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选择的理论思考

企业并购选择的理论思考

一、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的理论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邵冰[1](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鲁吉[2](2020)在《战略并购下企业财务整合及效果评价 ——以蒙牛乳业并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我国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企业并购极速蓬勃发展。但根据研究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并购成功率远超我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纵观并购全局,并购能否成功与并购后的整合是否有效息息相关。整合后的重要一环便是财务整合。一个企业如果可以加强并购后的财务整合,会使企业集团优化财务系统,提高经营效率,从而达到企业战略目标。所以,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并购后的相关财务整合工作的重视。本文以为系统论、核心能力论、协同论以及耗散结构论等为理论基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进行文献评述。由于战略并购的特殊性,以及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企业在战略并购后必须要采取一定财务整合措施。同时,企业战略并购按照并购方向不同有不同模式财务整合的选择,其具体的整合内容、评价方法等各不相同。所以本文按照横向战略并购下选择移植式财务整合,纵向战略并购下选择融合式财务整合的整体框架,对两种模式下的财务整合具体的概念、适用情况、内容以及效果评价方法分别进行探析。本文尝试通过蒙牛乳业横向战略并购雅士利国际和纵向并购现代牧业作为例证。分别对两次并购的基本情况、财务整合的内容等进行分析,采用具体财务指标来评价财务整合措施的效果。发现战略并购与财务整合相互依存,互相影响。企业进行战略并购后,必须对并购双方的财务方面进行一定整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属性决定了财务整合的模式、内容,而不一样的财务整合措施产生不同的实施效果,也会直接影响企业战略并购的成败。文章的最后,在对于蒙牛乳业财务整合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得出相应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之后的财务整合中仍然需要关注的部分。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企业战略并购财务整合有所启示。

李秋仁[3](2020)在《基于竞争环境与战略演化的房地产企业并购决策动态选择研究 ——以融创为例》文中提出201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地产企业各类并购活动不断出现,并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2010年至2016年,中国房地产企业并购呈现“井喷式”增长。2015年,中国房地产企业并购交易总额达到622.9亿美元,占中国企业实际完成并购交易总额的19.7%,创房地产企业并购历史新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6万亿,商品房销售额4.39万亿。到了2018年,上述数据已分别飙升至12.03万亿和14.997万亿。纵观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历史,成功或失败的路径可能很相似,但融创的跃级之路却难以复制。融创从2010年上市时的全年业绩83亿,到2018年的4550亿,8年间,融创实现了55倍的跃级式发展路线。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融创借助并购的方式实现弯道超车。那么,房地产企业在竞争环境-企业战略不断演化过程中,如何动态地进行的并购决策?本文通过竞争战略理论、并购行为决策理论、并购动因理论和并购协同效应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系统科学分析法。从资源主导、能力主导和动态能力主导三个阶段梳理和归纳了基于竞争环境与战略演化下房地产并购决策动态选择模型。最后结论是:基于竞争环境和企业战略演化下,房地产企业的并购决策选择是相互作用,并且是动态演化的。并购决策四个相互衔接职能过程是:环境、战略动机、战略设计、战略执行,这四个过程的逻辑顺序上是不可改变的。房地产企业的并购的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往的研究对于房地产行业并购决策选择研究相对较少。融创并购决策研究的理论意义是以房地产行业的“黑马”融创作为案例企业进行研究,搭建基于竞争环境与战略演化的房地产企业并购决策动态选择模型,探索并购对于房地产企业价值管理与业绩增长的影响因素。同时可以完善房地产企业并购要素的理论研究。融创并购决策的现实意义是通过研究,分析融创如何动态地进行的并购决策。结合本研究对房地产企业的启示及思考,能为其他房地产企业的并购带来启示和参考作用,具有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张忻怡[4](2020)在《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合并的动因及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并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视作国企改革的一大重点。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的合并重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央企重组。从规模上看,属于能源巨头的强强联合;从模式上看,既有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整合,又有同业务的横向交叉合并,在下属企业的整合过程中,又涉及共同出资的共享共建,是党的十九大后第一次大胆尝试。此次合并重组中并购绩效的实现情况以及所暴露的问题,不仅关乎国家能源集团并购后整合的方向和重点,也将对未来能源行业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或将发挥一定的标杆作用。本文以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紧紧围绕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的合并重组这一案例展开,在梳理了合并重组的背景、并购双方的基本概况、合并方案及过程以及并购的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对其并购动因展开了国家战略层面和企业层面两个维度的分析。国家战略层面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化解过剩产能,缓解煤电矛盾;打造国家品牌,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能源集团;促进清洁能源的创新和发展,推动能源行业低碳化转型;为央企重组探索新模式;企业层面的动因主要包括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市场势力,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充分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于国电集团而言,还能够改善其资产负债情况,增强其偿债能力。针对国家战略层面并购动因,本文搜集了相关的数据及资料,对合并重组后其实现情况进行了评估:改革力度加大,去产能成效显着,煤电一体化程度加深,但对煤电矛盾的缓和尚不明显;综合竞争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显着的提升;清洁能源的研发投入加大,并牵头推动我国煤炭、电力乃至整个能源行业的清洁低碳化转型。结合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指标法对其短期市场绩效及财务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合并重组对其短期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尤其是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神华集团的主力上市公司中国神华获得了更为显着的市场效应,而国电集团则获得了更为突出的财务效应。虽然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的合并重组在多方面均产生了正效应,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同时,其并购后整合将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且将会直接影响其长期并购效应的发挥,文末基于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几点建议,并进一步思考了该并购案例对未来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所产生的启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基于并购双方国有企业的性质,将并购动因划分为国家战略层面和企业层面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在此维度划分的基础上对其并购绩效分别展开了评估。

赵红[5](2019)在《“轻触”还是“重触”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的资金积累及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出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井喷式”发展。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进入国际市场时间相对较晚,相比发达国家具有天生的后发劣势。在国际化进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资源来取得利润,又要不断开发新知识、新技术并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来取得技术、品牌和管理经验等战略资源,从而应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并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虽然近些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跃,但并购后的整合还相对滞后,致使很多企业并购交易完成后出现亏损最终导致并购失败。根据德勤2017年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后整合失败率为50%左右,同时美国麦肯锡公司调查统计进一步表明过去中国20年并购失败率更是高达67%,而且获取先进技术的并购基本都未实现预期,如TCL并购法国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及汤姆逊公司,上汽并购韩国双龙等。可见现实中中国企业选择的这条路并不平坦,能够在有计划、系统的从并购整合过程中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并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中国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现有的学者也认识到了并购后的整合对并购方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同时很多学者也认识到并购整合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并购整合模式来整合两个相互独立组织并让知识发生有效的转移至关重要。但因不同的并购方其并购整合的目标是不同的,有些是通过跨国技术并购来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技术研发或产品生产的效率和竞争优势,降低成本和风险,此表明并购方更偏向于提升利用型创新能力;有些并购方通过并购来寻求前沿领域的研发技术和研发能力来开拓新的市场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此表明并购方更偏向于提升探索型创新能力。因此并购方的不同的跨国技术并购目的,则其技术并购整合会通过不同的技术创新的路径来提升创新绩效。但是现有的成果很少研究并购整合模式和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创新之间的匹配关系以及其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一拖并购Mc Cormick工厂”、“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吉利并购沃尔沃”进行跨案例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研究进行系统评述和逻辑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1)“轻触”整合模式和“重触”整合模式的内涵和如何衡量这两种并购整合模式?(2)不同的技术整合模式如何影响创新绩效?(3)探索型和利用型创新能力在“轻触”整合模式和“重触”整合模式与创新绩效中起到什么作用?(4)探索型创新能力和利用型创新能力与“轻触”整合模式和“重触”整合模式之间是否存匹配关系,来证实技跨国术并购整合过程中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通过不同路径关系来更有效的提升创新绩效;(5)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轻触”整合模式和“重触”整合模式)与创新能力(利用型创新能力和探索型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其他因素影响?基于以上的问题的思考提出本研究的理论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本文基于开发新量表和利用经典量表来设计调查问卷向有实施并购经历的中国企业发放问卷,最后收集到了247份有效问卷来进一步的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结论:(1)“轻触”整合模式比“重触”整合模式对并购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更大;(2)探索型创新能力和利用性创新能力在跨国技术并购整合和创新绩效提升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轻触”整合模式更有利于提升探索型创新能力,与其存在匹配关系;(4)“重触”整合模式更有利于提升利用型创新能力,与其存在匹配关系;(5)知识基础(包括国际化经验、并购经验、行业相关和组织文化)在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选择和创新能力提升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聚焦于中国企业在跨国技术并购整合阶段如何选择不同的并购整合模式与不同的创新能力匹配来有效的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其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为了改进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后技术资源整合过程中的获取先进技术和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并实现协同效应提供指导和借鉴的作用;二是并购方通过预先确定自身期望从目标方获取核心技术是增强现有的技术研发或产品生产效率还是探索新的技术研发领域,来有匹配性的选择并购整合模式实现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有效提升。本研究通过研究并购整合模式-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的机制和规律为政府部门制定促进高技术企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本研究也进一步的丰富了跳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并拓展了并购整合模式的内涵。

胡民丰[6](2019)在《文化产业并购、结构洞与并购绩效 ——以捷成股份并购华视网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发展之后,在国际国内新环境的影响下,以内生式增长为主要形式的发展模式已经慢慢开始受到限制,经济结构的深层次变革成为非常迫切的需要。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形式以及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战略支点,并且在推动经济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国家的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原本单一的企业和产品竞争发展到了产业链全方位立体化竞争的阶段,而产业并购正是文化企业在新阶段构建自身产业链的重要手段。但是并购是把双刃剑,一次成功的并购固然可以帮助企业整体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获取超额利润,但是伴随着并购,风险往往也接踵而至。如何有效地提高并购成功的概率,提升企业的并购绩效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跨学科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方法,首先对并购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接着再引入结构洞理论,并在其原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适应性改变,归纳出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社会资本影响机制模型,为后续的案例分析做好准备。然后,本文选择捷成股份并购华视网聚的案例,从案例简述、交易双方基本情况、交易背景、交易方案等方面对并购的过程进行阐述。本文综合使用了财务指标分析法、经济增加值法以及非财务指标法等绩效评价方法,对案例的并购绩效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并购华视网聚确实对捷成股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之后本文借助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社会资本影响机制模型对华视网聚进行分析,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思考华视网聚的竞争优势,解释并购绩效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最后,本文提出相关结论,希望本文的结论与分析的思路能够对文化企业分析并购标的、提高并购绩效有所启发。

王君妃[7](2019)在《国有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以南北车合并为例》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增长率趋于下行,产业结构升级刻不容缓。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在此背景下提出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自此,国有企业并购成为常态,社会各界对国有企业并购绩效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然而,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缺乏对国有企业特殊社会属性的考虑,只停留于长短期财务绩效的评价,鲜有学者从微观案例视角出发评价国有企业响应国家政策、承担调整社会经济结构责任、实现国家宏观战略等特殊并购动因的实现程度,国有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缺乏全面性。基于对上述研究不足的思考,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及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有企业并购现状分析入手,总结国有企业并购特征及问题,结合国有企业并购的特殊动因构建基于多层次的国有企业并购绩效评价体系。为进一步从微观主体视角研究国有企业并购绩效,本文选取具备国有企业并购特征的南北车合并案例展开分析。案例分析以并购背景、并购模式及过程、并购动因为基础,从短期财务绩效、中长期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等三个维度评价案例公司并购绩效,其中非财务绩效评价基于其并购动因,包括并购整合效果、国际竞争能力变化、与国家政策的匹配性等,并基于案例对比深入探究影响南北车并购绩效的因素,得出相应启示及建议,为国有企业并购提供借鉴意义。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通过并购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避免海外恶性竞争、打造产业升级转型标杆企业具有可行性。国有企业并购不仅是国企快速打开国际市场、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弱化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国家政策的重大推动力。但国有企业并购绩效受行业发展情况、政府定位、并购模式、.并购动因及整合方案等诸多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影响,故社会各界应理性看待国有企业并购行为,避免一概而论。文本可为政府、企业管理层、以及资本市场投资者理性看待国有企业并购行为提供借鉴,并就国有企业并购从政府定位、并购前期准备工作以及并购整合等方面提出建议。

周宁康[8](2018)在《吸收能力对企业并购后的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规模一直沿着增长趋势前行,事实也证明并购近几年来的确是一种扩张规模和战略转型的核心方式,成为了企业成长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因而学术界对并购的研究也在日益增加。而创新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企业在选择了并购的途径之后能否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其实也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对企业而言,一种合理的以创新为前提的并购决策将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决策之一,对该问题的研究也非常迫切。吸收能力则又是另一个重要概念,代表企业吸收了外部资源并用于商业化的能力,很明显,吸收能力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而言至关重要。前人的文献中对该问题均没有较完整的阐述,或是选择的指标并非考察吸收能力变量,从而研究的角度来看具备较大的探索空间,究竟吸收能力会对并购的创新绩效产生何影响便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在既有理论基础研究和查阅相关领域重要文献后,有序地回溯了之前一些学者对吸收能力和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可能对并购绩效造成影响的解释变量形成对整体论文的支撑。之后选择了2012-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的207例兼并收购事项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量化了包括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等变量的指标数据,经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仅有企业规模变量显着地正向影响创新绩效指标;2、吸收能力的二维指标研发投入占比和研发人员占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着;3、其余控制变量企业成长能力和企业所有制变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样不显着。最后通过所得到的统计分析的结果能够给企业单向或双向的并购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行文末尾也对所研究的不完善之处予以讨论,以期通过后续研究继续改善。

杨沁[9](2017)在《基于不同动因的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绩效研究》文中认为壳资源并购形成于我国资本市场“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企业上市准入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并购重组活动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由于壳资源并购自始至终受到我国特有的制度约束,政府高度介入其间并对之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从我国实际出发,探讨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的效果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遗憾的是,现有文献关于壳资源并购中政府干预效果方面的研究,只关注了政府干预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未能从政府视角出发去关注政府干预并购带来的社会效应,也未能考虑到不同层级政府干预的不同动机会带来不同的干预效果。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不同层级政府干预的研究新视角,以不同层级政府的不同干预动因为研究出发点,提炼出一个描述政府对壳资源并购的干预行为和干预绩效的综合研究框架。随后选取351家壳资源并购样本,采用建立在面板数据基础上的双重差分(DID)模型、Logistics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对照检验的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基于不同干预动因下政府干预行为产生的效果,完善了政府终极产权理论,而且为壳资源并购中政府的干预行为提供了理论指导。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创新性工作如下:(1)修正了政府终极产权理论,提出了基于不同层级政府干预动因的差异性来研究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绩效的新视角。目前学术界对壳资源并购中不同层级政府行为目标的差异性缺乏关注,仅依据政府终极产权理论提出的政府私利动机来评价政府干预绩效,无法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本文从政府规制理论出发,结合中国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等典型特征,构建了不同层级政府的目标函数,并建立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对政府终极控制权理论进行了修正,探索了政府介入壳资源并购的根源与动机。结果表明中央级的上级政府更具公共利益动机;地方一级的下级政府更具私利动机。木研究依据政府规制权、终极控制权乃至政府终极控制权的逻辑推演,从内在根源上分析了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的依据及动机,提出了政府干预绩效研究应考虑不同层级政府干预动因差异性的研究新视角,这是对“政府终极产权理论”的丰富与拓展。(2)构建了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绩效检验的整体理论框架。鉴于现有研究缺乏对政府干预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作用机理的探讨、缺少整体性理论框架的问题,本研究以壳资源并购中的政府干预动因作为研究切入点,遵循“政府控制(动因)——干预方式(行为)——干预绩效(结果)”的分析框架,在修正的政府终极控制权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的干预动因、干预方式与干预绩效的双通道机理模型,即“不同层级政府基于不同动因、采取不同干预方式继而产生不同干预效果”的机理模型:中央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动因,对其控制的中央企业壳资源并购实施了跨区化、相关性并购等干预方式,带来了相应的干预效应;地方政府基于个人及利益集团私利动机,对其控制的地方国有企业壳资源并购实施了本地化、多元化并购等干预方式,带来了相应的干预效应。这不仅厘清了不同层级政府对壳资源并购的影响路径问题,还将政府干预动因、干预方式与干预绩效有机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政府干预的理论框架,解释了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的内在机理。(3)研究了不同层级政府干预下的并购方式与并购模式的选择。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基于不同动因的政府介入壳资源交易的方式及并购模式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壳资源交易中,两级层级政府干预动因不同,导致其干预方式具有差异性,既有财政补贴、贷款担保等资金支持,以及要素投入、资源调配、政府兜底等政策支持;也有跨区并购、本地化并购、同属化并购、多元并购等干预方式,进而形成相应的并购模式。实证检验证明,地方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多采取了本地并购和多元化并购模式,中央政府控制和非政府控制的壳资源并购多采用异地化并购,本地化特征并不明显。政府的行政协调方式的直接干预和市场化替代方式形成的以本地化/异地化、多元化/同属化的并购模式,并成为政府干预动因与干预绩效之间的中间变量,证实了概念模型中“政府终极控制权(基础与根源)——政府干预(动因)——直接干预和并购模式(方式)”的传导路径。(4)研究了政府干预壳资源利用的企业微观绩效。本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壳资源并购的典型特征,通过分析壳资源并购中重大环节涉及到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及政府不同的干预动机、不同的干预方式对利益相关者绩效的影响,在理论上提出了政府干预对企业绩效影响模型并运用DID模型、多元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企业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政府干预对壳资源并购产生的绩效不仅包括对并购双方股东绩效的影响,还包括对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绩效的影响,且受到政府干预方式的调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干预对并购双方产生了显着的政府干预效应,短期内政府干预对并购双方股东均有支持作用,对债权人有掠夺效应;但长期来看,政府的干预对企业产生了掠夺效应,而且地方政府的干预对地方国企产生了更大的掠夺效应。本研究对收购方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群体的绩效进行了衡量,克服了以往研究中未能结合壳资源并购特征研究的不足和仅考虑股东利益的不足,是对现有研究仅关注股东利益的突破与拓展。(5)研究了政府干预壳资源利用的社会宏观绩效。本部分通过分析政府不同的干预动机、不同的干预方式对财政收入与就业的影响,在理论上提出了政府干预对社会绩效影响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从社会绩效视角出发,政府干预对壳资源并购产生的绩效,不仅包括对企业的影响,还包括了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且受到政府干预方式的调节。为了获得准确的不同层级政府干预效应,采用了 DID双重差分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将样本分组进行两两对比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干预下的壳资源并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应,带来良好的就业效应。这说明仅从收购方利益的视角出发,认为壳资源并购产生了“成功悖论”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当我们从企业微观效应与社会宏观效应的综合视角来看,政府干预下的壳资源并购具有良好的综合效应,企业在追逐自身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政府干预的政策效应。本研究从财政收入效应、就业效应角度衡量社会宏观绩效,是对目前研究仅关注企业绩效评价的突破,不仅修正了并购的“成功悖论”之说,也是对“政府掠夺之手效应”和“政府支持之手效应”的验证与开拓。

朱玉柱[10](2017)在《矿业企业并购模式经济分析》文中指出中国政府对外提出“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对内采取“供给侧改革”等举措,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试图从矿业企业并购的对策入手,对上述政策和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矿业企业并购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及“供给侧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和建议。通过对企业并购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博弈论的论述,运用经济学方法对矿业企业并购的对策进行研究,推导出矿业企业实施并购过程中的不同模式,进行效率分析,得出矿业企业应当采取的策略。通过论文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论述了企业并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认为在并购理论传统分类的基础上,从实务操作视角,应当把股权性并购和债权性并购作为并购的基本种类。股权性并购通过购买股权的方式进行并购,包括参股、控股等方式;债权性并购通过购买资产或权利的方式进行并购,包括购买目标公司产权和购买目标公司的合同权利等。股权并购和债权并购各有利弊,在实践中应因地制宜或因时制宜进行选择。(2)对博弈论进行论述,运用博弈论对各种并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推导出敌意并购双方博弈过程和可能的结果。(3)对中国矿业企业国外并购遇到各种问题进行了论证和分析,认为矿业企业国外并购应首先选择参股性并购和本地化并购,并配合其他措施,以防范和化解国外并购所面临的风险和障碍,保障国外并购顺利实施。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将矿业企业并购划分为股权性并购和债权性并购两大基本类型。(2)通过对不同类型矿业公司并购模式的效率分析,认为小型矿业公司应当立足心国内,采取参股性并购方式;中型矿业应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以参股或债权性并购为主;大型矿业公司应积极主动进行海外并购,参与国际矿业并购的竞争。(3)通过对不同类型矿业公司国外并购模式的效率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矿业公司海外并购应优先考虑铁矿及贵金属矿种,优先选择本地化策略,优先选择参股性并购。

二、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的理论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的理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2.3.1 利润转移理论
        2.3.2 外部经济理论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7.1.1 目标明确
        7.1.2 重点突出
        7.1.3 灵活运用
        7.1.4 追求动态效应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7.3.1 贸易摩擦频发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战略并购下企业财务整合及效果评价 ——以蒙牛乳业并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框架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战略并购
        1.4.2 财务整合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
        2.1.2 核心能力论
        2.1.3 协同论
        2.1.4 耗散结构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战略并购相关文献综述
        2.2.2 财务整合相关文献综述
        2.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战略并购对财务整合方式选择影响
    3.1 战略并购下需要进行财务整合
        3.1.1 战略并购的性质分类
        3.1.2 战略并购下进行财务整合的必要性
    3.2 横向并购与移植式财务整合方式的选择
        3.2.1 移植式财务整合概念及适用情况
        3.2.2 移植式财务整合内容
        3.2.3 移植式财务整合效果评价
    3.3 纵向、混合并购与融合式财务整合方式的选择
        3.3.1 融合式财务整合概念及适用情况
        3.3.2 融合式财务整合内容
        3.3.3 融合式财务整合效果评价
第四章 蒙牛乳业横向并购的案例分析
    4.1 蒙牛乳业并购雅士利国际
        4.1.1 并购双方介绍
        4.1.2 横向并购动因、进程及移植式财务整合模式选择
    4.2 移植式财务整合实施内容
        4.2.1 整合前进行规划
        4.2.2 统一会计核算体系与财务管理制度
        4.2.3 财务人员整合
        4.2.4 存量资产和负债的整合
    4.3 移植式财务整合效果评价
        4.3.1 产品竞争能力
        4.3.2 费用控制能力
        4.3.3 资产利用效率
        4.3.4 偿债能力
第五章 蒙牛乳业纵向并购的案例分析
    5.1 蒙牛乳业并购现代牧业
        5.1.1 并购双方介绍
        5.1.2 纵向并购动因、进程及融合式财务整合模式选择
    5.2 融合式财务整合实施内容
        5.2.1 统一财务管理目标
        5.2.2 在集团内部通用集团总监制
        5.2.3 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整合
    5.3 融合式财务整合效果评价
        5.3.1 营运能力
        5.3.2 获利能力
        5.3.3 资金占用水平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蒙牛战略并购后财务整合的研究结论
    6.2 蒙牛乳业进行财务整合的建议
        6.2.1 移植式财务整合中,突出销售费用的管理
        6.2.2 融合式财务整合中,保证资金能够及时回笼
        6.2.3 财务整合与其他整合相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竞争环境与战略演化的房地产企业并购决策动态选择研究 ——以融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房地产企业并购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房地产企业并购的研究背景
        1.1.2 房地产企业并购的研究意义
        1.1.3 房地产企业并购研究的特殊性
    1.2 房地产企业并购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房地产企业并购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房地产企业并购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并购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界定
    2.1 并购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并购的定义
        2.1.2 并购的类型
    2.2 相关理论界定
        2.2.1 竞争战略理论
        2.2.2 基于并购动机的并购行为决策框架
        2.2.3 并购的动因理论
        2.2.4 并购的协同效应理论
3 融创发展概述
    3.1 融创发展历程
    3.2 融创并购前发展状况
    3.3 融创的并购之路
4 融创基于资源主导环境的战略与并购决策分析
    4.1 融创基于资源主导的环境分析
    4.2 融创基于资源主导环境的战略分析
    4.3 融创基于资源主导环境的并购决策分析-并购首钢为例
5 融创基于能力主导环境的战略与并购决策分析
    5.1 融创基于能力主导的环境分析
    5.2 融创基于能力主导环境的战略分析
    5.3 融创基于能力主导环境的并购决策分析-并购万达文旅为例
6 融创基于动态能力环境的战略与并购决策分析
    6.1 融创基于动态能力的环境分析
    6.2 基于能力延伸环境的战略分析
    6.3 基于能力延伸环境的并购决策分析-并购云南城投为例
7 案例讨论“基于环境与战略演化的并购决策动态选择框架”
8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与展望
    8.2 研究对房地产企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合并的动因及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并购动因研究
        1.2.2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1.2.3 国有企业并购特殊性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企业并购的理论分析
    2.1 并购及并购绩效的概念界定
        2.1.1 并购
        2.1.2 并购绩效
    2.2 并购的基本原则、流程与模式
        2.2.1 并购的基本原则
        2.2.2 并购的基本流程及模式
    2.3 并购的理论基础
        2.3.1 并购动因理论
        2.3.2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3 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的合并重组
    3.1 合并重组的背景
        3.1.1 国企改革大势所趋
        3.1.2 煤电矛盾亟待解决
    3.2 合并双方的基本概况
        3.2.1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2.2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3.2.3 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主要指标对比
    3.3 合并方案及过程
    3.4 合并后业务整合
4 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的并购动因分析
    4.1 国家战略层面的动因
        4.1.1 化解过剩产能,缓解煤电矛盾
        4.1.2 打造国家品牌,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能源集团
        4.1.3 促进清洁能源的创新和发展
        4.1.4 为央企重组探索新模式
    4.2 企业层面的传统动因
        4.2.1 增强市场势力
        4.2.2 实现协同效应
5 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的并购绩效评价
    5.1 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组效应
        5.1.1 改革力度加大,初见成效
        5.1.2 综合竞争力及国际影响力提升
        5.1.3 清洁能源创新与发展加速
    5.2 短期市场绩效
        5.2.1 确定事件窗口期及估计窗口期
        5.2.2 测算预期正常收益率
        5.2.3 计算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
    5.3 财务绩效分析
        5.3.1 偿债能力分析
        5.3.2 营运能力分析
        5.3.3 盈利能力分析
        5.3.4 发展能力分析
        5.3.5 横向比较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与建议
    6.3 研究创新
    6.4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5)“轻触”还是“重触”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1.1.3 研究目的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和核心概念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核心概念
    1.4 研究结构安排
第2章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相关理论和文献回顾
    2.1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的相关理论
        2.1.1 资源基础理论
        2.1.2 交易成本理论
        2.1.3 组织学习理论
        2.1.4 跳板理论
    2.2 跨国并购与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2.1 跨国并购与技术创新理论思想概述
        2.2.2 跨国并购与创新绩效实证研究简述
    2.3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的研究综述
        2.3.1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程度研究
        2.3.2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速度研究
        2.3.3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研究
    2.4 跨国技术并购模式选择“自治还是整合”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综述
        2.4.1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现状
        2.4.2 不同的整合模式对于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现状
    2.5 研究评述
第3章 案例研究: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和创新绩效研究
    3.1 案例研究的概述
    3.2 研究背景与理论预设
    3.3 案例1:并购整合成功案例——中国一拖并购Mc Cormick工厂
    3.4 案例2:并购整合失败案例——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
    3.5 案例3:并购整合成功案例——吉利并购沃尔沃
    3.6 跨案例分析
第4章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研究假设
    4.1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的不同模式研究
        4.1.1 “轻触”和“重触”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的内涵和衡量维度
        4.1.2 “轻触”和“重触”跨国技术并购整合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和研究假设
    4.2 “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型”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4.2.1 “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型”创新的内涵
        4.2.2 “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型”创新所起到的中介作用和研究假设
    4.3 知识基础在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能力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
        4.3.1 并购后的整合阶段知识基础研究
        4.3.2 知识基础在并购整合模式与创新能力间所起的调节作用和研究假设
第5章 “轻触”与“重触”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量表测量的产生
        5.1.1 被解释变量的量表设计
        5.1.2 “轻触”和“重触”量表的设计
        5.1.3 利用型创新能力和探索型创新能力的量表设计
        5.1.4 知识基础的量表设计
        5.1.5 控制变量
    5.2 问卷的设计与测试
        5.2.1 问卷的设计
        5.2.2 数据的收集
    5.3 实证分析
        5.3.1 变量的相关分析
        5.3.2 实证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与实践贡献
    6.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企业调研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文化产业并购、结构洞与并购绩效 ——以捷成股份并购华视网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 并购动因
        (二) 并购整合
        (三) 并购绩效
        (四) 结构洞
        (五) 文献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内容框架
    四、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并购及结构洞相关理论
    一、并购基本理论
        (一) 企业并购的含义
        (二) 并购类型
        (三) 并购的动因理论
        (四) 并购绩效的评价
    二、结构洞理论
        (一) 结构洞理论概述
        (二) 结构洞的竞争思想
        (三)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社会资本影响机制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案例分析(一)捷成股份并购华视网聚并购过程阐述及并购绩效分析
    一、案例简述
    二、交易双方基本情况
        (一) 并购方捷成股份介绍
        (二) 被并购方华视网聚介绍
    三、交易背景
        (一) 行业层面
        (二) 上市公司并购动因
        (三) 标的企业出售动因
    四、交易方案
        (一) 方案说明
        (二) 估值定价
        (三) 盈利预测补偿安排
    五、并购绩效分析
        (一) 财务指标分析法
        (二)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并购绩效分析
        (三) 非财务指标分析
        (四) 并购绩效分析小结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二)捷成股份并购华视网聚——基于结构洞理论的并购标的公司分析
    一、填补着结构洞的华视网聚
    二、华视网聚优质的社会资本
        (一) 社会资源的非冗余性
        (二) 关系网络的结构自治
        (三) 企业家的社会资本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一) 培养关注标的社会资本的系统化思考方式
        (二) 借助结构洞理论系统地分析标的社会资本
        (三) 注重并购之后的整合工作
    二、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7)国有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以南北车合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2.1.2 企业并购整合的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并购活动与绩效的相关性
        2.2.2 国有背景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2.2.3 相关研究述评
3 国有企业并购现状分析
    3.1 国有企业并购市场发展情况
    3.2 国有企业并购动因及模式分析
        3.2.1 国有企业并购动因
        3.2.2 国有企业并购模式
    3.3 国有企业并购的特征和问题
        3.3.1 国有企业并购的特征
        3.3.2 国有企业并购的问题
4 国有企业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短期财务绩效评价——基于事件研究法
    4.2 中长期财务绩效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4.3 非财务绩效评价——基于并购动因
    4.4 基于多层次的并购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5 南北车合并案例介绍
    5.1 案例背景
    5.2 南北车发展历史
    5.3 南北车并购模式及过程
    5.4 南北车并购动因
        5.4.1 政府视角动因
        5.4.2 企业视角动因
6 南北车并购绩效研究
    6.1 短期财务绩效评价
    6.2 中长期财务绩效评价
    6.3 非财务绩效评价
        6.3.1 并购整合效果
        6.3.2 国际竞争能力的变化
        6.3.3 与国家政策的协调性
    6.4 南北车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案例对比
        6.4.1 并购模式相同——上汽并购韩国双龙
        6.4.2 并购动因相同——中粮集团“全产业链”蓝图
    6.5 案例分析结论及启示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2.1 明确政府定位及加强产业规划
        7.2.2 完善并购前期准备工作
        7.2.3 优化并购整合方式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吸收能力对企业并购后的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主要的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吸收能力的相关理论
        2.1.1 吸收能力的概念
        2.1.2 吸收能力的维度
        2.1.3 吸收能力的测量
    2.2 公司并购的相关理论
        2.2.1 公司并购的概念
        2.2.2 公司并购的理论
        2.2.3 公司并购的形式
    2.3 创新绩效的相关理论
        2.3.1 创新绩效的概念
        2.3.2 创新绩效的测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市公司并购概述及创新绩效
    3.1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历史和现状
        3.1.1 并购历史
        3.1.2 并购现状
        3.1.3 并购战略简介
    3.2 创新绩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
    4.1 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4.2 其他影响创新绩效的调节因素
        4.2.1 企业规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4.2.2 企业成长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4.2.3 所有制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并购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创新绩效的涵义
        5.1.1 指标分析法
        5.1.2 案例分析法
        5.1.3 问卷调查法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模型设计
        5.3.1 变量设计
        5.3.2 模型构建
    5.4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5.5 研究过程及结果
        5.5.1 变量描述性统计
        5.5.2 回归分析及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基于结论的建议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7.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基于不同动因的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实践价值
        1.1.1 壳资源交易二十多年长盛不衰
        1.1.2 壳资源交易仍将长期存在
        1.1.3 政府高度介入壳资源交易并对之产生深刻影响
    1.2 选题的理论价值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研究目标
        1.3.1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界定
        2.1.1 壳公司
        2.1.2 壳资源
        2.1.3 壳资源并购
        2.1.4 政府干预
    2.2 壳资源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
        2.2.1 借壳方的收购动机
        2.2.2 卖壳方的出售动机
        2.2.3 壳资源并购存在的原因
    2.3 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
        2.3.1 政府规制理论的研究
        2.3.2 政府终极产权理论的研究
    2.4 壳资源并购效果的相关研究
        2.4.1 壳资源并购的企业微观绩效研究
        2.4.2 壳资源并购的社会宏观绩效研究
    2.5 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效果的相关研究
    2.6 各基础理论的综合评述
        2.6.1 主要研究结论
        2.6.2 对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绩效研究的评述
3 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的动因、方式及绩效的概念模型
    3.1 不同层级政府的干预动因差异
        3.1.1 基于政府规制理论的分析
        3.1.2 基于政府终极产权理论的分析
        3.1.3 本节小结
    3.2 本文概念模型的构建
        3.2.1 研究问题(一):“政府不同干预动因导致其干预方式的差异性”
        3.2.2 研究问题(二):“政府不同干预动因导致其干预绩效的差异性”
    3.3 整体概念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不同动因的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方式研究
    4.1 中央政府的干预方式
        4.1.1 市场替代方式
        4.1.2 行政协调方式
    4.2 地方政府的干预方式
        4.2.1 市场替代方式
        4.2.2 行政协调方式
    4.3 政府干预下壳资源并购的模式
        4.3.1 政府干预的市场替代方式形成相应并购模式
        4.3.2 政府干预的行政协调方式助推相应的并购模式
    4.4 政府干预与壳资源并购模式的实证检验
        4.4.1 政府干预与并购的区域属性
        4.4.2 政府干预与并购的行业属性
        4.4.3 政府行政支持与并购的本地化属性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不同动因的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的企业微观绩效研究
    5.1 政府干预对壳公司股东利益的影响
        5.1.1 研究假设的提出
        5.1.2 实证检验
        5.1.3 本节小结
    5.2 政府干预对收购公司股东利益的影响
        5.2.1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2 实证检验
        5.2.3 本节小结
    5.3 政府干预对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影响
        5.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5.3.2 实证检验
        5.3.3 本节小结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不同动因的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的社会宏观绩效研究
    6.1 研究假设的提出
        6.1.1 社会宏观效应产生的路径
        6.1.2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研究变量与数据来源
        6.2.2 模型设计
    6.3 实证分析
        6.3.1 DID回归分析
        6.3.2 多元回归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创新点、启示及未来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启示与政策建议
    7.4 未来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1:2008-2016年壳资源并购事件(部分)
附录2:壳资源并购中壳公司EVA值
附录3:壳资源并购中收购公司绩效综合评价得分P_i

(10)矿业企业并购模式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引领资源世界范围内流动和交易
        1.1.2 矿产资源的资本化趋势
        1.1.3 中国“走出去”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1.1.4 矿业寒冬中机遇与风险并存
        1.1.5 一带一路战略为矿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
        1.1.6 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境内并购风生水起
    1.2 选题意义
        1.2.1 促进矿业配置效率和产业集聚
        1.2.2 减少产业内恶性竞争和交易费用
        1.2.3 驱动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
        1.2.4 加强国资战略性重组
        1.2.5 为中国矿业国内外并购活动献言进策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关于矿业并购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关于矿业并购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径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5.1 论文的内容结构
        1.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 小结
第2章 矿业企业并购基础理论评析
    2.1 企业并购理论概述
        2.1.1 并购的概念
        2.1.2 并购的动机
        2.1.3 并购的分类
        2.1.4 并购的程序
    2.2 传统企业并购理论评析
        2.2.1 传统企业并购理论概述
        2.2.2 传统企业并购理论评析
    2.3 现代企业并购理论评析
        2.3.1 现代企业并购理论概述
        2.3.2 现代企业并购理论评析
    2.4 企业并购的评价标准
        2.4.1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式
        2.4.2 企业并购成功标准
    2.5 矿业企业并购理论评析
        2.5.1 矿业企业并购的意义
        2.5.2 矿业企业并购的种类
        2.5.3 矿业企业并购操作程序
        2.5.4 博弈论在矿业企业并购谈判中的运用
    2.6 小结
第3章 矿业企业并购策略研究
    3.1 目标公司选择
        3.1.1 资源分类
        3.1.2 自然资源分类
        3.1.3 矿产资源分类
        3.1.4 中国矿业公司现状
        3.1.5 矿业企业并购目标公司选择策略
    3.2 矿业企业并购谈判策略研究
        3.2.1 矿业企业并购谈判概述
        3.2.2 矿业企业并购谈判中的策略
        3.2.3 案例分析
    3.3 矿业企业并购策略研究
        3.3.1 矿业企业并购策略概述
        3.3.2 矿业企业并购种类模式选择
        3.3.3 矿业企业并购支付方式模式选择
        3.3.4 矿业企业并购国内国外模式选择
    3.4 矿业企业并购效率的实证分析
        3.4.1 矿业企业并购效率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3.4.2 矿业企业并购效率单因素模糊评价
        3.4.3 不同规模矿业企业并购种类效率的模糊评价
        3.4.4 不同规模矿业企业并购支付方式效率的模糊评价
        3.4.5 不同规模矿业企业国内国外并购效率的模糊评价
    3.5 小结
第4章 矿业企业国外并购模式经济分析
    4.1 中国国内矿业企业并购趋势研究
        4.1.1 中国矿产资源依存度研究
        4.1.2 中国矿业企业并购基本趋势研究
    4.2 国际矿业企业并购现状研究
        4.2.1 全球并购浪潮与经济周期对应关系
        4.2.2 全球矿业企业并购与金属价格指数的关系
        4.2.3 全球矿业上市公司股票市值份额分布
        4.2.4 全球矿业上市公司数量分布
        4.2.5 全球几大矿业公司并购研究
        4.2.6 全球矿业企业并购数量及金额趋势
    4.3 中国矿业企业国外并购现状研究
        4.3.1 中国进出口规模及增长现状
        4.3.2 中国外汇储备基本趋势
        4.3.3 中国对外投资趋势研究
        4.3.4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趋势研究
        4.3.5 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方式分布
        4.3.6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地区分布
        4.3.7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分析
        4.3.8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分析
        4.3.9 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年度分布
    4.4 中国矿业企业国外并购对策研究
        4.4.1 中国矿业企业国外并购矿种选择对策研究
        4.4.2 中国矿业企业国外并购本地化选择对策研究
        4.4.3 中国矿业企业国外并购参股控股对策研究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论文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个人简介

四、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的理论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2]战略并购下企业财务整合及效果评价 ——以蒙牛乳业并购为例[D]. 鲁吉. 苏州大学, 2020(03)
  • [3]基于竞争环境与战略演化的房地产企业并购决策动态选择研究 ——以融创为例[D]. 李秋仁.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合并的动因及绩效研究[D]. 张忻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轻触”还是“重触”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赵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6]文化产业并购、结构洞与并购绩效 ——以捷成股份并购华视网聚为例[D]. 胡民丰. 厦门大学, 2019(08)
  • [7]国有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以南北车合并为例[D]. 王君妃.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吸收能力对企业并购后的创新绩效影响研究[D]. 周宁康.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基于不同动因的政府干预壳资源并购绩效研究[D]. 杨沁.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2)
  • [10]矿业企业并购模式经济分析[D]. 朱玉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标签:;  ;  ;  ;  ;  

企业并购选择的理论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