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株杂交水稻在上海诞生

世界上第一株杂交水稻在上海诞生

一、世界首例杂交旱稻在沪诞生(论文文献综述)

刘胜男[1](2013)在《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与不同类型杂草稻F1、F2、F3的适合度研究》文中认为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安全问题。其中转基因水稻的抗性基因通过花粉漂移到杂草稻中的风险倍受关注。大量研究表明转基因水稻与杂草稻能够发生初始杂交,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携带抗性基因的杂交后代在环境中的生存竞争能力。对杂交后代的适合度进行研究,是评价转基因作物潜在生态风险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粳型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Y0003与6种不同类型杂草稻(粳型:丹东(DD)、沈阳(SY);籼型:泰州(TZ)、常州(CZ)、湛江(ZJ)、肇庆(ZQ))杂交所得的F1、F2、F3,以及籼型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86B与上述6种杂草稻杂交F3代为材料,在南京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组合的杂交后代在不同种植方式和有无除草剂选择压下与亲本之间的适合度差异以及杂交后代的适合度在连续世代间的变化趋势;结合杂交后代的休眠性和越冬形成自生苗的能力,综合分析杂交后代的潜在环境风险。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所有6种F1均对草铵膦表现出抗性。6种F1的株高、剑叶面积、茎直径、穗长和百粒重均显着大于相应杂草稻或与杂草稻相当。移栽方式下,FIDD、FISY(粳-粳)以及FIZQ(籼-粳)的适合度显着大于相应杂草稻,另外3种F1的适合度与相应杂草稻无显着差异。直播方式下,FISY的适合度显着大于WRSY, FIDD和FIZQ的适合度与相应杂草稻相当,其余3种F1的适合度显着小于杂草稻。与转基因水稻Y0003相比,F1的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和落粒率具有明显的优势,所有6种F1的适合度均显着大于Y0003或与之相当。2、F2ZJ中约有64.7%的植株具有抗性基因,偏离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其余5种F2均符合3:1的孟德尔定律。F2DD和F2SY的适合度显着大于相应杂草稻,F2TZ, F2CZ,F2ZJ和F2ZQ的适合度显着小于相应杂草稻或与之相当。除无选择压下移栽的F2DD适合度小于Y0003之外,其余F2的适合度均显着大于Y0003或与Y0003相当。F2SY、F2TZ、F2CZ、F2ZJ的适合度比相应的Fl有不同程度的提高,F2DD和F2ZQ的适合度与F1没有显着差异。粳-粳组合2种F2无休眠性,籼-粳组合4种F2具有与相应杂草稻相当的休眠性。种子活力的研究表明,到次年4月份,F2DD、F2TZ和F2ZQ中分别有9%、64%和54%的种子具有活力。3、F3CZ中约有68.9%的植株具有抗性基因,偏离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其余5种F2均符合5:1的孟德尔定律。两种种植方式下,粳-粳组合的F3DD和F3SY的适合度均显着大于相应杂草稻。籼粳组合中,移栽种植的F3ZJ和F3ZQ适合度显着大于杂草稻,直播种植的F3CZ和F3ZQ的总适合度显着小于杂草稻,其余所有F3的适合度与杂草稻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有草铵膦选择压下,除直播种植的F3CZ与Y0003适合度相当之外,其余所有F3的适合度都显着大于Y0003;无草铵膦选择压下,仅有F3ZJ的适合度显着大于Y0003,另外5种F3的适合度与Y0003无显着差异。F3SY的适合度与其F2没有显着性差异,其余5种F3的适合度比相应F2均有提高。与F2相比,F3的休眠性和活力保持时间降低,但仍有植株可以越冬。4、转基因水稻86B与6种杂草稻的F3中,F3DD、F3TZ和F3ZQ的抗性分离比符合5:1的孟德尔遗传定律,F3SY、F3CZ和F3ZJ有65.3%71.1%的植株具有抗性,低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理论比例。所有6种F3的适合度均显着大于相应杂草稻或与之相当。喷施草铵膦时,移栽种植的2种粳-籼组合(F3DD和F3SY)的适合度与86B没有明显差异,其余F3的适合度均显着大于86B。不喷施草铵膦时,F3ZJ的适合度显着大于86B,其余5种F3与86B的适合度没有显着差异。综上所述,转基因水稻与同种类型杂草稻杂交后代的潜在环境风险显着高于相应亲本,因此在转基因水稻释放之前就需要特别防范抗性基因向杂草稻的漂移。转基因水稻与不同类型杂草稻杂交后代的环境风险稍低,但也不容忽视。杂草稻和转基因水稻的遗传背景是影响杂交后代适合度的最重要因子,种植方式和除草剂选择压也会对杂交后代的适合度造成一定影响。

付学琴[2](2012)在《东乡野生稻抗旱鉴定指标的筛选和QTL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旱是导致水稻减产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因而培育和筛选抗旱性强的水稻品种是保障粮食供给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本论文以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1o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抗旱性研究,分别测定干旱胁迫和对照条件下苗期和孕穗期的形态、生理和产量等性状指标,并结合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群体抗旱性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水稻苗期和孕穗期抗旱评价体系,同时利用已构建的遗传图谱对东乡野生稻苗期和孕穗期两个生育期抗旱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深入探讨东乡野生稻在干旱环境下的抗旱分子作用机理。论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法,在苗期对旱稻、群体及亲本进行抗旱鉴定及综合指标筛选,测定了最大根长、根基粗、根数、茎长、根鲜重、根干重、萎蔫率等10个性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各株系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和抗旱鉴定指标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3个指标分别为最大根长、根基粗和萎蔫率,筛选出的这三个指标可作为水稻苗期抗旱鉴定综合指标。2.根据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结果,利用该群体已建立的遗传图谱,对包括最大根长、根基粗和萎蔫率等共10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试验发现在干旱环境下,8个性状共定位到16个QTLs,最大根长、根基粗和萎蔫率这3个性状分别检测到3个、1个和4个QTLs。最大根长的qMRL-4和qMRL-7的加性效应为负值,说明这2个QTLs均来自于东乡野生稻,其总贡献率为11.87%。影响根基粗的QTL(qBRT-7)位于第7染色体的RM11~RM18标记区域内,其加性效应为负值,贡献率为24.11%,表明该位点来自于“东野”并且可能是个主效QTL。萎蔫率的4个QTLs,分别位于第1、7和11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均为正值,其他苗期性状的大部分QTLs加性效应值也为正值,说明这些位点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亲本协青早B,可能是由其自身遗传控制的。3.采用传统干旱棚田间鉴定法评价了上述群体孕穗期的抗旱性,并测定了参试材料在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下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单株产量等性状值。结果表明,相比于非干旱胁迫环境,水稻的性状值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均有所降低,其中穗长对干旱胁迫表现不敏感,而千粒重对水分胁迫表现为敏感,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均对干旱胁迫表现为极敏感。此外,实验采用隶属函数值和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各株系的抗旱综合值,进一步以抗旱综合值为因变量,9个指标性状值为自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评价孕穗期抗旱性的最优回归方程,筛选出结实率、单株产量和千粒重3个抗旱性鉴定指标。4.试验对群体孕穗期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千粒重等多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32个QTLs位点,分别位于水稻第1、2、3、7、8、9、10、11染色体上。结实率、单株产量和千粒重3个性状分别定位到了4个、2个和8个QTLs,其中qSR-1和qSR-10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41.30%和43.48%,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2.04、-11.97,可能是两个主效QTL。qGWP-1、qGWP-1a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6.17、-5.16,贡献率分别为33.93%和23.35%,也可能是两个主效QTLs,千粒重的QTLs的加性效应均为负值。由此可见,3个性状的大部分QTLs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东野”,可见是东乡野生稻等位基因的表达结果,说明东乡野生稻含有抗旱基因。5.对水稻苗期和孕穗期的抗旱综合值(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35,达到极显着水平,这说明了苗期与孕穗期抗旱性关系密切,并获得了10个在两个时期都表现强抗旱的株系。6.比较分析苗期与孕穗期的QTL定位结果,发现在苗期与孕穗期都存在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现象,而且控制孕穗期相关性状的QTL热点区也是控制苗期相关性状的QTL区域,再次说明了苗期和孕穗期的抗旱性紧密相关。7.初步探讨了强抗旱株系和弱抗旱株系孕穗期水分胁迫下的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各株系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随着干旱加剧而增加,而且抗旱性强的株系增加的幅度大于抗旱性弱的株系。丙二醛含量也随着干旱加剧而增加,但抗旱性强的株系增加幅度小于抗旱性弱的株系。3个生理指标相对值与株系抗旱系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显着相关。

黄勇娣[3](2010)在《小种子“长”成大产业,到底有多难》文中认为“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竟然变成“国外种子博览会”——这一报道,近来引起各界关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是世界上用种量最大的国家,但国内种源产业显然跟不上“世界的脚步”。目前,国外种子公司正纷纷进入中国,收购国内种子企业,“洋种子”在国内土地上遍地开花?

记者 黄勇娣[4](2008)在《“绿色超级稻”在沪育新株》文中研究表明本报讯(记者 黄勇娣)目前,我国10多个省市的科学家正携手开展“绿色超级稻”研究,力争尽早实现水稻生产“基本不打农药、大量少施化肥、节水抗旱”的目标。记者近日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获悉,该中心不仅在全世界率先培育出“绿色超级稻”的节水抗旱稻系列组合,其中“

朱献果[5](2008)在《新株型(NPT)水稻光合特征不同改良途径及其效果》文中研究指明新株型(New Plant Type,NPT)水稻是国际水稻研究所历经10多年培育出来的一类水稻新品种,其目标是把水稻产量潜力在目前的基础上提高30%~50%。根据大田栽培试验,NPT水稻的株型在形态选择上基本达到了设计目标,但是由于抗旱能力差、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Pn)较低,产量优势没有体现出来。针对这两大问题,本研究利用耐旱性强、光合速率高的野生稻资源(O. longistaminata)与NPT水稻远缘杂交后代,进行抗旱、生育期和光合作用的改善;对在北京地区能够完成其生育期的抗旱植株进行C4转基因,分别将玉米、甘蔗PEPC基因导入其中,进一步改善光合作用。测定了远缘杂交后代和转基因植株的光合作用及相关的生理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远缘杂交BC2F3代群体在北京地区旱地筛选,得到6株能正常生长并完成发育期的植株。对其后代群体继续进行筛选,在BC2F7获得了抗旱能力增强、最大光合速率达到33.2μmol·m-2·s-1的植株。2、按光合速率参数差异显着性(P<0.05),将远缘杂交BC2F7代群体分成五类:高光合组、较高光合组、中光合组、较低光合组和低光合组,其中高光合组、低光合组占整个群体的比重最大。相关分析表明:高光合组和低光合组中Pn与表观羧化效率(ACE)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3、同比,NPT旱稻CO2补偿点比对照(旱297)降低27.6%,ACE提高23.9%,表观量子效率(AQY)提高21.8%。具有在强光和低大气CO2浓度下高效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为远缘杂交NPT旱稻高产优势奠定了一定的光合生理基础。4、通过对农杆菌介导法的培养基、碳源浓度、菌液浓度及干燥处理愈伤等步骤的优化,提高抗性愈伤发生率最高达20倍以上,显着提高了分化率。通过Southern检测分析发现外源PEPC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植株中,在后代中稳定遗传并符合孟德尔分离比率。5、转玉米PEPC基因T0代植株表现出较高的表达效率,49株转基因植株中48.9%的植株PEPC活性为CK(未转基因植株)的15~20倍,其活性最高可达到CK的29倍;转甘蔗PEPC基因T0代植株,表达效率较低,在42株转基因植株中45.2%的植株PEPC活性为CK (未转基因植株)的4~6倍,个别植株PEPC活性增加10倍以上。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变化,可溶性糖含量有所增加。6、对转PEPC基因植株Pn的测定发现,随着PEPC活性的增加,Pn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两者的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水平。转甘蔗PEPC基因T1代植株在不同光强下的Pn均高于CK(未转基因植株),尤其在大于1500μmol·m-2·s-1的强光下转基因植株Pn仍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周永国[6](2008)在《利用anti-waxy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及杂交粳稻“闵优香粳”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水稻科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水稻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综述了杂交水稻的发展及水稻性状改良研究进展,这些重要进展给杂交水稻育种在品质改良和抗性提高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进一步显现了杂交水稻发展的良好前景。在影响稻米食味品质各项指标中,直链淀粉含量是一项最重要的指标。“闵优香粳”是由上海市闵行区种子公司于2000年用261S与W香99075配组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香型两系杂交晚粳新品种,也是目前上海唯一推广的两系杂交稻,但是就直链淀粉含量而言,“闵优香粳”杂交稻的直链淀粉含量为18.5%,未能达到农业部部颁的一级优质米标准。本研究以由本实验室将anti-waxy基因导入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获得的6个共转化子的T1代种子为研究材料,对转基因后代植株进行目的基因PCR检测,筛选纯合转基因后代,经过3代的筛选得到3个转基因纯合株系。采用TAIL-PCR技术,扩增出4个转基因株系T3代植株中T-DNA侧翼序列。分析了5个转基因株系与对照未转基因261S的自交结实率及3个纯合转基因株系与W香99075杂交结实率,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与对照的自交结实率和杂交结实率都没有显着性差异,这说明了anti-waxy基因整合到受体水稻261S后,没有对受体水稻的正常结实产生不利的影响。分析了转基因水稻T4代种子与对照261S水稻的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及其与原恢复系W香99075杂交F2代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有4个转基因261S株系T4代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比较呈极显着差异;有2个转基因株系杂交稻F2糙米直链淀粉含量与对照存在极显着差异。由此可见,我们已经获得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的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食味品质可能已被改良的新型“闵优香粳”杂交稻。本研究中我们还获得了植株矮化且剑叶较短的261S水稻突变体,它是由261S水稻成熟胚在离体组织培养过程中突变获得的。经2代常规种植观察显示,其各种农艺性状已经稳定。我们分别对矮化株系和对照261S水稻株高、穗尖与叶尖之间距离及剑叶长等性状进行记录及差异显着性分析,发现矮化株系与转基因对应编号的非矮化转基因261S株系及未转基因的261S植株都有极显着性差异。在植株高度上,矮化株系比261S对照平均降低约10cm;261S水稻植株穗尖与叶尖之间的距离约为11cm,而矮化株系的穗尖与叶尖之间的距离仅约3cm。在大田种植中,能明显看出矮化株系的上半穗浮于叶片表面,形成“叶上禾”状态。在进行大田杂交制种时,这有利于父本的花粉不受剑叶的遮挡而更容易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从而有可能大大提高杂交授粉率、获得更多的杂交种子。因此,这个矮化及短剑叶突变株系在以后的杂交育种中将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从制种过程分析,两系杂交稻配组自由,普通常规稻都可以作为恢复系进行杂交制种。因此在两系杂交稻育种研究中,母本的培育比父本更重要。尽管人们也可以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对两系不育系的各种性状进行改良,但是,利用杂交技术改良两系不育系水稻的品质,一是所需的时间较长,同时要求保持原来水稻品种作为不育系所应该具备的特性也是比较困难的。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离体组织培养,已成功获得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和植株矮化及剑叶较短两种不同类型的两系不育系新品系,为今后培育新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任荃[7](2007)在《种源服务 小土地“长”出大农业》文中认为如果单从GDP、人均拥有耕地等指标来考量,上海农业所占的比例和数量都是很小的,因此一直有“大城市、小农业”一说。但上海农业各级系统始终不忘科技兴农,常年注重对农业的科技投入,逐步形成了以优质的种质资源带动农业发展的新格局,硬是在很小的土地上“长”出了大农业。

黄勇娣[8](2006)在《沪育旱稻内地大面积推广》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选育的旱优2号、旱优3号,今年在浙江义乌等地推广的1200多亩稻田日前收割完毕,亩产量达550公斤—600公斤,高于大面积种植的普通杂交水稻。这意味着上海节水抗旱稻首次在国内大面积推广示范成功。 据介绍,自2004年世界首例杂交旱稻在沪诞生?

腊红桂[9](2004)在《稻作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抗除草剂基因的遗传转化》文中提出稻作抗旱的遗传机理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以一套水、旱杂交而形成的重组自交系RIL2F6群体为供试材料,探索了两种抗旱性评价方法用于群体抗旱性评价的可行性,以及抗旱性、部分形态性状、产量相关性状、生理性状的群体表现:并利用此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15个SSR分子标记的连锁图,把这些抗旱相关性状定位到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点,详细地比较了水、旱两种环境下定位结果的差异;利用已构建的分子标记连锁图,对群体的稻苗出土能力和地下茎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QTL定位:为解决旱稻栽培过程中的除草问题,用基因枪法把抗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了4个旱稻栽培品种。对稻作抗旱和抗除草剂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解决旱稻生产过程遇到的抗旱性和草荒两大问题。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 研究了抗旱性、抗旱相关农艺和生理性状在群体的表现,发现部分性状明显受旱稻亲本毫格劳的遗传影响,群体在水、旱两种环境的适应性均得到了改善;水旱产量比值法和目测抗旱性评分法均可用于此群体的抗旱性评价,用前者评价抗旱性对产量是一种正向选择,而用后者评价抗旱性对营养体的直观抗旱性表现是一种正向选择作用。(2) 地下茎对稻苗的出土能力有重要影响,长且粗壮的地下茎有利于提高5cm播种深度下的出苗率;群体中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稻苗出土方式,即依赖长的地下茎出土和粗壮的苗茎基出土,它们均有利于出苗,并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各定位到1个影响地下茎长、粗度、茎基粗、出苗率的OTL。(3) 利用此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15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定位了旱地环境下根系性状的QTL和水、旱两种环境下地上部形态、产量、生理性状的QTL,8个根系性状共检测到23个QTL,分布在第2、 3、 4、 6、 9染色体上;旱地环境下16个地上部性状共定位到25个QTL,水田环境下9个地上部性状共定位到16个QTL,其中根系性状的QTL有明显集中分布的趋势,同一性状在水、旱两种环境下检测出的QTL的数目和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差别很大,表明两种环境下有不同的QTL对同一性状起作用。(4) 用基因枪法成功地把抗除草剂基因bar导入了4个优良旱稻品种,获得了大量转基因抗性植株。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旱稻的基因组:发现了山梨醇能够明显促进愈伤组织的分化:抗性愈伤组织筛选和分化时的PPT浓度分别为20mg/L和1mg/L时能高效率地获得转基因植株;对T0、 T1、 T2代转基因株系的性状表现进行了系统的考查,发现了各种类型的性状变异。 bar基因的成功导入为培育抗除草剂旱稻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稻作的抗旱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性状,与多种因素有关;对抗旱性的研究就是解析这些因素对干旱胁迫的反应表现和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过程。实验所获得的结论和大量中间材料将为深入探索稻作的抗旱机理和培育改良旱稻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二、世界首例杂交旱稻在沪诞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首例杂交旱稻在沪诞生(论文提纲范文)

(1)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与不同类型杂草稻F1、F2、F3的适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全球范围内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
        1.1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2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发展现状
    2 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
        2.1 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定义与内容
        2.2 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内容
    3 转基因作物潜在生态风险的科学评价
        3.1 生态风险评价的原则
        3.2 基因漂移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研究
        3.3 转基因向作物野生/杂草近缘种基因漂移的研究
    4 杂交后代的适合度研究
        4.1 适合度的定义、衡量方法
        4.2 影响转基因作物和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适合度的因素
    5 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潜在环境安全风险评估
        5.1 栽培稻与杂草稻
        5.2 转基因从栽培稻向杂草稻的基因逃逸
        5.3 转基因水稻与杂草稻杂交后代的适合度研究进展
第二章 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Y0003与不同类型杂草稻F1的适合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F1的草铵膦抗性测定
        2.2 不同种植方式下F1各项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3 不同除草剂处理方式下F1各项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4 不喷施草铵膦情况下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5 喷施草铵膦情况下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6 F2种子休眠性的测定
        2.7 F2种子活力保存时间的测定
    3 讨论
第三章 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Y0003与不同类型杂草稻F2的适合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F2代的抗性分离规律测定
        2.2 不同种植方式下F2各项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3 不同除草剂处理方式下F1各项适合度指标比较
        2.4 不喷施草铵膦情况下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5 喷施草铵膦情况下F2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6 F3种子休眠性的测定
        2.7 F3种子活力保存时间的测定
        2.8 F2与F1各项适合度指标比较
        2.9 F2结实率分离情况统计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Y0003与不同类型杂草稻F3的适合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F3代的草铵膦抗性分离比测定
        2.2 种植方式对F3各项适合度指标的影响
        2.3 不同除草剂处理方式对F3各项适合度指标的影响
        2.4 不喷施草铵膦情况下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5 喷施草铵膦情况下F3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6 F3与F2各项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7 F3结实率分离情况统计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86B与不同类型杂草稻F3的适合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F3的抗性分离规律测定
        2.2 种植方式对F3各项适合度指标的影响
        2.3 除草剂处理方式对F3各项适合度指标的影响
        2.4 不喷施草铵膦情况下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5 喷施草铵膦情况下F3各适合度指标的比较
        2.6 F3(86B)结实率分离情况统计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东乡野生稻抗旱鉴定指标的筛选和QTL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抗旱性评价
        1.1.1 抗旱性概念及其机制
        1.1.2 抗旱性的鉴定方法
        1.1.3 抗旱鉴定指标
        1.1.4 抗旱性鉴定指标的评价方法
    1.2 水稻抗旱性QTL定位
        1.2.1 QTL定位的原理
        1.2.2 分子标记
        1.2.3 QTL定位的群体
        1.2.4 QTL定位方法
        1.2.5 水稻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1.3 水稻抗旱基因克隆与遗传表达研究
    1.4 水稻抗旱育种展望
    1.5 本研究提出的背景、研究目标及内容
        1.5.1 本研究提出的背景
        1.5.2 本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东乡野生稻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水分胁迫下参试材料表型性状的表现
        2.3.2 各单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2.3.4 主成分分析
        2.3.5 抗旱性综合评价
        2.3.6 抗旱性鉴定指标筛选
    2.4 讨论
        2.4.1 水稻抗旱性综合评价方法
        2.4.2 水稻苗期综合抗旱性指标筛选
第三章 东乡野生稻苗期抗旱性QTL定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苗期耐旱性鉴定
        3.2.3 相关性状的测定方法
        3.2.4 苗期耐旱性QTL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亲本和株系的苗期耐旱性表现
        3.3.2 干旱胁迫下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布直方图
        3.3.3 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3.3.4 苗期主要表型性状的QTL定位及效应分析
    3.4 讨论
        3.4.1 苗期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结果
        3.4.2 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QTL
        3.4.3 与前人苗期抗旱QTL结果的比较
第四章 东乡野生稻孕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材料种植
        4.2.3 产量性状调查
        4.2.4 数据处理及评价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水分胁迫对BIL群体产量性状的影响
        4.3.2 各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4.3.3 主成分分析
        4.3.4 抗旱性综合评价
        4.3.6 抗旱性鉴定指标
    4.4 讨论
        4.4.1 水分胁迫对水稻性状影响
        4.4.2 水稻孕穗期综合抗旱性指标筛选
        4.4.3 东乡野生稻抗旱基因挖掘
第五章 东乡野生稻孕穗期抗旱性QTL定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田间试验及相关性状的调查
        5.2.3 孕穗期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5.3 结果与分析
        5.3.1 BIL群体及亲本耐旱性表现
        5.3.2 干旱胁迫下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布直方图
        5.3.3 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5.4 讨论
        5.4.1 孕穗期抗旱相关性状QTL的定位结果
        5.4.2 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QTL
        5.4.3 与前人定位结果比较
第六章 水稻苗期与孕穗期抗旱性的关联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水稻苗期抗旱性和孕穗期抗旱性的比较
        6.3.2 苗期和孕穗期抗旱QTL定位比较
    6.4 讨论
第七章 东乡野生稻孕穗期生理生化特性与抗旱性关系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供试材料
        7.2.2 田间试验
        7.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7.2.4 统计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正常水分处理、水分胁迫处理的实际产量及抗旱性评定
        7.3.2 可溶性糖含量
        7.3.3 脯氨酸含量
        7.3.4 丙二醛含量
        7.3.5 各株系生理生化特性与其抗旱性的相互关系
    7.4 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1.1 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8.1.2 苗期抗旱性QTL定位
        8.1.3 孕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8.1.4 孕穗期抗旱性QTL定位
        8.1.5 苗期与孕穗期抗旱性的相关性
        8.1.6 孕穗期抗旱生理机制的研究
    8.2 创新点
        8.2.1 研究材料创新
        8.2.2 研究方法创新
        8.2.3 研究结果有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主要论文

(5)新株型(NPT)水稻光合特征不同改良途径及其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合作用与水稻产量
    1.2 水稻光合速率的遗传控制
    1.3 NPT 水稻的研究与现状
        1.3.1 育种背景
        1.3.2 大田表现
    1.4 NPT 水稻的生理改良
        1.4.1 野生稻高光效资源的利用
        1.4.2 C_4 高光效资源的利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远缘杂交后代的光合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测定项目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NPT 水稻抗旱植株的选择
        2.2.2 远缘杂交 BC_2F_6 代群体的光合速率
        2.2.3 远缘杂交BC_2F_7 代群体的光合速率
        2.2.4 远缘杂交BC_2F_7 代群体光合参数正态验证
        2.2.5 远缘杂交 BC_2F_7 代光合参数间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2.2.6 远缘杂交 BC_2F_7 代群体光合参数分组
        2.2.7 远缘杂交 BC_2F_7 代高光合组植株的光曲线
        2.2.8 远缘杂交 BC_2F_7 代高光合组植株的CO_2 补偿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_4 型 PEPC 在 NPT 旱稻中的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培养基配方
        3.1.3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NPT 旱稻
        3.1.4 转基因植株叶片 DNA 的提取
        3.1.5 标记基因Hyg 的 PCR 检测
        3.1.6 目的基因PEPC 的PCR 检测
        3.1.7 目的基因Southern 杂交检测
        3.1.8 转基因植株叶片 PEPC 活性的测定
        3.1.9 转基因植株的光合参数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NPT 旱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苗的培养
        3.2.2 适用于NPT 旱稻愈伤组织的培养基
        3.2.3 适用于NPT 旱稻愈伤组织的碳源浓度
        3.2.4 适用于NPT 旱稻愈伤组织的侵染菌液浓度
        3.2.5 转基因NPT 旱稻植株的分子鉴定
        3.2.6 转基因植株叶片的PEPC 活性
        3.2.7 转基因植株的光合参数
        3.2.8 转基因植株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3.2.9 转基因 NPT 旱稻 T_0代种子的发芽试验
        3.2.10 转甘蔗 PEPC 基因NPT 旱稻 T_1 代群体光合参数正态验证
        3.2.11 转甘蔗 PEPC 基因NPT 旱稻 T_1 代群体光合参数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3.2.12 转甘蔗 PEPC 基因T_1 代高光效植株的光曲线
        3.2.13 转甘蔗 PEPC 基因T_1 代高光效植株的 CO_2 补偿点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NPT 水稻的光能利用率
    4.2 远缘杂交改良途径
    4.3 C_4 转基因改良途径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利用anti-waxy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及杂交粳稻“闵优香粳”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杂交水稻的发展及水稻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摘要
    前言
    1. 我国水稻分布概况
    2. 杂交水稻的发展
        2.1 三系法
        2.2 两系法
        2.3 一系法
        2.4 超级稻
    3. 水稻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3.1 品质性状
        3.1.1 碾米品质性状的遗传
        3.1.2 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
        3.1.2.1 粒型
        3.1.2.2 垩白
        3.1.3 蒸煮食昧品质性状的遗传
        3.1.3.1 直链淀粉含量
        3.1.3.2 胶稠度
        3.1.3.3 糊化温度
        3.1.3.4 香味
        3.1.4 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
        3.1.4.1 蛋白质含量
        3.1.4.2 脂肪含量
        3.2 抗虫
        3.2.1 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基因
        3.2.2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3.2.3 植物凝集素基因
        3.2.4 其它抗虫基因
        3.3 抗病
        3.3.1 白叶枯病
        3.3.2 稻瘟病
        3.3.3 纹枯病
        3.3.4 水稻条纹叶枯病
        3.4 抗逆
        3.4.1 耐盐
        3.4.1.1 脯氨酸
        3.4.1.2 海藻糖
        3.4.1.3 甜菜碱
        3.4.1.4 糖醇
        3.4.2 抗旱
        3.5 抗除草剂
    4. 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 利用anti-waxy 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2615 水稻及杂交粳稻“闵优香粳”稻米直链淀粉含量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试验材料
        1.2 质粒
        1.3 1/2 MS 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筛选含anti-waxy 基因植株及纯合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2.2 水稻植株总 DNA 的提取
        2.3 转基因植株的PCR 检测
        2.3.1 转基因植株中anti-waxy 基因的PCR 分析
        2.3.2 含anti-waxy 基因植株gus 基因的PCR 分析
        2.3.3 含anti-waxy 基因植株hpt 基因的PCR 分析
        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3.4.1 凝胶的制备
        2.3.4.2 加样及进行电泳
        2.4 转基因T3 代植株含anti-waxy 基因的T-DNA 侧翼序列分析
        2.4.1 引物设计
        2.4.2 TAIL-PCR 扩增
        2.4.3 TAIL-PCR 产物回收和测序
        2.4.4 序列的比较与分析
         2.5 转基因两系不育系 261S 水稻自交留种、杂交制种以及 F2 杂交种子的获得
        2.5.1 自交留种及自交结实率分析
        2.5.2 杂交制种及异交结实率分析
        2.5.3 F_2 杂交种子的获得
        2.6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6.1 直链淀粉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2.6.2 转基因T-4 代2615 水稻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6.3 杂交后代F_2 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7 矮化两系不育系2615 新品系的获得
        2.7.1 大田种植农艺性状稳定性观察
        2.7.2 突变体矮化及短剑叶性状与anti-waxy 基因共分离分析
        2.7.3 数据调查
        2.7.4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结果与分析
        1. 转基因水稻植株PCR 分析及转基因纯合材料的获得
        1.1 只含有anti-waxy 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的获得
        1.2 筛选只含有anti-waxy 基因的纯合转基因后代
        2. 转基因T3 代植株中含anti-waxy 基因T-DNA 侧翼序列分析
        3. 转基因2615 水稻自交结实率及异交结实率分析
        3.1 自交结实率分析
        3.2 异交结实率分析
        4. 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4.1 T_4 代转基因2615 水稻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4.2 含有anti-waxy 基因的杂交稻植株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4.2.1 F_1 代植株anti-waxy 基因的PCR 分析
        4.2.2 F_2 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5. 矮化两系不育系2615 新品系的获得
        5.1 大田种植稳定性观察结果
        5.2 矮化突变性状与anti-waxy 基因共分离分析
        5.3 相关性状的统计分析
    讨论
        1. 降低两系不育系2615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改良“闵优香粳” 杂交稻米的食味品质
        2. 转基因安全性
        3. 不同整合位点anti-waxy 基因对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4. 矮化两系不育系 261S 新品系的获得
致谢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
研究成果
附件

(9)稻作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抗除草剂基因的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遗传作图和QTL定位在稻作数量性状研究上的作用
    2 植物遗传标记技术的发展
        2.1 形态标记
        2.2 细胞学标记
        2.3 生化标记
        2.4 DNA标记
    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1 作图群体的建立
        3.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统计学原理
        3.3 DNA标记分离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4 QTL定位、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克隆
        4.1 QTL定位的统计计算方法
        4.1.1 方差分析法(Analysisofvariance,ANOVA)
        4.1.2 区间作图法(Intervalmapping,IM)
        4.1.3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intervalmapping,CIM)
        4.1.4 混合线性模型方法(Mixedmodelapproaches,MMA)
        4.2 QTL的初级定位
        4.3 QTL的精细定位
        4.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4.5 基于标记图谱基础上的基因克隆
    5 稻作抗旱机理及研究进展
        5.1 植物抗旱的机制
        5.1.1 形态结构与抗旱性
        5.1.2 生理生化变化与抗旱性
        5.1.3 抗旱性的遗传控制
        5.2 稻作抗旱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5.2.1 稻作抗旱研究的重要性
        5.2.2 我国旱稻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5.3 稻作抗旱性评价指标
        5.3.1 形态指标
        5.3.2 生理生化指标
        5.3.3 产量指标
        5.3.4 目测抗旱性评价指标
    6 稻作抗旱性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6.1 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6.2 生理生化性状的QTL定位
        6.3 QTL定位技术在稻作抗旱研究上的作用和意义
    7 早稻抗除草剂的遗传转化
        7.1 植物基因转化技术的发展简史
        7.1.1 单子叶植物的基因转化方法
        7.1.2 水稻基因转化的发展简史
        7.2 基因枪转化系统
        7.3 抗除草剂转基因研究进展
        7.3.1 获得抗除草剂作物的策略
        7.3.2 bar基因的抗除草剂作用原理及应用
        7.3.3 bar基因在水稻中的研究及应用
        7.3.3.1 作为遗传转化的选择标记基因
        7.3.3.2 控制杂草
        7.3.3.3 快速检测和提高杂交稻制种纯度
        7.4 旱稻转bar基因的意义及可行性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重组自交系群体抗旱相关性状的表现及与抗旱评价方法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材料的种植方案、评价和考查方案
        1.2.1 水旱产量比值和目测抗旱性评分材料的种植方案及考查方法
        1.2.1.1 水旱产量比值材料的种植和考查方案
        1.2.1.2 目测抗旱性评分材料的种植方案及考查方法
        1.2.1.3 抗旱性评价期间的土壤含水量监测
        1.2.2 抗旱相关形态、产量、生理性状的种植和考查方案
        1.2.2.1 根系性状的种植与考查方案
        1.2.2.2 产量相关性状及地上部性状的考查
        1.2.2.3 旱地叶片中脉粗和叶肉厚的考查
        1.2.2.4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考查
        1.2.2.5 旱地叶片水势的考查
        1.2.2.6 叶片渗透势的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旱性评价方法和性状的群体表现
        2.1.1 水旱产量比值和目测抗旱性评分的表现
        2.1.1.1 群体水早产量比值和目测抗旱性评分的分布表现
        2.1.1.2 两种抗旱性评价结果在群体、双亲、两个F_1间的比较
        2.1.2 旱地单株粒重和草重的表现
        2.1.3 抗旱评价期间的土壤含水量值
        2.2 抗旱性相关的形态、产量、生理性状的群体表现
        2.2.1 旱地环境下群体的根系性状表现
        2.2.1.1 根系性状的分布表现
        2.2.1.2 根系性状及相关地上部性状与双亲、F_1、 中亲值的比较
        2.2.1.3 根系性状及相关地上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2.1.4 根系性状间的通径分析
        2.2.2 群体的产量相关性状和形态性状的表现
        2.2.3 群体叶片中脉粗和叶肉厚的表现
        2.2.4 群体叶片相对含水量的表现
        2.2.5 部分株系叶片水势的变化规律
        2.2.6 叶片渗透势的群体表现
        2.3 抗旱性评价指标和性状与抗旱相关形态、产量、生理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4 单株粒重和单株草重与抗旱相关形态、产量、生理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群体内株系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3 小结
    4 讨论
第三章 重组自交系RIL_2F_6群体地下茎的表现及相关性状QTL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种植方案
        1.2 性状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IL_2F_6群体在不同播种深度下的出苗率表现
        2.2 RIL_2F_6群体地下茎长度、粗度和株高、茎基粗的表现及两种幼苗出土方式的比较
        2.2.1 2cm和5cm播种深度下地下茎的长度、粗度及株高、茎基粗的综合表现
        2.2.2 2cm和5cm播种深度下地下茎的长度、粗度及株高、茎基粗的相关关系
        2.2.3 5cm播种深度下稻苗的两种不同的出土方式
        2.2.4 两种稻苗出土类型群体与双亲、F1在两种播种深度下性状间的比较
        2.2.5 两种稻苗出土类型群体的比较及对幼苗出土的作用
        2.3 5cm播种深度下稻苗出土相关性状的分布和QTL定位
        2.3.1 5cm播种深度下地下茎度、粗度、茎基粗、株高、出苗率的分布表现
        2.3.2 5cm播种深度下稻苗出土相关性状QTL定位
    3 小结
    4 讨论
        4.1 地下茎在旱地条件下对稻苗出土的作用
        4.2 稻苗出土方式的遗传控制
第四章 稻作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表型数据的收集、整理
        1.1.1 供试材料
        1.1.2 种植方案、性状考查及表型数据的收集、整理
        1.2 基因型数据的收集
        1.2.1 各株系总基因组DNA的提取-小量CTAB提取法
        1.2.2 双亲间分子标记多态性的筛选
        1.2.3 SSR扩增及电泳实验步骤
        1.2.4 分子标记数据的收集
        1.3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及QTL定位
        1.3.1 基因型数据和表型数据的初步整理
        1.3.2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
        1.3.3 QTL定位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电泳结果
        2.2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2.3 抗旱性相关的农艺性状和生理性状的QTL定位
        2.4.1 根系及部分地上部性状的QTL定位
        2.4.2 根系及部分地上部性状QTL定位结果的比较和总结
        2.4.3 水田、旱地两种环境下产量相关性状、部分地上部形态性状的QTL定位
        2.4.4 两种环境下产量相关性状、部分形态性状QTL定位结果的比较和总结
        2.4.5 叶片中脉粗、叶肉厚、叶片渗透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的QTL定位结果
        2.4.6 叶片中脉粗、叶肉厚和叶片渗透势的QTL定位结果的比较和总结
    3 小结
    4 讨论
第五章 旱稻抗除草剂的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早稻品种的幼胚培养和分化
        1.1.1 供试材料
        1.1.2 幼胚愈伤组织的合适诱导、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1.1.3 愈伤组织的合适PPT筛选浓度的测定
        1.1.4 观察和记录
        1.2 愈伤组织的基因枪转化
        1.2.1 转化质粒
        1.2.2 转化粒子制备
        1.2.3 受体材料的准备
        1.2.4 轰击
        1.2.5 转化愈伤组织的筛选和分化
        1.3 再生植株bar基因的分子检测及除草剂抗性表现
        1.3.1 植株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1.3.2 再生植株bar基因的PCR检测
        1.3.3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blot检测
        1.3.4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抗性表现
        1.4 田间转基因抗性植株的性状变异调查
        1.4.1 T_0代植株的性状变异调查
        1.4.2 T_0代株系的性状变异调查
        1.4.3 T_2代株系的种植和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频率和合适的PPT筛选、分化浓度的确定
        2.1.1 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频率和生长状况
        2.1.2 愈伤组织的合适PPT筛选、分化浓度
        2.2 转化愈伤组织的PPT筛选、分化浓度的确定及幼苗的再生
        2.3 再生植株bar基因的分子检测结果和除草剂抗性表现
        2.3.1 再生植株的bar基因PCR扩增检测
        2.3.2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mblot检测
        2.3.3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抗性表现和农艺性状考查
        2.4 田间转基因植株的农艺性状变异
        2.4.1 T_0代转基因抗性植株的性状变异特点
        2.4.1.1 T_0代转基因抗性植株性状变异表现
        2.4.1.2 T_0代转基因抗性植株变异性状间的相关性
        2.4.2 T_1代转基因抗性植株的性状变异
        2.4.2.1 T_1代植株的主要变异类型
        2.4.2.2 早稻297主要变异性状的分析
        2.4.2.3 早稻297同一株系内主要变异性状的分析
        2.4.2.4 旱稻10号、旱稻502的变异特点
        2.4.3 T_2代转基因抗性植株的变异表现
    3 小结
    4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世界首例杂交旱稻在沪诞生(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与不同类型杂草稻F1、F2、F3的适合度研究[D]. 刘胜男.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2]东乡野生稻抗旱鉴定指标的筛选和QTL定位研究[D]. 付学琴.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5)
  • [3]小种子“长”成大产业,到底有多难[N]. 黄勇娣. 解放日报, 2010
  • [4]“绿色超级稻”在沪育新株[N]. 记者 黄勇娣. 解放日报, 2008
  • [5]新株型(NPT)水稻光合特征不同改良途径及其效果[D]. 朱献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6]利用anti-waxy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及杂交粳稻“闵优香粳”稻米直链淀粉含量[D]. 周永国. 上海师范大学, 2008(12)
  • [7]种源服务 小土地“长”出大农业[N]. 任荃. 文汇报, 2007
  • [8]沪育旱稻内地大面积推广[N]. 黄勇娣. 解放日报, 2006
  • [9]稻作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抗除草剂基因的遗传转化[D]. 腊红桂.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世界上第一株杂交水稻在上海诞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