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综合发展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应

稻田养鱼综合发展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应

一、稻田养鱼综合开发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胡涛,齐晔,孙鸿良[1](2021)在《中国生态农业四十年:回顾与展望——纪念生态农业理念倡导者马世骏先生逝世30周年》文中认为本文追溯了马世骏先生倡导的生态农业理念的提出及其产生背景,对中国生态农业40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认为生态农业理念被广泛接受,并进入生态文明新阶段;生态农业技术经济体系建立、生态经济效益不断上升;生态农业对实现碳中和的作用逐渐凸显。同时,本文也指出了目前生态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生态农业的工程化、体系化程度仍不够高;生态农业与碳市场衔接度不高;市场上的生态农产品尚需消费者的更多认可;生态农业建设缺乏充分的政策支持;生态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程度依然偏低。展望未来的生态农业建设,作者认为:生态农业建设应更加工程化、智能化、低碳化;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化价值提高;生态农业的政策更加精准化、协调化;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国际市场上受到高度认可,产品可信度将不断提高。

谭淑豪,刘青,张清勇[2](2021)在《稻田综合种养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效果——以湖北省稻虾共作为例》文中指出关注以稻虾共作为代表的稻田综合种养土地利用新型模式,基于在湖北省潜江市和荆州市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投入导向DEA方法,测算和比较了稻虾共作户和水稻单作户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效果。研究发现:与水稻单作相比,稻虾共作能够改善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效果;但调研区一半以上的共作农户仍然延续着传统粗放的生产模式,生产中存在严重的过量投入,阻碍了其土地利用生态—经济效果的进一步优化。此外,若忽略环境污染,只考虑经济效果,将导致稻虾共作的土地利用效率被高估45.28%。目前,稻虾共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亟需把环境影响纳入土地利用效率评估中,贯彻"双水双绿"的发展理念,引导农户合理安排各项生产投入,切实优化稻虾共作的生态—经济效果,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徐跑[3](2021)在《中国稻鱼综合种养的发展与展望》文中认为中国是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大力发展推广,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中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中占有较大比例。本文通过概述稻鱼综合种养的原理及关键技术、主要模式、相关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方面阐述了稻鱼综合种养的贡献,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和普及,推进稻鱼综合种养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加强稻鱼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稻鱼综合种养产业的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梁军能,谭芸,郭忠宝,陈丽婷,罗丽俐,罗立鸣,罗永巨,肖俊[4](2021)在《稻-渔生境优化改造与种养试验效果分析》文中指出探讨了稻田养殖田间工程改造模式,优化稻-渔生境,筛选验证适宜的稻田养殖品种,挖掘稻田种养生产潜力。在广西玉林地区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点开展环形沟、"丰"字沟、池-田适时耦合3种不同改造类型的稻田综合种养试验,主养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种植杂交水稻"丰田优553",进行养殖鱼类产量、产品规格、成活率和水稻产量等产出效果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田间工程单元化集约化整合改造和稻-渔环境优化升级,沟涵对稻田的比例控制在10%,养殖水体容量较常规类型增加约50%,同时满足了稻-渔共作各自的环境需求;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养殖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的平均产量分别达488.5、351.0和330.2 kg/667 m2,成活率分别达92.1%、91.7%和86.9%,较环型沟、"丰"字沟类型稻田极显着地提高(P<0.01);产品规格分别为663、638和19 g,在正常生产周期内普遍达到商品鱼上市规格。研究优选出一套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技术高度融合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王强盛,余坤龙,倪雪颖,张慧[5](2021)在《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过程及技术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渔综合种养(稻田养鱼)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2012年以来发展极为迅速,为现代农业的绿色高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概述了稻渔综合种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成效,分析了当前稻渔综合种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稻渔综合种养需要深入研究的技术趋势,为稻渔综合种养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曲兆凯[6](2021)在《宁夏稻渔模式水肥调控、放蟹密度和饲料投喂量对水稻及鱼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针对宁夏贺兰县稻渔模式水肥利用率较低,无水肥调控、放蟹密度、饲料投喂量最优组合方案可循等问题,采用正交试验与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系统地进行了稻渔模式的(下)不同稻田水层深度、沼肥及氮肥施量、放蟹密度、饲料投喂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影响研究,对促进宁夏稻渔模式提质增效和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稻蟹模式的不同水层深度(H)、追肥量(F)、放蟹密度(D)、饲料日投喂量(S)对水稻与河蟹生长、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得出了不同因素对水稻与河蟹生长指标、产量和品质的主次因素、单因素变化规律和综合指标的因素最优组合方案。结果表明:水稻光合指标(Pn、Gs、Tr)和SPAD值随H与F的增大而增大,随着D和S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H和F对于净光合速率(Pn)影响显着,D和S影响不显着,因素主次顺序为F>H>D>S;水稻与河蟹的产量均随着H和F的增加而增加,水稻产量随D和S的增加先增后减,河蟹产量随着D增加而显着增加,随S的增加先增后减,对水稻与河蟹产量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分别为F>H>D>S、D>H>F>S,四因素对水稻与河蟹产量均有显着性影响;稻米食味值随着H和D增加而增加,随着F增加先增后降,随着S增加而降低,H、F和S对于食味值影响显着,D影响不显着,因素主次顺序为H>F>S>D;蟹肉粗蛋白、粗灰分、氨基酸总量(TAA)及钙含量均随H与F的增大而增大,除钙含量随S的增大而减小外,其余均随D和S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H和F影响显着,D和S影响不显着,各因素对TAA和钙含量主次顺序为H>F>D>S;各处理水稻成熟后期稻田土壤养分比初始土壤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分别提高了 32.1%~86.5%、2.8%~109.1%、61.9%~91.5%、5.1%~72%,pH和水溶性盐含量分别降低了 0.9%~4.3%、33.5%~47.3%;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四因素的增大而增大,H和F有显着性影响,D和S影响不显着,因素主次顺序为H>F>S>D。综合考虑主次因素、显着性和稻蟹种养综合成本与经济效益,确定最优水平组合为H3F3D2S1,即采用水层深度为11cm,追肥量为6+300+400kg/667m2(尿素+沼渣+沼液)、放蟹密度为6kg/667m2,饲料日投喂量为480g/667m2时,水稻与河蟹的产量最高,分别为653.32kg/667m2、29.64kg/667m2,同时二者品质也较优,稻米食味值为83.7分,蟹肉氨基酸总量为15.85g/100g,稻田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53g/kg,对盐碱地改良效果较好。(2)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稻蟹模式的不同稻田水层深度和氮肥追施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浅水层低肥(H1F1)处理的水稻生长、光合、产量及品质指标比中水层中肥(H2F2)对照和其他7个处理更优,H1F1处理水稻株高比对照提高8.92%,净光合速率提高30.72%,水稻产量增加11.41%,稻米胶稠度和食味值分别增加5.5%和2.9%。深水层低肥(H3F1)处理的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指标比对照(CK)和其他7个处理更优,H1F1处理的河蟹体重、体长和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4.8%、30.7%和9%,河蟹肌肉粗蛋白含量与氨基酸总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8.9%和14.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稻蟹种养成本,采用“10+20”cm的浅水层、“4+10”kg/667m2氮肥追施量的稻蟹模式较优,水稻与河蟹产量分别为597.25kg/667m2、28.12kg/667m2,稻米食味值为76.8分,蟹肉氨基酸总量为14.31g/100g。(3)采用对比试验,在稻鱼和稻蟹两种模式下,分别设置沼液低施量(B1)和沼液高施量(B2)稻田及环沟为处理,以常规追施尿素稻田及环沟为对照(CK),研究了稻田施加沼液对草鱼与河蟹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施加沼液处理的鱼、蟹的形体指标均优于对照,B1处理的鱼、蟹形体指标优于B2,鱼、蟹产量大小顺序均为B1>B2>CK;此外,稻田施加适量沼液对于草鱼肌肉系水力有改善作用,但沼液施量过多不利于草鱼的储存和加工,其中B1和B2滴水损失较CK分别显着降低17.4%和12.4%;鱼、蟹肌肉水分含量均随着沼液施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鱼、蟹肌肉pH大小顺序为B2>B1>CK,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B1和B2雄蟹肉pH较CK分别显着增加5.8%和12.1%,鱼肉分别显着增加10.4%和17.9%;鱼、蟹肌肉粗蛋白、磷、铁和钙含量大小顺序均为B1>B2>CK,各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且河蟹不同性别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稻田鱼、蟹均测得17种氨基酸,其中沼液处理鱼、蟹肌肉氨基酸总量(TAA)均显着大于对照,其中B1和B2雌蟹较CK分别增加24%和17.7%,草鱼分别为16.7%和12.6%,B1与B2之间差异不显着;各处理与对照蟹黄TAA均显着大于蟹膏;鱼、蟹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大小顺序均为B1>B2>CK。综上说明,稻田施加适量沼液(B1)对草鱼与河蟹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有助于鱼蟹营养成分的积累和肌肉风味的提高,但沼液施加过多(B2)起负面作用。综上,在稻鱼和稻蟹模式生育期内,稻田水面蒸发量分别为723.3mm和709.3mm,降雨量均为123.7mm的前提条件下,B1处理的鱼、蟹生长与品质较优,即灌溉13次,每次保持稻田水层深度稻鱼模式六月为15cm,七至九月为25cm,稻蟹模式为15cm,施沼液肥6次,前三次为200kg/667m2,后三次为100kg/667m2,施沼液肥总量为900kg/667m2,草鱼与河蟹产量分别为153.62kg/667m2和31.58kg/667m2,两种模式水稻产量分别为 585.22kg/667m2和 592.31kg/667m2,需水量分别为 692m3/667m2 和 656m3/667m2,水稻水分生产效率分别为0.84kg/m3和0.9kg/m3。

鲍婷[7](2021)在《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文中提出淡水养殖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如何消减温室气体排放是淡水养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作物-鱼共作是我国典型的生态农作模式,通过作物与鱼的互补利用,可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但是其对养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研究。不同作物由于生长特征和生物量的差异,在与水产动物共作中,对系统中碳氮转化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采用盆栽模拟试验,选择四种作物(粳稻、籼稻、小白菜和空心菜)与黄颡鱼共作,研究不同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CH4和N2O排放、水体和底泥碳氮含量、功能基因以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能为共生系统中作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CH4产生和排放的影响。籼稻-鱼共作处理显着增加了CH4排放量,比单养鱼处理增加了123.0%;粳稻-鱼、小白菜-鱼和空心菜-鱼共作处理CH4排放量与单养鱼处理没有显着差异。稻-鱼共作处理显着降低土壤孔隙水中CH4浓度。籼稻-鱼共作处理底泥DOC含量显着低于单养鱼处理。稻-鱼共作处理共作前期和后期mcr A基因丰度均显着高于单养鱼处理,其中籼稻-鱼共作处理共作前期mcr A基因丰度显着高于粳稻-鱼共作处理。结果表明稻-鱼共作处理促进了产甲烷菌的生长和繁殖,其中籼稻-鱼共作处理对产甲烷菌的促进作用强于粳稻。因此,籼稻-鱼共作处理对CH4排放的促进作用强于其他三种共作处理。2、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N2O产生和排放的影响。籼稻-鱼、粳稻-鱼、空心菜-鱼和小白菜-鱼共作处理N2O排放量显着低于单养鱼处理,分别减少81.6%、69.7%、67.1%和60.5%。稻-鱼共作同时减少上覆水和土壤孔隙水中N2O浓度,但菜-鱼共作仅减少上覆水中N2O浓度。稻-鱼共作显着降低养殖水体TN、NH4+-N、NO3--N和底泥NH4+-N、DON含量,菜-鱼共作仅显着降低养殖水体NO3--N含量。作物-鱼共作处理显着增加养殖前期底泥中nir K和nos Z基因丰度,对nir S基因丰度没有显着影响。与单养鱼相比,稻-鱼和菜-鱼共作均能显着减少N2O排放,籼稻-鱼共作的减排效应要优于其他三种共作处理。3、作物-鱼共作处理对全球增温潜势和养分收支的影响。籼稻-鱼共作处理GWP显着高于单养鱼处理,其他三种作物-鱼共作处理GWP与单养鱼处理没有显着差异。稻-鱼共作处理GHGI与单养鱼处理没有显着差异,但菜-鱼共作处理GHGI显着低于单养鱼处理。不同共作系统的氮磷利用率也存在差异。粳稻-鱼和籼稻-鱼共作处理氮、磷利用率均显着高于单养鱼处理;小白菜-鱼共作处理氮利用率显着高于单养鱼处理,而磷利用率与单养鱼处理没有显着差异;空心菜-鱼共作处理氮、磷利用率与单养鱼处理均没有显着差异。菜-鱼共作处理,特别是小白菜-鱼共作处理,在不增加GWP的前提下,显着减少GHGI,获得额外产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绿色共作模式。

熊倩[8](2021)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 ——以新宁县桂山村为例》文中指出目前,在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要继续推进乡村振兴,除了要守住最基本的脱贫成果外,持续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环境改善问题,保护好绿水青山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大多数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片面追求人工美,忽视乡村发展的本质,自然景观没有得以保护和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现代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有必要在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进行审美观念的革新,为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运用策略。本文以美丽乡村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读、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层次分析、实例研究等方法,利用yaahp、ArcGIS等软件,从生态美学和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两方面出发,对生态美学进行基础性研究,分析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现状,整理乡村景观资源的特点,总结归纳出乡村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构建美丽乡村的生态美学景观要素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规划要点和运用策略,从而对新宁县桂山村的美丽乡村景观进行规划实践。得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研究课题背景分析以及研读文献法对生态美学和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相关基础的梳理,分析出美丽乡村景观的相关生态美学特征体现在生态和谐美、生活诗意美、生产活力美和人文艺术美。基于我国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等相关政策背景下,结合相关理论基础为下文提出生态美学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运用策略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归纳演绎法结合相关理论和国内外优秀乡村景观规划案例的研究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的34项关联指标进行评价分析,得出其层次排序值:生态和谐美(0.4943)>生产活力美(0.2532)>生活诗意美(0.1804)>人文艺术美(0.0721)。在此基础上,以这四个方面为出发点,针对每个点提出对应的生态美学运用策略,分别为维护生态原真和谐美的乡村生态景观、构建生活诗意栖居美的乡村生活景观、推动农业生产活力美的乡村生产景观、来传承人文传统艺术美的乡村人文景观,从而指导下文桂山村景观规划实践。(3)基于上文将新宁县桂山村作为实践对象,调研分析乡村现状概况及其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景观资源,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桂山村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中生态和谐美和生产活力美占据重要优势地位。因此,建议将生态景观资源和生产景观资源作为规划部分,同时结合桂山村其他景观资源进行综合规划,提高美丽乡村的生态美学表达,并在最大程度上展现乡村生态美学优势。(4)基于上文对桂山村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并结合桂山村景观资源特色,将桂山村总体空间布局规划为“两带五区多环”形式,其中,“两带”即以十里大峡谷为核心的活力体验带和以万亩樱花园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带,“五区”为自然生态景观区、诗意生活休闲区、农业生产发展区、民俗风情游赏区、综合服务管理区,“多环”为以乡域东北部阡陌田园为主的农业生产景观,结合现有田埂打造成多条乡村慢行环线。分别从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人文美四个方面入手,将研究得出的四个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运用策略分别应用到不同的分区规划中。(5)基于对桂山村景观资源评价的结果,将自然山水景观作为重点规划对象,通过塑造生态和谐景观空间,营造出诗意生活氛围意境。同时打造特色农业景观,提升生产活力发展,提炼人文景观资源,传承凸显桂山村艺术文化。以此对提出的表达策略加以验证,理论结合实践,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孙悦[9](2021)在《稻鱼共生对土壤微生境和鱼类内环境的影响及其互作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稻鱼共生(Rice-fish co-culture)是“全球重要的农业遗产系统”之一,在亚洲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我国稻田养鱼也有1600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华中、西南、华东、华南等地区。广东省粤北山区拥有充足的水源和经验丰富的水稻种植技术,是发展稻鱼共生的优良地区。同时,稻鱼共生模式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内外关于稻鱼共生系统土壤不同层级微生物与养殖对象肠道内环境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设置稻鱼共生组(RF)和水稻单作组(RM),分别对不同养殖时期(前期和后期)、不同层级土壤(0-2 cm、2-4 cm、4-6 cm、6-8 cm、8-10 cm、10-15cm和15-20 cm)进行采样,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系统分析。采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对两种稻田系统的土壤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组稻田土壤及鱼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进行鉴定和分析;并利用生态网络分析了两种模式土壤微生物的系统稳定性。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稻鱼共生系统和池塘养殖鲤的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组织结构差异,分析了稻田养殖对鱼类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了稻鱼共生系统中土壤环境因子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鱼类内环境的互作效应,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稻鱼共生对土壤理化因子和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稻鱼共生模式显着提高了前期土壤p H、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和后期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P<0.05);RF组与RM组土壤养分含量随分层变化的趋势一致,其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与0-10 cm相比,10-20 cm处显着降低(P<0.05);其中,有效钾含量在稻鱼共生后期逐渐积累在10-20cm处。(2)稻鱼共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门水平和属水平的细菌群落结构来看,稻鱼共生未改变0-20 cm土壤门和属水平的细菌物种组成,但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以及优势属的相对丰度上发生了明显变化。RDA结果表明,在土壤层级0-2 cm处,稻鱼共生全时期的硝氮和全磷含量显着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2-10 cm处土壤p H显着影响细菌群落结构;10-20 cm处土壤p H和铵态氮显着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后期RF组0-10 cm和10-20 cm土壤细菌群落分别聚集在全氮含量和有机碳含量较高的区域。生态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稻鱼共生的前、后期,与RM组相比(80.00%和78.78%),RF组中的细菌微生物之间的互动更积极(89.89%和79.58%)。(3)稻田环境对鲤血清生化指标、肠道组织形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同等条件下的池塘养殖相比,稻田环境显着提高了鲤的生长性能;降低了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稻鱼共生组肠道微绒毛长度较短,不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与池塘养殖的鱼类相比,稻鱼共生组鲤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提高,显着提高了变形菌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的丰度,显着降低了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mycesbovi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丰度。(4)土壤理化因子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鱼类内环境的互作分析。结果表明,稻鱼共生模式下鲤肠道细菌种类与土壤0-10 cm和10-20 cm细菌种类相似度分别为30.52%和29.16%。鲤肠道微生物与0-10 cm土壤微生物的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表明,共有8个菌属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8个菌属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0.01),与10-20 cm土壤微生物无相关性(P>0.05);禾花鲤肠道微生物与0-10 cm土壤理化因子的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表明,共有4个菌属与理化因子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4个菌属与土壤理化因子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0.01),与10-20 cm层级环境因子无相关性(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提高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转化,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改变了土壤和鲤肠道微生物物种丰度,提高了土壤和鲤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性,保证了水稻和鲤生长的需求。鲤肠道细菌结构与土壤0-10 cm细菌物种组成更为接近,相关性更强。因此,稻鱼共生模式可促进土壤营养盐释放,土壤微环境更稳定,鲤肠道内环境更健康,值得大力推广。

宋世龙[10](2021)在《稻田水深对稻虾共作水稻、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稻田综合种养是指在保障水稻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利用稻田湿地资源开展适当的水产或水禽养殖,实现稳粮增效、稳牧(渔)保稻的绿色高效与生态环保的生产模式。2017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多次提出,要把加快稻田综合种养作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粮食生产力水平整体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稻虾综合种养是我国稻田综合种养中应用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研究与明确该模式下丰产绿色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是推进稻虾综合种养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于2020年在江苏高邮宋桥基地,在稻虾共作模式下,设置常规灌溉、稻田灌溉水深10 cm及20 cm三种灌溉模式,比较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对克氏原螯虾、水稻生长,以及环沟水体与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等关键因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田灌溉模式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克氏原螯虾体长、体宽及体重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不断增加。不同灌灌模式中,在灌水处理的初期(20天内),克氏原螯虾的体长、体宽及体重均随灌溉水深的提高而逐渐增加,但差异不显着,之后则随着灌水深度的提高而显着增加,且灌深水时间越长,体长、体宽与体重的差异越大,其中8月18日20 cm水深处理的克氏原螯虾平均体长分别比10 cm及常规对照处理高9.2%及15.7%,体宽分别高9.4%及23.1%,体重分别高29.1%及80.7%,10 cm水深处理的体长、体宽及体重也分别比常规对照处理高7.2%、12.5%及39.9%。最终20 cm灌溉水深处理的克氏原螯虾成虾产量达80.4 kg/667 m2,显着高于10 cm水深处理及常规对照处理,分别高19.11%、89.18%,且大规格成虾比例与附肢完整率高、体色青红,质量好。其中,35g大规格成虾比例分别高1.55倍及3.93倍,附肢完整率分别高7.34%、79.26%,虾体青红色比例高达89.64%,分别高16.61%、17.35%。2.稻田灌溉模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稻虾共作系统中,各处理水稻的拔节期、始穗期与成熟期均有所推迟,且随着灌溉水深的加深,延迟的生育天数增多。其中10 cm灌溉水深处理的水稻成熟期延迟了 6 d,20 cm灌溉水深的处理延迟了 15 d;随着灌溉水深的提高,水稻拔节期、抽穗期以及成熟期的茎蘖数减少,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及产量均显着下降。最终20 cm水深处理的实际水稻产量仅为441.58 kg/667 m2,分别比10 cm水深及常规对照处理的534.58 kg/667 m2、560.85 kg/667 m2低17.40%、21.27%,10 cm水深处理与常规对照处理的产量则没有显着差异。3.稻田灌溉模式对环沟水质的影响。环沟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浓度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其下降的幅度小于处理前,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浓度呈上升趋势,随着灌溉水位的提高,氨氮、亚硝酸盐浓度显着下降;水体硝态氮浓度以20 cm深水灌溉处理最低,10 cm灌溉处理与常规对照处理差异不大;水体总氮浓度以常规处理略高于灌溉水深10 cm与20 cm处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水体总磷浓度以20 cm水深处理最高,常规对照最低,但处理间差异也不显着。4.稻田灌溉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总氮(TN)、总磷(TP)、总钾(TK)与有机碳(SOC)逐渐增加,其中TN、TP及SOC至抽穗期与成熟期的差异均达显着水平,TK至成熟期的差异达显着差异水平,随着灌溉水位的提高,土壤TN、TP与SOC均显着下降,TN、TP常规对照处理与10 cm灌溉水深处理则没有显着差异,而TK显着上升,10 cm与20 cm水深没有显着差异。土壤SDHA活性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下降,不同灌溉水处理的土壤SDHA活性在拔节期与抽穗期没有显着差异,在成熟期则表现为灌溉水位越高,土壤SDHA活性下降越显着;20 cm水深处理的土壤PGK活性在水稻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显着低于常规对照处理及10 cm水深处理,常规对照处理与10 cm水深处理间则没有显着差异;土壤Urease活性总体表现为随灌水深度的提高而下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土壤Protease、S-CAT活性随着灌溉水深的提高而显着增加,其中在拔节期各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在抽穗期10 cm与20 cm水深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常规对照处理,成熟期则是20 cm水深处理显着高于10 cm及常规对照处理,而10 cm水深与常规对照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5.综合不同灌溉模式对克氏原螯虾、水稻生长及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水深保持10 cm可以在确保水稻产量符合国家规定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克氏原螯虾产量,实现水稻、水产协同生长及其与环境质量的友好发展。

二、稻田养鱼综合开发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田养鱼综合开发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生态农业四十年:回顾与展望——纪念生态农业理念倡导者马世骏先生逝世3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农业理念的提出及其产生背景
2 中国生态农业40年回顾
    2.1 生态农业理念被广泛接受,并进入生态文明新阶段
    2.2 生态农业技术经济体系建立、生态经济效益不断上升
    2.3 生态农业对实现碳中和的作用逐渐凸显
3 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生态农业的工程化、体系化程度仍不够高
    3.2 生态农业与碳市场衔接度不高
    3.3 市场上的生态农产品尚需消费者的更多认可
    3.4 生态农业建设缺乏充分的政策支持
    3.5 生态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程度依然偏低
4 生态农业建设展望
    4.1 生态农业建设更加工程化、智能化
    4.2 生态农业发展更加低碳化
    4.3 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化价值提高
    4.4 生态农业的政策更加精准化、协调化
    4.5 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国际市场上受到高度认可,产品可信度将不断提高
5 结语

(2)稻田综合种养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效果——以湖北省稻虾共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稻田综合种养的生态—经济原理
    1.2 研究区概况
    1.3 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
    1.5 变量选取
2 结果分析
    2.1 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综合效果
    2.2 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效果与经济效果
    2.3 共作农户土地利用无效率的分解
3 结论与讨论

(3)中国稻鱼综合种养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稻鱼综合种养原理及关键技术
    1.1 稻鱼综合种养原理
    1.2 稻鱼综合种养关键技术
        1.2.1 田间工程技术
        1.2.2 高效栽培技术
        1.2.3 水质调控技术
        1.2.4 生态防控技术
        1.2.5 协同施肥技术
        1.2.6 配套捕捞关键技术
        1.2.7 精准管控技术
        1.2.8 质量评价技术
2 稻鱼综合种养主要模式
    2.1 稻-鲤种养模式
    2.2 稻-鳅种养模式
3 稻鱼综合种养的贡献
    3.1 经济贡献
    3.2 社会贡献
        3.2.1 增加水产品产量和丰富水产品品种
        3.2.2 有助于解决土地“非粮化”问题
        3.2.3 在产业扶贫上成效显着
        3.2.4 稻鱼综合种养模式成为休闲农业的重要内容
    3.3 生态贡献
        3.3.1 提高土壤生产力
        1)改善环境及微生物群落结构。
        2)促进物质间的内在循环。
        3)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3.3.2 有效防控稻田病、虫、草害
        3.3.3 改善水体及土壤理化性质
        1)改善水环境质量。
        2)增加共生系统养分。
        3)促进生物种间的互利关系。
        4)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4 稻鱼综合种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不足
    4.2 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较低
    4.3 稻鱼品牌化建设不足
    4.4 稻鱼综合种养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5 稻鱼综合种养未来发展建议
    5.1 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5.2 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与普及
    5.3 推进稻鱼综合种养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
    5.4 加强稻鱼品牌建设
    5.5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4)稻-渔生境优化改造与种养试验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及材料
    1.2 田间工程的优化改造
        1.2.1 环形沟稻田
        1.2.2 “丰”字沟稻田
        1.2.3 池-田适时耦合
    1.3 稻-渔种养试验管理
        1.3.1 水稻种植管理
        1.3.2 水产养殖管理
        (1)放养前的准备。
        (2)鱼种放养。
        (3)投喂管理。
        (4)日常巡视。
    1.4 数据收集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田优化改造结果分析
    2.2 不同改造类型稻田的产出效果
    2.3 稻-渔生境优化改造产出效应分析
        2.3.1 多因素方差分析
        2.3.2 主效应事后多重比较
        2.3.3 稻-渔综合种养优化模式极差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5)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过程及技术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阶段
    1.1 1949—1977年的探索过渡期
    1.2 1978—1994年的平稳增长期
    1.3 1995—2011年的快速增长期
    1.4 2012年起的绿色增长期
2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稻田养鱼)的重要文化遗产
3 稻渔综合种养的主要成效
    3.1 保持了水稻产量的相对稳定
    3.2 促进了渔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3 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
    3.4 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
4 稻渔综合种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稻渔综合种养的开沟问题
    4.2 人放天养质量差的问题
    4.3 农田其他生物侵害的问题
    4.4 土壤质量次生潜育化的问题
    4.5 稻田水产养殖规格质量的问题
5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技术趋势
    5.1 适合不同稻区的优质多抗水稻品种和稻田养殖渔类品种选择
    5.2 不开沟和严控10%以内的稻田养殖模式
    5.3 病虫草害和为害生物的绿色生态防控
    5.4 机械化、信息化管理技术需求

(6)宁夏稻渔模式水肥调控、放蟹密度和饲料投喂量对水稻及鱼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水稻及鱼蟹产量和品质研究
        1.2.2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水稻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1.2.3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研究进展
        1.2.4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沼肥对水稻和鱼蟹影响的研究进展
        1.2.5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节水灌溉应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追肥量、放蟹密度和饲料投喂量最优组合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材料与实施
        2.2.4 试验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2.3.2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2.3.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指标的影响
        2.3.4 不同处理对水稻品质指标的影响
        2.3.5 不同处理对稻田蟹产量的影响
        2.3.6 不同处理对河蟹品质的影响
        2.3.7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8 不同处理对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9 不同水层深度下稻田土壤含水率变化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和氮肥追施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区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材料与实施
        3.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水稻光合指标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3.3.5 不同处理对稻田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6 不同处理对稻田蟹品质的影响
        3.3.7 不同水层深度下的水稻土壤含水率对比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稻-沼-鱼”模式对水稻和草鱼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实施
        4.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草鱼生长与形体指标分析
        4.3.2 鱼肉一般营养成分与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4.3.3 鱼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4.3.4 鱼肉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
        4.3.5 不同处理对水稻需水量-产量-品质与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4.4 讨论
        4.4.1 草鱼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讨论
        4.4.2 鱼肉一般营养成分及部分矿物元素讨论
        4.4.3 鱼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讨论
        4.4.4 鱼肉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稻-沼-蟹”模式对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试验实施
        5.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5.3 样品测定
        5.3.1 生长与形体指标的测定
    5.4 结果分析
        5.4.1 生长与形体指标分析
        5.4.2 一般营养成分与部分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5.4.3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5.4.4 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
    5.5 讨论
        5.5.1 稻田蟹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讨论
        5.5.2 稻田蟹一般营养成分及部分矿物元素讨论
        5.5.3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讨论
        5.5.4 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讨论
    5.6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追肥量、放蟹密度及饲料投喂量最优组合试验研究
        6.1.2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和氮肥追施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1.3 “稻-沼-鱼”模式对水稻和草鱼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1.4 “稻-沼-蟹”模式对河蟹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淡水养殖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1.1.1 淡水养殖系统的发展
        1.1.2 淡水养殖系统的CH_4和N_2O排放特征
        1.1.3 淡水养殖系统CH_4和N_2O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1.2 淡水养殖系统环境污染的植物修复
        1.2.1 植物修复的技术模式
        1.2.2 水生植物对淡水养殖系统环境污染的修复
    1.3 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3.1 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CH_4排放的影响
        1.3.2 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CH_4排放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采样与分析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CH_4排放特征
        2.2.2 上覆水和土壤孔隙水中CH_4浓度
        2.2.3 养殖水体和底泥碳含量
        2.2.4 底泥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功能基因丰度
        2.2.5 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N_2O排放特征
        3.2.2 上覆水和土壤孔隙水中N_2O浓度
        3.2.3 养殖水体和底泥中不同形态氮含量
        3.2.4 底泥反硝化细菌功能基因丰度
        3.2.5 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作物-鱼共作对全球增温潜势和养分收支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GWP和GHGI
        4.2.2 作物与鱼的生物量和氮、磷含量
        4.2.3 养殖周期内的氮收支平衡
        4.2.4 养殖周期内的磷收支平衡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 ——以新宁县桂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相关规划战略的支持
        1.1.2 乡村景观发展的现状问题
        1.1.3 人们对特色乡村景观发展的向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生态美学相关研究进展
        1.3.2 乡村景观规划相关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生态美学与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
    2.1 生态美学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
        2.1.1 生态美学相关概念
        2.1.2 生态美学内涵
        2.1.3 生态美学的表现形式与审美方式
        2.1.4 生态美学的功能与价值
    2.2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
        2.2.1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概念界定
        2.2.2 乡村景观资源的分类与特征
        2.2.3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2.3 生态美学与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的关联性分析
        2.3.1 生态美学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契合
        2.3.2 乡村景观资源与生态美学的契合
        2.3.3 美丽乡村景观中生态美学特征
        2.3.4 生态美学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可行性
    2.4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2.4.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4.2 景观美学理论
        2.4.3 乡村美学理论
        2.4.4 乡村景观规划AVC理论
        2.4.5 人类聚居环境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日本里山乡村: 维护生态自然和谐
        3.1.1 案例概况
        3.1.2 规划思路
        3.1.3 经验借鉴
    3.2 广东省莲塘村: 整治诗意乡村环境
        3.2.1 案例概况
        3.2.2 规划思路
        3.2.3 经验借鉴
    3.3 台湾台东县池上乡: 激活多感官参与体验
        3.3.1 案例概况
        3.3.2 规划思路
        3.3.3 经验借鉴
    3.4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 传承特色民俗风情
        3.4.1 案例概况
        3.4.2 规划思路
        3.4.3 经验借鉴
    3.5 浙江桐庐县环溪古村: 整体规划村落生态环境
        3.5.1 案例概况
        3.5.2 规划思路
        3.5.3 经验借鉴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美学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4.1 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研究
        4.1.1 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内容
        4.1.2 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体系构建
        4.1.3 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结果分析
    4.2 基于生态美学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要点
        4.2.1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要点
        4.2.2 乡村生活景观规划要点
        4.2.3 乡村生产景观规划要点
        4.2.4 乡村人文景观规划要点
    4.3 基于生态美学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原则
        4.3.1 审美性原则
        4.3.2 生态性原则
        4.3.3 功能性原则
        4.3.4 可持续性原则
    4.4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美学运用策略
        4.4.1 维护生态原真和谐美的乡村生态景观
        4.4.2 构建生活诗意栖居美的乡村生活景观
        4.4.3 推动农业生产活力美的乡村生产景观
        4.4.4 传承人文传统艺术美的乡村人文景观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新宁县桂山村景观规划案例实践
    5.1 新宁县桂山村概况调研分析
        5.1.1 新宁县桂山村规划背景
        5.1.2 规划依据
        5.1.3 区位交通分析
        5.1.4 现状用地分析
        5.1.5 景观资源分析
        5.1.6 建设现状分析
        5.1.7 SWOT分析
    5.2 新宁县桂山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与分析
        5.2.1 桂山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数据采集
        5.2.2 桂山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结果及分析
        5.2.3 基于桂山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的规划建议
    5.3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新宁县桂山村景观规划
        5.3.1 规划性质
        5.3.2 规划目标与定位
        5.3.3 规划策略
        5.3.4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新宁县桂山村景观总体规划
        5.3.5 新宁县桂山村景观规划中生态美学的分区运用表达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宁县桂山村美丽乡村景观生态美学特征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9)稻鱼共生对土壤微生境和鱼类内环境的影响及其互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稻鱼共作模式历史概述
        1.1.1 传统水稻种植与稻鱼共生模式的比较
        1.1.2 国外稻田养殖的发展状况
        1.1.3 国内稻田养殖的发展状况
    1.2 稻鱼共生效应
        1.2.1 稻鱼共生的生态价值
        1.2.2 稻鱼共生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3 稻鱼共生对养殖生物生理机能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稻鱼共生对土壤理化因子和酶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土壤样品采集
        2.1.3 土壤理化因子测定
        2.1.4 土壤酶活性测定
        2.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2.2 结果分析
        2.2.1 稻田养鱼后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化
        2.2.2 0-20 cm土壤水解酶活性变化趋势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稻鱼共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土壤样品采集
        3.1.3 土壤细菌DNA提取
        3.1.4 土壤细菌的PCR扩增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稻鱼共生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3.2.2 门水平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2.3 属水平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2.4 两种模式在不同土壤分层物种间显着性差异的LEf Se分析
        3.2.5 土壤理化因子与微生物分类之间的关系
        3.2.6 两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生态网络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稻田环境对鲤血清生化指标、肠道组织形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概况
        4.1.2 试验方法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稻田环境对鲤生长特性的影响
        4.2.2 稻田环境对鲤血清生化指标及酶活性的影响
        4.2.3 肠道组织结构的变化
        4.2.4 稻田环境对鲤肠道微生物菌群Alpha和 Beta多样性的影响
        4.2.5 肠道物种丰度差异性分析
        4.2.6 鲤肠道细菌群落功能基因预测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土壤环境因子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鱼类内环境的互作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土壤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定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各层级与鲤肠道微生物相似性分析
        5.2.2 土壤各层级微生物与鲤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5.2.3 土壤理化特性与鲤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稻田水深对稻虾共作水稻、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生长条件
        1.1.1 温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1.2 光照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1.1.3 水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1.2 稻渔共作系统
        1.2.1 我国稻渔共作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1.2.2 稻渔共作系统对杂草的控制
        1.2.3 稻渔共作系统的控虫效应
        1.2.4 稻渔共作系统对稻田土壤的影响
    1.3 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系统结构
        1.3.1 克氏原螯虾的分类地位
        1.3.2 克氏原螯虾的发育进程
        1.3.3 克氏原螯虾的生活习性
        1.3.4 我国克氏原螯虾养殖现状
        1.3.5 “一稻三虾”稻虾综合种养模式
    1.4 水深对水稻和克氏原螯虾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1.1 试验地点
        2.1.2 水稻与小龙虾品种
        2.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田间试验设计
        2.2.1 稻田处理
        2.2.2 水稻育秧及大田管理
        2.2.3 虾苗投放及管理
    2.3 测定内容及方法
        2.3.1 稻田克氏原螯虾生长的测定
        2.3.2 水稻生长情况和生育动态
        2.3.3 稻田水体理化指标测定
        2.3.4 稻田土壤酶活性及营养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稻田灌溉水深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特性的影响
        3.1.1 对克氏原螯虾体长生长的影响
        3.1.2 对克氏原螯虾体宽生长的影响
        3.1.3 对克氏原螯虾体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1.4 对克氏原螯虾不同规格比例的影响
        3.1.5 对克氏原螫虾附肢完整率的影响
        3.1.6 稻田灌溉水深对克氏原螯虾体色的影响
    3.2 稻田灌溉水深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3.2.2 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3.2.3 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3.2.4 稻田灌溉水深对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3.3 稻田灌溉水深对环沟水质指标的影响
        3.3.1 对水体氨氮浓度的影响
        3.3.2 对水体亚硝酸盐浓度的影响
        3.3.3 对水体硝态氮浓度的影响
        3.3.4 对水体总氮浓度的影响
        3.3.5 稻田灌溉水深对水体总磷浓度的影响
    3.4 稻田灌溉水深对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3.4.1 对土壤总氮(TN)的影响
        3.4.2 对土壤总磷(TP)的影响
        3.4.3 对土壤总钾(TK)的影响
        3.4.4 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
    3.5 稻田灌溉水深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1 对土壤脱氢酶(SDHA)活性的影响
        3.5.2 对土壤磷酸激酶(PGK)活性的影响
        3.5.3 对土壤脲酶(Urease)活性的影响
        3.5.4 对土壤蛋白酶(Protease)活性的影响
        3.5.5 对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活性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稻虾共作下灌溉水深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
    4.2 稻虾共作下灌溉水深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3 稻虾共作下灌溉水深对稻田环沟水体的影响
    4.4 稻虾共作下灌溉水深对稻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稻田养鱼综合开发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生态农业四十年:回顾与展望——纪念生态农业理念倡导者马世骏先生逝世30周年[J]. 胡涛,齐晔,孙鸿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12)
  • [2]稻田综合种养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效果——以湖北省稻虾共作为例[J]. 谭淑豪,刘青,张清勇. 自然资源学报, 2021(12)
  • [3]中国稻鱼综合种养的发展与展望[J]. 徐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05)
  • [4]稻-渔生境优化改造与种养试验效果分析[J]. 梁军能,谭芸,郭忠宝,陈丽婷,罗丽俐,罗立鸣,罗永巨,肖俊. 江西农业学报, 2021(10)
  • [5]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过程及技术趋势[J]. 王强盛,余坤龙,倪雪颖,张慧. 中国稻米, 2021(04)
  • [6]宁夏稻渔模式水肥调控、放蟹密度和饲料投喂量对水稻及鱼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曲兆凯. 宁夏大学, 2021
  • [7]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鲍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8]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 ——以新宁县桂山村为例[D]. 熊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9]稻鱼共生对土壤微生境和鱼类内环境的影响及其互作关系研究[D]. 孙悦. 天津农学院, 2021(08)
  • [10]稻田水深对稻虾共作水稻、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影响研究[D]. 宋世龙. 扬州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稻田养鱼综合发展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