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的临床特征

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的临床特征

一、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计艾岑[1](2021)在《SLC6A4基因甲基化与精神健康个体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云南汉族男性SLC6A4基因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水平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人群的相关性,揭示不同精神状态个体的暴力攻击行为遗传基础,为预防和控制暴力攻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共收集61名男性因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或抢劫罪入狱的精神健康暴力攻击服刑犯(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56名男性伴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及60名男性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2.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及健康对照组采用Buss&Perry攻击量表及Barratt冲动量表评估其攻击性及冲动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采用中国疾控中心设立的“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中重性精神疾病肇事肇祸危险度及总体危险度评估表进行攻击行为判定;3.采集外周血液4ml,储存于EDTA抗凝管中,-80℃保存,QIAamp DNABlood Mini Kit提取DNA,EZ DNAMethylation-Gold Kit亚硫酸氢盐处理样品,文库的片段长度分布经Agilent 2100 Bioanalyzer验证,使用Illumina Hiseq平台对SLC6A4基因启动子区目标片段及其包含的17个CpG位点进行DNA甲基化状态检测,运用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三组总体比较:(1)平均年龄分别为40.30± 12.35岁、44.00±11.65岁及39.15±10.25岁,样本年龄无显着性差异(P=0.062);(2)SLC6A4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在三组的总体比较中有显着性差异(Welch F=0.018<0.05);(3)SLC6A4基因启动子靶片段包含17个CpG位点,其中有10个CpG位点在总体比较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CpG3、Cp G4、CpG6、CpG7、CpG8、CpG9、CpG10、CpG12、CpG14、CpG15,经 Bonferroni 校正,CpG4、CpG8、CpG10、CpG12、CpG14 位点仍具有显着性,CpG3、CpG6、CpG7、CpG9、CpG15位点显着性消失;(4)在不同环境因素的SLC6A4基因启动子区目标片段DNA甲基化水平总体比较中高文化程度/低文化程度/未婚/吸烟四个环境因素中三组研究对象分别存在显着性差异。2、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两两比较:(1)SLC6A4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在两组间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24);(2)在SLC6A4基因启动子区三组间总体比较有差异的10个CpG位点中有6个位点差异仍具有显着性:CpG3、CpG4、CpG8、CpG12、CpG14、CpG15,甲基化水平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剩余4个CpG位点:CpG6、CpG7、CpG9、CpG10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Bonferroni校正,上述位点显着性全部消失。(3)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中,未婚和已婚(χ2=6.658,P=0.010)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中未婚群体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高于已婚群体(OR=0.283,95%CI:0.111-0.721)。(4)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发现,在吸烟群体中两组研究对象的SLC6A4基因目标片段甲基化水平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且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甲基化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在高文化程度、低文化程度及未婚群体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和健康对照组的两两比较:(1)SLC6A4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在两组间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SLC6A4基因目标片段三组间总体比较有差异的10个CpG位点两组比较后位点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Buss&Perry攻击量表总分值及其余四个分量表暴力攻击组得分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Barratt冲动量表除认知冲动性分值在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外,总量表及其余两个分量表分值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都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4)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中,高文化程度和低文化程度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8,P<0.001),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低文化程度的群体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高于高文化程度的群体(OR=0.095,95%CI:0.027-0.341)。(5)不同危险因素群体中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SLC6A4基因目标片段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的两两比较:(1)SLC6A4基因启动子区目标片段DNA甲基化水平在两组的比较中有显着性差异(P=0.018);(2)在SLC6A4基因目标片段三组间总体比较有差异的10个CpG位点中有3个位点仍具有有显着性差异:CpG4、CpG10、CpG14,甲基化水平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高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剩余7个CpG位点:CpG3、CpG6、CpG7、CpG8、CpG9、CpG12、CpG15 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Bonferroni校正,上述位点显着性全部消失。(3)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的比较中,不同文化程度(χ2=6.523,P=0.011)以及不同吸烟状况(χ2=10.177,P<0.001)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中低文化程度群体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更高(OR=0.209,95%CI:0.061-0.714),吸烟群体发生攻击行为的风险是未吸烟群体的4.187倍(OR=4.187,95%CI:1.677-10.453)。(4)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的比较发现,在低文化程度(P=0.024)、未婚(P=0.028)、吸烟(P=0.014)群体中SLC6A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差异均具有显着性,且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高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而在高文化程度群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5)。[结论]1.SLC6A4基因甲基化状态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行为不存在显着相关性,对云南汉族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可能存在影响,研究提示SLC6A4基因启动子目标片段及CpG3、CpG4、CpG8、CpG12、CpG14、CpG15位点的高甲基化状态可能具有更高的攻击性。2.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观遗传基础,SLC6A4基因启动子目标片段及CpG4、CpG10、CpG14位点的甲基化状态在男性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间存在显着性差异。

于洋,胡艳,肖国椿[2](2020)在《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刑事责任评定的影响因素》文中认为选择司法鉴定所登记建档的70例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组)与70例具有凶杀行为的无精神障碍嫌疑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案发前思维障碍、情绪状态、社会功能、攻击行为史、作案先兆、诱因、预谋、作案动机、作案对象、环境辨认、自我保护等方面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方面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时需谨慎,应综合考虑其精神障碍因素、作案特征对其评定结果的影响,以提高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准确性。

朱文礼,尹良爽,蒋克中,曹斌,陈金波,蔡昌群,梁可美,王道金[3](2017)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组)及同期574例无凶杀记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非凶杀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凶杀组首次发病年龄明显高于非凶杀组[(28.7±9.6)岁vs(24.8±7.6)岁,t=4.136,P<0.001],受教育年限和总病程明显低于非凶杀组[(7.3±3.1)年vs(9.6±3.0)年;t=6.227,P=0.001;(9.0±7.3)年vs(11.2±9.2)年,t=-2.049,P<0.041];凶杀组男性、无伴侣、无业、农村居民、经济状况差、既往暴力行为、未规律服药及有被害妄想的比率明显高于非凶杀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暴力行为、经济状况差、无业、居住在农村、有被害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而规律服药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有凶杀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发病晚、病程短、教育年限低的特点;对既往有暴力行为、经济状况差、无业、居住在农村、有被害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予以积极治疗及恢复期坚持用药。

王靖,付培鑫,高燕丽,朱明霞,史天涛[4](2017)在《具有凶杀行为的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案特征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作案特征。方法将具有凶杀行为的抑郁症(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组,共40例;随机抽取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照组,共50例。自制调查表收集两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作案特征等相关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接受教育时间、职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被害对象多为子女和父母,在杀人后多有自杀行为(70%),凶杀原因以扩大性和间接性自杀为主,以往多有自杀未遂(85%)。研究组以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者为主(70%),对照组以无刑事责任能力者为主(56%)。除案发地点外,其他作案特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司法精神病鉴定的作案特征存在不同,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应需在鉴别诊断时加以考虑。

张钦廷[5](2017)在《暴力行为与精神分裂症心理特质、DNA甲基化和血浆炎症标志物水平》文中提出背景暴力攻击行为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评估暴力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预警其暴力行为,需要系统考察其影响因素,以形成科学的检查评估模型。但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仍然不清晰,尚需进一步多维度探索其影响因素和发病机制。目的1.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特点及暴力行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质相关性。2.探索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性。3.探索hsCRP、IL-10等血浆炎症标志物水平与精神分裂症及攻击行为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1.设定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一般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健康对照共4个组别,通过PANSS、MAOS、IPAS、STAXI-2、SSP、CTQ、PBI等专门心理测量学量表量化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及心理特质,分析暴力行为与精神分裂患者心理特质的相关性。2.设定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3个组,采用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芯片Infinium HM450 BeadChips检测样本的外周血DNA甲基化修饰水平,分析暴力行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相关性。3.设置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两个组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和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化评定症状和攻击行为,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验包检测血浆hsCRP、IL-10水平,分析炎症标志物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攻击行为相关性。结果1.纳入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7例、具有一般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和健康对照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凶杀行为以冲动性为主,现症暴力行为与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相关。现症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愤怒特质高于既往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攻击性人格特质、神经质特质更多地与外显攻击行为相关,表现出更多的状态性而非特质性;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等指标可能与罹患精神分裂症相关,而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发生暴力行为没有关联。2.共纳入凶杀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对照3组样本,每组18例,均为中国汉族男性。筛选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相关的差异甲基化位点161个,对应109个基因;其中63个位于CpG岛,35个位于启动子区域,23个既位于CpG岛又位于启动子区域。聚类分析提示这些差异甲基化位点在3组样本中具有较好的区分效能,正确率达到80%。通路分析提示感觉器官发育、记忆、感官知觉调控、躯体运动神经元命运决定、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神经肌肉过程控制平衡、神经元分化调控、大脑发育等生物学过程可能在精神分裂凶杀行为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PPI网络构建发现FGFR1、PAX6、COMT、JPH3、ROM1、RRM1、NR4A3等7个核心基因,FGFR1、PAX6、COMT对应甲基化位点在凶杀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甲基化程度最低,既往研究报道这些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而JPH3、ROM1、RRM1、NR4A3对应甲基化位点在凶杀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甲基化水平最高。3.纳入4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hsCRP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hsCRP/IL-10比值升高;ROC分析发现hsCRP/IL-10比值可作为最佳的精神分裂症诊断准确性评价指标;血浆hsCRP水平与PANSS思维障碍得分负相关,血浆IL-10水平与PANSS总分与一般病理得分负相关;hsCRP/IL-10比值与PANSS量表一般病理分量表评分正相关,hsCRP与MOAS总分和言语攻击呈正相关,hsCRP/IL-10与MOAS总分也呈正相关。结论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凶杀行为以冲动性为主;愤怒特质、攻击性人格特质等更多与现症暴力行为相关;既往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愤怒特质、攻击性人格特质、儿童期逆境等方面未表现出特定心理特质。2.差异甲基化位点能有效区分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健康对照;筛选出的7个核心基因相对应甲基化位点在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进行进一步功能验证。3.外周炎症标志物hsCRP和IL-10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作用,hsCRP/IL-10比值作为精神分裂症诊断的外周生物学标记;hsCRP、IL-10、hsCRP/IL-10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存在相关性。

孙志伟,史天涛,付培鑫[6](2017)在《精神分裂症者凶杀行为特征与其刑事责任能力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者凶杀行为特征及影响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因素。方法自制调查表收集并比较经司法鉴定为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嫌疑人(n=110)与具有凶杀行为的无精神病者(n=70)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作案行为特征、刑事责任能力等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嫌疑人刑事责任能力的相关因素。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和无精神病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案发前思维障碍、情绪状态、社会功能等疾病相关因素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并在攻击行为史、作案先兆、诱因、预谋、作案动机、作案对象、环境辨认、自我保护等一些与案情有关的特点上存在差异(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组的刑事责任能力与案发前思维障碍、情绪状态、社会功能、动机、预谋、自我保护性等因素有关(P<0.05)。结论为提高对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嫌疑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准确性,应综合考虑相关精神病理因素及作案特征的影响。

姚付新,刘双臣,孙德江,王鸿勋,张家明,孙毅,魏立和[7](2014)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理性“正当防卫”行为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病理性防卫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影响及相关犯罪学的特征。方法以61例具有病理性防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为研究组,以73例无病理性防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为对照组,采用犯罪学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具有病理性防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中幻觉(χ2=5.69,P<0.05)及被害妄想(χ2=28.87,P<0.01)多见;作案动机以病理动机突出(χ2=50.22,P<0.01),很少出现现实动机(χ2=15.57,P<0.01),案发时行为的紧迫性十分明显(χ2=63.17,P<0.01);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为无责任能力者明显多于对照组(χ2=16.12,P<0.01);疾病诊治情况,研究组未经诊治情况较多见(χ2=5.09,P<0.05)。结论病理性防卫与正当防卫理论存在某些相同点,在具有病理性防卫行为的凶杀案中,借鉴正当防卫理论,对评定刑事责任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荣见[8](2013)在《精神病暴力行为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对精神病暴力行为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的研究的相关文献,阐述了暴力行为的出现是社会、心理、生物学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及时发现及评估暴力行为风险率,同时给予有效的药物、心理、行为干预等治疗措施,是有效规避暴力风险发生的关键,是有效保护社会人群、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

刘天俐,宋新明,陈功,郑晓瑛[9](2013)在《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的精神疾病。其表现的暴力行为可包括对他人(躯体和性)和对物体的攻击。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比正常人更易出现暴力行为曾是颇有争议的话题。一些国外学者认为把此类疾病与暴力犯罪相联系将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受到不公正的社会待遇。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此类疾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要高于常人2~6倍。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人口学

姚付新,刘双臣,孙德江,王鸿勋,张家明,孙毅,魏立和[10](2012)在《城乡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司法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的城乡差异及相关的精神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自编犯罪学调查表对62例城镇精神分裂症凶杀案与72例农村精神分裂症凶杀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凶杀行为的主要原因均为幻觉、妄想,但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受教育水平偏低(t=6.09,P<0.01)、外显精神症状较为突出(χ2=5.13,P<0.05),被害人以邻居多见(χ2=3.46,P<0.05);城镇精神分裂症凶杀案中无业人员多见(χ2=9.01,P<0.01)。结论文化差异及经济、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凶杀行为存在影响。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SLC6A4基因甲基化与精神健康个体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与奖励
致谢

(2)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刑事责任评定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犯罪特征比较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结果分析
    2.3 精神分裂症患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一般人口学调查
        1.2.2 临床资料调查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人口学资料比较
    2.2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3 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危险因素筛查
3 讨论

(4)具有凶杀行为的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案特征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作案特征
    2.3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结果
3 讨论

(5)暴力行为与精神分裂症心理特质、DNA甲基化和血浆炎症标志物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绪论
第一部分 暴力行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质相关性研究
    前言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工具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1.2.2 暴力行为与精神分裂症
        1.2.3 暴力行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质
    1.3 讨论
        1.3.1 暴力行为与精神分裂症
        1.3.2 暴力行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质
第二部分 暴力行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DNA甲基化相关性初步研究
    前言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工具和方法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一般情况
        2.2.2 DNA质检
        2.2.3 甲基化芯片实验结果评价
        2.2.4 差异甲基化位点分析
    2.3 讨论
第三部分 血浆炎症标志物水平与精神分裂症及其攻击行为
    前言
    3.1 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疾病严重程度和临床指标评估
        3.1.3 样本处置与检测
        3.1.4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
        3.2.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及攻击行为量化评估
        3.2.3 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浆炎症标志物
        3.2.4 血浆炎症标志物和PANSS评分
        3.2.5 血浆炎症标志物和攻击行为
    3.3 讨论
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6)精神分裂症者凶杀行为特征与其刑事责任能力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比较
    2.2 两组凶杀行为特征和责任能力的比较
    2.3 精神分裂症责任能力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7)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理性“正当防卫”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 1资料来源
    1. 2方法
    1. 3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 1犯罪学资料比较
        2. 1. 1犯罪学特征比较( 表2)
        2. 1. 2发生凶杀行为的患者与被害人关系
    2. 2案发时精神症状比较
    2. 3案发时疾病状况及责任能力比较
3 讨论

四、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SLC6A4基因甲基化与精神健康个体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相关性研究[D]. 计艾岑.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刑事责任评定的影响因素[J]. 于洋,胡艳,肖国椿. 广东公安科技, 2020(04)
  • [3]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危险因素[J]. 朱文礼,尹良爽,蒋克中,曹斌,陈金波,蔡昌群,梁可美,王道金.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7(04)
  • [4]具有凶杀行为的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案特征对比[J]. 王靖,付培鑫,高燕丽,朱明霞,史天涛. 法医学杂志, 2017(03)
  • [5]暴力行为与精神分裂症心理特质、DNA甲基化和血浆炎症标志物水平[D]. 张钦廷.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6]精神分裂症者凶杀行为特征与其刑事责任能力相关性[J]. 孙志伟,史天涛,付培鑫. 法医学杂志, 2017(01)
  • [7]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理性“正当防卫”行为的研究[J]. 姚付新,刘双臣,孙德江,王鸿勋,张家明,孙毅,魏立和.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4(02)
  • [8]精神病暴力行为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的研究进展[J]. 孔荣见. 中国当代医药, 2013(24)
  • [9]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研究[J]. 刘天俐,宋新明,陈功,郑晓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3(03)
  • [10]城乡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司法鉴定[J]. 姚付新,刘双臣,孙德江,王鸿勋,张家明,孙毅,魏立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11)

标签:;  ;  ;  ;  ;  

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的临床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