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部分投资项目

河源市部分投资项目

一、河源市部分招商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戴嘉玲[1](2021)在《民族乡成立以来河源漳溪畲族社会变迁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因地域较小、人口较少并且分散,不宜建立自治地方,依据《宪法》规定,通过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也能行使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根据设立民族乡的规定,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乡总人口30%以上,可以申请设立民族乡。本文所研究的漳溪畲族乡即是在这一法律和政策背景下,于1999年设立的基层行政区划。对该民族乡成立后的社会变迁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畲族是中国东南地区的古老少数民族。漳溪畲族乡是广东省唯一一个畲族乡,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自1999年漳溪畲族乡成立以来,在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各项政策支持下,漳溪畲族乡充分发挥畲族文化和资源优势,推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乡镇建设。恢复畲族身份的漳溪群众生产发展与民生事业改善取得长足进步,成为展示当前民族村落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本文以河源市漳溪畲族乡为个案,以漳溪畲族乡人民政府、广东畲族宫、上蓝村、下蓝村、中联村和东源漳溪民族中学为调查对象,试图从社会变迁和多元文化的视角,探讨河源漳溪畲族乡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在阐述河源漳溪畲族乡历史和建制沿革的基础上,着重对河源漳溪畲族乡的建立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选取漳溪畲族乡几个主要少数民族村寨作为田野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从民族学及社会变迁理论的角度,描述和分析漳溪畲族乡建乡以来的成就:政治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干部快速成长,基层行政组织日益完善,乡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增强;经济上,漳溪畲族乡村落立足民族特色,发展现代农业和民俗旅游业,促进了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上,蓝村传统民俗活动“蓝大将军节”、中联村显烈宫巡游节和汶水塘捕鱼技艺以及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实现振兴和重构。本文认为,畲族乡的成立是对漳溪畲族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政治成果。当地自设立民族乡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发展进步,充分反映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民族乡设立的积极意义,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漳溪畲族乡乡村振兴和各项事业发展应进一步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以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的民族工作引领漳溪畲族乡走出一条特色创新发展之路。

赖育艺[2](2020)在《新时代河源市精准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贫困是长期以来困扰和制约人类生存质量及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存在。我国近年来虽然一直高度关注农村扶贫,并为之投入了大量心力财力,然而基于时下的人口总量而言,贫困群体的比重仍然很大。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显示,贫困人口规模至2018年底,仍保持着1660万人的规模,其中超过81%属于农村人口。围绕扶贫开发,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这是中华民族首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要务,也是难度最高最艰巨的一项任务。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全国上下正快马加鞭的沿着小康道路前行,“绝不落下一人”是对于“全面建成”直接体现。由此来看,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精准扶贫”的地位已经上升最高层面。在这里,笔者选择的对象是广东省河源市,对其精准扶贫的推进情况进行调查。在实例分析的同时,结合参与理论、公平正义以及公共政策等相关理论,基于对河源市农村精准扶贫现状的总结,细细梳理和剖析问题,并提出一些针对性较高的对策。调查获悉,在精准扶贫实践上河源市成效显着,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管理机制的初步构架,对现有的精准扶贫资源实施全面统筹管理,同时搭建了定点帮扶机制。河源市精准扶贫工作亮点有建立扶贫项目资金快审快批和第一书记召回制度;实行扶贫亮灯管理制度,加大分散贫困人口帮扶力度;扎实推进健康扶贫保,落实“先诊疗、后付费”的利民惠民举措;深入推进示范村创建工作,推行农业扶贫保险;舍得投入推动政策落地,加大督查巡查较真碰硬。目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河源市在宣传、贯彻和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进程中,仍有较多问题要完善解决。本研究对现有农村精准扶贫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为农村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赖煜健[3](2020)在《河源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愈发向好,速度也在稳中上升,那么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来说是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休闲农业成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为促使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多元化研发提供了多种可行解决方案,就如何提高农村农民的经济生产水平提供了方向,进而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出一份力。虽然,快速发展休闲农业是可以提高农村农民收入、使得农村的老旧面貌得以换新,但是出现了诸多休闲农业缺少合理规划和创新,每个地方的休闲农业开发不平衡等问题。河源市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地域以及丰富的资源,可以说给河源市发展休闲农业带来了良好的条件。河源市目前也存在一些优秀的休闲农业项目,但是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解决。本文通过文献查找、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河源市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从发展状况、发展模式、政策支持、科技服务四个方面对河源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网络问卷搜集数据,分析了消费者对河源市休闲农业的认识,据此提出河源市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而分析其中的成因;接着,本文选取美国、澳大利亚、北京、台湾分析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典型经验及启示;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河源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以更好地促进河源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近年来,河源市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河源市经济崛起的新动能。(2)河源市休闲农业存在休闲农业项目创新性较弱,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知名品牌,休闲农业资源再开发利用中未能得到良好地保护,基础设施不健全五个方面的问题。(3)应从开发地域性特色产品,加强人才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休闲农业市场的宣传,以融湾建设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五个方面促进河源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吴书涵[4](2020)在《河源市江东新区管理体制法制困境与出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新区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一项体制创新。作为一种体制创新,城市新区管理体制如何设置,是整个新区发展走向的关键因素。截至目前,只有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已设立一级政府,管理体制发展成熟。其他城市新区在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往往设置管委会作为新区管理体制,具有强烈的“大部制”特征,有助于新区“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然而,在非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研究较少,法律法规相对欠缺的背景下,“管委会”体制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模式不够成熟,在实践中所需承担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无法得到立法的及时回应,从而带来城市新区管理体制的诸多法制困境。河源江东新区作为非国家级新区,设置管委会对新区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与其他大部分非国家级新区存在许多共性特征,其管理体制所面临的法制困境也与其他大部分非国家级新区相似。本文以城市新区概念界定为逻辑起点,在全面梳理城市新区历史发展,科学分析城市新区功能定位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调查研究,全面把握了河源江东新区管理体制现状,以及新区存在的管委会主体法律地位模糊、执法保障的缺失、权力监督机制的缺乏等法制困境,从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层面分析了河源江东新区法制困境存在的原因。在借鉴其他城市新区管理体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地方立法是解决河源江东新区的管理体制法制困境最适当的选择,并提出通过制定有关河源江东新区的地方性法规,明确新区管委会法律地位,创新新区管理体制,完善新区执法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管理体制法制困境的解决,有利于河源江东新区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实施更规范的社会事务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民生公共服务,为新区进一步科学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曾小琼[5](2020)在《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以广东省河源市H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乡镇基层政府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我国乡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产生了矛盾。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乡镇基层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我们需要研究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取广东省河源市具有典型意义的H镇作为研究案例,以当地的公共服务能力为研究对象,对H镇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其制约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就提升该镇公共服务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概念进行信息筛选和总结,以此作为论文撰写的立足点,并对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治理理论等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思想依据。同时,本文采用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H镇部分村民和镇村干部对当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现状和需求的不同看法,形成论文重要的实证部分。研究发现,H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财政资金保障能力有限,公共服务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公共服务治理能力不足,公共服务回应能力薄弱。笔者建议,一是要多方筹措,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财政资金保障能力;二是要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组织协调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治理能力;最后是要畅通服务参与渠道,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回应能力。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的特色和不足等。第二章主要阐述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对广东省河源市H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第四章中对该镇在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在第五章提出H镇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思考。本文旨在为提升我国乡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出有效对策,以促进人们生活的改善,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曾东洋[6](2020)在《河源市和平县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发展,科技革命不断取得新的飞跃,而信息技术更是科技革命的核心代表,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化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推动了人类社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走向新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十三五”规划当中提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先要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化,要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化,必须先要实现农村信息化,没有农村信息化就没有农业农村信息化,没有农业农村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也就没有农村全面小康,进而也就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新农村的客观需要。本文以河源市和平县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在国内外农村信息化发展经验和趋势的研究基础上,研究河源市和平县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信息化服务内容不足、农村信息化落地入户困难、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等问题,然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即:政府主导作用不足、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农村信息化服务人才缺乏、农民接受信息服务能力不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长效机制未建立等。最后提出了从发挥政府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导作用、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强创新服务内容、完善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能够进一步促进河源市和平县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建设河源市和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河源市和平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丘云飞[7](2020)在《河源高铁新城的发展机制与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铁新城相关概念及理论模型等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了“高铁新城”的概念,即“依托高铁站点规划建设的、具有居住、购物、娱乐、商务办公等功能、相对独立的城市综合体。”本文认为高铁新城在交通枢纽的基本功能以外,还具有许多其他功能,并且随着新城的发展将成为与旧城区相对独立的、功能复合的新城市。本文选取国内外多个优秀实践案例进行研究,并提出我国中小城市高铁新城发展建设的普适性策略:(1)明确新城功能定位,打造功能复合、独具特色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新城市综合体。(2)制定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空间发展策略,结合圈层理论探索差异化发展的空间布局。(3)坚持因地制宜的特色化产业发展原则,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4)构建内联外通、多式联运的交通网络,设置多层级、组团式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河源高铁新城为研究对象,应用SWOT模型对项目规划范围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发展基础分析,在深入分析项目建设背景、基本情况、发展基础及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条共25点发展策略建议:(1)明确总体发展思路,以推动高铁新城政策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升级、运营创新为方向,着力打造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城郊型生产服务基地、粤东北旅游服务平台和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2)制定产业发展机制和策略,明确中高端制造、高端商务、文化创意、会奖旅游、休闲体验和健康养生等六大主导产业,并构建产业生态圈。(3)制定空间布局发展机制和策略,打造组团式、生态型、复合化的空间格局,形成“产、城、人、文”融合的六大主题发展区,谋划建设新型TOD模式的社区和线上线下生活相结合的智慧城市,全方位优化布局山水人文交融的公共开放空间。(4)在政策延伸、共同开发、招商引资、投融资管理、土地开发、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运营管理、共建共享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创新发展机制和策略。(5)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发展机制和策略,通过稳定原有企业、控制收储土地、完善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城市环境,稳步推进高铁新城建设。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高铁新城建设研究体系,为中小城市高铁新城建设提供了参考。

林惠扬[8](2019)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河源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多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既是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完善,招商引资的主体主要是各地方政府,在各地方政府的主导下,招商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以各地方政府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工作出现越来越多问题,例如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政绩考核造成公共服务职能的错位,各地方政府存在争抢项目,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商企业,导致恶性竞争、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许多地方的生态却遭到不可复原的破坏,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都得不到可持续发展,为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我们当下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将其融入到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过程,在保护生态和利用生态的情况下,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变得迫在眉睫。河源市位于粤东北山区,作为广东省的后花园,河源市被列入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的生态发展区,在面临产业转移激烈竞争下,为避免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生态环境污染,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河源市政府招商引资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三重可持续发展目标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河源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招商引资道路。第一章主要写了研究背景、内容、意义、方法和文献综述的绪论内容;第二章概括了招商引资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河源招商引资概况和分析河源市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作用;第四章通过现状分析找出河源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及并对其产生原因分析,第五章通过国内外招商引资成功案例获得经验启示;第六章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有利于促进河源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实现河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杨伟[9](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河源市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收集学习大量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借鉴国内外湾区城市经济发展研究经验,通过了解河源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程,分析导致河源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根据其发展特征,在理论指导下研究应遵循什么原则来发展河源市经济,最终历数河源市未来发展机遇,提供直接有效的发展策略。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理论研究通过学习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对国内外空间结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分析河源市空间结构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之后经过湾区经济研究,了解了什么是湾区及湾区经济,并结合国内外湾区经济发展状况余经验,总结其异同,得到发展规律;(2)分析影响因素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且通过归纳总结4次总体规划中河源市的城市性质、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分析导致河源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3)给出遵循原则回顾河源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空间结构发展特征,利用国内外已知的空间结构发展理论和经验,寻找契合度最高的理论,指导河源市空间结构发展,并给出其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4)提出建议措施根据河源市的发展现状,分析河源市当下面对的发展机遇,并给出一些有参考性和操作性的建议措施。

陈宇轩[10](2019)在《河源市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实施中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国家对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进行全面改革,将良种补贴、种粮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资金融合为一,即“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主要目标是提升耕地地力保护,鼓励农民绿色耕种,以科学、环保、创新的方式合理种植粮食,做到自觉提升耕地地力,扩大粮食生产经营规模,通过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体现多劳多得的价值观。河源自2017年开始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实施以来,全市粮食总产量有所提升,农民收入也有所增长,对该政策作出积极的评价,但新的政策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通过走访调查、发放问卷了解河源市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走访调查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是:(1)新实施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宣传引导力度不强,农民对政策的理解未到位。(2)在领取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权属问题上存在争议,实际种粮者未必能领到补贴。(3)审核方面存在漏洞,以确权面积来计算补贴,对产量不挂钩。(4)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制定的保护耕地目标在实际中执行困难。(5)受传统思想影响,难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6)对村干部缺乏监管,存在冒领现象。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实地调查,走访了解农民意见,建议通过加强政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引导村民正规领取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合理实施耕种,有效保护地力,和谐解决补贴权属问题上的矛盾纠纷,完善土地出租政策,有方向引导农民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从外部强化监督,监管部门对这方面的查处力度,起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通过内外强化补贴政策的实施,推动河源市农民科学环保耕种土地,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种植高产、健康、安全的粮食作物,推动耕地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藏粮于地”。

二、河源市部分招商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源市部分招商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乡成立以来河源漳溪畲族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有关社会变迁的研究
        二、关于畲族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民族乡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漳溪畲族乡的概况
    第一节 漳溪畲族乡历史沿革
    第二节 村落墟镇
        一、墟镇
        二、村落
    第三节 生计方式
    第四节 民间信仰
第三章 畲族乡的诞生:漳溪畲族乡的成立过程
    第一节 漳溪畲族蓝氏源流
    第二节 畲族身份的确认
    第三节 漳溪畲族乡的依法申请
    第四节 漳溪畲族乡的成立
第四章 民族乡成立以来漳溪畲族乡的政治进步
    第一节 民族团结事业的进步
    第二节 基层行政组织的完善
    第三节 畲族干部的培养与成长
    第四节 民族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五章 民族乡成立以来漳溪畲族乡的经济与民生发展
    第一节 基础设施的完善
    第二节 思想观念的转变
    第三节 收入水平的改善
    第四节 就业水平的提高
    第五节 民生事业的进步
        一、教育方面
        二、医疗方面
    第六节 乡村振兴与旅游业发展
第六章 民族乡成立以来文化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 日常生活习俗的变迁
        一、饮食方面
        二、着装方面
        三、居住方面
        四、节日习俗方面
    第二节 蓝大将军出巡节
        一、相关文献记载
        二、有关传说
        三、传承及发展
    第三节 显烈宫巡游节
    第四节 汶水塘捕鱼艺
    第五节 蹴鞠和射弩传统体育项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收集表

(2)新时代河源市精准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
        2.1.2 扶贫
        2.1.3 精准扶贫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参与理论
        2.2.2 公共政策理论
        2.2.3 公平正义理论
3 河源市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3.1 河源市精准扶贫区域概况
    3.2 河源市精准扶贫模式
        3.2.1 产业扶贫模式
        3.2.2 就业扶贫模式
        3.2.3 电商扶贫模式
        3.2.4 金融扶贫模式
        3.2.5 资产扶贫模式
    3.3 河源市精准扶贫工作特色
        3.3.1 建立扶贫项目资金快审快批和第一书记召回制度
        3.3.2 实行扶贫亮灯管理制度,加大分散贫困人口帮扶力度
        3.3.3 深入推进健康扶贫保,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惠民举措
        3.3.4 强力推进示范村创建工作,推行农业扶贫保险
        3.3.5 舍得投入推动政策落地,加大督查巡查较真碰硬
    3.4 河源市精准扶贫工作问卷调查分析
        3.4.1 调查主要内容
        3.4.2 调查地点选择及问卷发放情况
        3.4.3 调查结果分析
4 河源市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河源市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4.1.1 相关政策机制不健全
        4.1.2 精准扶贫对象的确定存在困难
        4.1.3 产业扶贫力度不够大
        4.1.4 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低
        4.1.5 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4.1.6 扶贫主体缺乏多元性
    4.2 河源市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精准识别程序不透明
        4.2.2 贫困户自身思想局限性
        4.2.3 驻村人员施策有所欠缺
        4.2.4 帮扶队伍结构不合理
        4.2.5 重执行轻管理及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4.2.6 督查工作制度不完善
5 完善新时代河源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
    5.1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机制
        5.1.1 建立精准的扶贫识别机制
        5.1.2 建立精准的帮扶工作机制
        5.1.3 完善精准的扶贫管理机制
        5.1.4 建立健全精准的考核机制
    5.2 精准识别贫困户
        5.2.1 明确标准
        5.2.2 完善公示
        5.2.3 专岗督促
    5.3 创新产业帮扶模式
    5.4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
        5.4.1 争取财政支持,对“因病致残致贫”人给予兜底
        5.4.2 创新融资机制
        5.4.3 完善扶贫资金监管和管理
    5.5 提升教育和技能培训
        5.5.1 提高农村基础教育
        5.5.2 加强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培训
    5.6 拓宽扶贫开发主体
        5.6.1 建立鼓励全社会参与扶贫的动员机制
        5.6.2 加强各级学校对精准扶贫的智力支持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河源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休闲农业概述
        2.1.1 休闲农业的概念
        2.1.2 休闲农业的特点
        2.1.3 休闲农业的功能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第三章 河源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3.1 河源市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3.2 河源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3.2.1 休闲观光模式——河源市巴伐利亚庄园
        3.2.2 农趣农事体验模式——河源市埔前镇东兴旺农场
        3.2.3 农业科普教育模式——河源市春沐源智慧果蔬梦工厂
        3.2.4 大自然环境亲子教育模式——万绿湖自然学校
    3.3 河源市休闲农业政策支持
    3.4 河源市休闲农业科技服务
第四章 河源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河源市农业消费者行为调研分析
        4.1.1 消费者基本信息
        4.1.2 消费者选择方式及认知分析
        4.1.3 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4.1.4 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分析
    4.2 河源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休闲农业项目创新性较弱
        4.2.2 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4.2.3 缺乏知名品牌
        4.2.4 休闲农业资源利用未实现可持续发展
        4.2.5 基础设施不健全
    4.3 河源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成因
        4.3.1 休闲农业发展定位不准
        4.3.2 休闲农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
        4.3.3 品牌建设与宣传力度不够
        4.3.4 休闲农业发展缺乏统筹协调
        4.3.5 缺少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
第五章 国内外休闲农业经验总结及启示
    5.1 美国休闲农业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5.1.1 美国休闲农业发展经验
        5.1.2 美国休闲农业发展启示
    5.2 澳大利亚休闲农业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5.2.1 澳大利亚休闲农业发展经验
        5.2.2 澳大利亚休闲农业发展启示
    5.3 北京休闲农业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5.3.1 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经验
        5.3.2 北京休闲农业发展启示
    5.4 台湾休闲农业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5.4.1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
        5.4.2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启示
第六章 河源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开发地域性特色产品
    6.2 加强人才培训,提升服务质量
    6.3 加强对休闲农业市场的宣传
    6.4 以融湾建设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6.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河源市休闲农业的消费者问卷调查
附录 B 河源市休闲农业的消费者问卷调查报告

(4)河源市江东新区管理体制法制困境与出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城市新区理论概述
    第一节 城市新区的法理界定
        一、城市新区的概念
        二、城市新区与相关概念
    第二节 城市新区的历史发展
        一、城市新区“点极化发展”阶段(1992-2009)
        二、城市新区“均衡化发展”阶段(2010-2013)
        三、城市新区“常态化发展”阶段(2014-至今)
    第三节 常态化发展阶段城市新区的功能定位
        一、经济发展新引擎
        二、改革创新新平台
        三、城乡统筹发展新示范
第二章 河源江东新区管理体制现状、法制困境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河源江东新区管理体制的现状
        一、河源江东新区的由来
        二、河源江东新区现行管理体制
    第二节 河源江东新区管理体制法制困境
        一、管委会法律定位模糊
        二、执法人员资格缺失
        三、执法物质保障缺乏
        四、权力运行监督缺位
    第三节 河源江东新区管理体制法制困境原因分析
        一、城市新区中央立法不健全
        二、江东新区地方立法缺失
第三章 河源江东新区管理体制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解决江东新区法制困境的路径选择
        一、城市新区管理体制的三种模式
        二、解决江东新区法制困境的三条路径
        三、地方立法:困境解决的现实选择
    第二节 新区管理体制设置的法治化
        一、新区组织体制的法治化
        二、管理职能的制度化
    第三节 健全新区执法制度保障
        一、建立公务合作制度
        二、构建执法人员保障与考核机制
        三、加强执法财政保障
        四、完善执法物质装备
    第四节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一、建立权力机关的外部监督机制
        二、加强纪检监察监督机制
        三、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5)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以广东省河源市H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特色与不足
        1.4.1 论文的特色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乡镇政府
        2.1.2 公共服务
        2.1.3 公共服务能力
        2.1.4 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治理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第3章 河源市H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3.1 H镇基本概况
    3.2 调查的基本情况
    3.3 H镇公共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3.3.1 H镇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现状分析
        3.3.2 H镇政府公共组织协调能力现状分析
        3.3.3 H镇政府治理能力现状分析
        3.3.4 H镇政府回应能力现状分析
第4章 河源市H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H镇政府公共服务财政资金保障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1 政府财政资金保障能力有限
        4.1.2 制约政府财政资金保障能力的因素分析
    4.2 H镇政府公共服务组织协调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2.1 政府组织协调能力欠缺
        4.2.2 制约政府组织协调能力的因素分析
    4.3 H镇政府公共服务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政府治理能力不足
        4.3.2 制约政府治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4.4 H镇政府公共服务回应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政府回应能力薄弱
        4.4.2 制约政府回应能力的因素分析
第5章 H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思考
    5.1 多方筹措,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财政资金保障能力
        5.1.1 拓宽融资渠道
        5.1.2 推动乡镇经济发展
        5.1.3 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
    5.2 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组织协调能力
        5.2.1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5.2.2 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5.2.3 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组织协调能力
    5.3 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治理能力
        5.3.1 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5.3.2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建设
        5.3.3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问责体系
    5.4 畅通服务参与渠道,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回应能力
        5.4.1 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回应制度
        5.4.2 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务回应渠道
        5.4.3 树立服务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5.4.4 培育公民意识,建设公民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H镇公共服务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6)河源市和平县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线路与方法
        1.4.1 技术线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信息化
        2.1.2 农村信息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信息社会理论
第三章 河源市和平县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河源市和平县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3.1.1 河源市和平县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1.2 农村信息化管理主体投入情况
        3.1.3 农村信息化资源建设利用情况
        3.1.4 农村信息化主体使用情况
    3.2 河源市和平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3.2.2 农村信息化服务内容不足
        3.2.3 农村信息化落地入户困难
        3.2.4 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
第四章 河源市和平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政府主导作用不足
    4.2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资金不足
    4.3 农村信息化服务人才缺乏
    4.4 农村信息化服务长效机制未建立
第五章 河源市和平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及建议
    5.1 发挥政府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导作用
    5.2 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5.3 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5.4 加强创新服务内容
    5.5 完善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河源高铁新城的发展机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
        1.1.2 高铁沿线综合枢纽涌现
        1.1.3 河源高铁新城的发展机遇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铁新城发展理论概述
    2.1 高铁新城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铁
        2.1.2 新城
        2.1.3 高铁新城
    2.2 相关理论模型研究
        2.2.1 TOD模式
        2.2.2 ROD模式
        2.2.3 “点-轴系统”理论
        2.2.4 城市触媒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高铁新城案例研究
    3.1 国外高铁新城建设案例
        3.1.1 日本新横滨站
        3.1.2 法国里尔欧洲车站
    3.2 国内中小城市高铁新城案例
        3.2.1 宜兴高铁新城
        3.2.2 泰安高铁新城
        3.2.3 宿州高铁新城
    3.3 中小城市高铁新城发展机制和策略
        3.3.1 功能定位发展机制和策略
        3.3.2 空间发展机制和策略
        3.3.3 产业发展机制和策略
        3.3.4 设施布局发展机制和策略
第四章 河源高铁新城发展基础分析
    4.1 背景分析
        4.1.1 区域发展环境
        4.1.2 上位规划情况
    4.2 基本情况
        4.2.1 区位条件
        4.2.2 规划范围
        4.2.3 土地规划利用情况
        4.2.4 片区开发进展
    4.3 发展基础
        4.3.1 交通条件优势突出
        4.3.2 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4.3.3 生态人文环境优越
        4.3.4 开发空间相对广阔
        4.3.5 城镇化发展仍有空间
        4.3.6 大湾区建设辐射带动
    4.4 面临挑战
        4.4.1 外部竞争不断加剧
        4.4.2 生产要素支撑不足
        4.4.3 绿色发展难度较大
第五章 河源高铁新城发展机制和策略
    5.1 总体发展思路
        5.1.1 发展方向
        5.1.2 功能定位
    5.2 产业发展机制和策略
        5.2.1 中高端制造产业
        5.2.2 高端商务产业
        5.2.3 文化创意产业
        5.2.4 会奖旅游产业
        5.2.5 休闲体验产业
        5.2.6 健康养生产业
    5.3 空间布局发展机制和策略
        5.3.1 总体空间布局
        5.3.2 建设新型TOD模式的社区
        5.3.3 建设宜居宜业的智慧城市
        5.3.4 优化布局公共开放空间
    5.4 政策创新发展机制和策略
        5.4.1 探索旧城改造的开发机制
        5.4.2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5.4.3 创新投融资管理机制
        5.4.4 优化土地开发管理机制
        5.4.5 强化科技创新机制
        5.4.6 健全人才引进与管理机制
        5.4.7 创新运营管理机制
        5.4.8 建立共建共享合作机制
    5.5 开发时序机制和策略
        5.5.1 稳定原有产业
        5.5.2 控制收储土地
        5.5.3 完善基础设施
        5.5.4 产业转型升级
        5.5.5 优化城市环境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河源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招商引资的理论基础
        2.1.1 招商引资概念和意义
        2.1.2 招商引资模式
        2.1.3 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职能作用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2.2.1 可持续发展概念
        2.2.2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及内涵
        2.2.3 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2.3 可持续发展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2.3.1 生态环境保护对招商引资起重要作用
        2.3.2 招商引资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保障
第3章 河源市招商引资现状分析
    3.1 河源市发展概况
        3.1.1 基本发展概况
        3.1.2 生态发展概况
        3.1.3 招商引资概况
    3.2 河源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现状分析
        3.2.1 紧抓深圳帮扶机遇,招商效果明显
        3.2.2 政府完善机制体制,吸引多方投资
        3.2.3 努力破解招商瓶颈,优化招商环境
        3.2.4 大力发展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
    3.3 河源市招商引资地方政府作用不足
        3.3.1 布局统筹规划不足
        3.3.2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3.3.3 产业结构优化不足
        3.3.4 招商环境优化不足
第4章 河源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河源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存在问题
        4.1.1 引进项目质量不高
        4.1.2 建设用地指标减少
        4.1.3 招商项目审批较慢
        4.1.4 专业招商力量薄弱
    4.2 河源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自身职能定位不准确
        4.2.2 政府政绩考核标准不完善
        4.2.3 项目后期服务管理不到位
        4.2.4 招商队伍编制配备不充足
第5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经验借鉴
    5.1 国外生态招商引资经验借鉴
        5.1.1 新加坡
        5.1.2 英国
        5.1.3 日本
    5.2 国内生态招商引资经验借鉴
        5.2.1 中新天津生态城
        5.2.2 苏州工业园
        5.2.3 珠海生态城市
    5.3 国内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经验借鉴的启示
        5.3.1 明确产业定位,注重生态发展
        5.3.2 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
        5.3.3 优化营商环境,创造良好氛围
第6章 河源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对策建议
    6.1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加快生态招商制度建设
        6.1.1 坚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6.1.2 建立生态招商引资考核制度
        6.1.3 构建可持续发展招商引资机制
        6.1.4 加强政府生态招商监督机制
    6.2 明确政府招商项目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6.2.1 大力引进节能环保产业
        6.2.2 加快承接智能先进制造业
        6.2.3 积极推动生态旅游文化业
        6.2.4 努力探索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6.3 强化政府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6.3.1 完善产业园区及公共设施建设
        6.3.2 打造企业满意的服务环境
        6.3.3 营造良好高效的政务环境
        6.3.4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河源市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类比法
        1.4.3 访问法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及湾区经济研究
    2.1 空间结构理论
        2.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2 湾区经济研究
        2.2.1 湾区及湾区经济概念
        2.2.2 国外湾区经济发展状况与经验
        2.2.3 国内湾区经济发展状况与经验
第三章 河源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
    3.1 河源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程
        3.1.1 河源市城市概况
        (1)地理区位
        (2)历史文化
        (3)经济社会发展
        (4)城市建设
        3.1.2 河源市城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和界定
    3.2 河源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3.2.1 “1988 版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的影响
        3.2.2 “1992 版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的影响
        3.2.3 “2001 版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的影响
        3.2.4 “2009 版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的影响
        3.2.5 河源市城市空间发展的其他影响因素
第四章 河源市空间结构的发展特征和遵循原则
    4.1 河源市空间结构的发展特征
        4.1.1 空间结构发展特征
        (1)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2)经济开放程度低
        (3)产业发展不成熟
        (4)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5)土地利用率较低
        (6)交通拥挤程度加深
        4.1.2 提出相应指导理论
    4.2 河源市空间结构的遵循原则
        4.2.1 合理的土地规划
        4.2.2 有效的产业调整
        4.2.3 适度的生态开发
        4.2.4 加强政府的管理
第五章 河源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机遇和建议措施
    5.1 河源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机遇
        5.1.1 绿色发展
        5.1.2 乡村振兴
        5.1.3 深莞惠+河源、汕尾城市群
        5.1.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5.2 河源市空间结构的建议措施
        5.2.1 空间优化
        5.2.2 产业支撑
        5.2.3 生态优化
        5.2.4 文化提升
        5.2.5 乡村振兴
        5.2.6 交通完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河源市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实施中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5.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补贴
        2.1.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2.1.3 农业三项补贴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2 利益集团理论
        2.2.3 弱质产业扶持论
3 河源市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情况及当地调查分析
    3.1 河源市农业发展概况
        3.1.1 农业经济概况
        3.1.2 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后粮食产量概况
    3.2 河源市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实施情况
        3.2.1 关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有关规定
        3.2.2 河源市历年来农业三项补贴及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情况
        3.2.3 申请的程序及兑付方式
    3.3 河源市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调查分析
        3.3.1 调查数据来源及调查内容
        3.3.2 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认知
        3.3.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3.3.4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地力保护的影响
        3.3.5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3.3.6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种粮农民的影响
        3.3.7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扩大生产规模的影响
        3.3.8 综上小结
        3.3.9 政府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执行及审核情况
    3.4 河源市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取得的积极成效
4 河源市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存在的问题
    4.1 对最新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4.2 土地面积审核及补贴归属存在漏洞
    4.3 补贴标准过低对提高收入影响甚微
    4.4 耕地地力保护的目标并未实现
    4.5 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困难
    4.6 缺乏监管政策规定流于形式
5 我国实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国外做法
    5.1 我国实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历史沿革
        5.1.1 粮食保护阶段(1993 年-2003 年)
        5.1.2 实施农业三项补贴阶段(2004 年-2015 年)
        5.1.3 农业三项补贴改革阶段(2016 年至今)
        5.1.4 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的意义
    5.2 美国的主要做法
        5.2.1 土地休耕保护计划
        5.2.2 生产灵活性合同补贴
        5.2.3 反周期支付政策
    5.3 欧盟的主要做法
        5.3.1 休耕补贴
        5.3.2 环境保护补贴
        5.3.3 单个农场补贴
    5.4 发达国家实施农业保护补贴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5.4.1 提高粮食直接补贴标准
        5.4.2 支持粮食价格政策
        5.4.3 科学制定多方面生产补贴和赈灾补贴
        5.4.4 增加粮食作物保险计划
        5.4.5 实施农业规模经营
6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建议
    6.1 加强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宣传
    6.2 加强沟通协调基层工作者做好调解员
    6.3 加强耕地面积审核,引导农民多种粮
    6.4 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多方面提升收入
    6.5 明确领取农业补贴相关要求,指引农民保护地力
    6.6 完善土地出租协议,扩大粮食生产经营
    6.7 加强农业补贴的监管力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7.3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表

四、河源市部分招商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乡成立以来河源漳溪畲族社会变迁研究[D]. 戴嘉玲.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新时代河源市精准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D]. 赖育艺.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3]河源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D]. 赖煜健.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4]河源市江东新区管理体制法制困境与出路研究[D]. 吴书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5]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以广东省河源市H镇为例[D]. 曾小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河源市和平县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 曾东洋.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7]河源高铁新城的发展机制与策略研究[D]. 丘云飞.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8]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河源市为例[D]. 林惠扬.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9]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河源市发展战略研究[D]. 杨伟.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10]河源市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实施中的问题研究[D]. 陈宇轩.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标签:;  ;  ;  ;  ;  

河源市部分投资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