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耀华和他的信息化梦想

邓耀华和他的信息化梦想

一、邓耀华和他的信息化之梦(论文文献综述)

冯志峰[1](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宋菁[2](2011)在《智慧佛山 分权逻辑下的转型路径》文中认为用陈云贤的话来说,智慧佛山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信息化的概念,也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概念,而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引领方向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的融合,这将成为佛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主要路径。不过,施政思路的转变并不那么容易。

卢青[3](2009)在《政府管理转型视野下我国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发展,对于源自80年代初的政府创新运动起到了催化作用。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的政务信息化与政府管理创新,也呈现出强大的互动关系。从现代管理理论来看,政府管理就是围绕信息的沟通周而复始地进行的,即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和综合分析,形成管理方案后再作用于政府管理的客体。鉴于此,本文在前三章从政府管理转型与政务信息化的互动角度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简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应用价值,综述政务信息化与政府管理转型的研究近况。其二,在简述我国政府转型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论述了政府管理信息的公开和使用等问题,进而设计了政府机构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领导体制和实施条件。其三,论述了政府管理创新的模型、工具和发展走向,并从政务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形态体系等角度确立了政务信息化的推进策略及其软环境、信息网、信息化队伍等要素的建设问题。在应用分析方面,第四章、第五章以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包括上饶市信息化建设案例为依据,探索了我国发展政务信息化的战略对策,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措施。并对事关我国政务信息的服务质量能否强化的问题,从信息服务质量的标准体系、公众满意度、持续改进的方法、信息公开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简述了网络民主对政府管理转型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政府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并就目前政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方法。

刘润予[4](2007)在《深亚微米级IC晶片缺陷检测的机器视觉系统》文中提出随着IC集成度的提高,芯片加工工艺日趋复杂,人们对集成电路品质的越来越重视,以及技术、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IC检测成为集成电路产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独立环节。高性能缺陷检测策略、算法是集成电路IC测试设备的核心技术。本课题来源于广东省2004年科技计划项目“基于数字图像处理IC晶片自动检测系统”。机器视觉系统采用“PC+下位机”模式,下位机负责对工作台的控制和图像采集;PC负责图像预处理、缺陷检测和数据库管理。高速度、高精度的缺陷检测方法是建立在高质量的图像采集的基础上的。光学镜头存在一定的图像畸变,有必要针对图像畸变研究校正的方法和工程实现。本文重点研究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图像畸变的校正。选取多个标准网格和点阵模型用Auto CAD绘制,然后用激光打印得到标准图样,通过CCD图像传感器采集到畸变图像,从位置校正、灰度校正两个方面来分析。选择典型的畸变图像提取特征点的理想坐标和实际畸变点的坐标,采用四阶畸变函数,用MATLAB计算畸变系数,在VC++6.0环境下编程实现。实验表明,畸变的校正取得了好的效果。另一个是针对存储器,CCD图像传感器、LCD等类型的IC的缺陷检测方法。这些类型的IC的每个单元(存储单元或图像感应单元或图像显示单元)版图完全一样。在理解这类IC表面图像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基于ESPRIT算法的自比较模板匹配缺陷检测方法。将采集到的IC显微图像经过畸变校正、滤波、二值化后,沿水平、垂直方向投影得到两幅含有噪声的周期信号,投影后将一幅二维图像变成两幅一维图像,有效地减少计算量。应用ESPRIT(旋转不变子空间技术)算法精确计算两幅一维图像的周期,由这两个周期可以知道该图像的每一个结构块(重复单元)的大小,将图像中所有结构块对应位置的像素值平均,得到标准结构块。当周期不是像素的整倍数时,采用双线性插值。将标准结构块扩展成原图像大小,形成标准模板,将标准模板与被检测图像比较,即可实现缺陷检测。将检测结果和检测过程中有关的信息存入数据库,完成缺陷检测任务。该方法具有高精度、高速度的特点,能实现自动化、遍历检测。

刘小斌[5](2006)在《我国地区数字鸿沟与区域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时代的全球化背景下,西部地区一方面必须继续为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在内的传统现代化努力,另一方面又必须积极投入信息全球化潮流。因为在目前,只有融入由信息全球化所形成的全球经济网络之中,才有可能享受和利用发展工业化所必须的信息和资源。因此,在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背景下,西部地区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已无法回避数字鸿沟问题。换言之,要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就必须缩小甚至消除横亘在东西部地区间的数字鸿沟。第一章,提出了我国数字鸿沟有扩大的迹象,并阐述了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状况;第二章,对我国区域化发展中的数字鸿沟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表现现状、现存问题和成因分析。并且介绍作为创新扩散的互联网发展遵循的一般创新扩散的“S”形曲线理论,以及我国目前互联网发展在“S”形曲线上所处的阶段。第三章,我国区域发展中数字鸿沟的理论分析。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了我国地区数字鸿沟扩大的必然性――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出现;但同时也由于西部地区自身具有的地域特性,完全有可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接着,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梯度推移理论以及经济发展和信息化的关系,说明了区域间巨大的信息化差距,即所谓的数字鸿沟,其根源在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这一差距本身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后,对我国东西部地区数字鸿沟的前景进行了乐观和悲观两种观点的分析。第四章,为了缩小数字鸿沟,国内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做各种积极的尝试,也取得显着的成果,其中一些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其中着重介绍了美国和我国南海市的举措。第五章,综合前面的理论和案例分析,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情,得出我国必须加快信息化的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总之,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的我国政府,由于面临着国家安定团结、繁荣富强的历史使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政府职能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最恰当、最合理的资源分配,将是维护区域发展,弥合数字鸿沟的关键所在。

王惟维[6](2005)在《高效的南海电子政务》文中研究表明 南海人从不知网络为何物到今天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与网络结下不解之缘。今天的南海,一个婴儿一落生,他的资料就已经输入计算机中,此后的某一天他将领到一张记录了医疗、保险等数据的市民卡,无论他走到哪里,相关数据将伴随一生,南海成为了电子政务方面的建设标兵,并成为全国学习的对象。南海区原为佛山市所辖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最有实力的地区之一,并获得了"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称号,在信息化方面走在了各个城市的前面,成为了全国信息化建设标兵。

阮宁,黄芳[7](2005)在《三问南海信息化:一场高科技的豪华秀?(上)》文中研究说明南海信息化曾经“轰轰烈烈”。信息化究竟给南海带来了什么?4月20日,《IT 时代周刊》以封面文章重新审视了“南海模式”,引人深思。这篇文章,本刊将陆续转载,以下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阮宁,黄芳[8](2005)在《一场高科技的豪华秀? 三问南海信息化》文中指出南海信息化,在红遍大江南北之后因领导人更迭而归于平寂;曾经受过国家领导人视察的信息化成果中心,如今罕有人至;宣扬多年,没有一个地方能成功拷贝“南海模式”,而南海也转向了以招商引资为发展之本。大起大落间,人们发出三问:南海信息化,究竟是政府造福人民的利器还是领导人的政绩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还是一场高科技的豪华秀?“南海模式”是学习榜样还是水中之月? 《IT时代周刊》三进南海,通过走访政府官员、行业人士与市民,深入了解和探讨南海信息化的成果与教训,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南海信息化。

杨冰之[9](2004)在《“新处方”:网络化制造新广东》文中研究表明简捷、高效、惠及全局的信息化战略,是重塑广东经济优势的“不二法门”。

刘源[10](2002)在《邓耀华纵论南海信息化》文中研究表明2002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播出了反映南海信息化状况的《南海之翼》这期节目,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木刊记者及时与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进行沟通,获取了这期栏目的第一手资料,并把它整理成文章,以飨读者。南海信息化的构想、建设模式、产生的效果,都值得人们去细细地寻味。(注:本期对话的摄制时间在2002年8月初,我刊名誉主编姜奇平等作为嘉宾参与了本期对话)

二、邓耀华和他的信息化之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邓耀华和他的信息化之梦(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3)政府管理转型视野下我国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2 政务信息化与政务管理转型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政府的管理转型与信息化管理
    2.1 我国政府转型概况
        2.1.1 转型模式
        2.1.2 转型方向
    2.2 政府部门管理信息的处置
        2.2.1 管理信息的公开
        2.2.2 管理信息的使用
        2.2.3 管理信息中的文件利用
    2.3 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与体制
        2.3.1 信息化管理机构的模式
        2.3.2 信息化管理体制的类型
        2.3.3 信息化管理实施的条件
第3章 政府管理创新与政务信息化建设互动
    3.1 政府管理创新的模式与平台
        3.1.1 政府管理创新的模型分析
        3.1.2 政府管理创新的指导功能
        3.1.3 政务信息化的助推层面
    3.2 政府管理创新的发展走向
        3.2.1 政府信息服务
        3.2.2 政府采购信息化
        3.2.3 政府服务信息化
        3.2.4 政府机关与公众沟通信息化
        3.2.5 行政机构再造
    3.3 政务信息化的推进方式
        3.3.1 政务现代化与信息化并举模式
        3.3.2 适合国情的政务信息化形态
        3.3.3 面向社会的政务信息化体系
    3.4 政务信息化的建设要素
        3.4.1 软环境建设
        3.4.2 信息网建设
        3.4.3 队伍建设
第4章 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4.1.1 发展阶段
        4.1.2 发展成效
        4.1.3 发展战略
    4.2 网络民主的影响与我国政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4.2.1 高层往下从约见网友到落实网意
        4.2.2 民间往上"决策预热"与"反馈修正"
        4.2.3 网络已成官民互动新平台
        4.2.4 "网络执政"的土壤已形成
    4.3 案例分析:上饶市政府全力推进信息化
        4.3.1 强化宏观管理,规范信息化建设
        4.3.2 夯实"三大基础",推进电子政务
        4.3.3 支持企业参与,推进农村和企业信息化
    4.4 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存在的问题
        4.4.1 政务信息化研究滞后
        4.4.2 缺乏统一的实施规划和技术标准
        4.4.3 信息安全是"瓶颈"
        4.4.4 整体立法滞后
        4.4.5 基础条件比较落后
第5章 完善政府管理转型下我国政务信息化的思考
    5.1 政务信息化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5.2 我国政务信息化的服务研究
        5.2.1 可行性分析
        5.2.2 服务质量研究
    5.3 我国政务信息的公开机制
        5.3.1 国外信息公开法则的主要内容
        5.3.2 我国信息公开机制的构建思路
    5.4 完善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对策
        5.4.1 技术支撑层面的对策
        5.4.2 政策完善层面的对策
        5.4.3 管理创新层面的对策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深亚微米级IC晶片缺陷检测的机器视觉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IC制造与检测技术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1 课题来源
        1.2.2 研究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基础
    1.4 机器视觉在IC晶片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深亚微米IC晶片机器视觉检测基础
    2.1 缺陷检测的机器视觉系统介绍
        2.1.1 系统硬件组成
        2.1.2 系统的软件组成
    2.2 存储器
        2.2.1 存储器的分类与DRAM的结构
        2.2.2 存储器制造技术
    2.3 自动光学检测技术
        2.3.1 AOI技术的基本原理
        2.3.2 基于AOI技术的IC晶片缺陷检测
第三章 图像畸变校正技术
    3.1 非线性图像畸变的数学模型
    3.2 图像畸变的校正
        3.2.1 空间位置的校正
        3.2.2 灰度校正
    3.3 实验研究与分析
第四章 旋转不变子空间技术
    4.1 ESPRIT算法的阵列几何结构与数据模型
    4.2 信号子空间的旋转不变性原理
    4.3 标准的旋转不变子空间算法
    4.4 ESPRIT算法的MATLAB仿真
第五章 IC中重复图案阵列的检测技术
    5.1 基于机器视觉的缺陷检测策略
    5.2 缺陷检测实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获奖
致谢

(5)我国地区数字鸿沟与区域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地区间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区间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我国区域化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分析
    2.1 互联网扩散的“S”形曲线
    2.2 我国区域化发展中的数字鸿沟表现现状
        2.2.1 信息化水平的差距
        2.2.2 信息工具占有的地区差异
        2.2.3 互联网的地区差距
    2.3 我国区域化发展中的数字鸿沟的成因分析
        2.3.1 不同的起点
        2.3.2 政策倾斜
        2.3.3 产业结构的影响
        2.3.4 资金短缺、经济启动乏力
        2.3.5 人力资源因素
        2.3.6 对信息化的认识差别
第三章 我国区域化发展中地区数字鸿沟分析
    3.1 东西部地区数字鸿沟的社会学分析
    3.2 东西部地区数字鸿沟的经济学分析
    3.3 东西部地区数字鸿沟前景分析
第四章 国内外应对数字鸿沟的对策与案例
    4.1 国际社会共同寻找缩小数字鸿沟的对策
    4.2 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数字鸿沟”的挑战
        4.2.1 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缩小我国的“数字鸿沟”
        4.2.2 对西部地区进行经济开发和信息投资
        4.2.3 展开“西部行动”计划,为缩小数字鸿沟而努力
    4.3 国外应对“数字鸿沟”的个案
        4.3.1 美国政府解决“数字鸿沟”的举措
        4.3.2 英国推行“缩小数字差距计划”
        4.3.3 法国:创造一个人人都享有信息的社会
        4.3.4 秘鲁:向人们提供廉价的接入设备
    4.4 我国广东南海市的全民数字化解决方案
        4.4.1 实现三级政府网络间的纵向联合
        4.4.2 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性
        4.4.3 采用“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运作模式
第五章 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区域发展对策
    5.1 大力发展信息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数字化推进现代化
        5.1.1 建设宽带高速信息网通道要更重于建设高速公路、铁路
        5.1.2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数据库、智能库
        5.1.3 按信息经济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1.4 在企业广泛推进数字化成长过程中,促进企业普遍升级换代
        5.1.5 跨越鸿沟,教育先行,制度环境建设作为保障
        5.1.6 实施信息扶贫、消贫,推进数字化致富工程
    5.2 政府主导,遵循市场规律缩小经济差距,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
        5.2.1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
        5.2.2 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化
        5.2.3 加快西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村电信资费
        5.2.4 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3 转变认识观念,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5.4 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及信息知识的普及
    5.5 大力借鉴国际通行的政策,参考他国成功举措
        5.5.1 竞争政策
        5.5.2 实施通讯产业的普遍服务政策
结束语
参考资料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邓耀华和他的信息化之梦(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2]智慧佛山 分权逻辑下的转型路径[J]. 宋菁.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11(07)
  • [3]政府管理转型视野下我国的政务信息化建设[D]. 卢青. 南昌大学, 2009(S1)
  • [4]深亚微米级IC晶片缺陷检测的机器视觉系统[D]. 刘润予. 广东工业大学, 2007(05)
  • [5]我国地区数字鸿沟与区域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 刘小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6]高效的南海电子政务[J]. 王惟维. 互联网天地, 2005(11)
  • [7]三问南海信息化:一场高科技的豪华秀?(上)[J]. 阮宁,黄芳. 中国信息界, 2005(09)
  • [8]一场高科技的豪华秀? 三问南海信息化[J]. 阮宁,黄芳. IT时代周刊, 2005(08)
  • [9]“新处方”:网络化制造新广东[J]. 杨冰之. 信息空间, 2004(03)
  • [10]邓耀华纵论南海信息化[J]. 刘源. 互联网周刊, 2002(44)

标签:;  ;  ;  ;  

邓耀华和他的信息化梦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