 《康熙字典》归部对大陆以外汉语辞书的影响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日大辞典》多开门归部
附录二 《中朝大词典》多开门归部
附录三 《大学字典》与《康熙字典》归部对比表
附录四 《中日大辞典》与《康熙字典》归部对比表
附录五 《现代汉泰词典》与《康熙字典》归部对比表
附录六 《现代汉越词典》与《康熙字典》归部对比表
附录七 《中朝大词典》与《康熙字典》归部对比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陈廷敬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陈廷敬廉政思想的当代启示[D]. 唐容. 西华大学, 2021
  • [2]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D]. 杨瑞. 西北大学, 2021(12)
  • [3]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D]. 何鸣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4]陈廷敬文学创作研究[D]. 张晓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南江爨坛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辛敖.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6]山西阳城县乡贤文化与地方社会研究[D]. 柴书毓.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7]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 ——皇城相府与乔家大院比较研究[D]. 闫宇.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8]清代诗人集会专题研究[D]. 卢高媛. 浙江大学, 2019(01)
  • [9]陈廷敬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程晓宇.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10]《康熙字典》汉字部首法对中国大陆以外国家地区汉语辞书编纂的影响[D]. 张潇.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陈廷敬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