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缬氨酸缺乏对大鼠胃癌生长及免疫状态的影响

L-缬氨酸缺乏对大鼠胃癌生长及免疫状态的影响

一、L-缬氨酸缺乏对大鼠胃癌生长及免疫状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细虎[1](2020)在《代谢组学评价口腔鳞状细胞癌外科安全切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一次性完全彻底切除肿瘤即获得外科安全切缘是控制口腔鳞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关键环节。根据NCCN指南及英国皇家病理协会《OSCC病理指南》:口腔鳞癌粘膜切缘的安全距离为手术后石蜡组织HE切片光镜下肿瘤浸润前沿与外科切缘的距离≥5mm。目前对口腔鳞癌外科安全切缘状态的评估仍以术中快速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即依据显微镜下是否存在肿瘤细胞及异常增生的细胞做出诊断,对外科安全切缘距离的研究鲜有报道。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即使病理学诊断为“阴性切缘”的口腔鳞癌患者仍有10-30%的术后复发率,提示仅仅依据术中快速冰冻方法镜下观察切缘组织细胞形态学上的改变而做出的切缘状态诊断存在明显的缺陷或不足。随着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基因、蛋白及代谢物的异常改变会早于细胞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因此提示我们可以利用相关技术对切缘组织中已经发生的癌性相关的基因分子或代谢分子水平的改变结合组织病理学方法判断来检测评估口腔鳞癌的外科切缘。为此,本研究利用传统的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非靶向、UHPLC-MS/MS(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和DESI-MSI(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原位质谱成像方法分别从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两个方面评估口腔鳞癌的粘膜外科安全切缘,揭示肿瘤及不同外科切缘距离(不同切缘状态)中代谢产物的差异,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和指导。一、GC-MS非靶向筛选口腔鳞癌及切缘组织内氨基酸代谢标志物的研究【目的】研究口腔鳞癌浸润前沿不同距离粘膜切缘组织(不同切缘状态)中可能存在的氨基酸代谢分子差异。【方法】利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高通量筛选实验组中32个配对的口腔鳞癌肿瘤和不同距离粘膜切缘组织样本(共8个病例,每个病例包括4个样本)的普通代谢谱特征。每个病例的收集标准为:包含部分肿瘤组织和至少15mm长的连续粘膜切缘组织,随即将每个病例分割成4部分:Tumor(紧邻肿瘤边界的癌组织)、Margin-1(0-5mm粘膜切缘,非典型性异常增生切缘)、Margin-2(5-10mm粘膜切缘,阴性切缘组织)、Margin-3(10-15mm粘膜切缘,正常粘膜组织)。将所有样本分成4组:Tumor(T)、Margin-1(M1)、Margin-2(M2)、Margin-3(M3),每组8个样本。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s检验,对四组之间的代谢物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使用student’s 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分析。【结果】GC-MS非靶向分析总共得到208个已知名称的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为氨基酸类、核苷酸类、糖类等物质。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s检验,对Tumor(T)、Margin-1(M1)、Margin-2(M2)、Margin-3(M3)四组之间的代谢物进行整体分析,根据四组之间任意两组进行比较至少有一组满足p<0.05且fold change>1.5 or<0.667的标准,总共筛选出1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8个为氨基酸。8个差异氨基酸的热图分析能明显区分T、M1、M2、M3四组,且T、M1聚类在一起,M2、M3聚类在一起,表明肿瘤边界的癌组织(T)和非典型性异常增生切缘组织(M1)在代谢产物上具有相似性,同样,阴性切缘组织(M2)和正常粘膜组织(M3)的代谢产物一致。为了确定各个切缘状态的氨基酸标志物,我们进行两组之间比较分析。使用student’s t检验方法对肿瘤边界的癌组织(T)和阴性切缘组织(M2)进行比较,初步筛选出16个差异氨基酸(t test,p<0.05),进一步使用ROC曲线检测这16个氨基酸对T vs M2两组的鉴别能力,最终确定10个氨基酸(赖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组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作为阴性切缘候选标志物(p<0.05,AUC>0.90)。同样的方法,通过对非典型性异常增生切缘组织(M1)和阴性切缘组织(M2)进行比较,最终确定9个氨基酸(丙氨酸,脯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组氨酸,天冬酰胺,鸟氨酸)作为非典型性异常增生切缘的候选标志物(p<0.05,AUC>0.90)。【结论】使用GC-MS非靶向高通量代谢组初步确定10个氨基酸(赖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组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和9个氨基酸(丙氨酸,脯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组氨酸,天冬酰胺,鸟氨酸)作为阴性切缘和非典型性异常增生切缘候选代谢标志物。二、UHPLC-MS/MS靶向定量检测口腔鳞癌和切缘组织内氨基酸代谢标志物【目的】利用UHPLC-MS/MS对实验组GC-MS非靶向分析确定的切缘组织候选氨基酸标志物进行靶向定量分析,最终确定口腔鳞癌阴性切缘和非典型性异常增生切缘的氨基酸标志物,并初步分析特定的异常增生切缘氨基酸代谢标志物对口腔鳞癌患者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使用另外80个配对的口腔鳞癌肿瘤和不同距离粘膜切缘组织样本作为验证组(共20个病例,每个病例同样包含4个样本即Tumor、Margin-1、Margin-2、Margin-3,收集方法同第一部分),对第一部分确定的候选氨基酸进行UHPLC-MS/MS靶向定量分析。使用student’s 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特定的氨基酸代谢关键酶在60例口腔鳞癌异常增生切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代谢关键酶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实验组阴性切缘的10个候选标志物经过UHPLC-MS/MS靶向定量分析后有9个氨基酸被再次检测到并且有统计学差异(t test,p<0.05),其中有4个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缬氨酸)ROC曲线分析可以较好的区分T vs M2(AUC>0.90),使用此4个氨基酸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T vs M2的区分能力达到最佳组合(AUC=0.98)。同理,对实验组非典型性异常增生切缘的9个候选标志物经过UHPLC-MS/MS靶向定量分析有6个氨基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脯氨酸、谷氨酸、组氨酸、丝氨酸)被再次检测到并且有统计学差异(t test,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此6个氨基酸单个对M1vs M2的区分能力并不是很高(AUC:0.65-0.75),但当把6个氨基酸作为组合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显着提高对M1vs M2的区分能力(AUC=0.81)。同时,我们进一步挑选与肿瘤发生相关的非典型性异常增生切缘标志物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进行验证,在验证组中发现此两个氨基酸的含量从正常组织到肿瘤组织逐渐递增(M3-M2-M1-T)。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KEGG代谢通路分析也发现口腔鳞癌肿瘤组织中存在活跃的天冬氨酸代谢通路,其代谢关键酶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能催化天冬氨酸合成天冬酰胺。为此,我们进一步检测了ASNS在60例口腔鳞癌异常增生切缘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异常增生切缘组织中ASNS蛋白的表达随着异常增生程度的恶化而增加,并与口腔鳞癌的局部复发相关,其高表达提示不良预后。【结论】验证组UHPLC-MS/MS靶向定量分析最终确定4个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缬氨酸)作为阴性切缘标志物,6个氨基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脯氨酸、谷氨酸、组氨酸、丝氨酸)作为异常增生切缘标志物。异常增生切缘标志物天冬氨酸、天冬酰胺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其代谢关键酶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与口腔鳞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可能参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三、DESI-MSI可视化原位检测口腔鳞癌切缘组织内脂质代谢标志物的研究【目的】本部分我们利用DESI-MSI原位质谱成像技术在脂质组学水平精准确定口腔鳞癌粘膜安全切缘距离,并在冰冻切片上原位确定口腔鳞癌阳性切缘、阴性切缘的脂质分子标志物。【方法】利用DESI-MSI原位质谱成像技术分析22例包含肿瘤和粘膜切缘的口腔鳞癌新鲜组织的冰冻切片。每个病例在冰冻切片上分为5区:肿瘤组织(Tumor,T)、阳性切缘(0-2 mm,M1)、临界切缘(2-10 mm,M2)、阴性切缘(>10 mm,M3)、正常上皮组织(>15 mm)。分别在像素水平和平均质谱图水平提取每个区的质谱分析数据。使用lasso机器学习方法,从提取的众多像素离子(脂质代谢物离子)中筛选出可以区分口腔鳞癌肿瘤和正常组织的特征分子。并进一步优化这些特征分子,最终确定一组(panel)递减的癌性代谢物作为切缘状态诊断和切缘距离评估的可视化分子诊断模型。同时,利用student’s t检验方法,从提取的平均质谱图中确定口腔鳞癌阳性切缘和阴性切缘的脂质分子标志物。【结果】经过Lasso模型分析,从22955个像素代谢物离子中筛选出179个可以区分口腔鳞癌肿瘤和正常组织的特征分子。进一步优化这些特征分子,确定从肿瘤组织到正常组织递减的14个m/z(303.23m/z、305.24 m/z、307.26m/z、309.27m/z、327.22m/z、329.24m/z、331.26m/z、333.27m/z、337.31m/z、359.29m/z、365.34m/z、393.37m/z、565.51m/z、684.60 m/z)作为切缘状态诊断和粘膜切缘距离评估的分子诊断模型。利用构建的分子诊断模型进行口腔鳞癌粘膜安全切缘评估,结果表明利用14个m/z的离子质谱成像能够可视化区分肿瘤组织和周围粘膜切缘组织,并可直接在冰冻切片上清晰勾勒出安全切缘距离、预测不同切缘状态。分析发现DESI-MSI分子诊断模型对肿瘤区域、阳性切缘、阴性切缘等不同切缘状态预测的准确度分别达到100%、88.89%和88.89%,而对于临界切缘仅有33.33%,反映出临界切缘界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构建的DESI-MSI分子诊断模型直接在冰冻切片上确定口腔鳞癌的粘膜安全切缘距离,结果表明大多数病例的切缘距离位于临界切缘区(2-10mm),仅有2例位于阴性切缘区(>10mm)。对DESI-MSI预测的粘膜切缘安全边界,进行病理学评估验证,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达到94.44%(17/18)。进一步从T、M1、M2、M3、N五个区域中总共提取出647个m/z平均质谱图,使用student’s t检验方法对T vs M3两组进行分析,确定9个离子(365.33m/z、836.53 m/z、524.29 m/z、331.26 m/z、359.29 m/z、337.31m/z、393.37 m/z、834.51 m/z、573.48 m/z)作为阴性切缘标志物(p<0.05),同理,对M1 vs M3进行两组比较分析,确定331.26 m/z离子作为口腔鳞癌阳性切缘的脂质标志物(p<0.05)。【结论】成功构建出由14个递减的癌性脂质分子组成的诊断模型,该诊断模型的离子质谱成像能够可视化区分肿瘤组织和不同距离粘膜切缘组织,并可直接在冰冻切片上清晰勾勒出粘膜切缘安全距离、预测不同切缘状态。同时,初步确定9个脂质分子作为口腔鳞癌阴性切缘标志物,1个脂质分子作为阳性切缘标志物。【全文结论】本论文利用质谱技术分别从氨基酸代谢组和脂质代谢组两个方面进行口腔鳞癌粘膜切缘代谢分子标志物的研究。首先,利用传统的非原位质谱技术(GC-MS、UHPLC-MS/MS)分别确定了4个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缬氨酸)作为阴性切缘标志物,6个氨基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脯氨酸、谷氨酸、组氨酸、丝氨酸)作为异常增生切缘标志物。并初步证实天冬氨酸代谢关键酶即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在异常增生切缘组织中的表达与口腔鳞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提示天冬氨酸代谢可能参与了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紧接着,利用DESI-MSI原位质谱技术可视化检测口腔鳞癌切缘组织内脂质分子标志物。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成功构建出由14个癌性脂质分子组成的诊断模型,利用该诊断模型可视化区分肿瘤组织和不同状态的切缘组织,并可直接在冰冻切片上勾勒出粘膜切缘安全距离。同时,在新鲜组织冰冻切片上初步确定9个脂质分子作为口腔鳞癌阴性切缘标志物,1个脂质分子作为口腔鳞癌阳性切缘标志物。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对口腔鳞癌安全切缘的诊断,改善患者的预后。

朱昊如[2](2020)在《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文中认为基于“方证相关”理论剖析复杂方证关系是目前方剂学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网络药理学为研究方证关系的现代内涵提供了新方法。中医学认为衰老与脾虚证关系密切,但目前脾虚与衰老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几未有见,脾虚-衰老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方证相关理论,以补中益气汤与脾气虚证高度关联为逻辑依据,从衰老相立论,利用现代网络药理学方法探查补中益气汤分子药理网络;进一步根据该方的作用预测,在整体-系统-分子水平上,动态观察脾虚证模型演变过程中衰老相关病理生理及生物分子变化,以及补中益气汤的相关效用机制。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主要涉及近年“方证相关”的研究进展、脾虚证-衰老相关研究进展及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三方面内容;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以及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三部分。研究一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平台,分别检索补中益气汤组方药味(黄芪、白术、升麻、陈皮、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生姜、大枣)活性成分及其关联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建立靶点PPI网络并导入cytoscape,利用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聚类来提取核心靶点簇后,使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提取主要病/生理功能及生物分子信号通路。结果:①筛选得到补中益气汤活性成分143种,关联靶点162个,其中155个靶点之间存在PPI关系,聚类得到核心簇9个。②富集得到GO条目13组,包括NO生物合成、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富集得到KEGG条目12组,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结论: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的关联机制内涵可能涉及由AGE-RAGE通路、IL-17通路及松弛素通路主导的,通过介导核转录因子NF-kB来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分泌的炎性调节过程。研究二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采用“游泳力竭+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虚模型。各组大鼠:①隔日观察外观行为评分,每日称量摄食量,每周末观测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于实验第2-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测定负重游泳时长;实验第3、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实验的游泳速度、潜伏期、平台穿梭次数、目标象限路程比及探索路线。③于实验第14、21、28d灌服D-木糖溶液后收集尿液,ELISA法测定尿D-木糖含量,计算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15、22、29d随机分三批麻醉处杀:取脾脏、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利用ELISA法测定GAS、MTL、AGEs、BDNF、VIP、IL-1β、IL-6、TNF-α水平,利用生化法测定CRP水平;取海马,利用ELISA法测定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 水平。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①a.实验第2-4周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显着升高(P<0.01);第1-4周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第3、4周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实验第4周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c.实验第4周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第2-4周尿D-木糖排泄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降低;第3、4周血清GAS水平降低;第4周血清MTL水平降低(P<0.05或0.01)。②a.实验第3、4周空间探索潜伏期升高、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路程比降低(P<0.05),探索路线呈随机策略。b.实验第2-4周海马GABA水平降低;第3、4周海马IL-1β水平显着升高;第4周海马Aβ140、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 或 0.01),海马 AGEs、Aβ1-42/Aβ1-40、glu、IL-6、TNF-α 水平升高(P<0.05或0.01)。c.实验第2周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P<0.05或0.01);第4周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模型演化过程逐渐出现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脑衰老表现,其分子特征体现为海马毒性蛋白累积、炎性水平升高与递质稳态兴奋性失衡。研究三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给药组与高剂量给药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及各给药组按研究二方法持续造模4周,低、高剂量给药组自第15d至第28d起分别按5.85g/kg/d、17.55g/kg/d灌服补中益气汤水煎液。各组大鼠:①按研究二时间及方法观测外观行为评分、摄食量、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按研究二方法,于实验第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第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③实验第28d按研究二方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29d麻醉处杀后:取脾脏、胸腺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ELISA法测定GAS、MTL、BDNF、VIP、IL-1β、IL-6、TNF-α 水平;取海马,ELISA 法测定 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TGF-β1 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 p65NF-kB,Western-blot 测定 p65NF-kB、p-p65NF-kB、RAGE、Iba-1,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NeuN+cleavedcaspase-3、Iba-1+TNF-α、Iba-1+TGF-β1共表达;取下丘脑,免疫组化法测定p65 NF-kB,Western-blot测定p65 NF-kB、p-p65 NF-kB、Iba-1。结果:①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a.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升高(P<0.05或0.01),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显着升高(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增加(P<0.01),穿梭平台次数与目标象限路程比均降低(P<0.05),空间探索路线呈随机式策略。d.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海马AGEs、Aβ1-42、Aβ1-42/Aβ1-40、RAGE、glu、Iba-1、IL-1β、IL-6、TNF-α 水平上升(P<0.05 或 0.01);p65NF-kB 表达量及活化程度上升(P<0.05或0.01),GABA、TGF-β1水平降低(P<0.05或0.01),NeuN 与 cleaved caspase3、Iba-1 与 TNF-α 共表达数增加(P<0.05 或 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显着上升(P<0.01),GnRH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f.脾脏及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血清IL-1β、TNF-α及TGF-β1水平显着降低(P<0.01)。②较之于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a.一般表征行为积分、体质量、摄食量、粪便含水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0.01)。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增加(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血清VI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缩短(P<0.01),空间探索路线呈趋向式策略;高剂量组大鼠穿梭平台次数增加(P<0.05)。d.血清BDNF水平升高(P<0.05);海马NeuN与cleaved caspase3、Iba-1与TNF-α共表达数均降低(P<0.05),Iba-1与TGF-β1共表达数均增加(P<0.05或0.01);p65NF-kB表达量及活化程度均下调(P<0.05 或 0.01);AGEs、Aβ1-42、RAGE、glu、Iba-1、IL-1β 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其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IL-6与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降低(P<0.05或0.01),GnRH表达量均升高(P<0.05)。f.高剂量组大鼠胸腺指数、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均升高(P<0.05 或 0.01),IL-6 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同时存在海马炎性衰老与外循环免疫衰老,AGEs/RAGE/NF-kB通路介导的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与神经元凋亡可能是脾虚大鼠出现脑衰老表现的潜在机制。补中益气汤具有良好的健脾抗衰效用,其机制可能涉及抑制海马AGEs/RAGE/NF-kB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及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来保护神经元。本研究将方证相关理论与网络药理学分析手段相结合,以衰老为切入点,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层面系统探察了补中益气汤-脾虚证关联的机制,为探索中医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思路。

邓利玲[3](2020)在《桑叶魔芋复配粉干预老年小鼠动物源性高蛋白膳食消化代谢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健康问题受到高度关注。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退化、营养不平衡,需要摄入比人体推荐量更多的蛋白以满足机体的正常功能。并且,高蛋白膳食有助于改善肥胖、糖尿病等疾病。但过高的蛋白摄入会影响老年人肝肾和胃肠道正常的代谢功能。如何在提高老年人高蛋白摄入的同时,保证其充分的消化吸收而不影响正常的健康,显得极为重要。本课题组创新性将桑叶(Morus alba L.)和魔芋(Amorphophallus rivieri)两种天然、安全的农产食品原料结合,开发了一种以魔芋和桑叶为主要原料复配的固体饮料(本文中简称―复配粉‖),该产品能有效改善老年人对动物源性高蛋白膳食的消化,但其作用效果和机理还未明确。为了探讨上述科学问题,以15月龄BALB/c老年小鼠为受试动物,以饲喂AIN-93M标准日粮为正常对照,饲喂动物源性高蛋白(以AIN-93M标准日粮为基础,用动物蛋白替代部分玉米淀粉构成,蛋白质含量达50%以上。本文中简称―高蛋白‖)饲料的同时分别灌胃消食片和不同剂量的复配粉,探究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代谢作用的影响机理,为老年人群蛋白质科学膳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蛋白质代谢作用的影响首先测定各试验组动物体重、摄食量、脏器指数、粪便和盲肠内容物的含水量及pH值,再采用生化试剂盒测定动物粪便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及与蛋白质代谢相关的血清生化指标,进而通过氨基酸靶标代谢组学和多肽组学,测定动物粪便中25种氨基酸含量和多肽序列,研究不同剂量复配粉对蛋白质消化性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动物体重和脏器指数无显着性差异,摄食量随时间的延长高蛋白组有降低趋势。复配粉使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盲肠内容物和粪便含水量增大,pH降低。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复配粉干预后均显着提高,高牛肉蛋白组表观消化率由86.70%提高到92.92%以上,且呈剂量关系;高鱼肉蛋白组由89.60%提高到96.78%以上。血清中GPT、GOT活性和氨基酸水平在复配粉干预下均提高,血清尿素氮含量降低,且效果优于消食片组。复配粉和消食片的干预显着性降低了高蛋白膳食粪便中氨基酸含量,特别是BHD组总氨基酸含量为2084 nmol/g,与NC组含量2049 nmol/g无显着性差异,提示复配粉促进了机体蛋白质的吸收,且对高鱼肉蛋白膳食的影响更明显。消食片虽能促进蛋白质的消化,但大部分以尿素氮的形式排出体外。粪便多肽鉴定结果表明,牛肉蛋白组共鉴定到1326条肽段,肽段分子量在3000 Da以下占93%,主要分布在10001500 Da,各试验组特有肽段数量分别为48、154、123、78、70、62条。鱼肉蛋白组共鉴定到194条肽段,分子量在3000 Da以下占93%,主要分布在10001500 Da,各试验组特有肽段数分别为14、24、15、14、15、17条。复配粉干预使各组特有肽段数减少,说明蛋白质降解更为彻底。通过肽段序列定位分析及功能预测发现,鉴定到的高丰度肽段主要源自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和少量的肌红蛋白、组蛋白。这4种蛋白大部分氨基酸在序列末端保守性较强,大多数肽段被鉴定出来,且可信度较高,C端以赖氨酸、苏氨酸等极性氨基酸为主要,N端以蛋氨酸、丙氨酸等非极性氨基酸和少量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等极性氨基酸为主,导致其不易被消化。以上结果说明复配粉促进了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蛋白质消化代谢作用。(2)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胃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从动物肠道内环境结构入手,采用全肠道病理切片观察技术,就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胃及肠道健康的影响进行全面探索。包括胃和全肠道(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切片观察及小肠质构、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粘膜组织(绒毛高度、绒毛宽度、隐窝深度、肌层厚度)、血清细胞因子、LBP、LPS、盲肠SCFA含量的测定,为复配粉在改善胃肠道结构和内环境健康方面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高蛋白膳食对老年小鼠肠道结构不利,复配粉干预显着性提高了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小肠的坚实度、弹性、断裂力和断裂距离,改善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胃肠道组织形态和结构,且对高牛肉蛋白组的改善效果更显着。消食片对高蛋白膳食组老年小鼠肠道改善效果不明显。复配粉降低了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含量,提高了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含量。LBP、LPS显着性降低。肠道SCFA含量显着增加,并呈量效关系,且对高鱼肉蛋白膳食组胃肠道改善效果更明显。(3)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肠道酶活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借助通路分析和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就老年小鼠蛋白质代谢和酶活性在分子层面的比较,研究高蛋白膳食代谢的具体情况和可能的代谢酶、代谢通路情况。通过对高牛肉蛋白组和高鱼肉蛋白组蛋白质代谢通路KEGG预测,发现复配粉的干预能够促进氨基酸代谢途径。进而通过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发现复配粉能够提高高牛肉蛋白和高鱼肉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胃蛋白酶活性,提高高鱼肉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胰蛋白酶和肠肽酶活性,而竞争性降低高牛肉蛋白膳食组胰蛋白酶和肠肽酶的活性。进一步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蛋白质代谢关键酶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量,发现复配粉干预上调了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APN、PepT1、GDH关键酶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活性。(4)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对各试验组老年小鼠盲肠内容物肠道菌群16S rRNA的V3-V4区域高通量测序,分别进行了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群落结构分析、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联合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高蛋白膳食降低了老年小鼠厚壁菌门(Firmicutes)水平,增加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水平;而复配粉的干预增加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水平,降低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水平,且F/B增大,呈量效关系。进一步对相对丰度前20属水平物种分析发现,复配粉干预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显着增多。最后通过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中25种氨基酸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即复配粉通过调节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某些非优势菌但与氨基酸代谢相关、且对人体健康有利的菌群的丰度,如产粪甾醇真菌属(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布劳特氏菌(Blautia)等,进而竞争性降低有害菌群的丰度,保护肠道屏障,促进肠道健康,提高了蛋白质的消化性。

徐达[4](2020)在《L-缬氨酸生产菌定向改造及其发酵过程精准控制研究》文中提出L-缬氨酸作为人和动物的八种必需氨基酸之一,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食品、医药、饲料等多个专业领域。随着市场对L-缬氨酸需求的逐渐增加,微生物发酵法逐渐成为了生产L-缬氨酸的主要途径。而L-缬氨酸在大规模的发酵生产中,仍旧面临着产酸率低、糖酸转化率低、副产物高等问题。因此,针对L-缬氨酸的发酵生产研究进行一系列的优化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L-缬氨酸生产菌XV0505(Leu-+Ile-+2-TAr+α-ABr+SGr)为生产菌株,针对目前生产工艺中菌株特性、培养基成分、发酵过程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改进方案,进行了有关于L-缬氨酸定向改造及发酵过程精准控制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菌种改造:为了最大限度的去除L-缬氨酸发酵生产过程中副产物L-丙氨酸的产生,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 L-丙氨酸相关合成的酶的基因avtA和alaT,在摇瓶中与出发菌株进行对比试验,最终经改造后的菌株副产物丙氨酸合成量减少了 51.2%。(2)培养基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L-缬氨酸的产量以及转化率,对L-缬氨酸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对L-缬氨酸发酵过程中所添加的生物素和氯化胆碱的含量以及两者的添加方式进行探究,确定了最优的方案。实验对比优化前后的L-缬氨酸产量以及糖酸转化率,结果显示,在进行了生物素与氯化胆碱的添加优化之后,L-缬氨酸的发酵产量为86.2 g/L,相对于原始培养基提高了 34.7%;糖酸转化率为36.5%,相对于原始培养基,提高了 9.2%。优化后的培养基更适合L-缬氨酸的发酵生产。(3)发酵过程控制优化:为进一步降低L-缬氨酸发酵生产过程中副产物L-丙氨酸的产量,本研究设计了膜偶联在线透析发酵,葡萄糖限量供应发酵,以及恒容发酵3种控制工艺。与常规控制方式发酵批次相比,膜偶联在线透析发酵的总产酸量提高了 47.4%,糖酸转化率提高了 2.5%,同时,副产物L-丙氨酸的产量降低了75%;与常规控制方式发酵批次相比,葡萄糖限量供应发酵工艺糖酸转化率提高了1%,副产物丙氨酸的产量降低了 48.3%;与常规发酵工艺相比,恒容发酵产酸周期延长了 3 8.5%,单批次发酵产酸总量提高了 79.3%,单位时间内的产酸效率提高了25.8%,糖酸转化率提高到40%左右,同时副产物L-丙氨酸的浓度下降了 85%。这3种实验方案均适合用于降低L-缬氨酸发酵生产中L-丙氨酸的含量。本研究将上游与中游结合,从菌种到发酵工艺进行了全面的改进,有效提高了微生物发酵生产L-缬氨酸的工艺水平,为L-缬氨酸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李露[5](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黑灵芝多糖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黑灵芝是我国着名的天然食材,多糖组分被认为是其发挥功能的主要成分,已被证实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抗氧化、衰老、肿瘤等生物活性。本研究以黑灵芝多糖(Polysaccharide of Ganoderma atrum,PSG)为研究对象,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大鼠模型,通过UPLC-Triple/TOF-MS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探讨LPS所致ALI的内在作用机制及黑灵芝多糖对ALI大鼠的保护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PSG对ALI大鼠具有抗炎作用。实验结果显示PSG干预能够将ALI大鼠胸腺和脾脏指数调节至正常水平,显着抑制ALI所致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下降,改善肺组织损伤,减少血清和肺组织匀浆中NO和IL-1β、TNF-α、IL-6水平和肺组织中TLR4和NF-κB p65的蛋白表达含量。2、PSG预处理可有效改善ALI大鼠血清、尿液和肺组织中代谢通路的紊乱,具体如下:(1)血清中共筛选鉴定出33种差异代谢物,其中牛磺胆酸、牛磺酸、LysoPC(18:2)及LysoPC(P-18:0)等差异代谢物与炎症介质密切相关。通过代谢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差异代谢物与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组氨酸、氮代谢、牛磺酸和牛磺酸的代谢通路有关。而PSG干预后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中组氨酸、色氨酸含量并调节PC(20:5)和LysoPE(18:0)含量至正常的水平,揭示了 PSG对LPS所诱导的ALI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善大鼠机体中部分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和组氨酸代谢紊乱程度来实现的。(2)尿液中筛选出107种差异代谢物,Con组与LPS组共有8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PSG干预后显着改善了 32种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发现PSG可通过影响尿液中L-谷氨酰胺、L-缬氨酸、4-胍基丁酸和α-亚麻酸等水平,来调节机体内色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及α-亚麻酸代谢等路径进而发挥其对LPS所致的ALI保护作用。(3)肺组织中筛选鉴定出36种差异代谢物,其中PSG干预后能够有效调节的代谢物有18 种。代谢通路分析显示 PSG 可通过回调 LysoPC(22:6)、LysoPC(P-16:0)、LysoPC(22:4)和LysoPC(20:2)等代谢物的水平,进一步影响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和α-亚麻酸代谢三条通路来发挥保护ALI的作用。3、PSG对ALI大鼠的肠道发挥保护作用。结果表明PSG可有效地抑制肠道组织内的炎症,维护正常的组织形态,通过影响TLR4/NF-κB通路来调节小肠组织中IL-1β和IL-10的水平,平衡肠道的炎症水平。同时,PSG还通过调节ALI大鼠盲肠内容物中SCFAs的水平,来保护肠道。此外,还发现PSG预处理可通过调节PC(24:0/20:4)化合物水平改善ALI中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通路的紊乱,但不能有效地改善ALI中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和苯丙氨酸代谢通路。4、整合所有代谢组学数据后,可知LPS所致大鼠ALI的生物学机制可能是以三羧酸循环异常和脂质类代谢紊乱为中心环节,进而使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相关代谢通路发生紊乱。而P SG可以通过调节三羧酸循环、恢复大部分脂质类化合物和氨基酸正常水平而达到保护ALI的作用。

安瑞[6](2020)在《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物质代谢、肠道免疫功能以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是提高氮营养素利用效率和降低氮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试验以SD大鼠为模型,旨在研究不同饲粮蛋白质水平对SD大鼠物质代谢,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90只健康SD雄性大鼠,体重为180 g~200 g,将大鼠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3组分别饲喂以下饲粮:10.0%CP饲粮组,14.0%CP饲粮组,20.0%CP饲粮组(对照组)。试验期记录大鼠体重和采食量,共42天,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清和全血,用于测定生化指标、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常规。处死之后进行组织采集,并采集肝脏、结肠黏膜以及结肠食糜等用于测定物质代谢、肠道粘膜免疫指标、肠道微生物菌群及代谢组等指标。结果显示:(1)与20.0%CP组相比,10.0%CP组和14.0%CP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降低(P<0.01)。低蛋白质两个处理组血清葡萄糖浓度显着高于20.0%CP组(P<0.05),血清尿素浓度则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显着降低(P<0.05);14.0%CP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显着高于10.0%CP组和20.0%CP组(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至10.0%时,血清总胆固醇浓度、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显着增加(P<0.05)。与20.0%CP组相比,10.0%CP组和14.0%CP组大鼠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空腹胰岛素浓度显着降低(P<0.05),10.0%CP组瘦素水平显着降低(P<0.05),14.0%CP组糖原浓度显着升高(P<0.05);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连用的结肠粘膜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20.0%CP组相比,14.0%CP组L-赖氨酸、L-缬氨酸、O-乙酰-L-丝氨酸和甘油等代谢物的相对浓度显着降低(P<0.05),腺苷酸、柠檬酸、L-丝氨酸盐酸盐等代谢物的相对浓度显着升高(P<0.05);代谢物富集分析显示主要影响半胱氨酸、蛋氨酸代谢通路、脂肪细胞脂解调节通路和ABC转运蛋白以及碳代谢途径等代谢通路。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至10.0%时主要影响脂质代谢相关通路、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通路,其代谢物氨基己二酸水合物、L-苏氨酸、三甲基甘氨酸和甘油等的相对浓度显着上升(P<0.05)。与20.0%CP组相比,10%CP组和14.0%CP组大鼠肝脏AMPK、SREBP-1的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10%CP组肝脏AMPK的蛋白表达量低于14.0%CP组(P<0.05)。(2)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4.0%CP组大鼠结肠微生物多样性显着高于20.0%CP组(P<0.05);在门水平上各处理组大鼠结肠微生物的优势菌群均以厚壁菌门(Fie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io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为主,在属水平上以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Romboutsia属等菌属为主;进一步差异菌群筛选结果显示,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为20.0%CP组的优势菌群;饲粮蛋白质水平由20.0%降低至14.0%时,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为结肠微生物的优势菌属;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至10.0%时梭菌属(Clostridiale)和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为优势菌属,其相对丰度上升。(3)与20.0%CP组相比,10.0%CP组大鼠血液淋巴细胞亚群CD3+CD8+百分比显着升高(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至10.0%和14.0%时,血液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显着高于20.0%CP组(P<0.05),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则显着降低(P<0.05);14.0%CP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着高于20.0%CP组(P<0.05),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则显着低于10.0%CP组和20.0%CP组(P<0.05)。10.0%CP组大鼠结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着高于14.0%CP组和20.0%CP组(P<0.05),各组间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无显着差异(P>0.05)。与20.0%CP组相比,10.0%CP组和14.0%CP组大鼠血清D-乳酸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二胺氧化酶的活性显着增加(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至10.0%时,结肠上皮淋巴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5);与20.0%CP组相比,10.0%CP组结肠粘膜NOD2、NF-κB的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10.0%CP组结肠粘膜NF-κB的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14.0%CP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蛋白质水平从20.0%降低至10.0%和14.0%时,引起大鼠一系列的变化,包括生长性能降低;机体脂质代谢异常,结肠粘膜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异常,能量代谢增强,肝脏AMPK信号通路激活,脂肪分解作用加强;结肠内容物中与氨基酸发酵相关的微生物丰度降低,而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菌群丰度增加。大鼠血清免疫细胞数量增加,结肠粘膜组织通透性降低,上皮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加,NF-κB免疫反应被激活,其中以10.0%CP组大鼠变化最为明显。

匙云鹤[7](2020)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胃癌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及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应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对其水平的影响,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住院确诊胃癌并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共90例,根据NRS2002和PG-SGA评估结果,术前将患者分为营养不良组(A组,n=50例)和无营养不良组(B组,n=40例)。术前给予营养不良组(A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术后将A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1组,n=25例)和对照组(A0组,n=25例),将B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B1组,n=20例)和对照组(B0组,n=20例)。对A1组和B1组患者给予含ω-3 PUFAs的肠外营养治疗,对A0组和B0组患者给予不含ω-3 PUFAs的肠外营养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完成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1. 营养不良患者(A组)术前外周血CD3+、CD4+、CD8+、Ig A、Ig G、Ig M均显着低于无营养不良患者(B组)(P<0.05),CD4+/CD8+也呈降低趋势(P>0.05)。2. A、B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CD3+、CD4+、CD8+、Ig A、Ig G、Ig M均较术前显着降低(P<0.05)。B组患者术后第1天CD4+/CD8+较术前显着降低(P<0.05),A组患者术后第1天CD4+/CD8+较术前呈降低趋势(P>0.05)。3. A1组患者术后第7天CD3+、CD4+、CD8+、CD4+/CD8+、Ig A、Ig G、Ig M均显着高于A0组(P<0.05)。B1组患者术后第7天CD3+、CD4+、CD8+、CD4+/CD8+、Ig A、Ig G、Ig M均显着高于B0组(P<0.05)。术后第7天A1、A0、B1、B0四组患者CD3+、CD4+、CD8+、CD4+/CD8+、Ig A、Ig G、Ig M均较术后第1天呈升高趋势(P>0.05)。4.术后发生并发症的胃癌患者,其术前CD3+、CD4+、Ig A、Ig G、Ig M显着低于无术后并发症患者(P<0.05)。5.无术后并发症患者,应用ω-3 PUFAs的术后住院时间显着低于未应用者(P<0.05)。结论:1.伴有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其T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均降低。2.手术创伤抑制了胃癌患者的T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3. 随着胃癌患者术后的恢复,T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得以改善,应用ω-3 PUFAs后,免疫功能改善更显着。4. 伴有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术后发生并发症者较多。5. 应用ω-3 PUFAs免疫营养治疗,可减少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加速康复。

李雯[8](2020)在《毛蕊异黄酮治疗结直肠癌的效应及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结直肠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较高且患者预后较差。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传统中药可发挥有效的抗肿瘤效应。毛蕊异黄酮是从传统中药黄芪中提取的单体成分,有研究表明它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本研究拟以结直肠癌细胞HCT-116、SW480为对象,在体外较为系统地评价毛蕊异黄酮对结直肠癌的治疗效应,并在体外初步探索毛蕊异黄酮发挥该治疗效应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构建SW480裸鼠移植瘤模型,在体内评价毛蕊异黄酮对结直肠癌的治疗效应。方法: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及SW480至约80%融合度后将细胞接种于细胞培养板中,待细胞贴壁后加入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毛蕊异黄酮(6.25μM、12.5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400μM)处理细胞48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试验探究毛蕊异黄酮对HCT-116、SW480细胞增殖的影响。加入不同浓度的毛蕊异黄酮(50μM、100μM、200μM)处理细胞48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毛蕊异黄酮对HCT-116、SW480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划痕试验探索毛蕊异黄酮对HCT-116、SW480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蛋白印迹试验检测毛蕊异黄酮对HCT-116、SW480细胞胞内信号蛋白的影响。体内,采用Balb/c裸鼠经皮下注射100μl SW480单细胞悬液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当肿瘤体积达到80-100mm3时,表明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20只裸鼠分为对照组和毛蕊异黄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每组5只裸鼠,毛蕊异黄酮治疗组裸鼠腹腔注射毛蕊异黄酮(20,40,60mg/kg),对照组裸鼠腹腔注射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将对照组肿瘤体积达到1000 mm3的时间设为实验终点,采用称量肿瘤质量的方式探索毛蕊异黄酮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采用组织切片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探索毛蕊异黄酮对移植瘤分化的影响。结果:1.6.25μM、12.5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400μM的毛蕊异黄酮对HCT-11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12%、15%、22%、35%、40%、72%,对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9%、12%、20%、28%、40%、62%。提示在体外毛蕊异黄酮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及SW480增殖,毛蕊异黄酮剂量越高,增殖抑制率越高。2.0μM、50μM、100μM、200μM毛蕊异黄酮处理后的HCT-116细胞中凋亡细胞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10%、18%、25%、45%,SW480细胞中凋亡细胞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15%、26%、35%、44%。以0μM毛蕊异黄酮处理组为阴性对照组,50μM毛蕊异黄酮处理组中凋亡细胞的比例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随着毛蕊异黄酮给药剂量的逐渐增加,相应处理组中凋亡细胞的比例也逐渐增加(P<0.01)。提示毛蕊异黄酮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HCT-116及SW480细胞凋亡。3.0μM、50μM、100μM、200μM毛蕊异黄酮处理后的HCT-116细胞中G0/G1期细胞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41%、50%、55%、65%,SW480细胞中G0/G1期细胞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52%、58%、68%、72%。以0μM毛蕊异黄酮处理组为阴性对照组,50μM毛蕊异黄酮处理组中G0/G1期细胞所占的比例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随着毛蕊异黄酮给药剂量的逐渐增加,相应处理组中G0/G1期细胞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P<0.01)。提示毛蕊异黄酮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阻滞HCT-116及SW480细胞的细胞周期在G0/G1期。4. 毛蕊异黄酮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CT-116及SW480细胞迁移,毛蕊异黄酮剂量越高,迁移抑制能力越强。5.0μM、50μM、100μM、200μM毛蕊异黄酮处理后的HCT-116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β,ERβ)的相对表达量约为0.31、0.39、0.60、0.80,同源性磷酸酶(PTEN)的相对表达量约为0.32、0.38、0.57、0.78,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的相对表达量约为0.8、0.6、0.4、0.3。以0μM毛蕊异黄酮处理组为阴性对照组,100μM、200μM毛蕊异黄酮处理组中ERβ及PTEN的水平均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而50μM、100μM、200μM毛蕊异黄酮处理组中p-Akt的水平均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0μM、50μM、100μM、200μM毛蕊异黄酮处理后的SW480细胞中ERβ的相对表达量约为0.28、0.36、0.52、0.68,PTEN的相对表达量约为0.32、0.40、0.60、0.82,p-Akt的相对表达量约为0.75、0.62、0.32、0.21。50μM毛蕊异黄酮处理组中ERβ及PTEN的水平均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而p-Akt的水平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随着毛蕊异黄酮给药剂量的逐渐增加,相应处理组中ERβ及PTEN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P<0.01),Akt的磷酸化水平逐渐降低(P<0.01)。提示毛蕊异黄酮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上调HCT-116及SW480细胞ERβ及PTEN的表达水平,抑制Akt的磷酸化。6. 对照组、低、中、高剂量毛蕊异黄酮治疗组中肿瘤的平均质量约为1.5g、1.3 g、1.1 g、0.9 g。中等剂量毛蕊异黄酮即可显着抑制移植瘤生长(P<0.05),高剂量毛蕊异黄酮对移植瘤的生长抑制效应更强(P<0.01)。提示在体内毛蕊异黄酮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SW480移植瘤的生长。7. 毛蕊异黄酮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肿瘤组织分化,随着用药剂量的逐渐增加,肿瘤组织中的异形核细胞逐渐减少,且在60mg/kg毛蕊异黄酮治疗组中可见肿瘤组织中出现明显的腺样结构。结论:上述研究结果证实毛蕊异黄酮在体外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导致结直肠癌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且在体外它可能是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ERβ相互作用并上调ERβ的表达,同时上调PTEN的表达抑制Akt的磷酸化来发挥相关作用的。在体内毛蕊异黄酮可抑制肿瘤生长并促进肿瘤组织分化。本研究可为开发以毛蕊异黄酮为对象的抗结直肠癌药物奠定实验基础。

高金龙[9](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成年后的影响及机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并增加子代各种患病风险。然而,GDM对子代长期的影响及机制,仍不十分清楚。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预防一些疾病风险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但n-3 PUFA对GDM孕妇的子代的影响不是十分清楚。GDM子代的长期糖尿病发生风险和机制,以及n-3PUFA对其是否有改善作用,值得研究。此外,GDM能否对子代脑组织造成长期影响,以及n-3 PUFA对其作用及机制,也需阐明。代谢组学可发现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关系,在了解疾病发展、临床早期诊断、改善预后等起重要作用。目前,利用代谢组学大多是对GDM孕妇的研究,对子代研究较少,对子代的长期代谢研究更少。利用代谢组学研究GDM子代远期成年后的代谢变化,阐述子代潜在疾病风险及机制,探究n-3 PUFA干预后的作用,具有实际意义。目的:(一)研究GDM母鼠的子代成长过程中,特别是成长至远期成年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和机制,以及n-3 PUFA对GDM子代干预后的效果;(二)研究GDM能否对子代脑组织造成长期影响,以及n-3 PUFA的干预对GDM子代脑组织的作用及机制;(三)研究GDM母鼠的子代远期成年后代表机体总体情况的血液代谢组学变化,揭示子代年老时的身体状态和相关的疾病风险,以及n-3PUFA对GDM子代血清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Wistar雌鼠孕第5天注射链脲佐菌素造GDM模型,正常母鼠注射柠檬酸缓冲液。正常子代断奶后,喂标准饲料(7%豆油)至11月龄。GDM子代断奶后分三组,喂相应饲料至11月龄,分别为GDM子代组(7%豆油)、n-3PUFA干预的GDM子代组(3%豆油+4%鱼油)、n-3 PUFA缺乏的GDM子代组(7%红花油)。各组子代在11月龄处死。结果:(一)GDM子代出生体重降低,并表现出终生生长受限,n-3 PUFA的干预改善了其生长受限。GDM子代糖尿病发生风险随月龄增长而增加,断奶时无明显风险,远期成年后11月龄表现出明显糖尿病风险。n-3 PUFA通过改善GDM子代胰腺脂肪浸润、降低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改善肝脏和胰腺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降低了其糖尿病的风险。n-3 PUFA也延缓了GDM子代肝脏和胰腺端粒的缩短。GDM子代11月龄肝脏和胰腺代谢发生改变。肝脏中73个代谢物发生变化,很多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与糖尿病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如神经酰胺、棕榈酸、草酰乙酸、皮质醇、α-亚麻酸、尼克酰胺和生育三烯酚等。n-3 PUFA干预后调节了27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仅7个代谢物回调,21个代谢物变化趋势却加重。GDM子代胰腺中有68个代谢物改变,n-3 PUFA调节了30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却有35个代谢物变化趋势加重。(二)GDM对子代脑组织造成了长期影响。首先,GDM子代11月龄海马体和大脑皮层表现出氧化应激。n-3 PUFA通过提高海马体SOD和CAT活性、降低脑皮层中MDA水平、提高GSH水平和SOD、CAT活性改善了其氧化应激。其次,GDM子代11月龄脑组织呈现炎症状态。n-3 PUFA通过降低海马体中IL-1β和IL-6的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降低脑皮层中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改善了其炎症状态,而n-3 PUFA缺乏组则表现出最高炎症状态。此外,GDM子代断奶时海马体端粒长度变短,11月龄时更短,并且11月龄脑皮层端粒也缩短。n-3 PUFA延缓了其海马体和脑皮层端粒缩短,而n-3 PUFA缺乏组海马体端粒长度最短。最后,GDM子代11月龄脑组织代谢明显改变。很多改变的代谢物与脑功能、神经递质传递、认知功能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如磷脂酰丝氨酸、神经酰胺、神经鞘氨醇、谷氨酸、吲哚、组胺、皮质醇、半乳糖脑苷脂等。海马体中52个代谢物发生变化,n-3 PUFA干预后调节了30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却有21个代谢物变化趋势加重。脑皮层中有40个代谢物改变,n-3 PUFA调节了22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有21个代谢物变化趋势加重。(三)GDM子代11月龄时代表机体总体情况的血液中有40个代谢物发生变化。这些改变的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提示GDM子代远期成年后机体氧化应激增强、炎症状态、易衰老、糖尿病风险、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疾病风险、肝功能降低、认知功能下降、肠道菌群代谢异常、生育功能降低等风险增加。n-3 PUFA干预后调节了血清中21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仅4个代谢物回调,却有23种代谢物变化趋势继续加重。结论:(一)GDM子代鼠的糖尿病风险随月龄增长而增加,到远期成年后表现出明显糖尿病风险,n-3 PUFA的干预降低了其糖尿病风险;(二)GDM能对子代脑组织造成长期影响,这增加了子代年老后患脑及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n-3PUFA对GDM子代脑组织有保护作用。本结果也有力地证明,成年后脑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与生命早期经历不良宫内环境有关。(三)n-3 PUFA对GDM子代血清代谢有一定调节作用。利用代谢组学寻找标记物,在预测GDM子代成长中相关疾病风险、观测营养干预和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可行性。

宋会娟[10](2018)在《可注射水凝胶肿瘤疫苗的制备与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免疫治疗作为一种特异性治疗手段在肿瘤治疗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目前为止,尽管免疫细胞治疗在特定血液肿瘤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实体瘤,现行的免疫细胞治疗只是显示出一定的清除肿瘤细胞的潜力,并没有完全地治愈癌症。近年来,缓释免疫细胞刺激因子的生物材料支架在原位募集、调控抗原递呈细胞和淋巴细胞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作用。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是采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水凝胶为抗原、免疫调节剂的递送载体或免疫细胞的培养基质,联合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治疗调控肿瘤微环境,通过该联合免疫治疗策略以获得具有临床转化价值的肿瘤疫苗制剂。近年来,抗原表位作为一种新型肿瘤疫苗,在肿瘤个性化免疫治疗领域受到极大关注。然而,表位肽分子量小,化学结构简单,导致其免疫原性弱,在体内容易被降解,无法诱发足够强度的免疫反应,抑瘤效果不明显。通过化学修饰和自组装技术设计、构建新型表位疫苗,提高表位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进而促进个性化肿瘤疫苗和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目的:在生物材料载体方面,通过调控聚合物材料的化学组成,获得性质可灵活调节的水凝胶载体,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通过治疗性肿瘤疫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的方式,期望促进机体自身免疫应答,降低肿瘤细胞免疫抑制,以及采用双抗原表位水凝胶疫苗,进一步提高癌症免疫治疗效果,获得具有临床转化潜力的疫苗制剂。方法:首先,通过L-缬氨酸N-羧酸酐(L-valNCA)的开环聚合反应(ROP)制备出了 mPEG-b-聚(L-缬氨酸)(PEV)两嵌段聚合物。改变L-Val-NCA的聚合度来研究多肽链的长度与二级结构、自组装行为以及水凝胶特性之间的关系。然后用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考察合成的四种水凝胶聚合物的细胞毒性和对细胞进行三维培养的能力。其次,从合成的四种不同分子量的多肽水凝胶中筛选出一种最适宜的水凝胶用于抗原(肿瘤细胞裂解物TCL)和TLR3激动剂(poly(I:C))的递送载体。通过在原位长效缓释肿瘤特异性抗原和免疫调节剂,考察其在体内募集、调控DCs的能力。通过小鼠的黑色素瘤治疗模型来研究这种新型水凝胶疫苗的抗肿瘤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再次,从合成的多种多肽水凝胶中筛选出可注射的自组装的聚乙二醇-聚(L-丙氨酸)多肽水凝胶用于负载抗原(肿瘤细胞裂解物TC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体内和体外分别考察其对DCs的募集、调控能力。通过小鼠的黑色素瘤治疗模型来研究这种新型水凝胶疫苗联合治疗模式的抗肿瘤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固相合成技术将表位以共价键的方式连接到能够自组装的小分子多肽上,制备含有抗原表位的多肽序列。在水溶液中键合表位的多肽共聚物组装成为具有纳米结构的溶液或水凝胶疫苗。再将键合不同抗原表位的多肽进行共组装制备多价表位疫苗。在细胞或动物水平考查新型表位疫苗激起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评价其安全性与肿瘤免疫治疗效果,验证表位疫苗的优越性。结果:首先,制备了一系列聚乙二醇多肽共聚物,在水溶液中可以自组装形成纳米结构,获得纳米水溶液或水凝胶。SEM结果显示其水凝胶具有多孔互穿的网络结构。通过细胞增殖-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验证PEV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三维细胞培养结果显示细胞能在水凝胶中存活并稳定增殖。其次,构建了一种同时负载抗原和免疫调节剂的可注射多肽水凝胶疫苗制剂。多肽水凝胶能够持续释放TCL或poly(I:C)超过一周,充当有效的疫苗递送载体系统。这种疫苗制剂可以在体外和体内募集,激活和成熟DCs。多肽水凝胶递送载体的使用延长了注射部位抗原的持续时间,并且促进了抗原向淋巴结回流的百分比。在B16荷瘤小鼠体内的免疫结果表明,含有TCL和poly(I:C)的多肽水凝胶疫苗制剂能够有效诱导活化的DCs迁移到回流淋巴结,并引发强烈的CTL应答而抑制肿瘤生长。再次,构建了一种同时负载抗原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可注射多肽水凝胶疫苗制剂。水凝胶可以持续释放肿瘤细胞裂解物TCL,GM-CSF以及ICIs长达10天。水凝胶疫苗可以有效地激活DCs并刺激全身的CTL反应,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得了更强的抗黑色素瘤治疗效果。水凝胶共递送抗原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增强免疫小鼠脾脏和肿瘤内的效应CD8+T细胞的扩增,同时降低脾脏内Treg细胞的比例。最后,以组份更加明确,特异性更强,安全性和效率更高的表位多肽为抗原,通过化学修饰和自组装方法制备具有纳米结构的溶液或水凝胶表位疫苗,其在小鼠体内产生的IgG抗体水平及血清中分泌的IFN-γ、TNF-α、IL-4、IL-2细胞因子明显提高。脾脏中CD4+T和CD8+T细胞群显着增殖。该疫苗提高了表位的免疫原性,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结论:我们制备的该水凝胶疫苗能够在体内有效募集大量树突状细胞,并促进其成熟,从而激活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反应,杀伤肿瘤细胞。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抑制了免疫微环境,显着性降低了 Tregs的产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抗肿瘤效果。双表位水凝胶疫苗的设计与构建大大提高了表位多肽的免疫原性,与裸表位和蛋白抗原相比,可以激起更加强烈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本论文研究工作表明,可注射多肽水凝胶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递送载体,在肿瘤疫苗的构建方面可以提供新型载体,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新手段。同时,基于多肽的自组装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改善表位多肽免疫原性、构建新型个性化疫苗的有效手段。

二、L-缬氨酸缺乏对大鼠胃癌生长及免疫状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缬氨酸缺乏对大鼠胃癌生长及免疫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代谢组学评价口腔鳞状细胞癌外科安全切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GC-MS非靶向筛选口腔鳞癌及切缘组织内氨基酸代谢标志物的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UHPLC-MS/MS靶向定量检测口腔鳞癌和切缘组织氨基酸代谢标志物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DESI-MSI可视化原位检测口腔鳞癌切缘组织内脂质代谢标志物的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博士期间主要奖励
博士期间学术交流情况

(2)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方证相关”研究进展
        前言
        1 方证相关的文献研究与数据挖掘
        2 方证相关的临床应用
        3 方证相关的实验探索
        4 方证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脾虚证与衰老相关的研究进展
        1 脾虚与衰老关系的中医学认识
        2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3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
        1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2 补中益气汤药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一 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数据库及软件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立论背景及研究思路
    2 脾虚模型大鼠的衰老样变及其生物学表征
    3 脾虚证脑衰老样变的炎性损伤机制
    4 补中益气汤的抗衰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5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桑叶魔芋复配粉干预老年小鼠动物源性高蛋白膳食消化代谢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人口老龄化的研究进展
        1.1.1 人口老龄化现状
        1.1.2 老年人群身体状况及饮食健康问题
        1.1.3 老年人消化道结构的变化
        1.1.4 蛋白质对老年健康的重要性
    1.2 蛋白质体内消化代谢途径及影响因素
        1.2.1 蛋白质体内消化代谢途径
        1.2.2 影响蛋白质体内代谢的因素
        1.2.3 蛋白质代谢的评价方法
    1.3 膳食纤维及桑叶粉魔芋粉复配的性能研究
        1.3.1 膳食纤维
        1.3.2 桑叶粉、魔芋粉复配
第2章 引言
    2.1 立题的依据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预期达到的目的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3章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蛋白质代谢作用的影响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复配粉的制备
        3.2.2 牛肉蛋白粉和鱼肉蛋白粉的制备
        3.2.3 饲料的配制
        3.2.4 老年小鼠的选择
        3.2.5 动物分组及干预
        3.2.6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3.2.7 样品收集
        3.2.8 脏器指数计算
        3.2.9 盲肠内容物、粪便的pH值和含水量测定
        3.2.10 体内消化率的测定
        3.2.11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3.2.12 小鼠粪便上清代谢组学鉴定
        3.2.13 粪便中多肽序列的鉴定
        3.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动物一般情况
        3.3.2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摄食量的影响
        3.3.3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体重的影响
        3.3.4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3.5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粪便、盲肠内容物含水量及pH值的影响
        3.3.6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3.7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3.8 小鼠粪便上清代谢组学鉴定结果
        3.3.9 粪便中多肽的鉴定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胃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饲料配制及动物分组
        4.2.2 样品收集
        4.2.3 小肠质构测定
        4.2.4 胃、小肠、大肠切片观察及小肠组织结构测量
        4.2.5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4.2.6 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检测
        4.2.7 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测定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小肠质构的影响
        4.3.2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胃组织结构的影响
        4.3.3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4.3.4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大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4.3.5 血清细胞因子测定结果
        4.3.6 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测定结果
        4.3.7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盲肠内容物SCFA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肠道酶活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5.1 材料与设备
        5.1.1 试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动物饲养
        5.2.2 样品收集
        5.2.3 KEGG通路分析
        5.2.4 胃和小肠内容物酶活性测定
        5.2.5 RT-qPCR测定
        5.2.6 Western blot分析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KEGG通路分析
        5.3.2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胃和肠道酶活性的影响
        5.3.3 APN、PepT1、GDH mRNA表达
        5.3.4 APN、PepT1、GDH蛋白的表达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复配粉对高蛋白膳食老年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6.1 材料与设备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试剂
        6.1.3 试验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干预
        6.2.2 样品收集
        6.2.3 肠道菌群16SrRNA序列的测定
        6.2.4 数据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OTU聚类分析
        6.3.2 各组样本微生物多样性差异分析
        6.3.3 群落结构分析
        6.3.4 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联合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4)L-缬氨酸生产菌定向改造及其发酵过程精准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2
        1.2.3 L-缬氨酸在饲料领域的应用
        1.2.4 L-缬氨酸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1.3 L-缬氨酸的生产方法
        1.3.1 提取法
        1.3.2 化学合成法
        1.3.3 微生物发酵法
    1.4 L-缬氨酸发酵控制工艺主要参数
        1.4.1 温度
        1.4.2 溶氧
        1.4.3 补糖速率
        1.4.4 pH
    1.5 L-缬氨酸的代谢合成机制
    1.6 L-缬氨酸的市场概况
    1.7 论文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立题背景
        1.7.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发酵液
        2.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2.1.4 培养基
        2.1.5 相关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组的提取
        2.2.2 质粒提取
        2.2.3 PCR扩增
        2.2.4 DNA纯化回收
        2.2.5 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化学转化
        2.2.7 谷氨酸棒杆菌电转化法感受态的制备
        2.2.8 谷氨酸棒杆菌电转化法感受态的电转化
        2.2.9 载体的构建
        2.2.10 酶切验证
        2.2.11 谷氨酸棒杆菌转化子筛选步骤
        2.2.12 菌种改造
        2.2.13 培养基优化
        2.2.14 发酵过程控制优化
        2.2.15 分析测定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敲除基因alaT和avtA后对L-缬氨酸发酵的影响
        3.1.1 丙氨酸合成转氨酶的敲除
        3.1.2 丙氨酸-缬氨酸转氨酶的敲除
        3.1.3 敲除基因对L-缬氨酸发酵的影响
    3.2 培养基优化对L-缬氨酸发酵的影响
        3.2.1 生物素变量试验
        3.2.2 氯化胆碱变量试验
    3.3 膜偶联在线间歇透析发酵生产L-缬氨酸
        3.3.1 膜偶联在线间歇透析发酵开始时间的确定
        3.3.2 膜偶联在线间歇透析发酵持续时间的确定
        3.3.3 膜偶联在线间歇透析发酵工艺对菌体生物量的影响
        3.3.4 膜偶联在线间歇透析发酵工艺对L-缬氨酸产量及转化率的影响
        3.3.5 膜偶联在线间歇透析发酵工艺对副产物L-丙氨酸的影响
    3.4 葡萄糖限量供应发酵生产L-缬氨酸
        3.4.1 葡萄糖限量供应发酵工艺对菌体生物量的影响
        3.4.2 葡萄糖限量供应发酵工艺对L-缬氨酸产量和转化率的影响
        3.4.3 葡萄糖限量供应发酵工艺对副产物L-丙氨酸的影响
    3.5 恒容发酵生产L-缬氨酸工艺
        3.5.1 恒容发酵接种量的确定
        3.5.2 恒容发酵底糖浓度与流加糖浓度的确定
        3.5.3 恒容发酵中流加补料的确定
        3.5.4 恒容发酵工艺的L-缬氨酸产量及糖酸转化率
        3.5.5 恒容发酵中副产物L-丙氨酸的影响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5)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黑灵芝多糖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饮食、炎症与肺损伤
    1.2 急性肺损伤的研究概况
        1.2.1 急性肺损伤的概述
        1.2.2 ALI发病机制与炎症的关系
        1.2.3 ALI与TLR4/NF-κB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1.2.4 ALI的治疗药物概况
    1.3 黑灵芝多糖的研究进展
    1.4 代谢组学及其研究进展
        1.4.1 代谢组学概述
        1.4.2 代谢组学的研究过程
    1.5 代谢组学在肺损伤疾病领域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6.1 课题的意义及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黑灵芝多糖对LPS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黑灵芝多糖的制备
        2.3.2 大鼠LPS炎症模型建立及分组
        2.3.3 血常规检测
        2.3.4 脏器指数的测定
        2.3.5 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NO和细胞因子含量测定
        2.3.6 肺组织病理学形态检测
        2.3.7 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TLR4与NF-κB表达情况
    2.4 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PSG对LPS所致ALI大鼠血液中白细胞的影响
        2.5.2 PSG对LPS所致ALI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5.3 PSG对LPS所致ALI大鼠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2.5.4 PSG对LPS诱导ALI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NO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2.5.5 PSG对LPS诱导ALI大鼠TLR4和NF-κB p65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灵芝多糖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血清和尿液代谢谱的多元统计分析
        3.3.2 血清和尿液中差异代谢物鉴定
        3.3.3 血清和尿液中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3.3.4 肺组织代谢谱的多元统计分析
        3.3.5 肺组织中代谢差异物鉴定
        3.3.6 肺组织中差异代谢物的相关代谢通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灵芝多糖基于肠道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作用机理初探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大鼠肠道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和IL-10含量测定
        4.3.2 空肠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检测
        4.3.3 大鼠盲肠内容物SCFAs含量测定
        4.3.4 盲肠内容物代谢组学测定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PSG对LPS诱导ALI大鼠肠道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4.5.2 PSG对LPS诱导ALI大鼠肠道组织中IL-1β、IL-10的影响
        4.5.3 PSG对LPS诱导ALI大鼠小肠组织中TLR4和NF-κB的影响
        4.5.4 PSG对LPS诱导ALI大鼠盲肠内容物中SCFAs的影响
        4.5.5 PSG对LPS诱导ALI大鼠盲肠内容物代谢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黑灵芝多糖对急性肺损伤代谢组学的整合化研究
    5.1 引言
    5.2 整合构建血清、肺组织、尿液和盲肠内容物中差异代谢物总相关代谢通路
        5.2.1 能量代谢通路与ALI发生机制及PSG保护机制
        5.2.2 氨基酸类相关代谢通路与ALI发生机制及PSG保护机制
        5.2.3 脂质类相关代谢通路与ALI发生机制及PSG保护机制
    5.3 关键差异代谢物与WBC、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3.1 能量代谢通路相关的差异物与WBC、NO和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3.2 氨基酸代谢通路相关的差异物与WBC、NO和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3.3 脂质类代谢通路的差异物与WBC、NO和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物质代谢、肠道免疫功能以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动物蛋白质营养的研究进展
        1.1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2 蛋白质的消化代谢
        1.3 理想蛋白质模型的提出
    2. 低蛋白质饲粮对动物机体物质代谢的影响
        2.1 低蛋白质饲粮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低蛋白质饲粮对蛋白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2.3 低蛋白质饲粮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2.4 低蛋白质饲粮对脂代谢的影响
        2.5 AMPK对机体代谢通路的调节
        2.6 代谢组学
    3. 低蛋白质饲粮对动物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1 动物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功能
        3.2 低蛋白质饲粮对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功能的影响
    4. 低蛋白质饲粮对动物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低蛋白质饲粮对肠道机械屏障及化学屏障功能的影响
        4.2 肠道黏膜免疫屏障的组成和功能
        4.3 低蛋白质饲粮对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4.4 低蛋白质饲粮对肠道粘膜免疫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4.5 肠道菌群与机体免疫互作机制
第二部分 引言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物质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分组及饲粮配方
        1.3 饲养管理和试验记录
        1.4 样品采集
        1.5 血清生化指标和体液因子检测
        1.6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
        1.7 免疫蛋白印迹
        1.8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器官指数的影响
        2.3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血清体液因子的影响
        2.5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结肠粘膜代谢物浓度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2.6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肝脏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3.3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3.4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脂肪代谢的影响
        3.5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肝脏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章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分组及饲粮配方
        1.3 饲养管理和试验记录
        1.4 样品采集
        1.5 结肠微生物区系测定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肠道菌群OTU丰度及多样性分析
        2.2 物种注释及分类学分析
        2.3 Alpha多样性分析
        2.4 Beta多样性分析
        2.5 组间差异性分析
        3. 讨论
        3.1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结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 低蛋白质饲粮SD大鼠差异菌群及功能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结肠粘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分组及饲粮配方
        1.3 饲养管理和试验记录
        1.4 样品采集
        1.5 肠道屏障相关指标测定
        1.6 肠道炎症调控相关因子测定
        1.7 血液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1.8 免疫蛋白印迹
        1.9 试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血液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常规的影响
        2.2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2.3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结肠粘膜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
        2.4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结肠粘膜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3.1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血液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常规的影响
        3.2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结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3.3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结肠粘膜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
        3.4 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结肠粘膜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创新点与待解决的问题
    1. 结论
    2. 创新点
    3. 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胃癌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患者免疫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毛蕊异黄酮治疗结直肠癌的效应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毛蕊异黄酮体外抗结直肠癌的效应及机制初探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毛蕊异黄酮体内抗结直肠癌的效应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结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代谢组学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成年后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妊娠期糖尿病及其对子代的危害
        1.1 妊娠期糖尿病现状、发病因素及治疗
        1.2 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1.3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肥胖的影响
        1.4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糖尿病风险的影响
        1.5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心血管的影响
        1.6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高血压风险的影响
        1.7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脑发育、智力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2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其作用
        2.1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定义
        2.2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血压的关系
        2.3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
        2.4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癌症风险
        2.5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糖尿病风险
        2.6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脑及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3 端粒、氧化应激与炎症
        3.1 端粒、衰老及有关疾病
        3.2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3.3 炎症与糖尿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3.4 氧化应激、炎症及端粒的关系
    4 代谢组学
    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目的
        5.3 研究内容
        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远期成年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以及n-3 PUFA的干预对其子代的改善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材料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5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妊娠期糖尿病母鼠造模方法研究
        2.3.2 各干预组饲料的脂肪酸组成
        2.3.3 妊娠期糖尿病母鼠体重及生化指标(子代断奶后)
        2.3.4 GDM子代成长中体重情况及n-3 PUFA对其体重的影响
        2.3.5 GDM 子代胰腺透射电镜观察及n-3 PUFA对 GDM 子代胰腺的影响
        2.3.6 GDM子代血清生化指标以及n-3 PUFA对其远期成年后的影响
        2.3.7 GDM子代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试验以及n-3PUFA对其远期成年后的影响
        2.3.8 GDM子代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以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2.3.9 GDM子代胰腺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以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2.3.10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肝脏氧化应激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2.3.11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肝脏炎症因子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2.3.12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胰腺氧化应激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2.3.13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胰腺炎症因子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2.3.14 GDM子代肝脏端粒长度以及n-3 PUFA对其端粒长度的影响
        2.3.15 GDM子代胰腺端粒长度以及n-3 PUFA对其端粒长度的影响
        2.3.16 n-3 PUFA干预GDM子代肝脏的代谢组学研究
        2.3.17 n-3 PUFA干预GDM子代胰腺的代谢组学研究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远期成年后海马体和大脑皮层的影响及n-3 PUFA对其的改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4 大鼠海马体和大脑皮层氧化应激各指标的测定
        3.2.5 大鼠海马体和大脑皮层炎症因子各指标的测定
        3.2.6 大鼠海马体和脑皮层端粒长度的测定
        3.2.7 大鼠海马体和脑皮层代谢组学研究
    3.3 结果
        3.3.1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海马体氧化应激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3.3.2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海马体炎症因子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3.3.3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大脑皮层氧化应激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3.3.4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大脑皮层炎症因子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3.3.5 GDM子代海马体端粒长度以及n-3 PUFA对其端粒长度的影响
        3.3.6 GDM子代大脑皮层端粒长度以及n-3 PUFA对其端粒长度的影响
        3.3.7 n-3 PUFA干预GDM子代海马体的代谢组学研究
        3.3.8 n-3 PUFA干预GDM子代大脑皮层的代谢组学研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n-3 PUFA干预妊娠期糖尿病子代大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动物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4 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4.3 结果
        4.3.1 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远期成年后血清的代谢组学变化及n-3 PUFA的干预作用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可注射水凝胶肿瘤疫苗的制备与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肿瘤免疫治疗现状
    1.2 常见的肿瘤免疫疗法
        1.2.1 DC肿瘤疫苗
        1.2.1.1 非靶向性DC疫苗
        1.2.1.2 体内靶向DC疫苗
        1.2.1.3 体外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
        1.2.2 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ACT)
        1.2.2.1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性(LAK)细胞
        1.2.2.2 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TILs)
        1.2.2.3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
        1.2.2.4 γδT细胞
        1.2.2.5 自然杀伤NK细胞
        1.2.2.6 T细胞受体基因修饰T细胞(TCR-T)
        1.2.2.7 嵌合型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
        1.2.3 肿瘤抗体治疗
        1.2.3.1 肿瘤靶向抗体
        1.2.3.2 肿瘤免疫调节性抗体
        1.2.4 肿瘤表位疫苗治疗
        1.2.5 联合免疫治疗
        1.2.5.1 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
        1.2.5.2 免疫治疗与放疗联合
        1.2.5.3 免疫治疗与小分子靶向药物联合
        1.2.5.4 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
        1.2.5.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免疫治疗的联合
        1.2.5.6 免疫治疗与纳米技术的联合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自组装的PEG-聚(L-缬氨酸)多肽水凝胶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1.1 主要试剂
        2.2.1.2 细胞
        2.2.1.3 主要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mPEG-b-聚(L-缬氨酸)聚合物(PEV)的合成和表征
        2.2.2.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检测
        2.2.2.3 PEV聚合物水溶液的自组装行为和形貌学分析
        2.2.2.4 圆二色光谱(CD)
        2.2.2.5 流变学测量和SEM分析
        2.2.2.6 PEV聚合物的细胞毒性试验
        2.2.2.7 细胞的三维培养
        2.2.2.8 实验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聚乙二醇多肽共聚物的合成和表征
        2.3.2 PEV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
        2.3.3 聚乙二醇多肽水凝胶的流变学分析
        2.3.4 PEV共聚物的细胞毒性以及用于3D细胞培养
    2.4 讨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双重递送肿瘤抗原和TLR3激动剂的可注射多肽水凝胶疫苗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主要试剂
        3.2.1.2 细胞系
        3.2.1.3 动物
        3.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2.1 B16黑色素肿瘤细胞裂解物(TCL)的制备
        3.2.2.2 水凝胶疫苗制剂的制备和表征
        3.2.2.3 体外控制释放动力学研究
        3.2.2.4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s)的分离培养
        3.2.2.5 水凝胶疫苗对BMDCs的体外促成熟实验
        3.2.2.6 负载TCL和poly (I:C)的不同水凝胶疫苗制剂体外募集DC实验
        3.2.2.7 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水凝胶疫苗递送的抗原在体内靶向迁移至回流淋巴结的情况
        3.2.2.8 皮下注射空白水凝胶的组织学分析
        3.2.2.9 水凝胶疫苗对正常小鼠的免疫实验
        3.2.2.10 多肽水凝胶疫苗制剂的抗肿瘤实验
        3.2.2.11 实验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多肽水凝胶可以有效地包裹肿瘤抗原TCL和免疫增强剂poly(I:C)
        3.3.2 多肽水凝胶疫苗制剂能够通过抗原TCL和poly(I:C)的持续释放体外募集DCs
        3.3.3 多肽水凝胶的疫苗制剂可以在体外活化和成熟DCs
        3.3.4 多肽水凝胶可以在注射部位延长抗原的持久性,并促进体内抗原向淋巴结回流
        3.3.5 负载抗原和poly(I:C)的多肽水凝胶增强体内免疫应答
        3.3.6 负载Gel+TCL+poly (I:C)的多肽水凝胶疫苗诱导有效的抗黑素瘤活性
    3.4 讨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可注射的自组装多肽水凝胶疫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2.1 mPEG-b-聚(L-丙氨酸)嵌段共聚物(PEA)的合成与表征
        4.2.2.2 水凝胶疫苗制剂的制备和表征
        4.2.2.3 细胞毒性评价
        4.2.2.4 体外控制释放动力学研究
        4.2.2.5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s)的分离培养与体外促成熟实验
        4.2.2.6 水凝胶在体内对细胞的募集,免疫小鼠血清中中和抗体的浓度以及相应的细胞因子的含量测定
        4.2.2.7 DC和T细胞在体内的鉴定
        4.2.2.8 体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测定
        4.2.2.9 多肽水凝胶疫苗制剂的抗肿瘤实验
        4.2.2.10 实验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PEG化多肽水凝胶和疫苗制剂的制备和表征
        4.3.2 多肽水凝胶疫苗制剂能够持续释放抗原TCL和GM-CSF来体外募集DCs
        4.3.3 水凝胶疫苗免疫正常小鼠后水凝胶对细胞的募集情况,血清中中和抗体IgG的浓度以及细胞因子的含量测定
        4.3.4 多肽水凝胶疫苗诱导有效的抗黑色素瘤活性以及CTL反应
        4.3.5 多肽水凝胶疫苗对荷瘤小鼠体内T细胞的影响
    4.4 讨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可注射的自组装抗原表位水凝胶疫苗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1.1 主要试剂
        5.2.1.2 动物
        5.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2.1 键合表位的小分子多肽共聚物组装体的制备及疫苗组装
        5.2.2.2 小分子多肽共聚物组装体及自组装抗原表位疫苗的表征
        5.2.2.3 不同多肽共聚物对BMDCs的体外促成熟实验
        5.2.2.4 抗原表位水凝胶疫苗对正常小鼠的免疫实验
        5.2.2.5 实验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键合表位的小分子多肽共聚物组装体的制备及表征
        5.3.2 不同多肽共聚物对BMDCs的体外促成熟实验
        5.3.3 不同抗原表位水凝胶疫苗制剂免疫正常小鼠后血清中中和抗体IgG的浓度以及细胞因子的含量测定
        5.3.4 不同抗原表位水凝胶疫苗促进正常小鼠体内抗原向淋巴结回流
        5.3.5 不同抗原表位水凝胶疫苗制剂对正常小鼠体内T细胞的影响
        5.3.6 不同抗原表位水凝胶疫苗制剂免疫正常小鼠后对脾脏记忆性T细胞的影响
    5.4 讨论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
论文相关综述 用于免疫调控的水凝胶支架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个人简介
致谢

四、L-缬氨酸缺乏对大鼠胃癌生长及免疫状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代谢组学评价口腔鳞状细胞癌外科安全切缘的研究[D]. 杨细虎. 南京大学, 2020(09)
  • [2]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D]. 朱昊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桑叶魔芋复配粉干预老年小鼠动物源性高蛋白膳食消化代谢作用及机理研究[D]. 邓利玲. 西南大学, 2020(01)
  • [4]L-缬氨酸生产菌定向改造及其发酵过程精准控制研究[D]. 徐达.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5]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黑灵芝多糖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D]. 李露. 南昌大学, 2020(01)
  • [6]低蛋白质饲粮对SD大鼠物质代谢、肠道免疫功能以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D]. 安瑞. 西南大学, 2020
  • [7]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胃癌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D]. 匙云鹤.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毛蕊异黄酮治疗结直肠癌的效应及机制初探[D]. 李雯.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2)
  • [9]基于代谢组学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成年后的影响及机制[D]. 高金龙. 浙江大学, 2020(01)
  • [10]可注射水凝胶肿瘤疫苗的制备与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研究[D]. 宋会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标签:;  ;  ;  ;  ;  

L-缬氨酸缺乏对大鼠胃癌生长及免疫状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