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中铁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铁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一、视网膜母细胞瘤铁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芦山[1](2021)在《ATF3介导铁和过氧化氢积累在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提出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这种死亡形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外伤和脑出血等多种病理过程密切相关。铁死亡在形态学方面的特征是线粒体膜密度浓缩,体积变小。在生化方面的特点是由于铁的吸收、储存和输出不平衡导致的细胞内铁离子的积累。细胞内铁离子水平主要受转铁蛋白受体调节,转铁蛋白受体负责将细胞外的铁-转铁蛋白复合物通过clathrin介导的内吞作用运送到细胞内,细胞内的铁以铁蛋白的形式进行储存,而铁转运蛋白则负责铁离子向胞外输出。异常增多的铁离子能够使膜磷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因而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这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作为非血红素含铁脂氧合酶的辅助因子参与酶促反应,另一种则是与过氧化氢发生芬顿反应,生成具有强过氧化能力的羟自由基。诱导铁死亡可以有效地清除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甚至对顺铂耐药的肺癌细胞和胶质瘤干细胞等各种类型的恶性肿瘤细胞。因此,铁死亡诱导剂作为胶质瘤的治疗药物具有相当的潜力。转录激活因子3(ATF3)是属于ATF/CREB家族的具有亮氨酸拉链结构转录因子,在人胶质瘤中过度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性。ATF3在调控癌细胞死亡中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肿瘤发生和进展,抑制胆管癌细胞的上皮间质化转变,限制了人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改善AKT的磷酸化来保护乳腺癌细胞免受放疗的影响。ATF3在铁死亡过程中以及在细胞凋亡和坏死中均被上调。有研究发现,ATF3通过抑制x CT的表达,促进了纤维肉瘤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铁死亡的发生。然而,ATF3在调控胶质瘤细胞铁死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马钱子碱是从马钱子种子中提取的弱碱性吲哚生物碱,通常用于缓解关节炎和创伤性疼痛。最近的研究显示,马钱子碱对结肠腺癌、肝癌、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和胶质瘤等多种癌症具有强效的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作用与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JNK激活、抑制血管生成和上皮间质化转变、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转移相关。然而,铁死亡和ATF3是否都参与马钱子碱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仍不清除。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铁死亡和ATF3在马钱子碱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MTT法检测马钱子碱对人胶质瘤各细胞系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程度;LDH释放试验检测马钱子碱诱导的胶质瘤细胞死亡程度以及各抑制剂对马钱子碱诱导细胞死亡的影响;2、对细胞内游离二价铁离子浓度测定,采用细胞亚铁离子检测试剂盒,对不同浓度马钱子碱在给定作用时间条件下诱导人胶质瘤细胞内二价游离铁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检测各抑制剂对马钱子碱导致的人胶质瘤细胞亚铁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3、Western Blot检测马钱子碱对胶质瘤细胞作用不同时间导致的相应蛋白表达情况,以及基因沉默ATF3及NOX4后马钱子碱对胶质瘤细胞作用样品中相关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4、通过MDA含量测定,研究马钱子碱诱导人胶质瘤细胞脂质氧化程度及DFO、FAC、Fer-1、Lip-1、4-PBA、GSH等抑制剂对马钱子碱诱导的人胶质瘤胶质瘤脂质氧化程度的影响。5、通过H2O2浓度测量,检测马钱子碱诱导人胶质瘤细胞活性氧自由基产生情况,以及DFO等抑制剂对马钱子碱诱导人胶质瘤细胞活性氧产生的影响。6、通过NOX氧化酶检测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氧化应激应对机制的影响;以及DFO等抑制剂对马钱子碱诱导人胶质瘤抗氧化应激的活性的影响。7、通过siRNA沉默ATF3、NOX4研究其对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铁死亡过程的影响。8、通过裸鼠荷瘤实验接种小鼠胶质瘤转移瘤模型,腹腔注射马钱子碱,观察马钱子碱对胶质瘤体内模型的作用;瘤体组织检测相关亚铁离子浓度、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和相应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马钱子碱能够抑制人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且诱导细胞铁死亡。2、马钱子碱能够提高人胶质瘤细胞内亚铁离子浓度和脂质过氧化程度。3、ATF3参与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铁死亡过程4、ATF3参与并促进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内过氧化氢过度累积。5、ATF3通过激活NOX4和抑制xCT表达促进过氧化氢生成。6、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内质网应激并建立内质网应激-过氧化氢累积正反馈环。7、荷裸鼠显示马钱子碱能够抑制体内胶质瘤细胞增殖,并伴有肿瘤组织内亚铁离子,MDA,H2O2水平均提高、内质网应激以及半胱氨酸和GSH消耗。结论:1、马钱子碱在体内和体外均能抑制胶质瘤增殖并诱导胶质瘤细胞死亡。2、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死亡过程中伴随了细胞内铁离子浓度的增加和脂质过氧化程度上升。3、马钱子碱通过ATF3调控胶质瘤细胞铁死亡。4、马钱子碱通过激活胶质瘤细胞ATF3调控细胞内亚铁离子浓度和过氧化氢含量。5、马钱子碱通过增加过氧化氢水平诱导胶质瘤细胞内质网应激,正反馈进一步促进过氧化氢累积。

田渼雯,秦波,刘身文[2](2021)在《铁死亡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铁死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其为依赖铁元素代谢紊乱,并以细胞内胞质和脂质的活性氧堆积为特征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本文综述了铁死亡概念的发展、铁死亡的机制及其在眼科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角膜上皮、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青光眼、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为临床上眼科医师对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开辟新的途径。

王惠学[3](2020)在《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多起源于视网膜和葡萄膜,可致盲、致残、致死。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最常见的儿童眼内恶性肿瘤,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者可危及生命。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为最常见的成人眼内恶性肿瘤,易远处转移,预后差。研究发现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RNA,lncRNA)可在不同层面调控基因表达进而影响肿瘤发生发展。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显着,但极少涉及眼内恶性肿瘤。本研究旨在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寻UM发生发展机制,并寻找治疗靶点;从免疫治疗角度探寻RB肿瘤相关抗原和治疗策略,为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治疗提供基础。材料和方法免疫组化和流式检测RB组织和细胞中GD2表达情况。转录组测序、免疫组化评估RB局部免疫微环境和血-视网膜屏障完整性。乳酸脱氢酶法和流式检测dinutuximab联合NK-92MIh CD16-GFP对RB的杀伤效果。ELISA和流式检测NK-92MIh CD16-GFP穿孔素-颗粒酶B释放量和CD107a表达量,评估NK-92MIh CD16-GFP细胞毒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黑色素瘤中lncRNA ANRIL的表达量。免疫印迹检测INK4a-ARF-INK4b表达量。CCK8,划痕实验,transwell等检测ANRIL和INK4基因簇对UM增值和迁移能力的影响。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ANRIL介导的INK4基因簇对UM增殖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GD2在RB中异质性高表达,与肿瘤分期和Ki67阳性率正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RB局部免疫微环境处于抑制状态。免疫组化提示RB瘤体组织和玻璃体有免疫细胞浸润。在NK-92MIh CD16-GFP联合dinutuximab的攻击下,RB细胞中乳酸脱氢酶释放量显着上升,凋亡率明显增加;而NK-92MIh CD16-GFP细胞中穿孔素-颗粒酶B释放量显着增加,CD107a表达量明显上调。LncRNA ANRIL在黑色素瘤中异常高表达,INK4基因簇异常低表达。敲低ANRIL可恢复抑癌性基因簇INK4a-ARF-INK4b的内源性表达,进而显着抑制黑色素瘤的增值和迁移。研究结论RB异质性高表达GD2蛋白,与分期和增值状态正相关,提示预后不佳。进展期RB破坏血-视网膜屏障,伴随免疫浸润,局部免疫微环境整体受到抑制。在GD2特异性单克隆抗体dinutuximab介导下,NK-92MIh CD16-GFP释放穿孔素-颗粒酶B杀伤裂解RB,同时通过高表达CD107a避免自我损伤。lncRNA ANRIL在葡萄膜黑色素瘤和皮肤黑色素瘤中异常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癌性ANRIL可下调抑癌基因簇INK4a-ARF-INK4b及其他因子表达而促进黑色素瘤生长转移。靶向抑制ANRIL,恢复抑癌性基因簇INK4a-ARF-INK4b内源性表达,抑制黑色素增值迁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治疗策略是有效的。

桂馥[4](2017)在《MiR-21促进人视网膜母细胞瘤Weri-RB-1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微小RNA-21(microRNA-21,miR-21)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Weri-RB-1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影响作用,及其与同源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p53/p21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实时定量PCR技术(qRT-PCR)对RB及Weri-RB-1细胞miR-2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蛋白印迹法对细胞凋亡比率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与视网膜正常组织相比,RB组织中miR-21过表达,并具有显着差异(P<0.01)。在Weri-Rb-1细胞中,miR-21抑制剂明显降低了miR-21的水平,并降低了细胞存活率(P<0.01)。与miR-21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相比,miR-21抑制剂增加了细胞凋亡比率,并提高了凋亡相关蛋白PDCD4和Bax的表达(P<0.01)。而且mi R-21抑制剂不仅抑制了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而且降低了MMPs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此外miR-21抑制剂还通过调节p53/p21蛋白通路,促进了细胞的周期阻滞。结论:miR-21抑制剂通过干扰PTEN/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p53/p21蛋白通路,抑制了细胞的存活、迁移与侵袭以及细胞周期阻滞。这些实验结果表明:RB中miR-21为促癌基因,为RB的有效治疗提供了新的作用靶点与方法。

陆烨,童剑萍[5](2016)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机制及诊断和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不仅影响眼球和视力,甚至危及生命。随着临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治疗的目标也从单纯局限于保护患儿的生命转向立足于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即保留眼球和有用视功能的方向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关键问题在于患儿的早期发现和诊断。由于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年龄一般都在三岁以下,肿瘤的早期发现相当困难,这不仅是因为患儿眼底检查配合不佳,更是缺乏清晰和直观的检查成像手段所造成的。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逐步深入,视网膜母细胞瘤有了更多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李素华[6](2015)在《转铁蛋白与细胞穿膜肽共修饰脂质体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与细胞穿膜肽(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protein,TAT)共修饰载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OC)脂质体(TF/TAT-LP-DOC),探讨其对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的靶向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TF/TAT-LP-DOC,并对其进行表征。通过MTT实验考察脂质体对HXO-RB44细胞的毒性,流式细胞仪检测HXORB44细胞对不同脂质体的摄取效率。构建HXO-RB44细胞肿瘤球模型,研究TF/TAT-LP-DOC对实体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所制备的TF/TATLP-DOC粒径为(115.8±8.5)nm,Zeta电位为(23.58±3.65)m V,DOC的包封率为85.8%。MTT检测结果显示,LP-DOC、TFLP-DOC、TATLP-DOC和TF/TATLP-DOC组HXO-RB44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6.5%、43.6%、39.4%和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LP-DOC、TFLP-DOC和TATLP-DOC组比较,TF/TATLP-DOC组的肿瘤细胞存活率显着低于其他脂质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TF/TATLP-DOC组细胞存活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XO-RB44细胞对TF/TATLP的摄取效率分别是TFLP、TATLP和LP的2.65倍、2.32倍和3.8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TFLP和TATLP的细胞摄取效率高于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相同脂质体在4 h的摄取效率高于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7 d后,生理盐水组肿瘤球持续生长,体积增大1.44倍,LPDOC组肿瘤球体积增大到原体积的1.14倍,TF/TAT-LP-DOC组、TATLP-DOC组和TFLP-DOC组肿瘤球体积减小到原体积的35%、62%和58%,与LP-DOC、TFLP-DOC和TATLP-DOC组比较,TF/TATLP-DO组肿瘤球体积显着小于其他脂质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肿瘤球体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F/TATLP-DOC制备工艺简单,与HXO-RB44细胞具有良好的亲和性,是一种潜在高效的肿瘤靶向给药系统。

出良钊[7](2014)在《贵州省一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家族性CNS HB家系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阐述诊治方法的可行性,探寻发病机制。方法(1)对一个家族性CNS HB的38名家族成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筛查。(2)对该家族中7名CNS HB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诊断治疗方法、随访进行描述和分析。(3)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4例进行手术的CNS HB患者的肿瘤组织和6例外伤脑组织(作为对照)进行病理学检查。(4)抽取该CNS HB家系共38位成员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提取DNA和RNA,用PCR方法扩增VHL基因外显子1及2并进行测序;用Real-time PCR法测定外周血细胞中VHL mRNA表达水平。(5)对所获取的CNS HB的肿瘤组织和对照组正常脑组织进行蛋白质提取、酶解,应用Label-free蛋白组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筛选出的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1)该家系成员中现存有7例发病,年龄14~53岁,平均36.5岁,外显率10/38(26.3%),男性发病比女性多见(6:4),CNSHB占90%,且多发性HBs占20%;遗传可能来自父系(I2成员)。(2)7例患者均未合并其它部位病变,其中6例为实质性肿瘤,2例为囊性肿瘤;5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小脑半球、延髓和脑干旁,1例位于颈部脊髓,1例位于视网膜;4例患者共进行7次显微手术,切除血管母细胞瘤10枚,术后随访8年;先证者在术后6年异位复发,未予处理,继续随访;1例进行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瘤;2例症状不明显进行随访在随访中未见新发病灶,原病灶也未增大;复发率为42.8%(3/7)。(3)病理学特征:HE染色可见肿瘤由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间质细胞构成,胞浆呈空泡状或泡沫状,未见异型核的瘤细胞。波形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α抑制素、烯醇化酶染色在HB间质细胞均呈强阳性表达; CD31、CD34及vimentin在HB内皮细胞均呈强阳性表达;但是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角蛋白抗原、上皮膜抗原染色在CNS HB表达均呈阴性。Ki-67标记指数,除1例第二次手术为2%,余均为l%。电镜观察:可见内皮细胞呈扁平形,较幼稚,细胞核较大,染色淡,胞浆内可见到Weibel-Palade小体;周细胞位于内皮细胞外侧,靠近血管腔,体积较内皮细胞小,核呈卵圆形,细胞浆较少,细胞周围有一层完整的基底膜包绕。间质细胞呈椭圆形,表面不规则,细胞核大,染色深,细胞浆中有丰富的脂滴空泡。(4)在此CNS HB家系成员中,7位发病者在VHL外显子1均测出位为5’端非编码区第19位核苷酸发生A→G的突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VHL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其中家系成员中已发病者VHL基因mRNA表达水平(0.062)与未发病者(0.26)比下降更为明显。(5)分离鉴定出CNS HB组可信蛋白和肽段分别为385和2195个;正常组可信蛋白和肽段分别是663和3662个。定量分析、差异匹配筛选出差异蛋白只在CNS HB中表达的有3个(vimentin、TPM4及SERPING1);在HB和对照组织中都表达的13个蛋白质中,有3个蛋白在HB组织中表达上调(HBB、ALB及HBD)、11个蛋白表达下调(如HSP、ATP、PEBP1、FTL、SOD2、PARK7、KRT1Keratin、Putative等);只在对照组织中表达的有3个蛋白(Tubulin beta-4chain、14-3-3及CA1)。在GO功能分析中,参与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析提示,生物学过程正负调控、刺激应答、生物粘附、免疫系统过程的功能明显增强和代谢过程、发育过程、信号传递、细胞进程功能的降低与家族性CNS HB形成有关。在基因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分析得出,生物趋化活性功能只在肿瘤组出现;而翻译调节活性功能在肿瘤组中缺失;在细胞成分分析(CC)结果显示在CNS HB组织中细胞外区、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神经突触部分和神经元突触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应用COG分析(蛋白相邻类的聚簇)得出结果是:“核染色质结构和动力学”(B类)与“细胞动力学”(N类)功能只在CNS HB组织中发现;但是“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裂”和“染色体分解”(D类)、“辅酶的转运和新陈代谢”(H类)、“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和“转运及分解代谢”(Q类),这些功能只在正常对照组中出现,因此我们推测家族性CNS HB的发生、发展、易反复复发可能与B类和N类功能表达上调,D类的失控、H类和Q类的功能异常相关。同时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1、组蛋白H2A、SERPING l、原肌球蛋白α-4、波形蛋白仅在CNS HB中表达,这5个蛋白可能是直接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高迁移率族蛋白1和原肌球蛋白4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迁移、分化和树突状细胞的高表达、调节蛋白酶活性等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复发;H2A高表达和PCBPl的调节活性的丧失,激活缺氧信号通路,上调HIF-la,促使间质细胞向外分泌EPO及VEGF和α-珠蛋白mRNA的不稳定,促进HB的形成。SERPINGl基因在CNS HB中显着上调可能是促进该肿瘤生长及瘤周水肿的原因之一。PURA所起到的转录、翻译调节活性在CNSHB中的缺失或失调,导致细胞增殖、生长异常、神经元变性坏死、血管平滑肌和α-肌动蛋白基因的转录活性不能被抑制,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结论(1).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是严重危害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一种具有遗传性的VHL病;发病年龄较轻,多发病灶,易复发,对于每个怀疑有家族史的CNSHB患者都要对其家系成员进行普查,包括影像学、基因生物学及蛋白组学检测。(2).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即VHL病的正确诊断需要结合家族史、临床表现、MRI检查和病理学检测以及VHL基因检测。一旦确诊为VHL病,则要终生随访。(3).家族性CNS HB患者的发病与VHL基因的突变有关,外周血VHL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下降可能可做为该病的诊断依据及预后判断指标之一。(4).显微手术切除是CNS HB主要治疗手段,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作为补充治疗方法,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病灶小的可进行密切追踪随访,生物免疫靶向治疗研发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辅助治疗方法。(5).在CNS HB组织的生物活动过程中正负调控、刺激应答、生物粘附、酶调节活性、结构分子活性、免疫系统进程等功能明显上调,而且化学趋化活性、核染色质的结构和动力学、细胞运动功能只存在于CNS HB肿瘤中;但是翻译调节活性、细胞周期控制、代谢过程、发育过程、信号传递、细胞和染色体分裂等功能却较正常脑组织是下调或丧失。在参与这些功能信息中最有代表性、并且是首次发现与CNS HB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蛋白有: HMGB1、TPM4、H2A、PCBPl、SERPINGl、PURA;另外Vimentin的高表达与CNS HB致病的关系密切,他与CNS HB干细胞起源有关,这与文献报道相似。(6).家族性CNS HB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通路共同作用的复杂病理过程。

周蓓清,何彦津[8](2012)在《无血清培养基在分离培养肿瘤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是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关键。目前已利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从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中成功分离、富集出肿瘤干细胞,使这些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特性逐渐被认识。本文从无血清培养基的构成及其在眼部和部分全身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中的应用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眼部肿瘤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李文臣[9](2011)在《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患者脑脊液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都为恶性神经上皮肿瘤,髓母细胞瘤较室管膜瘤恶性程度更高,皆好发于儿童,在所有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中分别位居第二、第三,对儿童健康影响极大。由于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是四脑室内最为常见的肿瘤,与脑干关系密切,手术不易彻底切除,加之两种肿瘤皆具有沿脑脊液循环途径种植转移的倾向,导致其治愈率低,预后差。脑脊液因与这两种肿瘤的接近性和临床可行性而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因此在脑脊液中寻找到肿瘤生物标志物,将有助于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判断预后,监测肿瘤复发及治疗反应。蛋白质组学是采用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分离手段结合高通量的蛋白质鉴定技术,全景式地研究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蛋白质表达谱。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差异样品间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比较蛋白质组学包括两大主要技术,即蛋白质分离技术与蛋白质鉴定技术。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2D-DIGE)是先进的蛋白质分离技术,能显着提高微量蛋白检测的灵敏度,而且因其引入内标概念,更有利于对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准确检测。质谱技术为蛋白质组学研究中主要的蛋白质鉴定技术,包括一级质谱(MS)和二级质谱(MS/MS).二级质谱又称串联质谱,可以更精确、更灵敏地分析、鉴定蛋白质样品。目的:本研究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髓母细胞瘤脑脊液、室管膜瘤脑脊液及正常对照组脑脊液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分离、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以期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探寻提供线索、为揭示髓母细胞瘤及室管膜瘤发病机制奠定理论及实验基础。同时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建立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和小脑组织的基因表达谱,以明确脑脊液中差异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在相应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脑脊液中差异蛋白质来源推测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为三组:髓母细胞瘤组:选取9例髓母细胞瘤患者脑脊液、3例髓母细胞瘤肿瘤组织;室管膜瘤组:9例室管膜瘤患者脑脊液、3例室管膜瘤肿瘤组织;正常对照组:6例无其他神经系统病变的头痛患者的脑脊液(脑脊液生化检查正常),3例外伤手术减压的小脑组织。(1)三组之间脑脊液比较蛋白质组学定量分析:①使用10%浓度的TC/丙酮分别沉淀三组脑脊液蛋白,Bradford法定量蛋白。②分析胶双向电泳:每组样品各取50μg进行荧光标记,采用CyDye最小标记法标记蛋白,Cy2标记内标组(三组蛋白质等量混合为内标组),Cy3、Cy5标记实验组或对照组,标记蛋白混合后(150μg)进行2D-DIGE分离蛋白质。第一向等电聚焦电泳(IEF):使用24cm长的固相pH梯度(IPG)干胶条(pH3~10)进行等电聚焦;第二向SDS-PAGE电泳:IPG胶条经过2次平衡后,转移至12%SDS-PAGE凝胶中进行电泳。用激光扫描仪于荧光模式下进行Cy2、Cy3、Cy5成像扫描,Cy2、Cy3、Cy5标记的蛋白成像分别由488nm、532nm、633n的激发波长收集,蛋白点分别显示为蓝色、绿色和红色。使用DeCyder图像分析软件中的胶内差异分析(DIA)模块和生物学差异分析(BVA)模块分析图像结果,确定差异蛋白点。③制备胶双向电泳:从两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中各取600μg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考马斯亮兰染色。④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LDI-TOF-TOF)选择性鉴定差异显着的蛋白质,主要为在髓母细胞瘤和/或室管膜瘤脑脊液中表达上调2倍以上的蛋白质。将考染的制备胶与分析胶进行比较,切取制备胶上与分析胶上差异表达点相匹配的蛋白斑点,使用胰蛋白酶进行胶内酶解蛋白,由MALDI-TOF/TOF质谱仪获得一级和二级肽指纹图谱,利用GPS软件在人IPI数据库中检索,采用MS& MS/MS联合搜索的方式,将蛋白质打分大于60分、置信水平在95%以上作为数据取舍标准。(2)三组之间组织比较基因表达谱定量分析:建立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小脑组织基因差异表达数据库。①分别提取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组织及小脑组织总RNA,并定量、质检和纯化总RNA;②cDNA的合成和纯化;③体外转录(IVT)合成生物素标记的cRNA;④cRNA片段化后与Affymetrix Human Genome U133plus 2.0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⑤洗脱、扫描芯片,应用GCO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脑脊液2D-DIGE结果显示:①髓母细胞瘤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表达在2倍以上的蛋白质点共35个,其中17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18个蛋白质点表达下调。②室管膜瘤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表达在2倍以上的蛋白质点共74个,其中38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36个蛋白质点表达下调。③髓母细胞瘤组与室管膜瘤组差异表达在2倍以上的蛋白质点共59个,其中12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47个蛋白质点表达下调。(2)质谱鉴定结果显示:选择性对28个上调的蛋白质点进行MALDI-TOF/TOF鉴定,其中18个蛋白质点成功鉴定,对应12个蛋白质。①补体因子H异构体1、α-2巨球蛋白、血清转铁蛋白、纤维蛋白原β链、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α1、触珠蛋白异构体2前蛋白原、触珠蛋白(高度类似)、β肌动蛋白(高度类似)在室管膜瘤组中较正常对照组和髓母细胞瘤组显着升高,而在髓母细胞瘤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②补体因子B异构体1(片段)在室管膜瘤组和髓母细胞瘤组中较正常对照组皆显着增高,而在两种肿瘤组之间表达无显着差异。③α-1抗胰蛋白酶异构体1和神经细胞粘附分子异构体3在髓母细胞瘤组中较正常对照组和室管膜瘤组中显着升高,而室管膜瘤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④未知功能蛋白ALB和未知功能蛋白DKFZp686M08189仅在髓母细胞瘤组中表达升高。(3)组织基因表达谱结果显示:①补体因子H编码基因仅在髓母细胞瘤中探测到表达而触珠蛋白编码基因仅在室管膜瘤中探测到表达。②α-1抗胰蛋白酶编码基因在小脑组织、室管膜瘤组织探测到表达,而在髓母细胞瘤中未探测到表达。③α-2巨球蛋白编码基因、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编码基因、血清转铁蛋白编码基因和β肌动蛋白编码基因在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小脑组织中都探测到表达。④补体因子B编码基因、纤维蛋白原β链编码基因和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α1编码基因在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小脑组织中都未探测到表达。结论:髓母细胞瘤脑脊液、室管膜瘤脑脊液、正常对照脑脊液2D-DIGE图谱之间存在差异,选择性鉴定出12个在髓母细胞瘤脑脊液和/或室管膜瘤脑脊液中显着增高的蛋白质,为在脑脊液中探寻两种肿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有意义的研究线索;基因表达谱研究有助于推测脑脊液中差异蛋白质来源,为选取价值较大的差异蛋白质进行深入研究指出方向。

容维宁[10](2010)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Legumain的表达及其对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Legumain是最近新发现的一个半胱氨酸内肽酶家族新成员,在恶性实体肿瘤中高表达,与恶性肿瘤的浸润、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关于Legumain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Legumain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对预后生存的影响,旨在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预后判断寻找一个新的指标,帮助辨认高危瘤,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材料与方法:应用RT-PCR、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对视网膜母细胞瘤Y79和WERI-Rb-1细胞系中Legumain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1999年1月-2009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并行眼球摘除术的10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病理组织切片进行Legumain染色,同时收集患儿各项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病理切片复习,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预后随访,利用SPSS16.0软件,通过卡方检验分析Legumain表达情况与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初步筛选与视网膜母细胞瘤预后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Legumain在视网膜母细胞瘤Y79和WERI-Rb-1细胞系中均有表达,而Y79细胞系中Legumain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均高于WERI-Rb-1细胞系。通过对10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有26例切片Legumain呈阴性表达,42例呈弱阳性表达,38例呈强阳性表达,Legumain阳性表达率为75%,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可见Legumain强阳性表达。当肿瘤侵犯视神经时,视神经纤维的Legumain表达明显增高。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Legumain表达水平与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病程、有无眼部组织浸润特别是视神经侵犯程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性别、眼别、患儿的初诊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分化程度以及脉络膜浸润程度无关(p>0.05);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预后与Legumain表达水平、患儿的初诊年龄、病程、临床分期以及视神经侵犯程度有关(p<0.05)。结论:Legumain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和组织中均有表达,Legumain表达水平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眼部组织的浸润程度尤其是视神经侵犯程度密切相关,同时Legumain的表达水平与患儿的预后有关联性,Legumain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视网膜母细胞瘤预后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Legumain如何通过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从而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浸润侵袭和转移发挥作用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由于Legumain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关系密切,在肿瘤的浸润、侵袭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之它在肿瘤中特异性的表达特点,提示Legumian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的一个新的潜在靶点。

二、视网膜母细胞瘤铁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网膜母细胞瘤铁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ATF3介导铁和过氧化氢积累在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铁死亡
    2.2 铁死亡机制
    2.3 铁死亡与肿瘤
    2.4 胶质瘤
    2.5 转录激活因子ATF3与内质网应激
    2.6 马钱子碱
        2.6.1 马钱子碱的理化性质
        2.6.2 马钱子碱的抗肿瘤药理活性
        2.6.3 马钱子碱的其他药理活性
    2.7 小结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器材与试剂
        3.1.1 主要实验器材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2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裸鼠饲养
    3.3 实验液体及配制方法
    3.4 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3.5 实验技术
        3.5.1 乳酸脱氢酶释放检测
        3.5.2 MTT法测细胞增殖活力
        3.5.3 细胞内铁离子浓度测量
        3.5.4 蛋白质免疫电泳Western Blotting
        3.5.5 细胞内过氧化氢浓度测量试剂盒
        3.5.6 脂质过氧化水平MDA丙二醛含量测定
        3.5.7 NADPH氧化酶活性测量
        3.5.8 细胞超氧阴离子DHE检测
        3.5.9 总谷胱甘肽GSH检测
        3.5.10 半胱氨酸cysteine含量测定
        3.5.11 平板克隆形成试验
        3.5.12 si RNA干扰细胞基因表达
        3.5.13 免疫细胞荧光染色
        3.5.14 小鼠异体移植胶质瘤体内模型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马钱子碱抑制人胶质瘤细胞系增殖并诱导细胞死亡
    4.2 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铁死亡
    4.3 ATF3 参与调控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铁死亡
        4.3.1 马钱子碱处理的胶质瘤细胞中ATF3表达上调
        4.3.2 马钱子碱促进U251和U87细胞中ATF3发生核转位
        4.3.3 ATF3敲低抑制马钱子碱诱导人胶质瘤细胞死亡
    4.4 ATF3 通过促进胶质瘤细胞过氧化氢生成参与马钱子碱诱导细胞内铁离子浓度增加
    4.5 ATF3 通过上调NOX4和下调xCT促进胶质瘤过氧化氢累积
    4.6 马钱子碱导致内质网应激和过氧化氢生成之间正反馈循环
    4.7 体内研究支持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细胞铁死亡的发生
第五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铁死亡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铁死亡概念的发展
2 铁死亡的机制
    2.1 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体途径
    2.2 铁代谢途径
    2.3 脂质代谢途径
    2.4 p53途径
    2.5 核转录因子途径
    2.6 铁死亡的调节因子
3 铁死亡在眼科的研究进展
    3.1 角膜上皮细胞
    3.2 RPE细胞
    3.3 DR
    3.4 RIRI
    3.5 青光眼
    3.6 RB
    3.7 视网膜色素变性
4 展望

(3)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写表
绪论
第一部分 抗GD2单克隆抗体联合自然杀伤细胞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杀伤效果及其机制的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LncRNA ANRIL-INK4通路介导的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机制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

(4)MiR-21促进人视网膜母细胞瘤Weri-RB-1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MiR-21 抑制剂抑制Weri-Rb-1 细胞的增殖,促进Weri-Rb-1 细胞的凋亡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统计分析
    2.实验结果
        2.1 miR-21 在Rb组织以及Weri-Rb-1 细胞中高表达
        2.2 MiR-21 抑制剂会抑制Weri-Rb-1 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3.讨论
    4.本章小结
第3章 MiR-21 抑制剂抑制Weri-Rb-1 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统计分析
    2.实验结果
        2.1 miR-21 抑制剂抑制了Weri-Rb-1 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2.2 miR-21 抑制剂通过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来影响Weri-Rb-1细胞的生长增殖
    3.讨论
    4.本章小结
第4章 MiR-21 抑制剂促进Weri-Rb-1 细胞周期阻滞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统计分析
    2.实验结果
        2.1 MiR-21 抑制剂促进Weri-Rb-1 细胞发生周期阻滞
        2.2 在Weri-Rb-1 细胞中,抑制miR-21 会增加p53/p21蛋白的表达水平
        2.3 MiR-21 高表达抑制P53介导的Weri-Rb-1 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
    3.讨论
    4.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机制及诊断和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机制
2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理表现
4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MRI表现
5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B超表现
6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进展
    6. 1 放射治疗
    6. 2 化学减容法
    6. 3 激光光凝
    6. 4 经瞳孔温热疗法
    6. 5 冷冻疗法
    6. 6 光动力疗法
    6. 7 巩膜敷贴器放疗
    6. 8 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
    6. 9 眼球摘除术
    6. 10 新生血管形成抑制疗法
    6. 11 基因治疗
    6. 12 中药治疗
    6. 13 音乐疗法
    6. 14 转铁蛋白与细胞穿膜肽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靶向治疗
7 结论与展望

(6)转铁蛋白与细胞穿膜肽共修饰脂质体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7)贵州省一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贵州省一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调查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部分 贵州省一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个体化临床诊治及随访研究
    2.1 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2.2 辅助检查
    2.3 治疗方法
    2.4 治疗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部分 贵州省一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蛋白组学研究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流程
    3.3 实验步骤
    3.4 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创新点
Abstract
致谢
英文缩写词索引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已完成的发表文章和参编的着作情况
博士学习期间负责和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博士学习期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会议及获得荣誉情况
附录

(9)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患者脑脊液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髓母细胞瘤
    2.2 室管膜瘤
    2.3 脑脊液蛋白质组学
    2.4 基因芯片
第3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 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实验材料和方法
    3.2 组织基因表达谱实验材料和方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实验结果
    4.2 组织基因表达谱实验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补体因子H和补体因子B
    5.2 α2-巨球蛋白
    5.3 α1-抗胰蛋白酶
    5.4 触珠蛋白
    5.5 转铁蛋白
    5.6 神经细胞粘附因子
    5.7 纤维蛋白原
    5.8 β肌动蛋白
    5.9 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α1蛋白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视网膜母细胞瘤中Legumain的表达及其对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Legumain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中的表达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细胞系
        1.1.2 试剂、抗体、引物及仪器
        1.1.3 细胞培养
        1.1.4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1.1.5 免疫印迹
        1.1.6 免疫荧光
    1.2 结果
        1.2.1 RT-PCR结果
        1.2.2 Western-blot结果
        1.2.3 免疫荧光结果
    1.3 讨论
        1.3.1 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
        1.3.2 细胞系特点
        1.3.3 Legumain与侵袭
    1.4 小结
二、Legumain与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免疫组化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免疫组化结果
        2.2.2 RB病例基本特征与Legumain表达
        2.2.3 RB预后的Kaplan-Meier分析
    2.3 讨论
        2.3.1 RB病例基本特征与Legumain表达之间的关系
        2.3.2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预后分析
        2.3.3 Legumain与肿瘤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Legumain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视网膜母细胞瘤铁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ATF3介导铁和过氧化氢积累在马钱子碱诱导胶质瘤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芦山. 吉林大学, 2021(01)
  • [2]铁死亡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田渼雯,秦波,刘身文. 眼科新进展, 2021(02)
  • [3]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D]. 王惠学.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4]MiR-21促进人视网膜母细胞瘤Weri-RB-1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其机制探讨[D]. 桂馥. 南昌大学, 2017(11)
  • [5]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机制及诊断和治疗进展[J]. 陆烨,童剑萍. 现代肿瘤医学, 2016(06)
  • [6]转铁蛋白与细胞穿膜肽共修饰脂质体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作用研究[J]. 李素华. 眼科新进展, 2015(05)
  • [7]贵州省一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出良钊. 贵阳医学院, 2014(07)
  • [8]无血清培养基在分离培养肿瘤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J]. 周蓓清,何彦津. 中华眼科杂志, 2012(09)
  • [9]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患者脑脊液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 李文臣. 吉林大学, 2011(09)
  • [10]视网膜母细胞瘤中Legumain的表达及其对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影响[D]. 容维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铁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