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TFT“人”陷阱

中国的TFT“人”陷阱

一、中国TFT“人力”陷阱(论文文献综述)

宗德媛,朱炯,李兵[1](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王关栋[2](2021)在《高k Er2O3在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处理和信息呈现的要求越来越高。场效应晶体管,作为芯片和显示面板的基础功能元件,因此成为重要的的研究对象。金属氧化物由于其稳定的物化性能和便于合成的技术优势,受到科研界的广泛关注,并应用于诸多领域。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应用于场效应晶体管,相比于传统的非晶硅FET,有利于实现低成本、高迁移率电子器件;将金属氧化物绝缘体应用于FET,与传统的二氧化硅FET相比,在更小的厚度的同时,具有低功耗、低漏电的性能优势。薄膜晶体管由于其结构简单、性能优异,且在平板显示行业应用广泛,因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论文利用低成本的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将氧化铒分别应用于薄膜晶体管的介电层和半导体层,制备高性能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应用,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利用溶胶凝胶法,制作Er2O3高k介电层,对薄膜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将其应用于In2O3薄膜晶体管。通过调节Er2O3薄膜的制备温度,有效的控制TFT器件的电学性质。经测试对比发现,在Er2O3介电层薄膜的退火温度为600摄氏度时,得到最佳的TFT性能。最后,将其应用于逻辑反相器,展现出良好的逻辑反向功能。实现具有低压低功耗特性的薄膜晶体管。第二部分,利用溶胶凝胶法,采用低浓度Er2O3掺入SnO2半导体薄膜,抑制SnO2中的氧空位,增加杂质散射,并将其应用于薄膜晶体管。经对比发现,Er2O3掺杂浓度为2%的SnO2TFT具有最优的综合性能,并将其应用于反相放大器。实现具有无铟,环保和低成本特性的薄膜晶体管。第三部分,基于2%Er2O3掺杂的SnO2半导体层,制备电解质型突触晶体管,并研究该晶体管的一系列突触行为。该研究实现了低成本溶胶凝胶法制备SnO2环保低功耗神经突触晶体管,为进一步实现卷积神经网络提供了硬件支持。

马丽[3](2020)在《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影响因素。然而,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创造性毁灭和知识爆炸式增长加剧了企业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致使众多企业选择了同时与多个伙伴建立联盟关系,构建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联盟网络——联盟组合,力图达到突破资源约束和降低创新风险,进而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目的。事实上,联盟组合的创新效应能否实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对焦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最为复杂和不确定。因此,构建与企业战略和能力以及组织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联盟组合对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虽然勾勒出了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给企业创新带来影响的大致轮廓,并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联盟组合节点特征、关系特征和结构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但是,现有研究鲜有建立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的多维分析框架,且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机制与作用情景也尚缺乏深入的探究和一致的结论,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研究也十分匮乏。立足于现实与理论背景,本文确立了“企业应该构建怎样的联盟组合才能有效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研究主题。围绕这一研究主题,本文深入探讨了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究竟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二是企业如何在不同的情景下构建合适的联盟组合来提升创新能力;三是企业如何动态调整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以持续地提高创新能力。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组织学习理论、权变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联盟组合网络“伙伴多样性–联结强度–网络规模”三维特征分析构架,建立了包含组织学习的中介效应模型、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效应模型的理论假设,并运用结构方程法、多元层次回归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了验证,最终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联盟组合网络特征通过组织学习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分析了有关企业的问卷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两个中介变量在伙伴多样性与联结强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在网络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联盟组合网络特征通过影响企业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进而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2)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在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对组织学习的作用机制中发挥调节作用。本研究运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分析企业问卷数据的结果表明,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联盟组合伙伴多样性、联结强度和企业探索性学习之间的关系,负向调节联盟组合伙伴多样性、网络规模和企业利用性学习之间的关系;技术战略导向正向调节联盟组合伙伴多样性、网络规模和企业探索性学习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联盟组合伙伴多样性、联结强度、网络规模和企业利用性学习之间的关系。(3)组织学习平衡与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动态的匹配可以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本研究运用纵向单案例分析法,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追赶为研究背景,分析了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在二次创新过程中的技术追赶历程。研究发现,在焦点企业的二次创新过程中,随着企业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由小规模、低多样化程度和弱强交替网络向大规模、高多样化程度和二重网络演化,动态调整组织学习平衡模式由间断型平衡向双元型平衡转变,如果能够由此实现长期的组织学习混合平衡,将有利于后发企业实现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与有效赶超。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做出了以下理论贡献:(1)揭示了组织学习是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企业如何在联盟组合中提高创新能力的难题。通过揭示联盟组合网络特征通过组织学习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机制,明晰了组织学习的开展情况是企业从蕴含在联盟组合中的资源中提取创新价值的关键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联盟组合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在联盟组合中究竟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推动了依托联盟组合开展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理论研究的深入,拓展了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视角。(2)同时考虑外部环境特性和内部组织特性对联盟组合创新效应发挥的情景作用,对企业根据不同的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构建有效的联盟组合网络和组织学习模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对企业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组织学习的调节效应的明确,为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特点和内部技术战略,有效调整联盟组合配置以实现相应的组织学习目标,进而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情景视角,丰富了企业通过联盟组合进行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3)探明了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规律,为企业长期通过动态调整组织学习平衡模式与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匹配以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联盟组合中蕴含的资源并不会自动转化成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当企业根据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动态地调整其组织学习模式,才能有效获取网络资源中的创新价值,最终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不竭动力。在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属于后发企业并以二次创新为主要创新模式的现实背景下,揭示在二次创新的动态过程中,在外部环境和技术战略导向的具体变化情况下,焦点企业的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模式和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规律,将有效指引企业在变化中的外部和内部条件下,根据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动态调整组织学习模式,从而持续地推进二次创新演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使得联盟组合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得以纵向拓展,对联盟组合、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理论做出有益的补充。

冯志琼[4](2020)在《腾付通公司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高度普及,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竞争已经愈演愈烈。腾付通公司作为地处华南的持牌支付机构之一,主要服务于母公司的相关产业,公司规模及业务量在行业内处于中等水平。由于近年来公司的发展重心都放在大力开发产品和增加应用场景上,未对业务流程做同步优化,导致业务流程的运行能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本文基于运营管理的流程优化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精益六西格玛理论和方法对腾付通公司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进行改进。首先,基于实地调研和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发现业务流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是入网审核投诉多、业务配置耗时长、风险事件占比高以及流程运营成本高。其次,运用5W1H分析法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审核流程制约多、业务配置流程环节多、风险应对流程不完善以及流程自动化程度低。然后,运用时间陷阱法和ECRS原则针对5W1H分析法的结论,制定分类精简非增值必要审核环节、整合取消非增值必要的业务配置环节、以及完善风险应对流程的改进策略。进而,通过提高线下流程自动化程度的方式,取消业务流转的非必要环节,以提高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的整体效率。论文研究结论表明,通过对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进行上述改进,可以使商户入网审核环节的周期效率提高16.5%,业务配置环节的周期效率提高45%,风险事件发生率减少43%,流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可以为运营部门减少五分之一的人力成本。本文改进策略可在当前业务规模下减少商户入网审核频次、缩短业务配置时间,使流程的人工成本得以降低,并有效控制业务风险。有利于提升支付产品的竞争力,在与行业标杆竞争的过程中占得优势。

缑继辉[5](2019)在《u-PCR及Line Mura在显示面板检测领域的实现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显示行业的不断发展,显示面板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其显示质量,面板的清晰度等指标也要求更高,因此在显示面板的生产行业需要更高效的检测技术。目前LTPS(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简称LTPS,该热源采用准分子为材料,该入射光线经过光学整形系统后,变成一种具有均匀能量的一个光束,该光束照射至一种非晶硅特征结构的玻璃基板表面,当玻璃基板上的各个单元接收到了激光光束的能量照射后,其结构就会改变为多晶硅,该操作过程的操作条件需要在600摄氏度以下才能进行,因此该工艺也被称为了低温多晶硅工艺。)中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已逐渐被广泛作为新技术引入,而对多晶硅检测需要进行电性测试和光学测试,针对电学特性,虽然波光电导衰衰减(即u-PCD:Microwave-photo Conductivity Decay,利用高能量激光激发半导体材质产生电子和空穴对,使用高密度微波进行探测得到材料中少子浓度和复合时间的一种无损测量技术。)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测试少子寿命的技术,但对沉积在玻璃基底上的多晶硅,信号极弱,且稳定性不佳,难以实现载流子浓度的准确测量,也很难判断大世代产线的多晶硅电学性能均一性。通过对设备改进实现的u-PCR(即微波光电导响应:Microwave-photo Conductivity Response,是一种针对显示面板领域的薄膜检测,通过超高频微波反射的方式,探测被短波激光激励的半导体样品的光电导衰减,从而得到样品载流子复合前后浓度的一种无接触的测试方法。)该技术能大大提高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助力显示面板突破大世代检测的瓶颈。随着显示面板向着大尺寸,轻薄化、高分辨率的方向发展,目前主要使用准分子激光退火工艺(即ELA,Excimer Laser Annel)实现快速制备多晶硅薄膜晶体管,但因激光束的拉长和稳定性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缺陷(即Mura)[1]出现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且ELA产生的Mura基本在后段点灯模块才能被发现,历时较长,影响极大。而传统目视检测方法主要依靠检测者的经验和主观感受检测Mura缺陷[2]及评定其等级,这就导致了不同的检测者对同一Mura缺陷的判定结果可能不一致。现有全自动光学检查仪(即AOI,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全称是自动光学检测,是基于光学原理来对生产中遇到的常见缺陷进行检测的设备。)仅能对宏观脏污类Mura进行识别,但对ELA产生的Mura仍束手无策。因此研制一种不受外界条件干扰的准确、快速的Mura缺陷机器视觉检测方法也成为显示面板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对现有AOI设备的改进实现的Line Mura检测技术(即一种通过高清CCD相机以一个特定的角度,使用LED高亮光源对显示面板进行扫描,实时拍摄图像,并针对视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完整的显示平面Mura特征曲线的技术。),实现了对ELA Mura的准确测量和判定,实现了替代人工目视检查的繁琐工序,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面对国内外对OLED屏幕的扩张式需求,国内平板显示行业的相继大规模扩产,而良率较低是目前国内厂商实现量产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良率,就急需一种能够快速检测各工序成膜质量并实时反馈各工序缺陷的技术,全自动ELA评价机制,不仅利用了微波光电导衰响应,能高速准确的测试积淀膜层的各项参数,同时也结合了Line Mura测试,能够实时反馈前工序产生的缺陷,这将推动国内平板显示行业的稳健发展,实现的积极量产和良率提升,有巨大贡献。因此,本文通过对u-PCD关键模块的重新优化,实现并验证了u-PCR技术在显示面板薄膜检测的应用价值,实现了针对ELA工艺的Mura检测模块的模块设计,使得存在于ELA工艺的Mura检测有效率得到大大提升。与此同时,通过探讨u-PCR及Line Mura技术与多晶硅薄膜质量的关系,提出了全新的可应用于显示面板检测领域的全自动多晶硅评级方式,摒弃了人工检测Mura,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是实现了多晶硅质量和电学性能均一性的卓着提升。

徐婷婷[6](2019)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及功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问题古而有之,它是复杂的社会建构,发仓廪以救贫穷,使黎民不饥不寒,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目标;摆脱贫困,实现伟大中国梦,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共同的奋斗目标。新中国的大规模减贫工作始于1978年,四十年来成效显着,尽管如此,“十三五”期间中国的扶贫形势依然严峻,在减少贫困人口总量、降低贫困程度和缓解贫困集中度等方面仍然任重道远,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智慧与决心。随着对贫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贫困度量标准的不断更新,贫困脆弱性(简称“脆弱性”)逐渐走入研究视野:贫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贫困,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贫困脆弱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减少、缓解和应付风险的机制能为穷人所用,他们的贫困脆弱性就会降低。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有25.2%来源于第一产业净收入,而贫困地区农村这一数字更是达到30.1%1。因此,减少、缓解和应对农业风险,稳定农村居民第一产业收入,是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中国的扶贫开发步入攻坚克难和巩固成果的阶段,面临新背景、新挑战,有限的支付能力与较高的风险保障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弱势群体的普惠性实践与精准对接脆弱性人群的特惠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满足贫困脆弱性农户的风险保障需要将成为新时代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的现实要求。在这一系列背景下,具备政策性、保障性和公平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保险领域缓解贫困脆弱性最行之有效的工具之一,其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学术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又有助于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在脱贫攻坚中的定位,使其更好地参与脱贫攻坚。立足于贫困脆弱性,不仅应关注当前的贫困,更应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贫困。本文正是从农业风险冲击下的贫困脆弱性出发,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和功效进行研究的。具体而言,本文由9个章节构成。第1章,导论。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其产生的政策背景、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阐述对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梳理和评述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对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根据研究问题的特性,阐述本文研究的边界,设计研究思路和框架内容,并对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进行说明;最后提出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第2章,相关理论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本文研究的主题之一,普遍存在的农业风险及其导致的贫困脆弱性是可持续脱贫的制约因素之一,需要有效的农业风险管理。由此,农业风险与农业风险管理理论是本文研究的基础之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外部效应和准公共物品属性使其成为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需要对外部效应与准公共物品理论进行了梳理阐述。贫困脆弱性是研究的另一个主题,因而本章从概念演进、与贫困的关系、生成机制、识别框架以及测度方法等方面阐述贫困脆弱性理论;并对效用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进行了阐述。本文实证研究采用了马尔可夫过程的思路进行模型求解,因此本章也对马尔可夫过程进行了阐述。最后,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之上论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研究表明:基于“风险-脆弱性”分析框架,在农业风险冲击下,脆弱性农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共同作用,生成了贫困脆弱性;随后,脆弱性农户的风险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递次演化,使贫困脆弱性不断加剧,并恶性循环;最后,若要预防和应对脆弱性,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然而不充分的风险管理措施可能使脆弱性加剧,因而相较于商业性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第3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演进及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实践启示。本章梳理和总结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历程及制度演进中的经验。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其职能从风险保障拓展至防灾防损和资金融通,作用领域也逐步扩大至服务“三农”。进一步地,从多层面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1)在农业风险冲击下,我国的贫困脆弱性呈现出规模大、区域集中和收入来源单一的特征。(2)生态系统层面、经济层面和人文层面的原因交织,是导致贫困脆弱性的主要原因。(3)梳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供给与需求、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风险管理等三个层面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可为后文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以印度、巴西等国以及我国河北省阜平县、甘肃省农业保险扶贫为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得出启示借鉴,有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发挥。第4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及因素。本章主要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具有风险保障、提供增信担保、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等功效,这些功效的发挥有助于贫困的缓解。供给端:宏观层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农业保险相关立法和条例、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提供了政策环境、机制体制的必要配套;微观层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保险险种和技术创新等,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提供了操作方式。需求端:普遍存在的农业灾害性风险和农业灾害损失导致农户产生了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农业收入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户基本具有购买农业保险的能力,进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产生有效需求,以达到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目的。然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仍存在制约因素:政府层面,配套措施不明确、保障水平低且补贴项目单一、大灾补偿和再保险机制缺乏等;保险机构层面,基层服务水平不足、区域风险与费率不匹配、特色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险教育宣讲力度不足等;贫困农户层面,风险感知能力和保险意识薄弱、有效需求不足等,制约因素的存在使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应无法充分发挥。第5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临界点及传导机制。本章从农户行为出发,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边际效用、收入弹性、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不确定条件下的期望效用。研究表明:当收入弹性为负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品属性发生变化,即对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总效应为负,这也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存在障碍的原因之一。在期望效用中,公平保费条件下投保与否对农户收入没有影响,但实际上,不确定条件下的效用低于确定条件下的效用,即政策性农业保险所带来的净福利将更大,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将更好。基于效用分析,本文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存在着临界点,即门槛效应。在临界点之上,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缓解产生了直接和间接传导。其直接传导机制是:(1)农户参与农业保险后,若发生风险损失,保险公司给予经济赔偿,能够减少收入波动,缓解脆弱性;(2)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平滑消费并减少农户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农户的消费信心,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化,进而实现脆弱性的缓解。其间接传导机制是:(1)通过“降低农业投资者风险预期→农业投资增加→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业产出率提高→农业收入增加→农业经济增长”这一路径推动经济增长,伴随着农业经济增长,涓滴效应带来了农户收入的增加和其它福利状况的改善,进而缓解贫困脆弱性;(2)通过保费收入可以实现财富的再分配,与此同时,保费补贴的实质是政府转移支付,能够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化。进一步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缓解贫困脆弱性。但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从农村缓解贫困的政策角度来看,初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的国家,采取收入再分配政策以推动贫困减缓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第6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理论模型及数值模拟。本章从实证的角度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脆弱性的效用。在对比相关模型的基础上,将MIU效用函数、贝尔曼方程和马尔可夫过程相结合,构架理论模型;以农户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度量贫困脆弱性。参考前人研究,对相关参数进行校准,模拟不同情况下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采用图形的方法直观显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脆弱性的效用。研究表明:(1)当农户初始资产高于临界值时,投保农业保险后陷入贫困的概率低于未投保的概率;(2)当农户初始资产高于临界值时,赔偿比例越大,陷入贫困的概率越低,反之亦然;(3)相较于足额保险,投保不足额保险时,贫困概率下降的速度较慢(斜率较小);(4)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的增加,有助于降低贫困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本章从实证的角度初步证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存在着临界点。第7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典型村庄的调研数据。本章基于典型村庄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FGLS法、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笔者亲身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农村普惠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制、效应及政策研究”课题组在四川、甘肃、青海和河南等四省典型村庄的调研数据。在对样本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及Probit回归后,结果显示:(1)在1天1美元标准下(即年收入2600元),被调查的622户农户中,有65.59%的农户为贫困脆弱性家庭,其中建档立卡农户占比25.24%,非建档立卡农户占比40.35%。(2)整体样本中,参与农业保险、获得保费补贴和保险赔偿能够降低贫困脆弱性,但是保费支出不利于贫困脆弱性的缓解。对比建档立卡农户和整体样本农户发现:对于建档立卡农户而言,若要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应,减轻保费负担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适当提高对建档立卡农户的保费补贴,能够有效降低其贫困脆弱性。非建档立卡农户中,农业保险参与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系数低于建档立卡农户,表明对建档立卡农户而言,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更大的边际效用。保费支出变量的系数低于整体样本和建档立卡农户样本,表明当农户实现摘帽之后,保费支出的压力在逐步降低,对贫困脆弱性的负向影响在不断减弱。第8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本章基于我国2010年—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门槛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对整体样本和分组样本分别进行门槛回归后,结果显示:(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时,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的扩张,给农户带来一定的支付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农户负担,并不利于贫困脆弱性的缓解。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脆弱性的效果逐步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规模的扩大,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的保费支付压力,但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即缓解脆弱性的效果并不明显。政策性农业保险赔偿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脆弱性。(2)分组后再次进行回归发现,低收入组中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呈现出“由负到正”的趋势;保费补贴和保险赔偿不存在门槛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并不显着。中等收入组中,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和保费补贴存在单门槛效应,且影响系数为正;保险赔偿存在单门槛效应,影响系数“先负后正”。高收入组中,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保费补贴和保险赔偿均存在单门槛效应,系数均为正,但显着性较低。第9章,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如何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是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也是本章价值所在。研究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是客观存在且不断演化的,其风险保障、提供增信担保、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等方面功效的发挥,能够打破贫困脆弱性的恶性循环,缓解贫困脆弱性。但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发挥,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也使得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存在着临界点(门槛效应)。进一步的,本文从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微观数据分析、宏观数据分析等角度,均证实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降低贫困脆弱性,也证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存在着临界点。基于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论的总结,本文建议:应遵循政策性农业保险功能的客观规律,肯定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微观效用机制,明确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功能定位;构建多层次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结构,扩大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保障范围;探索差异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制度,提高其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保障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最后,研究认为未来可以从探讨多层次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路径、机制与效应;在行为经济学框架下讨论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等两个方面入手,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该领域的边际贡献和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探索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缓解贫困脆弱性中的定位。国内现有针对保险或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的研究主要将其视为一种工具或路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目前处于贫困线下的扶贫对象,而对处于贫困线之上,但是具有高脆弱性,随时可能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农户关注甚少。本文从脆弱性的视角出发,不仅仅关注当前的贫困,更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贫困和造成贫困的农业风险因素,以前瞻性的视角进行研究,为建立防范返贫和持续脱贫长效机制提供思路。脆弱性视角下的贫困,研究对象范围更大,研究内容包含风险这一因素,在此视角下的研究有助于厘清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深层次原因,也能够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定位,即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应发挥是存在临界点的,只有在临界点之上,才能够达到贫困脆弱性缓解的目的。由此,本文在肯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提出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不恰当的对象采用了这一工具,就有可能使贫困加剧。第二,基于“风险-脆弱性”框架探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与以往关于贫困的研究不同,贫困脆弱性具有前瞻性,且将风险融入贫困研究之中,重点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对农户贫困的影响。本文在“风险-脆弱性”这一分析框架内,探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在外部风险(普遍存在的农业风险)和内部风险(农户自身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共同作用下,贫困脆弱性逐步生成;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递次演化推动了贫困脆弱性的不断演化;为预防和应对贫困脆弱性,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毫无疑问,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保险领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农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贫困脆弱性的生成、演化与预防机理,环环相扣构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第三,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尝试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机制。尽管在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脆弱性,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本文从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户三个层面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以及制约因素,并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传导机制: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稳定农户收入和平滑消费的直接传导机制达到缓解脆弱性的目的;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公平的间接传导机制达到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目的。第四,尝试用理论模型量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但却可以通过总效用、边际效用等数理公式来表达。现有的研究中,理论模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仅研究农业保险的消费效用;二是构建家庭资产增长模型,研究陷入贫困的概率。结合研究的重点和主题,本文将两类模型结合,构建包含农业风险冲击的效用函数,引入农业保险、保险免赔率、保费补贴比例等变量,并根据农业保险的特点,引入不足额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模型构建的创新。将效用函数、贝尔曼方程和马尔可夫过程相结合并进行数值模拟,从理论层面论证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作用。第五,用典型村庄的微观调研数据评估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并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其脆弱性的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能使得农户贫困脆弱性降低多少?是各界关注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已有的数据库无法满足本文实证所需:大多数微观调研数据没有针对农业保险的数据。因此,本文研究中,采用了笔者亲身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9年在西部地区典型村庄的微观调研数据,一方面评估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另一方面探究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尽管样本量有622份,但涵盖了四川、甘肃、青海等贫困大省,因而仍具有说明意义。进一步的,本文还将受访农户区分为建档立卡农户和非建档立卡农户,对比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其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杨文宇[7](2019)在《基于溶液法的MOTFT背板设计与制备》文中研究指明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Metal Oxide Thin Film Transistor,MOTFT)作为电路基本元器件,近年来已被广泛研究用于包括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在内的下一代显示应用。MOTFT具有比非晶硅(a-Si)TFT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比低温多晶硅(LTPS)TFT更低的制造成本。从器件制造的角度来看,喷墨打印是最具吸引力的技术之一,因为可以通过数字图案化设计方法进行制造,从而为实现低成本和灵活的薄膜器件提供了巨大的机会。AMOLED是一种自发光显示器,具有优于AMLCD的若干优点,例如薄和轻的外形,宽视角和快速响应时间,已成为了下一代平板显示的研究热点。然而,将喷墨打印MOTFT应用在AMOLED背板制备流程上的研究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在优化喷墨打印MOTFT器件性能和改善背板工艺兼容性方面。因此,本文对打印墨水和器件结构进行了优化,利用喷墨打印制备不同膜厚和结构的MOTFT,对其中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将喷墨打印MOTFT应用于AMOLED背板设计中,并解决了溶液法和传统光刻工艺兼容性问题,制备了基于溶液法MOTFT的AMOLED背板。本文首先喷墨打印制备单层MOTFT和异质结MOTFT,通过对衬底表面修饰和优化墨水,以及在制备过程中调节液滴的大小及打印墨水飞行状态,继而进行热退火处理,得到了高性能MOTFT器件及均匀阵列。通过对实际喷墨打印工艺的MOTFT器件的分析,对AMOLED背板驱动TFT器件进行了结构设计和关键尺寸设计。结合现有光刻工艺和喷墨打印工艺调整和完善了像素的关键尺寸设计,并结合其他测试区域设计和辅助模块设计,分批次设计了1.8英寸、分辨率64*64,和5英寸、分辨率320*240、能够显示动态视频的显示屏背板。最终根据设计制备完成了核心功能层基于溶液法MOTFT的1.8英寸AMOLED背板。进行了印刷显示面板集成制备与测试研究,为印刷TFT显示应用提供了核心工艺及科学基础。实现了溶液法与传统工艺兼容性的关键技术,掌握了印刷TFT面板大面积集成工艺技术,为印刷TFT技术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高鹏[8](2019)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科技浪潮的兴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已见端倪,全球先进制造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此形势下,各个制造业大国为了保持自己世界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相继制定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美国率先提出了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国家战略后,德国继而提出了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工业4.0”规划,而英国和日本也不甘落后,纷纷提出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战略规划。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也提出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然而,这些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其本质就是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核心技术的竞争而设计的。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在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的当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占,其有效的实现路径之一就是通过国际间的海外并购这一方式来获取。尽管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制造产能,但制造业的总体产业技术水平仍然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是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先进制造业如何利用海外并购这一有效途径快速地提高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从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是当下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是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海外并购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该理论中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理论框架准确地描述了全球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态势,而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地位和态势的动态变化。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总体处于中下游地位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先进的产业核心技术本身也是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过程。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判定海外并购战略目标实施的效果,可以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途径快速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围绕着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途径获取核心技术能力这一议题,在对全球价值链、先进制造业和海外并购进行理论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为切入点,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角度,采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不同动因驱动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带来的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作用、尤其是技术获取动因驱动的海外技术并购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进行的深入分析,得出关于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相关结论,认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无论是从获取技术的角度,还是寻求品牌的角度,抑或是扩张市场的角度等,基本上都能够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提高中国先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目标。然而,从获取产业核心技术也就是全球价值链最顶端的产业关键技术的角度来说,尽管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的技术溢出效应总体上获得了产业技术的快速提升,实现了技术的追赶效应,但对于产业核心技术的获取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却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的途径来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对于当下处于中低端的中国先进制造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中国先进制造业获取产业核心技术从而占领全球价值链顶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来说,作用却不显着。因此,中国先进制造业想要获得产业核心技术从而突破全球价值链锁定、实现价值链重构,只能自力更生,通过对研发的大力投入进行内生性创新来实现。

张青[9](2018)在《图案化栅极氧化物薄膜晶体管阵列的高分辨喷墨印刷制备及其电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溶液型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的发展,可印刷显示器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基于印刷的氧化物薄膜晶体管(oxide-TFT)已经展现出了较好的性能,并且有望应用于显示背板驱动技术。尽管溶液法制备高性能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想要实际应用于显示驱动,还面临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如何在单位面积印刷更多的氧化物TFT,满足高分辨的显示面板的要求。已有关于提高分辨率的报道,多是基于Si/SiO2基底,未能实现图案化栅极器件的喷墨印刷制备。因此,本论文结合自对准和表面疏水修饰工艺,在无碱玻璃基底上实现了具有独立栅极结构的高分辨氧化物薄膜晶体管阵列的喷墨印刷制备。该技术有助于提高印刷氧化物TFT背板驱动显示的分辨率,也为进一步实现柔性化奠定了基础。本论文首先研究了无碱玻璃基底氧化物TFT各功能层的制备,以不同溶剂的硝酸盐溶液为墨水,喷墨印刷制备了独立栅IGZO-TFT器件。其中以水为溶剂制备的TFT电学性能最优,350℃处理制备的IGZO-TFT阵列表现了良好的均一性,迁移率也在4 cm2?V-1?s-1以上,在Al2O3钝化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接下来,论文系统研究了多种表面疏水材料的接触角及其变化规律,选择了具有较好疏水性、耐高温、高透射率的聚甲基倍半硅烷(PMSQ)作为疏水材料,通过栅极自对准光刻制作亲疏水结构,成功实现了10μm栅极的氧化物TFT的喷墨印刷制备。通过亲疏水结构制作的IGZO-TFT最大迁移率在3.3 cm2?V-1?s-1以上,开关比在108以上,并表现出了良好的均一性和稳定性。此工艺不仅在喷墨印刷设备固有的低分辨率下,提高了对准印刷的精准度,缩小了印刷TFT的尺寸,为开发高分辨印刷显示器奠定了基础。

侯丹丹[10](2017)在《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研究:产品空间理论视角》文中提出“雁行模式”的发展曾密切了东亚的经济关系,促进了台湾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合作的深化。然而,进入后“雁行模式”时期,东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尤其是日本“雁首”地位逐步丧失,台湾、韩国对日本的赶超趋势加剧,三者之间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两岸产业间的互补性逐步削弱,竞争趋势显现,这些变化改变了东亚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台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台湾与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合作空间,特别是台湾与日本、韩国及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以产品空间理论为基础,结合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理论,提出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并将此命题与产业合作理论相融合,构建“单方引导”与“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的产业合作空间模型。(2)运用产品空间理论分析后“雁行模式”时期东亚产业发展与演化的特征及台湾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依据东亚产业发展特征对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予以验证。“雁行模式”解体初期,东亚经济体间产业发展的阶梯性尚存,随着后“雁行模式”时期的发展,东亚产业发展的梯度性逐步削弱,后发经济体的赶超趋势明显增强,台湾产业在东亚陷入了“上压、下挤、平行超越”的窘境。(3)分析台湾低、中、高技术产品空间结构特征的现状,从产品现有能力与未来潜力视角探讨台湾产业的发展特征。台湾的出口潜力较为集中地体现在陆用车辆、工程产品、电子和电气产品以及其他高技术产品上,而其出口竞争力在加工产品、电子和电气产品以及纺织服装类产品上表现更为突出,台湾的出口潜力并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4)探讨“单方引导”合作模式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并分析台湾产业发展中“西进”与“南向”的关系。在东亚,台湾与大陆、日本以及泰国的产业合作空间最突出,其中,日本带动台湾产业升级的空间较大,而大陆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空间明显。同时,基于东亚产业合作,台湾电力机械及其零件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能性会更大;而皮革、皮革或合成革制品、塑料制品有序实现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会更大。台湾产业的“南向”确实对“西进”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但台湾当局想以“南向”取代“西进”并不符合台湾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5)探讨“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台湾与日本、韩国和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台湾与日本、韩国及大陆可展开合作的领域以中等技术产品为主,同时,台湾与日本的产业合作空间在日本带动台湾产业升级上表现最为突出;台湾与韩国的产业合作空间在双方共同促进产业升级上表现更加明显;大陆虽表现出一定带动台湾产业升级的可能性,但其可带动台湾产业升级领域的产品技术附加值明显低于台湾可带动大陆产业升级领域的产品技术附加值。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展现了台湾与东亚经济体的合作潜力。然而,产业合作潜力是产业合作展开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产业合作的实现离不开执政当局政策的协调与推动。从台湾当前的对外经贸形势以及台湾当局的政策导向来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前景并不乐观,将会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二、中国TFT“人力”陷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TFT“人力”陷阱(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2 EWB仿真计算
3 实验验证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2)高k Er2O3在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薄膜晶体管的研究背景
    1.2 薄膜晶体管的应用
    1.3 薄膜晶体管的研究进展
    1.4 薄膜晶体管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薄膜晶体管的原理、制备与表征
    2.1 薄膜晶体管的常见结构
    2.2 薄膜晶体管的性能参数
    2.3 薄膜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2.4 薄膜晶体管的制备工艺
        2.4.1 旋涂法
        2.4.2 真空蒸镀
    2.5 薄膜晶体管的表征
第三章 基于高k Er_2O_3薄膜制备低功耗晶体管
    3.1 引言
    3.2 Er_2O_3薄膜和高k晶体管的制备
        3.2.1 Er_2O_3薄膜的制备
        3.2.2 高k Er_2O_3TFT的制备
    3.3 高k Er_2O_3薄膜分析与表征
    3.4 高k薄膜晶体管的测试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r掺杂Sn O_2薄膜晶体管的制备及突触应用
    4.1 引言
    4.2 Er掺杂SnO_2薄膜晶体管的制备
    4.3 Er掺杂SnO_2纳米薄膜的表征
    4.4 Er掺杂SnO_2TFT的性能测试
    4.5 Er掺杂SnO_2TFT在神经突触中的应用
        4.5.1 突触晶体管的研究背景
        4.5.2 突触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4.5.3 突触晶体管的制备
        4.5.4 突触晶体管的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关键概念界定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内容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联盟组合相关研究综述
        2.1.1 联盟组合的内涵
        2.1.2 联盟组合的成因
        2.1.3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
        2.1.4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2.2 组织学习相关研究综述
        2.2.1 探索性学习与利用性学习的内涵与测度
        2.2.2 联盟网络与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的关系
    2.3 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相关研究综述
        2.3.1 环境动态性
        2.3.2 技术战略导向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变量选择
    3.2 概念模型构建
        3.2.1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3.2.2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分析
        3.2.3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情景条件
    3.3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假设
        3.3.1 伙伴多样性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3.3.2 联结强度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3.3.3 网络规模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3.4 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假设
        3.4.1 伙伴多样性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3.4.2 联结强度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3.4.3 网络规模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3.4.4 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3.5 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作用假设
        3.5.1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3.5.2 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原则
        4.1.2 问卷设计过程
        4.1.3 问卷防偏措施
    4.2 变量测量
        4.2.1 自变量
        4.2.2 中介变量
        4.2.3 调节变量
        4.2.4 因变量
        4.2.5 控制变量
    4.3 预调研
        4.3.1 预调研分析方法
        4.3.2 预调研数据收集
        4.3.3 预调研数据分析
        4.3.4 问卷定稿
    4.4 数据收集
        4.4.1 样本选择与问卷发放
        4.4.2 样本特征描述
    4.5 数据分析方法
        4.5.1 信度与效度检验
        4.5.2 相关性分析
        4.5.3 结构方程模型
        4.5.4 多元回归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1.1 信度检验
        5.1.2 效度检验
    5.2 组织学习中介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2.1 初步数据分析
        5.2.2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分析
        5.2.3 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分析
        5.2.4 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分析
        5.2.5 中介变量间的影响分析
        5.2.6 整体模型的拟合与参数估计
        5.2.7 中介作用的验证与效应分解
    5.3 环境动态性与技术战略导向调节效应的多元回归分析检验
        5.3.1 相关性分析
        5.3.2 回归三大问题检验
        5.3.3 回归分析结果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5.4.2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讨论
        5.4.3 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讨论
        5.4.4 环境动态性与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作用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能力动态演化案例研究
    6.1 案例研究背景
        6.1.1 二次创新相关研究
        6.1.2 新型平板显示行业发展现状
    6.2 案例分析框架
    6.3 研究设计与方法
        6.3.1 案例研究方法
        6.3.2 案例企业选择
        6.3.3 数据收集
        6.3.4 构念测度
        6.3.5 信度与效度保证
    6.4 案例分析
        6.4.1 京东方二次创新第一时期(1993-2000年)
        6.4.2 京东方二次创新第二时期(2001-2010年)
        6.4.3 京东方二次创新第三时期(2011-2019年)
    6.5 案例讨论
        6.5.1 组织学习平衡与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不匹配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6.5.2 组织学习平衡与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动态匹配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腾付通公司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流程优化理论
    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
    2.3 精益六西格玛理论(LSS)
第三章 腾付通公司第三方支付流程现状分析
    3.1 腾付通公司简介
    3.2 腾付通公司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描述
        3.2.1 腾付通第三方支付业务介绍
        3.2.2 腾付通第三方支付主要业务流程
    3.3 腾付通公司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入网审核投诉多
        3.3.2 业务配置耗时长
        3.3.3 风险事件占比高
        3.3.4 流程运营成本高
    3.4 腾付通公司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4.1 入网审核流程制约多
        3.4.2 业务配置流程环节多
        3.4.3 风险应对流程不完善
        3.4.4 流程自动化程度低
第四章 腾付通公司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改进策略
    4.1 确定业务流程改进的目标、原则和思路
        4.1.1 业务流程改进的目标
        4.1.2 业务流程改进的原则
        4.1.3 业务流程改进的思路
    4.2 业务流程改进策略设计
        4.2.1 精简入网审核流程
        4.2.2 整合业务配置流程
        4.2.3 完善风险应对流程
        4.2.4 提高流程自动化程度
第五章 腾付通公司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改进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5.1 业务流程改进策略的实施步骤
        5.1.1 开展培训及上岗考核
        5.1.2 流程改进策略实施
    5.2 效果评价
        5.2.1 成本评价
        5.2.2 效率评价
        5.2.3 质量评价
    5.3 相关保障措施
        5.3.1 人才保障
        5.3.2 制度保障
        5.3.3 新技术保障
        5.3.4 风险监督保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运营部门员工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关于运营相关部门的调查问卷
附录 C 关于商户的调查问卷
致谢

(5)u-PCR及Line Mura在显示面板检测领域的实现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安排
    1.4 小结
第二章 基于LTPS的 AMOLED工艺概述和检测理论
    2.1 多晶硅薄膜的制备工艺
    2.2 多晶硅薄膜的制备流程
    2.3 电学特性缺陷控制技术
        2.3.1 少子寿命理论
        2.3.2 少子寿命测试优势及可行性
        2.3.3 电学特性控制技术
    2.4 光学特性缺陷控制技术
        2.4.1 Mura概述
        2.4.2 Mura的成因
        2.4.3 Mura的检测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u-PCR检测系统设计与验证
    3.1 低温多晶硅薄膜使用u-PCR的测试原理
    3.2 实验装置的搭建
        3.2.1 激光激励模块的选择
        3.2.2 微波系统模块的选择
    3.3 u-PCR检测仪器设计和实验结果
        3.3.1 u-PCR检测系统整体设计
        3.3.2 电学特性检测仪器环流器设计
        3.3.3 实验验证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Line Mura检测系统设计与验证
    4.1 Mura缺陷特征及检测中的难点
    4.2 Line Mura检测系统设计方案
        4.2.1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4.2.2 图像采集模块设计
        4.2.3 图像处理技术应用
    4.3 Line Mura检测仪器的设计和实验结果
        4.3.1 Line Mura检测仪器的图像采集模块设计
        4.3.2 实验验证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u-PCR及 Line Mura技术应用的实验验证
    5.1 全自动ELA工艺评价机制
    5.2 全自动ELA工艺评价机制的应用验证
    5.3 多晶硅薄膜质量与u-PCR的验证关系
        5.3.1 激光晶化能量对少子寿命测试的影响
        5.3.2 激光晶化能量对不同多晶硅质量的影响
        5.3.3 激光晶化能量对多晶硅薄膜质量的影响
    5.4 多晶硅薄膜质量与Line Mura的验证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主要工作及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及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贫困脆弱性的相关文献
        1.3.2 农业风险与贫困脆弱性的相关文献
        1.3.3 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贫困脆弱性的相关文献
        1.3.4 文献评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贫困及贫困脆弱性
        1.4.2 缓解贫困脆弱性:与脱贫、扶贫的比较
        1.4.3 政策性农业保险
        1.4.4 机理
        1.4.5 功效:功能+效应
    1.5 研究问题、思路及内容
        1.5.1 研究问题及研究边界限定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框架及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与不足
        1.7.1 创新之处
        1.7.2 不足之处
2.相关理论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
    2.1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贫困脆弱性的相关理论
        2.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
        2.1.2 贫困脆弱性的相关理论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相关理论
        2.2.1 效用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
        2.2.2 模型的求解工具:马尔可夫过程
    2.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
        2.3.1 农业风险冲击下贫困脆弱性的生成机理
        2.3.2 农业风险冲击下贫困脆弱性的演化机理
        2.3.3 农业风险冲击下贫困脆弱性的缓解机理
    2.4 本章小结
3.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演进及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实践启示
    3.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演进
        3.1.1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农业保险的制度变迁:1982-1992年
        3.1.2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初期农业保险的制度变迁:1992-2003年
        3.1.3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确立与变迁:2004年至今
        3.1.4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演进中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3.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多层面分析
        3.2.1 农业风险冲击下的贫困脆弱性及其成因
        3.2.2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供给和需求层面
        3.2.3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收入和消费层面
        3.2.4 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现状:风险保障层面
    3.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的典型案例:中国实践
        3.3.1 “金融扶贫,保险先行”的河北省“阜平模式”
        3.3.2 “精准滴灌”的甘肃省农业保险扶贫模式
    3.4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的典型案例:国际实践
        3.4.1 基于减贫目标的印度农业保险政策
        3.4.2 巴西农业保险制度及其经验
    3.5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中外实践的启示借鉴
        3.5.1 制度体系和政策支持较为健全
        3.5.2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通力协作
        3.5.3 保险产品供给和配套措施完备
    3.6 本章小结
4.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及因素
    4.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职能及其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功效
        4.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职能
        4.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风险保障功效
        4.1.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其他功效
    4.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影响因素:供给层面
        4.2.1 宏观供给层面的影响因素
        4.2.2 微观供给层面的影响因素
    4.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影响因素:需求层面
        4.3.1 农业风险损失产生农业保险需求意愿
        4.3.2 农业收入增加提高农业保险购买能力
    4.4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功效的制约因素
        4.4.1 政府层面的制约因素
        4.4.2 保险机构层面的制约因素
        4.4.3 贫困农户层面的制约因素
    4.5 本章小结
5.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临界点及传导机制
    5.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用
        5.1.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边际效用
        5.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收入弹性
        5.1.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5.1.4 不确定条件下的期望效用
    5.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临界点:门槛效应
    5.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直接传导机制
        5.3.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直接传导机制:收入效应
        5.3.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直接传导机制:消费效应
    5.4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间接传导机制
        5.4.1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间接传导机制:经济增长
        5.4.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间接传导机制:收入分配
    5.5 本章小结
6.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理论模型及数值模拟
    6.1 相关模型比较及选择
        6.1.1 模型比较
        6.1.2 模型选择
    6.2 理论模型构建
        6.2.1 基本模型
        6.2.2 引入农业风险冲击
        6.2.3 引入农业保险
        6.2.4 引入不足额保险
        6.2.5 引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6.2.6 陷入贫困的概率
    6.3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用的数值模拟
        6.3.1 相关参数校准及函数假定
        6.3.2 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3.3 赔偿比例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3.4 不足额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3.5 保费补贴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典型村庄的调研数据
    7.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7.1.1 基于农户资产的贫困脆弱性测度模型
        7.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评估模型
        7.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7.2 农户贫困脆弱性测度
        7.2.1 收入期望和方差的FGLS估计
        7.2.2 贫困线的确定
        7.2.3 农户贫困脆弱性的估计结果
    7.3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7.3.1 变量的相关关系
        7.3.2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7.3.3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渠道
    7.4 本章小结
8.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
    8.1 门槛效应的经济学解释
    8.2 门槛回归模型的基本理论及选择依据
        8.2.1 门槛回归模型的基本理论
        8.2.2 门槛模型选择依据
    8.3 解释变量、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8.3.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8.3.2 模型设定
    8.4 门槛效应存在性检验
    8.5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的实证分析:整体样本回归
        8.5.1 保费收入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果分析
        8.5.2 保费补贴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果分析
        8.5.3 保险赔偿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效果分析
    8.6 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效果的实证分析:分组样本回归
        8.6.1 样本分组依据
        8.6.2 低收入组回归结果分析
        8.6.3 中收入组回归结果分析
        8.6.4 高收入组回归结果分析
    8.7 本章小结
9.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7)基于溶液法的MOTFT背板设计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List of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理论
    2.1 有机发光二极管
        2.1.1 OLED基本原理与结构
        2.1.2 OLED驱动方式
        2.1.3 灰阶实现方式
    2.2 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
        2.2.1 MOTFT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2.2.2 MOTFT基本参数
        2.2.3 MOTFT薄膜形貌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
    2.3 喷墨打印工艺介绍
    2.4 光刻工艺介绍
        2.4.1 基板前处理
        2.4.2 旋涂光刻胶
        2.4.3 光刻胶前烘
        2.4.4 对准和曝光
        2.4.5 曝光后烘烤
        2.4.6 显影
        2.4.7 后烘烤
        2.4.8 蚀刻
        2.4.9 脱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墨打印单层与异质结MOTFT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所需材料及仪器
    3.3 喷墨打印制备MOTFT
    3.4 器件性能表征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喷墨打印有源层的OLED背板设计
    4.1 基于喷墨打印的驱动MOTFT器件结构设计
        4.1.1 器件结构设计
        4.1.2 器件关键尺寸设计
    4.2 基于喷墨打印的像素电路设计
    4.3 基于喷墨打印MOTFT的背板绿色OLED器件仿真
    4.4 基于喷墨打印MOTFT背板的驱动IC相关电路设计
        4.4.1 驱动IC选定
        4.4.2 驱动IC版图设计
    4.5 基于喷墨打印MOTFT背板的辅助模块设计
        4.5.1 对位标记
        4.5.2 测试区域
        4.5.3 其他标记
    4.6 基于喷墨打印MOTFT的 AMOLED背板整体结构设计
        4.6.1 背板整体版图设计
        4.6.2 显示信号系统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溶液法MOTFT的 AMOLED背板制备
    5.1 基于溶液法MOTFT的 AMOLED背板制备
        5.1.1 背板制备工艺流程
        5.1.2 像素驱动器件性能表征
    5.2 基于溶液法MOTFT的 AMOLED整机整合
        5.2.1 OLED蒸镀
        5.2.2 IC Bonding
    5.3 基于溶液法MOTFT的 AMOLED信号驱动实现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创新点与先进性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局限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相关文献综述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2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2.1.3 全球价值链“经济租”的产生和分布
        2.1.4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2.1.5 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及路径
        2.1.6 全球价值链评述
    2.2 先进制造业相关文献综述
        2.2.1 先进制造业内涵
        2.2.2 先进制造业的特征和分类
        2.2.3 中国先进制造业基本分类
    2.3 海外并购相关文献综述
        2.3.1 海外并购的内涵
        2.3.2 海外并购理论
        2.3.3 海外并购的历史
第3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态势
    3.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进程
    3.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3.2.1 数量和金额齐飞
        3.2.2 第二产业为主,细分行业增多
        3.2.3 区位不断拓宽
        3.2.4 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3.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
第4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
    4.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般动因
    4.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
        4.2.1 技术获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2.2 市场扩张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2.3 多元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2.4 品牌获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2.5 全球价值链重构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3 中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4.3.1 并购背景
        4.3.2 案例介绍
        4.3.3 案例分析
        4.3.4 并购的评价
    4.4 中国先进企业海外并购动因的趋势
第5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技术效应分析
    5.1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效应
        5.1.1 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5.1.2 海外并购技术整合协同效应
        5.1.3 海外并购技术创新效应
    5.2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5.2.1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技术并购基本情况
        5.2.2 海外并购整合模式
        5.2.3 上汽集团收购罗孚案例分析
    5.3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创新效应分析
        5.3.1 中国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基本情况
        5.3.2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
        5.3.3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6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图案化栅极氧化物薄膜晶体管阵列的高分辨喷墨印刷制备及其电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印刷电子技术
        1.1.2 常见的印刷电子工艺
    1.3 薄膜晶体管简介
        1.3.1 薄膜晶体管的发展
        1.3.2 薄膜晶体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3.3 薄膜晶体管的重要性能参数
        1.3.4 薄膜晶体管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安排
        1.4.1 喷墨印刷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已有的研究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1.4.2 研究目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玻璃基底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各功能层的制备
    2.1 引言
    2.2 独立栅电极的湿法刻蚀工艺及栅极材料的选择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湿法刻蚀Mo/Nb合金电极步骤
    2.3 栅介电层沉积工艺
    2.4 喷墨印刷氧化物沟道层及源漏电极的制备
    2.5 不同尺寸栅极器件结构的确定
    2.6 独立栅结构的测试和表征
        2.6.1 独立栅结构漏电测试和电容测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玻璃基底氧化物TFT阵列的喷墨印刷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墨水的探索
        3.2.1 水相墨水
        3.2.2 水-乙醇相墨水
        3.2.3 水相IO添加PVP墨水
        3.2.4 回流墨水
    3.3 无碱玻璃基底氧化物TFT阵列的钝化及性能表征
    3.4 氧化物TFT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4.1 等离子体处理对氧化物TFT性能的影响
        3.4.2 加热后处理对氧化物TFT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分辨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喷墨印刷制备
    4.1 引言
    4.2 本组现有的研究基础
    4.3 自对准印刷
        4.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3.2 表面修饰材料的选择
    4.4 亲疏水结构制作工艺探索
        4.4.1 亲疏水结构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印刷制备与验证
    4.5 底接触印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对准喷墨印刷氧化物TFT阵列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亲疏水结构IGZO-TFT制作工艺影响
        5.2.1 疏水膜制作工艺优化
        5.2.2 湿法刻蚀的影响
    5.3 IGZO-TFT阵列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研究:产品空间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框架 第三章
    东亚产品空间结构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二节
    东亚产品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 第三节
    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的验证 小结 第四章
    台湾产品空间结构的现状 第一节
    产品分类标准选取的说明 第二节
    台湾低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第三节
    台湾中等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第四节
    台湾高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小结 第五章
    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单方引导”合作模式 第一节
    台湾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二节
    “单方引导”模式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 小结 第六章
    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双方推动”合作模式 第一节
    台湾与日本的产业合作空间 第二节
    台湾与韩国的产业合作空间 第三节
    台湾与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二位码产品名称 附录2
    低中高技术产品的代码及名称 主要研究成果和相关奖励 致谢

四、中国TFT“人力”陷阱(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2]高k Er2O3在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D]. 王关栋. 青岛大学, 2021
  • [3]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D]. 马丽.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4]腾付通公司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改进策略研究[D]. 冯志琼. 兰州大学, 2020(01)
  • [5]u-PCR及Line Mura在显示面板检测领域的实现和应用[D]. 缑继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政策性农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机理及功效研究[D]. 徐婷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7]基于溶液法的MOTFT背板设计与制备[D]. 杨文宇. 福州大学, 2019
  • [8]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D]. 高鹏. 辽宁大学, 2019(05)
  • [9]图案化栅极氧化物薄膜晶体管阵列的高分辨喷墨印刷制备及其电学性能研究[D]. 张青.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18(12)
  • [10]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研究:产品空间理论视角[D]. 侯丹丹. 厦门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中国的TFT“人”陷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