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釉彩装饰在陶艺创作中的作用

陶瓷釉彩装饰在陶艺创作中的作用

一、陶瓷釉色装饰在陶艺创作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琼[1](2021)在《泥性表征的重构: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走泥社”与美国“奥蒂斯”相继提出对于传统陶艺的革新和对新时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新理念,引发了世界陶瓷史的一次大转折。打开了新的陶艺领域,促使陶艺成为了一个活跃的现代艺术门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陶艺逐步向“当代性”转向,接受了当代艺术创作方法论,以陶瓷材料的物性与物空间展现出当代性艺术哲学观,表现出强有力的开放性和跨界综合性。在近二十年,中国现当代陶艺创作凭借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不懈地追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世界陶艺家纷纷关注中国陶艺界的动向,东西方陶艺家在创作理念和材料技术等方面发生着广泛的交流,在这样的一个积极艺术语境下,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创作群体中也出现了大量或急功近利或借鉴模仿或流于形式的作品现象,而实际内在是对陶艺当代性艺术本质的概念认知模糊。针对于此,文章立足于现代陶艺发展历程的整体性认识,理性分析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审美语言的观念重构和高熵值所带来的机遇与困惑,探究其开放性的艺术特征,为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代陶艺审美语言当代性转化产生的独立价值,建构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文章以现代陶艺的审美语言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厘清现代陶艺的发展脉络,展开对在现当代陶艺创作观下的材料语言、当代审美表现、工艺技法实践等作品的细致分析,论证陶艺的创造性和丰富的表现力需要陶艺家思维观念的参与、情感的投入和心灵轨迹的自然流露,构成艺术形态的核心并不是工艺,而是由人生价值所支撑的艺术创作观。在此理论框架搭建的基础上,继而重点剖析了本文的核心议论——审美语言重构。运用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重点论述了现代陶艺审美语言当代性的三个关键点,即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审美语言差异、现代陶艺物性语言特征与现代陶艺审美语言表现,指出现代陶艺审美语言逐步向当代性艺术范式转化,揭示现代陶艺审美语言当代性转化产生的独立价值。文章的研究内容在“艺术熵状态”的艺术批评理论基础之上,为现代陶艺当代性建构问题提供更具开阔性的探索路径。

张志辉[2](2020)在《肌理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现代陶艺制作为研究对象,以研究肌理在现代陶艺制作中的运用为目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的创作实践,运用文献分析法、图像学研究法、实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在现代陶艺作品中肌理的不同艺术表达、不同肌理形态对观者情感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较为深入的分析现代陶艺肌理的形态、色彩、质感及规律性。通过查阅一些国内外陶艺名家的相关作品,分析在陶瓷艺术作品中肌理装饰的独特艺术美感,并将相关肌理理论用于指导笔者的毕业创作。首先,通过对现代陶艺、陶艺肌理进行探讨,分析陶艺肌理对观者情感的影响及现代陶艺肌理装饰的时代特征,其次,结合一些现代陶艺作品及个人创作经验,对陶艺肌理的种类进行划分,同时对陶艺肌理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归纳出不同材料肌理的视觉体验有着独特艺术表达效果,总结出现代陶艺肌理正向着个性化、自由化的方向前进;再次,结合自己对陶艺肌理的理论研究及创作经验,针对不同材料的肌理呈现的特点,分析不同陶艺肌理的制作工艺,对陶艺肌理的成型及烧制情况进行介绍;在论文的最后,作者结合创作实践简要论述陶艺肌理的制作正逐渐走向与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这对现代陶艺新的制作与烧造技艺提出了新要求,为肌理在现代陶艺装饰中发挥作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田嘉祺[3](2020)在《釉上新彩与颜色釉在陶艺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公共环境艺术的关注逐渐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逐步由对物质的追求转向对精神的追求,也为环境陶艺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陶艺墙作为环境陶艺的一部分在城市环境规划中不断地向多元化演变发展中。将陶艺墙独特的艺术形式运用于公共空间内,在丰富人们视觉感受的同时,也展现了其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需求。釉上新彩与颜色釉作为陶瓷装饰颜料,其自身的各种优越性而被广泛使用到陶瓷各个领域中,并由从器物装饰向环境陶艺拓展应用趋势。釉上新彩与颜色釉的结合是陶瓷综合装饰的延伸和拓展,两者相结合的陶艺墙因特殊的材质感和精湛的工艺而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能给人予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釉上新彩与颜色釉的结合可以丰富陶艺墙釉色种类与肌理变化,同时提升了陶艺墙表层硬度以及耐腐蚀、耐高温、绝缘等性能,使陶艺墙不仅变得更有装饰味道而且增强了陶艺墙质量起到了长久使用的功效。釉上新彩与颜色釉在陶艺墙上的应用是一种新起的装饰技法,从目前前人研究成果和发展现状看,在陶艺墙中的表现突出,对它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市场应用价值。文章主要研究内容有国内外前人对釉上新彩与颜色釉的结合装饰技法成果的理论梳理与归纳工作,并将这些技法是否运用到现代陶艺墙装饰中的各种可能性探索。文章通过考察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来对内容进行分析和展开探讨。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点:首先,分别针对釉上新彩与颜色釉的特点与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其次,对陶艺墙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三,总结釉上新彩与颜色釉工艺的烧成规律并分析两种工艺相结合在陶艺墙上应用的方法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最后,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去实践。文章的研究成果在现实生活中为广大釉上新彩与颜色釉结合创作者们可以提供材料、工艺和装饰技法方面的理论指导,并在陶艺墙的装饰艺术创作中提供多元装饰发展的可能性。本文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参与其中共同发展我国环境陶艺。

史璐璐[4](2020)在《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现代陶艺以一种非常亲和的方式逐渐融入到我们的城市生活,它以其独有的“泥性”和“土性”,为钢筋水泥塑造的城市丛林增添温情。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自觉意识与民主精神的日益高涨,文化建筑也趋向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注重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于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有着积极地作用。而文化建筑的大众化发展需要依靠一些环境艺术媒介来增加文化建筑的人流量以及人们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驻留的时间,这给现代陶艺的介入提供了许多可能性,现代陶艺以其天然的材料、多彩的釉色、丰富的肌理、多变的形态、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它不仅可以抓住人们的眼球,还可以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精神需求。并且当代文化建筑公共空间表现出一种趋同化、批量化的环境设计模式,人们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现代陶艺独一无二的艺术特点,使现代艺术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融入过程中可以直接与普通公众进行情感对话,拉近人们与文化建筑空间的距离。因此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了理论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比较研究法和学科交叉法的研究方式探讨现代陶艺与文化建筑的概念和特点、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材料优势和审美价值,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原则和应用方式,试图在现代陶艺介入文化建筑公共空间这一领域建立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研究,为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创作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为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李顺[5](2020)在《拉坯工艺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原始社会人类取土塑形,经过烘烤变成坚硬的陶制品发展至今,陶瓷制坯工艺的日趋丰富精湛,经历了从手制、模制、轮制再到现代化共工业机械制造的慢长过程。历史上拉坯工艺在陶瓷制坯工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拉坯工艺采用的是离心力原理,通过轮盘旋转、双手内外配合制作出正圆的器皿。这种成型方法一直是陶瓷生产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使得陶瓷生产器形日趋规范,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在现代艺术中,拉坯工艺不仅在陶瓷艺术创作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雕塑,甚至是公共艺术、装置造型艺术等领域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西方“现代陶艺”运动兴起,涌现了一批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的艺术家。他们不再拘泥于陶瓷这一个单独的艺术领域,而是把陶瓷工艺在整个现代艺术领域进行融合创新实验。他们用陶瓷的语言去进行雕塑创作,在雕塑艺术中再次展现了陶瓷特有的泥与火的艺术。20世纪80年以后,中国现代艺术开始受艺术全球化的影响,开启了对传统工艺进行再创作的高潮。陶瓷工艺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本文通过对拉坯工艺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整理,介绍了拉坯工艺的演变过程、造型与装饰语言,研究探讨陶瓷拉坯工艺在现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从现代雕塑创作中的材料语言的整理归类出发,分析雕塑创作中不同材料的视觉感受,最后完成陶瓷拉坯工艺在雕塑创作中应用的过程。研究方法主要有收集国内外以拉坯工艺为成型方式的作品,分析总结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本研究者通过作品创作实践,将陶瓷拉坯工艺的肌理语言、工艺特征等运用在雕塑创作中,力求通过对两者结合的艺术实践,创作出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雕塑形式,为国内外雕塑创作爱好者的创作实践提供借鉴。

秦嘉域[6](2020)在《智性与根性的审视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理性分析的视角剖析了基于艺术的智性力量和文化根性美学的当代陶瓷教育科学发展的可行性方法论。研究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的目的是寻求一种能够运用哲学的眼光,感悟世界、探寻事理、追求本质的明晰的教育理念。进而探讨当代陶艺教育应当赋予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理”入道,即注重艺术修养的打磨和厘清文化根源作为个体艺术表达的思想源头,从而使得陶瓷艺术在当代的艺术语境下能够更加充分地显示出其文化根性美学的深厚底蕴和智性的艺术力量。本文贯穿于两条理性研究脉络,一方面,中国传统陶艺中民俗是基因,传统是根,哲理是魂。具备力量与认同感的艺术永远源于本民族文化的特性和根基,民族化的艺术在国际交流与传达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并由此表明民族文化身份。面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中国当代陶艺教育从理论上对传统进行冷静的反思与甄别,找出历史积淀与当代精神的文化交融点。另一方面,当代陶瓷艺术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产物。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的进步以及现代人审美品味和精神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历史契机下,当代陶艺无限的创造力,变幻莫测的视觉美感与感人的艺术魅力展示出陶瓷自身的时代优选性。综上提出当代陶艺教育在美育人才培养中是智慧开启的金钥匙。陶艺的创造性和艺术的智性力量其核心和支点并不是工艺手段,而是作品表达出来的观念的价值。因此,中国的当代陶艺教育亟需明确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形成能够培养出文化自觉、自省并具有艺术修养的富于创造力的拔尖艺术人才的科学教育实践方法,教学方法导入的平衡点即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模式和蕴育智慧的教学方法。

张婉婷[7](2020)在《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高温颜色釉应用于陶瓷历史悠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最初是为了防止陶瓷制品渗水而附在陶瓷表面的一层玻璃物质。上千年来高温颜色釉不断发展,加入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使高温颜色釉变化出万千姿态具有绮丽缤纷的色彩,变幻莫测和动人多样的质感。随着近年来现代陶艺的兴起,高温颜色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实现陶艺家的创作构思和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首先把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历史、基本分类以及独特的材料艺术特点进行了大致的梳理,以便对高温颜色釉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接着对于高温颜色釉具象、意象、抽象等特殊的表现方式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次对于影响高温颜色釉的艺术效果的工艺因素分别从泥料、釉料、烧窑等主要的操作进行了阐述,有利于陶艺家更好的驾驭这一特殊的材料以实现自己的创作构思;然后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总结了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理念,主要从综合装饰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和现代艺术风格为指导思想这两大方面进行主要的论述;最后对于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发展前景提出的笔者的拙见。本文基于以上研究推论出来的判断为高温颜色釉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能够成为一个必要性因素使现代陶艺的发展创新能够更上一层楼。

刘秋芳[8](2020)在《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研究 ——以神话故事《山海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陶艺,作为一种土与火于一体的艺术,自古以来就令人神往。陶器的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资源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陶艺课程也因此在中小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陶艺课程有其独特的魅力,深受高中生的喜爱,同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高中陶艺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将神话故事融入陶艺课程,进行跨学科教学研究,即以神话故事《山海经》为例,对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展开了研究。全文除导论以外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对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征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教学观察等方法对我国高中陶艺教学己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研究和阐述。陶艺课程在高中美术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条件也大为改善,但枯燥的技法训练、缺少跨学科学习以及创意思维的培养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陶艺课程的教育功能。第三部分从多元智能理论、做中学、跨学科学习理论等三个方面对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理论支撑进行了阐述,从减少枯燥的技法练习、激发学生陶艺创作欲望、促进多元发展的跨学科探究学习等方面对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意义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教学观察和实践研究等方法对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可行性与策略进行了探讨和论述。高中语文课文中相关神话故事和丰富的神话形象为陶艺课程提供了创作源泉,为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五部分以神话故事《山海经》为例,对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对《山海经》陶艺创作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了论述。第六部分对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进行了反思和展望。以神话故事形象的创造为陶艺课程的学习内容,把枯燥的技法融入到有趣形象的设计与创作之中,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学生的多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

李泽华[9](2020)在《内蒙古清水河陶瓷材料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水河陶瓷是属于我国北方“磁州窑”系列的陶瓷类型,在内蒙古陶瓷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清水河陶瓷材料制成的艺术品具有一种磅礴大气之美,这种形式美不仅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还展现了当地的地域风貌与民俗民风。本文以实验实践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分析清水河陶瓷材料的工艺和材料肌理表情并结合创作实践,归纳总结了其艺术语言的表达特点。挖掘陶瓷材料的表现性语言,理解其语言情感,对于陶瓷艺术创作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重点介绍了陶瓷材料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清水河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的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梳理了清水河陶瓷的发展历史,总结归纳了清水河陶瓷材料的工艺技法与材料性能。并以实例对清水河陶瓷材料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说明。本文第三部分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制作了大量的清水河陶瓷材料装饰技法实验,并归纳实验结果。挖掘陶瓷表现语言,将清水河陶瓷材料的表情肌理运用于艺术创作中,诠释艺术语言对作品表达的重要性,摆脱固有形象的束缚,在精神层面上与观者产生共鸣。最后是本课题的结语部分,从整体上总结内蒙古地区清水河陶瓷材料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将实验试片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与结合进行概括说明,对内蒙古地区陶瓷文化进行了展望。材料的语言具有广阔的表达空间,不同的语言使作品不断创新与变化。材料是造型艺术赖以表现的物质基础,语言的挖掘使多种艺术元素重新汇聚。丰富清水河陶瓷材料的艺术语言,研究其在陶艺创作中的应用手法与形式,对于继承与发展本土陶瓷艺术是十分有意义的。

欧银桔[10](2019)在《信息技术促进中职陶艺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文中认为信息化大背景下,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技巧等。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Photoshop和3Dmax引入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不但可以使传统设计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和直观,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本研究以信息技术促进中职陶艺专业设计能力提升为研究内容,以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过程中对计算机辅助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等概念进行了界定,阐释了信息技术促进陶艺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内涵与要求,从长沙艺术实验学校陶艺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Photoshop在陶瓷釉色色彩设计上的优势、3Dmax在陶瓷三维模型设计上的优势等方面分析了信息技术促进陶艺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可行性。本文通过Photoshop对陶瓷釉色的调色、选色、改色,贴花纸设计及3Dmax对空间和光影的设计、陶瓷建模设计等进行了详细的能力培养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进行陶瓷釉色和模型设计时,Photosh op能促进学生的调色能力、色彩选取能力、色彩修改能力及整体图像的色彩构建能力的提升;3Dmax能促进学生的空间和光影感知能力,模型设计能力和融合其他素材一起设计的能力提升。长沙艺术实验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参与陶瓷艺术设计的实践后,陶艺专业的学生对陶瓷釉色和模型设计的能力有明显提升,学生不但乐于学习美术基础知识,更愿意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来参与陶瓷艺术设计。

二、陶瓷釉色装饰在陶艺创作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陶瓷釉色装饰在陶艺创作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泥性表征的重构: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2 现代陶艺艺术范式理论框架搭建
    2.1 艺术史中的现代陶艺
        2.1.1 艺术叙事的变迁与重构
        2.1.2 现代陶艺物性观的觉醒
        2.1.3 现代陶艺的当代性艺术范式
    2.2 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中的理论探索
3 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表征
    3.1 陶艺的传统与现代艺术范式对比研究
        3.1.1 传统陶瓷艺术范式的发展脉络
        3.1.2 传统陶瓷艺术范式的美学特征以宋代为例
        3.1.3 现代陶艺艺术范式的美学特征
    3.2 现代陶艺材料物性语言审美表征
        3.2.1 泥性的质感语言
        3.2.2 釉性的肌理语言
        3.2.3 火性的情感语言
    3.3 现代陶艺技艺物性语言审美表征
        3.3.1 陶瓷传统技艺的当代性表达
        3.3.2 新技术在陶艺创作中的介入
4 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重构
    4.1 现代陶艺当代性审美语言的观念重构
        4.1.1 生命形式的重构
        4.1.2 文化符号的重构
        4.1.3 社会价值的重构
    4.2 现代陶艺当代性审美语言的高熵值
        4.2.1 形式上的陌生化
        4.2.2 思维上的反叛
        4.2.3 风格上的原创性
5 中国现代陶艺“当代性”转向的现状与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论文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肌理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专业能力展示
    一、毕业创作(或设计)
        (一)《和谐共生》之一/陶艺/2.3米×1.9米/2019年10月
        (二)《和谐共生》之二/陶艺/2.3米×1.9米/2019年10月
        (三)《和谐共生》之三/陶艺/2.3米×1.9米/2019年10月
        (四)《和谐共生》之四/陶艺/2.3米×1.9米/2019年10月
        (五)《问》/陶艺/尺寸/2020年4月
    二、习作
        (一)《年》之一/陶艺/30cm×10cm×8cm/2017年5月
        (二)《年》之二/陶艺/30cm×10cm×15cm/2017年6月
        (三)《思》/陶艺/20cm×18cm×35cm/2017年6月
        (四)《复兴》/陶艺/20cm×18cm×35cm/2017年6月
        (五)《花插系列》/陶艺/尺寸/2017年4月
        (六)《菊韵》之一/陶艺/尺寸/2017年4月
        (七)《菊韵》之二/陶艺/尺寸8cm×28cm/2018年10月
        (八)《萌宠系列》/陶艺/尺寸/2017年11月
        (九)《养生杯系列》/陶艺/尺寸/2018年9月
        (十)《葫芦系列》/陶艺/尺寸16cm/2018年10月
第二部分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范畴与思路
        (一)研究范畴
        (二)研究思路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陶艺中肌理的概述
        一、陶艺肌理的基本范畴
        (一)肌理的定义
        (二)陶艺肌理的界定
        二、肌理的分类
        (一)自然肌理
        (二)人工肌理
        三、肌理与陶艺作品的关系
        (一)肌理是陶艺作品艺术形式的直观表象
        (二)肌理影响陶艺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肌理影响陶艺作品的意境美
    第二章 现代陶艺肌理中的艺术表达
        一、具象肌理形态的艺术表现
        (一)釉面写实肌理
        (二)泥面写实肌理
        二、抽象肌理形态的艺术表现
        (一)釉料抽象肌理的艺术表现
        (二)泥料抽象肌理的艺术表现
        三、陶艺肌理的构成方法
    第三章 《和谐共生》与肌理语言创新方法实践
        一、创作实践
        (一)创作思想
        (二)设计特点
        (三)肌理运用与作品成型
        二、烧成与展示
        三、总结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四章 现代陶艺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3)釉上新彩与颜色釉在陶艺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釉上新彩与颜色釉的概述及特点分析
    2.1 釉上新彩与颜色釉的概述
    2.2 釉上新彩与颜色釉的特点
        2.2.1 图案特点
        2.2.2 颜色特点
        2.2.3 工艺特点
    2.3 釉上新彩与颜色釉的发展现状
    2.4 釉上新彩与颜色釉结合案例分析
第3章 陶艺墙的概述及特点分析
    3.1 陶艺墙的概述
    3.2 陶艺墙的特点
        3.2.1 装饰特点
        3.2.2 工艺特点
        3.2.3 艺术价值
    3.3 陶艺墙案例分析
第4章 釉上新彩与颜色釉结合在陶艺墙上的应用分析
    4.1 釉上新彩与颜色釉结合的特点
        4.1.1 绘制技法的结合
        4.1.2 装饰技法结合特点
        4.1.3 工艺结合特点
    4.2 釉上新彩与颜色釉结合的陶艺墙与室内空间中的关系
        4.2.1 造型与室内空间的关系
        4.2.2 色彩与室内空间的关系
        4.2.3 艺术风格与空间的关系
    4.3 釉上新彩与颜色釉结合在陶艺墙中的应用方法
        4.3.1 色彩设计
        4.3.2 图案设计
        4.3.3 造型设计
        4.3.4 环境与安装
    4.4 釉上新彩与颜色釉在陶艺墙中应用前景
        4.4.1 绿色环保趋势
        4.4.2 私人定制趋势
第5章 毕业作品制作介绍
    5.1 设计方案(一)
        5.1.1 设计的灵感与构思
        5.1.2 设计的意义
        5.1.3 与室内空间的关系
        5.1.4 制作过程
        5.1.5 作品展示
    5.2 设计方案(二)
        5.2.1 设计的灵感与构思
        5.2.2 设计的意义
        5.2.3 与室内空间的关系
        5.2.4 作品展示
    5.3 设计方案(三)
        5.3.1 设计的灵感与构思
        5.3.2 设计的意义
        5.3.3 与室内空间的关系
        5.3.4 作品展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学术价值
2 现代陶艺与文化建筑公共空间概述
    2.1 现代陶艺的概述
        2.1.1 现代陶艺的概念和特点
        2.1.2 陶瓷与建筑的关系
    2.2 文化建筑公共空间概述
        2.2.1 文化建筑的概念和特征
        2.2.2 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类型
    2.3 现代陶艺介入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优势
        2.3.1 陶瓷的材料优势
        2.3.2 陶瓷的艺术性
        2.3.3 陶瓷的环保性
3 现代陶艺融入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应用研究
    3.1 现代陶艺与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融合原则
        3.1.1 公共性原则
        3.1.2 互动性设计原则
        3.1.3 整体性设计原则
    3.2 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应用方式
        3.2.1 陶艺壁画
        3.2.2 陶艺装置
        3.2.3 陶艺雕塑
4 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4.1 温·黑格比——米勒表演艺术大厅中的陶艺壁画分析
    4.2 奥勒·利斯勒罗——新挪威语言博物馆中的陶艺壁画分析
    4.3 朱乐耕——韩国麦粒音乐厅中的陶瓷壁画分析
    4.4 蒋国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陶艺壁挂分析
5 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现代陶艺的审美特征分析
    5.1 自然美
    5.2 材质美
    5.3 装饰美
    5.4 工艺技术美
    5.5 表现形式美
    5.6 文化内涵美
6 启示与未来展望
    6.1 启示
    6.2 未来展望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拉坯工艺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拉坯工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演变
    2.1 拉坯工艺产生的历史背景
        2.1.1 人类早期活动对陶器产生的影响
        2.1.2 早期手工业对制陶的影响
    2.2 拉坯工艺的演变
        2.2.1 拉坯工艺的概念
        2.2.2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拉坯工艺
        2.2.3 龙山文化时期的拉坯工艺
        2.2.4 汉代以后的拉坯工艺
        2.2.5 工业革命以后的拉坯工艺
    2.3 拉坯工艺的造型与装饰语言表现
        2.3.1 拉坯工艺的造型语言
        2.3.2 拉坯工艺的装饰语言
第三章 雕塑创作中的表现语言
    3.1 雕塑创作中的表现语言
        3.1.1 雕塑创作中的木质材料
        3.1.2 雕塑创作中的纤维材料
        3.1.3 雕塑创作中的金属材料
        3.1.4 雕塑创作中的石质材料
    3.2 雕塑创作中陶瓷材料的表现语言
        3.2.1 雕塑创作中的陶质材料
        3.2.2 雕塑创作中的瓷质材料
        3.2.3 传统雕塑中陶瓷材料的运用
第四章 拉坯工艺在雕塑创作中的表现
    4.1 拉坯重构在雕塑创作中的表现
        4.1.1 拉坯重构工艺的基本概念
        4.1.2 拉坯重构工艺与雕塑创作的方法及作品分析
    4.2 拉坯变形在雕塑创作中的表现
        4.2.1 拉坯变形工艺的基本概念
        4.2.2 拉坯变形工艺与雕塑创作的方法及作品分析
    4.3 拉坯再塑在雕塑创作中的表现
        4.3.1 拉坯再塑工艺的基本概念
        4.3.2 拉坯再塑工艺与雕塑创作的方法及作品分析
第五章 拉坯工艺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实践
    5.1 作品《无风自袅袅》创作中拉坯工艺的应用实践
        5.1.1 作品《无风自袅袅》灵感来源
        5.1.2 作品《无风自袅袅》设计方案与作品说明
        5.1.3 作品《无风自袅袅》的成型工艺
        5.1.4 作品《无风自袅袅》的装饰与烧成
        5.1.5 《无风自袅袅》作品展示
    5.2 《游动的空间》系列作品创作中拉坯工艺的应用实践
        5.2.1 作品《游动的空间》系列作品灵感来源
        5.2.2 作品《游动的空间I》设计方案与作品说明
        5.2.3 作品《游动的空间I》的成型工艺
        5.2.4 作品《游动的空间I》的装饰与烧成
        5.2.5 《游动的空间I》作品展示
    5.3 《游动的空间II》作品创作中拉坯工艺的应用实践
        5.3.1 《游动的空间II》作品设计方案与作品说明
        5.3.2 作品《游动的空间II》的成型工艺
        5.3.3 作品《游动的空间II》的装饰与烧成
        5.3.4 《游动的空间II》作品展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智性与根性的审视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开展陶瓷艺术教育的理论意义
        1.3.2 开展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创新之处
    1.6 技术路线
2 艺术的智性力量
    2.1 智性的定义
    2.2 感性、理性与智性的辩证关系
        2.2.1 “感性”、“理性”的定义
        2.2.2 “感性”、“理性”、“智性”的辩证关系
    2.3 艺术的智性力量
    2.4 艺术智性力量在当代陶艺教育中的时代需求
3 陶瓷文化的根性美学探究
    3.1 根性定义及中国陶瓷文化溯源
    3.2 中国近现代陶瓷美学与美育教育的启蒙研究
    3.3 中国现当代陶艺美学特征分析
    3.4 中国现当代陶艺创作中的根性美学回归
    3.5 中国陶瓷艺术创作观的当代性转向
4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
    4.1 当代陶艺教育中智性与根性的导入
        4.1.1 陶瓷艺术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
        4.1.2 陶瓷艺术奠定审美思想的基础
        4.1.3 陶瓷艺术作为历史的见证
        4.1.4 传统书画艺术的根性之美在陶瓷中的介入
    4.2 探索陶艺开启智慧的方式
        4.2.1 自由的材料造型语言
        4.2.2 严谨的微观材料语言
        4.2.3 丰富的色彩装饰语言
5 智性与根性对当代陶艺教育发展的启示
    5.1 当代陶艺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5.2 立足智性与根性对当代陶艺教育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4 本课题相关的概念界定
        1.4.1 关于高温颜色釉的概念
        1.4.2 关于现代陶艺的界定
2 高温颜色釉概述
    2.1 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历史
    2.2 高温颜色釉的基本分类
    2.3 高温颜色釉的艺术特点
    2.4 小结
3 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表现形式
    3.1 具象的表达方式
    3.2 意象的表达方式
    3.3 抽象的表达方式
    3.4 以综合装饰为表现方法
    3.5 小结
4 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
    4.1 泥胎——“骨骼”的选择
    4.2 釉料——“肌肉”的附着
        4.2.1 施釉方式
        4.2.2 釉料的配置
        4.2.3 釉面瑕疵与预防
    4.3 烧窑——火的艺术
        4.3.1 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
        4.3.2 特殊的烧成方式
    4.4 小结
5 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前景展望
    5.1 在高温颜色釉创作中追求文化内涵
    5.2 在环境陶艺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研究 ——以神话故事《山海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创新
一、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征
    (一) 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
        1. 国外现代陶艺发展历程
        2. 国内现代陶艺发展历程
    (二) 现代陶艺的艺术特征
        1. 凸显视觉语言的运用
        2. 功能不受实用的限制
        3. 重视艺术家主观表达
        4. 追求形式的艺术意味
二、高中陶艺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一) 高中陶艺教学已有的优势
        1. 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2. 重视陶艺特色课堂的开展
        3. 陶艺教学的条件不断改善
        4. 陶艺学习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 高中陶艺教学存在的不足
        1. 技法学习中枯燥练习较多
        2. 创作实践中模仿多于创造
        3. 上课时间缺少必要的连续性
        4. 缺乏跨学科探究学习与创新
三、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理论支撑与意义
    (一) 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理论支撑
        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3. 跨学科学习理论
    (二) 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意义
        1. 神话主题陶艺创作可减少枯燥的技法练习
        2. 有趣的神话故事能激发学生陶艺创作欲望
        3. 神话主题陶艺创作实现了跨学科探究学习
        4. 神话主题陶艺创作能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四、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可行性与策略
    (一) 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 语文课文中相关神话故事的熏陶
        2. 神话故事形象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3. 陶艺材料有利于实现创意的表达
        4. 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5.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成长需求
    (二) 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策略
        1. 阅读和理解神话故事以及其中的形象
        2. 选择个人喜爱的一个或一组神话形象
        3. 搜集和鉴赏美术作品中的相关的形象
        4. 运用想象对神话形象进行意象构思
        5. 以陶艺创作实现神话形象的再创造
五、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的教学实践
    (一) 《山海经》陶艺创作教学过程
        1. 《山海经》陶艺创作形象的选择
        2. 《山海经》神话故事形象欣赏
        3. 《山海经》陶艺创作步骤
    (二) 《山海经》陶艺创作的作品成果展示
        1. 学生作品自我解读
        2. 学生作品综合评价
六、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反思与展望
    (一) 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反思
        1. 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理解
        2. 重视跨学科研究性学习
        3. 有效发展创意实践素养
    (二) 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的教学展望
        1. 开展多样化陶艺主题活动
        2. 组织作品展览和交流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内蒙古清水河陶瓷材料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清水河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价值
        1.研究目标
        2.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与相关问题界定
        1.研究方法
        2.概念界定
二、清水河陶瓷材料的概述
    (一)历史溯源
        1.技艺演进
        2.原料储备
    (二)工艺应用
        1.成型技法
        2.釉色表现
    (三)材料属性
        1.地域特色
        2.材料性能
三、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实验
    (一)实验方案设计
        1.实验材料
        2.结合方法
    (二)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语言实验范例
        1.实验陶土配比
        2.材料肌理试片
    (三)实验归纳与分析
四、清水河陶瓷材料在我的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一)“几何肌理”的表现语言——以作品《泅渡》为例
        1.作品《泅渡》的设计构思
        2.作品《泅渡》的表现语言
        3.作品《泅渡》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4.作品《泅渡》的艺术内涵与造型风格
    (二)“手捏塑痕”的表现语言——以作品《大漠日出》为例
        1.作品《大漠日出》的设计构思
        2.作品《大漠日出》的表现语言
        3.作品《大漠日出》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4.作品《大漠日出》的艺术内涵与造型风格
    (三)“裂纹肌理”的表现语言——以作品《木炎》为例
        1.作品《木炎》的设计构思
        2.作品《木炎》的表现语言
        3.作品《木炎》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4.作品《木炎》的艺术内涵与造型风格
五、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信息技术促进中职陶艺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等职业教育背景
        1.1.2 信息技术应用背景
        1.1.3 社会需求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2 中职陶艺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2.1 课程设置现状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2.1.1 课程设置现状
        2.1.2 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2.2 陶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2.3 硬件和师资配备
        2.3.1 硬件配套
        2.3.2 师资情况
    2.4 信息技术类课程Photoshop和3Dmax开设的意义
        2.4.1 陶艺专业设计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2.4.2 传统陶艺设计作品的不足
        2.4.3 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的优势
3 Photoshop促进陶瓷色彩设计能力的提升
    3.1 Photoshop中色彩模式促进色彩调节能力的提升
        3.1.1 RGB模式调色
        3.1.2 CMYK模式调色
    3.2 Photoshop促进色彩选取能力的提升
        3.2.1 吸管工具选取颜色
        3.2.2 “颜色范围”命令选取颜色
    3.3 Photoshop促进图像和色彩修改能力的提升
        3.3.1 仿制图章修补图像
        3.3.2 魔术棒更改颜色
    3.4 Photoshop促进整体图像色彩构建能力的提升
4 3Dmax促进陶瓷建模能力的提升
    4.1 3Dmax促进空间感知能力和光影感知能力的提升
    4.2 3Dmax促进模型设计能力的提升
        4.2.1 提升点、线、面、体的应用能力
        4.2.2 提升创建、修改模型的能力
    4.3 3Dmax促进与其他素材融合的能力的提升
5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陶瓷釉色装饰在陶艺创作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泥性表征的重构: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研究[D]. 王琼.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肌理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研究[D]. 张志辉. 河南大学, 2020(02)
  • [3]釉上新彩与颜色釉在陶艺墙中的应用研究[D]. 田嘉祺.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 史璐璐.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5]拉坯工艺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与研究[D]. 李顺.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6]智性与根性的审视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D]. 秦嘉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7]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D]. 张婉婷.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8]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研究 ——以神话故事《山海经》为例[D]. 刘秋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4)
  • [9]内蒙古清水河陶瓷材料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D]. 李泽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信息技术促进中职陶艺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D]. 欧银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陶瓷釉彩装饰在陶艺创作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