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贫困县财政问题研究

湖北省贫困县财政问题研究

一、湖北省特困县财政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颖鹿[1](2021)在《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扶贫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较深,致贫因素复杂,扶贫难度较大。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下简称“燕太片区”)作为兼具连片特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以及“环京津贫困带”的地区,其贫困特征和致贫因素更为复杂,研究这一地区的财政扶贫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20年3月河北省贫困县全部“摘帽”,河北省燕太片区精准脱贫已全部完成,在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和脱贫人口返贫问题将凸显。要巩固脱贫成果,还需要后续帮扶政策的推进,做到“政策不变,力度不减,人员不撤”。在扶贫的过程中,财政支出是最主要的扶贫手段,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对财政扶贫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进行效率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效率优化策略。本文基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的基本特征和特殊性、扶贫历程以及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演进进行论述,并以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为研究对象,对其效率的影响因素、效率检验以及效率测度三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优化对策。核心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多层次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调研河北省燕太片区22个贫困县1250户家庭的基本情况作为微观人力资本变量,并以统计数据为宏观变量,深入剖析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观层面,人力资本要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正向效应;在宏观层面,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储蓄能力、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以及财政分权度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负向效应,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负向效应不显着。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不同宏观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力资本要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县域影响也呈现差异化特征。(2)考虑片区贫困县间人力资本要素的相似性,根据宏观因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影响程度及方向,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静态上,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均通过了最近邻匹配、核匹配、k近邻匹配以及卡尺匹配检验,表明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能够显着促进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提升,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有效;动态上,随着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年份的增加,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的平均处理效应不断提高,表明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提高呈可持续趋势,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具有长效性。(3)在检验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有效的基础上,构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对产出指标进行降维,并采用三阶段SBMDEA模型进一步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进行县域测度。结果显示:整体上河北省燕太片区县域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有待提升,县域技术效率差异较大;环境因素调整前后各县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差异明显,尤其是《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和精准扶贫提出后;环境因素中产业结构、财政分权度、城镇化水平等环境变量对效率的动态影响较大;在效率分解中,规模效率低下是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技术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提出了检验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动态平均处理效应。通过动态分析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整体效率的变动趋势,判定其长效性,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结构性分析奠定基础,有效提升了效率评价环节的完整性,为其他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提供了良好借鉴。(2)构建了包含现代化指标的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体系。针对河北省燕太片区的贫困特征,从民生、基础设施以及产业三个方面设计了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河北省燕太片区的特殊区位条件提出了产业现代化产出指标,强化了指标体系设计的针对性,完善了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体系分析框架。(3)运用因子分析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进行处理。将多产出指标降维成医疗卫生扶贫产出、教育扶贫产出、基础设施覆盖度、交通与通信扶贫产出、减贫与就业产出以及产业现代化产出6个指标,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县域测度奠定基础,增强了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杨广勇[2](2020)在《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评价及其优化》文中认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领域,相继作出了农村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财政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有效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然而,地方政府自有财力供给不足和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并存的矛盾相当普遍,财政资金配置低效问题在涉农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为优化财政涉农资金配置,集中有限资源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中央政府于2016年启动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将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中央财政涉农资金按照原渠道下达,但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贫困县,由其按照权责匹配原则自主实施。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是在现有财政体制框架下政府间财政关系调整和地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创新。鉴于此,论文尝试从财政分权视角构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制,客观评价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提出进一步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现脱贫攻坚与相对贫困纾解的有序衔接提供决策依据。理论上,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渠道主要包含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整合和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整合,这是由预算管理体制特别是财政分权特征决定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涉及决策主体、审批主体、实施主体、监督评价主体。根据公共产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公共预算理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能够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助推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而且可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聚焦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可以通过政府间权责的合理划分和财力的协调适应、部门间职责的分工配合和预算管理职权的统筹整合产生增产效应,通过购买性支出间接渠道、转移性支出直接渠道产生增收效应。从政策变迁看,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自2013年以来逐步由地方自主探索转变为区域整体推进。通过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整体情况分析发现:财政涉农资金总体规模庞大且保持增长态势,但其高速增长难以持续;地方政府在涉农领域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相对更高、财政分权程度相对更低。进一步通过湖南省和安徽省两个不同类型贫困县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在整合资金的使用方向和项目配置方面,均以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为主,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规模在2019年均提升了 60%以上,而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资金配置相对不足,其中湖南省洞口县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出现36.65%的降幅;在整合资金的项目选择依据和绩效考评方面,均建立了脱贫攻坚项目库管理制度,且编制了绩效目标,但均存在着项目库资金缺口过大、绩效管理链条不全等问题。为实证分析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对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2013-2018年中部四省229个县域面板数据,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能够显着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即产生增产效应,贫困县的人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较非贫困县可提高1.47个百分点;不同类别的贫困县产生的增产效应均是显着的,但存在明显差异,国家扶贫重点县最高,增产效应高达2.55个百分点,连片特困地区县次之,达到1.22个百分点,省级扶贫重点县最低,仍达到1.04个百分点;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未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即直接的增收效应并不显着。进一步引入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未能通过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仍不牢固;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涉农支出的增长表现为遮掩效应而非中介效应,增产效应被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增长遮掩了 5.5%,增收效应被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相对规模的增长遮掩了71.18%,适度规模下的转移支付结构优化和涉农投入绩效提升更为可取。最后,提出促进财政涉农资金有效整合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层面,加快涉农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合理划分,深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涉农资金实质整合;地方政府层面,推动地方涉农部门职责的分工协调,深化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配套政策层面,通过加快财政转移支付、预算绩效管理等立法进程,提升财政治理法治化水平等。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尝试从财政分权视角构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制,并引入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首先,从预算管理体制特别是财政分权特征出发,尝试构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双向传导机制,即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传导机制、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传导机制,其可通过政府间权责的合理划分和财力的协调适应、部门间职责的分工配合和预算管理职权的统筹整合产生增产效应,通过购买性支出间接渠道、转移性支出直接渠道产生增收效应;其次,引入中介效应模型,分别从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涉农支出验证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涉农支出的增长表现为遮掩效应而非中介效应。(2)运用双重差分准自然实验方法客观评价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直接推动的涉农资金重大改革试点,对于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实施四年多以来,相关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因果推断研究在现有文献中是鲜有涉及的。本研究在梳理我国贫困县政策和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的基础上,从粮食主产区中部四省选择了 129个贫困县和100个非贫困县共229个县1374个观测样本,运用双重差分准自然实验方法发现,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具有显着的增产效应,但直接的增收效应并不显着。(3)发现连片特困地区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增产效应的异质性。按照处理组样本贫困县类别进行分类检验,发现不同类别的贫困县在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中产生的增产效应存在显着差异,连片特困地区县的增产效应低于国家扶贫重点县,但明显高于省级扶贫重点县。考虑到连片特困地区县农业生产成本等因素,这一结论更具积极意义,尤其是对于未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乡村产业,改善相对贫困状况,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胡为安[3](2020)在《基于合成NPP-VIIRS年度数据的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状况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扶贫脱贫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至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级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扶贫力度,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成为政府和人民关心的热点。以往贫困问题研究多依赖于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的经济统计数据,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人为因素的干扰,数据更新也存在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近年虽然有基于夜间遥感数据研究我国贫困问题的文献,但多停留在贫困识别,评估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的研究则较少。因此,本研究引入夜间灯光遥感技术研究我国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在弥补了以往研究缺陷的基础上,不仅丰富了NPP-VIIRS年度数据,也为研究贫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研究利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对592个重点贫困县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分析。通过对比目前流行的夜间灯光数据,选取部分NPP-VIIRS原始月度数据按照平均法合成年度数据;利用标准年度数据对合成年度数据中的负值、不稳定光源和背景噪声进行消除,基于数学统计分析法剔除极高值,以2019年的合成年度数据为基准数据进行连续性校正,最终合成了长时间序列的NPP-VIIRS年度夜间灯光数据,并对合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构建区域灯光指数模型,选取重庆市作为样本区域进行灯光指数与县域发展水平相关验证分析,并选择二项式函数作为拟合模型,从时空角度揭示了贫困县和集中特困地区夜间灯光强度的变化趋势和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NPP-VIIRS年度数据合成方法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通过将合成数据与其他3类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多方面对比验证,表明合成数据质量可与官方发布的年度数据相媲美。(2)区域灯光指数与县域发展水平相关性较高,其中与GDP拟合效果最佳,拟合优度达0.8789。(3)59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总体灯光强度呈现逐年快速增长趋势;虽然与省会城市的县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正朝着逐渐缩小的态势发展。(4)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总体灯光强度增长变化趋势明显;多数山区均属中速增长型,快速发展型的集中连片地区是六盘山区和大别山区;基于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标准差椭圆收缩的有6个地区,扩张的有8个。

潘攀[4](2020)在《湖北省建始县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贫困问题一直存在,因此政府肩负着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国务院扶贫办随后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在全国推行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开展扶贫工作的核心理念、关键突破点、重要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精准扶贫在我国各级政府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日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并被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我国采取了多种相应的积极措施,如政策扶贫、投入资金扶贫、发动社会力量扶贫、产业扶贫、派干部驻村帮扶等,有效地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广泛开展,扶贫成效显着。但是,我国精准扶贫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使得精准扶贫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从精准入手,以湖北省建始县精准扶贫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湖北建始县精准扶贫现状、扶贫措施及实施情况、扶贫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指出建始县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精准识别不精准、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产业扶贫成效偏低、基层工作队伍力量不足、精准帮扶水平不高等。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精准扶贫经验,提出改进建始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措施:创新贫困识别方法,优化识别机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增强产业扶贫成效、强化基层工作队伍建设力量、严格落实责任,提高精准帮扶水平。对完善建始县精准扶贫工作,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助推建始县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类似区域的精准扶贫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朱敏[5](2020)在《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贫困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如何消除贫困一直是世界各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消除绝对贫困是实现我国共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吹响了消灭绝对贫困的冲锋号,旨在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摆脱贫困。2011年12月6日,国务院扶贫办正式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纲要》指出,我国的扶贫进入了巩固温饱成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并以此制定了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是,到2020年底,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基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实现。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地区发展扩大的趋势。关注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三峡库区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它横跨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两大贫困片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活水平不高。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逐年加大了对三峡库区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的扶持强度,旨在使这些地区在2020年底以前脱贫。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致力于科学回答如下问题:(1)如何构建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评估的分析框架?(2)如何构建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的测度指标?(3)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究竟如何?(4)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对三峡库区贫困县的减贫效应是否显着?(5)国家移民政策对三峡库区贫困县的减贫效应如何?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将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和三峡库区移民政策为分析主线,从理论探索和实证检验双重角度进行验证。以三峡库区其中的25个县为研究对象,基于三峡库区798份贫困移民户的调查问卷,以及相关年鉴和公报的统计数据,采用文献分析、文本挖掘、描述性统计分析、多重插补、回归分析、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旨在回答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如何的问题,为我国扶贫政策评估提供分析框架和决策参考。具体来说,本文将围绕以下八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展开:第一,构建了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评估的分析框架。基于反贫困的相关理论、政策评估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以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特点着手,构建了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评估的分析框架。第二,构建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测度指标。本文在传统的政策测量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了通过文本挖掘的政策测量,并创新性地通过客观赋权整合了这两种政策测度值,构建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测度指标。该指标用于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分析测度。第三,实证研究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长期效应。采用工具变量面板回归模型,运用本文已建立的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测度指标,对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的长期效应进行了研究。同时考虑扶贫措施对减贫的影响,得出了扶贫政策减贫的长期效应,并提出可持续的减贫策略。第四,实证分析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短期效应。首先运用数据驱动,得出了扶贫政策短期效应产生的时间;其次采用断点回归模型,运用本文已建立的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测度指标,对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的短期效应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了扶贫政策减贫的短期效应,并提出了短期内快速减贫的措施。第五,开展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年际效应的实证研究。采用广义综合控制模型,分析了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减贫的年际效应,以揭示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减贫策略。第六,实证研究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分县效应。采用变系数回归模型,运用本文已建立的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测度指标,对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减贫的分县效应进行研究。同时,考虑扶贫措施对减贫效应的影响,得出了扶贫政策减贫的分县效应,以揭示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分县变化趋势,并提出针对不同贫困县的减贫策略。第七,开展了我国移民政策减贫效应的实证研究。运用三峡库区贫困县贫困移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新时期专项扶贫政策—移民政策对贫困移民的减贫效应,同时考虑了扶贫措施对减贫的影响。第八,结合前面七章的分析内容,从三峡库区贫困县整体和分县角度提出了提高扶贫政策减贫效果的政策建议。通过上述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整体效应显着;(2)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分县效应明显;(3)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呈现出阶段性差异;(4)从长期效应看,贫困地区粮食产量、物流业、基础设施和医疗对减贫的效应显着;(5)从短期效应看,贫困地区的粮食产量和旅游业对减贫的效应显着;(6)对比非贫困地区,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总值、粮食产量、油料产量和教育投入均对减贫具有显着的正效应;(7)从三峡库区各贫困县的分析结果来看,扶贫措施对各贫困县的减贫效应存在差异;(8)国家移民政策对减贫具有显着的正效应。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引入广义综合控制法开展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年际效应研究广义综合控制法是实验计量经济学中,因果推断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因果推断前沿研究方法。本文首次引入广义综合控制法开展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年际效应的研究。该研究拓展了扶贫政策评估的内容,增加了能够研究扶贫政策每年效应,弥补了目前扶贫政策仅能研究阶段性效应的不足。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每年监控政策执行情况,及时补充和调整政策内容。(2)构建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的测度指标本文在传统的政策强度测量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了文本挖掘的政策强度值,并创新性地通过客观赋权整合了这两种政策强度,构建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的测度指标。该扶贫政策变量的测度融合了传统的政策测量,又客观地度量了扶贫政策文本中的政策强度,并且采用客观赋权方法,构建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的测度指标体系。该测度指标体系弥补了现有研究简单用0、1变量衡量政策的不足,提高了扶贫政策效应研究的精度。(3)构建了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评估的分析框架本文从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特点入手,结合反贫困理论、政策评估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构建了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评估的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有两个特点:第一,以政策评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扶贫政策评估应考虑过程评估、整体—个体评估。具体来说,从整体角度评估扶贫政策减贫效应,即:扶贫政策实施初期、每年和长期减贫效应,旨在监测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与政策目标是否存在偏差,并探究扶贫政策阶段性变化特征。从个体角度研究扶贫政策减贫的分县效应。第二,以反贫困理论为基础,结合新时期扶贫政策的特点,整合研究了国家扶贫政策和扶贫措施的减贫,并且研究了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中专项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4)从政策评估的过程和对象多维度对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开展了研究本文从新的角度研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把政策评估理论纳入扶贫政策减贫效应评估,从政策评估过程和政策评估对象的视角,实证研究了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改变了扶贫政策评估缺乏系统研究的问题。具体来说,从政策评估的过程角度,研究扶贫政策实施初期、每年和长期减贫效应,即:短期效应、年际效应和长期效应。从政策评估对象的角度关注政策实施整体效果(包括:长期效应、短期效应和年际效应)和个体效果(即:分县效应)。

梅璐璐[6](2020)在《基于DEA的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民政部门贯彻“以人民为本,为人民解困,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解决民生问题,落实公民权利,维护人民利益,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展民生工作、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民政资金投入。多年来,国家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优抚安置、社区建设、民间组织等工作出台了大量的民政政策法规和标准,设定了优待抚恤、退役安置、社会福利、社会救助、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各类具有专门用途的民政专项资金。近年来,国家在财政预算中不断增加民政专项资金支出,但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尚有提升空间。因此,本文研究我国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对提高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织密筑牢民生兜底保障网,提高人民生活幸福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界定相关概念,阐述本文研究的主要基础理论;从支出规模和结构、支出层级、管理现状三方面对我国民政专项资金支出现状进行总结分析;运用DEA模型,对2011—2017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进行测度,从静态效率、动态效率和分经济区域效率三方面对我国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影响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的相关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国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对我国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的测度结果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从政府、财政部门、民政部门角度,提出了提升我国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的对策。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加强我国民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民政专项资金效率具有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构建了基于DEA模型的我国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并且科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实证检验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影响因素。

张雅馨[7](2020)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研究 ——以审计署对Q县审计为例》文中认为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国家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政府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当前国家精准扶贫取得瞩目的成绩,多数贫困县实现摘帽。为支持扶贫工作的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然而我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中仍存在资金闲置、资金被套取骗取、资金未发挥效益等问题。为了走好扶贫的“最后一公里路”,防止为了政绩出现的虚假现象的出现,同时巩固扶贫工作的成果。扶贫资金从下拨、分配、使用、管理的全过程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促使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并且,为扶贫工作中项目的管理、资金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提供建议,对扶贫工作合理合规的开展提供依据。对此,要充分发挥审计在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对我国当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情况进行审计研究,对打赢扶贫攻坚战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在以往国内外学者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的研究基础上,首先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审计的定义、相关内容等进行概述,其次对国内扶贫资金审计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最后,介绍Q县开展扶贫资金审计的过程,结合之前的分析总结了Q县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得出结论,国家各级审计机关执行扶贫资金审计仍就存在很多问题,然后总结了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可以为审计机关实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杨红霞,蒋霞霞,张黎娜[8](2019)在《“营养改善计划”财政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文中提出"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实施过程中,财政经费是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当前,"营养改善计划"财政经费保障体系存在营养补贴标准未充分考虑县域和学生个体的社会经济状况、部分农村困难儿童未获得充足的营养补贴、地方试点县经费不足、小规模学校食堂建设受到忽视、运行经费保障有困难等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县级政府教育财政能力不足、教育投入低偏好、"营养改善计划"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不完善、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影响与限制。为了提高"营养改善计划"财政经费使用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建议扩大"营养改善计划"资助的目标群体,明确地方政府间财政责任,建立基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学生营养补助体系。

雷金东[9](2019)在《西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支持能力分析》文中提出通过财政补贴负担水平、财政收入比重与城乡居民人口比重的比值、基础养老金实际替代率等指标对西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支持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西南四省区基层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县级政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压力较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提供支持。因此,提升西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支持能力,可以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徐婷婷[10](2019)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及功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问题古而有之,它是复杂的社会建构,发仓廪以救贫穷,使黎民不饥不寒,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目标;摆脱贫困,实现伟大中国梦,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共同的奋斗目标。新中国的大规模减贫工作始于1978年,四十年来成效显着,尽管如此,“十三五”期间中国的扶贫形势依然严峻,在减少贫困人口总量、降低贫困程度和缓解贫困集中度等方面仍然任重道远,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智慧与决心。随着对贫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贫困度量标准的不断更新,贫困脆弱性(简称“脆弱性”)逐渐走入研究视野:贫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贫困,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贫困脆弱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减少、缓解和应付风险的机制能为穷人所用,他们的贫困脆弱性就会降低。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有25.2%来源于第一产业净收入,而贫困地区农村这一数字更是达到30.1%1。因此,减少、缓解和应对农业风险,稳定农村居民第一产业收入,是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中国的扶贫开发步入攻坚克难和巩固成果的阶段,面临新背景、新挑战,有限的支付能力与较高的风险保障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弱势群体的普惠性实践与精准对接脆弱性人群的特惠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满足贫困脆弱性农户的风险保障需要将成为新时代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的现实要求。在这一系列背景下,具备政策性、保障性和公平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保险领域缓解贫困脆弱性最行之有效的工具之一,其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学术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又有助于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在脱贫攻坚中的定位,使其更好地参与脱贫攻坚。立足于贫困脆弱性,不仅应关注当前的贫困,更应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贫困。本文正是从农业风险冲击下的贫困脆弱性出发,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和功效进行研究的。具体而言,本文由9个章节构成。第1章,导论。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其产生的政策背景、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阐述对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梳理和评述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对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根据研究问题的特性,阐述本文研究的边界,设计研究思路和框架内容,并对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进行说明;最后提出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第2章,相关理论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本文研究的主题之一,普遍存在的农业风险及其导致的贫困脆弱性是可持续脱贫的制约因素之一,需要有效的农业风险管理。由此,农业风险与农业风险管理理论是本文研究的基础之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外部效应和准公共物品属性使其成为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需要对外部效应与准公共物品理论进行了梳理阐述。贫困脆弱性是研究的另一个主题,因而本章从概念演进、与贫困的关系、生成机制、识别框架以及测度方法等方面阐述贫困脆弱性理论;并对效用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进行了阐述。本文实证研究采用了马尔可夫过程的思路进行模型求解,因此本章也对马尔可夫过程进行了阐述。最后,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之上论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研究表明:基于“风险-脆弱性”分析框架,在农业风险冲击下,脆弱性农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共同作用,生成了贫困脆弱性;随后,脆弱性农户的风险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递次演化,使贫困脆弱性不断加剧,并恶性循环;最后,若要预防和应对脆弱性,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然而不充分的风险管理措施可能使脆弱性加剧,因而相较于商业性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第3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演进及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实践启示。本章梳理和总结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历程及制度演进中的经验。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其职能从风险保障拓展至防灾防损和资金融通,作用领域也逐步扩大至服务“三农”。进一步地,从多层面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1)在农业风险冲击下,我国的贫困脆弱性呈现出规模大、区域集中和收入来源单一的特征。(2)生态系统层面、经济层面和人文层面的原因交织,是导致贫困脆弱性的主要原因。(3)梳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供给与需求、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风险管理等三个层面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可为后文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以印度、巴西等国以及我国河北省阜平县、甘肃省农业保险扶贫为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得出启示借鉴,有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发挥。第4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及因素。本章主要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具有风险保障、提供增信担保、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等功效,这些功效的发挥有助于贫困的缓解。供给端:宏观层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农业保险相关立法和条例、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提供了政策环境、机制体制的必要配套;微观层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保险险种和技术创新等,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提供了操作方式。需求端:普遍存在的农业灾害性风险和农业灾害损失导致农户产生了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农业收入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户基本具有购买农业保险的能力,进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产生有效需求,以达到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目的。然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仍存在制约因素:政府层面,配套措施不明确、保障水平低且补贴项目单一、大灾补偿和再保险机制缺乏等;保险机构层面,基层服务水平不足、区域风险与费率不匹配、特色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险教育宣讲力度不足等;贫困农户层面,风险感知能力和保险意识薄弱、有效需求不足等,制约因素的存在使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应无法充分发挥。第5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临界点及传导机制。本章从农户行为出发,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边际效用、收入弹性、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不确定条件下的期望效用。研究表明:当收入弹性为负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品属性发生变化,即对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总效应为负,这也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存在障碍的原因之一。在期望效用中,公平保费条件下投保与否对农户收入没有影响,但实际上,不确定条件下的效用低于确定条件下的效用,即政策性农业保险所带来的净福利将更大,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将更好。基于效用分析,本文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存在着临界点,即门槛效应。在临界点之上,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缓解产生了直接和间接传导。其直接传导机制是:(1)农户参与农业保险后,若发生风险损失,保险公司给予经济赔偿,能够减少收入波动,缓解脆弱性;(2)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平滑消费并减少农户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农户的消费信心,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化,进而实现脆弱性的缓解。其间接传导机制是:(1)通过“降低农业投资者风险预期→农业投资增加→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业产出率提高→农业收入增加→农业经济增长”这一路径推动经济增长,伴随着农业经济增长,涓滴效应带来了农户收入的增加和其它福利状况的改善,进而缓解贫困脆弱性;(2)通过保费收入可以实现财富的再分配,与此同时,保费补贴的实质是政府转移支付,能够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化。进一步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缓解贫困脆弱性。但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从农村缓解贫困的政策角度来看,初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的国家,采取收入再分配政策以推动贫困减缓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第6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理论模型及数值模拟。本章从实证的角度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脆弱性的效用。在对比相关模型的基础上,将MIU效用函数、贝尔曼方程和马尔可夫过程相结合,构架理论模型;以农户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度量贫困脆弱性。参考前人研究,对相关参数进行校准,模拟不同情况下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采用图形的方法直观显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脆弱性的效用。研究表明:(1)当农户初始资产高于临界值时,投保农业保险后陷入贫困的概率低于未投保的概率;(2)当农户初始资产高于临界值时,赔偿比例越大,陷入贫困的概率越低,反之亦然;(3)相较于足额保险,投保不足额保险时,贫困概率下降的速度较慢(斜率较小);(4)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的增加,有助于降低贫困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本章从实证的角度初步证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存在着临界点。第7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典型村庄的调研数据。本章基于典型村庄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FGLS法、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笔者亲身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农村普惠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制、效应及政策研究”课题组在四川、甘肃、青海和河南等四省典型村庄的调研数据。在对样本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及Probit回归后,结果显示:(1)在1天1美元标准下(即年收入2600元),被调查的622户农户中,有65.59%的农户为贫困脆弱性家庭,其中建档立卡农户占比25.24%,非建档立卡农户占比40.35%。(2)整体样本中,参与农业保险、获得保费补贴和保险赔偿能够降低贫困脆弱性,但是保费支出不利于贫困脆弱性的缓解。对比建档立卡农户和整体样本农户发现:对于建档立卡农户而言,若要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应,减轻保费负担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适当提高对建档立卡农户的保费补贴,能够有效降低其贫困脆弱性。非建档立卡农户中,农业保险参与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系数低于建档立卡农户,表明对建档立卡农户而言,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更大的边际效用。保费支出变量的系数低于整体样本和建档立卡农户样本,表明当农户实现摘帽之后,保费支出的压力在逐步降低,对贫困脆弱性的负向影响在不断减弱。第8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本章基于我国2010年—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门槛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对整体样本和分组样本分别进行门槛回归后,结果显示:(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时,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的扩张,给农户带来一定的支付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农户负担,并不利于贫困脆弱性的缓解。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脆弱性的效果逐步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规模的扩大,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的保费支付压力,但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即缓解脆弱性的效果并不明显。政策性农业保险赔偿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脆弱性。(2)分组后再次进行回归发现,低收入组中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呈现出“由负到正”的趋势;保费补贴和保险赔偿不存在门槛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并不显着。中等收入组中,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和保费补贴存在单门槛效应,且影响系数为正;保险赔偿存在单门槛效应,影响系数“先负后正”。高收入组中,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保费补贴和保险赔偿均存在单门槛效应,系数均为正,但显着性较低。第9章,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如何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是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也是本章价值所在。研究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是客观存在且不断演化的,其风险保障、提供增信担保、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等方面功效的发挥,能够打破贫困脆弱性的恶性循环,缓解贫困脆弱性。但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发挥,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也使得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存在着临界点(门槛效应)。进一步的,本文从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微观数据分析、宏观数据分析等角度,均证实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降低贫困脆弱性,也证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存在着临界点。基于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论的总结,本文建议:应遵循政策性农业保险功能的客观规律,肯定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微观效用机制,明确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功能定位;构建多层次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结构,扩大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保障范围;探索差异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制度,提高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保障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最后,研究认为未来可以从探讨多层次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路径、机制与效应;在行为经济学框架下讨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等两个方面入手,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该领域的边际贡献和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探索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定位。国内现有针对保险或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的研究主要将其视为一种工具或路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目前处于贫困线下的扶贫对象,而对处于贫困线之上,但是具有高脆弱性,随时可能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农户关注甚少。本文从脆弱性的视角出发,不仅仅关注当前的贫困,更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贫困和造成贫困的农业风险因素,以前瞻性的视角进行研究,为建立防范返贫和持续脱贫长效机制提供思路。脆弱性视角下的贫困,研究对象范围更大,研究内容包含风险这一因素,在此视角下的研究有助于厘清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深层次原因,也能够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定位,即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应发挥是存在临界点的,只有在临界点之上,才能够达到贫困脆弱性缓解的目的。由此,本文在肯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提出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不恰当的对象采用了这一工具,就有可能使贫困加剧。第二,基于“风险-脆弱性”框架探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与以往关于贫困的研究不同,贫困脆弱性具有前瞻性,且将风险融入贫困研究之中,重点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对农户贫困的影响。本文在“风险-脆弱性”这一分析框架内,探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在外部风险(普遍存在的农业风险)和内部风险(农户自身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共同作用下,贫困脆弱性逐步生成;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递次演化推动了贫困脆弱性的不断演化;为预防和应对贫困脆弱性,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毫无疑问,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保险领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农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贫困脆弱性的生成、演化与预防机理,环环相扣构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第三,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尝试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机制。尽管在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脆弱性,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本文从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户三个层面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以及制约因素,并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传导机制: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稳定农户收入和平滑消费的直接传导机制达到缓解脆弱性的目的;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公平的间接传导机制达到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目的。第四,尝试用理论模型量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但却可以通过总效用、边际效用等数理公式来表达。现有的研究中,理论模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仅研究农业保险的消费效用;二是构建家庭资产增长模型,研究陷入贫困的概率。结合研究的重点和主题,本文将两类模型结合,构建包含农业风险冲击的效用函数,引入农业保险、保险免赔率、保费补贴比例等变量,并根据农业保险的特点,引入不足额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模型构建的创新。将效用函数、贝尔曼方程和马尔可夫过程相结合并进行数值模拟,从理论层面论证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作用。第五,用典型村庄的微观调研数据评估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并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其脆弱性的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能使得农户贫困脆弱性降低多少?是各界关注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已有的数据库无法满足本文实证所需:大多数微观调研数据没有针对农业保险的数据。因此,本文研究中,采用了笔者亲身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9年在西部地区典型村庄的微观调研数据,一方面评估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另一方面探究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尽管样本量有622份,但涵盖了四川、甘肃、青海等贫困大省,因而仍具有说明意义。进一步的,本文还将受访农户区分为建档立卡农户和非建档立卡农户,对比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其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二、湖北省特困县财政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省特困县财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财政支出
        2.1.2 财政扶贫支出
        2.1.3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
    2.2 相关理论
        2.2.1 效率理论
        2.2.2 多层次理论
        2.2.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2.2.4 决策科学理论
    2.3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方法
        2.3.1 多层线性模型
        2.3.2 倾向得分匹配
        2.3.3 数据包络分析
        2.3.4 随机前沿分析
        2.3.5 因子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特征及扶贫进展
    3.1 河北省燕太片区的界定
    3.2 河北省燕太片区的贫困特征
        3.2.1 河北省燕太片区基本贫困特征
        3.2.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的特殊性
    3.3 燕太片区扶贫历程及扶贫政策梳理
        3.3.1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确立前的扶贫
        3.3.2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确立——新时期精准扶贫阶段
    3.4 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演进
        3.4.1 我国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梳理
        3.4.2 河北省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梳理
    3.5 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层线性模型
    4.1 多层线性模型
        4.1.1 多层线性模型的一般形式
        4.1.2 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步骤
        4.1.3 多层线性模型的优点
    4.2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多层次性特征
    4.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1 变量选取
        4.3.2 研究假设
        4.3.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实证检验
        4.4.1 零模型的实证分析
        4.4.2 微观变量的随机系数模型估计
        4.4.3 全变量的完整模型估计
    4.5 小结
第五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5.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设定与匹配种类
        5.1.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设定
        5.1.2 倾向得分匹配种类
    5.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模型设定
        5.2.1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5.2.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的匹配方式
        5.2.3 稳定性检验
    5.3 实证检验
        5.3.1 变量选取
        5.3.2 数据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基于三阶段SBM-DEA模型
    6.1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模型设定
        6.1.1 三阶段DEA模型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的适用性
        6.1.2 三阶段SBM-DEA模型设定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1 变量选取
        6.2.2 数据来源
        6.2.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处理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三阶段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6.3.2 三阶段技术效率分解分析
        6.3.3 区域效率差异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优化策略研究
    7.1 适度扩大片区财政扶贫支出规模
        7.1.1 强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支撑
        7.1.2 推动财政扶贫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
        7.1.3 创新财政扶贫投资方式
    7.2 调整片区财政扶贫支出结构
        7.2.1 优化财政产业扶贫支出结构
        7.2.2 强化人力资本的财政投资
        7.2.3 推进片区城镇化进程
        7.2.4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财政扶贫支出策略
    7.3 优化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决策管理
        7.3.1 提高基层财政分权度
        7.3.2 严格财政扶贫绩效审计
    7.4 创新片区财政扶贫支出长效机制
        7.4.1 构建过渡期财政扶贫退出长效机制
        7.4.2 完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长效机制
        7.4.3 构建财政扶贫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评价及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3.1 创新之处
        1.3.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贫困县脱贫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理论分析
    3.1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界定
        3.1.1 财政涉农资金的范围
        3.1.2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内容
        3.1.3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理解
    3.2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理论依据
        3.2.1 公共产品理论
        3.2.2 财政分权理论
        3.2.3 公共预算理论
    3.3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理
        3.3.1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对农业产出的传导路径
        3.3.2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对农民收入的传导路径
第4章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政策变迁与实施情况
    4.1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的演变历程
        4.1.1 地方自主探索阶段:2005-2012年
        4.1.2 区域性整体推进阶段:2013年至今
    4.2 财政涉农资金的配置情况
        4.2.1 整体概况
        4.2.2 农业发展财政资金的配置情况
        4.2.3 农民脱贫增收财政资金的配置情况
    4.3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政策规定与典型案例
        4.3.1 贫困县发展概况
        4.3.2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政策规定
        4.3.3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典型案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
    5.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1.1 研究假设
        5.1.2 双重差分模型构建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来源
    5.3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对农业产出的效应
        5.3.3 对农民收入的效应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中介效应模型
    6.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6.1.1 研究假设
        6.1.2 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1 中介变量选取
        6.2.2 数据来源
    6.3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农业产出的传导效应
        6.3.3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传导效应
        6.3.4 地方财政涉农支出的传导效应
        6.3.5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与奖励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合成NPP-VIIRS年度数据的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夜间灯光数据校正进展
        1.2.2 夜间灯光应用研究进展
        1.2.3 贫困测度研究进展
        1.2.4 基于夜间灯光的贫困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
        2.1.3 经济现状
    2.2 数据来源
        2.2.1 夜间灯光数据
        2.2.2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2.2.3 其他数据
    2.3 数据预处理
第三章 年度数据的合成与对比验证
    3.1 灯光数据分析
    3.2 年度数据合成
        3.2.1 年度均值影像合成
        3.2.2 负值消除
        3.2.3 不稳定光源与背景噪声消除
        3.2.4 极高值消除与连续校正
    3.3 合成结果对比验证
        3.3.1 目视解译对比
        3.3.2 像元DN值对比
        3.3.3 经济参量拟合能力对比
第四章 基于合成年度数据的重点贫困县发展状况分析
    4.1 基于夜间灯光的贫困测度
        4.1.1 区域灯光指数模型构建
        4.1.2 区域灯光指数
    4.2 灯光指数与县域发展水平的关系
        4.2.1 社会经济参量选择
        4.2.2 样本区域选取
        4.2.3 相关性分析
    4.3 国家重点贫困县发展状况分析
        4.3.1 贫困县灯光提取与分析
        4.3.2 各省重点贫困县分析
        4.3.3 与省会城市的灯光强度变化对比分析
    4.4 夜间灯光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
        4.4.1 分区域的贫困县发展变化分析
        4.4.2 贫困县灯光强度时空动态变化
第五章 基于合成年度数据的连片贫困地区发展状况分析
    5.1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变化分析
    5.2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夜间灯光强度占比分析
    5.3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灯光强度变化率对比
    5.4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标准差椭圆转移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湖北省建始县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精准扶贫理论
        2.2.2 产业发展理论
        2.2.3 民族政策理论
    2.3 精准扶贫的意义
        3.3.1 有助于补齐我国社会发展的短板
        3.3.2 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
        3.3.3 有助于提高扶贫工作水平
        3.3.4 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3.5 有助于实现社会平衡发展
第三章 建始县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3.1 建始县的贫困现状
        3.1.1 区域概况
        3.1.2 人口概况
        3.1.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 建始县精准扶贫开展现状
        3.2.1 稳步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
        3.2.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3.2.3 打造扶贫队伍,引进社会力量,用好扶贫资金
        3.2.4 实行建档立卡,建立责任机制
    3.3 建始县精准扶贫的成效
        3.3.1 汇聚精准扶贫各方力量
        3.3.2 坚决落实相关精准扶贫政策
        3.3.3 持续补齐精准扶贫短板
第四章 建始县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建始县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4.1.1 精准识别不准
        4.1.2 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4.1.3 产业扶贫成效偏低
        4.1.4 基层工作队伍力量不足
        4.1.5 精准帮扶水平不高
    4.2 建始县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精准识别依据不科学
        4.2.2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重视不够
        4.2.3 产业扶贫缺乏监督
        4.2.4 基层工作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4.2.5 驻村干部的服务意识不强
第五章 国内外精准扶贫经验借鉴
    5.1 国外精准扶贫经验及借鉴
        5.1.1 泰国扶贫经验
        5.1.2 印度扶贫经验
        5.1.3 美国扶贫经验
        5.1.4 国外精准扶贫经验借鉴
    5.2 国内精准扶贫经验及借鉴
        5.2.1 湘西扶贫经验
        5.2.2 方湖扶贫经验
        5.2.3 都山村扶贫经验
        5.2.4 国内精准扶贫经验借鉴
第六章 完善建始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6.1 创新贫困识别方法,优化识别机制
        6.1.1 搭建平台,信息共享
        6.1.2 优化精准识别机制
    6.2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
        6.2.1 增加县财政扶贫预算资金
        6.2.2 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
        6.2.3 加强宣传引导,吸引社会力量捐款
    6.3 增强产业扶贫成效
        6.3.1 做好产业发展可行性论证
        6.3.2 政府引导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实际紧密结合
    6.4 强化基层工作队伍建设
        6.4.1 不断配强基层工作队伍
        6.4.2 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培训
        6.4.3 健全基层工作人员的考核与奖励机制
    6.5 严格落实责任,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6.5.1 明确扶贫责任
        6.5.2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深度访谈
附件2 调查问卷

(5)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贫困
        1.2.2 贫困标准(标准线)
        1.2.3 新时期
        1.2.4 三峡库区
        1.2.5 三峡库区贫困致因
    1.3 文献综述
        1.3.1 扶贫政策的有关研究
        1.3.2 减贫途径的研究
        1.3.3 三峡库区贫困县脱贫的相关研究
        1.3.4 扶贫政策因果推断的研究方法
        1.3.5 政策文本挖掘
        1.3.6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评估分析框架的构建
    2.1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的特点
        2.1.1 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
        2.1.2 国家对三峡库区贫困县的具体发展规划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与扶贫政策有关的理论
        2.2.2 与扶贫措施有关的理论
        2.2.3 与移民专项扶贫政策有关的理论
        2.2.4 政策评估理论
        2.2.5 政策工具理论
    2.3 本研究分析框架的构建
    2.4 研究假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的测度指标构建
    3.1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变量的测度指标构建过程
        3.1.1 扶贫政策文本中获取扶贫政策的强度
        3.1.2 扶贫政策文件发布的部门级别和文件类型获取扶贫政策强度
    3.2 熵值法对两个维度的扶贫政策强度客观赋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长期效应
    4.1 扶贫政策减贫的长期效应评估模型
        4.1.1 长面板回归
        4.1.2 扶贫政策减贫的长期效应评估模型构建
    4.2 数据与变量选取
    4.3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长期效应的实证检验
        4.3.1 长面板回归
        4.3.2 工具变量回归
        4.3.3 加入扶贫政策变量测度指标之后的扶贫政策减贫的长期效应
    4.4 研究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短期效应
    5.1 扶贫政策减贫的短期效应评估模型
        5.1.1 断点回归
        5.1.2 扶贫政策减贫的短期效应评估模型构建
    5.2 数据与变量选取
    5.3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出现短期效应时间
        5.3.1 从图形上确定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效应
        5.3.2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实施之初出现效应的时间
    5.4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短期效应
        5.4.1 断点回归的实证结果
        5.4.2 断点回归的估计值对带宽依赖性检验
        5.4.3 协变量连续性检验
        5.4.4 伪断点检验
        5.4.5 加入扶贫政策变量测度指标之后的新时期扶贫政策短期效应
    5.5 扶贫政策减贫短期效应下扶贫措施的减贫效应
    5.6 研究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年际效应
    6.1 扶贫政策减贫的年际效应评估模型
        6.1.1 广义综合控制法在减贫中的应用
        6.1.2 扶贫政策减贫的年际效应评估模型的构建
    6.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6.2.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6.2.2 数据处理
    6.3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年际效应的实证检验
        6.3.1 可视化数据
        6.3.2 年际效应的实证检验结果
        6.3.3 新时期扶贫政策减贫年际效应的验证
        6.3.4 扶贫政策实施初期地区异质性检验
    6.4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的年际变化
        6.4.1 三峡库区各贫困县扶贫政策减贫年际效应的实证检验
        6.4.2 三峡库区贫困县的扶贫政策减贫的年际分布特征
    6.5 研究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分县效应
    7.1 变系数模型与分县效应评估模型构建
        7.1.1 变系数模型在减贫研究中的应用
        7.1.2 分县效应评估模型构建
    7.2 分县减贫效应的实证检验
        7.2.1 运用分县效应评估模型前的检验
        7.2.2 扶贫政策减贫分县效应的实证结果
    7.3 分析结果
        7.3.1 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的分县效应结果
        7.3.2 扶贫措施减贫的分县效应结果
    7.4 研究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国家专项扶贫政策对减贫效应的影响
    8.1 研究背景
    8.2 研究假设
    8.3 研究设计与抽样调查
        8.3.1 研究设计
        8.3.2 抽样调查
    8.4 国家专项扶贫政策对减贫影响的实证检验
        8.4.1 国家专项扶贫政策对减贫效应影响的实证结果
        8.4.2 减贫效应与移民政策内容、扶贫措施之间的影响关系
    8.5 研究结论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DEA的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关于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的研究
        1.2.3 关于民政专项资金监管的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民政专项资金的内容及特点
        2.1.1 民政专项资金的内容
        2.1.2 民政专项资金的特点
    2.2 财政支出效率的概念及测度方法
        2.2.1 财政支出效率的概念
        2.2.2 财政支出效率的测度方法
    2.3 理论基础
        2.3.1 公共选择理论
        2.3.2 公共委托代理理论
        2.3.3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我国民政专项资金支出现状分析
    3.1 我国民政专项资金支出规模和结构
        3.1.1 我国民政专项资金支出规模
        3.1.2 我国民政专项资金支出结构
    3.2 我国民政专项资金支出层级状况
    3.3 我国民政专项资金管理现状
第4章 我国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测度
    4.1 DEA模型
        4.1.1 DEA模型的基本思路
        4.1.2 DEA-BCC模型
        4.1.3 DEA—Malmquist指数模型
    4.2 DEA指标选取
        4.2.1 DEA指标选取原则
        4.2.2 DEA指标体系构建
    4.3 样本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4.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样本数据预处理
    4.4 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测度评价
        4.4.1 静态效率分析
        4.4.2 动态效率分析
        4.4.3 分经济区域效率分析
第5章 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
    5.1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5.1.1 经济因素
        5.1.2 社会文化因素
        5.1.3 制度因素
        5.1.4 监管因素
    5.2 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
        5.2.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5.2.2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5.2.3 实证分析结果
    5.3 提升我国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的对策
        5.3.1 推进城镇化改革
        5.3.2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
        5.3.3 加大对人口密集区域市县的民政资源投入
        5.3.4 合理平衡地区间民政资源差异
        5.3.5 推进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
        5.3.6 加强基层民政队伍建设
        5.3.7 提高民政专项资金管理信息的透明度
第6章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7)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研究 ——以审计署对Q县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国家审计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财政扶贫资金理论的研究
        1.3.3 关于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的研究
        1.3.4 国内外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图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局限性
第2章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相关概念
        2.1.1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定义
        2.1.2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
    2.2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相关概念
        2.2.1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的定义
        2.2.2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的重点
        2.2.3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的方法
    2.3 理论基础分析
        2.3.1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3.2 国家治理理论
        2.3.3 理性人假说理论
第3章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扶贫资金审计的现状
        3.1.1 审计覆盖范围
        3.1.2 审计结果公告
        3.1.3 审计整改情况
    3.2 扶贫资金审计主要存在的问题
        3.2.1 审计覆盖范围有限
        3.2.2 审计成果运用不足
        3.2.3 审计整改力度不够
    3.3 扶贫资金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审计资源无法满足需求
        3.3.2 相关法规制度不够完善
        3.3.3 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第4章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的对策建议
    4.1 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方法
        4.1.1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审计
        4.1.2 提高审计专业胜任能力
        4.1.3 购买社会审计服务
    4.2 完善审计报告内容,加强审计成果运用
        4.2.1 完善审计报告内容
        4.2.2 加强审计成果运用
    4.3 完善法律法规,增强审计问责
        4.3.1 健全审计整改机制
        4.3.2 加大审计问责力度
第5章 基于Q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案例分析
    5.1 Q县财政扶贫概况
        5.1.1 Q县贫困及扶贫状况
        5.1.2 Q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5.2 Q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工作情况介绍
        5.2.1 审计目标
        5.2.2 审计对象和范围
        5.2.3 审计内容和重点
        5.2.4 审计的实施阶段
        5.2.5 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5.2.6 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5.3 Q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3.1 审计结果公开化水平较低
        5.3.2 审计事后监管权限较弱
        5.3.3 审计队伍专业能力不足
    5.4 Q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问题的建议
        5.4.1 强化审计公告制度
        5.4.2 推进审计事后问责制度的建设
        5.4.3 促进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8)“营养改善计划”财政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营养改善计划”财政经费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营养补贴标准未充分考虑县域和学生个体的社会经济状况
    (二)部分农村困难儿童未获得充足的营养补贴
    (三)地方试点县经费不足,影响实施效果
    (四)食堂改造经费优先给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学,小规模学校受到忽视
    (五)运行经费保障有困难
二、营养改善计划财政补贴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县级政府教育财政能力不足、教育投入低偏好
    (二)“营养改善计划”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不完善
    (三)“营养改善计划”经费保障体系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影响与限制
四、优化“营养改善计划”财政补贴制度,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一)延伸资助对象,进一步促进“营养改善计划”资助的公平性
    (二)明确地方政府间财政责任,保障“营养改善计划”经费充足
    (三)建立基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学生营养补助体系,提高“营养改善计划”经费使用效率

(9)西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支持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一)研究地方政府财政责任
    (二)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城乡居保财政支持情况
    (三)研究西南四省区农村养老保险
二、西南四省区的财政收入规模及增长情况
三、西南四省区城乡居保财政支持情况
    (一)西南四省区城乡居保的地方财政分担情况
    (二)西南四省区地方财政支持能力测算
四、西南四省区城乡居保财政支持能力评估
    (一)西南四省区财政补贴负担水平
    (二)财政收入比重与城乡居民人口比重的比值
    (三)基础养老金实际替代率
五、西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乡居保财政支持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二)完善“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
    (三)提高财政对各缴费档次的补贴额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补贴责任
    (四)科学界定各地基础养老金水平,完善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10)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及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贫困脆弱性的相关文献
        1.3.2 农业风险与贫困脆弱性的相关文献
        1.3.3 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贫困脆弱性的相关文献
        1.3.4 文献评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贫困及贫困脆弱性
        1.4.2 缓解贫困脆弱性:与脱贫、扶贫的比较
        1.4.3 政策性农业保险
        1.4.4 机理
        1.4.5 功效:功能+效应
    1.5 研究问题、思路及内容
        1.5.1 研究问题及研究边界限定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框架及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与不足
        1.7.1 创新之处
        1.7.2 不足之处
2.相关理论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
    2.1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贫困脆弱性的相关理论
        2.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
        2.1.2 贫困脆弱性的相关理论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相关理论
        2.2.1 效用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
        2.2.2 模型的求解工具:马尔可夫过程
    2.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
        2.3.1 农业风险冲击下贫困脆弱性的生成机理
        2.3.2 农业风险冲击下贫困脆弱性的演化机理
        2.3.3 农业风险冲击下贫困脆弱性的缓解机理
    2.4 本章小结
3.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演进及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实践启示
    3.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演进
        3.1.1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农业保险的制度变迁:1982-1992年
        3.1.2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初期农业保险的制度变迁:1992-2003年
        3.1.3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确立与变迁:2004年至今
        3.1.4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演进中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3.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多层面分析
        3.2.1 农业风险冲击下的贫困脆弱性及其成因
        3.2.2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供给和需求层面
        3.2.3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收入和消费层面
        3.2.4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风险保障层面
    3.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的典型案例:中国实践
        3.3.1 “金融扶贫,保险先行”的河北省“阜平模式”
        3.3.2 “精准滴灌”的甘肃省农业保险扶贫模式
    3.4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的典型案例:国际实践
        3.4.1 基于减贫目标的印度农业保险政策
        3.4.2 巴西农业保险制度及其经验
    3.5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中外实践的启示借鉴
        3.5.1 制度体系和政策支持较为健全
        3.5.2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通力协作
        3.5.3 保险产品供给和配套措施完备
    3.6 本章小结
4.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及因素
    4.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职能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
        4.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职能
        4.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风险保障功效
        4.1.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其他功效
    4.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影响因素:供给层面
        4.2.1 宏观供给层面的影响因素
        4.2.2 微观供给层面的影响因素
    4.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影响因素:需求层面
        4.3.1 农业风险损失产生农业保险需求意愿
        4.3.2 农业收入增加提高农业保险购买能力
    4.4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制约因素
        4.4.1 政府层面的制约因素
        4.4.2 保险机构层面的制约因素
        4.4.3 贫困农户层面的制约因素
    4.5 本章小结
5.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临界点及传导机制
    5.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
        5.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边际效用
        5.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收入弹性
        5.1.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5.1.4 不确定条件下的期望效用
    5.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临界点:门槛效应
    5.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直接传导机制
        5.3.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直接传导机制:收入效应
        5.3.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直接传导机制:消费效应
    5.4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间接传导机制
        5.4.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间接传导机制:经济增长
        5.4.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间接传导机制:收入分配
    5.5 本章小结
6.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理论模型及数值模拟
    6.1 相关模型比较及选择
        6.1.1 模型比较
        6.1.2 模型选择
    6.2 理论模型构建
        6.2.1 基本模型
        6.2.2 引入农业风险冲击
        6.2.3 引入农业保险
        6.2.4 引入不足额保险
        6.2.5 引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6.2.6 陷入贫困的概率
    6.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用的数值模拟
        6.3.1 相关参数校准及函数假定
        6.3.2 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3.3 赔偿比例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3.4 不足额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3.5 保费补贴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典型村庄的调研数据
    7.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7.1.1 基于农户资产的贫困脆弱性测度模型
        7.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评估模型
        7.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7.2 农户贫困脆弱性测度
        7.2.1 收入期望和方差的FGLS估计
        7.2.2 贫困线的确定
        7.2.3 农户贫困脆弱性的估计结果
    7.3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7.3.1 变量的相关关系
        7.3.2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7.3.3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渠道
    7.4 本章小结
8.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
    8.1 门槛效应的经济学解释
    8.2 门槛回归模型的基本理论及选择依据
        8.2.1 门槛回归模型的基本理论
        8.2.2 门槛模型选择依据
    8.3 解释变量、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8.3.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8.3.2 模型设定
    8.4 门槛效应存在性检验
    8.5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的实证分析:整体样本回归
        8.5.1 保费收入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果分析
        8.5.2 保费补贴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果分析
        8.5.3 保险赔偿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果分析
    8.6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的实证分析:分组样本回归
        8.6.1 样本分组依据
        8.6.2 低收入组回归结果分析
        8.6.3 中收入组回归结果分析
        8.6.4 高收入组回归结果分析
    8.7 本章小结
9.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四、湖北省特困县财政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D]. 孙颖鹿. 河北大学, 2021(09)
  • [2]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评价及其优化[D]. 杨广勇. 山东大学, 2020(04)
  • [3]基于合成NPP-VIIRS年度数据的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状况研究[D]. 胡为安.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湖北省建始县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D]. 潘攀. 广西大学, 2020(07)
  • [5]新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减贫效应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D]. 朱敏.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6]基于DEA的民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率研究[D]. 梅璐璐.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7]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研究 ——以审计署对Q县审计为例[D]. 张雅馨.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8]“营养改善计划”财政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J]. 杨红霞,蒋霞霞,张黎娜. 教育财会研究, 2019(06)
  • [9]西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支持能力分析[J]. 雷金东. 改革与战略, 2019(08)
  • [10]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及功效研究[D]. 徐婷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湖北省贫困县财政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