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对《中国不明原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述(二)》稿件征集的启示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对《中国不明原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述(二)》稿件征集的启示

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关于征集“中国不明原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追述(第二集)”稿件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英[1](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图书馆应急服务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应对自然及事故灾害、社会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种危机的能力也应该随之提升。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无论是从制度建设还是反应机制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图书馆危机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图书馆界,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置于社会应急管理背景下的研究尚显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图书馆危机管理水平的试金石,期望借助本类研究,提升图书馆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管理能力及信息服务水平,进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研究背景,针对图书馆在疫情期间提供的应急服务进行梳理研究,以期图书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提供高效、优化的应急服务。

孟萍[2](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的健康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牛桂晓[3](2019)在《近代中国基督教会公共卫生运动研究(1901-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公共卫生运动最早是由基督教会倡导和组织的。1901-1937年间,中国基督教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持续多年的公共卫生运动。基督教会之所以在中国发起这项运动,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公共卫生运动在西方兴起以后,伴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开来,成为基督教会在中国开展公共卫生运动的时代背景。其次,中国卫生行政的不完善、卫生状况的落后,以及民众卫生观念的缺乏,引起了来华教会的注意,这是教会开展公共卫生运动的重要前提。同时,公共卫生也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国内舆论对公共卫生的探讨日益增多,这些都为公共卫生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最后,公共卫生运动适应了基督教在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福音运动的影响下,教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以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公共卫生运动成为适应基督教在华发展和教会传教需要的方式之一。因此,1901-1937年间,基督教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公共卫生运动。1901-1937年间,教会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全面发展阶段以及调整和转变阶段。在此期间,教会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演进体现出三个发展趋向。在办理模式上,公共卫生运动从教会自办发展到与政府合办,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并被逐渐纳入到政府的公共卫生运动中去。在活动内容上,教会公共卫生运动从卫生宣传扩展到其他领域,如环境卫生、疾病防治、学校卫生、妇婴卫生、劳工卫生等,同时也开始在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和创办卫生实验区上进行尝试。在空间范围上,教会公共卫生运动逐渐从口岸城市扩展到内陆腹地和乡村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公共卫生运动的不足,使得公共卫生运动的空间大为扩展。教会在开展公共卫生运动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形式来宣传和践行近代卫生理念,如发行卫生读物、开展卫生教育运动、改良城乡环境卫生、进行疾病防治等等。其中,卫生读物或倾向于剖析卫生医理,或注重传播卫生知识,或采用口语,或用文言,适应了不同阶层民众的需求。卫生教育运动以宣传卫生知识为中心,通过卫生游行、展览和演讲等方式引起社会各界对卫生的注意,被称为“走进中国城市的卫生表演”。在环境卫生方面,教会不断改善教会医院的卫生状况,并以此作为示范,将环境卫生推广开来,在社会上开展了清洁运动、灭蝇运动和改良厕所等活动。在疾病防治方面,教会开展了种痘运动、防疫运动、预防肺痨和性病等活动,使民众认识到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教会在面向大众开展公共卫生运动的时候,一些特殊的群体也引起了教会的关注。首先,教会人员的健康问题得到了教会的重视。教会最初选派医学传教士就是为了保证传教士等人员的健康。随着预防医学的发展,教会已经不满于消极的医治传教士的疾病,而是采取积极的措施,如对教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预防接种疫苗以及在教会活动场所开展卫生运动等,来保障教会人员的身体健康。与此同时,教会学校学生的健康问题也引起了教会的注意,教会逐步采取措施健全了校医制度,并开展了学校卫生运动。教会还将注意力投向妇婴卫生和劳工卫生等领域,开展了儿童卫生运动、妇女卫生教育、生育卫生、劳工卫生运动等,以培养国民卫生的基础。教会公共卫生运动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涵盖卫生教育、防疫和保健等多个领域,是一场现代卫生知识和理念的宣传运动。它开创了中国近代公共卫生运动的先河,对当时民众卫生意识的觉醒、地方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政府卫生运动的开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国人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出现,知识精英认识到卫生与民族、国家间的关联。这使得教会公共卫生运动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历届中国政府的注意,并与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展开了合作。更为重要的是,这场运动密切了教会与中国社会的联系,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当时,教会开展了各式的卫生布道活动,如卫生大会布道、卫生文字布道、特殊医疗机构布道、乡村卫生布道等,促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总之,在公共卫生诉求和传教布道的双重影响下,教会开展的公共卫生运动拓展了传教的途径,促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同时运动又将卫生与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将卫生作为强国强种的根本,从而又使其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在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里,教会公共卫生运动受到内外环境的诸多限制,如政治环境、社会发展水平、传教政策以及组织的不完善等,使得教会的卫生运动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但是,它在客观上传播了卫生知识,唤起了民众对卫生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罗辉[4](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郑源[5](2019)在《健康传播视域下报纸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分析 ——以2013年乙肝疫苗及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为例》文中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公众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突发事件发生突然、涉及面广、影响巨大、危及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易引起群体性不安和恐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的健康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健康传播角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进行研究十分重要。2013年乙肝疫苗事件和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是近年来发生的比较典型的、影响较大的与疫苗安全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研究以乙肝疫苗事件和山东疫苗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健康传播视角,详细研究《南方日报》、《健康报》、《南方都市报》三份不同类型报纸的报道情况,分析这三份报纸对两次疫苗事件的报道脉络,报道特点等,总结对两次疫苗事件报道的共性与不同点,找出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改进此类报道。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做了简单介绍。同时,对论文的研究设计,包括对研究的对象、样本的选择及研究类目建构进行详细说明。第二、三部分是对《南方日报》、《健康报》和《南方都市报》样本的具体分析,主要分析2013年乙肝疫苗事件和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的媒体呈现,具体在新闻基本类目和文本分析类目中有何具体特征。第四部分是针对样本分析提出问题,探讨媒体在健康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丁泽丽[6](2017)在《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研究 ——以上海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落后,环境脏乱、饮食不洁、卫生意识淡薄、医药技术滞后等,以致民众死亡率居高不下。红十字会以1863年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诞生。它脱胎于战争救护,最初未涉足公共卫生工作,因其践行人道主义的宗旨与公共卫生的理念不谋而合,公共卫生逐渐纳入红十字会的例行工作。中国红十字会在近代中国特殊卫生状况及人道主义宗旨的促使下,开始从事公共卫生事业。自晚清至民国终结,中国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历经奠基起步、迅速发展、砥砺前进、全面拓展四个阶段。红十字会卫生制度由“一概而论”发展为“分门别类”,卫生机构数量由“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卫生人员培养由“医护包干”发展为“卫生人才”,业务内容由单一的“疫疠防护”发展为综合的“社会服务”。这四点勾勒出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四个阶段的演进轨迹。中国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疫病防治、卫生宣传教育、难民卫生、妇幼卫生四个方面。疫病防治自1912年开始正式纳入红十字会工作范畴,标志中国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的正式开始。为保证该项事业顺利进行,中国红十字设立常设公立医院及临时防疫医院,平时开展接种牛痘、注射时疫药水等预防工作,疫情肆虐时,设立时疫医院,派遣救疫队等展开救治工作。疫病防治工作的实施中体现了公共卫生的公共性:医权共享,惠及贫苦;防治兼施,以防为主;城乡渐进,由城及乡;医患共融,同御疫疠。卫生宣传教育工作自20世纪20年代方开始正式开展,战前的卫生教育主要为卫生理论教育,通过红十字人着文及《中国红十字会月刊》中的卫生“补白”向民众灌输疫病预防、饮食卫生、日常保健等卫生常识。战后,红十字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沿袭战前卫生理论宣传的同时,开展难民卫生教育、红十字青少年卫生训练。难民卫生为抗战期间,中国红十字总会留沪人员组织中外慈善人士成立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开展的卫生工作。上海国际红十字会设立难民救济委员会、医务委员会等卫生组织的同时,联合中华医学会、工部局卫生处成立上海防疫会及难民卫生合作委员会,改善难民收容所环境卫生,开展难民疫病防治,注重难民饮食卫生等。1938年底,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的难民卫生工作相继停办后,由中国红十字总会接办医务委员会工作,直至沪地收容所解散,难民疏散。妇幼卫生工作至复员时期方真正落实,1936年中国红十字会设立妇女部,然因战争影响,徒有虚名,至复员后方名副其实。事实上,在此之前红十字会常设医院的接生工作,抗战期间上海国际红十字会设立的产科医院及开展妇幼身体检查等为复员期间的妇幼工作奠定了基础。复员后,中国红十字会依托各地分会医院、诊疗所、护士学校、产科学校开展此项工作,为保证工作有序进行,制订相关制度。经精心筹划后,各分会妇幼卫生工作有序进行,于妇女推进科学接生的同时,进行妇女卫生训练,于儿童设立儿童营养站,开展儿童健康竞赛等。经中国红十字会的努力及相关组织的协助,中国红十字会的各项公共卫生工作取得一定成就。在中国红十字会推进工作,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历程中,随国内环境变化及红十字事业发展需要,公共卫生事业发生明显变化。其变迁特点主要为工作主体由“总会独揽”到“分会担当”,工作开展由“消极应战”到“主动出击”,工作方式由“单打独斗”到“社会参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努力为其在推进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其传播国际公共卫生理念、引导中国公医制度确立、推进城市卫生工作深入、推动乡村公共卫生发展,对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中国红十字会面临人力物力财力掣肘、房屋问题重重、卫生工作效力受限、红十字标志遭亵渎等困境。追其缘由,一方面由于近代中国天灾人祸频仍,中国红十字会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救援各项灾难,力不从心,及近代中国对公共卫生事业不够重视,投入低;另一方面限于中国红十字会自身的组织局限。因此,中国红十字会在曲折中实现自身价值,推进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杜昱佳[7](2015)在《近十年《人民日报》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的十年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在我国,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卫生事件。从2003年的“非典”到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期间我国经历了 口蹄疫、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大大小小的传染性疾病,这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都曾经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在这些危机爆发时,如何有效的控制这些危机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当代各国政府与媒体的重要任务。《人民日报》是我国的党报,也是我国主流媒体的代表之一,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纸媒,在危机爆发时如何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运用怎样的报道策略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报道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了论述清晰,本文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平缓期和治愈期四个阶段。以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将“非典”事件、甲型H1N1流感事件和埃博拉病毒事件作为案研究例,分析比较《人民日报》在这三次危机事件中在各个阶段的报道策略。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缘由,并着重对国内的相关文献资料做文献分析,同时交代本文的研究主体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概述中,分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特点,说明本文的研究范畴。并从自然界的影响,世界社会经济环境和我国卫生保障体系等方面分析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原因。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将以《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从三次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人民日报》报道策略上的变化。第四章则是对《人民日报》在三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报道策略的对比分析与报道策略变化的原因分析,进一步深入的的对《人民日报》在公共危机中的报道策略进行剖析。最后一章则是对《人民日报》报道策略的不足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前文对《人民日报》在公共危机中的报道策略进行补充与优化。

唐琳琳[8](2013)在《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文中指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们每日都不可缺少的,因而食品安全必定是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媒体相继报道了大量食品安全事件,包括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肯德基的苏丹红、雀巢奶粉的碘超标、哈根达斯的“黑作坊”事件等,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此引发了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大量的质疑和反思。其中牵涉到相关职能部门的长效监管职能、事态评估及应急反应能力、媒体监督与管控、事件责任追查、民众食品安全知识普及、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衔接与沟通等多方面相互交叉的问题,且这些问题均须在短时间内以积极、高效、科学、负责任的方式体现出工作效果,这引发了我们对建立、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的思考。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提高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能力。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调研法、分析归纳法、典型案例研究、专家咨询和现场调研等方法,以社会管理作为基础视角,从“食品安全”和“危机管理”两个概念为出发点,将管理学领域中的危机管理理念引入食品安全的长效管理和应急机制建设中。查找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不足,系统分析国内外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案例,总结其经验,针对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方式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本论文第一、二部分阐述相关概念,介绍管理学中的危机管理理论以及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到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研究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组织体系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危机应对体系,但是分段监管的模式导致危机预防管理失效。工作机制建设方面,我国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成;独立的危机调查机制和食品召回体制尚未形成;风险交流越来越得到重视,但依然是薄弱环节。保障措施方面,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从国家到地方,溯源体系建设普遍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标准及制定流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都亟待加强;另外,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相应的危机应急预案,但其可操作性仍有待完善。第三部分对“三鹿奶粉事件”、“多宝鱼事件”和“瘦肉精事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总结了上述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其中“三鹿奶粉事件”暴露出政府监管缺位,监管机构分散、不协调,检验能力差和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多宝鱼事件”的成功应对凸显了风险分析理念的重要作用,充分说明了食品安全评估必须坚持科学原则,风险管理决策要充分考虑社会和国情因素以及风险信息交流的渠道应统一,内容应通俗易懂。“瘦肉精事件”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包括食品行业“利益为先”;食品安全检测部门之间衔接不畅、检测标准不能适应目前形势、检测范围较窄、日常抽检流于形式;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兽药使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第四部分分析了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立在一套健全灵活的联邦和地方法律体系和食品行业依法生产安全食品的行业自律基础之上。联邦、州和地方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管理美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透明、全责明晰,注重基于风险的食品安全分析方法和预警系统建设,形成了完善的、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测系统、有序的食源性疫情调查制度以及食品召回制度。面对食品安全领域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挑战,美国也对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做出重大变革国,包括重新修订了适用了七十多年的《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颁布《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食品安全现代化法》,并成立联邦食品安全工作组作为联邦政府食品安全行动的中心协调机制,由总统直接负责。第五部分回顾分析了“美国毒菠菜事件”、“美国沙门氏菌污染花生酱事件”和“多州田纳西沙门菌感染爆发事件”。“美国毒菠菜事件”中,美国“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的应急预警机制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同时为我们提供了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及有效应对食品安全危机可供参考的策略选择,主要包括规范生产标准、鼓励地区营销机构签署营销协议、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研究、完善可追溯系统、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美国沙门氏菌污染花生酱事件”处置则凸显了严格的食品召回制度和食品生产安全管理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多州田纳西沙门菌感染爆发事件”充分体现了PulseNet如何在美国食源性疫情的调查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成为近十年来美国最有效的食源性疫情监测网络。最后一部分提出了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完善的对策。首先,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提出应增强食品安全协调机构的整体领导作用;扩大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第二,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方面,提出应建立多渠道的危机预警机制(包括实时监控国内外媒体、研究专业文献,对潜在的风险提前进行检测、利用预警系统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风险变化规律、实现食品安全各管理部门间的预警信息共享、委托第三方承担检验工作、从国外限制中国进口食品清单中寻找风险来源、完善落实举报奖励制度);提高执业人员技术、执法和道德水平;建立危机事后评估机制;切实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库的作用。最后,在保障措施建设方面,提出应加强食品安全危机的风险交流能力;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追溯体系;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惩不法商家;完善问题食品召回程序及操作制度。

潘荣华[9](2010)在《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近代大规模的西医东渐发端于19世纪初,传教士具有首创之功。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初始目标是引领中国人皈依基督福音,但是其结果却造成另一种历史图景:大批传教医生掀起“福音婢女”的神秘面纱,开始把医院作为撒播西医仁爱精神的初始阵地。此后,大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西医学校、成立西医社团、译述西医书籍和创办西医报刊,这些现代性传播工具在将西医传播到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方式注入崭新的现代性因素,特别是报刊这种新型传播工具的采用,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打破普通人际传播的局限,不仅揭开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序幕,将大众传播工具和传播模式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而且大大提高西医传播的效果。如果说传教士拉开报刊传播西医的序幕,那么,晚清时期,早期的本土西医群体和留日医学生群体创办的启蒙报刊,则打破外国人操控西医传播权的局面,开创国人主动接受和自觉传播西医的历史新篇章。当然,从其规模和影响上看,自办启蒙报刊尚不足以与传教士报刊相抗衡,但客观上加速了西医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对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祛除教会医学的毒魅,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特别是陈垣,在学生时代就将个人前途和民族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支持收回医学教育权的运动,善于利用报刊的强大宣传和教育功能,开辟一条独特的医学救国之路,他以“着述医”自称,以卫生报刊为阵地,以医学救国为主线,努力宣传救国、保民、强种思想,使救国思想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彰显和传播。从历史传承和空间扩散上看,民国时期西医传播事业较之晚清时期有空前发展,这不仅表现为西医报刊总量飞速增长,也表现在西医传播事业的历史进程上。虽然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使得西医传播进程呈现出阶段性顿挫和地域性差异,但是始终弦歌不绝,艰难发展。特别是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报刊总量超过前期任何一个阶段,传播中心也历经数次变迁,先是以上海为全国性中心向周围扩散,抗战时期又移至中西部中心城市和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一个多中心多向性扩散网络,传播环境的改善和良性生态的形成,进一步增强报刊传播西医的能力。革命根据地地处偏僻落后的农村,生活环境艰苦,文化教育卫生条件落后,疫病严重威胁军民健康。但是革命根据地克服各种困难,因陋就简,广泛利用各种党报党刊和专业报刊,结合其它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卫生宣教运动。虽然根据地卫生报刊种类少,生存难,但是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下,胜利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把根据地建设成中国卫生宣教事业的先进地区,为各个时期中国农村的卫生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为解放后全国卫生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从传播主体上看,医校报刊、团体报刊、官办报刊、专科报刊和报纸副刊的纷纷出现,表明多主体传播格局已经形成,组织传播最终成为报刊传播西医的主要形式。首先,医校报刊是教育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师生学术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和弘扬医学救国精神和职业理念的重要平台。其次,社团与报刊共生是当时中国医界的一道风景线。西医群体、西医社团和西医报刊相辅相成,构成医学发展的内部支撑体系,特别是专科报刊,为西医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现代医学体制在中国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备。再次,以通俗、简明为特征的报纸副刊纷纷问世,标志着西医传播已经开始由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进行科学教化的等级传播模式。此外,作为政府喉舌的官办报刊,在舆论导向、采编质量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对西医传播事业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多元传播格局下西医传播事业的繁荣,给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什么?文章分别以医校报刊、学术期刊、医团报刊为中心,对西医传播的效果作一宏观考察。首先,民国时期,政府多次颁布法令,收回教育主权,推行学制改革,自办医学院校逐渐取代教会医学校,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医传播组织,为西医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准备大批后备人才。其次,西医的不断传入预示着西医传播已经从信息接收转变到体制构建上来——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实践模式的本土化。学术社团和学术报刊的问世为西医体制在中国的移植与再造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向专深方向发展,也促成西医共同体的壮大。再次,西医共同体不仅是现代医学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成为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政府施为、社会参与、服务大众是公共卫生的基本特点。公共卫生制度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医学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过程。事实上,西医共同体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卫生制度时,非常注意公共卫生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推进,从而指明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薄涛[10](2009)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理论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人类已由传统社会步入风险社会乃至高风险社会。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地域来说,突发事件越来也越成为一种“常态”。2001年美国的“9.11”和随之而来的白色炭疽粉末事件把国际社会带入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状态。2003年肆虐32个国家和地区的“SARS事件”,更是为全球突发公共危机应对进一步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力度完善其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社会公平、社会善治和有效的应急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三大基石。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为前提和保障。灾害不断,事故频发,不仅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也会导致已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丧失殆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CDC)是构成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主要组织机构,其应急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效果的好坏。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不能完全准确预测的,但是还是可以预防的,至少能够从程度上减轻或者从速度上减缓其影响和损失的,因此,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行评价,检验各级CDC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所拥有的人力、组织、机构、技术和资源等应急要素的完备性、协调性以及最大程度减轻事件损失和影响的综合能力,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SARS后经过三年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各级CDC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连续经受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县级CDC往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现场反应人”,直接面对救灾防病的主战场,其水平与能力如何,能否正确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与发展趋势进而采取及时和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于能否成功地应对和预防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的立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实要求:一是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二是应急处置工作的现实证据要求;第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理论研究的缺乏:定义的不统一、事件分类分级尺度混乱、评价指标基础研究的缺乏、评价标准基础研究的缺乏、评价方法基础研究的缺乏;第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实务的挑战:目前,对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的主体多为城市、政府的应急能力,或者某种灾害等应急能力的研究;而对CDC应急能力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省地市,有限的县级CDC的应急能力研究侧重的维度、研究的深度不够,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不合实际。应急能力评价既不能够体现能力评价的导向和示范功能,也不能更好地促进县级CDC应急能力建设。开展县级CDC的应急能力评价研究,既是县级CDC应急能力建设的基础之基础,又是检验其应对突发事件时所拥有的人力、组织、机构、手段和资源等应急要素的完备性、协调性,以及找出应急管理中的优势和差距从而强化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工作。并且,这种自下向上的决策更加实事求是,能够结合实际,更加符合现代管理学的要求。研究目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研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应急、应急管理等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发生机理、分级分类和应对机制,以及应急能力构成要素和评价体系;通过现场调查和理论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成功经验和做法,探索建立县级CDC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为县级CDC应急能力建设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对应急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县级CDC应急能力进行缺陷诊断,识别出其应急管理工作中较为满意和需要改进之处,并提出规划和整改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按照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系统与局部相结合,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采用理论方法与实证方法两大类手法,通过对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行评价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发展我国基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政策建议,以供决策者参考。本研究通过文献复习掌握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和能力评估的现况、所用的评估体系和指标的优缺点等,构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运用系统分析法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应急能力分析以及应急能力评价构成的核心要素分析。根据所获得的资料、经验和事实,进行逻辑思辨,运用演绎、归纳与类比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活动。运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建立应急能力评价初评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和指标的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并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择青岛作为样本调查城市,利用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理论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机理与应对机制。明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与分类标准,提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成的“三要素”、“四要素”机制,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人、物、环境和管理4种基本的因素。并从发生、发展、演化三个进程,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理体系分成三个体系、八个类型。2.概念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包括时间维、知识维、逻辑维三个维度层面。明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防范阶段、处置阶段与预后恢复阶段三阶段全过程的核心应急响应能力。并对应急能力评价指标集确立为技术要素指标集和管理要素指标集。3.确立了CDC应急能力构成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并构建了CDC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STORM框架,包括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并提出了CDC应急能力评价标准,四个等级状态以及应急能力规划措施和优先建设领域。4.利用建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对样本城市12个区市CDC的应急能力现状进行了评价,应急能力等级状态为“应急能力弱”;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提升运行管理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的权重,可分别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的综合得分;提升运行管理指标权重的同时,平均降低其余一级指标的权重,可提升12个区市综合应急能力得分。结论和建议1.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应该突出县级CDC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特殊性,并与突发事件的共性相结合。通过客体与主体、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围绕县级CDC应急能力评价这个中心确定了反映县级CDC应急能力的五个层面的内容。2.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综合指数必须反映预测预警、技术实施、资源储备、运行管理和获得外援五个各自的权重对指标体系的影响,这是评价CDC应急能力大小的主要指标。3.在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县级CDC应急能力的提高是预测预警能力、技术实施能力、资源储备能力、运行管理能力和获得外援能力五个方面动态下相互协调的理想或完美状态及其实现过程。4.提高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过程中,五个维度的有机协调必须以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前提条件。因此,无论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内涵还是从其评价实践看,都应该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其应急能力评价的载体。完善该指标体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5.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县级政府和部门是处置一般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从12个区市实证结果看,各地政府在确保经济投入的前提下,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理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的建设和提升,以确保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能够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置和应对。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目标定位于有重要现实价值但缺乏理论关注的领域。现有研究多以建立区域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指标体系为主,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定位于公共卫生机构的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及其支持理论的探索。本研究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机理、特征入手、探讨其应对机制,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应急响应能力这一对矛盾的规律,能促进我国加强应急管理理念,补充与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处置的相关理论体系。第二,研究对象定位于处于应急处置一线负有重要防御责任的县级CDC。县级CDC因为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第一线,担负着大部分的防御处置任务,但目前对其研究所侧重的层面与研究的深度均不够。本研究通过对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立足县级CDC,通过重点分析其应急能力并构建其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我国实施应急战略,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估工作,加强CDC重大灾害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三,研究方法与指标筛选上注重综合与全面,可有效实现机构自身纵向评价与机构间横向评价。通过专家咨询与AHP层次分析法所构建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对CDC自身应急综合能力进行清晰评价,而且能够为不同机构之间评价甚至第三方评价提供一个可行的标准与操作工具。这对查找应急能力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的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是一个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繁杂、支持理论多学科并存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公共卫生具体实践中,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能力评价都非常重视。本研究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建立了能力评价指标和模型的框架,但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和自身研究能力有限,肯定还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第一,在研究样本上。本研究的样本为青岛市12个区市的CDC。虽然对全部样本都进行了调查,并且从研究目的上能够满足研究要求,但从研究样本上看,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二,在各级指标选取方面。由于缺乏对县级CDC进行应急能力评价的深入研究和经验,可能会漏掉一些评价指标,或出现选取不合适的情形。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使该指标体系更加完整且合理。第三,在分级分类研究方面。本研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类,从理论上构建了以传染病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模型,由于时间和资金的原因,专家小组分级法的具体实现有一定困难,因而不能给出各个指标的权重,使得分级未能实现具体的量化操作。研究展望第一,完善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本课题的区域性实证研究为评价县级CDC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样本的调查或者在一个区域连续多年数据的收集,将为更加科学、合理地全面评价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供完善依据,这为课题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二,完善各级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类,从理论上构建了以传染病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模型,但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传染病进行分级实证研究,更没有对各种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结果可作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的起点,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科学分类分级的目标。

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关于征集“中国不明原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追述(第二集)”稿件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关于征集“中国不明原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追述(第二集)”稿件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图书馆应急服务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图书馆的影响
二、疫情期间图书馆应急服务内容
    (一)图书馆角色定位发生转变
    (二)服务内容打破常规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图书馆应急服务存在的不足
    (一)危机管理制度缺失,危机管理意识薄弱
    (二)多组织多部门的沟通联动不足
    (三)线上信息服务局限,馆员业务素质尚需提升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图书馆应急服务改进策略
    (一)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卫生防疫工作常态化
    (二)依托顶层设计,强化图书馆联盟优势及馆际协作
    (三)创新服务形式,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
    (四)构建渐进式服务模式,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五)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复盘与存档工作
结语

(3)近代中国基督教会公共卫生运动研究(190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范围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中国基督教会公共卫生运动的缘起
    一、时代趋势:全球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西方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
        (二)公共卫生运动在全球的扩展
    二、现实需要:近代中国公共卫生的现状与需求
        (一)近代中国公共卫生的落后
        (二)中国各界对公共卫生的提倡
    三、自我需求:基督教会在华发展的需要
        (一)应对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
        (二)基督教会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 基督教会在华公共卫生运动的演进
    一、教会公共卫生运动的发端与初步发展(1901-1919)
        (一)中华博医会的早期提倡与实践
        (二)青年会的加入与推动
        (三)公共卫生运动的初步发展
    二、教会公共卫生运动的全面发展(1920-1927)
        (一)教会团体的广泛参与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空间扩展
        (三)公共卫生运动内容的调整
        (四)时局变动中的受挫与恢复
    三、教会公共卫生运动的调整和转变(1928-1937)
        (一)公共卫生组织的重组
        (二)与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开展合作
        (三)公共卫生运动在空间上继续推进
第三章 基督教会公共卫生运动的主要形式
    一、知识传播:公共卫生读物的印发
        (一)印发卫生读物的缘起
        (二)卫生读物的出版情况
        (三)卫生读物的发行方式
    二、宣传教育:卫生教育运动的开展
        (一)举行卫生游行
        (二)开展卫生演讲
        (三)举办卫生展览
        (四)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
    三、保持清洁:近代城乡卫生改良运动
        (一)教会医院卫生的改善
        (二)提倡厕所改良
        (三)清洁运动
        (四)灭蝇运动
    四、预防疾病:开展疾病防治运动
        (一)种痘运动
        (二)防疫运动
        (三)防痨宣传
        (四)花柳病防治
第四章 基督教会在特定群体中的公共卫生运动
    一、教会人员的健康保健
        (一)教会人员的健康受到关注
        (二)教会人员的体检和预防接种
        (三)教会活动场所的公共卫生活动
    二、教会学校中的卫生运动
        (一)学校卫生受到重视
        (二)完善校医制度
        (三)开展学校卫生运动
    三、妇婴卫生运动的开展
        (一)举行儿童卫生运动
        (二)开展妇女卫生教育
        (三)生育卫生
    四、劳工中的卫生运动
        (一)劳工卫生问题的提出
        (二)调查劳工卫生状况
        (三)劳工卫生运动
第五章 基督教会公共卫生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
    一、教会公共卫生运动与中国社会各界的关系
        (一)历届政府与教会公共卫生运动
        (二)社会精英与教会公共卫生运动
        (三)普通民众与教会公共卫生运动
    二、教会公共卫生运动与传教事业
        (一)毕德辉与卫生传教策略的提出
        (二)形式多样的卫生传教
        (三)教会公共卫生运动对传教事业的影响
    三、医疗卫生知识的传播与近代中国观念习俗的变迁
        (一)西方医疗卫生知识的传播
        (二)民众医疗卫生观念和习俗的改变
    四、教会公共卫生运动对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
        (一)对中国公共卫生运动的示范作用
        (二)推动了政府卫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基督教会公共卫生运动在华境遇
    一、教会公共卫生运动的成就与局限
        (一)教会公共卫生运动的成就
        (二)教会公共卫生运动的局限
    二、教会公共卫生运动现实境遇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社会环境的制约
        (二)卫生传教政策的限制
        (三)缺乏强有力的卫生组织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健康传播视域下报纸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分析 ——以2013年乙肝疫苗及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综述
        1.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健康传播研究综述
        1.2.3 疫苗事件研究综述
    1.3 概念界定
        1.3.1 健康传播
        1.3.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案例选择
        1.4.4 媒介选择
        1.4.5 样本选择
        1.4.6 类目构建
2 2013年乙肝疫苗事件媒体呈现
    2.1 样本内容分析
        2.1.1 报道数量与报道时间
        2.1.2 报道内容
        2.1.3 报道版面
        2.1.4 稿件来源
        2.1.5 信源
    2.2 样本文本分析
        2.2.1 标题
        2.2.2 报道基调
    2.3 小结
3 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媒体呈现
    3.1 样本内容分析
        3.1.1 报道数量与报道时间
        3.1.2 报道内容
        3.1.3 报道版面
        3.1.4 稿件来源
        3.1.5 信源
    3.2 样本文本分析
        3.2.1 标题
        3.2.2 报道基调
    3.3 小结
4 对媒体健康传播的反思
    4.1 两次疫苗时间媒体呈现的异同点
        4.1.1 两次疫苗事件媒体呈现的相同点
        4.1.2 两次疫苗事件媒体呈现的不同点
    4.2 媒体报道存在的问题
        4.2.1 体现政府本位,受众立场缺失
        4.2.2 渲染过度,媒体失范
        4.2.3 健康知识传播质与量不佳
        4.2.4 媒体对危机的预警不足
    4.3 存在不足的原因
        4.3.1 政策原因
        4.3.2 舆论生态改变
        4.3.3 媒体自身原因
        4.3.4 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
    4.4 媒体报道改进建议
        4.4.1 加强预警,提高受众健康素养
        4.4.2 树立健康传播意识,满足受众健康需求
        4.4.3 关注公众议程,把握舆论导向
        4.4.4 加强自律,培养专业人才
5 结语
参考文献

(6)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研究 ——以上海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的演进
    第一节 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兴起的社会背景
        一、近代中国的公共卫生状况
        二、红十字会的人道主义宗旨
    第二节 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的演进历程
        一、奠基起步阶段:1904-1918 年
        二、迅速发展阶段:1919-1936 年
        三、砥砺前进阶段:1937-1945 年
        四、全面拓展阶段:1946-1949 年
    小结
第二章 红十字会疫病防治工作
    第一节 红十字医疗机构
        一、常设公立医院
        二、临时防疫机构
    第二节 防治行动与成效
        一、总会于沪期间(上):沪地治疫
        二、总会于沪期间(下):赴外救疫
        三、总会离沪期间:沪地分会防疫
    第三节 疫病防治中的公共性
        一、医权共享 惠及贫民
        二、防治兼施 以防为主
        三、城乡渐进 由城及乡
        四、医患共融 同御疫疠
    小结
第三章 红十字会卫生教育工作
    第一节 抗战爆发之前:宣传卫生理论知识
        一、印发红十字卫生书籍
        二、红十字人的卫生理论教育
        三、《中国红十字会月刊》上的卫生“补白”
    第二节 抗战爆发之后:理论与实践共进
        一、卫生理论宣传的继承与发展
        二、战时上海难民卫生教育
        三、红十字青少年卫生训练
    小结
第四章 红十字会难民卫生事业
    第一节 难民收容所环境卫生
        一、难民云集与所内环境卫生
        二、环境卫生机构的成立
        三、卫生整饬行动的开展
        四、改善效果与行动分析
    第二节 难民疫病防治
        一、疫病流行概况
        二、组设疫病防治机构
        三、预防措施及成效
        四、救治行动及成效
    第三节 难民饮食卫生
        一、收容所自来水供应
        二、改良难民膳食标准
        三、变更标准与终止给养
    小结
第五章 红十字会妇幼卫生工作
    第一节 红十字会妇幼卫生工作的背景与筹备
        一、妇婴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妇婴卫生工作的“前车之鉴”
        三、妇女生活指导部的“名副其实”
    第二节 妇女卫生工作的开展与成果
        一、红十字医疗机构的科学接生
        二、红十字妇女卫生训导
        三、工作方式及成效分析
    第三节 红十字儿童卫生工作——以儿童营养供给为中心
        一、设立儿童营养站
        二、儿童健康调查
        三、营养供给与成就
    小结
第六章 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评析
    第一节 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变迁的特点
        一、工作主体:由“总会独揽”到“分会担当”
        二、工作开展:由“消极应战”到“主动出击”
        三、工作方式:由“单打独斗”到“社会参与”
    第二节 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的作用
        一、传播国际公共卫生理念
        二、引导中国公医制度确立
        三、推进城市卫生工作深入
        四、推动乡村公共卫生发展
    第三节 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困境与成因
        一、红十字公共卫生事业的困境
        二、红十字公共卫生事业困境的成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后记

(7)近十年《人民日报》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 国际背景
        2. 国内背景
        3. 选题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国内研究综述
        2. 国外研究综述
        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三)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 内容分析法
        (2) 个案研究法
        (3) 文献分析法
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一)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二)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三) 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原因
        1.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自然环境恶劣,引发疫情的爆发
        2. 社会文化与经济的交流引发的人口流动频繁,加剧疫情扩散
        3. 缺乏对新病源的认识,增加了预防的难度
        4. 我国公共卫生预防监督体系的不健全
三、《人民日报》对三次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策略的具体分析
    (一) 《人民日报》的概况分析
        1. 《人民日报》的基本概况
        2. 样本分析
    (二) 《人民日报》关于“非典”报道的分析
        1. 《人民日报》对“非典”的报道回顾
        (1) 潜伏期(2002年底至2003年1月末)
        (2) 爆发期(2003年2月到5月初)
        (3) 平缓期(5月上旬到6月24日)
        (4) 治愈期(6月14日至9月)
        2. 《人民日报》有关“非典”报道的分析
        (1) 报道数量上的分析
        (2) 报道内容上的分析
        (3) 报道话语上的分析
        (4) 《人民日报》关于“非典”报道策略的分析
    (三) 《人民日报》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分析
        1. 《人民日报》对“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回顾
        2. 《人民日报》关于“甲型H1N1流感”报道的分析
        (1) 报道数量上的分析
        (2) 报道内容上的分析
        (3) 报道话语上的分析
        (4) 《人民日报》关于甲型H1N1流感报道策略的分析
    (四) 《人民日报》对“埃博拉病毒”报道的分析
        1. 《人民日报》对埃博拉病毒的报道回顾
        2. 《人民日报》对埃博拉病毒报道的分析
        (1) 报道数量与议题的分析
        (2) 报道话语上的分析
        (3) 《人民日报》对埃博拉病毒的报道策略分析
四、《人民日报》对三次公共卫生事件中报道策略的对比及原因分析
    (一) 《人民日报》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策略对比
        1. 《人民日报》在三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策略上的相同之处
        (1) 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策略
        (2) 融社会核心理念于新闻报道的报道策略
        (3) 危机传播中发挥“以人文本”的报道理念
        (4) 科学的信息说服加强预防措施的报道策略
        2. 《人民日报》在三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策略上的不同之处
        (1) 由封锁到疏导的报道理念转变
        (2) 由新闻宣传模式到信息传播模式的转变
        (3) 危机传播中对政府媒介形象塑造的报道策略转变
    (二) 《人民日报》报道策略变化的原因
        1. 社会转型带来的政策变化
        2. 《人民日报》的角色转变
        3. 不同的疫情状况导致报道策略的差异
五、《人民日报》在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报道策略的优化
    (一) 《人民日报》在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报道策略的不足
    (二) 《人民日报》在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报道策略的优化
        1. 潜伏期:树立危机意识,未雨绸缪
        (1) 完善监测网络,建立预警机制
        (2) 建立危机报道机制,沉稳应对危机
        2. 爆发期:全面及时的报道,安定民心
        (1) 联合网络全面准确及时的公开信息,避免信息堵塞
        (2) 把握适度原则,避免过犹不及
        (3) 上下沟通,做好“桥梁”工作
        3. 平缓期:减少议程设置,加大预防信息
        4. 治愈期:反思工作,普及健康知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 危机管理理论
        (一) 危机的概念
        (二) 危机的特征和分类
        (三) 危机管理的涵义、原则和阶段
    二、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理论
    三、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理念
        (一)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内涵
        (二)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四、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范式
        (一)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原则
        (二)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构建标准
    五、 本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已经形成从国家到地方各级的危机应对体系
        (二) 分段监管的模式导致危机预防管理失效
    二、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工作机制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监测预警机制
        (二) 食品安全危机调查机制
        (三) 食品召回
        (四) 食品安全危机应急报告和信息公布制度
    三、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保障措施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法律法规日益完善
        (二) 溯源技术仍是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技术障碍
        (三) 食品安全标准仍要继续完善
        (四) 食品检测技术亟待加强
        (五)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仍待研究
    四、 本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我国典型食品安全危机案例分析
    一、 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特点与分类
    二、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分析
        (一) 事件回顾
        (二) 事件处理的主要经验
        (三) 事件处理的主要教训
    三、 多宝鱼事件分析
        (一) 事件回顾
        (二) 事件处理的主要经验
    四、 瘦肉精事件分析
        (一) 事件回顾
        (二) 事件暴露的问题分析
        (三) 事件处理的主要经验
    五、 食品安全事故案例综合评述
第四部分 美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经验
    一、 美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组织体系
        (一) 联邦食品安全工作组
        (二) 联邦层面
        (三) 州与地方层面
    二、 管理机制
        (一) 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
        (二) 食品安全危机调查
        (三) 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
        (四) 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和系统的责任机制
    三、 保障措施
        (一) 法律法规
        (二) 风险分析和预防措施
        (三) 《食品保护计划》
        (四) 成立国家科学院食品安全管理特别研究小组
第五部分 美国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案例分析
    一、 2006 年美国“毒菠菜”事件分析
        (一) 事件回顾
        (二) 经验与启示
    二、 美国沙门氏菌污染花生酱事件分析
        (一) 事件回顾
        (二) 经验与启示
    三、 美国多州田纳西沙门菌感染爆发
        (一) 事件回顾
        (二) 经验与启示
    四、 本部分的主要结论
第六部分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 职责明确的组织体系
        (一) 增强食品安全协调机构的整体领导作用
        (二) 扩大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二、 高效合理的危机管理机制
        (一) 建立多渠道的危机预警机制
        (二) 完善问题食品召回程序及操作制度
        (三) 加强食品安全危机的风险交流能力
    三、 立体、全面的保障措施
        (一) 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追溯体系
        (二) 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惩不法商家
        (三) 建立危机事后评估机制
        (四) 提高执业人员技术、执法和道德水平
        (五) 切实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库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论着
致谢

(9)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关于近代报刊、西医报刊、西医传播和报刊传播西医的研究
        (二) 相关近代医学史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本文努力的方向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第一章 传教士开创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之先河(1807-1911年)
    一、动机与路径:西医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选择
        (一) 藉医传教: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艰难博弈
        (二) 传播路径:从医疗空间到舆论空间的多维渗透
    二、传教士:报刊传播西医之发端
        (一) 报刊:一种面向中国人的新型传播媒介
        (二) 西医传播:从综合报刊到专业报刊的嬗变
    三、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 国人自办启蒙报刊传播西医之早期动员(1886-1911年)
    一、尹端模:第一份自办医刊的创办者
    二、青年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以《医学卫生杂志》和《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为中心
        (一) 从革命报人到着述医: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
        (二) "着述医"陈垣的医学着述及其历史影响
    三、赴日留学:德日西医体系的传入
        (一) 留学日本:国人留学习医的"终南捷径"
        (二) 日本: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外努力
        (三) 上海: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内探索
    四、自办西医启蒙报刊的示范意义
第三章 以城市为中心西医传播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912-1949年)
    一、民国时期西医报刊历史传承的特点
        (一) 时空分布
        (二) 阶段性顿挫和持续性发展
        (三) 地域性分异和网络化扩散
    二、上海:西医传播全国中心的确立及其动因
        (一) 经济繁荣的拉动
        (二) 西学东渐的推动
        (三) 西医群体的努力
        (四) 租界卫生的示范
        (五) 政府决策的导引
    三、抗战时期传播中心的西移及其影响
        (一) 抗战时期传播中心西移的原因
        (二) 传播中心西移的重要意义
        (三) 传播中心西移后西医传播内容的拓展
第四章 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的勃兴(1931-1949年)
    一、土地革命时期卫生报刊的萌芽及其防疫宣传
        (一) 卫生专业报刊的萌芽
        (二) 综合性报刊的防疫动员
    二、抗日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发展及其卫生宣教
        (一) 新四军二、三师的《医务生活》与《先锋医务》
        (二) 山东军区的《军医杂志》、《山东医务杂志》和《胶东医刊》
        (三) 陕甘宁边区的《国防卫生》及其它综合性报刊
    三、解放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拓展
        (一) 《山东卫生》
        (二) 《健康报》(复刊)
        (三) 《野战卫生》与《中南卫生》
    四、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的历史经验
        (一) 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各级领导身体力行
        (二)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政策跟进
        (三) 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党报专刊
        (四) 目标明确,突出重点
        (五) 科学实用,务求实效
第五章 多主体传播格局下中国近代医学的走向(1912-1949)
    一、多元主体传播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 医校报刊蓬勃发展
        (二) 社团报刊脱颖而出
        (三) 专科报刊异军突起
        (四) 卫生副刊异彩纷呈
    二、教育传播的国家化与西医群体的成长——以校办报刊为中心
        (一) 教育体制的转换及其对西医教育的影响
        (二) 医校报刊的繁荣
        (三) 医校报刊成为西医群体成长的舞台
    三、现代医学体制的移植与再造——以专业社团的学术期刊为中心
        (一) 中华医学会与西医体制的构建
        (二) 中华护士会与中国护理学的发展
        (三) 中国生理学会与中国生理学的奠基
        (四) 中华民国药学会与中国药学的肇兴
    四、传统卫生模式的颠覆与超越——以民间社团的普通报刊为中心
        (一) 政府施为与社会参与:现代公共卫生之滥觞
        (二) 让公众理解传染病:以中国防痨协会和中华麻风救济会为例
        (三) 妇女与儿童的发现:以节育运动和慈幼运动为例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1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理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与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3 思路与方法
    1.4 内容与结构
    1.5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应急能力和评价文献综述与理论借鉴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理论述评
    2.2 应急管理理论相关文献评述
    2.3 应急能力及评价研究进展
    2.4 应急能力评价方法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分析
    3.1 系统论
    3.2 控制论
    3.3 信息论
    3.4 突变论
    3.5 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
    3.6 协同论
    3.7 风险理论
    3.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鲁棒性研究
    3.9 复杂系统理论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机理与应对机制理论研究
    4.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界定与判断
    4.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分级
    4.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4.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机理
    4.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内涵
    4.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核心要素分析及评价研究
    5.1 应急能力的内涵与特点
    5.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核心要素分析
    5.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的基本理论
    5.4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疾控机构应急能力构成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1 疾控机构应急能力核心要素分析
    6.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实证检验
    7.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7.2 调查结果分析
    7.3 模拟分析:模拟提高指标的权重后应急能力指数的变化
    7.4 基于调查结果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诊断
    7.5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规划与政策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8.4 本章小结
附录
    应急能力评价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关于征集“中国不明原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追述(第二集)”稿件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图书馆应急服务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J]. 刘海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10)
  • [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的健康传播研究[D]. 孟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近代中国基督教会公共卫生运动研究(1901-1937)[D]. 牛桂晓.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4]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健康传播视域下报纸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分析 ——以2013年乙肝疫苗及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为例[D]. 郑源. 浙江大学, 2019(01)
  • [6]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研究 ——以上海为中心[D]. 丁泽丽. 苏州大学, 2017(04)
  • [7]近十年《人民日报》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策略的研究[D]. 杜昱佳. 湖北大学, 2015(05)
  • [8]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D]. 唐琳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3(01)
  • [9]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D]. 潘荣华. 安徽大学, 2010(10)
  • [1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理论与评价研究[D]. 薄涛. 山东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对《中国不明原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述(二)》稿件征集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