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患者“传奇”

梦游患者“传奇”

一、梦游症患者“传奇”(论文文献综述)

周银银[1](2020)在《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中的梦境建构及其文化透视》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小说中,作家们编织了绚丽多姿的梦境。梦境多以群落方式呈现,构成了庞大的怪诞文学空间。梦境空间与现实世界盘根错节,其中之一即以梦境空间的存在来实现对现实空间的见证、反思或批判。梦境可勾连过去、现在和未来,作家们借此敞开秘密、解锁真相。在梦魇突围中,梦境还能唤醒众生良知,透视出个体心灵的艰难博弈。根据弗洛伊德梦境与童年的关系理论,梦境预示着向童年和故乡回眸,童眸里的故园也昭示出"文学向生"的力量。经由梦境空间构筑的迷宫格局,乡土中国呈现出疑窦丛生的图景。在多种序列组合中,作家具备了自由书写的权力,读者也走进了曲径分岔的花园,纷纷以个体名义参与民族记忆的建构和现实景观的讨论,建构起文学公共性。作家们痴迷于梦境空间,除了叙事功能的助推,还与民间文化传统的打捞和激活、外国文学养分的汲取和转化、作家主体精神和文化身份相关。

胡波[2](2020)在《新世纪小镇叙事中的家庭伦理》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小镇叙事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小镇叙事小说已经成为一种能与其它类型小说并列的小说亚类,是当代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论文尝试以“家庭伦理”为切入点考察新世纪的小镇叙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小镇社会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探究小镇叙事创作主体的叙事伦理,进而挖掘作家隐藏在作品中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了解文学创作与社会转型的密切关系,研究小镇叙事的艺术特色,了解小镇叙事在当代文坛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对本论文所使用的“小镇”概念做了界定,对“小镇叙事”的发展及其流变进行了梳理,还对相关研究做了研究综述,最后指出了新世纪小镇叙事研究的重要意义。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考察了小镇叙事中各种家庭伦理关系,第二章探究创作主体的叙事伦理,第三章分析小镇叙事创作的艺术特色。结语部分总结了创作主体叙事时的共性与差异,指出了小镇叙事对揭示当下社会伦理道德现状与引领社会形成新的伦理秩序的独特意义。

丁雨晨[3](2020)在《故乡叙事的建构 ——莫言、墨白小说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美国作家福克纳以故乡为依托创作出一系列有关故乡的小说,创立了独属于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文学上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受到世界文坛的瞩目和学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亦不少这样以故乡作为精神依托和文学创作资源来建构自己文学世界的作家,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孙犁的河北白洋淀、汪曾祺的高邮小城、莫言的山东高密东北乡,还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进行创作的河南作家墨白的“颍河镇”系列等。其中莫言在自己的笔耕不辍下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世系,受到世界作家的认可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墨白同样借助家乡河南新站镇在文学地理上建构出“颍河镇”系列受到文坛的瞩目。二人由于童年屈辱性经历的相仿与相似的成名之路,在踏上文学之路后通过摸索成功地将自身独特的个性生命体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性的生命经验,二人笔下的故乡不仅是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一隅,更象征着全中国乃至世界的乡土民间现状。通过莫言墨白二人故乡写作内容和审美风格以及叙述手法的比较,进而探究二人是如何在前辈故乡叙述者的基础上建构出富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精神家园,二人又是如何将这份个性体验进行提炼升华,上升为人类普遍性的共通生命体验,从而打通地域文化的限制,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发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形而上哲学追问。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及其价值所在,同时阐明目前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如何。正文分共分四章进行展开:第一章介绍莫言、墨白二人相似的童年成长经历和殊途同归的作家之路。这两段经历普遍都带有屈辱性的创痛经历,同时伴随着饥饿、劳累、政治风波影响的生命体验。进而解释这些童年的深刻经历又是如何影响着二人在之后创作时,共同对权威叙述抱有怀疑态度,因此不约而同选择了具有解构性质的新历史主义与先锋主义写作倾向;第二章具体比较分析“高密东北乡”与“河南颍河镇”的美学内容,具体从民间、神秘、性与身体、权力、苦难、弃乡恋乡几个关键词进行结构展开论述。二人将自身独特独特生命体验上身为具有普遍性共同生存经验,因此在下笔成文时与前人如沈从文精神相通,共同选择了这些故乡写作母题来作为建构故乡的关键词,此章具体展开在这些关键词的笼罩下,二人审美风格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美学风貌;第三章比较分析莫言、墨白的先锋叙述技巧,具体从叙述视角、复调、意识流、心理分析、冷暖色彩、语体形式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由于二人对权威的质疑,在故乡写作时并没有因袭中国现代乡土写作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而是别求新声于异邦,将西方作家如福克纳、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人的先锋叙述技巧有机地借鉴到自身的故乡叙述中。这种技巧的选择体现的是对权威历史叙述的解构、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怀疑,以及来自底层民间知识分子的独特思考。同时也为中国故乡乡土文学开辟出另一条有别于现实主义写作的可行之路,为中国先锋派的延续做出了切实地有益尝试;第四章论述二人故乡叙述的影响与局限,具体从新历史主义和先锋小说的承继与开拓、民族传统的回归与精神家园的启迪、重塑历史的矫枉过正与先锋叙事的晦涩难懂、故乡资源的消耗与叙事重复的危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莫言、墨白二人将故乡叙述与先锋、新历史写作糅合在一起。向前,莫言开拓了早期先锋派和新历史写作的经验,向后,墨白将二者进一步发展,为先锋与新历史写作的发展做出了有益尝试。同时二人立足故乡的写作模式呼唤了民族传统和民族自信的回归,为后来的作家建构自身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启迪范式。但同时二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新历史主义规避主流叙述而走向另一极端的陷阱中,二人的先锋叙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因晦涩难懂、不受拘束被批评家所诟病。最后论述莫言、墨白的故乡写作之路还能支撑二人走多远,当离开了故乡这一根基,二人如何超脱出故乡的束缚找寻新的可能之路?结语部分对上文的论述部分进行总结、归纳、升华,同时打通中西、古今故乡写作的壁垒,借用前人故乡叙述者的有益经验来探寻莫言、墨白未来写作之路的方向所在,同时也为未来以故乡作为精神家园的作家提供一些创作姿态上的启迪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最终希望在西方文学凭借经济、政治影响力等主导世界文学的几百年后,中国作家如何凭借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以及世界文化的丰富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渐开创属于本民族本国家的中国当代特色文学,从而摆脱西方魔咒的束缚,进而成为世界文学潮流的引导者。这不仅需要中国作家、批评家,更需要中国普通大众读者的共同努力。

周银银[4](2020)在《激活民间文化资源的艺术实践——以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式“荒诞叙事”为例》文中提出1990年代以来,从事乡土小说创作的作家开始"撤退"和"回归"之旅,他们纷纷埋头于民间文化的深井里,打造了独特的中国式"荒诞叙事"。一方面,民间文化尤其是乡村巫鬼传说、神话故事或民间灵异事件等作为素材被直接嵌入小说,构成"荒诞叙事"。另一方面,民间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中的神秘因子,影响着作家的思维方式、文学视角和审美理想,改变了他们的时空观、自然观与生命观,以及他们讲故事的方法。民间文化资源中吊诡邪魅的现象还对作家的真实观施加了作用力,促使他们重新阐释现实、真实、生活等命题,从而导致他们呈现乡土中国的方式发生变化。可以说,在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打捞、激活或转化中,作家们打造了新式乡土形象,积累了当代中国经验,照亮了乡土小说创作的另一条通道。

段永建[5](2019)在《当代“中原作家群”灾难母题研究》文中认为回溯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学历史长河,河南作家留下了他们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从古代文学的老子、庄子、韩非子、李斯、张衡、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李贺、李商隐、谢灵运、干宝等文坛翘楚到现代文学的师陀、徐玉诺、赵清阁、尚钺、于赓虞、曹靖华、南丁等着名作家,可以说他们都以自身的文学才华和创作业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尽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迁移等因素不是文学由盛转衰的唯一原因,但是其对文学的重要影响则不言而喻。从宋代到民国结束这一时期,河南文学从古代的鼎盛繁荣逐步走向式微的不争事实,既是对上述观点的有力佐证,又是河南文学从南宋之后逐渐衰落的真实自况。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代河南文学又逐渐走向复兴,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姚雪垠、李凖、魏巍、宗璞、阎连科、刘震云、周大新、李佩甫、二月河、刘庆邦、朱秀海、柳建伟、李洱、墨白、张宇、田中禾、乔典运、邵丽、乔叶、傅爱毛等为代表的河南作家以“集团式”的爆发态势呈现于当代文坛,从而实现了河南文学的当代复兴和当代“中原作家群”的重新崛起,尤以为甚的是他们还创作出了以《李自成》《黄河东流去》《东方》《野葫芦引》《炸裂志》《一句顶一万句》《湖光月色》《第二十幕》《羊的门》《生命册》“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神木》《花腔》《疼痛与抚摸》《认罪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体现中原生活特色、彰显中原人文传统、歌颂中原悠久历史、弘扬中原博大文化、形塑中原历史变迁、抨击中原精神糟粕等主要特征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纵观当代“中原作家群”这些代表性作品,它们书写的一个主要向度就是借助于灾难对中原的现实生活、悠久历史、文化传统、风情民俗、精神疽痈等予以再现与反思。“灾难”指的是因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苦难,其主要内容既包括了诸种灾难给社会和人们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同时又涵盖了灾难给罹受者乃至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所形成的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与心理暗影。毋庸置疑,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发展无不伴随着地震、旱灾、火灾、洪水、战争、瘟疫、疾病、海啸、飓风等各种灾难的发生,一部文明史,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部人类对各种灾难的承受史与抗争史。而河南西高东低的地势,横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与穿境而过的黄河与淮河,“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政权争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军阀混战,好大喜功、唯上跟风、“官本位”、浮夸虚荣、奴性意识等思想痼疾的“合力”效用,注定了河南在历史上是一个灾难频仍的“重灾区”。尤其是20世纪的河南,在中原历史上更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不断、民不聊生、“水、旱、蝗、汤”、饥馑灾荒等各种灾难赓续不断的“黄金时代”。更为重要的是在抗衡灾难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无数救民众于水火的英雄,彰显人道主义的普世情怀,而且人的命运也会因灾难的突然降临而发生跌宕起伏的变化和意想不到的“翻转”,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会也会借助于灾难“装置”而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文学作为反映、记录与艺术再现社会现实生活的重要艺术载体,自然不会放弃对灾难母题的关注与书写,所以,灾难频仍的社会现实语境和层出不穷的“灾难故事”,就顺理成章成为当代“中原作家群”的书写重镇与开掘不尽的丰富宝藏。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当代“中原作家群”大多出生于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他们不仅长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熏陶,对中原的风土民情熟稔于胸,而且更是对中原的各种灾难要么耳濡目染、要么感同身受、要么侧身其中,“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正是籍于此,魏巍在《东方》《地球上的红飘带》中对抗美援朝战争和红军长征的书写,李凖在《黄河东流去》中对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所引发大水灾场景的刻画,宗璞在《野葫芦引》中对西南联大因战乱而南迁岁月的回眸,阎连科在《丁庄梦》中对艾滋病爆发的生动再现与深刻反思,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对1941—1943年中原大饥荒的逼真还原与真实描摹,周大新在《安魂》中对儿子病逝悲痛之情的自然流露,刘庆邦在《红煤》《走窑汉》《神木》等作品中对矿难之后人性撕裂的生动揭示,张一弓在《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对“三年自然灾害”的深刻反思、朱秀海在《穿越死亡》《音乐会》等作品中对战争中人之生命的尊重和死亡意义的着力探勘,柳建伟在《SARS危机》中对SARS病毒爆发给人们生活和心态所带来变化的显影……都为当代文坛呈现出独具中原特色的“灾难风景”,这些作品为当代文坛的灾难书写乃至当代文学的繁荣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论文在结构上分为导论、上篇、下篇和结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分别为: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概念厘定、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创新价值;上篇主要围绕着灾难母题的生成流变、主题向度、叙事模式等内容进行综合性研究。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灾难母题之所以生成的“中原场域”,即灾难母题生成的自然因素和人文环境、灾难母题叙事的文学传统,以及当代“中原作家群”创作主体和灾难母题叙事之间的互文指涉关系;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灾难母题的叙事流变。本章认为当代“中原作家群”的灾难母题叙事共分为三个时间阶段,且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叙事特征。具言之即1949—1978年之间的秉笔直书与人定胜天,1978—2000年之间的多元杂糅与文化反思,2000—2015年之间的日常叙事与生态建构,这种流变体现出当代“中原作家群”的灾难母题创作直面现实、紧贴时代与深刻表现社会生活细部特征的鲜明特色;第三章主要从主题思想的角度对灾难母题叙事中所蕴含的跌宕起伏的命运主题、抗衡灾难的英雄主题、意蕴丰富的人道主义主题以及中原文化反思主题等内容进行了论述;第四章主要从灾难母题的艺术建构角度进行论述,通过对当代“中原作家群”灾难母题叙事的爬梳与分析,认为其灾难母题叙事主要呈现出三种基本叙事模式,即写实型叙事模式、象征型叙事模式和文化反思型叙事模式,不同叙事模式类型的建构体现出当代“中原作家群”在灾难母题创作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论文下篇主要围绕当代“中原作家群”灾难母题叙事中具有代表性的天灾、战争、疾病、矿难等四个灾难母题个案予以分析探讨。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当代“中原作家群”笔下的天灾母题,具体对天灾母题书写中的现实向度、饥饿表征以及天灾母题形成中的“人祸”因素进行探析;第六章指出“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中原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故而战争母题成为当代“中原作家群”书写的重镇。本章分别从战争母题的主题嬗变、U型结构、英雄原型、诗学阐释等角度对战争母题予以了论述;第七章从疾病母题的生成语境与类型建构、疾病母题的隐喻象征和诗学价值等方面对疾病母题进行了论述;第八章分别从矿难母题的文学传统、欲望化叙事和矿难母题所蕴含的悲情与崇高等方面对矿难予以了论述;结语部分再次对当代“中原作家群”笔下灾难母题叙事的形成原因、主旨意蕴、创作流变、叙事模式等内容予以归纳、总结与分析。当代“中原作家群”对灾难母题的文学书写、对灾难历史的再现重塑、对灾难内涵的深度挖掘、对灾难中人性嬗变的形象刻画、对灾难发生原因的深刻反思,不仅形塑出中原人在各种灾难面前所具有的抗衡灾难的韧性与顽强生命力,而且同时还大多从历史与文化的畛域出发,在自然性、人性和文化的视阈融通中,谋求灾难母题叙事的丰厚意蕴与艺术上的创新嬗变,以及对中原民众在抗衡灾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善良质朴、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大爱无疆等美好品性的颂扬,对灾难中表现出的唯上跟风、虚荣浮夸、官本位、好大喜功、“侉子性”“泥性”等精神痈疽予以批驳。当代“中原作家群”的灾难母题叙事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了当代文学灾难母题表现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再言之,当代“中原作家群”笔下的灾难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有形的、无形的、肉体的还是精神的等等,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各样,危害程度不一,但它们基本上都是中国各种灾难现实生活的折射与缩影,这些灾难既是国家民族之殇,又是灾难罹受者的个人之痛,而作品中人物在灾难中的遭际与命运变迁,也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民众真实命运的生动写照与形象再现。探究灾难母题的文学创作,不是为了借助灾难“逆光飞翔”,更不是为了单纯怀念已逝灾难的惨烈与苦痛,而是要透过灾难的发生,在痛定思痛之后去思考与感悟在灾难中人之命运的瞬间“翻转”,在灾难中人们内心撕裂的痛楚,在灾难中救民众于水火英雄的闪光,在灾难中人之所体现出来的生命尊严,进而考量在灾难“生死场”中人们在身处绝境之时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修复灾难给我们所造成的精神创伤。更为重要的是在无数次抗击灾难中所形成中自强不息、患难与共、团结互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等抗衡灾难的精神,将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被永远保存、继承和发扬下去。所以,灾难母题叙事既要表象出抗衡自然灾难的豪情与信心,更要体现出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既要有对人为灾难的记录与再现,更要有对灾难发生原因及其悲剧后果的悲悯与反思,而此,才是灾难母题叙事的真正倚重与研究价值之所在。

康梦可[6](2019)在《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研究》文中认为墨白是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当代作家。他以先锋的姿态进军文坛,始终坚持个性化的叙事风格,依靠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诗人的气质在先锋叙事中开拓了属于自己的文学领地。在具体社会情境中,墨白的创作直面现实生活的残酷,审视历史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坚守善良人性的同时也不遮蔽人性的自私与脆弱。墨白在对个体欲望与道德的冲突、个体与历史关系的阐释及个体在现实生存苦难的描写中,彰显了作为作家应有的人文关怀和历史使命。目前学界对墨白小说中所出现的伦理问题研究比较分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其作品所蕴涵的内在价值。因此研究墨白小说的伦理书写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墨白小说文本细读发现:无论是描写“颖河镇”的乡土生活,亦是讲述“颖河镇”以往的历史故事,或者是对由城入乡的知识分子的书写,他始终秉持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同时对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伦理关系融铸了深刻的见解。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对情爱、历史、生存伦理主题的书写以及对小说所融铸的伦理观念的思考。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第一章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目的与意义,梳理总结了关于小说与伦理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墨白小说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阐明了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正文部分,第二章是“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的主题”,本章主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的内容:从情爱、历史与生存这三方面对墨白小说的伦理主题进行解读;第三章是“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的表达形式”,本章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墨白小说伦理书写中所运用的叙事方法,即从叙事视角和时空两方面来探讨他伦理书写的形式。第四章是“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的意义和不足”,主要是从墨白小说伦理书写所体现的价值与局限这两方面进行论述。结语部分是笔者对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的整体总结,不仅是对他小说中所体现的伦理价值观念的传达,也是对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所做贡献的肯定。本篇论文是以伦理学与叙事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归纳出墨白小说中所呈现的“情爱”、“历史”、“生存”的伦理主题,分析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的表现形式,进而总结出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的意义与不足。

孙影[7](2018)在《伊凡·布宁小说创作的时间美学》文中指出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伊凡·布宁文学遗产的价值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这和布宁作品自身的复杂性有着相当程度的关系。本文探析了布宁小说创作的时间美学,在更为系统地论证了为学界所乐道的布宁“反抗时间”命题的同时,指出时间美学和布宁小说创作的内在整体结构之间的关系。论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证:1.布宁的时间可消解性命题。布宁对时间的审美主要凝练为一个“世界上没有不同的心灵,也没有时间”命题,其实质是对区分的消解。时间之所以可以被消解,因为时间在本质上是一种派生性的区分物。2.时间的消解。时间美学中的时间指作品中的时间,它受到作家时间观的影响,其基本的时间范畴为主体化时间和客体化时间,布宁所力图反抗的是客体化时间。3.时间的重塑。布宁对历史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精神化重构使得历史在其笔下具有了世系化的特征,并具有生平、家族史、文明史和宇宙史这四个维度。借助回忆的结构,世系化的历史成为揭开人之谜、解答人之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亦即恢复生存时间的关键。讲述则成为恢复生存时间的微观手法。4.作为人生之序的时间。在明确了布宁的时间观后,布宁小说创作中的世界图景也被明确为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黑夜。宏观而言,世人沉沦在客体化时间所规定的常人世界中;微观而言,布宁借梦游症患者形象窥探着现实的裂缝。5.作为人生之跋的时间。布宁为自己提出的使命也是海德格尔借荷尔德林的诗提出的“世界黑夜,诗人何为”的问题,这是他力图克服客体化时间的愿景所在。布宁的书写构成两类试验,一类是在日常生活中恢复生活之诗意的“平凡的试验”;另一类则是通过“触礁”人生的“异常事”来引发人生价值的重新评估。

叶永胜[8](2018)在《重审当代家族小说的叙事结构与时空意识》文中提出作为一个重要的亚叙事类型,所谓家族小说,是指以家族生活(宗法伦理、婚姻爱情、家族兴衰等)为叙事中心,展示家族框架中的人物生存状态,并由家族而辐射及社会,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生画卷的小说,具有惊人的艺术总括力。家族小说的发展,一直呈现出变动不居的态势,在艺术形式上不断地探索、变化。这些表现在叙述的视角、叙述话语、叙述结构等方面。本文试图从家族小说的叙事结构与时空意识角度来考察家族小说的多样化叙事形态。

韩旭东[9](2018)在《逃逸中的落网 ——论白先勇《孽子》中男同性恋者的生存境遇与身份问题》文中研究指明白先勇是当今中国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于20世纪70年代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孽子》是描述中国男同性恋群体生存境遇之篇幅最长,也是在表述相关题材的同类小说中艺术水平较高的一部作品。故事讲述了终日游荡在台北中心公园的青年男同性恋者李青、小玉、老鼠、吴敏等人在他们所生存的社会空间、家庭空间、群体内部空间中寻找自我身份以及寻家、寻父的个人经验。作者从人道主义视角入手,结合20世纪中后期中国台湾地区的性别文化语境,在叙述作品中“孽子”们的人生传奇时揭露了异性恋中心主义的不合理之处以及男同性恋群体内部难以消磨的人格局限。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在知识谱系学的视野下梳理了白先勇创作的“边缘人”人物形象、台湾文学与华文文学间的关系、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关于《孽子》这部作品的国内研究现状。论文的正文部分,以性别视角作为观照作品中男同性恋者身份问题的一个宏观视野与论述主轴,将分别从社会、家庭、群体这三个平行范畴来研究他们在不同的空间中所受到的挤压以及群体内部所体现出的人性之恶。结语部分在得出“同性恋者无家国”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指认出《孽子》中男同性恋者寻找自我身份这一行为失效的结局,并进一步思考华文文学创作中同性恋书写蔚为大观的原因及其故事结局的重复性现象。

钟小芳[10](2017)在《变态符号与历史叙述 ——二十世纪末以来“重说历史”小说中的傻子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八九十年代之交,当代小说一直积极地做着挣脱集体记忆凌驾于个人记忆之上的写作工作。九十年代出现的新名词——“新历史主义”,在笔者看来,并不能一以贯之地概括此类表达历史意识小说从发生到发展至今所涵盖的全部意义及特点。笔者将之命名为“重说历史”的小说,并在此间发掘出“傻子”这一与之交互出现的人物形象。质疑:为何傻子这一形象总在二十世纪末以来重说历史的文本中出现?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二十世纪末至今具有“重说历史”标识,讲究历史叙述的小说中出现的傻子形象进行分析,在不割裂其与文化传统及新文学中其他“傻子”形象关联的同时,通过文本细读、比较研究、综合分析,从文化层面、社会层面、作家写作策略等不同角度去发现小说中作家叙述的历史与傻子形象的偶然与必然的联系。将其中的对应关系、隐喻行为、寓言色彩等作为文学的表征揭示出来。从中得出,“重说历史”小说中的傻子与以往傻子形象比较,因为其生成背景的复杂化造成了其语义的多义化,使其分别能作为历史中的人与现代的人、亲历者与叙述者等身份在历史的重说中产生多重对话。疾病体的变态形象往往在历史中对历史中的人、事、物,过去与现在,虚妄与真实等有所指摘。笔者认为,时代与历史造就了傻子,同样,作家说史的欲望也造就了傻子:他们的出现,是作家有意而为之,并成为作家说史的有力载体。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论部分在“重说历史”的文本中发现傻子,对比之前出现的“傻子”形象、研究成果后,突出这一类小说中出现的傻子形象与所述历史的紧密关联及研究的新意义之所在;第一章探究傻子形象如何在“重说历史”小说中生成以及生成后他将具有怎样的价值;第二章描写“重说历史”小说中傻子的特性,从内而外、由表及里明确其作为悖论的存在;第三章在“傻子”表现的特性基础上,究其与历史语境之渊源,傻子在“重说历史”的文本中,作为跌宕历史的亲历者与叙述者,作为历史的修辞出现,承载着作家的历史文化反思,透视着历史文化的清晰脉络;结语部分简要概括“作家—历史—傻子形象”三者的关系,展望“重说历史”趋势下的“傻子形象”的发展价值与局限。“重说历史”文本中的傻子形象丰富了文学人物长廊,引导着小说人物塑造向着魅化的深沉发展,作为一个超级文化符号,应该在历史的叙述文中得到新的发掘与思考。

二、梦游症患者“传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梦游症患者“传奇”(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中的梦境建构及其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梦境构筑:空间见证与反思现实的旨意
二梦魇突围:真相的敞开与良知的唤醒
三梦回童年:童眸里的故园和“文学向生”的力量
四梦境缭乱:曲径迷宫与多样性解读
五梦境空间建构的生成动因

(2)新世纪小镇叙事中的家庭伦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小镇”概念的界定
    二、“小镇叙事”及其流变
    三、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章 小镇家庭伦理书写
    第一节 家庭代际关系
    第二节 家庭平辈关系
    第三节 家庭社会关系
第二章 主体叙事伦理
    第一节 主体叙事伦理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现代化冲击下的多元应对
    第三节 现代生存图景中的自我认同
第三章 小镇叙事艺术特色
    第一节 小镇叙事的共同艺术特征
    第二节 风格化的现实主义
    第三节 人称与视角,人物形象与空间意象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3)故乡叙事的建构 ——莫言、墨白小说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于墨白的研究
        对于莫言的研究
第一章 相似的成长之路
    一、底层苦难的生活经历
    二、殊途同归的作家之路
第二章 “高密东北乡”与“颍河镇”
    一、民间底层立场的坚守
    二、神秘奇幻的故土
    三、身体与性的叙事书写
    四、对权力压制下的苦难历史反思
    五、恋乡之情与弃乡之心
第三章 叙事风格的先锋探索
    一、多变的叙事视角转换
    二、意识流穿插与心理时间
    三、冷暖穿插的色彩表达
    四、语体实验与形式探索
第四章 故乡叙事的影响与局限
    一、新历史主义和先锋小说的承继与开拓
    二、民族传统的回归与精神家园的启迪
    三、重塑历史的矫枉过正与先锋形式的晦涩难懂
    四、故乡资源的消耗与叙事重复的危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激活民间文化资源的艺术实践——以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式“荒诞叙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间文化素材与“荒诞叙事”的生成
二、民间文化资源对作家思维方式和文学视角的影响
    (一)鬼魂崇拜与“荒诞叙事”
    (二)自然崇拜与“荒诞叙事”
三、民间文化对作家真实观的熏陶
四、结语

(5)当代“中原作家群”灾难母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概念厘定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五、创新价值
上篇
    第一章 灾难母题生成的“中原场域”
        第一节 灾难母题的自然成因
        第二节 灾难母题生成的人文环境
        第三节 灾难母题的文学传统
        第四节 灾难母题与创作主体的互文指涉
    第二章 灾难母题的叙事流变
        第一节 1949—1978:秉笔直书与人定胜天
        第二节 1978—2000:多元杂糅与文化反思
        第三节 2000—2015:日常叙事与生态建构
    第三章 灾难母题的主题向度
        第一节 跌宕起伏的命运主题
        第二节 抗衡灾难的英雄主题
        第三节 意蕴丰富的人道主义主题
        第四节 中原文化的反思主题
    第四章 灾难母题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写实型叙事模式
        第二节 象征型叙事模式
        第三节 荒诞型叙事模式
下篇
    第五章 天灾母题
        第一节 天灾母题的现实向度
        第二节 天灾母题的“饥饿”表征
        第三节 “人祸”的推波助澜
    第六章 战争母题
        第一节 战争母题的主题嬗变
        第二节 战争母题的U型结构
        第三节 战争母题的英雄原型
        第四节 战争母题的诗学阐释
    第七章 疾病母题
        第一节 疾病母题的生成语境与类型建构
        第二节 疾病母题的隐喻
        第三节 疾病母题的诗学价值
    第八章 矿难母题
        第一节 矿难母题的生成追溯
        第二节 矿难母题的欲望叙事
        第三节 矿难母题的悲情与崇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小说与伦理研究现状
        1.2.2 墨白小说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的主题
    2.1 人与历史关系的伦理主题:消解与重塑的历史伦理
        2.1.1 历史伦理的概述
        2.1.2 “宏大”历史的消解
        2.1.3 “个人”历史的重塑
    2.2 人与社会关系的伦理主题:困境中抗争的生存伦理
        2.2.1 生存伦理的概述
        2.2.2 乡村农民生存苦难的书写
        2.2.3 知识分子生存的困境与抗争
    2.3 两性关系间的伦理主题:压抑与异化的情爱伦理
        2.3.1 情爱伦理的概述
        2.3.2 道德压抑下的欲望挣扎
        2.3.3 伦理束缚下的情爱异化
第3章 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的表达形式
    3.1 视角篇:多元变化的叙述视角
        3.1.1 全知视角的运用
        3.1.2 内外视角的互补性表达
    3.2 结构篇:双层时空叙事
        3.2.1 错落无序的叙事时间
        3.2.2 乡村与城市两大空间的并置与转化
第4章 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的意义和不足
    4.1 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的价值意义
        4.1.1 对现代文明冲击下伦理变异的批判
        4.1.2 对尊重个体生命伦理观念的建构
    4.2 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的艺术局限
        4.2.1 主题的单一化、视野的狭隘化
        4.2.2 艺术审美高度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伊凡·布宁小说创作的时间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本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时间的可消解性:从布宁对“区分”现象的消解谈起
    第一节 布宁创作中的消解“区分”现象
        一 “世界上没有不同的心灵”
        二 生活的田园诗化
    第二节 布宁世界观中的消解“区分”现象
        一 家庭的影响:矛盾式世界观的自我调和
        二 中东之行:“世界上没有不同的文明”
        三 东方元素:文化的和鸣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时间的消解:“世界上没有时间”
    第一节 时间的基本范畴
        一 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
        二 主体化时间和客体化时间
    第二节 对客体化时间的否定
        一 宇宙时间:无情的“闯入者”
        二 历史时间:“现在”的存在困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间的重塑:栖身于历史和讲述中的人
    第一节 历史对生存时间的光照
        一 作为生平的历史与“人之谜”
        二 作为世系的历史与人之存在
        三 作为记忆的历史与“回忆者”
    第二节 讲述对生存时间的光照
        一.讲述的档案性:记录人生
        二.讲述的诗意化:体验人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为人生之序的时间·世界图景
    第一节 沉沦与“常人”世界
        一 苦闷、忧虑、自戕式的俄罗斯式生活
        二 自负、麻木的“现代人”
        三 他人之“漩涡”
    第二节 现实的“缝隙”
        一 “梦游症患者”:被褫夺的现实感
        二 昼夜的隐喻化,或曰世界的深渊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为人生之跋的时间·生命的重塑
    第一节 平凡的“试验”
        一 冷漠与好奇:“脱轨”事件
        二 “无师自通者”向深渊的凝视
    第二节 人生之“触礁”
        一 “触礁”死亡
        二 “触礁”爱情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本论文中出现的布宁作品中俄文名对照
附录2:本论文中出现的术语中外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逃逸中的落网 ——论白先勇《孽子》中男同性恋者的生存境遇与身份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幽暗的国度:异化空间与权力规训
    第一节 自我建构生存空间的矛盾性
        一、公园与酒吧空间的乌托邦特质
        二、乌托邦与异托邦之间的转化
    第二节 外在主流社会开启的压抑机制
        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微观权力间的合谋
        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不同化身
第二章 错位的亲情:家庭书写中的创伤叙事
    第一节 暴烈的父子冲突与父亲的自我救赎
        一、父子冲突的模式
        二、父子冲突的根源
        三、父亲的自我救赎
    第二节 缺席的母亲形象与被异化的儿子
        一、母与子之间的排拒表征
        二、子对母的模仿与认同
第三章 颓靡的情欲:群体内部的情爱模式
    第一节 神话隐喻——假凤泣虚凰
        一、“神话”相处流传
        二、血腥现实对“神话”的反讽
    第二节 身体买卖——虚妄的主体性
        一、建构主体性的自我尝试
        二、身体资本背后的虚妄主体
    第三节 想象家园——重构精神父子
        一、缠绕于家庭境遇与国族政治之间
        二、恋父与审父的两幅不同面孔
结语:“希绪弗斯式”的身份追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变态符号与历史叙述 ——二十世纪末以来“重说历史”小说中的傻子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历史叙述”中“傻子形象”的发现
第一章 历史权衡下的傻子形象生成
    第一节 “重说历史”中傻子形象的生成背景
        一、先锋、文化热、书写历史与重说历史的文化潮流背景
        二、傻子形象生成的文学传统背景
    第二节 傻子形象的时代定义
        一、“历史与疾病”的对话关系体现
        二、民族基因的深刻记忆体现
        三、“丑与荒诞”的西方文明附着
    第三节 历史标签下的生成价值
        一、历史语境下的多义性展示
        二、历史与个人的悲剧性阐发
        三、重说历史中傻子叙事的意义
第二章 重说历史中的傻子形象特征
    第一节 “傻子”的内在异禀
        一、食、色欲望的最大化体现
        二、灵性人格的隐喻
        三、梦呓、精神狂欢的异质性
    第二节 “傻子”的外化表征
        一、儿童表征:儿童身份与儿童视角
        二、行为表征:无拘束与无意义的二元共存
        三、“狗尿苔式”流浪的群体
    第三节 悖论的存在:作家写作策略下的傻子塑造
        一、“不发育与早熟”的人物设置
        二、“傻与非傻”的写作策略
        三、“不可靠与可靠”结合的叙述策略
第三章 重说历史与傻子形象关系探究
    第一节 与历史“共谋”的符号
        一、偶然与必然:跌宕历史的亲历者
    第二节 作为历史修辞的傻子符号
        一、傻子形象与五四形象的互文
        二、作为反讽的修辞:历史与伦理的中国式经验贴合
        三、作为隐喻的修辞:对现代形象的否定与指认
    第三节 作家说史载体下的历史文化之思
        一、人性关怀的终极追问
        二、历史文化的脉络沉思
结语 挣脱与迷信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梦游症患者“传奇”(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中的梦境建构及其文化透视[J]. 周银银.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5)
  • [2]新世纪小镇叙事中的家庭伦理[D]. 胡波. 暨南大学, 2020(04)
  • [3]故乡叙事的建构 ——莫言、墨白小说比较研究[D]. 丁雨晨. 河南大学, 2020(07)
  • [4]激活民间文化资源的艺术实践——以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式“荒诞叙事”为例[J]. 周银银.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当代“中原作家群”灾难母题研究[D]. 段永建.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墨白小说伦理书写研究[D]. 康梦可. 长春理工大学, 2019(12)
  • [7]伊凡·布宁小说创作的时间美学[D]. 孙影.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8]重审当代家族小说的叙事结构与时空意识[J]. 叶永胜. 百家评论, 2018(01)
  • [9]逃逸中的落网 ——论白先勇《孽子》中男同性恋者的生存境遇与身份问题[D]. 韩旭东.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8(01)
  • [10]变态符号与历史叙述 ——二十世纪末以来“重说历史”小说中的傻子形象研究[D]. 钟小芳. 广西师范学院, 2017(02)

标签:;  ;  ;  ;  ;  

梦游患者“传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