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固定助听器的临床应用(附病例报告)

骨固定助听器的临床应用(附病例报告)

一、骨固定式助听器的临床应用(附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薛林[1](2021)在《圆窗激振人耳传声系统阻抗建模与动态特性分析》文中提出针对助听器具有高频增益低、伴有声反馈、清晰度低、堵耳等问题,国内外探索研究出了采用机械激振听骨链来补偿听力损伤的人工听觉装置,即人工中耳。但传统人工中耳的植入依赖于患者的听骨链完整,而许多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患者常伴有听骨链结构异常,致使其无法植入。为此,国外学者提出避开听骨链,直接使用作动器激振圆窗膜的听力补偿方案,为补偿患有典型中耳病变的混合型听力损伤提供了新思路,但临床报道显示其术后听力损伤补偿效果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为了探究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术后个体差异较大的原因,提升其听力补偿性能,国内外近十年针对圆窗激振人耳传声特性开展了诸多理论与实验研究。但前期的理论研究中,为了便于构建模型,建模时对耳蜗窗口部分仅考虑了圆窗与卵圆窗这两个主通道,忽略了耳蜗导水管、前庭导水管等额外的声音通路,即耳蜗第三窗。而最近的理论分析表明,第三窗对圆窗激振影响较大。因此,本课题围绕人耳机械-声学综合系统的圆窗激振传声特性,基于阻抗分析理论,使用机械-声耦合阻抗模型对考虑第三窗溢流特性的人耳圆窗激振传声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如下:首先,基于阻抗传递矩阵法,将人耳考虑成机械-声学综合系统,建立了考虑第三窗溢流特性的人耳机械-声耦合阻抗模型,包括耳道一维有损传输线模型,鼓膜无损传输线模型,中耳一维振动传递模型和包含第三窗的内耳声阻抗模型。通过与多组正向声激励和圆窗激振的实验数据对比来验证模型准确性。并根据前庭导水管的实验拟合值以及耳蜗导水管基于解剖尺寸的估计值,来计算第三窗个体差异引起的阻抗变化,进而分析不同尺寸的第三窗和第三窗的存在性对圆窗激振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分析圆窗激振传声特性时必须考虑第三窗的溢流特性。其次,针对圆窗激振补偿的典型传导性听力损伤部分,分别使用圆窗膜有限元模型和中外耳有限元模型对圆窗膜增厚和听骨链畸形进行参数标定,通过变参数计算研究了圆窗膜增厚、镫骨异常生长、听骨链固定、听骨链中断等因素对圆窗激振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了考虑第三窗溢流特性情况下典型中耳病变对圆窗激振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在进行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设计时,需在典型中耳病变导致恶化效果的频率范围内适当增加作动器的输出,以确保临床输出。再者,针对作动器与圆窗膜耦合过程中存在的泄露,将压电叠堆机电耦合阻抗模型与人耳阻抗模型结合,构建压电叠堆与人耳耦合系统阻抗模型,其中包含了基于实验拟合数据的低效耦合阻抗。通过变参数研究了作动器与圆窗膜耦合状态对圆窗激振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地研究了耦合特性变化对典型中耳疾病作用下的圆窗激振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圆窗激振时应考虑作动器与圆窗膜的耦合效果以提高耦合阻抗,来减小耦合界面处的体积速度泄露。最后,设计并搭建了听骨链物理模型台,对典型中耳病变对圆窗激振的影响趋势上进行评价。搭建了比例为1:1的听骨链物理模型实验平台,使用压电作动器激振镫骨足板,测定镫骨的位移响应。实验结果表明,砧镫关节中断略微提高了圆窗激振效果,而镫骨异常生长则在较大程度上恶化了圆窗激振效果,在变化趋势上定性地验证了典型中耳病变对圆窗激振影响。本文针对考虑第三窗溢流特性的人耳圆窗激振传声特性,系统地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明确了相关生理性结构的参数变化和作动器与圆窗膜耦合效果对圆窗激振的影响规律,为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蔡勋华,陈文文,杨钰,张裕华,童军,邓亚新[2](2013)在《显微镜下骨锚式助听器植入术和适宜植入部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局麻下通过显微镜进行骨锚式助听器(BAHA)植入手术的优点,总结植入的适宜部位。方法选择2例男性患者,①62岁患者为左耳混合性聋,右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近全聋),气导左耳为92.5 dB,右耳>100 dB(取0.5、1、2、4 kHz均数,当听阈>100 dB时仍作100 dB,下同),声场检查双耳均大于100 dB,声场软带BAHA试验45~100 dB下降斜坡型,4 kHz以上消失。BAHA植入部位选择在耳后沟后3 cm,外耳道口上缘水平上方2.5~3.0 cm处,距外耳道口约5.0~5.5 cm植入基座;②16岁患者为双耳传导性耳聋,曾先后行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术,均因3听骨畸形固定,术后听力提高不明显。声场检查50~70 dB水平型(左耳为67.5 dB,右耳为52.5 dB),声场软带BAHA试验40~50 dB,水平型。BAHA植入部位选择外耳道口上缘平面、耳后沟后2 cm距外耳道口约4.5~5.0 cm处。结果带机后声场检查结果,病例1术耳平均57.5 dB,对侧耳平均72.5 dB;曲线呈水平型,且双侧4 kHz亦测出,术侧较术前平均提高35 dB,对侧耳平均提高27.5 dB,较术前试戴结果术侧也平均提高26.25 dB;病例2术耳32.5 dB,曲线呈水平型,较术前声场检查术侧平均提高35 dB,比术前软带试验结果也平均提高13.75 dB。2例术后3个月复查CT均显示骨融合良好。三维重建显示,病例1钛钉虽未穿入颅骨中,但局部向颅内突起。病例2见钛钉远端离颅内面至少有2 cm的距离。结论 BAHA对改善传导性耳聋及独耳患者听力效果确切,局麻下显微镜手术一般可以适用。耳道正后方乳突骨质较厚,比传统耳道后上方植入基座产生颅内损伤机率更少。

张晋光[3](2010)在《三维形态分析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头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及外耳再造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半侧颜面短小综合症患者头面部软组织对称性的三维测量及初步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对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对伴小耳畸形的半侧颜面短小综合症患者的头面部软组织进行CT扫描及数字模型的重建;通过测量软件对头面部对称性差异进行测量和分析,为伴小耳畸形的半侧颜面短小综合症患者的颜面畸形的矫正和外耳再造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在2008年~2010年间入院的伴单侧小耳畸形的半侧颜面短小综合症的患者中,选择30例患者。对上述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以及数字模型重建。在重建的三维数字模型上选择28个定点,通过测量软件进行测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测量内容包括:1、空间直线距离:2、弧度测量;3、角度测量;4、面积测量;4、体积测量;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伴小耳畸形的半侧颜面短小综合症患者的头面部软组织的差异程度进行分析,数据分析以健侧头面部软组织为对照,测量并分析患侧头面部软组织与健侧的差异。测量结果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的有:双侧鼻翼点到X轴、Y轴的空间距离;双侧颊点到X轴、Y轴、Z轴的空间距离;双侧下颌角点到X轴、Y轴、Z轴的空间距离;双侧耳屏点到X轴的空间距离。2、弧长测量方面:所测量弧长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3、在角度测量方面:角度②、⑤、⑥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4、面积测量方面:下颌区的面积、颧区的面积、颏区的面积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5、体积测量方面:下颌区的体积、颧区的体积、颏区的体积、颞区的体积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论:1、伴小耳畸形的半侧颜面短小综合症患者头面部不对称畸形是三维轴向的不对称畸形。2、除了小耳畸形外,下颌区畸形是伴小耳畸形的半侧颜面短小综合症面部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和手术治疗的重点。3、外眦、鼻翼,畸形程度较轻,下颌角点和耳屏点不对称程度最明显。4、颞区的畸形直接影响外耳再造时耳支架的雕刻和放置。第二部分三维颅骨模型在外耳再造耳支架放置位置选择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探讨三维颅骨模型在外耳再造耳支架位置选择中的应用,比较使用三维颅骨模型和未使用三维颅骨模型对耳支架放置位置选择的影响,为外耳再造术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对象和方法:在2008年3月~2010年3月间入院的患者中,选取应用自体肋软骨支架移植外耳再造、单侧小耳畸形的半侧颜面短小的患者40例,其中20例术前头颅CT扫描,并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出三维颅骨模型作为术前设计耳支架放置位置的模板,并在术后半年后进行随访调查。同时随机随访未应用三维颅骨模型进行术前设计的患者20例做对照组。随访调查内容包括:1、评价再造耳廓位置的对称性。应用SPSS 13.0软件,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应用和未应用三维颅骨模型在再造耳位置对称性方面的差异有无显着性意义。2、评价颅耳角的差异。应用SPSS 13.0软件,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应用和未应用三维颅骨模型在再造耳的耳颅角的差异有无显着性意义。结果:1、在再造耳廓位置及对称性方面,应用三维颅骨模型的患者组与未应用三维颅骨模型的患者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424,P<0.05)。2、在再造耳颅耳角方面,应用三维颅骨模型的患者与未应用三维颅骨模型的患者,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799,P>0.05)结论:应用三维颅骨模型在外耳再造术前耳支架放置位置确定方面具有临床价值,是一种技术上的进步,有利于提高手术效果。第三部分小耳畸形患者的再造耳有限元模型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再造耳有限元模型,验证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寻找解决耳再造手术术难以预测术后外耳形态变化障碍的最佳途径,并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1例伴单侧小耳畸形的半侧颜面短小患者一例,于外耳再造术后半年,进行头面部三维螺旋CT扫描,对外耳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对已构建的再造耳的三维几何模型采用手工划分的方式构建网格。然后应用有限元软件包ANSYS对划分的网格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建立再造耳有限元模型。模型建立后,应用有限元软件包ANSYS对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获取的再造耳有限元模型由52566个单元和84787个网格点组成。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再造耳的生物力学性能,具有真实有效性。术后再造耳的形态变化均以数据和图像两种形式输出。经模拟后的软组织特征点的受力最显着的是外耳轮上缘、其次是舟状窝,其他标志点变化不大。再造耳形变的结果,提供了对外耳再造手术的手术方案进行修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本实验应用有限元技术,建立了一个能够反映外耳部分软组织生物力学性能,包含皮肤、软骨支架的有限元模型;并可以在患者再造耳有限元模型上进行手术后形变的模拟和预测。

徐晨媚,陈兵[4](2009)在《骨锚式助听器在单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骨锚式助听器在单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引起了广大耳科医师的极大关注,本文就骨锚式助听器在单侧耳聋治疗方面的适应证、术后效果及并发症进行了综述。

牛兆河[5](2008)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小耳畸形综合症患者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及三维耳模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小耳畸形综合症患者面部软组织对称性的三维激光测量及初步分析研究目的:通过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对小耳畸形综合症患者的面部软组织进行扫描及数字模型的重建,通过相关软件进行对称性的测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为临床伴有面部软组织不对称的小耳畸形综合征患者的颜面畸形的矫正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外耳中心2005年~2008年间入院的小耳畸形综合症的患者中,选择60例患者。患者选择标准:1、汉族。2、年龄12~23岁,此时面部软组织发育比较完善,面部标定点比较清晰。3、单侧小耳畸形,对侧耳及面部软组织发育正常。4、除小耳畸形外,头面部无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唇腭裂。5、经目测患者有一定面部不对称畸形者。6、能够配合扫描工作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对上述患者进行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激光扫描以及数字模型的重建。在重建的三维数字模型上选择20个定点,并通过相关的软件进行测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测量内容包括:1、空间直线距离:包括20个定点在X轴、Y轴、Z轴的对称性。2、弧度测量:测量定点之间的弧长。3、角度测量:对定点之间形成的角度进行测量。4、面积测量:对各定点围成的区域面积进行计算。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小耳畸形综合症患者的面部软组织的对称性进行分析,因此分析是以健侧面部软组织为标准,测量并分析患侧面部软组织与健侧的差异。测量结果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面部标定点的空间距离测量中,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的有:男性患者双侧鼻翼点到X轴、Y轴的空间距离;男性患者颊点到Z轴的空间距离;女性患者颊点到Y轴、Z轴的空间距离;男性患者下颌角点到X轴、Y轴、Z轴的空间距离;女性患者下颌角点到X轴、Y轴的空间距离;男性和女性患者耳屏点到X轴、Z轴的空间距离。2、弧长测量方面:所测量弧长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3、在角度测量方面:角度①、④、⑥男女患者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4、面积测量方面:男女患者下颌区的面积、男女患者颧区的面积、男性患者颏区的面积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论:1、小耳畸形综合症患者面部不对称畸形是三维轴向的不对称畸形,在三个轴向均存在不对称畸形。2、下颌区的畸形是小耳畸形综合症面部不对称畸形的最主要表现和关键。3、靠近面中线的部位,如外眦、鼻翼,畸形程度较轻,下颌点和耳屏点不对称畸形最为明显。第二部分三维耳模在外耳再造耳支架雕刻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探讨三维耳模在外耳再造耳支架雕刻中的应用,比较三维耳模和胶片耳模在耳支架雕刻中的优缺点,为外耳再造术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对象和方法: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外耳中心2004年~2008年间入院的患者中,选取应用耳后皮瓣扩张、自体肋软骨支架移植方法行外耳再造的、单侧小耳畸形对侧耳正常的患者104例,术前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出健侧耳的镜像三维耳模型作为耳支架雕刻的模版,并对术后半年以上的患者84例进行随访调查。同时随机随访应用胶片耳模进行外耳再造半年以上的患者90例。随访调查内容包括:1、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随访的时间(耳再造后到随访时)。2、评价两组再造耳廓的形态及对称性。每位被随访者均由五位非术者的临床医师对再造耳廓形状及对称性进行评价。应用SPSS 13.0软件,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应用三维耳模和胶片耳模在再造耳形态及对称性方面的差异有无显着性意义。3、评价两组再造耳廓与头颅面的角度(耳颅角)。每位被随访者均由五位非术者的临床医师根据再造耳耳颅角的情况进行评价。应用SPSS 13.0软件,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应用三维耳模和胶片耳模在再造耳的耳颅角的差异有无显着性意义。结果:1、在随访的应用三维耳模的84例患者中,年龄:5~30.5岁,平均10.7岁(10.7±5.8岁)。随访时间:0.5~3年,平均2.1年(2.1±0.7年)。在随访的90里采用传统胶片耳模的患者中,年龄:5.5~31岁,平均10.9岁(10.9±6.2岁)。随访时间:0.5~3.5年,平均2.3年(2.3±0.9年)。2、在再造耳廓形状及对称性方面,应用三维耳模的患者组好于应用传统胶片耳模的患者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存在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424,P<0.05)。在≤13岁的患者中,应用三维耳模的患者组好于应用传统胶片耳模的患者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存在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207,P<0.05)。在>13岁的患者中,应用三维耳模的患者组好于应用传统胶片耳模的患者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存在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9224,P>0.05)。3、在再造耳耳颅角方面,应用三维耳模的患者好于应用传统胶片耳模的患者,两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418,P<0.05)。在≤13岁的患者中,应用三维耳模的患者组好于应用传统胶片耳模的患者组,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存在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3529,P>0.05)。在>13岁的患者中,应用三维耳模的患者组好于应用传统胶片耳模的患者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存在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390,P<0.05)。结论1、应用三维耳模较传统的胶片耳模在耳支架雕刻方面更具有临床价值,是一种技术上的进步。2、在再造耳形态、对称性及耳颅角方面,应用三维耳模的患者均好于应用胶片耳模的,两者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3、在再造耳形态、对称性方面,在>13岁的患者中,应用三维耳模的患者组好于应用传统胶片耳模的患者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存在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9224,P>0.05)。在耳颅角方面,在≤13岁的患者中,应用三维耳模的患者组好于应用传统胶片耳模的患者组,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存在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3529,P>0.05)。

刘吉祥,顾立德,Anders Tjellstrm[6](2001)在《骨固定式助听器的临床应用(附一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60年代后期,瑞典科学家通过动物和临床实验发现纯金属钛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与骨组织紧密结合,维持一种长久的直接接触。根据这一特性,他首先将纯钛牙种植体植入到病人的牙颌骨内并获得成功。1977年瑞典哥德堡大学耳鼻喉科应用Branemark系统进行了骨固定式助听器手术,从此,全世界约有10多个国家共做了4000多例骨固定式助听器手术。我科于1999年1月开展了此项工作,报道如下。

二、骨固定式助听器的临床应用(附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固定式助听器的临床应用(附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圆窗激振人耳传声系统阻抗建模与动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人耳逆向声音传递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章节安排
2 人耳机械-声耦合阻抗模型建模及第三窗对圆窗激振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人耳机械-声耦合阻抗模型建模
    2.3 人耳机械-声耦合阻抗模型的对比验证
    2.4 第三窗阻抗计算
    2.5 第三窗对圆窗激振耳蜗稳态响应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典型中耳病变对圆窗激振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圆窗膜有限元模型与中外耳有限元模型
    3.3 典型中耳病变的模拟
    3.4 圆窗膜刚度和听骨链畸形阻抗的标定
    3.5 典型中耳病变对模型阻抗的影响
    3.6 典型中耳病变对圆窗激振耳蜗稳态响应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作动器与圆窗膜耦合特性对圆窗激振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压电叠堆建模与仿真
    4.3 人耳阻抗模型与压电叠堆耦合
    4.4 阻抗模型参数的模拟
    4.5 作动器与圆窗膜耦合特性对耳蜗稳态响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典型中耳病变对圆窗激振影响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
    5.3 无载荷动态特性测试
    5.4 典型中耳病变条件下镫骨振动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显微镜下骨锚式助听器植入术和适宜植入部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术后随访疗效分析
    3.2 局麻和显微手术的优点
    3.3植入部位探讨

(3)三维形态分析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头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及外耳再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综述
摘要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部分 :伴小耳畸形的半侧颜面短小综合征头面部软组织的三维形态分析
        一、临床资料
        二、CT扫描、三维重建及数据测量
        1、操作平台
        2、图像采集和处理
        3、测量的标定点和参照平面的确立
        4、头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测量内容
        三、结果
        1、统计方法
        2、空间距离的分析
        3、弧长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
        4、角度的测量结果统计分析
        5、面积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
        6、体积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
        四、讨论
        1、伴小耳畸形的半侧颜面短小综合征研究现状
        2、误差的控制
        3、颅骨的畸形程度对外耳再造的影响
        4、半侧颜面短小综合症头面部不对称畸形的综合治疗
        五、结论
    第二部分 :三维头颅模型在外耳再造中的应用研究
        一、临床资料
        1、研究对象
        2、再造耳廓对称性的评价方法
        3、再造耳廓颅耳角的评价方法
        二、三维头颅模型的制作
        1、材料和方法
        2 、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三维头颅模型
        三、外耳再造术中耳支架的位置的确定
        1 、再造耳定位
        2 、肋软骨耳廓支架的位置的选择
        四、结果
        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 、再造耳廓对称性的评价及统计学分析
        3 、再造耳廓耳颅角的评价及统计学分析
        五、讨论
        1 、误差的控制
        2 、三维头颅模型的实用价值
        3 、快速成型技术的整形外科实用价值
        4 、下颌畸形的整复方法
        六、结论
    第三部分 :有限元分析技术在外耳再造中的应用研究
        一、一般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
        3 、分析软件
        二、采集数据方法
        三、数据三维重建与优化
        四、有限元分析
        1 、边界条件的确定
        2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3 、力学参数的定义
        4 、收缩率的确定
        5 、再造耳的形变模拟
        五、结果
        六、讨论
        七、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小耳畸形综合症患者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及三维耳模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关键词
摘要
    第一部分中文
    第一部分英文
摘要
    第二部分中文
    第二部分英文
前言
第一部分 小耳畸形综合症患者面部软组织对称性的三维激光测量及初步分析
    一、一般临床资料
    二、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面部软组织的扫描、重建及测量
        1、系统结构及操作平台
        2、测量及图像处理流程
        3、面部软组织测量的标定点和参照平面的确立
        4、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测量
    三、结果
        1、面部测量指标的分析及统计方法
        2、面部标定点空间距离的分析
        3、弧长的分析
        4、角度的分析
        5、面积的分析
    四、讨论
        1、小耳畸形综合征面部畸形研究的现状
        2、面中线的确定
        3、误差的控制
        4、下颌区畸形是小耳畸形综合症面部不对称畸形最主要表现
        5、小耳畸形综合症面部不对称畸形的治疗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三维耳模在外耳再造耳支架雕刻中的应用研究
    一、一般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 调查随访对象
        3、随访调查内容
        4、再造耳廓形状及对称性的评价方法
        5、再造耳廓耳颅角的评价方法
    二、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快速成型技术进行三维耳模的制作
        1、系统结构及实现平台
        2、测量及数据处理流程
        3、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三维耳模型
    三、外耳再造术中应用三维耳模型进行耳支架的雕刻
        1、术前准备
        2、手术方法
    四、结果
        1、患者的年龄分布
        2、再造耳廓形态及对称性的评价及统计学分析
        3、再造耳廓耳颅角的评价及统计学分析
    五、讨论
        1. 误差的控制
        2、年龄段的划分的依据
        3、三维耳模及胶片耳模的优缺点
        4、关于年龄组和再造耳廓显着性差异的讨论
        5、关于耳模与耳支架大小的对称性
    六、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骨固定式助听器的临床应用(附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圆窗激振人耳传声系统阻抗建模与动态特性分析[D]. 薛林.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显微镜下骨锚式助听器植入术和适宜植入部位的初步研究[J]. 蔡勋华,陈文文,杨钰,张裕华,童军,邓亚新.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3(04)
  • [3]三维形态分析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头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及外耳再造的研究[D]. 张晋光.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09)
  • [4]骨锚式助听器在单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J]. 徐晨媚,陈兵.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9(01)
  • [5]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小耳畸形综合症患者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及三维耳模应用的研究[D]. 牛兆河.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 [6]骨固定式助听器的临床应用(附一例报告)[J]. 刘吉祥,顾立德,Anders Tjellstrm. 天津医药, 2001(01)

标签:;  ;  

骨固定助听器的临床应用(附病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