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景观水体中水回用的水质目标:策略与技术

人工景观水体中水回用的水质目标:策略与技术

一、再生水回用于人工景观水体的水质目标:策略与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1](2021)在《生态浮床对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水质保障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生态浮床以其绿色经济等优势在景观水体净化研究及应用中日益广泛,但多停留在实验室模拟阶段,且有关浮床覆盖率的研究较少,使得生态浮床对实际景观水体净化的指导意义受限。基于此,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某常年补给再生水的实际景观水体水质进行历时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TLI评价,从而获得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季节变化规律及富营养化状况。同时,研究跟踪了护城河再生水补给段对照区和浮床净化区的水质历时变化,通过水质比较得到生态浮床对实际景观水体再生水补给区的净化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建立现场中试试验,优化生态浮床净化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的覆盖率,并解析了各净化途径的机理及贡献。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历时监测结果表明,水体中年均总氮浓度为5.08mg/L且以硝氮为主要存在形式(硝氮/总氮=83.33%);年均总磷浓度为0.08 mg/L且以有机态磷为主,磷酸盐仅占年均TP浓度的17.84%;而年均藻密度为9.89×107个/L,与温度、浊度正相关,与总氮和总磷浓度显着负相关,其中铜绿微囊藻为优势藻种,占总藻密度年均值的77.95%。此外,TLI年均值为44.70,属于中营养水平。(2)对比实际景观水体中浮床净化区和对照区水质可知,3.31%覆盖率下浮床可去除水体中11.15%的TN,14.89%的硝氮,23.91%的TP,50.0%的磷酸盐和22.04%的COD;浮床净化区和对照区年均藻密度分别为8.56×107个/L和12.17×107个/L,年均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24.53μg/L和30.21μg/L。因此,浮床对于水体水质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对水体富营养化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低覆盖率下浮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十分有限。(3)浮床覆盖率优化试验中,不同覆盖率下水体DO浓度、p H、藻密度、叶绿素a浓度均随着覆盖率的增加而下降。综合考虑净化效率和经济成本,宜选用30%的浮床覆盖率,其对再生水补给的景观水体TN、TP、NO3--N、PO4--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4.5%、81.4%、91.1%、94.6%和38.0%。(4)应用生态浮床的景观水体中污染物的去向主要为:植物去除、自然沉降、水体残留和水体自净等,当覆盖率为30%时,浮床对水体中污染物吸收的性价比最优,对N的去除率为34%,对P的去除率为56%。水体中对N主要的去除途径是植物吸收和水体沉降,对P的主要去除贡献是植物吸收。

魏海杉[2](2021)在《水源对景观水体水质底泥的影响及底泥原位修复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再生水补给的景观水体在夏季出现重度富营养化的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某人工水体不同水源补给区域上覆水和底泥的连续监测,分析其水质及底泥中营养盐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法设计试验,以探究景观水体底泥内源释放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多种覆盖材料对再生水补给的底泥进行原位修复,选择出最优的底泥修复材料。最后,通过模拟实际景观水体中再生水补水条件,探究再生水持续补给条件下不同补水周期对底泥原位修复的水体水质影响并优化修复剂的投加模式。该研究可为回用再生水的景观水体富营养化预防和底泥污染控制提供重要依据,获得以下主要结果与结论:1)调研表明,再生水补给的区域上覆水中氮磷及叶绿素浓度大于地表水补给区域,TN、TP、NO3--N和Chl-a分别高出对应地表水补给区水质的61.96%、23.33%、67.15%和31.95%。相应地,再生水补给区域底泥中TN、TTN(可转化态氮)、NO3--N、TP和P-mobile(潜在活性磷)含量分别高出地表水补给区域对应值的22.06%、134.81%、13.81%、98.24%和128.26%。此外,内源释放是引起地表水补给区域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而内源释放与外源污染共同作用引起再生水补给区域水质的污染。2)影响底泥NH4+-N和PO43--P释放的主要因素均依次为底泥来源、温度和溶解氧浓度,影响底泥中NO3--N释放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底泥来源、p H和温度。3)投加Ca O2能有效修复底泥,改善上覆水水质,且效果优于Mg O2、沸石和Ca(NO3)2。与控制相比,0.20 kg/m2的Ca O2投量可使上覆水中PO43--P平均浓度由0.15 mg/L降至0.03 mg/L,降低了78.93%;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泥水界面下3 cm处间隙水中PO43--P和NH4+-N浓度,可有效稳定底泥中的氮磷,降低底泥中氮磷的释放风险。4)投加Ca O2显着提高了上覆水p H、DO和浊度,较短时间内迅速降低上覆水中TP与PO43--P浓度,上覆水中TP由0.10 mg/L降低到0.02 mg/L,下降了80%;PO43--P由0.13 mg/L降低到0.06 mg/L,下降了53.84%。5)与30 d水力停留时间的模拟水体相比,15 d水力停留时间的水体投加Ca O2时,其上覆水中p H、DO及浊度下降速率更快,PO43--P及TP浓度上升速率更大,表明Ca O2的锁磷效果在较短水力停留时间水体中较差。

常妮妮[3](2020)在《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地表水体,以营造城市水环境景观,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亲水空间为主要目的。对于大多数城市水体,特别是城市内湖而言,其基本功能是景观功能。但现有关于城市内湖的评价主要针对水体水质状况和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对水体景观功效的评价和保障存在不足,而且景观功效很难用简单切实的指标来评价。因此,本文以城市内湖的景观功效为着眼点,在全国26个省(市)选择189座城市内湖,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现场检测和数据处理,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数据解析和模拟计算,研究建立了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应用于城市内湖景观功效保障的策略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全国26个省(市)的189座城市内湖的现状调研,研究了主要水环境参数与水体景观功效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对于补水条件差异较大的城市内湖,无论运用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质评价法,还是传统的富营养化状态评价法,都难以得到与调研结果很好吻合的评价结论。鉴于水体的景观功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的视觉性状和公众接受度,运用现场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公众满意度和实测的水体透明度(SD)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说明SD与城市内湖景观功效具有重要的关联性,因此SD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成为研究建立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的理论途径。(2)根据SD与水体景观功效的关联性,以制约SD的因素分析为切入点,开展了影响水体景观功效的水环境参数研究。基于SD的理论分析,判明水中无机悬浊质、有机残渣和藻类这三类光散射物质浓度直接影响水的视觉感官,从而成为水体景观功效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三类物质的成因分析,判明水的视觉感官性状与其悬浊状态、有机污染状态、藻类繁殖状态和水力状态密切相关,而直接影响上述状态的独立水环境参数为:悬浮固体(SS)、溶解氧(DO)、有机物(COD)、氨氮(NH4+-N)、硝氮(NO3--N)、总磷(TP)、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水温(T)。因此,可将这8个参数作为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的关联水环境因子。(3)建立了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常用综合指标形式的比较分析,选择幂指数的表达模式,建立了以8个关联水环境因子为元素的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WLEI=Πi=18qiwi;通过关联因子的无因次化,并运用城市内湖调研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了各关联因子的对数正态分布规律,得出了相应的累积频率分布函数,进而确定了因子质量qi(i=1~8);通过因子变量的敏感性分析,发现因子的权重系数wi(i=1~8)受补水来源的影响很大,将水体的水源分为天然水和再生水两类,确立了相应的权重系数;基于城市内湖调研数据的计算分析表明,水体的WLEI计算值与实测的水体透明度SD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R2=0.8948,p<0.05),以SD作为公众接受度的参考指标,提出了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的分级定量评价方法。(4)结合我国缺水城市再生水用于景观水体补水的实际需求,基于天然水和再生水的水质差异性,运用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进行了再生水补水和天然水补水的案例比较,研究了城市内湖景观功效提升的基本策略。结果表明,虽然再生水中有机物、营养盐等溶解物浓度一般高于天然水,但具有SS浓度低的优势,在8个关联水环境因子中,水体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对WLEI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再生水的有机物浓度(CODMn),因此提供充沛的再生水补给和强化再生水处理的有机物去除是水体景观功效保障的主要策略。与此相比,以天然水为水源的情况下,SS浓度对WLEI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HRT和TP,因此通过适当的预处理(例如混凝和过滤)降低补水的SS和TP浓度,同时提供较充沛的补水量是水体景观功效保障的主要策略。

张瑞[4](2020)在《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再生水的循环利用是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瓶颈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将城市生活污水再生,作为景观水体的重要补给水源,其用量及其在景观水体补给中的比例逐年显着增高。然而,由于再生水水质的特性,大量补给进景观水体,势必带来城市景观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其对城市景观水体产生的水质、生态风险及水生态健康等影响正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特大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生态健康及其采用的水生态修复工程,建立了有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估。首先,本文对再生水长期补给的城市景观河流开展跟踪监测,进行典型污染物(营养物、重金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邻苯二甲酸脂类(PAEs)、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的识别及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水长期补给城市景观河流存在TN、TP、Pb和VOCs的超标情况。其中,重金属、VOCs和PCBs表现出较高的生态环境风险。其次,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包含3个层次、6个准则、15项指标,着重反映了城市景观水体再生水补给型、生态环境风险及社会景观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特色。采用该评价体系对长期再生水补给的北京市南护城河的水生态健康进行了评价。满分5分情况下,该水系得分3.52,水生态健康等级为“较健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风险是显着影响南护城河水生态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其中,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与水生植物覆盖度的不足,形成较差的河流底部生境,不利于生物群落生长繁衍;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与有机物风险熵得分低,在极端状态下存在较高潜在生态风险。上述研究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准确反映出南护城河水生态健康状况,而且诊断长期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中确实存在重金属、特征有机污染物和生物体系不完整带来的生态健康风险。最后,本文构建了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层次、3个系统、7个准则、19项指标,重点体现了再生水补给、城市景观和社会影响功能需求等特色指标。采用该评价体系对再生水补给的北京陶然亭湖和土城沟河进行案例评价,在满分5分情况下得分为3.35与2.92,水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效果等级分别为“良”与“一般”。评价结果表明,陶然亭湖水生态系统结构经修复工程的实施,恢复效果良好,但以藻类多样性与水生植物覆盖度主导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依然需要改善。土城沟水生态系统结构基本恢复,但其水生生物体系不完整,生态亲和度差。此外,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费用较高,经济负担较重。为进一步提升土城沟河景观及社会功能,需要通过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改善水质,构建亲水性强、和谐的景观效应。上述研究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够准确地的反映出评价对象所采用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并诊断生态修复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建议。本文构建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升北京市景观水体的水生态健康和水生态修复效果,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生态健康、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选择与优化生态修复工程具有借鉴作用。

姚媛博[5](2020)在《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及生态效率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不断加重,水资源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时再生水作为城市用水补给的替代水源,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还可以减少水体污染。目前再生水的回用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国内关于城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及效益的研究较少,且尚未形成统一的思路。由于再生水的水质有别于其他传统水源,需求量可能受限,一个城市对再生水的需求量究竟有多大,再生水回用可能产生的效益都将影响城市再生水回用的长远规划,需做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域,构建灰色预测模型对西安市再生水的需求量进行预测,探究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再以生态效率值为衡量指标,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城市再生水回用产生的经济和环境等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西安市汉城湖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西安市再生水回用有很大的潜力。从技术上来看,西安市再生水回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相关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进一步完善;从对再生水需求量预测的供需平衡来看,西安市2020年对再生水的需求方面可能存在8131.79万立方米的缺口。(2)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景观水体存在着可观的综合效益。较传统水源而言,再生水的引入使西安市汉城湖的生态效率涨幅提高了三倍;(3)产业结构、游客接待量和管理水平正向影响生态效率,投资水平和环境政策反之。研究建议西安市应加大对再生水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管理监督体制,使再生水完全纳入水资源管理系统中;另外对于使用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的企业或景区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水平、扩大游客接待规模及规范环境政策等提高再生水回用后产生的生态效率。

王玮婕[6](2020)在《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利用的潜力评估和优化配置探究》文中指出再生水作为目前世界上相对可靠的替代水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并维持城市生态稳定。然而在我国西北内陆区,再生水的推广利用还存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规划建设滞后等障碍。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构建了西北内陆区再生水供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再生水输送分配的多阶段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对西北内陆区典型城市进行了系统化的潜力评估和利用模式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内陆区的再生水利用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未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并维持城市生态稳定。本文的研究为地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规划实施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西北内陆区自然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构建再生水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西北五省以及江苏省和北京市的再生水利用水平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再生水利用水平显着高于西北地区;在地理条件和区位经济制约下,同处西北内陆区的甘肃片区、新疆片区和青海片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青海片区表现最差。(2)构建基于西北内陆区城市再生水供需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以再生水供需平衡指数(RWB)和利用效率指数(RWUE)作为潜力评估指标。选取新疆乌鲁木齐、甘肃武威和青海西宁作为研究区典型城市进行再生水供需模拟预测,然后在10%-20%的范围内改变系统参数,观察预测结果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三个典型城市在参数调整后的RWB和RWUE都更加接近理想值,说明针对性的政策可以加快开发西北内陆区各类城市的再生水利用潜力。(3)结合西北内陆区再生水水质和再生水用户需求,构建了以再生水的生态回用为核心的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模式,并以输水成本最小和水费收益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城市再生水配置的多阶段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然后将新疆乌鲁木齐作为优化案例进行计算,得到全局最优解。结果表明,再生水在保证城市河湖景观维持自身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可替代城市37%的自来水供给。

沈宝进[7](2020)在《人工湿地填料复配对再生水中氮磷去除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水资源匮乏且人均量较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环境污染形势必然会变的愈加严峻。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不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的用水要求,无论是从生态效益还是从可持续的角度再生水无疑是最好的替代水源。通过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对再生水进行处理使其满足相应的用水要求。针对再生水中氮磷含量过高的问题,本文结合填料的成分及结构进行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研究了各填料对氮磷吸附、解吸特征;通过对天然填料复配,开展动态吸附实验,模拟在不同进水浓度和水力负荷条件下各关键水质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分子生物学高通量测序技术,描述了各填料组合形式下生物多样性特征,形成了深度除氮磷填料的系统构建方案。填料静态吸附研究结果显示Freundlich方程与Langmuir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填料对总磷和氨氮的吸附特征,通过参数拟合,蛭石、石灰石和火山岩对总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较大,分别为0.40 mg/g、0.36 mg/g和0.17 mg/g;蛭石、沸石和火山岩对氨氮的理论饱和吸附量较大,分别为0.40 mg/g、0.24 mg/g和0.12 mg/g;动力学拟合结果与静态吸附基本一致;水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填料渗透性能与填料表面孔隙结构和粒径成正相关,其中火山岩表现出优异的渗透性,其渗透系数为60.07 cm/s。通过模拟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各填料组合对污染物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组合填料相比单一填料有较好的净化效果,火山岩-石灰石组合对各污染物去除率优势明显,总磷、COD、氨氮、硝态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35.7%、68.5%、82.5%、80.0%和85.3%。对火山岩-石灰石组合进一步中试,结果表明当水力负荷为0.25 m/d时系统各污染物出水相对稳定。为了使系统快速挂膜,在中试运行初期先进较高浓度的配水(浓度A),然后逐渐降低至目标水质(浓度B)。在浓度A下,有植物组对各关键水质参数的去除效果稍好,进一步降低为浓度B时,出水COD、氨氮、总磷、硝酸盐氮和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9%、93.4%、57.6%、79.9%和84.1%。其中总磷出水浓度控制在0.19 m/L,氨氮出水浓度在0.8 mg/L左右。通过MgAl-LDHs方法改性后,火山岩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静态吸附结果表明改性火山岩对总磷吸附量由0.0630 mg/g提高到0.0854 mg/g,吸附速率从0.99提高到1.40;氨氮吸附量由0.0926 mg/g提高到0.1255 mg/g,吸附速率从0.72提高到2.32。动态吸附实验显示TP平均去除率从32.5%增加到49.2%,氨氮的平均去除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陈炯利[8](2020)在《区域水循环健康评价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打破了流域自然水循环系统原有的平衡和规律。对自然水循环产生了剧烈的影响,从一个由自然主导的单一循环过程,逐渐演变成一个“自然-社会”的二元模式。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维持水循环的健康状态,已经成为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命题。本文选取银川市为研究区域,对近9年城区水循环状态展开健康评价。同时,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探索不同再生水作为替代水源不同补水比例条件下景观水体的水质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水循环健康评价构建了包含四个维度和15个评价指标在内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设置了指标健康等级阈值。(2)评价结果发现:各维度层评价得分差异较大:水环境质量仅在2009年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余年份均处于健康状态;水生态水平维度历年平均得分最高,在2009-2011年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余年份均处于健康状态;水资源丰度则处于亚健康状态,多年来较为稳定,浮动变化很小;水资源利用虽处于病态状态,但走势良好,有上升趋势。(3)银川市水循环综合健康状况在2009年至2017年均处于亚健康状态,且2015至2017年的健康分值一直在上升,2017年健康分值达到最高,接近健康状态。说明区域的城市水循环状况在严格治理条件下有所改善。(4)从综合结果来看,污水再生回用量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是影响水循环健康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污水再生回用量健康与否会严重影响整个城市的水循环健康程度。(5)识别关键因素后,进行了再生水作为替代水源补充景观水体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季节不同比例再生水试验组,除总氮外的各指标随时间变化均符合再生水景观用水标准。夏季试验由于温度较高,静止景观水体再生水占比超过75%时水质将持续恶化,因此夏季时推荐对宝湖水体补充建议再生水比例为50%-75%,其他季节可以用再生水完全替代黄河水。需要注意的是,初始湖水和不同比例再生水试验组的水体均存在着总氮含量过高的问题。氮磷含量过高可能会导致富营养化的出现,可以利用水生植物净化等措施,使水质符合标准。

黄欢欢[9](2019)在《基于多目标的城市再生水利用决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由于早期国内的城市给排水系统和再生水利用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导致了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国家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认为在城市再生水利用系统的规划建设方面,需要贯彻落实发展生态文明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以打造生态可持续的城市水环境。同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统是城市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城市再生水系统是控制水体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保障。所以本文在研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国家提出的发展理念并结合国内城市的现状问题,提出适合未来城市水系统发展理念的再生水系统规划和决策方法。首先,分析了全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再生水的利用情况,发现我国的污水处理和再利用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的再生水利用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各个城市对于再生水的利用现状情况差距较大,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再生水利用情况远高于其他城市;对污水中的资源回收效果不好;再生水缺乏与城市供水管理的整合;再生水利用系统规划方法单一等。其次,通过研究可持续的城市供水模式和国外先进案例,剖析了城市混合式供水系统的内涵与优势,发现城市混合式供水模式对于城市水系统环境的发展具有更好的生态可持续性,且再生水的利用效率更高。所以分别从规划、运行、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建设我国可持续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议。通过研究再生水利用的驱动因素,分析各再生水利用途径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经济成本、环境影响、技术性能三个类型的再生水利用系统评估指标。结合国外混合式供水模式的经验,本文认为对于再生水利用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需要决策者通过适当的多目标决策分析和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技术性能等相关因素,以选择最适合特定环境的混合供水组合。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多目标的城市再生水利用决策框架,通过该决策分析框架可以得出最佳的城市再生水利用方案,以指导未来城市再生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刘言正[10](2019)在《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与调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再生水已经成为缺水城市景观水体的重要补给水源,但由于其主要水质指标往往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在再生水补水的条件下有效保障水体的水环境功能成为广受关注的重要命题。论文针对目前尚未解决的若干基本问题,在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与调控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全国代表性城市景观水体调研获得第一手实际资料,结合小型试验揭示了再生水中营养盐等典型污染物对水体水质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以水体的景观功效保障为主要目标,进行了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基准研究、再生水补水对景观水质的影响研究、原位和异位水质净化技术研究与功效评价以及水体景观功效提升综合对策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城市水体的景观功效与水体透明度(SD)密切相关,因此,应以SD作为景观水质的综合指标。基于全国各地城市189个景观水体的调研和4个代表性水体的长期水质监测,以再生水作为补水来源的情况下,SD≥0.64m是水体景观水质保障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水中藻类繁殖程度对SD的影响最大且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以叶绿素a(Chl-a)作为藻类控制指标,与SD对应的基准建议值为10mg/m3。由于营养盐是造成藻类繁殖的主要原因,根据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与Chl-a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出了不同地域水体TN和TP的基准建议值为:半干旱地区TN=12mg/L,TP=0.3mg/L;半湿润地区TN=10mg/L,TP=0.2mg/L;湿润地区TN=5mg/L,TP=0.1mg/L。(2)针对景观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以铜绿微囊藻为控制对象,通过系列实验,研究了营养盐和微量金属元素对藻类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除TN、TP及N/P外,水中共存的微量金属元素Fe、Mn、Zn、Cu等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Fe:5001000μg/L,Mn:2080μg/L,Zn:0.55μg/L,Cu:110μg/L)均会促进藻类的生长。以常量营养物及微量金属元素为评价因素,分别建立了以Chl-a为评价目标的水质矩阵,通过分析确立了各个因素的影响权重,从而判明常量营养物中N/P值是水体景观水质调控的主因素,其次是正磷酸盐、氨氮、硝态氮、聚磷酸盐;微量金属元素中Mn是主控因素,其次是Fe、Zn、Cu。(3)针对再生水补水比例和换水周期对水体景观功效的影响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稳定达到一级A水质的再生水进行水体补水,在再生水比例不超过50%的情况下,水体水质容易稳定维持在基准建议值的水平,在常规换水条件下可维持水体景观功效;再生水补水比例超过50%,水体水质明显有随时间恶化的趋势,需要通过缩短换水周期使水体水质维持在基准建议值的水平;完全采用再生水补水的情况下,春秋季的适宜换水周期应控制在5日之内,夏季的适宜换水周期则应控制在3日之内。(4)研究了水体原位净化和异位处理的水质改善功效。结果表明,采用再生水补水的情况下水体的复氧系数(平均0.15 d-1)低于常规水体的复氧系数(0.40d-1左右),因此曝气增氧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措施,且应根据再生水补给量和除碳脱氮需求来确定曝气量。结合实际案例研究了生态-生物多元组合水质原位净化技术,采用生态浮床进行原位净化的条件下,通过底部立体弹性载体的生物挂膜作用、轻质陶粒充填浮垫的吸附作用、顶部挺水植物的吸收作用,可实现水中氮磷的有效原位去除。与原位净化相比,以生态过滤为代表的旁路循环异位处理具有更好的污染物去除能力,且能同时实现水体的水力调控,在换水周期长下,是保障城市水体景观功效的有力措施。(5)以西安思源学院再生水补水的人工景观湖为典型案例,研究了城市景观水体水质改善和景观功能提升的综合技术。长期水质检测和水质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水力调控、因地制宜的自然增氧、以水生植物种植为主的水体生境改善,在完全采用再生水补水的条件下,无需进行旁路循环处理,也能充分保证人工湖的景观功效。

二、再生水回用于人工景观水体的水质目标:策略与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生水回用于人工景观水体的水质目标:策略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浮床对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水质保障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必要性
    1.2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再生水回用景观水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再生水回用景观水研究现状
        1.2.3 再生水景观回用带来的问题
    1.3 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危害
    1.4 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常见修复方法
        1.4.1 物理法
        1.4.2 化学法
        1.4.3 生物法
    1.5 生物浮床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5.1 生物浮床的研究现状
        1.5.2 传统生物浮床技术应用时存在的问题
    1.6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西安市某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水质监测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调研对象
        2.2.2 采样
        2.2.3 水质测定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补水源再生水水质
        2.3.2 景观水体水质的变化规律
        2.3.2.1 水温、溶解氧与pH历时变化
        2.3.2.2 氮浓度历时变化
        2.3.2.3 磷浓度历时变化
        2.3.2.4 COD和矿化度历时变化
        2.3.2.5 Chl-a和藻密度历时变化
        2.3.2.6 感官指标历时变化
        2.3.3 浮游植物种类及变化规律
    2.4 讨论
        2.4.1 景观水体水质评价
        2.4.2 景观水体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浮床对实际再生水补给区水质净化效果跟踪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研区域概况
        3.2.2 监测设计
        3.2.3 植物组织中元素组成的测定
    3.3 结果讨论
        3.3.1 DO和ORP历时变化
        3.3.2 pH、温度、浊度和透明度历时变化
        3.3.3 不同氮浓度的历时变化图
        3.3.4 不同磷浓度历时变化
        3.3.5 COD和矿化度变化
        3.3.6 Chl-a和藻密度变化
        3.3.7 植物长势及N、P含量历时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浮床覆盖率对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水质净化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2.1 试验地点概况
        4.2.2 试验水质
        4.2.3 生态浮床的构建
        4.2.4 供试植物
        4.2.5 试验设计
        4.2.6 试验结束后底泥和植物的收集及处理
        4.2.7 分析与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水温、溶解氧与pH历时变化
        4.3.2 不同氮浓度历时变化
        4.3.3 不同磷浓度历时变化
        4.3.4 COD和矿化度历时变化
        4.3.5 Chl-a和藻密度历时变化
        4.3.6 浮床中植物长势及对氮磷的吸收历时变化
        4.3.7 试验结束时不同覆盖率下底泥中氮磷含量
        4.3.8 不同覆盖率下水体中氮和磷的转化与贡献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2)水源对景观水体水质底泥的影响及底泥原位修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的必要性及意义
    1.2 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再生水景观回用的现状
        1.2.2 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所面临的问题
    1.3 影响景观水体底泥污染的主要环境因素
        1.3.1 溶解氧浓度
        1.3.2 温度
        1.3.3 pH值
        1.3.4 水力扰动
        1.3.5 底泥性质
    1.4 常见景观水体内源污染的治理方法
        1.4.1 底泥污染异位处理
        1.4.2 底泥污染原位处理
    1.5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再生水与地表水补给对实际景观水体水质与底泥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点设置及采样时间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3 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水源补给区上覆水水质理化指标季节变化
        2.3.2 不同水源补给区上覆水污染性指标季节变化
        2.3.3 不同水源补给区底泥中氮形态及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2.3.4 不同水源补给区底泥中磷含量季节性变化
    2.4 本章小结
3 景观水体底泥内源释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上覆水及底泥的来源与性质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上覆水NH_4~+-N_W浓度历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3.3.2 上覆水NO_3~-N_W浓度历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3.3.3 上覆水PO_4~(3-)-P浓度历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覆盖材料对景观水体底泥的修复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装置及设计
        4.2.2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4.2.3 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上覆水理化指标历时变化
        4.3.2 上覆水中污染物浓度历时变化
        4.3.3 间隙水中污染物浓度历时变化
        4.3.4 底泥中污染物含量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CaO_2对再生水持续补给的景观水体修复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原始上覆水及补充再生水水质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
        5.2.4 样品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aO_2修复过程中上覆水水质理化指标历时变化
        5.3.2 上覆水氮浓度历时变化
        5.3.3 上覆水磷浓度历时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水环境概述
        1.1.2 城市水体的特点及基本功能
        1.1.3 城市水体污染问题
    1.2 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
        1.2.1 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2.2 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1.2.3 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3 城市水体的补水问题
        1.3.1 城市水体的类型及补水需求
        1.3.2 城市水体的补给水源类型
        1.3.3 再生水用于城市水体补水
    1.4 城市水体的景观功效保障
        1.4.1 水体景观的定义和一般要求
        1.4.2 水体景观功效的评价问题
        1.4.3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研究的必要性
    1.5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城市内湖调研与分析
        2.1.1 全国代表性城市内湖选择
        2.1.2 水体调研方法
        2.1.3 水体采样与水质分析
    2.2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研究方法
        2.2.1 综合指标形式的选择
        2.2.2 关联水环境因子的确定
        2.2.3 水环境状态模拟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1 水质评价
        2.3.2 敏感性分析
        2.3.3 统计分析
3 全国代表性城市内湖调研分析
    3.1 调研结果的总体分析
        3.1.1 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质状况
        3.1.2 基于富营养化状态的水质状况
        3.1.3 水质状况的地区差异性
    3.2 补给条件对城市内湖水质的影响
        3.2.1 调研水体的补水类型及分布状况
        3.2.2 补给水源类型对水体水质的影响
        3.2.3 补水频度对水体水质的影响
    3.3 公众满意度调研结果分析
        3.3.1 公众满意度的总体状况
        3.3.2 公众满意度与地表水水质类别的关联性
        3.3.3 公众满意度与水体透明度的关联性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的表征指标分析
    4.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景观水体适用性
        4.1.1 地表水体功能与相应水质要求
        4.1.2 城市内湖水质达标的限制因素
    4.2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水体景观功效的基本要求
        4.2.2 影响水体感官性状的主要因素
        4.2.3 对水体透明度的再认识
    4.3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表征的新思路
        4.3.1 水体透明度计算的基本理论
        4.3.2 水体透明度的关联水环境参数
        4.3.3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的综合表征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
    5.1 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的形式选择
        5.1.1 常用综合指标形式的比较
        5.1.2 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形式的确立
    5.2 因子质量的确定
        5.2.1 因子的无因次化
        5.2.2 因子质量的计算
    5.3 因子权重的确定
        5.3.1 因子变量的敏感性分析
        5.3.2 权重的确定
    5.4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的提出
        5.4.1 综合指标表达式
        5.4.2 综合指标计算方法
        5.4.3 基于综合指标计算值的城市内湖景观功效评价与分级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综合评价指标计算的城市内湖景观功效提升策略研究
    6.1 典型案例
        6.1.1 天然水补给型水体
        6.1.2 再生水补给型水体
    6.2 基于WLEI的景观功效评价
        6.2.1 水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
        6.2.2 基于WLEI的景观功效综合评价
        6.2.3 基于WLEI景观功效评价的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
        6.2.4 景观功效主要影响因子识别
    6.3 景观功效提升策略
        6.3.1 景观功效提升的决策框架
        6.3.2 景观功效提升的技术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研城市内湖基本信息表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水景观回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1.2.2 景观水体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1.2.3 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概况
        2.1.1 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对象
        2.1.2 水生态修复工程研究对象
    2.2 实验所用药品和仪器
        2.2.1 实验所用药品
        2.2.2 实验所用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采样方法及预处理
        2.3.2 分析方法
        2.3.3 数据处理方法
        2.3.4 指标评价方法
        2.3.5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3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现状与风险分析
    3.1 河段水文概况
    3.2 河段水质现状
        3.2.1 河段常规水质概况
        3.2.2 河段重金属分析
        3.2.3 河段有机污染物分析
    3.3 河段生态风险分析
        3.3.1 河段重金属生态风险分析
        3.3.2 河段有机物生态风险分析
    3.4 河段浮游植物与底栖动物分析
        3.4.1 浮游植物分析
        3.4.2 底栖动物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评价方法评述
        4.1.2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
    4.2 权重确定
        4.2.1 专家打分确定权重
        4.2.2 判断矩阵构造与解析
        4.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方法与结果分级
        4.3.1 单一指标评价方法
        4.3.2 评价体系计算方法
        4.3.3 评价结果分级
    4.4 北京南护城河水生态健康评价与诊断
        4.4.1 评价数据获取
        4.4.2 评价结果分析
        4.4.3 案例水生态健康改善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
    5.1 再生水补给型景观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案例分析
        5.1.1 现有景观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对比
        5.1.2 龙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
        5.1.3 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
        5.1.4 潮白河水生态修复工程
        5.1.5 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
        5.1.6 国内外城市河湖水生态修技术分析与建议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方法评述
        5.2.2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
    5.3 权重确定
        5.3.1 专家打分确定权重
        5.3.2 权重计算
    5.4 评价方法与结果分级
        5.4.1 单一指标评价方法
        5.4.2 评价体系计算方法
        5.4.3 评价结果分级
    5.5 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
        5.5.1 评价数据获取
        5.5.2 评价结果及分析
        5.5.3 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管理与升级改造建议
    5.6 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
        5.6.1 评价数据获取
        5.6.2 评价结果与分析
        5.6.3 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管理与升级改造建议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公众调查问卷
附录B 指标权重专家打分表
附录C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打分结果汇总表
附录D 定性指标专家评价打分表
附录E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打分结果汇总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致谢

(5)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及生态效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再生水回用的现状研究
        1.2.2 城市再生水回用的需求量现状研究
        1.2.3 生态效率的现状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2.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再生水概念的界定
        2.1.2 再生水回用潜力的内涵
        2.1.3 生态效率概念的界定
    2.2 灰色系统理论
        2.2.1 灰色系统理论的简介
        2.2.2 灰色系统模型
        2.2.3 灰色预测理论
        2.2.4 灰色系统GM(1,1)模型
    2.3 生态效率理论
        2.3.1 生态效率理论的简介
        2.3.2 生态效率的评价研究
        2.3.3 DEA模型
3.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
    3.1 西安市概况
        3.1.1 西安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3.1.2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现状
        3.1.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2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
        3.2.1 再生水回用于城市各种用水的水质分析
        3.2.2 再生水回用的技术支撑
        3.2.3 再生水回用的政策支撑
    3.3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
        3.3.1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需求量分析
        3.3.2 西安市再生水需求量预测
        3.3.3 西安市再生水可供给量分析
        3.3.4 西安市再生水的供需平衡分析
4.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生态效率评价
    4.1 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SBM-DEA模型的构建
    4.2 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4.2.1 影响因素选取的原则
        4.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5.实证分析
    5.1 西安市汉城湖景区概况
    5.2 西安市汉城湖生态效率评价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来源
        5.2.2 生态效率评价结果及分析
        5.2.3 投入与产出的冗余率分析
    5.3 西安市汉城湖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5.3.1 影响因素的具体选择
        5.3.2 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结果及分析
6.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参与项目
参考文献
致谢

(6)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利用的潜力评估和优化配置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回用现状特征分析及评价
    2.1 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特征分析
        2.1.1 污水处理现状
        2.1.2 再生水利用现状
        2.1.3 再生水利用途径
    2.2 再生水利用现状评价
        2.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2.2.2 评价指标的赋权
        2.2.3 评价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北内陆区典型城市再生水利用供需潜力评估
    3.1 西北内陆区再生水供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3.1.1 模型构建
        3.1.2 模型检验
    3.2 再生水利用供需潜力评估案例和指标的确定
        3.2.1 评估对象的确定
        3.2.2 评估指标的确定
    3.3 现状条件下的潜力评估
    3.4 系统干预条件下的潜力评估
        3.4.1 短板驱动因素判别和参数调节
        3.4.2 干预条件下的潜力评估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生态的再生水综合利用模式优化探究
    4.1 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利用模式探讨
    4.2 污水处理的技术优化
    4.3 再生水配置的多阶段多目标规划模型构建
        4.3.1 第一阶段优化模型
        4.3.2 第二阶段优化模型
        4.3.3 第三阶段优化模型
        4.3.4 模型的实现
    4.4 优化案例
        4.4.1 研究案例城市概况
        4.4.2 案例优化计算
        4.4.3 案例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优缺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人工湿地填料复配对再生水中氮磷去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再生水概况
        1.2.1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水质标准
        1.2.2 再生水回用存在的问题
    1.3 再生水不同深度处理方法
        1.3.1 混凝沉淀过滤工艺
        1.3.2 臭氧氧化工艺
        1.3.3 膜处理工艺
        1.3.4 曝气生物滤池技术
        1.3.5 人工湿地技术
    1.4 人工湿地填料研究现状
        1.4.1 人工湿地填料分类
        1.4.2 人工湿地填料的选取原则
        1.4.3 人工湿地填料除氮磷机理
        1.4.4 人工湿地填料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填料改性方法
        2.2.1 填料性质
        2.2.2 MgAl-LDHs改性填料的制备
        2.2.3 改性填料形貌和结构表征
    2.3 填料静态吸附研究
        2.3.1 等温吸附解吸相关公式
        2.3.2 水力学性能测试
        2.3.3 填料对氮磷的等温吸附实验
        2.3.4 填料对氮磷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2.3.5 不同填料对氮磷解吸风险实验
    2.4 填料动态吸附研究
        2.4.1 实验配水
        2.4.2 动态模拟吸附柱设计
    2.5 中试实验研究
        2.5.1 实验配水
        2.5.2 中试装置构建
        2.5.3 水样测试方法
3 高效吸附氮磷天然填料的筛选和性能测试
    3.1 填料对氮磷的静态吸附研究
        3.1.1 填料对氮磷等温吸附研究
        3.1.2 填料对氮磷吸附动力学研究
        3.1.3 填料孔隙率及渗透性能分析
        3.1.4 填料对氮磷解吸风险研究
    3.2 优选高效填料动态模拟除氮磷的研究
        3.2.1 单一天然填料动态吸附实验
        3.2.2 组合天然填料动态吸附实验
        3.2.3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氮磷去除的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模拟人工湿地中试研究
    4.1 植物的选取
    4.2 最佳水力负荷的确定
    4.3 模拟人工湿地对各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4.3.1 湿地运行初期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4.3.2 不同水力负荷下对各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高效功能改性火山岩除氮磷的研究
    5.1 改性火山岩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5.1.1 改性火山岩形貌分析
        5.1.2 改性火山岩结构分析
    5.2 改性火山岩静态吸附研究
        5.2.1 改性火山岩等温吸附
        5.2.2 改性火山岩动力学研究
    5.3 改性火山岩动态吸附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8)区域水循环健康评价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健康水循环评价研究进展
        1.2.2 再生水景观补水实践
        1.2.3 再生水景观补水的水质变化研究进展
        1.2.4 水系统健康循环及再生水补水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水循环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构建
    2.1 水循环健康内涵
        2.1.1 水循环健康理念
        2.1.2 与相似概念的对比
        2.1.3 污水回用与健康循环
    2.2 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构建
        2.2.1 评价指标的筛选
        2.2.2 指标健康阈值确定
    2.3 评价方法的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水资源现状
        3.2.1 水资源丰度
        3.2.2 水环境质量
        3.2.3 水资源利用
        3.2.4 水生态水平
    3.3 湖泊湿地简介
    3.4 研究数据来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银川市水循环健康评价
    4.1 评价方法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熵权法
        4.1.3 AHP—熵权法
    4.2 权重的确定
        4.2.1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4.2.2 熵权法权重的计算
        4.2.3 组合权重
    4.3 评价结果与对比分析
        4.3.1 指标层健康状况分析
        4.3.2 维度层健康结果分析
        4.3.3 综合健康评价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生水补水的景观水体水质变化的试验研究
    5.1 试验概况
        5.1.1 研究区域概况
        5.1.2 样品采集
    5.2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
        5.3.1 春季不同配水条件下水质变化
        5.3.2 夏季不同配水条件下水质变化
        5.3.3 秋季不同配水条件下水质变化
        5.3.4 冬季不同配水条件下水质变化
        5.3.5 四个季节的水质变化比较和分析
    5.4 试验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基于多目标的城市再生水利用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城市再生水利用现状及问题
    2.1 城市化发展
    2.2 我国城市再生水利用发展概况
    2.3 我国城市再生水利用模式概况
    2.4 我国城市再生水利用规模决策方法
    2.5 我国城市再生水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可持续的城市再生水利用模式先进案例研究
    3.1 可持续的城市混合式供水系统的发展
    3.2 案例一—基于模拟的综合分散式城市水系统决策方案研究[]
    3.3 案例二—混合供水系统综合评估框架与方案研究[][]
    3.4 先进案例对我国城市再生水利用决策方法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再生水利用的影响及其评估指标研究
    4.1 再生水利用驱动因素
    4.2 城市再生水利用途径及其影响研究
    4.3 再生水利用方案决策评估指标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目标的城市再生水利用决策框架构建研究
    5.1 提出利用方案与模式
    5.2 量化评估指标
    5.3 选择分析方法
    5.4 决策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10)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与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城市景观水体概述
        1.1.1 城市景观水体的功能和分类
        1.1.2 城市景观水体建设现状
    1.2 城市景观水体水环境现状
        1.2.1 城市景观水体补给水源
        1.2.2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1.3 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现状
        1.3.1 再生水水质与水体水环境需求的协调
        1.3.2 再生水补给景观用水的现状
        1.3.3 再生水补给景观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影响水质的关键因素
        1.4.1 营养盐
        1.4.2 环境因子
        1.4.3 微量有机污染物
        1.4.4 水动力学
    1.5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典型景观水体水质特征分析
        2.1.1 全国代表性城市景观水体调研
        2.1.2 典型景观水体监测与分析
    2.2 试验方案
        2.2.1 再生水中营养物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机制模拟试验
        2.2.2 再生水补水对景观水体水质影响模拟试验
        2.2.3 再生水补水型景观水体的原位净化和异位处理模拟试验
    2.3 分析测试与评价方法
        2.3.1 分析测试指标
        2.3.2 评价指数分析
    2.4 MIKE 21 FM模型应用与优化
3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基准研究
    3.1 城市景观水体的水域与水质特征
        3.1.1 城市景观水体的水域特征
        3.1.2 城市景观水体的感官指标特征
        3.1.3 城市景观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
        3.1.4 基于PCA分析的城市景观水体水质评价
    3.2 再生水补给型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
        3.2.1 再生水补给对景观水体感官性状影响特征
        3.2.2 再生水补给对景观水体藻类生长的影响特征
        3.2.3 再生水补给对景观水体毒性和风险的影响特征
    3.3 城市景观水体环境功能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性研究
        3.3.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局限性
        3.3.2 基于城市景观水体景观功能的水质控制指标研究
    3.4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基准建议值的确定
        3.4.1 关键水质基准的确定方法
        3.4.2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基准建议值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4 再生水补水对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的影响研究
    4.1 营养物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
        4.1.1 常量氮磷元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4.1.2 微量金属元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4.1.3 基于水质矩阵法的影响因子评价
    4.2 不同再生水补水条件对水体的影响研究
        4.2.1 感官性状变化规律
        4.2.2 水质指标变化规律
        4.2.3 水质基准参数变化规律
    4.3 不同换水周期对水体的影响研究
        4.3.1 感官性状的变化规律
        4.3.2 水质指标变化规律
        4.3.3 水质基准参数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再生水补水型城市景观水体原位净化和异位处理技术研究
    5.1 曝气增氧自净强化技术研究
        5.1.1 水体环境容量分析
        5.1.2 水体环境复氧和颗粒物沉降特性
        5.1.3 理论需氧量分析
        5.1.4 曝气对水体透明度的影响
    5.2 生态-生物多元组合原位净化技术研究
        5.2.1 生态-生物多元组合原位净化原理
        5.2.2 生态-生物多元组合原位净化效果分析
        5.2.3 载体生物膜特性及作用机制
    5.3 旁路循环异位处理技术研究
        5.3.1 旁路循环异位处理原理
        5.3.2 旁路循环处理技术处理特性分析
        5.3.3 旁路循环系统最优循环处理量研究
    5.4 城市景观水体景观功效提升综合对策研究与案例分析
        5.4.1 城市景观水体景观功效提升综合对策研究
        5.4.2 城市景观水体景观功效提升案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2 :博士期间发明专利情况
附录3 :博士期间获得的科技奖励
附录4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再生水回用于人工景观水体的水质目标:策略与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浮床对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水质保障的应用基础研究[D]. 王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水源对景观水体水质底泥的影响及底泥原位修复方法研究[D]. 魏海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研究[D]. 常妮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D]. 张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及生态效率评价[D]. 姚媛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利用的潜力评估和优化配置探究[D]. 王玮婕. 西北大学, 2020(03)
  • [7]人工湿地填料复配对再生水中氮磷去除影响的研究[D]. 沈宝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8]区域水循环健康评价初步研究[D]. 陈炯利. 宁夏大学, 2020(03)
  • [9]基于多目标的城市再生水利用决策方法研究[D]. 黄欢欢.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3)
  • [10]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与调控技术研究[D]. 刘言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标签:;  ;  ;  ;  ;  

人工景观水体中水回用的水质目标:策略与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